小麦春季管理技术(精选12篇)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篇1
针对我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降水偏少气温比往年偏高, 小麦在越冬后提前返青的苗青提出镇压、中耕、补水、补肥、秸秆覆盖、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措施, 确保2014年夏季粮食大丰收。春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春季小麦管理要因地因苗制宜, 做到早抓早管、分类指导、合理运筹肥水, 实现中期稳健生长保大穗, 后期不早衰增粒重, 达到“穗多、穗大、粒重”, 为临邑镇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抗旱保苗, 控旺保稳, 促弱转壮, 因地因苗制宜, 加强分类指导, 科学运筹肥水, 加快转化升级, 促苗早发稳长, 构建合理群体, 防控病虫草害, 奠定丰收基础。
一、浇水保苗, 抗旱防冻
对受旱麦田, 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 抗旱保苗, 浇水过后及时划锄, 破除板结, 进一步改善土壤墒情。
二、镇压划锄, 提墒保墒
早春小麦返青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 弥合裂缝, 减少水分蒸发, 促进根系生长, 并抑制小麦旺长。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 先压后锄, 划锄要在晴天中午前后镇压, 切忌在寒冷地湿的早晨进行, 以免压折假茎和损伤叶片。划锄要因地因苗制宜, 对晚播弱苗宜浅划锄, 提高土壤温度, 促进弱苗转壮, 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
三、促控结合, 肥水运筹
根据苗情长势, 科学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田间调查, 临邑镇越冬小麦苗情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播种早、个体大、群体多的旺苗;二是播期适宜、个体健壮、群体适宜的壮苗;三是播期迟、个体小、群体不足的弱苗。针对旺苗和壮苗以采取氮肥后移技术, 主攻大穗, 就是不施返青分蘖肥, 改施拔节肥为主, 在3月20日以后施尿素10~15千克/亩, 有条件的最好加钾肥5~10千克/亩。对于弱苗田块以促为主, 促进早发苗、早分蘖、早长根。早施返青分蘖肥, 拔节后可根据苗情适当少施拔节肥, 可施尿素5~7.5千克/亩, 加钾肥5~10千克/亩即可。
1. 弱苗
一般是越冬前单株茎数只有1~2个, 根少, 叶小, 叶色浅淡, 每亩总茎数在50万株以下。这类弱苗如果不在早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促进, 很容易形成“小老苗”“小老苗”的形态特征, 与冬前弱苗相似, 甚至更为严重。对于这类麦苗, 应以促根、增蘖、争取早发为主攻目标。对于墒情好的弱苗, 关键措施是松土。返青水应推迟在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浇完, 井结合灌水适当重施追肥。
2. 中等苗
中等苗一般是越冬前单株茎数2~3个, 每亩总茎数60万株左右, 返青后生长较差, 春蘖增加很少。中等苗的形成原因, 主要是土壤肥力不足, 因而冬前有一部分早期分蘖缺位, 或主茎长到五片叶、单株有1~2个分蘖后, 长势明显衰退。对这类麦苗的管理措施应与弱苗的基本相同。
3. 壮苗
一般冬前主茎长到6片叶以上, 单株茎数5个左右, 叶片宽厚而长短适中, 叶色较深, 分蘖粗壮, 每亩总茎数在70万~80万株的为壮苗。对于这类壮苗, 早春应以深搂松土为主。三月中旬, 应采取深中耕 (2寸以上) 或培土措施, 以抑制小蘖孳生和加速分蘖的两极分化。凡是在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总茎数不超过上述指标的, 应在起身前及时追肥浇水, 一般每亩可追施碳铵30斤左右, 叶色深的少施, 叶色淡的多施。
4. 旺苗
对冬前群体过大、田间封闭、窜高徒长的旺苗, 要及早用钉齿耙横耙、重耙疏苗, 或采取深中耕, 切断部分次生根, 抑制小蘖孳生, 防止大蘖陡长。麦苗过旺的, 可把追肥浇水推迟到旗叶露尖以后。
四、防控病虫, 化学除草
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以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红蜘蛛为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纹枯病的高发期, 因此要特别注重防治纹枯病, 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 喷药时期为小麦拔节初期, 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 喷雾所用药剂为20%三唑酮乳油、15%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等, 此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悬浮剂、5%井冈霉素水剂等农药也可继续使用。因此要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 早防早治, 统防统治。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 在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6℃以后, 选择晴好天气,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根据田间杂草种类, 选择对症除草剂, 及时进行化除, 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以免发生药害。在返青期化学除草大力推广“准确监测, 带药侦察, 发现一点, 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 早发现, 早防治。早春做好化学除草。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篇2
2018年邢台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为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小麦越冬后的情况,因地制宜搞好小麦春季管理,市农业局组织部分农业专家,深入到柏乡、隆尧、任县等县麦田,对当前小麦苗情和麦田墒情进行了重点考察。结合各县(市、区)小麦苗情监测结果,提出2018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一、当前小麦生产形势
(一)苗情特点
去年秋季我市小麦播种期间,遇到两次较大范围的较强降水过程,造成部分地块小麦播种推迟,播期拉长。小麦播种以来,平均气温接近常年,但日照时数偏少,4个月无有效降水,小麦群体和个体发育综合指标不如上年。从考察结果看,目前全市小麦苗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类苗比例偏小
全市522.9万亩小麦,其中一类苗面积184.6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35.3%,较上年同期减少18.8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276.6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52.9%,较上年同期增加13.4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60.1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11.5 %,较上年同期增加5.7个百分点;旺苗面积1.6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0.3%,较上年同期减少0.3个百分点。
2、群体和个体指标均低于去年
全市麦田亩基本苗25.8万,与去年基本持平;亩茎数63.3万,较上年同期减11.9万;亩3叶大蘖数32万,较上年同期减19.7万;主茎叶龄4.7,较上年同期减1;单株茎蘖数2.5个,较上年同期减0.9个;单株次生根3条,较上年同期减1.1条。
3、小麦越冬冻害情况
今年小麦越冬期气温整体与常年接近,属于正常年份。大部分麦田出现轻度冻害,叶片部分受冻发黄干枯,少数麦田因表墒较差,出现叶片青枯。基本上未出现死苗死蘖现象。总体上看,今年小麦冬季冻害重于上年,但是和常年相近。
(二)麦田墒情
去年10月我市麦播期间,连续出现两次大范围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88.9mm,有效补充了土壤深层底墒。从11月份起,我市各县(市、区)降水异常偏少,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1.0mm, 大部分县(市)较常年偏少5~10成,越冬期大部分麦区无有效降水。
据监测,全市冬前浇冻水面积146万亩,该部分麦田底墒和表墒均较为适宜小麦返青生长;部分未浇越冬水的地块,土壤虽底墒良好,但表墒较差,土壤板结较为严重。其中壤土地干土层达3~5cm,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50%左右;粘壤土干土层达5cm以上,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45%左右。
(三)返青时间
根据当前及近期气温预测情况,预计今年小麦返青时间在3月上旬,较去年偏晚15天左右,较常年偏晚7~10天。
二、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的小麦苗情特点,今年小麦春季管理要立足于“早”,重点在“促”,通过分类管理,促进小麦及早返青生长,力争小麦分蘖多成穗。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措施的落实。
(一)及早镇压,保墒增温促早发
对于整地质量较差、未进行播后镇压、表墒不足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前后,选择晴天下午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上松下实,起到提墒保墒增温抗旱促早发作用。
(二)突出抓好春季肥水适时管理
今年小麦群体偏小、苗情偏弱是主要矛盾,春季肥水管理要适当早管、以促为主、促控结合。对于土壤相对湿度低于45%、干土层较厚的麦田,小麦返青后要采取小水慢灌或微灌的方式浇好“保命水”,促进小麦次生根生长;群体偏小(返青期亩茎数在60万以下)或墒情较差的麦田,第一次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起身期前(3月10~20日)进行,促中等分蘖成穗,增加亩穗数;对于群体适中、墒情适宜的主体麦田,第一次肥水应在起身至拔节期(3月20日~4月5日)进行。结合浇水,各类麦田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三)突出抓好杂草化除
大部分麦田因播种偏晚,冬前苗小而未进行化学除草。要抓
住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搞好麦田杂草化学防治。对阔叶杂草,可用20%使它隆乳油、75%苯磺隆干悬浮剂,或与20% 2甲4氯水剂混配进行防除。对看麦娘、雀麦等禾本科杂草,可用70%氟唑磺隆(彪虎)水分散粒剂、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15%炔草酸(麦极)可湿性粉剂防治。节节麦发生地块,春季不宜再采用化学除治,应采取人工除草。除治禾本科杂草宜早不宜晚,应在起身前期进行。
(四)及时防治小麦病虫害
受冻及黄弱苗麦田易受红蜘蛛危害,小麦返青后重点搞好红蜘蛛、根腐病、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在4月中下旬,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的蛹期防治;小麦中后期要强化“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的落实。
(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篇3
小麦越冬之后相继进入返青、起身、拔节阶段,是小麦春季管理的主要时期,是促弱苗转壮、控旺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小麦群体合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科学分类指导,加强镇压划锄,控旺苗稳长保蘖,促弱苗长根增蘖,强化起身拔节肥水,促穗足粒多粒重,防控病虫草害,夺取小麦丰收。
一、华北、黄淮麦区春季管理技术
华北、黄淮麦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等地。本区域当前的苗情特点是:秋种基础好,土壤墒情适宜,目前苗情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但也存在着旺长面积大、麦田杂草多、病虫害越冬基数大、苗情复杂等不利因素。春季小麦管理要早抓早管、分类指导、镇压控旺、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镇压划锄,控旺转壮,提墒保墒。
早春麦田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对长势过旺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多次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起到控旺转壮作用。镇压要和划锄结合进行,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对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进行麦田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麦田镇压,可促使土壤下层水分上移,保墒抗旱。
虽然去年秋季降水量大,目前麦田墒情普遍较好,但开春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土壤蒸发量加大,且“春雨贵如油”,降水量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预防春季干旱,千方百计保住地下墒非常关键。要及早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顶凌期)对各类麦田进行划锄,以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表温度,消灭越冬杂草,为中后期麦田管理争得主动。尤其是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的麦田,要将划锄作为早春麦田管理的首要措施来抓。另外,春季浇水或雨后也要适时划锄。划锄时要切实做到划细、划匀、划平、划透,不留坷垃,不压麦苗,不漏杂草,以提高划锄效果。
(二)促控结合,肥水运筹,管好水浇麦田
华北和黄淮麦区水浇麦田墒情、苗情、土壤供肥能力差异较大,春季肥水管理一定要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春季管理应该先管三类麦田,再管二类麦田,后管一类麦田;对于旺苗,首先要在返青期镇压控旺,然后根据群体大小在起身期或拔节期施肥浇水。
1.以控为主,抓好旺长苗管理。旺长苗麦田一般年前亩茎数达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以后,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和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应以控为主。一是返青期镇压,这是控制旺苗生长,使其转化为壮苗的最有效的措施,今年麦田旺苗面积大,一定要抓好返青期镇压。二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后期倒伏。三是根据群体大小进行旺苗的肥水管理。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亩总茎数在80万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防止旺苗转弱苗。
2.以促为主,抓好三类苗管理。三类麦田返青始期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肥水管理应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时开始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拔节中期进行,施肥浇水,提高穗粒数。黄淮麦区南部的苏北、皖北和河南中部及南部区域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应在春季降水时趁雨追施返青肥。
3.促控结合,抓好二类苗管理。二类麦田返青始期亩总茎数45万-60万。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45万-5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50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黄淮麦区南部的苏北、皖北和河南中部及南部区域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应在春季降水时趁雨追施起身肥。
4.控促结合,抓好一类苗管理。一类麦田地力水平较高,返青始期每亩总茎数60万-80万,属于壮苗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2-15公斤。黄淮麦区南部的苏北、皖北和河南中部及南部区域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应在春季降水时趁雨追施拔节肥。
(三)镇压提墒,趁雨追肥,管好旱地麦
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春季管理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镇压后,土壤中毛细管形成,深层的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至上层土壤,有利于滋润根系生长,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同时,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四)防控病虫,化学除草,抓好综合防治
春季病虫害的防治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返青至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综合防治关键环节之一。各地植保部门要做好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及时防治。由于冬前气温高,降雨多,杂草发生程度重,冬前化学除草面积较小,应强化返青后化学除草工作。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浓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免发生药害。各地农技人员要指导农民选用正确的药剂、喷药浓度和喷药时间。
(五)关注天气,提前应对,预防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华北和黄淮麦区早春常发灾害。防止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还有小麦蘖芽可以长成分蘖成穗。只要加强管理,仍可获得好的收成。因此,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就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提高小分蘖的成穗率,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促进根系发育,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篇4
1 除草
对年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田块, 应在3月上旬之前即小麦拔节前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防除以猪殃殃为主的滋阔叶杂草, 用20%使它隆750m L/hm2, 或75%巨星悬浮剂15.0~22.5g/hm2, 或40%快灭灵干悬浮剂56.25~75.00g/hm2, 对水600kg茎叶喷雾;防除以看麦娘为主的禾本科杂草, 用6.9%骠马600~900m L/hm2, 对水600kg茎叶喷雾;以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生的麦田, 可将上述药剂混配使用进行防除。3月上旬后, 就不能再进行化学除草, 而应采取中耕或人工拔除的方法进行除草。因为此时小麦主茎、大蘖已陆续进行生理拔节, 不再适合化学除草, 否则会造成不抽穗或抽穗不结实的现象。
2 化学控制降秆防倒
这项技术措施是针对过旺麦田或植株过高的小麦品种, 化学药剂的使用时期在返青至拔节前。如果田块主茎、大蘖开始拔节即不适合使用化学控制, 只有少数晚播、播量较大、未开始拔节的田块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控制。一般化控用壮丰胺为450~600m L/hm2, 对水375~450kg, 进行叶面喷雾, 务求喷匀。
3 中耕
中耕能起到破除板结、增温保墒的作用, 还可增加土壤透气性、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植株的健壮生长。中耕划锄自小麦返青开始至拔节前结束, 深度可达3~5cm, 三类苗或受旱严重的宜浅锄。
4 清沟沥水
渍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要在早春搞好沟系配套, 对未开沟的套播麦田要趁墒开挖田内沟;对已开沟、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 经冬季冻融交替, 田埂塌落的, 要及时挖沟筑埂, 做到沟渠相通, 确保排水畅通, 防御渍害。
5 追肥
一是合理使用返青肥, 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初是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也是抓住小麦群体上升的最后机会。对二类苗偏弱田块和三类苗应及早追施返青肥。追施方法是随水追施或趁墒追施或趁雨撒施, 一般追尿素75kg/hm2左右, 对于底肥充足的一类、二类麦田坚决不施用返青肥。二是全面追施拔节孕穗肥。小麦施用拔节孕穗肥, 在太和县已有成熟经验, 据试验测算, 一般增产10%~15%, 高者可达20%以上。追肥时间从3月20日至4月20日均可, 以3月底至4月初追施最好, 追肥数量视苗情而定, 一般施尿素75~150kg/hm2, 劣麦田多施, 好麦田少施。
6 叶面喷肥与激素
叶面喷肥和激素是一种简便易行省肥的好方法, 能迅速改变植物体素质, 增强吸水吸肥能力, 使苗情迅速转化升级。叶面喷肥可用1%的尿素与0.2%~0.3%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用“全威正佳” (即大量元素型全营养有机螯合肥) 、黄腐酸活性肥、美洲星、庄福星等;叶面喷施激素可用芸苔素内脂。
7 病虫害防治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 小麦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发生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必须做好监测防治工作。防治纹枯病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田间调查病株率达20%以上时, 用20%的井冈霉素300~450g/hm2, 或20%三唑酮600~750m L/hm2对水600kg喷雾, 喷雾时一定要仔细喷匀喷透, 让药液接触土壤表面的小麦茎部, 否则防效差。防治小麦白粉病可用20%的三唑酮乳油600~750m L/hm2对水450~675kg均匀喷雾, 发病点重喷。当小麦红蜘蛛田间调查有600头/m以上时, 用20%哒螨灵300~6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 或用阿维菌素农药 (扫螨净、虫螨克、齐螨素等) 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耿培云.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1) :226, 229.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篇5
2014年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指导意见
早春麦田管理,是促进小麦多成穗,成大穗的有效措施,由于麦播以来,有效降雨偏少,土壤墒不足,加之近期出现倒春寒天气致使麦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当前,小麦已经返青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正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时期。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掀起以中耕,追肥,病虫草害防治为重点的麦田管理高潮,促进苗情转化,争取小麦丰收。一,耙磨划锄,增温保墒。
耙磨可弥合根际土壤,防治透风失墒,尤其是坷垃较多,播后未镇压,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悬松的麦田,务必尽早及时耙磨。划锄具有减少水分蒸发,保墒抗旱,消灭杂草,改善土壤透气状况,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肥的分解,有利于根系早发快长的作用,划锄要结合耙磨进行,一般应先划锄,后耙磨。
二,分类管理,合理追肥。
抓住当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对受冻麦田,要尽早趁墒追肥,亩追尿素5---8公斤,对生长瘦弱,群体较小的三类麦田,在返青拔节期分两次追肥,每次每亩追尿素5公斤左右。墒情不足时应结合浇水进行,促苗尽快恢复生长。
三,做好测报,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麦蜘蛛,蚜虫和草害危害盛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关键环节之一,小麦纹枯病等病害每亩用20%三唑酮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麦基部进行防治,每亩可用0.9%的阿维菌素8-1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15%的粉锈宁100克,防治红蜘蛛,蚜虫,白粉病,返青后杂草的防治应在平均气温稳定在5度以上,趁天气晴好,无风的上午9点---下午4点选用20%使它隆50毫升与75%笨磺隆1克混匀喷雾。野燕麦发生较重的田块,每亩应加入15%的麦极15---20克或6.9%的骠马40-50毫升施药防治。
四,预防早春冻害。
睢县2014年春季小麦管理意见 篇6
一、适时普遍进行中耕
目前小麦尽管一、二类田比例大,但个体发育比常年稍差,苗龄偏小,适时及早进行中耕有利于促进早发、稳长,气温回升到零度以上后即可进行中耕。中耕既可以破除土壤板结、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发育,使小麦稳健生长,也可以起到进一步除草作用,同时对于控制春季旺长,防止后期倒伏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群体较大,生长过快的地块,更要注意适时进行中耕,防止旺长,促进壮苗稳壮;对于弱苗地块进行中耕,有利于促弱转壮。中耕要根据不同地块小麦生长情况掌握中耕深浅度:对于小麦生长偏弱、群体偏下地块要浅中耕、细中耕,深度以3~4厘米为宜;对于群体偏大、生长偏旺地块要适当深中耕、勤中耕,深度以5~7厘米为宜。对于有明显旺长趋势的麦田,可以在返青初期采取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旺长。
二、及早搞好小麦病虫害草综合防治
由于冬季气温比常年偏高,越冬病虫害基数偏大,使今年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几率大大增加。从全县大面积小麦田间调查来看,小麦地下害虫、小麦红蜘蛛、蚜虫、小麦纹枯病、小麦茎基腐病、小麦全蚀病等许多病虫害发生和危害较常年有明显的偏早偏重发生趋势,春季温度回升后,各种病虫害将加快加重发生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块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强在小麦返青初期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搞好防控。对于小麦纹枯病、小麦茎基腐病等病害的防治,每667平方米可以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克加水40~50千克进行顺垄喷施,也可以用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30%苯醚甲环唑乳油20毫升,兑水30~40千克均匀喷施。对于蚜虫的防治,每667平方米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克或10%稀啶虫胺水剂15毫升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毫升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7克,兑水30~40千克均匀喷施。对于红蜘蛛的防治,每667平方米可以用10%扫满可湿性粉剂20克或20%哒螨灵乳油30毫升或40%三唑磷乳油30克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毫升,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施。对于小麦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蝼蛄重发地块,可以在地下害虫开始活动时,每667平方米用40%辛硫磷乳油300克加水240千克,或20%毒死蜱600克加水330千克顺麦垄浇灌;对于蝼蛄重发区,也可以用3%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麦麸等饵料5千克左右,或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顺麦垄于傍晚撒在田间,每667平方米2~3千克。防病治虫药剂可以混合使用,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但在配制药液时,一定要分别进行二次稀释,混合均匀,喷洒时做到喷洒一致,不重喷不漏喷,同时,积极采取统防统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分类科学巧施肥
对于一、二类麦田应实施氮肥后移,在起身期追肥,部分地力水平较高地块,在拔节中期追肥,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5~17.5千克,可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作用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获得更高产量;对于小麦群体不足、个体发育偏弱地块应采取分次施肥措施,在小麦返青初期追肥一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7.5千克,到起身期再追肥一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2.5千克。对于底肥使用磷钾肥不足的地块,可以在小麦返青初期补施磷钾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过磷酸钙25~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
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晚霜冻害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篇7
1 小麦播种出苗生长与气候因子
淮北小麦适宜播期是10月5—25日。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淮北无降雨, 再加上大豆、玉米10月上旬 (少数地块10月中旬) 才收获, 腾茬晚。因此, 10月中旬前播种的小麦面积少, 约占秋种总面积的30%。10月21日淮北普降中雨, 旱象得以解除, 利于小麦播种。70%的麦田都是10月下旬播种的, 少数地块到11月上旬才播种。小麦的播种比常年晚10 d左右。小麦出苗后的冬前生长期正常年份有55~60 d, 积温550~600℃。麦苗单株可长出6~7片叶, 3~4个分蘖, 到12月20日后进入越冬期时达到壮苗标准。
2012年小麦出苗后的11月降雨8次, 累计降雨34.2mm, 虽比2011年11月降雨少34.7 mm, 但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均匀, 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都保持在17%~19%的范围内, 利于麦苗的冬前生长。不利的因素是气温偏低, 积温少, 根据濉溪气象局观测资料, 2012年11月平均气温5.0℃, 比历年同期平均低4.3℃, 比2011年11月低3℃, 积温分别减少129、90℃。进入12月温度持续走低, 2012年12月平均气温-0.1℃, 而历年同期为2.8℃, 2011年12月平均气温1.2℃, 分别低2.9、1.3℃。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2.9℃, 已达进入越冬期 (日平均3℃) 的指标, 12月8日由12月7日的3.4℃降到-1.1℃, 比常年提前12 d进入越冬期。因此, 小麦的冬前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2月下旬调查只有部分10月10日前后播种的小麦, 麦苗单株有5.5~6.0片叶, 2~3个分蘖, 茎蘖1 200万个/hm2左右, 10月下旬播种的田块, 麦苗单株只有3.5~4.5片叶、1~2个分蘖, 茎蘖600万~750万个/hm2。
正常年份淮北小麦越冬期, 淮北地区气温不是一直都在3℃以下, 有时会短时间回升到3℃以上, 麦苗会缓慢生长, 在越冬阶段麦苗单株能生出0.5片叶和1个分蘖, 而2012年则是进入12月直到2013年1月20日日平均温度一直都在3℃以下, 12月30日出现极端最低-10℃的低温。
2 春季麦苗生育特点
当开春后日平均气温回升到3℃以上时, 麦苗即开始缓慢生长,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生长速度逐步加快, 在春季叶生出的同时春季分蘖也开始发生。3月10日前后适期播种的小麦开始拔节, 迟播的小麦3月15日前后也开始拔节[3]。小麦拔节标志着小麦由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为辅的生长阶段逐步转入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重的时期。以返青到拔节麦苗单株可长出2~3片叶, 2~3个分蘖, 持续时间25~30d。麦株内部幼穗分化由二棱末期进入护颖分化期, 到拔节时幼穗开始小花分化。
高产麦田春季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 是计划成穗数的1.5~2.0倍比较适宜, 超过1 500万个/hm2的田块, 群体过大, 茎蘖竞相生长, 不仅浪费养分水分, 而且因茎蘖拥挤, 致使茎基部细弱, 存在后期倒伏的危险。
麦苗春季生长阶段, 随着温度的稳定上升, 麦苗抵御低温能力逐渐降低。此期适宜的耕层土壤水分含量适宜在16%~18%, 在拔节前稍旱为宜, 这样麦苗基部蹲实, 如土壤水分含量过多, 麦苗生长过旺, 基部细弱, 不利于后期防倒。
3 麦田的春季管理措施
麦田的春季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块的苗情, 采用相应的“促”、“控”措施, 使之向预定的目标转化, 为下季取得较高的产量打下基础。
(1) 对部分在10月15日前播种的麦田, 在冬前小麦苗单株已有6片叶、2~3个分蘖, 茎蘖1 200万~1 500万个/hm2, 已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 在管理上应以“控”为主, 一是控制年后分蘖, 二是促使不能成穗的分蘖早枯黄退化。具体措施如下: (1) 如遇春旱, 对这类麦田不要灌水补墒。旱一些不仅可控制年后分蘖, 而且无效分蘖可提早枯黄退化, 并且茎基部蹲实, 利于后期防倒抗倒。 (2) 镇压。镇压能控制麦苗生长和分蘖滋生。麦苗镇压后5~7 d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麦田镇压可用小四轮空机头在麦田中轧1遍, 速度快效果好。镇压应在10:00后露水干时再进行, 镇压时麦田表土要干燥, 地过湿不宜镇压。 (3) 人工深中耕5~7 cm, 以切断部分根系, 达到“控”的目的, 同时也能锄去杂草。 (4) 推迟到拔节时追肥, 使春季小麦分蘖不再滋生, 及时供应肥料可减少小花退化, 以增加穗粒数。
(2) 对多数于10月下旬播种的麦田, 入冬前麦苗个体和群体均未达预定的指标, 春季管理上应以“促”为主。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开春春田解冻后浅锄, 既可除去杂草, 又能提高地温, 促使麦苗生长。二是如遇春旱, 对这类麦田应抓紧浇水补墒以确保麦苗生长不受干旱影响。三是对这类麦田麦苗个体和群体均未达到预定指标是迟播和温度偏低造成的, 而不是缺肥, 因此不应盲目追肥促苗。生长对个别播种过晚、目前麦苗个体仅有约3片叶、茎蘖在600万个/hm2以下的, 麦田解冻后追尿素45~60 kg/hm2, 促麦苗生长。多数田块都应在拔节时再追肥。
4 防低温冻害
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有1次低温过程, 只是出现早晚和强度不同而已, 低温过程出现越迟, 强度越大, 对小麦的危害也越大。如1993年4月12日、1995年4月11日和2010年4月15日寒流南下, 均出现0℃低温, 对已拔节幼穗进入小花分化期的小麦常造成穗部冻害[4]。可采取如下防低温冻害的措施:根据天气预报, 在低温寒流到来之前灌水, 改变麦田小气候, 可减轻低温危害。在田间熏烟喷防冻药物也有很好的效果。小麦受冻后应及时察看冻害情况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也可减轻冻害损失程度。
5 防除病虫草害
淮北麦田春季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 病害有纹枯病等, 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防治。随着温度回升, 麦田杂草开始萌发出土, 如进行化学除草, 应根据麦田杂草种类选用除草剂进行喷洒。要做到不重不漏, 以确保化学除草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若礼.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1995 (1) :60-61.
[2]赵荣, 陈若礼, 张存岭.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 :1063-1066.
[3]尚鸿雁.针对苗情对小麦进行早春管理[J].北京农业, 2009 (7) :39.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篇8
关键词:小麦,冬前,苗情,墒情,冬春季管理
据农业部门统计, 2015 年河北省秋播冬小麦229.9 万hm2, 比上年减少0.97 万hm2。通过田间调查, 在对冬前小麦苗情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冬春季麦田管理技术。
1 冬前小麦苗情特点
总体看, 2015 年冬小麦播种基础较好, 播后镇压面积扩大, 加之播后降水多于常年, 麦田耕层墒情良好, 为早春小麦早返青和科学运筹肥水创造了有利条件[1]。受大幅降温降雪天气影响, 小麦集中于11 月22 日进入越冬期, 是近年越冬较早的一年。主体麦田个体生长量偏小, 晚播麦田群体不足, 春季冻害、病虫草害发生或重于常年。
1.1 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
1.1.1 播种质量好。 由于小麦供种面积大和规范化播种技术落实到位, 播种质量显著好于往年。河北省小麦节水品种供种面积66.67 万hm2, 同比增加46.67 万hm2, 且每批次种子都经过严格检验, 供种麦区表现为芽势强、出苗齐。规范化播种技术落实到位率高, 66.67 万hm2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区给予农户150 元/hm2镇压补助, 调动了农户播后镇压积极性, 河北省麦区播后镇压面积猛增至181.87 万hm2, 秸秆还田面积163.8 万hm2。
1.1.2 长势均衡。与上年相比, 一类苗比例减少, 二类苗比例增加, 三类苗比例基本持平。据农情调查, 一类苗面积占47%, 下降2 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占43%, 增加1.5 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占10%, 增加0.5 个百分点。全省麦田小麦基本无旺长。
1.1.3 墒情充足。10 月1 日至11 月30 日, 河北省麦区平均降水68.3 mm, 为近35 年来历史最高年份之一, 尤其是11月以来, 全省麦区平均降水量45.6 mm, 显著多于常年, 为历史同期降水量最多年份。目前, 麦田土壤墒情适宜, 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大都在80%以上, 充足的墒情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春季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
1.2.1 个体偏小。11 月, 小麦分蘖期遇降雪和持续低温寡照, 麦区越冬时间比常年提早7~10 d, 且连续超过20 d日均日照时数在3 h以下, 局地零日照。从小麦播种至越冬, 麦区日照时数为250.4 h, 为近35 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冬前积温为524 ℃, 比常年偏少70~85 ℃, 小麦冬前生长量不足, 个体偏小。冀中南主体麦田小麦主茎叶龄4 叶1 心至5 叶1心, 单株茎数2~4 个, 次生根4~5 条。与上年相比, 主茎叶片减少1 片, 单株茎数减少1~2 个, 次生根数减少1~2 条, 单株干物质积累偏少3 成;北部麦区主体麦田主茎叶龄4 叶1心, 单株茎数2.5 个, 次生根3 条左右, 个体发育各项指标略低于上年同期。
1.2.2 晚播麦田群体不足。 主体麦田总茎数900 万~1 200万个/hm2, 比常年偏少120 万~150 万个/hm2, 群体较为适宜, 早春麦田管理较为主动。晚播麦田群体不足, 总茎数多在750 万~825 万个/hm[2,3]。
1.2.3 病虫草害威胁加重。 受持续低温寡照和越冬期提前影响, 杂草秋治面积比常年偏少50%~60%, 翌年春季杂草偏重发生几率增加。同时, 持续低温寡照, 抗寒锻炼时间短, 如遇极端低温天气可能发生麦田冻害。另据气象部门预测, 今冬气候偏暖, 发生根腐病、纹枯病几率增加。
2 冬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特点, 河北省冬春季麦田管理应因地因苗制宜, 加强分类指导, 以促为主, 加快苗情转化升级。在具体工作推动上, 各地应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2.1 严禁牲畜啃青
啃青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容易加重小麦冻害, 造成减产, 应予以坚决杜绝。
2.2 早春锄划镇压
各类麦田早春遇雨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壤板结时, 应及时进行锄划, 以破除板结、保墒增温、灭除杂草, 促进根系早发。主体麦田应在早春小麦返青时, 选择晴好天气, 适墒搞好镇压, 以破碎坷垃、弥合裂缝、保温保墒[4]。
2.3 科学运筹肥水
密切关注墒情苗情动态, 及早开展春季管理, 科学运筹肥水, 促根早发, 促苗健壮, 以利弱苗转化升级。对于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的麦田, 可在起身后期至拔节期施肥;对于因晚播造成群体不足的麦田, 可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 促冬前分蘖健壮和春季分蘖早发。
2.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春季是麦田各种病虫草害的多发季节。各地应针对小麦个体偏小和病虫草害可能偏重发生的实际, 及时做好预测预报, 提前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及早准备药剂、药械, 实行综合防治。
2.5 防止早春冻害
各地应密切关注早春天气变化, 在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搞好麦田灌水, 调节地面层小气候。一旦发生冻害, 要及时追施速效化肥, 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参考文献
[1]刘喜彬, 马艳君, 闫海奇.豫西南春季小麦管理新技术[J].河南农业, 2010 (5) :51.
[2]张瑞英, 张新民, 刘亚萍, 等.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春季管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57-58.
[3]李春喜.粮食安全与小麦栽培发展趋势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3) :16-20.
冬小麦春季冻害和减灾技术 篇9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在不同的条件下差别很大, 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为播种, 播量, 播期, 施肥和和浇水[1,2,3,4]。关于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5,6]。
1春季冻害
1.1 春季冻害发生时间与发生过程
3 月29 日夜间开始降雪, 30 日午间停雪, 冬小麦麦田积雪在2~4cm, 气温持续在-7℃左右, 并伴有4 级以上风力, 造成冬小麦田裸露在雪面外的叶片受冻。30 日下午出现连续降雪, 31 日午间停雪, 田间积雪厚度已达到10~15cm;4 月1 日开始融雪, 当日积雪厚度几乎融化一半;4 月2 日麦田积雪成片状分布;3 日几乎无积雪, 麦田无积水现象。
春季冻害指冬小麦在返青期至拔节时期, 因寒潮来降温发生的霜冻危害。
1.2 受春季冻害后主要病状
此次我县发生春季冻害病状主要有3 种:造成麦苗裸露, 致使裸露部分发生冻害。天气放晴后由于老叶受冻, 呈现失水干枯现象, 叶片受冻部分先呈水烫状, 随后变白干枯;受冻较重叶片变褐死亡。麦田呈现褐黄色 (迎着阳光看比较明显) 。主茎叶片3~4 片, 往外面看主茎正常生长外, 其余叶片已经干枯;因幼穗布局正处形成阶段, 所以轻度受冻, 虽能抽穗但有些小穗不结实, 形成不完全“穗数";当时地温未下降, 出现积雪由下向上融化, 麦田地表未上冻, 根茎正常, 但低温过后, 麦苗出现往长分蘖与无效分蘖抢营养抢表现。
1.3 巩留县冬小麦春季冻害原因
1.3.1 遗传原因
小麦抗寒性与品种特性有关。冬小麦的品种分为冬性和半冬性两种, 冬性品种抗旱性较强、半冬性抗旱性较差。
巩留县春季冻寒品种抗寒情况:
伊农18 号﹥新冬29 号﹥新冬33 号=> 新冬22 号﹥伊农S-60 号
1.3.2 群体因素
播量过大、群体密度大、施氮肥过量, 形成了弱而不壮的麦苗。因植株体内积累的糖分少, 使冬小麦抗寒性低容易受冻。今年冬小麦进入返青时间比往年早15~20d左右, 麦苗度过越冬期, 抗寒抗冻能力下降, 遇到低温容易受冻。总体来说:抗寒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很重要。主要问题品种特性以外, 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育期提前及灾害性天气的结合。
2冬小麦灌浆蜡熟期倒伏情况
2.1 冬小麦后期倒伏现状
6 月26~29 日, 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 造成小麦倒伏, 倒伏严重地块小麦腐烂霉变、造成部分麦穗发芽。从6月26~29 日发生倒伏的情况来看, 倒伏有明显的特点:植株呈不弯曲的倾斜;发生时间较晚, 而且易发生大面积倒伏, 而不是点片倒伏。此次发生根倒伏的原因:浇水后遇到刮风降雨天气, 使小麦根系松动、基部节间承受不起上部的重量, 就会弯曲倒伏。
2.2 冬小麦倒伏情况
巩留县2015 年种植冬小麦1.85 万hm2, 受灾面积1.376 万hm2, 其中成灾面积1.16 万hm2, 绝收面积0.46 万hm2;据测产, 倒伏冬小麦平均单产202.2kg, 共计产量损失40286t (未倒伏时据测产, 今年产量为26.6kg/667m2) 。
2.3 冬小麦后期倒伏原因
2.3.1 品种耐肥性
小麦抗倒伏性是耐肥高产品种必备的特性, 耐肥性是小麦对肥料, 尤其是氮肥的反应特性, 抗倒伏性与耐肥性有密切关系。小麦的耐肥性与植株体内的硝酸还原酶有关, 硝酸还原酶在氮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 活力越强耐肥性越弱, 活力越弱耐肥性越强。因此施氮肥过多, 会使硝酸还原酶活力和小麦植株体内的氮肥谢增强, 抗倒伏能力降低。
2.3.2 茎秆性状
小麦抗倒伏性与其他因素还有复杂关系, 如:植株高度, 茎秆物理和生理强度、茎秆的粗细度、节间长度等。
2.3.3 栽培管理和气候条件
从栽培管理说, 小麦抗倒伏性与播量, 播期, 施肥量和群体结构等有关系密切。
从栽培管理总体来说:
2.3.3.1 品种
从倒伏率耐性角度来说:新冬22 号> 新冬29> 号新冬33 号> 新冬42 号> 伊农20 号。
2.3.3.2 生长调节剂
在拔节期用生长调节剂 (矮壮素) 进行喷洒。个别群体过大的麦田在拔节前期喷施矮壮素矮壮素, 效果良好, 有效控制了冬小麦的株高。
2.3.3.3 播种量
种群密度小。以畦播为播种方式的个体长势强壮的冬小麦倒伏率较低。
2.3.3.4 土壤质地
种植区土层薄、土壤质地为砂土、耕地坡度大 (大于17 度) 的地块未倒伏。地块排水良好、渗水快, 冬麦未倒伏。
2.3.3.5 降雨量
区域降水量、 降水强度。 全县累计降雨量134.4mm, 比往年多120.1mm。因区域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 降水量少的地块冬小麦未倒伏。
总体来说小麦的抗倒伏性是复杂的问题, 它既与品种的耐肥性, 茎秆特性等内部因素有直接关系, 也与栽培管理因素和气象关系密切。品种抗倒伏有一定的限度, 在合理的栽培条件和正常的气候条件下, 能表现自己抗倒伏的特性, 但在不良的栽培管理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减弱和失去抗倒伏特性
3春季冻害补救措施
此次冬小麦受冻后, 叶、茎、穗部分死亡, 只要下部并不是整株完全死亡, 蘖节未被冻死, 会有新蘖从分蘖麦或从受冻的地上部第1、2 节节间处新蘖, 而且新蘖生长速度很快, 日增2~3cm长, 25~30d左右正常抽穗。
所以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浇水、施肥等抢救措施, 仍可获得好收成。能够做到不减产的补救措施, 措施主要是浇水管理, 浇水管理越及时苗青恢复越快, 损伤减轻时再进行追肥即可。
推行春季氮肥后移追肥技术, 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促进小麦早分蘖, 小分蘖变大分蘖, 提高孽成穗粒, 增加亩穗数, 而减轻损伤;及时喷洒叶面肥。冻害严重的即整株没有绿叶的, 应先中耕, 促进生长, 当长出新的叶片后, 结合“一喷三防”技术叶面喷施“活力久久”或99% 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冻害发生较轻的即植株有部分绿叶的, 应先喷施“活力久久”或99%磷酸二氢钾, 然后进行中耕, 促进其生长;浇水。按冬小麦长势拔节期尽快进行灌水, 因为冻害后浇水改善恢复小麦组织成度, 能增加小麦抗寒力;冬小麦恢复后、拔节抽穗期结合浇水喷洒叶面肥, 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减轻冻害的损失。
摘要:小麦春季冻害和小麦生长后期倒伏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影响小麦的产量, 在合理的栽培管理下能达到减灾与增产。
关键词:冬小麦,冻害倒伏
参考文献
[1]万富界.小麦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33-164.
[2]万富界.优质专小麦报忧节本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4-103.
[3]张秋英, 李发栋, 张依章等.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品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7 (6) :809-812.
[4]赵广才.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 2007 (1) :40-41.
[5]王明福, 陈建华, 曲建磊等.土壤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和产量的[J].采阳农学院学报2002, 19 (1) :7-9.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措施 篇10
1 巧施返青肥
小麦施返青肥可促进营养生长, 争取早春分蘖, 以达到需要的总穗数。要根据地力、肥力、苗情、气候和前期用肥等情况合理施肥, 一般施尿素120~150kg/hm2。对于前期肥料充足, 总茎蘖数达到要求, 但返青慢的壮苗, 可用尿素60~90kg/hm2作返青肥, 保持苗壮, 达到穗足、穗大。对于长势不匀的麦苗, 可采取吊边、“捉黄塘”等方法促小麦平衡生长。对于总茎蘖数超过需要的旺苗, 应蹲苗控制徒长, 不能施返青肥。
2 重施拔节肥
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第2次吸肥高峰期, 拔节肥一般要重施。用尿素150~225kg/hm2。拔节肥的施用, 也要根据苗情、肥力等情况适时适量进行。为了争取大穗、攻大穗, 将拔节肥适当提前到麦苗第1节间伸长、分蘖开始两极分化、叶色略有转淡时, 于3月2~5日施尿素150kg/hm2。对于在拔节期因缺肥, 叶色褪淡、植株黄瘦、小花退化过多、穗形变小的麦苗, 应迅速重施拔节肥。
3 防治病虫草害
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 发生普遍, 要求在播期进行预防性防治, 效果最好。因没有采取措施或防治不到位的, 要注意做到及时进行田间检查, 及时进行防治。春季的病害主要是纹枯病、白粉病, 绣病等。纹枯病病株率达20%左右时应立即防治, 可用20%的井冈霉素375g/hm2对水750kg, 或50%退菌特1.5kg/hm2对水1 200kg进行防治, 喷洒于小麦茎基部。白粉病病叶率达30%时用15%的三唑铜水剂1.2~1.5kg/hm2叶面喷施。防治锈病用15%三唑酮1.5kg/hm2对水750kg喷洒植株。麦蜘蛛在春分后也陆续发生, 应消灭在点片阶段。蚜虫和麦蜘蛛量随气温升高而上升, 对麦蚜和麦红蜘蛛可用40%氧化乐果3kg/hm2, 或10%蚜虱净750g/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防治。一般情况下, 防除单子叶禾本科杂草, 多采用骠马、麦草灵等;阔叶杂草较多的麦田, 多采用速效麦乐乐、使它隆等;单子叶与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 可采用麦草星等除草剂。对于杂草多的田块, 特别是双子叶杂草多的田块, 可在3月上中旬用56%二甲四氯粉剂2.25kg/hm2+2%使它隆300g/hm2对水900kg杂草叶面喷施, 应注意严防药液喷在蚕豆、油菜等作物上。
4 抗旱排涝
拔节孕穗期是小麦一生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如缺水则明显影响产量。江苏省北部常发生春旱, 通常返青时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时, 应浇返青水。春灌是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春灌的次数要根据墒情、苗期而定。如冬前已灌过越冬水, 春季一般不灌返青水, 但要进行锄地, 松土保墒。如未灌越冬水, 应抓紧在土壤开始化冻时, 早灌返青水, 灌后要及时松土保墒, 促苗返青。江苏省南部地区春季多雨, 必须注意麦田排涝、降渍, 防止烂根早衰, 管理上要整好麦田排水沟。
5 中耕松土
早春中耕松土, 能起到透气、增温、保墒作用, 促使麦苗早发稳长。江苏北部地区的盐碱地、板结麦田, 中耕松土要做到早、勤、深, 才能促苗早发。中耕时要注意, 寒流来临时不中耕, 泥土不爽时不中耕, 弱苗田块应浅中耕。
6 防止倒伏
预防倒伏的方法主要是:选用高产抗倒伏品种, 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 合理密植。在此基础上, 科学用水、用肥, 及早进行深中耕和镇压。控制分蘖和中部叶片生长, 促使基部节间粗短,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如麦苗有徒长倒伏的趋势, 应及时进行深中耕和镇压, 于麦苗三至五叶期, 在2月25日左右用15%多效唑900~1 050g/hm2对水750kg喷雾1次, 可抑制旺长, 矮化植株基部节间, 对防止倒伏具有显著作用。
7 倒春寒、霜冻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预防春霜冻害的措施, 除选用耐寒性强、拔节期较晚的品种和加强管理外, 霜冻后, 及时检查麦苗受冻情况, 采取补救措施。中耕浇水, 多中耕可提高地温促进潜伏芽早发快长。除此之外, 还应适时浇水, 一般在气温回升, 小麦开始起身时浇水为宜。对于冻害轻的要及时浇水并施用速效氮肥75~150kg/hm2, 促使麦苗尽快转入正常生长。对于冻害发生重的, 只要生长点未冻死, 应及时用肥水猛攻, 促使分蘖迅速出生, 提高分蘖的成穗数, 以减少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杨秀云.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5) :69.
[2]赵希瑞.春季麦田科学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229.
[3]刘玲.小麦返青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2 (2) :9.
[4]陈小慧.春季小麦的田间管理[J].农技服务, 2008 (2) :57, 59.
小麦春季冻害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 篇11
一、小麦春季冻害症状及发生原因
1. 冻害症状
①主茎或大分蘖的幼穗冻死,新生蘖滋生,受冻害植株的生长锥和未伸长的新叶干枯,但其他叶片或茎节仍能生长。
②主茎或大分蘖的幼穗部分受冻害后仍能正常抽穗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有的还形成了畸形穗。
③冻害严重的小麦叶片或叶尖像开水烫过一样,以后变成青枯,茎秆和幼穗皱缩死亡。
2. 发生原因
①气象因素剧变。“立春”后小麦即进入返青、拔节阶段,已先后完成了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发育,抗寒力降低,随着雌雄蕊的分化,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特别是小麦幼穗发育正值四分体形成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包在茎顶端的幼穗其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较敏感,此期如遇低温,幼穗将遭受较重冻害;一般已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初期)的易受冻;而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未被冻死),这就是麦田中出现主茎被冻死、分蘖未被冻死,或一个穗子部分受冻,以及晚播麦比早播麦冻害轻的缘故。一般降温幅度愈大、低温持续时间愈长,危害愈严重。冻后升温快、太阳辐射强烈、湿度小、风速大时,细胞之间的解冻水因细胞来不及吸收而被迅速蒸发掉,植株则因过多失水而出现生理干旱,加剧冻害;反之,细胞可缓慢地吸回解冻水,恢复生命活动,减轻冻害。
②品种使用不当。小麦不同品种抗寒力不同,一般冬性品种抗寒性较强,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差,就同一品种而言,随拔节后天数的增加,抗寒力逐渐减弱,抽穗扬花期对低温更敏感。近几年来,一些农户仅从高产角度选用品种,忽视了品种的抗逆性和稳产性,盲目扩大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遇到春季寒潮,则易发生冻害。
③栽培管理不当。播种过浅,分蘖节接近地表,没有形成发达的根系,极易发生冻害。播期过早,冬前生长过旺,提前拔节,幼穗分化提前,抗寒能力降低,春季一旦遭遇寒流,极易冻死。施肥、灌水不合理也易使小麦遭受冻害。如氮肥施用量过大、磷肥施用不足、未配合施用钾肥,会导致越冬期小麦植株体内糖分积累少、分蘖生长不壮实,抗寒能力就差;不浇越冬水或灌得过早、过晚,水量过大,冬前未中耕,造成土壤龟裂的麦田,易受冻害。土质不同,受冻害程度也不同。如砂土地持水力差,热容量小,导热率低,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小麦受冻严重;洼地冻害重于高地,冷空气比重大,易在洼地停留,使洼地形成较厚的冷气层,且洼地因辐射散热而形成的较强的低温面,使小麦冻害加重。“风刮屋脊霜打洼”即此道理。
二、预防和补救措施
1. 预防
小麦春季冻害防治重点在于防,笔者根据多年试验,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冬性、半冬性抗寒品种。在我县一般选用周麦22、新麦19、众麦1号、百农160和矮抗58等。
②严格选择适宜播期、播量。根据虞城县气候特点,小麦应尽量避免在寒露(10月8日或9日)以前播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在10月中旬播种,播量不可过大,重点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抵抗冻害的能力。
③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微肥配合使用,适时中耕,对旺长麦田进行镇压是预防冻害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可在起身期喷施20%甲·多微乳剂,抑制生长发育、提高抗寒性。
④科学灌水。结合天气,因地因麦苗长势浇好越冬水和早春补墒水,提高近地面和叶面附近的气温,形成小气候。也可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立即灌水,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减少地面温度的变幅。一般在霜冻前1~3天灌水效果较好,灌水防冻以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效果较好。
⑤熏烟法。在霜冻来临时也可用熏烟法防霜,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化学烟幕法,以20%沥青、5%废柴油、42%锯末、33%硝铵配制成简易“防霜弹”;也可用硝酸铵、油渣、锯末、红磷等混合制成“防霜烟雾剂”,这种化学发烟剂制作简便、成本低、发烟量大、容易使用、比柴草效果显著。注意到日出一杆(早上8点左右)后再停火。
无论灌水防霜或是熏烟防霜,均要对易发生霜冻的重点麦田和易受冻的品种进行优先安排。
2. 补救措施
①补肥与浇水。霜冻发生后,气温回升快,会造成细胞间结冰迅速融化,水分来不及被细胞吸收就大量蒸发,使小麦受害而加速死亡,因此应抢时浇水,且要灌足灌透,以促进茎叶快速生长,防止幼穗脱水死亡,力争多成穗。对幼穗已受冻的,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7.5千克,喷施芸薹素内酯、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加快细胞分裂,加速茎蘖生长,尽量降低损失。
②割棵法挽救技术。对麦田总茎数受害率在60%以上、幼穗冻死而叶片仍正常生长的麦田,进行霜冻后割棵。幼穗受冻后,叶片和茎秆并未停止生长,会与再生新蘖争营养、光照,不利于新蘖的生长发育。割去受冻植株,使再生新蘖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再生蘖多成穗、成大穗,但要注意:不要挨地割,离地面15厘米剪割,以不过分危害未受冻的小蘖为度,割后立即施肥浇水。但茎叶冻死或冻害率在80%以上的不割,小麦进入孕穗挑旗阶段不割。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虞城县庐山路农业局 邮编:476300)
暖冬季节后小麦春季管理措施 篇12
由于冬前温度偏高, 致使小麦生育期提前, 群体大, 后期出现倒伏;暖冬让小麦分蘖时间延长, 以致消耗更多的营养, 造成养分缺失, 植株的质量偏低。冬前无有效降水, 水分蒸发量大, 使麦田旱情严重;由于冬季温度偏高, 不仅利于病虫草安全越冬, 还会让小麦的病虫害在不是其发生的时间而提前发生, 尤其在小麦返青起身后这段时间会加剧纹枯病的发生, 严重的情况下造成小麦减产[1]。
2 田间管理
2.1镇压保墒
麦田镇压可以破碎土坷垃, 弥合裂缝, 压实表层干土,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有利麦苗返青和分蘖[2]。通过保墒措施, 为推迟春季第1 次肥水奠定基础。特别是对于冬季没有打冻水而旱情显现的麦田, 更要做好麦田锄划, 镇压保墒工作, 以助于麦田保墒提温, 促小麦早返青。
2.2肥水管理
2.2.1看苗情
苗控促结合, 因为麦田基本苗数量大、群体长势旺, 易出现倒伏的现象, 所以在管理上要控促结合以控为主。在起身期喷施控制植株基部节间伸长, 植株旺长的生长调节剂, 如壮丰安等, 可以起到控旺防倒的作用;春季第1 次肥水可以推迟到拔节期, 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但追肥量不要过大, 一般每667m2追施15kg尿素左右, 若追施量过大容易使茎秆脆易倒伏, 成熟期推迟。
苗促控结合, 这类苗长相一般, 群体适中, 因为小麦有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两次高峰, 是决定麦田分蘖成穗的关键时期, 所以对于这类苗春季管理主要是促春季分蘖的发生。对于肥力一般的麦田可以在起身前期追肥浇水, 一般每667m2追施12 ~ 15kg尿素左右;对于肥力好的麦田应在起身中期至拔节期追肥浇水, 一般每667m2追施15 ~ 18kg尿素左右。
苗以促为主, 这类苗群体小, 难以形成适宜的亩茎数, 所以管理上以促为主, 促苗转旺。春季要锄划保墒, 提高地温, 促小麦早返青;春季第1 次肥水要在返青期进行, 以巩固冬前分蘖, 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和提高成穗率, 一般每667m2追施10kg尿素左右, 还可以结合叶面喷肥一起进行;第2 次肥水在拔节期进行, 主要目的是提高穗粒数, 一般每667m2追施10 ~ 15kg尿素左右。
2.2.2看墒情
墒情一般的麦田, 出现干枯叶的轻度受旱麦田, 早春要先镇压提墒, 再锄划保墒, 第1 次肥水可以推迟到起身中后期。墒情较差的麦田, 已发生点片死苗的严重受旱麦田, 要在冻土层化通后, 及早抢浇“保苗水”。浇水过程中合理追施化肥, 春季总追肥量一般每667m2施15 ~ 18kg尿素, 起身至拔节期浇第1 水的可一次性追施。在返青期浇“保苗水”的随水追施5 ~ 6kg尿素, 拔节期浇第2 次水的随水追施10 ~ 12kg尿素。
2.3控旺防倒
对群体较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 在返青至起身期镇压蹲苗;在起身至拔节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 防止后期倒伏[3]。对无脱肥现象的麦田, 春季第1 次肥水可推迟到拔节期进行。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 在起身后追肥浇水。
2.4病虫草害防治
因为暖冬导致冬前气温高, 使病虫草害的病残体能够安全越冬, 到了春季又提前危害麦田。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纹枯病, 地下害虫, 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因此要密切关注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 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去年冬季没有进行化除且田间杂草发生严重田块, 在小麦拔节前、阔叶杂草2 ~ 4 叶期, 抓紧防除。麦田除草时间宜在天气晴朗无风的10:00 ~ 16:00 用药, 注意小麦拔节后不能再喷除草剂。
2.5预防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季节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 因寒潮到来降温, 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 发生的冻害。小麦易在2 个时期发生:返青后拔节前,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麦叶片发生冻害受冻, 开始时受冻部分呈水渍状, 好像开水烫过一样, 化冻后叶片失水枯黄, 严重时地上部分全部枯萎、生长点被冻死。在拔节孕穗期, 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 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 或麦穗中部小穗空瘪, 仅有部分结实, 严重影响产量。如果遭遇倒春寒, 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抢时间, 结合浇水追肥。一般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左右, 促苗早发, 提高2 ~ 4 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中耕保墒, 提温地温。提高春季分蘖数, 增加成穗率, 弥补主茎损失;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 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 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如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
参考文献
[1]鲍尚国, 周春萍.暖冬对冬小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 (23) :97.
[2]王洪利.春季小麦田间施肥管理技术[J].科技信息.2008 (35) :388.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推荐阅读:
小麦春季麦田管理技术09-26
小麦秋冬管理技术05-14
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技术07-15
小麦品种生产技术管理01-20
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06-12
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10-11
冬小麦播种及管理技术08-29
小麦灌溉技术06-11
小麦播种技术12-11
当前小麦高产技术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