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2024-07-17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通用6篇)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篇1

近年来, 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 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机免耕作业、跨区作业的发展, 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 发生程度明显加重, 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小麦被吸浆虫危害, 其生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 但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 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受害小麦麦粒有机物被吸食, 麦粒变瘦, 甚至成空壳, 出现“千斤的长势, 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的残局。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 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 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现结合西峡县小麦生产过程中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 浅谈一下防治技术, 仅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小麦红吸浆虫橘红色, 雌虫体长2~2.5毫米, 雄虫体长约2毫米。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为腹长的1/2。卵呈长卵形, 末端无附着物, 幼虫橘黄色, 体表有鳞片壮突起。蛹橙红色。小麦黄吸浆虫姜黄色, 雌虫体长1.5毫米, 雄虫略小。雌虫产卵管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 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 幼虫姜黄色, 体表光滑。蛹淡黄色。

二、发生规律

自然状况下两种吸浆虫均一年一代, 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 红吸浆虫可在土壤内滞留7年以上, 甚至达12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一般黄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向地表上升, 4月中、下旬在地表大量化蛹, 4月下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飞上麦穗产卵, 一般3天后孵化, 幼虫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浆液。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迟早虽然依各地气候条件而异, 但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相吻合。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 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地表化蛹, 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 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吸浆虫具有“富贵性”, 小麦产量高、品质好, 土壤肥沃, 利于吸浆虫发生。如果温湿条件利于化蛹和羽化, 往往导致加重发生。

三、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 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

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宜易外溢的品种抗虫性好。

2. 农业措施

对重虫区实行轮作, 不进行春灌, 实行水地旱管, 减少虫源化蛹率。

3. 化学防治

(1) 蛹期 (小麦抽穗期) 防治。每亩用1.5%甲基1605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3千克, 或50%锌硫磷乳油250毫升或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对水2千克配成母液, 均匀拌细土 (细沙土、细炉灰碴均可) 25~30千克, 均匀撒在地表。撒在麦叶上的毒土要及时用树枝、扫帚等辅助扫落在地表上。要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 土壤干燥往往防治效果不佳。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

(2) 成虫期 (小麦灌浆期) 防治。每10网复次幼虫20头左右, 或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 即可立即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要禁用高毒农药品种。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篇2

1 近年来发生危害情况

安阳县是小麦吸浆虫常发生区,常年麦播面积为5.33万hm2左右,1991年至1995年曾经在麦田上严重发生,经过连续几年的综合防治,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已控制在防治指标以内。随后该项工作逐渐放松,但从2011年在小麦上又开始偏重发生危害,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6667hm2,2011年发生面积5333hm2,2012年发生面积4000hm2,2013年发生面积2667hm2。

2 发生规律

自然状况下,一般都是一年一代,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表土移动,然后化蛹羽化。化蛹羽化的迟早虽和气候条件有关,但多与小麦生长阶段相吻合。一般来说,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期越冬幼虫破茧向地表上升,4月中、下旬小麦孕穗期在地表大量化蛹,4月下旬至5月初小麦齐穗期成虫羽化,羽化后1天即交配,并在麦穗中产卵,卵经过4~5天孵化,幼虫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浆液。小麦吸浆虫在麦穗上生活为害约20天左右,经20天左右老熟,至小麦接近成熟前遇有足够的湿度,幼虫爬到颍壳外或麦芒上,随雨滴、露水或自动弹落入土表。初入土的幼虫大约3天后结圆茧,随温度降低而潜入20㎝深处越夏越冬。小麦吸浆虫具有“富贵性”,小麦产量高、品种好,土壤肥沃,利于吸浆虫发生。

3 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因素

3.1 气候因素

近年来小麦吸浆虫在全县偏重发生,主要是与春夏雨水偏多造成的。

3.2 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吸浆虫密度大的地块,有的品种受害严重,有的品种较轻,后者表现在对吸浆虫的抗性。目前小麦品种对吸浆虫抗性主要是不选择性,表现在穗部形态如小穗码紧实、芒长,不利于吸浆虫产卵和幼虫侵入为害。但是目前我县推广矮抗58、周麦16、周麦22、豫麦49-198基本上都不具备以上特点。

3.3 农田生态条件

首先是水利条件变化,全县53333hm2小麦有46667 hm2旱涝保收田,同时相当面积麦田实行大水漫灌,低洼地区积水严重,造成新的吸浆虫适生地。其次是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秸秆还田、旋耕麦田增多、播量加大、氮肥使用量增加,造成整地质量差,田间郁蔽,这样就给小麦吸浆虫创造了极为稳定的农田生态条件,有利于越夏越冬和繁殖为害。

3.4 天敌数量减少

小麦吸浆虫有10多种天敌,主要有两种捕食性蜘蛛,捕食成虫;有三种蚂蚁捕食幼虫;还有几种蓟马捕食吸浆虫的卵;此外还有布甲、隐翅虫等捕食上升到土表幼虫和蛹。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滥用和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天敌数量有所减少,对吸浆虫发生也创造了条件。

3.5 机收面积扩大

小麦收割机大面积跨区作业,将有虫地块麦粒带入其它地块,扩大了来年发生面积。

4 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

4.1 隐蔽性强

小麦吸浆虫无论是幼虫、蛹和成虫都很小、不容易被发现,总体隐蔽性表现为生存环境隐蔽性、危害隐蔽性和成虫活动场所隐蔽性。

4.2 危害特别重

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

4.3 防治比较难

蛹期和成虫期关键防治时间难掌握,每年发生危害高峰时间不确定,和当年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及气候条件关系很大。再加上小麦吸浆虫成虫个体很小,在田间可随风扩散飞行,所以发生面积也会随着扩散增加,发生集中区域最好实行统防统治。

5 综合防控技术

5.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穂型紧凑、内外颍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溢的品种抗虫性好。

5.2 农业措施

在重发区,虫口密度过大,可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同时实行土地深翻,把潜藏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消亡;另外不进行春灌,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

5.3 化学防治

(1)播前土壤处理:小麦播种前用毒土处理土壤,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蜘蛛等。每667m2用3%辛硫磷颗粒剂3kg或5%毒死蜱颗粒剂1.5kg拌30kg左右沙土撒于地表,边撒边耕,耕入土中或耕后撒在垡头,并随撒随耙,可有效防治土壤中幼虫。((2)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蛹期是小麦吸浆虫防治的最关键时期,每亩可用40%毒死蜱乳油200ml或50%辛硫磷乳油250ml兑水2kg配成母液,或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3kg或3%辛硫磷颗粒剂3kg,加细土25kg拌成毒土,均匀撒于土表,撒在麦叶上的毒土要及时用树枝、扫帚等辅助扫落在地表上。蛹期防治麦田要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土壤干燥往往效果不佳,撒毒土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入效果更好。(3)成虫期防治(小麦齐穗期)。此期是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难掌握最佳防治时期的。因为一家一户种植,小麦品种不同,播期不一,抽穗扬花有早有晚,因此准确预报,是搞好成虫防治关键。应掌握在小麦齐穗期,即成虫出土初期施药。最简单方法就是用双手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立即开展防治。每667m2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50ml或80%敌敌畏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40~50ml,兑水50㎏喷雾,或4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重发生地块可在成虫繁盛期每3天防治1次,需防治2~3次。由于小麦吸浆虫成虫惧怕强光、高温和大风,在早晨和傍晚活动最盛,用药时间选择在无风天气下午5时以后,既不影响小麦授粉,防治效果还好。如施药后24h内遇雨,要重新进行补治。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防效可达90%以上。

摘要:吸浆虫是豫北小麦上主要虫害,综述了该虫的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栽培措施为基础,再加上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篇3

1 形态特征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 (包括红、黄2种) , 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 在河北省为害的吸浆虫主要为麦红吸浆虫。该虫个体较小, 一般雌成虫体长2.0~2.5mm, 翅展5mm。虫体桔红色, 黑色复眼, 前翅透明, 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成虫寿命约30d。卵长0.09mm, 长圆形, 浅红色。幼虫体长约3mm, 呈扁纺锤形, 橙黄色, 头部较小, 无足, 蛆形, 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 前端分叉, 凹陷深, 腹末有突起2对。蛹长2mm, 裸蛹, 红褐色, 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1对呼吸管。

2 生活习性

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 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2]。越冬幼虫于翌年当10cm土温达到10℃时, 越冬幼虫破茧后上升至3~10cm土层内准备化蛹, 4月中旬小麦孕穗期, 幼虫陆续在约3cm的土层中结茧化蛹, 蛹期8~10d。4月下旬小麦抽穗期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 成虫盛发, 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 于傍晚6~9时选择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 已扬花的麦穗由于颖壳闭合, 很少产卵。每头雌虫产卵60~70粒, 卵期5~7d。小麦扬花灌浆期与幼虫孵化期相吻合。该虫畏光, 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 多在早、晚活动, 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 幼虫孵化后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 贴附于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食浆液, 为害期15~20d。幼虫发育成熟后, 坠入土中, 在6~10cm土层中结圆茧越夏、越冬。

3 发生影响因素

一是气候条件。温度主要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期的迟早, 而雨量或土壤湿度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导因素[3]。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 4月中下旬雨量充沛, 雨日多, 常猖獗发生;降雨少, 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 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 增加翌年虫源数量。二是小麦品种和生育期。小麦芒长、多刺、挺直, 小穗排列整齐, 颖壳厚, 内外颖结合紧密或籽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 具有明显的抗性。吸浆虫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也有严格的选择性。凡抽穗整齐、灌浆迅速、抽穗盛期与成虫盛发期不遇的品种受害轻;反之, 则受害重。三是轮作与栽培措施。旱作田、小麦连作和小麦与大豆轮作的麦田受害重;麦收后翻耕曝晒的麦田, 则幼虫死亡率高;小麦吸浆虫在壤土麦田比黏土和砂土麦田危害重。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 在选购小麦种植品种时, 要因地制宜, 尽量选购麦颖壳坚硬、扣合紧、种皮厚、花期短、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选择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成虫产卵少或不能产卵的品种, 最大限度逃避其为害。调整作物布局, 改善农田环境, 如轮作倒茬、耕翻曝晒、控制春后灌水、追肥等[4]。

4.2 化学防治

根据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规律, 防治上要严把“三关”, 即麦播期、孕穗期 (蛹期) 和抽穗期 (成虫期) 的防治, 力争把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麦播前结合整地, 用3%林丹粉或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45kg/hm2, 对细土150kg撒于地面, 然后翻耕。也可用50%毒死蜱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3 000~4 500m L/hm2, 对适量水, 均匀喷在300kg细土或煤渣上制成毒土, 于犁后耙前撒于地表, 撒后立即耙平, 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吸浆虫休眠体, 同时兼治地下害虫。在小麦孕穗期 (吸浆虫蛹盛期, 一般在4月中旬) , 将毒土顺麦垄撒施, 并尽可能使其落入地表, 以杀灭吸浆虫蛹和即将羽化的成虫。所用药剂与播种期土壤处理的药剂相同。撒施毒土时, 不要带露水撒施;撒毒土后用树枝或扫帚等及时将撒落在叶片上的药土弹落到地面;保持好麦田墒情, 撒毒土后及时浇水, 或浇水后及时撒毒土。成虫期防治是保证当年小麦丰收、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成虫进入羽化高峰期后进行, 可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畏乳油1 0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 或5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雾。应在黄昏时无风天气吸浆虫成虫活动旺盛时期喷治效果更好。由于该虫卵期较长, 发生重的可连续防治2~3次。

摘要:介绍了小麦吸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影响因素, 总结了其防治技术, 以期帮助农民控制吸浆虫的危害, 夺得小麦高产。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沈志河, 伊海涛, 郭延习.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4) :158-159.

[2]程鹏云, 程乐庆, 贺秀萍, 等.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防治[J].种业导刊, 2008 (9) :35.

[3]赵文臣, 屈振刚, 李建成, 等.河北省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1 (2) :97-102.

尧都区小麦吸浆虫发生及防治对策 篇4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喜温湿、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的害虫, 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 造成麦粒干瘪、空壳而影响产量, 严重的达70%以上, 甚至绝收。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数量、危害程度与虫口基数、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天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2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

近年来, 随着农田水利条件的改善和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吸浆虫发生危害呈回升趋势, 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全区小麦种植面积3.2×104hm2, 其中旱地1.4×104hm2, 水地1.8×104hm2。每年水地小麦吸浆虫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主要发生在汾河沿岸、涝河、巨河下游, 以及水利条件较好的乡镇。2006年, 小麦吸浆虫在尧都区大发生, 全区发生面积0.84×104hm2, 减产5成以上的面积达166.7 hm2, 绝收面积13.3 hm2。据2007年—2009年调查, 吸浆虫最高样方有虫分别为:417头、106头、32头, 预测吸浆虫呈中等偏重发生, 由于发送测报及时, 各种防治措施到位, 没有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2010年以来, 经过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 吸浆虫的虫口密度逐年降低。

3 小麦吸浆虫发生重的原因

3.1 土壤湿度大

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 雨水和湿度在小麦吸浆虫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冬的圆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才能破茧活动;幼虫上升表层, 如遇干旱重新下潜结茧。尧都区水地麦田的温度条件一般都能满足小麦吸浆虫的要求。小麦吸浆虫常在多雨年 (特别是春夏多雨) 猖獗发生。如2006年的4月—5月降雨次数多, 降雨量达66.4 mm, 比历年同期都偏多, 引起了吸浆虫的大发生。

3.2 防治不及时

由于小麦吸浆虫虫体小, 危害隐蔽, 发生的时间性强、在地面上活动的时间短, 农民很难发现。

由于近几年广大农民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产生了麻痹思想, 没有进行很好的防治, 大多数群众没有进行过蛹期防治, 只是进行成虫期防治, 而且防治时间掌握的不够准确, 再加上一些新品种的抗虫性差, 导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有加重势头。

3.3 抗虫品种少

小麦品种不同, 其抽穗扬花期和穗型结构各有差异, 小麦吸浆虫产卵和幼虫入侵难易也各不相同。据调查, 尧都区小麦品种中, 抗吸浆虫危害品种的播种面积较少, 难以抵御吸浆虫的危害。

4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 一年发生一代, 或多年发生一代, 如条件不适, 土中的幼虫可休眠7~12年。春季吸浆虫的活动出土时间与小麦的生育期关系密切, 当10 cm深地温在7℃~10℃时 (小麦拔节期) , 越冬幼虫开始破茧向表土移动;当地温达到14℃~15℃时 (小麦孕穗期) , 幼虫做长茧开始化蛹, 蛹期8~10 d;当地温达到20℃时 (小麦抽穗期) , 成虫羽化出土, 成虫期3~6 d, 飞到尚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 卵期3~5 d, 幼虫钻入麦粒中吸食浆液。幼虫期约20 d, 老熟幼虫遇雨落地入土深6~10 cm处, 3~10 d结茧休眠。

5 小麦吸浆虫的调查要点

5.1 田间基数调查

3月上旬, 在历年小麦吸浆虫发生过的麦田进行棋盘式5点取样, 每点挖10 cm×10 cm×20 cm的土方, 放入60目筛网中用水冲洗, 检查虫茧数量, 平均每样方幼虫或茧达2头以上时就需防治。

5.2 蛹期调查

4月初, 再次取土样, 检查吸浆虫蛹的发育进度, 当中蛹比例占50%时就应进行防治, 此时期为防治关键时期。

5.3 成虫期调查

小麦抽穗期, 用手拨麦株, 可见成虫二三头时, 即为喷药补治扫残适期。

6 小麦吸浆虫防治指标

6.1 蛹期防治

蛹期田块淘土取样, 每样方 (10 cm×10 cm×20 cm) 有虫2头以上即防治。

6.2 成虫期防治

10复网次有成虫10头以上或傍晚前用手拨开麦垄, 可见2头以上成虫时就要喷雾防治。

7 防治小麦吸浆虫采取的措施

7.1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区政府成立了小麦吸浆虫防治工作领导组, 拨出专款用于吸浆虫防治工作。在重发区统一发药, 统一防治。

7.2 强化宣传与技术培训

将区长热线栏目制作的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科普节目, 通过在电视台播放, 普及了吸浆虫防治知识。

7.3 突出重点, 搞好示范

每年抓一个重点乡镇, 一个示范村, 做到以点带面, 带动全区吸浆虫防治工作。

8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方法

由于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对小麦具有毁灭性的危害, 因此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按照孕穗期与抽穗期防治并重的原则, 采取孕穗期撒施毒土和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前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8.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选用麦芒长、护颖强大、内外颖扣合紧密、籽粒灌浆期短、麦粒皮厚的品种。

8.2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在小麦播种前和小麦拔节至孕穗期, 选择历年来吸浆虫发生轻、中、重的地块, 采取棋盘式5点取样的方法, 进行淘土调查。然后结合当年的天气预报,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虫情分析, 做出预报, 指导当年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

8.3 农业措施

对重发区实行轮作, 不进行春灌, 实行水地旱灌, 减少虫源化蛹率。

8.4 化学防治

8.4.1 孕穗期防治

每0.067 hm2麦田选用质量分数2.5%拌撒宁颗粒剂或10%辛硫磷颗粒剂2 kg, 混合20 kg干细土 (细砂土、细炉渣灰均可) 均匀撒入麦田, 可杀死刚羽化出土的吸浆虫成虫。也可选用质量分数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50 m L, 兑水2 kg, 拌细土或细沙20 kg, 随配随用, 均匀撒入麦田中, 用树枝将麦叶上存留的毒土扫落在田间, 注意有露水时不要撒。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 重发生田应加大用药量。

8.4.2 抽穗期防治

当小麦破肚快抽穗至扬花期前, 结合小麦“一喷三防”进行防治, 可选用质量分数10%吡虫啉1 000倍液、48%毒死蜱1 500倍液、40%辛硫磷、40%氧乐果乳油等农药, 在上午7时—10时或下午3时—6时成虫活动盛期喷雾防治。防治药剂中可加入杀菌剂和叶面肥, 兼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摘要: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 它的发生数量、危害轻重与虫口基数、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天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按照孕穗期与抽穗期防治并重的原则, 采取孕穗期撒施毒土和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前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篇5

1 发生概况

河北省灵寿县1987年发现小麦吸浆虫 (麦红吸浆虫) , 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4年个别地块绝收, 直到2006年, 每年有绝收或基本绝收地块发生。经过多年的宣传及防治技术指导, 大部分农民对吸浆虫防治已有了充分的认识。2007年以来, 发生面积明显减少, 虫口密度也大大降低。从实际发生情况剥穗调查看, 2007~2011年为害损失率一直保持在0.3%以下, 为轻发生, 2012年突增到3.87%, 发生较重。 (2012年淘土调查虫量不大, 但实际发生量大, 可能由于普查范围较广, 淘土时存在漏查地块) 近几年春季淘土调查及剥穗调查的具体情况分别见表1

2 2012年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今年防治适期比预计提前

吸浆虫的防治适期与小麦生育期非常吻合。蛹期撒毒土防治在小麦孕穗末期抽穗前3~5d, 成虫期防治在抽穗至扬花前。一般年份灵寿县蛹期防治在4月22~28日左右, 成虫期防治在5月初。受今年春季气温偏低影响, 小麦返青、拔节较常年推迟6d左右, 吸浆虫前期发育进度相应推迟, 预测蛹期防治适期4月28日~5月3日, 成虫期防治5月上旬末。但4月下旬突然持续高温, 气温比常年偏高, 抽穗期比预计提早, 赶上了正常年份。吸浆虫发育进度也相应提前。许多农民在防治上来了个措手不及, 根本没来得及进行最有效的撒毒土防治或防治时间偏晚, 影响了防治效果。

2.2 今年调查时间早

从表2可以看出, 今年调查时间是5月中旬, 小麦刚开始灌浆, 吸浆虫幼虫还没有老熟, 虫子还没有入土, 其他调查年份一般5月下旬或6月上旬, 较今年调查时间偏晚, 吸浆虫幼虫可能已老熟, 并随着雨水或露水弹落回土中, 调查数据与实际相比会偏小。

2.3 适宜的水湿条件

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 雨水和湿度在小麦吸浆虫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冬幼虫的圆茧在一定的水湿条件下, 才能破茧活动, 如遇干旱重新下潜结茧;小麦扬花前后即卵期如果大气湿度过低, 卵粒干瘪, 孵化率大为降低。相反此时雨水多、湿度大有利于吸浆虫卵的孵化。

2.4 品种布局

小麦的不同品种间对吸浆虫的抗虫性能差异很大。凡穗型紧凑、麦网直长颖壳扣合紧, 种皮厚的品种抗虫性好。反之则不抗虫。近几年灵寿县的主栽品种除石新828外, 其他品种如邯6172、藁2018等均无明显的抗性, 也是导致吸浆虫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2.5 虫口基数的积累

小麦吸浆虫一般一年发生一代, 且有隔年羽化多年休眠的现象。据有关报道, 麦红吸浆虫在土中可存活7年以上, 甚至经过12个冬季仍能化蛹羽化为成虫。历史上吸浆虫危害成灾的地区, 始终潜藏着猖獗发生的可能性。灵寿县1987年发现吸浆虫以来, 由于其虫体小, 生活隐蔽, 不易发现, 农民认识不足, 防治不利, 1994年开始出现绝收地块, 一直到2005年, 吸浆虫是年年防治, 年年有绝收地块。直到2006年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技术指导, 大部分农民对吸浆虫防治有了充分的认识, 吸浆虫虫口基数开始下降, 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低水平发生状态, 但并不是消灭了, 小麦吸浆虫仍潜伏着一定的数量, 有一定的虫源基数。在一般年份保持着一定的虫口水平。2009年以来气候异常, 小麦生育期推迟, 吸浆虫防治时间可能掌握不好, 防治效果较差, 虫口基数年年积累, 突破平衡点达到了较高密度, 又恰遇今年适宜的发生条件, 导致了今年吸浆虫的大发生。

3防治对策

3.1选用抗虫品种

选用穗型紧凑、麦网直长颖壳扣合紧, 种皮厚的抗虫品种如石新828等。

3.2加强监测与普查

春季搞好全县小麦吸浆虫的普查工作, 摸清发生分布情况, 在防治上做到有的放矢, 为指导全县农民搞好防治打下基础。

3.3关键时期搞好防治

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与成虫羽化盛期对化学药剂最为敏感, 是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防治上要掌握以蛹期撒毒土为主, 成虫期喷雾防治为必要的补充措施。

3.4搞好技术宣传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篇6

1 概况

2012年小麦吸浆虫在陕西省关中灌区进入新一轮暴发期, 严重影响夏粮丰收, 形势十分严峻, 防控任务艰巨。据农业部门测报, 全省发生面积为46.7×104 hm2以上, 偏重发生的5.33×104 hm2。从2010年开始, 陕西省富平县积极实践并探索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及防控, 初步取得了成效。

关中灌区小麦吸浆虫生育进程是, 4月中旬出土, 4月中下旬为出土盛期, 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 5月中旬幼虫始危害, 5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高峰期。5月底幼虫入土生活, 结园茧越夏及越冬。

2 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及习性

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 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麦粒, 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小麦红吸浆虫雌成虫2.0~2.5 mm, 翅展5 mm左右, 体呈桔红色。小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 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 cm处地温高于10℃时, 小麦进入拔节阶段, 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 cm地温达到15℃左右, 小麦孕穗时, 再结茧化蛹, 蛹期8~10 d;10 cm地温20℃上下, 小麦开始抽穗, 小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 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 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 中午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 多在早、晚活动, 卵多数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 每个雌虫产卵60~70粒, 成虫寿命约30 d, 卵期5~7 d, 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 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 d, 经2次蜕皮, 幼虫短缩变硬, 开始在麦壳里蛰伏, 抵御干热天气, 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 幼虫苏醒后再蜕1层皮, 爬出颖外, 弹落在地上, 从土缝中钻入10 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 遇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 有的已破茧, 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 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 mm左右, 体鲜黄色。麦黄吸浆虫年生1代, 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 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外颖之间, 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 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 老熟幼虫离开麦穗时间早, 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 春季3月—4月间雨水充足, 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此外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抽穗整齐, 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 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 可逃避其为害。吸浆虫的主要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光腹黑蜂、蚂蚁、蜘蛛等。

3 小麦吸浆虫发生的因素

3.1 温度

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 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虫在10 cm土温7℃时破茧活动, 12℃~15℃时化蛹, 20℃~23℃时羽化成虫, 温度上升至30℃以上时, 幼虫即恢复休眠。

3.2 湿度

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到化蛹期间, 雨水 (或灌溉) 多羽化率就高。湿度高时, 不仅卵的孵化率高, 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 容易侵入为害。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 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

3.3 土壤

壤土的土质疏松、保水力强, 利于吸浆虫的发生, 黏土对其生活不利, 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红吸浆虫幼虫喜碱性土壤, 黄吸浆虫喜较酸性土壤。

3.4 抽穗扬花期

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时发生重, 两期错开时则发生轻。

4 防治方法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指标:土壤中平均每样方 (10 cm×10 cm×20 cm) 有活动幼虫2头, 或在抽穗期傍晚17~19时, 手拨开麦垄, 每个视野有2头成虫在飞行活动, 或者捕虫网10复次有成虫5头以上, 就必须进行防治。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抗虫品种

小麦吸浆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为害程度不同, 一般芒长多刺、口紧小穗密集、扬花期短而整齐、果皮厚的品种, 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因此, 要选用穗形紧密, 内外颖毛长而密, 麦粒皮厚, 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4.1.2 轮作倒茬

麦田连年深翻, 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 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块及其周围, 可实行棉麦间作或改种油菜、大蒜等作物, 待降雨多的年份过后再种小麦, 就会减轻虫害。

4.2 化学防治

4.2.1 土壤处理

时间: (1) 小麦播种前, 最后一次浅耕时; (2) 小麦拔节期; (3) 小麦孕穗期。

药剂:用质量分数为2%的甲基异柳磷粉剂, 4.5%的甲敌粉, 4%的敌马粉, 1.5%的甲基1605粉, 每0.067 hm2用2~3 kg, 或用质量分数为80%的敌敌畏乳油100 m L兑水1~2 kg, 或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乳油200 m L加水2 kg喷在20~25 kg的细土上, 制成毒土, 均匀撒在地表并划锄, 施后浇水效果更佳。

4.2.2 成虫期药剂防治

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80%的敌敌畏150 m L加水4 kg稀释, 喷洒在25 kg麦糠上拌匀, 隔行每0.067 hm2撒1堆, 此法有效期长、防治效果好。或用质量分数为40%的乐果乳剂1 000倍液, 质量分数为2.5%的溴氰菊酯3 000倍液、质量分数为40%的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喷雾。4.2.3蛹期防治在蛹盛期 (小麦孕穗至抽穗露脸) 撒毒土防治, 每0.067 hm2可用质量分数为48%的毒死蜱乳油、质量分数为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乳油等150~300 m L, 兑水5 kg喷拌, 或用质量分数为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质量分数为3%的辛硫磷颗粒剂等2~3 kg, 拌细土20~25 kg, 于露水干后均匀撒施, 及时用扫帚或其他工具将架在麦株上的毒土抖落到土壤表面, 施药后灌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蛹期防治可以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 需要进行统防统治和结合麦穗药剂保护, 以防止飞来成虫为害。

5 注意事项

上一篇:服务文化研究护理下一篇: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