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

2024-10-09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共9篇)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 篇1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田间出苗率大幅度降低,根系发育不良,幼苗发黄和冬春冻害死苗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大面积生产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1]。为改善小麦苗情,促进小麦生产,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大面积生产调查分析和系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主要原因是水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后导致田块耕层土壤过于蓬松,透风失墒快;小麦根系与土壤不密接,根系在土壤中悬空;透风干冻导致冬春冻害加重。据此认为,镇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2,3]。为此,该文通过试验及调查来研究镇压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成苗情况的影响,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小麦对产量状况,以期为秸秆还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镇压的应用效果

由表1可知,通过镇压可以提高土壤干重、含水率,单位面积小麦株数。镇压后,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小麦成苗率从非镇压条件下的49.1%提高到64.6%,小麦植株杂质也明显提高(表2)。可见,镇压能够较好地解决因土壤墒情不足或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所造成的小麦田间出苗率低、整齐度差和弱苗等问题。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节约用种量、减少能源消耗和促进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变异系数的单位为%。

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3):相同播量条件下出苗数以小麦秸秆还田最高,秸秆不还田(CK)次之,水稻秸秆还田和稻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均较低(表3)。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在使用大、中型机械旋耕整地,旋耕深度12~15 cm的条件下,不必强调耕翻整地,因为小型机械的耕翻深度亦大致如此;二是小麦秸秆还田后通过水稻生长期间的腐解转化,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均有相应改善与提高,因而有利于小麦出苗[4];三是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明显降低,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基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时,必须增加15%~20%的播种量才能获得预期的基本苗数[5,6]。

注:表中Ⅰ、Ⅱ表示2011年1月5日、2011年2月20日的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延清.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创小麦高产[N].山东科技报,2008-09-26(2).

[2]叶丽丽,王翠红,彭新华,等.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19):52-55.

[3]李红梅.“三项工程”提高我区小麦生产能力[N].喀什日报(汉),2009-04-22(1).

[4]吴栋梁.稳固基础积极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N].温州日报,2009-08-20(1).

[5]吕秀珍.秸秆还田在冬小麦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1.

[6]高魁英.保健小麦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3.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 篇2

河南省新市农业科学院是新乡市人民政府直属全市唯一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农科院示范推广处主要从事对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至今已连续多年实现万亩连片单产超 650 kg/亩。现将新乡农科院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播期准备 1.1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如新麦

23、新麦

29、新麦26等。二是选用优良品种的高质量种子,即育种家种子或经过提纯复壮的原种及一代种子。据调查育种家种子、原种比一代种一般要增产 5%,比二代以上的种子增产10%。新乡农科院在高产创建中采取由小麦所统一供种,全部采用育种家种子或经二年二圃制繁育的小麦原种。

1.2地块选择和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整、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4 g/kg 以上,速效氮含量在 100 mg/kg 以上,速效磷含量在 25 mg/kg 以上,速效钾含量在 120 mg/kg 以上。用 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4 kg/亩,犁地前均匀机播于地表,也可与磷钾微肥拌匀施用,随后整地;也可与尿素拌匀,机播入耕层。采用大马力拖拉机犁地、耙地,要求犁地到头到边,不重不漏,耕深 25 cm,耙地 5 遍,达到土地平整,上虚下实,地表无坷垃、无秸秆。土壤耕层相对持水量要在 70%~80%,水分不足时要及时浇底墒水,确保底墒充足。

1.3配方施肥 培肥地力,施足底肥。高产攻关田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在深耕基础上,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同时根据整地亩施优质有机肥2-3方。根据新乡市测土化验结果,亩产小麦650-700kg,氮肥(N)亩用量18kg,亩施磷肥(P2O5)8kg,亩施钾肥(K2O)5kg,保水保肥能力好的高产麦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并在中后期对麦田叶面喷施0.2%的尿素、微肥或磷酸二氢钾水溶液50kg。结合复合肥含量折算出肥料用量,耕地前一次施入犁底。延津黄河故道沙土区,适量增施钾肥。

1.4适期适量播种

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采用等行距种植,平均行距17-20厘米(5.5-6寸)。

一是要适期播种。一般要求在日平均气温17-15℃时播种,冬前积温650℃左右为宜。根据新麦

26、新麦28品种特性,播种适期应掌握在10月8-15日。新麦

29、新麦23播种期应在15-20日。

二是要适量播种。新麦26每亩基本苗应控制在18-22万(10-12.5公斤/亩),新麦28每亩基本苗应控制在16-20万(8-10公斤/亩),新麦

23、新麦29亩基本苗应控制在20-22万(11-12公斤/亩)。实际播种量应按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确定,播种早、整地质量好采用较小的播量,晚播和整地质量差的田块,采用较大的播量。

三是要选好播种机。播种时应精确调整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行进速度,播种深度为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准备种后浇蒙头水的地块,要求浅播,播深2~3厘米。

2、冬前管理

管理目标是促苗齐、匀、足、壮,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

2.1查苗补种,浇好出苗水 播种时对漏播区随播随插好标记,播后及时补种,对于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及早浇出苗水。小麦出苗后查苗补栽,可采用疏密补稀的方法,在小麦 3~4 叶期移栽带 1~2 个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并压实土壤,适量浇水,保证成活。

2.2适时中耕镇压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破除板结,促小麦根蘖健壮发育。11 月底至 12 月初、小麦进入分蘖盛期,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在秋冬雨雪偏少,口墒较差,且坷垃较多的麦田应在冬前适时镇压,镇压宜在晴天下午进行。对旺长严重的麦田,可间隔 10 天再镇压 1 次。

2.3防治病虫草害 在 11 月上中旬至 12 月上旬小麦分蘖期,日平均气温 10℃以上时及时防除麦田杂草。对以播娘蒿、荠菜、猪殃殃、野豌豆为主的麦田,每亩可用 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 1.25~1.5 g,或 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0 g,或 13%二甲四氯水剂 300 ml 加水 30 kg 喷雾防治;对野燕麦、碱茅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麦极 20 g 或 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 60~70 ml 加巨星 1.25 g 对水 30~40 kg 喷雾防治。越冬前是小麦纹枯病的第一个盛发期,每亩可用 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20~30 g,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 g,对水 50 kg 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进行防治。

2.4追肥浇水根据苗情确定是否追施分蘖肥,冬前群体合理的,不追肥,群体不足的,结合中耕或浇水,于 12 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 5 kg。小麦分蘖期土壤墒情不足的,需及时浇分蘖水,浇后及时中耕,促进分蘖和次生根下扎。冬灌的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 3℃~4℃左右时进行,在夜冻昼消时完成,每亩浇水 40 m3左右。越冬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撒施有机肥 1~2 m3,可提高地温,减轻冻害,促蘖增根,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3、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的关键是保证群体沿着合理的动态发展,促弱控旺转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

3.1及早中耕,促苗早发2 月上旬气温回升,壤化冻后及时中耕,要注意中耕质量。早春第一次中耕要适当浅些,以防伤根和寒流冻害,以后随气温逐渐升高中耕逐渐加深,以利根系下扎,拔节前力争中耕 2~3 次。

3.2镇压与化控返青期群体超过 100 万旺长明显的麦田,于 2 月上中旬,小麦起身前进行镇压,镇压要在拔节前结束。旺长麦田也可进行化控,一般于小麦起身前 2 月中旬,每亩用 5%烯效唑 50 g 或壮丰安 50 ml 加水 30 kg 均匀喷雾,严禁重喷。年前没有化除的地块,应在 2 月上中旬小麦拔节前抢时进行。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巨星 1.5 g 进行防治;对阔叶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麦田,每亩用巨星1.5 g 加麦极 35 g 进行防治。

3.3追肥浇水在 3 月上旬小麦拔节初期进行,冬前没有追肥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 20 kg;冬前已追肥的地块,亩追施尿素 15 kg。应深施 10~15 cm,以防止养分挥发,提高肥效,追肥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浇水。2 月上中旬为小麦返青期,为由越冬期向春季快速生长的过渡时期,此期土壤墒情好,可保证分蘖和次生根生长发育的需要,浇水时间可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而定,凡群体偏小、土壤偏旱的麦田,返青水要早浇、浇透。3 月上旬小麦拔节期需水量大,拔节水应浇匀浇透,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小穗发育,增加穗粒数。4 月上旬为小麦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此时要根据墒情,浇透浇好,促进小花发育,提高穗粒数。

3.4病虫害综合防治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群体增大,病虫害发生也增多,需进行 2 次病虫害综合防治。第一次于 2 月中旬进行,主要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蚜虫和红蜘蛛,预防白粉病、条锈病,施药可与化控化除结合进行。可亩用 40%氧化乐果50 ml 加 20%三唑酮 100 ml 或 12.5%烯唑醇 60 g 加水 50 kg 喷雾。如与化除、化控结合,则可与化除或化控药剂对水混匀后喷雾。第二次在 3 月底至 4 月上旬进行,主要是防治白粉病、锈病、蚜虫和红蜘蛛。可亩用 20%粉锈宁 100 ml 或 40%杜邦福星乳油 6~8 ml 加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g 再加 1.8%阿维菌素乳油 8~10 ml 对水 50 kg 均匀喷雾。

4、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的目标是养根护叶,延缓植株衰老,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4.1适时浇好灌浆水

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则在 4 月下旬或 5 月上旬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以免发生倒伏,降低小麦品质。

4.2叶面喷肥

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间,亩用尿素 1 kg 加磷酸二氢钾 200 g 对水 50 kg 进行叶面喷洒,间隔 7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以补肥防早衰、防干热风危害,提高粒重,改善品质。叶面喷肥也可以与防治病虫害同时进行。

4.3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生育后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蚜、粘虫、吸浆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是多种病虫重发、叠发、危害高峰期,应根据预测预报采取综合防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多防。

小麦锈病、白粉病:可亩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100 g,或 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 g,加水 50 kg 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小麦抽穗扬花期若有 3 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抓住下雨间隙期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 加水 50 kg 喷雾。如喷药后 24 h 遇雨,应及时补喷。小麦蚜虫:可亩用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0~15 g,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g,加水 50 kg喷雾。小麦吸浆虫:蛹期撒毒土,一般在 4 月下旬,对每 20 cm2蛹达到 3 头以上的麦田,每亩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2~3 kg 拌细土 20 kg,均匀撒施于土表,撒毒土后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小麦扬花期,对 10 网复次捕到成虫 20 头以上的田块,每亩可用 4.5%高效氯氰菊酯 40 ml,或 2.5%敌杀死 20~30 ml,加水 50 kg喷雾。黏虫: 当发现每平米有 3 龄前幼虫 15 头以上时,每亩用灭幼脲 1 号有效成分 1~2 g、或灭幼脲 3号有效成分 3~5 g 喷雾防治。以上病虫混合发生时,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各计各量,混合喷药,进行综合防治。也可与叶面喷肥混合进行,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要现配现用。

5、适时收获

小麦高产创建六项配套技术 篇3

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核心。近年来,科研人员选育推广了一批具有600千克以上高产潜力的品种,如豫麦49-198、平安6号、温麦19、周麦18、矮抗58、新麦18、郑麦366等。这些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具有粒重稳、综合性状好的特点,大田均表现出优质、高产、多抗等特性,为实现小麦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培肥地力,提高土地高产能力

培肥地力是实现高产的基础。解决土壤肥力问题的基本措施,就是坚持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加大有机物的投入量。

2.1 采用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供肥能力。秋作物收获后采用大型拖拉机耕翻整地,耕深超过25厘米,耕后旋耕。

2.2 持续实施秸秆还田。据示范点调查,每年玉米秸秆还田加之小麦机收后留茬还田,相当于每667平方米投入有机肥1500千克,加上厩肥的施用,使土壤有机质每年提高了0.01个百分点,这也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应举镇示范点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平均增施有机肥1.8立方米。

3 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氮肥后移延衰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满足小麦高产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在播种前对麦田进行取土化验,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有针对地制定小麦全生育期的施肥方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改变了过去群众小麦施肥上“一炮轰”的习惯,同时把氮、磷、钾肥投入比例调整到1∶0.4∶0.21,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小麦施肥技术,氮素肥料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上述追肥时间和底肥、追肥比例使得氮素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几率增大,氮肥利用效率低,后期易早衰,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推广氮肥后移施用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60%,追肥比例增加到40%~50%;同时将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孕穗期,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据示范点调查,氮肥后移施用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4 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通过适时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光能资源,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培育壮苗,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为越冬后建立合理的群个体结构,为多成穗,成大穗和后期管理争取主动。根据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期,一般半冬性品种10月5日~15日播种,使小麦充分利用10月份光、温资源,为培育壮苗和安全越冬创造条件,推广精良匀播技术,以低群体,壮个体的栽培模式,解决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矛盾。这项技术不仅减少种子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群体、个体生长发育协调,预防后期倒伏,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一环。

5 立足抗灾高产,加强科学应变管理

封丘县小麦生产中常遭受干旱、冻害、干热风、青枯、倒伏和病虫害,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小麦长势,因苗制宜,科学管理,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目标,使产量3要素,达到协调增长,争取小麦高产的合理成穗数、穗粒数,稳产提高千粒重。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可起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青枯的效果,对促进灌浆,提高穗粒重具有重要作用。

6 开展技术统一服务,落实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小麦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的探索 篇4

一、高产创建基本情况

自2010年起, 在上马办、张村办、凤城乡共建设7个万亩 (1亩=0.067 hm2, 下同) 连片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 平均单产500 kg/0.067 hm2以上, 其单产水平均比2012年提高5%以上, 辐射带动全市小麦均衡增产。

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 大力开展统一技术服务, 高产田内统一供种、统一机耕机播。在小麦生长的关键环节统一开展技术指导, 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关键技术到人, 切实把配套技术落到实处。

二、高产创建集成技术保障

侯马市农业委员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1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 农艺师56人, 助理农艺师21人。拥有办公大楼3 000 m2, 各种仪器136台 (套) , 具备土壤、肥料、种子、蔬菜农药残留及植物检疫的化验、检测能力。全市5个农业乡 (办) 均设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受侯马市农业委员会领导。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雄厚的专业技术队伍为高产创建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措施

1.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按照“专家推荐、示范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选择济麦22、良星99等优质高产品种。在示范区推行统一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 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 组织专家集成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的适期适量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

(1) 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高产田内全部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耕深15 cm以上, 以破除犁底层, 提高土壤蓄水供肥能力, 达到小麦高产的总体目标要求。播种时全部采用包衣种子, 以防病、保全苗。

(2) 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高产田每0.067 hm2施有机肥2 000~3 000 kg, 纯氮肥14~16 kg, 钾肥 (K2O) 5~7 kg, 硫酸锌肥1 kg, 根据多年土壤取样化验结果, 高产田要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 每0.067 hm2施磷肥5~6 kg。

(3) 氮肥后移、提高籽粒产量将传统的施肥方式氮肥的底施比例减少到50%, 氮肥的追施比例增加到50%。追肥的时间从返青期后移至拔节孕穗期, 以控制无效分蘖, 减少养分消耗, 促进个体发育, 提高粒质量。

(4) 适期适量播种高产田内全部采用机械半精量均匀播种, 10月1日—10日为播种期, 播量为12~15 kg/0.067 hm2, 适期适量播种可以协调群体、个体发育, 达到低群体、壮个体, 预防后期倒伏, 为小麦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 科学管理

前期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目标, 因苗制宜, 科学管理, 使产量三要素协调增长, 争取小麦高产合理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同时, 注意天气预报情况, 预防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的发生。

小麦生长中后期, 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时期, 主要有红蜘蛛、穗蚜、吸浆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 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要做好预测预报, 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 及早进行防治。当小麦红蜘蛛尺行长达200头时, 可选用质量分数15%哒螨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 或质量分数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5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吸浆虫要抓住两个有利时机。一是在小麦孕穗至抽穗前, 每0.067 hm2可选用质量分数3%辛硫磷颗粒剂或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 kg, 或质量分数40%毒死蜱乳油, 用量200~250 m L/0.067 hm2, 兑水2.5 kg, 拌细土 (或细砂) 20~25 kg拌成毒土, 随配随用, 顺麦垄均匀撒施。二是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前, 可选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喷雾, 兼治麦叶蜂;危害严重时, 每0.067 hm2用UFA吡虫啉35%悬浮剂6~10 m L或百福灵20%可溶粉8~12 g+功击2.5%微乳剂30~40 m L, 兑水20~30 kg喷雾防治, 将小麦吸浆虫防治于产卵前。对前期化学除草不彻底的地块, 要进行人工拔除, 尤其是节节麦较多的田块应在成熟前彻底拔除, 拔除的杂草要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掉。

小麦穗期开展“一喷三防”, 即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微肥、抗旱剂) 等混配, 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质量的多重效果。据多年实施“一喷三防”经验, 一般每0.067 hm2小麦产量可增加10%~20%。着重以防治白粉病、锈病、穗蚜及干热风为主。主要方法有: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20%粉锈宁乳油50 m 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磷酸二氢钾100 g, 兑水30~40 kg叶面喷雾, 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喷施2~3次。

4. 实行专业化服务

在示范区内, 按照“五统一”技术服务要求, 在切实搞好示范区苗情、肥情、虫情等监测与预报的基础上, 积极扶持规模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 大力推进机械统一作业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 力争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机械全程作业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5. 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

组建高产创建技术指导组, 制定技术方案, 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达到万亩示范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示范点有技术骨干, 百亩田有技术标兵, 在小麦生长关键时期, 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 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6. 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成效

青海大通春小麦高产创建技术 篇5

一、选用良种

1. 高原437

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粗蛋白含量达到13.32%, 湿面筋含量达30.4%, 株高101.8厘米±4.74厘米, 千粒重40.51克±0.42克。属春性中早熟品种, 全生育期133天±6天。茎秆粗壮, 抗倒伏性强、耐旱性中等, 条锈病免疫, 增产潜力大。

2. 通麦2号

由是青海省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蛋白质含量13.12%, 株高83.7厘米左右, 平均千粒重41.2克, 容重670.8克/升, 湿面筋含量25.94%, 淀粉含量65%, 生育期144天左右, 中抗条锈病, 抗旱, 耐寒性较好。

二、万亩示范区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1. 项目关键技术

主推品种:高原437、通麦2号。

主推技术: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

2. 技术路线

按照统一品种、统一药剂拌种, 统一整地播种, 统一机播, 统一配方施肥, 统一开展田间管理的“六统一”的技术要点, 制定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路线。

(1) 统一品种。项目区全部选用高原437、通麦2号优质小麦品种, 良种覆盖率要达到100%。

(2) 统一拌种。播前用多菌灵统一进行拌种。

(3) 统一整地播种。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统一播种, 每亩播种量20千克。

(4) 统一机播。示范区统一进行机械条播, 播种深度2~4厘米, 机械播种面积达100%。

(5) 统一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每亩施尿素10千克, 磷酸二铵12千克或施用小麦配方肥40千克。

(6) 统一田间管理。小麦出苗后结合拔草及早进行间苗定苗, 根据地力及水肥条件的不同, 亩保苗28万~32万株, 创造适宜的群体生长环境。

及时浇水、追肥, 多菌灵统一进行拌种, 苗期根据长势每每亩追施尿素2.5千克, 孕穗期每亩追施尿素0.1千克加磷酸二氢钾0.1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初花期每亩施用富万钾25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防止后期脱肥现象的发生。

(7) 统一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多菌灵统一进行药剂拌种, 防治小麦白干病、黑穗病等, 并在生长期做好小麦麦茎蜂、蚜虫、麦穗夜蛾、锈病等多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科学制定防控方案, 由专业植保服务队进行统一防治。对锈病可选用蚜粉克星、粉锈宁等农药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上时即可进行喷防。小麦麦茎蜂、麦穗夜蛾、蚜虫等虫害发生时, 每亩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进行统一喷雾防治, 时隔7~10天再喷一次, 共喷2~3次。

三、千亩示范区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千亩示范区在“六个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秋季深翻整地, 整地深度达20厘米以上, 并进行冬灌, 在“三九”时打土保墒;春季浅翻耙耱, 全部进行分层施肥条播, 做到精量播种, 每亩播种量20千克。每亩施配方肥40千克。小麦出苗后早中耕除草, 待小麦长出3片叶片时进行, 每亩保苗28万~32万株, 并结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3千克。

四、百亩示范区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百亩攻关田在做到万亩、千亩示范区技术措施的基础上, 重点做到改良土壤、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技术等的推广。第一每亩增施有机肥3方, 在整个生育期每亩小麦施配方肥40千克, 第二依作物长势在苗期、孕穗期、抽穗期等不同生育时期追尿素, 并在抽穗期和花期, 喷施富万钾。第三要保持合理的群体密度, 百亩攻关田每亩保苗30万株;第四是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推广高效、低毒新型农药施用技术, 用20%高氯防治小麦麦茎蜂等虫害。

五、存在问题

1. 缺少高产、优质、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春小麦良种, 小麦产业增产潜力不高。

2. 病虫害综合防控不高, 缺少高效、安全的拌种药和技术, 病虫防治不及时, 防效不高。

3. 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不高, 肥料利用率低。

4. 良种良法不配套, 影响示范效应。

六、建议

1. 通过各种渠道, 积极培育、示范、推广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提高农业后劲力。

2. 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 强化病虫监测, 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药械、农药、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集中技术力量做好小麦锈病、麦茎蜂等多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大力开展统防统治。

3.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配方肥, 针对不同地区, 按照不同作物和土壤养分需求, 进行测土化验和配方, 按方施肥, 积极推广配方肥, 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

4. 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要求, 对春小麦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一步加以完善, 集成主推技术, 建立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选用主推的优质小麦品种,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等。示范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 推进农艺农机结合, 进一步示范推广, 提高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

摘要:大通县为创建小麦高产田, 主推小麦良种、标准化栽培、机械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薛城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浅析 篇6

要以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为平台, 对小麦品种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安排。要根据各自的地力基础、灌溉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品种。为预防小麦冬春旺长、冻害和后期倒伏、早衰, 对近几年小麦冻害和倒伏严重的地块, 应种植冬性较强、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 推荐品种为济麦22、烟农19、鲁原502、泰农18。

2 以测土配方为重点, 把好施肥关

搞好秸秆还田,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土壤地力的最有效措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 优化氮、磷、钾配比。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公顷施纯氮 (N) 210~240kg、磷 (P2O5) 112.5~180.0kg、钾 (K2O) 112.5kg、硫酸锌15kg;中产田一般公顷施纯氮 (N) 180~210kg、磷 (P2O5) 90.0~112.5kg、钾 (K2O) 75.0~112.5kg;低产田一般公顷施纯氮 (N) 180~225kg、磷 (P2O5) 120~150kg。

3 以深耕深松为重点, 耙耢整地

3.1 发展深耕、深松技术

深耕、深松均可加深和疏松耕层, 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 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 促进根系发育和水肥吸收, 对形成壮苗、增加成穗数、提高小麦抗御生育后期干旱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延缓植株衰老, 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具有显著作用。

3.2 土地耙耢, 提高整地质量

耙耢可使土壤细碎, 消灭明暗坷垃。各类耕翻地块都要及时耙耢, 尤其是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旋耕地块, 由于耕层土壤暄松, 容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 形成深播弱苗, 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 造成穗数不足, 降低产量。另外, 各类耕翻地块耙耢后都要及时镇压2~3遍, 使耕层紧密, 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播种深度一致, 出苗健壮整齐。

3.3 按规格做畦

实行小麦畦田化栽培, 以便于精细整地, 保证播种深浅一致, 浇水均匀, 节省用水。因此, 秋种时, 各类麦田, 尤其是有水浇条件的麦田, 一定要在整地时打埂筑畦。水浇条件好的要尽量采用大畦, 水浇条件差的可采用小畦。畦宽1.65~3.00m, 畦埂40cm左右。

4 播后镇压, 把好播种关

4.1 种子的管理

一般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这样可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选用2%戊唑醇 (立克莠) 按种子量的0.10%~0.15%拌种, 或20%三唑酮 (粉锈宁) 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 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 按种子量的0.2%拌种。

4.2 足墒播种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在适期内, 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 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造墒时, 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区, 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4d浇水, 既有利于秋作物正常成熟, 又为秋播创造良好的墒情。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 要在前茬收获后, 及时进行耕翻, 并随耕随耙, 保住地下墒。

4.3 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到越冬开始, 有0℃以上积温570~650℃为宜。该地区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 最佳播期为10月7~12日。在适宜播期内, 旱薄地、黏土涝洼地及冬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地力高、沙土地和半冬性品种, 可适当晚播。对于不能在适期内播种的小麦, 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 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4.4 播后镇压

从近几年的生产经验看, 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 各地区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 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 然后, 在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镇压2遍, 努力提高镇压效果。

5 浇好“蒙头”水和查苗补种, 把好出苗关

小麦要高产, 一定要保证苗全苗匀。小麦播种后, 要及时到地里查看墒情和出苗情况, 对于玉米秸秆还田地块, 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 最好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 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 辅助出苗。这样, 有利于小麦苗全、苗齐、苗壮。小麦出苗后, 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 要尽早进行补种。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 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 开沟均匀撒种, 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新泰市小麦高产创建主要栽培技术 篇7

1 高产创建基本情况

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地点选在土地肥沃、基础条件较好、水利设施完善的果都镇, 涉及果都村、杨家楼、毛家庄等6个村, 万亩示范面积1 000 hm2, 主要选用山农20、山农23、济麦22、泰农18等品种, 涉及农户2 956户。在杨家楼村安排的十亩高产攻关田选用济麦22, 百亩示范方选用山农23, 播量112.5 kg/hm2, 涉及农户2 850户。项目实施与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紧密结合, 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 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推广了小麦宽幅精播、秸秆还田、合理施肥、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技术。项目区全部实行小麦宽幅精播技术, 播量127.5 kg/hm2, 播前灌水蛰实, 确保足墒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采集化验土样300余个, 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氮磷钾合理配方;实行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科学管理措施, 有效抗冻防冻;兑现优惠政策, 对项目区内农户进行种子、肥料、农药、机播费等补贴, 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五统一”服务,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培训, 农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 举办技术培训班12次, 培训示范户1 500余人次, 做到高产技术传授到人、落实到田, 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取得显著成效。

2 栽培技术

2.1 精选良种与种子处理

高产创建标准高, 应根据新泰市自然环境、物候条件等, 选用济麦22、良星99、临麦4号、汶农6号、洲元9369、山农15、泰农2413等品种。这些品种共同的优势是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倒强。同时要注意种子纯度和发芽率, 纯度98%以上, 发芽率95%以上。

新泰市小麦播前准备重要的环节是种子处理, 一般有2种方式, 即专用种衣剂和药剂拌种。一是种衣剂拌种。种衣剂主要成分是预防病虫害的药剂、微量元素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合理使用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有利于培育壮苗, 一般推荐使用种衣剂[1]。二是药剂拌种。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和病虫害发生环境, 采取不同的药剂拌种, 进行精量使用。防治地下害虫用35%甲基环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 按播种量的0.2%拌种。防治病害, 主要是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等, 可用内吸性杀菌剂拌种, 如20%粉锈宁或10%立克锈, 按播种量的1.5‰~2.0‰拌种, 需要注意的是, 粉锈宁对萌芽有抑制作用, 使用该药剂时种子量增加10%。兼治病虫害时, 可选上述药剂各一种, 按单独防治的药量混合拌种即可。

2.2 选地整地

地块宜选择土壤条件为土层深度80 cm以上, 活土层25 cm以上, 总孔隙度50%~55%, p H值6.5~7.5。速效磷高于35 mg/kg, 速效钾100 mg/kg以上, 全氮0.1%以上, 水解氮不低于80 mg/kg。新泰市小麦播前需机耕, 深入地表20 cm以上, 以破除犁底层。在机耕时进行耕耙配套, 随耕随耙, 以利于保持墒情。耙地要求:细、匀、透、平, 目标是上松下实, 畦面平整。耕层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提倡玉米秸秆还田[2]。

2.3 合理施用基肥

新泰市小麦种子播前施优质有机肥60~75 t/hm2、纯N255 kg/hm2、P2O5135 kg/hm2、K2O 135 kg/hm2。缺锌地块需及时改善土壤理化环境, 可施硫酸锌22.5 kg/hm2。上述施肥量为小麦全生育期的总施基肥量, 除钾肥以外的肥料总量40%, 钾肥的50%作冬前底肥, 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时再基施余下的部分。

2.4 适墒适期播种

小麦播种时根据新泰市的土地、光照、墒情情况, 适度扩大畦宽, 以2.7 m为宜, 畦埂宽小于40 cm, 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播种规格为一般采取等行距或者大小行种植方式, 平均行距24 cm为宜。播种时适宜的土壤墒情是培育壮苗的基础, 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最适宜为78%。当墒情和播期发生冲突时, 宁可晚播4 d左右, 也要应采取多种形式造墒, 确保适墒播种。新泰地区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15~17℃播种,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需要不同的适宜温度。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5℃时播种, 冬性品种在17℃时播种, 一般在每年的10月1—8日播种为宜, 在播期内一般先播冬性强的品种, 后播半冬性品种。播种方式为精播机或半精播方式, 一般精播基本苗150万株/hm2, 半精量基本苗202.5万株/hm2, 播深3.5 cm左右。

2.5 冬前管理

2.5.1 力保全苗。

在种子出苗后及时查苗, 发现苗不全及时补种, 补种的种子要经过浸种催芽, 以利早发和后期的齐苗。小麦三叶期至越冬前, 降大雨或灌溉后, 及时划锄, 破除土壤板结, 以利出苗。

2.5.2 保证合理群体。

在冬前和立冬后都需注意控制合理群体, 保证单株产量, 以利稳产高产。越冬前小麦群体偏大, 有旺长趋势, 测定超过1200万株/hm2时, 及时喷洒叶面化控剂, 或者采用镇压, 以控制旺长, 转化苗情, 以利壮苗。立冬后, 若单位面积的总蘖数超过计划蘖数的150%时, 及时镇压或深耙地断根, 深度宜在10 cm左右[3]。

2.5.3 灌溉保墒。

冬季需对小麦土壤进行保墒, 一般应于立冬节气至小雪期间灌溉冬水, 有利于保温越冬, 使早春土壤保持较好墒情, 推迟春季第1次肥水。墒情适宜时, 及时划锄, 以破除板结, 并除草保墒。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年份可以不浇冬水。

2.6 春后管理

2.6.1 划锄破板。

早春时节, 需要顶凌划锄, 提升地温, 促苗早发。此时期至封闭时期每逢降雨或灌溉后, 需及时划锄, 破除土壤板结, 以利于壮苗。

2.6.2 肥水管理。

春后要针对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进行水肥调节。拔节初期, 对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进行追肥灌溉。拔节初、中期针对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进行;拔节后期针对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的麦田进行追肥浇水。灌溉量一般在600 m3/hm2左右。小麦挑旗和灌浆期间对水分需求量较大, 一般应于开花期进行及时灌溉, 保持田间含水量稳定在75%左右。如挑旗期土壤墒情不利, 可提前至此期灌溉;如花期土壤墒情较好, 可至灌浆初期浇水, 灌水量一般在600 m3/hm2左右。在小麦开花灌浆期, 叶面喷施KH2PO4或液体复合肥, 施用量根据群体不同而不同, 以防早衰, 促单株粒重, 以利稳产高产。

2.6.3 群体防倒。

在小麦拔节起身期, 为防止小麦后期倒伏减产, 施用壮丰安600 m L/hm2对水675 kg/hm2叶面喷雾。喷施壮丰安要在露水全干后晴好天气进行喷施, 喷施后6 h内下雨应再补施1次, 群体偏旺麦田, 还要进行深耘断根[5]。

2.7 病虫草害防治

新泰地区小麦病虫害为害程度中等。在小麦生长期间尤其是春后起身期以后, 要搞好病虫情预测预报, 及时会商诊治, 适时防治。3月上中旬小麦返青后, 要针对不同草害类型及时化除[6]。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可喷施20%使它隆825 m L/hm2;对禾本科杂草为害的麦田, 可用喷施3%世玛405 m L/hm2左右;若麦田以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 可采用药剂混合喷雾茎叶。在新泰地区针对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重点防治。在起身期至灌浆期要针对蚜虫、红蜘蛛等虫害重点防治。

2.8 适时收获

新泰地区小麦要在蜡熟末期收获, 此期特征:植株茎秆全部黄色, 叶片落黄, 茎秆有弹性, 籽粒较为坚硬, 测定籽粒含水率为23%, 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此期籽粒的千粒重最高, 籽粒的品质也最优。当前宜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 促进秸秆还田, 以利于大气环保。

摘要:结合新泰市当地实际, 科学规划布局, 采取多项措施, 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 总结出一整套新泰市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精选良种与种子处理、选地整地、合理施用基肥、适墒适期播种、冬前管理、春后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山东新泰

参考文献

[1]余松烈, 于振文, 董庆裕, 等.小麦亩产789.9kg高产栽培技术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4) :11-12.

[2]魏惊.小麦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J].河南农业, 2013 (1) :43-44.

[3]陈卫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42-43.

[4]吕美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 :70.

[5]李秀春.王成霞, 苏晓云.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9) :195.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 篇8

1 工作措施

2010年闻喜县共创建小麦示范片2个, 水地、旱地各1个。水地示范片面积688.1 hm2, 单产505.6 kg/0.067 hm2。其中, 示范区面积67.1 hm2, 单产552.7 kg/0.067 hm2;高产田面积6.9 hm2, 单产602.7 kg/0.067 hm2;攻关田面积0.71hm2, 单产627.7 kg/0.067 hm2。旱地示范片面积670.5 hm2, 单产236.4 kg/0.067 hm2。其中, 示范区面积68.1 hm2, 单产260.8 kg/0.067 hm2;高产田面积6.8 hm2, 单产296.9 kg/0.067 hm2;攻关田面积0.67 hm2, 单产301.9 kg/0.067 hm2。通过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旱地示范片比全县旱地增产111.4 kg/0.067 hm2, 增幅89.1%;水地示范片比全县水地增产203.5 kg/0.067 hm2, 增幅67.4%。

1.1 成立技术指导组, 加强技术指导

为切实搞好各项技术的落实, 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共6名小麦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 负责示范片麦农的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 并组织各业务站和乡镇技术人员包片蹲点, 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1.2 广泛宣传, 搞好全程培训

一是开好4个会, 即现场动员会、技术讲座会、形势分析会和村组讨论会;二是利用电视讲座和座谈方式向农民讲解高产创建的意义和措施;三是在各示范村进行技术培训, 保证每户有一个明白人;四是编印小麦高产创建简报, 介绍各示范村重点户的经验;五是利用板报和喇叭、手机短信等形式, 宣传技术措施;六是利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 抓好典型, 组织农民现场观摩, 带动示范区及全县小麦生产。

1.3 整合项目资金, 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闻喜县农委整合运用小麦丰产方和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将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与现代农机等资金捆绑使用, 向高产示范片倾斜, 保证资金投入。主要共捆绑各项资金150余万元, 还积极争取县财政对农资金93万元, 用于示范片基础措施建设, 同时示范片与金田良种专业合作社签订耕种协议, 农民可先用种后付钱。

1.4 科学管理, 狠抓落实

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田地防治和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切实做到示范片的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的检测与预报。

2 技术措施

闻喜县在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以集成技术为核心, 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原则, 因地制宜组装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技术。

2.1 良种统供, 药剂拌种

示范区所有小麦面积全部纳入国家良种统供范围, 统一供种率和优种率达100%, 所有小麦品种均用质量分数为60%的3911乳油100 g兑水2~3 kg稀释后拌50 kg麦种, 堆闷6~12 h后, 再用质量分数为6%的戊唑酵 (立克秀) 拌种, 达到防病防虫效果。

2.2 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

示范区每3.35 hm2为一个点, 进行测土化验, 根据示范区土壤养分构成和小麦需肥规律,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 并把施肥建议卡发放到农户, 形成测土、配方、配肥、供肥一条龙服务模式。水地小麦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每0.067 hm2施精制有机肥50 kg (或农家肥5 000 kg) 、尿素30 kg、过磷酸钙75 kg、钾肥10 kg, 其中尿素50%作底肥, 50%作追肥。旱地高产创建田在小麦高留茬还田的基础上, 每0.067 hm2施精制有机肥50 kg (或农家肥3 000 kg) 、尿素20 kg、过磷酸钙50 kg, 种小麦时一次施入土壤。

2.3 氮肥后移, 提高氮肥利用率

改善氮肥在小麦生产中传统的使用方法, 将水地高产创建田氮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30%~50%, 追肥比例增加到50%~70%;同时在前期麦田不脱肥的情况下, 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 土壤肥力高的地块或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拔节至旗叶露尖时。该技术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改善小麦籽粒品质, 减少氮肥损失, 提高氮肥利用率,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逐渐提高。

2.4 增施抗旱保水剂, 确保旱地小麦丰产

强化应用那氏778、农哈哈抗旱保水剂、爱密廷新型作物生长调节剂等新型调节剂的使用, 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促进根系发育, 培育小麦壮苗, 确保丰产丰收。

2.5 耙耱镇压, 有效蓄水保墒

耙耱镇压是一项简便易行、提温保墒、增产显著的传统有机农业措施。高产创建区分4个时期进行:一是播前镇压, 可保住“口墒”使耕层土壤细碎平整, 上虚下实;二是播后镇压, 让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利于根系下扎, 培育壮苗;三是越冬期耙地镇压, 可压实土壤, 弥合裂缝, 防止麦苗吊根死亡, 保护分蘖节, 保苗安全越冬;四是早春顶凌耙耱, 可提温保墒, 促弱苗转壮。

2.6 统防统治, 增加千粒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做好示范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利用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 在冬前小麦4叶期—6叶期 (11月上旬) , 抓住此时草小、对药物敏感的有利时机进行冬前除草。同时, 在小麦抽穗扬花后, 抓住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 进行叶面喷药、喷微肥、喷激素, 一次喷药起到治虫、防病、养根护叶、防止早衰、增加千粒质量的目的。

2.7 全程机械化作业

抓住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 增加收割机、深松机、节水灌溉及植保机械的购置, 提高小麦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成立农机服务队, 大力推广深松机耕、精量半精量机播、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械深加工等, 使农艺措施与农机相结合, 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3 取得的效益

3.1 经济效益

旱地示范片平均单产236.4 kg/0.067 hm2, 比全县前3年旱地平均单产提高121.7 kg/0.067 hm2, 每0.067 hm2增收255.6元;水地示范片平均单产505.6 kg/0.067 hm2, 比全县前3年水地平均单产提高176.9 kg/0.067 hm2, 增收371.5元/0.067 hm2;仅小麦增产一项就可为示范片农户增收640.5万元。加上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氮肥后移、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节本增效技术的应用, 每0.067 hm2可节约成本20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2 社会效益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的实施, 带动全县4.02×104 hm2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小麦增产10~30 kg/0.067 hm2。同时, 通过技术培训和各项技术的落实,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技能;通过现场观摩、订单农业、产销对接, 把抽象、高深的增产理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 带动全县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高产创建, 带动示范片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 与小麦生产相关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促进了优势小麦产业带的形成。

3.3 生态效益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 组合使用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节约了化肥、农药和水资源, 减少了农药和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了绿色小麦、有机小麦、生态小麦的生产, 为市场提供了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摘要:小麦高产创建的核心是依靠科技, 提高单产。闻喜县在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以集成技术为核心, 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原则, 因地制宜组合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技术, 取得显著成效。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示范 篇9

景泰县为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是一个以景电提灌工程为主体的灌溉农业区[1]。自2008景泰县被农业部列为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以来,根据甘肃省农牧厅和省农技总站实施方案的要求,景泰县以“依靠科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抓创建、见成效”的原则,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落实应用,引进先进实用创新技术”的思路,强化行政推动,整合项目,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务实技术指导服务,加大物化补助,科学选点,创建万亩示范片、千亩展示区、百亩高产核心攻关方,改进完善《景泰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完成了创建任务指标,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效,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2,3]。

1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

1.1 主导品种

根据景泰县的气候特点、栽培条件及种植习惯,以专用型中筋类春性偏早熟品种为主,选用丰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永良15号、宁春39号为主。

1.2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2007—2010年小麦“3414”施肥试验、测土化验、2008—2009年大田调查等结果,总结出景泰县景电灌区小麦高、中、低肥力分区的施肥配方,示范区在平均施有机肥15~45 t/hm2、锰肥15.0~22.5 kg/hm2的基础上,氮磷配肥的量化指标依次为:147∶78、163.5∶94.5、201.0∶112.5,平均施纯N171 kg/hm2、P2O594.5 kg/hm2,氮磷比例为1∶0.55。其中全部的磷肥、微肥和60%~70%的氮肥作基(种)肥,剩余的30%~40%氮肥结合头苗水灌溉追施。

1.3 精量半精量播种

一是推广顶凌播种。即土层解冻10 cm左右,土表日消夜冻在中午强时播种,一般以3月中旬播种为宜,利于根系良好发育,利于形成大穗;同时可提早成熟,免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二是筛选推广先进播种机播种[4]。项目区重点推广了2BFG系列型隔层施肥播种机,便于种、肥真正实现了水平隔离和垂直分层;便于基肥的重施、深施;下籽均匀且种子播幅较宽,可确保播种质量。2012年景泰县引进试验示范了郓农牌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具有精准下籽、精量播种的技术效果,播种质量更优,是下一步示范推广的新亮点。项目区播种量为337.5~375.0 kg/hm2,基本苗在600万~675万株/hm2,成穗数67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23~27粒,千粒重42~45 g,可实现7.50~8.25 t/hm2的目标产量。

1.4 早浇浅灌头苗水

头苗水灌溉时间及灌溉量对小麦群体调控及个体发育尤为重要,应在小麦2叶1心至3叶1心(4月20—30日)灌头水,灌水量1 050~1 350 m3/hm2。可较常规大水漫灌节水300~525 m3/hm2,有利于促幼苗早发,壮苗增穗,提高产量。

1.5 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

一是落实种子包衣技术。每100 kg种子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 m L,或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0 m L,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90 g对水1.5 kg喷雾且搅拌均匀,防治小麦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等。同时,示范推广复方拌种新技术,即每100 kg种子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 m L、钾宝100 g、硫酸锰100 g、硫酸锌50 g对水2~3 kg拌种,以每粒种子均匀包裹上红色的药液为好,具有良好的补微、抗病、增产效果。二是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在抽穗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 kg/hm2、旱地龙1.5kg/hm2、21%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24 g/hm2或3%啶虫脒乳油0.3 L/h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0.15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6 L/hm2对水450 kg/hm2交替喷雾2~3次,预防锈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等。

1.6 机械化作业

重点推广机械化精细整地,机械化集精量半精量施肥、播种,机械化集高茬收割、脱粒,机械化深耕,机械化秸秆粉碎等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衔接配套,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操作的水平质量。

1.7 农磷肥混合秋施

将有机肥与单质磷肥混匀堆沤,或将有机肥腐熟后分别与磷肥均匀撒施于地表,结合前作灭茬深耕施入,这是培肥地力、提高磷肥利用率最有效、最经济的施肥技术措施。

1.8 秸秆还田

在有机肥缺乏的条件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途径即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茎段长以3~5 cm为宜,并撒开铺匀,用作底肥。伏秋深耕25~30 cm,打破犁底层,犁透压实,或旋耕2遍,灌足冬水造墒,等土壤完全封冻后进行镇压保墒,培肥地力,优化麦田土壤结构,增强小麦生产后劲[5]。

2 小麦高产创建取得的成效

2.1 完成了任务指标

5年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累计推广万亩示范片10个,共8 320 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17.3%;千亩展示区10个,共756.67 hm2;百亩核心攻关方10个,共85.87 hm2。经测产验收,景泰县万亩示范片完成了各年度任务指标。万亩示范片产量7 695.0~8 362.5 kg/hm2,较任务指标增产112.5~384.0 kg/hm2,增幅1.4%~5.1%;较全县基础产量增产786.0~1 396.5 kg/hm2,增幅18.0%~21.3%。百亩攻关方产量8 025.0~8 683.5 kg/hm2,较任务指标增产133.5~375.0 kg/hm2,增幅1.6%~4.9%。

2.2 总结了小麦高产集成技术

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各年度《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改进完善总结出《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和《小麦高产攻关田栽培技术要点》,为小麦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2.3 提高良种覆盖率

景泰县主导品种为永良15号、宁春39号。项目区良种覆盖率100%,种子包衣率100%,为提高小麦单产和开展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2.4 培养了一批高产能手,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

以水肥的精准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为突破口,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2010年草窝滩镇常丰村某农户种植0.2 hm2永良15号小麦,平均产量达9 840 kg/hm2;2011年寺滩乡付庄村某农户种植0.17 hm2永良15号,平均产量达9 355.5 kg/hm2;2012年芦阳镇石城村某农户种植0.17hm2宁春39号,平均产量达9 258.0 kg/hm2,为辐射带动创建高产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使农户学有榜样、做有标准、干有技术,主动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增收。

2.5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

通过采取“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区进行了科技入户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加大补贴物资投入、推广各项集成增产技术,挖掘了小麦的增产潜力,调动了农户参与项目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利于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推广,从而提高了农民综合生产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

2.6 播种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产量效益对比,项目区农民对顶凌播种和精量播种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使传统超大量播种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既节省了种子,又提高了抗病、抗倒伏能力,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2.7 施肥技术明显改进

一是改进了单质磷肥在播前一次性大量表层撒施的不良做法;二是“猛追氮肥”的施肥现象基本得以扭转;三是氮肥基追比例由3∶7调整为6∶4或7∶3;四是机械分层施肥技术得到广泛认可。切实解决了农户盲目施肥问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实现了节本增效的栽培目的。

2.8 主要病虫害得到预控

景泰县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条锈病和蚜虫。通过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秋季深耕、适期早播和精量半精量播种,加之落实药剂拌种、“一喷三防”等技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6]。

2.9 头苗水早浇浅灌技术得到广泛落实

据大样本调查统计,回归分析表明:推迟到五叶期(5月10日)以后灌头苗水可显著减产,每推迟1 d灌水可平均减产105 kg/hm2以上。由于推迟灌头苗水造成减产损失的教训,使农户对早灌浅灌头苗水技术尤其重视,从使头苗水旱浇浅灌技术得以普及落实。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通过5年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集成技术经验,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坚定了今后创建活动的信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麦种植比较效益低,补贴力度不够,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二是有机肥投入不足,秸秆还田技术普及不够,影响地力培肥和单产提高;三是农户长期的分散经营,加之近年外出务工农户较多,田间管理跟不上,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四是机械化操作质量低,农机与农艺配套衔接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创建活动中,一是积极争取省、市农技推广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户参与项目的积极主动性,确保种植面积。二是加大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弥补有机肥亏缺的问题,培肥地力,提高小麦单产。三是依靠种植大户,流转长期在外务农户的土地,依托集成增产技术,创建标准化、集约化的示范片。四是建议配套研发实用、方便、灵活、高效的小型收割脱粒一体机,满足广大套田种植农户的需求,实现农机农艺配套结合。

摘要:介绍了景泰县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采用的主推技术措施和取得的创建成效,并指出了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麦,高产创建,主推技术,成效,甘肃景泰

参考文献

[1]周廷芬,崔瑾,姚学竹.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与成效[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5):6-7.

[2]申振宇.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与成效[J].种业导刊,2011(3):28-29.

[3]杨佑强.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1(11):11-12,28.

[4]高福平,刘东.凤台县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效、做法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7):75-77.

[5]李娟.彬县旱地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关键技术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2(7):100-101.

上一篇:引发变压器故障的类型下一篇:知识管理 服务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