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2024-07-09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精选12篇)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1

哨冲镇位于石屏县的北部, 海拔1 950 m, 水稻种植品种以93-5、高原粳稻楚粳类、合系类等为主。2012—2013年, 连续2年实施了省级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2013年水稻单产9 787.5 kg/hm2, 与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单产8 850.0kg/hm2相比, 增产937.5 kg/hm2。由此可见, 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技术措施

(1) 选好示范基地及品种, 水稻高产创建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高, 没有超高产的地力基础, 很难实现超高产的产量目标[1]。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百亩示范基地———莫测甸村的示范田, 土层深厚肥沃, 疏松透气, 富含有机质, 有灌溉保障, 抗旱抗涝能力强。

品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 要因地选种,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在当地种植抗病性强、产量性状表现优的品种。哨冲镇根据近2年对水稻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分析, 大胆地选用了滇杂33为主栽品种, 楚粳27、楚粳28为配合品种。

(2) 统一播种期和育秧方式, 示范片统一播种期, 有利于水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统一管理。哨冲镇根据气候特点及农时节令, 要求在3月5—10日播种。统一育秧方式, 有利于培育出整齐一致的壮苗。育秧方式采用薄膜育秧。

(3) 统一栽培时间和种植规格, 抓住水稻丰产节令, 示范区水稻栽插节令比常规节令提早5~10 d, 于4月21日至5月1日移栽, 秧龄45~50 d。统一种植规格, 拉线双行条栽, 东西行向, 做到稀植、浅插, 合理密植。栽培规格为12 cm× (14+23) cm, 插45万丛/hm2, 基本苗90万株/hm2左右。

(4) 统一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施足底肥, 科学追肥。充分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肥料需求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对项目内各水稻生产区提前取土进行化验, 根据化验结果, 制定各区施肥种类及施肥量。百亩核心区配方纯氮、磷、钾比例为14.4∶8∶6, 实际肥料为24∶6∶10测土配方控释BB肥 (水稻专用) 900 kg/hm2、过磷酸钙420 kg/hm2。肥料运筹为控释BB肥80%用作底肥, 20%用于穗肥追施;过磷酸钙全部用作底肥。根据肥力情况, 部分较瘦的农田施用农家肥。

(5) 统一科学节水灌溉方式,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需水特点进行灌溉。掌握浅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晒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为原则。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开始排水烤田。烤至田现裂, 不陷脚, 再润水。进入穗分化期应及时复水, 孕穗开花期灌寸水, 防止颖花退化。抽穗时保持水层6 cm, 灌浆结实时以湿润灌溉为主, 随后保持干干湿湿, 时露时灌, 收获前7~10 d断水。追肥施药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 可提高肥效、药效[2]。

(6) 统一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在水稻高产创建中应注意观察长势, 发现病虫害要细心观察, 正确诊断, 对症下药。在整个种植期间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 青苔防治。在水稻移栽20 d后, 部分稻田开始起青苔, 青苔的生长吸收了水里的营养, 并遮光, 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 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用硫酸铜3 750 g/hm2用纱布包好固定在进水口随水流入稻田防治, 严重的稻田防治2次, 效果很好, 防治后青苔全部得以控制。 (2) 水稻相对缺钾性赤枯病, 由于稻田氮肥充足, 而钾肥施用量相对不足, 在水稻移栽后逾50 d, 出现了相对缺钾性赤枯病。指导农户于6月19、26日连续2次防治, 用75%三环唑750 g/hm2、植病灵2号乙蒜素900 m L/hm2、20%啶虫脒180 g/hm2、硫酸钾6 kg/hm2喷防。

2 成效

(1) 调整和优化了当地水稻种植品种, 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石屏县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种植品种大胆地采用了经过试种成功但还没有广泛被农户接受的品种滇杂33, 经过技术员的技术指导和示范农户的精心管理, 最终取得了百亩核心区平均产量达10 980 kg/hm2的好成绩, 从而让全镇农户放心地接受了滇杂33, 丰富了哨冲镇水稻品种。

(2) 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稳步提高[3]。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县种子站和镇农科站的技术员实行全程监管, 从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到育苗、播种、大田管理、收割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掌握了水稻的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

(3) 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试验研究应用。在项目中开展了新品种引种试种试验和测土配方精确定量栽培试验。引进5个新品种进行试种, 3个品种获得试种成功。

(4)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013年哨冲镇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获得了圆满成功, 完成示范面积669.1 hm2, 完成任务数 (666.7 hm2) 的100.36%。平均单产9 787.5 kg/hm2, 总产稻谷6 548.49 t。与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单产8 850 kg/hm2相比, 增产937.5 kg/hm2, 增幅10.6%。通过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哨冲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农民种田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4]。

(5) 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 集成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 直接和间接地为当地农民群众创造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机会, 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在促进当地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

(6) 生态效益。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实施, 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 大力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减少了污染源, 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的环境、耕地和水资源,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传学, 罗龙学.平塘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成效与经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10) :77.

[2]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3) :271-272.

[3]许起荣, 严明强, 刘建华, 等.固城县水稻高产创建的成效及做法[J].汉中科技, 2012 (1) :7.

[4]晏才刚, 罗善庆, 汪逸萍, 等.铜鼓县水稻高产创建成效显著[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4) :11.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2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2011年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要求,为继续扎实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确保项目任务指标圆满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我省是优质粳米产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通过水稻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有效促进全省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内容与任务目标

(一)实施“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今年,全省在7个项目县(区)建设7个连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见附表)。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60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产5%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00公斤以上;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650公斤以上。各项目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100%。除万亩高产示范片外,每个项目县(区)再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5万亩,亩产550公斤以上,或者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0%以上。高产辐射带动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二)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各项目县(区)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挑选10名以上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技术指导员,对项目区实行包村包点。在关键农时季节统一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项目县(区)要举办技术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300人次以上,现场考察观摩1次以上,技术指导员到村指导次数不得低于30次。每个项目村确定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推广优良品种。高产示范片要选择高产、优质、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以我省水稻推介的临稻

15、临稻

11、阳光200等品种为主,结合各地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合理搭配品种。

(二)推广配套技术。推广肥床旱育、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控制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等技术。

(三)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做好示范片病虫害预测预报,提前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四)实施专业化服务。项目区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要求,切实做好示范片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等监测与预报工作。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过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

(五)开展专家技术指导。实行专家负责制,强化专家指导,落实专家包片、包点指导制度。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推广农民种田科技水平。

四、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5月-6月,按照水稻高产创建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举办技术培训班。重点抓好育秧及秧苗肥水管理,确保苗齐苗壮。

第二阶段,6月-8月,重点做好秧苗移栽、苗期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控等技术的指导,建立苗情考查点,定期做好苗情考查、分析工作。

第三阶段,8月-9月,搞好水稻中期田间管理,重点抓好水稻搁田控苗技术指导、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做好苗情考查及分析工作,组织中期检查。

第四阶段,9月-10月,搞好水稻后期田间管理,重点做好穗期病虫害防治及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开展现场观摩和高产创建活动宣传,统一制定测产验收方法,组织测产验收。第五阶段,10月-11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各项目县(区)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

五、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经费由省财政部门直接下拨到各项目县(区)。各地要严格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水稻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补贴、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技术推广。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对项目区基层农技人员工作补助。

(二)专业化服务。主要用于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耕种收、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三)物化补助。主要用于对示范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等关键环节的物化产品补助。

(四)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

六、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高产创建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省里成立高产创建项目领导小组和大豆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厅长任组长,省厅有关处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协调、强化指导,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项目技术小组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市、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吸收项目区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每个万亩示范片必须明确一名行政负责人和一名技术负责人。从组织上保障项目地有序推进,力争把高产创建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单纯的技术推广上升为生产方式的转变。

各项目县(区)要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出针对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各项目县(区)实施方案要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高产创建田块要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二)规范示范片建设与管理。一是规范示范片建设。万亩示范片要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二是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详细的项目实施档案,要把高产创建有关的文件、方案、工作记录、培训资料、测产报告、总结材料等及时建档立案。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用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进行全程记录,田间记录要详细记载种植品种、推广技术、生育时期、水肥管理、病虫防治、专家指导等,确保信息记录及时、具体和真实。各项目县(区)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准确地向全国高产创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必要数据和资料。三是规范标牌管理。各项目县(区)要在每个万亩示范片内设立一处永久性醒目标牌,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扩大宣传效应。万亩高产示范片必须按照农业部统一要求的标牌样式竖立,标牌形式规范,标牌内容明确。

(三)加强宣传发动与典型引导。各项目县(区)要高度重视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扩大高产创建影响,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高产创建,营造高产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积极向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山东农业信息网等媒体的“高产创建”专栏和专版投稿。各项目县(区)要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材料2份以上。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四)搞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各项目县(区)要严格按照省厅印发的实施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好高产创建工作。各市要加强辖区内高产创建工作的检查督导,对措施落实、资金使用、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总结高产创建的做法、经验,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省厅将不定期组织抽查,确保创建活动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关市农业局(农委)要组织好本辖区内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产量的初测和复测,及时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厅根据测产情况将组织有关水稻专家统一进行实打验收。

孟连县水稻抛秧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15

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必须根据自然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水平确定,要兼顾品种熟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条件根据不同茬口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芬孽性强、抗性好、穗粒重或大穗型优良品种。种子标准规定:纯度>99%,净度>98%,水分小于14%。主推品种德农2000、两优航2号、两优2161、两优2186、两优1259等。

2 播种育秧

2.1 播期

孟连县早稻一般在12月下旬~1月上旬播种。晚稻迟熟品种于6月5日~10日播种,中熟品种于6月15日~20日播种,早熟品种7月5日~10日播種。

2.2 育秧准备

秧地宜选用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秧床宽1.3米左右,以竖放2盘或横放4盘为宜,沟宽40~50厘米。每盘准备营养土1.5公斤左右,营养土选择粘度适中,无草籽的沟土,河塘泥或菜园土加入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充分翻拌均匀。

2.3 种子处理

先对种子进行精选,然后晒种1~2天,最后再进行浸种。浸种药剂可选用浸种灵、恶线清等药剂,一般用10%浸种灵2毫升对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浸种5~6公斤,浸种48~60小时。药液高出种子层面10厘米,在室内浸种,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淋去药液,在室内适温条件下催芽至破胸露白时摊凉待播。条纹叶枯病发生地区,每5~6公斤稻种还需用35%吡虫灵4克浸种。如干种播种,用旱育保姆拌种,一般一袋(800克)旱育保姆拌10~15公斤种子。每亩大田常规稻用种量3~4公斤,杂交稻1.5~2公斤。

2.4 摆放秧盘

一般采用泥浆湿润塑盘育秧,即把秧盘整齐地排在做好的秧床上,秧盘铺好后用木板轻压,使秧盘的秧孔凸起部分约1/4陷入泥土。利用秧沟肥泥作为盘育苗床土,具有成苗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适于早稻20~25天秧龄、晚稻15~20天秧龄品种搭配模式的应用。

2.5 均匀播种

待泥浆沉实到孔深2/3时可播种,播种时要均匀一致,每个秧孔常规稻有2~3粒种子,杂交水稻1~2粒。播后用小木板蘸薄泥浆轻轻塌谷,并扫净盘面泥土。

2.6 覆盖秧膜(遮阳网)

早稻气温低时,可采用秧膜拱盖为好,秧苗三叶时揭膜。晚稻日晒强烈,应采用遮阳网搭架覆盖,出苗后及时揭去。

2.7 秧苗管理

育秧全过程以半旱式为主。出苗前不必灌水,二叶期保留沟水,三叶期保持畦面湿润,起秧前3~5天停止灌水,让其自然落干。追肥在1叶1心期施氮肥,起秧前5~7天施送农家肥。

3 大田抛秧

3.1 整田

要确保稻田的耕犁深度,这样可确保根系所延伸的范围内都适合根系的生长,同时也能保证容肥量,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要确保田块土壤保持一定的软度而不硬,因为太硬的田面不利于水稻扎根,同时透性也很差,养分供应会因田块硬度大而受阻,而松软的土壤在透水性、保肥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优势,利于根系向四周及地下延伸,利于水稻的营养吸收,促进生长;土壤粘重的田要注意精耕多耙,而砂性重的田只能轻耙,以防土壤过密实,很难插秧。

3.2 适时抛秧

早稻一般以秧龄在40天内、秧苗叶龄不超过4片时抛秧为宜。晚稻抛栽期秧龄15~20天(叶龄5~6叶)的争取早抛,尽量争取在7月底抛完。抛秧密度一般是早稻每亩抛足2.5万穴,中稻1.8万穴,晚稻应掌握在每亩2万穴左右,不宜抛得过密或过稀。先按70%秧苗在整块大田尽量抛均,再按3米宽拣出一条30厘米的工作道,然后将剩余30%的秧苗顺着工作道向两边补缺。

4 大田管理

4.1 水层管理

在水的管理上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促孽、适时晒田、保水养花、干湿壮籽、蜡黄断水”的原则,插秧后水深3~5厘米促进返青;返青后水深保持2~3厘米,增加芬孽。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免降低粒重。晒田可起到控上促下的作用,晒田时一定要坚持“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当全田总茎蘖达到17万时就要开始晒田控制。如生长旺、叶色深、有徒长现象,宜早晒、重晒;如生长慢、叶色淡,宜迟晒、轻晒;如新生白根多,杂有一些黄根,晒的可迟些、轻些;如黑根很多,就要早晒、重晒。

4.2 追肥及除草

插秧一周后要及时追肥,利于返青分蘖,基本上黄泥田和稳水田氮肥总用量要占全部施肥量的1/3左右,但不要过多,避免引起徒长。对于砂田及稳水性差的田,要少追一些,留一些在孕穗期追施。另外要做好除草工作,稻田除草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制定科学的除草方案,现在多用除草剂喷施除草,效果好,省工省力,但是要注意用量和用法,同时也要注意所针对杂草的类型,避免使用不当而产生药害。

5 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控,很可能造成水稻的大面积长势不好,导致产量不高及品质不佳,在防治病虫害时要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为主,化学为辅。主要通过品种选用,田间消毒,培育壮秧,科学水肥,保护天敌等措施,同时科学合理喷洒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确保水稻良好生长。

6 适时收获

在收获时要结合品种的特性及成熟度确定适当的收获时机,确保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适当的采收时间能够提高稻谷的碾米品质和水稻色素、水分含量等各项指标,从而使稻米达到最佳品质。一般大面积的水稻95%的籽粒都呈半透明状,这段时期叫做完熟期,此时期收获最佳。

德宏州水稻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德宏州

德宏州是云南省唯一粮食净调出州, 粮食生产发展优势明显。全州粮食种植面积15.4万hm2, 生产总量75.3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4万hm2, 产量40.0万t, 水稻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1.3%, 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3.2%。近年来, 全州深入开展水稻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活动,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软盘半湿润育秧、精确定量、机械插秧、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效技术, 增加水稻单产和总产, 为提高德宏州水稻增产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技术指导作用。

1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1 选用良种

优先选用抗病、优质、高产、生育期适宜的水稻新品种“宜优673”、“川谷优399”、“特优420”等优质水稻品种。

1.2 培育壮秧

1.2.1 秧田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作秧田;每667m2大田准备苗床25~30m2;秧田应早犁早耙, 做到地平土细, 随地势拉线开墒, 墒宽1.2~1.4m, 长15~20m, 四周开深30cm围沟, 墒与墒之间沟深20cm, 将秧墒作平后, 每25㎡秧墒施复合肥 (15:15:15) 1kg于墒面上, 耙土层3~5cm深度, 浇透水待播种。

1.2.2 种子处理。

种子播前应晒种1~2天, 增强酶的活性和种皮透性。浸种时可采用0.2%的强氯精或0.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6h, 浸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用“旱育保姆”拌种后直接播种或将种子放入竹筐或透气麻袋等容器中进行捂种催芽, 温度控制在25~30℃, 催芽时间24~36h。

1.2.3 适量播种。

杂交稻用种量30~35g/m2、常规稻50~60g/m2, 做到称种到墒、均匀撒播, 播后轻压, 用过筛细粪土 (1:1) 盖种, 厚度1cm, 盖后浇透水;每1㎡用敌杀灵4g和杀草丹0.5g兑水1kg喷施。坝区在4月中下旬播种的不需要盖膜, 山区海拔1300m以上宜采用低拱棚盖膜, 出苗后要注意揭膜炼苗。

1.2.4 秧田管理。

若出现秧苗叶片卷曲应及时浇水;2叶1心期施“断奶肥”尿素10kg/667m2;移栽前3~5天看苗施“送嫁肥”尿素10kg/667m2;栽前2~3d结合防虫工作, 每667㎡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g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m L兑水50kg雾施, 预防稻瘟病, 做到秧苗健壮进大田。

1.3 合理密植

栽插密度根据品种特征、特性, 土壤肥力而定:土壤肥力中等, 分蘖适中, 抗病性好的品种可采用13.3cm×23.3cm, 每667m2栽足2万丛, 每丛2~3苗;土壤肥力好, 秧苗素质好, 分蘖力强的品种可采用13.3cm×30cm, 每丛1~2苗, 每667m2栽1.67万丛。采用拉线条栽。

1.4 科学管水

1.4.1 浅水栽秧, 湿润立苗。

栽秧时水要浅, 以栽下不浮苗为宜, 栽插深度2~3cm, 栽后适当落水保持田面湿润, 有利于快速立苗。

1.4.2 薄水分蘖, 够苗晒田。

秧苗返青后稻田应保持2~3cm的浅水层促分蘖, 当分蘖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 要适度排水晒田, 以控制后期无效分蘖。

1.4.3 足水孕穗, 干湿状籽。

在孕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 稻田应保持3~5cm深的水层, 确保穗大粒多。抽穗期间稻田水层应是2~3cm, 灌浆结实后应进行干湿交替间歇灌溉, 促进植株体内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 减少空瘪粒, 增加千粒重。

1.4.4 落荒排水, 充实籽粒。

进入黄熟阶段后, 稻田应排水落干, 不仅有利于籽粒充实饱满, 而且有利于田间收获或提高下季作物耕地质量。

1.5 平衡施肥

肥力一般的田块在栽秧前要结合整田, 每667m2施农家肥1000~1500kg、尿素10kg、普钙或钙镁磷肥40~50kg、钾肥8~10kg作底肥;栽后5~7天, 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幼穗分化长1~2cm, 每667m2施尿素5~8kg钾肥5kg促花肥;幼穗分化长3~4cm, 看苗每667㎡施尿素3~5kg保花肥。

1.6 加强病虫害防治

进入6~7月, 正是高温多雨季节, 苗棵生长旺盛, 易发生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多种虫害, 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虫2~3次;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破口期, 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防治稻瘟病2~3次。

1.7 适时收割

稻谷九成熟时应及时收获, 以便保证稻谷的质量。有条件的应尽量选择联合收割机, 以便使稻草还田。收割时应避开雨天, 随收即晒。为防贮藏中发生质变, 稻谷应晒至含水量13%以下。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泥土或粉尘土、大气污染较重的地方晾晒, 以防造成污染。

2 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

2.1 秒盘育秧技术

苗盘育秧是实现机插秧的关键。其特点是密度大、省秧田、秧龄短、秧苗成毯状。要求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叶健壮、无病无杂。

2.1.1 软盘规格及要求。

规格为内腔长580mm, 内腔宽280mm, 高30mm, 壁厚0.15mm, 净质量50g, 要求底部参水孔直径34mm, 孔距25~40mm, 排列整齐、均匀, 破孔率不大于1.5%, 通孔率不小于99.5%;软盘的外观要求表面光滑无皱折、无扭曲、无裂痕, 四角垂直, 边缘部位无毛刺。

2.1.2 育秧时间。

4月中下旬完成育秧, 秧龄控制在25d内。

2.1.3 种子准备。

选用适宜机插品种, 杂交稻按1.5kg/667m2备种, 常规稻按2.5kg/667m2备种。种子处理与常规处理相同。

2.1.4 苗床准备。

选择在排灌、运秧方便, 便于管理的田块进行。苗床宽140cm, 秧沟宽40cm, 深20cm, 长度适中, 苗床墒面高于沟面2cm以上, 要求做到苗床板面达到“实 (墒面沉实铺盘不下陷) 、平 (墒面平整无高低) 、光 (墒面无残茬杂物) 、直 (墒面整齐沟边垂直) ”。

2.1.5 秧盘的铺设。

秧盘按22盘/667m2铺设, 要求横铺两排的形式, 盘间不留空隙, 要铺放平、直。

2.1.6 秧盘填泥。

将营养土填入所铺设的秧盘, 土面不高于盘面, 盘面相邻间不留泥土, 要求秧盘填泥平、实, 切忌用稀泥浆填盘。用于填秧盘的营养土中不能含有碎石和杂草。

2.1.7 播种。

将晾干后备用的种子均匀地撒入所有秧盘, 要求分2~3次撒播, 不留边角, 播后盖0.5~1cm细粪土。

2.1.8 覆盖。

4月后育秧的可不盖膜, 但要求采用防虫网拱篷覆盖, 从秧苗上防止稻飞蛾危害传毒而引起近年来发生严重的南方黑条矮缩病。

2.1.9 秧苗管理。

秧床要保持湿润, 秧沟内要求放水, 但水不能超过墒面;秧苗3叶1心时施断奶肥, 每盘用尿素1~1.4g兑水150~200g于傍晚浇施, 若秧苗叶色浓绿, 叶片下披, 则不施。

2.1.1 0 秧苗标准。

适宜机插秧的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 苗高15~18cm。

2.2 机械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2.2.1 查苗补苗。

机插秧后进行及时全田查苗, 空缺大处及时补苗, 同时喷撒百螺敌防治福寿螺。

2.2.2 科学管水。

栽种及时灌寸水护苗活棵, 栽后2~7d间歇浅灌, 适当晾田;栽后15d应浅水勤灌, 促根促蘖, 保持水层2~3cm为宜;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应及时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杨花期保证田中有充足的水分。灌浆结实后宜采用湿润间隙灌溉, 干湿状籽。每次灌水3~4cm, 待自然落干1~2天后再上新水。如此反复进行2~3个回合, 稻谷九成熟后应及时收割。

2.2.3 合理施肥。

基肥足的田块, 栽后7天每667m2一次性施用尿素8~10kg;基肥不足的田块份两次施用, 栽后5~7天和10~15天每667m2各施尿素7kg和5kg。主茎幼穗分化长度1~2cm, 每667m2施尿素5kg、硫酸钾5kg。施肥量视苗情增减。

2.2.4 病虫草害管理。

县农业局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总结 篇5

20xx年是农业部倡导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是全省20xx年15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之一。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做到了“决策早,目标明,资金足,工作实”,按照“千亩攻关、万亩展示、十万亩示范”的模式,倾力打造水稻高产创建百里长廊。高产创建活动圆满成功、成效显著,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效果

(一)实施地点和规模

**高产创建的目标是:900公斤攻关、850公斤展示、800公斤示范,力争三角形强化栽培的集中连片推广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中稻/再生稻的单产全省第一,带动全县水稻单产比前三年亩增产5%以上。在兆雅、云龙、天兴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片3个,面积3106亩;在嘉明、福集、天兴、得胜、云龙、兆雅、太伏等七个镇建立县级千亩展示片7个,面积2.355万亩,万亩辐射带动片15个,面积21.5万亩,沿省道219线和县道万得路沿线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带里程达到了90公里。

(二)实施效果

1、千亩攻关片:据对兆雅、云龙、天兴三个千亩核心区随机测产调查,面积392.5亩,中稻平均亩产727.7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1.1公斤,增产16.1%;再生稻平均亩产177.4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2.4公斤,增产54.3%;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905.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63.5公斤。

2、万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面积2.355万亩,据7个示范镇产量调查统计,平均亩产68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54.4公斤,增产8.7%;再生稻平均亩产170.5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55.5公斤,增产48.2%;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851.5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9.9公斤。

3、十万亩示范片:21.5万亩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660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33.4公斤,增产5.3%。再生稻平均亩产142.8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27.8公斤,增产24.2%;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802.8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1.2公斤。

千亩攻关片中稻高产田块出现之多是近年来罕见的,8月7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承担的水稻(杂交中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水稻万亩高产示范推广工作汇报,并实地考察后,随机选择云龙镇大水河村两块田、战旗村一块田进行测产。上等田,战旗村2社农户吴玉兵的田块,面积2.0亩,品种ⅱ优602,栽培技术按三角形强化栽培,实收亩产781.6公斤;中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志楷的田块,实收亩产731.1公斤;下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少杰的田块,亩产681.1公斤。示范区也涌现了大量再生稻高产典型田块:兆雅镇石龙村3组农户薛世银田块实际亩产达到320公斤,云龙镇战旗村2组农户林少春亩产250公斤。据调查,辐射带动户再生稻一般亩增产20-30公斤,增10-20%。

(三)经济效益

千亩攻关片3106亩,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905.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63.5公斤,增加稻谷产量50.783万公斤;万亩展示区面积2.355万亩,中稻再生稻两季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9.9公斤,增加稻谷产量258.815万公斤;十万亩示范片面积21.5万亩,中稻再生稻两季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1.2公斤,增加稻谷产量1315.8万公斤。以上合计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增加稻谷产量1625.398万公斤,按稻谷当前国家保护价1.8元/公斤计算,增加产值2925.71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二、全面贯彻高产创建组织保障措施

主要采取了“六统”、“六抓”措施。“六统”即充分做到了“品种统供、旱秧统育、三角形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促芽肥统施”。为了将“六统”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采取“六抓”:一是抓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小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县委或县府主要领导做到了“七个一”,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已分别作出了一次重要批示,县委书记肖荣华、县长朱华参加了4月1日在云龙镇大水河村8社举行的全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参与了一次以高产创建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分别出席了1-2次的高产创建专题会议,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一个《**中稻再生稻超高产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的文件,同时成立了高产创建百里长廊县级技术指导组和镇级区域技术指导组。二是抓投入,县镇财政投入高产创建专项经费11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80万元,主要用于超级稻种子补贴10元/亩、三角形栽秧补助40元/亩、工作经费5元/亩。三是抓服务,农业局成立全县的技术指导组和分镇的区域技术指导小组,共有61名县镇农技人员直接参与,使每个创建村有一名技术指导员服务,为高产创建示范户提供培训、示范、现场指导等技术和物化服务。四是抓培训,大声势宣传动员,层层召开项目动员和技术培训会,利用黑板报、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把技术传授到项目区农户,做到了任务、目的、技术家喻户晓,召开各类动员培训会325场次,出动宣传车75辆次,发放技术资料48000余份,基本做到了家家知道,户户明白,技术到田;一月初县农业局技术指导组派出科技人员深入示范镇、村开展了一个月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水稻强化栽培、旱育秧技术;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也在2-3月,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对各示范村的示范农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做到示范户人人明白并懂得技术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五抓考核,县政府出台了一套高产创建评价和考核奖励体系,把高产创建百里长廊纳入县、镇、村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县对镇、镇对村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六是抓示范。县、镇、村齐抓共管,高产创建在兆雅、云龙、天兴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片3个,面积3100亩;在嘉明、福集等七个镇建立县级千亩展示片7个,面积2.355万亩,万亩辐射带动片15个,面积21.5万亩。沿省道219线和县道万得路沿线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带里程达到了90公里,共有省道219线和县道“万得”线的七个镇61个村244个农业社和13335户农户参与核心区高产创建活动。

三、推广落实关键技术

1、普及良种。项目区主推品种为ⅱ优602、ⅱ优7号等超级稻和地方优良品种z优272、ⅱ优h103、川香优2号等,面积21.5万亩,占示范区的96.2%。

2、实行旱地育秧,适期早播早栽。示范区内旱地育秧占58.5%,其中县级和镇级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积达到了100%,带动全县推广旱地育秧22.5万亩,面积比历年都大。旱育秧播种期为2月18—25日,旱育秧移栽时间集中在3月28-4月10日;湿润秧为3月1—6日播种,移栽时间4月15-22日。做到精细播种,旱育秧和水育秧苗床地均按每丈秧厢施清粪水2-3挑加1公斤磷肥的用量进行培肥,精细作厢播种芽谷,旱育秧用“旱育保姆”拌种包衣播种,据调查,旱育秧成秧率达到87.6%,水育秧达到83.5%。

3、大力推广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嘉明、福集、天兴、得胜、云龙、兆雅、太伏等七个重点示范镇,2.355万亩水稻示范片全部按照1.3-1.5尺×1.0-1.1尺规格,亩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离的等边三角形模式,亩基本苗1.0-1.5万苗。示范区带动了全县推广水稻强化栽培面积21.5万亩。

4、大力提倡规范化栽培。在推广三角形强化栽培基础上,大面积水稻栽插按宽窄行(10+6)×5-6或8-9×5-6寸开厢条栽,亩栽1.0-1.2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大面积基本苗2-2.8万苗。施肥按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肥配合的原则,做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纯氮12-14公斤,氮、磷、钾配比2:1:1进行施肥。移栽后一周内施用专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病虫防治根据发生情况和预测预报进行,重点对二代螟虫和纹枯病进行了适期防治。

5、抓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再生稻是我县晚秋生产的特色优势,水稻示范推广突出抓好再生稻促芽肥施用,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成功经验来抓促芽肥的施用,**20xx年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工作于7月28日结束,福集、得胜、云龙、兆雅、太伏、天兴、嘉明等七个重点核心镇再生稻施肥面积2.355万亩,其余12个镇每镇核心示范片面积1000亩,3.5万亩高产核心示范片严格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模式施用促芽肥,每亩施用尿素20公斤。核心示范片带动了全县45万亩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平均每亩施用促芽肥尿素在10公斤以上,为再生稻全面丰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抓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体会

实践表明,实现多项目捆绑大大提高了整体效果,水稻高产创建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是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关键举措。不仅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还带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组织保障是关键。**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得到了农业部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农业厅粮油处、市农业局、省水稻高粱研究所都重视和支持**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多次派出专家到**指导工作;**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成立了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保障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2、政策扶持是动力。县、镇各级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在种子、肥料和栽秧等方面予以补助,调动了群众投身水稻高产创建的积极性,保障了示范面积,强化了田间管理,确保了水稻高产创建的成功,明显提升了科技应用水平,发挥了良好增产作用。

3、技术指导是支撑。为了确保水稻高产创建技术到位,**制定了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发放给农户,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专题培训水稻高产技术。通过强化技术服务,科学指导生产,为水稻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推广旱育秧、三角形强化栽培等主推技术,创建区域内旱地育秧占58.5%,其中县级和镇级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积达到了100%,带动全县推广旱地育秧22.5万亩,面积比历年都大;强化栽培基本按照1.3-1.5尺×1.0-1.1尺规格,亩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离的等边三角形模式,亩基本苗1.0-1.5万苗,比往年多0.2-0.5万苗,夯实了高产基础。高产创建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4、优良品种是基础。**推广农业部确定的超级稻品种,这类品种不仅中稻产量高,而且再生力强,能保证中稻再生稻双高产,易被农民接受推广。**以水稻ⅱ优602、ⅱ优7号为主推品种,创建区占81.3%,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5、技术创新是通道。通过水稻高产创建,能统筹协调政府、部门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的关系,能较好地发挥支撑和引领的关系、立足当前和面向长远的关系、提高产量和增强能力的关系、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系。在高产创建过程中完善科技创新链,形成了一条科技成果从科技人员手中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从书本实验室转移到田间地头的“快捷通道”,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使配套技术发挥最好的效果。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6

【关键词】水稻 高产增效创建 实践 启示

水稻是镇江种植面积和总产占比第一大粮食作物,确保水稻稳产高产,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市自2008年实施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以来,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专业化服务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水平逐年提升,通过分析2011年全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中采取的显有成效的措施,总结得出一些启示。

一、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取得的主要实绩

据镇江市统计部门汇总,全市2011年水稻亩产604.0公斤,比去年增2.9%,比全省稻谷平均亩产552.3公斤高51.7公斤,踏上了单产600公斤的新台阶。全市2011年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其中,扬中市西来桥镇东来村、丹徒区荣炳镇凡石桥村、丹阳市皇塘镇蒋士村更是出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田。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已成为镇江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的重要窗口,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

二、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1.1完善组织领导

全市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以省级挂片专家为组长的专家指导组,并实行领导挂帅、专家挂钩定点制度,保证了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基层干部“三结合”。

1.2認真制定方案,明确创建目标

市农委和财政局联合下发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方案,明确2011年全市共落实8个部级、12个省级、10个市级水稻万亩片,累计示范区面积达32.9万亩。

2.狠抓关键,措施落实

2.1市政府领导亲自抓抗旱育秧

在水稻育秧阶段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千方百计抓水源调度,努力减轻旱情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

2.2农技部门大力抓社会化服务

为有效推进全市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市农委下发了《镇江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考评办法》,明确了具体目标细则。据统计,2011年全市在工商部门新增注册的植保专业防治组织66个,专业防治服务队达到787个,专业化服务从业人员达1.1万人,拥有专业化防治机动、电动机械1.01万台,共投入专业化统防统治经费70万元。全市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实现植保专业化防治全覆盖。

2.3抓现场观摩

镇江市农委通过召开水稻机插现场会和田管现场会等形式,有效推进了万亩片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

3.强化培训,技术落实

3.1多层次强抓技术培训

市农委先后邀请了省市专家组成员开展了水稻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主要病虫识别及防控技术等培训。各辖市(区)开展了抗旱和集中育秧技术培训,镇级农服中心针对机械手和种田大户开展了集中育秧管理、秧田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具体操作技术的培训。

3.2发放技术资料

为确保每个万亩片科技培训入户、措施落实到田,各地印发了关键技术的培训教材、技术光盘、技术模式图、明白纸等27万余份。

3.3农技部门密切配合。市、辖市(区)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等部门在各级农委农业处的协调下,实行挂钩定点,对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栽插密度等关键环节进行统一指导和把关。

4.全面考核,督查落实

为确保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农委对高产创建工作实行全程督查和考核,认真做到事前有方案,事中有检查,事后有考核。尤其是对高产攻关方800 kg以上的田块的栽插密度、肥料施用、病虫防治等的考核力度加大,以确保丰产丰收。同时,在水稻收获期,邀请市统计局人员现场监督实割实收,保证了测产田块产量数据的权威性。

三、实施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几点启示

1.领导重视是关键

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2011年我市水稻万亩示范片创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辖市区逐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有利于保障高产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2.资金扶持是动力

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扶持,对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在统一供种、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等方面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和物资补助,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户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推动高产创建深入开展。

3.技术落实是重点

要想获得高产,技术是保证。镇江市在水稻高产创建技术落实方面结合生产实际水平,大力推进“一推四普及”技术,实施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通过改分户育秧为统一集中育秧,改手栽、直播为机插,2011年水稻机插面积达70.02万亩,占全市水稻总种植面积的近50%,有效压减了直播稻,提升了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4.示范带动是根本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7

1 创建目标与技术路线

单产稻谷10 5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255万~285万穗/hm2,穗总粒数190~200粒,穗实粒数160粒以上,千粒重27~28 g。技术目标路线:根据沙洋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操作要求,其技术路线重点是把好“六关”,即:品种关、密度关、晒田关、肥料关、水控关、病虫关。只有把握住了这六关,粮食生产潜力才能充分挖掘,项目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总体目标:前期早管促早发、中期稳长攻大穗、后期勤管防早衰。

2 栽培技术

2.1 前期早管促早发,争多穗

中稻前期,要立足早管早发,争取有较多的低位分蘖。主要是因为早发的低位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易获高产。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栽足基本苗。大田移栽密度人工插秧17 cm×23 cm或17 cm×20 cm;旱育抛秧30蔸/m2,达到大田基本苗27万~30万蔸/hm2。二是早施促蘖肥,补施壮蘖肥。中稻的施肥总量要求高产栽培的底肥与追肥比例应为氮肥6∶4,磷肥应以基施为主。钾肥用作基施与追施的比例为5∶5,施用追肥时,分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为(6~5)∶(5~4)。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氮肥是大田分蘖早发、快发的重要条件[1]。所谓早施就是指移栽后5~7 d施第1次促蘖肥,数量宜偏多,占分蘖肥的70%~80%;再过5~7 d,看苗情施肥,即分蘖势弱、苗色尖的田块,补施壮蘖肥,促进平衡;抛秧田应适当早一些,达到前期早发但不过头,为中期长穗创造条件。每次施肥都应与灌水相结合,实行以水带肥。三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分蘖期的水分管理以促早发为目的,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即移栽至返青期间,一般水层以不淹没秧田最上全出叶的叶耳为适度;返青后间歇灌水,即灌2~3 cm水层,待其自然变干间歇2 d左右,再灌第2次水,即后水不见前水[2]。适时晒田,一般掌握在“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即当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其中旱育壮秧和抛秧稻苗达到80%~90%时,或者移栽后达到20~25 d,即要开始落水晒田。晒田要掌握先露后晒、分次进行的原则,晒田程度以不陷脚、冒白根、未开裂为宜。凡耕层深厚、肥水高、苗势旺、苗数足的要重晒,反之则轻晒。四是化学除草。中稻田杂草的防除以化学除草为主,一般在移栽后5~7 d与第1次追促蘖肥相结合进行。免耕或直播田前期杂草严重的田块,应在抛秧前施用灭生性除草剂。五是病虫防治。中稻生长前期应注意防治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还可结合稻田养鸭吃虫、频振灯诱蛾杀虫,减少农药使用量,要注意保护稻田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繁衍。

2.2 中期稳长促壮秆,攻大穗

中稻生长中期,要围绕稳长促壮蘖促壮秆保蘖争穗,关键在于稳氮促碳,保持稳长,达到群体适当,冠层结构合理,顶部3片叶长度适中,挺拔不披。一是正确施用穗肥。中稻生产上多用的是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生育期长,产量潜力大,要普遍增施穗肥,并以促花肥为主,保花肥为补充。促花肥的施用要掌握一个“巧”字,要做到“三看”,即看田、看苗、看天。一看田脚肥瘦情况,田脚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如叶色转色不明显,可以少施氮肥,补施钾肥;二看苗势、长相,叶片挺直、叶色发黄的要多施肥;三看天气,如阴雨天可少施肥,晴天可适当多施肥[3]。促花肥一般在叶龄余数3.5叶时施用,施氮量占穗粒肥总量的70%~80%,施钾肥量占穗粒肥总量的80%,当叶龄余数为1.2~1.5时,如叶色褪淡严重的,可补施1次保花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好;叶色正常的不施。对出现缺锌病状的田块,采用叶面喷施的办法进行。二是灌好孕穗保胎水。幼穗发育期的水分管理,应以浅水湿润、间隙灌溉为主,即灌1次浅水自然干后再复水,后水不见前水,待到孕穗后期以浅水层为主,严防受旱。三是防治病虫害。中稻中期特别是孕穗后期的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也重,重点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1~2次混合用药,2次总体防治。7月中下旬的防治对象主要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为主。8月上中旬以3代三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为主。

2.3 后期勤管防早衰,增穗重

中稻生长后期要围绕保护茎叶和根系不早衰,增强稻穗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进高运转、高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优质。一是补施粒肥。粒肥施用以根外喷施叶面肥为主。水稻灌浆期如果叶色较淡,或植株表现出缺硼症状的田块,喷1次硼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二是调节水分。后期应实行间隙灌水,保持田面处于干干湿湿状态,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以干为主。后期切忌断水过早,特别注意高温年份应以水调温防热害,以免影响结实率、粒重及米质[4]。一般掌握在收获前5 d左右断水。尤其是早熟品种抽穗扬花期最易受高温热害,如遇异常的高温天气,应采取灌深水,有条件的田块可喷施清水,以提高田间湿度,降低温度,避免高温热害影响结实率。三是防治好病虫害。中后期的病虫主要是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防治的关键是掌握在破口期采取一次总体施药防治,视发生动态采取个别单独补治,后期用药一定要选择对稻米无公害的农药品种,把握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2.4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贮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延迟收割期有利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米质,且作用明显。一般掌握黄熟期好收割,实行机械收割,防止割后堆闷,干燥应采用阴干、风干,或间歇晒谷,防止高温曝晒,以提高整精米率,若实行间歇干燥效果更好。

摘要:为实施农业部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保障沙洋县粮食生产安全,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结合近3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栽培技术应用的实际,制定了沙洋县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以进一步规范沙洋县水稻优质高产创建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湖北沙洋

参考文献

[1]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2]孙彦常,赵新明,郝成,等.豫粳6号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5):8-9.

[3]王书玉,郝成,张栩,等.豫粳8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9-11.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8

一、重推三大技术

一是强化栽培与半旱式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实行1.6m开厢, 厢宽1.3m, 每厢栽种4行水稻, 采取40cm×40cm和40cm×35cm三围强化栽培。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 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配合施用, 攻关片的底肥亩用数量为腐植酸有机肥50kg、碳铵15kg、过钙40kg、45%硫酸钾复合肥30kg、锌肥2.0kg, 分蘖肥、穗肥、粒肥计划亩施尿素15kg左右。三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重点抓好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和大田杂草的化学防治。

二、狠抓六个统一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9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2009年弥勒县在弥阳镇、竹朋镇2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应用该技术,实施面积1 388.53 hm2,平均单产9 966.9 kg/hm2,较全县水稻平均产量增产921.9 kg/hm2,增幅10.19%。2010年示范应用扩大至覆盖全县3个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类型,实施面积2 107.93 hm2,平均单产10 124.25 kg/hm2,较全县水稻平均单产增产1 079.25 kg/hm2,增幅11.0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县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示范增产效果明显。

1 水稻土壤分布及养分现状概况

弥勒县海拔高度变化幅度大,土壤明显呈垂直带谱状分布。全县土壤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26个土属59个土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弥阳、新哨、竹园、朋普等坝区乡镇,面积17 211.4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51%。其中:淹育型水稻土10 329.53 hm2,占水稻土面积的60.02%,包括红壤性水稻土、冲积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黄红壤性水稻土等4个土属13个土种;潴育型水稻土6 699.00 hm2,占水稻土面积的38.92%;盐土182.87 hm2,占水稻土面积的1.06%。弥勒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年来,全县完成生化土样测试3 136个,检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 H值、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等指标19 215项。其中:大量元素9 717项,植株籽粒样2 058个;完成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旋转正交设计试验30组、“3414”肥效试验23组及肥效校正试验37组,提出92个施肥配方,建立县级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及专家决策系统,对全县水稻土壤养分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1.1 竹朋籼稻区(海拔1 200 m以下)

水稻土有淹育型、潴育型、盐土3类,大面积土壤p H值呈中性和偏碱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钼含量较高,供应能力强,但速效钾、有效锰、有效硼含量偏低,供应能力较弱,肥力属中、高等级水稻土的面积大,低肥力土壤面积小。该区域土壤中营养元素间比例不协调,施肥过程中应该作合理调整平衡。

1.2 新哨、弥阳区籼粳交错区(海拔1 300~1 500 m)

水稻土主要有淹育型、潴育型2类,面积大、土种多,集约化生产比竹朋示范区偏低,生产力水平属中上等,大面积水稻土p H值呈中性和偏碱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钼含量较高,供应能力强,但速效钾、有效锰、有效硼含量偏低,供应能力弱,尤其以有效硼较突出。根据调研,这一地区土壤中营养元素间比例不协调,在水稻种植的施肥过程中应作合理调整,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

2 施肥配方的确定

2.1 确定施肥时间

通过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动态分析研究,为施肥时间的确定提供指导。分析研究表明:水稻对氮素吸收以分蘖盛期最多,其次是幼穗伸长期。这2个时期施肥增产效果最大(施分蘖肥和穗肥的缘故)。其次是移栽返青至分蘖盛期前,吸收氮最少的时期为孕穗始期至齐穗期。水稻在生殖生长期吸收的磷占总吸收磷量的46%以上,分蘖终止前的营养生长期吸收磷占总吸收磷量的53.9%左右。前期施入足够的磷肥对分蘖早生、快发有较大的影响[2]。水稻对钾的吸收在分蘖盛期至分蘖终止期和停止分蘖至开始孕穗期,这2个时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4.0%,故钾肥宜作底肥或于拔节时施用,效果最好。

2.2 确定施肥量

对水稻单位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及肥料的当季利用率研究为施肥量的确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水稻单位养分吸收量因种类、品种、栽培技术、生态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性。每生产100 kg稻谷,籽粒的养分吸收量:粳稻为N1.34~2.00 kg、P2O50.29~0.43 kg、K2O 1.34~2.00 kg;杂交籼稻为N 1.663~2.475 kg、P2O50.530~0.711 kg、K2O 0.974~1.258kg。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粳稻对土壤碱解氮利用率为20%,有效磷50%,速效钾28%,杂交籼稻对土壤碱解氮利用率为47%,有效磷56%,速效钾48%。水稻对肥料的当季利用率:粳稻对肥料碱解氮利用率为28%~40%,有效磷20%,速效钾45%;杂交籼稻对肥料碱解氮利用率为34%,有效磷28%,速效钾50%。

3 措施及方法

3.1 土样采集

根据水稻创建示范区内的土壤类型及自然分布,百亩方以1.33 hm2为1个取土单元,千亩片以6.67 hm2为1个取土单元,万亩区以13.33 hm2为1个取土单元,每个单元分别取1~2个土样进行测试分析。

3.2 确定施肥配方

根据土样分区进行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锌等测试分析。结合2008—2009年“3414”多点肥效试验结果,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筛选,确定目标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相应的施肥配方(表1)。

3.3 综合应用水稻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采用旱育、扣种稀播、小拱架育秧管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相关配套技术措施[3]。

3.4 施肥方法

在施足农家肥(15 t/hm2)的基础上,采取控氮、增钾、减磷、补微(肥)的施肥原则,肥料运筹上做到农家肥、磷肥、钾肥及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分配上做到前轰、中控、后稳。即底肥、分蘖肥(移栽7~10 d)、穗肥(移栽50~55 d)分配比例为5∶3∶2。

3.5 开展测土配方肥效验证试验

在不同的水稻示范区百亩方进行测土配方肥效验证试验,设配肥区与习惯施肥区处理,以验证集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4 效益分析

4.1 弥阳粳稻区

百亩方品种为楚粳28,实施面积7.44 hm2,规格为23.3cm×13.2 cm,基本苗96.3万株/hm2,有效穗数300万~345万穗/hm2,穗粒数110~130粒,千粒重23~25 g;实测平均单产11 322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72 kg/hm2,增幅0.64%。千亩片品种为楚粳27、楚粳28,实施面积68.47 hm2,规格为26.6cm×13.3 cm,基本苗69万株/hm2,有效穗数270万~330万穗/hm2,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3~25 g;实测平均单产10 623.45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123.45 kg/hm2,增幅1.18%。万亩区品种为楚粳27、楚粳28、云粳优15、云粳优20,实施面积713.53 hm2,规格为23.3 cm×13.3 cm或26.6cm×13.3 cm,基本苗52.5万~67.5万株/hm2,有效穗数240万~300万穗/hm2,穗实粒数90~120粒,千粒重21~25 g;实测平均单产9 843.3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93.3 kg/hm2,增幅0.96%,示范区新增稻谷66.57 t,增值16.63万元。百亩方肥效试验,配肥区目标产量为11 250 kg/hm2,栽插规格与百亩方一致。配肥区施肥总量:N 300.0 kg/hm2、P2O596.0 kg/hm2、K2O 112.5 kg/hm2。习惯施肥区施肥总量:N 276 kg/hm2、P2O5102 kg/hm2、K2O 6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区产量为11 422.5 kg/hm2,习惯施肥区产量为11 187.0 kg/hm2,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加肥料投入357元/hm2,新增稻谷235.5kg/hm2,增值659.4元/hm2(稻谷以市场价2.8元/kg计)。

4.2 新哨杂交稻区

百亩方品种为两优61,面积6.83 hm2,规格为25 cm×15cm,基本苗53.4万株/hm2,有效穗数320.4万穗/hm2,穗粒数120~130粒,千粒重30 g;实测单产在10 335.60~13 557.15kg/hm2,加权平均单产11 460.9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210.9 kg/hm2,增幅1.87%。千亩片品种为两优61、内香8156,实施面积76.77 hm2,规格为25 cm×15 cm,基本苗53.4万株/hm2,有效穗数270万~285万穗/hm2,穗粒数120~130粒,千粒重28~30 g;实测单产在9 207.30~13 557.15 kg/hm2,加权平均单产为10 615.95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115.95kg/hm2,增幅为1.10%。万亩区品种为两优61、内香8156、B优827、宜香3003,实施面积683.73 hm2,规格为25 cm×15cm,基本苗53.4万株/hm2,有效穗数255万~285万穗/hm2,穗粒数120~130粒,千粒重28~30 g;实测单产在9 207.30~13557.15 kg/hm2,加权平均单产为10 175.7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425.7 kg/hm2,增幅为4.37%,示范区新增稻谷291 t,增值87.3万元。百亩方肥效试验,配肥区目标产量11 250kg/hm2,栽插规格与百亩方一致。配肥区施肥总量:N 360.0kg/hm2、P2O596.0 kg/hm2、K2O 112.5 kg/hm2。习惯施肥区施肥总量:N 285.0 kg/hm2、P2O5226.5 kg/hm2、K2O 37.5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产量12 185.7 kg/hm2,习惯施肥产量11 943.6 kg/hm2,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加肥料投入207元/hm2,新增稻谷242.1 kg/hm2,增值726.3元/hm2(稻谷以市场价3.0元/kg计)。

4.3 竹朋籼稻区

百亩方品种为两优61,面积7.07 hm2,规格为23.3 cm×13.2 cm,基本苗96.3万株/hm2,有效穗数345万~375万穗/hm2,穗粒数130~140粒,千粒重28~30 g;田间实测单产在10 594.8~12 682.5 kg/hm2,加权平均单产11 671.8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421.8 kg/hm2,增幅为3.75%。千亩片品种为丰优香占、两优61,实施面积80.15 hm2,规格为26.6 cm×13.3cm,基本苗69.0万株/hm2,有效穗数270万~330万穗/hm2,穗粒数120~130粒,千粒重28~30 g;实测单产在9 519.3~12 682.5kg/hm2,加权平均单产10 940.55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440.55 kg/hm2,增幅为4.20%。万亩区品种为丰优香占、两优61、两优2186、泸优2号,实施面积710.67 hm2,规格为23.3cm×13.2 cm或26.6 cm×13.3 cm,基本苗52.5万~67.5万株/hm2,有效穗数270万~330万穗/hm2,穗粒数110~130粒,千粒重28~30 g;实测单产在9 290.25~12 682.50 kg/hm2,加权平均单产10 357.05 kg/hm2,较目标产量增产607.05 kg/hm2,增幅6.23%。示范区新增稻谷431.4 t,增值121.41万元。百亩方肥效试验:配肥区目标产量11 250 kg/hm2,栽插规格与百亩方一致。配方施肥区施肥总量:N 360.0 kg/hm2、P2O596.0kg/hm2、K2O 112.5 kg/hm2。习惯施肥区施肥总量:N 322.5 kg/hm2、P2O5226.5 kg/hm2、K2O 49.5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产量11 879.7 kg/hm2,习惯施肥产量11 713.2 kg/hm2,配方施肥区比习惯施肥区增加肥料投入100.8元/hm2,新增稻谷166.5 kg/hm2,增值582.75元/hm2(稻谷以市场价3.5元/kg计)。

5 结论

从水稻示范区不同层次、采取的不同施肥配方应用结果及肥效验证看出,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区配方施肥产量与计划目标产量结果相一致,表明施肥配方适宜稻区土壤养分状况和施肥指标水平。通过对稻作区不同层次、不同产量结果比较,增幅及效果不尽相同,这主要与稻区良种配置、栽插规格、群体结构指标、自然条件及栽培管理质量水平等因素有关。

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量,且供应量之间必需保持适当的比例[4]。应用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实现良种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合理调配水稻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及中微量营养元素,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减轻对土壤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投比、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5,6]。

参考文献

[1]吕军强,刘小刚.测土配方施肥物化技术推广的探索与实践[J].植物医生,2010(1):44-46.

[2]郭小军,王晓燕,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9-10.

[3]赵丽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J].现代农业,2010(1):20-21.

[4]王良波,杨彩霞.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50-52.

[5]阴小刚,余增钢,吴晓芳,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52-53.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10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精确定量栽培,四川旺苍

旺苍县地处川东北米仓山南麓, 自然形成南部低山区、中部河谷走廊丘陵区和北部中高山区, 海拔高度380~2 281 m, 幅员2 976 km2, 耕地1.85万hm2, 农业人口36.7万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6.2℃, 无霜期266 d, 年日照时数1 341.9 h, 空气湿度76%, 垂直气候明显,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适宜水稻种植。水稻是旺苍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年栽插面积7 400万hm2左右, 占粮食总面积的25%。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 700万hm2, 总产量6.18万t。

多年来全县水稻产量在8 250 kg/hm2左右徘徊, 境内地貌复杂, 海拔高度悬殊, 造成境内气候差异大, 日平均气温高低相差5~10℃, 致使水稻生育期相差15~20 d, 产量差异也大。目前全县水稻栽培模式主要存在傍田湾、稀大窝、定行栽植、机插秧等方式。绝大多数农户采取底追一道清、深水灌溉等简单的栽培管理方式方法。

根据旺苍县实际情况, 采取合理的栽培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能够达到水稻高产创建的目标[1,2,3]。按照四川省农业厅《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全县于2009年在三江镇、2010年在木门镇、普济镇和化龙乡开展了水稻高产创建试验示范工作, 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任万军教授的指导下, 推广应用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Ⅱ优498, 该品种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引进的不育系Ⅱ-32A与自育恢复系蜀恢49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全生育期148.1 d, 比对照汕优63长2.3 d。在川西平原的常规栽培产量8 346 kg/hm2, 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9%。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旺苍县木门镇双凤村二社, 所有试验田处在同一区域, 海拔高度393~395 m, 属于棕紫泥田, 自流灌溉。根据稻田常年产量情况, 选择的田块肥力相当、产量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2个处理, 分别为:精确定量栽培 (A) , 常规栽培 (CK) 。其中处理A重复3次, 选在双凤村二社张子蓉、石国才和石发才3户水稻田进行, 面积分别为0.040、0.035、0.040 hm2, 重复试验号分别为1、2、3;CK在双凤村二社杨金华的0.037 hm2水稻田进行。

1.4 试验实施

在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栽培方式确定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 促进有效分蘖, 在有效分蘖临界的叶龄前够苗。实施双株栽植增加基本苗, 牵绳精确定量栽培, 浅水管理和施分蘖肥, 增加有效分蘖, 控制无效分蘖, 提高茎蘖成穗率。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 主攻大穗, 提高结实率, 增加千粒重[4,5,6]。栽培规格为株行距33 cm×20 cm, 精确定量栽培采用牵绳栽植双株, 底肥施水稻配方肥 (N≥26%、P2O5≥9%、K2O≥6%) 300 kg/hm2、过磷酸钙525 kg/hm2, 分蘖肥于栽秧5~7 d后施碳铵12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拔节期施硫酸钾210 kg/hm2, 看苗施尿素112.5 kg/hm2, 15.5叶时施尿素112.5 kg/hm2;分蘖期浅水灌溉, 当全田达到240万株/hm2时, 开始晒田, 拔节期以浅水层和干湿交替为主, 抽穗25~30 d, 以湿润灌溉为主。常规栽培采用牵绳栽植单株, 底肥施水稻配方肥 (N≥26%、P2O5≥9%、K2O≥6%) 300 kg/hm2、过磷酸钙525 kg/hm2、硫酸钾360 kg/hm2、尿素225 kg/hm2、碳铵120 kg/hm2, 始终保持5~10 cm水层。做好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和大田化除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生长状况

试验区水稻于3月26日育旱秧, 5月27日移栽, 6月4日开始返青, 6月10日进入分蘖期, 15日进入分蘖盛期。精确定量栽培的水稻于7月22日始穗, 29日齐穗, 9月12日收获。常规栽插的7月18日始穗, 7月25日齐穗, 9月8日收获, 较精确定量栽培早4 d。

2.2 水稻农艺性状

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田的植株群体整齐, 株型适中, 茎秆健壮, 剑叶挺直, 叶片狭、长、厚、挺, 叶角小, 后期功能叶寿命长, 转色好, 大多数根分布在0~9.6 cm土层 (表1) 。而常规栽培水稻植株群体参差不齐, 叶片披散, 水稻生长后期普遍出现脱肥早衰现象。

2.3 水稻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精确定量栽培较常规栽培有效穗增加32.3万穗/hm2, 穗总粒数增加1粒, 结实率增加1.3个百分点, 产量增加1 584 kg/hm2, 产量增幅达20.02%。

2.4 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1 584 kg/hm2, 工本费增加2 100元/hm2, 产值增加3 801.6元/hm2, 纯收入增加1 701.6元/hm2。

注:水稻价格为2.4元/kg。

3 结论与讨论

经对试验结果分析, 精确定量栽培施肥科学,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比较平衡, 产量稳中有增。常规栽培施肥采取基肥一次清, 造成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较弱, 不能稳产高产。试验研究表明,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工本费用投入比常规栽培高, 但纯收入仍然高于常规栽培, 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管理精细, 对育秧、栽插、施肥和管水等技术要求较高, 工本费用投入高, 而农村劳动力比较缺乏, 部分田块浇灌不方便。今后应在省工省力等方面加以改进, 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4,5,6]。

参考文献

[1]李常英, 吕兰, 张明辉, 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东川的实践应用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4) :24-25.

[2]黄家林, 陈兴华.安县沿山冷凉地区水稻宽窄行栽插的农田小气候效应及其推广应用[J].绵阳农专学报, 1993, 10 (2) :17-19.

[3]任万军, 刘代银, 刘基敏, 等.水稻中大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10 (7) :19.

[4]张远芬, 周素香, 张崇智.金湖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6) :112-113.

[5]谢迅华.测土配方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106.

水稻促高产插秧技术 篇11

关键词:稻田;水肥;插秧

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33-1

1 稻田管理

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节(2cm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及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

2 水肥管理

2.1 适宜水深

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cm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2.2 科学灌溉

插后立即上护苗水保返青,水深4~6cm左右,苗高2/3,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促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早生快发。在常温下地表水呈花达水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9~10天,护苗水深度2cm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6~7天,护苗水深度4cm时,秧苗返青所需天数为4~5天。在一定条件下,护苗水深每增加2cm株高增加1cm,根数增加2条左右。

水稻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保持3cm左右浅水层,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加快水稻分蘖。水稻分蘖最适气温30~32℃,最适水温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发生。保持浅水层可以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分蘖,无水或深水易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要事先留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5cm,以防降水过多时水深淹没秧苗或长期深水淹灌,降低根系活力。

2.3早施蘖肥

插后3~5天秧苗返青后立即施蘖肥,施肥量是氮肥总量的30%,其中,蘖肥总量80%插后4~5天全田施入,另20%(尿素1kg/亩左右) 7~9天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促使肥效反应在6~7叶期(有效分蘖盛蘖叶位),促进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减少无效分蘖。为了延长肥效期,可以用硫酸和尿素混配使用,3kg硫酸铵代替1kg尿素。分蘖期稻苗体内三要素的临界量是氮2.5%、无氧化二磷0.25%、氧化钾0.5%,叶片含氮量3.5%时分蘖旺盛,含钾量1.5%时分蘖顺利。生物硅肥全部用在蘖肥上, 5kg/亩与第一次蘖肥一起施用。

3 插秧管理

3.1 适时抢早

水稻插秧起始温度是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15℃,高产插秧期5月15~25日,钵育摆栽18~23日;5月10~15日、5月26~30日为平产期;5月10日前、6月1日后为减产期。随时间托后,产量明显降低,以5月15日移栽产量为100,5月20日移栽的产量为94,5月25日移栽的产量为90,5月30日移栽的产量为79.9。

3.2 插满插严

插后同步补苗,插到头、插到边,格田四角插满插严,确保田间基本苗数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要求做到秧苗栽的正,不要东倒西歪,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栽插深浅整齐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

3.3 按序插秧

插秧时应从稻田的下头开始,逐步向上头推进,待下一个格田插完秧以后,上一格田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做为护苗水,这样,即节约用水,又提高了水温,还减少肥料流失浪费。同时,距主干公路两侧的稻田头两排格田应在5月15日后插秧。

3.4最佳插深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cm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cm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cm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cm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cm;钵育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抛秧栽培钵面入土2/3(泥浆状态抛秧)为宜。

3.5 适龄壮秧

移栽期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秧苗返青、分蘖影响极大,一般要求旱育中苗(3.1~3.5叶)、旱育大苗(4.1~4.5叶)是根白而旺、扁蒲粗壮、叶挺而绿、秧龄适当、整齐均匀、干物重高、抗逆能力强的健壮秧苗,这样的秧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而秧苗素质差的徒长秧苗,插秧后叶片搭拉在水面上,极易受到潜叶蝇的危害,叶片很快烂掉,即使叶片保持完好,撤水后叶片直立非常缓慢,缓苗慢、返青迟,如遇不良环境条件,则死叶、死苗率高。

3.6 合理密植

插秧的密度(每平方米的基本苗数)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秧苗素质、气候条件、栽培水平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单位面积基本苗数以计划穗数(平方米收获穗数600穗以上)的1/4~1/5为好。一般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供肥能力强、秧苗素质好、气候条件好的地号可适当稀插,平方米基本苗数不宜过多,一般在125 株/m2比较合适;而土壤较瘠薄,供肥能力差、气候条件差的地号则可适当增加密度,平方米基本苗数控制在140株/m2较为适宜。

4 防虫防病

水稻潜叶蝇发生前在5月末~6月上旬,插秧后及时进行虫情调查,发现潜叶蝇危害时及时喷药防治。调查的方法是选择插后8~10天的秧苗靠近水面并平铺(搭拉)在水面上的叶片,用手轻轻捋叶片,发现叶片中间有小颗粒即为潜叶蝇的幼虫,应立即喷药防治。

水稻高产创建新技术 篇12

水稻高产创建是科技增粮集成技术, 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主要措施,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2015年麻栗坡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4片2 697.4hm2。其中部级水稻高产创建1片, 省级水稻高产创建2片, 县级自筹1片。为认真抓好高产创建项目, 县农科局于2014年12月开始筹备工作, 2015年10月实施完成。项目涉及10个乡 (镇) 25个村委会522个村民小组13 844户。共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 697.4 hm2。

2 项目完成情况及效益

2.1 项目完成情况

部级水稻一片完成677.8 hm2, 分布2个乡镇6个村委会112村小组4 127户农户。省级水稻二片完成1 349.20hm2, 分布6个乡镇12个村委会308个村小组6 673户农户。县级水稻一片完成670.4 hm2, 分布2个乡镇7个村委会102个村小组3 044户农户。

2.2 产量指标完成情况

部级水稻完成677.8 hm2, 经实测验收麻栗镇盘龙村委会南峰中寨1户9个点30.7848 m2, 通过加权平均, 单产达582.13 kg, 较非示范区增55.33 kg, 增10.5%。省级水稻2片, 完成1 349.20 hm2, 经验收2个乡镇2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2户19个点112.02平方米, 加权平均单产550.3 kg, 比非示范区单产增47.6 kg, 增9.5%。县级自筹水稻一片完成670.4 hm2, 经验收猛硐乡镇猛硐村委会陶家村小组1户4个点58.68 m2, 加权平均单产594.4 kg, 比非示范区单产增67.7 kg, 增12.8%。

2.3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

全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2 697.4 hm2, 加权平均667m2产量589.07 kg, 比非示范区667m2产量514.75kg增74.32 kg, 增14.44%。共增产水稻220.66万kg, 按市场价格2.50元/kg计算, 新增产值551.65万元, 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效促进了项目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2.3.2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科技增粮集成技术应用, 增产增收成效明显。二是农民得到了实惠。一方面通过项目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 加大了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扶持投入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项目区粮食单产普遍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项目实施中, 通过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100余人通过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培训, 对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显著提高, 为进一步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牢了基础。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组织措施

一是成立工作班子, 强化组织领导和指导;二是创新工作机制, 采取县级站分头挂片负责制;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力度;四是及时做好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五是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及管理使用。

3.2 技术措施

3.2.1 统一选用良种

项目区水稻统一选用宜香优1108、川优6203、德优4727三个优质高产品种。

3.2.2 统一技术模式

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一书要求, 结合麻栗坡县实际, 水稻选用“长江中下游单季籼稻集中育秧机插技术模式”, 选用中熟品种+集中育苗+机插秧 (或宽窄行栽培) +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

3.3.3 统一宽窄行栽培

水稻宽窄行采取大行27~30 cm、小行15~18 cm 、株距12~15 cm模式栽插, 确保2万~2.5万丛/667 m2;部份机插秧采用等行距栽插, 行距18 cm, 株距18 cm, 确保2万丛/667 m2以上。

3.3.4 统一选用配方肥

项目区全部使用“18∶5∶7”的复混肥, 667 m2用50 kg, 并根据田间长相长势, 适当配套20~25 kg的速氮作提苗肥和攻穗肥。

3.3.5 统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加强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蝉、黏虫及稻瘟病、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等病虫的防治。

4 存在问题

群众意识不高、农村劳动力缺乏, 部分连片田块播种期拉长, 栽插质量不高, 影响项目区作物生长的整齐度及规范化程度。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麻栗坡县农村贫困面大, 项目资金量小, 仅对核心样板和部份千亩样板进行物化补助, 大面积万亩区仅进行相关培训, 不能体现项目的整体效益。

5 发展建议

一是积极拓展粮食用途, 提高粮食价值,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让土地种出“金子”, 使农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惠,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留住农村宝贵的劳动力, 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是加大扶持。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 加快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促进了全县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 保障了粮食的有效供给,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建议上级今后继续给予立项扶持。

三是要把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上升到政府行为, 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麻栗坡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农户适用技术水平。要通过采取宣传发动、举办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和印发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 把精细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努力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是加大对山区农业县农科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 并加大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力度, 培育适合山区农业县种植的品种, 为今后麻栗坡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保障。

六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产出能力。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土地整治、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等项目, 整合一切项目资源, 努力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摘要:2015年, 麻栗坡县通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后, 项目区共增产水稻220.66万kg, 新增产值551.65万元,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就此提出今后发展建议。

上一篇:绝经后取器困难论文下一篇:提高医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