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2024-05-22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共11篇)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篇1

近几年, 在小麦、玉米生产中陆续推广了一些新技术, 如“一防双减”技术、“一喷三防”技术、“一增四改”技术, 现介绍如下。

一、玉米“一防双减”技术

“一防双减”技术。其含义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 达到玉米生长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 确保玉米增产增收。玉米后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和玉米穗蚜等, 玉米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 (小) 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青枯病等。

玉米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多发季节, 但防治难度较大。控制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大喇叭口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 667平方米可用杀虫剂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 或1.8%的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 或5%甲维盐乳油10毫升等。杀菌剂用7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 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 或50%三唑酮乳油50克等进行防治。

二、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根据不同小麦产区受各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别提法不同, 重点区别在于喷药时期和防治对象的不同。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 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增粒增重, 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雾, 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效果, 增加粒重, 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 是条 (叶) 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穗蚜混发时期, 兼有干热风, 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加防治病害的药剂加抗干热风的增产剂, 即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克,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 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 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 50%三唑酮乳油50克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 加磷酸二氢钾100克, 对水30千克进行全田均匀喷雾。

三、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包括适当晚收、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灾情应对等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核心中的核心。确定合理的密度要综合考虑栽培条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耐密性, 要和品种特性相配套, 其次是要和产量指标相适应, 与生产条件、栽培水平相配套。一般大田的密度紧凑型品种为每667平方米4200~4800株。

改种耐密型品种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基础, 目前种植面积较大或推广前景较好的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聊玉20、莘州158、登海605、农华101、鲁单818等品种。

改套种为直播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措施: (1) 及时播种。最佳播种时间华东地区为6月5日~l5日。 (2) 足墒播种。播种墒情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 可视降水情况借墒或播后及时浇水。 (3) 适量播种。单粒播种用种量一般在667平方米1.5~2千克, 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 (4) 行距与播深。一般大田等行距为60厘米左右。采用大小行时, 大行距为70~80厘米、小行距为30~40厘米, 播种深度为35厘米。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物质保障。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 按每生产100千克子粒施用纯氮2.5~3千克, 五氧化二磷1.5千克, 氧化钾3千克计算需肥量。在肥料运筹上, 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完。氮肥分期施用, 巧施种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

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 适应“一增四改”技术的需求。降低小麦留茬高度, 为玉米机播提供条件。提高机械作业质量, 摘穗干净, 秸秆粉碎长度小于5厘米。农机农艺相互配合, 努力探索机械中耕、施肥、喷药等新的农艺方法。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篇2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篇3

1多年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环境的影响

1.1改善了小麦生长环境,单产连年提高

据该市土肥站多年定点监测,实施玉米秸秆还田8年来,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很大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连年递增,2010年的麦田的有机质含量比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前普遍增加了0.2个的百分点左右。实行秸秆还田后小麦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根据土肥站多年定点监测,0~10cm表层土壤容重降低0.3~0.5g。0.05~1mm的大团粒增加了25%左右。小麦单产连年增产,由2003年的5400kg/hm2上升到2011年的7500kg/hm2以上,8年平均增产幅度为4.86%。

1.2对小麦的不利影响

秸秆还田后,秸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还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元素。容易形成微生物与小麦相互争夺氮元素的矛盾,导致小麦麦苗发黄,影响小麦苗期生长和正常分蘖。秸秆还田后,如果不能进行深耕细耙,土壤就会出现架空现象,导致小麦出苗率低,土壤保墒、保肥和保温能力差。还田后的玉米秸秆带有病菌和虫卵,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偏重发生。

2掌握还田技术,确保配套措施到位

2.1确保玉米秸秆活棵还田

玉米活棵成熟后,及时摘穗,趁秸秆还发青时及时粉碎还田,此时青玉米秸秆较脆,容易被粉碎,还可减少秸秆内糖分损失,易于腐烂分解,对增加土壤养分效果较好。同时为提高粉碎质量。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cm,且抛撒均匀。

2.2翻耕前要施入足量的氮磷肥

玉米秸秆在土壤腐解过程需吸收土壤中原有的氮素、磷素和水分。如不及时足量底施氮磷肥。秸秆腐解时就会与作物争水争肥,影响作物生长。每公顷应底施180kg纯氮、110kg纯磷、120kg纯钾和硫酸锌25kg,不仅可以加快秸秆腐解并使其尽快转化为有效养分,还可解决小麦苗期缺氮、缺磷问题。

2.3秸秆翻压前及时防治病虫害

由于秸秆直接还田未经高温发酵,为防止秸秆本身所带病菌虫卵蔓延,翻压前须用适量的杀虫杀菌剂喷洒地面,杀死玉米秸秆上病菌和虫卵。

2.4及时旋耕灭茬和深耕翻压

完成切碎、加施化肥作业后,要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与土壤混合进入0~10cm的土层中,同时,要把玉米根茬切开,以利于腐解,减少养分损失。耕深要求20~25cm,秸秆残体覆盖严密,并保留在整个耕层中,以促使秸秆腐解,充分发挥肥效。耕后要及时耙实。以利保墒。

2.5有条件的地块要浇塌墒水

秸秆被翻压后对土壤有架空现象,影响秸秆腐解、小麦种子发芽及麦苗生长发育,必须在耕翻后浇足踏墒水。同时,足够的水分是秸秆腐解和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如果怕影响秋播作物适期播种,也可在播后及时浇蒙头水。

2.6精细整地

小麦播种前要精细整地,通过耙地消灭明暗坷垃,既可达到地平土碎的目的,又可进一步解决土壤架空问题,同时使秸秆残体碎片与土壤充分混合,加快腐解速度,使土壤上虚下实。

3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小麦高产关键技术措施

3.1适当加大小麦播量

由于整地质量不好,小麦出苗率降低,为保证小麦足苗,应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一般每公顷在正常播种量的基础上增加25kg麦种为宜。

3.2没浇塌墒水的地块要及时浇好蒙头水

由于秸秆还田地块土壤常常有架空现象,地墒足但表墒差,小麦发芽受影响,应在播后及时浇蒙头水。

3.3做好小麦种子农药处理工作

小麦全蚀病发生区用3%敌委丹悬浮剂或2.5%适乐宣府时种衣剂等药剂包衣处理。条锈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发生区用2%立克秀或3%敌委丹悬浮剂等药剂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为主的地块可用40%辛硫磷拌种堆闷2-3小时后播种。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每公顷用辛硫磷颗粒剂50kg在犁地前均匀撒施到田间。

3.4搞好土壤墒情检测,及时补充麦田土壤水分

玉米秸秆腐解需要大量水分,如不及时补水,不仅腐解减退,还会与麦苗产生争水矛盾。因此。要及时浇好封冻水,翌年春季还要适当早浇返青水,以促进秸秆腐解,保证麦苗生长发育。由于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架空现象,及时浇好封冻水可以踏实土壤,防止麦苗受冻害。后期要根据土壤墒情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

3.5掌握好小麦追肥时机

小麦玉米生产中推广的几项新技术 篇4

1、玉米“一防双减”技术

“一防双减”技术是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归纳总结并大力推广的一项先进实用新技术。其含义是: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 达到玉米生长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 确保玉米增产增收。玉米后期害虫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和玉米穗蚜等, 玉米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 (小) 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青枯病等。

玉米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多发季节, 但防治难度较大。控制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大喇叭口期是施药的关键时期, 667平方米可用杀虫剂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 或1.8%的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 或5%甲维盐乳油10毫升等。杀菌剂用7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 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 或50%三唑酮乳油50克等进行防治。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根据不同小麦产区受各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差别提法不同, 重点区别在于喷药时期和防治对象的不同。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 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增粒增重, 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雾, 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效果, 增加粒重, 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 是条 (叶) 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穗蚜混发时期, 兼有干热风, 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加防治病害的药剂加抗干热风的增产剂, 即每667平方米 (1亩) 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克,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 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 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 50%三唑酮乳油50克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 加磷酸二氢钾100克, 兑水30千克进行全田均匀喷雾。

3、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包 括适当晚收、种子包衣、秸秆还田、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灾情应对等技术。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一增四改”技术核心中的核心。确定合理的密度要综合考虑栽培条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耐密性, 要和品种特性相配套, 其次是要和产量指标相适应, 与生产条件、栽培水平相配套。一般大田的密度紧凑型品种为每667平方米4200~4800株。

改种耐密型品种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基础, 目前种植面积较大或推广前景较好的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聊玉20、莘州158、登海605、农华101、鲁单818等品种。

改套种为直播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技术措施:1) 及时播种。2) 足墒播种。播种墒情指标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 可视降水情况借墒或播后及时浇水。3) 适量播种。单粒播种用种量一般在667平方米1.5~2千克, 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4) 行距与播深。一般大田等行距为60厘米左右。采用大小行时, 大行距为70~80厘米、小行距为30~40厘米, 播种深度为3~5厘米。

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是落实“一增四改”技术的物质保障。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 按每生产100千克子粒施用纯氮2.5~3千克, 五氧化二磷1.5千克, 氧化钾3千克计算需肥量。在肥料运筹上, 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完。氮肥分期施用, 巧施种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

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篇5

为规范小麦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原种生产

1、原种生产方法

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1)单株(穗)选择

单株(穗)选择的材料: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臵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单株(穗)选择的重点: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

2、田间选择

株选: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

穗选: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选择数量: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而定,冬麦区每公顷需4500个株行或15000个穗行,春麦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

保存: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3、株(穗)行圃

建圃: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播种: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单株播四行区,单穗播一行区,行长2m,行距20~30cm,株距3~5cm或5~10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每隔9或19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围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田间观察记载、鉴定: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

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

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长、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

通过鉴定,分别收获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圃。

4、株(穗)系圃

建圃: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播种:每个株(穗)行的种子播一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以9区设一对照。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同(3),同时应从严掌握,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以入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量不应低于邻近对照。

5、原种圃

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只简略株(穗)系圃,其他方法同2、3,即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所产种子应达到GB 4404.1规定的原种标准。

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可直接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其技术措施同5。

二、室内考种

1、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型、护颖颜色和形状、穗粒数、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九个项目。在考种过程中,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

2、对田间入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形、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

3、对田间入选的株(穗)系材料和对照,分别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5.2。但要从严掌握,并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

4、为统一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考种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各样品的含水量必须达到GB 4404.1规定的标准。

三、田间管理

1、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旱轮作两季)以上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

2、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

3、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精细一致。

四、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1、入选的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晒干脱粒。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

2、入库前整理好风干(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当选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

3、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13%。应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篇6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疏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生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适期适量、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四、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

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氮肥后移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增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即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50%~60%,拔节期追施50%~40%。

五、秸秆还田

前茬玉米收获后,立即用玉米秸秆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粉碎2~3遍,秸秆切碎长度≤5厘米,均匀撒于地表;同时每667平方米补施3~5千克尿素,然后用大型拖拉机深耕翻入土中,耙耱压实,以加速秸秆腐熟。

六、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七、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西瓜-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篇7

1 种植模式

麦播时, 采取2.0m一带, 靠畦一边播种6行小麦占地1.0m, 留1m西瓜预留行;翌春三月中旬, 西瓜预留行中施肥整地, 采用朝阳洞法种植西瓜;6月初麦收后, 种植3行玉米。

2 品种选择

小麦选择矮抗58和周麦22等当地主导品种;西瓜选用“懒汉王”、“特大郑抗-2”和“金钟冠龙”等品种;玉米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竖叶型品种, 如浚单20、隆平206等。

3 栽培技术

3.1 小麦栽培技术

3.1.1 精细整地要求耕深20~25cm, 整地质量达到“早、深、净、细、实、平”标准。

3.1.2 配方施肥

施足底肥, 加大有机肥投入量, 稳定氮、磷肥用量, 增施钾肥, 补施微肥。亩用56%“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0kg (或碳铵5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5kg、硫酸锌1.5kg) 。

3.1.3 适期精播、匀播, 足墒下种

播种前应浇足浇透底墒水, 严禁抢墒播种或借墒下种。小麦适播期在10月10~15日, 亩播量8~10kg。

3.1.4 及早搞好化学除草

在小麦2叶期后 (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 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 (商品名盖阔) 1~1.8g兑水30~40kg喷雾防治田间杂草, 尽量避免春季化除。

3.1.5 科学水肥管理

三月下旬至四月初小麦拔节后, 结合浇水亩追施碳铵50~60kg, 浇后适时中耕。小麦挑旗期结合浇孕穗水, 亩追施尿素3~5kg。

3.1.6 综合防治病虫害

播种前亩用40%甲基异柳磷0.3kg, 兑水1~2kg, 拌干细土20~25kg, 均匀撒于地表, 撒后耕翻, 进行土壤处理。小麦抽穗扬花期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g, 兑水50kg叶面喷洒, 预防小麦赤霉病;4月底到5月初, 亩用40%氧化乐果乳油75ml、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兑水50kg混合喷雾, 及时防治小麦病害和蚜虫、蓟马、红蜘蛛、飞虱类等麦瓜共患害虫。在麦瓜共生期间禁用2.4-D丁酯除草。

3.2 西瓜栽培技术

3.2.1 整地起垄

西瓜于翌年二月底在预留行中开沟施足底肥 (亩施优质有机肥3 000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kg和尿素10kg) 整地起垄, 亩喷施100g敌草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和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ml, 然后选用幅宽120cm地膜覆盖。

3.2.2 催芽播种

三月中旬, 西瓜催芽, 视天气情况破膜、打孔、直播, 行距2m, 株距40~50cm, 亩栽700株左右。

3.2.3 科学运筹肥水

一般在座瓜前不追肥浇水, 座瓜后在幼果鸡蛋大小时肥水紧促。亩追施三元复合肥35~40 kg, 结瓜后喷施叶面肥, 提高西瓜品质和产量。

3.2.4 防治病虫害

苗期亩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西瓜立枯病和猝倒病。结瓜中期喷施40%杜邦福星乳油800倍液等杀菌剂防治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每隔5~7天喷雾一次, 对发病严重的植株及时拔除。麦收前后要注意防治蚜虫, 预防病毒病。

3.3 玉米栽培技术

3.3.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小麦收获后铁茬抢种3行玉米, 行距60cm, 株距20~25cm, 一般亩留苗4 000~4 500株。西瓜收获后, 要及时清秧除草, 确保玉米健壮生长。 (下转第185页)

3.3.2 科学施肥浇水

播种后及时浇好、浇足“蒙头水”, 结合浇水亩施入尿素5~6kg, 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和均匀度, 培育壮苗;玉米5~7叶期, 结合中耕和浇水一次性亩埋施 (化肥一定要施入土壤10~15cm) 尿素5kg、过磷酸钙25~30kg、硫酸钾15kg、硫酸锌1kg;大喇叭口期亩埋施尿素30kg, 施肥后根据墒情及时浇水;玉米抽雄后开花授粉前结合浇水, 亩追尿素10~12kg, 可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3.3.3 综合防治病虫害

播后苗前, 防治杂草的同时可混合喷施48%毒死蜱乳油, 杀死麦秸上残留的棉铃虫、粘虫和蓟马等害虫;7天后, 喷施氯氰菊酯和氧化乐果混剂防治粘虫和棉铃虫等害虫;玉米小喇叭口期 (第8~9叶展开) , 用50%辛硫磷乳油1kg加50kg细沙土混匀配成1%辛硫磷颗粒剂 (或撒施杀螟丹颗粒剂) 撒于心叶内防治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当红蜘蛛有虫株率达5%时, 亩用螨灵克或大杀螨15ml, 兑水15kg喷雾防治;对玉米田后期的棉铃虫, 可根据虫情用菊酯类农药400倍液滴雌穗花丝进行防治, 发现有褐斑病的地块及时用7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防治。

小麦复播玉米栽培技术 篇8

1 小麦栽培技术

1.1 主栽品种

农一师现主要种植的小麦以冬麦为主, 品种为新冬20号。其千粒重47~50g, 平均产量达6 750kg/hm2。

1.2 播前准备

犁深28~30cm, 犁幅2.0~2.1m, 应用联合整地机进行整地, 按照整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播前达到上松下实。施农家肥30t/hm2或油渣750kg/hm2, 尿素225kg/hm2, 二铵375kg/hm2, 钾肥120kg/hm2作基肥。播种前8~10d浇好底墒水, 灌水量1 050m3/hm2。

1.3 适时播种

选用经过精选加工、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0%以上质量标准的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 每100kg种子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50~300mL, 对水2~3kg拌种。适墒、适温、适期播种[4], 常规播种量为270~330kg/hm2, 出苗率在85%以上。冬前总蘖数在1 200万~1 800万个/hm2。适播期在9月20日至10月25日。采用等行距条播, 行距10cm或15cm, 深度2~3cm。

1.4 田间管理

播后1~2d做好地头、地边、断行的补种;播后2~3d修好毛渠, 压好进水口, 毛渠间距30~50m;保护好苗田, 严禁放牧和牲畜践踏;适时灌好越冬水。灌水量900~1 200m3/hm2, 冬灌时要防止麦田低洼处积水结冰。3月中下旬浇返青水, 灌水量750~900m3/hm2, 追肥时间推迟至拔节前, 追施尿素150~225kg/hm2。适时浇好拔节孕穗水, 重施拔节肥, 酌情施用穗肥。对生长发育快的中早熟品种邯郸5316号, 应早浇头水, 一般在4月中下旬结合浇水追肥, 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 促进秆壮、穗大、粒多。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叶面追肥1~2次, 喷磷酸二氢钾3.0~4.5kg/hm2, 加尿素4.5~7.5kg/hm2, 对水450kg充分溶解后喷洒。扬花和灌浆期适时适量灌水, 灌水量750~900m3/hm2。避免在高温天气中午和大风大雨天灌水。在浇好麦黄水, 适时停水的前提下, 小麦抽穗灌浆期用FA旱地龙1.5kg/hm2, 对水450~750kg喷雾, 预防干热风危害。

1.5 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散黑穗病等。小麦黑穗病用3%敌委丹进行种子处理;小麦白粉病、锈病一般年份不做防治, 个别重病地块病情指数达到20%~30%时, 用25%粉锈宁乳油750g/hm2对水450kg, 在小麦灌浆初期喷施1次。小麦主要虫害有麦蚜和皮蓟马、潜叶蝇等。一般年份不做防治, 个别重病地块可根据虫情预报小麦潜叶蝇防治指标10%以上, 用北农爱福丁 (阿维菌素) 150mL/hm2对水450kg喷施1次。4月下旬~5月上旬小麦蚜虫和皮蓟马防治指标超过500头/百穗, 用40%乐果乳油1.5~1.8L/hm2, 对水450~600kg喷雾防治1次。清明前防除麦田杂草。用2, 4-D丁酯3L/hm2, 对水225~300kg, 进行化除。

2 复播玉米栽培技术

2.1 选用良种

复播玉米品种为石玉901, 千粒重240~260g, 出籽率80%;石玉905, 千粒重210~230g。

2.2 播种

播前将尿素300kg/hm2、二铵150kg/hm2, 均匀撒于地面, 深翻入土。整地要求达到墒足、地平、土松, 无土块, 无杂草残茬, 边角整齐。铺膜质量要符合要求, 横头整齐, 膜面平整, 压土紧密, 采光面大, 播深一致。6月25日前全部播完, 播量45~60kg/hm2, 播深3~4cm, 保证苗齐苗全。采用4行宽膜播种机播种, 行距35cm+50cm+35cm, 接行60cm, 株距23~25cm, 平均行距44.5cm, 理论株数9万株/hm2。

2.3 苗期管理

头水前中耕2~3次, 保证除尽杂草, 增温保墒, 促根下扎, 培育壮苗, 不伤苗, 不压苗, 第一次中耕7~8cm, 以后逐渐加深至15cm左右。在玉米2叶前及时定苗, 每穴留1株, 缺苗处可留双株。复播玉米生育期间处在高温季节, 光照强烈, 生长量又大, 耗水量多。适时灌水对维持玉米正常生长起关键作用。玉米出苗至拔节25~30d, 进行揭膜、开沟、追肥、灌水。

2.4 中后期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 单株生长量大, 是吸肥时间较长、需肥量大的作物。在生长关键时期追肥, 对维持其正常生长有重要作用。头水前追施尿素150~225kg/hm2, 二铵75kg/hm2。机械开沟条施10cm以下, 并覆土压实。做好根外追肥, 喷施硫酸锌1.5kg/hm2或喷施以锌肥为主的微肥。复播玉米全生育期灌水3~4次, 第一次灌水在播后25~30d, 即玉米拔节后小喇叭口前 (8~10片叶) , 以后要保证土地湿润, 做到“一水二水赶、三水四水吃饱饭”, 要因地制宜 (以地面不裂口为准) , 适时灌溉。

2.5 虫害防治

7月初为地老虎危害高峰期, 出苗显行后, 及时喷洒2.5%透性能, 提高抗寒力。中耕松土后叶面喷施100~150mg/kg的多效唑, 并在油菜行间覆盖稻草或草木灰, 预防低温冻害。薹高10cm左右时, 用金地来速溶硼750kg/hm2对水750kg叶面喷雾, 初花期再喷1次。雨后及时清沟查淤, 保证腰沟、围沟、厢沟通畅, 防止渍害, 降低田间湿度。预防菌核病, 在抓好清沟排水, 摘除基部老、黄、病叶的基础上, 注重化学防治。即在油菜主茎开花95%时用80%多菌灵超微粉或40%菌核净1.5 kg/hm2或25%咪鲜胺乳油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 7~10d后再喷1次[5]。

2.6 适时收获

终花后30d左右, 当植株2/3角果呈黄绿色, 主花序基部角果转现枇杷黄色, 种皮黑褐色时, 为适宜收获期。在油菜收获时间, 采取早、晚收获, 早晚气温低、湿度大, 不易裂角落粒。收割后经堆垛或摊晒, 在角果充分干燥后及时脱粒, 做到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张学东.麦田复播青贮玉米技术要点[J].新疆农业科技, 2007 (1) :10.

[2]刘建英, 石晋文, 任瑞丽, 等.饲用青贮玉米的生产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56-57.

[3]任崴, 罗廷彬, 谢春虹.碱地上耐盐小麦复播玉米综合效益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 2001 (1) :49-52.

一年多收小麦套种玉米增产技术 篇9

一、小麦套种玉米主要技术

1. 适当调整播种期

小麦适当早播 (3月12~25日播种) , 玉米适当晚播 (5月10~15日播种) , 玉米出苗期控制在5月20~25日, 缩短米麦共生期, 小麦收获期玉米株高略矮于小麦或与小麦持平。

2. 合理安排小麦玉米套种形式

做成小麦畦底宽90厘米, 玉米台底宽70厘米并兼作畦埂。小麦靠畦边与台底交界处开沟播种, 行距15厘米, 90厘米播种7行, 实际种植宽度相当于105厘米。台上播种两行玉米, 行距45~50厘米。小麦收获后, 玉米成为“2:空”种植形式。

3. 品种

小麦品种和种植管理与清种小麦相同。小麦品种以辽春18为宜, 密度以玉米品种生育期125~130天为宜 (例如:郑单958、北育288等中晚熟密植品种) , 密度根据品种、地力和施肥水平适当调整, 通常可比清种增加10%~20%密度, 麦收后尽快给玉米追肥培土, 其它管理与清种玉米相同。一般目标产量300千克/亩左右, 应施二铵20千克/亩左右, 混尿素5~7千克/亩。早播种就是顶凌播种;当日平均温度达2~4℃, 白天化冻6~7厘米, 夜间仍然冻结时播种。北票地区一般应掌握在3月10日播种, 清明结束。当地有不种4月麦之说。

二、种植管理

1. 小麦田间管理有两浅一密

即浅施肥, 浅播种, 合理密植。施肥深度以7~10厘米为宜, 试验证明:浅施7~10厘米比深施15~20厘米, 1亩增产25~35千克。其施肥方法:一是采用双箱播种机, 前面播肥后面播种;二是单机重播, 先播肥然后播种。播种深度以3厘米为宜, 浅播温度高, 出苗快, 根系发达, 易形成壮苗。春小麦以主茎成穗为主, 所以要适当密植, 每亩300千克, 以52.5万基本苗为宜, 播量应掌握15~17千克/亩, 为防止垄内苗子拥挤, 要增粒缩行, 改耧播为机播, 采用15~20厘米等行距条播, 或宽窄行条播。

2. 巧用肥水

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 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 这就要求较多的养分, 是争取多穗大穗的关键期。因此, 头次肥水要早, 可在3叶一心时浇, 结合浇水追施碳铵35~45千克, 或尿素15千克。头水过后要适当蹲苗防倒, 待第一节间定长时浇二水, 三水为扬花灌浆水。

3. 压青苗

小麦压青苗是一项抗旱、保墒、增产的有效措施, 有促进根蹲节、壮秆防倒和加速分蘖成穗的作用, 在高肥水密度大的麦田和生长过旺的田块要实行压青苗, 其防倒伏增产效果显著。有三压四不压的说法, 即幼苗长势过旺, 干土层过暄要及时压青苗;苗较弱, 地硬, 土壤水分含量大和比较粘重不能压。压青苗的时间, 对于抗旱保墒来讲, 以二叶一芯到三叶期限进行最好, 对于防止麦田旺长的压苗的时间, 最早可在分蘖盛期和末期, 最晚不能晚于拔节期。拔节以后不能压苗, 以免基部茎节压折, 造成减产。

4. 治蚜防粘虫保粒重

近几年来麦蚜发生日趋严重, 由于春麦较冬麦发育晚, 茎叶嫩, 麦蚜发生严重, 因此, 春麦后期管理的中心是治蚜虫保粒重。应在5月中旬进行穗期防治。

5. 化学药剂防治粘虫

粘虫是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暴发性害虫, 当粘虫大发生时化学防治是控制其危害成灾的主要措施, 目前应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均匀喷雾;25%灭幼脲三号500~600倍均匀喷雾;25%敌马乳油50~80毫升, 对水15~30千克均匀喷雾。

6. 玉米田间管理拔节期

拔节后玉米根、茎、叶加速生长, 进入雌雄分化阶段, 这时田间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65%~70%, 施入长效缓释肥可不用追肥, 节省了人力。这时的温度管理, 最适温度24~26℃, 当温度低于20℃, 将延迟抽穗。地膜可有效地起到提温的作用。这时的水分管理很重要, 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时, 将延迟抽穗, 并且雌雄出现的时间间隔拉长, 导致阴阳失调, 造成雌穗部分不孕或空秆。因此遇旱必须进行灌水。

7. 开花期

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高峰期, 要求一米深土层内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时正处于伏天, 要特别注意防高温、多浇水。这时最适温度25~27℃, 此时温度过高32~35℃, 相对湿度低于30%, 大风等易引起柱头干枯, 温度在35℃以上1~2小时花粉死亡。浇水能够影响田间小气候, 提高产量。吐丝授粉后 (7月下旬) 发现果穗以下四片叶退劲早衰迹象时, 应及时结合灌水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0千克。

8. 灌浆期

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要确保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可有效增加穗粒数、防止空秆和秃尖, 增加千粒重。总之, 玉米除苗期外, 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应及时灌水。

9. 防治玉米螟

当玉米心叶出现空洞时, 一般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 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 每亩250克拌细沙5~6千克, 撒于植株心叶或叶腋处;授粉后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篇10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强筋小麦选用郑麦366、豫麦34等品种;优质中筋小麦选用矮抗58、周麦16、新麦18、濮麦9等品种。

1.2 整地施肥

一般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25cm, 推广秸秆机械还田技术, 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耕前要施足基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1], 氮肥用量采用以产定氮法, 磷、钾肥用量采用测土定磷、钾法, 高肥力水平下的总施肥量为纯氮189kg/hm2、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4.5kg/hm2, 基肥追肥比例为4∶6, 提倡施用配方肥或复混肥。

1.3 适期播种

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0~20日播种。成穗率高的品种种子用量90~120kg/hm2;成穗率低的品种和播种时间推迟的适当增加播量。

1.4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确保全苗。在12月上旬, 日平均气温在3~5℃, 对0~20cm土壤 (壤土) 含水量低于20%的麦田进行冬灌。开春后及时进行中耕, 松土保墒, 提高地温、促苗早发, 消灭杂草, 确保麦苗稳健生长。春季灌溉可在拔节末期进行, 结合灌溉, 沟施或穴施尿素150~225kg/hm2。可在孕穗期或灌浆初期进行小水灌溉, 要注意防倒伏, 高产田可追施尿素75~120kg/hm2。可用尿素7.5~15.0kg/hm2或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750kg进行叶面喷洒, 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品质。

1.5 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起身期要普遍进行纹枯病防治, 用20%三唑酮乳油750m L/hm2对水750kg喷雾, 兼防白粉病、条锈病。拔节期用20%三唑酮乳油750m 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300g/hm2对水750kg喷雾, 防治白粉病、条锈病。扬花初期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防治赤霉病[2]。防治麦蚜等害虫可选用10%吡虫啉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防治麦蜘蛛可用20%哒螨酮乳油750~1 050m L/hm2对水750g喷雾。在2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 可使用骠马乳油、巨星、2, 4-D等除草剂, 严格按说明喷雾。

1.6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收获。在小麦收获时应努力扩大机械粉碎秸秆还田的面积, 提倡通过小麦高留茬、麦秸麦糠覆盖, 加大秸秆还田数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选用浚单20、济单7号、郑单958、浚单22、先玉335等优质、高产、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2.2 抢时早播

夏玉米播种要突出抢时早播。套播玉米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麦收前3~7d播种, 直播玉米在6月上旬麦收后抢时铁茬机械播种。根据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一般在5.7~7.5万株/hm2范围内[3]。

2.3 苗期管理

三叶期及时间苗, 五叶期及时定苗。去除小苗、弱病苗, 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提高群体整齐度。中耕保墒防旱, 促进玉米幼苗健壮和根系发育。苗期应中耕松土2~3次。在玉米拔节期前拔除弱株、小株, 提高群体整齐度, 确保群体合理密度。在玉米拔节初期及时深中耕培土, 以促进气生根下扎, 扩大根系吸收范围。

2.4 肥水管理

高肥力水平下施纯氮30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20kg/hm2。全部的磷、钾肥和有机肥及20%的氮肥于玉米拔节初期一次性开沟施用。在玉米10~13个叶展开 (大喇叭口期) 时, 重施孕穗肥, 追施总氮量的60%, 条施或穴施, 以促穗大粒多。籽粒灌浆初期, 追施总氮量的20%, 结合浇水撒施或条施, 也可采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进行叶面追肥, 以提高后期叶片光合能力和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粒重。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后20d, 是玉米需水关键期, 遇旱要及时浇水, 保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

2.5 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出苗后及时喷药防治蓟马、粘虫、蚜虫、玉米螟、红蜘蛛等虫害, 并预防玉米粗缩病、矮花叶病等病害。可用40%的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乳油喷雾。对有粗缩病、矮花叶病发生趋势的田块, 可加入病毒A、病毒康等防治病毒病药剂予以控制[4]。在小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0.25kg, 掺细沙7.5kg, 混匀后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 撒1.5~2.0g/株, 或撒施杀螟丹颗粒剂7.5kg/hm2。抽雄期防治注意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及锈病。花粒期做好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青枯病、穗腐病等病害和玉米螟、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的防治。玉米播种后出苗前3叶前, 及早用都阿合剂或乙阿全剂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

2.6 适时收获

依照玉米成熟标准适时收获。叶色变白、苞叶干枯、伤口松开、黑层出现、籽粒乳线的消失是玉米成熟的标志, 提倡适时晚收。

参考文献

[1]杨春玲, 侯军红, 关立, 等.优质强弱筋小麦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6 (Z1) :16-17.

[2]王水柱, 任怀民, 张献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8) :87.

[3]吕松杰, 李改玲, 李兰菊, 等.超矮秆、超高产中玉王玉米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6 (Z1) :18.

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 篇11

1、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要点

1) 种植规格

该模式采用条带种植。每1.8m为一带, 分为大小畦, 中间起垄。大畦宽1m, 种6行小麦;小畦宽80cm, 种5行大蒜, 覆盖地膜。小麦收获前7~10d带麦套种玉米, 芸豆与玉米同穴播种。每一带上种植株3行玉米。玉米收获时先收玉米棒与玉米叶, 茎秆留下作为芸豆的支架, 与芸豆秧一起收割。

2) 栽培技术要点

秋播前, 首先耕翻平整土地, 施足底肥,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每亩 (1亩=1/15ha) 施经过腐熟的有机肥2~3t, 碳酸氢铵75kg、磷酸二铵25kg、钾肥15kg和锌肥1.5kg。

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 适期适量播种, 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与气候条件, 小麦宜选用早熟、抗倒、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 如临麦2号、潍麦8号、济宁16号等, 山东南部一般于10月1~8日播种, 每亩播量为6~9kg。大蒜选用高产优质的紫皮杂交蒜种, 如金 (乡) 丰1号、金 (乡) 丰2号、德州1号, 与小麦同期播种, 按行距15cm, 株距7~9cm, 开沟播种, 每亩密度达到3.7万~4.8万株。夏玉米选用高产的紧凑型品种, 如鲁单981、鲁单984等, 使每亩栽培密度在4500~5000株。芸豆宜选用较耐高温的优良品种, 如双丰2号、秋抗6号等。

2、加强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是保证粮菜高产丰收的一项关键措施。对于麦田管理, 则因地力基础较高, 且施足了底肥, 一般冬前、返青期不追肥, 只需要与大蒜同时浇好越冬水, 重点抓好起身至拔节期的肥水管理。一般情况下, 在小麦起身期亩施尿素9kg, 拔节期亩施尿素11~14kg, 每次追肥都要结合浇水进行。与小麦的第1次肥水同时进行, 每亩大蒜田施入尿素10kg, “清明”前追施尿素5~8kg, “谷雨”前后追施尿素8kg, 每次都以肥水冲入。4月下旬每亩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50~60kg, 7d后补喷1次。提薹后见干就浇水。

夏玉米与芸豆共生, 整个生育期中的施肥量相应地比单作玉米稍高些,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纯氮20kg、磷7kg、钾5kg。氮肥分3次施入, 磷、钾肥则在玉米叶龄指数为30%时一次施入, 此时施氮量为总用量的30%;第2次追施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施用量为总氮量的50%;第3次在8月初抽雄期, 将剩下的20%施入田中, 作为攻粒肥。施时开沟撒入, 然后覆土, 每次施肥都要结合浇水进行。抽雄至灌浆期是玉米需水较多的时期, 遇旱时就连浇2~3次水, 芸豆的肥水可随玉米一起进行施用。

3、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立体种植后, 由于不同作物对物质和能量进行了多级多层次的合理利用,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投入产出率, 因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据调查统计, 该模式中小麦每亩产450kg, 产值700元;玉米每亩产600kg, 产值1000元;大蒜每亩产700kg, 产值1400元;蒜薹每亩产170kg, 产值500元;芸豆每亩产850kg, 产值1000元。合计全年每亩产值约4600元。

2) 生态效益

由于大蒜具有驱蚜或忌蚜效果, 与小麦间作, 减轻了小麦生育期间蚜虫的危害, 减少了农药用量, 保护了益虫, 有利于人畜健康。玉米—芸豆间作增加了群体密度与叶面积, 光合作用增强, 同时玉米是高光效的喜温作物, 高温强光季节利于玉米的生长, 而芸豆是中光性作物, 且抗高温能力差, 适于在玉米间生长, 同时玉米也为芸豆的生长提供了支架。

上一篇:榜样力量无穷下一篇:防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