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间作

2024-09-29

小麦玉米间作(共8篇)

小麦玉米间作 篇1

云阳县是三峡库区的一个贫困落后县, 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介于东经108°24′32″~109°14′51″, 北纬30°35′6″~31°26′30″。2012年全县人口134万人, 土地面积3 649 km2, 其中农耕地6.47万hm2, 属亚热带温润季风区, 全县气候温和, 雨量丰沛。主体气候明显, 平均温18.7℃, 年降水1 145 mm, ≥10℃积温5 994℃, 无霜期304 d, 土地肥沃, 以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88%, 天少地多, 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该种优越的温、光、水自然条件, 800 m以下地区一年农作物播种三季, 有的甚至四季, 为该县发展麦+玉+苕种植模式提供了气候安全条件。

旱地实行小麦+玉米+红苕 (甘薯) 一年三熟栽培模式在云阳县已种植多年, 获得了高产高效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该种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据田间调查测算, 种一季冬小麦产量2 400 kg/hm2, 产值5 370元/hm2, 种一季玉米产量6 300 kg/hm2, 产值16 200元/hm2, 种一季红苕产量33 750 kg/hm2, 产值33 750元/hm2, 三季合计产值55 320元/hm2。该模式对促进农民粮增产及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为了交流该种模式种植经验, 便于仿效, 现将小麦+玉米+红苕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栽培茬口安排

在云阳县气候条件下, 600 m以下地区实行小麦+玉米+红苕一年三熟种植模式茬口安排为:小麦于立冬节前后5 d播种, 翌年立夏节收割。小麦带种4行, 行距33 cm, 窝距17 cm或条播密植, 小麦带之间预留83~100 cm空行翌年种玉米。玉米于翌年清明节前后采取肥球育苗移栽, 种2行玉米, 行距250 cm, 窝距50 cm种双苗, 密度为6.3万~6.6万株/hm2, 小麦收割后, 起垄做埂, 于芒种节左右栽培红苕, 株行距33 cm×33 cm为宜。

2 小麦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小麦生产实现产量水平突破的根本手段, 根据云阳县生态条件, 宜选用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的川麦43和绵阳19号为主推品种。在立冬节后5 d播种。如果是春性和半春性品种要延到立冬节后10 d播种为宜, 以防提早抽穗受寒潮冻害;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 以减轻病害, 促进发芽整齐苗壮。

2.2 合理施肥

紫色土是肥沃土壤, 一般缺磷不缺钾, 因此要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磷肥作基肥播种时施人畜粪尿22.5 t/hm2, 用土灰盖种, 小麦出苗后10 d用清淡人畜粪对尿素75 kg/hm2施“针”肥促分蘖。立春节前后, 视麦苗长势, 及时重施追肥, 用人畜粪22.5 t/hm2对尿素225 kg施用, 促小麦穗大粒多, 追肥时结合中耕除草。

2.3 防治病虫害

云阳县小麦病虫害, 苗期主要是蚜虫, 后期有白粉病、条锈病, 为减轻危害, 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增强抗性, 病虫发生初期及时用农药防治蚜虫, 对白粉病条锈病可用25%多菌灵可湿粉剂或选用50%多菌灵·福美双复配剂按标签说明对水喷雾进行防治[1]。

3 玉米栽培技术

3.1 选用良种, 肥球育苗移栽

玉米优良品种繁多, 适合云阳县生态条件栽培的高产主推品种有潞易13、渝单7号、渝单8号。在3月中旬, 将土杂粪与过磷酸钾75 kg/hm2混合肥沃泥土, 捏成拳头大的肥球, 打1个小孔, 将玉米种播入孔中, 育苗期注意盖膜浇水管理, 苗长到2叶1心时揭膜炼苗, 苗长到4~5叶时, 在预留空行中按规格打窝移栽, 移栽后施定根水粪。播种前玉米种子用根保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以防病虫为害[2]。

3.2 合理施肥, 田间管理

玉米是高产肥水作物, 必须施足底肥, 及时施提苗肥和重施“喇叭口肥”才能获得高产, 底肥在肥球移栽前整地时施入, 用过磷酸钙450 kg/hm2混合土杂肥22.5 t/hm2翻入土中, 玉米苗高33 cm左右, 用尿素225 kg/hm2对水粪22.5 t打窝穴施, 施后盖土。当玉米拉“喇叭口”时, 要重施1次穗肥。用尿素300 kg/hm2、人畜粪尿30 t/hm2混合施下。此次施肥后, 培土起垄做埂, 以便为红苕栽插做好准备。为了籽粒饱满, 减少玉米秃头, 在田间管理上, 还可实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晴天10:00采集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3.3 防治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 前期蚜虫、地老虎, 可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射防治, 如发生大叶斑病、黑穗病、黑粉病, 可采用多效霉素、多菌灵或代森锰锌进行防治, 每隔7 d防1次, 连续2~3次, 对病虫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以减轻危害[3]。玉米根株高大, 荫敝红苕生长, 当玉米穗9成熟时, 要及时收获, 及时挖掉玉米秸秆, 给红苕创造温光条件。

4 红苕高产栽培技术

4.1 选用高产苕种, 培育壮苗

红苕品种要选择产量高、品质好 (口感爽) 、抗病力强的南薯88、67—12、南瑞苕为宜, 春分节前后, 选择肥沃的田块作为苗床, 采取土温床育苗, 精选无病虫种薯作种, 用50%甲基津1 500倍液喷种, 防止甘薯黑斑病和病毒病发生, 苕苗出土后, 经常加强水肥管理, 培育壮苗[4]。

4.2 适时栽种, 合理施肥

早栽是红苕获高产重要措施之一, 当前作玉米扬花前起垄做埂后, 将苗床的苕苗剪成17 cm长, 按2.7 cm×2.7 cm或3.3 cm×3.3 cm株行距进行栽种。为了红苕高产, 栽种时, 每窝施1把土灰肥, 以满足红苕对钾肥的需要。前作玉米秸秆挖后, 对苕苗要及时浅中耕, 施尿素225 kg/hm2对人畜粪混合施下, 促进苕苗快速生长。第1次追肥后10 d, 视苕苗长势情况, 还可以用人畜粪酌施第2次追肥, 第2次施追肥后, 如果苕蔓长势猛, 当藤蔓长至167 cm长时, 要进行翻蔓或提蔓。

4.3 及时收获, 科学贮藏

红苕黑斑病、软腐病在窖贮期容易发生, 因此, 要选择晴天收挖红苕, 当气温降到13℃前要及时收贮。农村一般采用窖贮, 红苕入窖前对窖进行消毒, 可用多菌灵1 000倍液喷洒窖壁或用硫磺粉熏蒸, 闭窖2~3 d消毒。红苕入窖前应将带病虫的薯块选出, 防治病虫害在窖贮期发生。红薯入窖后10~20 d要打开窖门换气, 当窖温降到13℃左右时应把窖门关上。以后要经常检查温度, 使窖温保持在12℃左右, 以防冻窖。

摘要: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增加, 通过田间调查, 介绍了云阳县粮食作物复合经营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作物,间作,高产栽培,重庆云阳

参考文献

[1]王得焕, 田世忠, 严有花.小麦间作玉米套种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8) :4543.

[2]何广梅.糯玉米—茄子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9) :20-21.

[3]贺喜全, 盛良学.优质玉米新品种湘11号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6) :473-474.

[4]王应礼.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89-90.

小麦玉米间作 篇2

目前常见的是大蒜与棉花(或玉米)轮作套种模式,这种模式对时间的利用比较充分,但对空间利用不足。因为大蒜即使单作也必须打畦,而每打1畦埂就少种两行蒜,无形中浪费了土地资源。可以考虑把畦埂略微加宽,埂上间作其他作物。如种蒜的同时在畦埂上间作菠菜,翌年春季剜完菠菜后再套种西瓜(与大蒜的共生期不到1个月),三者之间互不干扰;收完蒜后照常播种玉米,而玉米与西瓜共生期也不长,相互影响不大;西瓜收完后再套种上绿豆,又能多收1茬。虽然绿豆产量有限,但因其有固氮作用,对养地有益。这样总体上种植效益增加了不少。此种以大蒜、玉米为主栽作物,菠菜、西瓜、绿豆为辅栽作物的连环套种技术要领如下:

1. 大蒜、菠菜的种植与管理

①播前准备。大蒜、菠菜均属越冬作物,适于同期播种。9月下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开始整地备播。首先要施足底肥,每亩施优质土杂肥3000千克,高氮、高钾型三元复合肥120~150千克(忌施含氯化肥)。随即深耕20~25厘米,耙细整平。然后打畦,畦长50米左右,每2.5米为1个播种带,其中畦面宽2米(恰好能铺1幅地膜),畦埂宽50厘米、高20厘米,呈拱形。

②播种。为防止肥害发生,使肥料颗粒与土壤颗粒充分接触,整地打畦后应间隔5~7天,于9月底10月初同时播种大蒜和菠菜。在畦面内栽10行蒜,株距13~15厘米(合每亩2万株左右),畦埂上撒播菠菜。大蒜播种后的浇水、覆膜、放苗及越冬管理可参照本刊2008年第5期《大蒜、棉花轮作套种模式栽培技术》一文进行。需要提醒的是,菠菜对乙草胺敏感,覆膜前喷施除草剂时应定向喷雾,尽量压低喷头,喷畦面而不喷畦埂,以防菠菜受药害。

③菠菜收获。菠菜通常长势不一,播后2个月即可挑大棵上市。因其耐寒力极强,虽然种在高处,又不盖地膜,但也可正常越冬,至翌年春季返青后仍有上市。过了清明节菠菜就会抽薹,丧失食用价值,故应在4月初以前收获完毕。

④大蒜除草。地膜覆盖栽培大蒜在增温保墒、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为杂草滋生创造了条件。根据我县蒜农多年的经验,每年4月上旬给大蒜浇壮苗水时,若每亩随水冲施33%施田补250毫升,对防治晚春及初夏杂草效果较好,杂草少的地块不用冲施。

2. 西瓜的套种与管理

①选种。大蒜田套种西瓜,宜选用京欣1号、丰乐1号、郑杂5号等早熟品种,于3月底4月初在小拱棚内采用营养钵育苗。谷雨节后移栽于蒜田畦埂上,每条畦埂栽1行,株距50厘米(合每亩530株)。栽植位置不在畦埂正中,而是在其一侧距中心线12~13厘米的半坡上,栽后用地膜覆盖畦埂。这时恰逢大蒜浇催薹水,正好促使西瓜营养钵与周围土壤密结。

②田间管理。大蒜通常在5月20日前后收获,剜蒜后应及时给西瓜追肥,每棵瓜苗施香油渣100克或硫酸钾25克,一般在距根部20厘米处穴施。西瓜采用双蔓整枝,人工理蔓。为了减少与套种的玉米争地,不要让瓜蔓在畦的垂直方向延伸,而是与畦成45度角斜向翻越畦埂。每株留1个瓜(通常留第二朵雌花),在瓜后7叶处摘心。其他管理同常规栽培。

③收获。7月中旬西瓜陆续成熟,应分次采摘。摘瓜后随即拔掉瓜秧,以免浪费土壤养分。西瓜全部摘完后及时将瓜秧清除至地外。

3. 玉米的套种与管理

5月下旬大蒜收获后,应尽快捡出蒜秸,清除残留地膜,中耕松土以增温保墒。为了避开灰飞虱的发生高峰,防止玉米粗缩病的传播蔓延,通常在芒种节气后播种玉米。宜选用中早熟、矮秆玉米品种。每畦种3行,其中跨西瓜的大行距为1.1米,无西瓜的小行距为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合每亩3300~4200株,具体视品种而定)。播种后按常规管理即可。9月中旬玉米成熟后,可先摘玉米穗,等绿豆收获后再处理秸秆。

4. 绿豆的套种与管理

7月中下旬,当西瓜全部摘完后立即清除瓜秧,抢时套种绿豆。每条畦埂种2行,挖穴点播。穴距20厘米,每穴下种3~4粒。待绿豆出苗后长出2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2株壮苗。绿豆生育期短,且豆荚成熟期不一致,因此应分次采摘。9月下旬(玉米穗已收获),先将绿豆荚摘净,再用秸秆还田机将豆秸与玉米秸一并就地粉碎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此后不久进入下一个种植周期。

5. 注意事项 这种间作套种模式比较费工,适用于劳力多、土地少的农户。因西瓜连作容易发生枯萎病,因此在同一地块上连年采用此种植模式时,必须逐年改变畦埂的位置。

小麦玉米间作 篇3

1 品种选择

小麦选用矮抗58、济麦22、淮麦22、烟农5158等半冬性高产品种;玉米选择登海605、登海618、蠡玉16、蠡玉88、中科4号、先玉335等抗病、高产品种;冬瓜选用广东杂交黑皮冬瓜、广东三水牌黑皮冬瓜等品种。

2 田间配置

带宽2.2 m种7行小麦,预留行80~100 cm种2行玉米和1行冬瓜,翌年于5月上旬在空行中间套种1行冬瓜,采用地膜覆盖,株距0.8~1.0 m,行距2.4~2.6 m,一般种植3 850株/hm2,麦收后立即在冬瓜两边播种玉米,一般每穴播双株或多株玉米,密度为2.6万~3.0万株/hm2[1]。

3 适期播种育苗

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育苗,苗床一般选择在田间或地头,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地方,1 hm2大田需苗床18 m2。可用育苗盘,营养土用基质育苗或用书报纸制钵,制钵前将充分腐熟的家禽粪10 kg/m2、复合肥0.3 kg/m2、呋喃丹0.2 kg/m2、多菌灵0.1 kg/m2与苗床土混拌均匀备用。3月中下旬开始制钵,一般制营养钵5 000~6 000个/hm2。苗期管理要掌握好温湿度变化,注意通风炼苗、严防立枯病和猝倒病的发生,勤观察苗情,出苗后及时用50%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用80%乙蒜素1 000倍液喷雾防治,不重喷,以防烧苗。移栽前5~7 d昼夜揭膜炼苗。5月中旬待冬瓜苗达3~4片真叶、苗龄35~40 d时,选择晴好天气将冬瓜苗破膜带水移栽到小麦预留行内。要求选用厚0.006~0.008 mm、宽80 cm的地膜覆盖,并注意拉紧、压实、盖严。移栽时要将钵体按落底点水移栽,钵体不露出地面;玉米根据土壤墒情在(6月5日前后)麦收后及时扒穴点播。

4 肥料运筹

播种小麦前整地时一定要施足基肥,一般施有机肥1 200 kg/hm2或饼肥1 200 kg/hm2拌40%毒·辛5.0~7.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N、P、K三元复合肥(总养分含量50%)750kg/hm2或小麦专用肥(28-17-5,总养分含量50%)750 kg/hm2,深耕、细耙、整平[2]。冬瓜移栽后15~20 d,施硫酸钾复合肥(17-17-17,总养分含量51%)375 kg/hm2。小麦应在返青拔节期追肥,一般根据小麦长势施尿素120~150 kg/hm2,小麦孕穗至灌浆期,结合小麦“一喷三防”用98%磷酸二氢钾3 000 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洒[3];冬瓜生长后期如缺肥应及时追肥,一般用硝硫基硫酸钾速效复合肥375kg/hm2追施,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期施玉米专用肥750 kg/hm2、尿素600 kg/hm2,开沟施入[4]。

5 冬瓜整枝

小麦收割时,麦茬高度需在20 cm以上,留高茬,让冬瓜蔓顺一边搭在麦茬上整枝,一是幼瓜不接地生长,可防止下雨泥水闷瓜;二是利于光照,一般每株留果3~5个,冬瓜成熟后及时摘除,利于下茬冬瓜生长。

6 病虫害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一药多用,综合防治。小麦初花至扬花期注意防治小麦赤霉病,一般用20%丙唑醇或10%烯唑醇进行防治;中后期用20%三唑酮对小麦叶枯病、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进行防治;用20%吡·抗或40%高氟·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冬瓜重点做好叶斑病、霜霉病、炭阻病等病害的防治,可用25%吡唑·嘧菌酯乳油或48%百泰等500 m L/hm2对水500 kg/hm2喷雾防治,并重点做好菜青虫、白粉虱等主要害虫的防治,一般用高效低毒农药如高氟氯菊酯、百树菊酯等防菜青虫等;尤其在冬瓜收获前,不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减少农药对冬瓜的污染。

7 适时早收

小麦一般在6月5日前后成熟,于蜡黄后期及时收获,以减少小麦与冬瓜共生期;小麦收获后不进行灭茬,经太阳曝晒和下雨自然灭茬;小麦收获时瓜蔓一般长至20~60 cm,特别是机械收割小麦时更要注意保护瓜蔓,麦收后要及时理蔓和整枝。冬瓜前期适时早收,一般作为蔬菜出售,并利于下茬冬瓜生长,下茬晚收让果实充分膨大,延迟采收作为制作冬瓜馅和储藏,待价格高时出售。玉米采取晚收措施,以利提高产量。冬瓜10月5日前后要及时拉秧腾茬,保证下茬小麦整地播种。

摘要:介绍了小麦—玉米—冬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并从品种选择、田间配置、适期播种育苗、肥料运筹、冬瓜整枝、病虫害防治、适时早收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采取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玉米,冬瓜,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淮北地区

参考文献

[1]潘发军,陈正州,李富兰.小麦套冬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5):143.

[2]张文彬,储可敏,王士华.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3):46-47.

[3]孙建阁,王荣成,赵英震,等.关中灌区小麦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1):121-123.

甘蔗间作玉米的技术 篇4

1、因地制宜, 选择蔗田

蔗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间作物能否高产、稳产, 玉米叶面积系数大, 水分需求多。因此宜选择有一定灌溉条件的蔗田, 同时要求土壤肥沃, 氮、磷、钾含量高, 有机质含量高, Ph值适中。

2、选用良种, 适时早播

玉米品种宜选择早熟、矮秆、株叶紧凑, 抗倒伏, 适应性广, 产量高、品质优的杂交种或本地早熟糯玉米。甘蔗品种宜选用新台糖系列及69/421等良种。甘蔗亩下6000芽以上, 最终有效茎5500条以上, 亩产量5~7吨。甘蔗下种后及时播种, 玉米出苗要求的日平均温度在10℃~12℃以上。我县2月份以后气温稳步回升, 播期应在3月中旬完成。在适宜条件下, 玉米越早播, 产量越高, 且成熟提早, 对甘蔗影响越小, 较易获得甘蔗、玉米产量双丰收。生产实践证明, 全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地温, 保水保肥、宜选用4米宽地膜全田覆盖, 拉紧压实, 促进甘蔗及玉米早生快发。宿根蔗间作玉米应在甘蔗收获后及时清洁蔗园, 松蔸, 施足基肥, 盖膜后播种, 后期管理与新植蔗相同。

3、隔二间一, 合理密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促进个体与群体协调生长, 并且能兼顾主次作物互利互补。甘蔗间作玉米, 行行间作, 虽然玉米单产高, 但明显影响甘蔗产量, 总体效益不好。甘蔗地隔二行间作玉米, 不影响甘蔗玉米生长、中耕施肥与培土, 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明显, 整体效益比净种甘蔗高。甘蔗行距90厘米, 采用隔二间一方式, 塘距50~60厘米, 每塘2株, 保证玉米每亩1200~1500株。

4、施足基肥, 及时追肥

下种前重施底肥, 亩施细碎有机肥1500~2000千克, 加尿素20千克, 普钙60千克, 硫酸钾20千克作种肥。玉米在4~5叶可追施速效氮肥作提苗肥, 拔节开始时, 茎叶生长迅速, 需肥量剧增。结合中耕锄草, 亩用尿素20千克, 普钙40千克, 碳酸钾10千克作拔节肥, 增强抗倒、抗旱能力。

5、及时收获, 拔秆翻压

玉米间作花生最佳模式探讨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玉美头105,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选育并提供;花生品种为桂花22号,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并提供。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年春季在广西省百色市靖西县农科所进行,试验地前作为玉米,肥力中等、较均匀。试验设置10种种植方式,分别为单作玉米(CK1)、单作花生(CK2)和玉米—花生间作(设1:1、1:2、1:3、1:4、2:2、2:3、2:4、2:6共8种模式,编号T1~T8),玉米种植密度均保持4.5万株/hm2,每种种植模式种植2个带,带长6m,3次重复,重复间人行道留1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种植方式的具体规格见表1。水肥管理与大田高产栽培一致。

1.3调查项目及方法

玉米、花生田间调查项目主要是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倒伏性及病虫害;成熟期收获测产,玉米实收带区中间行玉米计产,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花生实收小区1个间种带的产量,折算亩产;测产同时在测产带以外随机选取20个玉米果穗及10株花生进行产量性状的室内考种。

1.4调查项目及方法

采用Excel和DP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看出,不同间作模式间的穗粗、穗行数及行粒数差异不明显,其他性状有一定差异。T7的株高最高,与CK1及其他间作模式的株高差异显著;T1、T2的穗位相对较高,与T3、T8的穗位高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的穗位差异不明显;T4的茎粗最粗,与T5、T6、T7及T8的茎粗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的茎粗差异不明显;T5的穗长最长,除与T7的穗长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的穗长差异不明显。T1的千粒重最高,除与T7的千粒重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的千粒重差异不明显。

注:同列数据后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大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表3同。

2.2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间作模式下的花生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株高方面,T5最高,与CK2、T2及T4的株高差异显著;单株荚数方面,T7最多,与T1、T2、T5及T4的单株荚数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差异不明显;单株粒数方面,T7最多,与CK2差异不明显外,与其他模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百粒重方面,T1最高,除与T7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模式差异不明显。

2.3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与花生产量的影响

2.3.1玉米产量

由表3可知,CK1产量明显高于间作玉米产量,且与其他间作模式的玉米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间作模式下,T5、T6的玉米产量相对较高,除与T3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与其他模式玉米产量差异不明显。

2.3.2花生产量

由表2可知,CK2也明显高于间作花生产量,且与其他间作模式下的花生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4的花生产量虽比CK2减产27.78%,但相对其他间作模式产量最高,达3624.15kg/hm2,其与T3、T7、T8的花生产量差异不明显,但与T1、T2、T5及T6的花生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1的花生产量最低,只有1327.80kg/hm2,比CK2减产73.54%,比T4减产63.36%,与T5的花生产量差异不明显外,与其他间作模式的花生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2.4不同间作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如表3所示,从综合经济效益上来看,CK2的总利润最高,T1、CK1、T2及T5的总利润相对较低。不同间作模式下,T4的总产值及总利润最高,总利润达2.127万元/hm2,其与CK2、T3、T7、T8的总利润差异不明显,但与T6的总利润差异显著,且与T1、T2、T5及CK1的总利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间的玉米的穗粗、穗行数及行粒数差异不明显,间作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株高、穗位高、茎粗这些植株性状上。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方面,在一定的行数范围内,受边际效应影响,单株荚数以及单株粒数随着花生行比的增加而增加。

与单作相比,不同的间作模式下,间作玉米及花生产量均有所减产。不同间作模式间,T5、T6的玉米产量较高,但与大多数模式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明显。玉米、花生间作时,花生产量随着间作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其中T3、T4、T7、T8的花生产量优势明显。

8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下,T4的总产值及总利润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T7。本试验研究发现,单作花生比玉米、花生间作的利润要高,仅从经济效益上分析,间作花生与单作花生相比没有经济优势,但是,玉米与花生间作可以改善玉米花生根区的营养状况,促进土壤养分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应[10,12]。合理的间作模式不仅要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还能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总之,在实际的生产中,建议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间作模式,如以玉米为主,选择行比为T5和T6的模式;以花生为主,则选择行比为T4和T7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2]焦念元,候连涛,宁堂原.玉米花生间作氮磷营养间作优势分析[J].作物杂志,2007(7):50-53

[3]左元梅,李晓林,王永歧,等.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3(2):153-159.

[4]左元梅,李晓林,曹一平,等.小麦、玉米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理初探[J].生态学报,1998,18(5):489-495.

[5]周苏玫,马淑琴,李文,等.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学报,1998,32(1):17-32.

[6]唐秀梅,钟瑞春,揭红科,等.间作隐蔽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703-1707.

[7]王彦飞,曹国璠.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及花生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79-82.

[8]寇长林,王秋杰,武继承,等.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研究[J].耕培与栽作,2000(6):14-15.

[9]肖国滨,黄庆海,韩仁,等.红壤地区花生与玉米间作种植比例的研究[J].花生科技,1999(4):18-21.

[10]姜玉超.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D].河南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1):51.

[11]王兴星,荣湘民,张玉平,等.以玉米为主的作物间套作模式效果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13-19.

大蒜、三樱椒、玉米间作套种技术 篇6

一、大蒜地膜栽培

1. 施足基肥,整地做畦。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时,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机肥4 000千克左右、专用复合肥50~60千克,耕透耙匀后平整做畦。生产中多采用平畦栽培,一般畦长10~15米、宽1.3~1.4米,畦埂底部宽30厘米。

2. 种瓣的选择与处理。

宜选用高产、抗病、早熟的优良大蒜品种,如中牟大蒜、金乡大蒜等。选择瓣大、色鲜、无伤无烂、无病虫害、未脱皮的蒜瓣作种瓣。将蒜瓣按大小分级后分畦播种,以使植株生长整齐。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每100千克药液浸泡100千克种瓣,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表面水分后立即播种。

3. 播种覆膜。

在豫东地区,大蒜覆膜栽培的适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时,先按20厘米行距开沟(深8~10厘米),然后按株距8~10厘米点播,播深3~5厘米,要求播种沟深浅一致,覆土薄厚一致。摆蒜时,蒜瓣背腹连线与播种行方向应垂直以使苗齐、苗壮。

播种结束即可浇水,待水完全渗下后喷洒除草剂,一般每667平方米用44%戊·氧·乙草胺乳油(二甲戊灵10%,乙氧氟草醚4%,乙草胺30%)150~200克,兑水50千克进行土壤处理。喷药后随即覆膜。

4. 肥水管理。

蒜苗出土后,即可划破薄膜将苗引出,同时要用细碎潮土将膜孔盖好。由于覆膜栽培前底肥施入充足,因而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翌春幼苗返青后浇足水,同时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清明节前后,蒜株易出现叶片黄尖现象,应及时浇水,同时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5~10.0千克。当蒜薹“甩尾”时,可结合灌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25千克。采薹后一般不再追肥,以免茎叶徒长,使蒜头晚熟且不耐贮藏。蒜头膨大期气温较高,水分蒸发快,应及时灌水;收获前5~7天停止灌水,以增强蒜头耐储性。

5. 及时收获。

当蒜薹露出叶口7~10厘米,尖端打弯,花苞变白时,为采薹适期。覆膜大蒜成熟期一般比露地栽培早10天左右,应注意及时收获。一般来说,商品干蒜的收获适期为采薹后20天左右,在植株顶叶枯黄、假茎松软时,即可收获。

二、三樱椒的移栽及田间管理

1. 抢时移栽。

三樱椒应在3月上中旬育苗,宜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如子弹头、三鹰八号、天宇系列、艳红系列等,注意培育壮苗。在大蒜收获后抢时移栽,每667平方米施入硫酸钾型复合肥15~20千克作为定植肥,定植行距20厘米、株距23厘米。

2. 及时中耕。

三樱椒定植成活后及时浅锄1次,以后在每次浇水或下雨后均需及时中耕。初果期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田间封垄后停止中耕。

3. 适时摘心。

摘心是簇生型三樱椒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摘心应及早进行,一般在移栽缓苗后或顶端出现花蕾时及时将顶部分枝和花蕾摘除。

4. 水肥管理。

一般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作提苗肥,封垄前施三樱椒专用复合肥30~40千克。遇旱要及时浇水,但忌大水漫灌,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 病虫害防治。

防治真菌性病害时,如炭疽病、疫病等,可喷施4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细菌性病害,如疮痂病、软腐病等,可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在病毒病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可喷洒植病灵乳剂800倍液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7~10天喷1次,连防2~3次,同时注意灭蚜和轮换用药。

防治蚜虫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夜蛾时,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用5%甲维盐6 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3 000倍液,在害虫3龄前施药。

三、玉米播种及田间管理

玉米宜选用高产、抗倒品种,如先玉335、滑玉12、伟科702等,注意做好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篇7

1 技术优势明显

1.1 通风透光条件好, 光合作用作用强

玉米、大豆立体间作属于高矮杆作物搭配种植, 在同一块田地里高杆和矮杆形成了高低差。表现在行距宽、空间大, 通风透光条件好, 光合作用强, 增加作物干物质含量的积累, 防风抗倒伏能力强。尤其可以充分发挥边行效应的优势, 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1.2 相互补充养分, 相互促进生长

大豆是喜阴作物, 在开花结荚期如温度超过25℃极易造成落花落荚;而作为高杆喜阳作物的玉米可给予大豆遮阴, 使大豆不落花荚或减少落花荚。大豆需鳞钾肥, 玉米需氮肥, 大豆所具有的根瘤菌产生的周围氮肥除供自身养分外, 还可以提供玉米的生长发育。

1.3 厢沟保水保肥, 通透性好

玉米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根系较为发达, 喜大水大肥;厢沟保水保肥、通透性好;玉米种植充分吸收肥水, 有力地促进植株的生长。

1.4 合理利用和提高土地使用率

同一块土 (地) 上同时种植玉米、大豆, 在利用厢面的同时也利用了厢沟, 有效增加了土地利用率。

2 间作产量效益分析

2012年在钟山小组的种植面积20亩, 玉米平均单产374kg, 大豆平均每单产102kg, 亩产值1808.8元 (当地玉米价格每公斤3.2元、大豆每公斤6元) 。扣除亩成本370元, 亩纯收入1438.8元, 2013年在钟山、中良两个小组扩大种植面积150亩, 玉米平均每单产380kg;大豆平均每单产133kg。亩产值2014元, 扣除亩成本400元, 亩纯收入1614元, 纯种玉米或大豆亩纯收入为1080~1400元。由此可见, 玉米大豆立体间作栽培的亩效益明显高于纯种玉米或大豆的效益。

3 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品种是决定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玉米选用高产抗病、中矮杆、紧凑型的杂交品种为主, 如“迪卡007”、“正大808”等。大豆品种则选择矮杆、抗倒伏的品种。

3.2 种子处理

玉米大豆尽可能使用包衣种, 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玉米黑穗病, 大豆根腐病, 无包衣种的情况下, 在播种前5~7d晒种2h, 去掉小粒、秕粒、残粒, 提高种子的吸水发芽能力。

3.3 整地施肥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 用机械深耕耙碎、平整、无杂草。玉米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方法, 亩用45%含量氮、磷、钾复合肥40kg, 大豆亩施用大豆专用肥15~20kg。

3.4 播种

抓住节令适时播种, 4月中、下旬先播种大豆, 播完后即可播种玉米。玉米大豆均可利用播种器播种, 玉米隔沟起厢双行种植, 株行距25×20cm, 播种深度2.5~3cm; 大豆亩用种2.5kg, 亩保有苗量10~1.2万株。

4 田间管理

4.1 化学除草

旱地作物 在种植过 程中草害较为严重, 要选用米豆型的除草剂, 如亩用50%的乙草胺乳油150~200m L或72%的2.4-滴丁脂70~100m L对水50~60kg, 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

4.2 苗期管理

玉米大豆出苗后, 主攻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壮、叶色浓绿、根系发育良好。根据两种作物的长势情况, 在3~4叶期分次间苗, 做到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 一次等距留足壮苗。

4.3 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适时追肥。亩施用腐熟农家肥10~15kg, 氮肥10~15kg, 磷肥50kg, 钾肥20kg, 玉米在5~6叶期结合中耕除草亩追施氮肥5~10kg, 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亩施氮肥10~15kg。

5 病虫害防治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篇8

1 整地施肥

播种前最好进行翻梨和旋耕灭茬, 在整地灭茬前撒施25%复合肥375~450kg/hm2、61%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45%复合肥150~225kg/hm2, 若来不及整地灭茬, 也可播种前板茬撒施, 播种后趟平覆土盖严。

2 选择品种

玉米宜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的高产品种, 如鲁单981、登海11、淮河10号、中科4号等;大豆宜选用早中熟、耐阴结荚多的品种, 如鲁豆10号、中黄13、合豆20等。

3 播期及播种方式

应提早播种, 一般选择在6月15日前播种为好, 大豆可选用多功能播种机进行条播, 玉米可用单行玉米点播器播种或人工刨穴点播, 有利于大豆、玉米出苗, 促使出苗整齐健壮。

4 间作种植模式

(1) 以7行大豆间作1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 1个种植带为2m, 大豆行距25cm、株距10~13cm, 保证19.5~22.5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25cm、株距20cm, 保证2.25万株/hm2左右。

(2) 以12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 1个种植带为2.8~3.0m, 大豆行距20~23cm、株距10~15cm, 保证22.5~24.0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40cm、株距20~25cm、保证3.00~3.75万株/hm2左右。

5 播种方法

根据所选间作模式从地墒沟边先播1行玉米或2行玉米, 再播7行或12行大豆;考虑相邻地块的作物种植也可从地墒沟边先播7行大豆或12行大豆, 再播1行玉米或2行玉米, 以此类推。选用何种播种方法, 应根据地块具体情况而定。

6 田间管理

6.1 及时除草

播种后及时用5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m L/hm2对水750kg/hm2, 倒退均匀喷施地表。

6.2 查苗补缺及水肥管理

(1) 大豆出苗后, 应查苗补缺, 及时进行间苗。在初花至盛花期用多效唑15g/hm2对水750kg/hm2, 或用0.05%钼酸铵溶液450~600kg/hm2进行叶面喷施。在开花结荚期, 追施尿素60~90kg/hm2, 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450~600kg/hm2, 每10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 增加干物质积累, 若遇天气干旱要浇好开花、结荚、鼓粒水, 减少花荚脱落, 提高荚粒数和粒重;遇连阴雨及时排水防渍。

(2) 玉米出苗后, 及时查苗补苗。于三叶期间苗, 五叶期定苗, 三至五叶期追施尿素120~150kg/hm2。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375kg/hm2或碳酸氢铵600~750kg/hm2。在吐丝授粉期补施攻粒肥尿素75kg/hm2或碳酸氢铵225kg/hm2。在玉米生长期若遇连阴雨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渍害。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期是玉米需水高峰时期,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5%~75%时, 要及时灌溉防干旱。

6.3 病虫害防治

(1) 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对心叶丛喷雾或用3%呋喃丹颗粒15.0~22.5kg/hm2丢入心叶内;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水225kg/hm2喷施, 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施。

(2) 对玉米大小叶斑病可用40%克瘟散乳剂800~1 000倍液, 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 每7~10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对玉米粗缩病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药剂拌种;对灰飞虱用10%吡虫啉150g/hm2对水225kg/hm2喷雾, 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病毒传播, 在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乳油800~1 000倍液, 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每隔7~10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

(3) 对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豆天蛾, 于花荚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m L/hm2或40%辛·氰乳油750~900m L/hm2对水450~600kg/hm2喷雾防治。

(4) 对大豆紫斑病、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每隔7~10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高春慧.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 :88-89.

上一篇:员工外派下一篇:财务管理现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