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施肥产量管理

2024-08-21

小麦施肥产量管理(精选4篇)

小麦施肥产量管理 篇1

东北黑土区属于“雨养农业区”, 对于雨养农业来说, 农田自然供水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 研究作物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建立生育时期缺水对产量影响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并根据研究区域的气候和土壤肥力状况, 采取有效的农田调控措施, 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以达到增加作物产量,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1]。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受到作物品种、包括水肥供给在内的栽培措施、大气条件等的影响[2,3,4]。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 分析了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旨在为研究区域内小麦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指导。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水肥耦合试验场, 选取3个肥料处理, 即无肥 (CK) 、化肥 (NP) 、有机肥+化肥 (NPM) , 4次重复, 随机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60m2 (6m×10m) , CK处理不施用肥料, NP处理每公顷施纯N120kg、P2O554.96kg;NPM处理每公顷施纯N120kg、P2O554.96kg、有机肥15t。

在1999年和2002年小麦成熟以后收集2m2测产, 每个试验小区取3个点。在群体水平上, 考虑全生育时期, 水分利用效率可表示为:WUE=Y/ET, 其中WUE是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Y是作物当季产量 (kg/hm2) , ET是作物耗水量 (mm)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管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肥料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小麦产量表现为NPM>NP>CK, 与CK相比在1999年NP和NPM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1.86%和23.87%, 在2002年NP和NPM分别提高了20.10%和44.94%, 说明肥料的施用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 其中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最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和化肥的联合施用显著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P<0.05) , 而化肥的增产效果在2002年表现的很显著 (P<0.05) 。由于小麦只进行了两年的试验, 从数据中无法解读出小麦产量与试验年限之间的关系, 但是同时我们也观察不到小麦产量与生长季内降水量之间的关系。1999降水量为451 mm, 属于气象上的干旱年份, 此年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497kg/hm2, 虽然2002年的降水量为516mm, 属于气象上的平水年, 但是此年小麦的平均产量仅为2875kg/hm2, 可能与小麦生育期内降水的分布和病虫害的发生有关。

2.2 施肥管理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受到了施肥管理的影响。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对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NP和NPM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了11.07%和32.3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化肥的施用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而2002年化肥的施用效果也达到了P<0.05的显著水平。同样在干旱年份 (1999年) 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平水年 (2002年) , 平均高出18.97%。

小麦耗水量和产量是控制其水分利用效率的两个变量, 用直线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小麦的产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r=0.997, P<0.05) 。虽然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耗水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681。

3 小结

a.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表现为NPM>NP>CK。与无肥处理相比, 化肥和有机肥+化肥的施用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10.98%和34.41%。持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小麦的产量并没有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b.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亦随着肥料的施用而表现为增加, 即为NPM>NP>CK。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化肥的处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1.07%和32.39%。对于不同降水年型而言, 平水年和枯水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丰水年。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99, P<0.05) , 而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摘要:养分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 分析了1999年和2002年不同施肥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得到结果如下, 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特别是有机肥的施用。因此, 从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 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式。

关键词:施肥管理,小麦,东北黑土区,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聚宝, 徐祝龄, 钟兆站, 等.中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平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周怀平, 杨治平, 李红梅, 等.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22 (3) :27-31.

[3]朱钟麟, 卿明福, 郑家国, 等.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 (5) :565-568.

[4]张仁陟, 李小刚, 胡恒觉.施肥对提高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 (3) :221-226.

[5]FAN T L, STEWART B A, WILLIAM A, et al.Long-term fertilizer and water availability effects on cereal yield and soil chemicalproperties in Northwest China[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5, 69:842-855.

[6]BROWN J R.Summary: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symposium[J].Agronomy Journal, 1991, 70:83-85.

[7]MITCHELL C C, WESTERMAN R L, BROWN J R, et al.Overview of long-term agronomic research[J].Agronomy Journal, 1991, 83:24-29.

小麦施肥产量管理 篇2

由表1可知, 无肥区小麦、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174.64kg/667m2、231.69kg/667m2, 施肥区小麦、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325.99kg/667m2、389.10kg/667m2, 土壤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这说明玉米对土壤基础地力依赖程度高于小麦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

小麦无肥区产量从2003年的185.34kg/667m2下降到2008年的149.84kg/667m2, 呈下降趋势, 其回归方程为y=211.786-10.613 x, 相关系数r=-0.824 8**, 相关程度高。常规施肥区产量从2003年的262.44kg/667m2上升到2008年的340.27kg/667m2, 产量呈上升趋势, 直线回归方程为y=278.00+13.710 x, 相关系数r=0.775 5**, 相关程度较高。

对2003~2008年6年来的玉米产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施肥区产量呈下降趋势, 但不明显, 直线回归方程为y=391.629-0.722x, 相关系数r=-0.234 4, 相关程度低。而无肥区产量从2003年的290.71kg/667m2下降至2008年的200.25kg/667m2, 产量呈下降趋势, 回归方程为y=292.455-17.362 x, 相关系数r=-0.922 1**, 相关程度很高。

由表2可知, 黄褐土、褐土、砂姜黑土、潮土施肥区单产分别为259.68kg/667m2、317.13kg/667m2、401.25kg/667m2、369.69 kg/667m2, 施肥较不施肥分别增产102.62%、67.47%、113.48%、104.20%, 土壤贡献率依次为49.35%、59.71%、46.84%、48.97%。增产率依次为:砂姜黑土>潮土>黄褐土>褐土。土壤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砂姜黑土 (见图1) 。从地力分级上看, 单产>250kg/667m2、150~250kg/667m2、<150kg/667m2的土壤贡献率分别为68.12%、51.27%、39.87%。

注:地力的单位为kg/667m2 (下同) 。

由表3可知, 黄褐土、褐土、砂姜黑土、潮土习惯施肥区平均单产分别为300.15kg/667m2、358.57kg/667m2、441.82kg/667m2、410.73kg/667m2, 较不施肥分别增产82.92%、51.56%、89.61%、85.70%, 土壤贡献率依次为54.67%、65.98%、52.74%、53.85%。土壤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褐土、黄褐土、潮土、砂姜黑土 (见图2) 。

综上所述, 即使不施用任何肥料, 种植小麦、玉米也可获得一定的收成, 这是由于土壤本身具有肥力。不施肥农田的作物产量, 即表现为该地块的土壤肥力, 也是土壤对产量的贡献。同时, 产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综合标志, 又是代表土壤输出强度、土壤肥力演变的直接原因之一。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摘要:研究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对小麦、玉米的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6年来无肥区监测点小麦、玉米产量下降明显;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小麦施肥产量管理 篇3

关键词:小麦,肥效,试验

1 试验的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主要内容

该试验参照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方案设计, 设3个因素, 4个水平, 即氮、磷、钾3个因素, 4个水平即不施某一单质肥1个, 当地常规施肥量1个, 高于 (过量) 常规施肥量1个, 低于常规施肥量1个, 增设不施肥为空白, 共设14个处理, 肥料均选用国标单质肥料, 按比例混合后沟施覆土。肥效参数试验方案见表1。

kg/0.067 hm2

1.2 试验地的选择及方法

试验点选择在北纬35°21′10.5″, 东经110°50′15.3″, 海拔747 m的万泉乡万泉村的纯旱地正茬麦田。该麦田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1.03%, 全氮含量0.056%, 有效磷含量17.2%, 速效钾含量135%。播前不施任何肥料。在旋耕整地的基础上, 分小区起垄平畦面, 锄开沟。每小区各单质肥混匀后一次性做底肥沟施, 铁耙覆土后待播。品种选用临旱536, 播种前进行“三剂拌种”, 播种量为7 kg/hm2。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4月上旬预防白粉病、防治红蜘蛛等, 喷施质量分数40%的马拉硫磷1 000倍液, 20%粉锈宁300倍液, 旱地龙300倍液, 用药量为165 kg/hm2;灌浆期喷质量分数0.5%食醋, 每0.067 hm2用液量为175 kg/hm2。试验严格按肥效参数试验方案设计。共设计14个处理, 采用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30 m2, (宽4 m, 长7.5 m) 。

2 试验结果分析

该试验结果是严格按照小麦生育性状调查标准, 每小区定点1 m。三叶期后调查基本苗, 产量性状调查在收获前进行随机抽样。

2.1 生育期性状调查及分析

该试验9月29日播种, 10月5日出苗, 10月18日为三叶期。10月30日调查基本苗, 12月19日调查冬前总茎数。由于冬前降雨早, 越冬期提前, 春季持续干旱低温, 造成小麦生育期推迟, 3月6日返青, 3月14日雨后起身, 3月28日开始拔节, 调查最高总茎数, 小麦生育形状调查表见表2。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到, 小麦播种期表墒较好, 基本苗差异较小。单株分蘖处理3最多, 比处理1不施肥小区多0.8个蘖;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处理3比处理2不施N肥小区多0.5个蘖, 比处理6、处理11分别多0.6个分蘖;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4不施P肥小区分蘖最多, 比施P肥小区多0.3~0.4个分蘖;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施K肥与不施小区分蘖无明显区分。

次生根与分蘖比处理2最高为1∶0.77;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2不施N肥小区根蘖比最高, 比处理3、处理6、处理11的分蘖比分别高0.05、0.03、0.03;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几点5根蘖比最高为1∶0.79, 比处理4不施P肥区高0.05, 比处理6、处理7小区分别高0.1、0.2;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8不施K肥根蘖比最高, 该区域速效钾属旱地小麦极高类型;在N肥、P肥、K肥用量减半的条件下, 处理13增施P肥根蘖比最高, 比增施氮肥、钾肥分别高0.04、0.02。

冬前总茎数处理3最多, 比不施肥处理1多16.6万个蘖。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3比处理2不施氮、处理6、处理11分别多8万、11万、12.6万个蘖, 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5最多, 比处理4、处理6、处理7分别多1.4万、2.4万、5.4万个蘖;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10最多, 比处理8、处理9、处理6分别多6.7万、3.7万、8.4万个蘖。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在今年底墒不足, 表墒较好, 降温早的特殊年份条件下, 施N肥可促进营养生长, 加大了群体结构;施P肥可促进根系发育, 提高了小麦抗逆能力。但由于肥效报酬递减规律, N肥、P肥、K肥养分过量则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2 产量性状调查及分析

2011年小麦拔节后遭受罕见的低温侵袭, 生育期明显推迟。4月22日为抽穗期, 比往年推迟10 d, 4月27日开始扬花, 5月上旬为灌浆盛期, 5月中旬降雨有利于千粒质量提高, 5月中下旬调查有效穗、穗粒数, 6月8日成熟调查株高, 取50穗求出穗粒数, 并调查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6月10日分小区收获、碾打、晾晒, 记产时3点取样求出千粒质量。小麦产量性状调查表见表3。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到有效穗数处理3最多, 比处理1不施肥区多2.4万穗。

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施氮比不施氮有效穗多1.7万穗, 比处理6、处理11分别多1.7万穗、5万穗, 说明该区域过量施氮影响成穗数。

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成穗率处理6最高为39%, 比处理4、处理7分别多2.3万穗、1.3万穗。

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每0.067 hm2处理9有效穗数最多, 比处理8、处理6、处理10分别多0.6万穗、1.3万穗、2万穗, 过量施K肥成穗率降低5%~6%, 穗粒数由于有效穗数因素关系处理11最多, 比处理1不施肥区多5.3粒。

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穗粒数与施N量无相关规律。

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穗粒数相同处理5比处理6多0.8粒。

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穗粒数处理8最多, 比处理6、处理9、处理10多0.6粒、2.9粒、3粒, 与施K肥量无相关规律, 千粒质量处理10最高, 比处理1不施肥区高0.55kg。

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千粒质量随施N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施N肥区分别比不施N肥区千粒质量提高1.5 g、3.4 g、7.2 g。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4千粒质量最高, 分别比处理5、处理6、处理7高1.5 g、3.5 g、2.5 g, 但受有效穗数、穗粒数影响, 施P肥量各处理间无相关规律。

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处理10千粒质量最高, 比处理8不施K肥区高1.1 g, 比处理6、处理9分别高5.2g、2.2 g, 施K肥区各处理间无相关规律, 穗长处理3最长, 比处理1不施肥区长0.7 cm。小穗数处理11最多, 比处理1不施肥区多1.4个, 不孕小穗处理4、9最少, 比处理1不施肥区多0.7个。按小区实产折合每1 hm2生产数字看, 处理8产量最高, 比处理1不施肥区增产22.3 kg/hm2, 增产率为10%。

在P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各处理均比处理1不施肥小区增产, 以处理6产量最高, 比处理1增产11.2 kg, 增产率为5%。

在N肥、K肥同量的条件下, 以处理5产量最高, 比处理2、处理3、处理11分别增产2.3 kg、6.7 kg、2.3 kg, 增产率为1%~3%, 比处理1不施肥小区增产15.6 kg/hm2, 增产率为7%, 比处理4不施P肥小区增产2.8 kg/hm2, 增产率为1.2%, 比处理6小区增产4.3 kg/hm2, 增产率为1.9%, 比处理7小区增产4.3 kg/hm2, 增产率为1.9%。在N肥、P肥同量的条件下, 处理8产量最高, 比处理9小区增产4.5 kg/hm2, 增产率为1.9%, 比处理6小区增产11.1 kg/hm2, 增产率为4.8%, 比处理10小区增产15.6 kg/hm2, 增产率为6.8%。

在N肥、P肥、K肥用量减半的条件下, 处理12产量最高, 比处理1不施肥区增产11.2 kg/hm2, 增产率为5%, 比处理13小区增产16.4 kg/hm2, 增产率为7.5%, 比处理14小区增产13.4 kg/hm2, 增产率为6.1%。

由于该试验与大田管理同时在干旱少雨时期及时喷水, 提高了成穗率, 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使该试验田小麦在特殊年型条件下获得200 kg/hm2以上的可喜收成, 但因底墒严重不足, 春季罕见的零下7.9度的降温使其生育期推迟, 各处理肥效发挥作用不明显, 从而导致试验各处理间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处理8最高增产率为10%, 其余各处理间增产率为5%左右, 最低增产率为1.2%。

3 结论

小麦施肥产量管理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安麦6号。

肥料种类:钙镁磷肥 (含P2O512%) , 氯化钾 (含K2O60%) , 尿素 (含N46.3%) 。

1.2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8~2010年度在安顺市农科院石灰窑旱地进行, 供试土壤肥力中上等, 其理化性状为: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12.2g/kg, 碱解氮54mg/kg, 速效磷 (P) 27.8mg/kg, 速效钾 (K) 109mg/kg。前茬为大豆, 于10月22日播种, 次年5月24日收获。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小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13.5m2 (5.1 m×2.64m) , 每小区8行, 行距为0.33m, 小区间距0.4 m, 重复间距0.6m。施肥总量以每公顷计算:以常规施N225kg, P2O5120kg, K2O90kg为标准, 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和不同追氮时期对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试验共设5个处理 (详见表1) 。在每个处理的三次重复的第2、第7行固定1m每隔7d调查一次分蘖数;在每次重复的第1、8行固定样点内在各生育时期每次取有代表性植株30株, 用称重法测定单株叶面积, 进而求出叶面积指数, 并同时调查单株次生根数, 在三次重复的取样点行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 除边行外, 收中间6行计产 (10.2m2) , 用DPS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从产量及方差分析表看出, 处理 (2) 产量最高, 处理 (4) 产量最低。区组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值32.41>F0.017.01) 。经多重比较得出处理 (2) 、 (3) 无显著差异;但它们与处理 (5) 、 (1) 、 (4)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处理 (5) 、 (4) 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2.2 产量结构

通过对产量结构分析得出 (见表3) :各处理间的千粒重差异较小, 处理 (2) 千粒重稍低。各处理间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以处理 (2) 较高, 并均与处理 (1) 、 (4)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原因在于起身拔节期一次性追总氮量的60%可促进大蘖健壮生长和成穗, 减少小穗小花退化, 增加穗数和穗粒数。

2.3 各处理群体茎蘖动态

由图1可见:安麦6号的分蘖消长已具有两个分蘖盛期和一个分蘖高峰期, 越冬期缓慢生长或停止生长, 无效分蘖集中死亡”的特点。11月16日开始分蘖, 之后随着植株叶片增多, 根系扩大, 分蘖迅速增加, 于12月28日左右形成冬前分蘖盛期, 处理 (3) 茎蘖数最多为31.8万株/667m2, 其次是处理 (2) 茎蘖数31.7万株/667m2。从翌年1月-2月初分蘖发生缓慢, 随2月中旬气温回升开始返青, 新的分蘖又大量发生, 于3月1日左右又形成春季分蘖高峰期, 以处理 (2) 茎蘖数最高, 达43.2万株/667m2;处理 (4) 茎蘖数最低37.6万株/667m2。各处理在越冬前分蘖比较平稳, 在开春返青-拔节期由于追肥的差异, 处理 (2) 在此期追肥量最多, 养分充足, 能较好地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矛盾, 发展群体适宜, 个体也较为健壮, 后期群体结构良好, 为获取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处理 (4) 此期未追肥, 前期养分不能满足后期生长的需要, 因此后期发生分蘖少, 导致产量低。

2.4 叶面积指数变化

由图2看出:安麦6号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呈单峰形曲线变化。在越冬至起身期前分蘖增长较慢, 春季返青期叶面积指数迅速上升, 拔节期处理 (2) 叶面积指数相对最大达4.03, 其次是处理 (3) 叶面积指数为3.91;拔节后叶面积不断增长, 直至抽穗期 (4月19日) 各处理叶面积指数达最高值, 以处理 (2) 叶面积指数最高为6.12, 处理 (4) 最低。蜡熟期随养分供应减少, 叶片衰老, 功能叶逐渐减少, 叶面积指数稳步下降。因处理 (2) 起身拔节期一次性追总氮量60%, 到蜡熟期 (5月17日) 叶面积指数还达最高1.66, 此项施肥可明显延长叶片功能期, 提高后期光合作用, 增加干物质积累, 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3 小结与讨论

1) 试验表明, 在一定磷钾肥水平下的氮肥运筹方式, “安麦6号”分次施用产量显著优于一次性作底肥施用的, 以40%作底肥, 60%作追肥为的方式最佳, 追肥时期为起身拔节期。这种施肥方式有利于穗数与穗粒数的同步增加, 增穗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

2) 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 既可减少无效分蘖的大量发生, 又可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适宜的有效穗数。同时, 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从而减少了因氮素利用率低而造成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也可以减少用工费用。

上一篇:误差预防下一篇:转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