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方式

2024-05-21

施肥方式(共8篇)

施肥方式 篇1

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包括地膜、肥料、农药等各种投入中, 肥料投入往往占相当大的比例, 肥料的投入经常会超过1500元/hm2, 并且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施肥方式的不同, 也影响烟草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现从经济作物常用施肥方式入手, 介绍烟草种植常用施肥方式, 对烟草种植过程中利用不同施肥方式的施肥效果予以评价。

一、烟草种植施肥方式

㈠单层施肥法起垄前在垄线附近开一条深8cm~10cm的沟, 在沟内施入全部基肥。

㈡双层条施法开厢后先在厢表面开两条深8cm~10cm的沟, 施入下层肥料, 再平整厢面起垄, 于垄体上垄线位置开一条深8cm~10cm的沟, 在沟内施入上层肥料。

据报道采用分层施肥平均单产增加10%, 上中等烟比例增加25%, 产值效益增加20%, 很受烟农欢迎。其主要技术:一是根据土壤肥力确定施肥, 一般高肥力田施纯氮67.5kg∕hm2、中等肥力田施纯氮90 kg/hm2、旱坡地施纯氮112.5 kg∕hm2,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之比为1:1.6~1.7:2.2~2.4;二是中等肥力田在起垄前将烟草专用肥 (8:16:24) 675kg∕hm2~787.5kg∕hm2条施, 垄底中心线作下层肥, 然后起垄高25cm~30cm, 起垄后将进口复合肥 (75:15:15) 240 kg∕hm2穴施, 盖上一层薄土后即可栽植烟苗;三是栽烟后一般不再追肥, 如果烟株表现脱肥早衰, 也可适当追施少量液肥, 用硝酸钾20kg∕hm2~40kg∕hm2、硫酸钾60 kg∕hm2~90 kg∕hm2溶于稀粪水进行根系追肥, 追肥期间避免基肥与追肥浅施于同一位置。分层施肥法有利于根系向下伸展, 增强烟株抗旱能力;将全部或绝大部分肥料作基肥施用, 减少了施肥 (追肥) 用工数量[1]。

㈢环穴施肥法起垄前在将要栽烟的位置立放啤酒瓶, 使之排立成行, 瓶间距即为烟株间距, 在每个啤酒瓶四周环形施一周底肥, 直径为18cm~22cm, 施肥量占肥料总量的75%, 接着起垄, 起垄后拔去啤酒瓶, 留下的孔作为移栽穴, 其余肥料分别于栽烟后7d、20d浇施。

据1996年调查, 我省烟农普遍采用的施肥方法为在起垄时或移栽前一次性将肥料条施于移栽垄。据分析, 如此施肥存在着以下几个方而的问题。一是过早施入淋溶性较强的氮、钾肥料易于造成肥料流失;二是采用一次性将肥料基施于移栽行下, 难以避免肥料对根系的灼伤。研究表明基肥全部采用烟株定量侧穴肥, 施肥过于集中, 肥料的溶解与扩散较慢, 尤其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情况下, 基肥侧穴施肥则显著影响烟株早期对肥料的吸收, 肥效明显延迟, 因而对烟叶成熟和烘烤不利。基肥采用每株定量环穴施肥, 并与剪叶育苗技术配套, 既可保证烟株对肥料早期吸收, 又体现集中施肥的优点。每株定量侧穴施肥进行改进 (将基肥侧穴施肥改为基肥中的5kg/hm2作定根肥, 其余的基肥进行侧穴施) , 与环穴施肥效果相当[2]。

㈣“101”施肥法垄起好后, 在垄体中央开穴, 深15cm~20cm, 中心置一容器, 将基肥的三分之一环形施入。覆土后将容器取出, 留空作栽烟位置, 再在穴两边约15cm处开垂直于垄体的长20cm、深15cm的施肥沟, 将剩余的三分之二基肥均匀施入并覆土。

㈤分次单株定量法大穴移栽后, 在距烟株10cm处用直径4cm~5cm木棍扎深10cm左右的空穴, 用定量容器将基肥倒入后覆土, 栽后四周内采用相同的方法, 用定量容器将基肥追施于烟株相对的另一侧。

二、常用烟草施肥方式施肥效果评价

㈠双层施肥法该施肥方法栽培的烟苗移栽后缓苗较快, 早期生长较理想, 但烟株中后期的生长效果不好。其原因是肥料过于分散, 烟株间土壤中的部分肥料在根系尚未到达时可能流失, 在烟株吸肥高峰期没有足够的肥料集中供应, 而在烟株进入成熟期后烟株间土壤中尚存有未被吸收的肥料。这是造成上部烟叶含氮化合物含量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此施肥法不宜提倡。

㈡穴状定位施肥法将底肥集中施于穴底部, 烟苗移栽后根际附近肥料浓度较高, 不利于烟苗缓苗成活;且肥料距烟苗根系较近,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根系向四周伸展, 作为主要吸肥区的根尖部分离肥料越来越远, 使烟株在吸肥高峰期 (栽后40d~5Od) 不易吸收到足够的肥料, 从而影响了烟株的生长势及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㈢“101”施肥法属环形施肥, 肥料圈距离烟苗根系10cm左右, 烟苗植入的位置基本为无肥料, 十分有利于缓苗。烟苗缓苗后 (栽后5d~7d) 及时浇施少量肥水, 即可满足烟苗早期的需肥。待根系向四周扩展至肥料圈时, 一般己进入生长季, 烟株进入旺长期 (吸肥高峰期) , 此时肥料全部处于根系吸收范围内, 肥料与吸收活力强的根系接触面积大, 能集中、大量地被烟株吸

甜玉米的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

马宝花

(天水市秦州区种子管理站, 甘肃天水741000)

甜玉米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 是胚乳性状的突变体, 以其籽粒 (胚乳) 在乳熟期含糖量高而得名, 具有蔬菜、水果、食品和饲料四位一体的利用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变, 甜玉米及其制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之一。

甜玉米营养丰富、食味品质好, 在乳熟期采收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4倍多, 蛋白质是普通玉米的4.6倍左右, 脂肪、氨基酸均比普通玉米高1倍以上, 维生素B1、B2、C、E、磷、钙的含量也大大超过普通玉米。种植甜玉米的投入低、产出高, 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实践证明, 发展甜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纯收入在22500元∕hm2左右, 比普通玉米增值7500元∕hm2左右, 并且秸秆是发展畜禽的好饲料, 实属短、平、快的开发项目。甜玉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管理方便, 甜玉米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 实践证明凡能种植普通玉米的地方都能种植甜玉米, 甜玉米的管理和普通玉米一样方便。甜玉米的市场销量大、食谱广, 甜玉米及其制品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之一, 其既可生食、煮食, 还可加工成罐头制品, 可同不同类型的蔬菜一起加工, 用途很广。

一、品种特性

甜玉米根据它们的遗传特点的不同, 可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甜玉米、亚超甜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半加强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是由第四染色体上的Su1基因突变成Su2引起的玉米胚乳缺陷类型。其特点是乳熟期含糖量提高, 相当于普通玉米的2.5倍, 把胚乳淀粉中的大部分直链淀粉转变为小分子溶于水的支链淀粉, 带有糯性, 适口性好, 果皮脆嫩。其缺点是含糖量与超甜甜玉米相比偏低, 对采收期要求太严, 超过最佳采收期10天含糖量只有最佳采收期的一半, 收获后由糖分向淀粉转化的速度太快, 常温下存放24h含糖量降低50%, 籽粒成熟脱水后呈现透明皱缩状。

超甜甜玉米是以Sh2基因为背景, 乳熟期籽粒总含糖量达25%~30%, 其中蔗糖含量为22%~30%, 是普通玉米的10倍, 比普通甜玉米高2.5倍~3.0倍, 淀粉含量18%~20%, 水溶性多糖为5%, 糯性欠佳, 和普通甜玉米相比有甜、脆、香的特点, 籽粒果皮较厚、柔嫩性差, 籽粒成熟脱水后表现为凹陷干瘪, 呈不透明状, 粒重只有普通玉米的三分之一, 很容易识别。

亚超甜甜玉米是把普通甜玉米基因Su1和超甜甜玉米基因Sh2两对基因的优缺点互相补充所产生的混合类型的甜玉米, 这种甜玉米的含糖量比普通甜玉米提高大约50%, 同时保持了普通甜玉米75%的支链淀粉。

加强和半加强甜玉米是在普通甜玉米的背景上加强一个甜基因而成的。它具有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甜玉米的特点, 在乳熟期及有很高的含糖量, 又有高含量的水溶性多糖。其用途广泛, 风味好, 采收时间长。

二、栽培技术

㈠合理布局、隔离种植, 保证纯度每种甜玉米的种植要与普通玉米或其它类型的甜玉米隔离种植, 隔离区为300m~400m (糯玉米隔离区为200m~300m) , 时间隔离为25d~30d, 山、树林、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区可适当缩短。甜、糯玉米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甜基因突变体, 彼此之间属于非等位性的遗传关系, 因此不能把这些隐性基因所决定的任何类型的甜、糯玉米互相串粉杂交, 更不能与普通玉米串粉杂交, 否则, 由于基因的互补作用, 当代就失去了胚乳含糖量高的特性而变成普通玉米。因此无论何种甜玉米都必须与不同类型的甜玉米和普通玉米隔离种植, 防止串粉杂交失去甜性, 这是甜玉米种植最关键的一条注意事项。

㈡精细整地、确保全苗, 分期收获、增产增收甜玉米种子籽粒瘪瘦, 种子顶土能力弱, 因此种植甜玉米要求以PH6.5~7弱酸性肥沃的砂壤土为好, 深翻24cm, 做到地平、土细、上虚下

!!!!!!!!!!!!!!!!!!!!!!!!!!!!!

收, 且根系四周吸肥量较均衡。烟株进入成熟期后, 施入土壤的氮肥等已被吸收殆尽, 这有利于烟叶的成熟。肥料圈位置约为15cm~18cm深上层, 该上层干湿交替变化较小, 肥料利用率较高, 所以采用“101”施肥法施肥比其它施肥效果更好。

三、结语

适当的施肥方式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的积累和烟草根系体积的增加, 并对后期叶绿素的降解和成熟落黄有较好作用, 使得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还可协同提高烤烟叶片中磷钾营养、根系氮素营养的分配比例, 降低氮磷钾在茎秆配比, 提高烤烟烟叶品质。同时施肥方式对烤烟烟叶的化学成分和内在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适当的施肥法处理的烟叶, 其氧化钾、还原糖含量最高, 糖/碱、钾/氯、总氮、胭碱较为协调, 内在品质相对较好。所以研究改进施肥方式也是提高烤烟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柯油松, 邱妙文, 等.施肥方法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烟草科技, 2007, ⑻.

[2]姚跃津, 黄家良, 徐德钦, 等.不同施肥方案对NC82的影响.丽水学院学报, 2006, ⑸.

施肥方式 篇2

关键词 烟草 ;施肥方法 ;农艺性状

分类号 S572.06

云南是中国重要的烤烟种植区,由于云南特殊的气候与复杂的地理环境,近几年早植烟生产在云南部分烤烟种植片区迅速推广,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早植烟生产可以有效地避开病虫害的高峰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但其在大田生产管理中区别于夏烟。烤烟的生长周期对肥料的利用非常敏感,不同的施肥方式、施肥量对烤烟最终的产量、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参照夏烟移栽条施、环施2种施肥方式[1],对早植烟的大田移栽进行比较试验,为早植烟的移栽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品种

供试烤烟品种为红花大金元,由烟草公司统一配供。有机肥为农户集中堆渥腐熟的农家肥。烟草专用复合肥(N∶P∶K=12∶14∶23),由云叶肥料有限公司提供。

1.1.2 试验地点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乡平安村烤烟连片种植区,地块面积0.08 hm2,种植年限10 a以上,1~7月份≥10℃有效积温686.9℃,水利设施为水渠,粘壤土,前茬作物水稻,速效氮123.2 mg/kg,速效磷52.8 mg/kg,速效钾91 mg/kg,土壤pH值6.7。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随机排列,共设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处理1条施中层肥:条施农家肥、专用复合肥→理墒→移栽→浇施肥水甲霜灵农药→盖膜。处理2环施中层肥:理墒→打塘→移栽→环施农家肥、专用复合肥→浇施肥水甲霜灵农药→盖膜压土。对照(CK)撒施农家肥、专用复合肥→理墒→移栽→浇施肥水甲霜灵农药→盖膜。

1.2.2 移栽后成活率及弱苗统计调查

分别在移栽后5、75 d,各处理选择100株烟进行烟苗成活率调查和弱苗统计。

1.2.3 生育期调查

移栽后按照保山市烤烟生产标准执行,调查移栽期、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封顶期、第1次采烤和最后1次采烤期时间[2]。

1.2.4 田间病虫害调查

移栽后每处理选取50棵,分别在团棵期、旺长期、采烤期,进行烟草炭疽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花叶病、赤星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统计调查[3]。

发病率(%)=(调查株数-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1.2.5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在移栽30、45、60 d、采烤前4个时期[4],每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烟株25棵挂牌测量其株高、茎围、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平均叶长和叶宽、田间叶面积系数[5]。

单叶叶面积(m2)=0.634 5×(叶长×叶宽)

叶面积系数=平均单叶面积×单株叶数×每公顷株数/10 000。

每公顷移栽株数为18 000株。

1.2.6 经济性状

烟叶成熟后,各处理分小区单独采摘烘烤、分级计产,并进行统计分析各处理经济性状[6-7]。统计数据采用DPS方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烟株成活率及弱苗的影响

2种不同施肥方式移栽后成活率和弱苗率统计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移栽后5 d,与对照组相比,条施和环施2种施肥方式都能较好地保证烟株成活率,处理2略优于处理1。早植烟移栽前期需肥量高于夏烟,移栽前期必须保证烟株充足的肥料供应,才能使其正常生长。从表1可以看出,移栽75 d后,处理2弱苗率较低,整齐度较好,这可能与移栽后肥料供应均匀程度有关,环施中层肥,可有效地保证每一棵烟株的肥料供应,而处理1和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肥料使用不均。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生育周期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生育周期的影响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3种不同处理进入团棵期的时间基本一致,处理2率先进入旺长期,但现蕾期、封顶期和成熟期都比对照组和处理1晚。处理1与对照组在成熟期以前差异不大,但成熟期有所推后。由于早植烟的大田环境温度较低,烟株生长相对较慢,所以处理1和处理2整个生育期160 d左右,比对照组推迟约10 d,较长的生育周期有机物得到有效积累,从而可以提高一定产量。由于早植烟采取现花封顶,所以现蕾期和封顶期2时期相差10 d左右,通过延迟封顶期来保证营养平衡,促使烟株正常成熟落黄,保证烘烤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烘烤损失。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病害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病害的影响见表3。从表3可看出,在烟株整个生育周期中3种处理发病率较低,说明早植烟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开各种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病害对烟株的影响,降低生产成本。处理1和处理2在团棵期,除炭疽病外没有其它病害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环施和条施施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烟株对花叶病的抗性。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环施肥对抗赤星病效果较好,在旺长期以前没有发病烟株,且在采烤期发病率也低于其它处理,这对烟叶正常开片,保证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不同处理施肥方式对早植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处理施肥方式对早植烟农艺性状的影响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株高、茎围、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系数等指标,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加,其增加速度变化由慢变快。各处理之间农艺性状在移栽45 d前差异不显著,从移栽后60 d至第一次采烤时,处理2各农艺性状高于其它2种处理,叶面积系数高于处理1约0.78,高于对照约0.88,说明处理2烟株整体伸展较充分,叶片开片度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环施中层肥与烟株根系分布基本一致,因而促进了烟株根系对肥料的利用率。

nlc202309042328

从表4还可以看出,处理2单株叶面积高于处理1约3 045.14 cm2,高于对照组约3 413.49 cm2。处理2的株高、茎围都高于其它处理,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在大田生育期的抗逆性,降低低温对烟株的影响,防止出现早花,增强其抗病性。

2.5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济性状的影响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之间初烤烟叶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差异显著,其中对照组的各项指标都低于其它处理,环施中层肥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说明环施中层肥处理效果最好。从表5还可以看出,处理2单位产值和产量显著高于处理1和对照,每公顷比对照组产量多158.7 kg,产值高于对照0.55万元。从上等烟比例可以看出,环施中层肥对提高早植烟烟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从中上等烟比例可以看出,环施中层肥对提高烟农经济收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生育周期及大田抗逆性的影响

移栽期施肥方式的不同,对早植烟的整个生育周期影响较大,因为早植烟在前期需要有充足的肥料供应,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抗逆性,使其正常生长。如果在早植烟前期肥料供应不足就会出现前期生长缓慢,抗病性降低,容易出现早化现象。环施中层肥,既可以保证早植烟的前期的肥料供应,又可以保证施肥的均匀度,这对保证后期烟株整齐度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后期的采烤提供了操作上便利。

3.2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移栽时不同施肥方式对早植烟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不同处理在各个时期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单株叶面积等指标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环施中层肥的效果最好,各农艺性状都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环施中层肥对早植烟大田正常生长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环施中层肥使用方法较为合理,与烟株根系生长及伸展方向基本一致,能最大限度促使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产量。从经济性状可以看出,环施中层肥在产值、上等烟比例及均价方面都高于其他处理,对提高烟叶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较大。

综上所述,在早植烟移栽不同施肥方式中,环施中层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烟株抗逆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初烤烟叶和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推广实施过程中操作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没有对不同处理的初烤烟叶进行内在品质测定及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初烤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良勇,余卓越,邹喜明,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06,3(4):53-55.

[2] 李海龙,赵正雄,于良君,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7):7 508-7 514.

[3] 王树会,邵 岩,李天福,等. 云南12 个地州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对策[J]. 土壤通报,2006,37(4):684-687.

[4] 杨夏孟,刘国顺,刘清华,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58-60,87.

[5] 李宏光,赵正雄,杨 勇,等. 施肥量对烟田氮素供应及烟叶产量的影响[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37-42.

[6] 李琰琰,韩 延,齐 飞,等. 不同有机无机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 575-16 577,16 584.

[7] 周文亮,赖洪敏,仝建华,等. 施用复合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3,3(2):647-652.

玉米施肥方式的优化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供试肥料有玉米专用肥(N-P-K:13-19-17)、控释尿素复合肥(N-P-K:30-13-10)、高氮复合肥(N-P-K:30-13-10),均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64%磷酸二铵、46%尿素、60%氯化钾均购自肇东市。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肇东市向阳乡百合村泰山屯进行,前茬为玉米,地势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为2.54%,速效氮119 mg·kg-1,速效磷25 mg·kg-1,速效钾111 mg·kg-1,pH 7.7。4月15日整地施肥,5月1日机械开沟坐水人工播种,保苗45 000株·hm-2。

试验设5个处理,4次重复,每个小区9行,行长8.00 m,垄宽0.67 m,小区面积48 m2,随机排列。处理1:对照CK(不施肥);处理2:农民习惯施肥,即施64%磷酸二铵225 kg·hm-2、60%氯化钾75 kg·hm-2、46%尿素150 kg·hm-2作底肥,46%尿素300 kg·hm-2作追肥;处理3:玉米专用肥375 kg·hm-2作底肥,46%尿素300 kg·hm-2作追肥;处理4:控释尿素复合肥600 kg·hm-2作底肥,不追肥;处理5:高氮复合肥作底肥,不追肥。

1.3 方法

各种肥料事先按小区用量称好,混匀,施入垄沟内,然后合垄,正常播种。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1.4.1 玉米物候期调查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和成熟期,调查标准为各小区内植株50%以上达到各时期标准地方经济即可记载。

1.4.2 植株性状调查

株型、株高、穗位高、穗上叶和茎粗等,按照常规方法观测记载。

1.4.3 测产调查

各处理除去边行和垄头随机取10 m2,分别调查实收穗数、穗鲜重,取10穗带回室内,分别调查出籽率、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含水率等。各处理取2株玉米秸秆称鲜重,待晾干后称干重,计算秸秆产量。

试验结果的数据采用DPS 3.01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 2007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物候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习惯施肥和玉米专用肥可提前2 d成熟,控释肥和高氮复合肥可提前1 d成熟。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玉米专用肥分别在穗长、穗粗、株高、穗上叶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高氮复合肥;高氮复合肥茎粗最粗,其次是控释肥;高氮复合肥秃尖最小;习惯施肥穗位高最低。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对5个处理的籽粒产量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略)。由表3和图1可知,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变异幅度为8 295.0~10 054.5 kg·hm-2,5个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处理2产量最高,达到10 054.5 kg·hm-2;对照产量最低,为8 295.0 kg·hm-2。

2.4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秸秆产量的影响

对5个处理的秸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略)。由表4和图2可知,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变异幅度为7 425~11 025 kg·hm-2,5个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处理2产量最高,达到11 025 kg·hm-2;对照产量最低,为7 425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物候期的影响为习惯施肥和玉米专用肥的施肥方式比对照提前2 d成熟,控释肥和高氮复合肥比对照提前1 d成熟;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表明,玉米专用肥分别在穗长、穗粗、株高、穗上叶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高氮复合肥;习惯施肥穗位高最低;高氮复合肥茎粗最粗,其次是控释肥;高氮复合肥秃尖最小;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是玉米专用肥;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秸秆产量的影响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秸秆产量最高,其次是玉米专用肥。从试验结果看出农民习惯性施肥方式下虽然产量性状各种指标表现都比较好,但是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普遍存在土壤养分走低,养分间比例日益失衡,土壤中微量元素匮乏,进而使得土壤透气性降低,并且农民习惯性施肥方式用量大,相对效益低,所以建议在适当补充有机质的前提下,常规的施肥方式用玉米专用肥宜,为玉米增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植株性状、籽粒和秸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性施肥和玉米专用肥的施肥方式比对照提前2 d成熟,控释肥和高氮复合肥比对照提前1 d成熟;玉米专用肥分别在穗长、穗粗、株高、穗上叶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高氮复合肥;习惯施肥穗位高最低;高氮复合肥茎粗最粗,其次是控释肥;高氮复合肥秃尖最小;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

关键词:施肥方式,玉米,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怡,李玉影,刘颖,等.黑龙江省玉米氮肥适宜用量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39-40.

[2]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等.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玉米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6):82-87.

[3]褚清河.玉米氮磷最佳施肥比例与报酬递减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23-25,36.

[4]张侠.玉米配方施肥大田对比示范试验[J].现代农艺科技,2009(23):34.

玉米不同施肥方式应用效果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匀东镇坝固村, 当地年平均温度16.2℃, 海拔830 m, 试验地面积2 080 m2, 试验地前茬为马铃薯, 肥力中上等, 土质为砂质红壤土。

1.2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尿素 (含N 46%) 、磷肥 (含P2O514%) 、氯化钾 (含K2O 60%) ;供试玉米品种:新中玉801。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处理A:施尿素225 kg/hm2、磷肥375 kg/hm2、钾肥150 kg/hm2;处理B:施尿素30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225 kg/hm2;处理C:施尿素375 kg/hm2、磷肥525 kg/hm2、钾肥300 kg/hm2;CK:不施化肥作空白对照。3次重复, 小区面积38 m2。

1.4 试验实施

试验采用育苗移栽单株栽培方式[3,4], 于2014年4月6日播种, 4月15日移栽, 以宽行93.3 cm、窄行40 cm、株距26.5 cm进行宽窄行栽培。肥料使用方法:试验地统一施农家肥15 t/hm2, 然后各配方施肥区以尿素30%+磷肥100%+钾肥70%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种植沟, 其余肥料分3次作追肥, 第1次在出苗补缺后10 d进行, 以尿素总肥量的20%兑水浇施;第2次在小喇叭口期进行, 以尿素总肥量的30%+钾肥的30%兑水浇施;第3次在大喇叭口期进行, 以尿素的20%浇施。其他田间管理各处理一致。试验于8月14日统一收获, 各处理分别采收进行理论测产和实收计产量[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配方施肥以处理B产量最高, 小区平均产量为32.2 kg, 折合产量为8 473.68 kg/hm2, 较CK产量5 639.47 kg/hm2增产2 834.21 kg/hm2, 增幅50.26%。经差异显著性分析, 处理A与处理B和CK均存在差异显著性, 与处理C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处理B与处理A和CK存在差异显著性, 与处理C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处理C与处理A和CK存在差异显著性, 与处理B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均产生一定影响, 株高、穗长、成穗率均以处理B为最高, 处理C、A次之, CK最低。穗秃顶长度处理B、C明显低于CK, 处理A略低于CK。穗粒数各配方施肥处理均明显高于CK, 以处理B最高, 平均为525.3粒, 较CK多118粒, 依次为处理B (525.3粒) >处理C (523.4粒) >处理A (487.3粒) >CK (407.3粒) 。千粒重以处理B最高, 为327.1 g, 较CK高11.2 g, 处理C次之, 为325.2 g, 较CK高9.3 g, 处理A居第3位, 为319.5 g, 较CK高3.6 g。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种植效益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各配方施肥处理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均明显高于CK, 以处理B产值最高, 在除去新增化肥成本投入后, 较CK增收5 167.60元/hm2, 新增投入产出比为1.00∶3.16。其次为处理C, 较CK增收4 669.75元/hm2, 新增投入产出比为1.00∶2.22。处理A比CK增收3 574.35元/hm2, 新增投入与产出比为1.00∶3.0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配方施肥对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均具有明显效应, 施肥区较空白对照株高、穗长及成穗率均有所提高, 果穗秃顶长度明显下降, 因穗粒数增多, 千粒重增重最终造成产量提高。不同配方施肥对玉米种植增收效益明显, 不同配方施肥综合效益以施尿素30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225 kg/hm2的增产增收效益最佳。

该试验选择的田块为中上等肥力田, 但水源条件不是很好, 移栽后遇上长时间干旱, 对肥料的有效释放和吸收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 从而造成产量结果的误差, 试验结果仅供参考, 大面积推广应在进一步示范后进行。

摘要:2014年结合粮增工程项目实施在都匀市匀东镇坝固村开展了玉米不同配方施肥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匀东镇玉米栽培以施尿素30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225 kg/hm2的配比方式增产增收效果最好。

关键词:玉米,施肥方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广春, 彭继伟.高科双膜缓释肥料在夏玉米上的肥效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8) :65.

[2]靳军良, 董风林, 谢霞, 等.固原市地膜玉米控释肥肥效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4, 55 (12) :46-48.

[3]赵宏儒, 郭淑鲜, 陶杰, 等.包头市固阳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4) :59-60.

[4]安彬, 吴淑梅, 孙俊华, 等.玉米应用不同数量有机肥料和化肥配施田间肥效分析[J].杂粮作物, 2008, 28 (6) :392-393.

[5]詹其厚.氮肥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肥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 (4) :352-353.

施肥方式 篇5

试验于2009年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玉米栽培试验地,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方式, 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供试肥料:尿素由大庆生产, 含纯N46%, 磷酸二铵由湖北黄麦岭生产, 含P2O546%、纯N18%, 硫酸钾由哈尔滨瑞丰公司生产, 三龙生物肥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加工所生产。供试玉米品种为垦单10号。

施肥结构试验共设9个处理, 处理1~3每公顷施肥纯量均为225kg, N、P、K比例分别为1.5∶1∶0.5、1.8∶1∶0.5、2∶1∶0.5;处理4~6每公顷施肥纯量均为270kg, N、P、K比例分别为1.5∶1∶0.5、1.8∶1∶0.5、2∶1∶0.5;处理7~9每公顷施肥纯量均为315kg, N、P、K比例分别为1.5∶1∶0.5、1.8∶1∶0.5、2∶1∶0.5。施肥量级试验共设6个处理, 处理1~5每公顷施肥纯量分别为180、270、360、450、540kg/hm2, 处理6为直播对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玉米是高产作物, 需肥较多。但是施肥水平不同, 需要的氮素量也有差异, 氮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有试验表明, 叶片氮素在相当广泛的浓度范围内对光合强度起着支配作用。而磷、钾的作用就不如氮那么显著。在氮、磷营养水平都高的情况下, 钾才能起显著作用。

行间覆膜栽培也遵循此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 草甸黑土公顷施肥225~270kg时, 氮、磷、钾施用结构以2.1∶1∶0.5为宜, 公顷施肥纯量270kg的处理6比公顷施225kg的处理3增产8.5%。公顷施肥315kg时, 氮、磷、钾比例以1.5∶1∶0.5为宜, 公顷产量11808.0kg, 比施氮量高的处理9增产6.0%。因此, 应用大垄行间覆膜技术, 增加密度、提高施肥量的情况下, 要适当降低氮素的用量。

2.2 施肥量级试验结果与分析

施肥量级试验结果表明, 公顷施肥纯量从180kg到270kg, 产量上升幅度较大, 增产29.7%;从270kg到450kg略有上升, 但幅度不大, 增产3.1%;从450kg到540kg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效益分析, 施肥量在270kg/hm2, 最经济有效。不同土类施肥结构:草甸黑土氮、磷、钾比例为2∶1∶0.5;白浆土、沙壤土为2∶1∶1;黑钙土为1.5∶1∶0.5。

3结论

玉米叶片氮素在相当广泛的浓度范围内对光合强度起着支配作用。而磷、钾的作用就不如氮那么显著。在氮、磷营养水平都高的情况下, 钾才能起显著作用。行间覆膜栽培也遵循此规律, 草甸黑土公顷施肥225~270kg时, 氮、磷、钾比例以2.1∶1∶0.5为宜, 公顷施肥纯量270kg的处理6公顷产量达12303.0kg, 比公顷施肥纯量225kg的处理3增产8.5%。公顷施肥纯量315kg时, 氮、磷、钾比例以1.5∶1∶0.5为宜, 公顷产量11808.0kg, 比施氮量高的处理9增产6.0%。

不同施肥方式促僵苗转化的试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月塘镇夏营村石山组, 土质黄泥土, 土壤基础地力一般, 前茬粳稻。 供试品种:扬麦20。

种植方式为机条播。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设7个处理, 重复3次, 共21个小区, 小区面积0.15亩。处理Ⅰ:尿素+复合肥;处理Ⅱ:尿素+壮秧剂;处理Ⅲ:复合肥+壮秧剂;处理Ⅳ:壮秧剂;处理Ⅴ:尿素;处理Ⅵ:复合肥;处理Ⅶ:空白 (不施平衡肥) 。 施肥含氮量按7.5kg尿素折纯氮, 尿素+复合肥含氮量各占50%, 肥料+壮秧剂的壮秧剂按10kg/亩追施, 搭配肥料补足氮素量。

1.3 试验过程

11 月3 日播种, 2 月中旬田间麦苗有落黄现象, 2月26日追施平衡肥促僵苗转化。 试验田中施用基肥45% 复合肥35kg/亩、苗肥尿素7.5kg/亩、拔节孕穗肥45%高效复合肥10kg/亩+尿素5kg/亩。 病虫草害防治同大面积生产。

1.4 试验观察与调查

灌浆结实至成熟收获期, 观察各处理的倒伏情况;施肥前定点考察基本苗, 成熟前调查定点苗成穗率;成熟收获前, 测定各处理的产量, 取样测定植株农艺性状和穗部结实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F值=20.184>F0.01=4.015, 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而重复之间F值=0.351<F0.05=3.16, 表明重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对各处理产量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测验 (LSRSSR) 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显示:返青期对于僵苗不发田块追施平衡肥均有增产效果。在5%显著水平下, 处理Ⅱ与各处理间产量均呈现差异极显著, 处理Ⅰ、Ⅲ、Ⅳ, 处理Ⅰ、Ⅲ、Ⅴ和处理Ⅴ、Ⅵ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各处理与处理Ⅶ, 即未施平衡肥的空白区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Ⅱ产量水平最高, 平均亩产433kg/亩, 比对照区368k/亩g增产65kg/亩, 增产率达17.7%。 (详见表2) 。

2.2 不同施肥模式对穗粒结构的影响

2.2.1对有效穗的影响对于僵苗不发的田块, 返青期追施肥料可减少小分蘖褪化, 提高有效穗。 从试验结果来看, 补施尿素类的处理有效穗呈现增加的趋势, 有效穗最多的为尿素+复合肥模式, 达33万/亩, 比对照29.8万/亩增加3.2万穗/亩。 其次是尿素处理32.4万穗/亩。 追施壮秧剂的处理考察结果表明, 壮秧剂处理能促进分蘖分化生长, 抑制小分蘖, 促进大分蘖生长, 成熟期田间有效穗适宜, 每亩有效穗30万~31.3万, 茎秆粗壮, 有利于攻大穗、促大粒。

2.2.2对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表3 产量构成中各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差异明显, 施用壮秧剂的处理和尿素复合肥搭配使用后, 小麦增粒增重显著。 从调查的每穗粒数来看, 尿素+壮秧剂处理每穗粒数最多, 平均为39.2粒, 比对照增加2.7粒, 其次分别为壮秧剂处理37.3粒、尿素+复合肥处理37粒、复合肥+壮秧剂处理36.7粒, 比对照分别增加0.8粒、0.5粒、0.2粒, 单一施用尿素、复合肥处理的有效穗多, 粒数低于对照区。 从千粒重来看, 僵苗田块追施返青平衡肥均有增重效果。 千粒重表现最高的是壮秧剂处理, 千粒重38.94g, 比对照高4.26g, 其次排序为:尿素+壮秧剂>尿素>复合肥+壮秧剂>复合肥>尿素+复合肥。 每穗粒数、粒重考察结果表明:出现僵苗的田块及时追施平衡肥, 有利于幼穗分化、穗型大、每穗粒数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2.3 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返青时追肥有利于植株恢复生长, 对株高的影响比较明显, 随机取样测定结果: 从株高看, 其中以追施尿素的株高最高, 平均82.6cm, 比对照77.2cm增高5.4cm, 株高增加, 营养生长旺盛, 积累的有机物多, 有利于孕育大穗, 提高千粒重, 为提高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投肥看, 施用壮秧剂的处理株高明显低于施用尿素、 复合肥的处理, 三个施用壮秧剂的处理平均株高78.3cm, 施用复合肥、尿素处理的株高平均为81.5cm, 株高最矮的单施壮秧剂处理77.4cm, 比尿素处理矮5.2cm, 同时成熟时壮秧剂处理样品植株茎秆粗壮, 茎壁厚实, 抗倒能力明显增强。 但此次试验中基一节、基二节长度差异不明显, 有待生产中进一步验证。

2.3.2 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返青期追肥时对各个处理进行定点跟踪考察, 考察点总茎蘖苗比较接近, 20天后小茎蘖已经处于褪化阶段, 据3月16日考察, 施肥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褪化速度减慢, 表明大面积生产中正常生长的麦田返青期不需要追施肥料, 这样有利于小分蘖加速褪化, 促进大分蘖生长,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然而肥料结构不同, 褪化程度不一。 尿素、复合肥处理褪化速度偏慢, 壮秧剂处理褪化快, 褪化率仅次于对照为66.5%, 比对照少8.2%;褪化最慢的是尿素+复合肥处理, 褪化率为75.1%, 比对照高16.8%。 数据表明返青期小麦群体偏小时可适量早施返青肥, 促进小分蘖成穗, 提高分蘖成穗率。

2.3.3对小麦倒伏的影响试验期间4 月28 日境内出现大风大雨天气, 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Ⅴ三个处理中各有一个小区有少量倒伏, 表明小麦返青期施用平衡肥容易滋生无效分蘖, 尤其是尿素作返青肥追施时要适量, 防止拔节后群体过大, 茎秆软弱, 从而产生倒伏的风险。

2.3.4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返青阶段补施平衡肥, 虽然成本投入增加, 但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处理Ⅱ (尿素+壮秧剂) 纯收益值最高为413.88元/亩, 比对照效益增加112.9元/亩, 增收37.5%。 其次为处理Ⅰ、处理Ⅴ亩纯收益接近360元。 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Ⅴ>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Ⅵ>处理Ⅶ。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返青期田间出现黄僵苗现象, 适时追施平衡肥有利于促进小分蘖生长, 提高分蘖成穗率, 增加有效穗;有利于小穗分化, 攻取大穗;有利于增加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增收、增效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返青期出现黄僵苗的田块补施肥料均有增产效果, 其中尤以施用尿素加壮秧剂试验小区有效穗适宜, 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增产幅度最大, 平均亩单产达433kg, 比空白区增产17.7%。 生产上要看苗追肥, 防止过量追施返青肥造成麦苗徒长, 以确保最佳施肥效果。

摘要:江苏省仪征市中后山区小麦返青以后经常会大范围内出现麦苗发黄、分蘖少、脱力等黄僵苗现象, 针对这一现状, 设计了该试验, 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对僵苗转化及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返青期出现黄僵苗的田块补施肥料均有增产效果, 其中尤以施用尿素加壮秧剂试验小区有效穗适宜, 每穗粒数多, 千粒重高, 增产幅度最大, 平均亩单产达433kg, 比空白区增产17.7%。

关键词:小麦,僵苗,肥料试验,江苏仪征

参考文献

施肥方式 篇7

该试验探讨不同施肥管理措施下稻米品质效应的变化特征, 合理运用肥料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施肥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因素, 特别是氮肥的合理施用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大的影响,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0年设在建三江分局科研所水稻地内, 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 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试验地为多年老稻田地, 秋翻春整地, 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 pH值5.9, 土壤有机质含量3.6%, 速效氮202mg/kg、速效磷10.784mg/kg、速效钾141mg/kg。

试验是按照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施肥技术体系的基础理论来设计执行的, 具体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 不设重复, 单排单灌, 试验共用地1.33hm2。各处理全期施肥总量相同, 均为尿素210kg/hm2 (处理6的分蘖肥为硫酸铵) 、磷酸二铵90kg/hm2、50%硫酸钾120kg/hm2, 磷肥100%作基肥, 钾肥50%作基肥、50%作穗肥施入。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26号, 插秧规格30.0cm×13.3cm, 每穴4~5株苗。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处理1为常规施肥 (Ⅰ) , 氮肥按照基、蘖、穗肥比例4∶3∶3施用, 穗肥在9.1~9.5叶龄施用。处理2为常规施肥 (Ⅱ) , 氮肥按照基、蘖、调节肥、穗肥比例3∶3∶1∶3施用, 穗肥在9.1~9.5叶龄施用。处理3为均衡施肥, 氮肥按照基、蘖、促花肥、保花肥比例4∶2∶2∶2施用, 促花肥于7.5叶龄施用, 保花肥在剑叶露尖时施用。钾肥穗肥在7.5叶龄施用。处理4为氮肥后移 (Ⅰ) , 氮肥按照基、蘖、调节肥、穗肥、粒肥比例3∶2∶1∶3∶1施用, 穗肥在9.1~9.5叶龄施用, 粒肥在齐穗后5~10d施用。处理5为氮肥后移 (Ⅱ) , 基肥少施尿素, 氮肥按照基、蘖、穗、粒肥比例2∶4∶3∶1施用, 蘖肥在插秧后1周内施用, 穗肥在9.1~9.5叶龄施用, 粒肥在齐穗后5~10d施用。处理6为速效蘖肥, 插秧后不施尿素, 用硫酸铵取代, 分两次施用 (45kg/hm2、60kg/hm2) , 为返青期和分蘖盛期, 尿素按总量的70%施用, 即147kg/hm2, 具体为按基、调节肥、穗肥比例3∶1∶3施用, 穗肥在9.1~9.5叶龄施用。

试验育苗时间为4月13日, 插秧时间为5月20日, 育苗及本田严格按照“三化一管”的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

2试验结果与分析

如表1所示, 试验分别于7月13日孕穗期、7月23日齐穗期和成熟期对各处理的不同指标做了调查, 各取其平均数记录如下, 籍此分析总结各处理内水稻的生育动态等系列问题。

2.1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孕穗期和齐穗期的株高是以叶的顶端为标准, 而成熟期是以穗的顶部为标准, 由调查结果可知, 在出穗期的前后, 由于剑叶及其之下的功能叶的发生发展, 各处理的水稻个体均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 7月13日和23日的株高相差之大, 这是理所当然的, 具体分析各处理的株高, 发现在各期的调查中显示出处理1和处理3均略矮, 而处理2和处理6则略高, 而处理4和处理5的氮肥后移的株高则比较适中。

2.2对水稻干物重的影响

干物重主要指水稻植株的地上部茎、叶、穗3部分, 由试验结果可知, 调查的出穗期前后的干物质积累, 结果发现, 各处理之间大多情况下茎、叶、穗3部分的干物质积累是比较均衡的, 高者均高, 低者均低, 具体分析, 处理1出穗期前后的干物重均最低;处理6出穗期前后的干物重均最高;处理2出穗期前较低, 而出穗期后的干物重则较高, 仅次于处理6;处理3只有出穗期后穗部的干物重为中等水平, 其它各项均和处理1一样为最低水平;处理4出穗期前后茎的干物重均较高, 略低于处理6, 其它项为中等水平;处理5除出穗期后穗部的干物重略低外, 其它各项均为中等水平, 由此可知, 在中期干物质积累方面, 处理1、3最差, 处理2、6最好。

2.3对水稻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由试验结果可知, 除处理3外, 各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都是出穗期前高于出穗期后, 各处理间比较, 要以处理6为最高, 这主要是处理6的分蘖肥全部为速效肥有关。

2.4对水稻绿叶面积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除处理3外, 其它各处理的绿叶面积在出穗期前后均有增加的趋势, 增加较多的是处理4和处理5, 说明氮肥后移在水稻抽穗期具有一定的效果, 而于出穗期前后绿叶面积均最大的是处理6, 次之为处理2, 较小的是处理1、处理3, 这一点与干物重的结果相当。

2.5对水稻穗数的影响

由试验结果可知, 各处理的水稻分蘖成穗在7月13日前就已完备, 除处理6最多、处理1略少外, 各处理整体上前、中、后期水稻分蘖茎数和有效穗数没有大的差别, 处理6分蘖最强, 穗数最多, 但无效分蘖茎也明显较多, 其主要原因在于分蘖期全部使用速效肥起到的效果。

2.6对水稻穗粒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各处理的每穗粒数相差不大, 以处理5的每穗80.1粒为最高, 每穗粒数最少的处理4为76.4粒, 比处理5少3.7粒。

2.7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知, 各处理的空秕率相对于历年来说, 普遍较低, 但相对来说, 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以处理4的2.9%最低, 处理2的6.1%为最高, 各处理间如此高的结实率必定是对最后的产量结果影响不大。

2.8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知, 本年度龙粳26号的千粒重普遍较高, 最高的是处理5为29.3g, 最低的是处理6为28.8g, 与处理5相差0.5g。

2.9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a.处理1常规施肥 (Ⅰ) , 氮肥按照基、蘖、穗肥比例4∶3∶3施用, 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低, 究其原因, 首先将70%的氮肥用于水稻生育的前期, 来促使发生足够多的穗数以求增产的目的未实现, 其次是由于当年良好的气候条件, 水稻生育进程加快, 但相对应的是中期氮肥相对地出现空档, 由上述的各结果与分析中发现, 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多项重要指标受到制约。

b.处理2常规施肥 (Ⅱ) , 氮肥按照基、蘖、调节肥、穗肥比例3∶3∶1∶3施用, 产量位居第2, 如上所述, 10%调节肥施入的恰到好处, 多项重要指标得以提高, 这是本年度特有的现象, 在常规年份与处理1之间不会如此显著。。

c.处理3均衡施肥, 氮肥按照基、蘖、促花肥、保花肥比例4∶2∶2∶2施用, 这是有些种植户的作法, 保花肥施用过晚, 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不起任何作用, 从而导致产量不是很高。

d.处理4氮肥后移 (Ⅰ) , 氮肥按照基、蘖、调节肥、穗肥、粒肥比例3∶2∶1∶3∶1施用, 产量最高, 改过去的前期的常规施肥为水稻生长发育的全程平衡施肥, 各项指标均达到中上水平, 这是其增产的基础。

e.处理5氮肥后移 (Ⅱ) , 基肥少施尿素, 氮肥按照基、蘖、穗、粒肥比例2∶4∶3∶1施用, 产量位居第3, 此处理的特点是基肥最少, 分蘖肥最多, 与处理4的氮肥后移比, 是不设调节肥, 产量比处理4略低, 也说明了调节肥的重要性。

f.处理6施速效蘖肥, 用硫酸铵取代尿素, 分两次施用 (45kg/hm2、60kg/hm2) , 为返青期和分蘖盛期, 产量位居第5, 仅比处理1的常规施肥略高, 原因之一就是生长过旺、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 中期干物质积累最多, 其结果就是无效分蘖过多, 千粒重过小, 产量不高。

3 小结

综上所述, 首先认为氮肥后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理论上年际间产量也应该比较稳定, 但需要继续加以深入探讨研究, 其次, 常规施肥具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 适当的年份, 适当的方法也可能获得高产, 但减产的几率也同样存在。调节肥和粒肥的使用, 处理2之所以比处理1增产, 调节肥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关于处理6的速效蘖肥用硫酸铵取代尿素的问题, 从上述论证中应该能够发现其优异之处, 希望对此继续加以深入探讨。 (022)

摘要:试验针对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研究, 合理施肥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氮肥的合理施用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施肥方式 篇8

关键词:水稻,白浆土,施肥,SPAD值

水稻产量和品质主要是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但环境条件对其影响也较大, 尤其是施肥方式的影响。氮素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为明显的营养元素[1,2]。快速方便的氮素营养田间诊断对于合理施用氮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3]。用便携式叶绿素计 (测定SPAD值) 诊断氮素营养, 其具有快速、无损、简便和精确的特点[4,5,6]。系统地研究白浆土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功能叶片氮素营养状况和SPAD值之间的关系, 是精确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及推荐合理施肥的保证[7,8,9]。因此, 研究不同时期白浆土水稻叶片氮素和SPAD值的变化特点, 通过对比不同生育时期的SPAD值之间的差异, 可为精确诊断白浆土水稻氮素营养状况以及推荐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于2009年在853农场科技园区进行, 土壤类型为白浆土。选用的水稻品种为垦鉴稻6号, 为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主栽品种。垦鉴稻6号主茎12叶, 出苗早、分蘖力强、后期株型收敛、剑叶上举、秆强抗倒、活秆成熟、抗稻瘟病较强、耐冷性较强。

1.2方法

试验设对照CK (不施肥) 、底肥 (等量一次性施肥) 、底肥+1次追肥、底肥+2次追肥和习惯施肥共5个处理, 小区面积30 m2,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插秧密度为30 cm×12 cm, 单排单灌, 以免影响肥料效果。其它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kg·hm-2

分别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穗分化期、灌浆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利用便携式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各施氮处理小区内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 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 每株每叶片在不同位置测定5次, 计算平均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功能叶片SPAD值的变化

利用叶绿素仪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穗分化期、灌浆期、乳熟期、完熟期等7个比较重要的生育期监测水稻功能叶片的SPAD数值, 数据见表2。将表2数据绘制图1, 可直观看出水稻各处理不同生育阶段功能叶片的SPAD值的变化趋势。从全生育期SPAD值变化趋势来看, 水稻返青期完成后, 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略呈上升趋势, 到分蘖期达最高, 一般提高率在1%~4% (施氮肥水平高的SPAD值提高率稍高) , 以后随着生育进程的不断上升, 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步降低, 进入灌浆期以后, 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 到完熟期, 叶绿素含量降至最低点, SPAD值一般在30左右。在水稻生产中, 拔节前叶片叶绿素含量适当提高是氮素营养丰富的表现, 有利于增产。处理间比较可以看出, 底肥+2次追肥处理水稻的SPAD值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说明合理施肥水稻生长旺盛。

3.2 水稻剑叶不同时期的SPAD值变化

水稻从抽穗期之后开始生长出剑叶, 由于水稻籽粒中一半以上的碳水化合物来自剑叶的光合作用, 因此测定水稻剑叶的SPAD值的变化尤为重要。从7月27日开始, 每隔10 d测定1次剑叶的SPAD值, 取10次测量的平均值 (见表3) 。进一步作图2, 可以直观地看出水稻剑叶SPAD值的变化, 从7月27日~8月7日水稻剑叶中叶绿素含量是逐渐上升的, 该时期是水稻乳熟期, 这个时期叶片SPAD值高, 说明水稻灌浆速率快, 千粒重大, 结实率高。从8月7~17日, 这段时期各个处理的SPAD值都维持在最高水平, 这段时间正好是水稻的乳熟中期。8月27日以后各处理的SPAD值逐渐下降, 水稻籽粒逐渐进入腊熟期和完熟期。

3 结论

水稻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生理变化特征为:叶绿素含量最高点出现在抽穗期前后, 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绿素含量逐步降低, 灌浆期后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 成熟后期降低至最低点。

由于该试验得出底肥+2次追肥处理最好, 产量最高, 所以得出垦鉴稻6号前期营养生长期的SPAD的临界值为45.8。

参考文献

[1]刘立军, 王志琴, 桑大志.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2, 23 (3) :46-50.

[2]彭少兵, 黄见良, 钟旭华, 等.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9) :1095-1103.

[3]王绍华, 曹卫星, 王强盛, 等.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诊断[J].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12) :1461-1466.

[4]李刚华, 丁艳锋, 薛利红, 等.利用叶绿素计 (SPAD-502) 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荐追肥的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 (3) :412-416.

[5]张金恒, 王珂, 王人潮.叶绿素计SPAD-502在水稻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1 (2) :177-180.

[6]吴良欢, 陶勤南.水稻叶绿素计诊断追氮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1999, 25 (2) :135-138.

[7]沈掌泉, 王珂, 朱君艳, 等.叶绿素计诊断不同水稻品种氮素营养水平的研究初报[J].科技通报, 2002, 18 (3) :173-176.

[8]金军, 徐大勇, 胡曙云, 等.叶绿素仪穗肥诊断及其在水稻优质栽培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 2003 (2) :14-15, 22.

【施肥方式】推荐阅读:

土壤施肥10-14

玉米施肥10-17

施肥策略05-17

施肥播种06-10

施肥机构07-13

施肥处理08-01

变量施肥08-06

科学施肥08-17

施肥指标09-05

平衡施肥09-16

上一篇:应急救援决策下一篇: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