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型小麦(精选4篇)
大穗型小麦 篇1
霜冻灾害是小麦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一旦发生便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失。根据山东省各地史志中记载的霜冻灾害, 其发生频率仅次于旱灾与水灾。根据济宁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分析, 霜冻几率大部分县市区5年1遇。兖州市自2000年起, 先后在2001年和2007年发生两次严重的霜冻灾害, 给小麦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前人根据霜冻形成的气象学原因, 对霜冻的类型、预防措施及灾害后补救措施进行了报道。但小麦遭受霜冻危害后进行刈割, 对其腋芽萌发后的单株性状调查、产量情况未见报道。本研究选用了2007年小麦遭受晚霜冻害受冻表现最为严重的大穗型品种淄麦12, 进行了刈割, 对其腋芽再次萌发后的单株性状及产量与不割的进行对比观察, 为今后指导小麦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07年4月3日, 兖州市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全市平均气温降至0.4℃, 最低气温-0.8℃, 当天普遍出现霜冻。降温时小麦正处于拔节中后期, 低温造成小麦幼穗冻死。大穗型品种冻害程度较中多穗型品种更为严重, 因此, 我们选择在兖州市有较大种植面积、冻害程度严重的淄麦12进行刈割试验。
试验地选在大安镇穆庙村赵建国承包地中, 前茬作物为玉米, 单产9 000 kg·hm-2以上, 土质为中壤土, 地力水平较高, 地理均匀一致。试验共设两个处理:刈割与不割 (对照) , 小区面积330 (2 m×165 m) m2。刈割时间:4月6日。4月12日、4月18日、4月26日、5月8日田间查看刈割地块生长情况, 调查对照地块小麦抽穗情况、穗部性状。5月25日, 田间进行群体及后期单株性状调查。6月8日, 田间观察小麦熟相, 调查穗部性状, 取样脱粒称重, 并测定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片长宽及叶面积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刈割小麦茎生叶片旗叶、倒二叶、倒三叶长、宽、叶面积与对照相比, 均有所减少, 其中叶片长度减少的幅度最大, 分别为6.6、7.1、7.3 cm;宽度减少幅度较小, 分别为0.18、0.15、0.08 cm;叶面积则分别减少12.5、12.9、11.1 cm2。从长、宽和叶面积综合看, 小麦刈割后其基部潜伏腋芽仍可萌发成穗, 但光合面积大大减少, 不利于培育壮秆大穗。
2.2 对单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刈割后小麦株高、穗长、穗下节间及基三节的长度和干重与对照相比, 均表现为降低。其中, 基部三节间的长度缩短幅度为基二节 (5.4 cm) >基一节 (3.4 cm) >基三节 (2.6 cm) ;干重降低幅度为基二节 (89 mg) >基一节 (84 mg) >基三节 (65 mg) 。穗下节、株高和穗长则分别降低2.1、20、1.9 cm。小麦株高降低, 各节间都缩短, 茎生叶片间距变小, 光合面积减少, 不利于干物质积累。
2.3 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刈割小麦与对照相比, 产量结构三因素中其穗数、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减少331.5万株·hm-2和6.05 g, 穗粒数基本持平, 千粒重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小麦刈割后茎蘖全部由潜伏腋芽萌发形成, 抽穗晚, 灌浆时间短, 小麦茎秆中有机养分积累少, 后期光合作用能力和同化物向籽粒中运输效率低, 不利于干物质积累, 从而影响了千粒重的提高, 最终产量差异比较明显, 刈割后小麦比对照减少1 075.5 kg·hm-2。降低幅度为30.1%。
3 讨论
根据前人经验及资料记载:小麦遭受霜冻后, 应禁止用绳子等拉霜、扫霜, 更不要对冻死的茎叶进行刈割、耧耙或放牧。本研究也充分证明, 小麦在遭受霜冻后进行刈割, 虽然能够形成一定的产量, 但从单株性状、产量情况看, 远不如不割的麦田表现好。因此, 小麦在遭受霜冻后, 应积极采取正确的措施, 及时进行追肥浇水, 促进受灾麦苗及早恢复生长, 减少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
摘要:选择遭受严重霜冻危害的大穗型小麦进行刈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刈割后基部腋芽再次萌发虽可形成一定产量, 但与对照相比, 单株性状变差, 产量明显降低。因此, 霜冻后不要刈割, 应积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 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大穗型小麦,霜冻,刈割
参考文献
[1]余松烈.山东小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
[2]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3]闫运清, 房守兴, 高秀国.济宁农村工作大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4]杨洪宾, 徐成忠, 闫璐, 等.济宁市冬小麦控旺减灾和冻后补救措施的效果调查[J].山东农业科学, 2005 (增刊) :20-21.
大穗型小麦 篇2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绵麦367主要特征特性
春性, 中早熟, 全生育期188d。幼苗半直立, 苗叶中等宽窄, 分蘖力强, 生长势旺, 上林成穗率较高。株高82cm左右, 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 穗大粒多。长方形穗, 长芒, 白壳, 红粒, 籽粒粉质-半角质, 均匀, 饱满。每穗45粒左右, 千粒重45g以上。抗条锈病, 兼抗白粉病。容重750g/L左右, 粗蛋白11.25%~13.00%, 湿面筋18.2%~24.6%, 吸水率50.5%~57.6%, 沉降值28.5~30.0mm, 面团稳定时间1.2~3.3min。
1.2 绵麦51主要特征特性
春性, 中早熟, 全生育期190d左右, 比对照川麦42迟熟1~2d。幼苗半直立, 叶色深, 分蘖力较强, 生长势旺, 上林成穗率中等。株型适中, 株高85cm, 抗倒伏力较强。穗大粒多, 穗层整齐。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 籽粒红粒, 半角质, 均匀、饱满。每穗45粒左右, 千粒重45~48g。慢条锈病, 高抗白粉病, 中感赤霉病和叶锈病。容重750~772g/L, 粗蛋白11.71%~12.71%;湿面筋23.2%~24.9%, 吸水率51.3%~51.6%, 沉降值19.5~28.0mm, 面团稳定时间1.0~1.8min, 属于弱筋小麦品种。
2 产量表现
2.1 绵麦367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374.6kg/667m2, 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 差异极显著, 居A组第1位;2009~2010年度继续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383.5kg/667m2, 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 居A组第2位;2009~2010年度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进行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396.1kg/667m2,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 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2010年度参加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中江、三台、绵阳、江油、梓潼、苍溪等6个试点平均产量530.77kg/667m2, 比对照绵麦37增产15.58%, 居试验第1位;2010~2011年度继续试验, 6个试点平均产量532.63kg/667m2, 比对照绵麦37增产19.41%, 居试验第1位。
2.2 绵麦51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374.9kg/667m2, 比对照川麦42减产1.0%, 差异不显著, 居B组第2位。经区域试验统一进行品质测定, 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2010~2011年度继续试验, 平均产量409.29kg/667m2, 比对照川麦42增产3.6%, 差异显著, 居A组第2位, 品质测定, 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2011~2012年度参加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生产试验, 7个试点全部增产, 平均产量382.2kg/667m2, 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1.4%, 居参试品种第2位。
3 适宜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宜区域
绵麦367和绵麦51经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平坝、丘陵和山区均可栽培, 也可在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襄樊地区、甘肃省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3.2 栽培特点
3.2.1 适期播种
绵麦367和绵麦51在四川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1月8日。其中, 在四川北部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1月5日, 四川南部应推迟2~3d播种。
3.2.2 合理密植
绵麦367和绵麦51是典型的大穗型品种, 为了充分发挥大穗型品种的增产优势, 基本苗不宜过多, 中上等土壤肥力, 基本苗以12~15万/667m2为宜;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 基本苗可适当增加2~3万/667m2, 一般要求最高苗40~50万/667m2, 有效穗达到22~25万/667m2, 产量可达450~500kg/667m2。
3.2.3 合理施肥
中等土壤肥力, 施纯氮12~15kg/667m2, 配合磷、钾肥施用, 重施底肥, 占总用肥量的70%左右, 追肥占30%左右, 其中三叶肥占15%~20%, 拔节肥占10%~15%。
3.2.4 加强田间管理
大穗型小麦 篇3
关键词:水稻,不育系,紫兴05A,配合力,研究
紫兴05A是嘉兴市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合作选育的一个早籼大穗型优质不育系[1], 2005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厅鉴定。紫兴05A感温性较强, 随日均温度的升高, 播始历期相应缩短株型紧凑, 穗形大, 分蘖力中等, 剑叶较长, 在抽穗前略有斜披, 始穗后挺直;株高63 cm, 单株有效穗8.2穗, 平均每穗总粒数167.9粒, 包颈粒率39.7%, 千粒重26.0 g;柱头外露率53.1%, 其中双边外露率39.2%, 柱头白色, 柱头活力强;群体不育性稳定, 败育彻底。三系籼型杂交水稻米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现有不育系米质较差[2,3], 因此选育米质优、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的水稻不育系, 一直是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重点。用该不育系配组的一系列组合, 2009年秋季对紫兴05A的配合力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2008年春在海南, 用紫兴05A为母本, 用185个定型高世代恢复系配置测交F1[4,5,6,7,8,9]。2009年在嵊州种植185个F1代, 每30份设置1份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协优7954作对照。根据育种经验, 在成熟前初选23个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F1作为考察对象, 以相邻近的3份协优7954的平均值作为对照。185个F1代及对照协优7954均种植3行18株, 6月10始穗后调查株高、有效穗数, 成熟时取中选的23个F1及对照考种取样, 每个F1及对照均取3行的中行的6株考查单株稻谷重。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23个F1的共同特点是穗形较对照显著增大, 单株有效穗数增多, 千粒重减小, 结实率降低。为便于比较, 对23个组合的各性状进行了简单的平均, 平均株高108 cm, 较对照110 cm降低2 cm;平均播始历期96 d, 较对照88 d延长8 d;平均有效穗为12.4穗, 比对照增加33.3%;平均实粒数为153.8粒, 较对照增加11.0%;千粒重为25.1g, 较对照减少16.3%。可见, 与对照协优7954相比, 紫兴05A系列组合的配合力优势主要是有效穗增多和穗大, 劣势是千粒重降低。如组合的产量因子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来计算[10,11], 则23个组合的平均产量因子是对照的1.333×1.110× (1-0.163) =1.238, 可见紫兴05A具有良好的配合力。
3 结论与讨论
从紫兴05A所配组合来看, 其大穗的特性遗传力很强, 杂种F1均为大穗型组合。但相应的结实率较对照有显著降低, 因此在保持大穗的前提下, 选择结实率高的紫兴05A组合, 是发挥紫兴05A的配合力优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富昊伟, 李友发, 舒庆尧.大穗型早籼不育系紫兴05A的选育[J].杂交水稻, 2006 (6) :27-28, 55.
[2]张利华, 王林友, 张礼霞, 等.大穗早籼稻不育系浙94A的选育[J].杂交水稻, 2005, 20 (6) :7-8.
[3]富昊伟, 薛庆中.优质不育系嘉浙A的选育与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27 (5) :500-502.
[4]许旭明, 余永安, 张爱刚, 等.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 1994 (4) :17-18.
[5]罗彦长, 李成荃, 张端品, 等.粳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1 (4) :417-421
[6]陈文强, 石帮志, 周乐良, 等.水稻三系不育系G98A组合测配及配合力分析[J].种子, 2008 (9) :103-105.
[7]陆旺, 蔺秀荣, 王化琪.若干旱稻与水稻不育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8 (3) :11-14.
[8]赵芳明, 杨正林, 查仁明, 等.早、晚期水稻不育系、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 :250-256.
[9]黄凤林, 杨冬奇, 彭国兴, 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研究[J].作物研究, 2009 (2) :67-70.
[10]谭美林, 冯明友, 张家洪, 等.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 :6-8, 11.
大穗型小麦 篇4
1 选育背景
该组合的选育是针对目前杂交中粳组合丰产不优质稳产不抗倒,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种植需要的实际情况,引用早熟、抗病、半矮生型的滇I型粳型不育系甬粳11号A和自育早熟晚粳恢复系F7509选配而成。
2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母本甬粳11号A: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以滇Ⅰ型细胞质源的甬粳2号A为母本,与育成单位自行杂交配组的洪E1×丰优520的F3代的单株为轮回亲本,经连续10年13个世代的回交转育育成的滇Ⅰ型早熟中粳不育系。
父本F7509:2005年秋季在宁波育种基地用05F5041(K202001/杨稻6号)为母本,05F5020(K202001/鄂恢)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属中熟中籼恢复系。2008年春季F5代编号为F7509,2013年秋已至F14,性状稳定,为早熟中粳。
甬优1109:以粳型不育系甬粳11号A为母本,早熟晚粳恢复系F7509为父本,2007年春季海南初测,秋季宁波优势观察,2008年春季海南复测,秋季宁波优势鉴定,2009年春海南小区制种,秋季参加浙江联合鉴定试验和安徽、江苏等地生态适应试验。
3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公司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甬优1109表现高产稳产,平均产量9.9 t/hm2,比对照天协1号增产1.9 t/hm2增幅23%;2011年参加区试,平均产量9.1 t/hm2,比对照增产2.46%,增产显著,7点6增1减,居参试组第3位;2012年区试,平均产量9.51 t/hm2,比对照增产6.02%,增产极显著,7点6增1减,居参试组第3位;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52 t/hm2,比对照增产6.24%,5点全部增产。
4 甬优1109的特征特性
4.1 主要农艺性状
叶鞘厚重,紧裹节间。株型较紧凑、叶片略瓦、较长,叶角小,叶脉粗壮、发达,叶色绿。谷粒椭圆,稃尖无色。2011年、2012年2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124 cm,有效穗数27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85粒,结实率81%,千粒重26 g全生育期147 d左右,比对照品种(天协1号)早熟1 d。
4.2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1年米质达部标4级,2012年米质达部标2级。
4.3 抗病性
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1年中抗稻瘟病(抗指4.50),抗稻曲病(病指2.27),感纹枯病(病指51.00),中抗白叶枯病(病指41.13);2012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5.00),感稻曲病(病指8.30),感纹枯病(病指54.46),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99);2013年高抗稻曲病(病指0.90)5甬优1109栽培技术
5.1 适时播种,稀播壮秧
用使百克或浸种灵浸种36 h,清水淘净后置通气性好的容器内保湿催芽,严禁用编织袋等密闭不通气的容器催芽[1]。5月15日左右播种,播种量150 kg/hm2,一叶一心期喷300 mg/kg多效唑,秧田肥水双促,严防稻瘟病、蓟马和飞虱5.2移栽时间及密度
秧龄22~25 d移栽,本田用种量15.0 kg/hm2,密度23 cm×23 cm,2本插。
5.3 施肥
施纯N 195~225 kg/hm2,氮∶磷∶钾=1∶0.5∶1,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早施促蘖肥,施好保花肥。切忌氮肥偏施、重施、迟施,防止植株贪青,影响结实率[2,3]。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4∶4∶2,钾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2∶4∶4。
5.4 好气灌溉
栽插4 d后自然落干,晒田4 d,覆水施肥除草后,浅水促蘖,至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晒田至田板开裂,看到白根长出后复浅水,孕穗至扬花结束前保持浅水层,后期薄露灌溉,干干湿湿,养稻到老,切勿断水过早,促使二次灌浆的谷粒都能饱满,提高千粒重,增加整精米率。
5.5 病虫害防治
秧田期和苗期注意灰飞虱的防治,防止矮缩病发生,预防叶瘟,中后期注意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飞虱和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白叶枯病,破口至抽穗期重视做好稻曲病的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马荣荣,王晓燕,陆永法,等.晚粳不育系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应用[J].杂交水稻,2010(S1):185-189.
[2]陈建国,朱军.籼粳杂交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