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汽车消费信贷

2024-08-22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精选4篇)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 篇1

改革开放后, 我国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 我国汽车需求量将超过900万辆。与汽车需求的快速发展相比, 我国的汽车信贷业务严重落后, 贷款额占总销售额15%左右, 而国外汽车销售的70%~80%来自于贷款。这说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及其特点

在此以美国、日本为例分析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特点。

(一)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目前美国的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 其中直接贷款占整个用户分期付款融资的40%, 间接贷款占60%, 说明了通过经销商向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贷款的方式逐渐成为汽车信贷市场的主体, 同时有资料显示在贷款比例中银行所占份额逐年下降, 而汽车金融公司则成为主体。其业务流程为图1所示: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业务流程能够顺利展开, 是需要政府部门、经销商、汽车信贷公司和资信部门的合作来完成的, 而这些部门业务的顺利完成有赖于美国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1. 汽车信贷服务的专业化。

通过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可以看出, 美国提供给汽车用户贷款的主要是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由于他们与汽车厂商、经销商关系密切, 具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业务上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汽车金融服务产品, 在贷款审批, 还包括出现问题以后催收等方面经验丰富。

2. 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该体系包括: (1) 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消费者从第一次消费开始以后的每次贷款、透支及还款等都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 随时查阅消费者的历史资料。 (2) 完善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信用管理机构可以从金融机构、雇主和法院得到消费者有用信息。另外, 消费者有权利向信用机构查证个人的信用报告, 可以对不符合事实的部分提出异议, 要求对方给予调查和修正。 (3) 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使信用体系正常运转, 制定出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包括:《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和《信用修复机构法》等。

3. 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美国与分期付款购车最密切的法律是《统一商法典》, 规定了买方与卖方的权利义务, 担保原则, 分期付款购车可采用所有权保留方式等。此外还有《消费信用示范法》、《信贷机会平等法》、《公正信贷报告法》和《消费者信贷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二) 日本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目前日本有近50%的汽车用户是来自于贷款, 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日本汽车消费贷款方式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附保证的代理贷款。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日本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 日本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与美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它是附保证的贷款。附保证的代理贷款是金融机构 (通常是保险公司) 提供贷款给用户购车, 但是整个贷款的作业从客户信用核准到贷款后的服务及催收等各环节都由汽车信贷公司处理, 信贷公司在客户不付款时要代替客户向金融机构支付贷款, 信贷公司则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报酬。这是日本一种较为有特色的做法。当然这是与日本发达的二手车市场、完善的金融环境、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先进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等分不开的。

日本是世界上制定单独的《分期付款销售法》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制度, 该法规定详细周全, 强调对分期付款作为销售的调控, 倾向于保护购买者的利益, 对分期付款购车有较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日本的《道路运输车辆法》和《汽车抵押法》也同样完善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

日本还有着发达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 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部门能够很容易查阅到客户的资信纪录, 从而简化了整个放贷过程。在日本, 当消费者购买或租赁车辆时, 银行、金融机构或汽车金融公司能够透过网络信息快速的获得客户的资信状况, 确定购车人的信用等级, 从而保证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简洁、高效。汽车消费信贷具有高风险性, 这种完善的信用体系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了控制, 保证了贷款的质量。

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及特点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起步较晚, 发展不成熟, 信贷主体比较单一。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牵扯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 约占汽车贷款总额的95%左右。在此主要分析以银行为主要贷款机构的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及特点。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从我国直客模式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 银行在充当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向客户直接提供贷款, 还要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担保情况, 经销商只是作为卖车的中介人存在, 而保险公司在提供担保的过程中, 银行将个人信用风险的大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 这些情况就造成了许多矛盾和弊端的存在。首先, 汽车与其他贷款种类相比, 贷款数额小, 而且贷款流程包括审核、贷款、购车、后期的售后服务、贷款催收以及收回的抵押车的处理等, 这些都要求银行要有相关的汽车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人员, 这对银行来说成本很大。其次, 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时其业务的基础是概率法则, 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环境下, 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由于不确定因素多而无法用概率测算, 因此保险公司最终无法承受这种个人信用保险。

三、完善我国汽车信贷管理的措施

我国汽车信贷管理的不足, 难以促进汽车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和满足大规模汽车信贷业务的需要。因此, 目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模式, 有效整合银行和企业的优势, 改善我国的汽车金融环境,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一) 充分发挥信贷主体各自的优势, 加强其合作

银行的优势表现在:资金雄厚;营业网点多, 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熟悉本地市场, 与客户的关系稳定。汽车经销商的优势表现在:对汽车市场了解最深, 对汽车产品了解也最直接, 可以及时提出最合适的金融服务, 汽车经销商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 对开展资信调查服务具有优势。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与母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 因此能够提供生产、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汽车金融公司有着专业化的服务, 通过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营业网络, 与客户直接进行沟通, 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将汽车金融公司的专业化优势与银行的资金优势、网络结算优势结合起来, 同时也要积极同保险公司、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等开展合作, 努力做大市场规模, 这样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

(二)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2003年10月3日和11月12日,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发, 2004年10月1日, 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明确了银行、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促使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针对《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担保法》以及汽车管理条例, 商品分期付款销售法则条例, 汽车分期付款管理办法和旧车回收拍卖法等法律法规应在借鉴国外分期付款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 应逐步制定和完善与分期付款购车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 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外部环境

发展汽车消费信贷,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消费制度, 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目前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外部环境相关配套设施尚未建立健全, 如汽车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不发达, 抵押物难以变现, 贷款担保形同虚设等, 这些将严重阻碍汽车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有关部门应加强配合, 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 加快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四)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个人资信水平的调查和评价、个人信用状况的监控和个人信用风险处理三个部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的网络查询系统, 将人们的收入、纳税、借贷、还款等经济活动记录在案, 实现信用体系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李云清.浅谈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6 (6) .

[2]周昭雄, 陈乐.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9) .

[3]车辉, 邓彬.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险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5) .

[4]张先锋, 李伟.中美汽车消费信贷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3) .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 篇2

________天内支付。9.3信贷保险费:借款人应按贷款总额的________%于本合同签订日________天内,通过贷款人向中国出口信贷保险部门缴付出口信贷保险费。9.4其他费用:倘若发生如本合同第十一条所述的要求立即还款事件,借款人同意赔偿贷款人因维护其在本合同项下的权益而发生的费用及损失。第十条立即还款遇有下列任何情况时,贷款人可以立即停止或取消贷款承担责任并立即宣告所有贷款帐户的借方余额连同应付未付的利息与费用应立即清偿。10.1借款人不能依照本合同规定,按时偿还任何一期的贷款本金、利息和其他费用。10.2任何在本合同内的各项陈述与保证被证明为不正确或不真实的,或者借款人不能承担本合同确定的各项责任时,或者这些意外是能够补救的,而借款人在收到贷款人的通知后30天内未能有效地作出补救。10.3担保要人提供的保函(或其他担保手段),由于任何原因被取消、停止、不予执行,或者更改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10.4借款人所在国的外汇管理~出具的证明,由于任何原因取消、停止、不予执行,或者更改以后产生相反的效果。10.5由于任何原因,借款人停止经营其业务,以至对贷款人不能履行其还本付息的责任,或者贷款人根据充足理由,证明借款人不能执行本合同的规定时。第十一条情况变更及本合同之修改和补充11.1由于本合同双方中任何一方政府的有关法令、规定、官方指示的更改或变动以及贸易合同的修改,致使本合同的部分或全部条款无法继续执行时,双方应立即进行诚意的磋商,对本合同有关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以便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使本合同能继续执行至完毕。11.2如果在30天内,双方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则贷款人有权宣布本合同项下未付的全部分期金额和应付利息立即到期。借款人须于宣布之日起________天内清偿全部悬欠的贷款本息。由此而引起的贷款人的任何损失,均应由借款人负担。11.3本合同修改和补充,需由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签字后方能生效。第十二条仲裁有关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争执,应通过友好协商争取解决。如上述争执不能在第十二条第二款贷款人宣布之日起________天内协商解决,则双方同意将争执事项提交________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仲裁由三方成员组成:一方由借款人指定;一方由贷款人指定;第三方由双方共同指定。当双方对指定第三方成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由________仲裁主席指定。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不能上诉或反对。借款人在此特别放弃其被控告的财物没收的任何豁免权,放弃给予本身或其财产除宣判执行的任何权利。该裁决可通知任何一家有权力的法庭执行。第十三条其他事项。13.1通知方法所有需要或发出的书面通知必须采用下列方法之一为之:(1)专差送达;(2)经电传及(或)电报;(3)已支付挂号邮费的航空函件;通讯地址是:借款人:公司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人:____________电传:____________电报挂号:____________贷款人:银行名称: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人:____________电传:____________电报挂号:____________双方同意用快捷的通讯方法通知更改上述地址。13.2合同生效。本合同自双方签署后生效,有效期至还清全部借款本息时终止。13.3合同及通讯使用的文字(1)本合同以英文书写。(2)本合同有关各方之间有通讯以及往来文件以________书写。贷款人: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借款人: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 篇3

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初期,只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成为贷款人的资格。2004年,为了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扩大了贷款人的范围,将贷款人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扩大为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以及获准经营汽车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即汽车金融公司。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起步较晚,目前已经进入二次起飞期。1998年是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元年,这一年,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规模为103亿元。到2000年,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汽车消费信贷出现井喷式的增长,2000年-2003年,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规模从284亿元增长到1839亿元,处于爆发式的增长阶段。2003年以后,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银根缩紧,加之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带来的坏账的不良影响,汽车消费信贷进入冷却期,信贷规模有所缩减,到2006年降至最低点,仅为1008亿元,相较于2003年的1839亿元,萎缩了45%。2006年之后,经济环境逐步向好,汽车信贷业务也开始回升。2009年至今,伴随着国家汽车振兴规划的提出,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消费信贷的再次腾飞。到2012年底,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总规模达到了3350亿元。

虽然在总量上,中国汽车消费信贷额近几年成绩喜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渗透率仅为18%,而同期美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渗透率为70%,日本为50%,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为65%。

一线城市现有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分析

三种汽车消费信贷模式优劣势对比

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存在三种主流模式,分别是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车贷和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这三种模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分别契合了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形成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其他的信贷方式还包括金融担保公司,这种方式属于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非主流模式,目前在流程上、规则上尚不够规范。接下来笔者一一对这三种主流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是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模式。所谓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也即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起步较早,目前仍然是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主流形式。从购车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信贷方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贷款成本最低,贷款利率基本就是国家基准利率,消费者的还款压力较轻;二是车型品牌覆盖范围广,消费者在进行车型、品牌选择时,无需受制于“想要办贷款”,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一种汽车消费信贷模式也一定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对于购车消费者来说,在商业银行办理贷款最大的不便利在于手续复杂、审理流程长。贷款审批一般要经过“资料初审”、“家访/审核”、“批贷并签订贷款合同”、“办理相关手续”等几个步骤,需要准备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房产证、收入/财产证明,一般需要等待10-15个工作日才能收到银行的回复。更有个别银行要求贷款申请者提供户口本、居委会证明,要求申请贷款者自己去银行网点办理相关手续,再加上这一部分的时间成本、工作日请假的经济成本,不得不说“办理汽车贷款”是个繁琐的工作。

其次是信用卡车贷模式。近些年,随着信用卡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国内信用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卡车贷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虽然目前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信用卡车贷占比不高,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首先,信用卡车贷审批速度快,手续相对简单。使用信用卡购车与使用信用卡购买其他小额商品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额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一些审批手续。一般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房产/收入证明或者社会保险证明,3-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相关的审批工作。其次,信用卡车贷成本较低。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均在大力推进信用卡相关业务的发展,因此类似于“零利息”、“零手续费”的活动屡见不鲜。即使没有相关优惠活动,一般情况下的贷款利率也仅为4%-5%。

虽然信用卡车贷审批速度快,贷款成本较低,但它对申请贷款购车者的信用记录要求苛刻。如果申请者有过逾期还款的情况,或者信用卡有欠款未还,那么很有可能通不过银行的审批。其次,它对申请贷款购车者的资质要求高。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以及外企、民企的白领,由于工作单位相对稳定,收入尚可,比较容易通过银行的审批。而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业主由于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往往不容易通过银行的审批。

第三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近几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异军突起,并且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汽车消费信贷方式。所谓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12月)。2004年,中国的第一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随后,各大主流汽车厂家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国内共有18家汽车金融公司,涵盖了通用、大众、丰田、现代等畅销的合资汽车品牌。

相比于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审批条件最宽松,手续简单。对申请者是否有本地户口,是否有房产,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收入情况等要求最为宽松,审批门槛最低。在审批方面,一般1-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审批工作,放贷速度快,对于急于用车、提车的购车者来说最为便利。此外,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还款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购车消费者最长可以申请5年的还款期限,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情况来选择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智慧还款等还款方式。

nlc202309031642

与“低门槛、快审批”相对应的是汽车金融公司的高成本,高贷款利率。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大多在7%-10%左右,相比于商业银行要高出很多。此外,大多数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方案仅仅针对本厂家、本品牌的车型,覆盖范围窄,给消费者的车型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各大汽车厂家为了留住客户,配合厂家的发展战略、策略,促进销量的增长,经常会针对特定车型推出一些信贷优惠活动,这些政策往往优惠幅度较大,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灵活。因此可以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为购车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购车信贷选择方案。

如表一所示,三类主流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各有优缺点,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成本低,车型广,但审批时间长,手续复杂。信用卡车贷审批快,手续较简单,成本较低,但审批条件苛刻。而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审批条件最宽松,手续最简单,还款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但贷款成本最高,车型局限性最大。

三种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在一线城市中,这三种主流的汽车信贷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传统商业银行车贷模式逐步让位给信用卡车贷。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人们对时间越来越看重,而传统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提供最低的贷款成本,但繁琐的证明、复杂的流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些带来的不愉悦感已经远远超过因为贷款成本低廉而得到满足感,越来越少的消费者会选择使用该类模式。从银行角度来说,商业车贷属于传统的消费信贷业务,开始时期其流程规范,操作易于进行,虽然利润较低但是风险可控,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爆发式增长,一线城市消费者逐步养成刷信用卡消费的习惯,其便利性的消费模式和还款模式已经赢得消费者的认同。而信用卡车贷的利润率也要比普通传统商业车贷的高,更关键的一点是,信用卡车贷的还款期持续1-2年,这期间银行可以留住该信用卡用户,为自己带来持续性的盈利,所以在一线城市中,信用卡车贷逐步成为各大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汽车金融公司车贷模式的优势逐步凸显。贷款成本低从来不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模式能吸引消费者的特点,但汽车金融公司车贷在专业性、便利性和拓展性上已经逐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并赢得消费者的初步认可。汽车金融公司车贷在专业性上天然就比另两种模式有优势,因为它是依托汽车市场存在的,而其他两种贷款模式更多的是依赖于整个消费品市场。汽车金融公司往往和品牌经销商联合,针对的是该汽车品牌的核心用户,除了提供购车服务和便利外,保养、维修乃至后期的二手车流通都可以有汽车金融公司信贷的参与,这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其享受“一站式服务”。从笔者调研来看,有近60%的消费者宁可多支出贷款成本的3%来获得整个贷款流程的便利性和专业性服务,这也足以说明在一线城市,成本已经不是汽车消费信贷模式选择的决定性标准,汽车金融公司的快捷、便利的优点逐步被消费者接受。

三是经销商集团汽车金融贷款初显苗头。在一线城市,拥有多个汽车品牌、规模庞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也逐步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销商集团与银行合作成立类似的金融公司,对旗下所有品牌车型都可以提供信贷产品。这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车贷的一个变种和延伸,由银行提供资金,经销商提供风险控制和执行,可以涵盖汽车销售、保养、流通整个环节。这种模式对消费者购车是有利的,尤其是对没有自己金融公司的汽车品牌。现在这种模式存在比较少,未来能否进一步发展,还要看国家未来金融政策的走向。

汽车消费信贷的前景

总体来看,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前景比较乐观。首先,相关的政策越来越完善。2009年,国家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助推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这一系列的政策为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其次,我国的信用卡发卡量逐年攀升,国内的个人信用体系逐渐完善。2006年,中国国内的信用卡数量仅为2119万张,而到2011年,信用卡的数量突飞猛进地增长至5500万张。公民个人的信用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有利于更有效地防控坏账等相关的金融风险。

再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复数保有车辆的家庭数越来越多,乘用车需求中的再购比例逐年上升。再购用户有过一次用车经历,对汽车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高于首购用户,使用意愿也比较高,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最后,八五后、九零后等新生代正在迅速成长,他们正在逐渐成为购车消费者中的主力军。他们的观念比较超前、现代,乐于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信用卡在他们当中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在六零后、七零后中的普及程度。“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比较认同的观点,这也是推动汽车消费信贷的有利因素。

一线城市肯定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汽车信贷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也首先将在一线城市中显露出来,然后逐步推广应用到全国。展望未来,汽车消费信贷一定会为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车便利,为汽车销售者提供更多的营销方式,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份推动力。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篇4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商业性经济组织, 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实现资产的稳定增长追求利润最大化。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都较为重视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较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贷管理体制, 无论是风险控制体系、贷款风险分析, 还是风险评定、贷款原则, 亦或者贷款审批、贷款程序, 都建立了严格而又规范的要求, 能够对信贷风险予以了有效地控制。 而我国由于体制问题, 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商业经营体制都处于逐步完善、逐步调整之中, 与外资银行之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进行探讨。

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

(一) 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 往往采取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来进行信贷管理, 除了专业线管理 (总行———分行) , 还强调横向部门的制约和分工, 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 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包括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信贷政策制订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化部门来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 各个专业化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在业务上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 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于贷款审批环节, 外资银行多采取多位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方式, 为了体现出公平性和客观性, 这些授权人员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

而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这是与国内银行长期实现的“金字塔”型行政体制是高度耦合的。 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着“横向制衡不够、纵向管理链条过长”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 已经大力调整了内部组织结构, 相继成立了多个专业化部门来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 但仍然由审贷部门全部承担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信贷政策管理等。 贷款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银行行长或者主管信贷的副行长。

(二) 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 格外强调提高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自主权较高, 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不由分支机构行长任命, 而是由上级信贷主管指派或者直接任命, 这些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视野明显要更强、更广阔一些。 他们往往会站在外资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那么必然会突破部门的限制, 有利于提高外资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 还有利于信贷管理人员主动去参与到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重大信贷决策, 主动去监督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各项信贷活动, 这样一来, 信贷风险在无形之中就得到了降低。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外资银行通常都会通过内部持股制度、股票期权制度、年终绩效考评制度来奖优惩劣。

而国内银行则重视人员控制, 多以贷款责任制来控制信贷管理人员, 很多银行纷纷制定了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等制度, 但是再细致、再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监督困难、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生效, 仍然会出现信贷人员和不良企业勾结诈骗银行信贷资金及违规事件。 另外, 绝大多数国内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薪酬制度, 普遍存在着结构单一、薪酬较低的问题, 自然也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 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措施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 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 风险防范始终都是核心环节, 也采取了多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 设立独立机构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2) 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现代计量方法来动态分析、 动态评估客户资料, 并在信贷管理的各环节中都大量应用评级结果。 (3) 合理筛选客户, 列出杠杆比率、公司规模、股东资本、管理者经验等准入指标。 (4) 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 由外资银行总部统一专管大客户的贷款。 (5)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外资银行通常都会开展不定期的风险测试, 重点测算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

而国内银行则不太重视事前防范, 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事后化解。 绝大多数的国内银行都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 也没有细致、深入地研究借款企业性质和企业情况, 只是审查了借款企业是否存在违法经营行为、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按时年审等, 这样一来, 必然无法全盘考虑信贷资产风险。从目前来看, 各大国内银行都存在着盲目“抢大户”的情况, 将大量的新增贷款涌入到少数贷款大户。 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盈利水平, 但是这些贷款大户存在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行业性风险、系统性风险, 一旦出现贷款损失, 那么会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此外, 虽然国内银行也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 但是风险评级制度并不健全, 信用评级工作只在每年年初和新客户申请贷款时才会开展, 很难将信贷风险即时反映出来。

(四) 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不良贷款的转化工作, 外资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帮助借款企业解决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体问题, 一旦借款企业出现问题, 外资银行就会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门小组, 协助客户分析研究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市场容量等详细情况,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指导意见。 若客户出现还款困难, 外资银行也会努力利用自身的资源来帮助客户搞好经营, 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目标。

而国内银行则较为重视清收不良贷款, 一旦借款企业出现问题, 国内银行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急于抽出贷款, 通常会采用司法诉讼或者处置抵押物的方式, 这样必然会让本已处于困境的借款企业雪上加霜。

2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所带来的启示

(1)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国内银行应该向外资银行学习,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具体细化则可分为三大原则, 第一是基于程序定位原则, 国内银行的各个员工、各个岗位、各个部门都要有清晰、明确的授权批准和分工职责, 相互之间不得超越职权, 必须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二是基于相互牵制原则, 国内银行的信贷组织各权力、各岗位、各部门之间形成约束制衡机制;第三是基于系统协调原则, 国内银行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予以理顺, 可仿照外资银行来设置包括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信贷政策制订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化部门来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 杜绝内耗、增强实力。

(2) 树立以人为本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对人的控制和激励, 一直以来都是信贷管理的核心, 从目前来看, 国内银行往往对人的激励不足, 而控制有余, 但是再细致、再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监督困难、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生效, 笔者认为国内银行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第一, 将现行工资分配制度予以改革, 务必要强调“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原则, 薪酬务必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第二, 要正面引导、记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还要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充分发挥和尊重;第三, 要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自主权, 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 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

(3) 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客观评价

国内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通常会陷入过于教条或者灵活性过强的两个极端, 灵活性过强会表现为国内银行不顾国家政策和企业的偿债能力来为企业盲目授信、多头开户;过于教条则会表现为国内银行过于惜贷, 过于强调抵押担保, 这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这在信贷管理中都需要予以克服。

3 结语

总之,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力量, 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务必要正视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摘要:我国由于体制问题, 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商业经营体制都处于逐步完善、逐步调整之中, 与外资银行之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本文比较了中外银行的信贷管理, 深入探讨了外资银行信贷管理所带来的启示,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田丽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的借鉴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12, 21 (05) .

上一篇:中西方大学文化下一篇:大穗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