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

2024-08-06

中外合作大学(共12篇)

中外合作大学 篇1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稳步发展, 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其核心是引入国外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 以弥补我国教育机构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中的不足。中外合作办学既可提升学校层次, 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有利于形成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一、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另一类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 具备法定的办学条件, 享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内部管理实行董事会制。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两种:一是一般合作办学项目, 中外双方根据契约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共同完成办学任务;二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制, 由学校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 不具有法人资格, 具体由二级学院运作。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引进的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项目类型属后者。

南昌大学中外合作项目起步较晚, 于2010年开始与爱尔兰高威梅努斯理工学院签订旅游管理专业合作项目。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 具备较强的中外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旅游业管理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目的在于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更新办学理念, 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促进跨文化交流。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项目的教学计划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 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在中爱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专业课教学是双方关注的重点, 它关系着学生进入高威大学后能否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所谓双语教学, 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教学, 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目前,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在英语课程以外的基础课或专业课中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虽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对高校双语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基础, 但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年才开始实行双语教学,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 目前其双语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调查, 参照国内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南昌大学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选择不符合国情

在我国, 高校一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指定合适的教材,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授专业知识。在爱尔兰, 各门课程只有教学大纲, 在大纲中列出了各章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而没有指定固定教材。教师上课时不是依据固定的教材, 而是依据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 但是会提供若干本教学参考书供学生选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处要求英方指定了一本英文原版教材, 是由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 (SQA) 编写,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目的与评估内容;第二部分为学习材料;第三部分为各章节问题参考答案。使用这种原版英文教材, 可以使师生领略到英国教学资源的原味, 如地道的语言表达、专业词汇的表述、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等。但是不久, 这类教材的选择就引起师生的思考。首先, 大部分师生认为此教材过于简单, 与其说是教材, 不如说是内容丰富的教学大纲, 特色有余而完整性不足, 这类教材是否适合我国的教学需要值得思考;其次, 原版英文教材基于英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阅读障碍, 以英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来理解原著,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三, 教材助长学生的惰性, 很多学生认为考试一般依据教材, 所以只要掌握教材内容就可以了, 本来教材内容不多, 理解甚至背诵教材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就不再去学习其他知识。

2. 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有效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和精深的专业课程知识储备。由于师资配备存在缺口, 教师或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运用能力欠缺, 从事旅游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既不能像专业课教师一样全面系统地讲授专业课, 也不能像专业英语教师一样讲授专业英语。

3. 中外教学理念存在差异

爱尔兰强调具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灵活教学模式与先进教学理念。其专业课课时分成两部分:lecturer和seminar。其中, lecturer大约占1/3的课时, 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 强调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 不依赖具体的教材, 而是按专题讲授。针对专题, 布置学生课后要完成的任务和练习, 特别强调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Seminar则占了大约2/3的课时, 主要是针对预先布置的任务, 在教师有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下进行分组讨论和演练。课程教学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我国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灌输型教学模式, 虽然在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但是该模式蕴含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师的讲述在课堂上依然占有较大比重,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即使在seminar上, 学生也等着老师给出答案,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4.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导致教学参与度不高

中外合作项目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基础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有的英语水平较高, 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 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即便是书本知识, 也需要将教材逐字逐句先翻译成中文再理解, 对学习进度影响很大, 对专业词汇的翻译经常贻笑大方。如何在水平各异的学生中进行教学, 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

5. 考核方式不配套

南昌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与其他专业无异。对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考核采取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只是期末考试由本校任课教师出题, 由爱尔兰高威大学专业课教师审阅,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席率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 到期末考试临近才努力学习。另外, 旅游管理专业中许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如客源国概况、市场营销、旅游学等, 而社会实践教学考评尚未纳入学生期末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 导致双语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选择教材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但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因此在中外合作项目中,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尤为重要。关于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英语授课应占70%, 中文授课占30%, 采取一般内容用英文讲述, 重点内容、特别难懂的内容用汉语解释。而板书、PPT课件等全部采用英文, 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专业问题的习惯。

对于教材的选择, 首先, 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已选用教材的评价, 对内容不合适、结构体系不合理的教材要求主讲教师修改。鼓励教师按照课程要求编写特色精品教材;其次, 对旅游管理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上各主要出版社进行广泛的了解, 收集教材出版资源。学校通过国际交流部对爱尔兰高威大学专业课任课教师所用的教材信息进行收集, 对订购教材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第三, 在选定原版英文教材后,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辅导教材, 一般要求选用两到三本辅助教材, 至少一本中文资料和一本英文资料,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网络资源, 下载相关课程的E-books作为教学参考书提供给学生,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必须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 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学院人才引进中应十分注重教师的国际化背景, 注重教师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也要有良好的外语水平, 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学校正在逐步增加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经历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比重;其次, 学院积极寻求对外交流合作机会, 加强与高威大学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交流, 通过出国学习、视频、电子信件的方式, 双方切磋教学问题, 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2013年4月, 高威大学选派优秀教师到南昌大学进行示范教学, 中方双语教师进行观摩, 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3.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 提供多种形式的辅导。开设英语听、说、读、写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教学过程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解,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建立每周集中答疑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的制度, 督促和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使学员能够相互讨论和解答彼此存在的疑难问题, 形成—个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避免部分学生对中文参考书的依赖。在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 教师用英语提问一般没有困难, 关键是要积极鼓励学员用英语回答问题, 促使他们积极用英语思维, 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探索多样化灵活的考试和考查方法, 可以借鉴英国的学生考核方式, 改期末集中考核为分阶段考核。在每学期开学时, 教师发给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包括各阶段考试的知识点、考试方法、课程成绩的构成, 考试方法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 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团队合作项目、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学生只有顺利通过各个阶段的考核, 该门课程才能过关, 这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不同的考试形式也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 包括资料搜集、问题分析、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归纳整理结果、引用他人成果并将参考文献予以正确标注等环节, 这些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 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从对知识的接触到对知识的把握这一整个认识发展过程, 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进步, 因此也是教师完善自我的良好机会。

5. 加强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出发, 建立合理、科学的双语教学课程考评体系, 对各教学环节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了要全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之外, 还必须结合课程内容, 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与设计, 所有课程教学要采用实践教育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主席每学期至少组织四次教学法研讨活动、两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和两次教学质量分析会, 不断积累和共享教学经验。在现有听课制度的基础上, 旅游管理专业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师之间每月至少听课两次;坚持经常性的教学检查, 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 并定期召开教学讲评例会, 设计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奖惩。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 中外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 大胆探索和尝试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以满足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国家更多地培养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银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10) .

[2]刘道玉.中外合作办学需有根本性突破[J].学习月刊, 2012 (13) .

[3]刘迎辉, 张昌强, 刘荣勋.探析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4) .

中外合作大学 篇2

为 进一步推进我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的管理,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根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 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及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 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名义,同外国具有相应的办学资格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或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包括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第二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中外合作办学应坚持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保证教育质量,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条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第四条与 我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在国家的教育水平或科研地位应高于或者相当于我校在国内的教育水平或科研地位。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应立足于提高学 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发展我国急需的新兴、幼稚学科以及空白学科,但不得举办实施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性质教育的机构,或者与外国宗教组织、宗教机 构、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职人员在国内从事合作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不得进行宗教教育和开展宗教活动。

第五条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对外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和合作办学的主体。作为学校法人代表,校长对外行使协议签字权。各院(系、所)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承办单位,可由校长授权的代表与外国教育机构签订协议。各院(系、所)未经校长授权,无权对外签署法律文件。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联合培养项目,是指除教育部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之外的,以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学生交流的活动,如3+1、2+2、1+

1、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其校内立项、申报程序和管理方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立项和申报

第七条立项程序。

申办单位(院、系、所)与外国教育机构商谈中外合作办学达成初步意向后,须向对外合作交流处提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含联合培养项目)立项申请表》(见附件1)。

对外合作交流处组织教务处、研究生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后,报主管校领导批准立项。

第八条申报程序。

中外合作办学经学校研究批准立项后,申办单位最迟应于拟正式开办之日前一年向对外合作交流处申报。为配合教育部每年3月和9月对合作办学申请的集中受理审批,申办单位负责准备《条例》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各项申报材料(见附件2),并于每年2月28日前和8月31日前将所有材料报对外合作交流处。

对外合作交流处负责申报材料的最终审核,审核无误后由对外合作交流处呈校领导签发,再报送相关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对外合作交流处负责办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报批和登记注册。在取得合作办学批准证书,并到相应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办学许可证前,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开展招生和宣传活动。第三章管理

第十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坚持“统一领导,两级管理”的原则。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和政策指导,相关院(系、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项目的管理由中外双方组成的项目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双方各自履行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对外合作交流处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报批、监督和指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校内的协调管理,以及对所有涉外活动进行管理。其主要相关职责有:

1.审核相关院(系、所)提交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申报材料,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按照国家聘请外国专家的有关规定,对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国专家和外籍管理人员的聘任进行审核,并办理相关聘任手续; 3.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每年3月1日前接受校内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报告,并报上级审批机关;跟踪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国外的教学活动,并协调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评估。

第十二条教务处和研究生部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业务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外国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相关院(系、所)和学科点分别协助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做好上述工作。具体办法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分别制定。

第十三条财务处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财务监督及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收费标准的审定和经费管理。学校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财务收支业务。具体办法由财务处制定。

第十四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招生简章或招生广告中载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按照学年或学期收取学费,不得跨学年或学期预收。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管理办法未尽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本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外合作大学 篇3

摘 要: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成立于2006年5月,是经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自建校以来,西浦经过数年发展,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为深入探求西浦发展战略,本刊对该校执行校长席酉民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席校长指出,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西浦多方面多举措配合区域经济发展;中外合作大学应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来避免与公立大学同质化发展;西浦种途径化获取资源以便支撑自身发展;“中国教育梦”是推动一流中外合作大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大学;创新;全球化

一、特色与品牌体现了大学的文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一所大学的特色和品牌?特别是对于新兴大学来说,形成和积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席酉民:当缺乏自主权或市场竞争优势时,学校不会关注自身品牌和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定位与价值所在,即以何种独到的办学模式贡献社会;品牌则是这种实践的长期结晶,以其学生、教师、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展现出来,并通过口碑广泛传播。特色和品牌最本质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

大学文化似乎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理论上有太多的定义和讨论,如眭依凡教授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精神文化;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制度文化;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环境文化。三者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认为,大学文化包含精神、制度、环境和产品四个层面,产品维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成果,有文化、艺术、体育等人文产品。我个人认为,学生、教师、校友其实也是重要的传播大学文化的使者。通俗的讲法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形象地将大学文化比喻成“泡菜坛子里的汁”,有什么汁就会泡出什么样的菜。

大学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当我们进入一所大学,与其中的师生、员工进行交流,就可以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文化。文化的外延弥漫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渗透在其追求、氛围、行为和产品中。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对于历史较短的西浦来说,其文化还在孕育和成长中。但就精神、制度、环境三方面而言,应已具雏形;就产品来说,也可逐渐从其产品上发现西浦文化的影子。

西浦的核心理念顺应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追求——“幸福生活和成功事业”(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为此,无论个体、组织,抑或社会,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生存能力,这也是学习、研究、教育的使命。为了真正实现这样的愿景和使命,每所大学应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体系。经过研究和提炼,西浦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Diversity,Regulation,Innovation,Freedom,Trust,即DRIFT)作为自身文化的核心理念。“多元”意指文化背景、国籍、个性、追求等,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只有多元才容易稳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创新。因此,西浦非常宽松和包容,鼓励多元。但是,多元容易导致混乱,要想形成共生共荣的和谐共处状态,必须形成共处的“规则”,这就是法律、道德和制度基础,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秩序,孕育建设性的创新。其实,“多元和规则”构成了和谐的基础,即“君子和而不同”的健康秩序,西浦的生存哲学和管理理念就是和谐管理。“创新”可以说是大学的真谛,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对社会提供服务,都是试图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行、改进和提升。因此,创新精神应该渗透到师生、员工的骨子里,这也是为什么西浦提倡研究型学习、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作的逻辑基础。“自由”可以说是创新的保护神。师生没有学术自由,生活在各种框框里,是无法真正实现创新的。因此,学术自由应该是大学的生命线。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之所以包括“信任”,不只是因为现代社会缺乏信任,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和面对挑战的认知——世界日益全球化、网络化,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快变性不断提高,在这样的世界,单枪匹马地成就一番事业难上加难,无论生活和学习,还是研究和工作,合作都会成为常态。创新活动信息不对称程度很高,因而,更加凸显了合作者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性。DRIFT是西浦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西浦实现基本追求和和谐目标的必要保证。

为了让西浦文化的理念真正上升为西浦人的文化,即变成西浦人的自觉行动,我们不仅将这种核心理念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在校园里——篆刻于基础楼和中心楼之间东侧的一组球形雕塑上,以及中心楼与基础楼东侧放置太湖石的池边的石头上,还致力于将这些理念融入校园的设计,如校园的中西文化合璧、校园的开放、国际氛围的营造、建筑的绿色环保设计、校园设施的布局等。更重要的是,西浦还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制度制定和组织体系的构建上。例如,为了提升知识工作者的效率,我们放弃了传统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组织架构,转而探索并形成了由四个服务中心无缝链接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强调服务理念。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追求和理念会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融入到西浦人的血液里,体现在其言行及产品上。我们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媒介、师生和员工的行为、研究成果等方面体味到西浦的追求、精神和文化。

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经典解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希望西浦“自觉”承担“探索适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的教育以及新型大学的运行体系,以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一批批有“修养”的西浦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以其“善良”的心态、“自由”的创新,践行这一使命。

二、西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翘楚和大学民营体系的典范,西浦如何避免与公办大学同质化发展?

席酉民:首先,西浦创建于全球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代,为西浦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办学探索提供了机会;其次,西浦具有站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没有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绘宏图”的后发优势;再次,西浦起步高,能够站在世界平台上整合资源和探索办学模式,为西浦实现教育和办学上的超越提供了机会。

在战略层面,西浦试图在三方面作出贡献。第一,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导致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社会组织架构、社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赶快行动,抓住机会,迎接变革;教育专家们呼吁教育工作者赶快醒来,变革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浦至少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人类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学怎样帮助人类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思考和战略性的定位可为西浦奠定生存的基础、超越的可能。根据全球化、多元文化情景和复杂多变社会的常态化,西浦认为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人才。因此,西浦将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培养对象;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借鉴世界教育最优实践,整合知识体系,改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营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育人环境,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形成自己以兴趣为导向的融合性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和提升跨文化领导力;在研究方面,针对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为己任,有选择性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这样,西浦有可能以符合未来趋势和需求的新兴国际大学的身份屹立于中国,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探索适合知识工作者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管理的有效性。大学管理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诟病。至今,大部分大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层级式组织结构,还有一些大学借鉴矩阵式结构,成立了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推进资源共享机制和学科合作,如共享平台、跨专业(院校)的研究中心,但因评价体系存在某些问题,矩阵式结构往往难以有效运行,大学难免沦为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在网络化和链接革命方面,组织的网络化给予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提升的新途径,甚至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网络组织,以实现有机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大学来说,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否利用网络化组织实现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的梦想?西浦利用自身“一张白纸好绘宏图”之优势,探索建立大学新型网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理,试图为改进大学支撑和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初步运行结果显示,西浦网络化组织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友好、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学术生态,消除了研究上和资源配置上的院系和专业壁垒,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以及与社会和工业界的互动,显示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高效率;同时,使学校愿景、使命的实现,以及办学与教育新模式的推行成为可能。

第三,建立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研究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作出贡献。怀揣远大抱负的西浦人不仅试图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大学管理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以实际的办学成果造福于人类,这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一所新型国际大学,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具备跨文化领导力、来自全球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在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如生命科学、医药、环境、信息通信技术、城市化、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金融、管理等,为提升人类生存能力和质量作出西浦的贡献。西浦的诞生不仅源于教育变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催生的产物,因此,西浦肩负着以自身国际资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西浦以开放的校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科学社区、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的示范区,以核心学校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早日建成类似于“硅谷”高新科技园区的“东方慧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影响中国高教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为使命的西浦,还力图通过自身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目前,西浦被誉为“高教改革的先锋、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初步显示西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花结果。

三、西浦多举措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最大项目,其区域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堪称国际范例。您认为,西浦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席酉民:西浦地处号称世界经济发动机(Power House)的长三角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专家(2~3年后国际专家数量将超千位)聚首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链接全球的国际创新生态圈,一个可整合世界科技资源和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的网络,一批基本成型、亟待扩大和释放能量的研究平台,一种已显端倪、链接社会各界的创新生态。威尔希尔、IBM、汤森路透等世界级金融和技术公司已落户园区或在西浦设立了最新技术实验室。西浦借助这种趋势,正在建设11所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创新港,以助推苏州实现宏观经济转型,其中包括生物制药、可持续发展材料和环境、城镇化、老龄化社会、智慧与绿色城市、领导与教育前沿、金融、大数据与行为分析、经济一体化、卓越运营和供应链、工业设计与3D打印等领域。具体来说,西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第一,西浦已成为一张展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化的名片。西浦每年在全球市场招聘上百个高端岗位,因此,每年有数千名国际专家及其家属通过申请西浦岗位而关注苏州,最终有上百位落户苏州;根据西浦发展战略,未来几年要加大力度招收国际学生,每年将有数以万计的国际学生及其家庭关注苏州,数千人到苏州学习和研究。西浦的大胆创新和探索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同行关注苏州、造访苏州,并开展合作,每年都有众多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在苏州举行。西浦还以其示范效应助力“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科教创新区。

第二,西浦助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实际上,西浦除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以外,还在智力支撑、科教生态、对外交流、社会发展方面为苏州打造创新国际生态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典范作用。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一流专家、上万名学生会使西浦在苏州这块热土上成为世界专家聚集的高地、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世界水准的研究群落、激励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国际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导者、每年吸引数万人关注和访问的亮点。西浦带给苏州的不仅是教育机会、人才、专家、研究成果、国际文化、新风尚,当其发展壮大后,每年还会带给苏州超过10亿元的现金流、数千万税收、大量间接收入,更重要的是世界的关注和交流,使苏州在世界上更加亮丽和有吸引力,更具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西浦的育人、研究和服务将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西浦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争取早日打造成广泛联结社会的科学社区,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助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为了影响中国教育改革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西浦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为了强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研究的影响,西浦与独墅湖“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合作成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以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带动区域教育的国际化,并通过“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探索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西浦已与淮安市成立了“城镇化研究院”,与吴江区成立了“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研究院”;针对中国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西浦国际商学院将从人才培养、研究、咨询等方面积极服务社会;为应对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西浦正在组建“老龄化与商务研究所”和相应专业,研究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问题;西浦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医药、蛋白质、金融、新能源、社会安全、电子电器、计算机等合作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促进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

四、西浦以多种途径获取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西浦一直强调自己的研究导向,引进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并设立了众多的科研项目,但作为一所中外合办大学,获取资源的难度无疑远远大于“985”高校。在这方面,西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席酉民:仍处于创业期的西浦相对于“985”高校,在获取资源方面,尤其是政府资源方面的确面临一些挑战。然而,西浦也具有传统大学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西浦人本着勤奋踏实的原则,努力在育人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社会贡献等方面办出特色,力图通过自己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此外,西浦还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希望通过纳入省市共建的高校序列,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第一,针对苏州高校的特点,政府应有选择性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使西浦成为国家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使苏州成为某方面的示范基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科教示范区已经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唯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通过共建,政府可通过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使苏州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领头羊”。再如,西浦在大学治理和管理、教育探索方面的创新已引起国内外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为其他高校培养领导、管理者和教师,在全国推广“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第二,政府应在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上给予政策和财务支持。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举措形成的全球整合经济及全球治理、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生命与医药科学、“互联网+”与未来社会设计、新金融与金融全球化等领域,积极支持建设特色专业和培养特需人才。

第三,针对苏州高校特点和相对优势,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级的研究院,以吸引世界级人才和企业界人才落户苏州,使苏州在未来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充满后劲,成为创新源头。这些研究院应拥有国际级的研究专家、国际的合作网络、国内和当地的合作网络、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课题、具有国际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成果及咨询服务。当然,除了经费上的适度支持外,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须有相应配套措施,尤其是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其在苏州的生活、工作条件的完善。

第四,支持高校建设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平台,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健康发展。例如,西浦正在与国际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合作,以苏州为基地,打造一个提供技术集散(成果集聚与转移)、国际研究合作、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技术超市和企业问题解决中心,以强化大学利用其国际网络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五,政府应对于具有极强社会外溢价值但又成本较高的人才引进、研究、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支持。例如,对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前瞻性研究、具有共享意义的科研平台建设进行投资。

第六,针对一些学校的特殊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例如,西浦的主要收入是学费,但其合作母校已经决定将其建成非营利性大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营利性大学的校园和所有资产归社会所有,所有参与者只是在创办一番事业,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国内其他地方对这类高校从校园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西浦也希望与其他学校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非公立、非营利教育机构应该逐步享有国家给予教育领域的基本支持。

五、“中国教育梦”

助推世界一流中外合办大学的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结合西浦的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中国教育梦”。

席酉民:如前所述,西浦试图通过自身探索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浦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基础。10年前,这的确是一个梦。10年后,我们正在实现这个梦想。从家长和学生的热切选择、国内外同行的积极反应、西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的成果,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西浦教育梦的可能性,西浦已经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如果要问我的“中国教育梦”,我真心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当中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时,我们的教育也会更强大,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导者!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界的爱护和帮助,当人们谈论世界上心仪的大学时,他们会自豪地提到位于中国苏州的西浦!

中外合作大学 篇4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第2条之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 (简称中外合作办学者) 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的活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国家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含中国教育机构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 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是依法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和我国办的学校不同点:中外合作办学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 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

所谓的公办大学, 是指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则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属民办性质。民办学校的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样享受国家承认的学历待遇。

在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上, 国家公立院校起步较早, 走在了前面。但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独立学院面临着来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 独立学院必须在逆境中开拓新思路, 进一步打通独立学院与国际学校的联合办学, 变滚动式发展为跨越式发展。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机遇, 更是挑战。由于公立院校与独立学院在自身属性、办学性质和政策机制上的区别, 导致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不同

1.开放与远程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式下, 国外一些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全球教学, 如2002—2003学年英国开放大学在世界各地注册学习的外国学生已经超过7.5万人。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 其中65%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学习数学、计算机, 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还被翻译成别国语言进行教学。这类课程的注册数在一年内也增加了19%, 目前绝大多数是工商管理课程。但是, 除工商管理课程外, 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以及社会科学类课程也已经开始被翻译用于别国的远程教学了。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1999年在190个国家拥有了3万名学生。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教学卫星电视网也已经扩展到了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世界许多地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在拉丁美洲的注册学生数已经超过了在西班牙本土的学生数, 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远程教育大学正在将它们的教育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亚洲远程教育大学也在使他们的教育地区化或国际化。例如,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统大学正在努力将自己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提供者, 比如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也在远程教育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过去的20年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某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 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等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进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主要是公立大学, 目前为止, 独立学院基本还没有这种模式。

2.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什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呢?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引进国外的名牌大学、名牌课程、名牌教授, 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引进。如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就是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以及合作外方指定的原版教材, 并且引进合作伙伴院校的优秀师资, 严格地执行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大纲, 开创全新的国际教育模式, 使学生不出国门即可获国外文凭。北京中加工商学院则是通过与美国“八大”教育公司的合作, 在成人教育方面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引进了国外的优秀教学资源, 并且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 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部门、专业和课程, 增强了教学本身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能力, 使之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模式主要也是公立学院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所使用的模式。

三、独立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比起公立学校来说有更多的局限性

1.审批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与监督尚待规范。由于缺乏教育部门认证, 国外院校对很多中国独立学院不了解, 这就给合作办学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与此同时,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管理与监督也尚待规范。从政府层面上来看, 出现的问题是管理主体不完全明确、内部协调不够而且难度较大。从办学者层面上来看, 管理水平及办学效果的差距很大, 就目前来看, 办学层面上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情况:例如, 第一, 有的学校在招生、收费、颁发证书、经费使用等方面并未完全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第二, 一些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学校, 未经批准就擅自与境外的机构非法开展办学活动;第三, 某些学校超越批准的办学层次和范围任意开班招生, 出现教学周期短、教学质量低以及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等情况, 使得在政策执行中监督检查出现不力的状况。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积淀少, 与公办学校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获得优质资源方面一般来说会比较困难。再加上起点比不上公办大学, 就很难寻找到国外知名高校合作。目前, 与独立学院合作的外方院校大多数是一些规模比较小、名气不是很大的院校。尽管这些年来一些独立学院一直在努力寻求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的机会, 但从总体上来看, 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还是无法提高, 导致办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除此之外, 外方合作办学方的课程质量、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学术声誉都很难得到判断与保证。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外方学校本身根本不具备合作办学资格, 而独立学院为了追求中外合作办学也把他们引了进来, 这不仅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独立学院要想引进优质的国际合作院校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 独立学院应着力打造自身特色, 逐渐赢得很多国外大学的认可;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也可以“借鸡生蛋”, 通过与国内重点大学合作, 实现优质校外资源共享;除此之外, 当地政府在引进优质国外资源的同时, 也可以向独立学院推介。

3.师资、经费不足制约发展规模。独立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的开展过程中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 而且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国际合作办学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授课老师不但要承担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 还要求用全英文教授本课程, 这对一般的老师来说难度较大。如果是外语专业毕业的老师, 又缺乏专业知识, 具备专业知识又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很少, 除非是海归, 但要引进海归, 对独立学院来说可能性还比较小, 以目前独立学院的状况来说, 还很难吸引到海归或是博士等人才。除了师资力量不足之外,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费用问题也是当前国际合作院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优质的教育要付出优越的成本, 先进的课程、师资、理念的引入, 都需要坚实的资金投入。这对自给自足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独立学院也说是一大挑战。如果一旦生源不好, 独立学院的压力就非常大, 不少独立学院往往会因为经费问题, 而被迫搁置谈好的项目, 或者把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 这就会使得学费很高, 而学费太高又会导致生源减少, 生源减少又会使中外合作办学或是优质中外合作办学流产, 中外合作办学流产也会导致生源减少, 总之,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 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往往要运行两三年之后才谈得上收益, 这对独立学院而言, 压力是非常之大的。所以经费问题, 往往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同

1.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两个层次, 一个是本科层次, 还有一个是研究生层次。公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主要以“2+2”或“3+1”甚至“1+3”的方式进行课程或学分互认。也就是让学生在国内读2年或3年, 然后出国读2年或1年, 学生拿到中外两所学校的毕业证或学位证。

中外合作大学 篇5

威林斯向仲伟合赠送描绘兰卡斯特大学风貌的画作

《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两年多后,广东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有了破冰之举,首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了眉目。昨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进入世界排名150强的英国名校兰卡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引进第三方投资人共建一所全新的大学——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学校将选址南沙或从化,招生规模初定最终为10000—12000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透露,如一切顺利,有望最快明年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首批学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意落地广东合作办学的国外名校不少。如东莞理工学院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已有数轮磋商,双方已签订合作备忘录;中山大学也正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商谈;华南师范大学正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协商。

●去行政化校长不设任何行政级别

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将是广东首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按照双方协议,这所学校将是独立法人,不隶属于广外或者兰卡斯特大学。学校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中有中方代表4名,英方代表3名,理事长由中方担任。

按照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学校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权聘任、解聘校长或副校长。校长必须具有中国国籍,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将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成一所“有行政、去行政化”的大学,因此校长不设任何行政级别。

办学经费也来自社会筹资,而非政府投入。协议规定,合作的第三方将负责大学的硬件建设,包括提供土地、筹措前期资金等。仲伟合昨天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有几位候选的投资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但还未敲定。”

●教学资源学生毕业可拿英国学位

协议初定,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将首先开设英语、会计和金融、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7个专业。学校的远景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从建校第二年开始,学校将增设环境科学、生物科学、机械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此后,还将增加人文和社科专业。

在课程设置、质量监控、专业设置等方面,初期将借助兰卡斯特大学和广外的资源。办学初期,兰卡斯特大学将派出一位高级学术人员担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师资向全球招聘,必须具备西方大学两年任教经验、至少博士学位等条件,薪酬将与国际接轨。

新办学校未获得学位授予权之前,首届毕业生将获得广外-兰卡斯特大学的毕业证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学位证书。获得独立学位授予权后,毕业生将同时获得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学位证书。

●入学要求高考过一本 还得英语棒

据悉,在教育部批准后,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将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按第一本批次录取。仲伟合透露,学生成绩要达到高考一本线,同时符合兰卡斯特大学的入学要求,包括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

协议初定,在获批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之前,将实施自主招生,预计首次招生规模在600人左右。

“教育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办学,我们希望加快本土国际化进程。”仲伟合透露,将来入读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学费将比国内普通大学贵,但会比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留学便宜一半。记者登录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网站查询,兰卡斯特大学2012年本科生收费为每年9000英镑,折合人民币9.2万元。以此估算,兰卡斯特大学未来一年学费或约4.6万元。

据了解,昨日签订的为初步合作协议,尚未报教育部审批。但合作办学已得到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省教育厅已承诺,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绿色通道’,向教育部申报。”仲伟合表示。

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将探索创新中国大学制度

新大学取消行政级别

在昨日签约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校长鲍尔·威林斯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谈风险预期合作不因人事更迭变化

南方日报: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内热议的问题。这次办学有无经过兰卡斯特大学董事会的授权?协议会不会随着人事变更而变化?

威林斯: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首先经过了很多讨论,尤其高层管理层和理事会的审议。在今年暑假期间,兰卡斯特大学理事会开了两次会议。正是经过理事会的讨论,批准和广外合作建立大学,同时还建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以确保政策的延续性,确保让理事会成员充分理解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上次理事会是在9月底,会上授权我来广外促成这次合作。

仲伟合:从开始动议到现在已经两年时间了。但为了这件事,威林斯校长来广外已经第四次,看得出兰卡斯特大学上上下下对此事非常重视,此行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都来了。广外方面也成立了筹备申办小组,组成了接近20人的团队。对协议及细节都做了非常深入的讨论。

谈合作利益学生流动是高教大趋势

南方日报:双方合作不回避利益。这次合作,兰卡斯特最想得到什么东西?仅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吗?

威林斯:我们想通过合作,拓展兰卡斯特大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声誉和影响。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学生数量会翻一番。在这个大趋势面前,大学必须要有能力去应对世界范围内学生增长的趋势。同时,高教教育新的模式,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发展机遇:不仅吸引中国学生去兰卡斯特学习,也可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吸引英国学生到广东完成一部分大学学业。学生的流动性,应该是下一阶段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问题。

另外,兰卡斯特想通过合作来加强科研。比如,与广外的同行在一些项目上加强研究,比如管理科学、环境研究、数字创意艺术等。

广东在未来20年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龙头。兰卡斯特大学通过与广外的合作,可以把自身的科研纳入世界经济很有活力的地区,很有意义。

南方日报:对于广外呢?

仲伟合:我们当然最希望提升广外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进、改造、创新,为中国高校带来新的经验。同时也有更多的合作科研机会。

谈办学自主权校长具有完全办学自主权

南方日报:仲校长对英美大学了解非常多,在交流合作中,您认为英美的现代大学制度,哪些是可以为中国高校吸取的营养成分?

仲伟合:首先是办学自主权。大学应该是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地方,大学应该有决定自己学校到底怎么办的权力。英美的学校自主办学权非常高,可自主设置学科。这一点,中国的高校目前还做不到。

第二,经费保障。英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出跟目前中国高校比,还是高,虽然英国政府现在缩减了教育经费,但相比中国还是高。英美高校筹款能力相对比较强,整个社会有重视教育的风气。很多大企业、慈善家愿意捐钱给大学,而目前中国还缺乏这种风气。

还有一点,当前的人事制度管理这块,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人事制度是核心。与英美高校相比,我们的限制太多。这么多年,从计划经济年代一直带到市场经济年代的人事管理模式,不太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不太适应教师的流动。经常听到一个事业编制就钉死在大学,而这在英国高校是不可想象的。

南方日报:新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能实现吗?

仲伟合: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会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办学自主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定是由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理事会选聘,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校长、副校长,甚至一切职员,都取消一切行政级别。如果设有级别,与现代大学的目标相违背。校长具有完全办学自主权。

谈理想学生受雇任何国际公司的“国际化公民”

南方日报:两位校长心目中,希望什么样学生去兰卡斯特大学?

威林斯:进入广外-兰卡斯特大学学习的学生,要遵循最高的标准,必须从一本招生。同时,希望培养这样的毕业生: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具备国际化公民的特点,受雇于任何国际公司、机构、组织,因为他们具备国际化市场中工作的能力。

仲伟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从宏观层面上,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这也是很多一流大学的教育使命。具体人才目标,要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管理,具有独立的思维和创生。.icon_sina,.icon_msn,.icon_fx{

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background-position: 2px-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25px-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240px-50px;}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中外合作大学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75—02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体经历了基于行为主义,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和基于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以及现代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模式二个阶段(朱玉梅,2006)。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学模式的传统与现代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对比研究上。关于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互补性研究,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其价值的核心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日益紧密结合;而中外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成果则多体现在对国外教学模式的推介、引进以及中外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比和分析上。这些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1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目前有关高校未参加新模式实验的班级和多数对照班均属于这一模式。该模式属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以及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即教学的“三中心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多采用“语法一翻译法”进行教学,通常大班上课,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input)而忽略语言的运用(output)。评估手段:平时作业期中考成绩约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约占70%。终结性评估仍然是主要评估方式(冯奇等,2005;卓杨,张玉双,2006)。

2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大课室,可通过校园网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学平台,适宜大班上课。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教师课堂上采取有针对性地讲解课文、辅导难点,读写听说相结合,较注重全面语言能力培养。教法是读写课采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听说课采用听说法,多维度地输入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该模式与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模式有所区别:比如,教师课堂上可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或连接网络资源或展示教师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课件。但是,此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俞真,2002;冯奇等,2005)。

3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为读写译大班教学、听说小班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网络辅导答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估;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动性,教师起主导作用,注重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其教法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单向传播,代之以启发、讨论与研究式的知识传播。注重整体语言教学,听说读写结合。其缺点:基于网络学习模式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等(贾国栋,刘丽燕,2004;陈美华等,2005;武英杰,2006)。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1课程设置的创新——以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为培养具有国际学术水平及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更注重中国学生在英语母语环境下的工作生活能力与学术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此,我校国际学院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基本引用学校既有的大学英语教改模式,采用1+1+1模式,即精读泛读1学时(30人左右,多媒体小教室),口语课1学时(30人左右,多媒体小教室),听力l学时(30人左右,语言实验室),由中方教师授课;同时根据美方高校语言课程教学要求,开设College Composition(大学写作)、Basic SpeeehCommunication(基础交流)、Muhicultural Literature(多元文化文学)三门课程,由美方教师主讲,采用讲授(大班90人左右,多媒体大教室)与讨论(小班30人,多媒体小教室)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与我校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国际学院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和强化了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如“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2授课方式的创新一以学生为中心、小班化、互动讨论式。国际学院的班级人数控制在每个班30人左右,采用多媒体、小教室上课的方式授课。‘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互动,使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级人数一般在50~60人,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往往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国际学院通过小班化教学的形式,加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加速了学生们从多方面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授课方式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3评估手段的创新—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评估。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终结性评估,即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占学生最终考核结果的70%以上,而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及成绩仅占30%左右。国际学院的评估手段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任务的完成占75%,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占25%,是一种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评估。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比较侧重于期末考试的准备、并比较重视期末考试取得的成绩。但是通过评估手段改革之后,学生们对平时的学习任务普遍比以往更重视,提高了日常英语学习的效率。

4师资要求与建设——以外带内、中西合璧。国际学院大量引入了国外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使得学生们直接了解国外的本土文化及语言习惯,减少了翻译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弊端,如:翻译不符合英语国家语言习惯、中式思维式英语等。这样,学生们接触到的语言信息最本色,也最真实。同时,国际学院开设了大量由国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国外优质师资的大量引入,极大地带动了学生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开课过程中,通过开设外教讲座、共同研究课程教授方法、交流教学内容等其他形式,加强了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方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英语教学水平。外教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擅长使用交际法,能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并且启发和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结合中方教师相对严谨和系统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以外带内、中西合璧,整体提高本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已初步显示良

好的效果:2008年12月的CET4成绩显示,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级学生一次通过率达到91.07%,550分以上比例达23.05%,600分以上比例达5.63%,其中有五名同学总分位列全校前十名;另外,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两名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三名同学获得全国三等奖;在2008年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一名同学获得全校一等奖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的比赛;另外,还有一名同学获得英语高级口泽证书。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首先,学生极不均衡的英语技能水平制约了新模式的实施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重听力轻口语”的现象,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其英语“输出”能力严重滞后于“输入”能力的“跛腿”现象。尤其是进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后,其英语技能不均衡发展对项目培养目标给学生英语学习提出的高要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影响。以我校国际学院情况为例,根据我们对2007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80.3%的同学表示外教布置的阅读任务“困难不大,可以完成”,而对于外教布置的写作任务,只有45.7%的学生选择“困难不大,可以完成”;同样,有76.3%的同学表示能听懂外教上课,而表示能与外教进行交流的学生只有34.2%。这种严重的“跛腿”现象造成很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外教的教学思路和安排,外教也对学生的抱怨感到不解和茫然。

其次,中外教学要求和方式的差异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关协议,学生要获得中方文凭,必须修满中方要求的大学英语四级课程。从而造成了学生一方面要按照中方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完成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又得按照外方教师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完成外方课程,如大学写作、基础交流、多元文化文学等。由于中外教师教学要求及方式的差异和冲突,造成学生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外合作大学 篇7

随着高校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理工大学在10年的办学过程中, 发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调研和思考, 就如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讨。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1.目前浙江理工大学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分数线较高, 生源质量逐步提高, 非常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

2.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较高, 致使最终被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条件较优越的家庭, 且90%是独生子女, 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3.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与美方学校对接, 且部分专业课程由美方学校选派的优秀专业教师承担。在这种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 且自我意识较强。

4.基于特殊的办学模式, 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 部分学生还有机会赴美方学校交流学习半年或一年。这使他们处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碰撞的最前沿, 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承受者。我们不得不看到, 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 必然对他们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办法

1.从学生角度来看, 应加强以下三点管理工作:

(1) 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爱国主义和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大学生存在形形色色的思想倾向, 对于他们的教育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他们所关切的实际问题, 因势利导。改变我们只讲空洞理论的传统政治教育模式,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文化教育活动中去, 组织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性和自信心。

(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 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大学生受到两种不同思想的冲突, 且处于意气风发、容易迷失自我的阶段, 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关心和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了解时事,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各项重大建设与发展, 用理性辩证的思维去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项评论, 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另外, 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 防止资本主义的不良思潮对学生的侵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加强学生队伍中的党组织建设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不同之处, 以浙江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为例, 其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部分学生会到美方学校交流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学生在美学习期间的各项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如何有效进行, 目前没有相关的制度,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 急需我们通过正确的定位, 积极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 适应其特点的党组织建设和工作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好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在这里, 本人谈几点想法。首先, 我们应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 在满足成立基层党支部的条件下, 在派往美方交流学习的学生中设立临时学生党支部, 明确学生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的人选, 搭建好组织结构, 为日后党组织工作建好平台、打下基础;最后, 对不满足成立基层党支部的, 则要求在学生所属的党支部中确定专门的辅导员或相关教师与学生保持联系。同样对已成立临时学生党支部的学生, 更要确定专门的辅导员或相关教师负责与他们联系, 以便日后开展正常的党组织工作和活动, 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这样既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又增强了海外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从教师和辅导员的角度来看, 应加强以下两点管理工作

(1)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的办学性质, 对辅导员不仅要求政治觉悟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最好还要具有一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方面, 辅导员可以在平时学习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 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积极联系外教和相关外籍专业教师, 帮助学生与他们沟通。

(2) 加强教师和辅导员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和政治觉悟。

我们在大力主抓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时, 往往容易忽视教师和辅导员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个人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现出良好、健康的道德风貌, 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但对外籍教师和国内教师的管理上, 我们应区别开来, 对外籍教师要因势利导, 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有益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 而对一些不健康、不积极地做法予以劝阻和限制;对国内教师则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教师、辅导员参加政治学习, 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守好德育这块重要阵地。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如何处理开放和限制的关系, 防止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浸染甚至腐蚀我们师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如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有着深远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列入到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中,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从浙江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经验入手, 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特点、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 特别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工作的思路。笔者认为抓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管理工作, 对构建和谐校园, 培养跨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9.

[2]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113-114.

中外合作大学 篇8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其构成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在城镇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多, 占70.2%。

(2) 独生子女比例没有预想中大, 占32.5%。

(3) 来自个体家庭的学生比重最大, 占48.1%, 其次是干部家庭, 占26%, 13%的学生来自工人家庭, 5.2%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 5.7%学生来自其他家庭。

2.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调查主要从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择业观和独立性等方面进行。根据这七百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 我们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2.1 关心国家大事, 政治思想稳定健康, 对政治社会问题

的分析冷静客观, 但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下降、政治取向方面功利性严重等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安全、热点时事问题比较关注。99.2%的学生关注钓鱼岛事件、党的十八大等, 90.6%的学生相信党和国家能够处理好有关国家安全的大事, 自己会理性爱国, 不会参加“打砸抢”等极端活动。学生自觉追求上进, 自觉参加党组织的培训, 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的人数较少, 热情不高。对党的有关理论知识的基本内容不太了解、关注度不高, 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许多学生上完相关理论课之后仍然说不清, 讲不明。75.1%的学生认为学校搞的一些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是走形式, 没意思。88.3%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 但是入党动机普遍不够端正, 有的是为了寻求一道金牌, 有的是为了给将来就业增加砝码, 有的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更好地进步。

2.2 人生态度积极向上, 价值取向多元、务实, 但存在模糊认识, 缺乏明晰的人生价值导向。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想要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主张为事业不断奋斗的人生态度, 但具体的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短期化、矛盾化, “享受大学生活”的观念在学生中较为盛行, 学生参加干部竞选、社团、各种活动时功利思想较为严重, 奉献意识较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择业方面首要考虑“职业前景”, 其次考虑经济收入。75.4%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找熟人”。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不够明确, 48.6%的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能干什么, 很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依赖父母、老师等为自己设计安排出路。表现在学习方面, 47.6%的学生“拖沓被动地学习”;28.6%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仅为16.7%, 另有7.1%的学生“基本不学习”或“逃避学习”。

2.3 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 但存在知行分离、社会责任感缺失,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 能够判断出是、非、好、坏, 但是一遇到与自己有关的具体问题, 就出现了知行分离的现象, 或模糊了是非好坏之间的界限, 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从网上下载别人的文章拼凑作业、论文的现象, 7.8%的学生赞成, 23.8%的学生“无所谓”, 68.4%的学生虽然“反对”, 但是在实际做作业和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拼凑现象。对长时间上网聊天、游戏, 大学生外宿, 带吃的喝的进教室, 上课迟到, 考试作弊等现象, 50%以上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

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诚信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 但85%的学生认为校园不诚信问题非常严重, 在问卷中所提到的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贷款违约等不诚信现象中, 100%的人做过或见到周围人做过。

2.4 个性独立意识强, 经济独立意识差;

社会意识强, 吃苦能力差;艺体特长突出, 学习动力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个性较为突出, 他们追求独立, 追求自由的意识较强, 不愿意受到约束, 但是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相比普通专业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月消费1000~1500元为正常, 学生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 花钱缺乏计划性, 上半月过贵族生活, 下半月过乞丐生活的不在少数。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见多识广, 重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维持, 社会化程度较高, 但是学生的吃苦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艺术和体育方面的特长较为突出, 爱好参加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获得成功的快乐, 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普遍不足。

2.5 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多样。

在大学生活里, 50%以上的学生处于“快乐、充实”或“平静有序”的情绪当中, 23.6%的学生处于“无聊、彷徨”或“郁闷、烦躁”的情绪中;50.7%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一般”, 6.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弱”或“很弱”。学生交流障碍、考试恐惧、抑郁、行为孤僻怪异等现象经常发生。

3. 原因分析

3.1 当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仍处在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就业形势、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更加多样化, 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不同的方式入侵, 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1]。

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制度开始怀疑, 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 集体主义有所淡化, 追求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 社会上“月光族”现象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已有所体现,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从提高自身出发想办法, 而倾向于用拉关系、走后门、请吃饭等办法解决问题。

3.2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社会关系丰富。学生入学之前, 有些父母已经为孩子安排好了毕业后的去处并告知了孩子, 导致学生不认真学习, “混文凭”的思想严重。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类专业学生家庭从事个体经营的居多, 父母长期忙于经商等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往往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寻求一种心理补偿, 长期以来, 孩子形成了好吃懒做、自由散漫、金钱至上的性格[2]。长辈的溺爱滋长了孩子的个人主义;良好的经济条件背后, 学生的家庭中离婚、再婚、婚外情等现象多发, 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

3.3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要求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大多要求双语教学, 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入学前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面对合作办学的高要求, 学生们普遍感到压力“山”大。部分想出国的学生压力更大, 他们把精力重点放在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上, 对入党、政治学习、集体活动等漠不关心。

4. 教育对策

4.1 提高认识, 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

大学生从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3]。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西方优秀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必将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稳定健康发展, 而且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 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播, 社会主义制度的维护,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反对西化、分化方面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意义更加重大。因此, 各级德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 从各方面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

4.2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一支善于学习、懂服务、能创新的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从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方面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 从待遇等方面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德育工作, 为德育教师参加相关职业培训、职业竞赛、理论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4.3 广泛开展公益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热情普遍不高,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必须探索新途径。把“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鼓励学生在从事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找到成就感, 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毅.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57-59.

[2]赵红玲, 岳晓鹏.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风建设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 2012 (6) :39, 54.

中外合作大学 篇9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国际化潮流涌动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以N+N的双重教学模式最为常见,如3+1,2+2等,即学生教学计划的前半部分在中方院校完成,后半部分在外方院校完成,中外合作办学是师生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国际流动的载体,更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进行跨国流动与融合的载体。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6年3月,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本科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共有960个,遍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

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出国以后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学业压力、语言障碍和生活压力等都会给其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甚至出现自我封闭、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顺利、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薄弱

第一,对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心理辅导队伍薄弱;第二,调查与分析不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在日常的教育中,更强调矫治而不重视预防和疏导。[3]往往导致问题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二)双重教学模式下的学业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在国内学习阶段,课程设计中语言课程学习和外籍教师授课占有很大比重。同时,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雅思、托福等考试。在国外学习阶段全英文的授课模式对语言相对薄弱的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之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适应压力,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压力也严重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无暇参加课外活动,减少了负面情绪的宣泄途径,造成负面情绪积累,易形成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高昂学费的经济压力与高期望值的家庭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高昂的学费,即使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依然会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大多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自身有强烈的优越感,家长对孩子也存在很高的期望值,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达不到自身和家长的期望便会产生强烈的落差,在双重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个性发展与文化差异造成的适应性困难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适应性困难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障碍与人际关系问题两个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面对新的环境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加之学生自身有强烈的优越感,自尊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矛盾频发。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则是造成学生在国外适应性困难的主要原因。文化的陌生和沟通的困难使出国学生很难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难以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也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我孤立,将自己封闭起来。而这些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适应不良往往会影响到学业适应,给学生带来挫折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自我封闭,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机制,加大对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争取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实现全面覆盖,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学生出国以后。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对适应性较差、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并借助网络等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无缝对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二)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得到良好的缓解,同时也是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平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表现欲强。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宣泄学习压力的同时学会合理规划自己时间,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专业课基础上,增加跨文化知识的培训与交流,通过课程、培训等方式更多的渗透外国文化,生活常识,让学生提前熟悉国外环境;介绍国外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及其运转模式,了解在国外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渠道。注重人格发展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使其在新环境中依然可以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快的融入新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2]何薇,姚佳.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究[J].科技资讯,2014(36).

中外合作大学 篇10

宁波诺丁汉大学出台了对大学自身进行内部评估的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2], 其质量标准包括基本学术标准和具体保障措施, 旨在确保大学的优质教学质量, 这也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QAA) 近些年来对英国大学开展质量评估和审查的关键内容[3]。宁波诺丁汉大学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合作举办的跨境高等教育机构, 自建校伊始就引进了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 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与“学”。自2004年办学至今, 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推进质量标准的教学实践领域已取得可喜成绩。例如, 2008-2012年, 学校五届本科毕业生3367人被授予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士学位, 且实现100%就业和升学。2012年,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对宁波诺丁汉大学进行了质量评估, 评估结论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保持一致[2]。那么, 到底是怎样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促成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高水平教学?换句话说, 该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具有哪些核心特点呢?本研究尝试以学校管理的视角, 从学业评价机制、课程实施机制和师生互动机制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一、基于质量标准的学业评价机制: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包括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细则, 宁波诺丁汉大学严格执行这一评价机制。研究发现, 这种评价机制正在引领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该校学术标准的实施主要是由院系负责, 因此笔者重点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各院系的学业评价机制进行文本分析, 发现三方面特点。

(一) 学业评价的对象结构:体现目标导向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学业成绩直接与学位等级挂钩, 严格执行英国大学的荣誉学位制度。以学士学位为例, 宁波诺丁汉大学设立了四个等级的荣誉学位 (Honors degrees) , 分别为:一等荣誉学士学位;二等上荣誉学士学位;二等下荣誉学士学位;三等荣誉学士学位。这一特点明显与国内大学只发普通学位证书存在很大不同。此外,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每位学生在求学期间需要根据培养计划学习相应的课程模块, 且只有顺利通过每学年的课程模块, 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如果有一门课程不及格, 学校将给予学生一次补考机会, 若补考还未通过, 该学生将面临留级的可能。同时, 宁波诺丁汉大学要求每位学生执行严格的学术规范并设置了有效的监督手段。以课程论文的评价为例, 教师在评阅学生的论文时会使用国际通用的TURN-IT-IN“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来辅助检测学术引用情况, 审视论文是否规范。学校对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有非常严谨的认证程序, 并且会依照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其影响程度, 并做出适当的处罚。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学生, 学校有权给零分、取消学生整个学年成绩甚至开除学籍。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本科生若顺利完成了相应的学分要求, 学校将会根据其学业成绩授予相应的学位等级。换句话说, 每个课程模块的学业水平将最终决定学生毕业时获得的荣誉学位等级, 这在客观上引领着学生平日的自主学习。最终学位等级是大三成绩30%加上大四成绩70%评定。另外, 一等荣誉学士学位要求大三、大四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在70分以上, 二等上荣誉学士学位要求平均分在60分到69分, 二等下荣誉学士学位要求平均分在50分到59分, 三等荣誉学位的平均分在40分到49分, 平均分在39分以下者将发给普通学位证书或者拿不到普通学位证书[3]。这种学位授予制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平日的学习动力。

(二) 学业评价的形式结构:彰显科学合理性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位等级与每门课程的打分情况保持高度一致, 也是按照“一等、二等上、二等下, 三等, 不及格”的等级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评分。一般来讲, 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考试和作业。学生参加考试和递交作业均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此外, 除了一些特定的语言课程外, 所有获得学分的课程考试和平时作业均需要用英文完成。

1. 对考试的评价。

所有学生需要参加期末考试以及安排的其他考试。学校教师编写的试卷要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评审, 以敦促试卷的难易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标准保持一致。以理工科的期末考试为例, 考题一般是由计算题和开放题构成, 允许学生从中做出六题中任选两题的方式完成。就学生参与考试的规定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出台明确的规定, 如学生参加考试迟到, 但未超过一个小时, 则仍会允许该学生参加考试, 但是考试时间不会增加, 仍然是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试卷。为了确保考试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宁波诺丁汉大学对教师的试卷打分是有严格的规范, 必须确保评卷教师是熟悉本学科领域的人员。同时, 考卷还将会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同行评审与校外考官评阅, 以杜绝任课教师随意给分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 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及格分是40分, 满分是100分[4]。如果大一学生未能在首次考试中顺利通过, 且补考仍未通过, 则会留级;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若未能在首次考试顺利通过, 且在补考时仍未能通过, 则面临退学的境地。

2. 对作业的评价。

所有学生必须递交按要求完成的作业。以课程论文为例, 每篇论文均被教师赋予严格的要求, 包括论文的字数和递交时间要求。一般来讲, 一篇课程论文要求英文字数在1000字至2500字之间, 通常占课程总分25%, 且主题多为分析性论题, 重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思维、语言应用、逻辑分析等能力。需要指出的是,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课程学习还有应用设计类的作业, 旨在提高学生的体验、创新以及知识迁移等能力。此外, 迟交作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学生的课程作业晚交一个工作日, 就会被扣5分, 晚交两个工作日就被扣掉10分, 依次类推, 直到成绩扣完为止[4]。

(三) 学业评价的内容结构:关注综合能力的考察

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相同, 宁波诺丁汉大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指标, 主要包括英语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事实上,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上课课时并不多, 但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求却相当高, 尤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1. 英语表达能力。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文, 对于学业评价考核方面的核心内容就是英文表达能力, 这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作业汇报 (presentation) 需要用英文表达, 而且每次的书面考试也同样需要英文表达。此外,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均要求用英文进行同学、教师间的交流。可以说, 全英文的环境要求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考核。

2. 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课程论文为例,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外, 还尤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有教师反映, “我们更欢迎学生的论文呈现创新的、批判性的观点, 允许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只要能自洽, 就是一篇好的论文。”为此, 学生需要在撰写论文前设计、搜集素材、整理材料, 并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炼出创新型的逻辑框架。

3. 团队合作的能力。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很多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学生反映, “团队合作这方面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平常的Group course work得到提高的。”具体而言, 任课教师会在研讨课时要求学生对某选题进行小组学习, 给予每组不同的选题, 让其在课后做大量的搜集工作并分析问题, 最终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汇报其研究过程和结论。由于这类作业要求同学间的集体思考与分析, 涉及分工和协商, 因此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了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

以某化学课程为例, 任课教师要对学生口头汇报 (presentation) 做出了具体要求的说明。其中, 该汇报占该门课程模块总分的10%, 且是一次团体的作业。任课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成员人数为4-5名。各小组需要实现如下的目标:向全班同学呈现一个主题报告, 且将目标观众定位为没有拥有相关理论背景的群体。同时, 任课教师亦明确了口头汇报时的四个具体要求: (1) 小组口头汇报的总时间是20分钟, 且需要在汇报结束后留出5分钟让听众提问。 (2) 汇报需要注意的是, 听众提问涉及的主题可能会超出口头汇报的内容。 (3) 汇报不允许超出规定时间。 (4) 小组的口头汇报尽管是由4-5个人共同完成的, 但应力求达到如同一个人在做汇报的效果。此外, 任课教师对学生口头汇报的评价遵循严格的结构框架, 主要体现为: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虚拟设备的应用能力, 汇报主题的相关程度, 汇报的逻辑结构和清晰程度四个方面, 且对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均设立出色、优秀、平均水平、较差和非常差五个等级。

由上可见, 这种科学的学业评价机制有助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促进了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换个角度来看, 不管学生对课程模块本身是否感兴趣, 然而由于学业评价机制的引领, 每一位学生均会按照学业的基本要求学习, 最终达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士学位的质量标准。

二、基于质量标准的课程实施机制:指向教师的负责教学

根据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层次来看, 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是课程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基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实践, 拟从学校层面的课程监控架构、院系层面的课程管理模式、任课教师的课程实施计划以及任课教师负责教学的监督体系四个维度对课程实施机制进行分析。

(一) 学校层面的课程监控架构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方核心领导和各学院院长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直接委派, 这些人均对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十分熟悉。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院系 (school) 包括英语系、国际传媒系、语言中心、CELE EAP、经济学、国际研究系、商学院、工程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

英国诺丁汉大学制订的《质量手册》对课程监控架构进行了明确说明。宁波诺丁汉大学严格遵守着英国诺丁汉大学质量手册的内容, 如各系每学年都会根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手册, 开发制定出适合本系的质量保障文本。一方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区教学委员会 (Campus Teaching Committee) 负责实施学校的学、教和评价方面的战略, 测量教学的有效性, 调节课程和评估、保持师生比等议题;另一方面, 就校区关系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各院系还会定期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各院系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旨在确保以院系为单位的教学质量的高水平。此外, 宁波诺丁汉大学还接受外部机构“英国高等教学质量保障署”的评审, 涉及教学、评价实施以及学术支持和管理政策等。

(二) 院系层面的课程管理模式

按照英国诺丁汉大学质量手册的规定, 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的是院系负责课程与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质量保障的主要责任是各系的负责人。宁波诺丁汉大学遵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按照质量标准框架推进日常的课程管理模式。

就课程实施的外部管理机制而言, 英国诺丁汉大学出台了专门的培养计划审批、监控和评估制度 (Programme Approval, Monitoring and Review) 。换句话讲,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培养计划均受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严格的质量监控和监督。各院系对本系的教学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具体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要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院系评估和每年的全校性监控[5]。同时, 各院系的学生培养计划的审批文件和课程模块的审批均需要遵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审批程序。若院系的培养计划或课程模块需要发生改变, 则需要由院系负责人向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院系递交申请。

就课程实施的内部管理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了“学科负责人”的岗位负责制, 即各院系的学科负责人 (convenor) 全面负责课程设置事宜。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科负责人职责 (Guide to Convener’s Duties) 制度中明确规定, 学科负责人对课程的设计、分发以及评价等方面承担主要的责任, 学科负责人一般是某门课程的教学人员或是其他相关的学术教师, 其中包括确保批阅试卷的教师对学业成绩进行科学打分等方面的规定。

就课程实施的具体类型而言,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程模块至少包括两种课程类型 (course) :讲座课 (lecture) 和研讨课 (seminar) 。这些课程的时间规定、学分规定、教学的基本实施都严格按照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执行。讲座课侧重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框架思路、信息线索, 点拨和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讨课则是对讲座课的补充和延续, 是将讲座课的所有学生分成多个批次, 确保研讨课的规模控制在15名学生之内。

(三) 任课教师的课程实施计划

任课教师需要根据院系课程模块要求制定出本门课程的实施计划, 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等内容, 该课程计划还需汇报给院系负责人审核通过。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至少还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适合的课题,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 分配适合的选题, 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

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该校任课教师严格遵循培养计划和课程模块要求, 开发设计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结构。以理工学院的某化学课程为例, 教学课件相当清晰地呈现了“学习结果”和“课程评价结构”。其中, 该化学课程需达成的学习结果包括四个方面: (1) 对应用化学 (applied chemistry) 具有一定的理解; (2) 对主要的理论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3) 形成良好的环境化学基础, 为其他课程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4) 培养化学方面的应用能力, 包括实验技能和做汇报的能力。此外, 任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构进行了清晰的呈现,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比重的要求 (详见表2) 。

(四) 任课教师负责教学的监督体系

每位教师会在每个学年接受院系负责人或同事的听课观察 (Observations) , 同行的这些反馈将会有助于教师专业教学的持续改善。同时, 教师还会接受学校层面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的年度考核 (Annual Performance Review) , 这种考核敦促教师认真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并鼓励他们每年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立新的目标。具体而言, 教师考核的指标不是单纯的撰写论文, 而是更为关注教师的行为能力, 如在实现目标 (Achieving and delivery) 、个体效率、团体合作、思想和创新、管理和领导等方面的能力表现。需要指出的是, 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新教师培训文本中明确指出, 该校教师的考核途径是多元的, 不仅仅是上课和会议, 还会采用如下方法进行: (1) 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Methods) , 包括利用测验和工具、同辈评价, 学生反馈; (2) 正式培训 (formal training) 、汇报、工作坊、上课; (3) 结构化的交互式的方法 (偏向非正式) , 如作业、指导学生、学习小组、项目、研究、监督、工作组等。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敦促和引领着任课教师开展负责的、认真的教学。

三、基于质量标准的师生互动机制:推进教与学的彼此促进

除上述的学业评价机制和课程实施机制外, 宁波诺丁汉大学基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还开发出一套适宜的师生互动实施机制。通过对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访谈, 笔者发现该校的师生互动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 导师的课外辅导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实践是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学校办学的行为准则。根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标准, 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制定且正在实施导师的课外辅导制, 该机制的实施赢得学生的高度肯定。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每位学生都配备了本院系的某位教师作为自己的专属导师 (personal tutor) 。院系会在每个学年初始阶段分配好专属导师的名单, 这些专属导师一般是学生所在院系的某位学术教师。院系对专属导师的职责有明确规定, 要求每位专属导师每学年至少腾出三次机会与学生开展一对一交流, 涉及学生的学业进展、课程选择以及个人发展等议题。通常情况是学生能够在学期开始、学期结束的时候与专属导师进行交流, 每次约谈的时间一般是10分钟-15分钟。教师应该在办公室的门上贴上自己的办公时间 (office hour) , 方便学生在教师办公时间前来咨询交流, 而不用提前预约。如若学生需要在教师的非办公时间与自己的专属导师进行交流, 则可通过电邮提前预约和协商沟通。

同时, 为了规范专属导师开展课外辅导的实施进程, 宁波诺丁汉大学要求学生与专属导师间的沟通进行文字记录, 设计开发了“个体学术记录” (personal and academic record) 表格。如学生在每个学年第三次的交流目的一般为: (1) 关注第二学期出现的新问题; (2) 审查相关的表格是否已经上交至相关的院系; (3) 探讨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 (4) 为下个学期的活动开展制定行动计划等。该表格需填写完整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个体导师的姓名以及会面的时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也督促专属导师的辅导进程和状况, 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情况自我反思。除此之外, 各院系还确立了资深导师 (Senior Tutor) 对专属导师的辅导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一般来讲, 每个院系会确立一位经验丰富的学术教师担任该院系的资深导师, 其主要职能包括:监督学生支持服务体系的实施和个体导师制的执行情况, 对个体导师进行培训和信息提供, 帮助专属导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能, 每学年发布“院系导师制报告” (Divisional Tutoring Statements) , 聚焦于实现17个辅导结果的内容 (1) 。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均促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导师制在全校范围的积极推进, 亦对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学生参与评价制度:指向课程教学的合理改善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手册将学生参与 (students engagement) 作为其中的专项内容, 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参与到其学和教的所有方面, 以确保学校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借助这一机制, 学生能够表达对某门课、某位教师、某个课程的细节问题的想法和建议。

一方面, 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简称SET) 。学生被要求匿名完成相关的问卷, 这些问题的题目涉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该问卷调查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提出自己的具体问题、观点和想法。评价的结果将会反馈至各个任课教师和院系负责人。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对课程模块的评价 (Student Evaluation of Modules, 简称SEM) 。一般而言, 每位学生亦会被要求匿名评价, 针对课程模块的结构、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以及学习经历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评价。该评价结果由课程模块的学科负责人进行总结, 最后的反馈信息将会发布在Moodle的信息平台上。此外, 这些评价结果还会纳入到课程设置和学位培养计划的评审进程中。

为了更好地推进SEM和SET的实施, 学校制定出台了严谨规范的SET、SEM的递交程序 (Handing of SET/SEM Forms) 。一般来讲, 各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即院系办公室 (faculty office) 会在任课教师授课结束之后、闭卷考试之前, 对每一课程模块的全体学生发放SET和SEM的问卷调查, 作为教师教学情况和学校课程模块的信息反馈, 这些表格一般会由参与上课的学生代表搜集起来送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一般会主动避开接触学生的评价) , 再由教学管理部门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得分情况和分析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和院校的学科负责人, 以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想法和建议。

(三) 学习社区论坛:敦促师生交流的平台建设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各个院系设立了学习社区论坛 (Learning Community Forum, LCF) , 学习社区论坛是由学生代表和教师构成。通过学生代表对各院系的教师教学进行信息反馈, 该论坛还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询问学生学习困难的平台。论坛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及时发布在Moodle学习交流平台。

以国际传媒系为例, 该系设立了两种类型的论坛:其一是关注核心课程设置相关的议题;其二是关注探讨语言学习的议题。这些论坛一般探讨三个方面的议题: (1) 课程、课程类型结构和资源,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等议题; (2) 来自学生的抱怨、不满, 这些情况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师生共同关心的其他议题。根据要求, 学习社区论坛每学年举行四次, 一般是每学期举行两次。学生代表会对教师整个学年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建设性建议。其中, 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了解学生需求、关注的议题, 参加学习社区论坛, 将会议上的讨论结果反馈给其他学生, 以及联系其他学生代表等。同时, 学习社区论坛的建议将会与个体导师、资深导师、院系负责人以及教工会议作进一步的探讨, 而且会被纳入至院系的课程模块和课堂教学的评价进程中。

综上所述,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向生性”原则, 其严格遵循着英国诺丁汉大学“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今, 宁波诺丁汉大学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机制正在积极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于标准的课程实施机制激励教师的负责教学, 基于标准的师生互动机制则加速学生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应该说, 这三大机制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共同促成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高质量教学, 这或许会对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创新产生若干积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民选.跨境教育与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A) .

[2]QAA.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 (QAA) 对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评估[EB/OL].[2014-03-18]http://www.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 And Guidance/Pages/TNE-China Overview-Mandarin.aspx.

[3]喻立森, 沈伟其.大学教学原来如此美丽——谈谈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3) .

[4]Undergraduate Course Regulations[EB/OL].[2013-03-14]http://www.nottingham.ac.uk/academicservices/qualitymanual/studyregulations/study regulations for under graduatecourses.aspx.

中外合作大学 篇1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对策

0 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办学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将英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近年来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生源扩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配备了更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力求培养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但是,笔者在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教授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学习情况分析

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尤其是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事务处理和涉外交际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程只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通常只修四个学期,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其他非英语专业均未设置英语写作课程。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的综合能力只能依赖大学英语读写课来集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学习状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1 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没有创新。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写作教学没有专门的教材辅助,教师只是利用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上的写作模块进行写作训练,依旧采用注重结果的教学方法(product-oriented-approach),重点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写作文,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改作文,教师的精力集中在第二阶段对学生作文“成品”的批改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写作学习没有系统性,主要以阅读别人的作品然后模仿为主,作文没有新意。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面对写作训练时显得孤立无助。

1.2 学生缺乏写作基础。近年来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青睐出国留学,加之大学扩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招生规模也加大了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英语写作更是没有信心。在进行英语写作前,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写作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常常出现措辞重复、句式单一、语法错误、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充实等问题;写作完成后鲜有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校对。课堂上学生也只是学习零星的写作技巧,没有系统的写作指导。久而久之,面对写作学习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成就感。

1.3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收效甚微。教师批改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每学期的英语阅读课时较多,有的教师不能做到讲完一单元就布置一篇作文并进行评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写作也没有太大影响。多数学生只看作文得分并不认真审阅教师批阅意见。而教师的每一次详细批改从某种程度上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造成了打击,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因教师的批改得到提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也从侧面反映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针对上述情况,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1 将写作练习与精读、泛读教学相结合。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而这种输出要求有一定量的输入,阅读则是最重要的输入方式。阅读既是写作的基础,又是写作技巧和知识积累的源泉。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可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适当增加写作课时,将精读课、泛读课和写作课联系在一起。精读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篇结构入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泛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包括英语报刊、杂志以及建议文学读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写作素材,增强语感,提高写作技巧。同时,在阅读中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阅历,拓宽知识面,为日后的写作增强自信心。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大学英语读写课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精读、泛读课程。将写作与精读、泛读教学相结合,既能弥补写作教学课时的不足,又能增强学生写作兴趣,降低学生对写作产生的焦虑。

2.2 改进作文批改方法。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作文全收全改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堪重负,效果也不甚明显。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较灵活的评改方法,如选取样本批改、学生互改、小组互评等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學生在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下改进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2.3 引导学生多动笔,尤其是多进行思维作文练习。在写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多写短句,在实践中自己纠正错误,进而逐渐过渡到书写段落、短文。写作中要让学生时刻把握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避免一味使用长句和华美词汇,应在自身掌握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熟悉的单词和句型,以求表达更清楚、更流利。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发挥自身的外语教学优势,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中将精读、泛读学习和写作练习相结合,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改进写作教学模式和写作课堂环境,活跃写作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写作信心,从而帮助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成为外语书面及口语信息交流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人才;另外,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及出国留学成功率,也能够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知名度及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韩东江.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根本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8.

中外合作大学 篇12

关键词: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人本主义

随着教育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俨然成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及新的办学模式。与传统国内高等教育相比,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有其自身优势,即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国内、国外两所大学颁发的学历证书。这对期望在短时间内拿到中外两个毕业证书的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所有引进专业课程均需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并由外方教师授课,也向目前的中国国内英语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但国内学者们对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在核心期刊上关于此类的探讨就寥寥无几。(邓洪波,2007;王旭辉,2007)基于此,笔者认为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身的特点,依托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并借鉴合作办学班级大学英语实际教授情况,对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培养目标的设置及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方案的设置

培养方案是指导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因此,制订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大英课程设置存在较多弊端,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及管理、科目较多、教材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应试教育知识输入课所占比重大,综合能力培养类课时少。同时碍于四、六级考试压力及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基础课占相当多的课时,有应试教育的倾向。(王晓明、孟春国,2009)课程教学也受大英考试影响走向应试教学的模式,导致“聋哑英语”现象的产生。(戴炜栋,2009)在专业英语教学环节中有所忽视,造成国内教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国外学习,学生出国后无法适应专业课学习压力。为此,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合作办学专业特点,由中方外方师资共同设定。应该精化理论知识课,增加能力培养课;注重读写与听说的结合,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重在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同步提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阶段的专业课学习。

二、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纵观合作办学培养目标和实施现状,各高校旨在培养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又具有较高外语交流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合作办学中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语言基础,还是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重要手段。

2004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英语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交流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教学中,针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开设的听说课程每学期的比例仅占总课程的1/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力度不大,课下辅助课程和活动形式单一。

笔者通过对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管理学院和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办学班211名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进行调查。得出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59.2%和79.1%的学生分别强调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的必要性。在现有课程和课后补充课程设置上,学生希望强化其英语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能够有更多与海外留学生交流的机会。(见图1)尽管大学英语课程努力扩充学生的单词量,强化语法运用,但对于学生语言实际输出能力关注度较小。从而产生学生口语表达不出来、听力听不懂的问题,直接影响合作办学项目的进行效果。

在课堂上,50.2%的学生肯定外教在教学上的作用,希望能够保持外教教学,增强自身语感。为了缓解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焦虑感,51.2%的学生提出增加课上参与的机会,使其语言交流能力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专业知识补充的方面并不是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要需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加大听说课程比例,补充国外人文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大其课程参与力度,锻炼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改善建议

(一)人本主义与大学英语

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大学英语原有的以语法、词汇和四、六级应试技巧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刘润清教授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向应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马斯洛和罗杰斯倡导的人本主义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价值,发挥学习者的个人潜力,注重个性差异,强调发挥人的潜力,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该理论重点关注学习者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的需求与人的潜力结合,力求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和实现自身需求,最大限度发展自身潜能,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考虑到合作办学的客观环境、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与需求和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更应以学生为本,调整课程设置形式,选择适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语言输出与运用能力,为出国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人本主义下大学英语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学习者强调的听说课程比例,强调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交际能力。从传统型教学逐步向综合型转变,加入跨文化交流、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等课程,为学生出国深造打下基础。另外,结合合作办学特性,可以考虑聘请外教或引用原版教材,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出国后的课程衔接。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不同,兴趣各异,课下补充课程和练习也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环境,将英语学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创建实用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平台。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校园英语文化节、英语竞赛等活动,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力,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在课上,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主动学习和操练语言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信任学生。注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为其提供一个宽松、自由、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使英语教学能够贴近生活,真正发挥语言的实用性。同时设置更多交流环节,引导、鼓励其进行对话和讨论,锻炼学习者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减少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焦虑与恐惧感。做到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策划、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动口说、动手写(安孝婕,2013)。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将客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中,提高教学效率,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合作办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教学方式也应随着时代需求,加以完善。在人本主义的引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从增加听说课程比例、加大学生课上参与力度、提供更多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入手,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合作办学的人才素质,为该项目的成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洪波.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9):119-120.

[2]王旭辉.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院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158-159.

[3]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1):104-108.

上一篇:形式动词下一篇:颠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