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2024-07-08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通用12篇)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1

随着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 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教育发展中逐步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十来年的摸索与完善, 由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已达1113所, 占全国高校的47.2%。在国家重大会议和教育纲领性文件中, 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被纳入整体要求, 特别是高职高专在近六七年来, 与各个国家各种形式的国际往来逐渐增多。其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成为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并具有实质性合作的意义。

在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课程构架中, 凡是境外合作院校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在中国境内招生的项目, 都存在如何保证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生源能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的难题, 只有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才有后期外教专业课程实施的可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英语教学的成败, 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运行的成败, 因此项目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目标通常随着项目目标而设定。 (1) 如果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以多数学生未来到合作院校进一步修学为主, 那么, 通过留学签证的语言测试 (如雅思、托福等) 是关键目标之一;另外, 学生要适应到陌生国家生活和学习, 在教学中要考虑如何设计和落实该方面的内容。目前, 此类以出国留学为主要目的的合作, 其英语教学方面的课程开发已经由一大批出国类语言培训学校和机构做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在此不再赘述。 (2) 如果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以多数学生在国内或国外就业为主, 那么,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以在工作环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合作项目外方教学资源的引入, 英语教学课程和专业教学课程通常都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课时数与中方课程相整合, 在整合过程中, 英语课程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项目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模式

1. 通用中式模式:

此模式主要应用在由中方学校全部承担英语教学任务, 无境外合作院校或机构参与语言训练的合作办学项目。中方院校完全按照中国教育相关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统一要求, 在2~3年的高职教育阶段, 英语教学通常占1~2年, 由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大板块构成。整个教学采用中方的教学资源, 如教师、教材、教学设备场地等。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申请参加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 或者参加英语应用能力测试, 以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国家对大专学生毕业的要求。此模式由于不具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色, 除非境外合作对象是某个劳动专业认证机构, 或不具有语言培训功能的机构, 或母语 (官方语言) 为非英语国家的院校, 一般不会采用该模式。

2. 全面西式教学模式:

此模式主要应用在由境外合作院校全部承担英语教学任务, 主要包含师资、教材, 中方院校只提供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通过1~2年的语言学习, 达到境外合作院校的语言测试要求或签证要求。此模式由于中方学校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 且外方的投入过大, 使合作成本增高, 采用的机率也比较小。

3. 中西结合教学模式:

此模式主要是由中方和外方合作院校共同承担1~2年的英语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毕业前即有机会获得中国组织的各项考试认证, 也有可能达到境外合作院校的教学要求。此模式要求双方均要投入一定的教学资源, 占有一定的教学时间, 同时双方课程实现有机对接。此模式是最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 且被广泛采用的。由此, 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如何让此合作教学的模式更有效, 更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更能让合作双方满意。

三、中西结合教学模式的分析

1. 中西结合教学模式, 可分为组合式和融合式。

组合式是将教学时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中外双方院校, 在各自的教学时间内, 完全由双方按照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双方各不干扰。组合式能使双方在管理和投入上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但由于在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重复现象, 教学的整体资源浪费比较大的, 学生的满意度也不会很高。融合式是教学开展前, 中外双方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 将英语教学任务进行划分, 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 (1) 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划分, 如中方教师倾向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外方教师倾向于听说能力的培养;中方教师前期进行查漏补缺型的铺垫, 外方教师进行后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等; (2) 以学生的能力为主进行划分, 如中方教师继续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教学, 外方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教学, 或反之操作。

2. 中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设定。

由于融合式的教学为当前大多数合作项目采用, 所以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尤为重要。高职高专中外合作项目非英语类的教学内容设置基本上以公共英语加专业英语, 一年半年到两年时间的教学长度为主, 前期为一年左右的公共英语, 后期为一学期或一年左右的专业英语。通过对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42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有36位学生支持在高职阶段共同开设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 占86%;认同只开设公共英语和只开设专业英语的都分别有3人, 分别占8%。这里面有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学生被鼓励参加中国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公共英语课可以进一步在词汇和语法上给学生补充和提高, 所以项目内的英语教学也不能脱离这一现实的需要, 英语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由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共同组成。

3. 中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任务分配及其优势。

公共英语由中方教师任教, 专业英语由外方教师任教的模式的优势是:首先, 解决了中方英语教师由于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 对专业领域的词汇和用法不够准确或地道的问题;其次, 前期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便于接受后期外方教师的专业英语课教学;最后, 较好地过渡了英语课教学和外方教师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教学。

以语言能力训练划分的模式, 即外方教师承担听说和口语教学, 中方教师承担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模式, 其优势是:外方教师通过生活和工作单元的听说对话练习, 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消除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恐惧感;中方教师通过拿手的篇章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发挥了双方教师的最大优势, 使学生受益。

总之, 在国家鼓励高职领域开展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发展的时期, 积极探索项目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主要任务。

摘要:高职高专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实施中, 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 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一外语, 加上合作项目多数是与以英语为母语或教学语的国家合作,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往往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由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途径不同, 英语教学的偏重点也不一致。本文探讨了以学生在国内完成学业且国内就业为主要目的的项目中, 英语教学模式的设定, 对融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模式,中西结合,融合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官[EB/OL].2013-03-2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6.html.

[2]陶源姜占好.语用能力培养的认知观[J].外语学刊, 2012, (3) .

[3]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语言课程的定位与方案设置[J].江苏高教.2010, (3) .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2

3.1一年级—认识选择期

由于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高中很辛苦,_卜了大学就很轻松了。新生刚开始进人学校,大学的教育体系与高中的完全不同,因此此种思想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误导。为此,当学生刚人学时,要对他们的这种观念进行适当的疏通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让他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早做就业准备。

3.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毕业生分析个人特征和职业环境,评估职业发展机会,指导他们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的放矢去进行就业准备。针对学生于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对未来发展状况茫然的现实,新生一人学,应该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了解,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学生通过测评工具和专业人员的辅导,使他们在了解自身人格、动力特征因素的基础I,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个良好的进程

3.1.2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

可针对不同的专业,将每年本专业,本校,及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请教老师、学长,查阅网络、报纸等方法进一步了解近儿年就业情况,熟悉社会就业的形势,同时可以将毕业生填的《毕业生推荐表》发给学生,让其了解专业所需技能,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目标并朝着目标而努力。

3.1.3与专业课程设施相配合,加强出国和涉外知识的宣讲。

可以请专业人士讲解出国的政策所需材料,国外大学的就读方式、费用等方面信息,让有条件出国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由于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遗憾。还可请专业课老师讲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请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或毕业生介绍就业经验,让新生刚人学就能找准方向,为以后可能跨专业就业,继续深造,在国内就业或是出国留学做好收集资料及课程准备

3.1.4鼓励学生学好门外语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来讲,他们相对普通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很大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会有一些教学、外教资源,鼓励督促学生熟练的使用自己专业方向的外语,鼓励其通过外语考试,如参加雅思,托福等口语考试,提高其语言水平3.1.5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

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个性中的长处,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的成功就业积累经验,赢得筹码。 3.2二年级—确定努力期

在大一学习期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学生们在进人大二的时候,就应该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朝此方向而努力,要了解每位同学的基本想法和方向,针对不同想法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2.1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包括学生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为以后能更好的就业找到合适的方向。

3.2.2填写毕业后的发展意向表,明确发展方向

针对直接找工作的,帮助他们了解找工作的途径,关注其专业方向的企业,鼓励其多参与有关社会实践。针对留在国内深造的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把他们“捆”在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钊一对出国的学生,帮助他们寻求准备出国的一些资料信息,确定目标。

3.2.3了解就业信息,学习就业技巧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获得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指导。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技巧,可引导其参加校内选修课或培训班,如礼仪礼节,撰写突出自己长处和特色的简历,面试技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3.2.4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学生的专业、学历,都给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关,要求学生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有良好的口语基础。同时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如机械专业的有AUTOCAD认证,Solidworks中高级认证,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电子专业的有电工中高级认证,维修电工培训;经济管理专业的有物流资格认证,报关认证,预算员培训等。通过获得技能证书,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尽快的融人工作。

3.2.5提倡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实习的环节中积累经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议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以及到校内外实习,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熟悉按劳取酬的工作方式,并在实际1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3.3三年级—实习实战期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三是一个就业的实战阶段,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出国的学生基本卜已经办好手续,继续深造的学生基本也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本阶段的培训主要针对留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处在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早日做好就业准备。

3.3.1要加强思想教育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关系到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追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帮助和鼓励,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并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3.3.2组织各种专题讲座

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思想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专场的就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可联系前儿届木专业毕业的校友给同学们讲就业心得和经验。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多联系,了解最新就业动态。

3.3.3鼓励学生要把握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应聘

在进人学校和其他渠道的双向选择交流会之前,要求同学们“动”起来,通过学校的、浏览网上的、报纸上的各种信息,也可通过校友、家长及其他可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以及土动前往不同企业单位了解就业信息等途径,使同学们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找多渠道进行见习、实习。鼓励学生把简历投给本专业方面的企业,或投给其他比较感兴趣,又可以胜任的企业单位。同时对学生的找工作过程进行追踪,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3.3.4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就业

将就业政策及时的传递给学生,鼓励同学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4.结束语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3

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0-01

随着天津经济社会开发开放对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已经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海河教育园区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各个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开明、开放的姿态,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的职能,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一、海河教育园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海河教育园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海河中游南岸,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北至天津大道,南至津港公路、津晋高速,西至规划的蓟汕联络线,东至咸水沽西外环。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居住人口10万人,年社会培训30万人次。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坚持一流标准、实行一流管理、建设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要求,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二、目前,高职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优秀双语专业师资匮乏

众所周知,开展中外合作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生需要有用英语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能力,而教师必须具有用英语教授课程和进行考核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总体较低,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仍很大;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生源就存在不足,加之中外合作项目收费较高,多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属低分录取,因而生源素质偏低。然而由于引进的专业教学量很大,大部分院校最迟在第二学年将进入专业课学习,因此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的英语强化学习最多只有一年,而且多数国外院校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英语水平要达到相当于雅思5.5以上的水平,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很难在短时间提高。长此以往,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很难开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

海河教育园的各个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园区优势,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共享平台,专业互补性强、办学规模相当的院校要鼓励形成多校联盟。联盟内成员院校共享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采取长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开办2+2、3+1的专升本项目,联盟内各学院学生无需学籍转换,按照自己对更高层次学历和海外经历的需要,自由选择联盟内的项目。

1、依托海河职教园打造多校联盟

多校联盟,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园区内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或者愿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高职院校联合在一起。共同利用园区的政策优势,共享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根据天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受益面。

2、实施针对性的考核制度,按照考核等级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1)实施针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大多是由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往往一半以上的课程需要由中方教师授课。由于引进国外教材,这就要求中方教师具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既懂专业,又要有很好的外语能力。从合作办学的实践来看,中方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在设计针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时,一方面既要考察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又要重点考察专业教师的英语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国外合作院校相关授课内容。

(2)实施针对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由于英语等级证书与学位证或毕业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专科英语等级考试而进行,教师也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雅思考试的信息或将教学内容与雅思考试有机地融合,更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以帮助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书顺利毕业为宗旨。

3、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积极性

鉴于合作办学项目中方教师使用国外教材,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英语教师,都要在备课、授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一般专业更多,所以应该从教师收入上予以肯定。同时,尽可能地为专业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创造条件,把那些专业和外语过硬,又勤于教学的教师送到国外合作院校培训,让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

4、建立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商讨问题、共享资源、规避风险

要通过会议商讨、解决问题,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最佳切入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用在发展可能实现较大突破的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共享信息资源,防止国外一些不正规、质量低劣的教育机构利用国人急迫心理和崇洋心理混入我国教育场谋取暴利。同时,也可以针对合作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

总之,充分利用好海河教育园区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地缘优势,高职院校发挥好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色,适时在院校间加以合作,就一定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突破,为高职毕业生寻找到更加美好的人生舞台和更加广阔的学业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扬编.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中外对比 篇4

一、多元化合作

1. 多样合作形式。

国外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 合作办学形式多样。如印度合作方式主要体现在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职业教育, 促使教育公司国际化。印度以公司营销的形式, 采取各种方式推广职业教育, 已在印度国内及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1500多个教育中心。[1]印度软件业发达, 为了争取更多的软件外包公司办学, 提高员工素质,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中心, 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计算机教育。亚洲近邻新加坡的高职教育则是以培训中心的形式合作。它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开办了各种培训中心, 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 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训中心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了不少职业训练中心。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培训中心, 充分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 为本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使课程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国外职业院校采用多样的合作形式。其中包括增加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 创办联合学位课程, 开设涉及多国的交叉学科项目, 引进语言学习和地区研究, 采用比较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 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等。相比之下, 我国高职合作办学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另一种为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包含二级学院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这种方式运行) 和一般合作办学项目两种。[2]

2. 多元投资体系。

合作办学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国外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外, 相当一部分教育经费仍来自社会学生的学费、社会机构、私人和学校附属产业的收入, 它们成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源泉。为实现合作办学投资多元化,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私立院校, 扩大学校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加大社会和私人对合作办学的投资, 另一方面, 企业与学院联手培养, 产学合作, 尤其是TAFE学院的实验设备大多来自企业的捐赠与合作, 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资体系。

3. 多层次的合作。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 决定了国际合作主要是以吸收为主, 合作对象是职业教育体系成熟和工业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 多以输入型合作为主, 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少, 合作层面较为狭窄。与之相反, 欧洲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是多层次性的,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 与中低收入国家院校的合作, 即落后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去经济发达和职教体系成熟的国家留学; (2) 与经济发达国家院校的合作, 即发达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多元的文化去另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留学; (3)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短期学生流动。

4. 多目的性合作。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高等教育发达, 在教育资源上形成明显的优势, 强烈要求输出教育资源。欧洲大部分国家将教育经济化作为增加外汇的主要的途径, 联合起来共同谋求激励和调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最佳方式, 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大学也十分注重教育国际化和教育输出。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将国际教育作为一种外销产品的立场。[3]如今教育输出已成为澳的第九大产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 许多国外教育机构将目标投入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的中国高职院校。它们一般不太考虑生源, 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 学费高, 但效果差。这种合作办学是不宜过多提倡的。文化传播和宗教渗透也是国外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西方国家一直将文化输出作为主要外交手段。一些西方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外交途径的补充和政治的延续, 通过合作办学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 实施文化入侵和“和平演变”, [4]从而达到扩大“西方模式”影响的目的。宗教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 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 它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 甚至某些宗教势力也借机通过外籍教师进行宗教渗透活动。

我国高职校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动机首先是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建设。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落后, 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改变办学模式单一, 教育内容老化, 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借助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影响和带动高职教育改革。其次是通过引入国外的教育资金和获取国内生源可观的学费收入, 弥补经费的不足。除此之外, 部分院校想通过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高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但是绝大多数国内高职院校, 忽视了合作办学的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 高职院校恰可以合作办学为契机,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宣传高职办学优势和特色, 发挥不同文化间沟通了解的桥梁作用。

二、标准化合作体系

欧洲职业教育以高质量著称于全世界。标准化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欧洲发达国家均有本国特色的职业体系。但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复杂, 彼此相异, 导致跨国人才交流和留学有诸多不便。欧洲资格框架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 标志着欧洲职业标准化模式的初步形成。通过《哥本哈根宣言》、博洛尼亚进程和《马斯特里赫特公报》等不断改革, 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欧盟大学学习或任教, 所以, 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欧盟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特别是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 (ERASMUS) 和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 (SOCRATES) 的实施, 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博洛尼亚宣言》也为欧盟范围内各个大学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表现在合作办学, 共同颁发文凭等方面。学生可以在两地的大学学习, 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文凭。这种合作为培养复合型和跨国型人才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从整体来看, 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带有明显的零散性和随意性,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5]合作办学学历和职业资格认证混乱, 证书在企业不被承认的现象广泛存在。合作办学水平良莠不齐, 地区性差异大, 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寥寥无几。有些学校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效果。“只收学费, 不管学会”的做法屡见不鲜, 以致于许多家长将合作办学视为高学费的骗局。

三、长期的合作计划

合作办学需要长远可行的计划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一般要经过长期规划。众所周知, 二战后, 西方国家一直在诸多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其中包括教育援助, 这些教育援助项目大都有着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 合作办学的总体思路明显。20世纪70年代后, 西方国家纷纷将“教育援助”转变为“教育贸易”, 但从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上一阶段的思路, 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如塞内加尔———美国学术交流计划和荷兰的“走向全球”交换留学生计划。前者始于2004年, 延续至今, 后者始于1999年, 多年来始终如一, 此计划让荷兰学生受益匪浅。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缺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思路。尤其是近年来,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热度很高。有些学校急于跟风, 盲目上马, 缺少长期规划和可行性的调研, 加之政府监管薄弱, 导致许多合作项目中途流产, 合作政策执行不利, 甚至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

四、社会支持力度大

在我国, 合作办学基本是学校个体行为。政府、企业和各教育机构未发挥应有的宣传和导向作用。而在澳大利亚, 合作办学是整个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就政府而言, 教育部会为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制定相应方针和政策, 并为学校提供建议和指导;就企业而言, 澳工商企业界及政府有关部门合作, 向海外宣传澳大利亚教育、培训和科研强国的形象, 尽可能出钱出力为澳大利亚创造参与国际教育、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就教育机构而言, 它们及时准确掌握国际教育与人才市场信息与动态, 促使政府不断调整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国外非政府性的基金组织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积极筹资, 提供专款, 资助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国际合作活动。在荷兰, 发展援助组织 (EDUKANS) 长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资金筹集活动。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 选择性地派出交流学生到南部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得到了荷兰职业学校的一致好评。[6]由于非洲国家马拉维工程设计人员稀少, 该组织于2011年5~8月派出来自荷兰利隆圭鲍思高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级土木工程专业两名学生为该国多项土木工程项目提供协助, 比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7]诸如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 加强沟通能力, 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对其他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

由上述与外国的对比分析可知, 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现。相信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不断发展, 相关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摘要:近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将发展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作为改革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存在差距。通过比较分析中外高职合作办学, 从中发现我们的缺陷, 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跨国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外对比

参考文献

[1]孙颖.印度职业教育述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以印度IT职业教育为例[J].职教论坛, 2011, (9) :92.

[2]张漾滨.改革开发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以湖南商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7.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37.

[4]陶书中, 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l0) :81.

[5]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08:36.

[6]Anouka van Eerdewijk, Judith Westeneng, Thomas de Hoop, Ruerd Ruben.2009, Raising Societal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The Role of Students’Exchange Programs, Spinger, Volutas, 20, 355.

中外合作办学怎么搞 篇5

国家教委1995年1月16日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首次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因此必须将WTO议定书中“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的规定转化进国内法。所以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有没有必要搞、应不应该搞的讨论已经失去意义,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怎样探索出这一模式较为成熟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随后中外合作举办的各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一迅速的发展态势中,出现了一些教育出大量合格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的优秀院校,也不可避免的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管理混乱、擅自增加收费的院校,同时也出现了产业化、学科雷同化等问题。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国务院于2003年3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于2004年6月2日发布了2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要正确理解“条例”及“实施办法”的内涵,核心是完善、规范和鼓励,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限制和取缔。条例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指向精神十分明确。

事实上,大多数正规严谨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语言教育、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理念、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等方面是有着很多值得国内教育界思考和学习的长处的。从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无论在出国求学还是国内就业,都有着超越普通同龄人的优势,有些甚至超过了国内著名院校的毕业生。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6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灵魂,指导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而高职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線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是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专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以及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要整合旧专业,拓展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有利于填补社会职业岗位空缺,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二、中外合作办学对对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教育主体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对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国际间的教育互动与合作日益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必将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产生影响,在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主权维护意识。中外合作办学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外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人才的新路子,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合作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以及各自合作办学目的的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同时也对我们的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构成了挑战,维护教育主权的任务艰巨。“教育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1]。”教育主权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利益,是每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坚决维护的基本利益。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教育主权的确认主要通过立法来体现。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从办学目的、性质、申报审批、教育教学、资产财务管理、语言文字使用等方面保证了我国对外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其目的并不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扶贫,其主要目的是攫取我国的教育资金、人才,甚至通过渗透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文化输出渠道,因此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通过合作办学影响合作伙伴以及受教育的人。目前世界人才流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有学者指出,当大批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脱颖而出时,欧美化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宣告形成。他们作为社会的文化精英和技术骨干,其行为有着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效仿,其结果是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萎缩。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我们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允许外国办学主体参与合作办学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化手段来增强人才竞争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力求做到对外开放与为我所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处理好合作与主权的关系,坚定地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合作办学项目的达成和执行应忠实、平等。以我为主应更多地体现在中方对项目的实际参与和控制权限上,在教学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方应在时刻提防潜在的文化殖民倾向、保持教育主权完整的前提下,融入国际教育市场。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受“应试教育”、“专才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扼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的核心问题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分数唯上的“应试教育”和“专才教育”思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当前国际上提倡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不符合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与趋势。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将会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世界高等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进行了“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轻分数、重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体现,即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个性。《教育规划纲要》“20字方针”中,有“育人为本”4个字,落实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最重要的是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使得普通高职院校承受着更多的竞争压力。高职院校既要迎接国内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竞争,又要面临着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冲击。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竞争,而能否在竞争中胜出取决于最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掌握高新技术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欠缺的。许多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趋势中开始探索的。因此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高职院校还必须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大批既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的外资、合资、独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抢滩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我国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不断日益频繁,这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国际知识、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显然,我国高校现有的只适应本国社会需求的“本土化”培养理念,已很难涵盖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作为教育国际化产物的中外合作办学主动迎接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是必然选择。日本早在19世纪70一80年代就提出了培养国际上值得信赖的日本人。 当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我国高职院校若不及时调整滞后的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不但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水平的差距,甚至还可能落后于原本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国家,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发我们对现有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甚至教育制度的反思,更好地学习外国经验,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起“以人为本”、“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培养的高职人才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培养能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仅仅是作为学生出国深造的跳板,因此学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人才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7

一、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设置趋同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大多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难以判断和保证,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非常小。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而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的、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

( 二) 合作形式固化

在合作形式上,虽然有“2 + 1”、“3 + 0”、“3 + 1”、“3 + 2”等情况,但其本质都可归纳为“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 等三种类型,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融合型模式看似是一种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模式,但由于双方在教学体系上存在差异,因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嫁接型模式,除了向外方单向输出学生,变成国外学校的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预备班,并不能得到外方在教学资源上的真正的支持和互补。松散型模式,由于自身松散性的特征,对合作本身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故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 三) 监管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从办学项目的审批到广告宣传、办学过程的质量监管、财务审计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少数院校的年检和评估也存在很多问题,年检制度和办学许可证制度也不完善,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开展过年检或任何形式的办学质量监督。

( 四) 自身问题不少

不少高职院校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生源问题。一方面,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对象往往高考录取分数甚低,英语基础也不牢固;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师资问题。合作办学不仅需要中方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理念、授课方式、 团体协作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中方师资队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三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中方在教学运行上与外方难以同步,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评估考核、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一些院校全盘引进国外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没有经过认真分析、消化,便囫囵吞枣地用于教学; 也有些院校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牌子招生,却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外籍教师,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

二、对策与建议

( 一) 教育行政部门与产业界、高职院校分工协作,保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审核力度,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起到“把关”作用, 防止不良项目进入中国市场; 其次,要提高高新技术专业的引进力度,在源头上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进行监管;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监督,以保证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

2. 产业界应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风向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项、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和行业的指引。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金石”。因此,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时候必须“倾听”来自产业界的声音。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者”。产业界拥有大量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这正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和技术力量。此外,产业界还拥有大量的先进设备、仪器,这些也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实验实训基地。

3. 学校要切实承担自身的职责。学校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承载体,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直接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 “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主权在中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必须在中方院校的领导下进行。

( 二) 高职院校要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明确办学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因此,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始终坚持能力建设导向,着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既要引进国外的名牌大学、名牌课程、名牌教授,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要尽可能地选择国外知名高等学校进行合作,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纠正合作办学就是“出国预备”的错误观点。

( 三) 以引进促发展,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是要为我所用。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只有“拿来主义”,更要在改造、消化和吸收上下功夫。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和课程教材,不能停留在移植上,更不能悬浮在空中,而是要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实际,融会贯通,实现有机嫁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符合学校实际、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办学水平的提升。

( 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素质是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否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质, 国内高职院校必须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运行中,首先,要大力提高对合作院校的要求,督促外方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中外双方的强强联合,做到合作共赢; 其次,转变陈旧观念,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外学科、专业、教材、师资、理念的引进问题,重新认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标准,牢固树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心的合作办学新理念; 再次,要大力促进中外双方师生交流、开阔中方师生员工的国际化视野。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努力建立一支稳定、过硬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中方师资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高校招生计划的要求招生,不得随意降分录取。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还必须要符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 五) 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滞后、管理力量薄弱和风险处置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日常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完善管理办法,使合作办学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建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提升中外办学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年检工作, 并将有关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要使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与国际教育评估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 并不断根据市场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使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评估与国际接轨。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院校自身和外部条件皆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产业界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中方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严格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8

1.1 有助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2003年3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是充分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与TAFE学院积极合作,直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教学与管理理念和方法,优秀师资、优秀专业和课程,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对于我院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上规模、上档次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1.2 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国际和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2.1 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适应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中外合作项目课程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承担,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约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籍教师承担,三分之二的课程由中方具有管理学背景的教师进行教学。全英文的外语环境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水平,有学到了相应的商务管理类知识,同时技能和素质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提高,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促进了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发展。中外合作项目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部分教师均从国外学院引进,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直接接受国际先进教学模式,被称为“国内留学”。外方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强调课堂高参与度与小组学习,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等,对于完善中方学院的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第三,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外方先进的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人员的交流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了解了国外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2.2 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指出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办学公益性问题、合作办学质量、招生、收费、培养及证书发放等。

第一,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外双方合作关系略显松散,也可能随时停止。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精品”项目不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等。合作办学的范围狭窄,模式单一,可供学生选择的实用性专业不足,仅限于商务管理专业,理工类等就业市场前景较好的专业目前没有,学生就业及出国留学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双文凭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大幅度提高,接受过国外教学体系正式培训的专业教师少。专业教师短缺会影响教学效果,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专职教师比例过低,双肩挑的教师很难有精力保证教学工作的出色完成;知识结构不合理,既有管理学相关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不多。双语教学总体师资力量偏弱。

第三,硬件配套不完善,相关图书和资料缺乏。与合作办学配套的实验室、实训基地都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缺少实践,无实际动手能力。缺乏相关英文专业书籍、期刊和声像资料,学生专业知识贫乏,现有可利用的外方资源比较短缺。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第四,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高职招生录取标准主要以学生高考成绩为准,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英语学习、运用能力较弱。虽然最近两年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少数学生英语单科分数较低,短期内难以达到澳方课程要求,特别是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缺乏与中、外教沟通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构成了双文凭教学的障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第五,尚未建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应注意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按照“借鉴-吸收-内化-创新”的步骤,既注重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又立足本地实际教育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实事求是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完善符合我院学生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双文凭教学和管理机制。

3 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的思路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优质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拓展合作办学的外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1 扩大合作办学规模

第一,招生规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规模无疑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中外合作项目学生总体数量较少,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升学和就业两方面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快速度,弯道超车,使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数大幅提高。

第二,专业数量。当前的中外合作项目还仅限于商务管理专业等少数专业,要尽快开辟新的专业,选择就业前景好,易于衔接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以及理工类的计算机专业。形成文理兼顾,结构完善,数量丰富的专业格局。

第三,合作对象。中外合作项目要总结前期合作的成功经验,放开眼光,大胆探索,积极寻求与欧、美、日、俄等更多的国家进行合作。只要符合法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可以为我所用,进行全方位合作。

3.2 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良好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重点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课程水平,可进行定期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出国培训,开阔教师视野,切实提高教师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能力,做好双语教师的师资储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办学水平能起到稳固的保障作用。

第二,加强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交流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短期访问与长期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英语程度较高的学生可建议第一年就参加雅思考试,选择国外合适院校学习,中等程度的学生建议第二年或第三年考雅思出国,基础较差学生可选择先语言基本功强化,再专业课学习的途径。也可以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国外学院进行短期课程集中学习。充分了解外方教育体制,体验学习氛围,提高外语水平,每年取得一个证书,三年拿三个证书。另一方面,尝试接收外方学生到中方院校学习、培训,了解中国教育体制。学生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扩大我院的国际影响,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做强一批中外合作特色专业,进而形成名牌专业。在现有商务管理专业及课程基础上,可考虑运作会计专业及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及课程,国际贸易专业及课程,国际物流专业及课程等,选择其中2-3个作为主攻方向,完善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体系,作为品牌合作项目。

3.3 拓展办学模式

第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现有合作项目基本采取3+1模式,国外学习至少1年,申请国外学士学位。中外合作学历教育能满足社会对国外文凭的需求,对我国的学历教育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必要在“专科+国外专科”文凭的基础上,探讨“专科+国外本科”文凭的合作可行性和前景。也可考虑学生的实际,采取非学历教育模式,称为2+2或1+3模式,通过在中方院校1或2年英语相关课程学习、培训,专业成绩和英语水平达到国外合作院校的入学标准,通过减免课程和学分认可,申请国外学士学位

第二,一对一合作与一对多合作相结合。中方目前模式基本为一对一模式,只单独与某一国外学院在某些专业进行合作,优点是便于双方密切合作关系。缺点一是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狭窄,二是一旦双方出现分歧,中外合作项目就可能不存在。应积极寻找新的合作对象,可联系某一国外教育集团,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外方多所大专层次院校展开合作,使整个中外合作项目呈现多元化。

第三,单文凭与双文凭相结合。双文凭的特点是在国内学习外方课程,接受外方教学理念。选择出国留学时,可减免相应学分,缩短国外学习时间。单文凭的特点是宽进严出,无需入学考试,给落榜高考生和社会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社会潜在市场较大,前景比较广阔。只要运作得当,会形成单、双文凭并存的合理格局。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中外合作教育的前景十分广阔,高职院校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总结利用已有合作办学经验,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一定会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身的突出特色,促进高等职业的教育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

[2]刘芳,赵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9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必定推动国际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的国际合作随之成为一种趋势。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通过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将有机会获得优质的国际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开放、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和国际视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多渠道健全机制, 并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参与, 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为高职院校合作教育中的一部分, 英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的教学首先是培养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是语言文化的学习, 都必须经过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英语教学还将为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只有英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很好地实现合作的目的。因此, 探索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 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借鉴模式。基于这一模式的考虑, 需要对合作项目下的英语教学进行通识类、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一、以通识英语课程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是通识类英语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所在。在通识类英语课程的教学方面, 课程的开设要全面考虑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条件和设施, 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开设课程。此外, 要以中外合作为契机, 有效地利用中外两方的教师资源, 除了发挥本土老师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之外, 还要通过合作办校的方式, 很好地利用作为合作另一方的外籍教师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外籍教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利用得好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中方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为此, 在聘用外籍教师时, 有必要对其教学经历以及相关的资质条件和工作经历进行审核, 以便更好地选择有经验的国外教师到中方的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和实习活动。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外籍教师的聘用是一个涉及教学质量的问题, 为此在聘用外籍教师时, 必须严格考核, 不能因为降低了外籍教师的挑选条件而减损了合作的效果, 乃至于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在通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中,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广泛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KSA方法 (即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 等教学方法, 以及认知语言学、框架语义学、语用学、信息输入和输出法等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交际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英语交际活动, 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又如,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通过对不同场景元素的激活将非常有助于该情境下的英语词汇教学。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替使用以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合作项目下的英语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提高。

二、以专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 英语的教学活动只是整个合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其作用和功能不能被夸大, 否则就会错误地理解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办学过程中, 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学习和掌握是合作办学的关键内容, 要实现这一合作目的, 英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为此, 我们认为在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后, 要加大力度进行以专业英语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便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因此, 可以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加强外语水平的提高, 只有当专业知识与外语有机结合时才能更好地培养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切实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批评和分析能力的学习者。

实现以专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教学, 突出的特色在于将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 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从纯语言或文化的教学向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的过渡。这一过渡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英语重复语言教学带来的倦态感, 并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专业英语水平多层面的提高, 为学生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知识提供更高更大的平台。

要进行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 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目前状况下, 教授英语的老师一般不熟悉专业知识, 而知悉专业知识的老师并不一定有很好的英语教授能力。在当前的空缺状态下, 要实现专业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就必须首先培养出具有专业和英语能力的教师队伍, 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外合作项目的进行。

三、英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通识类英语课程的教学立足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和英语文化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以专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是以全英语或双语授课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进入更高程度的教学活动后, 学生应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入交流活动的更高环节, 这时通过实践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就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活动。

在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 中方和外方老师应积极参与并辅导。在实践性的环节中, 既可以到现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实践的活动, 但要强调的是要将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的训练和校外的实践相结合,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英语的使用巩固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学习和掌握, 并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活动中。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 只有当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教学与培养有机地结合, 才能确保合作办学所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更好地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切实培养出既懂专业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作业的运用型模式人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推进的大潮中, 各类高职院校应抓住合作办学的发展契机, 通过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渠道, 不断加强和完善办学的各个环节, 增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实力, 真正实现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 为中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2.

[2]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10

1.1 中外办学模式差异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开展合作办学, 有 (中外合作办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 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 形成一个和其它学院平行的二级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培养适应本省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精通国际运作规则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1.2 中外管理模式差异

国外的高校管理相对国内的高校管理相对松散, 我们知道国内的高校一般都要设置班级而且配备专职的辅导员, 同时对于学生的宿舍实行集中式管理。而国外的高校与国内高校管理正好相反, 除了不设置班级以及专职辅导员外, 对于学生的宿舍也采取分散管理。因此, 国内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在国内受到了学校的手扶, 所以一直很倾向西方的教育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因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党建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 是学习目标和家庭环境影响

从学习目标上来看, 中外合作办学与传统高校的大学生截然不同, 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以此作为完成出国留学目标的跳板。但是很多学生就此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是受到“入党不利于出国”的不良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人都不愿意提交入党申请。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有入党的意愿但是受到了家长的严重阻碍, 因此, 这些都是党组织难以吸收优秀学生的根源。

2.2 是办学模式突现的问题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其他学院有很大的差别, 虽然很多学生的初衷是作为出国留学的跳板, 但是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家境一般都比较殷实, 甚至就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这些人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而没有升学的压力, 不仅对学习缺少兴趣, 更是上网、逃课以及谈恋爱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仅仅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还严重阻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涉外党建制度教育滞后带来的新挑战

然而学生的党建工作遇见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合作办学具有特殊性以及党的涉外制度教育的滞后性导致的。第一,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要进行出国深造或者去外企工作, 而出国或者去外企工作后的党组织关系、党组织驾驭以及监督如何进行, 成了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甚至出国或到外企工作后党员受到嘲笑甚至排挤的情况, 这些负面影响因素一直干扰着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 在中外合办的学校入党的同学由于无法接受出国后的继续教育以及缺少外企工作后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 因此, 学生党员的涉外制度明显落后, 因此, 无法有效的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并且指导学生党员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成立时间还比较晚, 因此,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而且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相关经验, 同时比较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 学生的政治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大多数的党务工作, 因此, 学生多、人员少、任务重以及党内职务兼职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如目前的国际交流学院, 目前有一个学生支部, 为了做好工作有的同志身兼数职, 如联系人、支部委员以及总支委员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党建工作的审查力度, 更影响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大局。

3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3.1 对学生家长的引导

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受家长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针对这部分大学生, 只有切实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才能很好的做好他们的入党工作。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以此引导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家长的实际工作, 从心理上打消他们认为“入党影响出国留学”的误区。为了给党组织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必须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3.2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的入党程序

必须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党的十六字方针, 在发展党员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党的数量, 还要严格考察入党人员的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办事确保党员的质量。当然入党的时候不能仅仅片面的考察学生的一项内容, 不能仅仅看学生年级的高低以及汇报材料的多少, 应当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衡量, 看看他们是不是有正确的入党动机, 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 能不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而勤奋工作。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特殊的体制还具有它自己的实际情况, 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动征询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建议, 同时针对考察对象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条件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 不能临时搞突击只考察数量而忽视质量。

3.3 创新管理模式并且延伸服务方式

在学生的党建工作中一定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以项目管理为主干, 配以党小组、团支部以及班委管理的多种辅助的党建管理模式, 切实发挥项目内部学生党员的“传、帮、带”效应, 切实推进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以及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手机短信、电子邮箱以及QQ群、博客等多种现代媒体工具延伸党建工作的服务方式, 使得学生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距离的影响, 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可以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3.1 建立学生网上党支部, 党建工作实行网络化网上党支部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 学生信息认证中心:首先学生应当在指定的网站进行实名注册, 然后经过学生党建信息管理认证之后, 学生将会去得电子身份证以及身份代码。此后, 学生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和身份代码进入党建工作的网络平台参加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并且信息化更新速度更快, 使得同学们了解最新的信息。第二, 学生互动中心:通过互动中心, 更方便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方便了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交流。无论有什么问题以及看法都可以通过互动中心进行交流, 解决问题。第三, 党员网络会议室:随着现代化信息以及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都使用网络视频会议, 党建工作完全可以引进这个方式, 通过视频在线召开支部研讨会议最后形成支部决议。由于网络会议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可以有效的解决流动党员的发展问题, 同时还可以有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四, 网上党校:党校开发设计了在线考试系统, 从互动中心的党建资料库随即的抽取试题对成员进行理论课程的考核, 考核可以起到督促党员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大家自主的学习可以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进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第五, 网上管理和党费支付平台:开发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党员网上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工作;开发党费管理财务电算化系统, 实现党员党费缴纳的电算化。除此之外, 还可以推动党员开展博客 (个人日志) 、播客 (个人电台) 建设。

3.3.2 建立移动党务中心

利用现代化的移动互连技术, 把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发展对象的手机号码纳入到手机网络中。同时充分发挥中方专业老师的作用将党建工作深化到课堂。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 学生的教育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因此, 学生辅导员是抓好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 将项目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是保证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发动中方的专业老师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多请专业老师担任联系人, 在考察阶段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 重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党员发展前的“四必访”:即发展对象所在寝室必访;发展对象所在班级必访;发展对象的任课教师必访;发展对象的联系人必访。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 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以及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7年来, 培养了毕业生600名, 在校生目前为600多名, 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在广东省内同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排在前列, 学生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家长引导, 发展程序, 管理模式, 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

参考文献

[1]华长慧, 徐亚芬.构建中外合作大学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

[2]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

[3]王庆丰.跨越差异、融合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党建的路径选择[J].学理论, 2009 (12) .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11

引言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引进国外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及出国深造的机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在不断的扩大。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年起,我院已拥有与美国西新墨西哥大学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和投资与理财专业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成功申报了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TAFE学院。宁波TAFE学院目前招收3个专业五年一贯制中外合作项目。 2012级新增两个中外合作项目,分别是,与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合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和会计专业。学生三年内既要完成高职所学的学业任务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通过外方学校所设定的语言要求。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或达到外方语言测试和要求,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国外学习方式及要求,同时也为全英文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我院提出了半封闭英语提升方案,营造英语环境,强调“环境训练”与“互助训练”,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进行全天候英语训练。以营造一个“本土化留学”的环境为目标,使学员如同置身英美国家,全面提升英语的应用水平,达到直接用英语思维的目标;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English Only”

以英语作为唯一的学习和生活语言,打造全英语学习环境。四个合作班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并根据中美和中澳班级的特色进行布置,把教室营造成使学生如同置身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习氛围。这个区域里,英语是唯一被允许使用的语言,并将英语的使用情况作为学期考核的一部分。

2、所有学生全时间参与英语学习

没有课里、课外的概念,要求学生利用全天候的学习时间来参与,学生每天都需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3、严格、自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实施公司制的管理制度,每个班级为一个分公司,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各自下属几个相应的部门。每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人员名单与工作细则,使每位同学都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同时明确奖罚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4、第二课堂与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

主题月活动。由中外合作四个班级轮流主办,主办班级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指导下负责选择主题、安排场地、制作活动方案等,其他三个班级参与。主题月分别围绕感恩、励志电影、演讲、阅读、美澳文化宣讲等话题展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深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同时增加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学习过程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过程档案。任课教师详细记录学生每个学期学习过程,包括每次测试成绩、作业、英语学习心得、每个阶段的口语录音、各种活动的小录像等。要求学生把整个学期的学习资料、学习笔记、作业等收集成册、活页装订。

学习习惯养成性训练。每班制定每月学习计划表,并张贴在公告栏中。计划表中要明确本月的主题月活动内容、LSP和group work 的主要内容、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相对应的作业。

英语训练导师制。每位班主任一个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两次(开学一次、期末一次)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在开学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与需加强之处,并为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学期末进行检验,同时为下学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改革

(一)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对中外合作班的学生来说,除了日常生活沟通之外,还应具备较好的用英语进行学术沟通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英语的教学内容应围绕课堂内外的学习展开,特别关注听说能力的提高。中外合作班的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英语雅思教学的内容。雅思考试为前往英语国家就读的学生和定居的移民者所设立的测试,是全球认可度最高的英语测试之一。在英国机构的认可度超过其他任何一种英语考试,而在美国共有超过3000所院校认可雅思成绩,包括所有常青藤盟校和美国大学排行榜前130名的绝大多数学校。

中外合作班的英语教学内容科目分类详细,针对性强。有旨在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还有旨在巩固语言基础的词汇与语法课程,以及针对听、说、读、写的另外四门课程。6门语言课程均采用雅思培训教材,为学生打好学术英语的基础,以使他们在专业课阶段能够胜任全英文的授课环境。

教学不仅仅使学生能够阅读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和进行学术写作,同时还特别强调听说能力的锻炼。除了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程之外,还特别开设早读(LSP),教师选择原汁原味的、适合朗读的材料供学生模仿和背诵,语言优美、有文化内涵的电影供学生观看学习,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教考分离

中外合作班采用的是雅思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达到雅思5.5分或相应的语言水平,因此教学内容和考核都是以雅思考试为基准。但在教学的组织上,却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而是关注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阅读课程里,应试技巧只占课程内容的很小一部分,而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同阅读技巧的培养、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才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教学内容也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三)教材及教学资源的独立开发

中外合作专业群的教材以雅思考试为基准,采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雅思作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编写课程教材。

教学模式改革

(1)阶段性测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成就感来自于学习成果。而阶段性的测评能及时把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所以,测评内容的难度要适当,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另测评形式应该多样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口头汇报、阶段性学习总结、闭卷考试等。另外,教师要及时给与评价和反馈,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有目的性的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意识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能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问题情景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多样化教学方式,凸显职业技能

中外合作项目课程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工作现场、模拟工作场所、网络等诸多方式开展教学。学员在课堂内讨论发言的机会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灵活多样,以学员为中心,以实践为主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完善程度与发展晨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同听讲、阅读材料、用英语回答问题等学习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外来在国内外学习与就业。因此,合作办学项目的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地研究如果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学习的本质,强调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 篇12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之下,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在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中,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作为新生事物也随之显现出其固有的经验不足、体制不全、关系不顺等问题,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师资队伍自身的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笔者将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除了具备教师这一职业通用的素质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进行结合, 本文认为,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要具备:

1.1 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前者来说, 是为生产建设培养相应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能够培养出这类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一支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素质的师资队伍[2],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1.2 具备双语型教师的条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秉承

“以生为本”和“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理念, 引进外方优势专业和学科,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环节也采用独特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相比,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双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通过双语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 这种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授课能力的师资我们称之为双语型师资。

2 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从中外合作办学中方 (以下简称办学方) 和教师队伍自身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1 办学方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重视, 投入不够。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 由于区域、扶持政策、办学理念等方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进而导致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受到太多学校的重视。通过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 尽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许多学校已经有所体会, 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 还没有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放到一定的高度, 只是在办学形式上对常规办学进行补充, 将其作为学校多层次办学的一个亮点和面子工程看待, 目前还停留在“有”的阶段, 离追求“优”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所引进的国外资源质量不够高、项目学生招生规模小、经济收益低甚至为负收益、项目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等问题[3], 在这种背景下, 学校就不会去重视中外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投入力度也就相对较弱。

2.1.2 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

(1) 缺乏激励政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比其他普通专业教师高出许多, 但是学校没有考虑到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高难度以及教师在理解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备课、教学上付出的大量精力, 课时费标准没有提高, 没有额外地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与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也没有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2) 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许多院校在中外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经费的支持。只是在国外合作方针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培训, 根本没有对教师个体长期的发展规划、继续教育、国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研发等给予支持。 (3) 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在全校教育教学中, 中外合作办学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 不会影响全校的教育和教学。另外, 许多学校在中外合作项目教学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缺乏相应的制度执行力。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放松了监管和约束。

2.2 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2.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两部分组成, 其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成结构不合理。外方教师比例小, 发挥作用不明显; (2) 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和初级居多, 中级偏少; (3) 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少搭配现象十分普遍, 而年富力强, 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较少。

2.2.2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流动性较大。

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组成的中外合作办学师资, 还呈现出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的现状。一方面, 外方教师连续在中方工作两年以上的非常少见, 流动过于频繁, 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 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另一方面, 中方教师中的外聘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大。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 对于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开展长期建设都非常不利。

2.2.3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中目前还存

在师资不满足“双师型”的条件, 因为有些师资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一线的生产经验, 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从企业引进的行业熟手和应用型专家数量也满足不了需求。

2.2.4 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需要双语教师使用英语教材, 开展英语备课、写教案、布置作业、辅导学生和进行考试的双语教学系列活动。对于参与双语教学的中方教师来讲, 双语教学经验不足, 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 而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则不够深刻全面, 同时兼备英语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合格的双语教师严重匮乏。对于外方教师, 由于缺乏汉语沟通能力, 也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3 加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所以长期滞后, 与办学方的认识不高有很大的联系。办学方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是加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可以全面辐射、带动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办学方应彻底摒弃中外合作办学只是配角的观念, 不能将项目看成是面子工程, 应该增加师资建设的资金投入, 建立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 开辟多种师资培训渠道, 激发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打造一支双师型、双语型的国际型师资队伍提供支持和保障, 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成品牌项目, 使其发挥出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用。

3.1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充足

的资金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比普通办学快得多。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良好的外语教学应用能力。中外合作办学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加大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 积极引进各学科所需的各种人才, 在培训、进修、深造等方面提高对职工在岗的培训和教育, 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积极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

3.2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完善合理的政策、制度保障

3.2.1 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方应建立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工作的压力,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提高课时费标准, 在体现一定的公平的基础上, 考量教师对双语教学付出的多倍劳动, 适度提高课时费标准。精神方面的激励包括教师评奖评优、职称及职务晋升、定岗定级、参加各类培训优先等。

3.2.2 教师评价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外办学师资队伍的考评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说, 健全的师资队伍考评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效益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结合中外办学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应在教学管理方面, 积极倡导教师利用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引进多种灵活的学习模式, 指导学生考取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的技术人才, 并且这种人才对国内外的专业和技术规范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涉外合作项目、涉外企业、劳务输出中发挥聪明才智。在考评的方式上, 通过采用督导评教、教师互评、学生参教, 以及教师自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 对教师参与国际专业教学交流、学术研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评,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性的实践, 与国际接轨, 同时保持与国际先进教育同步发展。

3.2.3 完善教师聘用体制, 优化师资结构, 稳定教师队伍。

健全教师聘用机制, 优化教师结构, 稳定师资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优化师资结构。增加外籍教师的数量, 提高外教的比例;加强管理, 多聘用讲师职称的教师。另一方面, 采取稳定教师队伍的措施。抓住当前高学历毕业生数量较多的机会, 增加自有教师的人员数量, 培养教授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教师, 降低流动性;制定更吸引企业、行业人才的政策, 获取企业、政府、社会的支持, 减少外聘教师的流动性。

3.3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培训要探索多种途

径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 需要借助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知名职业院校的专家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定期与国内外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定期到校外的企业挂职训练, 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等途径来实现。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需要借助:一是国外进修培训。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与外方院校沟通, 通过互派教师, 争取国际交流机会;二是国内短期培训。利用寒、暑假时间, 参加国内比如新东方、雅思等在内的强化英语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集训班。

3.4 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注重终身学习, 不断夯实自身

的双师、双语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 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双师、双语素养。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的能力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关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 具有鲜明的时效性, 因此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学习行业中涌现的新技术。

摘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做了简单阐述, 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办学,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6.

[2]杨梅.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 2012, 8.

上一篇:高端应用领域下一篇:二氧化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