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

2024-07-22

高职高专护理(共12篇)

高职高专护理 篇1

摘要: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 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精神科护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文基于人才培养评估方案, 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7个方面介绍该课程的说课设计, 供高职院校同类课程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神科护理,说课设计

在教育部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 (2008年) 中, 说课是重要项目之一。通过说课, 可以考察被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与质量, 可以考察被评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 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因此, 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说课的重要性。笔者代表精神科护理课程组, 对该门课程从7个方面进行了说课初步探索, 供高职院校同类课程教师参考。

1 课程设置

1.1 本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精神科护理是顺应现代护理需求, 将心理学、精神医学及护理学的知识、原理与技能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应用于整个生命周期, 从生物、心理、社会3方面研究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以及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 (尤其是心理健康) , 研究和帮助精神障碍者恢复健康的学科。这门课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 在第三学期开课, 属于专业必修课。

精神科护理涉及的内容包括护生从事临床精神专科护理工作岗位和为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护理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为护生后续临床护理实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后, 精神科护理的相关内容也被纳入其中, 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精神医学、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知识, 能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心理护理和常见精神疾病护理工作, 形成关注患者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 (1) 知识目标: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护理技能和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熟悉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 能力目标:能区别常见精神障碍症状;能识别常见精神疾病临床特征;能制订常见精神疾病护理计划;具有从事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尽心尽职的工作态度,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树立强烈的爱伤观念, 形成关注各类患者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 课程设计

2.1 设计理念

本课程依据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护理技术操作行业标准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护理专业最新研究成果, 以整体护理为指导、护理程序为框架, 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对教学计划、内容作了诸多调整, 形成以职业岗位标准对接课程内容和以行业标准引领课程设置标准的教学设计理念。

2.2 设计思路

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以“必需、够用”为度,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 并按精神科护理基础、常见精神障碍护理两大模块进行整合。

2.3 教学内容的选取 (见表1)

2.4 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2.4.1 课程重点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特征、与精神障碍患者的

沟通技巧、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护理要点、常见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der′s disease, AD) 、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神经性厌食症和失眠症等的概念和护理要点。

2.4.2 课程难点

常见精神疾病如AD、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神经性厌食症和失眠症等的临床特征。

2.4.3 解决办法 (1) 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尽早接触临床, 到当地的精神科或精神病防治院见习, 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利用寒暑假深入精神疾病防治院临床实践, 向临床一线专家学习精神疾病的防治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开拓视野,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 对重点教学内容, 通过临床实例及章节练习题等, 强化学习, 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对难点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 使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其学习热情。

3 课程实施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

3.1.1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法:

根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 将理论教学分为“精神科护理基础”和“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两部分。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就业和执业资格考试需要, 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信息和资料,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 制定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案。 (3) 预习、强化教学内容辅导法:教师事先确定学生预习或复习时需强化的教学内容, 并布置讨论题, 学生通过自学或查阅相关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完成作业, 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2 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用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改进, 图文并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1.3 教学举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3学时) 。

(1)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床特征和分型;熟悉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能力目标:能识别各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能制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计划。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尽心尽职的工作态度, 树立强烈的爱伤观念, 形成关注患者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

(2) 教学设计。导入临床病例:李某, 男, 42岁, 一年前因生意失败回家借居父母家。半年前的一个深夜, 患者发现对面楼里有灯光照到自己房间。此后渐渐发现邻居常“话里有话”, 内容涉及患者隐私, 患者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三个月前, 患者脑子里有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 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 正在对他进行全面监控。后又出现一位自称“老书记”的女声为患者辩解, 说患者是一位好同志。入院前半个月, 患者多次走访政府部门, 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 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纸写信, 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

根据前期学过的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 引导学生分析该病例中患者存在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内在与外在的不协调, 导入新课 (见图1) 。

第一次课后布置作业: (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片《A Beautiful Mind》。这是一部反映真人真事的影片, 主人公John Nash曾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是一位对世界经济有杰出贡献的数学天才, 但同时也是一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的受害者。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该电影: (1) 主人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能力 (引导学生复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格特点) 。 (2) 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行为与正常时相比产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复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 (3) 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接受了哪些治疗[引导学生复习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ECT治疗) ]。 (4) 主人公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他周围的人, 包括他的妻子、朋友是如何对待他的, 对他的疾病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促进) 。 (5) 试着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本片中主人公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2) 推荐学生观看电教片《Schizophreni—a-Stolen life, stolen mind》, 该片从美国、英国等当前精神科领域专家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探索、治疗措施、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使学生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 (3) 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另一部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片《圣女贞德》, 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着重完成作业 (1) , 在有时间和兴趣的基础上, 完成作业 (2) 和 (3) 。

3.2 考核方法

课堂测试、学习态度 (20%) +理论考试 (80%) =总成绩。

4 教学资源

4.1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采用曾慧主编的《精神科护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主要有陈彦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王祖承主编的《精神病学》、姜乾金主编的《医学心理学》等。

4.2 网络资源

电子书《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电影、电教片, 如《Schizophrenia—Stolen life, Stolen mind》、《A Beautiful Mind》、《圣女贞德》、《记忆碎片》、《门徒》、《火柴人》、《Right Place》、《充气娃娃之恋》、《化身博士》等。

4.3 教学团队

本课程组现有专任教师4人, 兼职教师3人, 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级职称1名, 副高级职称3名, 中级职称2名, 初级职称1名;硕士研究生3名, “双师型”教师6名;4名教师有主持的科研课题。课程组梯队合理, 知识结构合理, 具有可持续性。

5 教学效果

学生实习期间屡屡获得实习单位及带教教师的好评;2010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 (325名护生参加考试) , 2011年通过率99.81% (367名护生参加考试) 。

6 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引用大量临床实例, 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推荐、配合一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电影、电教片给学生课后观看,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自主学习, 变抽象为具体, 增加感性认识, 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7 改革思路

7.1 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建设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已完成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的编写, 该书稿正在出版中。 (2) 校企合作亟待加强, 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本课程尚无见习、实习点。 (3)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7.2 改革举措

(1)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共建护理系, 校领导正努力与本市精神疾病防治中心进行沟通, 争取合作教学, 建立精神卫生见习点。 (2) 加快“双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3) 改革考核方式。通过课程组研究, 计划调整期末理论笔试成绩所占比例, 由80%调为50%, 平时成绩的50%分别由课堂提问 (占10%) 和课后小组分析典型案例并完成相关作业后课堂汇报、讨论 (占40%) 组成, 以此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高职高专护理 篇2

护理学专业(高升专)临床毕业实习考核填写说明

1、中级职称以下学生(实习医院:二级乙等或以上综合性医院实习)需填写:

①实习综合鉴定表和小结(完成作业一)实习综合鉴定表需打印后医院盖章,拍照或扫描提交到离线作业中。②普通科室4份护理病历:内、外、妇、儿(作业内容四选一)

内容包括(入院评估单、护理计划单、重病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 记录单)。

注意:普通科室需填写的四份护理病历需填写在一份作业内,并在主要普通科室(四选一)离线作业中提交。

2、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在前5年内(从实习当年算起)已在二级乙等及以上医院(非学员当前所在单位)的普通或定向临床进修时间达3个月以上的学员,可在自己所在科室进行全部实习,填写以下内容在离线作业中提交。

①实习综合鉴定表和小结(完成作业一)

实习综合鉴定表需打印后医院盖章,拍照或扫描提交到离线作业中。中级职称证书拍照或扫描后附在综合鉴定表中提交。

②两篇文章

3、社区实习学生需填写以下内容在社区护理离线作业中提交:

①实习综合鉴定表和小结(完成作业一)

实习综合鉴定表需打印后医院盖章,拍照或扫描提交到离线作业中。

②社区护理病历4份,内容包括(社区护理评估单、护理计划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康复 护理单)

4、所有记录必须真实可靠,不得抄袭、伪造、如有违反,一经查实,实习成绩计不合格。

高职高专五官科护理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 五官科护理 实践教学 教学法

1 教学目的

首先,从事五官科护理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意全身与局部关系,了解药物史、家族史和环境因素,了解和掌握五官科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和规律,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其次,要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当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强调操作技能,是让学生学会一门技术,而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因此,竭力培养融知识、能力与良好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是关键。

2 教学方法

2.1 改变传统教学法,采用情景教学法

五官科护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并做好笔记,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但这些方法对高职卫校学生来说效果不佳,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解剖知识和疾病的理论基础难以接受,学生们普遍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后不会自觉复习,导致跟不上进度,从而产生厌恶心理,恶性循环,不愿意上五官科护理学这门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上课时的兴趣,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相应的五官科基础知识学会,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由学生自己扮演角色模拟医院环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加深记忆并随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此外,还可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情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担任护士和病人的角色,教师从旁指导,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又可提高学生的组织交流能力,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眼科常用视功能检查时,为加深学生印象,熟练掌握视功能的检查方法,可以让学生来角色扮演,让扮演检查者的同学跟扮演被检查者的同学直接交流,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扮演过程中老师给予解答,例如检查视力时病人的体位,检查眼睛的顺序,以及记录视力的方法,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又把知识点教给学生,相对于传统的纸上谈兵,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变书本的抽象文字为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五官科护理学知识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根据学科特点, 运用案例法教学

五官科疾病的特点是病变部位局限、症状突出,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与其他临床疾病大同小异。因此,局部治疗和护理是该学科的重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疾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②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说学生做,学生机械性的学习,乏味且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分析,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恰好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相互讨论,大家取长补短,促进彼此间交流能力与团结精神。

例如在讲白内障时,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常见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查阅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上课前学生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手术护理措施及方法,讨论时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病案的分析和护理意见。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病例的最终解决上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够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集思广益,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术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实践技能和操作技术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内容。而我国三段式教学造成专业课程与临床脱节,护理教育应采用“渐进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③护士及早接触临床,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五官科特殊的护理操作,减少课堂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量,缩短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并对操作及结果进行总结。比如眼科的滴眼药水,冲洗结膜囊,耳鼻喉科的鼻部、耳部检查等操作完全实行真人真做,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而且自己作为患者,切身体会了病人的心情,使学生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真谛。

2.4 教学评价

在五官科教学过程中,每结束一章,让学生们谈谈学习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包括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结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完善,并提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操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等。此外,适当增加见习课,在学期快结束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医院的五官科室,在科室里看老师给患者操作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五官科护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结语

高职高专护理 篇4

1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的准备

1.1 学校的软硬件平台搭建

专科化护理不仅需要专科化实训设施的配备、专科化临床技术的更新, 更需要有专科化教师主导教学。专科化护理的教学是将临床专科知识技能整合于教学, 在授课中,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所学内容能直接导入临床工作, 同时整合临床工作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 实现周期短、效率高的学习目标。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2013年护理系将4个教研室拆分为现有的7个, 分别是:基础护理教研室、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儿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人文教研室、临床教研室。教研室的细分, 有利于各专科课程的专科化教学开展。

1.2学生生源的筛选和铺垫

在国外, 国际护士会建议把硕士学位作为APN的学历要求[2]。故针对高职高专阶段学生, 要进行专科化护理教学, 首选生源中基本素质好、专业兴趣度高的学生。同时, 对这类学生进行专科化护理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什么是专科化护理;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3 课程改革

专科化护理需要对大量护理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整合, 以专科为特征进行理论整合。在进行实训安排中要充分以专科诊疗护理为流程, 结合各专科特点, 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 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技术能力目标、实训课时、实训考核等。对现有教材需要进行梳理和删减, 选取当下临床医院各专科开展的各项诊疗护理服务所需知识点、技能点, 通过专科化医疗的逻辑联系,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串联。如《外科护理学》中外科手术人员手消毒, 这一知识点与《基础护理学》中的一般洗手、隔离洗手等知识点进行融合, 改革为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 进行一般洗手, 如需对感染病人进行手术前处理, 如何进行隔离洗手准备等。同时将各知识点的区别进行归纳总结, 利于学生连贯记忆。

2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运用的优缺点

2.1 专科化护理课程运用的优点

专科化护理课程在实际运用中有以下优点。第一, 整合护理课程, 简化课程结构中的重复性内容, 例如在《内科护理学》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引入《急救护理学》中的呼吸机使用及呼吸功能监测, 进行整合, 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疾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护理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及配合, 使之成为知识体系, 便于掌握和运用。第二, 专科化特色突出, 在课程中以各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基础,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使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为学生进入实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进入某一个专科实习前就能够对该专科能够遇见和需要护理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三, 专科化护理课程能够更快地与前沿信息技术相结合,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被运用到医疗护理领域, 而在学校教育阶段要全面的进行补充, 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实际的, 那么结合各专科, 将相关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整合进行教学, 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与临床医院结合度更高、更实用的护理专业人才, 真正达到专业教育与执业无缝连接这样的目标。

2.2 专科化护理课程运用的缺点

专科化护理课程开展以来, 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 师资水平要求较高。在高职院校中, 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迫在眉睫, 同时, 师资的在职培养也非常重要, 做好高职教师的临床见习、临床进修、临床培训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 专科化护理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较深, 高职学生在理解掌握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对专科化护理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把一些实用性强, 而理解要求较高的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模拟、医院参观、实习演练的方式串联起来, 进行教学, 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专科化护理在高职高专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目前国际专科化护理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内香港、澳门等地区在学习专科化护理领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专科化护理是护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在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同时, 也为国家卫生机构输出高质量、大规模的护理人才, 专科化护理的发展应该紧密接轨临床护理的实际和需要。专科化护理随着医疗服务的要求, 会越来越植根于学校教育阶段, 从不同的层面和深度影响着学校系统的护理教育, 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项目、见习实习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中渗入, 培养高职高专的护理专业学生, 使其具备专科化护理的思维结构及知识体系, 同时掌握专科化护理的技术, 从而能够胜任各临床专科相关护理工作。

摘要: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对医学毕业生的最基本能力需求, 借鉴国内专科化护理教育的方法, 将专科化护理教育引入高职高专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以研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对将来进入临床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

关键词:专科化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肇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8.

高职护理教学管理论文 篇5

首先,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完善其管理组织机构。高职院校与医院相结合,优势互补,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理论培养优势和医院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逐步建立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护理管理机构。从而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构建护理部、临床护理教研室、临床科室的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人员上构成以护理部主任、教学助理员、实习督导专家、科室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教员等多级护理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实习大纲和手册等相关管理文件,努力实现护理教学的全方位管理。其次,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聘请一批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都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来,带动原有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紧跟医学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探索和把握护理教学管理当中的新的特点和方法,建立教师队伍长期培训机制。在实际操作当中,对部分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理论、方法、业务水平、教学心理等多方面的提高。定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进行考核,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高职护理教学过程应积极丰富教学管理内涵。带教老师是护生从事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教学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定期邀请护士长、教学专家等举行专题讲座,将职业道德、安全防范、医患关系、健康知识、学科前沿发展等作为讲座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学过程注重护理礼仪、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培训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使实习学生能充分掌握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护理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是做一个合格护士的必备人文素质。着重培养护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一位护理学生,强调每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

高职高专护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生理学 TBL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99-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用型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紧缺,医药高职高专肩负重任,其专业基础知识多,专业实践性较强。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完成预定教育目标较容易,知识传授也较系统,但容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单一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医药高职高专的发展。

生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与临床操作、临床诊治等环节密切相关。它是学习后续基础课的基础,也为学习临床课程、参加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因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学习较困难。我校在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尝试TBL教学,体会到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有显著效果,愿与大家一同探讨。

1 目前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主要问题

1.1 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学生无法变被动为主动

高职高专存在师资薄弱、学生人数多等问题,理论课不得不采取大班形式的集中授课,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加之课堂人数众多师生没有交流,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生理学知识又较为抽象,部分内容难以理解,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成为常态。生理学的实验大多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知识的不理解,加之固化的实验课模式,学生被动、盲目、重结果轻过程,完全参照实验指导,想像力被严重束缚。

1.2 重视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护理工作,工作中经常要独立面对患者、家属,如果没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无法胜任的。而常规教学恰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2 生理学教学结合TBL教学模式的体会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团队为基础,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Oklahoma大学Larry 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1]。此法以团队为基础,以案例及设定好的问题为学习方向,以组内、组间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目的是通过讨论获得并应用知识。TBL教学法跨学科程度低,对学生基本要求低,比较适用于医学院校低年级的学生[2]。生理课上的TBL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反馈学习效果有明显改善。

2.1 TBL符合高职高专现状

TBL教学模式能实现大班课堂进行小组教学,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高职高专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多、学习被动,自主性差等问题。因此,TBL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改善中国医学教育“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弥补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医学大课系统讲授法的不足[3]。

2.2 TBL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在TBL教学中,教师提前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布置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先根据预先布置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个人测试,再以团队为基础进行小组测试,一改往日学生“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状况,而是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反馈,TBL教学使其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能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

2.3 TBL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取所需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并进一步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释、解决临床问题,无形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TBL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拓宽思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弥补传统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忽视。任务驱动互助式学习使小组学生相互启发、互帮互学,并且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特别是使学习后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自尊和成就感[4]。学生反馈,TBL教学使其学习的灵活性提高,不仅局限教材,更能着眼于生活和临床;自学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和组内、组间讨论,改变了以往获取知识仅仅依赖老师的状况;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是开放、合作的平等关系。TBL教学法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问题,学习目的更明确,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尽早建立身为护士的使命感,拉进自己与临床工作之间的距离。

2.4 TBL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

在TBL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但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一改往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引导者、协助者。TBL对教师知识层面的要求使其势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去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及二者的联系点,而不能仅着眼于所教授的学科。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前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要点和学习辅导资料,使问题既涵盖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内容,又能引起学生争论,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另外,教师要准备测试试卷、应用性练习的案例。如此一来,教师的认知、设计、调控、评价等教学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必将有着质的飞跃。

3 结语

TBL教学的引入冲击着固有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推动、加快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是完美的。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屏弃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水平及不同学科、章节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性地采取不同措施,将LBL、PBL、TBL等各种模式进行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2]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3]艾文兵,胡兆华,简道林.T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88-90.

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改革实践 篇7

一、目前高职高专临床护理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高专的外护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育, 其主要特点是:重教师讲解, 轻学生参与;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 轻学习过程。这种教学的结果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根本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大多数教师在外科护理学的讲授中往往不重视对治疗的讲解, 甚至有些教师对治疗措施跳过不讲, 这样使得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之间存在的逻辑性无法体现出来, 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护理措施只能死背”的印象。

2、考试制度问题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 是影响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高职高专还是传承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 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 只注重知识灌输, 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 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实践教学方面

以教师指导为主, 方法陈旧单一, 模式机械呆板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用物, 课堂上面面俱到, 无所不包地演讲, 演示。目前这种“手把手”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仍在广泛使用, 学生课前不预习, 只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模拟。依赖性较强, 满足于熟练基本动作, 这样的教学比较单调, 束缚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还缺乏一个相对稳定、能够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一方面因为大规模扩招, 导致空间拥挤, 时间紧张。协调教师、学生、场地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矛盾成为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难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数少, 只能保证基础内容而不能包容最新技术, 设备短缺。从而使多种实验, 特别是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较困难。

4、学生心理问题

高护生往往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 高考决定了她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院校, 并且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她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要弱一些, 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不仅如此, 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连本科生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高护生往往一进校就感受到就业压力, 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 有些学生会选择自暴自弃, 对学习产生厌倦, 甚至出现“读书无用”的想法, 影响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1、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探讨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实行“启发式、探讨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上以“疑”为线索, 按“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答疑”的课堂结构, 处处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积累引导学生思维开放的实践经验, 加强师生互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启在要害处, 拨在迷惑时, 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正达到启迪思维, 培养智能,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要重视对治疗的讲解, 体现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之间的逻辑性, 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之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改进考试制度

转变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树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科学命题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编制理论与操作考试题库, 考试是随机抽取。建立科学评分制。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论文题) 采用相对评分法、等级评分法;对客观性试题 (是非题、选择题) 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同时学生成绩评定综合化, 把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社会实践、学习纪律、课堂发言按一定比例综合记入学生成绩。

3、优化实验室结构, 合理利用资源

将现在临床上常见病区手术室搬人实践教学室, 实践教学室配备的用具及仪器设备应随临床的发展及时更换。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 注意抓好严格要求, 规范示教, 及时纠错, 加强指导, 把关验收等环节。进行穿脱手术衣、缝合打结、传递手术器械等常用外科护理技术抽考后纳入总成绩。采用循环轮转方式尽量满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 周六周日全天开放实践教学区, 供学生进行基础的操作训练, 安排老师轮流值班, 对安全的实验项目安排班委将物品借到宿舍进行练习, 并且可以在教学医院选拔临床优秀护士作为实践指导老师, 安排学生定期临床见习、实习。

4、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目前高护生常见的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学校应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 可定期发放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教师一对一直接了解等。在较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 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设立心理咨询、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等,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 面对生活。

三、结语

临床外科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而且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 在新医改政策的导向下, 要提高高职高专临床外科护理教学质量, 需不断完善护理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称职的带教老师, 利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综合全面的评估, 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目标培养, 使其成为新一代护理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继坪.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3) .

[2]李军.浅析临床护理教学中医疗与护理的有机结合[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9) :4069-4070.

[3]田玉梅.外科护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8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体会 篇9

生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该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临床护理应用性。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研究任务是揭示生命活动的过程及其发生的原理, 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是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为学习药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奠定基础, 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参加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但同时生理学又是一门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的医学基础课程, 因此, 对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质量,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生理学采用能进行综合处理文件、图像、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微观的现象宏观化, 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复杂的问题条理化, 枯燥的理论趣味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讲解骨骼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时, 采用单纯的讲授, 学生对深奥的理论会觉得枯燥难懂, 难以想象, 他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非常容易忘记, 不利于学习。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使理论与动画结合。如展现一幅幅动画:Ca2+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后构象改变;细肌丝的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扭转;细肌丝肌纤蛋白的横桥结合位点暴露;粗肌丝横桥和肌纤蛋白结合, 横桥扭动、脱离、再结合、再扭动, 细肌丝向M线方向移动使肌节长度缩短而出现肌肉收缩。通过一幅幅动画的慢放、定格、特写等手段, 让学生从感性方面对学习内容有了直观的了解, 再进一步上升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变得新颖有趣, 学生学得快, 且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就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引入病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基础课程, 很多知识都会在临床问题的分析中得到应用。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设置, 只能在基础课学完后才接触临床课, 造成了基础课和临床课脱节, 学生学习生理学时对所学内容理解不深, 甚至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基础课对临床课作用不大, 而进入临床课阶段又因为对基础知识的遗忘, 不能深入理解临床知识。而且我们在教学中还发现, 只要一讲到病例, 学生就饶有兴趣, 这表明学生对临床病例很感兴趣。因此, 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恰当引入相关病例。如在讲述尿生成调节时, 我们引入糖尿病病例并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的症状?围绕此问题可引出肾小管溶质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 使学生理解渗透性利尿的概念及原理。通过此问题的解决, 可以提出为什么颅内肿瘤、出血的病人在出现进行性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时, 可以选用甘露醇治疗纠正脑水肿。此问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渗透性利尿概念理解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好基础课的重要性,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

3 联系生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生理学是介绍肌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学科, 是机能性学科。尽管生理学知识抽象, 但其理论和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 在学习生理学内容时, 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规律, 可以启发学生用生理学知识来解释生命的现象及本质[3]。如在讲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时, 可以联系到人蹲的时间过久, 突然起立时为什么会出现头晕, 而且为什么正常人一瞬间就恢复正常。在介绍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后提问:为什么要使用加碘的食盐?针对日本核辐射讨论:食盐能否防辐射, 有没有必要大量储存食盐等。在生理学教学中, 把生理学知识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 重视实验教学

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在生理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作用不仅在于验证理论, 学习实验方法, 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紧贴护理专业实际精选实验项目, 强化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的实验项目, 淡化纯属生理学实验技术的实验项目。如血型鉴定、体温测量、脉搏、血压测定、心音听诊、肺活量的测定等, 这些实验项目使学生更多、更早接触临床技能操作, 应该强化;而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等实验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联系不大, 可由教师演示, 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2) 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培养临床工作能力。如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进行动物麻醉的实验, 让学生学会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

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培养探析

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对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中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67名男生进行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及深度观察, 归纳总结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思想行为特点,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为促进护理专业男生的有效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 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首先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 (Seligman)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 主张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力成就事业, 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随着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 就读护理专业的男生逐年增多, 和其他专业男生相比, 护理专业男生既有普通医学生的共性, 也有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男生所独有的思想行为特点。本研究对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中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67名男生 (学生干部21人、普通学生46人) 进行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及深度观察 (发放调查问卷67份, 回收67份, 有效率为100%) , 归纳总结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思想行为特点,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为促进护理专业男生的有效管理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1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的思想行为特点1.1贫困生多

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家庭情况登记表及个别访谈显示:67名

给动物注射, 掌握基本静脉注射方法, 为以后的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客观评定实验成绩。在以往的教学中, 实验课成绩的评定随意性很大, 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较小, 甚至不计入综合成绩, 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为改变这一现象, 在综合成绩中加大实验成绩所占比例, 其中实验操作特别要占较大的比例。

总之, 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3-0100-02

男生, 家境富裕的只有4人, 占6.0%;家境一般的19人, 占28.4%;家境差的44人, 占65.7% (其中父母都务农31人、父母在城镇无工作11人) 。多数护理专业男生平时生活节俭, 绝大多数平均每月生活费用 (包括所有基本开支) 不足300元。在沈阳这个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 相比其他专业男生, 这样的消费水平偏低。他们多数靠助学贷款, 奖、助学金, 校内外兼职维持学业。

1.2专业认同感低

在校护理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低。刚进校不久, 护理专业男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想转专业及逃课人数较多。在调查的67名学生中, 喜欢并自愿报考护理专业的仅有11人, 占16.4%;不喜欢的39人, 占58.2%;无所谓17人, 占25.4%。明确表示毕业后想从事护理行业的只有21人, 占31.3%, 而且多是出于护理行业就业率较高、工作比较稳定。经过2年的大学生活, 该专业男生的专业认同感有了较大的提高。进入大三, 基本没有想转专业的。这除了教师的教育、学生个人认识的提高外, 也与学校一些关于转专业的规定有关。此时喜欢护理专业的男生有21人, 占31.3%;明确表示毕业后从事护理行业的有32人, 占47.8%。那些依旧无法对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男生, 也开始面对现实, 逃课人数大大减少, 但其目的只是顺利毕业。一小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其他知识, 为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做准备;多数则表示边学边看, 走一步算一步, 对未来没有明确的

生实际水平,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泰.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姜建兰, 彭聿平.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5) :493~495.

浅谈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学改革 篇10

一、护理英语教学现状

1. 教材和教学方法陈旧

近年来, 我院选用的教材为《护用英语》。此书适用性和应用性不强, 内容多是护理学科普性文章, 重点是增强学生对护理类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而对于护理英语对话和听力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在课堂上, 教师依旧采用“课本内容 +知识点讲解 + 语法 + 翻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材内容的陈旧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由于学生缺乏护理英语情景模拟对话练习的机会, 不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从而影响他们以后在护理工作中的发展与提升。

2.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护理英语采用小班制教学, 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大不相同。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上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 而另外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却连基础的英语知识都掌握不好, 甚至有极个别的学生连26个母都认不全。上课时, 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内容太过于简单, 因而有“吃不饱”的现象;基础差的学生却倍感吃力, 学习积极性受挫。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绪, 在进行护理英语授课时进度不能太快, 难度也不能太大, 这就使得教学进展缓慢, 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学生学习护理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我院是在第三学期开设护理英语这门课程。因为这一学期学生忙着准备高职高专英语等级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再加上对护理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所以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虽然学生因为考勤都去上护理英语这门课, 但上课时大多数学生心不在焉, 只是应付性听课, 不记笔记, 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日后在专业领域的提高和深造。

4. 考核方式不合理

我院护理英语考核方法单一, 至今仍沿用传统期末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过低, 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笔试内容客观题所占比例过高, 重点仍围绕着课本语言知识进行考核, 脱离了学生和社会需求。这种考核方式违背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和“以人为本, 重视学习者能力发展”的英语教学理念, 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护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护理英语改革策略

1. 加强教材建设, 调整教学重点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载体,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强教材建设, 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新形势下需要的全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在职场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的目标以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殊性, 所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编写护理英语教材极其重要。基于这种情况, 我院护理英语老师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本着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这一原则, 编写了适合我院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也调整了教学重点, 不再追求面面俱到, 不再涉及过多的语法和基础词汇讲解, 而是抓住听说这一突破口, 主要讲授一些护理实用场景对话和训练学生的听力。这一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 而且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 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 改变教学方法

长时间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不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护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学生要想掌握和灵活运用, 就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任务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护理英语教学中。

学方法和实施程序大体相同。现已门诊病人接待任务为例, 阐述一下其教学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设置情景、安排任务、向学生展示外科护士接待外籍病人要使用到的所有英文表达、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何接待外籍患者。每个小组需以此写出一个情景对话, 再分角色进行成果展示。最后,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考核。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做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改革考核方式, 完善评价体系

考试是必须的, 分数也没有错, 关键是过程性评价。因此护理英语考核改革并没废除笔试, 而是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我们对形成性考核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改动,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口语考试, 二者各占形成性考核的50%。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口语考试是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 由担任护理英语课程的老师利用周末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护理英语口语考核。要求学生依据抽到的题目要求, 分组进行护理英语情景模拟对话。口语测试老师依据学生的发音、表达等方式进行评分。终结性考核是指期末考试笔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老师平时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全新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高涨的热情,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创办护理英语社团, 组织护理英语技能大赛, 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护理英语社团。社团成员可以在课下进行护理英语情景模拟表演、观看医学英文电影和护理英语词汇大比拼等活动,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护理英语知识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得到加深、巩固和实践, 受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欢迎。护理英语社团成员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护理英语技能大赛。技能大赛要求参赛学生在对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 采用英文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护理操作时, 并非简单地去完成某项操作任务和程序, 而是需要通过英语交流来了解病人的需求, 让他们得到所需的服务。这样的比赛既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从而促使学生把护理和英语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使更多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护理英语这门课程, 并会主动去学更多的新知识。

5. 加大对护理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

我院从事护理英语教学的教师多是英语专业教师。他们虽然基础英语知识雄厚, 但普遍缺乏相关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肯定会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要想改变这一局面, 就需要增加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护理知识培训讲座, 提高英语教师的护理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英语专业教师也应在业余时间多和护理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习护理学科的基本知识, 拓宽自己的护理知识结构。

此次改革, 可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完成任务,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增强自信和创新能力, 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老师来说, 也会有很大的收获。这种活跃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进步是对教师工作最大的尊重和回报, 从而促使教师更积极投入到教学中, 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当然, 改革在实践中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相互评估、点评, 不断进行总结, 把教改做得更加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 社会对懂英语的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社会形势下, 高职院校护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有所提高, 要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和英语交际能力强的优秀护理人才, 这就需要对当前护理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基于护理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外活动以及师资力量五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法, 以期教学改革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奕平.浅谈“差异教学”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77-78.

[2]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7-8.

高职高专护理 篇11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探讨

根据我院近几年来生源总体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等特点。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多样,整体性强,涉及范围广,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临床专业课的关键[1],其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为原则,即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一体化,即一切教学都应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2],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以职业教学为原则、培养实用型而不是研究型人才为目的,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質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材施教,如何才能建立适应新型医疗形势的临床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3-5]。以下是我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认真备课、结合临床经验是学好内科护理学的基础

要想让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首先自己要认真备课,深刻理解教材的用意,熟练掌握教学目的和方法,重点突出,难点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要想让学生易学易懂,除了多查阅资料外,还必须每年安排至少有二个月的时间、深入临床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作基础,就好比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作为专业教师除了要备好课、查阅资料、还要深入临床一线接触更多病人,这样才会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由想学变成会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讲——听”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局面.而中、高职学生,多存在理解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而当前教学改革,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如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如何能在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成为我们教师的最大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案例、图形、多媒体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这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为原则,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为了能在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获得更多知识,产生更好效果,笔者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课前导入教学法

课前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可采用提问和共同回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加强巩固,但所提问题不能太偏、太难,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反馈,对难以掌握的内容及时进行弥补性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对个别学生未能完全领悟的课后安排作业复习巩固。

2.图形列表教学法

图形列表比较鉴别法能大大增强疾病鉴别能力,有利于加深记忆,内科疾病很多具有相似症状或体征,教师可通过在讲述疾病的过程中,提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并对其不同点进行鉴别,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呕血与咯血的区别:讲授时鉴别重点应放在两者出血前的症状、出血方式、酸碱度、血中混合物、出血后痰的性状、大便情况等方面,使学生清楚掌握两种出血的特点,为以后学习出血性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主要适合于同一章节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与中毒性肺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肾盂肾炎和肾小球肾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讲授过程中以某一疾病为重点,另一疾病则与之相对照,在掌握相同点同时,重点找出不同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的一种方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该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再加上课时有限,见习不足等现象,案例教学法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案例教学,更加贴近临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应用课堂案例教学法。

(1)课前案例导入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采用课前案例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疾病的案例,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进入理论学习。内科护理学教材内容编排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每个疾病按照护理评估(即健康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的模式进行编写.如果教学中长期按这规律讲授,就会显得刻板、枯燥,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导入法将理论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案例之中, 使学生带着“什么病?为什么?怎么办?全神贯注地去听讲.在随后展开的护理评估等理论内容的讲解中,结合案例中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讲解。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如在讲冠心病心肌缺血型的护理时首先由教师描述典型案例,使案例的主要特点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然后再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2)课后案例讨论

我们讲完某一系统疾病后进行案例讨论,并借此进行单元整体复习。在案例中通常给出一项较为明确的诊断依据,为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必要时给出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促使学生去分析、辨别或排除。如在学完血液系统疾病后,挑选出白血病和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病人的病例进行讨论,选个有贫血、出血、感染等典型表现,首先由学生针对患者提出临床诊断、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的要点等,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但白血病还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特点,而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特点,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其诊断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护理措施是否得当等.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堂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这样比机械重复课堂教学内容更容易记忆,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诊治疾病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4.肢体语言教学法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肢体语言教学法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它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学习热情。如讲异常步态时:演示一下醉酒步态、慌张步态、共济失调步态、鸭子样步态等,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理解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多媒体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教材内容尽管全面,但对很多内容的表达仍然停留在文字描述、黑白线图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集中于一体,使学生通过感官来获取更多知识。如讲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其中涉及到很多症状和体征,包括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尤其是有关听诊的内容包括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假如单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疾病的特征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配以教师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多形象化、多思维、多感知的知识体系,使理论、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直观教学法

主要采用标准化患者的使用、示教等方式进行。如肺心病、哮喘等疾病的讲解时可以采用标准化患者,让这些患者直接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同时让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更直觀的认识。而一些常见操作如体位引流、穿刺术等操作可以直接在模拟人身上演示给学生看;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

7.素质教育教学法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6-8]。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语言、医德、讲述医疗事故进行感化、教育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少数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认为素质教育不是我们专业教师的事情。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跟学生沟通交流,多讲讲鼓励的语言,学生便会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成绩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俗话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重视学习成果,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

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好成绩,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对学习的更大兴趣。我几乎每堂课都会提问,这样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还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不充分的给予及时补充,这样有利于查漏补缺,可以让学生集中思想听课,通过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期未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四、课后总结,及时反馈认知信息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年代,要想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除了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跟进教学方法,同时也为新一轮学习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通过课后总结,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更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时间内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符合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高职高专护理 篇12

1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在万方数据库中, 按1990—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2年3个阶段进行检索, 首先分别以“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护理”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 然后分别加上“课程体系”对题名进行精确界定, 检索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相对滞后。课程体系研究是课程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 如何借鉴高职高专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研究成果, 培养出适应新的医疗卫生环境的护理人才,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是课程体系研究的首要问题, 是指导其他所有活动的关键准则。而培养目标就其核心来讲, 受教育的本位性决定, 主要热议的有人格本位、人本位、能力本位、知识本位、就业本位和生涯发展本位等[2]。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强调培养“技术应用能力”。2003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组织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一线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医学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培养高等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3~6]。

3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需借助课程教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中,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上, 正确处理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是构建护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方面[7]。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按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将课程设置分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3种类型[8]。笔者以此为依据对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进行归纳。

3.1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设置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通过认知重组来把握事物的结构, 是传统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方案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 即由多门学科科目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科目构成, 把这些科目按照各自固有的逻辑排列, 独立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和学习时间。在护理课程设置中, 学科课程被划分为文化 (公共) 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程 (三段式) , 并辅之以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按照3类课程的时间安排顺序, 护理专业主要有“建筑式”“渐进式”“平行式”课程设置模式3种类型[9]。2005年余晓云[10]对30所护理专科院校的课程计划进行调查发现, “建筑式”课程设置模式最为常见, 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3部分构成[10]。课程安排顺序为:先基础课, 后专业课, 最后一年集中实习, 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种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忽视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缺乏整体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与理解应用[11]。“渐进式”或“平行式”课程设置模式逐渐取代“建筑式”模式, “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改变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建筑式”模式, 变成基础、专业课渐次推进, 学生早期接触护理, 早期确立现代护理理念[12]。实验实训逐步融入,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环节环环相扣, 突破“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 实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13]。

吕子静[14]认为, 在这种课程体系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的衔接仍存在问题, 表现为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各自为政, 摆脱不了大学科的思想, 致使护理课程量多, 课业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很难突破理论—实践的传统讲授过程, 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不足,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2 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设置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 (CBE) 、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MES) , 这些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基本一致, 即在宏观经济发展、劳动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学习知识作为习得技能的支持手段, 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和量的要求, 构成了一种以“理论为实践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类型[8]。我国职业院校广泛提倡“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一些职教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本土课程理论, 如“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课程”等[8]。这些观点对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加强学科整合, 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内容

基础课程模块按照“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压缩理论课时数。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整合的代表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是涂明华等[15]提出的按照人体结构和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思路组织专业基础课程, 即主要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护理药理[16];二是戴长蓉[17]提出的以人体结构和功能为主线进行整合, 每门课程同时包括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 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将药物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整合为护理药物学。多数研究者采用第一种整合思路。

3.2.2 打破学科体系, 按照生命周期模式重组护理专业课程

按照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以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基础, 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广义护理观, 并以整体观为指导设置护理专业课程, 将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和老年护理, 进行内容的优化整合, 减少交叉重复, 节省教学时间, 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18,19]。

但有学者意识到, 这种“必需、够用”的“度”难以把握, 容易出现知识删减过多, 使知识基础根基不牢, 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20]。李颖[21]应用Delphi法对辽宁省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专家咨询, 对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持整合与不整合的专家人数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不提倡课程整合的专家认为: (1) 对于护生来说, 只有掌握疾病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机制, 才能更好地进行护理。 (2) 课程整合的改革和师资的培养是相配套的, 分科培养师资的模式无法适应综合学科的需求。 (3) 目前, 国内医疗体系的设置仍采取分科制, 若进行课程整合, 会使理论与实践产生一定偏差, 容易造成学生概念上的混淆。

3.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 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岗位职业能力, 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必须帮助学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因此仅仅停留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层次是不够的, 理论与实践只有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到一起, 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 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来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本工作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8]。近年来, 护理课程改革在这一领域也做了研究与实践。以“护理”分别加上“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主题词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 共检出46篇论文, 其中本科层次护理教育未涉足此领域。进一步通过论文摘要进行筛选, 选出25篇与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有关的论文, 其中23篇是从课程教学法的角度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仅两篇是从课程设置角度进行的研究。孙师家等[22]以马格德堡护理职业教育大学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例, 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步骤、体系和实施方式, 并与国内传统课程对比, 提出实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学校教学环境建设4个方面具备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的基本条件。唐婕妤[23]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进行了理论性介绍, 并主要以基础护理技术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突出医疗的学科制束缚,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展缓慢, 培养的护理人才与行业发展不能完全对接[24]。

4 思考

4.1 需要更加理性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经验

到目前为止,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移植”与“借鉴”国外的职教课程理论和方法, 对它们的某个观点或某些主张采取了去课程生长环境化和去课程文化语境化的处理[2]。经验介绍所对应的专业大都是工科电类专业, 以此来指导护理教育课程研究和改革实践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不同的专业其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 课程学习规律也会有差异性, 这样的二次“移植”与“借鉴”, 往往难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多表现在对课程开发的外在结构和形式方面, 对跟踪职教课程发展的本质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 护理教育作为职教的一个特殊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护理课程设置应突出护理核心价值观

1998年,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AACN) 首次在《高等护理教育专业标准》中明确将人文关怀列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20余所世界一流护理院校都将“护理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与专业人文精神培养”列为第一培养目标[25]。香港护士管理局制订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护士培训课程纲要及要求 (2009) 中, 首篇推出护理哲学, 概述护理服务的性质和工作所持守的信念, 以及对个人、环境和健康的观点, 并强调护理哲学是护理课程纲要修订发展的基础。学者李春玉等[26]也提出护理专业的理念集中体现它对护理主概念———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的理解, 对这些概念的清晰理解与陈述, 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起指导性的作用。这一点在目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被严重忽略。我们在重点强调、片面理解“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进程中, 有意无意地强化护理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价值取向。一种基于人性尊严的价值观及符合理性的人生观教育较之于掌握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更为迫切[27]。因此, 我们应该将理解护理的本质、确认课程所包含的主体价值作为前提, 理性地研究和恰当地运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经验。

4.3 课程设置需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上一篇:人性化生产下一篇:短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