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生产

2024-07-22

人性化生产(精选12篇)

人性化生产 篇1

摘要:企业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本文强调了“人性化”管理过程中, 一要保证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 二要体现领导者的带头模范作用, 三要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最终通过“人性化”的安全管理, 实现邯钢气体厂的安全目标。

关键词: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一、引言

邯钢气体厂主要担负邯钢生产所需的氧、氮、氩、氢等危化品介质的供应任务。如果没有安全保障, 气体厂的生产、使用、经营、储存、运输等方面就无法正常进行。正因为如此,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 甚至废弃物处置都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 以防止这些危险化学品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事故的控制通常有“技术、管理、教育”三大对策措施, 通过对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调查后发现, 8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安全隐患不仅仅存在于工作现场, 主要存在于人的思想、作风、管理、制度和作业行为等各方面, 所以说人性化管理、教育对于事故的控制是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1.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从一般意义上讲, 是指在企业生产活动中, 通过人员、机械、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 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危险因素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切实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保证企业财产不受损失。

2.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企业生产活动, 使其安全进行、有序进行;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能够在安全前提下进行而实施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结合危化品企业特点, 我们制定的安全管理目标是指挥和操作人员零违章、生产和作业环境零隐患、运行和备用设备零缺陷的“三零”安全目标。

3. 安全管理意义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包括“生产、管理、人员”三部分, 可见安全生产离不了工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安全意识, 更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工作。这三部分在现代安全管理领域里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

三、安全管理的“人性化”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 实行人性化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实现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员工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 他人的安全我有责”的思想, 形成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渗透企业安全文化, 为安全生产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性化的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

在企业中, 总有个别员工比较反感安全工作, 因为这种工作很麻烦、费事, 往往增加不少工作量;又因为在安全方面有时候会扣钱, 严重影响他们的经济利益, 所以对安全管理部门都是避而远之, 对待安全工作也就有一定的抵制情绪, 往往形成“要我安全”的局面。如果全体或者大部分员工都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安全工作, 实现“我要安全”, 那么安全局面就会有很大改观, 事故也会越来越少。因此, 必须在安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目的, 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优势, 让员工切实认识到“安全第一”, 积极主动地落实安全措施、遵守安全规程, 确保安全生产。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 并不代表可以把规章制度抛之脑后,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相反, 而是要更加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从以往的安全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让历史中的悲剧重演。事实上, 遵章守纪与人性化管理并不冲突, 因为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确保生产安全进行, 只是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体现了人性化的需求。

3. 积极体现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往血的经验告诉我们, 安全事故都是违章作业造成的, 而在违章作业过程中, 违章指挥当属最为严重。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个别组织者在安排工作时宏观粗糙, 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 解决问题时经验教条, 这些行为都直接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只有领导干部持之以恒的遵章守纪、言传声教, 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使员工心悦诚服, 才能带领全体员工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生产工作。

4. 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人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要素, 想要搞好安全工作, 必须强化对员工的安全教育, 有效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第一, 要重视安全培训工作, 安全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使员工不但知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更要明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二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将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确保员工能够独立安全作业, 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三要提高组织领导者的安全责任意识, 作为领导者要保持与一线员工经常沟通,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让员工真心服从领导者的正确安排和指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生产 篇2

设备是企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今年是有史以来,停产检修时间最长的一年,二车间全面贯彻成都厂倡导的,以设备维修人员技术为主,操作人员、QA为辅共同参与设备维修及维护保养的“全员化”的设备管理理念。车间维修人员利用这个难得的一个大修时间,对车间洗瓶机、热循环洁净烘箱、灌装机、冻干机、轧盖机等设备及公用设施进行大修、改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车间的大修任务。

二车间KLG-400型轧盖机的铝塑盖输送装置,采用震荡器震荡使铝盖传送轨道使其轧盖。由于生产量大、使用频繁,震荡器在运行过程中噪音大、生产速度慢,逐渐出现不能满足大生产的要求。经批准,二车间维修人员对其铝盖震荡装置进行改造。将原来的震荡装置改造成电机转动传送铝盖装置,不仅减小了噪音,而且也提高了生产速度。

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变电运行 安全生产 人性化管理

1 概述

电力作为国家的能源基础行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之间关系是电力行业的当务之急。在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已逐渐摒弃了过去呆板教条式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国家电力企业一份子:固始局变电工区就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安全管理实效,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固始局变电工区现有运行值班人员和管理人员共九十八人,担负着十六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等任务,除站长和工区行管二十四人外,平均每站运行值班人员4.6人,这些员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从事运行工作至少也有十年了,所管辖维护的设备50%为投运于八十年代的常规老站,设备故障是常事。作为固始电网的核心,局党委给工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是变电工区两大雷打不动的工作目标。带着这样的压力展开以下思考。

2 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原因

一是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特殊性容易造成运行人员对工作的心理疲劳和精神厌倦,用单纯、简单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容易引起情绪抵触。

二是以前存在的以罚代教现象,职工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挫伤了职工保安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职工的安全意识仍存在差距,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内动力不足,管理者盯得紧,干得就标准一些,检查少、管理松时,就存在求快图省事的违章现象。

四是由于变电运行人员发展空间较狭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

显然,以上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到工区正常工作的开展,乃至安全生产基础的动摇。怎样解决?首先要从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唯一演员——员工的思想进行分析。人的基本生存条件,需要安全,需要金钱,渐次延伸,需要机遇,需要知识,需要荣誉,需要压力,需要自由……只有人的本性需求被重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做事情才能够有激情。因此,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变被动执行为自觉遵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人性化”与“人情化”的混淆,突出人性化而消弱制度等片面或错误的现象。

3 推行变电站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是积极探索人本管理新模式;二是尊重变电站员工的个人价值;三要注重感情投资,利用感情线来实现与各个变电站以及一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推动固始局的发展;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站内形成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水平;五要权责分明,客观对待人或事,打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六是完善场地设施,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七是要推进变电站安全文化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4 推行变电站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效果

4.1 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城关变电站女同志较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后,站长与女职工们的关系更加和睦了,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在今年春季的设备预防性试验工作中,为了及时更新、完善站内的设备档案,当值女工与男同志一样爬上爬下,清擦瓷瓶,喷刷相序漆,核对设备铭牌,统计技术数据,绘制了全站设备技术数据一览表,最终做到图实相符、技术档案齐全、设备台帐清楚完备。另外,在国网公司新安规颁布后,按照局、工区要求,城关变电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宣贯。6名女运行值班员将新旧安规逐条对照,仔细分析,相互交流对新增条款的理解。在工区新安规学习竞赛站里选拔活动中,个个要求参加,人人成绩突出,最终在工区的“庆国庆安规知识竞赛”中荣获集体第一名。现在该站每周进行一次班组安全教育活动,传达、学习、消化上级安全简报通报及时;定期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反事故演习、危险点分析等学习活动,大家都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可见学习劲头之足。

4.2 责任心更强了

固始110KV变电站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固始电网最早的几个变电站之一,设备型号老,运行故障多,再加上担负全县60%左右的供电任务。因此说,该站的保安全稳定运行的担子更重了。为此,该站确定了通过增强值班责任心,来提高设备可靠运行系数的工作方针,在设备管理上大做文章。按照设备管理巡查维护消缺等制度的要求,他们认真查找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隐患,对运行中设备可能引发的事故危险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超前控制、提前预防,使设备安全时刻处于可控和在控状态;同时,在全站扎实开展“百次操作无差错”、“反习惯性违章”等劳动竞赛活动;全面推行“严、细、实、快、勤”的安全管理新方法,不断加强对运行人员基本功养成的教育,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仅在2009年元至十月份,通过认真巡查就发现、消除接头发热缺陷16起,封堵鼠洞、清扫电缆沟12次,全站6名运行人员的安全无差错操作均超过500次以上。

站里员工普遍反映:以前,大家不安心工作,混日子思想严重,安全上整天提心吊胆的,自工区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后,大家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了,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工作责任心也增强了,工作纪律、制度执行得也很到位。现在大家工作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与站长与工区的隔阂也消除了。

4.3 参加集体活动的自觉性高了

通过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在变电运行人员中形成默默地比工作、比学习的可喜现象。在上半年市公司组织的继电保护知识竞赛活动中,许多同志主动到主任办公室要求参加县局的选手选拔。后在工区的培训和竞争考试中,两位同志脱颖而出。他们在竞赛前期进行了认真准备,每天背记题库,做习题达十七八个小时。就在去鸡公山竞赛的当天,工区领导还反复叮嘱,上山多放松,但参赛的几位同志,没一人出门,而多是自觉主动地在住室复习,这些让大多县局的同志不解。正是有了这种视集体荣誉为第一的主人翁精神支撑,他们获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一、二名的优异成绩。变电工区参加县局组织的各类活动也是一样,无论是合唱比赛,还是根亲文化节的方阵排练,转变观念大讨论论文征集,五一、春节的各类文体活动等等,工区总是走在前列,员工们参加也是积极主动,因此,获组织奖也是常事。

正是因为工区上下全员认识到安全生产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和必要,在推行人性管理中,才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通过一年多的贯彻实施,运行人员的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工区的各项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工区也被省、市公司评为农电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工区的一名同志被市公司表彰为金牌员工,一名站长被市公司表彰为优秀变电站站长,二十六名同志被县局评为先进生产者,工区总支也被县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现固始局变电工区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安全生产局面稳定,全员争先比干,上下风清气顺,形成了“讲正气、比奉献、求实效”的浓烈工作氛围。因此,也更加坚定了变电工区继续走人性化管理的路子,大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探索,逐步完善,使这一管理思路更科學、更规范、更系统,为固始电力企业更好更快的协调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篇4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1 概述

电力作为国家的能源基础行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之间关系是电力行业的当务之急。在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 已逐渐摒弃了过去呆板教条式的管理制度, 更多地强调“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国家电力企业一份子:固始局变电工区就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高安全管理实效, 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固始局变电工区现有运行值班人员和管理人员共九十八人, 担负着十六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等任务, 除站长和工区行管二十四人外, 平均每站运行值班人员4.6人, 这些员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 但从事运行工作至少也有十年了, 所管辖维护的设备50%为投运于八十年代的常规老站, 设备故障是常事。作为固始电网的核心, 局党委给工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是变电工区两大雷打不动的工作目标。带着这样的压力展开以下思考。

2 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原因

一是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特殊性容易造成运行人员对工作的心理疲劳和精神厌倦, 用单纯、简单的制度来约束员工容易引起情绪抵触。

二是以前存在的以罚代教现象, 职工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 挫伤了职工保安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职工的安全意识仍存在差距, 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内动力不足, 管理者盯得紧, 干得就标准一些, 检查少、管理松时, 就存在求快图省事的违章现象。

四是由于变电运行人员发展空间较狭窄,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

显然, 以上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势必影响到工区正常工作的开展, 乃至安全生产基础的动摇。怎样解决?首先要从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唯一演员———员工的思想进行分析。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需要安全, 需要金钱, 渐次延伸, 需要机遇, 需要知识, 需要荣誉, 需要压力, 需要自由……只有人的本性需求被重视, 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才能够充分发挥, 做事情才能够有激情。因此, 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 变被动执行为自觉遵守。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人性化”与“人情化”的混淆, 突出人性化而消弱制度等片面或错误的现象。

3 推行变电站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是积极探索人本管理新模式;二是尊重变电站员工的个人价值;三要注重感情投资, 利用感情线来实现与各个变电站以及一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推动固始局的发展;四是完善激励机制, 在站内形成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水平;五要权责分明, 客观对待人或事, 打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六是完善场地设施, 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七是要推进变电站安全文化建设, 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4 推行变电站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效果

4.1 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城关变电站女同志较多, 在推行人性化管理后, 站长与女职工们的关系更加和睦了, 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在今年春季的设备预防性试验工作中, 为了及时更新、完善站内的设备档案, 当值女工与男同志一样爬上爬下, 清擦瓷瓶, 喷刷相序漆, 核对设备铭牌, 统计技术数据, 绘制了全站设备技术数据一览表, 最终做到图实相符、技术档案齐全、设备台帐清楚完备。另外, 在国网公司新安规颁布后, 按照局、工区要求, 城关变电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宣贯。6名女运行值班员将新旧安规逐条对照, 仔细分析, 相互交流对新增条款的理解。在工区新安规学习竞赛站里选拔活动中, 个个要求参加, 人人成绩突出, 最终在工区的“庆国庆安规知识竞赛”中荣获集体第一名。现在该站每周进行一次班组安全教育活动, 传达、学习、消化上级安全简报通报及时;定期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反事故演习、危险点分析等学习活动, 大家都是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 可见学习劲头之足。

4.2 责任心更强了

固始110KV变电站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 是固始电网最早的几个变电站之一, 设备型号老, 运行故障多, 再加上担负全县60%左右的供电任务。因此说, 该站的保安全稳定运行的担子更重了。为此, 该站确定了通过增强值班责任心, 来提高设备可靠运行系数的工作方针, 在设备管理上大做文章。按照设备管理巡查维护消缺等制度的要求, 他们认真查找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隐患, 对运行中设备可能引发的事故危险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超前控制、提前预防, 使设备安全时刻处于可控和在控状态;同时, 在全站扎实开展“百次操作无差错”、“反习惯性违章”等劳动竞赛活动;全面推行“严、细、实、快、勤”的安全管理新方法, 不断加强对运行人员基本功养成的教育, 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仅在2009年元至十月份, 通过认真巡查就发现、消除接头发热缺陷16起, 封堵鼠洞、清扫电缆沟12次, 全站6名运行人员的安全无差错操作均超过500次以上。

站里员工普遍反映:以前, 大家不安心工作, 混日子思想严重, 安全上整天提心吊胆的, 自工区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后, 大家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了, 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 工作责任心也增强了, 工作纪律、制度执行得也很到位。现在大家工作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 与站长与工区的隔阂也消除了。

4.3参加集体活动的自觉性高了

通过推行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在变电运行人员中形成默默地比工作、比学习的可喜现象。在上半年市公司组织的继电保护知识竞赛活动中, 许多同志主动到主任办公室要求参加县局的选手选拔。后在工区的培训和竞争考试中, 两位同志脱颖而出。他们在竞赛前期进行了认真准备, 每天背记题库, 做习题达十七八个小时。就在去鸡公山竞赛的当天, 工区领导还反复叮嘱, 上山多放松, 但参赛的几位同志, 没一人出门, 而多是自觉主动地在住室复习, 这些让大多县局的同志不解。正是有了这种视集体荣誉为第一的主人翁精神支撑, 他们获得团体第一, 个人第一、二名的优异成绩。变电工区参加县局组织的各类活动也是一样, 无论是合唱比赛, 还是根亲文化节的方阵排练, 转变观念大讨论论文征集, 五一、春节的各类文体活动等等, 工区总是走在前列, 员工们参加也是积极主动, 因此, 获组织奖也是常事。

滚压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 篇5

滚压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

摘 要 通过对滚压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的分析,提出对滚压生产线的柔性化升级改造的综合考量,通过对其的效益分析,并探讨关于加速这一项目的发展,以实现科技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可靠性策略。 关键词 滚压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项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T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18-0152-01 秦皇岛方华埃西姆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2月2日,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现拥有员工367人,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制造。主要的客户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汽车主机厂: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上海通用、通用全球、华晨宝马、北京奔驰、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等公司。主要的产品有:单一金属冲压件、辊压件,B柱、C柱饰板,汽车门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和不锈钢汽车零部件。现公司主要的生产工艺有辊压、冲压、拉弯、焊接等,各工艺产线分别配有国内领先的先进生产设备,分别有: 1)辊压:公司目前配备8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辊压生产线,能完成MAGTON、BORA、SAGITAR、CRUZE等门柱饰板产品的型材辊压,奔腾B70、奔腾B50、通用克鲁兹等上框、导轨的型材辊压,每条辊压线年充足生产能力为:150万件。 2)拉弯:公司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三维型材拉弯机5台,可进行门柱饰板、窗框等产品的复杂截型三维拉弯,达到理想的三维效果,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3)冲压:配备从25吨到250吨各类型号的压力机46台、500吨四柱液压机3台, 315吨四柱液压机2台,100吨四柱液压机3台可同时安排四条冲压流水线生产,充足年产量:400万件门柱饰板产品,150万件车门窗框。 4)焊接:焊接生产线,配备分体式悬挂焊机4台、固定式点焊机4台、氩弧焊机10台,CO2推丝保护焊机2台,点焊机器人2台,激光焊接机2台,可满足窗框焊接总成、饰板总成等复杂焊接总成件的生产需求。 秦皇岛方华埃西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滚压类的车门窗框及车门B柱饰板类零件,其中每个车型项目均涉及到4-5个滚压口型,不同车型的滚压口型相似但又稍有不同,目前我司的设计思想是针对具体的车型滚压口型设计单独的滚压工装,随着我司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承制车型的逐渐增多,此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其结果是造成了很多重复性投资,导致资源的`浪费及成本的增加,鉴于此种情况,我司技术开发部门经过潜心研究及刻苦钻研,通过对滚压口型的深入分析及总结,准备对目前的滚压生产线进行一系列的柔性化升级改造。 对滚压生产线的柔性化升级改造主要从软件及硬件两个方面考虑。 1 硬件方面 滚压线包括滚压设备及滚压工装两部分组成。 1.1 滚压设备的升级改进 原有滚压设备在设计初期由于未考虑滚压工装的可互换性,导致只能专机专用,对于生产量小的车型,滚压设备的利用率特别低,造成资源闲置,通过优化滚压设备的结构,将滚压生产平台按模块化加工生产,使其能够适应多类型滚压工装的安装生产,实现多口型共用生产线,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改造后滚压生产线的利用率由原来的不到20%增加到30%以上。 1.2 滚压工装设计方法的改进 滚压工装主要包括滚压支架及辊轮两部分。通过对滚压支架及辊轮的结构参数的标准化,实现支架及辊轮的模块化生产,提高支架及辊轮的可互换性,有效缩短了设计及加工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相似口型辊轮的设计,通过建立辊轮模型数据库,设计时考虑共用现有辊轮,通过更换部分辊轮,达到生产相似但不同的口型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新工装开发的周期及成本,一套新的滚压工装能节省成本40%左右。每个车型项目大约能节省100万左右的工装开发资金投入。 2 软件方面 为配合辊压线硬件方面的改造,我司联合兄弟单位方华机械共同开发了辊压线的远程控制系统及辊轮的数据库建设。 2.1 滚压线的远程控制系统的建设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远程通信技术,我司对辊压线的电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可以在办公室对生产现场的远程控制,便于工程师主管人员随时了解及掌控辊压线生产状态,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各种工艺参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辊轮数据库的建设 通过建立滚压工装上的辊轮的模型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因相似口型的辊轮组中,有很大部分辊轮完全可以共用,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用已有的辊轮数据,大大简化了设计过程,节省了设计开发时间。 本项目拟对厂区现有的12条滚压生产线和研发中心进行改造,购置生产设备24台(套),项目总投资规模为1450万元,其中设备及研发投资为1250万元,建筑工程费50万,铺底流动资金15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效益分析: 该项目产出辊压件主要为A级车配套,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过程控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要求,在中国市场具有长远的占有率,回报前景很好。预计年产辊压件20万套,增加产值3000万元,年增加利润320万元,年增加上缴税金35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为5年。 我们将项目研发生产基地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希望依靠本区的人才资源和硬件资源优势来加速这一项目的发展,以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迫切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这将会使我们如虎添翼,也有利于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步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最终为国家和本区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付书明,李明.柔性组合机床及其生产线的发展探讨[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01).

个性化生产的馅饼与陷阱 篇6

常规眼光中的个性化生产

现在业界热谈的“个性化生产”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让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个人元素。那么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不是那么千篇一律的寥寥几种,而是很多种,可谓异彩纷呈。比如,我想买一台电视,但是我不大喜欢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款型,感觉造型比较中规中矩,而且颜色与我家的装修风格也不大搭调。那么我可以根据我自己的喜好,以及家里装修风格的特色,从电视的造型、配置、颜色等方面提出要求,然后向一家可以提供个性化生产的电视机厂商下单。如果市场上有众多像我这样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下单,那么这家电视机厂商所生产出的产品必然是种类丰富的,这是由“个性化生产”所决定的。这就是常规眼光中的个性化生产。

没有个性化的产品也能赢

用常规的眼光来看,苹果公司似乎是最缺乏个性化产品的。就拿手机这条产品线来说,iPhone一年也就推出那么一两款,但却风靡全世界,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圈的消费者都以拥有一部iPhone为荣。与苹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诺基亚,从产品款式的丰富程度来说,诺基亚完全甩开苹果好几个星系,其推出的各种型号的手机广泛覆盖高中低档各类消费需求。如果用常规眼光中的个性化生产来看,诺基亚提供的产品似乎更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然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诺基亚手机矩阵的“个性化”输给了苹果手机的“标准化”。为什么会这样?

个性化生产的另一层深意

我个人认为“个性化生产”应该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种是站在消费者的维度,就是按照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来针对性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第二种则是站在整个行业市场的维度,生产出具有独特卖点、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产品。这种“个性化”不是基于各个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而是与当下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很有个性。说到这儿,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诺基亚的“个性化”会输给苹果手机的“标准化”了。因为苹果所谓的“标准化”其实是更深层次的个性化,诺基亚所谓的“个性化”实际上仍未跳出“标准化”的藩篱。iPhone刚问世时,无疑使世界上最具个性的手机,不仅在外形上颠覆了现有市场上所有的手机产品,而且在人机互动方式上也颇具个性。密密麻麻的各类按键不见了,基本通过触摸屏来操作。当然,同市场上其他手机产品相比,iPhone的个性之处还有很多。正是iPhone的种种个性俘获了全球消费者的芳心。即使当iPhone已成街机,广大消费者也不会觉得用iPhone挺没个性,然后拒绝使用。

反过来说诺基亚。诺基亚推出的手机款型虽然很多,推出新款的速度也很快,然而却不是深层次的个性化。这种浅层的个性化似乎只体现在了外观上,其不同款型的背后更多的还是标准化。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生产并不是换个消费者更喜欢的外壳,而是真正能打造出令消费者尖叫的卖点。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就是消费者从来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只有当你拿出一个令人惊艳的产品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才会惊呼,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中国企业需要个性化生产吗?

一不小心就谈到了这个挺大挺尖锐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当然需要,但是不同的企业在面对“个性化生产”这个话题时首先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思考”。如果不管自身实际情况,一看“个性化生产”这个词很热,就“大干快上”,那就与“个性化”精神相违背。企业要尊重消费者的个性,要尊重市场的个性,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个性。

“个性化生产”当下在国内之所以挺火,一方面,“个性化生产”是工业4.0的重要特征之一,很多制造业企业自然也会将“个性化生产”列为自己转型升级的方向;另一方面,现在一些制造业企业遇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难卖,库存比较多,似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是一条不错的出路。那么是不是所有企业当前都适合走这条“个性化生产”之路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当下国内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行业性质等具体因素来决定是否走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之路。智能制造、个性化生产的确是工业4.0的重要特征,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阶段,离工业4.0还很远。而且我相信对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还不是怎么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是如何在标准化的生产中能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优的产品。现在国内外的企业都十分看重大数据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透过大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对于一些发展遇到困难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不借助大数据也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可是囿于生产能力的不足,难以节能高效地生产出这样的产品。

德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然而提到“德国制造”,人们想到的并不是“个性化”,而是“高品质”。如果说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梦想,那么能够生产低能耗、高品质的产品则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尊严。消费者需要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但更需要高品质的产品。即使企业定制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但质量不行,消费者也不会满意,企业也难有发展。如果一些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在标准化的模式下生产低能耗、高品质的产品,我建议还是谨慎马上进军“个性化生产”,因为要做“个性化生产”不仅仅是更新生产线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变革。这对这些企业来说是更大的挑战,他们当下更应该做的是如何能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目前国内一些领军企业,比如海尔、红领,已经在个性化生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吹响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在为他们鼓掌的同时,我们似乎也要对他们的个性化生产提出另一点希望,那就是不仅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且能生产出风靡世界、让消费者脑洞大开的个性化产品,就像iPhone那样。

人性化生产 篇7

一、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及查阅相关的资料, 现总结出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石油企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 忽略安全生产

浮躁以及形式化是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个典型表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某些企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短时间内取得高效益, 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资金进行最大程度地挤压, 从而使得石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预防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关键就在于提高人们的安全认识水平, 在完善以及强化安全管理的同时, 必须对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的每个环节或细节加以夯实。一个企业, 毫无安全意识的人极少, 但是安全意识淡薄的员工却大有人在。

2. 忽略安全管理的有效作用

石油企业属于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业, 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经常强调安全生产的概念, 然而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紧凑, 石油工程作业任务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使得石油企业完全忽略了安全管理, 直到发生事故后才开始追究责任, 使得安全管理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 保证企业平稳以及高效地完成每年的安全生产任务, 我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法律法规, 即:《安全生产法》, 该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已经有法可依, 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化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对促使石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势必会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3. 石油工程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 但理论联系实践少

作为风险较高的石油企业, 应该对安全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改进。自1997年开始国内石油行业便陆续发布了关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 这些标准性文件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以及安全管理水平, 大大推动了国内石油企业尽快构建以及实施HSE管理体系进程与步伐, 节约了大量的企业成本, 改善了企业的形象。同时, 国内率先构建HSE管理体系的部分石油企业在这个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二、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加强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 具体策略如下:

1. 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以安全文化为基础, 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能够很好地提高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应该对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给予高度地重视, 可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等, 在企业员工生活区设立人性化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栏, 对安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风险、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细节、注意事项等进行详实地宣教与讲解。在这样理想的宣教氛围之中, 可循序渐进地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加以强化,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 可有效地减少习惯性违章, 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同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也能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规则, 在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中将安全意识完全融入其中。

2. 符合人性化的根本需求

安全生产是保障石化企业长久生存以及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 管理工作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可以得知, 人性化管理应该集中对员工的基本需要、员工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员工的工作激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态度、职责等加以体现。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可采用安全事故积分管理制度, 将员工的各项违章行为进行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类, 如可按照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蓄意及严重等级别的违章类型。总体而言, 应该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3. 加强应急及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注意突出抓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性演练及编制, 各家石化公司及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定, 分类及分级健全完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响应预案等。根据相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及有关分管部门上报, 做好与地方政府的良好衔接及联合预演。

4. 强化制度约束

在实际的石化工程安全生产之中, 应该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其中, 首先应该注意加强制度上的约束力。很多石化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陷入误区, 即他们经常认为只需要进行安全生产就可以了, 不需要加强人性化管理, 也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认为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形式化的管理模式, 对管理制度也不够重视, 甚至在管理制度实施、落实之后很难将其落实到位, 并对制度置若罔闻, 不仔细对待等, 从而给安全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 需要对人性化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根据石化企业所具备的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等, 制定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制度, 对于工作人员的各类生产活动进行切实有效地约束, 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且主动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 保证石油工程生产的安全性, 从而提高石油工程生产的效益。

5.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若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终还是需要管理者所采取的有效手段及一线员工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但是, 由于一些管理者综合素养较差, 制定工作计划粗枝大叶, 工作内容在安排时也缺少这缺少那的, 在工作现场仅仅是形式化的检查、粗略的根据制度进行, 从而造成工作上所出现的各种漏洞, 从而对石化工程安全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 应该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 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1) 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各项学习, 如讲座、培训等, 不断强化员工队伍的业务素养, 并设立监督组确保各项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2) 将遵守纪律作为员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 还应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至实际的培训过程之中, 使其职业道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时期下加强石油工程安全生产势在必行, 对于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使人性化管理渗透到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摘要:“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 这些警示标语均耳熟能详, 且随处可见。石油化工行业属于一种高危、风险发生率高的行业, 操作工人的一次细小的误操作以及一次不起眼的错误操作, 都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以及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均会对石油化工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石油工程具有风险高、强度大等方面的特征。所以, 石油工程上岗工作人员安全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另外, 安全管理是企业推进人性化管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构建和谐以及安全的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对策, 旨在为石油工程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据。

关键词: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登文.《油田生产安全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7.

[2]《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3]《中国石油报》“高危行业, 不安全宁可不生产”2008-02-26.

人性化生产 篇8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消费者有了更广阔的产品选择范围。他们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单一化产品,而是希望更多地获得与自身需求相一致的准确产品。为此,企业不得不将个性化定制作为企业新的竞争手段和经营战略,进而通过为顾客生产定制产品来获取利润。但是由于个性化定制在商业运作原理上与大批量生产以及大规模定制存在着显著差异,使得企业用于大规模生产及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系统、信息化管理方法以及所具备的生产能力都很难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需要[1,2]。再加上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信息化水平低、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3],这就使得单个企业在实施个性化定制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束缚,进而使企业在实施个性化定制时出现如下情况: ( 1) 缺少开发某项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能力。 ( 2) 产品生产时转换成本过大。 ( 3) 面对复杂的产品结构时,企业独立开发成本高、风险大。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柔性生产系统对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进行改造,来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需要。但是,对现有的生产系统和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企业不仅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和较长的改造周期,而且还会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将云制造理论引入到个性化定制生产中来构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使定制企业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1 个性化定制的原理及特点

个性化定制的原理与传统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原理有很大不同。个性化定制采用的是 “设计———销售———设计———制造” 的运作模式[4],如图1 所示。个性化定制运作模式是以顾客为中心进行的,企业需要事先设计好产品的总体结构( 确定产品的模块数量、形状、以及模块之间的连接与界面) ,通过销售环节,在顾客的参与下结合顾客的喜好完成个性化设计,之后再对产品进行生产制造。在驱动方式上,它是一种拉式生产。这就使得企业在组织个性化定制生产时要比组织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更为困难,具体表现为: ( 1) 由于企业各类资源有限,当不同顾客提出定制需求时,单个企业无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快速完成产品从设计到销售所有技术和能力。( 2)个性化定制没有了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时间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在完成个性化设计之后,才能组织生产。由于顾客产品的差异性,企业很难进行连续性生产,使得生产效率和成本难以控制。这就要求实施个性化生产企业要与其他企业密切合作,相互利用彼此优势,通过分工合作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

2 云制造原理

云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基于知识、高能低耗的网络制造新模式。它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在制造业的应用。它通过将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同电子商务技术融合,实现对各类制造资源( 制造设备、计算系统、软件、模型、数据、知识等) 统一的、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为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提供可随时获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优质廉价的服务[5,6]。它体现的是一种 “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网络化制造理念。

云制造基本运作原理可以用 “三种用户和一个核心支持( 知识) 、两个过程( 接入、接出) ”来描述,如图2 所示[5]。制造资源提供者将自身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利用各种知识手段将其封装为云服务,交由制造云运营进行统一管理,制造运营者根据制造资源使用者制造需求,将云服务聚集形成制造云,面向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各种服务。云制造作为一种新的制造理念,弥补了传统网络化制造模式的不足。传统网络化制造模式强调是 “联盟”,目的是快速响应外界需求。而云制造是以 “资源和能力的按需使用”为核心,通过搭建支持海量资源统一管理及具有弹性架构的云平台,能够实现松耦合、紧耦合等不同形式的协作方式、构建不同形式的联盟[7]。因而,云制造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快的要求,而且也能够满足企业 “需”的要求。

3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设计

3. 1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组织模式的构建

根据云制造理念及原理,结合个性化定制的特点构建了基于云制造平台的个性化定制生产组织模式,如图3 所示。

其基本思想是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封装为独立的功能单元,通过网络将其接入到云制造平台,并由云制造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其中实施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利用平台内部嵌入的定制系统,通过网络与顾客进行交流,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然后,把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到产品设计中心,由产品设计中心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顾客需要的定制产品,或者直接让顾客与产品设计中心进行交流,共同设计需要定制的产品。再通过网络将产品配置文件传输到产品加工制造中心,加工制造中心通过对生产能力分配,将供应云、制造云、装配云、物流云、服务云按照一定的合作方式集成起来共同完成该定制产品的生产,以达到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目的。通过云制造平台实现对人、物、知识的高度集成,进而实现对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整个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该模式利用云制造平台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汇聚在一起。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能力互补来弥补企业各自的不足。这种组织形式不同于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能力强弱都处在平等地位,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他们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不同合作形式,例如由临时性需求产生的机会合作、围绕制造过程的运作合作、围绕产品的战术合作等。这种开放的合作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单个企业实施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需求,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 “稳、准、快”的要求。

3. 2 云制造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

为了满足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组织模式的有效运行,因此,本文借鉴李春泉等( 2011) 的云制造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了适用于个性化定制的云制造平台体系框架,如图4 所示。整个框架体系共分为4 层,包括支撑层( 平台基础设施) 、管理层、服务层、门户层。支撑层是由网络、数据库、存储及各类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组成,为整个平台运作提供可靠的IT环境支持。管理层由各类服务功能工具组成,为平台内资源管理、调度、组合、分解、搜索、匹配、交易、结算等功能活动提供工具支持。服务层是平台的核心功能层,向平台用户提供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物料采购等服务。门户层为平台用户提供注册、登录以及身份验证、安全认证、资源审核的接口。

结合该组织模式的需要,云制造服务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

3. 2. 1 作为一个资源调度中心

云制造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技术将各个企业的资源情况接入到平台中,存储在云数据库中。根据实施定制生产企业的需求信息,自动搜索云数据库选择含有所需资源的企业,并将有业务联系的各个企业集成起来,利用互补优势,分工合作完成定制产品的生产。

3. 2. 2 作为一个研发设计中心

利用平台内集中存储的设计工具、设计人员、设计知识等信息,根据设计需要,平台能够迅速组织起来多个设计团队,进行新产品的研发,降低了单个企业独自开发的风险。

3. 2. 3 作为一个产品交易中心

云制造通过虚拟化技术将零部件资源信息虚拟化为云数据,运用软件工程技术,构建零部件在线交易系统模块,为企业之间信息发布、管理、交互并最终达成在线交易提供服务。

3. 2. 4 作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

云制造服务平台通过接入大量拥有完善服务体系和各行业客户的物流企业,使得定制企业能够利用这些企业混合装载、规模经济的效应,实现定制产品的低成本运输和快速响应。

3. 2. 5 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中心

云制造服务平台能够对参与某一定制任务的所有企业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供应链上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共享,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各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实现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降低定制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3 基于云制造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设计

3. 3. 1 平台外部运作模式设计

定制企业基于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外部运作模式应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围绕云制造服务平台对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通过最优地组织生产,使顾客订单要求与企业资源有机地结合,既满足顾客定制要求又使自身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基于云制造服务平台的生产计划模型,如图5 所示。

在图5 中,基于云制造服务平台的生产计划的运作流程如下: ( 1) 云制造服务平台接收顾客订单,根据企业当前资源能力情况及定制产品的BOM进行能力分析和成本分析,确定其生产类型,并将分析结果返回给定制企业; ( 2) 定制企业根据平台返回的能力和成本分析信息,决定是否将部分定制任务外包,若外包,将外包任务发布到云制造服务平台,平台根据外包任务要求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完成外包任务;( 3)定制企业及其合作伙伴根据各自当前生产能力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将其提交给云制造服务平台。( 4) 在计划执行时,云制造服务平台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对整个生产任务的进度进行跟踪反馈和控制,并及时将生产进度给定制企业及顾客。( 5) 下一次计划时,云制造服务平台会重新对平台内各企业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并对新订单按照( 1) ~ ( 4) 的步骤滚动制定计划,同时,对于哪些订单正在占用的能力不再考虑作为新订单任务的计划。基于云制造服务平台的生产计划模型突破了MRPⅡ[10]、JIT[11]、TOC[12]只局限于单一企业内部的资源利用和优化的局限性,将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能力平衡扩展到了企业外部,提高了企业应对个性化定制快速多变的能力。

3. 3. 2 云制造服务平台内部运作模式

为了保证外部运作模式的有效运行,本文对云制造服务平台内部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设计,如图6 所示。

在前文构建的用于个性化定制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定制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订单管理中心、协同加工中心、物料采购中心、物流服务中心6 个服务模块。因而,平台内部的业务主要围绕这6 个服务模块开展。具体运作过程如下:

定制中心从制造云池中调取需求描述工具,获取顾客需求,对于获取的需求,一方面将其导入制造云池存储,为以后挖掘顾客潜在需求提供依据; 一方面对其进行功能转化,得到设计人员可以理解的产品功能参数,并将其导入制造云池中存储,为设计人员研发产品提供依据。产品设计中心接收定制中心发送的顾客需求( 已转化过的) ,并调取制造云池内设计资源( 包括设计人员、设计工具、设计资料) 对定制产品进行实体模型,将生成产品数据文件导入到制造云池内存储,以便订单管理中心调取。管理订单管理中心将调取得存储在制造云池内的顾客信息及产品信息融合生成顾客订单文件,根据定制企业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对订单进行适当的分解和分配,并将分解得到的外包订单及外购订单发布到平台内,待协同加工中心及物料采购中心进行任务再分配。协同加工中心调取存储在制造云池内的外包任务,根据任务要求从制造云池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将分配结果和订单执行情况返回给订单管理中心,以便订单管理中心对订单完成进度进行监控。物料采购中心调取存储在制造云池内的外购任务,根据任务要求从制造云池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将分配结果和供货情况返回给订单管理中心,以便订单管理中心对订单完成进度进行监控。在订单任务执行时,物流服务中心调取存储在制造云池内的来自不同企业的配送任务,根据配送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来保证企业之间产品零部件间准时配送。

3. 4 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的成功运行离不开相应技术的支持。整个模式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智能化匹配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信息标准化技术等。

3. 4. 1 智能匹配技术

智能匹配是云制造平台按需分配任务的关键,涉及资源建模、任务建模、匹配算法设计等问题。

3. 4. 2 智能化管理技术

智能化管理技术是云制造环境下个性化定制实施的关键技术,涉及订单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包括资源部署、调度、监控等技术; 订单分解、分配、调度、监控、评价等技术。

3. 4. 3 信息标准化技术

信息标准化技术是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一。信息表示、处理、交换的标准化,是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保证。信息标准化主要涉及产品文件格式的标准化、商务信息的标准化、管理、运行方式的标准化等。

3. 5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的优势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与单个企业独立实施个性化定制生产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主要如下:

( 1) 该模式通过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各类制造资源进行虚拟聚集,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制造资源达到高度共享和优化配置,也使加入云制造的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快速寻求到资源互补对象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 2) 企业利用云制造服务平台实施个性化生产突破了单个企业生产能力的束缚,使企业能够以无限大的生产能力来进行生产的规划,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 3) 可以利用云制造服务平台内资源的规模优势,迅速汇集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和生产定制产品,它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速度和能力。 ( 4) 在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选择上更加灵活、方便,企业之间能够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即时合作,相互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最优化生产,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5) 云制造服务平台能够根据各企业具体生产情况,按需调度任务,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4 结论

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是为了解决单个企业生产能力不强以及快速应对顾客定制需求而提出的网络化生产模式。它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对社会资源实现了有效的集成和统一管理,使加入云制造服务平台的企业能够按需使用资源,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灵活选择合作伙伴,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快速有效的满足顾客定制需求。在该模式下,企业之间通过彼此能力和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各自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增值,也使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组织生产,实现多赢。因而,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为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条件。

摘要:针对单个企业实施个性化定制生产面临资源不足、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本文结合个性化定制特点及云制造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组织形式,并以云制造平台为核心从内外两个角度研究了该模式的运作方式,最后对其关键技术及优势进行了说明。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制造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单个企业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定制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具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生产模式,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申超群,李东方.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3568~3569

[2]战勇.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J].商业时代,2012,25:73~74

[3]王崴,张宇红,徐晓东,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服务模式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9):269~272

[4]约拉姆·科伦.全球化制造革命[M].倪军,陈靖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李伯虎,张霖,柴旭东.云制造概论[J].中兴通讯技术,2010,(4):5~8

[6]李伯虎,张霖,王时龙,等.云制造——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1~7,16

[7]张霖,罗永亮,范文慧,等.云制造及相关先进制造模式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3):458~468

[8]李春泉,尚玉玲,胡春杨.云制造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7):104~107,112

[9]胡斌,汪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政策框架体系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2014,(5):117~123

[10]邹澍,韩伯棠.MRPII中能力需求计划的分析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8~41

[11]何新,黄志刚.丰田JIT实现方法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6):110~113

人性化生产 篇9

工业化革命以来, 随着人们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现代设计工业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布满大街小巷。而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手工用品由于其缓慢的生产方式, 无法抹去手工痕迹, 无法进行高效的工业化生产, 已经被作为一种农业时代的落后产物, 遭到了抛弃。但随着直线, 标准化理性的机器产品不断深入我们的生活, 人们发现每天面对的完美、精致工业用品却感受不到温情, 体会不到人性。而自己用几块木板随意钉出来的凳子虽然粗糙, 却让我们觉得更加温馨。手工用品那些被现代人视为缺陷的特点, 如不整齐, 形状自然随意等特性在多样化需求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价值。

二、个性化的消费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在面对同样的商品, 人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一样面孔的产品包围。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受教育程度和人数都大幅度增加, 也增加了对物的精神文化的要求。而工业文明使我们进入买方市场, 消费者作为观众在购买物质时变得更加苛刻, 人们也对物质生活提出自己的意见。“面对日益增长的同一性, 我们都在竭力维护我们的个性, 包括宗教、文化、国家、语言和种族的个性。”而民主文化增加了个性表现的机会, 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商品, 导致个性化购物时代的到来。“个性化设计”是指在信息时代的买方市场, 市场细分化以及目标受众大众化情况下针对小批量、个性化的目标受众和消费者而进行的产品、商品及其促销形式的艺术设计。

体现在现代产品设计方面, 比如说手机设计, 不同品牌手机的通话功能已经基本上没有差距, 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 如果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必须突出手机的特色。为了促进手机的销售, 有些厂家通过设计不同的手机外壳, 提供换壳服务, 实现手机的人性化、个性化。体现在软件设计中, 比如说QQ软件, 通过十几中不同的界面, 可以让你实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换肤, 也满足了用户一定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手工技术规范虽然宽容, 但对保留个性痕迹的宽容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个性化作为一种反秩序、反规范、反计划的非理性因素被一度被工业技术理性完全抛弃。传统社会中, 制品不规范的个性化产品往往被人们诟病, 而在现代机器生产能够轻松实现整齐划一的目标后, 个性又上升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富人们穿着量身定做的纯手工服装、皮鞋, 带着限量版的手表成为引导流行的标兵, 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 这是都是设计个性化的市场经济价值体现。

三、个性化的人性价值

手工时代的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生产主体“人”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基础上。虽然19世纪末罗斯金及莫里斯提倡的“手工艺运动”完全排斥机器和拒绝机器的做法是错误的, 但他们对机器产品和手工制品的本质区别判断是准确的。机械批量标准化生产的与手工的差异化个性有着本者的区别。前者产品往往显得生硬、呆板、单调, 缺少丰富性、多样性, 最重要的是找不到情感归属, 同时也欠缺人性上的创意与喜悦。而每一件手工制品几乎都留下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人性情感特征。大机器与高科技生产以其远胜于人工的精密性创造了很多产品, 满足了社会多数人的需求, 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发现那些工业制品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冷漠和理性的同一面孔。人性主要体现在人有生命的鲜活以及情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手工设计者的痕迹的人性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体验;二是客体的感受。

从主体的体验来说, 手工设计者对于尺度、比例、节奏、材料及工具的把握富有鲜明的人性, 他们根据经验选用材料的不同, 根据目的的不同, 需求的不同, 因势利导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器物。创作者通过对创作媒体熟练的把握, 在在线、面、块等元素的无休止的组合、聚散的操作中, 结合灵感的迸发, 留下不断变化的肌理、形态, 达到与设计者酝酿已久的主题形象、审美意念契合。由于主体的感情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 促使手的方向、力度作用每件物件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具有一定的随机属性, 体现在作品上是产生不同的人工痕迹, 这就是人性的体现。也就是说, 设计媒介作为一种语言, 通过主体施加的痕迹显示生命, 通过痕迹使独特的人性得以实现, 创作者通过对媒介的不确定性施加的人工痕迹展现了其人性情感喜、怒、哀、乐魅力所在。

从客体感受来看, 由于设计主体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手的运动使其感情因素可以比较完满地传达到制品的表层或内部, 设计作品中会体现感情的喜、怒、哀、乐, 客体可通过器物整体造型、装饰感受外, 还通过主体留下的痕迹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多样性。即使传统手工设计并不是出自纯粹的审美动机, 而主要表达实用内涵。但人们在造物时赋予它的物化形式在服从实用要求的同时, 亦显露出包括精神要求在内的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性。“在无法推测生产怎样的器物的状况中, 手工的生命是辉煌的。与一切都被决定了的机械产品的世界不同。人类在作品追求人性时, 手工的价值永远值得记忆。”

因此, 机器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千人一面, 设计者往往考虑的是大众的共性问题, 对人性的个性化、层次化深度考虑不足。个性化产品在设计时, 设计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强, 客体在使用时的感受更丰富, 人性化价值也就更加明显。

四、个性化的生态价值

所谓生态价值, 哲学范畴是指人与环境关系, 指生态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 是人类社会多样性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价值标尺之一。个性化产品生态价值表现为珍视生命与生活的质量,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优良之间的区别, 这不仅关系自然生态还将关系人自身需求生态。近代以来, 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如何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水准的生活这一主题。工业文明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 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产生了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 减少产品数量, 增加产品质量是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

从人的生态功能价值来看,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虽然后工业时代在产品的设计中利用曲线等多种手段增加情感因素, 人们还是从精确的配件, 近乎完美的产品表面中看不到属于人的精神痕迹, 这也是物质越丰富, 精神越贫困的一种体现。因此, 加强个性化产品生产有助于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

从人需求平衡上来说, 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 作为补偿性反应而崛起的个性化设计, 自然与机器批量同一化生产的工业文明保持一种互逆的关系。人们开始追求有高度趣味或高情感性的个性化产品来实现对人性自然的回归。相对大工业制造产品的冷静、规整、精确、标准、严密的高理智追求, 个性化设计生产则鲜明地指向有机性、模糊性、非标准型等高情感的目标。而高情感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个性化痕迹来体现, 这种个性化表现在主体情感的独特性、丰富性、多样性。特别是个性化手工留下的不确定、偶然性、差异性特征。

后工业社会的人们重新认识设计个性化, 实际上就是重视传统手工活动, 肯定手工制品个性化价值来作为与机械高技术平衡的高情感的产品, 是人们对自然的回归相对人性的重新肯定。这是经过肯定到否定, 否定到肯定的一个新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以前的产品。更不是代表我们要重回手工时代, 体现的是产品设计制作的一种生态环境, 如同一个森林必须有大树, 也必须有灌木和草丛, 否则就会出现生态危机。个性化设计生产和批量生产方式是在后工业时代设计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共同存在和相互弥补。

五、个性化的文化多样性价值

传统个性化较强的手工文化的发展不仅与其所赖以生存的技术有关系, 从文化的整体性来说, 还与它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系, 并且其技术也往往是为了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环境才产生的。各地的水土形成各地手工制品的不同风格, 由此也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化。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 人工物质环境的不断增加, 割断了文化和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同时也在带来人类文化的单一化。”原材料的异地运输, 化学合成材料的普及, 都使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可以生产同样的物品, 工业标准化使得造物文化单一化日趋严重。

个性化产品在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 个性化特色。如景德镇陶艺与唐山陶艺的瓷土、水质的不同, 形成了截然不同风格。但这部分随着交通便捷、科技的进步, 这种个性正在不断的淡化。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配方土的大量使用标志着依靠他们保持地方特色的机会越来越少, 但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是难以复制的, 目前仍让是重要个性元素。二是利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创作痕迹造就的不同的民族, 地区特色。这种个性产品主要是依赖主体的修养、认识深度和表现技法, 这是今后个性产品文化多样性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种产品文化都是人们长期行为形成积累的产物, 主体的修养、它使用的制作手法、习惯在造物都会打上主体不同的烙印, 这也是产生不同文化产物的根本。如同一样的纸张, 山西剪纸和陕西剪纸由于主体的修养、剪纸过程中留下的个性化痕迹具有很大的区别, 分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同样是景德镇的泥土, 国外陶艺家与中国陶艺家制作出迥然风格的陶艺作品, 也是主体差异性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正是由于这些设计主体个性化的差异性特征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

结束语

人类使用机器, 放弃手工是伟大的进步,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机生命 (人) 和非生命物质 (机器、电脑) 的造物活动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个性化生产体现的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独一无二情感、生命, 而机器批量造物产品代表个体生命价值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因此, 如果人类说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 传承手工、重视个性化生产设计则是为了人类文化、人性发展的多样性、完整性。个性化产品设计的价值正以新的面貌在在现代化生产中展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摘要:随着现代机械化程度深入, 现代科技及工艺的广泛应用, 造物上人的人工痕迹正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带着个性痕迹的手工制品在现代人看来已成为过时, 落后的象征。本文通过对个性化设计在人性、消费、生态、文化多样性等方面价值的分析, 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价值。

关键词:个性,价值,设计

参考文献

[1]John Naisbitt.The big trend of world, 1990

[2]Soetsu Yanagi.Technology culture, 1892

[3]吕品田.为生产完整的人.艺苑, 1997, 2

人性化生产 篇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SGMW) 生产的新五菱之光 (N109) 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而SGMW目前只有一条N109白车身焊接生产线, 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且SGMW的N1 (五菱之光) 产品将逐步被N109升级取代, 故SGMW决定将五菱鸿途 (N200) 与N1共线的白车身焊装生产线改造成N200与N109共线的白车身焊装生产线。

N200与N109虽然同为微型商用车, 但属于2个不同平台的车型, 产品零部件有差异:车架总成、前/后地板焊合件、前隔板焊合件、左/右前内下护板、左/右后内下护板、左/右B柱内下护板、门槛内板、左/右侧围焊合总成、顶盖前后横梁焊合件、顶盖等零件型面差异大, 定位系统也不相同, 两种车型不能使用同一拼台定位, 且工艺流程也有差异。要实现这2种车型的白车身共线生产, 必须要解决以上难题。针对此难点, 提出解决方法如下。

a.针对零部件结构相似的定位焊接, 采用同一工位上线装配、共用焊钳焊接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装设计采取零部件主定位统一 (如车架总成) 或主定位切换等形式, 主要夹紧夹头避让两车型差异型面进行夹紧定位等设计手段, 实现工艺内容相同的通用拼台的柔性工装设计。

b.对于零部件结构差异大 (前隔板焊合件、门槛内板、顶盖等) 的定位焊接, 采用专用拼台进行焊接, 融入往复输送机运焊装线的柔性工装设计。简化柔性工装的设计内容, 缩短设计周期, 减少原有设备的修改, 缩短调试周期。减少设备投资, 降低投资成本。

2 柔性化改造

针对该项目, 为了尽量减少SGMW的产量损失, 缩减SGMW的投入成本, 该项目的总体改造原则定为: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最少的改造来满足N200与N109白车身共线生产。

2.1 高度优化改造方案和改造计划

N200与N109焊装生产线共线的改造内容有11项, 每一项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和较大的工作量, 如果没有很好的改造方案和改造计划, 则势必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各项改造内容之间的时间关系及改造内容与生产线生产之间的关系, 制订出高度优化的改造方案和改造计划, 是本次改造的重点。

2.2 模块化工装的设计开发

工装采用模块化设计, 对于改造项目可以收到节约成本的效果。N200与N109共线总拼4号拼台采用模块化设计, 在车型变换改造时, 借用了大部分的工装设备, 大大降低了工装设备的设计时间和加工成本。原工装设计需要时间为28天, 加工时间40天, 加工费用40万;模块化后需要设计时间14天, 加工时间20天, 加工费用18万。

该新工艺的使用不仅减少了设计工作量而且减少了加工工作量, 还减少了切换时的工作难度,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平台, 达到了老夹具再利用的目的。

原需要设计加工的工装设备见图1。模块化后需要设计加工的工装设备见图2。

2.3 采用求同存异原则

(1) 优化工艺流程布局

由于需要考虑工装夹具的空间布置及焊接设备布置等问题, 故对于N200比较复杂的工位, 在布置N109时尽量不安排其他工作, 反之亦然。该生产线在最初设计时就考虑以后可能会与其他车型共线, 预留了几个平台供后续车型使用。为了减少改造工作量及便于设计工装, 将N109的前隔板焊装工位、N109门槛内板焊装工位、总拼前后横梁焊装工位设计成专用工位, 该专用工位在焊接N200车型时只用作补焊台或通过工位。N200与N109共线改造的下车体焊装生产线工艺流程见图3。N200与N109共线改造的总拼焊装生产线工艺流程见图4。

N200和N109的下车体、总拼焊接工艺流程布局应尽可能地相同。这为零部件焊合总成使用同一助力辅助机构、自行小车进行吊运装配奠定了工艺基础, 可大大减少辅助机构及自行小车的投入, 降低投资成本。同时, 工艺布局的求同, 也大大减少焊钳等焊接设备的投入, 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投资成本。

通过工艺布局调整, 为在下车体1号 (车架、前地板、座椅框上料) 、下车体3号 (后地板上料) 、总拼2号 (左/右侧围上料) 、总拼5号 (顶盖上料) 上实现N200与N109使用同一助力辅助机构或自行小车进行上料奠定了工艺基础。

同时, 对两种车型结构差异较大拼焊工艺内容采取专用拼台拼焊, 这对简化柔性工装的设计内容、缩短设计周期、早日投入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焊接设备的适应性改造

针对不同车型焊接所用焊钳, 除了采用相同工艺流程布局来实现焊钳的通用性外, 针对两种车型零件结构、型面等差异, 对部分焊钳做通用性修改。比如调整焊钳握杆、更换电极头、更换焊钳蜗杆等, 以实现补焊台焊钳的通用。这样就减少了补焊台的数量和焊钳等设备的投入, 并改善了作业环境。对于无法共用的专用焊接, 采用工位错开布置的方式在不同工位焊接, 避免因为在一个工位焊接而引起焊机、焊钳悬挂干涉, 操作干涉等问题。

(3) 助力辅助机构或自行小车共用改造

对于一般生产线共线, 其上料助力辅助机构或自行小车的附属抓取构件大多采用设计切换附属抓取构件, 以实现设备的共用。但这种切换所面对的问题是切换时间长, 每次都需停线对其切换, 严重影响产量。面对N200和N109各类焊合总成零件结构、型面差异及高节拍、快速切换等要求, 设备改造时立足于零件结构相似性或增加感应保护开关等, 在不设置切换附属抓取构件的情况下, 实现设备一机多用功能。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投资成本, 达到快速切换的目的。

(4) 电控系统适应性改造

该项目对电控系统的改造原则是:利用原来的PLC、原拼台的预留输入点和输出点、原来的网络, 自行设计、安装、调试, 尽量减少电控改造工作量, 节约成本, 缩短调试时间。

a.顶盖自行小车的适应性改造。增加N109/N200车型的选择开关, 即根据顶盖工件材质的不同, N200工件较软, N109工件较硬, 增加下降快/慢转换开关, 避免在下降过程中因没有慢速状态而损坏零件;上升过程增加上升快/慢转换开关, 避免在上升过程中, 因没有慢速状态而导致防落保护钩不能夹紧。

b.侧围自行小车的适应性改造。增加N109/N200车型的选择开关, 根据侧围工件的不同选择对应开关, 自动执行相应程序, 并增加N109车型的下降到位开关。

c.主线改造的每个拼台增加N200/N109车型的选择开关。在生产N109车型时, 选择开关置为N109, 自动执行N109车型的程序;在生产N200车型时, 选择开关置为N200, 自动执行N200车型的程序。因此, 操作方便, 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d.由于电控系统是自行设计、安装、调试, 减少了许多设计、调试费用。预算5万, 实际为3万, 节约成本40%, 真正实现了低成本化改造。

2.4 优化工装设计

由于对原生产线进行改造以满足共线生产, 所以工装设计就不能只是考虑1种车型, 需要将2种车型综合起来考虑, 并且还要考虑已有生产线上的设备。新设计的工装设备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工装,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投入, 还可以缩短改造时间。工装设计的难度很大, 共线生产的工装设计本身就很复杂, 共线改造的工装设计更复杂, 对设计人员的水平要求很高。

(1) 机运线输送小车托架

N200与N109在往复输送机运焊装线共线生产, 特针对两种车架的相似结构调整机运线输送小车托架, 实现机运线输送小车托架满足两种车型的通用性。原输送小车托架固定在滑板上不能转动, 原输送线小车托架见图5。优化后的小车托架采用汽缸驱动旋转, 可自动实现不同车型的切换, 优化后的输送线小车托架见图6。

(2) 前轮罩定位夹具

前轮罩零件结构复杂且定位精度要求高, 单一车型的前轮罩定位夹具结构已经很复杂, 要实现不同平台的两种车型前轮罩柔性定位, 对夹具的结构设计要求更加巧妙。优化后的前轮罩定位夹具增加了轴承回转装置, 采用手动旋转切换, 插销精确定位。夹具结构相对简单, 有效避让了产品零件、输送机构等的运动空间。原前轮罩定位夹具见图7。优化后的前轮罩定位夹具见图8。

(3) 前地板定位夹具

由于N200与N109前地板的定位孔位置不同, X方向和Y方向均有差异, 所以该处的工装必须设计成可切换的结构。为保证顺利、快速切换, 设计成由汽缸驱动的伸缩定位销形式, 不同车型选择不同定位销。当生产N109车型时, 控制N200前地板定位销的汽缸缩回, 控制N109前地板定位销的汽缸伸出。前地板定位夹具见图9。

(4) 专用拼台的柔性工装设计

专用拼台是将原N1车型的焊接夹具改造为N109车型的焊接夹具。N1和N109虽然是同一平台的车型, 但在外形及结构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些改变直接体现在前隔板、B柱下内板、左/右内下前/后护板及侧围等零件上面。专用拼台的改造, 原则上是尽量借用原有工装结构, 减少设计加工。同时也要保证切换的整体性和便捷性。

下车体7号为N109专用夹具, 主要定位焊接B柱下内板、左/右内下前/后护板等零件。由于N109与N1车存在相似性, 此处零件外形大致相同, 只是型面存在差异。故对于该处的定位, 滑移机构可以完全借用, 只需要设计滑移机构上的定位夹具。这样不仅缩短了设计时间, 也缩短了切换时间, 还降低了设备投入费用, 保证了切换的整体性和便捷性。下车体7号N109专用夹具见图10。借用部分见图11。

3 改造结果

(1) 项目改造切换耗时6天, 共投入资金116.3万元。改造完毕后的生产线能使N200和N109两种车型共用同一往复输送机运焊装线生产。共线生产线并未因为工艺的调整及柔性工装的引入而降低两种车型白车身质量和原有生产节拍, 未造成后续工序的资源浪费, 同时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线的使用效率。

(2) 车型切换时迅速、快捷、稳定, 并且无工装、工艺遗留问题, 所生产白车身质量与改造前相同且略有提高。

(3) 每天开1个班次, 改造后的柔性生产线可以为公司增加N109产量250台, 有效解决了N109产能不足的问题, 为N109车型的迅速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4 推广价值

通过该改造项目的完成, 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在以后项目中推广。

(1) 共线生产的工艺规划设计。在原有车身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增一种车型的生产, 对原有线上设备采取最少改造、最少投资、最少改造时间的方法, 以实现新、老车型的共线生产。并且要实现切换的快速化、标准化, 这就对工艺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生产线共线改造的成功与否, 可以说绝大部分决定于工艺规划的合理性, 周密性。

(2) 柔性工装的模块化设计。目前, 国内汽车焊装生产线在厂房规划之初大多以单线布局为主, 采用逐步增加生产线方式进行扩容。柔性工装的引入, 对工艺布局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想象, 依托柔性工装, 完全可以在同一手工生产线上通过规划、预留工位实现至少2个平台的产品。如果平台车型的产品设计有较多的相似处, 甚至可以共线生产2个平台的4种产品。

(3) 采取求同存异原则, 可以较大范围地对不同平台车型进行共线生产。针对几年前的生产线, 往往因为屡次的产能提升, 几乎所有的预留工位都已安排了工艺内容, 并且生产布局受限于厂房用地, 无法增加拼台。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求同存异原则去改造生产线, 必能减少原有设备的修改, 缩短调试周期;减少设备投资, 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投资成本。

人性化生产 篇11

1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必要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宏观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影响,港口年度生产作业量不均衡;从微观角度来看,受各航线班期及码头泊位饱和度的影响,港口出现月度或周度作业高峰和作业低谷,即港口码头作业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鉴于此,码头需要优化人员保有量和单班配置,实施人员合理调配,以便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与作业需求波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码头一线员工,其稳定性和合理配置是码头企业管理的难点。

目前,集装箱码头一线装卸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以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洲国际)为例,第一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装卸人员占21.3%,学历为中专的占71.3%,学历为大专的仅占0.3%。受此影响,员工的职业道德、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尚有欠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流动频繁,离职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码头企业一线员工流失率一般为8%~15%,有的高达20%以上,使得码头企业成为劳务人员的“培训基地”,并因此蒙受较大损失;同时,由于80%的一线操作岗位要求员工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一线员工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补充。

码头作业量的波动性和一线员工的高流失率使一线员工管理成为调节码头作业供需平衡的关键。对码头一线员工进行柔性化管理,在不增加一线员工保有量的前提下提高可出勤员工比例成为码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思路

经分析,大多数码头企业一线员工不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过低和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为此,码头企业可采用以下人员柔性化管理措施:收入方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一线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个人发展空间方面,码头企业应为一线员工创造有效自我提升途径,以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

五洲国际共有员工762名,其中:正式员工330名,占43.31%;劳务员工432名,占56.69%,主要涉及司机、理货、维修等一线操作岗位。近3年来,五洲国际生产作业任务量比较稳定;相比之下,相关设备司机却从2011年的185名减至2014年的157名,年均减少约5%。因此,五洲国际对设备司机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十分必要。五洲国际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某岗位员工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培训其他岗位员工也尽可能掌握该岗位相关操作技能,实现“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从而提高员工的有效出勤率。

分析各岗位特点发现,维修人员熟知岸桥作业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岸桥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同理,理货员具备成为场桥司机的可能性,场桥司机具备成为岸桥司机的可能性。基于此,五洲国际提出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方案(见图1),其中包括3个岗位替换方案和2条员工职业上升通道。

3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步骤

近年来,五洲国际以特色经营战略为指引,不断优化设备司机配工管理机制,在实施岸桥司机机动班制和场桥司机半机动班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3.1 设备司机柔性化管理

自2013年以来,五洲国际综合员工作业箱量贡献、绩效、技能水平、调度及其他部门评价等因素,从场桥司机中选拔并培养具备岸桥操作技能的司机约16名,占设备司机总人数的10%。在配工模式上,五洲国际由应急配工模式向计划配工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协调作业高峰与作业低谷时段的人员配置。例如,在作业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岸桥司机的休息时间,以满足作业高峰时段的岸桥司机配置需求,降低司机劳动强度。在设备司机内部人员柔性化管理方案下,五洲国际场桥司机月均参与岸桥作业40余班次,月作业箱量达8 000~10 000自然箱,成为岸桥司机的有效补充。

3.2 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

2014年,在作业箱量同比增长5%的情况下,五洲国际设备司机数量同比下降4.3%,人员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为此,五洲国际推进实施横向岗位人员调配模式:培训理货员具备场桥操作技能,培训维修人员具备岸桥操作技能,以缓解设备司机紧缺局面。维修人员自2014年4月开始参与岸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26班次,月作业箱量为~自然箱,相当于增加2名岸桥司机。理货员自2014年8月开始参与场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72班次,月作业箱量为10 000~12 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5名场桥司机;同时,场桥司机作为双向调节岗位,平均每月减少78班次,单班平均作业箱量达235自然箱。理货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理货和场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8%;维修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维修和岸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7%。

4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效果

4.1 优化人员配置

如何使作业需求与本岗位工作有效衔接,同时确保岗位间人员配置的平衡性,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难点。五洲国际通过设备司机内部和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大大提升一线员工的配置能力,使其根据作业需求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员工工作效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五洲国际通过编制人员调配和使用规则,推动员工管理模式从应急调配模式向计划调配模式转变,约减少场桥司机6名和岸桥司机3名,据初步估算,除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外,年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40余万元人民币。

4.2 提升岗位竞争优势

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促进岗位间人员流动机制的建立,提升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水平。近2年来,在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模式下,五洲国际多技能场桥司机收入提高42.0%,多技能理货员收入提高47.2%,多技能维修人员收入提高38.3%,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激发未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学习兴趣,在控制员工规模的同时,对可替换岗位的员工形成外部压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4.3 优化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自2012年以来,五洲国际在岸桥司机岗位上积极推进正式员工逐步退出机制,避免由同工不同酬带来的管理压力和法律风险;同时,建立优秀员工晋升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员工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在满足岸桥司机自身转岗需求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岗位流动机制;截至目前,共有7名岸桥司机实现转岗。开展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满足场桥司机职业规划要求;截至目前,累计培养16名多技能场桥司机,其中4名已升至岸桥司机岗位。随着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的逐步开展和推进,场桥司机→多技能司机→岸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实现,为岸桥司机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此外,累计培养多技能理货员12名,其中4名已升至场桥司机岗位,理货员→多技能司机→场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确立。

4.4 提升人员调配水平

人员柔性化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岗位的合理配置和工种间的协同。五洲国际初步建立起以设备司机为核心的一线操作岗位协同调配机制,使一线员工单人工作效能得到提升。例如:岸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205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263自然箱,提升28.3%;场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118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159自然箱,提升34.7%。此外,维修人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720自然箱左右;理货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1 348自然箱。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中推行人员柔性化管理,实现关键岗位的“一岗多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码头装卸作业人员供需不平衡问题,而且有利于码头作业人员的优化配置及员工职业规划通道的建立,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谢尘 收稿日期:2014-10-13)

人性化生产 篇12

关于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了,其实并不然。就拿报业来说吧,相当数量的报社老总、包括一部分技术人员,对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认知度并不高,有些同仁似乎觉得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与自己关系不大,这几年我们对标准也没多过问,报社不是照样运转得好好的嘛!殊不知,报业的战略转型、报纸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中文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的支撑,而是否采用标准、如何应用标准,则需要报社的老总来决策和推动。

未来报业的发展有两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新闻传播由单媒体向全媒体方向发展,二是信息服务由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两者都需要依托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接收工具的多样化,由单媒体逐步向全媒体方向拓展,已经成为许多报社领导的战略抉择。那么,怎样实施全媒体战略呢?决不可以采取增加一种媒体形式,就增设一个部门、增添一套系统、增加一套人马的做法,必须实施一体化的系统架构、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整合、有效利用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达到效率和效能的最大化,以及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这是为什么最近有的地方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成广播电视台的原因所在。而要实现一体化架构、集约化生产,就必须应用“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国家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是面向多媒体的,是跨平台的,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新闻信息的统一的格式和架构。

伴随着信息爆炸式高速增长和受众多样化信息需求,新闻信息服务由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拓展,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实现新闻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呢?当然不能采取人海战术、手工操作的方式,必须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代价,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和受众的信息需求。而要实现智能化手段和工业化生产,就必须应用“中文新闻分类与代码”和“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国家标准,因为只有采用分类和元数据对新闻信息进行精确标引和语义描述,才能为新闻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快准优查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还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的类目分五级,有人觉得分级多了不太好用。《标准》的规范要求与实际的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大家如何共同面对和处理。一是使用单位要顾全大局,克服一些工作习惯带来的影响和困难,二是标准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类的级数,并在一定限度内加以扩充;三是应加快标准应用工具(如自动分类软件等)的开发和应用,方便用户对标准的使用;加强使用单位与标准管理机构的沟通,如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确实需要修改的地方,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有专门班子,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每四年对标准修订一次,最近,已修订完成了国家标准的第二版。总之,任何标准都不是一制订出来就完美无缺的,需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修善。

标准的推广应用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在历史报纸数码化的过程中,按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引,是件既费人工又花钱的事情,有的报社为了省钱,在分类标引上能将就就将就,到了真的要使用这些历史资料了,就不听使唤了,不得不重新返工。这个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在标准问题上,我们切忌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做新闻是让人看的,有些新闻不仅今天看,以后还会有人搜索查看,一些重大新闻是记载历史的,更需要长期留世。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按标准进行标引和置标,必将给日后的查找增加困难,多少年以后,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可能被海量的垃圾信息所淹没。

标准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值得注意的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欧美媒体仍在发力前行,落在我们后头的邻国媒体正在努力赶超,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已经制订的标准需要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新闻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有待尽快制定,在此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逐个制订尚缺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我国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上一篇:区域卫生信息化下一篇:高职高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