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广场

2024-08-28

人性化广场(精选6篇)

人性化广场 篇1

泰山广场坐落在泰山傲徕峰脚下, 广场和游园总占地面积约30 hm2, 绿化面积19 hm2。北靠市政大厦, 南临英华和易初莲花地下超市, 东有公、检、法三座办公大楼, 西与御碑公园联为一体, 是泰安市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工程——时代发展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展示泰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成就的“窗口”。也是泰城经济发展中心西移的标志性工程。成为泰安作为旅游城市的又一新的靓点, 而且它是到泰安来下高速公路的第一站, 也就是说它是外地人对泰安的第一印象, 是泰安的门面。它展现了泰安以泰山文化为基石的文化氛围以及人们对国泰民安的期求。

1 泰山广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 泰山文化, 现代风格, 艺术品位”的原则。方案设计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 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把“广场的人性化”放在第一位。

1.1 合理的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

泰山广场依山就势, 北高南低, 南北落差8 m, 整个广场成板块状, 以泰安市市政府大楼中轴线为轴两侧对称布景, 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为设计重点, 着重于广场的对称美。中轴线由观演区、迎客松、音乐喷泉、叠水瀑布等组成, 两侧置奇松怪石体现了泰山的文化底蕴, 南部为下沉式广场, 以泰山文化长廊与广场过度衔接。西部御碑依地势而建, 植以青松, 建以小湖, 加上绿地小桥, 与大山相接,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场分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体育健身区和休闲区, 布局合理, 统一协调, 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需要。适宜的“广场尺度”确保泰山广场有一种广场的场所感, 同时广场内的各种体育运动器械及音乐喷泉给游人以休憩、健身的优良场所。

1.2 便利的交通条件

该地区交通条件便利, 104国道穿行, 东岳大街与104相连, 泰山大街与京福高速衔接, 并有京沪线的货运站。另外为了方便人流, 公交车辆的改道绕其一圈的做法也体现了城市中心的偏移, 成功实现了“还山以山”的历史性的战略。过去办事“开车满城蹿”, 现在是“广场信步自在行”。

1.3 广场绿化形式多样, 建筑色彩调和

泰山广场四周建筑的空间立体化, 在地下商场的顶部除了路面的部分, 还适当布置了草地与花圃, 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广场的绿地配合人工湖不仅体现了生态的融合与公众的休憩需要, 更不失防灾、救灾、减灾之效。它主要为全市居民生活服务但又不失其美化市容、美化环境之效。

广场北部巍峨庄重, 市政建筑物选用了青灰色, 显示了典雅和庄严, 东侧选以红色, 顺利完成了由北部深灰色到南部现代化风格的过渡。

此外, 广场南部的地下商场“易初莲花”也给游人提供了购物与饮食等方面的便利。作为一个市政大楼所在地的广场, 它的面积及设施又为各种大规模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集会场所。

2 空间组织充分考虑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用需要, 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聚会的场所[1]。为观演式交流、集体自由交流、小群体交流提供了不同的空间。

2.1 观演式交流区

以舞台、观演区为主。在观演舞台的设计中, 演出、观看、伴奏和后台排练, 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 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 常成为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

2.2 集体自由交流区

以音乐喷泉区、叠水瀑布区、下沉式广场区为主。大型彩色音乐喷泉主喷可达58 m, 中间的跑泉长达116 m, 采用电脑控制技术, 可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 喷出万众一心、海鸥展翅、孔雀开屏等100多种水雾造型, 夜间2 500盏彩灯交互闪烁, 更加绚丽迷人;九级跌水瀑布总长120 m, 流水顺势层层跌落, 形成一个个小型瀑布, 叠水两侧的嬉水池, 夏日可供人们坐在石凳上嬉水、娱乐, 两旁的16个大型盆景, 也给广场增添了无限活力;下沉式广场与泰山文化长廊过渡衔接, 主要用于展示泰山的历史文化。如画的景色吸引了大量的人群来此自由交流。清晨和傍晚常有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

2.3 小群体交流

以休闲区、健身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为主。休闲区绿化以柳树、栾树、五角枫、紫叶李为主, 设有和平鸽放养处, 该区适宜青年人休闲、举办活动, 晚间以国标舞、交谊舞为主, 成为晚间一大亮点。健身区拥有举重、走步机、双杠等60多套健身器材, 为市民健身、休息提供了清新的环境。老年人活动区绿化以柿树、杏树、山楂树为主, 象征着老年人事事如意、福星高照、子孙满堂, 地面以防滑瓷砖为主, 空间较大, 常年早晚见老人们在此练太极拳、挥剑、打腰鼓、跳迪斯科等, 同时又有滨河休闲带供使用者静处、散步、赏景, 并有林下休闲区供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或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 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儿童活动区绿化以银杏、梨树为主, 象征着少年儿童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 此区拥有秋千、跷跷板等大量的儿童活动设施和可爱的十二生肖石雕, 适宜儿童活动的植物迷宫、嬉水池等, 吸引大量儿童观赏和游玩。

3 人性化设计的细节

3.1 提供阴凉的休息之处

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 在四个区内都设计了树阵。在广场和草地边缘、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 让爱好休闲的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

3.2 提供“瞭望”与“庇护”的机会

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2]。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 林荫中和隐蔽处、广场和草地边缘, 都是最佳的“窥视”场所, 因而是设置座椅、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 如喷泉和水体, 吸引人的参与, 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

3.3 普适性设计

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 如儿童、老人、年青人等。所有铺装地面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 或是增设防滑纹理等, 避免光滑的地面。

3.4 尺度转换

一个30万m2的广场尺度是超人的, 此广场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空间的尺度转换:第一, 通过58 m高的主体喷泉, 使一个水平二维广场转化为三维视觉感知和体验空间;第二, 通过斜东西方向的长达100多m的跑泉、南北向的长达120 m的叠水瀑布以及乔木大型盆景树阵, 进一步分隔, 形成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体验;第三, 设计了四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小广场, 形成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第四, 竖向用四个大型灯柱、泰山石风水球和小型乔木使广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4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综上, 整个广场做了很多人性化设计的努力,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 存在问题

4.1.1 停留空间缺乏

露天的音乐茶座、咖啡座等活动和停留空间缺乏, 人们能进入和停留的区域太少, 所以广场中游人相对较少。

4.1.2 草坪禁入

广场管理条例规定“不得进入草坪、花坛内和在护栏上坐骑及攀枝摘花”。“爱护花卉, 请勿践踏草坪、花坛, 采摘花卉、树木”。草坪里不时出现刻有“小草也有生命”、“爱护小草”等字样的卧石, 要求行人勿要践踏草地。当草坪不能用作活动区域时, 此广场中人的活动区域仅局限于铺装区域。

4.1.3 铺装区域缺少遮荫设施

广场上硬质铺装区域没有人为的遮荫设施, 乔灌木植物的冠小, 尚未起到遮荫作用, 烈日炎炎的夏天, 人们来到广场上整个曝晒在太阳下, 即使有可亲可嬉的叠水瀑布, 人们也很少参与其中, 更何况现在的水景是“只可远观不让亵玩的”。

4.1.4 游人不易进入广场

广场四面被道路隔断, 与周边建筑关系不密切, 车流量大, 人流量也大, 人们为了来到广场, 需要十分小心避开机动车。机动车来到路口, 面对随意穿行的人群, 只能缓慢行驶。因此人车拥堵, 人们通过它们来到广场, 实在不容易。

4.2 改进措施

4.2.1 绿化修改

建议将原有的部分草坪改为种植乔木, 乔木下的地面作铺装。在广场中草坪与铺地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单纯减少草坪来增加游人活动面积, 会使广场的绿化面积减少。绿地不是单纯指草坪, 乔木也能提供相当的生态功能, 而且乔木还有草坪不能企及的优势。乔木根系深, 不像草坪需要每日浇灌, 可以省水省工;乔木还能遮荫, 它的荫凉能吸引人们聚集和停留;乔木下的地面可以作硬质地面, 提供人们活动的场地, 这样既增加了活动场地, 又不会影响绿化数量。

4.2.2 增加多样化设施

建议增加休息设施, 而且布置方式要多样化。休息设施是提供给人们坐、靠、放松休息的设施。主要的休息设施是固定的长椅或可活动的椅子, 还有一些可供人们坐的地方, 如花池边、草地边、水池边, 或矮墙, 或踏步, 或地面上的一些突出物等[3]。增设休息座椅, 可以在广场四个区角处设音乐茶座, 广场中相对安静的地方, 可以观看广场全景, 目前比较冷清, 设置茶座后, 人们可以被吸引过来, 成为一个充满人气的地方。

设施布置方式多样化, 建议设置休息座椅。目前这些座椅成线状放置在步道边, 在来往不断的行人旁边, 座椅上的人们不可能作长时间的停留。当座椅拥有自己的小空间, 有一定的亲密及安全感, 能够有交流的机会时, 这些座椅才会不仅仅是供人坐, 还能形成人们休息和活动、交往的空间。

其实在环境设计中, 建成的环境需要根据使用后的情况相应做出调整。先设计建成然后再试用, 不合理的地方还可以再作调整[4]。虽然古人云“改园更比改诗难”, 但也说明园是可以改的。此外要加大公共设施的配套, 电话厅, 垃圾箱要齐全, 同时作好污水和烟尘的处理工作。

4.2.3 方便游人进入

解决游人不易到达的问题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为时间交叉方式, 即街道中划斑马线, 人车互让分时段通行。第二为空间交叉方式, 当以步行系统为主时, 车从地下或高架桥通过广场, 人们在地面层能够自由到达广场, 此种方式使人亲近广场;当以车行系统为主时, 人通过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来到广场[5]。

4.2.4 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

泰山广场目前已经成了朝南的簸箕形结构, 如果南侧被封闭, 它将变成一个箱形,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广场南侧一定范围内要控制建筑物的高度, 以免影响视觉效果[6]。

参考文献

[1]王柯,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俞孔坚, 孙鹏, 王志芳, 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 1998 (1) :75-78.

[4]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程富花, 陈天.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J].南方建筑, 2006 (1) :81-82.

人性化广场 篇2

场所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虑广场的纪念性、文化与旅游功能,主张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与此同时,设计始终强调广场之于当地人的含义和使用功能,把唤起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放在第一位。

1 多元化的空间

无论是欧洲巴洛克的广场和城市设计,还是中国封建都城(如紫禁城)及神坛(如天坛),都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和占绝对统治的一个中心(如雕塑、喷泉)来形成一元化的空间,以表达一种绝对权力的存在。这往往使其成为与乡土广场或日常生活的社区广场的一个主要区别。还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就必须首先打破在封建和极权意志下形成的一元化空间形式。都江堰广场也有一个作为中心的主雕塑,高30m,起到挈领被河水和城市干道分割的四个板块的作用,与雕塑成一直线的是一道导水镂墙,构成一条轴线。但这一中心和轴线更多的是起到空间组织联系和视觉参照的作用,并没有损害广场空间的多元化,形象地说,主题雕塑和楼墙在这里是个“协调者”而非“统治者”。

利用场地被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切割后形成的四个区块,形成四个功能相对有别,但又互为融合交叉的区域,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

I区以观演广场为主。设有舞台,常为演艺场所和小群人晨练场所;同时又有滨河休闹带供使用者静处、散步或赏景,并有林下休闲区供南部居民区的使用者小聚聊天、遛鸟晨练。

II区以水景和平地广场为主。清晨和傍晚常有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平时则是儿童戏水的乐园,这里有雾泉、高塔落水、坡面流水、卵石水池,,这里也是观光客的最佳去处,留影者可以找到许多奇妙的景观作背景。在南部和西南部设安静的林下休闲广场和下层式水池空间,一条蔽荫长廊将其与喧闹的.北部分开,大量的树荫、座凳、安静的空间,最受邻里居民的青睐,西侧临河,与对岸I区的滨河休闲走廊相呼应,设大量石条凳,以供休憩、观景。

III区以旱地喷泉为主。吸引大量儿童和大人观赏和游玩。南、西两侧为樟树林,为游客提供大量的林下休息空间。西侧滨河带则同样提供石条座凳,近观河水。

IV区,桂花林下的袖珍空间。5m x 5m见方,晕宜三五成群的麻将客和耍牌者,而这正是当地民众的喜好。这种空间设计源于原场地中土坑的尺度,因为当时现场考察发现,这些土坑加上曾用于拴缆绳的水泥墩,是牌友们最喜爱的场所。

在II区和IV区之间,则是一下沉广场,与隧道相结合,沟通两区,叠瀑环绕,形成另―种体验空间。

2 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

广场的设计从总体到局部都考虑人的使月需要,使广场真正成为人与人交流和聚会公乡场所。

(1)观演式交流:在I区观演舞台的设计中,演出、观看、伴奏和后台排练,都通过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隔的空间。舞台上是“金色帷幔”雕塑,它既是舞台布景,又是独立的雕塑,同时是演出的伴奏队的遮护。舞台背后有竹丛围合,其后是后台的排练场,一个绿色豁口将前后台联系在一起。舞台前景是一组涌泉-隔着下沉式广场与舞台遥相呼应的是台阶和高低叠石构成的观众席,一些叠石一直延续到下沉广场之中。―切都在风景之中:有表演活动时,这是一个风景中的舞台――回到风景的原始含义;平时则是人们日常活动的背景,使最普通的体育活动如舞剑、扇子舞,甚至是斜穿广场的人,也成为一种值得观玩的景致。

(2)集体自由交流:II区则为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群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交流与聚会机会。镂墙、水景、楠木林和草地,定义了多种富有情趣的空间。早晨这里是太极拳、舞剑等各种群众性集体活动的场所,傍晚则可以看到在音乐伴奏下,交谊舞爱好者的翩翩起舞和成群的围观者。这种集体自由式参与和交流还以水为媒进行,它发生在II区的雾泉、浅水池和川区的旱地19泉中。

(3)小群体交流:II区南侧的樟树林下,IV区的桂花林“盒子”空间,最适于三五成群的牌友和聊天休闲者驻留。

3 人性化的设计

(1)提供阴凉:结合地面铺装和座凳,在四个区内都设计了树阵,在瞬时人流量较大的I、II、III区种植分枝点较高的楠木和樟树,而在以小群体交流为特征的,v区,则种以分枝点较低的桂花林。

(2)座凳与台阶:在广场和草地边沿、水际、林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座凳,让爱好休闲的当地人有足够的休憩机会。台阶和种植池也是量好的座凳。

(3)提供“t望”与“庇护”的机会:理论和实验观测都表明,人在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窥视”的偏好。看和被看是广场上最生动的游戏,林荫中和隐蔽处、广场和草地边缘,都是最佳的“窥视”场所,因而是设置座椅、供休憩的合适场所。而在明处或广场中央则设计活跃的景观元素,如喷泉和水体,吸引人的参与,使其无意间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演员”。

(4)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铺装地面部用火烧板或凿毛石材。

(5)普适性设计:广场的设计考虑各种人的使用方便,如年青人、儿童、老人、残疾人等。

(6)尺度转换:一个11 hm2的广场尺度是超人的,如何通过空间尺度的转换使之亲切宜人,是本设计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项目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空间的尺度转换:第一,通过30m高的主体雕塑,使一个水平二维广场转化为三维视觉感知和体验空间第二,通过斜贯中心的长达100多m、高达2-8m的导水镂墙和灯柱、廊架以及乔木树阵,进一步分割,形成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体验;第三,分别在I区、II区和II区与III区之间的地下通道处,设计了四个下沉式小广场,形成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第四,用高约3m的灯柱、雕塑(如“金色帏幔”)和小型乔木(如桂花林和竹子)使广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4 可亲可玩的水量设计

玩水是人性中量根深蒂固的一种。水景的多样性和可戏性是本广场设计的一个主要特 色、分割广场的三条灌渠,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只可观不可亲不可玩。见如此好水只穿流而过,当地人和设计者都感可惜。所以,设计之初的一个重要设想是引河渠之水八广场,使人触手可及,为此,一次性从河中提水,从30m的“竹笼”雕塑跌落,经过有微小“鱼嘴”构成的坡面,旋转流下,水流经过时编织出一张网纹水膜,滚落浅水池中。池中大小口日石半露出水,如岷江河床上的浅水滩。从水池溢出的水又进入蜿蜒于广场上的溪流,一直流到广场的最南端,潜入井院之中,,坡面上、浅池中、溪流上和井院内,都有少年儿童尽情嬉戏其中。水面离广场铺装面近在寸许,人皆撩水为趣。步道栈桥穿越其上,步者如履镜面。

II区的雾泉、III区的旱地音乐喷泉和,IV区的叠瀑,都试图实现人与水的亲切交融,充分体现都江堰的水的特色。

跨越II区的渡水槽使水利工程设施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元素,一道银色的水流似乎自天而降,跌落到南端

的井院之中,成为儿童戏耍的又一天堂。此外,横穿广场II区、III区的浅水道,再次把水的亲切与缠绵带给每一个流连于广场的人,

5 归属感与认同感

广场是为当地人的,为当地日常生活的人的,因而广场的形式语言、空间语言都从当地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中,以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获得。关于这方面,已在另文讨论,于此不作赘述。城市景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人们的价值观、政治权力和国家形态、人和人的关系都直白地陈述在城市景观中,特别是城市广场这样的公共场所。中国人的天坛和玛雅人的轴线是震撼人心的,但那是为神设计的;巴洛克城市广场和轴线是辉煌的,但那是属干帝王,和君主们的,是一元政治和社会形态的体现。走过五千年大一统社会的中国,终于迎来了平民化时代,但一元化的意识将顽固地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说人可以创造环境,而同时环境造就人和人的意识的话,那么城市设计师的重要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城市公共场所的设计,促进社会向多元化和民主时代发展,其中首先应该还城市广场以人性与公民性。

设计时间:1999年3月-2001年3月

建成时间:2002年12月

占地面积:11万m2

委 托 方:都江堰市规划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设计人员:俞孔坚,石颖,郭选昌,张东.李健宏,胡海波,胡丽娟,董涛,唐慧玲,胡东风

参考文献:

[1] Zucker P.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2] Jackson J. B.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3]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 2000(2) 32-35

[5] 俞孔坚,李迪华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6]郭恩章 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城市规划,2002(2) 60-63

[7]金经元 环境建设的“政绩”和民心 城市规划,2002(1):31-35

[8] 贝纳沃罗L 世界城市史 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杜,2000

[9] 王建国,高源 谈当前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几个误区 城市规划,2002(1):36-37

[10]段进.应重视城市广场建设的定位、定性与定量 城市规划,2002(1):37-38

[11]牛慧恩. 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规划,2002(1):39

[12]俞孔坚,石颖,郭选昌 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 建筑学报,2003(9):46―49

[13]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篇3

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城市广场人性化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提高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手段、形式、功能,以需人们商业、娱乐、生活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历史的基础上,从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去论述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41-02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人本主义观念,一切以人类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物质需求、行为特征出发,从城市广场设计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全新构造一条舒适的、人性的、自然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道路。

1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发展概述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则出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并产生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基准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娱乐场所。因此,人性化是广场空间环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城市广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都缺乏人性化的元素或者是人性化的思考。因此,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再一次被强调,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里,更应该得到重视,它的提倡将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各个城市建筑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城市广场设计方面,一般情况下,则是强调把人的需求融入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特别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需求的研究,可以设计出不同性质、规模、功能的城市环境空间,并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慰藉。城市广场在我国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浮夸时期,只是盲目的追求广场在面积上开阔,在技术上科技,在投资上的巨大,并出现了了攀比之风,而忽视的人性在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利用其价值,造成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探讨的非常有必要的。

2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

城市广场空间尺度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环最终决定着整个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空间尺度处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首先是见方的空间,给人以亲切感和自由感,属于创造空间的尺度;当距离超过之后,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感觉,会形成广场尺寸,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尺度——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度是领域感的尺度,在超过左右尺寸之后,会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意境。当然,对于广场人性化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尺度莫过于以人为尺度,以欧洲的城市广场为例来说,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很注重人体尺度,广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舒适,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城市广场的尺度巨大,造成了对人的排斥,忽略了以人为主的尺度。

在广场小品布置这个环节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参照。有关研究表明:人在直立时可以看见各个方位的事物,视觉范围宽广,而当人只向下或者向上看时,其视觉范围甚至小于左右90°的视觉范围。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所以要做出合理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还有,广场应该进行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合理的设施配置,这样才不会产生“广而无场”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吸引力。即使广场面积很大,如果通过庭院、山石、道路等设施的变换布置,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丰实、亲切、安定的感觉,吸引人们的到来,赋予城市广场新的生命力。

广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它是由广场的活动内容、视觉特性、布局分区、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在设计时,应根据广场的不同功能类型,分析广场中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性质,据此确定合理的空间尺度,有机组合绿化、水体、小品、铺地、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

3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我们把人对广场的需求也同样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广场舒适、方便,给人以亲切感;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广场保护“个体领域”,使个人在广场内的行动自由;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广场提供与他人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们在公共场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相应的,广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集会、表演、庆祝等有组织的大型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另外,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 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 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广场的人性化空间序列

广场是城市空间的“调节器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物、道路的不同关系将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其中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这种序列空间的巧妙组织,不仅使空间环境极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态随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受到熏染,达到人景同步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在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同样一个东西,看一分钟和看一小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体量、尺寸很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间,将会产生“大”的感觉。设计师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感受引导人们在设计的空间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横滨市的横滨大道广场空间整体设计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既为市民创造了舒适悦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了众多的大公司迁往横滨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庭院相连接的,它们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它们互相衬托, 共同构成城市的外部空间体系。

5结 语

人性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于理论观念,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在提取抽象观念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设计实践的整合,文章只是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在如果落实到具体设计环节还需融入相关建筑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人性化广场 篇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日渐增长。据估计,全球6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以2.4%的速度增加,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一般年龄的划分: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60岁~79岁为老年期;80岁~89岁为高龄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老人人口的增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如何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外空间,使他们健康生活,已是当前社会科学各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广场作为老人活动的重要室外环境之一,其合理化设计是维护老人健康生活的极其重要方面。

2 对“城市广场”、“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理解

城市广场,是基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是指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场,是在广场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思想以及具有宜人的广场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是使置身于城市广场中的人的各种活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的广场。其中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满足、社会属性的满足和精神属性满足。这些属性的满足,在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各个部分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

3 老人身体、心理以及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1 老人身体、心理特点

老年人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比重和总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部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变化,老年期的变化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衰老是人类寿命中的一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经童年、青年、壮年而至老年,到一定年龄就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的衰老特征。一般认为,50岁左右称老年前期,60岁就算进入老年期,90岁以上即为长寿,因此,衰老是一种生理性衰退的渐进过程。

老年人易产生以下几种心理:(1)失落心理。现代化事业需要现代观念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心理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等,可是一般老年人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最容易产生失落心理。(2)怀旧心理。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价值目标的改变使老年人心理反差变大,因而怀旧心理也变强烈。(3)淡泊心理。既不刻意追求名利也不悲观厌世,虽清贫度日却自得其乐,虽劳碌却不以为然。(4)自卑心理。其表现有:胆小谨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担风险,生怕打破平静的生活和平衡;易孤独,由于离开了岗位相对减少了同他人的联系,极易产生孤独感,依恋和交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忧郁寡欢;嫉妒多疑,与原在同一岗位的同志相比较显示出较大反差,于是一方面加剧了自卑感,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嫉妒心理。(5)童稚心理。其特征一是依赖,对组织依赖,对家人依赖,放弃个人努力,一切等待照顾。二是任性,易冲动,爱发脾气。三是多情,好管“闲事”,好为人师。四是固执、倔强,处事刻板很难通融,有时偏执得不近人情。

3.2 城市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

3.2.1 老人活动领域

1)个体活动领域

老年人需要有一个安全领域空间,在此空间内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防卫性和明显的排他性。同时,老人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老年个体活动领域的空间尺度。近年来美国与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表明,60岁以后老年人听觉衰退,对2000Hz以上高频声响听力减退显著,辨别度降低。在一定背景噪音下的语言听力障碍的加深,会加剧老人的孤寂感,降低其交往期望值,导致独尊性与自我型活动,老年人独自静坐与闭目沉思是其显著表现。

2)成组活动领域

当老年个体活动领域意识逐步降低和自身防卫空间缩小时,由诸多个体共同参与某种集体活动所构成的领域称为“成组活动领域”,而其共同所有的领域空间又称为“成组活动领域空间”。老年个体活动领域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条件性,并随老年人活动形式、环境条件及身心特点的不同而变化。一旦老年个体参与成组领域性活动,在此领域中个体活动领域意识便退居次要地位,而成组结构内部的半私密性与个体间的内聚力明显增强,对“陌生成员”在视觉、语言、姿势等方面产生排他性。值得重视的是,今日老人中29.2%的视力在0.05以下,而人们80%以上环境信息需经视觉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那些听力丧失50dB以上的老人,难以辨别熟悉的听力信号。所以老人们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视觉及听力障碍,往往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借助于观察口形来了解对方的意愿,并通过观看组员的表情和手势来弥补其视听之不足,这也是老年成员活动常常出现的“亲密无间”现象的缘由。

3)集成活动领域

它是由多个老年成组领域或多种形式的成组领域所构成的复合式活动领域。其中各个成组领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性,而内容相同的之间又有强烈的内聚力,各个领域之间又有一定自由度和选择性,即老年个体若即若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世界的多彩性。调查表明,老年集成活动领域多属于开放型交往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老年俱乐部或活动室、棋楼与茶馆等。该领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娱乐和交流信息的机会,缓解了老人们的孤寂感。

3.2.2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互感——集聚性

它是指老年人在相互交往和参与公共活动时,在其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特长爱好、生活价值、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激发下,在交往中所产生的互为吸引和共鸣的内在感应。高龄体弱者、老年棋友、牌友、溜鸟伙伴、老年戏曲爱好者大多是集中式的围聚,且常常有多个老人旁观。这种主动性与协从性的活动,有助于活跃气氛和提高愉悦之情。

3.2.3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时域性

它是专指在不同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的活动意愿与行为特征。它显示出老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暂且把不同季节、地理区域和天气撇在一边不论,就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日子,如平时与节假日、上午与下午,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与活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城市中的老人时域性选择多于北方,他们多有上午到茶馆中品茶、听戏或闲聊,晚间到传统浴室中“泡大池”的闲暇方式,而在北方,气候干燥少雨、风沙时起,且绿化相对稀少,迫使老人们只好选择一些既能遮挡风沙又能沐浴到阳光的场所,如钟亭下、鼓楼旁或半封闭的长廊中。

据西班牙老年行为学家费罗利芒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人活动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阳光照射量有一定的需求,即使是在盛夏。而在多云阴雨老人外出减少之时,易产生无精打采等症状。我国老人每日的出行时间多半在清晨6时~7时,上午9时~11时和下午2时~5时半,其中以下午出行为最多。

3.2.4 城市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地域性

老年人在特定的地区和专门空间中所进行的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被称作“地域性行为”。老年活动的地域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随着季节、时辰及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老人总喜好优先光临那些自己常去、且有自己熟悉的和“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的地方。即使家庭搬迁之后,也会经常乘车前往昔日的活动场所,以补偿内心业已形成的“地域活动意识”。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老年公共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规划建设,必定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将为推动城市现有老年活动场所的改建提供有效的依据。

4 城市广场之老人活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1 聚人气与安全原则

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应选在与居民出行路线接近、市民到达这里的距离较短、交通较方便的地段,这样除了聚人气以外还可以减少意外的发生,此外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视野要开阔,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2 无障碍设计原则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已有所考虑,但普遍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把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简单认为就是增加轮椅专用坡道,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还应包括地面、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上。活动环境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处处贯彻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下面就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全面分析。

4.2.1 坡道

坡道是无障碍设计中的重点,因为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以轮椅代步,因此地面就不能有台阶等障碍物,而需要用坡道解决地面的高差问题。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表面不宜覆盖地毯之类的纺织物,因为一旦浸水或沾有污物后,就特别滑。坡道的最大坡度为1:12,长度不能超过10m,如果超过10m,则中间须增加休息平台。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也须采用坡道,方便老人上下行走,坡道表面应与人行道地面不同(如粗糙的材料)。

4.2.2 休息设施、标志物

在较长距离的游步道中间应设休息场所,如亭子、坐凳等。休息场所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坐轮椅者与别人交谈,像喷泉、坐凳、垃圾箱、电话亭或其它雕塑小品,对于弱视者、盲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在设计时需特别注意。它们的位置布置应十分恰当。老年人听觉较弱,问路一般都不方便,因此对他们来说,路标、指示牌、地图等标识物很重要。这些标识物的色彩应明亮、和谐,适当的部位使用鲜艳的色彩,以刺激人的视觉,易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另外,室外场所的夜间照明应非常充足,不仅方便老年人的夜间行走及各种活动,也可减少犯罪的发生;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避免由于过分集中的强光产生眩眼现象。

4.2.3地面

地面不能有台阶及急坡,其表面应选用有弹性、防滑、不易脱落损坏并易于清扫的材料。像砖块、沙子及圆滑石头铺砌的路面一般容易使人绊倒、滑倒,不适于老年人行走,但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轮椅的轮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动。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天打滑。

4.2.4 噪音

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太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让彼此听清楚对方所说的话。室外活动应尽量避免噪声源。不可避免时,广场的场地可通过绿化来适当减弱噪音。

4.3 空间围合原则

老人们对空间形态的把握可使人产生方位感,可以明确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而对场所特质的感知则产生认同感、归宿感。这就需要环境空间具有围合感,使形式与人活动时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才能给人留下特殊印象。围合不一定是四面封闭,四面围合的空间封闭性极强,有强烈的向心性和领域感,会令老人感到压抑。活动空间上有一定分割意义的界面也能起到围合的效果。如植物高低搭配、自然地形高低变化、建筑物等都可以形成边界效应。如能灵活运用、随即处理,必能创造充满人情味的空间氛围。

4.4 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空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设施齐备原则

4.4.1 坐憩设施

小坐在室外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其它许多活动如小憩、交谈、观看等的前提,因此对小坐的环境设施要求很高。首先,要从老人的生理条件考虑,避免在夏天受阳光曝晒,冬天寒风扑面,或四周有刺耳噪声的地方设置座位。其次,座位的尺度、质地等也应达到老年人的生理舒适要求。再次,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虑,都愿意选择一些位于空间边缘,背后有依赖物的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人流从就坐者身边穿过,而带来不必要的威胁感。最后,对于交往的需求多表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交谈愿望的老人中,他们希望能舒服地坐着和对方交流信息,因此这时需一些适于交谈的小坐空间,如L型,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座位。这些形式的座位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

除此之外,还应提供台阶、花台、水池边沿、矮墙、旗杆基座等等,这些形式灵活的“第一座椅”可为老人们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使不同需求的老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小坐空间。

4.4.2 娱乐游戏设施

各种娱乐游戏设施是老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去处,设施完善的休闲场所会让老人们情不自禁地去体验娱乐游戏之趣,也有利于老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散步道、各种锻炼器械等。

4.4.3 通讯文化设施及卫生管理设施

包括公用电话亭、书报亭、时钟、电子显示屏、垃圾箱、饮水处、公厕等。在广场的合适位置要设计这些必要设施,方便老人使用。

5 总述

总之,城市广场中的老人活动空间要做到人性化设计,首先要了解老人身体、心理特点以及老人户外活动基本特点,结合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对广场进行人性化的创作,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营造人性化的广场空间。

摘要:通过对老人户外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身体特点分析,探讨城市广场中老人活动场所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关键词:城市广场,老人,空间,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人性化广场 篇5

目前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地追求大尺度, 造成一些广场大而空旷, 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

目前, 由于政府追求业绩等原因, 一些城市广场在建设中, 把大尺度作为设计前提, 盲目的兴建了一些和城市的实际规模并不相符的广场。例如广东省的四会市。它是一个县级市, 人口仅十几万, 却建了一个相对这个城市规模如此之大的广场。它占地20多公顷, 可以容纳40多万人。不仅造成使用率的浪费, 在功能上也有所失调, 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过于空旷的广场在尺度上不符合人类日常活动习惯的要求, 缺乏亲和力, 不适合市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

2. 在广场的使用功能上缺少人性化的设计。

有些广场在设计上只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观赏性, 却忽略了实际使用上的一些细节, 即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习惯需求出发, 在设计上缺少人性化关怀。市民使用是广场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这样的广场往往会造成看起来华丽却无人停留的现象, 造成使用上的极大浪费。比如, 有些广场从总平面设计上看, 绿化工整美观, 草坪和灌木丛也修剪得很好。但在立面上却缺乏空间层次的变化, 没有高低错落, 没有韵律, 给人机械化和枯燥的感觉。有些广场有大片草坪, 却挂上“禁止入内”的标牌, 将游人拒之千里之外。而广场上的座椅和各种娱乐设施的缺乏也使游人的休憩和交往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3.缺少广场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

城市广场是从古希腊诞生的, 从国外传进中国后, 有些城市广场在设计上照搬模仿了外国的广场, 孰不知它缺乏中国的地域特色。片面追求现代化的设计造型, 忽略了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研究, 只会产生千篇一律的广场,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市民们来广场上休闲娱乐是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源远流长的地域特色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 不仅使市民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也便于外来游客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和城市风貌。而缺乏文化特色的广场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还会降低广场的吸引力。

以上问题让我们意识到, 作为一名设计师, 在广场设计上要尊重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广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广场规模尺度的确定, 要参考人的视觉, 心理需求等因素。尺度大小适宜, 布局合理。

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广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分为市级广场, 区级广场, 街区广场等等, 每一级广场都有它适宜的规模和尺度, 功能方面也有侧重。市级广场代表整个城市的形象, 要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考虑到集会, 疏散的需要, 在规模上可以大一些。区级广场以区内主要居民的数量和活动作为依据, 规模不易太大, 主要强调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街区广场主要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场所, 规模易小, 更注重功能性。

2. 创造适宜人参与的场所和公共设施。

兴建城市广场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满足大众休闲交往娱乐等活动的需求。比如, 一个可以让小朋友嬉戏的喷泉, 一块接近地面的亲水平台, 都可以增加广场的趣味性。在广场上设计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设置免费饮水处, 遮风避雨的地方, 多设一些舒适有趣的座椅, 等等。在这样的广场中, 人与景观才会融为一体, 广场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的场所。

3. 设计中融入广场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存在地域差异和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差异。地域文化积淀是一个城市的特色象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用景观设计元素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给市民一种认同感, 归属感, 更能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充满文化韵味的广场既可以使游人增长知识, 同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向外地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内涵。

4. 广场上的绿化设计要注重立面丰富的层次变化。

广场的绿化设计不仅在平面上要美观, 在立面变化上更要丰富, 有层次感。草坪, 灌木, 乔木的“空间立体组合”, 不仅形成错落有致的观赏景观, 也符合游人视线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城市广场的建设需要深入了解市民的各种需求, 包括行为习惯, 心理, 视线, 精神需求等等。同时在视觉设计上要美观, 赏心悦目。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贪图大尺度, 华丽的造型。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 满足大众交往, 休憩, 活动的需要, 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增长, 各种广场在城市中兴建起来。本着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广场的设计不仅要做得美观, 景观视觉上满足人们的观赏性, 更要在功能使用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本文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 探索如何创造让人们能真正参与进去的人性化广场空间。

关键词:城市广场,行为心理,尺度,层次变化,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滨谊著.2005:16-18出版.

[2].《城市设计感性原则和方法》中国城市出版社, 余柏椿著.1997:101出版.

[3].《行为与认知的设计设计的人性化》中国电力出版社, 范圣玺著.2009-3-1出版.

人性化广场 篇6

1 被调查者特征分析

通过对大雁塔北广场环境的调研, 下面将试着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见表1。

从表1可知, 这个样本参与者的特征是:女性略多于男性, 年龄层次偏小, 以中青年为主, 小于40岁的人群占到86%。从活动人群看, 这些特征显示了广场在城市中的定位应该是新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发动机, 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出行距离远 (30 min以上占58.9%) 、使用公交者占到44.6%。从出行的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可以看出, 公交车仍是市民的首选, 广场与家距离少于20 min的选择步行, 选择这两项交通工具的占到79.8%, 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大雁塔北广场周围的交通十分便利, 有良好的可达性。

2 统计结果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2.1 人群在广场逗留的时间段分析

人群在广场逗留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下午、傍晚和晚上, 占到了87%, 这与广场中活动人群的年龄层次有关。年龄层次偏年轻导致广场中的活动时间集中在休息时段。早上和上午在广场逗留的人群主要是以小团体为单位的中老年晨练运动者和大量的穿行人口, 大都是本市居民, 活动无明确目的性, 大都是因为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 来这广阔视域空间放松的。下午时段是广场人流的高峰期, 人流明显分为游玩性和休闲性, 在欣赏完喷泉之后, 人群的活动大都以闲聊、沐浴阳光为主。晚上时段来广场的基本上是附近居住人口, 多为中青年人群, 目的性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晚餐后散步为目的的, 北广场的夜景是他们的最好伴友, 符合了人们晚间散心的心理需求。另一类是恋爱中的青年情侣, 他们的行为心理与北广场夜晚时柔美的景象和安逸氛围相适应。

2.2 人群主要停留区域分析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人群到大雁塔北广场的主要目的是观看音乐喷泉表演及其休息放松, 因此, 人群的主要逗留区域位于音乐喷泉两侧的活动区域。在这一区域里, 人们对花池绿化、地景浮塑区等构成元素的注意程度要低得多, 大部分的视觉注意都集中在音乐喷泉水景这一主题上。观景平台位于整个广场的至高中心点, 十分便于观看音乐喷泉表演。

从图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停留于水景塑像的市民要远高过于喷泉周围休息座椅。从心理行为学的角度分析, 这也说明了人喜于停留在参与性或观赏性较高的区域, 音乐喷泉属于定点开放, 每隔2 h一次, 一次25 min~30 min左右,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间隙之间, 喷泉区域就是一片空旷的铺地, 无景致可言。另外也和季节有关系, 现在的气候临近夏季, 水景塑像旁的休息座椅材质是大理石而喷泉周围休息座椅是木材质, 故市民更喜欢水景塑像旁边的休息区域, 有水可玩、有像可赏, 完全满足了人们喜于参与和观赏的天性。但是广场环境中绿化过于单一, 多以阔叶树为主, 特别是休息座凳区域的树种为银杏, 这种阔叶树受季节影响明显, 致使广场的绿化遮阴效果不尽人意。现有休息座凳区域的树种植间隙很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遮阴效果。

2.3 人群主要活动分析

从图3结果可以看出, 人们到广场的目的主要在于休闲娱乐, 只有极少数人群是路过穿行。其中, 散步、观景的人最多, 休息和带小孩玩的人比较平均, 这类人群来广场的时间比较固定, 每天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小孩玩耍, 家长坐在旁边陪同。体育运动的人群最少, 毕竟这个广场不是社区广场, 是一个面对全市市民的“会客厅”, 可达性和参与性都没有社区广场便捷。总的来说, 北广场有较强的人气集聚能力, 对人群的吸引力很大, 这与广场较强的主题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 北广场也有不足的地方:活动种类单一。笔者在当时现场观察, 发现广场上的人群大部分就只有两种行为:闲坐和散步。

2.4 环境心理分析

从表2中得知, 人们对于大雁塔北广场的整体印象不错, 88%的人认为北广场环境很不错, 是一个供市民娱乐休闲的人性化场所, 体现了西安古都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有37.8%的人认为音乐喷泉是他们喜欢北广场的理由;有20.3%的人认为北广场独特的文化特色很吸引人, 同时, 也有接近15%的人认为广场上的气氛和良好的休息空间不错。

当问及北广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时, 29.1%的人认为广场上的活动种类单一, 北广场除了短暂的音乐喷泉之外, 无任何可供人群参与的活动, 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人群的活动需求。人群由于四周的边界限定和未干的水渍, 很少步入其中, 这无形中就造成了严重的空间浪费。根据现有的条件, 可以把喷泉中间的七级台阶改造成为七座汉白玉石桥, 无喷泉表演时, 行人可以步入其中或观赏桥下水景或远眺大雁塔古迹。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成是大雁塔的基座, 更好地烘托了主题。这样既解决了喷泉无表演时的空间浪费, 又很好的使人融入到了广场环境中。

23.6%的人选择的是更多的遮阴, 目前广场上的休息座椅区的遮阴十分欠缺, 座椅周围的树木并没有达到遮阴效果, 也没有形成成片的遮阴区域, 这不太适合于西安的严酷气候。

也有接近16%的人选择了广场上的服务设施不足和无停车场, 北广场除了一面临近街道, 另外三面都是属于后来开发的地块, 并没有现存的商业区域, 这就要求广场上的各项服务设施齐全, 但是广场上的服务设施并没有适合各个层次的人群, 还是属于中高档的消费, 这对于一个市民休闲广场来说, 是一个不足之处。所以, 应该使餐饮的种类多元化或者地方特色化, 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北广场上公共厕所周围的环境应该更生态化, 淡化这种形式的存在, 应该普及不收费公厕。北广场在广场区域之外的街道旁设有停车位, 但是却远远不够, 面积接近8万m2的广场无地下停车场不能不说是北广场的一大遗憾。

北广场环境缺乏供老年和儿童休憩、娱乐的设施, 残疾人坡道设置在园林区的两侧与力佛灯塔形成的入口空间距离较远, 不宜找到, 人们往往选择抬上进入, 而在园林区内没有进行无障碍设计, 没有残疾人坡道, 残疾人只能通过两侧步行街坡道进入观景平台观景, 同时在园林区的路线迂回, 未能完全、连续的感受环境的氛围, 这应该是设计中的一个失误。

3 结语

从人性化的角度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课题,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对人权和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视以及目前市民社会和邻里文化的复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又赋予了城市休闲广场环境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通过对大雁塔北广场的实地调研剖析, 让我们可以认识到环境与人的互动, 环境对人行为的塑造、心理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起着微妙的作用。总结出前人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也为我们后来的人在人性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上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摘要:以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城市休闲广场进行剖析, 总结出休闲广场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改造方案, 从而使城市休闲广场既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又能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要求。

关键词:人性化,休闲广场,设计,心理学分析

参考文献

[1]段斐, 邹志荣.大雁塔北广场规划设计赏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8 (4) :36-37.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徐磊青,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4][丹]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可人,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下一篇:主体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