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精选12篇)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1
0 引言
居住区不仅是人们用来居住的实体环境, 更是满足居民传统文化认知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人文环境[1]。新经济背景下的居住区更注重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加强对室外空间的的认同感和邻里之间的凝聚力。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焦点,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有的宅前屋后绿地、休憩座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而对拥有属于自己的开放型空间环境倍加青睐。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空间环境不仅仅要形式优美、功能合理, 更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2]。因此, 构建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应加强人性化设计, 符合人们的行为特性, 满足使用者在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 提高其自身素质。
1 居住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1.1 人性化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就是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既要具有观赏性又要具有实用性, 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通过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的使用性、安全性、文化性和发展性, 从而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
1.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规划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前应考虑到其服务对象是人, 并对如何解决人性的需求、弱点、个体差异以及每个人可能有的自我防护意识做足准备, 使空间环境尽可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与其行为活动相适应, 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满足、舒适的同时还能够保持尊严, 从而保证其最终得到相对满意的空间。
1.3 人性化空间
居住区就是我们的家, 也可称作是对自我的延伸, 因此居住区公共空间就应坚持以人为主体, 建立多种为人服务、满足生活需求的人性空间, 处处都能体现对人的关怀。居民在这个空间内进行行为活动时, 能够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活动, 就可称作“人性化空间”。
2 居住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在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必须以人为核心, 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把握以下原则, 即:
2.1 遵循生态性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 应在满足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人与自然生态能够和谐相处。生态景观除了为居民提供娱乐活动的功能外, 还有平衡城市发展、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成为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引入生态设计理念, 使其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物质空间形态、精神文化追求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设计, 其设计不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等物质需求的生物层次, 而是迈向精神文化和心理活动的更高层次。因此, 一个被人与自然共同认可的生态环境才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空间环境[4]。
2.2 遵循人性尺度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是为居民使用和感受, “实用性空间环境”要求设计要具有亲和的人性尺度。亲和的人性尺度包括空间环境中的景观小品尺度、道路尺度、场地面积尺度等, 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尺度关系[5]。较小的空间可以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中心较大的空间可以增强向心力并表现所在居住区的个性[6]。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从行为学、人体工学的角度进行规划, 创造宜人的景观尺度, 从而形成较强的归属感[7]。
2.3 遵循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同样重要。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经济性, 既要考虑到工程前期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出售价和利润, 更要考虑后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品质。因此, 居住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要注重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环境保护, 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 达到更高的性价比[8]。总之,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与经济性相接轨, 取得综合效益[9]。
2.4 注重营造意境
意境是人性化的最高追求, 是一种心灵的创造, 是情与景的交融, 而不是机械模仿。通常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气质、品位和精神, 是能给人以心灵震撼的空间艺术。一种潜在的意境, 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10]。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有张有弛, 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 使整体的构成有缓有急。具有良好意境的居住区空间环境才会给人以流畅、亲切、舒适而又轻松的感觉, 才能让人体会韵味、感受和谐, 从而达到修正行为、舒畅身心、净化心灵的效果。
3 居住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创作手法
3.1 构建人性化的绿地系统空间
绿化植物是居住区中除人以外的主要生命群落, 还是生命的象征,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区室外公共绿地系统是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载体, 同时还是构成其他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因素。居住区绿地系统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就是要合理规划居住区中的组团公共绿地、宅旁庭院绿地、公共建筑绿地、道路绿地等等, 构建为人所用, 服务于民的绿地系统。
3.1.1 生态性———建设多层次植物群落
建设乔、灌、草比例协调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丰富公共绿地空间, 加大空间环境的绿化量, 保证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保持绿化向空间发展, 加快立体绿化进程, 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绿地空间[11]。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对提高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机能有很大作用。
3.1.2 可达性———绿地尽可能接近住所, 便于居民随时进入
无论采取集中绿化还是见缝插绿, 公共绿地都应布置在人群密集并方便居民自由进入的地方。为了引导居民进入, 发挥绿地的功能, 绿地周围最好不要设置围墙, 即使空透的围墙也会产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现在有的小区把中心绿地围起来, 只留几个出入口, 对居民出入带来不便, 降低了居民进入的积极性, 导致绿地的使用率不高。居住区绿地最大功能是使用功能, 其次才是观赏功能, 不实用的绿地只是摆设, 人性化设计也无从谈起。
3.1.3 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
空间环境设计应当从实用和经济的角度出发, 以生长速度快, 再生能力强的落叶树种为主, 并搭配适量常绿针叶树种。其次再追求“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绿化格局, 植物选用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尽量减少名贵树种[12]。为满足居民需要, 绿地内须有一定的硬质铺装地面, 但要注意与绿化面积的比例, 尺度不宜过大。坐椅、庭园灯、休息亭等小品也应妥善设置, 合理搭配, 价格昂贵的装饰材料和构筑物可尽量不用。
3.2 建立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活动, 满足他们不同的人性化需求, 因此需要营造多样化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3.2.1 老年人活动空间
老年人活动空间应设立于中心活动区, 由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组成。动态活动区要注意地面平坦防滑, 保证老人健身活动时的安全, 同时结合绿荫布置座椅, 以供老人活动后休息。健身步道路面可铺装卵石, 让老人在散步的同时还能强身健体。静态活动区可利用树荫、花架、凉亭等园林小品, 为老人提供观望、看报、聊天、弹唱的空间。
活动空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隐蔽性, 防止车辆人流穿行, 使老人有安全感[13], 还要注意组团内的住宅布置, 使空间面向住宅单元入口的位置, 促进邻里间的相互交流, 提高邻里交往密度, 建设和谐小区。
3.2.2 儿童活动空间
儿童游戏场应建立在远离小区主干道, 阳光充足, 安全开敞的空间, 提高儿童玩耍的安全性;同时场地位置应尽量和儿童们常聚集的位置相符合, 保证视线不被干扰[14], 以便形成更大的游戏群体。活动空间内内应健全游戏设施, 如滑梯、跷跷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 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创造性的游戏。内容多少可根据游戏场的面积而定, 但不能干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儿童游戏一般由家长带领, 因此, 游戏场内应当建立桌椅等休息设施, 满足家长休息需要。桌椅的设计既要实用, 在造型颜色方面又要有标新立异,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3.2.3 空间多功能的有机融合
日益丰富的户外活动导致居民对环境功能的要求多种多样, 而且人在室外空间中的活动不是单一不变的, 因此需要促进多种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15]。比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交往、购物功能的混合性;绿化空间中人们健身娱乐、观景等功能的交融。多功能空间的融合, 可以有效减少用地面积, 促进空间多层次使用, 增加空间的使用率, 发挥空间的最大功效。
3.3 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居民由居住区外到自己家要经过以下几个空间层次:居住区入口—居住区中心—居住组团—住宅楼—家, 每个空间层次的交往活动会有所变化, 因而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3.3.1 居住区入口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入口是人们回家、外出的必经通道, 一般标识性较强, 可作为组织活动或聚会时的集合空间。因此居住区入口空间不但要满足交通外出, 还应有一较为开敞的空间, 能够满足多人聚会, 作为集散中心。周围设置一定具有遮阳挡雨功能的建筑设施, 如亭阁、风雨廊等, 也可结合入口附近的商业设施设计茶室, 咖啡厅等。入口空间同样具有约见碰面的功能, 为防止等人时间过长而心焦气燥, 还可以结合其它设施设置阅报栏。
3.3.2 居住区中心的交往空间
如果把居住区比作一个大的家的话, 居住区中心则相当于家中的客厅, 是会见朋友、交流谈心的地方。住区中心是人们活动地方, 往往带有不同的目的性, 因此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空间环境, 充分体现其功能,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16]。例如:老年人活动的棋牌室应做好空间围合, 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适合于青壮年活动的运动场地, 应在运动场外布置一定的体息和餐饮设施, 促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驱使下相识相交;儿童活动中心周围宜布置供家长体息的座椅, 或结合成人健身设施, 为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3.4 营造人性化的观赏空间
居住区绿地空间是由静态观赏空间和动态观赏空间两部分组成, 这两种空间各有特点却又互相联系。绿地中的景物以及静态观赏空间往往是通过动态空间的联系而使景物和谐完美, 从而在满足局部和谐的基础上, 满足整体统一。
3.4.1 静态观赏空间设计
静态观赏空间应选择在人流集中, 视野开阔的开场空间建立, 如居住区的入口空间、中心绿地空间、中心广场、主路的交汇点等等。静态观赏空间应具备良好的对景, 框景和背景等必要条件, 而且还要提供观赏休息的场所。在设计中要尽量提高景观的观赏度, 促进与整体环境的融合统一。
3.4.2 动态观赏空间设计
进行动态观赏空间设计时, 将居民在行走和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观赏效果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研究在行进过程中景物的相对位移及变化规律, 同时还要加强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创造, 以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17]。利用具有向导性的凉亭、花甲、广告牌、桥等的变化求得景观和空间的曲折变化, 保证在观赏空间内平面曲折变化, 竖向高低错落。
4 结语
综上所述, “人造住宅, 住宅育人”, 这不仅体现在居住区建筑本身, 还应体现在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上。因此,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要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其中,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原则, 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空间、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和观赏空间, 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空间环境, 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达到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众崇尚的是如山的稳重,喜欢的是如水的灵动。在居住上建筑的布局上体现一种维护传统的端庄与稳重,在环境上喜欢流水的潺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小区在总体规划,单体布局,户型设计和材质细部等层面上引入本土的建筑元素,能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现代演绎。
小巷里弄是富有生命力的场所,它们四通八达,将千家万户串联成一个整体,构成熟悉而充满不同探寻可能的路径。如果说在建筑的尺度和规模都与昔日大相径庭的情况下,还存在体验传统乡村和建筑精神的可能的话,那将更好的涉及到使用者所感知到的意境而非表面的形式和符号。为此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引入“弄”,使环境与建筑相互交融,景观获得连绵不断的纵深感,居住者在安全,自由的穿行中获得丰富的漫游体验和家园的归属感。任何一个居住者都不必局限于组团内部,而是可以顺畅地享用所有的景观。半地下车库应该间隔布置在住宅之间,其上覆土造坡,种植绿化,营造景观,这使小区地形自然而然地成为上下起伏的地势关系,每个单元南北绿地处于不同的标高上。这些小夹弄也成为沟通竖向的有效通道。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居住者的关系更为密切,步行交通系统变得便捷而有趣。傍晚散步和步行归家时,不必沿着主车道边的人行道单调前行,而是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弄,拾级而上或拾级而下,游走于不同的单元环境之间,住户间的碰面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可以轻松体会到回家的归属感。在楼梯平台处种植可下悬的植物,形成垂直绿化面,让居住者感觉景观掺入建筑内部,让人更加亲近自然。人际交流也更顺畅。天井和院落是民居中重要的元素。如果居住者在新型楼房中也能体验到,那不愧给人带来一种休闲的心境。院落和天井不仅能调节气候,采光,通风,造景等物质价值,而且是传统民居建筑的精神所在。在设计中可以将露台与室内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形成一种上下沟通,内外呼应,前后贯通的小庭院居住模式。顶层退台后引入小天井的元素。三面围合的空中花园留出大面的白墙,住户入住后,以白墙为背景放一些石,营造江南园林的情怀。小区景观也可根据江南园林的造园方式营造江南园林风光,造假山,放入奇石,种植特殊的花草树木,能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在景观中引入水,增添自然气息,给小区带来安静宁和的气氛。
粉墙黛丸这种素色能使建筑显得宁静,闲适和雅致,建筑的低调更可与四季缤纷的室外园林环境互相映衬。现代住宅小区延续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意义不太大,但是颜色和材质则不受尺度的限制,并且效果最好。主体建筑部分采用白色小方块外墙砖或白色的涂料饰面,每层间色彩和阳台采用深灰色涂料,门窗,栏杆等金属构件也采用深灰色,屋顶采用灰色和仿片岩效果的外墙砖。随着日夜的更替,天光的变化,白色墙面会映衬出淡淡的天色,错落的阳台在白色外墙上投下深深地阴影,素色的立面也一样生动而富于变化。使得外立面与室外环境相映成趣。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3
此次论坛由楼市传媒联袂北京鑫丰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旗下“设计师广场”共同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丰台区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多位知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众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并为北京未来城市居住项目的开发献计献策。
随着北京奥运会跨入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将在未来更大地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城市的多样性往往要高于其他城市,而这样的复杂多样也使得聚集的人群层次分明,需求多样,这正是促使人们打开思路,做创意建筑的最基本动力。
楼市传媒总裁蔡鸿岩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北京是中国在开发创意建筑方面走得较快的一个城市,众多新理念、新做法都由北京开始,至今都还可以在其他城市的很多项目里找到照搬北京的影子,例如,SOHO概念、小户型,跃层等。北京这块优质的土壤,给设计师、学者、房地产开发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表达创意的空间。
在北京的三大主要城区里,朝阳有CBD,海淀有中关村,但丰台却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因而十分有必要通过各方力量来帮助城南的建设,使丰台区能尽快赶上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设计师广场通过融入创意建筑元素,向新生代推出效率化、多元化,多维度的和谐生活空间,无论从位置,理念上,对整个丰台区的城市建设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融入创意元素提升居住价值
从狭义上而言,创意建筑应是在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同时人们可以接受建筑师艺术展示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正是由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的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建筑方案虽然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首肯,但却遭到广大百姓,网上舆论的众多非议。
“我们国家现在还主要处在功能满足的阶段,因而在做创意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定要首先满足功能需求。”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建设处处长翟宝辉在谈及创意建筑设计的时候提出,建筑须向城市规划靠拢,从单体建筑走向城市规划里的定位建筑,并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建筑设计的范畴延伸到城市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规划上。只有遵循这样的思路,开发商们才有可能实现其所希望创造的和谐市区,并真正推出适合当前人们居住需求的产品。
当然,一个建筑的创意成功与否也离不开其所在的特定区域,以及与该区域相关的文化,环境等因素。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缩影。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董黎明以茅台酒作比,它只能在贵州出产,假如把配方拿到北京来生产就不再是茅台酒。“建筑设计的图纸可以四处流传,但创意却是唯一的,它是属于建筑师自己的创新。因而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里体现创新的思想,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造型。这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董黎明如是指出。
“生态人居”塑造和谐居住空间
目前国内的创意建筑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建筑的平面,造型等层面上,只满足了视觉或现实功能性的需求。“事实上我们的经济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出不少创意来,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应与现在有所不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居住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文凯就此提出了4点建议:首先应从科技应用角度做出创意,建筑创意不能仅仅止于外观,同时也要体现于技术含量中;其次是生态化,第三是人性化,让居室活动空间更能符合人的尺度;此外,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消耗来保证质量,实现工业化。
而近几年来,各个大中城市都在飞速发展,每个城市的建成区和城市人口近乎相当,如今城市人口已经达到43%,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巨大的发展压力,环境压力,社会压力和设施压力,当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红色热岛效应、绿色水化效应,灰色灰霾效应、黄色沙尘效应和白色秃斑效应,这些均是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生态胁迫。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与耗竭带来了大量资源耗竭和空气滞留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空气的酸化等。因此必须要净化、强化、绿化,活化,美化、文化,这些构成了未来城市从形到神的生态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指出,狭义的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推进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新、体制合理的产业。它包含了5个层次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以及生态文化。
“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是要以生态人居为亮点。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节约型社会、提倡绿色与生态等发展战略,同时也要遵循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生态绿地的建设。”提及把握和实施生态园林,实现城市、郊区、乡镇不同生态区建设的目标时,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专家、北京新型材料建设设计院院长薛孔宽表示,首先应该注重城市人居建设中土地和空间的有效利用,其次要着力发展城郊生态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再次是发展乡镇人居。
生态建设可以带动区域的发展,促使居住和价值理念、建筑和管理体系的转变,同时促进建材向经济型转化,使其耗费资源降到最低,重复率提到最高。从当前整个居住环境来看,人们大多比较向往郊区类型的人居环境,但是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居住空间均非常拥挤,几乎无法谈及舒适的环境,因此十分有必要建造一个适合人居的场所。
设计师广场演绎建筑创意
“设计师广场最大创意突破在于规划的创意。此外,由于该项目建在总部基地附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鑫丰信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赵小明表示。
设计师广场项目设计师迫庆一郎在论坛上向与会者介绍了设计师广场的建筑特色。该项目位于北京西南角,按照南北轴旋转了45度。由4个主要的交通动线进入社区,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格局。黑色与白色是项目的主要颜色。对此,迫庆一郎解释道,黑色与白色这两种颜色不会被流行所影响,是颜色的根源,而且是永恒不变的经典颜色。这样黑白交错把项目分割成了很多体块,缓解了压抑感。而把分割了的体块再进行分割,窗户也被分割成很多小块,形成了独特的外立面,既避免了建筑显得单调的缺陷,又给人带来亲切感,具有一种人性化的魅力。
如果一个建筑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并能激活沉睡了很久的空间,那它一定具有相当的潜力。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以专业的视角称设计师广场为“有明确主题的现代建筑群”,他希望这种珍贵文化遗传能够刺激更多的创意产生,让那些即使是临时性的空间,也能在提高顾客的品位方面有所作用。细节决定成败,不合理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城市资源的一种浪费。
方振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巴塞罗那,巴塞罗那的住宅不是美学上的要求,而是让居住者获得韵致的空间。另一个是日本的崎玉新
城。走出新城的车站以后,无论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雨天都不需要打雨伞,因为各个设施和建筑之间都有长廊连接。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国际先进的居住项目设计的理念,也是恰到好处地协调建筑设计与居住功能关系的代表。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到处可以见到,但在现代住宅群中却被忽略。
聚焦丰台发展创意建筑
参与了设计师广场的规划设计和市场营销的协成行总经理王晓航认为,设计师广场会给丰台地区带来巨大的价值,首先对区域的提升有价值,要营销就得进行重新塑造。他提出应对丰台区重新认识,该区域作为成长型的地块,是城市的要害、城市的枢纽,而且也会成为未来北京均衡发展都市重要的一角。“丰台区的产业既有传统的,也有科技的,同时该区域的人口素质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并不差。这个地区会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在地区文化和人文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会给整个地区增加亮点和价值。”王晓航如是表示。
而在功能上,设计师广场对户型的处理手法着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使产品更加丰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在面对该区域不同的人群做规划和设计的同时,也使得使用价值大大提升。王晓航认为,这样一个创意建筑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丰台地区,“我们每天可以审视这个地区、欣赏它的建筑,这就是除了物理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是人们对城市负责,做出了城市所需要的建筑”。
虽然目前丰台区在同级区域里发展相对较慢,但丰台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斌认为这样的速度从另一方面也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当十多年后,海淀与朝阳区的土地都开发完全了,丰台区却还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机会,从而后来者居上。“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意建筑和和谐居住主要的推动者。而政府则应当为企业服务,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孔令斌在论坛上表示。
文化需要不断挖掘,事实上丰台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诸如西汉时期遗迹等。而在丰台要做创意建筑,则必须首先尽可能地让历史与现代相沟通,并与世界接轨,更加丰富其文化内涵。而如何把传统历史文化,建筑格局与现代,世界糅合在一起,其关键是要使之尽可能兼容,而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中一个较好的交叉点。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4
1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模拟生态的趋向性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模拟生态是人为设计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小区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改善美化了小区的环境。其趋势是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景观因素进行景观设计,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达到模拟自然的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和谐、自然、舒适、朴素、宁静的居住小区环境。
2 小区景观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与模拟生态的结合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人性化空间要求空间不能仅以完成其使用功能为最终目标,还应当提供一种潜在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额外”需要,达到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应尽量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与模拟生态系统的结合。环境艺术小品及活动设施都有较强的人工性,与自然的模拟生态格格不入,所以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的时候,就尽量选生态朴素的材料,如木地板、碎石自然铺成的简单的通行道路;在建筑小品的选择上,除了材料生态外,还要考虑两次形式与整体风格的协调。
3 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人性化空间实践探索——以成都和祥苑小区为例
3.1小区概况
和祥苑小区位于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核心地段,紧邻锦江区政府新址,背后就是锦江城市花园。小区附近有幸福梅林、浅水弯花园楼盘,四川师范大学也近在咫尺,规划中的地铁2号线从旁边经过。规划小区环境单纯,围合空间安全可靠,建筑预留绿化面积大,容积率低。
3.2景观设计的理念及构思
1)维多利亚风格。方案设计中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围绕主题立意安排了多样化的空间形式,并且兼顾整体,同时在设计中体现了流畅、浪漫的维多利亚设计风格,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景观设计突出水体的灵动性以及人的亲水性,再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意境。2)生态理念充分利用水体、植物营造一个局部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更加亲近、融合。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如广玉兰、银杏、棕竹等,并配合适量的特色植物,如兰花楹等。3)建筑的第五立面。充分考虑了小区的功能布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邻里交往的需要,并从构图上考虑了第五立面的景观生态效果图。
3.3景观规划设计
3.3.1景观轴线设计
和祥苑主要包含5条主要的景观轴线,通过小区的中心广场,入口广场景观轴线和贯穿小区的景观绿地与住宅间邻里绿地相结合,以达到创造优美、生态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3.2功能分区
1)雕塑主题园;2)亲子园;3)幸福主题园;4)四季园;5)生态园
3.3.3景观设计节点
1)水景。居住区中可利用水体造景、调节小气候或作为儿童戏水场所,还可以供蓄水、消防之用。和祥苑小区应用罗马柱及小型雕塑使水从柱中间的雕塑喷出,再经过跌级形成跌水流动的水景,设置在活动区内,山石环绕、树草丛生。水景在冬天枯水期时,河道会变的干涸,显露出的河道便成了一条天然的步行道,路面则是自然颜色和天然质地的石头铺设,更富情趣。楼间花池设置在楼间溪水尽端的空间,起到对景作用。潺潺的溪流伴着轻灵的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见图1)。
2)小型木栈台。从规矩的绿地,到曲折的小路、宁静的湖水、现代色调的广场,短短的距离内,每走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观,仿佛人生的经历,时时都有着不同的感受,适合居民聊天休闲。
3)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的应用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美化景观的双重功能。居住区的植物种植设计要以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状况为基础,采用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所选植物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1]。植物配置上要体现季相变化,创造出春花灿烂、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生态景观。在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
4)公共绿地及地形景观。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草坡地形的塑造更能强调水域的轮廓和空间的围合感。在住宅的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能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生态。
5)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的广场是居民的主要共享空间,是一个集使用功能、景观功能及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3]。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美学风格、文化内涵和生态人性的统一(见图2)。
3.3.4照明规划设计
居住小区的照明是提升居住区品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居住小区的局部地区灯具设置不宜过多,避免造成光污染,同时也要避免局部过少,造成“有路无灯”的情况;道路照明系统不仅需要满足路面的亮度均匀,而且需要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以满足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光环境的安全、舒适、经济、审美、生态等的多层次需求。
4结语
1)成都和祥苑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体色,使自身成为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和文化活动需求的综合性生态小区。2)成都和祥苑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3)居住小区环境服务的对象是居民,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同时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营造出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了重返大自然舒适的身心感受。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楼盘的景观空间形态,探讨如何通过在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模拟自然生态空间的手法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化、人性化的生活空间,为住户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居住小区,模拟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董建云,李志涛,张涛,等.嘉馨园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J].河北林果研究,2007(1):99-100.
[3]王磐岩,谢晓英.倚林佳园居住区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5(2):63-65.
居住改变社区空间 篇5
50年代的邻里单位,60年代的街坊,70年代四统一模式下的居住区,80年代的综合居住区,80年代中期开展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90年代开始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与“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中国住宅产业的演变均是将居住社区作为住宅建设的基本形式。
今天的社区相比福利分房时代的居住小区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分房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是用工作单位与单位家属区来分割的,那时候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社区归某个单位所管理,其居者也基本都是同事关系。而现在的社区则是由来自城市四面八方的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的,它不属于任何单位所有,社区内的房子是居者的私有财产,其内部管理也是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社区规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从100亩到800亩,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与此同时,社区配套越来越完善。会所、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甚至是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众多有品位、现档次的运动、休闲设施也都进入了社区。
当株洲房地产发展到较为成熟的今天,社区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最佳的生活圈子,并由此而催生了社区文化。购房者选择一所房子,不仅是选择一种生活,还是选择一个社会圈子和一个文化圈子。于是,株洲市场上出现了“专为成功人士”打造的海派文化社区、新古典主义的高档纯别墅社区、欧洲风格的高档多层住宅区、中式民居特色的江景社区以及高尔夫领地社区。这些界定着不同品位的人文社区,不时地举行各种各样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女性沙龙、义务会诊、植树、乒乓球比赛、外出旅游„„逢年过节也都有相应的热闹喜庆的活动帮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业主排解思亲的愁绪。业主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增进了解,在旅游中建立友谊、促进沟通,充分感受到其乐融融的大社区氛围和高尚的社区人文环境。
社区物管服务也越来越周到。从IC卡门禁、电视监控、红外线防盗系统到24小时安防巡逻、家政服务,从社区公共绿地、卫生的维护到管家式的隐性、个性化定制服务,株洲今天的数个大型高档社区已经将物管完全提升到服务的层面上来了。
论居住区针对老年人的人性化设计 篇6
关键词:空间;私有环境;安全感
对老人来说,他们利用户外空间的重要目的是同其他人相遇并产生交流,所以,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要求是舒适、安全有保障、户外空间易于通达,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享受自然,并可做一些散步或晒太阳的活动而使身心受益。老年人既需要安静又害怕孤独。我国已是老龄化社会,不断增加的老年居住者对生活感到厌倦。对他们来说,没人愿意呆在孤零零的房间里,在调查中,被问询者中50%的老人表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他们会每天在户外坐上一会以消磨时光,70%的人会利用健身器械进行运动。80%的人会在夏季在户外活动。他们中很多人在室外的时间主要以静坐修养为主,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不会用于剧烈娱乐活动或积极的社会交往,相反,他们会反思自身和现察这个身边的世界。对另外一些老人来说,与朋友一同游戏运动、讨论问题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整个小区会成为他们的户外起居室。或者干种植、饲养宠物的事情。女性老年人则更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家庭琐事。或是在小区内看护子女,这些都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和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衰退和下降,他们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等在青年时期不注意的设施都会出现障碍性心理,生理的变化使这些地方对他们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更是由于由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老年人对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如感官会随体力的衰弱而
衰退,肢体活动受局限,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也会变得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善于采取新的活动方式,而仍习惯固守以往的生活方式,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过程,他们产生不满意感。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关注及其对空间的需求会有很多偏好,针对这些健康状况不佳、社交圈狭小的老人进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提供多种户外空间以供其活动。不管设施和活动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户外都应保持多样性,并有余地进行选择。在步行道的选择上提供不同的难度和长度;设置扶手等辅助性设施和要素,提供多样轻松的娱乐休闲活动区域以鼓励行为不便的老年居民参与。(2)在住宅单元外的私有小天井和阳台的设计上,要给人以独立感和功能感。这些空间可用作室内生活的延续。通过门廊、后院、天井和花园等良好的设计来增强自我意识,提供私人活动区域。(3)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可以利用户外空间设计来增强。许多老人都会害怕跌倒、被陌生人打扰,或者孤立无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老人们对户外空间的使用。老人若有安全感,他们会选择外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户外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流通性。(4)在室内和户外之间设计过渡区域。由于老人行为的不便,他们很难参与和处于那些身心要求较高的活动或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老人出门时会害怕眩光和温度的过大变化。过渡地带可以帮助他们停下来适应光、热、声的变化,还可用来观看他人和小憩活动,并为适应环境、准备参与活动提供时间,或为老人作为一个舒适的观赏点而存在。(5)创造用来社交会面、与朋友亲近和独处的亚空间。老人利用绿地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与人见面和交谈。由于退休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常只能在社区内活动,并与他人见面。因此,与他人见面的机会常出现在自家附近。所以,要注重通过见面和交谈来使老人获得参与活动的感觉。在户外与家庭成员共度时光也别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非常大的人来说,即便只是坐在一旁看别人活动也是参与活动的一种方式。可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围合性的尺度较小的半私密空间,使好友之间可进行私密性交流。总的来说,小空间更适合于老人的倾谈,因为它可减少一些周围其他情况的干扰,可作为自己的室外会客场所而存在。(6)适当设计和安排绿地景观,以帮助老人在户外对方位和路线的寻找。设置特殊标志指示牌,或在重要地点提供详细的感观指示,以表明老人回家路线,并保证区域之间视线的畅通,标志应设置在明显位置,使人能容易的找到。(7)提供充足的可感知信息,使人们方便的对环境进行感知和享受。它是一种弥补老人感官机能下降的一种方法。尤其要注重可触觉要素的设计,因为视觉和听觉通常是随年龄最先衰退的机能。(8)老人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健康和锻炼,也是促使他们频繁地使用绿地环境。散步和锻炼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户外活动。所以应设置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娱乐设施应该是重点。(9)应使老人在室内就可享受到户外的乐趣。一些高龄老人经常在室内观赏户外活动。因为观赏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许多行动不便的人喜欢在窗边观察季节的变化和事物的发生。所以应用一些植物来形成框景。栏杆的高度和窗台不应遮挡静坐者的视线。夜间照明可提供安全和保障并有趣味性,但不能影响他人睡眠。
参考文献:
[1] 郭笑梅,北方居住区绿化种植与水景景观设计研究[D],2009.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7
1 SOHO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意为小型化办公和家庭办公模式。SOHO模式的出现源自于居住在美国的部分艺术家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SOHO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足不出户,知天下”的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传统关系也受到了新思维的挑战。就时间概念而言,不少人已不再注意上班的时间,而更注重工作的效果。越是脑力劳动者,越是创造性工作者,对时间的要求就越不重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房屋品种的界限模糊了。住宅不再像住宅,办公室也不再像办公室。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也可以在办公室开Party。信息文明把工业文明给各种房屋品种的界定打破了。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最先出现了SOHO族,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如:作家、记者、经纪人、摄影师、计算机编程者以及其他自由工作者,他们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之形成了自由、随意甚至与常人完全相悖的工作生活习惯,他们十分在意个人空间的支配性。在美国,SOHO族大约占工作人口的13%,欧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家庭办公市场正在以8.2%的速度增长。
几乎与各发达国家同步,我国约在1997年开始接受SOHO的概念。SOHO族的出现及应运而生的SOHO住居,对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类型及方向。SOHO住居对于工作、居住、社交等方面要求的交融,使得居住空间不再是按照普通意义上的功能被硬性的划分,而更具有融合的、中立的特征。
2 SOHO族的特点及其对居住空间的要求
SOHO族家庭生活与办公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使其对空间的封闭与围合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工作时间与周期的灵活性使得SOHO族对空间大小的灵活性与延伸性有了较高的要求;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对居住空间的要求是非固定的;社交的需求使得对交往空间的要求提到重要的位置上。
基于以上特点,SOHO对其居住空间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与办公社交空间一体化。SOHO住居对于工作、居住社交等方面要求的交融使得居住空间不再是按照普通意义上的功能被硬性的划分,而具有融合的、中立的特征。2)休闲性与亲和性的融合。生活和工作一体化之后,家成为SOHO族生活的重心。家庭毕竟是人类栖息地,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样,作为家庭空间的一部分,工作空间及其办公设备也被烙上家庭印记。SOHO住居中体现出居家性的一些特征更为人所关注。3)住宅应兼容社会生活的其他功能,但其基本居住功能不能被破坏。众所周知,住宅是个人所有的私密空间,在过去任何功能的引入都会破坏住宅原来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除了吃饭、看电视以外,还会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孩子的游戏、家中老人的活动等等。这就要求居室中要有家庭精神生活空间,担负起如同过去堂屋所起的作用。而办公功能的引入又给住宅赋予了新的内容。处理得当即可兼顾住宅与办公双重功能,使各种功能空间相得益彰。
3 SOHO居住模式的人性化体现
人文主义包含着对“人”最深切的关怀,是一种重视人的存在的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的设计思潮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表现最多的为对城市文脉的探求,对贴近人的细微尺度空间元素的推敲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以人文为核心的人际结合以及将社会生活引入人们所创造的空间中是其基本主题。人文主义落实到空间设计上就是“人性空间”的营造。对于SOHO一族而言,居住空间包含了其“工作、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对其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住宅设计中的人性化、人文主义精神。
4 SOHO居住空间设计分析
4.1 SOHO居住空间功能分析
SOHO一族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模式———将工作与生活合二为一,进而将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合二为一。如何处理好多种行为在同一空间中的关系,是设计SOHO居住空间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居住主体的生活方式与居住行为,SOHO住宅的功能结构与普通住宅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普通住宅中,城市中普通居民的家庭生活主要围绕起居、用餐、睡觉等活动内容。在SOHO住宅中,这种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用餐和起居活动被弱化,厨房的部分功能被送餐服务所取代,工作、上网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4.2 SOHO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1)讲求空间的多义性。空间的多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空间在不同时段可以容纳多种功能;另一方面空间在同一时段可以容纳不同功能。SOHO一族工作与生活合二为一的生活方式,对其居住空间功能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居室不仅仅有起居功能,还必须具备会客、活动、学习的功能;卧室也不单单只是用来睡觉的空间,同时应具备工作、学习的多种功能,有时甚至需要在空间设计时灵活设计隔断,尽量减少固定隔墙的使用,以使卧室空间变得更加灵活、开敞。2)讲求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是SOHO一族的生活目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主要包括采光、日照、通讯等。舒适性要求住宅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日照,对居住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起居空间可设置落地窗、凸窗以扩大视野;整个空间尽量做到南北通透,以满足室内通风。3)讲求居住空间个性化。居住空间因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工作性质、个性差别、生活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它同时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形式,因此它在体现个性差别时最为明确。在公共空间中人的个性差被公共性所遮盖,但居住空间则是个人化的特殊空间,它的形式不依其他人的意识为主,而是充分体现主人的性格,爱好、情趣、文化、经济收入、工作性质的个人化空间。4)讲求居住功能的完备。SOHO居住空间要求具有工作、生活、交往的多功能的使用空间。因此,要有可以满足工作所需的各种电子与网络设备要有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私密空间及场所设施,有可以满足交往所需的开场空间。
5 结语
从人类对建筑使用上的最初追求,到追求建筑的舒适、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发展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后得以回归本质:营造适合人的行为的空间。而只有真正做到人与建筑、环境的融合,才能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对SOHO住居人性化设计的思考,正是迎合社会发展,体现建筑设计中人文主义的最好的诠释
摘要:在阐述了SOHO基本概况的基础上,论述了SOHO对其居住空间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SOHO居住空间讲求空间的多义性、讲求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以及讲求居住空间个性化的设计原则,以期更好的诠释SOHO居住模式中的人性化原则。
关键词:SOHO,居住空间,人性化
参考文献
[1]田贺,田晓东.SOHO模式对未来住宅和室内设计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3(3):35-36.
[2]马雯.人文主义的建筑观——透析建外SOHO设计中的人文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0):77-78.
[3]徐建伟.简约建筑的人性化——建外SOHO设计[J].建筑学报,2004(4):40-41.
[4]本刊编辑部.建筑创作空间——朱小地谈SOHO现代城的设计构思[J].建筑创作,2000(3):29-30.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8
居住小区环境涉及面相对广泛, 主要可以分为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 其中室外景观中包括绿地景观及硬质铺装, 绿地景观设计是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 即保证景观设计能够满足景观需求的同时, 能够全面满足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 这就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通过设计营造出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态自然的生活环境, 居住小区绿地设计应结合用户行为需求, 对其行为进行分析, 以此作为基础来满足所有用户的心理需求, 实现人与环境的心灵感应。例如对老年、青少年以及残疾人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以满足其需求为根本, 绿化环境的变化引起人的思维变化, 心理的感知, 将绿地设计与人性化设计融为一体, 提高整个环境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1]。
2 居住小区绿地设计特点
2.1 绿化与美化效果
小区绿地景观设计应提高绿化与美化效果来改善居民的的生活环境, 这一点可以通过植物的合理搭配来实现。例如选择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等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风格, 根据季相变化, 适当地应用色叶植物, 利用较突出的色彩变化增加艺术效果, 提高美化效果, 常见的如金叶女贞、红叶石楠、银杏、红枫等能够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2]。
2.2 人性化设计
小区绿地设计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进行设计前需要详细分析居住的人群特点, 对居民行为以及心理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阶层、年龄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案。例如, 噪音是居住小区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绿地设计中进行改善, 选择高大层密的植物种植在建筑周边, 可以对噪音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 并且还可以改善建筑周边环境。
3 居住小区绿地人性化设计措施
3.1 绿地道路设计
一方面, 小区道路人性化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小区主道路、组团路以及宅间小路。其中宅间小路主要位于居住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 与每个居住单元连接, 主要供居民步行以及自行车同行, 并且因为送货车、救护车以及出租车的频繁出入,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 因此一般应将此区域进行铺装。而小区主道路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 更是居民间交流活动的生活空间, 在进行设计时应满足交流与活动需求, 必须要做好绿化、小品以及铺地等设计, 对于小区的主路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同时, 预留足够的道路绿化带宽度, 一般会设计行道树以美化道路, 在道路交叉处植物设计要保持视线的通畅, 对小径、大道到用树木强化可起到强化走向效果, 对道路的入口及道路转弯处可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植物造景, 起到对景、导向、标志的作用等等。
3.2 儿童游戏场所设计
必须要满足不同年龄聚集性、时间性、季节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等特点, 主要以不同年龄组为设计要点, 以满足其不同爱好为目的进行设计, 其中还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性要求。游戏场所围护, 一般可以选择用高0.5m高围墙或者篱笆来对游戏场进行围合, 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动物进入, 同时也能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儿童身高比较矮, 在设置围墙时应控制好高度, 并且选择的围护植物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绿化设计应人性化, 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是开放的, 自然的, 可以设置绿篱迷宫或者绿色植物做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 或适当种植一些遮阴树种, 以供夏日遮阴, 满足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 让孩子感受绿化创造出的自然生活气息。
3.3 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第一, 小区门口。院门的设计应保证其高度与宽度的合理性, 并加以绿色或丰富的植物色彩美化, 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以及主体建筑之前的协调性。另外, 院门还需具有标志性, 以民族特征、地理关系等为基础, 通过体量、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来体现小区的特点, 能够增加周围环境的活性。第二, 雕塑。雕塑是居住小区中设计比较常用的元素, 不光本身的优美艺术形象给人美的享受外, 还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协调, 在设计时应保证其具备生态、亲情等特点, 例如选择亲情为主题, 能够为小区整体环境带来温馨, 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居民对待亲情的态度。第三, 庇护性景观构筑物。要求其具备开放性又具有遮蔽性, 例如常见的亭子、走廊、棚架以及膜结构等, 应以满足使用的方便性为基础, 造型、尺寸、色彩等于周边环境相均衡协调, 植物造景改善园林建筑的质量环境。
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绿地是小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现状来看大部分居住小区绿地设计突出了绿化与美化效果, 但是在人性化的设计上还存在一定不足, 这就需求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分析了居住小区绿色设计的原则, 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地设计,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魏冬梅, 王云鹏.浅谈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5)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9
关键词:居住建筑,给排水系统,人性化设计
1 水管道系统噪声的控制
(1) 尽可能使用噪音低的管材。近年来管材各方面的质量均有很大的改进, 尤其是塑料管材价格低廉、轻便、安装技术门槛低, 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建筑中, 但是相比较铸铁管, 它的抗噪音效果不好, 一般其水流噪声比铸铁管要高10分贝。因此一般在厨房等对噪声要求不高的地方, 可以继续使用塑料管材, 而在卧室厕所等需要安静的地方, 建议可以考虑使用铸铁管以屏蔽噪音。还有一种UPVC螺旋管也是备选材料, 但是其价格较高, 对于预算吃紧的建筑体来说不是一种优先选择。除了这些选材上的处理外, 还可以从改善排水路径角度出发, 选择更加优化的路径, 再配合合适的降噪音配件, 相信可以让噪音降低到最低程度。
(2) 改善管道的通气能力。居住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可以按照通气方式的不同分成四种, 通常情况下优先采用的是双立管排水系统, 这种系统拥有专门的通气管道, 能够有效增加管道的排水能力, 从而平衡管道内的气压、减少气塞, 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还有三种降噪效果没有第一种好, 但是也属于常用的降噪管材, 可以考虑:伸顶通气排水系统、环形通气排水系统和器具通气排水系统。
(3) 选择可以降噪的排水器具。座便器等进出水装置很多噪音都很大, 是居住建筑的噪音源之一, 为了降噪可以考虑改善座便器的结构, 使用无声型座便器, 将冲洗水箱的高度调至最佳从而减少水流压力以减少噪声。还有就是,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 可以将座便器的冲水方式改进一下, 选用虹吸式的冲水方式, 从而降低噪音, 因为冲落式的座便器是依靠水的推力来完成清洁效果的, 噪声非常大, 已经是淘汰的产品了。其中可以选择虹吸漩涡式座便器, 这是虹吸式中噪声效果最小的, 喷射虹吸式和半虹吸式的噪声相比较较大, 不建议用户使用。
2 防止水浪费以让人居环境更加环保
水浪费不仅损失金钱, 也不环保, 因此要设计、采用更好的防止水浪费器具, 让涉及水的建筑型材更加人性化和绿色化。
2.1 控制座便器等卫生用具的水压
按照国家相关业务主管机构的规定, 结合市场上常规的座便器等卫生用具规格, 可以知道大多数的座便器等卫生用具都存在超压出流这个问题, 使得座便器等卫生用具的出水流量比国家规定高4倍左右, 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 建议使用更环保、节流的器具和技术。具体可以是, 控制座便器等卫生用具给水点的出水压力, 配备一些节流孔板、减压阀等减压设施, 从而使得用水量大为减少。
2.2 选择更为节水的卫生用具
从目前的市场可能性看, 一般是缩小座便器等卫生用具的水容量, 将过去十几升的水箱缩小为6-9升, 甚至更小, 并使用冲洗效果好的有虹吸式、虹吸喷射式、虹吸涡旋式座便器, 以让大家树立节水意识。还有就是多使用新型节水龙头, 比如脚踏、肘动式水龙头, 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和节流水龙头等, 以取代过去比较浪费水源的螺旋式水龙头, 从而达到节水效果。
2.3 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以让人居建筑更加节能
目前很多小区都集中采取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 很多省市也都以政府令的形式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 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值得更多地区和小区推广使用, 不仅环保节能, 还能发挥示范效应, 让更多节能环保的措施应用在人居建筑上。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较为成熟和常见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组合模式有无论怎么配置, 都存在季节性较强、对日照条件依赖性大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让住户得到足够量的能量, 但是在雨季、阴天还是有不足的情况发生, 建议可以采用辅助加热等电力配套措施来加以解决。
2.4 合理设置户外集中水表井
目前根据市政管理尤其是水务部门的规划设置, 一般居住建筑的水表都集中设置在室外并深埋地下半米左右, 这种设置能够有效服务用户, 但是也存在冬季难防冻裂、雨季可能被污水浸泡而造成二次污染、致使安全饮水得不到保障等诸多不够理想的状况发生, 因此, 为了让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健康, 建议设计时对这些水表井采用保温井盖来避免冻裂, 或者在给排水系统设计施工时, 专门留有一定空间用于地下室方式水表间, 或者在1层进楼处设置水表箱, 以解决二次水污染的问题。
2.5 有效解决高塔水箱供水二次污染问题
根据科学实验, 自来水的氯含量在放置24小时后即为零, 在水温和气温较高的夏季更是缩短至12小时, 因此为了更好地让饮用水保证安全可靠, 要更正GB 50015-200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不再遵从贮水箱内储水超过48小时应设置水消毒处理装置的规定, 而是从更加安全环保的角度出发, 在实际设计时按12小时来控制, 尤其是在投资允许时, 可以专门设置即时水消毒处理器具, 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2.6 空调冷凝水管的设置问题
根据GB 1990-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安装规范》的规定, 空调冷凝水管设置不应该妨碍他人, 也不能对居住环境造成各种妨碍, 因此建议:一是在室外公共场所的居住建筑设计中, 不能将冷凝水直接排放到路面、室外, 而是要采取措施合理处理。二是对于一些老旧小区, 尤其是南方高温湿热地区的小区, 如果没有考虑到冷凝水的排放问题, 就可以采用UPVC管材进行集中排放, 并且不能与雨水管共用, 以防因雨水管堵塞或雨水排放量大于该立管的设计流量时造成倒流。
2.7 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问题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 很多都是公共空间特别少而狭窄, 一旦有火灾发生就是很麻烦的事情, 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设置不当就很影响住户的生活, 而不设置就有重大隐患。结合笔者经手的一些项目, 笔者发现, 很多消防设施的设置问题都处在和排水、土建、设计等工种的配合上, 一是一些设计人员按照最小的尺寸来设计楼层的走到、安全通道等, 将宽度限定为最小, 并且消防栓箱体没有暗装、隐藏墙体内, 造成疏散宽度不够, 二是一些电梯前室墙面不够大, 一些给排水专业人员把消火栓箱设置在电梯门口, 不仅影响美观, 也给乘坐电梯造成不方便, 显得不够人性化。因此笔者建议, 在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上, 一定要设计、给排水、土建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都能协调好, 争取合适的位置并使用暗装技术, 以便安全、美观、方便都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鑫.环保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09 (05) .
[2]孙田坤.论室内给排水节水节能的措施[J].华章.2011 (11) .
[3]尹东方.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10 (S2) .
探寻居住空间的原型 篇10
原型理论属于分析心理学范畴, 与建筑理论分属不同领域, 但自古已有不同学者对建筑学中的原型加以研究。早在1753 年《建筑文集》中, 法国学者马克- 安托厅·洛吉耶就提出过“原始茅屋”的概念 (图1) , 认为这是建筑之于人类最本质的内容 (1)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建筑类型学也是向建筑的历史起源追溯, 追寻建筑的原有状态 (2)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佛·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以人性角度对建筑进行系统归类。这些学者没有正式提出建筑原型的概念, 其研究内容却对建筑原型的认知有重要作用。建筑原型依然是较新的概念, 不同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均形成不同见解 (3) 。
作为建筑的重要标志, 居住是建筑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历史几乎就是居住空间营造的历史。即使当今划分出不同的建筑类型, 实际上非住宅建筑也必然要附带居住属性。居住空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心理需求。
英国精神学家乔治·弗兰克尔认为, 人类的基本特征是掌握将自身的心理过程外部化, 这是文化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前额区和视觉区扩展, 促使人类开始拥有想象力, 继而制造和使用工具、创造符号和图腾崇拜等等。对居住空间发展影响最深的是火的使用:一方面火是可控的温暖之源, 另一方面火能驱赶大型食肉动物, 从而占领天然洞穴, 即人类最初拥有的居住空间 (图2) 。这个新生的居住空间对人类而言意义重大。这是首次与大自然的风餐露宿和日晒雨淋决裂, 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变得固定、温暖、舒适, 而且也导致一系列生活模式的改变。
对四出狩猎的人类而言, 火从原先不可靠近的自然物变成获取持续光明与温暖的来源。他们把火种带到山洞口驱赶天敌, 也带到洞内形成与户外阴冷潮湿对比强烈的环境。此时人类对“家”的概念不断加强:那个火种持续燃烧的地方, 才是带来安全感的地方。狩猎的人类长期在外, 这块舒适的领地逐渐变成他们魂牵梦萦之地。人们获取火种, 占领山洞, 继而发展出分工模式:固定居所允许妇孺老人留守而只需壮年男性外出狩猎, 行动效率大大提高, 且留守的成员获得更多时间进行其他活动。成年女性开始担负照顾家庭的责任。弗兰克尔形容女性从此“不仅是一个生物学所支配的对象”, 她的形象开始与“家”相联。长期在外的男性回家后急需食物和温暖, 这都在女性的照料下得以满足。因此男性开始把“家”代表的温暖转移到女性对家庭的照料上。女性的形象开始嵌入到家的形象当中。此外, 儿童的成长由于定居而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 成长的印象除了母亲的面容, 就是山洞内的火光和温暖, 火的意象也成为“家”的一大要素;同时, 老人们不再是群体的累赘, 由于稳定的山洞生活与火光带来夜间聚会的可能性, 他们开始向后代叙述年轻时的经历。从此生活经验和技能开始传承, 历史开始连续, 族群的凝聚力也开始得到加强。
上述变化都是在这个原始的家中发生的。最初只用火占领的山洞已经变成人类眼中不可替代的唯一的家的形象, 这就是心理过程外部化的结果。弗兰克尔形容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对抗, 增强其对抗大自然的意志;必须控制和改变自然, 并且只要可能就会逃回到自己建立的环境, 他称之为家。他必须在这个环境里创造温暖和爱, 以保护他能逃离外面世界遇到的危险。家和世界成为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
集体无意识中的居住空间原型自此诞生。原始人理解的天然山洞与当代人理解的钢筋混凝土盒子住居并无差别。山洞中的火, 在现代变成灯光以及暖色偏好的装潢;原始家庭中成年女性的形象, 在现代家庭的氛围中也同样重要;原始山洞中围坐火堆的群体活动, 到现代变成客厅、起居室、餐厅等家庭交流空间, 对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温馨感同样显得必不可少。
我们对家的感受都是独特而具体的, 这导致当中一些细节不能获得所有人认同。然而居住空间原型则显现全人类对“家”这一意象的共性——并非反对个体之间的理解差异, 亦非试图统一这些差异, 而是抽取出当中最原始的共鸣。困难在于居住空间原型并非言传就能获得的。其混沌性限制了其真实状态的展现。即使列举诸如火种、女性、聚会等要素也不能准确描述其真正状态。正如亚历山大所说, 事物的特征都依靠在它身上反复发生的事件来赋予 (4) 。而居住空间原型的特征, 也依靠千万年来反复在住居当中发生的活动来赋予。
首先, 居住空间原型应属于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是由建筑最基本的居住属性所决定的。除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住宅, 历代建造的陵墓及宗教建筑也代表人们给祖先的“家”与给精神的“家”。即使后来建筑划分出不同功能, 非住宅建筑也必须满足特定的居住属性, 如舒适性、亲切感等等。
其次, 居住空间原型与本能的内容有所交叠。这是由其出现的条件决定的。只有本能得到满足, 持续压抑的心理需求才能从躁动不安化为稳定, 原型的内容才得以显现。心理学中对本能需求有不同的归纳,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 史蒂文·赖斯的16 项人类本能欲望等 (5) , 这些对本能的描述几乎能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中一一对应。然而居住空间原型并不等同本能的需求。原型强调一种整体且立体的状态, 其混沌性决定当中内容缺一不可。然而本能只是单方面的强烈需求。居住空间原型的状态不能简单割裂为个别本能来分析。
再次, 居住空间原型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纯粹状态, 但当融入到个别群体或个体时, 必然会产生独特性。这是原型产生千差万别居住空间的重要原因。美国建筑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曾提出, 居住空间产生差异是由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成。尽管人们对原型有统一的感受, 但具体到每个民族或每个群体就会产生个别的特征, 甚至对居住空间原型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减。
最后, 不同群体对居住空间原型的理解和体现, 都是相对当时的物质文化环境而确定的。如原始洞穴对现代人而言是简陋不堪无法共鸣的, 但对原始人而言却是对抗自然风雨和猛兽的重要慰藉。阐释舒适、安全、归属感、私密性等概念时, 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 而每个群体以至每个个体心目中的居住空间, 都是相对他们而言的“精神港湾”, 所涉及的已不止居住空间的物质条件, 更是精神慰藉, 这也是居住空间原型的核心所在。
居住空间原型的存在能对现今居住空间设计以至于建筑设计提供人文主义的指导。经过理性的洗礼, 建筑理论已经对物质上的合理性有相当的认识, 但依然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对居住空间原型的研究, 不仅能提炼各类建筑代表下的文明在跨越时空界限之上潜在的普遍性, 还能在溯源过程中探索出建筑及其居住空间的初始状态。建筑的历史就是居住空间营造的历史。居住空间暗示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关注到这种潜在需求, 即使不是居住建筑, 也必能使设计内容更具灵魂, 符合使用者内心所需, 与他们心灵相接。
参考文献
[1].袁罗牙.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1 (4) :67~70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郭红.建筑原型的阐释[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倪梁康, 周剑云, 等.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1辑, 空间意识与建筑现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5]. (英) 弗兰克尔著, 褚振飞译.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 (一)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篇11
关键词:居住空间 设计 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设计”的释义为: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与英语“design”一样,中文的“设计”同时承担名词与动词的意义─可以指从事“设计”这项工作的成果,也可以指工作的过程。本章中,动词的“设计”,也就是过程的“设计”是探讨的重点。无论什么领域,为“未来”提供计划、方案、图样的,大致都可以成为“设计”。例如结构工程师把计算梁柱尺寸的过程描述为“设计”;设备工程师会认为“设计”是在建筑物中合理排布各种管线;服装设计师则会以“设计”引领流行趋势……“设计思考”与“问题解决”等话题必须和科学、数学、语言、艺术、历史、社会及政治研究相结合。可以说,设计涵盖了艺术与工程,设计是一条弹性的纽带,联系着精确严谨的工程与感性幻想的艺术。
进行居住设计的任务时应该如何进行思考,认知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大量的对立思维方式──从机械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到发散神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中间状态的大量的复合思维方式。设计思维具有以下几种重要特征:
1.记忆能力:直觉思维。
2.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型思维。“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思考科学技术的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
3.创造性思维:也叫做“感性”思维,主要是通过“想象”形成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形象过程。这是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设计中最鲜活的推动力。
作为设计思考,将理性思维与丰富想象力相结合,是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寻求灵感,激发全身感官,发掘头脑潜能,以图形为助手,使思维系统化和专业化。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处着眼、细部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大处着眼指的是在设计思考中应该先有设计的全局观念。这样,在设计时思考问题和着手设计的起点就高,不宜陷入琐碎零散的境地。细处着手是指具体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住宅室内的使用功能,深入调查、收集信息,掌握必要的资料和数据,从最基本的人体尺度、人流动线、活动范围和特点、家具与设备等方面反复推敲,使局部融于整体,达到整体和细部的完美统一。
2.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居住内部环境的整体性质、风格应该一致,并需要与室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设计时需要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多次反复协调,使其更趋于完善合理。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意”是指立意、构思、创意,“笔”是指表达。一项设计,缺乏立意与构思就等于没有“灵魂”,设计的难度也往往在于一个好的构思,但产生一个独特成熟的构思往往需要足够的信息和充足的时间,需要设计者反复思考和酝酿。因此可以边动笔边构思,即所谓笔意同步,在设计前期和出方案过程中使立意、构思逐步明确和完善。
对于居住空间设计来说,正确完整又有表现力地表达出住宅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使业主或评审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设计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图纸、模型、文字说明甚至多媒体演示,选择必要的表达手段才能准确地传达设计师的思想,并与业主建立良好的沟通。在设计表达中,图纸质量的完整、精确、优美是第一关,因为在设计中,形象毕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图纸表达则是设计者的语言,优秀设计的内涵和表达应该是统一的。
作为设计,它与艺术创作有所不同,它所解决的是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它的性质是完善生活方式。居住空间设计所涵盖的学科和技术层面较为广泛,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就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但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因此,只有在设计的前期,必须合理分配时间进程,对阶段性解决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拿出合理的方案,完成设计。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篇12
居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演进史上的永恒主题。居住区规划是为达到人们对居住的物质和精神各方面需求目标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工作。如果说这项工作的“显性”目标是提供舒适, 安全, 方便的生活空间, 而其所存在的“隐性”目标却是对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的一种引导。因为在所“规定” (指设计而成的) 的居住形态中, 将通过被使用的各种空间里的居住活动, 而渗透出居民的生活风貌和影响着生活价值的取向。“居住造型是时代生活方式的物化……, 记载着符号主体所处时代的物态系统以及文化心理和人的价值观念”[1]。因此, 居住区的规划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形体与空间的安排, 更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关系的综合性工作, 渗透着深层次文化的理念, 体现着人文观念的物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机制的运行, 打破了完全由国家统一投资和政府集中控制住房的供应体系, 鼓励了住宅产业的发展, 现实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居住困难的状况。但是, 由于在效益为先的市场价值观的驱使下, 从开发商到规划设计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市场。现今多数居住区规划存在着外部空间设计的“市场化”、道路结构的“定型化”、绿化系统单调的“草坪化”, 住宅单体设计的“西洋化”潮流等一系列问题。市场的问题从其整体的运作来看, 终会在政策与效益中谋求完善, 而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却不是一件简单的问题, 关键是在于提高规划的观念和思想。从技术角度而言, 并不应该责备那些规划设计, 但从深层次的设计理念而言, 我们忽视了设计中的人文观念。作为居住区规划, 不仅是单体的摆放或堆积, 而且含有更加复杂的内容——各种性格空间的构成、住地行为的规律以及社区文化延续或建立等。是建立在以居住、空间、文化三位一体为原则的创作过程。因此, 就规划设计本体论而言, 也标注着更有意义的人文精神。
规划设计的“人文观念”并不单指传统“人文”思想中人性的内容, 最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意义。注重研究人们在居住生活中所形成的与居住方式相关联的文化心理和人的价值取向。居住文化是居住在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有机组合, 体现了城市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精神的依靠。交往时时发生在居住区的各种空间 (包括场所功能) 中。居住区规划则是依据人们的活动规律和对生活的要求, 站立在创造新文化 (健康的合乎居民生活方式进步的文化) 视点上,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处理好居住问题中各种细节的创作活动。 (就规划设计的本体论而言, 也是一种文化)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作为所有创造性工作的一种理想追求, 体现关心人、体贴人的高尚品质, 那么“人文观念”则是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演进, 它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合理的满足, 更是一种对深层次居住文化的追寻与创造。
2 人文观念与居住区规划
就居住区规划本体论的人文观念而言, 是建立在对居住区的全方位认识基础上, 以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共同取向作为研究的目标。确立“以人为本, 文化为先”的设计态度, 通过各种技术性手段以取得空间结构与生活文化的对应, 达到居住空间的“文化转换”目的。居住区规划核心工作是对各种居住空间的组合与安排, 以“形”达“意”, 形意都应该适合对也居住文化高品味 (适合社会进步与人文心态发展趋势, 就非狭义上的高雅文化) 的追求。一句话, 就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对各种性质和功能空间 (外部和住房内部) 安排。以人文观念为创作理念, 创造符合人的各种活动特点, 并能引导新生活方式的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使居住区不仅成为物质环境优美, 生活方使、高效的城市文化社区, 同时成为市民享受健康、文明、公平、向上文化氛围的精神家园。因此, 应该提倡居住、空间、文化三位一体的“整合设计”思想, 吸取传统的精髓, 引进现代的文明, 推动居住文化的发展。“整合设计”就是“从整体方面综合性考虑, 有历史的、现时的和未来的, 是全寿命的、多学科的, 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整合设计需要整体的配合, 整体的协调完成”[2]。整合设计在规划中的具体适应则应强调各种功能空间组合的协调性与整体性。首先, 应该从市民的活动心理与文化心理出发, 结合居住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确定规划结构和空间序列。以居住人文观为设计轴心, 创建丰富、生动、清晰、生态的生活环境。为体现与传统 (指一般程式的) 规划设计的不同之处, 应以人文观念为指导思想的规划, 应该就具体的运作 (指工作方法和设计方法) 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
2.1 建立对居住和生活方式全面深入研究的态度
居住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精神内涵, 在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存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结构的影响, 如旧城区、商业中心区、近郊区等, 由于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运行 (交通、人流、商业等服务业) 对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 在居住形态中存在着差异。如旧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和传统生活气氛的“含量”较多, 体现历史文化的基础较深, 在更新中的居住区规划思想中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应该加强。在商业中心或CBD地带,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由于经济功能的显著, 其邻近地区的居住区在住户与形态之间有着明显的人口高密度、年轻化特点, 入住者多为中心区办公人员, 生话节奏快。但每过假期, 容易出现“空城”现象, 现今我国某些大城市商业中心区也有类似的趋势。而近郊区的居住区一般是为分流中心区人口或城市产业中心的人口。因此, 这些居民心理一方面有对旧城中生活方式的留念, 另一方面出于自然环境相对优越, 对新的居住方式势必存在着一种向往意念。对于有一些特殊生活经历或信仰的社区, 居住方式有着更加多的特殊性, 居住文化也具特定性。因此, 研究居住文化是一项复杂综合的工作, 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城市的居住水平、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形成了城市文化大背景下的不同“亚文化”地区, 为能满足不同文化性格的需求, 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必须进行仔细的居住文化调查与分析, 引导规划的顺利展开。
2.2 室内外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创新相结合
内部空间指住宅内的各部分空间, 包括户型内居室、厅、厨房、阳台、储藏和户型外的门厅, 楼梯、外廊、平台, 首先在选型和设计中以满足生活起后的功能为原则, 其次应根据住户的构成 (年龄、性别、收入状况、教育程度等) , 从形态与内部组织作创新设计。加强邻里交往的机会, 如日本“交往外廊式”现代集合住宅, 新加坡生态住宅等。在形态上应采用丰富小区建筑景观, 突出小区环境个性的住宅单体, 取得与现代生活审美要求多元化的适应性。
外部空间是小区规划的工作重心, 又分为总体空间格局与各类公共、半公共空间的组合, 这类空间是居住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场所, “空间形态及系统组织是形成居住区特色的要素”。[3]居住区的特色将满足居住归宿感、领域感、自豪感的居住文化心理需求。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户外空间的形态、尺度、界面、节奏变化符合法民的活动规律并促进人与人的社会交往, 才能创造出充满和谐又有生机的生活气氛, 体现传统的“人丁兴旺”的居住文化观。在创新方面, 可以从历史与国外先进的思想中吸取营养, 利用传统居住的空间优点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性进行“同构”, 保留人们传统空间的尺度与社会功能, 融入更加合理、健康的生活环境, 如97上海住宅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绿色原野” (朱文一主持设计) , 把上海观念与传统里弄生活空间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思想的认可价值。其次, 应该给台自然, 扩大绿化率、减低建筑密度, 并通过不同形态住宅 (高低住宅, 连排, 单栋住宅等) 与环境结合, 形成“综合性社区” (英国汉普斯德帕克设计) , 利用这类居住区建设尝试地协调一些社会问题, 建立公平才能和谐相处的人文观。总之, 居住形态不可能千篇一律, 在规划中也不可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格局“型制”, 应根据不同文化特点与生活习惯, 在尊重人文的意识下, 结合自然与生态, 通过整合设计 (包括小品、铺地、绿化等设计) 探求居住空间的文化内涵, 推动居住生活不断进步的进程。
2.3 建立公共参与机制和管理机构组织社会活动的思想
公共参与思想起源于西方60年代中的倡导规划 (Advocacy Planning) 运动, 鼓励使用者参与决策与设计建造 (如英国拜克住宅区建设) , 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为更好地体现人文思想, 就应该多方位了解居民的需求, 设计人员的调查分析:是单方面努力, 要得到详实、可靠的结果以得到规划方案的反馈意见, 只凭“甲方” (指开发营建单位) 意见不够。但是, 就“公众参与”四个字而言, 可谓是“言简意赅”, 但在操作上却是“实属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经济和文化素质的问题, 也有说这是“体制”问题, 笔者认为不尽正确, 因为公共参与是一种社会行为, 从社会形态角度而言, 我国社会形态应该比西方进步, 因为我们一直在提倡“集体本位”的人生价值观, 但又为什么实现这一工作方式很难奏效呢?主要是因为人们长时间地、被动式地一直由国家近似于无偿提供住房的现象而引起。“自上而下”的供房方式在住房选择上余地更小, 其次是对居民所能限定的权益范围与内容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参与的主动意识。再有房地产的运行机构未走上法律轨道, 开发效益的稳定上升又使最关心的此事的一方 (开发商) 缺乏有效地引导。因此, 要提倡公共参与, 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和管理机制, 促进居住区建设中社会力量的支持与进步。
社区文化一方面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但同时, 也需要强有效的意识引导。国外居住社区管理中, 社区自发或有一定的机构来组织定期的社区活动。包括体育竞技、家庭娱乐、社会宣传等有意义、有趣味的大众聚会型式, 增多了人际交往的机会, 增强了邻里感情。在这一些场面中, 人们忽视了肤色、地位、层次等差别观念, 尽情沉浸在公众欢乐气氛中。我们今天的居住区中的物业管理机构难到只会收取服务费吗?因此, 人文观念不仅是设计者的思想, 也是整个城市社会共有的意识, 规划者的责任在操作设计的时候, 向开发单位或部门引进有助于居住文化发展的先进思想, 更主动地担任起推进居住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责。
3 结束语
居住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是为人类生活提供高质量居住环境的手段。为了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 不仅依靠必要的物质手段, 还要不断加强设计理念的文化份量, 从居住文化发展的高度上去指导空间的整合设计。尊重城市居住形态的客观发展规律, 用历史观点与时代价值观全方位理解居住中人文的思想, 并建立规划设计本体的人文观念, 达到规划目标与居住文化发展的契合, 建立引导与创造健康、公平、文明生活方式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开彦.方便.舒适.和谐——构建21世纪未来住宅, 97.2.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推荐阅读:
人性化的建筑空间07-12
居住区景观的人性回归05-10
人性化的办公空间设计10-15
城市人性空间07-22
人性的缺点 人性的优点08-12
人性化的教学11-02
交通标语的人性化10-21
课程评价的人性化06-06
企业的人性化管理06-27
医院的人性化管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