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理性的人性化(精选4篇)
教育呼唤理性的人性化 篇1
摘要:在当前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价体系下,中小学教育往往基于生存理性过分重视高负担课业任务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偏离教育理性。因此,要立足生本教育理念,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及家长就应回归教育理性,转变育人思想,真正实现中小学课业减负,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性,课业负担,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但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虽然许多省市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对作业时长作了具体限定,但收效甚微。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思辨分析,将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归结为个三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低或者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二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单纯以成绩来区分学校、教师、学生,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倡苦读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但鲜有深入研究为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要求减轻课业负担却减而不少的原因,更鲜有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实践经验。
一、教育理性共识的缺位导致课业负担难减
目前,在中小学阶段的既定评价体系是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评比,其是衡量一个学校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依据来评价学校教学水平和筛选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评价体系为繁重课业负担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学校及家长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必然重视对学生在升学竞争中有利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偏离教育规律和教育理性。
中小学生的课业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竞争中成为获得更高教育机会的途径,因此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为了避免在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失利都愿意承受课业负担。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的生存理性,对课业负担的认可是基于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而并非从教育理性出发,基于学生也心智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需求设置课业学习内容。虽然两种理性都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但两者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最终观念指向及教育结果将有天壤之别。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家庭都在呼吁减轻课业负担,但又不得已承受课业负担,为何会存在如此矛盾的状况呢?首先,从教育主体角度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理性,但当其中一方主体秉承教育理性预减轻课业负担时,却无法确认其他方主体是否会基于生存理性继续承受课业负担,也就是说,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教育理性的共识。那么,在这种不确认的状态下,各方主体只能选择依旧屈从与生存理性,以免在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其次,从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以生存理性为主要的运行逻辑,我国尚未构建起符合教育理性的评价制度,因此,“减轻课业负担”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再多的减负规定,学校及家庭愿意给学生减负,最终还是会屈从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回归到生存理性。
二、回归教育理性,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既然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难的原因在于教育理性的缺乏,那么就必须重新构建教育理性的共识,重新审视和反思既定教育评价体系,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动改变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以学生发展性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使中小学教育突破现有“减负难”的窘境。
既然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课业减负难的症结所在,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主体,首先应通过制度形式确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确保各层级学校都依据该体系考核和选拔学生,从而保持制度性的统一,为达成教育理性共识提供前提;其次应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者积极探索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有效地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再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性考核方式及小升初升学制度,既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进步。
三、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权利,让学校和家长主动走出生存理性误区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长,让学校和家长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减负工程的核心。当教育行政部门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考评学校教学水平及选拔学生时,学校和家长就会达成教育理性的共识;当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办学地位,学校就会积极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实现全方面多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全社会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今天,让教育理性真正回归,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鼎力共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中小学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分析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B):47-52.
[2]沈玉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28-31.
[3]李晓栋.生本教育理念下减轻我国中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6(5):113-116.
教育呼唤理性的人性化 篇2
关键词:教学方式;爱心;真心;耐心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曾经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只有从心出发,用爱教育才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的双手就像是抚慰孩子的摇篮,教师只要用爱与感化教育孩子,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爱上学习。因此,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有一颗博爱的心,这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精神。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爱和包容对待学生。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该亲切地对待学生,笑脸相迎。在相处中学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发火,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耐心包容学生。发脾气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俗话说“色厉内荏”,表面的强大往往隐含着教师内心深处的无能,是教师心胸狭隘和没有气度的表现。例如,我班上有一个女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不愿意交朋友,成绩更不用说。隔壁班的一个女学生还经常到我班来找她无理取闹,经过我的一番制止,才让她过上了安静的日子。每次交作业时,小组长总说她又没有交作业,开始我也只是稍稍提醒过几次。我认为女生是比较要面子的那种。没有想到她总是屡教不改,始终不做作业。更令我生气的是有一次上课时,我总是看到她拿着一只笔芯在那里不停地甩来甩去,甩几下,又在笔记本上画几下,连续地甩了多次,始终写不出什么东西,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叫其他的学生给他借一支笔用用,很多学生都说,她借了笔从来不还。当时,我心中的怒火真不知道怎么来发泄。在这个时候,我一直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发火,心里一直默念着告诉自己冲动是魔鬼,对学生发火不但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还会使学生对教师更加畏惧,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换句话说生气就是拿孩子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此,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微笑着把自己的一支笔借给了她。后来的几个星期,她认真了许多,像这样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二、不要吝啬教师的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有一定的出入或者是存在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虚心地接受错误并改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阴影。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应该赞美和鼓励学习,给予他们自信,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喜爱教师,做到爱屋及乌,积极学习。有一次测验,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居然只考了五十几分,并且卷面极不整洁,态度极不端正,写的字歪歪斜斜。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他整脸写着郁闷。我让孩子们首先自己想办法改正错误,我告诉他们,实在不会的可以请教同桌或者老师。只见这个孩子很认真地在那里改了起来,其实,他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过了一会儿,他已修改得差不多了。我立即拿着他的试卷在全班做展示,并说:“改得很不错,字迹也很工整,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優生的水平了,之后是要持之以恒。”经我这么一说,他脸上露出了笑容,顿时增加了几分自信。只有这样做,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学生才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来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三、教育学生要有耐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不是交头接耳就是呼呼大睡。或者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教师站在主导位置上,教师的权威让学生感觉到畏惧,在课堂上不敢和教师说话,也不敢直视教师,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为了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亲切地对待学生,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问题,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遇到事情要耐心的处理,不要向学生发火,这样才能够进行高效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真心去包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班华.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新华文摘,2002(11).
信息技术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篇3
一、回归生活世界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 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将使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失去意义而不复存在。
中小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 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 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 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 是不完整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开, 中小学生一方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中小学生在参与课程 (尤其是地本、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建设与开发活动中, 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 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 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 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 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回归社会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群体、社区、社会。信息技术是信息交流的第一需要,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但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空, 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中小学生是归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 其个体与他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互动性。学生在实际交流交往活动中, 建立了个体与群体、单向与多向、直接与间接、纵向与横向、跨时空与跨文化等多元交流交往。无论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 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 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个体活动中解放出来, 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 (团) 体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社会化。
三、回归文化视野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呼唤理性的人性化 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
一、理性化的概念
在论述理性化这一概念时, 首先需要明白两个与之相关的概念, 即理想化和非理性因素, 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深刻的分析理性化, 明白理性化的内涵而不至于将这几个概念混淆, 方便今后的思政教育与真正的理性化思维结合。
理想化是一种感性认知, 更加倾向于个人对于未知的完美设想, 存在一定的绝对性, 缺乏规律性和实事求是的哲学逻辑, 当代思政教育是实践性的价值理性行为, 所以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理性化的思维, 因为理性化思维是哲理性的, 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做出的行为决定, 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理性思维。
非理性因素指的是人们出于一定的原始本能欲望而做出的反常的行为与决定, 或者表现为不符合客观环境的情绪、欲望等, 包括人的欲望、情绪、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化因素是缺乏理智的情绪化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予以重视, 将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如意志、信念等升华, 辅以理性化的思维, 方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 理性化概念可以定义为:根据客观环境和现实依据做出理智、科学、哲理性的有意识行为决定的认知, 理性化不是单独独立于客观现实之外的, 是根据社会当下的制度、习俗、信仰等因素决定的, 所以理性化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的阻碍
当代的大学课程普遍都开设了思想修养课程, 但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即在于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理性化思维, 思政教育课程大多流于形式, 具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工具性特点明显等有碍于思政工作理性化的痼疾。
1、工具性
所谓的工具性在马克斯.韦伯认为, 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也就是说, 工具性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 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过程与目的是否合理并不在意。
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各方的重视,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表现出一种功利性的倾向, 思政工作往往沦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一个工具, 这种错误倾向导致思政工作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师生都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敷衍, 思政工作的内容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道德准则, 大大降低了学习先进理念的积极性, 同时对师生的理性人格塑造造成阻碍。
2、政治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长期以来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在革命年代, 正是由于我党思政工作成绩明显, 才能取得全国人民的支持, 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 不少思政工作者固步自封, 没有看清我国当代的基本国情, 单纯的将思政教育作为宣传工具, 使得思政工作枯燥乏味, 很难被受教育者接受。
同时, 由于“极左”思想和“政治价值中心论”的影响, 在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 很多道德范畴的概念被赋予政治色彩, 比如在采访一些见义勇为者时, 记者都会问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又或者报道一些甘于奉献的先进人物时, 总要将这些人与其政治身份相联系。我们的社会及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完整的道德评价体系, 如果脱离了社会物质基础或者民众内心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将成为空中楼阁, 只能空泛的存在于一些政治文件中, 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3、形式性
由于受教育者的多样性, 思政教育没有一套普适的教育体系, 每一个受教育者由于其教育背景、生活条件、道德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 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 思政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的对症下药, 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 同时, 思政工作应当落到实处, 不能一味的喊口号, 没有实际效果的思政教育必然是不被接受的, 最终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让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
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 由于局限于部分教育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客观环境条件, 部分思政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 “满堂灌”、“空口号”的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仍然停留在教育者照本宣科的说教、受教育者一味接受, 双方毫无互动, 课堂缺乏参与性与创新性的落后教育方式上。如此流于形式的思政教育必然是没有实效性的表面工作, 也是短视的一种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的重要性
1、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衡量思政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只有当思政工作的内容被受教育者接受, 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时, 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行为充满活力, 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是他们往往也容易冲动, 易受不良思想的蛊惑腐蚀。针对这样一个受教育对象, 思政教育必然要选择理性化的途径, 理性化的思维是哲理性的, 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能为教育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理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 自发的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 排解自身压力, 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奠定重要条件。
2、增强发展性的重要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一味的停留在一个阶段或者一个阶层, 应当有纵向与横向的扩展与发展, 才能保证思政教育能够增加更多的受众, 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而作为年轻一代, 大学生们往往拥有独特的想法, 充满创造性, 如果大学生这一群体都具有理性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无疑将对社会的发展和思政工作的创新带来更加强劲的动力。
理性化的思政教育能够带来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 提高思政工作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因为理性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具有独立自主的属性, 不断的提高思政教育的理性化程度, 能够让受教育者发挥出自身的主体精神, 自觉能动的运用科学辩证的理性态度和思维方式, 去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从而自主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坚守;同样, 让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 将能使这一群体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现代历史, 明确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 从而坚定这一群体对党的拥护, 巩固党的新生力量。
3、提高可接受性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给人一种枯燥、死板的刻板印象, 要改变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态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 如何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也是受教育者从口服到心服、将先进科学理念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性化思维具有科学可靠的认知性属性, 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化思维, 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科学理念和社会正能量的认知程度, 从而去伪存精, 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舆论中的一些过激言论和国外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 进而自发产生一种对理性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内需”, 改观当下对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 提高思政教育在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可接受性程度。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途径
1、把握基本国情、基本原则, 抓住主要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今的社会仍然是物质人与社会人并存的时代,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所以不能以发达国家或者高级知识分子的知识觉悟要求所有受教育者, 应当把握教育也按照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有层次分阶段的开展思政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途径不能脱离物质实际, 在教育方式上做到不空谈理想建设而忽略实际层面的物质鼓励, 应当在教育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既不拜金, 也不一味夸大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观点。同时应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担任学校辅导员, 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大学生, 最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向, 能够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思政工作。
2、与时俱进, 合理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确立和全球化浪潮的来临, 思政工作不能一味的因循守旧, 停步不前, 而应该兼收并蓄。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恰当的使用“新话语”, 以此提高课堂的可接受性和创新性。
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课堂接受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语言体系陈旧, 观点内容照本宣科, 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进而造成思政工作实效性欠佳, 只有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性思政教育体系,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 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话语体系,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提升, 改进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针对性和效果。
3、实事求是, 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发展决定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价值教育, 教育的内容不光有政治基本理论, 也有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等问题。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的发展而设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 一味的说大话, 说空话, 只能背离了思政教育的宗旨, 不但会损害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还会对党的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是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一代, 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如果为了一时获得受教育者的开心而说大话, 说假话将会对大学生造成一种对社会的不信任、对老师的不信任, 从而让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对一些正确的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 破坏思政教育的诚信体系建设。
五、结论
理性化的思维是独立自主的、是科学可靠的、是科学人本的, 同时具有主体性、认知性和实践性的哲理性思维,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可以让他们产生对思政工作的内需, 生发出对正确的思想观念、优良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素养的渴望与追求, 这种内需将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沿着科学与人文的轨道前进, 推动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素质全面提升,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理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旦建立, 必然对思政工作带来延绵不绝的动力,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理性化, 并不断提高理性化程度, 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龚群.论功利价值观与现代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 (5) .
[2]李宪伦, 莫玲娜.关于高等学校依法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 :38.
[3]毕玉才.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宜量力而行[N].光明日报, 2007-1-23: (5) .
[4]李宪伦, 王劲松.论理性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J].广西工学院, 2009 (6) .
[5]许文贤.论理性精神的提升对当代发展的双重效应[J].求实, 2008 (11) .
【教育呼唤理性的人性化】推荐阅读:
呼唤纯真的教育08-07
《爱的呼唤》教育案例08-09
现代公民教育的呼唤08-18
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08-10
投资呼唤理性回归06-17
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着情感教育09-05
教育呼唤童心06-27
教育呼唤爱11-16
教育呼唤智慧05-09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