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童心

2024-06-27

教育呼唤童心(精选3篇)

教育呼唤童心 篇1

曾不止一次地探问我教的学生:你们最喜欢哪种老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常与我们沟通, 有情趣, 还有童心的老师。

记得陶行知深情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 变个十足的小孩子, 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而要变成小孩子, 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像孩子简单透明、活泼勇敢、天性好奇、容易满足的童心。

明朝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 真心也。”可见, 为人师者, 如若匮乏童心, 便将失却真心;然失却了真心, 又怎能打开学生五彩的心扉,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失却真心, 师者则无法俯察一颗颗纯真无瑕的童心在砰然律动, 更无法与学生稚嫩的心灵产生共鸣。君不见, 诸多优秀教师常常就是个大孩子、老顽童, 他们怀揣童心, 忘却年龄, 永远年轻, 成为学生的忘忧草和开心果;他们敞开心怀, 不设城府, 倾听诉说, 堪称学生的忘年交与知心人, 用师者的童心为学生开启心智, 拂去尘埃, 抚慰心灵。没有童心的教育, 是一种失去柔润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童心泯灭是教育之大忌。许多教师似乎早已忘怀自己曾经天真而窎远的童年, 在学生面前, 终日保持着一副尊者、长者与智者的深沉形象。对学生因顽皮任性所表现出的种种“轻举妄动”是那样的不能接受。殊不知, 这些“轻举妄动”竟然大都是自己童年的翻版。在教师的眼里, 当然是学生错了。于是, 我们的教育似乎从小就在教学生守规矩玩深沉, 就像《千字文》里所说的那样, 有教养的孩子要学会“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意为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 言语对答要安定稳重。毋庸讳言, 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中, 渐渐的, 孩子张扬的个性被悄然扼杀, “古灵精怪”的念头也被成规所绑架。

作为教师, 倘若拥有童心, 就不啻保持了你童年对世界的好奇。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今天的学生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学生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当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时, 你就不会变得无动于衷;保持童年的好奇, 你会在对问题的反复诘问中, 从心底自然萌发探究的激情, 将对问题保持兴趣与专注, 犹如一个在沙滩上拾贝的毛孩子, 始终带着好奇的眼睛去寻找美与海的故事;保持童年的好奇, 就像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 会有汩汩的对教育的追寻与热爱蒸腾而起, 滋润着日益浮躁与不安的灵魂。

我喜欢金庸笔下的老顽童, 他年纪虽大, 但天真无邪、爽朗可爱、童心极盛。他无需包装, 无需面具, 没有敌人, 是一个永不知晓人间势利的老孩子。前不久, 有一项调查, 问题只有一个: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将近80%的人认为, 最珍贵的是那些已经失去或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20%的人觉得, 正在拥有的东西才最珍贵, 而在这少数人当中, 又以儿童居多。看来, 儿童离幸福的距离最近, 是幸福感最强的群体。拥有童心的人心态更健康, 更易满足, 对未来更充满渴望。有句话, 豁达是冷眼看破红尘后, 重新又变得像个孩子。拥有童心, 可以去除功利之烦扰, 常常从心底升腾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愉悦欢欣,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童心简单明朗, 纯粹健正。应当承认, 儿童在守规则讲公德和善恶是非的判断上, 时常要比成人纯正精准。儿童恪守信任、看重尊严、讲究平等, 不懂得妥协撒谎、玩弄欺骗。也许, 对于当前我国教育中诸如教育公平欠缺, 学术造假案频出, 高校腐败屡有曝光等陈年积弊, 根治它们的绝妙良方也许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

作家刘再复曾说:“回归童心,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凯旋。”而我要说:回归童心, 教育定会迎来春色满园!■

教育呼唤童心 篇2

22、体验学习,收获快乐。

23、精心教,总有收获;专心学,必成大器。

24、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

25、奉献教育,永远快乐;立足本职,无怨无悔。

26、以心灵感受心灵,用智慧赢得尊重。

27、师者先以德化人,后以技服人。

28、师德如山,山高水远;知识如水,水深流长。

29、平凡岗位上播种希望,平淡生活中显示精彩。

30、树木、树人,树良心;育苗、育才,育师德。

31、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

32、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朋友。

33、以我的真心,换学生的真心,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

34、孤灯破夜鬓发霜,春蚕伏案桃李香。

35、用爱呵护学生的心灵,赏识的目光看待每位学生。

36、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37、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住宿生。

38、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39、师从德为本,心从爱为源。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呼唤童心回归 篇3

一、打造生活化课堂,保护纯真童心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1. 回归生活做“ 主角 ”

思品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的生活,同时又从新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更多的道德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道德。所以我们的思品课堂不光是在学校里、教室里,更好的课堂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最好的老师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能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做个主角,让真实的生活造就儿童美丽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家里的文明》一课。我先让孩子们做了一份调查和统计:

然后根据调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讨论,孩子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服,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接着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孩子们倾听了自己父母的话后,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讲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讲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最后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该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2. 真 情实景做“ 演员 ”

新课程中,思品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很多故事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有的故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苦恼和烦恼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看似与道德无关的事情却隐含着道德形成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生活化的课堂,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我设计了模拟活动。首先创设四个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然后小组汇报结果。最后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意识,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在这堂课中,完全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生活中运用它,真正做到了“模拟现实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的课堂。

二、构建活力课堂,呼唤童心流露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由发挥潜能。

1. 洋 溢“ 宽容 ”的课堂

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在传统的思品教学中,一个学生对社会现象提出质疑,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会被老师不厌其烦地更正。在不“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机械地接受着来自满着各种好奇想法的脑袋中打满了许多疑问号,为什么这样不对?为什么我一定要向他一样?为什么……

一次思品课上,讨论做好事情是不是为了表扬?有的孩子直接说:“我做了好事,当然是要让人知道了,我还要得到大人的表扬,因为那也是一种认可。”马上就有孩子站起来反驳了:“我不同意,因为雷锋叔叔做好事就没人知道。”是啊,在课堂中我最希望能听见不同的声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认可他们的观点。在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我们学习了课文《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一课。通过教材我们知道张大爷是为小区创造洁净环境的默默奉献者,其实我们身边像张大爷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我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说出他们的名字。生1:我爸爸帮助邻居修过电视。生2:我同桌经常帮助我学习。生3:我们家楼梯也经常有人扫。我们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好事,不能带着任何有偿心理去做。这么一讲,既没有否定两种想法,让学生产生排斥感,又较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

2. 包 容“ 凌乱 ”的课堂

一个平等对话、互动开放的课堂,课堂纪律肯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是非观念的讨论,学生尤为兴奋。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专制式的课堂管理倾向,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不允许学生无意间的说话;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除了一系列的“不允许”之外,学生一旦触犯了纪律,教师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假思索地用专制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都是阻碍构建互动开放课堂的拦路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专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自由式的回答与讨论,来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充满“ 合作 ”的课堂

这个合作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好—坏”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在合作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可以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学会合作》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例如,先把学生分成六人一个小组,出示从简单到复杂的六组数字,在10秒种之内记住,然后汇报结果。让他们在课前调查好的情况下,学生分组合作,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分享,最后整理出一份较为详细的资料。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尊重他们学习交流的习惯,让纯真的童心得以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上一篇:不良反应报告下一篇: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