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2024-07-26

高中语文呼唤语法(共10篇)

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篇1

当前,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甚至演绎成摄人心魄的好莱坞大片《2012》。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简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教育, 而低碳教育又呼唤“低碳课堂”。随着规范办学行为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高考任务性和人文过渡性两大特点, 既要完成高考升学任务, 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求平稳过渡到大学教育。为了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高中语文课堂必须走向低碳化。

一.何谓“低碳课堂”

这里提出的“低碳课堂”, 是指绿色环保、节能简约、低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课堂, 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减少教学垃圾 (如语言、知识、缛节等垃圾) 的污染, 节约课堂时间、师生精力、教学资源等能源, 回归生态课堂, 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低投入、高产出”, 从而实现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二.呼唤“低碳课堂”的意义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反思目前的高中课堂教学, 传统的以消耗师生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教育发展观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各学科都想方设法挤占休息时间去集体补课, 以一味地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求得“赢在高考”。结果学生烦学, 教师烦教, “烦”的根源在于高考强压下的“高投入、低产出”。高中语文要想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 就必须打破这种樊篱。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高中课堂教学加入了“畅所欲言”、“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环节,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然而, 冷静反思一下我们就能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 折射出放任与浮躁, 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 却丢失了宝贵的“低耗高效”, 还让一些教学垃圾应势而生, 污染了原本清新的课堂。为此, 我们呼唤“低碳课堂”, 有了“低碳课堂”才会有高中语文教育的优质发展。

三.高中语文“低碳课堂”的构建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回归生本教育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体现到教育教学中, 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模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生本教育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 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理念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语文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本教育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低碳教育”需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因此, 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介入。生本教育理念要贯穿“低碳课堂”教学始终,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新的教育竞争。

(二) 教师充分准备, 深入学生实际, 精心预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打无准备的仗。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课前“高投入”备课是学生课堂上“低耗高产”的前提条件。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 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精讲、略讲、不讲的内容, 以求“优等生吃饱, 中等生吃好, 学困生吃了”,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实现“低碳课堂”的“低耗高效”。所谓备学生, 就是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对学习的主体充分了解, 摸清他们的“底子”, 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不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高度, 但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尽情投入, 力所能及。

心中有“生”以后,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精心预设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堂。有了预设, 课堂做到有的放矢, 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预设巧妙, 学生就会感兴趣,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有帮助。在预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做好两个方面的预设, 一是课堂语言, 二是课堂提问。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创设“低碳课堂”的关键, 首先要做到经济有效、精练准确, 力戒罗嗦话、两可话、题外话、空洞话、口头禅, 避免产生课堂语言垃圾。其次要以优美感人的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严谨、简洁、优美、感人的教学语言,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 大大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问题来呈现, 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的设计能力, 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 直指教学目标, 达到教学“低耗高效”的目的, 也使课堂呈现符合人性的灵性。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讨论性, 不能出现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填空式的问题垃圾。

(三) 创设原生态课堂环境, 让学生自由呼吸, 充分参与, 放飞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 在洗尽了

铅华后, 又回归了原生态。“低碳课堂”追求绿色简约, 当然缺少不了原生态的课堂环境。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泗水边为我们展现了他精心设计的生态课堂图景:绿草如茵的河畔, 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 有的蹲着, 有的坐着, 老师弹琴, 弟子唱歌;弟子弹琴, 老师倾听;老师循循善诱地询问, 弟子自然真实地作答;老师快乐着弟子的快乐, 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原生态的课堂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的教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的充满和谐、融洽和友善的生态环境。

语文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动态生成, 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参与。学生充分参与是“低碳课堂”实施的核心, 也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原生态课堂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并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此外, 创设原生态课堂环境还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在“低碳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充分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 打造可持续发展课堂, 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低碳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平台, 构建语文“低碳课堂”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低碳课堂”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心态和策略, 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 实现课外的无限延伸,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关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 特别是那些闪烁着学生创造力火花的“节外生枝”, 精心打造它们, 让它们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其次, 语文“低碳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对课堂直接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低碳课堂”教学, 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后续学习, 提升人格素养、教学艺术和风格教学, 而且要掌握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性的知识, 不断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在实施“低碳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不断地为之努力。

当今社会, 低碳、高效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以一种思维开启另一种思维, 就像一朵花的盛开会开启整个春天, “低碳课堂”教学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构建高中语文“低碳课堂”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精心预设、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课堂的原生态, 让语文的诗意、教师的诗意给学生诗意的影响,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之上。让我们共同期待高中语文“低碳”教育春天的到来!

贾佑智, 江苏新海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随着规范办学行为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高中语文课堂必须走向低碳化。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效益,低碳课堂

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篇2

3篇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1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2

超实用期末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精讲

知识概述

Ø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Ø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Ø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知识精讲

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句子

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

她‖身份特殊

(2)非主谓句:蛇!

站住!

好大的雨呀!

禁止吸烟!

嘿!

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

(1)句子成分及位置:

[状]+(定)+

+[状]+

+<补>+(定)+

(2)概念:

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b.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是什么”或“怎么样”。

c.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d.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5.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

①双宾语: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a.给我笔

b.教你(一首)歌

②兼语句:是指一个成分一身兼二任,既做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

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a.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兼语句)

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连动套接兼语)

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

【符号】:()定语,[]状语,<>补语,‖隔主谓,宾语,兼语

①苹果‖[一共]两公斤

②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繁荣。

④(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⑤只顾自己,不顾集体,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

⑥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如: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如: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如:由、由于、因

(6)介对象,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如: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

【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

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

他在学校

(动词)

他工作到深夜(介词);

他到了

(动词)

他给我讲故事(介词);

你把书给他(动词)

他比你差

(介词);

他们比一下(动词)

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

(1)表并列,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

(2)表递进,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

(3)表选择,如:或、或者

(4)表转折,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5)表假设,如: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即使

(6)表条件,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7)表因果,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

(8)表取舍,如:与其、宁可、不如

【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

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

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

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

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如:啊、哎、呀、哇

(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

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3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词类高中语文语法之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高中语文语法之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高中语文语法之代词:

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高中语文语法之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高中语文学习漫谈:语文语法归纳总结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呼唤良好的课堂气氛 篇3

相比其他阶段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尤其沉闷。这不仅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关,还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有关。近十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传统的教学低估了学生的发展潜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要求。首先,语文教学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教学活动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处理不当,致使教师相对权威性太过凸显。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根本不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而根本不重视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情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其次,高中阶段,由于应试的需要,老师不断强化学生的“高分”思想,极度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高中语文学习目的走向单一。为了应对高考,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而被动性地学习,教师则因为升学压力,将教学更多地带上了一条为升学率而奋斗的道路,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好坏与否无疑被教师和学生们抛掷九霄云外了。再者,高中阶段学科学习难度加大,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往往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处于应付状态,因而高中语文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遇到很大的障碍。

二、如何营造高中语文教学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如何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更好的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的好坏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教师威信,采用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把握讲解知识难易度等方式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1.树立教师的相对威信。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更是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的威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记不要走上威信至上的道路,否则又会把课堂教学气氛压得死死的。我们要立足于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实树立教师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的相对威信,只有教师具有了一定的威信,他的言行举止才会为学生们信服,他所传授的知识才会为学生们确信,他管理的课堂才会为学生们认同,由此,学生便乐于跟着老师学习,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更爱学习,也更尊敬老师。

2.采用民主的课堂组织管理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整个课堂的气氛基调是否愉快,是否更适宜教学,重点还要看老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否民主。民主的课堂管理给学生们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还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另外,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共鸣的产生。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我们见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科目,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他教的学科,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在老师上课时愿意跟随老师的脚步,积极踊跃,以主人翁的姿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这无疑值得我们每个老师花心思好好考究,怎样和学生打好关系来营造好课堂氛围,推动学生学习的进步。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交往就越多,就越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平等﹑积极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处于其间,就问题与知识点作出深入的剖析和理解,进而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4.把握知识难度。知识点过于难,往往是造成课堂气氛败坏的一大原因,试想,本来一堂课的气氛非常好,可课上涉及的知识点不是难于被学生理解就是学生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无疑受到很大的阻难,良好课堂气氛怎么能维持下去呢?所以,在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化难为易,讲解时深入浅出,语言表达幽默诙谐,化抽象为形象,选择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讯息,这样便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和维持。总之,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掌握,灵活运用,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文化教育

自21 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更多新潮思想开始涌入, 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忽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消逝, 逐渐成为历史, 当前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 但是很多都是形式化的, 没有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 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慢慢积累的华夏文明,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应该是后人积极学习、传承的。但是当今时代外来文化的侵入, 导致很多学生开始追逐外来风, 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导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历史剧的戏说, “大话”“水煮”“麻辣”乃至“情蒸”四大名著的盛行, 流行的青春小说和玄幻小说《花千骨》、《盗墓笔记》时时博人眼球。文化的低劣娱乐化深深地影响着校园。这样下去, 只会导致学生的浅薄和轻浮, 难以形成伟大的人格。就如郁达夫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是可悲的, 但是一个民族拥有很多英雄, 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敬重, 那么这个民族也是可悲的。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人继承、无人发扬, 导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消逝。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应试考试教育体制, 尤其是高中学习阶段,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针对考试内容进行教学, 根本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 很多时候都是只教不育, 学生学会了知识, 但是却不会运用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高中语文教学逐渐背离了传统文化应有的功能。

如何让孩子们既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又能在美妙的语文中品味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把正能量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们, 该怎么做呢?

一、直面语文学科文化的现实, 探寻意义所在

有人会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 只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其实这是错误的, 高中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需要学生去深入体会, 能够有效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还要联系实际, 为今后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要直面语文学科文化的现实, 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析、认识, 要吸取民族文化中的优点,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主义体制背景下, 要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工作, 防止传统民族文化的沦丧和缺失,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接受人文熏陶

现代社会中, 传统民族文化的最佳体现之处就是语文课程,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 还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要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古诗鉴赏———独特的民族审美情结与蕴藉

中国古典诗歌是最能涵盖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传统的代表:内敛气质使得文人们爱写含蓄蕴藉的作品, 恋乡恋土情结促生“思乡”之作。从小学到高中, 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 但对诗歌的鉴赏是模糊的, 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 我结合多媒体, 用他们背过的古诗词让他们从文化层面去理解“月”、“柳”、“梅”、“竹”、“兰”等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象。比如“月”, 就可以利用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 其中有一句“少年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在这句诗中表达了幼儿的天真思想, 也能激发读者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而苏轼也写过关于“月”的诗, 与李白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差别, 在“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中苏轼更多表达的是自身的悲情、孤寂之感———遥想当年, 佳人相聚, 跟现在的情景进行对比, 迥然不同, 天差地别。不同的诗句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 而每位诗人笔下的月, 都是中华文化之魂, 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深情结。如此丰富的意象特征、情感意蕴, 岂不是熏陶学生的极好文化养料么?

2.篇章教学———道德伦理精神品质的渗透与熏陶

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伦理意识弱化主要在于受西方文化冲击、对传统精神的否定。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 文化不能自成为新文化”。人们精神品质中的缺陷, 说来说去还是传统精神缺失。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民族精神、伦理准则的渗透, 这既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需要, 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品格塑造的需要。我从字句、故事、课本插图及课后练习入手, 形成“导引——诵读———讲解——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挖掘教材有关的文化信息, 着力讲解并进一步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收集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于是同学们明白了因为有仁慈之心, 爱民之心, 孔子才能“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因为有羞恶之心、恻隐之心, 孟子以“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因为仁义礼智信, 文天祥高唱《正气歌》“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 于谦吟诵“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选择义无反顾。这些使《鱼我所欲也》、《〈指南录〉后序》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有血有肉, 感人肺腑。而在文本教学中如果只重词句解释翻译, 不重文化积累、精神挖掘是取皮毛舍血肉的做法, 会导致语文教学与复习走入枯燥的死胡同。

3.文本拓展———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积淀与升华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文本的拓展, 这也是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传统文化精髓, 教师要注重挖掘民族精神文化因素, 要正确引导学生, 让学生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讲到《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先不要着急讲课,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 让学生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两篇文章, 让学生体会课本中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然后再对《大堰河, 我的保姆》进行讲授, 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

而让学生当堂写作实践, 把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和课外阅读中汲取的古典文化精华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才是真正实践“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我主持的课题组先后以“走进名著”“中华文化”“与最欣赏的古人对话”等题举办征文比赛, 将优秀学生作品编入校刊《菁菁园》, 同学们说读来真是一场精神洗礼!我想这时的语文课堂就不只是丰富知识的殿堂, 也不只是强化技能的场所, 而是培养情感, 完善人格、涵养性格、健康心理的园地。如此, 也只有如此, 语文才返璞到了语文的本色, 课堂才归真到了课堂的真谛。

语文教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教学, 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而言,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重新认识语文:“母语学不学得好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 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一门课程的问题。”如果可能, 我们在考试的夹缝中, 用语文给学生一抹生命的亮色, 让文化的因子融入学生的灵魂, 让他们认同语文, 进而认同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孔子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守望者, 让《山海经》成为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让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 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文化传承非小事, 语文教育有担当。不要让祖国的优秀文化在我们手上断代。

综上所述, 外来文化的侵入已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要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与继承人,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因素的挖掘, 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快速提升高中语文课堂质量, 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燃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

2、能够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

3、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句子成分概说

什么是句子成分 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按照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就是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的分类: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主谓间用“‖”分开 定语()状语[ ] 补语〈 〉

我们说话,首先要有个陈述对象,回答“谁”、“什么”等问题,通常是指人或事物,这个陈述对象,在句中就是主语。

对述说对象的陈述或说明的语言成分,来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问题,就是句子的谓语。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

定语是句子中修饰限制主语和宾语中心语的成分。“的”是定语的标志。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的成分,表示动作变化发生的情况、方式、时间、处所等,或者表示性状的程度等。“地”是状语的标志。

补语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连带成分,它对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得”是补语的标志。

中心语是被修饰、限制、补充的成分,有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位于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示例:

[今天下午],金中男子篮球队||[在我校操场上][同广中篮球队]进行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比赛。

二、主语 谓语 1、主语的构成 经常做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重叠的量词等实词,以及定中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短语。

处所方位词语在句首可能是主语,也可能是状语,判断的标准:(1)作为陈述对象,是主语;否则是状语。(2)能移到句中的是状语,不能的是主语。(3)看句子类型,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主语。

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1)谓语具有判断、说明、描写性质;(2)谓语中使用判断词(是)、形容词或非动作动词(有、像、使、费等)。

主谓短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条件与谓词性词语做主语的条件相同。副词、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

2、谓语的构成

经常做谓语的是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宾短语、连谓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谓词性短语。

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1)句子是说明日期、节气、职业、处所、天气、容貌、类属或人物情况的;(2)表示判断,但不用判断词“是”。

定中短语做谓语时是一个整体,不再找中心语。主谓短语做谓语形成主谓谓语句。

3、主语的意义类型

句子成分的意义类型是看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主要是以位置关系判定主语的,而和谓语动词联系的名词可以有多种,如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主语的意义类型是指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而言的,看做主语的词语和做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三种类型:

(1)施事主语:施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构成“施—动”关系。大多数主语属于这种类型。

(2)受事主语:受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构成“受—动”关系。受事主语的句子是被动句,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用“被”,也可以不用。

(3)非施受主语:非施受主语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是施受以外的其他语义关系的主语。分为两类:A、谓语中用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等;B、谓语中用动作动词,但主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工具、处所。

三、宾语

1、宾语的构成

宾语和主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位置的不同,以动词来说,主语在动词前,而宾语在动词后。做主语的词语大都可以做宾语。

经常充当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和主语相同)。谓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宾语。

名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名宾,谓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谓宾。名宾是常见的,因而要重点把握谓宾。名宾和谓宾对谓语动词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名宾,或者带谓宾。

能够带谓宾的动词有:

(1)判断词“是”。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2)心理动词。如“喜欢、盼望、认为、觉得、讨厌、爱、恨、怕”等,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3)感知动词。如“知道、听见、感到、感觉、明白、看到”等,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4)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开始、进行、结束”,一般只能带谓宾。(5)表示对待、处理意义的动词。如“加以、给以、予以、给予、足以、难以、得以”等,只能带谓宾。

(6)“于”类动词。如“勇于、敢于、善于、易于”等,只能带谓宾。

2、宾语的意义类型

宾语的意义类型和主语的意义类型相同,但常见的主语意义类型是施事主语,而宾语常见的意义类型是受事宾语。

(1)受事宾语

这类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分为对象宾语和结果宾语。“买汽车”是对象宾语,“造汽车”是结果宾语。结果宾语表示的事物只有在动作完成之后才有。

(2)施事宾语

这类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要出现在存现句和供宾句两种句型中。如“门口站着一个人”、“一间屋住四个人”。

(3)非施受宾语

非施受宾语是施事、受事以外的、或难于断定是施事还是受事的宾语,分两个小类:

A、动词为动作动词,宾语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处所、工具、目的、原因等,如“吃食堂”是处所宾语,“吃火锅”是工具宾语,“吃大款”是原因宾语。

B、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当、算、在、姓、变成、成为、当作、成了”等,这些动词表示某种关系。

主语和宾语的施事、受事关系一般表现为“施—受”(我看书),也可以表现为其他多种关系,如“受—受”(土豆炖牛肉),“非——施”(外面来人了),“非—非”(他是学生),“施—非”(他吃火锅)。

四、定语 状语 补语

1、定语

定语的构成:定语的构成范围很广,几乎除副词、量词以外的所有实词,的字短语以外的所有短语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描写性定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充当,限制性定语由形容词性词语以外的词语充当。

一般认为,不存在纯描写性的定语,描写性定语常常兼具限制性,如“红衣服”同时也区别于别的衣服。

定语的复杂化:定语复杂化的方式有两种:(1)多个定语叠加在中心语上,叫多层定语;(2)定语本身由短语充当。例:①(一本)(好)书。②(我)(哥哥)的书。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定中短语做定语容易与多层定语混淆,应注意区分:(1)主谓短语做的定语必用“的”,去掉“的”,形成“主+动+宾”的结构。

(2)联合短语做的定语词性相同,有连词、顿号,或可以加进连词、顿号。(3)偏正短语做定语主要看词语的语义组合关系,如“A—B—C”,偏正短语做定语,A与B的语义组合,不与C组合;多层定语,A、B能够分别与C组合,如上面的例(1)。

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的词语;②表示指示或数量的词语;③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

2、状语

状语的构成:经常做状语的是副词、形容词、时间名词、助动词以及介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动量)等。

状语的语义:状语表示的语义主要有时间、处所、程度、范围、数量、肯定否定、情状、语气等。

状语的位置:一般为句中状语,在主语后、动词形容词前。也可以是句首状语。特殊情况下状语可以后置。多数状语既可以是句中状语,也可以是句首状语,而“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状语只能是句首状语。

采用句首状语的原因:(1)状语较长;(2)强调状语;(3)复句中几个分句共用状语;(4)状语对举,起关联作用。

状语的复杂化:状语的复杂化与定语一样,也有两种形式:(1)多个状语叠加;(2)状语本身由短语充当。

多层状语要和偏正短语、联合短语做状语区别:(1)偏正短语做状语是整体修饰中心语,多层状语能够分别与中心语组合;(2)联合短语做状语一般词性相同,可以用连词。

多层状语做层次分析时从前到后,依次分析出各个状语,做句子成分分析时,状语分别加“[ ]”。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状态。

3、补语

补语的类型:能够做补语的是形容词、动词、副词(很、极)、数量短语(动量)、联合短语(谓词性的)、状中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等。

补语的意义类型有: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结果补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其中心语是动词性的。特点:A、一般不用“得”;B、动态助词常加在补语后;C、有的中心语只有与补语结合才能带宾语,如“说破了嘴”。

语义指向分析: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可以不同,试比较:我们打赢了球——我们打破了球——我们打完了球、我们吃饱了饭——我们吃多了饭——我们吃完了饭。

(2)程度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程度补语常由副词(很、极)、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谓词性短语、形容词充当,其中心语一般为形容词、心理动词。

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的区别:A、中心语不同(形容词、心理动词——动词);B、语义不同(程度——结果);C、补语性质不同(短语——词);D、形式不同(常用“得”——一般不用“得”)。

(3)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变化的趋向。趋向补语用趋向动词。其位置和用法比较灵活。

(4)数量补语。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或频率。数量补语由量词短语充当,有两种:表示动量的量词短语,如一次、一回;(2)表示时间量的量词短语(时段),如一年、一个月。数量补语的位置:动语后、谓语后或宾语后。

(5)时间处所补语。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时间处所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

(6)对象补语。对象补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比较对象,由“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

(7)能否补语。能否补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由“得”和 “不得”构成。

●补语和宾语并存时的位置 补语和宾语都是动词后的成分,其位置关系有如下情况:(1)(动语中心+补语)+宾语。如“他锁<好>了车”。(2)(动语+宾语)+补语。如“我看过他<几次>”。(3)(动语中心+补语+宾语)+补语。如“他说<不出>话来”。(4)动语+近宾语+补语+远宾语。如“他教过我<几次>英语”。

●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1)词性不同。宾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特定条件下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而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因此,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多为宾语,谓词性成分则需要看与动词的关系。量词短语中的动量短语一般做补语,物量短语一般做宾语。

(2)关系不同。动语和宾语是支配关涉关系,回答“谁”、“什么”等问题;中心语与补语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动词后的谓词性成分主要依靠这种区别判断是宾语还是补语,即看其能不能够被“什么”代替。

(3)转化方式不同。有宾语的句子可以转换成“把”字句。“他浪费了一个小时”可以转换为“把”字句,“一个小时”是宾语;“他工作了一个小时”不能转换,“一个小时”是补语。

5(4)助词“得”。结构助词“得”是补语标志。但要注意“得”是构词语素的情况,如“取得、晓得、认得、赢得、使得、省得、分得、获得、觉得、记得、亏得、懒得、乐得、落得、值得”等,这些词后面的成分一般是宾语。

五、中心语

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

不同从此上有不同的中心语可以从下面的层次分析中看出: ①一个大好人 ②大好人 ③好人

①中心语为“大好人”②中心语为“好人”③中心语为“人”

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这比较重要。分为主语中心、宾语中心、谓语中心。

1、主语中心语

主语中心主要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主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分为三类:A、定语为中心语的施事,如“老师的关心”;B、定语为中心语的受事,如“大会的召开”;C、定语和中心语是非施受关系,如“他的健康”。

2、宾语中心语

宾语中心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宾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

3、谓语中心语 谓语中心语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做谓语中心语,状语一般为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已经、都、只、就、才、净、光、真”等,近些年来,程度副词也可以做这样的状语,如“很北京”。

划分句子成分巩固训练

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 ①陈然高兴极了!②东西就在这口井里!

③一个青年躺在石制的手术台上。

④皇帝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赞美!⑤他快乐的简直要跳起来了!

⑥《东方红>>是全国几万万人民的心声。⑦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

⑧自从处死了伪村长,敌人疯狂的进行报复!⑨一九一六年夏天,雷锋到佳木斯执行任务!⑩为了保密,党组织的几个领导人看了都毁掉了!

⑾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使陈然增长了许多地下斗争的经验!⑿难翻的老界山,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⒀万丈高楼平地起!

⒁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⒂他躺在床上呼呼的睡着了!⒃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前一代人好得多!

⒄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柏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⒆我赞美白杨树!

⒇蠢笨的企鹅,胆怯的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答案

1陈然-主语 高兴-谓语 极了-补语!

2东西-主语 此后可看做是大谓语 就-状语 在-谓语 这-定语 口-定语 井-宾语 里-补语!

3一个-定语 青年-主语 躺-谓语 此后可看做是大宾语 在-介词 石制的-定语 手术台-宾语中心词 上-介词。

4皇帝的-定语 衣服主语中心词 从来-状语 没有获得过-谓语 这样的-定语 赞美宾语!

5他-主语 快乐的-状语 简直-状语 要-状语 跳-谓语动词 起来-补语 了-补语!6《东方红>>-主语 此后是大谓语 是-谓语中心词 全国-定语 几万万人民的-定语 心声-宾语。

7蹲着的-定语,坐着的-定语,站着的-定语 都有-谓语!

8自从处死了伪村长-状语,敌人-主语 疯狂的-状语 进行-状语 报复-谓语!9一九一六年夏天-状语,雷锋-主语 到佳木斯-状语 执行-谓语 任务-宾语!10为了保密-状语,党组织的-定语 几个-定语 领导人-主语 看了-谓语 都-状语 毁掉-补语 了-补语!

11几个月的-定语 监狱生活-主语,后面是大谓语 使陈然-小层次主语 增长了-小层次谓语 许多-定语 地下斗争的-定语 经验-小层次宾语!

12难翻的-定语 老界山-主语,后面是大谓语 被我们这样笨重的-定语 队伍-小层次主语 战胜-小层次谓语 了-补语!

13万丈-定语 高楼-主语平地-定语 起-谓语!

14我们-主语 学习-谓语中心词 此后是大宾语 白求恩同志-宾语中的主语 毫不利己-定语 专门利人的-定语 精神-宾语中心词!

15他-主语 躺在床上-状语 呼呼的-状语 睡-谓语 着了-补语!16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前一代人 此前是大主语 好-谓语 得多-补语!

17我的-定语 祖母-主语中心词 曾经-状语 常常-状语 对-状语 我-状语 说-谓语,此后为大宾语 白蛇娘娘-小层次主语 就-状语 被压-小层次谓语 在-定 这-定 塔底下-宾!

18白杨树-主语 实在-状语 此后是大谓语 是-谓语 不平凡的-补语!19我-主语 赞美-谓语 白杨树-宾语!

浅谈高中语文基础语法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病句修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正确认识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文字,就必须对它的语法体系有基本的了解。我感到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系烦冗,一是理论性强,一是内容单调。语法课程真的很枯燥乏味,入门难,造成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中考又没有单独考查语法,所以老师很少专门给学生讲语法知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法基础很差,找不到句子主干,不会划分句子成分,作文全是语病等等。其实我们都清楚语法基础知识很重要,打个比喻,语文是棵大树,语法就是营养素。没有好的语法基础就没有好的语言素养。但是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尽量掌握,有时确实不知怎么办。有时又受制于课时有限。然后很困惑,花了很多时间,收到的效果很小,学生还是不懂,什么实词虚词,主谓宾定状补,什么是单句复句,照样不会修改病句,作文里照样语病连篇。有学生错误认为,说自己语感很好,语法好不好没关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法好才会语感好。语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却是语文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语感好,不一定语法基础知识就好。长期的阅读,慢慢也能培养语感。但是语法基础知识好的,语感也不会差。没有语法教学作为指导,语感就会变得毫无依靠,失去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二、消除畏难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法与我们的听说读写紧密相连。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语法基础知识,运用语言的能力就难以提高。语法基础不好,学好语文就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不能降低学习语法的要求,忽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基础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对语文的“双基”要求不断加强。语法内容烦冗,学生可能不配合,上课效果会很差。不给学生讲,学生无法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要给学生讲,可能要从最源头讲起,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无法预期的过程,可能耗时多收效微。时间一长,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但是语法知识缺失,语法素养就难于提高。

我们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不断进行思想动员,想方设法,鼓励鞭策。其次要创新课程,改变枯燥死板的传授形式,想点子找形式玩花样,寓乐于教,让语法课也能充满欢乐。再次要早计划巧安排,因为我们本来课时就少,语法课必定要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所以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最后要准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单向的传授不如学生主动的投入,我们要引导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尽管语法难学,学生畏难,我们困惑重重,但还是要勇敢去闯一闯,也许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实践运用,教学相长

高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在方法上,一是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一是遵循渐进原则,潜移默化。要学生在短时间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基础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加强语法的渗透。最后一定要通过练习巩固,讲练结合,检验效果。要有合理计划与安排。

我认为教学计划应贯穿一段时间,不要集中时间把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一下子把这么多的东西交给学生,他们接受不了。所以要化整为零,分类讲解。不求讲的多讲的快,力求有比较好的效果。

分类一:主要内容是现代汉语的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1.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2.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它们是封闭性词类。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3.词类是叹词和象声词。

分类二:词性的判别与词的兼类。1.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2.灵活地运用这些语法特点,区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近似的词类,掌握区分和判别的方法。

分类三:短语及其分类。1.了解掌握短语的含义;2.掌握各种短语的结构类型;3.学会划分短语的结构。

分类四:句子成分。1.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2.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3.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分类五:复句。1.了解掌握复句的定义和类型;2.能够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3.能够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我认为,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教会学生自觉运用语言规律来指导语言实践,将语法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用于分析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面对高考要求,语法教学特别是语用题必须从高一开始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法规律,正确理解和使用语法。

进行语法教学,关键是要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将语法教学与读写教学结合。因为我们老师在授课时,通常会将语法与阅读写作分离,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读写教学中贯穿语法教学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点缀,必须抓住语法能力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使语法学习同课文学习,同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合理的迁移。阅读文章时,知道基本的语法规则,才能准确迅速理解文意,写作时才能文字通顺,句意明确,避免语法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法知识的积累,使语法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让语法规则发挥的形式和机制,使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同步。

总之,我们不应淡化语文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法基础不过关,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全国卷的回归,对语文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加强,为了适应考试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蓝阿鸿,女,1977年生,福建漳浦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基础语法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病句修改

一、正确认识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文字, 就必须对它的语法体系有基本的了解。我感到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系烦冗, 一是理论性强, 一是内容单调。语法课程真的很枯燥乏味, 入门难, 造成学生产生畏学情绪。中考又没有单独考查语法, 所以老师很少专门给学生讲语法知识。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语法基础很差, 找不到句子主干, 不会划分句子成分, 作文全是语病等等。其实我们都清楚语法基础知识很重要, 打个比喻, 语文是棵大树, 语法就是营养素。没有好的语法基础就没有好的语言素养。但是教到什么程度, 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尽量掌握, 有时确实不知怎么办。有时又受制于课时有限。然后很困惑, 花了很多时间, 收到的效果很小, 学生还是不懂, 什么实词虚词, 主谓宾定状补, 什么是单句复句, 照样不会修改病句, 作文里照样语病连篇。有学生错误认为, 说自己语感很好, 语法好不好没关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法好才会语感好。语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却是语文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语感好, 不一定语法基础知识就好。长期的阅读, 慢慢也能培养语感。但是语法基础知识好的, 语感也不会差。没有语法教学作为指导, 语感就会变得毫无依靠, 失去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二、消除畏难情绪,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法与我们的听说读写紧密相连。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语法基础知识, 运用语言的能力就难以提高。语法基础不好, 学好语文就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不能降低学习语法的要求, 忽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基础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 对语文的“双基”要求不断加强。语法内容烦冗, 学生可能不配合, 上课效果会很差。不给学生讲, 学生无法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要给学生讲, 可能要从最源头讲起,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无法预期的过程, 可能耗时多收效微。时间一长, 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但是语法知识缺失, 语法素养就难于提高。

我们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不断进行思想动员, 想方设法, 鼓励鞭策。其次要创新课程, 改变枯燥死板的传授形式, 想点子找形式玩花样, 寓乐于教, 让语法课也能充满欢乐。再次要早计划巧安排, 因为我们本来课时就少, 语法课必定要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 所以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最后要准确定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单向的传授不如学生主动的投入, 我们要引导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尽管语法难学, 学生畏难, 我们困惑重重, 但还是要勇敢去闯一闯, 也许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实践运用, 教学相长

高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 在方法上, 一是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一是遵循渐进原则, 潜移默化。要学生在短时间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基础知识, 是不可能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加强语法的渗透。最后一定要通过练习巩固, 讲练结合, 检验效果。要有合理计划与安排。

我认为教学计划应贯穿一段时间, 不要集中时间把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 一下子把这么多的东西交给学生, 他们接受不了。所以要化整为零, 分类讲解。不求讲的多讲的快, 力求有比较好的效果。

分类一:主要内容是现代汉语的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1.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2. 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它们是封闭性词类。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3. 词类是叹词和象声词。

分类二:词性的判别与词的兼类。1. 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2. 灵活地运用这些语法特点, 区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 近似的词类, 掌握区分和判别的方法。

分类三:短语及其分类。1. 了解掌握短语的含义;2. 掌握各种短语的结构类型;3. 学会划分短语的结构。

分类四:句子成分。1. 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2. 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3. 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分类五:复句。1. 了解掌握复句的定义和类型;2. 能够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3. 能够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我认为,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 教会学生自觉运用语言规律来指导语言实践, 将语法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用于分析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面对高考要求, 语法教学特别是语用题必须从高一开始加强训练,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法规律, 正确理解和使用语法。

进行语法教学, 关键是要运用语法知识, 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将语法教学与读写教学结合。因为我们老师在授课时, 通常会将语法与阅读写作分离, 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读写教学中贯穿语法教学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点缀, 必须抓住语法能力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使语法学习同课文学习, 同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合理的迁移。阅读文章时, 知道基本的语法规则, 才能准确迅速理解文意, 写作时才能文字通顺, 句意明确, 避免语法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法知识的积累, 使语法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让语法规则发挥的形式和机制, 使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同步。

探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 篇8

一、语法教学与教学语法

在我国的语法教学历史中, 很早以前就有人发布了关于语法的文章, 比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后来也发表许多的文学著作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等等都是语法教学发展的基础。但是, 虽然语法教学的起源历史悠久, 但是在今天, 语法教学的运用却不是那么的广泛。

语法界的最初时代是在20世界50年代, 当时第一次被使用“教学语法”这一词。称之为“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也可以理解为汉语教学的语法系统或者汉语的教学语法的系统。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一个重在教学, 一个重在语法。所以就有了语法教学跟教学语法这两个不同的称呼。

二、语法教学的现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语法是什么, 在教学课本当中也已经没有了语法的教学, 偶尔在教学中提到语法, 学生们一片茫然, 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要不要讲语法也只是看教师的权利, 语法的教学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教也很奇怪不教也很奇怪。很多高中教师是有这个心想要教学生们的, 奈何学生们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 导致就出现了一个弊端。学生会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或者在高中才能学到的方法。但是随着学生们的学习阶段不断的提高, 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习到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所以就会想要去学习语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高中生加强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 加强语法教学就能增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也许, 你会觉得我们并没有一生下来就有人教我们学习语文的语法, 但是我们仍然会说话,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很好的运用语言。虽然我们的确会运用语言, 交流沟通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 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是悠久的, 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进步一味的追求沟通, 学习的语文的语法, 我们能更好的表现出汉语的魅力, 更准确的表达出我们的感情, 或者换一句话说能表现出我们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语法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曾经提出过“淡化语法”这一说法, 实际上并不是要我们去减少语法的教学, 也并不是否定语法的作用, 只是让我们打破说话的规律, 打破一些固有的错误规律, 让真正的语法指导我们正确的去学习语言。

语法在语言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只有学好语言的语法才能真正的学好语言。而真正的学好了语言就表现在平时的交际当中。别人说你说话大方得体。那就是对你语言能力的赞扬。高中生在训练语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话或者平时的交际当中。在面对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我们应该说什么样子的话, 如何去反应。这都是必须去学习的。

(二) 加强语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跟古文学习能力

近几年, 外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外语能力不仅仅使一种特殊的技能, 而转换成了一种在社会上基本的技能。而在学习外语语言中, 免不了的还是有语法的学习。甚至比中文中语法的重要性占的比重更大。而在历史发展的今天, 我们中国的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学习起来就更加有难度, 但是语言的魅力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学习语言的方法是相通的。不管是学习外语还是古文文言文都必须学习语法, 这就更加体现了语法的重要性。现代的汉语都是由古文演变而来的所以都是相通的, 这就表示了我们在学习上要懂得变通。懂得变通又能很好的掌握语法, 那么你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容易。

四、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规则

(一) 学习语文语法的规则

张志公先生提出“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箴言”, 这六字箴言在1980年被写进中文语文教学大纲, 以后历次大纲都保留着这一提法, 从而成为汉语知识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成为了高中语法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精要”总的来说就是要抓在点上, 抓住重要的。作为基本知识是对学生有实用价值的作用。“好懂”是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的。能很快的吸收并成为自己的东西。“有用”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对学生有用的, 学生学习了以后能实际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 从交际当中去体现出来。

(二) 学习语文语法的具体实践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当中, 有很多的赏析文章。而选择的文章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千变万化中, 对语法的整体性是不变的, 学习了语法就能很快的从一篇文章找到具体的文章语法结构, 从中去分析。语法是文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体系。是文章的中心, 运用语法也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提升了自己的语言水平或者写作水平。

在语法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的时代, 语法教学的提升是必须的, 也是支持着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的动力, 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的题目提出主干或者压缩一段文字, 这些都是语法的基本, 主语副词都是基本要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窍不通的, 顽固的认为文言文的考试就像是固定的题目, 那么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死记硬背。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一句, 应该如何去表达, 就死记下来, 不会自己去分析, 考试的时候就生搬硬套。对于理解文言文没有真正的明白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记住的只是一些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字眼。比如, 在真正的高考当中会出现问你某一个字在文中充当状语, 是名词活用。学生们不明白什么事状语, 就根本无法答题。

总之, 在学习语法中, 语法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是不可抛弃的存在, 在教学中也应该被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学习语法遵守语法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感受到学习语法的好处, 从中获益。掌握就基本的语法原则,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快速更好的理解文章, 在写作的时候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更规范更流畅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语法是无处不在的, 学习语法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培养对汉语的知和爱[J].中文语文教学, 2010 (12) :1.

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篇9

但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指出初级中学语文在小学语文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常识”中指出了“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主要类型(限于二重)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由于现代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及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在中考试卷中虽有病句、成语熟语的正确使用题型,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却不会单独地给学生讲解、分析相关题型的出题意图、错误原因,学生只靠自己的语感判断正、误,教师也只是简单地点拨错误原因及改正情况。

多年来,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已经淡化了相关语法的教学,不再带领学生对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进行规范而系统地学习。所以,当其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就特别吃力。

众所周知,初中的学习方式与高中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都在初中基础上有所拔高,特别是初中语文知识,主要靠识记、积累,而高中除在初中积累、识记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融会贯通,即更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最怕的应数文言文了,为何?这都与其初中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联。初中语文考试内容(包括每年的中考)基本上不会超出书本内容,学生只要认真地识记、背诵就能考出不错的分数。而高中考试内容却与初中截然不同。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学习,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初中语文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更多是要对已识记、理解的相关知识具有“应用”能力。所以,高中对相关知识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地考查识记、理解,而是考查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这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考试内容都不再是课本里的内容,但相关知识点是课内的,特别是对高中文言文中的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考查,不再用课本内的文本对学生进行考查,而是将相关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对学生进行考查,所以,许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极度的不适应,每次的考试内容都不再熟悉,都是那么的陌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就高中语文学习的考查方式:考点在课内,考题在课外。也就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学生如果仍然采用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语文,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既然学生“怕”文言文,在此我说法以高中文言文为例,来分析一下高中生“怕”文言文的原因,说说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总体可分为五个大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能假字、特殊句式。

学生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并能在不同文言文中准确地把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就一定要弄清楚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

不然,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地听并识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却并不知道它的个中原因,只能靠死记硬背地记住这个实词或虚词的用法,等将其换到另外的一个句子中后,相同的字相同的用法,但学生却难以理解其意思,此时就只能傻眼了。例如,

1.词类的活用

在初中的《陈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陈胜王”,此中的“王”读wàng,“王”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理解为“王”姓、或大王,但在此处则应为动词“称王”,从词性上就已改变,这种记性的改变,我们将其称为词类的活用,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告诉学生:这里的“王”理解为“称王”,此句翻译过来就是“陈胜称王”。却不会过多地向学生诠释其为何要理解为“称王”,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识记“王”为“称王”,几乎也不会去质疑“王”在此为何就要理解为“称王”。因此,当“王”出现在不同的文言文文本中时,学生就搞不清其到底是理解为“大王”,还是“称王”了。如在高中《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一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样的字,同样的用法,可学生却不知道这个“王”与“陈胜王”是一样的用法。如果学生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句子成分、短语结构的相关语法,学生并不难推出此句中的“王”与“陈胜王”的用法与词义相同。

从词性来说,学生如果掌握现代汉语的12大词性,即使是常用的8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数词与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学生一分析这里的“陈胜”人名为名词,而“王”如里理解为名词“大王”,那就是两个名词并列了,从短语结构来说,两个名词连用,构成的是并列短语。

从句子成分来说,学生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各自由不同词性的词语充当,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等,学生便能辨析出“陈胜王”一句中,两个名词一起使用,但根据上下文的句意,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这就与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有规律可循:两个名词连用,但两者并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时,后一个名词就一定出现词类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该句的谓语成分。如此,学生便明了“陈胜王”中的“王”为何要理解为“称王”了。

2.倒装句

同理,在古代文言文中,由于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汉语最初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存在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一定的差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这也是困扰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点。

如在初中《陋室铭》一文中,有一句“何陋之有”,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这句为宾语前置句,可很少向学生诠释为什么是“宾语前置”呢。学生只知道这句理解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学生只知道“何”疑问“什么”,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在高中《鸿门宴》一文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与本句的句式相同,但学生也难以理解,此句为何也为宾语前置呢,“何”代词“什么”“操”动词“拿、带”,按现代汉语语序理解为“大王带了什么来”,原句将疑问代词“何”放到了作谓语的动词“操”的前面,所以理解为宾语前置。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特点,学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知识相对较薄弱,同时,现代汉语语法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们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句中字、词的具体意义,所以,在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新高一时,教师不可不系统地给学生补充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这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

摘要: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已经淡化了相关语法的教学,不再带领学生对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进行规范而系统地学习。所以,当其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就特别吃力。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法,衔接教学,初、高中语文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语法教学 篇10

一、高中语法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脱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由于中考不考语法,再加上语法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以及学生对语法学习的乏味、厌学,因此在现实中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长期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把握语文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分寸,对要不要学语法、语文语法学些什么、学哪些语文语法、如何教学语文语法等基本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二)教育教学理论滞后

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没有语法结构的支撑,语言的表达就会出现混乱,语病百出。因此,我们要着重审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方法,从而达到语法教学的目标。

之前浙江省也出台过一本《语言文字应用》的教材,作为高三学生选读资料,里面的语法知识点很细也比较全面,但是因为投入多产出少,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语法,在考试中很少有直接的体现,导致这本教材只用了两届高三学生便无下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沮丧的局面,一是由于教育教学与语文课程结合得不紧密;二是有些试图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尝试,也是生吞活剥外来理论拼合而成的,不适合汉语母语教学的实情。

(三)教学定位失当

初中语文教学把目标直接定在了中考,这里并不是责怪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能力水平不够,而是中考这根指挥棒在前面指挥着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初中要完成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上下册教材,内容多,任务重,初中正常的教学都是在初三的三、四月份才完成教学任务。要让老师把剩下的时间花在语法教学上肯定会让老师们觉得得不偿失,倒不如做几套中考试题来得实惠和便捷。高中语文老师在接触新一届高一学生后,也很少腾出课堂教学时间来对语法知识做一个补充和完善,这就是目前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导致头疼和跟不上的原因。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源于对高考成绩一味的迷信和依赖,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校、教育系统的领导都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一个一线教师教学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标尺。

二、高中加强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

(一)语法沟通你我交流

语文学习是一门精深而又博大的工程。掌握语文的语法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差点儿”格式:

1.我差点儿考试及格了。2.我差点儿考试没及格。

在这两个句子的表述中“差点儿”之后的及格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和理想,所以,无论表述及格和不及格都刚好相反,也就是差点儿及格了实际是没有及格;差点儿没及格实际是及格了。

3.我差点儿摔倒了。

4.我差点儿没摔倒。

在这两个句子表述中摔倒不是我们想达到的,所以差点儿后面所带的内容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相反的,也就是都没有摔倒。

如长句: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特兰大市一个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背后隐含的语法规则就没有办法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意旨,也就会造成理解偏差甚至误会。

(二)语法沟通古今知识

现代汉语中有一块知识——成语,本身来源于古汉语,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运斤成风,“斤”是斧头,运用斧头虎虎生风,形容技艺运用的高超熟练。分庭抗礼,“庭”,庭院,而非朝廷;抗,对等、相当。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院的两边,行对等的礼节。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不堪卒读和不忍卒读,“堪”是可以,“卒”是最终,末尾,“不堪卒读”是不可以读到最终末尾,形容文章粗劣,使人读不下去;不忍卒读,“忍”是忍心,“不忍卒读”是不忍心读到末尾,形容文章写得悲惨动人。

(三)语法沟通语英学科

语文和英语都是工具学科,而且都是语言类的,这两门学科有很多相通和相关的地方,尤其是语法。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理清两门课的区别,会把语文科目的知识用到英语科目,把英语学科的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迁移到语文的文言特殊句式,造成思维的混乱、知识的混淆。所以,适当把握语文的文言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学好英语知识也有帮助和作用;掌握句子的基本成分也有助于英语学科的学习和提升。三、高中語法教学的原则

语法教学必须贯彻启发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既能提高语言技能,又能获得语言知识。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不给学生现成的规则,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自己悟出、自觉地操练语法规则。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语感强,出错少,会逐步养成观察语言现象和运用语言规则的自觉性,形成语法意识,从而越学越会学,越学进步越快。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教学生语法;要提高国民语文素养,必须从学生时代学习语法,要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且更加强大,必须重视语法。所以,高中语文必须重视语法,教授语法,学生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语法。

上一篇: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下一篇: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