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题型

2024-06-28

高中语文探究题型(共3篇)

高中语文探究题型 篇1

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涉及词汇、语法、句型、短语等等因素,其中阅读理解是将这些因素有效组合的有力体现。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占据高考英语卷面成绩的一大部分,也是决定英语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英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量大、句型结构复杂、出题规律多变等原因,学生面对题目常常会出现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或者不了解出题人的意图,陷入出题人的陷阱。导致英语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综合效果不好。在此,笔者就多年高中英语一线教学经验,针对基于考试模式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作出分析并探究相应的解题技巧。

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步骤

由于英语考试时长是固定的,各个题型的时间设置分配也有限。那么,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教师就要严格训练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意。切忌因为某一个生词而影响整个阅读进度,打乱考试节奏。其次,介于时间有限,学生就要养成快速阅读及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文章重点的习惯。抓住文章脉络,并对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根据文章重点再重新回顾查找,仔细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找到关键点,及时对题目进行逻辑分析、推理。

2. 阅读理解中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分析

2.1针对事实细节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般高中英语考试阅读理解中多涉及事实细节方面的题目。所谓事实细节题目就是通过确定文章中的某一个细节,并且针对这个细节设置多变的题目进行考查。这种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直接在文章中可以查到答案,一种就是必须通过词意的转换才能推理出结果。词意转换是指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或者句子进行分析、推理。这类题型要注意文中的时间、地点、任务等等故事发展情节,选择最符合文意的答案,切忌望文生义。

2.2针对猜测词义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面对英语阅读理解时,常常会被熟知的单词词意误导,或是被生词打乱节奏。一般情况下,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意的能力。一般常用的几种推测词意方法有:1通过对文章定义的解释说明,推断词意。2通读全文,并根据上下文意之间的对比推测词意。3根据生活常识对词意进行判断。4借助词的结构用法,推测词意。5根据文中列举事物,推测词义。例如:

The herdsman who sells cattle can earn thousands of dollars a year.

很明显通过理解定语从句的意思,可以推测出“herdsman”是“牧人”的意思。

Most of the roses began to wither, because the weather turned cold.

通过生活常识可知,天冷了玫瑰肯定枯萎。故推测wither表示“枯萎”。

2.3针对主旨大意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在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型设置时,一般对应的5个小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大多数是总结文章大意,这就需要考生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前提下,具备做出有效分析的能力。一般这类题目有两种总结类型。一种是对文章标题的总结,另一种是对文章中某一材料片段进行总结。在解决这类题型时,一定要首先确定文章的标题,进而在通读文章大意之后,及时对标题进行分析,查看标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通常文章标题的概括要符合概括性强和表达精准的原则。我们要针对性对文章的主题句或者某一段材料进行概括,例如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主题句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末尾,当然也有在文章中间的,但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严格把握文章每段的主题句,理顺各段落之间的联系,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总结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学习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平时训练时,只要正确把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并学会根据不同题型采取相应的解题技巧,那么,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将会有显著提高,最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语文探究题型 篇2

【特别说明】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相比初中要难,要灵活,为了帮助同学们应对语文考试,提高各类题型的答题准确率,特根据平时考试和高考的考试题型,提供答题的方法和答题要点给大家,要求每一个人要认真阅读,在平时的训练中按照本方法积极练习,用好用活!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典型题实战兵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来回答:“我觉得(认为)……”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各类题型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形题: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准确书写能力,要求平时就要认真规范书写,不出现错别字;不乱画涂改,不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等;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温馨提示:“以词断字”就是通过词义推断字形。

2、字音题:平时要读准字音,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学会归纳那些形似字。此题和上题共六分,关键也是在平时读写的准确规范。如果考试把两题综合在一起考,可以采取“划线法”,即把句子分成一个个的词语和短语,在每一个下面划线,能帮助我们发现字形和字音错误。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如“狙击”中的“狙”,不能读声旁,而应读“jū”;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如“气喘吁吁”的“吁”读“xū”,“呼吁”中的“吁”读“yù” * 特别提醒:“声韵调,三位一体”,特别注重声母和韵母。必要时可以组词成句试读。根据破音异读的原则,意思不同的字,读音也往往不同。

3、成语题:平时要有意识积累一些常见成语,特别是教材中的;做题时除了要清楚成语的意思外,还要清楚它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和对象;学会联系它所在的句子环境进行分析选择。高考成语命题时,往往从六个方面设置误点。第一,曲解词义,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误用褒贬,要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用错对象,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第四,自相矛盾(成语和语境的矛盾);第五,搭配不当;第六,用词重复(成语和语境的重复)。* 善意的提醒:生僻的成语可能是对的。

4、实词选择题: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 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 小心敬告: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组词法:如“权利、权力”,差别就在一个字上,前者可以组词“利益”,所以“权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意思;后者组词“力量”,所以“权力”的意思是“权势力量”。联系语境分析法:词语所在的句子就是它存在的语言环境,仔细阅读,就能明白该句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词语。

5、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 友情提醒: 最关键的是仔细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武断草率。

6、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目,考生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 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 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特别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帮你理清句子结构:

1、句子中的并列词语。

2、句首有介词的句子。

3、数量词定语可能造成的歧义。

4、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一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两个宾语。

5、指代性词语的意义

6、理清主干找准搭配关系。

7、注意主宾语关系。

8、杂糅。

判断、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删减、添加、替换、换位、重组;学会用语法去分析,特别是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平时多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7、语言连贯题(包括选择句式)--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另外,并列词语或者短语字数少的在前,字数多的在后。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 前后一致。

* 特别提醒:排序题要结合句子内容,特别注意每句开头和结尾的词语,做到首尾相连。

8、标点符号题--冒号:总提下文,总括上文;管到底一个句号。概数间不用顿号,层次比逗号要小。与“和”等连用,要放到最后一项。书名号和引号不要混淆。顿号逗号分号的层次。使用分号,上句或下句至少要有一句中有逗号。引号后的标点的内外。句内括号应紧贴被注释的部分。句外括号要在句末号的后边。问号的使用注意有没有疑问语气。选择问问号在最后一项。反问、设问、疑问都是问。倒装句式的标点,尤其是疑问句和感叹句。删节号不能和等等并用,破折号不能和“即”等解释性词语并用。表示列举未尽应在列举三项以上才能用删节号。* 敬请注意:标点符号也要从句义和句子结构入手。

二、自然科学文的阅读--注重整体阅读,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特别注意标出选择项中的关键词!

1、词语理解题--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3、信息筛选题--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择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注意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 关键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看原文时,要一边看,一边用现代汉语组词法理解翻译。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包括写的什么人,写了他的几件事;写了几个人,分别写了什么事。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1、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可以先假设正确,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知道,古汉语的词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现代汉语的意义可放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理解他的常用意义。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3、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4、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5、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对课内的文言知识一定要清楚!

6、文句翻译题: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 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 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大多是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多音节词(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5)不随意改变顺序。(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二)古诗词鉴赏题--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法;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内容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情思诗、友谊诗、讽喻诗、风物诗、闲适诗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敬请注意:要特别注意景和情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实和虚的关系。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形象:(1)诗中塑造了一个(特征、性格、意愿、意志……)的形象(2)诗中描写了(景物特征、季节特征、坏境特征--可译诗句)

△语言:本诗语言(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还要注意组名词成句的语言特点,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表达技巧:本诗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 △思想内容: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思想或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作者观点:肯定、否定、批评、讽刺、赞扬等。* 重点提醒:每一项解答之后要紧贴原诗句解释。

四、名句名篇题:要关注新教材的古代名家诗文;二是可能在古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散文中选择三句默写;三是每道题目填写的内容不止囿于上下句,往往须填上两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

* 特别警告:做题时,要仔细认真,一个字也不能写错。

五、语言运用题: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温馨提醒:仿写的三个条件:内容相关、句式一致、修辞方法相同。重组句子要注意理清句间关系。

3、缩句: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长句变短句:提出主干,修饰限制语分别变为分句,按顺序排列句子。短句变长句:选出一个短句做主干句,将其余的短句按顺序分别变为修饰语,插入主干句的相应位置。* 简单提示:审清题干,分析句间关系,弄清陈述对象。

5、语句扩展题--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

* 重点提示:填充成分、增设语境、重点描写、增加理由、添加论据。

六、大阅读文章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体裁中最便于命题考查的作品体裁便是散文。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直考散文的原因。所选散文,皆为现代中外的经典散文,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考生做大阅读题的总体原则是:

(一)先看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大概的推测。标题往往包含着文章的感情、主要对象等。

(二)再看文章后边命题人设计的问题,由此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向,使接下来的阅读有针对性。

(三)读原文。要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标出一些关键的词语,包括副词性的定语。注意总括性的词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等),序数性的词语(其

一、首先等),然否性词语,解释性词语。还有冒号、分号、破折号等。找准题限。从总体上把握文义时,可以撇开具体的事例,只抓住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这样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四)对应试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就能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 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

* 特别告诫: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层次。答案一定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整合。

1、语言理解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B、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C、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D、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操作规则】词语:找出词语解释的相对应的内容,用相对应的语句替代原词,使上下文保持一致,相对应的语句就是答案。

词语的含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虑词语的表面意思,体味其内涵。

词语的比喻义:找到词语的比喻本体,结合语境。代词意义:在上句寻找释义。

句子: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2、分析综合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请简析本文中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B、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哪几类人的命运。C、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D、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的什么?请依照原文意思概括。E、这篇文章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 【操作规则】 分析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答题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或清理段落层次,提取要点整合答案,或者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理清结构,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归纳作答。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则要求从全篇考虑,弄清层次和层次关系,或摘录或提取或综合,准确全面的整合答案。

3、技巧鉴赏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A、从全文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B、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回答。C、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D、作者是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联系到一起的?E、本文以××为线索?可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F、文中的那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操作规则】 明确文中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A、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B、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渲染、类比、悬念。

C、布局谋篇: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主次、详略。D、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E、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 深情提示:分析表达方法,一定要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并阐明收到的效果。

4、形象鉴赏型

【常见设问形式】 A、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B、简要分析文中景物特征

【操作规则】 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以及形象意义。景物:景物特征、季节特征、情调特征。* 亲切提示:注意人物景物分析,要认真体悟作者等创作意图,揭示人物和主题表达的关系,景物描写在表达中心上的作用。友情提示:认真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答案尽可能紧扣问题(像政治考试中回答问题一样)。

* 特别提醒:如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有字数限定的,不要多、少字数。没有字数限定的,尽可能详尽些,尽可能分点答题。

高中语文探究题型 篇3

一、真题整理:历年真题,面面俱到

整理安徽省语文高考卷,发现历年阅读真题中都存在观点、看法题,而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型缺乏重视,且答题模式不规范,偏偏这类题型分值最高,学生最易失分。为了让学生对这种题型有确切地把握、培养学生对此类题型灵活的处理能力。本文特以安徽省2011年至2015年历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为例,探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2011年真题选取的是小说体裁《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其中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属于见解题,分值8分,是阅读大题的最高分。2012年真题选取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往事(二)之八》,第14题第(2)小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是“是否”题,需要学生答出观点,分值4分。2014年选取的则是美国作家西格德 F. 奥尔森的《独木舟之道》,其中第13题“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也是属于观点题,分值6分。2015年安徽卷阅读选自张玮忠的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中的《蓑衣》,最后一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是看法题,分值8分[1]。

二、深度分析:分析答案,灵巧应对

以2011年第14题的参考答案为例,答案分了四个角度。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人物因素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情节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主题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

分析答案可知,答题的角度应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选择,而这种思路则是来自阅读文体的判断。此文属于小说,小说考查重点则是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时间、地点等构成要素。答案构思及组织方面,确定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突出表达出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和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情节更为曲折,使主题更加丰富,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答题模式,但是为了避免答题僵硬化、模式化,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学会答题技巧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三、策略研究:自主建构,快乐学习

安徽卷语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最后一小题一般为开放性的观点题。设问一般要求联系全文与生活实际,说明解答时应以客观文本作为依据,再加之自己的观点以及文章内容和深层含义或中心思想及生活实际,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教师在教授这个答题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领悟并组织答案,所以,这样的阅读解题思路适合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路进行指导。正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原有经验和知识而进行的主动构建[2]。所以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提升,还需靠教师的引导,只有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动脑,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成长。

(一)营造课堂讨论氛围

正如王程峰先生提到建构主义不认为知识是绝对的,是先于我们认识客观存在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毫无意义而言[3]。所以在阅读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试题的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也可以将参考答案呈现出来供学生研究,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思路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解题思路化“腐朽为神奇”。

1.辩论课

开放性的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规律可循。凡是问到“是否”、“同意与否”、“赞成与否”等类似要求学生亮明观点的题都需要学生点明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往往在做题初期被学生漏答。此时,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肯定存在“同意”与“不同意”之争。那教师就可以安排一场辩论课,让学生在自由发言的同时,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多种理解的题或是只能回答“同意”或是“不同意”的题在辩论课上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只需要教师从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加以辩论,本来不懂的学生也会在辩论中理解答题的思路与方法。

例如,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上,选文《一小时的故事》的最后一题就是“小说结尾写到,‘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你是否同意医生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这一题有的学生答同意,有的则答不同意。在讲评时,学生提出异议。于是在课堂上就请“同意战队”与“不同意战队”进行“PK”。通过激烈的讨论,“同意战队”终于站在主人公马勒太太的角度上体会出是因为马勒太太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得知丈夫死而复生的绝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婚姻观的批判对女性的同情等方面的原因让我们理智的选择“不同意医生的观点”。最后,通过本次讨论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解题思路: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

2.学生互讲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4]。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教书的目的,那么学生自己主动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5]。

学生互讲这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代表在讲台代替教师讲解,以学生做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讲解,更贴近学生生活,也能从学生的这一相同年龄知识层面即类似的心理机制出发进行讲解,更容易被同学接受也容易理解。通过以上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构建,更是改变沉闷无聊的单纯的试卷讲评,用激烈的辩论课和生生互讲形式代替,氛围活跃,学生愿学,更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快乐学习。

(二)培养学生知识生成能力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6],而且“知识的生成可以等价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与建构”[7]。所以培养学生知识自我生成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

1.积累整合,交流共享

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教师要强调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以填补其记忆盲区,并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不停地强调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及时复习,从而将知识化为无形,形成学生自己建构并生成的独到的答题技巧。

无论是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探索出的解题方法都要乐于与同学分享。高考冲刺阶段,自己往往会钻牛角尖,明明简单的问题非要复杂化,问一下同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冥思苦想好几天也不得解。这样的情况在冲刺阶段特别是压抑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遇到。现阶段,学生问题也是如雨后春笋,于是学生会不停地“探访”老师办公室,往往,这时候学生问的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教师解决后就要在课堂上单独讲一遍,以免遇到类似问题的同学错过解答的机会。

有新成果新发现就要交流共享,小小问题的碰撞总会擦除知识的火花,总会豁然开朗。作为教师,也要和同事交流心得,共同处理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模糊点,对此类题型观点拿捏不准的就更要交流讨论。

2.实战演练,活学活用

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的办法。

探索解题思路只是打开了学生解题的第一步,前者提到针对阅读开放性问题的解题,首先要从题型的特点出发。然后,我们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探究。再者,就要触类旁通。正如前文中提到《一小时的故事》解题思路,我们可以用来解答更多类似的题目: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章内容和中心,五要联系实际、表明观点,六要提及结构和表达形式,七要条理清晰。这就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开始。同样,这样的模式也适用于诗歌阅读、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文学体裁的各类问题。

总结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题型由于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往往不给予重视,偏偏又是安徽卷每年必考题型,也是分值最高的题型,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期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学习解题步骤和思路,将自己与知识融合,灵活运用,快乐备战。

参考文献:

[1]高考资源网[EB/OL].http://www.ks5u.com/shijuan/s.asp?t=8&s=1&u=%B0%B2%BB%D5.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程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管窥[J].学语文,2008.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6]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

[7]金吾伦.知识生成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上一篇: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一篇:贸易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