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美育

2024-10-17

高中语文美育(共12篇)

高中语文美育 篇1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急需强化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十分丰富,它深存于 课文的内 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要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试 就如何强化语文学科的美育谈几点意见,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增强语文美育观念

一篇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绚丽图画,它们都有自己的“美点”,教师若能体验其情境,把握感情基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使审美的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 鸣。如教学《项 链》时,教师应解 放自己,不受教参限制,让学生把目光投向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体会玛蒂尔德的不幸,发现玛蒂尔德形象所蕴涵的美。她有过虚荣,但决不虚伪,尤其是面对那突如其来的横祸,她既不一走了之,也不出卖姿色,而是决定凭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历经十年,牺牲了青春、美丽、高贵,试问能做出如 此巨大牺牲的人具有怎样的美德?难道不应让人同情、受人尊敬吗?这种真和善的美德难道不使某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感动吗?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感悟人生,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一旦语文教学纳 入美育的 轨道,课堂就会 注入生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激 发。因而,语文学科必须增强美育观念。

二、丰富美育教学内容

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文化内涵、审美 情趣,有意识淡化过去反映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选文意识,注意对学生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新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

首先,新教材扩大了古代文学作品 的比例,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文风铺张扬厉的《寡人之于国也》;集中表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的《逍遥游》;有展示隐者风范,风格淡远潇洒的《归园田居》等。高中生多读此类古代文学精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次,现当代选文中保留了不少名 家名篇,还选入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比 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青年人激昂澎湃的进取精神,进而呼唤时代奋发精神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由此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对外国文章或文学作品,新教材也 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和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有体现底层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品《品质》(高尔斯华绥),有平淡而悬念极具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等。外国文学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学生视野的扩展、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改进语文美育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一般教室都配置了“两机一幕”,各校一般还设有多媒体教室,使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

如在教学有较大时空跨度的《季氏将伐颛臾》时,开课即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孔子画像并伴有配古乐的孔子生平的简介,画中人睿智儒雅,平易近人,学生自然生发敬仰之情。然后播放两遍录音范读,古色古香与天真烂漫相映成趣,第一遍是浑厚苍劲的男中音在古朴低缓的古筝曲伴奏下谆谆教诲着,第二遍是清脆悦耳的童声琅琅诵读着。学生端视夫子画像,聆听夫子教诲,焉能没有身临其境、如坐春风之感?那遥远的时空差异就会在无形中消失。另外,诗歌如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示范”的诵读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 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注说明,配以相关的背景画面,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 度、词语等朗诵技巧,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真正领略诗情画意的美,使诗歌的审美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现代审美观念为先导,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对象,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感 受美、理解美,形成现代 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不断抛弃陈旧狭隘的审美 观念,学习、接受新的美学理论,关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民众情趣的巨大变化,而后根据新时期语文创造、创新教育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语文美育,进而培养出具有现代审美能力的一代新人。

高中语文美育 篇2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探略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领悟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到乐府、唐诗、宋词……直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诗歌的艺术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经有位名人说过:“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诗歌是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炼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最凝炼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思想,给人最充分的愉悦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几千年灿烂辉煌的诗歌传统中,唐诗无论从内容、思想、艺术价值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民间流传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唐诗的价值的肯定。唐诗中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都能给人以意境浑融、音韵优美、情景契合的真切感受,从中不难体会作者炽热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中学语文教学不光应着眼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应着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便不能偏废对学生的美感教育,通过课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对学生进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

一首把诗歌艺术的意境美、形象美、音韵美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优秀作品,能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诗歌的教学中从诗的形象美和音韵美入手,再现诗的意境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1 品味美的语言

诗歌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诗歌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其语言必须精练、准确、富于表现力,还要求音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诗歌的形式美是属于物理存在层之美,它通过其符号即诗歌的外在形式(色、形、音等)“直觉式”地引起人的“悦耳悦目”的初级美感。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就是这一层次的美。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形式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诗人选用的词语色彩绚丽,富有立体感,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讲解完生字词后,我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读录音,从听觉上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在潜意识中营造优美的诗歌氛围。笔者又给同学讲解一些押韵、对仗、平仄等韵律常识,结合课文,具体分析。诗体上属七言绝句,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变化;对仗上面讲述了词性相同,词义相对的“工对”,词义相对的“反义对”,词义连贯,组合成句的“流水对”等。通过以上诗律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学古诗的兴趣大增,记忆古诗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同学根据所学所感即兴朗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好效果。

2 感受美的形象

在体味唐诗优美的韵律之后,不免被其中描绘的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景色吸引。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形成一幅别具特色的“春日送别图”。苏轼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恰与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培养学生体味诗歌形象美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先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朗读后的感觉,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送别图”,图中应包含诗中所有意象,并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对学生悟形象美的训练上,我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诗中的意象(黄鹤楼、孤舟、碧空、长江等)均有所表现,然而在拓展诗歌意境和空间上尚有不足。许多画面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唯独不能把作者与友人的伤感别离呈现给读者,反映出同学们生活阅历贫乏,因而不善于捕捉细节突出主题。把课文中的插图与同学们的绘图加以比较,找出长处,指出短处,让同学们对这首诗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诗歌形象美的特色。

3 品味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诗歌,是作者强烈情感的外现。钟嵘在《诗品》中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然而本诗的情感流露是通过意象构成的图景传达给读者,于是形成了该诗的意境。意境是情景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句话道出了情与景是意境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说明了意境美的生成条件便是情与景的相浑融与契合。好诗就是情景结合的典范,涉及到该诗则是它的意境美。

关于意境的概念较专业化,学生可能不明白,我便从意境的组成要素着眼,先讲以情取胜和以景见长的诗歌。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创作者通过外界景物来传达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情。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描绘春柳,描绘春天特殊之景,在写景和抒情的同时,体现出意境之美。诗作中成就最高的应为情与景妙合而成的,于是我以李白《赠汪伦》为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讲述桃花潭边汪伦踏歌为作者送行的场面,其中蕴含着李白对汪伦的难舍之情,也传达出汪伦对李白质朴独特的惜别方式。成功的诗歌意境如宋代诗人梅圣俞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亦即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在讲解了三首诗后,回到原诗,同学们便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根据情与景结合的意境美,许多同学从作者描绘的图景——茫茫水天交接之处,一叶孤舟逆着西沉的落日,缓缓驶向繁花似锦的扬州,黄鹤楼上空留下作者凝望水天之际依依惜别的身影……体昧出诗人送别而生的淡淡愁思与惜别之后的孤独感。

总之,利用教材进行美育是语文课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通过对古诗的韵律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诸多认识和感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的提高,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研究 篇4

一、古典诗词——高中语文美育极具潜质的切入点

(一)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实施美育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标当中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 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自从我国语文课本将古典诗词纳入教学范围之后, 其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且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想能够在考试当中在这一部分拿到相对的高分, 学生必须对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 古典诗词中的美是美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的古典诗词作品十分丰富, 且成就非常高,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汉代的乐府还是唐诗宋词, 都对前代诗词具有一定的传承, 并在前代文章精华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 经过千百年的反复锤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在我国的古典诗歌当中, 既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也能看到作者对梦想的追求, 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的兴衰感慨成为无数诗歌当中的主题, 另外诗歌所具有的深远意境和整齐的韵律也带给了读者别样的感受, 这些都为美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成为语文美育教学中绕不开的一部分。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实施策略

(一) 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受到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很多学生还无法真正地理解古典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时老师的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的时候, 就要向学生们说明这几首诗的背景, 以及杜甫的生平, 当仕途不顺的杜甫来到三峡一带, 看到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此留下的古迹, 想起他们的事迹, 不由得赞颂了他们的学问和品行, 并通过他们的壮志未酬联想到自身的颠沛流离, 抒发了杜甫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悲哀。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 便可以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这些古诗词的魅力, 从而加深他们对诗词美的感悟, 以及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感悟对自身的影响, 从而形成真正的美的教育。

(二) 用现代技术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老师在传承以往语文教学当中精华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来丰富古典诗词教学。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感受中,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很多老师无法很好地表现出诗词的精髓, 这时便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网络上搜索到专业朗读人员所诵读的诗词, 从而播放给学生们听, 尤其是带有配乐的诵读音频, 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感情, 为学生们创设出优美的意境, 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 把握诗词美的精髓。

(三) 用生动的教学活动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所以当有教学需要的时候, 老师们可以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来加强美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例如, 经过长期的流传, 很多诗词被配上了美妙的音乐, 从而使诗词成为了歌曲, 较为成熟的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音乐是一种生动的语言, 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种, 所以将这些诗词配上配乐,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作品中美的理解。另外, 对于诗词当中的一些叙事诗, 学生们可以将其排成小话剧进行表演, 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反复揣摩诗中的故事, 加深他们对诗词中美的理解。

三、结语

通过高中古典诗词来进行美育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师要重视诗词更要重视其中的美育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自身对诗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 还可以通过各种先进设备辅助教学, 另外也可以将各种活动加入日常教学当中,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 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冯佩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9) .

[2]陈茵.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04) .

语文美育阅读书目 篇5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鲍桑奎:《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6 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全集》第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夏丏尊:《 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夏丏尊 叶圣陶:《文章讲话》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夏丏尊 刘薰宇:《文章作法》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教育出版社 1962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黎泽渝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光磊李熙宗编:《 陈望道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陈望道:《陈望道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力著:《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叶圣陶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 叶至善编:《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

开明出版社 1989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吕叔湘:《 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吕叔湘:《语文常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04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

曾繁仁等:《审美教育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廷扬:《美辞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

梅宝树主编:《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 赵伶俐主编:《百年中国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刘永康主编:《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人民出版社2007 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简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冉祥华 :《美育的当代发展》 新华出版社 2008 俞玉姿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韦志成:《中学语文美育》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 陈必祥主编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刘清涌:《语文教学情理趣》 三环出版社 1990 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饶杰腾编:《语文学科教育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万福成等:《语文教学美学论》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陈小英:《教师的审美情趣》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杨斌:《语文美育叙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潘纪平:《语文审美教育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钟为永:《语文教育通论》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杨云萍:《语文美育和谐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曾祥芹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语文相关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3.《中学语文教学》 4.《语文学习》 5.《语文教学通讯》 6.《语文建设》 7.《语文教学与研究》 8.《中学语文》 9.《语文教学之友》 10.《现代语文》 11.《阅读与鉴赏》 12.《名作欣赏》 13.《写作》 14.《咬文嚼字》;

15、《新教育》

问题:

在应试教育语境中,学生更追求实用性知识,如何将美育教育贯穿于教学中? 如何讲美育原则实施于教学中?

阅读教学中美育的问题,经典教材如何施行美育? 怎样认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价值? 如何在作文训练中实施美育教育? 如何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

美育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如何体现? 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于联系是什么? 班主任的美育工作如何入手?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篇6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是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识就能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将单凋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欣赏美的过程,把学习变成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陶冶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使他们具有美的心灵,美的素养,美的人格,美的理想,美的行动,从而使教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一、努力创造美的氛围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和谐轻松、愉悦美妙、新鲜活泼、感份凝重,这些都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身心愉快,情绪高涨,精神炔发地投入学习中,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妙语的引入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积极的期待感受,从而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创造美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最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不由白主地受到感染。通过情感的创设,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情感调到需要的高度,与文章的内容基凋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美、欣赏到美。情境的形成,一般通过语言、画面、声音而引发想象,使其如同身临其境,情不自禁的感觉。

二、激发美的感受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们独特审美技艺的结晶,内容丰富多彩,它为学生开启一扇神奇的大门,展现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语文教师可借助朗读,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沉浸在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情境中,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朗读在美育渗透中起着重要作用。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由教师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可以齐读分读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与之相符的语调欢快、忧伤、缓慢低沉,沉郁顿挫,慷慨激昂从而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引发学生美的感受,朗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要引导学生联系背景,领悟作者所揭示的社会生活本质,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价值利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增强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样,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更能加深对美的体验利领悟。光遗山曾说:“欣赏文学作品要由教师多指点一门径,给一点启示,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所谓门径与“暗示”就是比较中发现文章的蕴蓄、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制订语感,体会感受、发挥想象,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词句在语言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代诗人讲究“炼学”。贾岛的“推敲”就是明证,某个词语的出现,会让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使其动态声色毕现。“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引起无限假想,现代文中关键词句的揣、摩相当重要。

四、如何诱导美的创造

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美的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展开美的想象,进行美的创造。语文课体中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果能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再现在在家面前,不仅能更深入理解文章,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微 篇7

一、前言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 其中涉及的美育因素也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使得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得到提升。可见,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做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工作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相应能力得到提升。

二、利用经典美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语文,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经典美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从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我国的历史中, 有许多的经典美文, 这些经典美文都蕴含着许多的情趣, 这些情趣对于美育的渗透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 在讲解《赤壁赋》这篇文章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转变过程,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苏东坡当时的心情, 感受到苏东坡当时的豪迈。也使得他们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肯定会遇到挫折, 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面临挫折要有着豁达的胸襟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之后再送给学生相应的几句良言, 从而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去感悟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许多美的篇章、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这些美的篇章和意境, 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感受篇章中美的意境,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朗读, 从朗读中去体会篇章中美的意境, 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体会篇章中的美, 这样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篇章中的意境, 否则学生无法通过朗读发现篇章中的美。比如, 在讲解《蜀道难》时, 我们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名家朗读, 名家那种高亢辽远的朗读一下就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意境中。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跟读, 并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配以相应的图象, 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朗读, 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下体会文章的精髓,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思想, 从而更好地感受文章中的美。

四、文本研读鉴赏美

1. 美的结构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美, 比如, 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等, 这给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散文和诗歌要注重欣赏优美的词句及其创造的意境。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严密的语言和结构。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文章美的结构。

2. 美的语言的鉴赏。

文学是由美的语言组成的。文学的美也是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进行展示的,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美的语言的鉴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合理地利用教学中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章中美的语言。比如, 在教授《我与地坛》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地坛静寂描写的文段进行仔细阅读, 让学生能够体会些美的语言和作者当时的境界, 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从中能够感悟出正确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点以及文章中优美的部分,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感悟, 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令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

生态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篇8

第一, 生态美育有利于匡正语文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启发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它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化为了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在此种视野之下, 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立面, 而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以往人们习惯运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解读语文教材, 强调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地位, 把自然看作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如今生态美学给我们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突破了实践美学的狭隘。因此, 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态美育的视角让中学生意识到, 任何生命均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同等的, 没有高下之分, 都是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第二, 生态美育有利于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融。

这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抗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 而且深深浸润在人们的思想中。这也理所当然地积淀在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上, 导致学生心灵世界中自然缺失, 绿色退化、天性泯灭, 自然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社会。而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共生”, 它既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指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所表现, 老子就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说, 明智的人不应该奢侈浪费, 要杜绝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不随意掠夺自然。

第三, 人类当前紧张、惶恐、浮躁、欲望膨胀的生活的现状, 迫切需要生态美育的指引。

通过生态美育的引领, 人类得以摆脱人心疏离防备的生活状态, 寻找到可以依托身心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生存危机, 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实践造成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异化现象的出现: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 物质欲望的日益加剧, 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崩溃又反过来压抑、肢解、扭曲人性, 而这些被压抑、肢解和扭曲了的人性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类与自然生态相处的模式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而生态美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各种生命在自然这个整体系统中互惠共融。人与自然在生命上是平等的, 自然并非只为了人而美, 它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 包含着独立的审美品性。

生态美育可以帮助学生从价值观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体悟到自然界各生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了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从而进一步阻止人与自然的相互对抗和毁灭。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 就不能止于讲授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不能止于讲授孔子的大同理想, 还要进一步地从中挖掘出生态美学思想:孔子在与自己的众多弟子讨论政治理想时, 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宏大的人生理想, 但孔子最为满意的还是是曾点的理想———“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曾点为孔子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阳光明媚的暮春时节, 五、六个大人和六、七个小孩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 他们在沂水中尽情嬉戏, 在舞雩台上享受和煦的春风, 然后哼着轻快的小调回家……孔子之所以说“吾与点也”, 是因为曾点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的内心无比愉悦的和谐画面。曾点达到了一个生态审美的境界, 这是一个高于治理国家、高于政治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是他的知音, 他们均有很高的生态审美素养, 同为生态审美人, 他们已经实现了“诗意栖居”的生活目标。

第四, 生态美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如“天人合一”、“位育中和”、“生生为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以抱阳, 充气以为和”、“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中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生存的生态智慧。如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 道家思想就给了我们相当深刻的启发。《道德经》说:“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常”就是懂得如何平衡、和谐的道理, “明”就是明白如何处于“常”态而不出现过失, 因此, “知和”与“知常”是密切相关的。

高中语文美育 篇9

一、美育理念的概述

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 而是结合了各种美学元素的艺术教育理念, 能够对人起到一种整体性教育的作用。美育理念的本质特征是关注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 协调人的情商和智商, 使两者之间优势互补, 从而促进人们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美育也可以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导航, 这种理念主要关注的是人本身个性的发展和自身的素质, 从而达到一种人文关怀。美育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伴随着学生成长历程的始终, 不是某一阶段中一个教育活动的举行就能够融入的思想理念。

二、美育理念在古代散文教育中的体现

(一) 古代散文中的形象美

散文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通过精巧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英姿, 文章《游褒禅山记》就是作者立足山上和山下以及远景和近景之中的一篇教育性文章。文章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描述了褒禅山的雄伟壮观。散文中的修辞好比美容学,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能够提高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同时还能够提升审美效果, 从而体现文章的形象特征。

(二) 古代散文中的语言美

古代散文的语言往往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语言美往往表现为音韵美和简练美, 其中音韵美指的是语言的内在旋律和其自身的节奏所造成的美。作者在散文中使用一些层次错落的语句和回环反复的句式或者是使用重叠的词汇给读者一种朗朗上口, 读起来铿锵有力的感觉, 语言抑扬顿挫, 比较流利, 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旋律。而《滕王阁序》中许多语句都使用了这种美的句式, 文章以四六句式为主要句式结构,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还交错使用了六四句和七字句, 此外, 还有三字句和二字句式等, 使得文章的节奏比较明确, 行文跌宕起伏, 同时给读者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文章中还采用了对偶句, 字面相对是一种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优势就是文章的音韵相对, 音律富有乐感, 从而使学者寓学于乐, 寓学于美之中。

古代散文中语文的简练美主要是利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完整的表达文章意思, 不仅能够让读者清楚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还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点, 避免语句的过于啰嗦, 从而起到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荀子的《劝学》,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还有《左转》、《赤壁赋》、《陈情表》等这些文章中的语文都是简短的句子, 但是内容却不缺乏丰富性。因此, 人们常常说古代散文表现出的是简义丰的特征, 这对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 古代散文中的情感美

在散文阅读中, 每个人对文章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 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审美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古代散文往往表现为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散文中这些情感就会表现到一种极致。例如《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利用这样的语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引发读者的共鸣, 从语句中能够感受到陶渊明的追崇自然, 崇尚浪漫的情怀。又如《滕王阁序》中作者写道:“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 命运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文章中不仅有优美的文字, 更多的是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在对文章进行品读过程中, 能够使读者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当中, 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 从而产生共鸣。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完善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收获知识, 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念。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学科, 善于借助于美育理解对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观念进行培养, 能够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最终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摘要:散文是人类文明中存在时间较为长久的文学体裁, 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审美特质, 同时还具备多种美学元素, 将美育教育理念深入古代散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强教学的特质,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就美育理念在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深层分析。

关键词:美育理念,语文,古代散文,教学,体现

参考文献

[1]杜长明.散文的审美教学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 (11) :34-35.

[2]汪明霞.高中散文作品的诵读审美学习意义[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10) :33-34.

[3]李峰.审美视角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14, (11) :98-99.

高中语文美育 篇10

普高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 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我们无数评价甚高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已有体现,教师把更多阅读的时间,提问的权利,发表观点的机会给了学生,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多数学生思考力贫乏。在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普通高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语文能力层次不一,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思考上更多地面向中间段学生,往往在语文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还未领悟学习素材的要义之时,班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充分感知并能独抒己见了,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得不到思考锻炼的机会,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在他个人发展上又无多大长进。而学生即时性、应景式回答又十分普遍,思维的过程短促、不够深入全面,所反馈的信息比较零碎,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思考问题常常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各能力层次学生思考力贫乏,甚至流失的后果。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该以何为基点,才能有效削弱类似上述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引入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的理论所作的一些思考。

二、理论依据

倡导语文审美教育也是贯穿新课程理念的一条 重要思想。“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就是与西方的近世启蒙主义相关,在中国现实的文化语境中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及实践方式。它 强调以“人”为本 位的思维方式,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早期 鲁迅为代 表,早期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强调“立人”之于国民改造与国家更生的现实价值理性;后期这一思想则以艺术化、审美化人生成为美育的深层次追求为主。

在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以更为广阔的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其思考力的发展与审美的能力、创造力密不可分。“人本主 义美育”后期 思想中强 调艺术化、审美化人生的美育要求正是与学生感知力、思考力提升紧密相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思考力贫乏主要体现在学生认知、分析事物的“眼高手低”上,学生思考力水平、表达能力与其某些潜意识中的认知极不相称,其思考力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这种局限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整体发挥。而审美化、艺术化人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的创造不断促成其完善思考力体系,促使学生在思维广度、深度、高度上不断发展。

三、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中的运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个体思考力,建立思维整合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由于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认识水平各不相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过学生有共同的认知需求,那就是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详尽的结果。由此而来每个学生的思考、表达成为他们自己亟待得到老师和他人肯定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情感上的认同。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在学生分散的、多角度的观点上进行快速的系统性的整合和梳理,将认知、分析、掌握知识的方法渗透给学生,把这种整合分析的能力慢慢融合进学生内在精神体系,不断促成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内在思维分析整合的科学之美。如在苏 教版必修 三《肖邦故园》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对课文中最后描写和肖邦音乐相合的故园花园的景色产生兴趣,能够将美景和音乐关联,能够认识到作 者从春夏 秋冬四个 季节选取 不同景物,不断变换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重点,来体现肖邦音乐的特点。这些阅读体验不断激发学生发表自身丰富的联想感悟,在许多细节上都有精准感受:用嫩黄的栗树新叶和云彩一样轻柔的日本樱花来表现音乐的轻盈温柔,用亭亭玉立的树干和散发阵阵幽香的睡莲来表现音乐的悠扬清丽,用寂静的草坪和落叶的沙沙声来表现音乐的深沉抑郁,从而暗合了肖邦辗转的一生。通过这样的经典阅读,在这些具象的感知体验之上,笔者进一步引领学生知晓,观察自然生活最主要的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感知万事万物的美,景、人、事要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应主观感性地抓住事物的审美特征,形声具备,运用想象与联想,不断延展自身审美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2.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生成沟通包容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更有效地发挥整个班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品评。师 生、生生之间的聆听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更好地融通学习讨论的要素,互相聆听的过程也是互相肯定,懂得欣赏赞同的美好情感的养成过程。大胆设计、完成小组 的学习,教师要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学生要学会在众多的学生观点上反思、改进自己的观点,完善个体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自我性格中的良好品质之一,从而达到思考力的提高,更好地投入下一次交流提升的过程。笔者在班级的随笔自主品评课堂上就特别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小组成员先交换阅读随笔作品,结合教师批阅的情况对每一篇随笔的主题、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思考,然后对组内作品逐一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各抒己见。让 学生积极加入到评价自己的随笔的过程中来,优秀作品就是身边同学写就,可能还是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通过自主评价不但可以增进对朋友的认识,同时对自身的随笔写作也具有很大帮助。

3.教师设计体现层次性,构建难易相合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难易相合的平台,支持并促进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思维,使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在小组的设置上,在问题的层次上,教师应当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思考,但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的思考引导,语文的自由与开阔也决定了现场问题的定位的调整。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敏感度的养成,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多引入小范围或集体的讨论与争鸣,在难易程度上进行有序调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不同能力层次学生提供更为自由、个性的学习空间。笔者在学校“文言文教 学的沉稳 与灵动”的课堂实践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在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注意难易相合:易在主动探究文言文虚实词等文言现象,难在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试图从学生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发挥学生在课堂的潜能、实现其价值,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人本主义美育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自主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思考力的差异,将讨论与争鸣式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以及对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整合能力的提升,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过程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思考力,进而培养他们自我个体审美综合能力,构建自我完善的人格体系。但由于学校课堂的限制,该美育思想在课堂、学校之外的语文自主学习中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鉴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对将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引入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进行思考、探索。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过程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思考力,进而培养他们自我个体审美综合能力,构建自我完善的人格体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育

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展开对于学生美育的阵地,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些选篇,很多都是美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个好的教学契机,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来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慢慢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会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对于阅读文本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深化模式。

一、情境依托下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美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一些基本铺垫。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情境依托的模式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阅读文章的文本美,让学生感受文本中那些精美的语言、生动的描摹,还有作者内心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内容都是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充分获知的要点,借助情境的衬托学生对于这些要素的感受也会更为直观。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让情境创设为阅读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形成铺垫,这也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文本学习体验。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引入“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雄浑的赞歌,借助动人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古战场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怀念,引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乱石穿空”的形、“惊涛拍岸”的状、“卷起千堆雪”色和态,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也会丰富学生对于文本美的有效体会。

二、朗读过程中辅助学生感受诗文美

很多文章的学习和体会中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美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不仅诗歌散文的阅读体验中需要学生仔细朗读文本,透过文字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那些经典的古文内容的学习中也需要学生用心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氛围和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创造的那个美丽世界。读既是拉近学生和作者间距离的一种方式,读也是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的一种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以此来加深美育的渗透。

在一些经典篇章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逍遥游》等,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来慢慢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体验。

三、阅读鉴赏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文本的鉴赏中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同类型的文本或者是不同题材的阅读素材,教师所采取的阅读引导方式应当有所差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且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效。尤其是在展开阅读鉴赏的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和情感等进行深入剖析,要结合这些要点来让学生更充分的领会与感受文章,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的美育的渗透过程。

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的美育价值十分丰富,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乏一些典型的审美要素。就内容而言,主题思想的健康与深刻本身就是美,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是美,另外还有人物形象的美、环境的美、情节的美;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也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很好的美育资源,这也是阅读鉴赏教学是展开对于学生美育的良好阵地的一个原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文本,在深化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良好构建。

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美育很有必要。语文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非常经典,这些文本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还是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上都含着大量审美要素,对于这些要素的提炼可以为教师展开对于学生的美育提供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与感受这些内容,这也是阅读教学不断实现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并且合理的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够让美育在阅读课堂上的渗透更充分。

【参考文献】

[1] 朱慧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微[J]. 教育艺术,2013(07).

[2] 王丹晶. 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D]. 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王静. 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 语文天地,2010(11).

高中体育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策略 篇12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体育美

体育美作为人文体育或健康体育的重要内容, 很长时期以来很少有教师对其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分析以及揭示这种文化现象的哲学意义, 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体育的“美育”功能。体育教师了解体育美的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 会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增强对体育运动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师在掌握基本美学理论的前提下, 结合课程内容阐述美学原理,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有针对性又不失趣味性,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热爱。

二、体育美的核心是和谐统一

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美, 以艺术化的教学, 情感施教,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达到体育教学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的统一。和谐是“真”的统一。正确的技术动作能产生美感, 那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 才能表现出美来。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中, 迫切希望能尽快掌握正确动作, 一旦没学会动作, 便十分着急, 要求教师尽量多做正确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甚至请教师单独辅导。一旦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后, 学生心情十分愉快, 练习劲头更大, 学习兴趣更浓。还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 要求动作在幅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不难看出, 学生的这些行为就是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已经能够对某个动作做出粗略的评价, 能较准确地判断动作是否正确、动作是否优美。这样学生既作为参加者, 又作为观赏者, 从而使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和欣赏体育美的能力, 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同步增长和提高。

三、体育竞赛要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在欣赏体育运动或比赛时应保持适宜的审美心境。不要过分看重输赢, 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做参与型的观众,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地。如高高的跳台上, 跳水健儿飞跃而起, 腾空翱翔, 然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转体, 最后似疾箭般地刺入碧波之中, 溅起一朵小小的水花。再如宏伟的体育馆内, 武术表演者将古色古香的攻防格斗动作融为动态的形象, 动静疾徐, 节奏鲜明, 显示了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 令人赞美不已。还有体操选手在鲜艳的地毯上腾跃, 时而凌空飞旋, 时而平衡凝定, 那曲线流畅的身材, 做出协调而轻柔的动作, 可谓美极。悦耳的乐曲和花样滑冰以及轻快的节奏, 雅丽的服装衬托出梦幻般的身影, 构成具有声、色、光、形的运动图案, 使人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四、在体育欣赏中潜移默化美育

体育欣赏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艺术审美需要的满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向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观赏体育表演或体育比赛, 如艺术体操比赛中运动员做揉动连绵的波浪动作、做轻盈高飘的转体动作、做稳健优美的平衡动作, 都能给学生以最强的美的感染。更有足球运动员紧张激烈的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能把学生带入神话般的梦幻境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上千姿百媚的舞姿;跳高运动员腾空飞跃横杆;帆船运动员搏击惊涛骇浪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运动画面足以使学生陶醉, 不仅能激励其对体育美的追求, 更能激发其创造美的志向。

五、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隐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把富有专业内涵的体育动作, 通过美的肢体语言, 示范给学生, 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可以说, 这种美是人本质力量的直接或理想的形象显现, 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例如, 面部表情、举止、身段、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 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 呈献在自己的学生面前, 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

上一篇: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下一篇:迁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