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育教育

2024-09-17

高中美育教育(共10篇)

高中美育教育 篇1

1 论将美育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的教育制度做出了多次重要的调整。每一次教育制度的改革, 都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型人才的需求, 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的决策者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 更需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习能力与前瞻性。学校要想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不同领域需求的人, 就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审美与教育进行一个完美的融合, 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与享受, 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以阳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美育渗透,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智育、德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一种感化,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的灌输, 而是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进行分析与探索。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在:通过教师对学生内心独特情感的感化与交流, 对学生的心理能力进行激发与锻炼, 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 让学生从精神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全球化进程中, 英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熟练掌握英语是21世纪新形式下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将美育教育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进行充分而合理的渗透,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高中英语美育教育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要想做好高中英语的美育教育,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无论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涵养上, 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穿着上, 教师要穿戴整洁大方, 让人产生亲切感, 最大程度上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教师在生活中的生活作风与上课过程中的教学态度都应该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作用, 在外在表现上, 教师要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学生, 使其感悟到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当然, 外在表现只是教师能够展现优秀素质的一部分。要想做好美育教育, 教师要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新事物、新知识、新动态, 要及时地掌握, 将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带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对美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更高的追求与品味。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课堂上的语言环境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控, 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进行熟练的引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语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当人的心情在处于愉悦的状态下时, 大脑将变得非常活跃,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时, 理解问题的能力与记忆力会大幅度提高, 在课堂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 教师首先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和表达知识的技能。不仅要关注英语本身, 还要对英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掌握英语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的微妙变化。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该在美育渗透的同时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全方位的对英语进行感知, 这样也将有助于在英语课堂上的美育渗透。

3 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美育渗透

(1) 教学手段艺术化

在英语课堂上的美育渗透应该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如果教育的质量出现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由于科目太难, 也不是由于学生的智力不够高, 而是由于教学手段不够好, 没有把教学本身的魅力展现出来。例如, 在高三英语的第三单元中, 其内容是戏剧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的一段, 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前多了解有关这个戏剧的资料,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并做好课件和视频资料, 在课堂上, 先让学生对整部电影的概况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如何利用动作和语言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 挖掘和品味英语戏剧语言的魅力。

(2) 教学内容丰富化

一方面, 教师要遵循现有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 根据教学的知识技能和顺序, 完善内容结构, 按照知识技能的完整性, 将教学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列成若干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例如, 高三英语第四单元讲的是讲的是有关天文的知识, 这个单元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 更不是仅仅让他们了解一些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究、钻研, 更加深入地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解,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向伟大的科学家们学习, 向我国献身航天事业的英雄们学习, 这才是美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摘要:高中英语是中学生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对学生未来进入大学以及步入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原则, 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锻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本文联系教学实际, 对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教学,英语教学,美育教育,教法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原则[J].科教新报, 2011 (20) :22-23.

[2]李毓健.新课程背景下美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师大学报, 2009 (11) :156-157.

[3]虞春玲.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 (6) :31-33.

[4]于娟.如何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J].考试周刊, 2011 (66) :109-110.

高中美育教育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美育教育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物理教学中蕴含着各种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将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学习的效率等。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展开分析。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具有的美

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体现多种美,如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与简洁美等,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其一,对称美,物理学中介绍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存在的规律,并对其构成、转化与运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所体现的对称美让人印象深刻。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对称美的主要形式有数字形式的对称美,时空形式对称美和抽象形式的对称美。其中时空形式对称美主要是指物理现象与物理系统所具有的不变性,即称之为空间对称美,如:镜像对称、杠杆平衡等;而物理教学中的周期、频率与节奏等展现的是时间对称美。同时,物理教学中的抽象的意义,不仅阐述了物理规律,还体现了抽象对称美。其二,和谐美,高中物理中揭示了各种规律,在自然界中各种规律具有和谐性,因此物理教学中也具有和谐美,如: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其运动的轨道为椭圆形,其不仅具有奇异性还具有较强的美感。其三,统一美,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较多的统一美,主要有相对论量子学,将各种公式进行了统一;广义的相对论统一了引力理论与经典力学等。其四,简洁美,高中物理自身所体现的便是简单、简洁,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具有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的公式、物理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其公式是对自然界的真理与经验的概述,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公式是对较为复杂的电磁场规律的归纳。

二、美育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是必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的运用将利于物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将利于物理学的持续发展,同时利于物理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物理主要研究的是物质构成、转化与运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物理概念、模型、公式与抽象的思维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同时物理的枯燥性,致使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不足,对其内容的掌握也相对困难,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其对称美、统一美与和谐美等融入到教学中,将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物理的美,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其二,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从而使其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美育教育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让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其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

1.挖掘物理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物理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物理规律在不断研究与探索,这不仅体现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学家的崇高精神美德。如哥白尼的地心说,在当时,哥白尼面对艰苦的环境,仍旧对其学说不放弃,执着的追求,其专心研究三十载,最终使其学说更加系统,让人们对世界形成了新的认识;同时,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物理学家对其研究,其思想也体现了和谐美,从而让人们对物理学所具有的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法拉第的理论中,统一了电与磁;在广义相对论中,统一了物质、空间和引力等,这些物理知识将统一美与和谐美真实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让教学与学习中蕴含了无限的美学精神与美学内容。

同时,物理学的美还表现在色彩、形状与声音等方面,其一,在色彩方面,光的干涉试验中,将出现一种分布均匀的彩色条纹;其二,在形状方面,物理学中的形是由点线面等组成的,其中的蛇行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线条在简谐振动图像中便可以观察到;其三,在声音方面,由于光波与声波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奇异性,在声波中极易形成衍射现象,主要是其波长相对较长。

2.了解物理学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着众多的物理学史,这些内容有着无限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其内容,还要对物理学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师要对物理学史进行积极的利用,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热情,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将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在对行星三大运动规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普勒的生平事迹,对其中有趣的事情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其思考,并让学生对开普勒的科学精神进行学习与感悟,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家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受到诸多的启迪,进而再进行物理内容的讲解,将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掌握,让学生对物理学的美得到准确的认识,并促进其学习,为其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3.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从而丰富其教学手段。在众多物理现象中,对其观察有着一定的难度,从而制约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其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实现教学,将声音与画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将通过审美情境,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将利于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让其保持高度的集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四、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注重其教学。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统一性、对称美与和谐美等众多美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物理美,充分发挥物理美的作用,美育教育的实施,要对物理美进行挖掘,对物理学史进行掌握,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利用。相信,通过美育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慧.高中物理美誉的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李东俊.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实施美育教育[J].基础教育,2013,(02):156-157.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美育教育 篇3

一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但地理教师除讲自然、讲美景外, 更要注意语言美, 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还要倾注感情, 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才能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优美深情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讲山能让其感山之巍峨, 说水能令其能感水之浩渺, 叙馆庭院仿佛见之红墙璃瓦, 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更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美感。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还可充满情感吟诵诗词渲染意境,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 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 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 形态万千, 有的像玉笋、翠屏、老人、斗鸡, 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 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丰富, 有的像瓜果、森林, 有的像飞禽、走兽, 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在诗情画意中, 学生深受感染, 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特有的美景中去。

二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极富深韵, 它首先蕴涵了自然美。例如, 在地理教材中能体会到我国华山的险峻之美, 庐山的奇秀之美, 黄山的雄壮之美, 泰山的精巧之美, 能感受到长江从唐古拉山走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气魄之美和青海湖的恬静、奇特之美。又如沙漠的海市蜃楼、峨眉山的金顶宝光、茫茫大漠, 浩渺烟波之旷, 原始丛林, 雨打芭蕉, 风起松涛, 幽林鸟语等, 这些自然美不仅展示着自然风光, 如果教师准备充分, 富有深情地讲解, 还会让很少踏入社会的学生产生向往之情,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觉美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感。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细细品味教材中的自然美。

三地理学科的图像美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 又有示意图、统计图表;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 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 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或多媒体的演示图。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图和图表中的地物、图例、注记、图形、色彩等协调统一之美,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图形轮廓的曲线美, 图例符号的简明美, 地物比例与分布的均衡美, 以及物体模型等。例如, 高二地理选修《旅游景观的欣赏》这节有黄果树瀑布图、黄山云海图、青海湖鸟岛图、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等。从这些图中分别可看出, 黄果树瀑布好似万练倒悬, 气势磅礴;北方皇家园林错落有致, 色彩浓重, 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这些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 还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自然、欣赏自然, 吸自然之灵气改造自然。这样的美教育人、美也改变人, 美也感人, 还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四与音乐的结合美

音乐和地理仿佛不相关, 但地理课配上音乐, 风光片配上音乐等, 美育则更为突出。如讲《文化景观与环境》中, 以黄土高原为例, 可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笔者曾经就这样在讲课中富有情感地唱给学生们听, 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中也有音乐之美, 学生们非常激动。这时, 教师适时提出歌词为什么写成“西北风、东南风”, 而不是“东北风、西南风”?为什么“照”的是“窑洞”而不是“竹楼”?这里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风、东南风”是因黄土高原所处位置受季风影响, “窑洞”是因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干燥等影响。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形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特有文化景观的原因, 以及相互的关系等, 这样的讲课方式效果极佳。又如, 在讲中国河流《长江》一节新课导入的时候, 教师可运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你从雪山走来……挽起高山、挽起大海……”, 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情境中。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雪山大海指什么,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水系如何分布, 水能丰富与否, 为什么等。学生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积极思考上述问题, 也获得了美感。像上述这样把音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还收到了良好的美育教学效果。

地理课很适合进行美育教育,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 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身边的实例多想几个方法去有机渗透美育成分, 就会把地理课上成人人爱听的, 能够提高学生美学兴趣的地理课。

高中阶段美育浅谈 篇4

关键词:高中;美育;方案;策略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先生道出了美育与智育和德育的关系。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蔡元培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可见,美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一、美誉的内涵和功能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是由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对美育,不同时代的人们有过很多论述。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美育的蔡元培,则对美育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

二、高中阶段美育现状

对于艺考生而言,高考大环境对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摧残。最近几年里”艺考热“的持续升温,使得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应考现象突出,考什么训练什么,虽说短期内也能通过考试,但他们缺乏丰富的知识积淀,缺乏创新力。

对与非艺术考生而言,课业负担挤占了美术欣赏的空间。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美术作为非专业考生来讲,不是必考科目。进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文化科目挤占,不能接受艺术教育。

三、高中教育阶段美育实施方案及策略

美育的功能可分为三个维度意义上的功能。第一,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二,美育对德育、智育等的促进功能。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三,美育对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的重要影响意义。

(一)思想美育

在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身于社会中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追求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落实美术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能因为考试和升学压力而形成严重的智育优先的应试教育。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科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美术、音乐、艺术隶属于艺术学习领域,属于必修课程,并占到6个学分。

在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增加美育内容。可通过开设美学入门、艺术欣赏等初级课程,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带领学生走向美学殿堂;利用校园内资源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各学科渗透美育思想

高中学科教育中的推行方略,以语文学科为例。高中语文教学,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钟嵘的《诗品序》提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要首推诗歌教学,用其形式和节奏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简单的节奏,和谐的意律,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愫,声音萦绕,仿佛置身其中。

第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快的情境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

第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选编入课本的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

(四)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美育

建设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学风校风,多彩的文化生活,带动和促进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

(五)活动美育

高中体育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策略 篇5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体育美

体育美作为人文体育或健康体育的重要内容, 很长时期以来很少有教师对其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分析以及揭示这种文化现象的哲学意义, 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体育的“美育”功能。体育教师了解体育美的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 会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增强对体育运动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师在掌握基本美学理论的前提下, 结合课程内容阐述美学原理,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有针对性又不失趣味性,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热爱。

二、体育美的核心是和谐统一

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美, 以艺术化的教学, 情感施教,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达到体育教学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的统一。和谐是“真”的统一。正确的技术动作能产生美感, 那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 才能表现出美来。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中, 迫切希望能尽快掌握正确动作, 一旦没学会动作, 便十分着急, 要求教师尽量多做正确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甚至请教师单独辅导。一旦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后, 学生心情十分愉快, 练习劲头更大, 学习兴趣更浓。还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 要求动作在幅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不难看出, 学生的这些行为就是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已经能够对某个动作做出粗略的评价, 能较准确地判断动作是否正确、动作是否优美。这样学生既作为参加者, 又作为观赏者, 从而使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和欣赏体育美的能力, 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同步增长和提高。

三、体育竞赛要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在欣赏体育运动或比赛时应保持适宜的审美心境。不要过分看重输赢, 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做参与型的观众,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地。如高高的跳台上, 跳水健儿飞跃而起, 腾空翱翔, 然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转体, 最后似疾箭般地刺入碧波之中, 溅起一朵小小的水花。再如宏伟的体育馆内, 武术表演者将古色古香的攻防格斗动作融为动态的形象, 动静疾徐, 节奏鲜明, 显示了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 令人赞美不已。还有体操选手在鲜艳的地毯上腾跃, 时而凌空飞旋, 时而平衡凝定, 那曲线流畅的身材, 做出协调而轻柔的动作, 可谓美极。悦耳的乐曲和花样滑冰以及轻快的节奏, 雅丽的服装衬托出梦幻般的身影, 构成具有声、色、光、形的运动图案, 使人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四、在体育欣赏中潜移默化美育

体育欣赏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艺术审美需要的满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向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观赏体育表演或体育比赛, 如艺术体操比赛中运动员做揉动连绵的波浪动作、做轻盈高飘的转体动作、做稳健优美的平衡动作, 都能给学生以最强的美的感染。更有足球运动员紧张激烈的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能把学生带入神话般的梦幻境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上千姿百媚的舞姿;跳高运动员腾空飞跃横杆;帆船运动员搏击惊涛骇浪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运动画面足以使学生陶醉, 不仅能激励其对体育美的追求, 更能激发其创造美的志向。

五、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隐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把富有专业内涵的体育动作, 通过美的肢体语言, 示范给学生, 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可以说, 这种美是人本质力量的直接或理想的形象显现, 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例如, 面部表情、举止、身段、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 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 呈献在自己的学生面前, 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美育渗透,结构,实验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美育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现实呼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与创作, 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文本结构美

高中物理教材 (文本) 中有多幅色彩纷呈、设置精美的彩图, 比如自由落体闪光照片、衍射照片、干涉图样、各种光谱图样等等。这些彩图摄制极为精致、科学、准确, 属摄影精品。教师在首堂物理课堂可将这些彩图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从而初步形成物理是美的印象。教材文本中还分布着大量的插图, 这些插图绘制精细、准确、排布合理, 既具有科学性, 又符合美学原则, 具有美学性。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以图识文, 以文释图, 能通俗、形象、生动、直观, 令人赏心悦目。

二、物理实验美

物理学史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美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

1. 仪器外观美。

物理实验器材如天平、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制作精美, 造型独特, 各种透镜、面镜、三棱镜、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等外形美观, 犹如精品的艺术品,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仪器性能美。

螺旋测微器能准确测出头发丝的直径, 能让学生惊叹不已;电磁打点计时器能用来研究物体运动的精确情况;多用演示电表可以用来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单摆的振动可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等等。仪器的性能之美妙不可言。

3. 实验现象美。

凭借高中物理实验“白光的色散”可以让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彩虹”;凭借“透镜”人们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跳动的蜡烛火焰;凭借“液体的扩散”现象可以让人们看到原来泾渭分明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是怎样在交界处逐渐变得模糊, 最后混为一体的, 就是用两支夹紧的铅笔, 人们也能够看到普通的日光灯也不再是白色的了, 而变得绚丽多彩。如此奇妙的现象一定会让人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 应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联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对有关仪器的外形、性能、实验现象给力进行有效的恰到好处的描述, 让学生领悟物理实验之美, 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在试验中自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课堂教学美

教育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物理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追寻课堂教学之美。

1. 教学过程美。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开头、结尾、中间三个环节。有人曾将这三个环节比喻成“凤头、虎尾、猪肚”。就是强调物理课堂开头应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 基本教学流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 结尾要像虎尾那样横扫如风。开头要好, 导读要精, 授课伊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策略多样:或开头明义、单刀直入;或故事开头, 激发情趣;或实验开始, 启发思维。结尾要明快, 要结出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 讲到恰当处关闸截流,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教学过程要有涨落, 涨即掀起高潮, 落指潮落小憩。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一波三折曲线美、音乐艺术的一唱三叹韵律美相同的艺术效果。

2. 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讲究艺术, 力求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语言要逻辑严密, 幽默风趣, 条理清楚, 干净利落,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饱满的精神, 自然的表情, 传神的目光, 抑扬顿挫的演讲风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劳逸结合,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产生美的感受, 在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时, 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呵斥学生, 应注意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感化差生。教师的课堂语言,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 他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也会注意语言流畅, 用词贴切, 言简意赅, 在平时学生同伴间交流时, 也会注意语言艺术, 力求风趣、幽默, 有起有伏, 在同伴之间进行交往时, 也会和睦相处, 注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使自己在同伴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物理规律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上的许多规律, 我们如果理解了它的实质, 弄清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就会发现它们很有意思, 有一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美。比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一种天性, 这是一种守恒美;牛顿定律充分反映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相互制衡和联系;库仑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让人们想到神秘莫测的“场”的存在;动量守恒定律表面上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 总动量保持不变, 其实质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合质心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这又与牛顿定律是如此的吻合, 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不已。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教师若能将其内在美渗透其中, 学生一定会愉悦地接受它、喜欢它、理解它、掌握它, 达到“功夫在诗外”的高效物理教学境界。

总之, 只要物理教师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渗透, 就会潜心挖掘物理之美, 就会发现物理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而一旦将美育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始终, 学生的审美素质就一定能得到高效提升, 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篇7

一、重视符号之美

在科学理论中只有那些能以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一定知识总和的理论才具有简洁的美。初中物理学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各种基本的物理量,从数学中的X、Y升华为如:时间用T(time)、长度(length)用L等。这样的好处是:一,使各量变得更简明;二,约定俗成,国际公用,便于科学交流;三,将各种物理量的符号包容到数学中的X、Y中,增强学生头脑的认知建构;四,看到一个物理量,不仅明确它是用什么符号来标识,更重要的是明确它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物理现象、规律或物质特性,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简洁的符号标识所起的作用。在中世纪前期,欧洲人要读到大学毕业才能学会除法,因为当时他们所用的还是罗马数字记数法,这在当时只有绝顶聪明的人经过毕生努力才能掌握百万数的除法。然而,自从引入阿拉伯数字(就是记数符号),数学就完全改观了。借助符号的简化功能,大大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挥,现在低年级小学生就能轻松完全成过去中世纪绝顶聪明的大学生才能完成的计算。

二、强调现象之美

物理现象常常带给我们直观的美学形象。如“彩虹”,当我们一看到就会脱口而出“美极了”。学生很喜欢观察演示实验或动手做实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美丽的实验现象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上海市位育高级中学的陈浔颖老师用长约两米的透明水槽来演示水波的干涉实验,生动展示了水面波动的“有明有暗、明暗相间、形态稳定”的干涉现象特征;南昌十九中的李敏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多普勒效应的真实感受,把一个蜂鸣器固定在长钓鱼杆的顶端,猛然挥动钓鱼杆时,明显听到蜂鸣器的音调按多普勒效应的规律发生变化,这种听觉上的美观感受激起了学生和听课教师自发的掌声。可见如何在实验设计中展现出精彩美观的实验现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其实,物理学中的许多运动是具有简单、对称或和谐的美的,这些运动美包括:运动的轨迹美———如所有行星的椭圆运动,抛体的抛物线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或螺旋线运动等;运动的对称美———如抛体运动的上升与下降的时空对称,在交流电和电磁振荡中出现的时间对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与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结构对称等;运动图像美———如匀变速运动速度图像是一条直线,简谐运动图像和波动图像都是正余弦曲线等,揭示和欣赏这些运动形式美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感受科学之美

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遵循各自的运动规律,形成有序、协调、对称、统一的整体,显现出自然规律的和谐美。描述这些自然规律的物理理论,则相对应地体现了物理科学之和谐美。天体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分子扩散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描绘了物质运动的有序性;质量、能量、电量守恒体描绘了协调统一性;圆周运动、简谐运动、抛体运动描绘了运动时间对称性;电荷、磁极描绘了性质的对称性。爱因斯坦曾经描述说,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他还特别把物理的美归纳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历史上的科学家更多是把自己所发现的科学规律描绘得美不胜收。物理科学美体现在其简单性、和谐性、完善性和统一性中。牛顿也曾经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物理中各种各样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运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合理地概括出物质及其运动的某一特征,体现出物理科学的简洁之美。

四、营造氛围之美

教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有意识地以情动人,给人享受,启迪心灵,培养情趣,把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追求目标。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能对教学“氛围美”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改善物质上的学习环境,也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学设施,会振奋师生的精神,使工作学习更加勤奋;改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气氛,注意师生间的心理联系与心理沟通,使师生们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精神氛围中。同时,物理教师还必须具有控制课堂教学气氛的能力,具有控制“氛围美”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热烈、积极、有序”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而且可以利用“氛围美”这种方式去渗透美育教育。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一、批文入情, 培养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文本, 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材中的自然景物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如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壮美, “采菊东篱下”的恬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这些融入作家情感的大自然产生出不同格调的美,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 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 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美。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们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林黛玉、阿Q、祥林嫂等。在教学中应认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欣赏人物的外在美和心灵美。

二、创设审美氛围, 激发审美欲望

在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 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 增强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

其次,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 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教态, 幽默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言, 本身就蕴涵着无尽的美, 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使学生如沐春风, 受到美的熏陶。

三、指导美读, 诱发审美想象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它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在朗读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使学生形成立体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填补文章的空白, 进而获得审美体验。

四、加强写作, 培养审美创造力

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美育 篇9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思想教育

一、明确美育的功效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审美的自由和功利二者的关系。所以,美育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愉悦感受,而且能遵循新课标较好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学习他们那种关于“美”的创造经验、“美”的特征和“美”的规律和方法等等,从而形成有利于读、听、写、说的能力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中体现美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抓,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能欣赏到美文的神韵和风格,还能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体现、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风采,欣赏自然的美好风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美,要进行美读。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陶醉于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人陶醉的情境之中。通过朗读指导,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熏陶学生。比如,在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朗读时候,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噫歔欷,危乎高哉!”就会将学生拉到高亢辽远、路途艰难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而朗读起来,与此同时再运用多媒体图像,就形成了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艺术效果。这种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耳濡其情之感,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三、课外阅读美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可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的阅读,而是要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学习,我们决不能忽视课外的阅读审美问题。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督促学生。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而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增长见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的一些名著,让他们领略到在文学的海洋里享受着美妙无穷的快乐,更得到心情愉悦的甜美。

四、鉴赏中享受美

文学作品的学习关键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欣赏美、感受美。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一首诗歌的时候,就领略它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记成诵,并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审美素材到处都是,美育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认真去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马娟平.关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2(42).

生态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篇10

第一, 生态美育有利于匡正语文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启发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它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化为了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在此种视野之下, 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立面, 而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以往人们习惯运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解读语文教材, 强调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地位, 把自然看作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如今生态美学给我们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突破了实践美学的狭隘。因此, 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态美育的视角让中学生意识到, 任何生命均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同等的, 没有高下之分, 都是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第二, 生态美育有利于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融。

这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抗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 而且深深浸润在人们的思想中。这也理所当然地积淀在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上, 导致学生心灵世界中自然缺失, 绿色退化、天性泯灭, 自然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社会。而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共生”, 它既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指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所表现, 老子就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说, 明智的人不应该奢侈浪费, 要杜绝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不随意掠夺自然。

第三, 人类当前紧张、惶恐、浮躁、欲望膨胀的生活的现状, 迫切需要生态美育的指引。

通过生态美育的引领, 人类得以摆脱人心疏离防备的生活状态, 寻找到可以依托身心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生存危机, 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实践造成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异化现象的出现: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 物质欲望的日益加剧, 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崩溃又反过来压抑、肢解、扭曲人性, 而这些被压抑、肢解和扭曲了的人性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类与自然生态相处的模式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而生态美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各种生命在自然这个整体系统中互惠共融。人与自然在生命上是平等的, 自然并非只为了人而美, 它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 包含着独立的审美品性。

生态美育可以帮助学生从价值观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体悟到自然界各生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了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从而进一步阻止人与自然的相互对抗和毁灭。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 就不能止于讲授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不能止于讲授孔子的大同理想, 还要进一步地从中挖掘出生态美学思想:孔子在与自己的众多弟子讨论政治理想时, 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宏大的人生理想, 但孔子最为满意的还是是曾点的理想———“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曾点为孔子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阳光明媚的暮春时节, 五、六个大人和六、七个小孩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 他们在沂水中尽情嬉戏, 在舞雩台上享受和煦的春风, 然后哼着轻快的小调回家……孔子之所以说“吾与点也”, 是因为曾点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的内心无比愉悦的和谐画面。曾点达到了一个生态审美的境界, 这是一个高于治理国家、高于政治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是他的知音, 他们均有很高的生态审美素养, 同为生态审美人, 他们已经实现了“诗意栖居”的生活目标。

第四, 生态美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如“天人合一”、“位育中和”、“生生为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以抱阳, 充气以为和”、“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中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生存的生态智慧。如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 道家思想就给了我们相当深刻的启发。《道德经》说:“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常”就是懂得如何平衡、和谐的道理, “明”就是明白如何处于“常”态而不出现过失, 因此, “知和”与“知常”是密切相关的。

上一篇:电业公司会计核算下一篇:数据访问中间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