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美育(精选12篇)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1
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重视美育,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也就是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其次,美育能以美益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美育能够促进智育,有助于开发智力。美的诱惑力是无穷的,美育可借此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智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不仅音乐、美术、体育、文学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其他学科也可以给学生以美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在审美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美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掌握、探究更多的知识,并感到乐在其中。
第三,美育能以美健身,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体育是重在人的“身”的锻炼,美育是重在人的“心”的调节。通过美育活动,可以使人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始终处于一种心情愉快、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同时,规范的美育训练,在强身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人的肢体行为协调美观,增强求胜的信心。美育可以把健康的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之中,把人体的生理、心理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贯穿于一切体育训练活动中,使人的身心俱美。
第四,美育能以美促劳,提高人的劳技素质。
美育具有自由性,学生都乐意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劳动本身的审美属性,从而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清除轻视劳动和鄙视劳动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世界,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此外,美育还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审美价值,在分享参加劳动的喜悦中,使劳技教育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境界,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树立了热爱创造美的劳动的情感。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美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2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培育学生的多方位素质,落实高效课堂的建设是我们目前应该去探究的关键课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指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育和美育,阐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意义,并详细阐述了初中数学教育中渗透了哪些美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美育
引言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精妙、烦琐的科目,还是一门极具美感的科目。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转变了曾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更多鲜活的方式、全新的方法融入了教学课程当中。在这样的状况下,数学就可以充分地展现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让学生在体验到美的同时还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美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美,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严谨、周密的科学,增强对数学美的领悟,可以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数学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生成具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生成
在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当中,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推动三维统一,让三维目标最终落实的首要原动力,因此教师不可以只考虑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还应该重视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生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会带动深入的思维感知,这种智力上的发掘是美育所独有的作用。学生在找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衍生了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还会衍生一种思维顺应性,这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优化他们的认知体系而言是十分有利的[1]。
(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高尚的数学价值观
数学价值观的教育指标是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高尚、正确的数学理念和数学观点。数学观点和数学意识是指主体自动、自主地从数学思维的视角去分析和观察现实问题,并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精神状态。数学的公式看起来很单一,但是每个公式都蕴藏着一种美,这种美不仅展现出了人的理性光芒,还展现出了人的主观积极能动性,并且还是对大自然的现实反映。经过数学老师的有力指引,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美,从而养成高尚的数学价值观。
(五)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课本中蕴含着大量有关美的信息,同时在信息量的持续增长过程中,学生对于美的分析和组合以及积累会衍生出一种质的飞跃,会萌生一种领悟或者一种灵感,衍生全新的思想和结果,所以说对美的持续追求可以推动学生们持续地创造。数学美感是数学创造能力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创造能力主要展现在对现在的成效满不满意,由已知推向未知,从烦琐变成简单,把分散加以统一等,这些都要求利用美感去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2]。
二、初中数学教育当中的美育
(一)自然之美
数学是一门对数量关系还有空间模式开展探究的科学,是对社会规律还有自然规则进行描绘的有力工具。而恰恰是这种特征让其具备了优良的自然特征。对于社会、自然的体会可以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经验,其和我们之后所生成的观念还有思想都可以更加真切、清楚地被我们所体会。因此,教师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尽量地把古板的公式、观念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从生活当中最为朴实、常见的事物出发,对有关理念的意义和规律进行揭露,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现实事物的关联根基之上对这些数学理念、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地多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自然元素,比如,蜂房内部构成、树的年轮还有向日葵籽的.排列状况等,借此帮助学生在观察以后发掘生活当中的数学因素,同时凭此可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黄金分割为例,老师可以就长方形有关知识向学生们介绍黄金分割的有关理念,同时把其特征1:0。618告诉学生们,随后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当中具有黄金分割特性的物体,如窗框、书镜框、画面等,帮助学生在体会到数学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印象[3]。
(二)科学之美
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美也是大量存在的,每门科目都蕴藏着各式各样的科学美的元素。数学本来就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加强科学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智慧成果,体验到智慧之美。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问题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在处理老师提出的疑问时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预备一些平面图形的纸张,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多边形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自己的桌子就是自己家里的地板,让学生自己设计家里地板的图案,这个时候的学生必然都是热情高涨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了。这个时候的学生也是乐于去思考的,他们会利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图形纸在书桌上开动脑筋,对各式各样的多边形进行不断的拼接重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奥妙,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对密铺条件有更好的、详细的认知。
(三)和谐之美
我们所说的和谐美,就是在占比、对称、秩序还有平衡层面存在着和谐的特点,可以说是不同因素共同衍生的一种妥当的协调性。而在初中数学中,其所存在的和谐之美就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构成方面所具备的秩序性与紧密性,比如,自然数到整数、复数还有不同数学领域层面的数;最根本的就是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所衍生的一种从简单到烦琐、由浅到深的特点;平面几何的相交弦定论、切割线定论、切线长定论的统一特点;排列、数列、三角函数、曲线层面的和谐因素,等等。数学所具备的这种和谐特点,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其萌生领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是美育的整个过程,学生经过做数学练习题,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经过内化、汲取变成数学能力,之后去处理数学问题,搭建数学雏形,同时可以将数学思想予以引申。这一经过是学生养成数学能力,对数学美开展二次创造的过程。学生经过这样实际的联系,在长时间的数学练习中逐渐养成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抽象本身、概述规律、推理论据、现实运用、发展创造的认知规律。学生一旦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变成了数学能力,那么他们的数学审美水平也就随之提升了。
[参考文献]
[1]刘震。生活化数学教学之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01):195—196。
[2]常洁。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怎样让学生“悟”到数学美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4):234。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篇3
关键詞 美育教育;功能与途径;审美标准
一、美育教育的目标
首先,我觉得作为美术教育者,必须要有正确的美育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身上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他们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美育标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美育教育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泛滥。就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有时有意无意中忘掉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有健全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每个学生都是有不同的个性,长处和短处,只要教育得当,他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美育教育就会有很大的空间。
二、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与功能
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有很强的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育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动很多人,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标准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美育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美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加强学生美育观的形成
美育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不切实际,大而空的教育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偏重于专业知识,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往往没有对学生加强审美思想、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追求引导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也许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却思想狭隘、意识盲目,审美标准混乱,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出现很多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有很深的感受。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对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如何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美育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是我们从事美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育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美育理想和创造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
我们老师通常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解、示范,结果下面经常是一片茫然的眼神。作业也是规定死,全班都一样,从内容到形式一无具细安排妥当,剩下的就是学生依葫芦画瓢,结果学生根本不用脑子。全班作业都一个模子,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际在把学生无形中当作完成作业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他们心灵深处感应到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美育的形式与内容也要跟上时代,否则不仅使学生无兴趣,也使整个美育教育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有什么美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展开联想与创新,善于发现学生灵感的火花,积极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新颖的、独到的、符合视觉美感的东西才最有生命力。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留想象、创造的空间,正如黑格尔所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说,从作业题材到内容形式,都可以给学生自己去组织,即使学生的作业不那么“技法”、不那么“专业”,但是学生必竟用脑子去想象、去创造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就得到锻炼与张扬。而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艺术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只不过是想象力的仆人”。所以说,要想学生真正学到实际知识,老师必须先放开教育思维,学生才能更好得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
四、加强情感教育是升化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修养与道德之中。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情感转化是有直接影响的。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与条件,在课堂上就能做到让孩子了解很多外面的世界。当然有机会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去了解、去思考所见所闻,感受其精神内涵,拓展思想,来升华审美意识。不了解农民的生活,就不会对农民群体产生情感。不了解工人的工作生活,就不会对工人产生敬意等等。那种远离尘世,陶醉于单纯的所谓形、声、图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现在的很多孩子盲目崇拜,冷酷无情,甚至随便践踏他人尊严与生命,把污俗不堪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与他们情感审美教育的缺失是分不开的,这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取向都是一种危害。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因为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同样需要健康广阔的载体。
语文实践与美育教育 篇4
一、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收集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其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美文,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恢弘激荡的场面,然后范读一遍课文,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情感美。读“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用不同的语速、语调和语气,使学生在领略本文语言美的同时,逐步感受到那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以及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通过聆听使学生学会欣赏美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无处不闪烁着美的火花。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形象美、语言美、道德美、文化美等因素。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往往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要提高审美情趣,就必须善于认识和欣赏这些美的因素。但有些美的因素表现得比较含蓄,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通过自主学习,并不能够理解透彻。对于那些隐藏于表象以内的美,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欣赏,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真的聆听中,掌握审美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但要鉴赏其精妙却并不容易。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美学知识,不妨从绘画的角度进行品赏:首先,在构图方面,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再次,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这样的赏析,学生们既可领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又可体会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从而获得一种欣赏美的愉悦体会。
三、通过写作使学生学会创造美
“写”是语文活动中创造美的最基本最具体的形式。能把字写好,本身也是对美的一种创造;好到一定的水平,就是一种艺术了。中小学一般都开设写字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练练字,把美丽的方块字写好,敢于做书法家之梦。“写”在语文活动中非常重要,体现在做习题和写文章两方面。所做的那些习题中,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属于对美的重温;有的是对能力的培养,包含对美的创造。例如,对课文中美词佳句的运用,篇章结构的仿写等。写得一篇好文章,本身就可能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例如,在一次《美丽的家乡》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春天美、夏天美、秋天美、冬天美,清新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淌过家乡美丽的四季;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字里行间饱含激情,展示了家乡秀美的山水和淳朴的风情;还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过去美、现在美、未来美,时而素笔写意,时而工笔描绘,不仅展示了一幅幅家乡美丽的历史画卷,更畅想了家乡美好的明天,其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惊叹……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次创造美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以保持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通过演说使学生学会传播美
“说”是传播美的重要方式。说话讲礼貌,本就属于语言美。汉语普通话节奏感强,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便富有音乐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就非常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表达好了,才能把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别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通过演说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时话题要集中,思路要清楚,语言要连贯,声音要响亮,尽量做到生动、准确、形象、幽默,追求高雅的情趣,摒弃伤害性的语言侵蚀。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小话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其传递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5
【摘 要】新时代高校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文化创新与繁荣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转变思路、培训师资、丰富内容以及完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班主任与美育教育 篇6
摘 要:班主任在班上实施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既包括向学生讲授美育基础知识,也包括对学生进行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班主任;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79-01
班主任在班上实施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既包括向学生讲授美育基础知识,也包括对学生进行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在班上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
一、讲授美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我从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习美育知识为主,以感受美的实践活动为辅,让学生从美的理性认识走向美的感性认识。在整个班级活动过程中主要通过认识和感受艺术美、自然美来使学生们受到美育教育。
我经常带学生在校园里的花坛边,野外的大自然中,感受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结合自然美来给学生讲授有关美育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美,热爱自然美。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美景不仅让我们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还是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生动教材。
在生活中,人性美、人格美是社会美的的中心内容。我从小学生爱英雄、爱美的心理出发,主抓社会美中的人性美、人格美教育。在班会课中我从毛泽东主席的生活仪表谈起。毛主席不论穿旧衣,还是穿新衣,总是那样的整洁、落落大方、精神饱满,从而体现了他朴素的伟大人格,是中华民族完美形象的典范。结合我班部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乱花钱,摆阔气,赶时髦,着装不整洁,让其反思在仪表修养上的不足。
实施美育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感受艺术美。例如:美术课上的美术作品、美术图片、学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学习园地的布置、黑板报的设计、老师的板书设计、作业书写······这些都是我让学生感受艺术美的实例。
通过以上活动的实施,增加了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我班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举止文明了,穿着整洁了,仪表端庄了,队列整齐了,书写规范了,卷面干净了。
二、以美育为中心,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中心,就是培养学生鉴别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在班队活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突出这个重点,这样才能保证美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过程中,我以《小学生美育》为基本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鉴赏美的方法、途径。同时我在讲授“美”中注意自身美的示范作用,用我的学识、道德、情操、仪表、教态、语言来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形成影响。
在我们班上有部分同学是留守学生,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有好的学习资料不愿外借,对别人的学习请教也漠不关心,捡到东西也不上交。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上开展了“集体美与个人美”的主题班会。在会上我着重表扬了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给成绩差的同学辅导学习,带病坚持学习、打扫清洁······的同学。大家认识到了美的行为应该是集体美与个人美密切相连的,不美的行为应该受到大家的谴责。从此,我班逐渐形成了团结、向上、勤学、守纪的优良班风,多次受到了学校的表彰,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美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从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重点抓“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美化”。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清洁美化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用辛勤劳动换来了优美、干净舒心的环境。到敬老院服务做到了语言美、行为美。我班学生在美化校园、参加迎评创卫中的表现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社会的赞扬。
论初中音乐教学与“美育”教育 篇7
音乐“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价值
1.音 乐 课 是 人 文 学科的一个 重要 领 域 , 是实 施 美 育 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音 乐 本 身 就 是一门 情 感 艺 术 , 任 何 形式 的 音 乐 都有 它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 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 ”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 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 引起听者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发生变化, 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3.杰出的音 乐 人 物 代 表体 现一个 民 族 的文 化 实力 。 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 最准确又最深刻反映音乐无形形象的作曲家聂耳, 直到现在他创作的作品仍然不失深刻感人的魅力。有人将聂耳的音乐作品比做“精神原子弹”, 他的歌曲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斗争热情和人们必胜的信心, 给当时各阶层爱国群众以极大鼓舞。
二、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
1.音乐审美 经 验 是 青 少 年学生 在 欣 赏 作 品 中 获 得 的 。 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以黄河为背景,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听了振奋人心, 唤起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冼星海谱写出了人们的心声, 成了时代的强音。有的课是需要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 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 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学生欣赏作品要有一定量的积累, 提高综合素质, 审美经验就会更丰富。
2.音乐审 美 经 验 从学生二 次 创 造 音 乐 作 品 时 产 生的 认 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中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环节是需要学生自己编创完成的, 亲身实践, 表现美、创造美, 把音乐美带到生活中。音乐是表演艺术, 只有通过歌唱和演奏才能产生真正的音乐, 在这些音乐表现过程中, 不仅自身可以体验感悟到音乐的美感和内涵, 而且可以为他人提供审美对象。在初中音乐教育中, 不仅长期将歌唱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还增加了演奏教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天地。音乐表现能力具有多层次和无止境的特点。但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音乐表现能力应该是在掌握基本歌唱和简易演奏技能基础上, 能够准确而有表情地表演, 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基本情感和内容。
音乐创造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进入更高境界主观能动性的施展和发挥, 也是想象心理活动能量转化的一种表现, 作曲、歌唱、演奏、欣赏都有音乐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初中音乐教育中, 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等途径, 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创作方法。
三、音乐“美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古人早就提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这里的“移风易俗”就是“精神上的升华”。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审美教育。从历史上看, 任何一个时代美育的健康发展, 都是同追求美的社会理想这一审美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
音乐对人们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乐中蕴涵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的。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 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音乐美感会一点一滴地浸润听者的心灵, 使其思想得到启迪, 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音乐又是最有情感的艺术, 它那美妙的旋律能强烈撼动听者的心灵, 让人如痴如醉, 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听众对于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的, 而是以主观能动的态度体验的。中国古代社会推崇“乐从和”、“乐者敦和”的乐教思想, 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转化为人的纯理性的能力, 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 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发挥才智, 并形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这就不仅仅是美育对音乐的影响, 而是提升为人格的塑造。
浅谈美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篇8
美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引导人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即它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关注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养成及提高,因其特有的教育目标和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但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医学院校开设了大量美育课程,也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学习,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医学生的文化、艺术等常识比较贫乏,很少有学生主动接触文化、艺术等有关知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专业知识就够了,人文知识与素质的提升并不是很重要。基础知识薄弱,视野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和精神。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表现得爱心不足,实用主义盛行等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多年来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还不到位,普遍重视专业课、忽视美育和人文素质,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表现仍比较突出,美育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二是从教育教学角度看,审美教育只注重对理论知识和艺术作品的介绍,忽视其内在意义对学生精神的陶冶,从而导致学生极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教学只有跳出这一窠臼,让艺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将艺术中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体验融入作品之中,才能帮助学生摆脱现实和功利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产生深层次的精神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净化灵魂,提升综合素质。三是与美育相关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到位,造成美育在课外的缺失和不足。审美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和艺术,受到艺术陶冶,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地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鉴于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从思想认识到具体实施进行调整和改革进一步推动美育发展,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产生更好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调整思想观念,重新审视美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价值及意义。意义主要有,一是美育能帮助学生捕捉审美因素,提升审美能力。美育是美的教育,蕴含丰富的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等审美因素,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作品的简单认知,而是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将艺术家融入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体验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摆脱现实和功利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获得审美体验,使审美能力获得提升,促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促进人文素质养成和发展。二是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打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艺术之所以打动人、感染人,关键在于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的理想、希望、寄托、审美追求及情感,特别是艺术家的思想和人格,都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优秀的作品更是艺术家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载体,美育可以借助优秀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文化熏陶、精神陶冶,从而丰富心灵、培育品德、完善人格结构,真正体现“育人”的意义。三是美育能帮助学生深层次挖掘艺术作品包含的文化意义,提供更好的感受文化的平台,从而强化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特别能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品位。
其次,在明确美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美育的培养目标除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养成美化环境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所需医学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变成专业理论加实践操作和人文素质三方面内容,这其中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人文素质是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医护人员的“软”实力,包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培养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美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的有利显现,将美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其感染、引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长,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育人,真正培养出知识、能力和人文素质和谐一体的,知识丰厚、技能高超、充满爱心、情操高尚的医学人才。
再次,深入改革,完善美育的体系。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对医学大学生而言,注重素质与能力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相对完善的美育体系。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有利于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为原则,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必须注重内容的合理筛选,必须要有针对性,以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尽可能容纳医学美、心理学、伦理学、人文素质修养等人文内容,并尽可能做到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相互呼应的补充关系,以全面提升其人文素质。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美育灵活丰富的特点,抓好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过程中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另外,鉴于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塑造,美育不应该只注重课堂学习,更应注重课外环境的教育和熏陶,即创建良好的美育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成立与美育相关的学生社团,并给予热情的指导,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创设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环境,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美育活动中,使美育活动无处不在。
最后,以美育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和发展。美育内容丰富广泛,内容延伸性极强,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在不断的挖掘中又可以形成新的与美育相关的各种新的研究领域,并进入课堂成为人素质教育的新构成元素,可以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充实人文教育内容。同时,美育因为包含众多艺术门类,其涉及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在学习中必然延伸出众多教学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以实践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从而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获得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更有力地补充和完善人文教育形式,也可以为人文教育形式提供借鉴,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更利于医学生发展的人文教育新环境,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感受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其他科学等带来的美感和精神食粮,使心灵和情操得到熏陶,全面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和提升,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一定技能的合格人才。
医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美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发现新价值,特别找到并找准其与时代发展、人文精神培养等相契合的关键点,并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为最终归宿付诸改革和实践,促进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教材,2005年第一版.
[2]高芃.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西部》,2016.(09).
[3]夏吉莉,刘景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分层分类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勾瑞波.浅谈我国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教育教学论,2016年3月第11期.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9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 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狭义音乐教育或广义艺术教育, 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以更加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可是真正要使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还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 尤其是在具体的目标上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也就是应该在幼儿的感性培养和个性培养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音乐教育授课教师来说, 最困难的是用创造性的表达方法去平衡艺术感知的发展, 在这里指的是对技术和知识的获取, 然后留给幼儿, 自由让他们使用音乐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一、如何让幼儿在音乐中培养自己的感性和个性的发展应有一套使之相应的措施和得力的方法
首先,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 把音乐的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针对艺术的特殊性来说的。虽然幼儿在进行音乐的感性接受时, 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 诸如艺术知识性背景的介绍等等, 但是真正能够触动、感染、诱发他们进入音乐艺术境界中的, 必定是直观的、直觉的、现实的音乐, 惟有通过这个“现实的音乐”, 他们才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 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美感, 在感觉中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融为一体。当我们在没有设定任何具体前提的情况下进行提问, 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 当然这种方式的提问其结果往往是五花八门。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在善于启发、积极引导, 使其在“直观体验”中能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欣赏音乐作品。
其次, 通过音乐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 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很多幼儿学习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爱好的优势, 去进一步实现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 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自身的音乐素质, 而且也可以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 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总之,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在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完善途径的同时, 对人的感性知觉和对音乐的全面了解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最后,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中, 不论是中小学或是高等院校, 建立“德智体美”协同并行的整体教育模式, 是我们遵循的一项基本法则。虽然这四种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但由于四者之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差异, 因此, 有些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体现, 甚至一定意义上说几乎已经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美育”的内容很多, 涉及面也很广,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不断的接受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知识和信息。要限于接受前沿知识和与自己不同认识的学术观点。在经历过一番艰难摸索后, “音乐素质教育”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必须重视的是, 我们从事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否是实质性的?是否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我们的独立性是否充分?稳定性是否可靠?以及与“德智体”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否真正协调?所以, 在“德智体美”教育中, 任何偏颇某一项是不对的。提出建立“德智体美”协同并行的整体教育模式, 其目的就在于:我们中的音乐素质教育, 可以为“美育”增加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协同并行, 从而真正保障“美育”的独立性。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心理素质调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够熟练掌握教材, 灵活自如地驾驭音乐教学活动的艺术手段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在这项活动中, 完全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发挥个人潜能, 他们希望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进而指导自己的工作。因此, 我们必须把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规律, 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我们的工作行之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灵活即时反应。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授课时的情绪, 使自己的情绪符合课堂气氛, 达到师生一致时, 再用自己的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有意识地反馈给幼儿。不单是与幼儿在师生关系上产生出较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而更要去启发、引导, 调动起幼儿的主动求知热情。所以, 教师的责任心, 对教育的热爱, 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对乐曲的体验, 对表达能力的应用, 对驾驭音乐教学的心理情况的把握等等, 统统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10
一、美育的自身特点
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能够成为“审美的人”便是美育。美育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计划性、循序渐进性、科学性、集中性。
1.美育的计划性
根据社会的需求, 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方针及其以往的教学经验,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活动, 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美育的循序渐进性
美育的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必须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进行教学活动。在美育形成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 遵守循序渐进地原则, 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来进行教学。
3.美育的科学性
科学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来传授美感教育。要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那么就要树立学生进步的、健康的审美理想, 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
4.美育的集中性
学校不但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 而且还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 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 学校还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 以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当今学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名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不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它就像德育和智育一样, 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美育作为国家教育规定的五大教育内容之一, 不仅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均已认同的教学内容, 而且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美养德, 以美育人”换言之就是用美育的思想贯穿人的品德, 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说, “以美养德”就是用美来塑造完美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健康的个性、滋养善良的心灵。“以美育人”, 则是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艺术熏陶人、用形象塑造人、用活动引导人、用教育成就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时刻把美育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在加强美育的同时,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美育素养, 通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进行渗透, 以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为基础, 创造出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出美育的办学特色, 推进学校全面的内涵发展, 使学校成为一所质量过硬、风气优良、彰显美育特色的知名学校。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以听觉艺术为主的基础素质教育, 它是对思想、情感、社会生活的反映,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或者创造生活?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音乐具有一种美的感受。音乐教育的主体是人, 是为了学习音乐而教育, 最终的目的不是对音乐的关注, 而是对精神层面上的提高。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上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 教育应面向大众。音乐教育的主要使命是为以后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使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让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和喜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 运用美育来衬托学生的道德品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超越的。通过对音乐的美感教育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绝非偶然的。总之, 音乐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它是思想和艺术的融合, 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
音乐教育思想是学校美育形成的一种方式, 它所形成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作为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便是音乐教育, 它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音乐以艺术美为主体, 来培育学生们心灵美的花朵, 感人肺腑的音乐能营造他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学生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提高鉴赏审美的能力。
审美的需求是人对音乐需求的主要方面。所谓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旨是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 通过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来激发学生们对美的感受。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 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所谓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学科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彩的, 其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是美妙绝伦的, 包括了生活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等多方面内容。在音乐教育思想中渗透美育, 会有力地促进音乐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的学科特点使之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这种美育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达到学校美育的形成目标。
总之, 音乐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内容, 它有着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能力, 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和谐的沟通。最优化的音乐教育思想, 是以学校美育为中心。教师们应该在教授音乐的同时, 去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象美、欣赏旋律美、体验情感美、激发创造美的潜能、不断提高对美的创造力。使音乐的教育思想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 去开垦荒陌的心田, 去涤荡污浊的心灵, 使静止的音符沉睡在教学中的美质音乐, 还其本色, 以教者的才情, 使音乐教学具有美育风范, 使学生真正的开拓视野, 让我们在美的氛围中共同来探究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吧!
摘要:现如今的音乐教育, 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或者把美育与艺术科目的技术层面混为一谈。而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学校的途径对学生们实施的美育。社会主义学校的战略目标, 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音乐教育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音乐技能的一切教育, 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音乐教育, 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美育”这一思想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 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应用探究。
关键词:学校美育,音乐教育思想,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
[2]沃尔夫冈·威尔施.重构美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2 (6) .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 .
分析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篇11
摘要: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即是美育,美育包含了感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旨在通过特定的审美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之美、人类艺术之美,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美育的主要目标是:训练提升学生获取美感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品鉴美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展示、将美感再现,创造出新的美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提高人生追求,提升人生境界的能力。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在于此。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0-01
在我国,美育文化由来已久,沿袭自古代礼乐制度中“中庸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中立美”的中国古文化相一致,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形成了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美育对德、 智、体等方面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它通过生动的,令人感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接收到深刻的道德熏陶,使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人性品质、和情感表现都能积极健康地成长。美育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现实处境,领会历史变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洞察社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以及直观敏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再者还能点缀丰富学生枯燥的业余生活,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另外,在审美教育中要求的修身整洁、对身体健康、对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促进。因此,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将美育正式提上了教学日程。
钢琴音乐是人类展现自身情感情绪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同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和审美文化品性。追求并完善音乐的艺术人格性、在审美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的熏陶,是人们追求的艺术至高点,也是音乐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在美育过程中开展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将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作为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学使命,充分体现了将学习者作为审美主体以及塑造、完善学生人格修养的教学理念。我国知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在《教育大辞书》中着重提到过美育的教学方式和重要作用。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和教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多元的审美内容上,更体现在它在情感的美化教育方面。
钢琴音乐里令人心醉的乐曲旋律、使人身心放松的美妙节奏、让人心动痴迷的和声构成,层次感强、丰富厚重的音色,都使听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得以调整,能愉悦人的身心,协调人的精神,改善人的心境,进而促进听者陶醉进入到妙不可言的艺术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里。钢琴音乐的情绪体现无疑是微小的又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更迭频繁而有韵律。一首优秀的钢琴音乐不仅仅是美妙音符序列的律动,并且还倾诉着作曲家的私人的个性的生命体验。而对于听者来说,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聆听伟大音乐的作品可以使听者产生高峰体验”。什么是高峰体验?意即是陶醉于艺术作品中的激情经验。处于高峰体验中的听者,身心都会产生某些激情特征。如:心动加快,呼吸不均、肌肉抖动等等的身心变化。
优秀、经典的钢琴作品必定会在听者心目中不断的碰撞、共鸣,然后产生不断变换、升华的情感体验,这些层次不同的情感变换是原因按照某些自然规律组织展现的音乐整体,而不是取决于一个个单一的音符和不分类别乐器的特殊声响。钢琴音乐所阐释的语言是一种特殊流动的文字,是作品作者和表演者的内心的真情独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思想的表述方式。它是无形的东西,虽肉眼看不到,但是却能非常到位的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历的各种复杂情感和酸甜苦辣,从而与听众形成共鸣,产生惺惺相惜的效果。
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这个道理。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里,内心世界随着音乐流露出的情感起起伏伏,与作曲家的感情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脱离了具体的现实场景的限制,所谓“借他人之杯,浇自己之块垒”,听者被音乐中流淌出的或悲愤或喜悦或慷慨激昂或似水柔情深深折服打动,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钢琴音乐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和令人心怡的美感,使人能够在音乐享受中超脱自我,跳出世俗的纷扰之外,使人如痴如醉,徜徉于艺术的美妙长河之中,自得其乐。
举例来讲,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之壁炉边》节奏不是太快,擅长用较长的琶音形成一种令人遐想的音乐氛围。沉郁晦暗的旋律和缓缓展开的慢节奏引领听众进入孤苦冷寂的寒冬的慢慢长夜;肖邦的《e降b小调谐谑曲第一号》整个钢琴曲子节奏速度特别的快,戏剧性颇强。流畅的音符像是狂风暴雨一泻而下,无数个不和谐音响的和弦突然的迸裂而出,像是尖利的叫声,整个感觉就像是在阴暗的空间里疯狂的奔跑,吼叫。而为人熟知的贝多芬的经典钢琴作品《月光奏鸣曲》则呈现出了不同的意境。这部钢琴作品第一乐章充满了忧郁的叹息,似是诉说他的耳聋的哀伤;而第二乐章既都是甜蜜的回忆,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第三乐章通过激动的急板,以非常快的速度,急剧跳进的伴奏音型,一直宣泄出冲到顶点上的强势呐喊,表现出亢奋激昂的情绪波动。
钢琴音乐是一种依赖听觉进行审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钢琴表现出来的声音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到听众的耳朵,使其通过倾听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当表演者真正领悟体会到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就会体验到这种音乐艺术的内在的美感,从而传达给听众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素质教育与美育 篇12
例如在我所在的城市河南省周口市, 我现在任教的周口高级技工学校, 是以技工类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 开设有中专、大专专业,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但是没有美术。所有的美术课程都集中在“室内设计”专业, 而且主要是素描、色彩、手绘、电脑制图、室内设计理论等专业课程, 另外就是“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美术设计》。和我们同类型的联营中专和我们类似, 也只有“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开设相关技能课程。师范类中专周口幼儿师范学校以培养幼师为主, 开设的美术课程主要是幼儿简笔画, 手工制作, 环境创设这样的实用课程。而大专院校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美术课程也仅限于美术学院。我们好像已经习惯的认为美术课程就只有相关美术专业才会学, 久而久之, 我们学生, 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绘画很神秘, 很高高在上。而且美术教学存在单一性, 例如学纯艺和学设计的不一样, 学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的还不一样, 互不相通, 导致我们的美术生也缺乏相应的综合美术能力。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首先:取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职业学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 所以从课程安排, 学生学习等方面来说都和同级别的学校差别很大。很多职业学校课时量较少, 实习时间较多, 以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掌握, 专业课加上教学大纲要求必修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 留给美术这类“无用课程”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也不够, 平时接触的美术活动也很少。而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都有其目标性, 学生对于美术的接触都尽量向以后就业靠拢。学生学美术的最终也是唯一目的就是能够绘制各种好看的设计图, 作为一个美术生, 他们不知道国油版雕, 不知道中西方美术, 欣赏不了抽象绘画, 理解不了观念艺术。而在周口幼儿师范学校中, 虽然美术课程作为必修技能课程在教学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教学内容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简笔画, 幼儿园手工制作上, 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接触更局限。其他职业院校也是如此, 对于美术知识只取其“有用”的显性技能, 而真正的美术知识的普及, 以及对学生审美上, 情操上, 以及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隐性的美育方面的功能则基本被忽略。
其次, 职业学校教材的开放性导致的盲目性。职业学校现用教材是开放的, 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 自主安排课程, 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在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上和同级别的高中学校有很大的区别, 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例如高中美术教材的版本也很多, 每个地区, 每个学校选择也不尽相同, 但是最起码教材涵盖了美术欣赏, 绘画, 工艺等多方面的内容, 力图全方位的推进美术教育。而且美术专业的教材的适用性也不高, 例如周口市技工学校的美术教材除了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技能外, 还有室内设计概论, 软装设计等理论课程以及施工、材料等专业书籍, 但缺乏对于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这对学生的培养其实是很不利的, 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技能技法的培训, 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无从谈起, 学生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 但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这么做, 我又该怎么做的问题, 在知识学习上也无法取得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但其实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技能是一方面, 而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力才是区分优劣的关键部分。而周口幼师选择教材的时候更被动, 他们选择教材多从职业学校教材入手, 既没有完整的专业幼师知识, 也没有系统的美术知识, 很多教材都变成了“僵尸教材”, 上课全靠老师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其他职业学校也很普遍, 这一方面对学生学习不利,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授课压力。
再次, 职业学校教学设施的欠缺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重要诱因。从事美术工作的老师都知道, 要想保证美术教学的普及, 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设施, 提供专门的绘画场所、画材、画具等。特别是综合美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 造型艺术可能牵扯到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 而每一种画种所需材料都不尽相同。再加上设计类课程、手工课程、欣赏课程、探索类课程等等, 五花八门, 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对于学校来说, 则存在教学成本的问题。像音乐课, 只需要提供一套音响一架钢琴即可, 体育只需要提供一个操场 (而且操场是每个学校的必备场所) 、篮球、乒乓球之类的。所以对于领导而言, 美术教育太过于复杂。另一方面美术教师需要专门的知识素养, 甚至很多美术老师都不能达到综合性的美术素养, 所以综合性的美术教学也成了一句空话。例如我们技工学校, 体育和音乐是必修公共课, 而我们专业的音乐教师很少, 学校借用了其他专业的老师去带音乐课, 唱唱红歌之类的。但美术课画材画具太复杂, 领导直接选择忽略不计。
其实现在最大的困难不是美术课的缺失, 而是教育工作者对于美术认识的缺失。美术不仅仅是画画、制图, 它还有很重要的美育功能。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我们可以去文化长河中璀璨的艺术珍品;去感知各个时期各个民族他们当时的生活, 当时的审美;去与作者“对话”, 感受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美术综合探索,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可以让学生脱离课本的局限, 放开视野甚至走入社会, 真正的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素质教育与美育】推荐阅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2-09
美育与学生素质的提高07-27
美育教育的功能与途径05-25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07-26
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11-05
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05-16
教育均衡与素质教育12-08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07-21
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06-20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