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2024-08-31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共12篇)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1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科学的灵魂。科学素质是人们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化学科学素质包含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精神、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能力, 强化科学意识。

一、通过化学实验, 获取科学知识

化学科学知识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组成, 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 是化学科学精神、化学科学方法和化学科学能力的载体。化学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化学实验本身的实践性又为学生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以及知识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最佳途径, 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 并为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实验教学, 精心设计教材中每一个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改教师演示性实验为教学并进实验或学生实验,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科学知识。例如, 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 可让学生分别探究镁、锌、铁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比较反应现象, 自然地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二、追求实验过程, 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体现在无尽的探索中, 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多做实验, 利用每一个实验现象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化学的心情, 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分析现象, 不仅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了解物质变化规律, 而且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实验成功, 要求总结成功之处, 若失败, 鼓励学生重新做实验直到成功, 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这种敢于正视现实, 敢于创新的思想是化学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精神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基本内容, 分步骤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去观察、去探求新知识。在研究钢铁锈蚀的原因实验前, 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全市平均每月回收的废铁数量。调查结果是个惊人的数目, 教师在学生的惊讶中及时提出:导致钢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铁生锈?在问题提出后, 学生便查阅资料, 并利用书中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最终得出结论——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生锈。有的学生还从资料中查出电化学腐蚀, 拓宽了知识面。探究性实验看中的不是结果, 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使其从中品悟到实践的快乐。

三、规范化学实验, 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遵循的途径以及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实验习惯的养成, 需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出错是难免的, 正确处理差错会使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在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 一组学生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突然发生炸裂, 我急忙走过去问伤着了没有, 见没有受伤, 便让其他学生继续做实验, 并帮助事故组同学重新安装并实验。实验一结束, 便组织学生讨论发生事故的可能原因。通过讨论, 学生把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牢牢记住了。

四、优化化学实验, 提升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化学科学素质的核心, 一是学习获取已有的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是在学习已有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它们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科学能力包含实验观察力、思维能力、理解和自学能力、创造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科学能力, 就是使学生将理论认识向实际转化, 它体现在分组实验、家庭兴趣小实验或设计实验、社会调查、化学兴趣活动中。在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教学中, 关于制取氢气的装置的选择, 可先出示氧气的制取装置, 问此装置能否用于制取氢气。在学生将此装置改动后, 再使用此装置制取少量氢气, 然后问它有什么缺点, 请学生们在此装置上继续改进。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同时对气体的制取装置产生了设计的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请学生自己设计制取装置 (如使用破试管、废塑料瓶、U形管等) , 学生纷纷给出不同的制取方案。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更是激发学生科学情趣, 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过程。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 提高学生科学精神, 实行素质教育, 这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努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2

中学化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谈过几点粗浅看法。现再谈几点,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教育,包括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结构的层次性以及物质的普遍联系性等;

(2)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包括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物质运动的内因和外因、物质运动的宏观表征和微观本质的联系以及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等;

(3)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教育,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师要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武装好自己的头脑,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化学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通过化学“双基”教学使学生从化学学科这个侧面相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物质发生变化时无不充分体现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并树立内因和外因、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或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宝贵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很多的。比如化学史教育,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化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既体现了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体现着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动的化学史实,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

化学实验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以初中化学选做实验三“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定”为例做些探讨。

(1)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测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必需的条件是什么?(①必须保持实验过程中水温为10℃;②测得100g水在10℃时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硝酸钾)

(2)展示水浴装置,介绍原理及用法;

(3)怎样测得10℃时100g水能溶解硝酸钾的最多克数?(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的提出,将把学生的思考、讨论引向高峰)

大部分同学提出的办法是:在天平上称出一定量硝酸钾晶体,往10℃的100g水里慢慢撒入硝酸钾,随撒随搅拌,当撒入的硝酸钾不再溶解时,说明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称量剩下的硝酸钾的质量,前后两次硝酸钾质量之差便是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4)这个方案行不行?(这个方案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太费时间,实际上行不通)

有同学提出跟上面操作相反的方案:

量好100g水,保持10℃,一次加入定额过量的硝酸钾晶体,搅拌几分钟,保证溶液达到饱和后,把溶液倒出,称量没溶的硝酸钾晶体,加入硝酸钾的量减去未溶的硝酸钾的量,便是硝酸钾的溶解度。

(5)让同学讨论这个方案。

有同学会指出,晶体上沾着水,测得的溶解度比实际溶解度小;

有同学会提出,先把晶体上沾的水加热蒸发掉,再称量;

还会有同学提出,沾附在晶体上的不是纯水,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水分蒸发了,此水中溶解的硝酸钾无法称量,这方案从原理上就错了。

(6)是否必须用100g水?水多少重要吗?

能否从饱和溶液打主意?经此提示,同学们会悟到水的量不是关键,取任意量的水(水量少为好),加入硝酸钾晶体搅拌配成10℃时的饱和溶液,取饱和溶液称量后,蒸发除去水分,称量剩下的硝酸钾晶体,水量和这些水溶解硝酸钾的量便测得,再换算成100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克数,便是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拟定测定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步骤。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3

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

通过操作化学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实验结论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及其本质特征。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包括:

(一)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充分地准备、规范地操作、过程地展示、如实地填写实验报告、严谨的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并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则、程序认真地做好每一次学生实验,这些都能使学生积累化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实验可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实验中涉及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的应用,将关系到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重视和掌握的程度。例如,在学习CO2的收集方法是提出:

1.CO2采用什么方法收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CO2为什么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3.收集气体的方法跟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与物理性质有关)

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分析推理,可使学生构建单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可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的示范和讲解,并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能很快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实验注意事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情感。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设计铝、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这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强烈程度的不同,就可以分析出它们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加深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对比实验,并进行操作,教师对设计好的、操作规范,给予鼓励,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实验中,我把小组成员分成了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等,由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即定实验达到实验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例如,在实验时,观察员可指导操作员的操作规范程度和记录员的记录准确性,下次实验学生相互交换职责。实验结束时,教师对配合默契、实验效果优秀的小组当场表扬,并请小级组长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交流合作不但能使实验得以顺利完成,也能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团队精神,还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怎样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质

(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四环节,这也是在认知中得到提高的过程,也是探究素养形成的过程。如,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常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会造成很大污染,可以改进,将白磷固定在有冷水的小烧杯底部后倒扣在大烧杯的水中, 第一步给大烧杯加热,白磷不燃烧;第二步通入空气,白磷燃烧,这样即操作简便安全、对比性强、现象明显,还能形成新知识点,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时,确定实验目的,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充分发展自主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明确观察目的,做记录,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百折不挠的个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并增强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归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以后学生自主学习。

(三)启发式思维的培养

启发式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自己概括和归纳实验结论,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在进行O2、H2、CO2的制取和性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大气体(O2、H2、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教师“领路”后就“放手”,这样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很快就能归纳出制取气体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验证气体与气体特有的理化性质有关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四)逻辑思维的培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学生形成以旧知识为指导,通过推理,形成新的思维逻辑方式,掌握、理解新知识的目的。例:在研究鉴别O2、H2、CO2这三种所体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复习O2、H2、CO2的性质: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那一种?(只有CO2可以);②能还原氧化铜的是气体那一种?(只有H2可以);③能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气体那一种?(只有O2可以)。通过分析鉴别步骤为:1、通入澄清石灰水,可鉴别出CO2。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鉴别出H2,剩余的就是O2,当然还有其他方法的组合。结论:在鉴别几种物质,当采用某一种方法时,出现的现象有一种物质与其他几种物质的不同,这种方法就可以采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常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并实施实验,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例如:课本中CO还原性氧化铜实验中,对CO的污染性并没有设计。我在教学CO还原性氧化铜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特别强调学生如何在实验中合理处理尾气,减少污染。学生提出三种解决方法:1.用排水法将CO收集在集气瓶中。2.用气球收集后再集中处理;③点燃尾气。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这三种方法优劣,学生自然就得出“点燃尾气”的方法最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只用一盏酒精灯,将尾气导入到加热的酒精灯火焰处,既减少了污染,又验证了CO的可燃性。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出学习的新氛围,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整体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4

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

通过操作化学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实验结论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及其本质特征。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包括:

(一) 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充分地准备、规范地操作、过程地展示、如实地填写实验报告、严谨的数据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并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则、程序认真地做好每一次学生实验, 这些都能使学生积累化学知识, 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 实验可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实验中涉及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的应用, 将关系到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重视和掌握的程度。例如, 在学习CO2的收集方法是提出:

1. CO2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 CO2为什么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3. 收集气体的方法跟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 (与物理性质有关)

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分析推理, 可使学生构建单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

(三) 实验可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 观察的示范和讲解, 并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能很快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实验注意事项,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 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的实验现象,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情感。例如, 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 设计铝、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这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强烈程度的不同, 就可以分析出它们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加深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对比实验, 并进行操作, 教师对设计好的、操作规范, 给予鼓励, 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五)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组实验中, 我把小组成员分成了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等, 由相互交流、分工合作, 完成即定实验达到实验目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例如, 在实验时, 观察员可指导操作员的操作规范程度和记录员的记录准确性, 下次实验学生相互交换职责。实验结束时, 教师对配合默契、实验效果优秀的小组当场表扬, 并请小级组长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交流合作不但能使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也能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团队精神, 还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怎样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质

(一) 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四环节, 这也是在认知中得到提高的过程, 也是探究素养形成的过程。如,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常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会造成很大污染, 可以改进, 将白磷固定在有冷水的小烧杯底部后倒扣在大烧杯的水中, 第一步给大烧杯加热, 白磷不燃烧;第二步通入空气, 白磷燃烧, 这样即操作简便安全、对比性强、现象明显, 还能形成新知识点, 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

(二)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时, 确定实验目的, 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充分发展自主性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实验步骤, 明确观察目的, 做记录, 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百折不挠的个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并增强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归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有助于以后学生自主学习。

(三) 启发式思维的培养

启发式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启发, 自己概括和归纳实验结论, 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教学形式。例:在进行O2、H2、CO2的制取和性质综合复习中,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大气体 (O2、H2、CO2) 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领路”后就“放手”, 这样学生通过分析、讨论, 很快就能归纳出制取气体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验证气体与气体特有的理化性质有关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四) 逻辑思维的培养

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引导学生形成以旧知识为指导, 通过推理, 形成新的思维逻辑方式, 掌握、理解新知识的目的。例:在研究鉴别O2、H2、CO2这三种所体的问题时, 先让学生复习O2、H2、CO2的性质: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那一种? (只有CO2可以) ; (2) 能还原氧化铜的是气体那一种? (只有H2可以) ; (3) 能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气体那一种? (只有O2可以) 。通过分析鉴别步骤为:1、通入澄清石灰水, 可鉴别出CO2。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可鉴别出H2, 剩余的就是O2,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的组合。结论:在鉴别几种物质, 当采用某一种方法时, 出现的现象有一种物质与其他几种物质的不同, 这种方法就可以采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常规实验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造性地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 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并实施实验, 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例如:课本中CO还原性氧化铜实验中, 对CO的污染性并没有设计。我在教学CO还原性氧化铜实验时, 要求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 特别强调学生如何在实验中合理处理尾气, 减少污染。学生提出三种解决方法:1.用排水法将CO收集在集气瓶中。2.用气球收集后再集中处理; (3) 点燃尾气。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这三种方法优劣, 学生自然就得出“点燃尾气”的方法最佳,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只用一盏酒精灯, 将尾气导入到加热的酒精灯火焰处, 既减少了污染, 又验证了CO的可燃性。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分散教育策划 篇5

一、活动主题:端正入学教育态度,奠定大学生活基础

二、活动目的: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安全教育、适

应性教育、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党团知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生手册》的学习。它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引导新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与人相处,确立奋斗目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学生的大学学习与生活铺平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活动时间:2012年9月18日

四、活动地点:求真苑格致楼一楼架空层

五、活动内容:

活动对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全体同学

活动讲解人:芦军党总支书记(9:00—11:00)

梁涛老师(11:00—12:00)

王超英副院长(14:10—15:30)

李育芳老师 黄燕同学 邓朝梅同学(15:30—16:00)

六、活动前期准备:

1、横幅、海报:宣传部(负责人:包小楚)

2、配音、影响调试:综合部(负责人:汪雄)

3、确定场地:会场座位安排、学习部(负责人:吴良平)

4、现场秩序维护、各班签到: 纪检部(负责人:刘野)

5、所学物品购买、水、席卡打印:生活部(负责人:罗树)

6、拍照、写新闻稿:新闻部(负责人:孟红)

7、会场布置:秘书部、文艺部、体育部、外联部、综合部(负责人:张宓、商煜林、黄鹏、周云新宇、黄廷州)

8、主持人:周云新宇

9、会后打扫:学生会所有成员

七、活动流程:

1、学生入场(8:30—8:50)

2、主持人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3、芦军书记讲座(9:00—11:00)

4、梁涛老师讲座(11:00—12:00)

5、主持人宣布当天上午讲座完毕,并通知(强调)下午讲座的入场时间(13:40—13:50)

6、王超英副院长讲座(14:10—15:30)

7、李育芳老师及黄燕、邓朝梅同学对党团建设的讲解(15:00—

16:00)

8、主持人宣布活动到此结束

9、学生会全体成员打扫卫生

七、所需物品:席卡(五张)、矿泉水、话筒(两个)、话筒电池、音

响、桌子(布)、皮板凳、横幅(一条)、胶带、展板、班级地标、八、经费预算:

矿泉水:10瓶×1元=10元 横幅:8元/米×8米=64元 黄铜电池:2对×5元=10元 班级地标:7张×0.5元=3.5元 胶带:1个×2元=2元总计:89.5元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

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在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随之转变,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要教会学生具有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拙文拟就高中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谈谈肤浅的体会。

一、教师要首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应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化学知识的教育不单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化学知识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能仅仅抓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全体学生。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1、通过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古代的造纸、火药的发明到现代牛胰岛素的合成,从古代的湿法炼铜术到现代的侯氏制碱法,无不在化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现代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材料。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3、充分利用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臭氧空洞等。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三、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养成动手和动脑习惯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在实验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的设计。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使他们不仅在化学探究时,知道该怎么去探究,在其他科学探究时,也懂得怎么去研究,从而真正体现授之以渔。在实验的设计中,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氧气的制法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重点介绍气体制取中的固体要加热装置,又简单介绍了另一种固液不加热装置,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在后来教到二氧化碳的制法中,重点就放在装置的设计上,学生通过反应容器的改变,橡皮塞的单孔到双孔,长颈漏斗的使用与否,注射器的使用等,设计出了一套又一套的制取装置。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可打破书本上按部就班的教学,先让学生分工把书本的实验完成,从中发现问题,有的实验中质量守恒,而有的实验中质量不守恒,让学生从怀疑中对书本的知识表示质疑,从而展开讨论,在争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最后学生把书本的实验改进,把不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的实验改成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想出了许多使密闭容器中的蜡烛、镁条点燃的方法,使质量不守恒的实验,改进后使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就连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既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素质,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化学课离不开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实验,因为实验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所以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那些完全通过看和有限的做,他们更有兴趣自己操作,探究,所以适当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可以迎合他们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并坚持下去,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启发学生沿着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实验得出的结论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方案。其次,结合实验内容提出几个思考题。最后讲清楚该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做实验前已经心中有数。比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以后,要求学生做人呼吸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对比家庭实验,学生为完成这个实验,首先学生用文字和装置图描述出自己的设计原理,然后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可用的东西作为仪器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找仪器和药品,以及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和发明,因此,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当然,家庭小实验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对一些没有危险的可以让学生带回去做,而不安全的就不做,或带到学校来做,以减少伤害事故。

浅谈化学实验与素质教育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兴趣是学好功课的第一要素, 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化学实验中有趣、奇特的现象, 如镁带燃烧时放热发光, 氢气跟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发生爆炸, 氯化氢溶于水产生美丽的喷泉等等, 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研究表明, 初中生开始学化学时大都是由实验新奇有趣而喜欢这个学科。他们喜欢看教师的演示, 乐于参加化学实验。而化学教材中几乎每一节内容都有演示实验, 每一册书都安排了一定的学生实验。

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及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 教师应尽可能与学生的观察实验相联系, 在演示和学生实验中,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从而提高素质。

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长于抽象思维的特征, 直观手段易使学生形成概念。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如对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 教师可让学生直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形成明确的概念。有关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概念, 教师应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 形成正确概念。对于初中生首先要接触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 教师可结合“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水的沸腾”和“胆矾的研碎”这四个演示的分析后形成。实践证明, 在教学初始阶段, 许多化学概念如果不通过演示实验表达, 单纯依赖书本或抽象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 有利于思维, 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概念。

化学实验中有声、光、色、态、味等多种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 在大脑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经过认真的加工就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 学生通过观察色态、闻气味、燃烧、水溶性、水溶液的pH值、通过亚硫酸等一系列变化, 就能巩固硫化氢气体的有关知识。

三、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面, 而观察是基础。学生学习的好坏, 能力的高低, 往往和他们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细密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社会实践和教学中经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 而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化学实验中常有溶解和沉淀生成, 气体产生, 颜色变化, 发光、发热、发声、气味的变化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些现象, 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维, 多问些为什么。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要十分清楚, 必须紧紧围绕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做到概念清晰, 引导有序, 表达严密, 要充分应用心理学上注意的规律, 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上正确的轨道, 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主要方面。如对于“镁的燃烧”, 在初中绪论课中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 而高中实验则是认识镁的性质。实验目的不同, 观察的重点就有所不同。在解释现象、分析结果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 清晰阐明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与所解决问题的关系, 获得结论, 发现规律。实验出现失败或误差在所难免,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产生失败或误差的原因, 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症结, 找出解决办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技巧

实验技能的训练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 这是任何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代替的。学生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掌握实验技能, 要经历模仿练习、独立操作到熟练操作这几个阶段。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勤于思考, 不仅要掌握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操作方法、步骤, 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制氧气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横放的试管底部为什么要略高于管口?为什么要先预热后才固定加热?为什么用排水集气法?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把导气管拿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学生手脑并用, 思维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从而可以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技能技巧。

五、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学生学会制定周密的计划, 严格按计划操作, 规范操作方法步骤, 学会在观察中做好记录, 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中, 教师应言传身教起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会感染学生, 促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

中学化学课堂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篇8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的目的应是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升华, 重点放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即突出以学论教, 学教结合, 构建“学”“思”“乐”的教学模式。“学”指掌握知识, 即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活动;“思”指思考和研究问题, 主要是学习中的探究和创新活动;“乐”指乐于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化学课的讲授中要注意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程标准为主线, 努力实现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最佳结合, 实现学、思、乐的整体优化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学思乐整体优化”科学家思想的指导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集体研讨———应用扩展”是一种优化教学模式, 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 有利于科学人才的培养。例如, 讲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中的“缓慢氧化”概念时,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中“麦秸垛的自燃”“鬼灯 (火) ”等现象, 进行设疑, 提出问题:在无人点燃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自行燃烧?通过设疑, 引导学生自寻答案, 自释疑难, 既体现了知识的情趣, 又强化了教学内容, 推动了学生在设疑与释疑的有序活动中攀上一级又一级的知识台阶。实践证明:这种“学思乐整体优化”教学模式,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以及自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都是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

二、精选习题, 减轻学生负担

习题演练的目的应放在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上, 而不应只是逻辑演绎的训练上, 着重自觉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即要注重营造应用化学知识的情境, 又要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免不了要做许多练习题, 但习题过多、过滥, 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学习缺乏主动性, 疲于应付和抄袭。因此,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 特点是要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和基本知识点来选题, 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例如, 在学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应用题判断具体物质的类别, 还可以用“单质不能发生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等问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课外作业不宜太多, 能够在课堂内完成的可用小测、提问和讨论方法解决。

三、强化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是素质教育赋予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化学知识比较抽象, 因而有不少人误认为“化学是化学, 现实是现实, 现实中没有化学的创造性而言”, 以致思维被动, 学习消极。因此, 强化化学应用意识的教学, 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有效前提。

化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强化化学应用意识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营造一种现实情境, 提出一种实际需求让学生思考。如在“溶液稀释”教学之后, 提出如下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解决方案。例如, 某瘫痪病人急需50%的酒精擦拭皮肤, 但他家里只有50克95%的酒精和一定量的蒸馏水, 应该怎样兑水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学生见到这个问题, 就会产生一种要克服现实困难的强烈愿望, 即刻进入探究状态, 就会为现实的辉煌而动手操作。这样, 化学应用意识就会顺着知识“活水”流向学生的心田, 化为他们强大的学习热情。

四、利用化学实验考核, 发展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设计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是最富有启发性, 最具有说服力,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 学生看”, 教师始终是“演员”, 学生难以摆脱当“观众”的角色。从观察自然事物或现象, 到实验操作和结论的归纳, 都应该让学生参与, 教师则指导观察的方法, 规范操作实验, 设计检测题和监督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 教师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 要求学生制出Ba SO4。面对众多的化学药品, 教师不告诉学生怎样来制取, 而是让学生首先考虑哪些物质相互反应能生成BaSO4, 并完成有关的实验。然后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最后归纳出离子方程式。这样, 既教会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和操作, 使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训练实验技能, 巩固加深知识。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改革课堂教学: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精选习题, 减轻学生负担;三是强化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四是化学教学要与社会日常生活相联系;五是利用化学实验考核, 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高等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发展成就巨大,成效显著。这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高校发展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旧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尤其是旧的体制机制随处可见。在许多方面,旧的问题拖着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大量产生。从总体看,大学扩招、合并升格产生的后遗症,债务问题,行政化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锅饭问题仍然困扰着高校发展。从师资状况看,知识体系陈旧、业务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足、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学术腐败等现象屡见不鲜。从学生培养看,领导、教师大量精力往往被贫困生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现代网络管理问题以及大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所牵制,使高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难以有大的创新。一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薄弱、人文精神缺乏、道德诚信不足、理想信念淡化。解放思想需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充分发扬民主,问计于民、问计于下,广泛征求意见,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加深对国情、校情的认识,树立起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学校素质教育及发展决策要符合时代要求、切合我国和学校实际、要经受群众和时间、实践的检验。高校教师要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建言献策,行动起来,向新的目标迈进。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的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1]教师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努力改变教学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要改革对高校及教师的评价标准,制定出教学、科研、开发不同系列的标准,把教师引导到课堂、社会、企业、市场中,各尽其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要充分借鉴世界教育先进成果,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学科新内容、教育方法学习运用到教育改革中;要抓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享有参与性、自主性、选择性,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是历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考虑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采取周密、稳妥的渐进式改革。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实施绩效工资、退休养老配套改革政策出台的机遇,对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全员聘任制、拒绝大锅饭是高校改革的总趋势,养学不养人、时势造英雄必将是高校未来的格局。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大学热”该降温了,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培养国家需要的,市场、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迫切任务,高校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成为新的改革呼声。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现阶段发展的路子是五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真心拥护,就在于其人民性、科学性突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立场鲜明,根本解决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干事业的环境、良好的待遇是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条件让新人才脱颖而出。教师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教出更多的创新学生。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让“人人都可以成才”成为高校培养人的理念。“要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挥的人”。[2]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政治思想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要从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等方面加强教育,多作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高,各民族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尽管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腐败、贫困、环境、就业等等,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在不断加强,号召力、凝聚力得到极大提高。高校是净土、沃土,但不能办成世外桃源,社会消极的东西也不能回避。中国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世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在社会发展中都在发挥作用,这些都可以进课堂,因为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单纯是不能适应的。此外,一些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也要进有所涉及。例如,工业化需要人口集中,人口大流动是必然现象。工业化最终要扫除文盲、消除小农、消除贫穷,但其过程又在造就富人和穷人。市场经济讲竞争,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败者。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追求最大增值,个人主义、追名逐利是普遍现象。但是,市场经济使人不懒惰,法制社会使人知道权力和义务,理想信念使人不堕落。素质教育要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本领、守法创业、好学上进、不怕挫折、知识面宽、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他们走出校门必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人的个性是创造力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是不可少的一环,有的时候,冲破束缚就是新天地。人的潜能需要科学、人文精神长期熏陶,因此,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要相互沟通。对工科学生,音乐、绘画、文学佳作欣赏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文科学生学科学,可以扩大视野,发挥潜能。 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素质教育才有远大的前途,才能普结硕果。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习,创优争先

要创新,必须加强学习。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心血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具体理论很多。高校领导班子要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把理论学习与谋划发展结合起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宣传教育思想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改进工作作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形势不断变化、民情民意不断有新的主张和要求。高校领导班子要结合中央新政策出台及上级工作部署确定时事政治、政策组织学习,改进学风,形成制度,用制度保证学习、促进学习,确保长期坚持、不断深入、有所创新。开放办学,就要经常走出去,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经验;要请进来,准确了解各地及世界发展新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定位本校发展战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领导班子要以先进的理念、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创优争先,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3.

[2]卓雄,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3(4):15-16.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10

(1) 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竞赛能够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鼓励,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学生在活动中要经常对一些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各种的思维方法。所以, 通过竞争的渠道可以开启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少学生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 但是从中锻炼出来的能力却会使人受益终生。

(2) 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关经验表明:竞争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更锻炼了学生成就事业的冷静头脑和坚强不摧的意志。竞赛就是顽强不认输;竞赛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自信, 但是绝不盲目自信, 促使学生健康高质量地成长。

(3)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步。竞赛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强调创新的作用, 要求老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们的大大潜力爆破出来, 提高学生的能力。最近这几年,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动下, 在各个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化学竞赛活动, 是一个教学方法的试点,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对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的扩充。关于化学的一些活动中包括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则包括在竞赛之前进行的相关培训和进行竞赛的整个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十分深入和广泛地进行着, 这样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了光彩,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 其使同学们在增长了大量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兴趣, 增长了才干,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与竞赛教育实现的途径

(1) 扎实理论, 提高素质。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 适应新的教学思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锻炼学生能力, 发展个性。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下的教师, 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2) 了解政策, 用好教材。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文件, 领悟精神, 明确化学教学的具体规定, 处理好新旧知识的承接关系, 传播新知识, 尊重学生的特点, 删繁就简, 注重实践。教师要通过学习化学教学大纲, 使之难易适度, 为学生着想, 创造好的化学理论学习环境。

(3) 更新方法, 狠抓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进行改革, 一线教师不仅要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 还要结合其他渠道的经验, 双管齐下,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加大科研的投入, 走出一条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路, 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创新, 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4) 注重实践, 开展活动。进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认真对待, 同时争取条件在试验中传授知识, 提高质量。开展化学实验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锻炼学生的其他能力。

(5) 做好学生视野的开拓工作。基础知识除了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外, 还包括生活中个人的认识与感悟, 其是否扎实, 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顺利开展, 因此学生视野的开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实验的同时, 我们对一些基础知识反复强调, 夯实了基础, 开阔了学生视野,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效果。

(6) 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做铁生锈的实验时, 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夯实基础, 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生.开展竞赛培养能力优化素质[J].化学教育, 2000 (1) .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11

摘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各高校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相对薄弱的状况逐渐显现。在从文、史、哲、艺术等方面“切入”和“突破”以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适时地考虑扩大战线。南开大学近些年来开设了一系列面向全校的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的同时,也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这方面的一种新理念。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新理念;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南开大学的“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隶属于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唯一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其他均为专业课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中现有7个课程组,开设以下10门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校公共课:“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物理演示实验”。这些课程都在教学团队被批准之前早已开设,大多已经开设10轮以上,文、理科学生受益面相当广泛。

本文中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指的是由理工科教师讲授的科学教育课程,不是专业课,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公共课。

一、“开设科学教育公共课,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理念

关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长期以来许多领导、专家都有过论述。例如周济部长的《加强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周远清先生的《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杨叔子院士的《身需彩凤双飞翼》,王义道先生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刘献君先生的《科学与人文相融》,等等。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关“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提法的过去和现在

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针对当时专业教育过窄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周远清先生说,“文化素质教育”的提法“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所谓“时弊”,就是当时专业教育过窄和人文教育的缺失。

因此,长期以来各高校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多开设的是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课程。涉及“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时,也较侧重于人文的一翼。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当时教育部的表述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文化”一词,既包含人文,也包含科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经过教育部和各高校十多年的努力,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文课程逐渐壮大的同时,显现出科学课程相对薄弱的状况。现在需要更加注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两翼并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

纵观历史和现实,人类社会的进步以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为第一生产力;科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科学实践中批判与超越、求真与务实的创新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研究中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系统的处理问题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无一不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科学课程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让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地两翼齐飞,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在对学生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南开大学开设的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特别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如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张岂之先生说的:“大学应当具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

2、组织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困难

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理所应当由理工科专业教师讲授,但是许多高校的领导却发现,组织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相当困难。

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困难,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的困难,一是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了解,二是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够擅长。客观方面的困难,一是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不大,二是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专业教师的“提级晋升”帮助不大。此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即理念方面的原因,笔者已经在2008年第8期《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文章详细叙述。

事实上,开授理工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常常要比讲专业课付出更多的劳动。如果高校的领导不理解这一点,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就会有“吃力又不讨好”的感觉。

3、南开大学开设的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

南开大学开设的10门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公共课,都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从“文化”的视角讲世界科技史,不仅是史实和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2000年以来该课程成为全校文科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正在向国家精品课程的方向努力建设。该课程的教材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科研方法论”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好科研基础、科研实践与科研方法的关系问题。南开大学多年来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百项工程”成效显著,许多学生反映:“科研方法论这门课中学的东西,在‘百项工程中用上了!”

“天文学概论”课程,讲述无穷无尽的宇宙;不但开阔学生眼界,而且使他们自然地把自己短暂的人生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较,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苏宜教授,特别被邀请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该课程的教材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采用,并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

“基础生命科学”课程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为主线,以生物结构与功能为理论基础,以生物与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能源、健康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专题的形式,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的素养。

“环境伦理学概论”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境伦理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

“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程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授人们的认识如何一步步地逼近真理;对大到星团、宇宙,小到夸克、电子的物质世界进行探讨,并展现它们的演化和联系。

再加上“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及国家精品课程“数学文化”等,共

10门课程;教学团队的这些课程既有侧重理论的,也有侧重实验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2008年5月27日的《科技日报》以“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影响广泛”为题,报道了该教学团队及其中8门课程。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向我们咨询:如何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

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南开大学于2008年11月9日至12日举办了全国高校“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试图以这10门课程为平台,为推动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做些实事。在该研修班上,周远清先生作了题为“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的报告,王义道先生作了题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报告,笔者也作了题为“建设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助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报告。会议代表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不但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获得了一种“开设科学教育公共课,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新理念。

二、在课堂内外助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于这些公共课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且有许多改革措施,所以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课堂教学为文化素质教育增色添彩

例如“数学文化”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开创了以提高数学素养为中心的数学公选课,深受各专业学生的喜爱。

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既把多年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中的规律;既学习了历史上的重大数学事件,又学习了科学家、数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既了解到社会进步对数学的推动作用,又了解到数学发展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有的学生说:“这门课使我们从一个崭新的领域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品味数学,形成大局观念。”也有的学生说:“数学家从定理公式背后走出来,使数学中‘人的因素得到凸显。例如希尔伯特捍卫真理、不屈从权贵的事迹,使我产生崇敬的感觉。这些,赋予了数学人文意味。”

“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对于理论界的某些疑难问题,包括对某些有争议人物(如柏拉图)、有争议学说(如“以太说”)、有争议问题(如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有争议“时期”(如中世纪)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实行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讨论或辩论。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哲学专业一位学生写道:“许多文科同学过去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方面,殊不知科技发展史对于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益处。了解人类如何拨开层层迷雾,从洪荒世纪发展到火箭和信息时代所付出的汗水和鲜血,十分必要。认识了历史便有了一种责任,多了一份追求,少了一些迷惘。”

“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小组,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选科研课题做“大作业”。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实践,完成大作业。结课时,教师总结典型,集锦学生优秀成果并作为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南开教育在线”供学生观摩。同时,提供课堂演讲机会由学生自己介绍大作业的设计、研究及完成过程,模拟学术报告形式进行答辩。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目前已有数百件优秀大作业在教学中使用。

“天文学概论”课程以康德关于“道德与星空”的名言为引导,启发学生关于“宇宙与人”的哲学思考,影响着他们对人生重大问题的看法。

中文专业的一位学生写道:“一直相信‘人,诗意的栖居,‘美的比‘真的更有价值;宁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环形山。直到有一天,我走进天文学课堂,才发现自己的空间是多么狭小。我的心灵体验到一种极度的充盈,这种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拟的。”生物系一位学生写道:“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曾经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再次燃起了我幼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之火。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这位学生毕业后现在北京某研究所攻读博士。

“基础生命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分布的实地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在清楚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在课余时间带领我们参观自然博物馆,更是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希望下学期能够有更多的学生有幸选上‘基础生命科学这门课。”

“环境伦理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天津郊区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的、经济的问题,而且是文化的和价值的问题。在现场,教师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详细观察与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七里海湿地特有的动物,植物,影响学生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信息学院的一位学生感慨地说:“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现状,折射出中国整体自然环境的问题”。

这些课程的教学,注意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开辟了新的途径。

2、课外活动为文化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内容

这些课程带动的课外活动,广泛、多样,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每一轮“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的选修课,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认识星空,考察关于星座、月相、行星运行规律,学习黄道和赤道等基本天文知识。几年来还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和怀柔观测站13次,总计参加人数约700人。在20世纪我国能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时,由南开大学教务处和“天文学概论”课程组织的南开大学日全食观测队,师生8人赴黑龙江漠河实地观测。物理系一名学生拍摄的日全食照片获得全国天文摄影竞赛二等奖。2008年8月1日,21世纪中国首次日全食,课程师生经过组织,又获得了日全食成功观测的成果。

“数学文化”课的学生与数学学院学生会一起,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陆续举办了四届全校范围的“数学文化节”,既使“数学文化”课学以致用,还丰富了校园文化,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些科学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师还结合课程教学举办讲座。自2001年以来,各课程负责人每年都应邀在校内外举办各种讲座。如笔者除在本校“南开周末论坛”做讲座外,还受邀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八十多所大学为本科生做“数学文化”讲座。李建珊教授、苏宜教授及笔者在天津科技传播发展基金会、天津市科协、《天津日报》等单位主办的“科学传播”系列讲座作过大型报告。张伟刚教授为南开大学及天津大学等高校作过多次“科研论文撰写方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科研方法”讲座及报告。苏宜教授在“南开周末论坛”作过“破解1999年人类大劫难”、“从神5

到嫦娥”、“黄道13宫与星座迷信”、“8大行星新解读”、“国际天文年与日全食观测”等多次讲座。李建珊教授在“南开周末论坛”作过“李约瑟问题的多视角解读”等讲座。王南林教授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所做了“环境伦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这些讲座或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课程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题研究。学生按照要求申请立项,获得资助,查找文献,钻研讨论,进行深入学习与科研实践,最后结题、汇报及评奖。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实践科研项目程序,感悟科学研究方法、体会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如张伟刚教授及笔者分别指导的学生,在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几年来取得了“百项工程优秀项目”两个特等奖和五个一等奖,其中一项还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课程组教师也因此多次获得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他们指导的两个学生科研小组还分别获准万元以上的资助,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08年11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

在天文选修课的影响下,南开大学天文协会于1996年成立。课程组教师用课程经费为其配备了1.5万元的小型天文望远镜及相关设备。协会还利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借中秋赏月、观测行星、观看“神七”等时机开展“路边天文”科普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通过社团的活动,提高兴趣,发展个性。南开大学天文协会联合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天文协会已连续举办8届“天津市大学生天文节”,在全国天文界和天津市科协系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数学文化”课程组与“高等数学”公共教学部一起,以学生课程小论文中的优秀文章为主,组织编辑出版《数学之美》校内刊物,传播数学之美,阐释科学精神,融合人文精神。该内部刊物现已出版四期,每期有约50篇文章。这种方式受到南开学生的喜爱。2006年、2007年、2008年我们还在此基础上分别举办了三届南开大学大学生“数学之美”论坛。在每届论坛两天的活动中,《数学之美》论文的获奖学生每人做15~20分钟的演讲,既培养了他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质,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这些课程带动的诸多课外活动,成为校园内外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经常地、有效地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

三、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挖掘其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其实,每一专业课程中不但蕴涵着丰富的专业思想,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王义道先生说,“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将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化。

对于各个专业课程中蕴涵着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两点:一点是要有挖掘的意识,一点是要善于去挖掘。我们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教师,不但讲授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同时也讲授专业课程。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在讲授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中注意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讲授专业课程中也能主动去挖掘其中蕴涵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这样做以后,觉得更加抓住专业课程的本质和精髓了,课堂也更加生动活泼了;我们教师自己也有一种“教书又育人”的成就感。

需要特别再次强调的是,这里的措词,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而是它们的“融合”,这种“融合”是水乳交融的、水到渠成的、有机的“融合”,而不是混合的、勉强的、凑合的“结合”;这一点对于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打算另文表述。

笔者以为,理想的愿景是: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成为素质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成为素质教育的教师,所有的课程都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质,科学观念,科学精神

高中物理课的内容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关联。同时,近代物理教育已经被列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各大高中院校也要从科学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发挥高中物理在课堂中的真正作用。并且,与其他学科相对比,高中物理教育的能力培养以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是它们无法比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也将从全新的视角探讨高中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配合。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的认识是由于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多次实践科学方法并且有所成效后,人们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信任感,并且相信这些科学知识会具有更大的意义,从而发生了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由于对科学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把科学观念认定为判断一些基本科学规律以及原理的准则,从而形成一种坚定的科学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事物现象,当我们在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评估判断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与科学观念的养成有一定关联,它们有助于我们日常科学知识的积累。对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提升对科学观念的重视度,在平时的物理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并且在学习高中物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扩充,充分重视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的养成,以及因果影响和守恒定律。

(一)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念

唯物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般基本规律,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认知,是检验一切事物的真理。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唯物主义观念的变身为事实观念。物理学是体现科学实践的一门学科,一切的理论均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而证明物理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对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课堂上,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以及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并养成过程记录的习惯。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因果观念

任何情况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而有了原因也自然会出现相应的结果,这就是因果。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果观念的体现是各种物理现象的互相制约以及互相影响。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把侧重点放在对物理教材中物理现象的解析上。举个例子,在我们学到物理课本中的力学现象时,我们知道这种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在静止或者运动时受到了外力的影响,使得物体运动起来或者发生了轨迹的改变。因此,此种物理现象出现的“因”就是外力影响,“果”就是运动轨迹的变化,知道因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力学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守恒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会学到很多守恒方面的知识,因为物理教材中涵盖很多守恒定律,比如说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等。在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的重点是一切事物必须遵循守恒的原则,让学生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问题、分析物理现象,这就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大方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公式的运用。

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教师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精神的提升也极为重要,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个人对科学观、对客观事实的态度。所谓科学,需要人们对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认识,对新事物的产生敢于持有怀疑的态度,并且在论证过程中,敢于自我否定。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这些品德,才形成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同时这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述相应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精神方面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情况,知道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为什么要为科学献身。从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学家的选择上,可以说每一位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物理学家,都有他们感染学生并能影响学生的事迹,比如说,爱迪生的顽强坚韧、居里夫人的爱国情怀、牛顿的专注等等。

三、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一)实验方法

结合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或者建立科学理论等途径,想方设法创设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手段。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物理实验开展更多的是注重对实验原理的解释、仪器的实验等实验内容,对如何证明实验原理的方法却忽视或不重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以及作业。哪些实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哪些问题,促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实验操作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那些不容易通过分析判断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二)理想化方法

所谓理想化方法,是充分结合理想化模型,将其他次要的干扰因素排除,使得理论知识在理想状态下所呈现的知识内容。理想化方法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应用最为广泛。比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就是用理想化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经典。学生们要懂得为什么用理想化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以理想化方法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住宅室内污染的治理下一篇:校园网安全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