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2024-12-09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通用12篇)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1

尽管当前素质教育越走越红, 然而许多地方仍是应试教育, 这导致许多同仁顾此失彼。无论怎样, 我们都应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让我们的下一代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此, 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激发学生兴趣、上好基础概念、搞好复习这三大环节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中淡化了, 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化学教学, 故应加强这三大环节的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学习时期, 他们往往因为兴趣而产生动力。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从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感质疑, 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说教, 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友谊的交流, 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执著追求的一种心理目标, 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的判断, 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对方情感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进教学效果, 渲染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化学教学结合生活实例, 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往往喜欢与生活实例结合。如果我们将初中化学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例结合, 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搞好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敢于破除条条框框, 多方位、多视角、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还应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进程中, 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集中主攻方向, 从中找到相对的最佳结果。

二、基本概念讲解是关键

初中化学概念多、分布广、密度大, 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是学好这门自然科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彻底搞清楚概念, 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牢固的记忆, 并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进而成为自己的东西尤为重要。

下面, 笔者就几年来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措施作一略述。

1.通过实验, 引出概念, 说明性质。

在分子概念及其性质教学中, 我是利用酒精挥发的实验来说明这一点的。原来试管中的酒精变少了, 但我们却闻到了芳香味,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之所以看不见, 其原因是分子的体积、质量都非常小。

2.注意关键字、词, 深刻理解概念。

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 关键词语是“在一定的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液中”, 因为当温度、溶剂改变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只有在此条件下, 二者才有确定的意义。

3.就地取材, 通过感官认识概念。

在绪言部分中, 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 就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课本是通过镁条燃烧,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实验而引出的, 但这些原料, 同学们平时很少接触, 即使实验成功, 仍感到陌生, 我是利用化肥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和研碎来引出的, 这使学生们认识到, 化学变化就是原来的物质不存在了, 而变成了别的物质, 物理变化只不过是原物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但仍然是原来的物质。由于就地取材, 生动直观, 原料是我们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 学生易于接受。这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化学肥料的贮存、使用等教学埋下了伏笔。

4.认真剖析, 掌握概念。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教学, 要分层次认真剖析, 以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溶解度概念时, 把它分成四层。①温度: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100克 (溶剂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克。通过对以上四点逐一分析讲解, 学生易于理解概念, 并在有关溶解度计算问题的学习中, 也显得轻松, 易于接受, 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 初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化学教学的原则是“三主原则”,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要认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 教学, 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 形成自学能力。”教学无外乎是举了例子, 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最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的时候, 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不断进步, 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热爱学生, 把学生当作主人公看待。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更加强调素质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引出、关键字词、感官认识和深入剖析等方式讲解基本概念, 并加强复习的指导。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化学,兴趣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2

【摘要】 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影像资料,反复细致的演示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 信息化 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它具有有大量复杂的概念和实验,如果遵循以往的化学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化学教育不仅是培养人们必要化学素质的有效渠道,更可以帮助我们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全面步入到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化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法,可以说,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利用信息化改革现有的化学教育方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的化学学习活动,将其与传统化学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无疑让化学学习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学习,利用这一技术来播放蕴含音乐、动画与图片的学习素材,在学习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获取相关的素材,能够帮助人们接受更多的化学信息。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让我们可以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为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需要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了,化学教育也不能简单的学习理论信息,需要利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互联网的普及就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

比如,在向人们介绍关于惰性气体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搜集相关资料,下载与之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学习资源之中,提前注明解释性语言,方便我们进行参考。此外,还可以学习资料下载下来,形成化学教育的学习资源库,方便人们随时查阅,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与化学教育相关学科的学习资料,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这些先进的学习经验来顺利完成化学学习活动。

可以说,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化学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得化学教育突破了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形象、生动,有效降低了人们的学习负担,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后的化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现有的化学教育与学习活动进行改革,实现化学知识的普及。

二、利用信息化改革来补充化学实验学习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要提升化学教育的效率,需要真正发挥出实验学习的作用,让化学实验为化学教育提供更多的证据。化学实验包括两种类型,即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利用演示实验可以让我们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验演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实验演示的影像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在开展相关的学习内容时,并不需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只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的过程即可,如果我们看不明白,还可以进行反复的演示,减缓播放速度,让自己可以充分的观察到演示细节,既避免了化学实验的毒性危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

对于一些非重点实验,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比如,关于氧化法降解污水属于延伸内容,并非化学教育的重点学习内容,如果在开展化学教育中进行实验,无疑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的方式,观看氧化法降解污水的视频资源,了解其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等,这样的模式既可以延伸现有的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锻炼人们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自己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实验操作也是开展化学教育与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实验室操作往往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设施的安全性问题,如果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即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为此,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实验操作资源库,预先来观看操作视频,详细学习相关的演示原理,在了解了注意事项与实验原理后再操作,不仅能够对实验了如指掌,还可以降低化学实验发生事故的机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结语

现如今,为人们普及更多化学知识,是开展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这不仅是由化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学习思维的碰撞,所以,要做好化学教育活动的的优化与调整,还需要从抓好教育思维入手,积极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懂之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沟通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参 考 文 献

[1]赵景凤.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01)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篇3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促使他们“乐学”、“愿学”,在愉快的情境中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课堂不是“讲堂”,应是“学堂”;教师不是“讲师”应是“导师”,教师要通过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手脑并用。教学中,不唯我独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一些简单、安全的演示实验可让学生到讲台上操作,或分组各自操作,教师从旁指点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是愉快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是良好的。

要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发展,还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或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光“学会”而且还“会学”,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学、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二、重视课堂讲授,突出化学思维特点

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课堂讲授要从化学的实际应用出发,再深入至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分类、解释、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学得实际,理解得透彻。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以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讲授中还要对化学概念、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一是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概念和理论都不是静止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例如C60的发现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不仅仅只是金刚石和石墨。二是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频频发生,“化学污染”的屡禁不止等实例可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在课堂讲授中,我们还应不时地将化学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重大发明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净化学生心灵。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追求精湛的教学艺术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要尽量优化,从课堂语言、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方面,追求精湛的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掘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磁性”,要富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能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课堂练习应照顾不同层次学生,使他们各有所获。课堂上教师还应采取归纳对比、打比方、编顺口溜、绘制图表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记住所学化学知识。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哪怕是细微末节都值得挖掘。

四、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要都有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和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有自信,自强的感觉,而这种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无能的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要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满足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扩展自己的优势,特长更有促成性;能真正达到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助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对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组织教学更是显得必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取得胜利的欢乐。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心理需要,期望自己在学习上有进步,获得成功感,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期望感,尤其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的要求普遍较高,学生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策略和技巧使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对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理和学习充满信心,对提高课堂效率很有实效性。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篇4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培养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树立批判精神, 能权衡地对接触的知识进行判别, 明确学习方向、目的, 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 形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

首先, 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学习化学知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题, 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初高考。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学好化学知识, 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例如, 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 可以意识到随着区域的不断开发, 各种各样的污染不断加剧, 资源不断消耗, 环境不断恶化, 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 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应该成为一种满足自我的需求, 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例如, 很多人都知道, 饭后桌子上的油渍用酒去抹掉比用水管用许多, 这就是化学反应在我们身边的体现。有了这种需求意识, 学生便不会再硬着头皮为了考试而学, 而是把学习化学知识当成一种乐趣, 对学习化学保持一种好奇、渴望的态度。

最后, 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 化学老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少而精的作业往往比多而杂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 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作业太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题海战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会适得其反。作业虽少, 但只要精炼, 恰到好处, 便能事半功倍, 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利用多余的时间可以自由地思考、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相关知识, 拓展知识面, 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生。

二、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1. 绕道迂回, 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 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 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 要追加问题, 以调节难度,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使课堂陷入被动, 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因势利导, 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扭转被动局面,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 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 将实验设计得更具有突发性, 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 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题设计得具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 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 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 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 应当机立断, 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4. 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 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 要善于反诘, 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如当有学生问:碳酸钠溶液遇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碳酸钠属于碱吗?反诘的问题是:碳酸钠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 (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 或重点时, 应予以回避, 可以婉转加以说明, 适可而止, 避免节外生枝, 纠缠不清, 小题大做, 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教学的主动权应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三、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 优化产业结构, 保护环境, 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 我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参观制药厂, 首先让学生知道制药废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其次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的处理方法, 通过现场对比, 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 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 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工艺优化方案;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 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 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 使池塘中和小河中的鱼虾死亡时, 不仅会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 而且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 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我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 节约用水, 不乱扔废旧电池, 使用环保购物袋代替塑料袋, 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 劝告父母少开车, 使用无氟冰箱, 拒食野生动物, 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 使用无磷洗衣粉, 多植树造林, 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 提高学生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 新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挑战, 又是一次机遇, 教师只有适应新课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认知结构, 科学地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社会生活,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运华.中学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途径探析.科技信息, 2010.24.

[2]方战胜.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环保意识的几种途径.广东化工, 2010.3.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5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体。不少教材的编写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线,过分强调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对于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和开拓精神强调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此教材的编写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旧框架和旧结构,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和反映化学前沿领域的新成果补充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更新教材内容,使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学化学教育仍然是应试的,尽管这一前提无法改变,但是可以将一些新题型加入到考试中,例如一些比较主观的题目的引入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积累的知识进行解释,自圆其说即可。这样能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视野,使学校,老师和学生3方面都重视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时代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尽管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则是化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多组织教师交流、进修,更新参考书籍。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大学化学教材,了解大学阶段学生学什么,面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深化化学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大学教师也应该系统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应首先复习中学化学内容,随后指出中学化学知识的局限性,接下来通过大学化学教育去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充分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可以和中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交流,使中学教师能深入地了解高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与中学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使2者的衔接更加顺畅,也可以缓解高考造成的巨大压力。

2.3 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去向。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中学阶段,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方法称为“填鸭式”、“灌输式”。教师会把所有可能考试的知识点讲到,学生的思维被大量的题目以及标准答案所禁锢了。然而,大学教学包含的信息量大,仅凭借在教室里读书是难以做到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新型学习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此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由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过渡,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3 结论

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探索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O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52-01

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化技术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计算化学的发展速度[1]。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渗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当前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当代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此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一、信息化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第一,信息化技术为出版的美观和文献资料的查阅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软件和技术支持,如利用ChenOffice来绘制美观的结构式,并借助3D等软件工具来变换观察的角度,详细了解分子结构。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化学知识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便于化学资料的传递与查阅,如美国化学会的文章上会配以精美的TOC图片的,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当然常用的兰氏手册、CRC手册等化学手册的出版也采用信息化方式,学生在电脑上查询这些手册时,能快速准确检索,便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信息化发展使计算机化学成为独立分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运算提供了可能,在计算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立了不同的运算方法,有效解决了实验运算的难题[2]。人们可通过化学计算获得反应活性等信息,深刻了解和认识已知现象;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通过计算化学的筛选与指导来合成药物,对目标化合物的范围加以缩小,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计算化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化学分支进行交叉,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是要想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在现代化学教育中。

二、信息化适应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信息化使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其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便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课堂教学多是对经典化学知识进行讲解,内容的量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需要通过课外学习来了解经典知识的利用路径,使其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信息化技术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学生学习氧元素的相关知识之后,可能会对其变迁和来源等产生探究兴趣,这时可利用互联网检索和电子文库查阅等方式加以了解,借助信息化平台来交流与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

其次便于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当前化学教育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的形式,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身经验、生活实际和学科前沿,对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加以传递。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使教师快速获取信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便于化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3]。例如:对氢元素加以讲解时,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来收集相关的资料,下载氢元素的相关动画与图片,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这些素材,保证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多彩。

最后促进化学课堂表现形式的丰富。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课堂教学需求,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化学教学中,如教师可利用PPT课件来节约板书时间,或者是通过多媒体的动画、音乐和图片等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往往需要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借助图片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利用动画来直观解释抽象的化学内容,利用远程教学来延伸课堂范围,通过录像来传播高水平教师的讲解。

三、信息化对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

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验操作。一般实验室教学多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对实验的安全性和设施进行了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由于各教师所受教育不同,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而多样化的基本操作为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可以借助多媒体影像来进行基本实验操作培训。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操作,如滴定操作和玻工操作等,教师可让学生对教学视频进行反复观察,以此降低实际操作的失败率[4]。同时教师在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以络合物实验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将配体的取代和配位方式、络合物的形成等动态过程进行直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

此外,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演示实验时,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①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来下载和学习非重点的实验,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如“氧化法降解环境中的污水”等知识可作为课外延伸的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检索其实验方法和原理,观看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在演示实验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画面,便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如分子轨道和原子轨道理论作为教学的难点,难以引入演示实验,可通过网络搜索来检索相关的Flash动画和图片,利用模拟动画使学生了解不同轨道的形状等,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轨道的形成,突破难点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信息化已经成为化学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化学教育时,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选择贴近实际生活以及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知识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化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韬,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J].广州化工,2012,(8).

[2]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3]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7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用“探索法”组织教材和教学

通常情况下, 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 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 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

(1)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2) 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 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 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 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二、与验证性实验相反, 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 仔细敏捷地观察, 忠诚老实地记录。

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

2、有利于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 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 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 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索法”的教学过程, 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 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 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 我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1) 镁与稀硫酸反应; (2) 铝与稀硫酸反应; (3) 锌与稀硫酸反应; (4) 铜与稀硫酸反应;让四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 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

在物理教学中, 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思想,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 改变围绕升学有望的学生转的错误做法, 决不放弃中差生。教育要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教学, 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 不加快进度, 不搞月考制, 考试分数不张榜公布, 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上课根据各班具体情况,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方法陈旧、满堂灌、黑板上讲试验的模式, 把实验拿到实验室去做,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会, 这样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从而增强学生的趣味性、艺术性, 使中差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 引起中差生的好奇心;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 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共鸣;多开展物理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 采用投影模型等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认真听取中差生的意见, 给予他们同优等生一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件下制取氢气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 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三、创设现象, 制造氛围, 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课外小实验, 有些实验能让学生亲手做的力求学生动手。在动手过程中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欢乐都会使学生欢欣鼓舞, 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兴趣往往和注意力成正比。学生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 引起注意, 就会学习兴趣盎然, 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增加了很多趣味实验, 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我会设计几个趣味实验 (爆鸣实验、喷泉实验等) 和介绍一些化学趣闻。同时会给他们留下一些悬念引出他们迫切的想上下一节化学课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用趣味实验和一些新颖的实验 (或者一些他们没见过的仪器来做实验) 来保持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如:《讲酸碱的反应》时不用胶头滴管改用滴定管。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灵活变通各种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 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 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 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

验, 在初学时, 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 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 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 富有参与精神, 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2、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 尽管操作较简单, 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 学生们在下面观察, 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 效果就很显著, 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3、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 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提高中差生物理成绩之我见

◇邓成春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 激发他们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 使解决问题得到稳定, 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

注重学法指导, 加强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差生实际情况, 开展讲座和进行学法指导。改变死记硬背的坏习惯, 引导他们课堂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 在复习、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按照就近、自愿的原则, 让优等生养成帮助中差生的习惯;组织以记、读、做、算、绘等基本技能为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高中化学视角下的环保教育 篇8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关键点,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例如,在讲到“H2O”这一关键化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缺水城市高达188个,加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再结合目前的含磷洗涤用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水生植物过度繁衍,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这一主题来讲解,提倡购买无磷洗涤用品。最后,再加入废水处理的化学原理、世界各地倡导循环使用经过处理的废水等相关环保知识,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还能让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再比如,在讲到碳这一元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界中碳的多样性”和“自然界中碳元素循环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两个主题,让高中学生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汽车尾气排放物超标带来的严重后果,大气臭氧层空洞等等系列空气污染问题,激发学生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深度思考。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要善于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环保教育。不仅要讲解实验装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对错,还要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正确性,要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做氯气实验时,让学生注意实验应在通风条件或通风橱里进行,让学生意识到有害气体的危害;指导学生从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元素,让学生养成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的概念;苯实验中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苯污染;甲醛实验时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源思考生活中的甲醛污染来源,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少剂量的药品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废品的排排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索如何设计实验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品,等等,使环保教育通过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渗透入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三、在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思考化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例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房屋装修材料的变迁,指导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思考装修污染物的来源,再探讨有效降低房间装修污染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办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针对城市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设计相关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城市,列出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讨论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讨论在田间焚烧植物秸秆、枝叶及垃圾的危害,引导学生思索如何利用化学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以讲解“H2O”这一关键化学概念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重金属危害,铅元素、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化学与健康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设计相关教学实践环节,让化学与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浅谈新课程观下的化学教育改革 篇9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即教育观念, 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 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 导致教育的失败, 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的新观念不能只是社会舆论, 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与实践, 使这些现代教育观念逐渐被教师理解和接受, 在感悟中逐步内化, 并在实际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切实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离不开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 是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 就不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我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其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否则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制约着化学教育目标实施的质量。这样在新课程观下, 对化学教师就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敬业、勤业、乐业、热爱教育事业; (2) 要有系统、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3) 要有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4) 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 (5) 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维护者;是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 创设化学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以生动的实例和充分利用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 并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启发引导学生,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学习化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中, 在新课程观下的化学教学中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对化学课题的思维能力, 并且它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新课程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讲实验时候, 不仅讲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 还鼓励学生多多思考, 并讲出课本以外的各种实验方案。

因此, 教师对于实验, 要更新实验思路, 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 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 改变过去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10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 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 “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 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 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 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 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 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 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 情感与认识活动, 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 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 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 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 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 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 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 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 体味生活, 在与知识的“相遇”中, 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 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1. 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 要为学生所喜爱, 容易进入学生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 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 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 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 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2. 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 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 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 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 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 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 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

3. 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 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 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 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 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 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 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 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 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 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 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 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 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实验;高中教育体系;教育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促进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人才策略与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令世界瞩目,中国在享受着高速经济增长的巨大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快速增长的国内经济与日益紧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构成了当今国内的主要人才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层次的教学体系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变革。笔者以高中教育中的高中化学为谈论对象,以其中的化学实验为侧重点,着重讨论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体系的应变策略

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简称为“新课改”,是当前教育界提的比较响亮的一个口号。若要理解何为新课改,首先要理解透彻新课改的精髓。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应试,轻视实践,强调学生牢记书本上的死框框,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新课改提倡的教学体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复合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学生培养主要基地的高中教育要着实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以往的高中教育以应试为主,学生从进高一开始就被告知要好好准备高考,考取重点大学,学生三年的高中课程基本上全是根据高考科目来编制,完全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也愈来愈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现阶段高中教育体系应当秉承“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策略,抓住主要的三个方面,注重学生个体需求,发挥学生应有的特长与主观能力。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特征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理科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是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而高中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实践科目,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殊不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学生对化学的理解才会透彻。高中化学实验一般侧重与书本内容相结合,在通过实验解释书本上具体的公式以及现象的同时对课本外内容有所延伸。其主要特点就是操作性强,反应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1.激发求知欲望

高中课程种类繁多,课程难度有所提高,学习任务加大,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进入高中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高中化学是学生进入高一就要主修的课程,在学生的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中化学实验可以分为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在课堂上较好地开展课堂实验,能够很好地引入本次课程讲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中化学中讲解到气体与水反应的知识点时,引入“喷泉实验”,通过设置喷泉设施,根据氢气与水、二氧化碳与水不同反应的原理,增设一定的压强差,最终产生了喷水的实验现象。学生对这一现象会产生浓重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产生喷泉现象的原因,最终进行原因归纳与汇报。学生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同时学习到了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不同气体溶解性的差异,在压强差下气体与液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的主要现象。教师最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自己可以改造实验装置,装入不同的反应溶剂,制造“彩色喷泉”。

2.提高理解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的知识点较难以理解,学生单单依靠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对知识点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对一些难以讲解的现象结合课堂实验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以高中化学中的银镜反应为例。银镜反应的原理是含有银元素的化合物被还原反应从而生成了银,由于生成的银是以附着在反映容器内壁的方式上,使得容器的内壁光滑如新,像一层银镜一样,因而被称为银镜反应。书本上关于银镜反应原理的公式为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 H2O,主要解释为利用银氨溶液的弱氧化性。

银镜反应虽然公式繁琐,原理复杂,但是具体实验操作起来却相对较为简单,而且反应现象明显,且易于观察,因此在课堂实验中效果比较明显。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器材可以是一支试管,一个烧杯,在试管中加入硝酸银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微摇晃试管,可以发现有少许白色沉淀,随后滴入稀释的氨水将沉淀溶解完全,继续滴入乙醛,同时使试管在烧杯中加热,保持50~70℃的水浴温度,不久就可以看到,在试管内壁上有银镜生成。

整个实验耗时五分钟左右,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银镜反应的全过程。观察完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研究讨论生成银镜的具体条件,总结出相似的规律,同时在课余时间可以自己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在观察完整个实验过程之后,相信学生对于银镜反应的相关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白克礼.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 篇12

一、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式。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更多地是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 为了在考试中能够考到高分, 很多教师不惜任何任何手段地向学生尽可能地灌输更多的知识, 完全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这对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高中生来说很显然不具有吸引力。当学生的脑袋被灌得满满当当以后就再也没有空间来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 于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是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这显然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不一致的。而在新课改理念中, 我们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 同时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 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显然不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于是在新课改的思想推动之下, 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 像是探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分组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在这些更加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知识, 更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 从而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所以说, 我们要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 这样才能够推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改革活动。

二、重视课前预习活动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为了让课堂教学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地预习活动, 但是由于对预习的不重视, 很多学生的预习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而起不到真正地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前预习活动呢?在新课改中,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不断强调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我们经常采用的探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模式, 其中探究与合作的主体就是学生, 而学生怎样才能够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呢?首先当然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 我们不可能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让他们去进行预习, 因此, 这些工作只能做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 也就是通过课前预习来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然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些预习的成果以及教师的指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和能力, 使得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

三、改进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各种科学的实验作为支撑, 因此, 实验教学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具有验证已知的知识和探索未知的知识两大功能, 而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我们更加重视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已知的知识, 于是开展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 而忽视了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往往由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的原理, 然后再详细地制定每一个实验步骤, 明确实验要达到的结果, 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这种实验教学中, 并没有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机会, 而是把学生当成了实验操作工, 经过这样的实验操作, 学生虽然对于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实质上这还是一种变相的实验式灌输教学方式。

化学是三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 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是每一个现代化人才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新课改这个有利的契机之下, 我们要以化学学科作为平台, 努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样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实用的全面型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来袭, 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现化学教学的素质化目标, 我们一定要对现行的化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本文中, 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看法, 希望这些拙见能够为化学教学工作朝着素质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略尽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改,教育理念,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鑫德, 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6年

[2]张俊晓, 郭瑞斌, 张春, 孟淑娟, 莫尊理.新课改下化学教师素质及其培养对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 2010年

上一篇:预应力空心板梁桥下一篇:识字教学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