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2024-08-25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共12篇)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1

当下,我们的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的培养以外,同样要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因为,只有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的为社会服务。在当下的音乐教育当中,加强素质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特点更加鲜明,而且在音乐教育当中,进行素质教育也具有极大的便利。无论是从提升学生基本角度出发,还是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实现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对于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都是一种有益的创新。

音乐由于自身的魅力,除了属于教育的范畴之外,也处于艺术的范畴,因此,借助音乐可以很好的提升自我修养,通过陶冶情操来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当中,它同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当中,认为借助“乐教”可以使整个社会“移风易俗”。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便注重借助乐曲来更好的纯净民风。我们的《诗经》当中的内容,通过现在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诗篇都是借助音乐之美而进行传播。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够借助音乐来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它们能够广泛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借助音乐来提升民众对于文化民风的教化。这样的方式在当下,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一些高尚的音乐家事迹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将歌曲创作年代背景之下,一些对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描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让他们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这也是音乐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的最好体现。

二、在音乐课堂上融入历史文化

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即使屈辱史也是探索史、发展史,其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学习音乐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我国“五·四”时代的肖友梅、刘天华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的作品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许多革命歌曲通过激励人心而在一代一代的传唱。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这种内涵和精髓,就需要在其中加强德育教育。因为,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达到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的教育效果。正阳,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之美,实质上也是审美艺术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切切实实的源于生活,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材料十分充实,而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借助美的手段表现出来。音乐,正是这样一种蕴含了丰富感情的音符在作曲家、演唱家的作用之下而传达出来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音乐是一种充满了运动的、不稳定的声音形式,具有无形的、抽象的、完全是主体性的东西育当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地方。因为它们可以愉悦人的情感、引起共鸣,同时,格。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所谓的“共鸣”就是因为某些节奏所传达的感情正是同内心的格调形成了一致。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当中,对于音乐的欣赏,例如悠扬的旋律、优美的唱词、真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演奏技艺等,都是教调高雅的音乐还具有激励人心、振奋精神的感染力。所以,加强音乐教育从另一个层面讲,不仅可以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在陶冶学生心灵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四、结语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是多元的,通过音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得到提高和锻炼。音乐表演和训练还有助于学生在毅力、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在音乐的和声、调性、调式以及节奏、旋律等表现手段,所构成音响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完美统一,有利于促成个性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人格逐渐得到完善。人类的需求与音乐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的同时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振奋人们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学校音乐教育承载着发展音乐文化的任务,我们在遵循音乐教育的本体规律,以中华民族音乐为主体,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为契机,培养学生博大开放的胸怀,接受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使音乐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以爱为目的的文化传递,使音乐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文化乐园,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将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任务,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2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

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的意义:

由于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是怎样把学习目标,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的材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在“叙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某个主题为对象,选取有典型的意义的,经过研究的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学材料。也可以在德育活动、课堂观察等基础上形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⑴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⑵叙事研究报告是一种反思性叙述,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当时心理及其思考。

⑶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⑷叙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⑸叙事报告应该有自己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的特性

⑴案例是以真实教育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内容。

⑵案例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

⑶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引言→背景→问题或事件→过程与方法→反思与讨论。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和探讨。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⑴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⑵背景:安全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如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⑶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⑷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⑸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⑹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育基本层面。⑺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研究时其他教师讨论。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研究中对案例分析、讲座,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在案例中的?如何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期望在教育中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__在案例中,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__案例中的反思,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

浅析舞蹈教育和音乐教育的融合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 音乐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07-01

音乐与舞蹈对孩子有天生的吸引力,欢快的音乐,美丽的舞蹈动作,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还有利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成熟。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幼儿的音乐、 舞蹈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教育和音乐教育的融合,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音乐的熏陶,舞蹈动作的模仿,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培养幼儿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音乐是舞蹈之魂,将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增强幼儿对于音乐舞蹈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在各项活动中,都播放富有趣味性的音乐,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中获得快乐。无论是在上课之前,还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可以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音乐让孩子们听。在中午的时候,还可以为孩子们播放一曲优美恬静的摇篮曲,儿在优美的乐曲中,让孩子们安静的入睡。其次,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音乐内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将音乐与舞蹈教育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如:在做音乐游戏《猫捉老鼠》时,笔者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我一起模仿猫捉老鼠的动作。我让几个孩子模仿老鼠缩头缩脑的动作,还让几个孩子 模仿猫蹦蹦跳跳去追逐老鼠。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有利于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还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与孩子们一同游戏的过程中,我特意播放了音乐《拔萝卜》,然后,引导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设计舞蹈动作。我让幼儿们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动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表演,让幼儿跟着音乐节奏随意模仿,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舞蹈,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幼儿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更有利增强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使幼儿能够自由的掌握乐曲中复杂的节奏,随着音乐一同舞蹈。自编自演即兴跳舞,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舞蹈能力

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感,还能够在节奏鲜明, 感染力强的乐曲声中训练幼儿舞蹈动作,引起幼儿联想,激发幼儿舞蹈的愿望,提高幼儿舞蹈素质。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节奏鲜明, 感染力强的音乐,这些音乐可以很快激发幼儿舞蹈的愿望。提高幼儿即兴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选用《甩葱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兔子舞》、《把舞儿跳起来》、《我是一个粉刷匠》、《小苹果》等舞蹈儿歌,并带领幼儿们根据歌曲的内容,做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让幼儿跟着音乐节奏随意模仿,培养幼儿对于舞蹈的兴趣,有了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够集中,才愿意继续和老师学习舞蹈,掌握新的舞蹈技能,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舞蹈能力。由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学习没有耐性。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的调动幼儿良好的学习情绪。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简单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或者简单的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都不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将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可以活跃气氛,启发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跳,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舞蹈能力。

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相融合,教学方法要新颖性、多样性、灵活性,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的灵活性,选择适合幼儿舞蹈的音乐曲目,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洁.谈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西部素质教育.2015(16)

[2]陈秋英.享创造乐趣促多元发展——浅谈开展创造性律动的有效策略[J].快乐阅读.2013(27)

[3]张奕.浅谈舞蹈教育与幼儿素质培养[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

作者简介: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4

1 音乐教育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形式

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振奋精神, 鼓舞斗志, 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渐进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渗透来达到目的。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情趣, 打动学生的情感, 以美引善。音乐用富有想象力的旋律, 优秀的和声织体, 发人深思的复调, 使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飞扬。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上。作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的艺术教育形式, 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艺术教育形式, 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而且实现对学生全脑的开发。音乐艺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对人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不知不觉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怀, 对人的精神世界深层的影响, 是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这一形式启迪学生的心灵, 丰富学生的知识, 促进智力的开发, 增强创新的意识。

2 音乐教育是启迪智慧、丰富想象的一把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 音乐作品以那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旋律及悦耳丰满的和声, 塑造出一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使学生的大脑皮质结构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记忆、分析、创造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 把因受应试教育而桎梏的思路开启, 使之更为开阔, 思维更加敏捷, 想象更为丰富, 精力更加集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歌曲演唱、音乐演奏和随歌随舞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 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音乐还能改变人的情绪, 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音乐, 能使我们浑身放松, 愉快的精神对改善记忆有着显着的效果。唱歌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艺术性语言以及对正确发音也有很大帮助。曲调中有强弱快慢的变化, 经常歌唱能使学生对语言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理解, 不仅有利于学习本国语言, 也有利于外语的学习。而且, 音乐也可以使耳朵变得敏锐。

音乐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的审美形式来诉诸心灵的精神, 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联想、想象,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 从而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 深刻真挚, 陶冶性情, 给人一种上进的力量。好的作品能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 人们从中吸取“营养”, 充满了生机。但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好的作品和“地下工厂”的一些音乐, 非常低调, 给学生们不好的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艺术上的低级趣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把人们的心灵禁锢起来并侵占了学生头脑中音乐的那片净土, 致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得偏激, 个体行为怪异, 所以在我们中学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多听多接触那些健康向上的作品。荀子在书中写到“乐者, 乐也”。他认为音乐使人快乐, 是满足人们的情感所不可缺少的。在健康的音乐滋养下人们会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人格更加完善, 相互关系更加和谐。正如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进入沉思, 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迈起轻松的舞步, 每一个优美的音乐作品, 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而高尚的灵魂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 在痛苦中变的坚强, 激发人们对美好前景的不懈追求的热情。随着人们对音乐的接触, 一次次产生了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 逐渐培养起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 这样, 作为人的高级情感素养就能够得到陶冶。

3 音乐教育是学生感受生活、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 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 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首先,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础, 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 并不靠灌输, 而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影响, 使学生将对美好、崇高境界的追求作为目标。追求美的目标必然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 爱美必须择善而行, “从善”必“弃恶”, “爱美”必“痛丑”, 所谓“知美丑”, “识善恶”。有了对美与丑, 善与恶爱憎分明的态度, 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的基础。其次,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人愉悦的心情得以升华, 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 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有研究结果表明, 不愉快的情绪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 而愉快的情绪则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 篇5

来源:陈丹青《退步集续编》

在孩子们的眼里上学本应是快乐且多次多彩的,而如今无论对于学生本身还是家长来说,上学却变成了痛苦而艰辛的事。家长们无论是从金钱的准备、学校的选择、跟学校制度打交道等等坎坷的历程都已经让他们身心疲惫。学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制度应当往哪方面走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也许已经不能简单得把它推卸到学校或政府制度上了。

以美国目前学校的教育体制为切入点,作者以亲身经历向大家揭开美国的孩子是如何上学的。相对温和的对美国整体教育作了宏观并且客观的阐述。

家长们可以从文章中受到美国式的教育。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本应是自由的,而不是取而代之的“上学难” „

去年给丙奇同志的《体制迷墙》作了书序,今岁他又写成新书《教育的异化》,电话打过来,逼我再写一篇。

我早已辞穷了。粗读书中历历指陈的教育现状,实在叹为观止:何等生机勃勃的荒谬啊—政策、对策分不出什么是政策是什么是对策;魔高、道高,看不清哪边是道哪边是魔。这样一笔庞大而精致的烂账,已不能仅止归因于体制,在我们能够想到的词语中,恐怕只能推诿给那个大字眼:“国情”。

说到中国的教育,我与丙奇可资分享的经验其实很有限:他从八十年代迄今全程体验了中国本土的求学过程,又当了十余年教师,三本书写下来,网络教育现状的百般弊病与前因后果;我于“文革”辍学下乡,后来只上了两年大学,说来就是过时的经验,新世纪忝为教员,虽以辞职作罢,但毕竟难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亲尝教育体制的浩荡“恩德”—在我今年的经验中,仅知道教条之苛、招生之难,丙奇书中详细问难的教育投入、高校收费黑洞、贫穷学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困境、素质教育深化、学生话语权缺失、教育改革难以推进 „ „ 这一团团教育问题的“乱麻”,我都不清楚,这篇序言该怎么写呢?

我索性以一些家长的身份回顾女儿的求学过程,看看另一国情中的教育现实。只是说来有点话长,顾不得精炼了。

1988 年,女儿不到九岁,随母移民纽约,头等大事就是怎么上小学—除了许多私立教会学校,美国所有中小学均冠以“ Public School ”字样,即“公立”之意。美国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任何到达学龄的孩子,而凡是美国公民、侨民和各国移民,包括非法移民的孩子一旦进入公立学校,直到十八岁,学杂费一概政府负担。

时在暑假,我所住区域的“ PS69 ”小学空无一人,就近那所公立“ 145 ”中学早已贴出广告:请当地新移民的孩子进入暑期班,以便秋季正式转学。那天一早,我与上百名家长小孩排队等候办理手续。七月骄阳照着操场上的中国内地人、港台人、以及高丽人、越南人、印度人、南美人、黑人、波兰人、苏联人、罗马尼亚人,甚至来自英国、法国、意

大利等“先进国家”的人 „ „ 手续简单得令我失落:不用出示合法身份证,不必查看成绩单,只要有当地住址(平国外来信信封),只要是个孩子(会开口说话,会眨眼睛,倘若残废,也另有就学的去处)—总之,不到半小时,几组不同年龄的孩子已经闹成一片,被领进不同的教室,弃家长而不顾了。隔着窗玻璃望进去,我看到女儿正与一位黑人女孩比划着,跳起舞来,开始了她在异国的第一堂课。

中午去接女儿,她不肯回家:原来午餐也由政府埋单,她早已和那位新识的女友成为莫逆之交了,嫌我多余了。

秋夏正式入学的经历,全忘了。只记得每天下午三点过与其他家长在校门口迎候,听孩子们放学时有如几千只麻雀同时放声高叫的集体喧闹。所谓接孩子回家,只是将他们转移到另一孩子的家,疯狂玩耍,直到天黑。

我不记得孩子的功课、分数、考试、付款,假如有过这些麻烦,我会记得—她像我一样,不是用功的好学生,我的记忆的空白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中国入学的种种管卡与烦难—现在我只记得他一路玩耍看电视,转眼成了初中生。到初二,问题严峻了:不是功课、分数、考试、学费,而是班中一位与她要好的南斯拉夫籍女孩背叛了她,如所有孩子的童年龃龉那样。忽一日,她在厨房宣布她要离开公立初中,到马路另一端那座私立“圣女贞德”教会中学去。

在美国,退学上学,随时请便,因为没有转学转校的种种硬性规定。那天下午我带女儿进了教会学校安静的门厅,通报后,女校长亲自出见,带女儿进屋单独考试。大约是语文算学之类吧,十五分钟后她无事人一般出来,施施然跟我回家。才进门,校长电话到了,叫孩子明天上学。此外的细节我又忘了,只记得开始交学费,一千多美元一学期,略高于我当时的月房租。不几天,女儿穿上教会学校的统一校服:蓝格裙,黄衬衫,黑皮鞋。到她十六岁那年毕业,我与各国家长在教堂座椅前起立,看孩子们鱼贯走向圣坛,排队唱歌,当下想起我十六岁与数千名大孩子嗥嗥啼哭,在火车站与竞相悲号的亲人壮烈告别,下乡当农民。

但我心里居然找不出一点羡慕之情:我从小就不爱上学。

私校与公校有哪些差异?有的。论师资水准与教学品质,前者比后者好得远,交钱与免费,毕竟不一样的。女儿自称在私校所学远比公校多很多,亦难得多。这只要看几所名扬世界的美国大学均为私立,便不难推想,而私立中小学也一样。中国今有贫富悬殊,美国则历来是阶级分明,“贫富”与“阶级”看似一回事,实则两回事,要来说清,太费周章——女儿初中毕业,像个人模样,有意攻读艺术了。哪样艺术呢?她没主意,只并非画画,因我从不诱导她。

纽约有两所专为文艺青年建立的高中,以便未来赴大学深造。女儿择其一报名:“纽约艺术与设计高中”,又因为教会学校同学多,相偕报了另两所私立高中的名—艺术高中的所谓考试,很简单:一是当场画个人,好像是叫到学校考半天,而是画幅想象画,写篇短文,题目是描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都在家里随便弄弄,送去了。教会高中的考试则在作文算学外另设专考“记忆”、“智商”的题目,一天考毕,不久便是录取通知书—这“通知”一项,私校公校均由纽约市教育机构统一办理,不是“录取书”,因通知的词语既不是考取也不是落榜,而是在你报考诸校中标出你被录取的校名,女儿一看,是艺术高中,教会高中的栏目

空白着,等于落榜了,想必是算学之类不过分数线吧?孩子耸耸肩,我也无所谓。

诸位看官:女儿考中决不是她画得好、写得好,我更是从未暗中帮她描过半根线条——她高声唱止我的任何帮助——而是:这里几乎没有落第的学生,除非你是真的白痴。考试那天清晨,我照例陪着去,一出车门,女儿躬身呕一口酸水,正像我当年下乡的那天清晨,反胃欲吐:是少年人对成长的恐惧、无知,及生理的无辜。随即我们在教堂目睹数百名新生难以遏制的羞愧和紧张 „ „ 一两年后,我观赏了孩子们自己编写的话剧,还有头一场时装设计展,记得为首踏上 T 型台的是位黑人少女,手里抱着私生的婴儿,满堂鼓掌、叫喊、响亮的呼哨 „„ 于是上大学。

美国孩子上大学,必须交付高中的成绩单,必须在高中末期训练全国统一的 SAT 考试(即作文算术之类),以便投考大学。至于艺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几乎和上高中一样:交一幅画儿(照例在家慢慢涂抹),写一篇作文(我记得是描述“你做的一个梦”),接着,又是理所当然的录取通知书。诸位看官:不因为孩子画得好,更不是我在那所大学事先拜托谁,而是大学几乎没有落第这一说,除非你是真的白痴。女儿考大学的细节,我完全不操心,甚至不记得,只记得她强烈要求离家住学校,虽然大学就在曼哈顿。

这所大学叫做“纽约视觉艺术学校”。女儿选择电影专业,头一年级就给编剧本,抬机器、拍电影、做剪接。所谓电影,长度三、五分钟。女儿自编自导弄出三个黑白片,翌年突发奇想,不干了,径自回到中国的南京大学学中文,玩了一整年,重新学会她在小学一年级早已学会的中文“大小多少”之类,同时交一帮欧美留学生朋友联袂跑了安徽、甘肃、青海、云南,在翌年,飘然回美,选了一所早先由美国左翼自由知识分子创建的“新派大学”(New School University), 学什么人文学科去,直到拿学位。毕业迄今,跟她爹一样,单干,拍点时装照,再不肯上学了。

我知道,以上所说,是中美两国孩子们无法分享的经验(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反倒在中国的小学、中学享受过全额公费教育)。不消说,中美两国的国情几乎没有可比处:丙奇书中罗列而追问的种种现象,美国没有,美国教育的种种措施,咱们这儿也没有——或者近年也学来一点吧,但必定转换为我们可爱的国情——在女儿求学的个案中,我仍然试图寻找对应于这本书中的几个点,提呈少许可资议论的讯息。

譬如学费问题。在美国,我女儿的家境绝非富有到可以供她上哈佛、考耶鲁,也远未贫穷到依赖联邦政府的贷款与救济。她的同学大抵出身普通白领、蓝领与中低收入的移民家庭,没听说哪位家长是千万富豪,为学费倾家荡产以至死上吊的个例更是闻所未闻。她的穷同学很不少,多数单亲家庭,其中一位今已从李安的母校“纽约大学电影学校”毕业的男生乔万尼,父母离异,不久母亲得病去世,联邦政府照例为孩子办了专项助学金,包括生活费,直到十八岁。和我一样,女儿从小喜欢与穷孩子玩耍,我因此熟悉好几位她的同学的家,相当于中国都市贫民家,但那种穷法决不凄惨,事事俭朴,然而开开心心。我看不出种族歧视,更不见贫贱的自卑:她(他)们长大了,如今不论职业,都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事做人,那位漂亮的孤儿乔万已经和好莱坞明星混在一起拍过几回电影,要女儿给他拍了几百张油头粉面的大剧照。

再譬如校舍与所谓行政问题。女儿上小学迄今,近二十年过去了。那同一所小学、中学,已经扩建将近一倍。为什么呢,因为纽约地区的移民(包括非法移民)子女成倍增长,校舍不济,地方联邦政府不敢怠慢,持续拨款增建校舍,这是虚伪的民主制度与当地议员必须切实兑现的首要承诺之一。顺便一提:新增校舍的造型设计苦心配合老校舍的风格与规格,丝毫不曾破坏原有的景观。内部设施的现代化,则远胜于昔。至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和人员,真叫做精兵简政,从善如流。美国最贵的是人工与时间,哪来闲钱琐事养一堆人。女儿一路上学的种种手续,在我记忆中都是顷刻办成的。

教学的内容与品质怎样呢? 说实话:教育的没落如今恐怕是世界性问题,举证太繁,不细说。美国有些家长不送孩子上中小学,自己在家授课;大学生抱怨教育的声音亦时有所闻。女儿即曾告知同学不满 于哪位 教授,联名告上去,那 教授翌日即被解雇。不过回想他接受教育的一鳞半爪一—真惭愧,我几乎不曾过问——依然不失为“人”的教育。譬如在她高中的历史课,竟包括中国先秦及至共和国历史,父子对话,女儿接得上来,还纠正了我的不少盲点与错误,另外居然有中国电影的专职讲师,使她对民国电影及第五代之类,如数家珍。大学时期曾专修但丁的《神曲》,老教授每讲到维吉尔天堂门前告别一节,总会热泪滂沱:此非关学问,而俨然是可敬可爱的师德了。

学生的心态怎样呢? 就我所见,美国孩子从不为“名校”问题所折磨。谁都尊敬哈佛、耶鲁,佩服那进入名校的人,但谁都明白那是家境、学费与阶级分层的问题,或不做非分之想,选择高校的态度坦然而平实;或发奋苦读,申请名校奖学金。为了恋爱、抑制及其他青春问题,校园自杀案不是没有,枪击暴力与毒品问题更是美国的社会特产,但由于落地名校而羞忿轻生的个例,从未听说过。

而美国没有“素质教育”。这句似是而非的词语,适可确证我们“教育素质”何其不堪。

先说学生的“素质”。几个微小的例:那位与女儿闹矛盾的初中女孩,一年后递个条子给她,真诚道歉。女儿高中开始恋爱,先是甩家人,后是被人甩,初尝失恋,既给前面的男友去道歉;两年后那伤了她的男孩也来了道歉信—她们既不知《论语》,也没念过“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没人教孩子们这么做,只为道歉是美国生活的日常习惯,非要追溯其因,恐怕是基督教义中宽谅与赎罪的世代渊源吧,女儿上了西方文化的当。与道歉相反的例,也说一件:我有位中国朋友的女儿在纽约头牌高中“斯蒂文森”当选学生会主席,那年海湾战争爆发,小布什纽约行,有意来校作报告。校长大高兴,可是学生头与大家一商量,说是校中各国移民孩子多,发动战争的总统来,欢迎不欢迎?于是投票,于是否决。校长恼怒,总统尴尬,结果还是听学生的,讲演取消了—这样的学生素质高不高?我看是校长总统素质还可以。

再说教师的素质,高明的个案不提,只说件小事:九十年代,纽约三个中学浑小子为了抢钱换毒品,越窗入室,杀了一位老师。事后查证,那是亿万富豪、华纳广播公司总裁的儿子,他不靠祖荫,默默当他的中学老师,平素的众生敬爱,死后,大家才获知他的出身。在各种公益职业中,我就亲眼见识过不少位大有来历的世家子弟,质朴纯净,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此外,美国孩子从小自己靠自己:不是素质好,不是靠教育,而是天经地义,家家都如此。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寒暑假找工作,或是毫无报酬的义工,或是零星收入的小伙计。一朝上大学,父母交学费,不必开口,孩子自会去找份工。大学期间她在纽约一家古董电影

院做服务员,卖票、领座位、售爆米花,做了四五年,薪资够交自己的房租与领花,买鞋买衣服都去二手店。我的收入逐年好起来,给她钱,严词拒绝,存她账户,几年不动。这是她格外懂事么?非也,在她周围,克勤克俭的美国孩子实在多得很。克勤克俭又为什么呢,只为美国人的信条是“”上帝帮助那自助的人。

我是个随随便便的家长,功课不问,凡是由她,除了承女儿赏脸与我聊聊天,不记得对她施行过所谓教育;她也是个随随便便女儿,胸无大志,自得其乐,只一向与我同调,便是自小及大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空谈 „„ 普天下格外优异或绝难就要的孩子,毕竟稀少,女儿如大部分初涉人生的美国青年一样,未必自信、自强、然而自在、自尊,并初告自立,此外还要怎样呢?现在将她求学的经历过一遍,无可夸耀,无可失望,与丙奇书中千奇百怪的认识对一对,她的个例,无非呈示了美国教育的常态。

中国的教育常态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要么感染名校的神话,似乎那才算教育的荣耀;要么痛陈教育痼疾,那是全社会难以舒解的怨气。在一位名校幸运儿与一位自杀的穷家长之间,丙奇同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常态,或者说,非常态,再或者说,这非常态怎样一步步变成司空见惯的常态。

我不曾在美国当过教师,对美国大学 从 教授、校长到整个教育形态,无法陈述。我所能例举的只是千万名学生之一,也即我的女儿在美国就学的经历。我之所以会想到以上美国教育的点滴现实,是因我今年亲身接受了中国现实的深刻教育——人口太多,国家太大,包袱太重,改革太难,总之,政府不容易,百姓要体谅,等等等等。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所有问题不在中国的教育,而在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是现实之一端。换句话说,单是追究教育问题休想改变教育,除非你改变现实。但是可能么?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教育根本无法改变现实,而是持续被现实所改变。

这本书的题目叫做“教育的异化”。异化的毒效,不在校园内的教育,而是转化为校门外的现实,蔓延侵蚀我们的家庭、社会、政府与国家,尤有甚者,这毒效从深处塑造着我们的集体人格与价值观—教育之所以非得改革,教育之所以太难改革,乃因我们深陷其中者全是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而未必是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多年来,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在给教育拼命想办法,然而谁都拿现实没办法。这本书试图证明:层出不穷的“好办法”都用过了,都没用,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坏办法,反正,中国教育的种种新办法、老办法、硬办法、软办法,结果仍旧是没办法—如此看来,这些办法无异于伪办法,一如今日的中国教育,其实是伪教育。

据说,一个国家最长远最根本的振兴之举,是办好教育。又据说,“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当我们面对今日的教育现实,同时是在领教现实的教育:现实的教育和课堂的教育,哪边更奏效、更厉害,更其积重难返呢 ?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6

一、传统教育并非都是惩罚教育。西方教育也并非都是赏识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虽提倡“严师出高徒”,“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但“严”并不等于是惩罚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管理的严格,也在于教学的严格。古代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收放心”,青少年“心易放而难收”,如果一味地放纵学生乐嬉游的性情,只能使之心粗气浮,放任胡为。同时也很注重鼓励赏识,王筠说得好:“孔子善教。孟子日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这是一种宽严结合的优秀教育传统。

如果把日美等国的教育称为赏识教育,并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再者,日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宽松”。《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

二、惩罚教育并不等于暴力。赏识教育也不能等于娇惯

一提到惩罚教育,有些人便想到的是虐待、暴力,有这样敏感想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暴力的存在确是不争的事实。但不管教师的出发点是“恨铁不成钢”,还是喜优厌劣,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的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是应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对天性顽皮或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假以惩罚教育,只要方法适当,就会起到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起到的作用。而现在的舆论普遍倡导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这个“树枝子”怎么长都不能锯掉,没有锯,更没有拿锯的人。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就强调反省、自律,“吾日三省吾身”。问一问现在的教育,有多少内容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说出一个“不”字和能够听进别人对他说的“不”字?

如果在学校能严格管教也行,家教不足学校补。但家庭的教育间接地影响或直接地干涉着学校的教育,众多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纠纷将学校推向了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究竟是迎合家庭对教育的要求,还是坚持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方针,把教育引向未来社会需求的方向,使许多学校陷入了两难选择。没有家庭支持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校,同时没有把教育瞄准未来需求的学校更是一个走不远的学校。毋庸讳言,家长不是教育家,不能理性地审视教育过程中利与弊,如果用一种非理性的甚至是无知的观念影响或者试图改变教育,或者教育为了生存而迎合这种要求,这无疑是降低教育的高标准。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则的低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人子弟,最终会偏离教育的目的。

三、惩罚教育并非一无是处,赏识教育也并非灵丹妙药

我国教育界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也就有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说。怎样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惩罚?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给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3)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5)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惩罚教育要慎之又慎,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在轻重和方式上有所选择,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感情用事,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与初衷相去甚远。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惩罚教育的落脚点必须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

我们也认识到赏识比惩罚更具正面的教育作用,赏识教育,提出了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和生命的需要相符合,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人格的对等,而非传统观念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论何种教育,都是一种心态,它外化为教育形式就会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赏识教育源自爱,缘于爱,主张注意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接近学生,这是一种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相信学生,从一个平等、全新的角度认识学生。可是,在实践上或许出现一些偏差,赏识本身是学生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同时赏识教育也非灵丹妙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定位的能力,被赞扬得飘飘然,稍受责备,就觉得自尊心受损,要他人百般劝慰安抚。他们走出校园后如何能应付苛刻的、犀利的批评或责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就应该更科学地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7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8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教育,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即要在绘画艺术知识、绘画艺术能力和绘画艺术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点要放在艺术精神上。其实,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对绘画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把握。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绘画教育,就应当把艺术能力和艺术精神作为重点。而作为绘画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育的趋势,不单因为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通过其作品产生社会效应,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修养的画家如何进行创作或者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通过教学进行素质的培养呢?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艺术史。正如一位国外艺术家所说的,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对艺术史的学习。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学方法中建立美术鉴赏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据。建立同美术史相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规范下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运用美术史上的知识,总结出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找出倾向性,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题材内容、形式表达到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丰富地对学生进行诱导,并力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良好契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学科性质之一,这种对美术学科性质的确定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层面上。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作为“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处于浅层次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说明教育者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逐步由“技”入“道”。这里“道”就可以指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人文自觉的必然结果。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其恶果便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便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发展。美术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素质教育”的春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逐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有造物或绘画都属于美术范畴,我们人类所知的历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遗留的美术作品所组成。文字带有主观性和政治性,而美术作品给我们的是一个更真实可信、更直观具体的历史还原。我们解读每一件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可以从历史学、文学、美学、风俗学、地理学、心理学等任何人文学科的角度去揭示一种客观存在,它与周围一切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无可回避美术学科所彰显的人文精神。美术教学中人文性的贯彻,使学生能感受到跨越美术所带来的巨大人文传统,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9

一、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 教育管理价值的冲突

1.“集权领导”普遍民主管理在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得到一致认可和呼吁, 都认同民主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中民主管理还仅停留在表面的呼吁上, 并未采用这种领导方式, 更多还是沿袭“集权领导”的模式, 由管理者或少数管理人员决定, 完全没有考虑被管理者的想法和意见。所以导致不了解广大师生的真实需求, 在教学中自主性也不能够体现出来。[1]

2. 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两种观念, “以人为本”是指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任何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体现出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目前在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以事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未激发出教师的潜能, 学生的需求还未重视。

3. 管理重心的差异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主要围绕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 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 两者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大学是学术组织, 而不同于政府行政机构, 它的使命是追求真知、坚持真理、传递知识。[2]因此应该更多地依靠专家、学者开展管理工作, 去充分履行大学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职责。

(二) 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

1. 科层式教育制度

我国大学主要采用科层式教育制度, 像金字塔一样从上至下的结构, 离金字塔顶端越近权利就越大, 决定着大学管理职责和权利的核心。科层式是一种严密的管理机制, 但其忽略了人性, 没有一个“人性构建”制度, 抹杀了人的情感和需求。

2. 缺乏管理弹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学习苏联的, 奉行“管理者本位”的思想, 因而造成大学管理缺乏弹性, 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兴趣的发展, 同时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较僵硬和死板, 同时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 教学时间不充分等因素, 不利于学生充分拓展视野, 培养综合素质。

3. 教育管理制度繁琐

目前我国大学在教学中的控制过多, 在教学的众多环节中都做了具体的硬性规定, 这种制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生创新性难被激发出来。大学教育应该改变现状,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 通过自我引导和学习, 激发出创新。

二、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素”是构成事物的元素, “质”代表事物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素质是指个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 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出的稳定的外表和品质的特点。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 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践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时代的基本任务。[3]

(一) 素质教育的现状

1. 应试教育的摧残

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所有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 混淆了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其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唯一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 而社会也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试, 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有所不同。[4]

2. 素质教育出现失衡现象

我国治国策略采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续重要力量, 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

3. 文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文学素养不足, 文化底蕴不深厚。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 大学生变得很浮躁, 因此个性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弥补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 培养顺应时代的, 具有人文素质的大学生。

4. 哲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在哲学素质方面十分欠缺。哲学素质一般是指普通人对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 并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中,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加剧, 生活节奏也变得很快, 所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在遇到很多问题时, 由于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哲学素质, 所以不能够去判断事物, 一时找不到方向致使走向极端。

5. 自主创新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极其匮乏, 传统教育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 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不断增强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断培养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比赛鼓励大学生多思、多实践、多分享。

(二) 素质教育不足的根本原因

外因方面:第一,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社会环境的好坏, 以及社会产生的社会风气都对大学生思想起到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个性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有所抬头。第二, 现有教育制度的不足。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高分, 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中国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第三, 教育环境还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责任在教师身上, 首先要求大学教师具备高的素质, 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因方面:第一, 大学生“三观”的取向发生变化。第二, 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目前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 都是出于随大流和盲目选择, 没有根据自身的性格和爱好去选择, 所以导致对专业的不喜欢, 因此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深入。

四、改进和提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不仅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通过教学发现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需要国家政府引导人文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2.完善教育政策

我国教育政策改革需要由政府主导和实施, 所以政府应该完善大学高校教育的素质教育政策, 指明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各院校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政策,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更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不仅要传承知识, 还要通过教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旭玲.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改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S1) :68-69.

[2]逄锦聚, 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3) :57-62.

[3]周建松, 邹宏秋.大学素质教育的责任与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1) :125-129.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10

一、高校音乐教育要树立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

中国的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通过音乐的表达发挥着审美性和政治性,并已经成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标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音乐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功能与现代音乐的娱乐性有所不同,其中更多的是文化思想的渗入使音乐能够发挥规范教化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对音乐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

除了专业的音乐教学之外,高校都会将音乐教育安排为选修课。高校这种选修课课程安排的初衷在于,希望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但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过多地重视专业课学习,没有认识到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基础课教育为主,辅以少量的专业课,课程安排紧张,学生无暇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当大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过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难以选择艺术类课程,特别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而忽视了自我素养的提高。从中国高校的这些教育状况来看,高校教育所存在的片面性以及学生的消极态度,都不利于高校音乐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教育在政策法规上对音乐素质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音乐素质教育是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素质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开展音乐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领略音乐中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不仅要在教学大纲上体现出来,还要制定音乐素质教育标准,以使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有依据可循,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但是,从目前高校音乐情况来看,都是从学校自身的教育特点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在教师资源上,还是教学设备上,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经济特点自主配置。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其较大的随意性和高校的自主选择性,对于高校素质教育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完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实施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本是一种艺术表达,如果忽视了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在的本质规律,而以其为工具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达到了政治教化的作用,但是使音乐因不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而形成了审美缺陷。道家主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而这种“淡和”的思想并不是道家独有。儒家和道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体系。高校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其不仅是一种艺术教学,更是与其他学科融合,发挥着感化以及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就哲学的角度而言,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教化形式,以礼仪展示出来,来提升其社会约束力。

(二)请音乐教育名家到高校召开研讨会

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素质教育,以音乐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领略名人风采,由于学生崇拜心理而在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时,外化为行为,从而对高校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给予定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比如,对于音乐作品的赏析评论,对于音乐美学的探讨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艺术审美导向的作用。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已经在中国的民间流传已久,经过不断地完善,使这首中国民间乐曲登上了舞台,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古典音乐。开展学术研讨会,对《春江花月夜》这首抒情乐曲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开展探讨,可以让学生打开眼界,而不再局限于音乐本身,而是将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审美层次。在名师讲解的过程中,如果配合《春江花月夜》优美的乐曲,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是一幅色彩柔和的画面,其淡雅清丽给人一种轻松畅快之感,而不失深意,令人听之回味无穷。

四、结语

STS教育和机器人教育 篇11

STS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对科学负面效应和科学教育危机问题的反思而发展起来的。

科学的负面效应

20世纪科学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雾霾天气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更加担忧,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科学技术在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仅仅教授科学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知科学的另一面,理性地看待科学技术,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人的关系,通过批判性地探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了解社会和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的科技人才,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科学技术事务的热情。

科学教育危机

为了培养各领域精英人才,西方科学教育过分强调科学体系内在的逻辑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却忽视了学科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背景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这种类似于灌输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很多问题:学习者对科学失去兴趣;参加工作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情境。科学教育现代化改革促使人们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进行整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普通公民能够面对未来的科技社会,积极参与科技事务,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的内涵

STS教育是在反思科学负面效应和科学教育危机时产生的一种观念,并不存在某一种具体的形态。所以,目前对STS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988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科学与技术研讨会上,将STS教育解释为“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可靠范围内教授科学内容”,我国教育家杨明全阐述了STS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改变科学教育通过强化科学概念和基本科学原理而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精英主义传统,去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使科学教育服务于大众的科学素养、价值、态度和道德的和谐发展。由上述解释归结STS教育内涵的基本特点。

综合性

传统科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现实社会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利用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解决,这就需要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联系。STS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不仅要在科学技术知识间进行综合关联的思考,还应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的反思,以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及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向学习者全面、系统、综合地展示了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应用图景,从而引导学习者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

多元化教育目标

传统科学教育注重对知识基本概念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STS教育不再注重学科内在结构,转而强调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学习者目标而言,要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素养,提高个体所学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个体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对科学问题进行社会学反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在一定学习情境下进行探究的教育方法

STS教育注重结合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给出解释。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情境中,个体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能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发现科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联系。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事务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STS教育对机器人教育的启示

2013年2月,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机器人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未来中国社会需要拥有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参与科技事务决策、有创新能力的机器人学科人才。机器人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为了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智能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人才,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而兴起的教育。由此可见,机器人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我国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随着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机器人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很多基层学校也逐步开展起来。虽然机器人的发展日益扩大,但各级领导及老师对机器人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即只注重比赛成绩而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在机器人教育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忽视了在机器人教学中渗透机器人技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实际问题。我认为,机器人教育应该与STS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

机器人教育内容应具有综合性

机器人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仅注重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工程、机械、传感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学科性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便会失去兴趣,使本来会很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得不到发展。机器人教育应该注重借助具体的社会问题来分析机器人技术能够带来哪些改变,比如,在讲机器人基本特点中的人机交互性时,我便会提到现实生活中的导游机器人,人类可以和机器人自主交流,机器人能方便的为游客指引方向。这样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机器人技术是如何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的。在看电影《机器人9号》后,学生们看到机器人占领了地球,人类被自己创造的机器打败了,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理性思维,需要进行哲学和社会学反思,不能够无限制的发展。综合性的机器人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

以学生为本,注重自主探究与实践

我国的科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课程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忽视了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不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时代人才的发展需要注重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双重目标,绝不能忽略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因此机器人教育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发展规律。

机器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做中学,玩中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机器人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活动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教育情境,设置递进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分析。通过学生不断地建构、试验、探究和思考,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的搭建技术和编程技巧,最终形成对机器人的认识,并进行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收获了机器人知识,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承受挫折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创设机器人教育情境,以问题为导向

合理的教育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情感目标,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12

一、音乐教育与“人文”的关系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反映出来的人的整体综合能力和水平。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我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以人为本, 个性发展, 使学生通过教育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 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通过音乐教育, 不但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许多音乐作品熏陶下, 更可以让其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例如歌曲《走进新时代》, 通过欣赏和教师讲解, 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的强大, 并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音乐教育无疑会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对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全面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音乐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加之音乐本身就能够陶冶情操,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有许多学习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团队精神, 例如合唱、合奏等。因此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需要相互配合的活动, 带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二、音乐教育的倾向性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中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对于各种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上, 以情感的方式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社会需要。它是民族的、时代的以及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社会实践的概括性内容。音乐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艺术形态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 而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因此, 在人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德育结构中, 更有着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渗透作用。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 (乐) 曲, 常使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走上抗日最前线。一曲《爱的奉献》促使千万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帮助失学儿童, 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 不但在巴黎公社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而且在今天仍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象征。因此, 音乐艺术的倾向性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德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 并渗透其中,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 塑造学生精神境界, 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 进而在“润物细无声”中, 使学生们德育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音乐教育不仅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 更重要还有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意识品格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迁移默化的力量。音乐教育是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结合, 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音乐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音乐教育可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 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使学生达到净化心灵, 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二)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 音乐艺术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利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审美过程需要思想和创造, 因此审美活动能够开拓思维, 激发幻想, 进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和独特个性, 而音乐教育过程就是审美过程。所以,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 进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三) 音乐教育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居于上层建筑, 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因此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 即指行为规范, 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不仅要靠主观的自我修养, 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因此, 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音乐教育, 才能更好的把青年一代塑造成有理想、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四、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构建方式

(一) 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音乐是一门集绘画、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课程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音乐艺术与人类从事的活动一样, 都是人的主体行为, 受人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 音乐艺术也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 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交流, 以实现其社会功能。例如, 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 经常会说这首乐曲简直就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这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我国早期的诗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 这也说明音乐与文学天生就是相联系的。许多作曲家为了达到表现文学过程的目的, 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主题暗示文学情节的发展过程, 并通过主题的相互交织反映事态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 在这些课程中适当进行音乐教育,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要领, 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而且教育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情操的培养过程, 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到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开设音乐欣赏选修课,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非音乐专业的普通高职院校, 要开设音乐课程, 目前来看师资和设备都存在大量困难。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补充, 是一个既有效、现实的途径。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选修课, 可以吸引大量有音乐爱好和有音乐潜能的学生参加, 系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表演技能,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 也可以从中培养一些音乐学习和传播的骨干, 带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音乐活动, 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 通过音乐社团活动,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社团, 是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主要力量和载体, 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 是在高职院校中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来表达学生自身日益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 教育学生组织一系列社团活动, 进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中成立相应的如表演、合唱、舞蹈等音乐社团, 用高雅的音乐启发学生灵感,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可以在学生文学社、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中引入音乐教育, 指导学生利用适合的音乐辅助手段来更好的开展社团活动。

(四) 利用学校文艺活动, 完善音乐教育普及

在各高职院校, 利用各重大节庆日和特殊纪念日活动, 组织安排全校性音乐活动, 是音乐教育普及的另一重要方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 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排练、演出, 使音乐作品的教化作用自然内化, 在活动中不但能够加强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共同发展, 而且更能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 应在更广泛、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利用音乐艺术本身的教化作用, 丰富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 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从而使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增强, 培养良好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动机。在当前,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 全面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朱彤:《美学与艺术实践》,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下一篇:多元价值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