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音乐

2024-09-05

教育音乐(精选12篇)

教育音乐 篇1

通过运用音乐教育的哲学理念, 探索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我国高校现阶段音乐教育从理论到行为的转型。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的情感教育是古代音乐教育的精髓所在, 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善民心、感人深的教育目的。音乐审美哲学体系, 就是对表现主义、音乐情感等方面的理论构建。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是情感教育, 它注重音乐内在的价值, 其主旨是创新意识。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认为, 音乐是自我情感表现的一种手段, 依赖音乐内部结构, 其价值就是丰富人的感觉体验。音乐的内部机构元素呈现出的形态是人的情感、情绪等方面具有的同步性, 其表现形态异彩纷呈, 深刻的体现音乐本体内涵的力量和哲学价值。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中, 情感沟通与心理体验尤为重要, 这一过程可以逐步提升审美的层次, 通过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洞察来提高审美情趣。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有情绪的波动促使长期积淀下的各种情感得到共鸣而表现出来, 音乐的本身就倾注了情感, 通过创造和审美的中介形式来表达音乐思想。音乐审美教育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为先到, 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的创作性过程。音乐是情感符号的表现, 它是实现情感审美的内在动力, 也是在创作音乐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教育观念层面, 在教育上体现出知识的僵硬化, 技能的讲话, 单一的教育方式大于多元的教育方式, 所以在某些方面忽视了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同形同构。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突破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方式, 应该多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以及知识技能综合的形式转型。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抓住了人的情绪同步和情感方向的一致, 将审美教育运用到高校音乐当值, 使得悟性的音乐技术教育向有请的审美教育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在创造性的情感教育中, 让学生的个性情绪得到自由的宣泄, 在此过程中穿心的学生意识中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从而将专业知识和全面素质统和为一体。师生之间要把重心转移到情感投入上来, 把音乐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新思维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文化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认同和自我认同, 当然它也能促进音乐教育人文性发展。音乐教育文化哲学涵盖人类学、民族学理论融入音乐教育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存在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教育在文化上的多元性也得到发展, 中国的音乐经过历时的变迁, 已经积淀了独特的、永恒的、自然美的形式, 呈现出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和神韵风格。但对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透视, 会发现音乐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西化,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教育的观念上, 都已全方位西化, 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音乐教育文化的多样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所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打破单一文化格局的教学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全球的音乐文化差异, 应该建立起音乐人类学的整合框架, 对不同的音乐文化采取合理的多元性解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组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培养师生的综合多元乐感, 用多元兼收的理念改革音乐课程内容, 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坚持文化价值的多元互补和兼收并畜, 从多元文化的基点出发, 在正确对本土音乐文化获得自我理解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音乐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不同音乐文化的本体规律。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跳出了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限于音乐本体的局限, 实践哲学将社会学的教育观点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去。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重视音乐创作的本质, 底蕴和社会价值体现, 实践性和体验性。就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来说, 许多教师重技轻艺、急功近利, 这种匠化的教育模式较为普遍, 这种教育方式显而易见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理念不匹配, 只有突破这种模式, 让音乐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得到同意, 才能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开放性和多样性,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音乐本体和内部的审美意义上更加关注音乐教育的文化, 还要在音乐创作本质上, 注重学生参与音乐时间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 促进多元性的跨学科和跨课程的新型课程问世, 构建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回归人的哲学, 当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时, 是为了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性, 高校的音乐教育只有从“以人为本”的世纪出发,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精神及艺术内涵。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启示我们, 高校音乐教育中最突出的关系是音乐创作实践中共性、个性之间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 我们要在音乐创作中寻求这些关系的平衡点, 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

四、结语

音乐教育哲学是注重音乐教育内在价值的教育哲学, 它不断地促进学生的音乐技术技能和艺术情感的同步发展, 但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其音乐教学哲学的教育理念很少有人问津, 在教育的实践上更谈不上教学内容在情感层次上的整合与优化。只有通过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渗透, 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润明.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 10.

教育音乐 篇2

1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及其属性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而言,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劳作行为之中,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从狭义而言,音乐教育是在一定的场所之中,进行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性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种。音乐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形式,它可以纳入音乐文化体系之中,它不是音乐的自然产物,也并不局限于音乐文化的框架,它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规律,其社会意义和价值需要社会群体对其的理解、判断和认可。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我们需要首先厘清和明晰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特定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产物,标志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将其概括为四种类型:(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模式论。具体来说,文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综合性成果,也是具体文化形态的精神以及理念的抽象化表达。然后,我们可以进行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和认知,有一种普遍被认同的观念: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它显示出音乐教育明显的音乐文化属性,其主要体现为:(1)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本身即有鲜明的文化性。音乐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形式,其内核属于一种精神创造行为,它蕴含于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之中,并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哲学、美学、文学相联系。(2)音乐教育的思想渗透融合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用音乐进行心灵的洗涤和陶冶,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3)特定的音乐文化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基于人们对音乐文化的精神需求,音乐教育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发展潜力,特定的音乐教育也显现出特定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质。

2社会音乐文化的类型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映射

音乐教育相对稳定和统一,而社会音乐文化则变化较大,社会音乐文化显现出显著的矛盾规律,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和类型中加以体现,并在音乐教育中产生映射:

2.1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涵括有音乐传统、音乐精神、音乐形式等,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也渗入了诸多外来音乐文化的因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对外来音乐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然而,在“五四”之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摇摆于“全盘西化”和“固守国粹”的动荡之中,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与其他文化的音乐交往也不断增多,显现出多元文化的浪潮趋势,如何正确应对外来音乐文化,成为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较大的困扰,在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下,音乐教育要加强对外来音乐文化的融合,然而,还要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和关键,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

2.2流行音乐文化与严肃音乐文化

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即通俗音乐文化,它是将一切通俗易懂、易于被普通民众接受和理解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囊括其中,并且还包括与流行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学术研究等内容。严肃音乐文化是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的,它依循一定的审美哲学,结构严谨而规范,体现出精神上的严肃性和思想性。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流行音乐文化和严肃音乐文化有其矛盾性,它并不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而是流行音乐的商品化与音乐的精神导向、人文价值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冲突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表现为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要在音乐教育中极力避免“工业化”流行音乐的负面精神影响,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这是由于流行音乐文化也有高低品味之别,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流行音乐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对各种音乐类型进行审美辨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2.3现代主义音乐文化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

经典主义音乐文化涵括古典音乐文化,也包括中外现代作曲家的思想传统,如:中国现代对民乐的改编;中国芭蕾舞剧;中华民族交响乐等,它们是古典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创新。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是相对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而言的,它类似于“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包括有: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谭盾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等。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于文化精神和审美标准的冲突,其中: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侧重于自然与平衡;现代主义音乐文化则显示出对听觉传统的颠覆及音乐秩序的叛逆。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由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对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因而,无疑要将经典主义音乐文化纳入音乐教育之中,鉴于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而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涉及诸多复杂化、矛盾化的思想冲突,不宜于作为音乐教育的要素。但是,可以选取部分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成为补充教学内容,随着多元文化潮流的发展,我们要正视经典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秩序与叛逆的冲突,在音乐教育中做好思想防范。

2.4都市音乐文化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

教育音乐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哲学;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和性格发展与完善、智慧的启迪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乐记》中提到:“大小相成,终始相声,唱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可以唤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人们获得经验和分享愿望,是真正的内涵艺术,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音乐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

一、音乐教育的理念

音乐教育因为其特殊性,不能像教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利用死记硬背等灌输性的方法讲解,也不能像我国一些民间艺术一样口传身授,更不能像乐器教育一样注重技巧训练。音乐是对声音的重新组合,教育主要是以感受、体会、学习模仿以及师者传授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形体表情与声音的配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于培养音乐的感性和音乐的审美上,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感悟和享受。音乐往往包含有大量的文化内容,因此加强相关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民族特点的了解,会让学生对音乐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今,国内外对音乐教育要注重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突出抽象的概括能力,促进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双重发展。

二、西方音乐教育的发生和发展

18世纪以前西方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以贵族的娱乐为主,包括一些艺人谋生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可以将音乐变成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音乐教育也从开始的口口相传变成系统的学院教育,并且随着对音乐的理解不断加深,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大的综合性理论,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哲学和音乐教育法两部分。

1.音乐教育哲学

西方社会目前对音乐教育哲学主要分为本体价值观和非本体价值观以及音乐教育的实践功能价值观。在音乐教育的本体和非本体的价值观中,主要以伦纳德·迈耶和贝内特·雷默为代表。伦纳德·迈耶认为,音乐的所有外部的特征、概念、表情、形体等,都是他律的。在表情论和所指论中,相互交替发生。他强调音乐教育的先验重要性,认为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音乐是艺术的隐含形式,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感受并理解。而雷默认为音乐教育要学习音乐自身的形态和学科,进而达到审美的感悟和体会。他倡导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体现在自律上。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功能价值观中保罗·哈克提倡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有着两面性,它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使道德缺失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严肃对待与音乐关联的社会问题,不能只追求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美感,而忽略社会的现实问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正确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成长,对音乐的功能有着正确的理解。大卫·艾略特提出音乐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以音乐表演为主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表演来理解和体会音乐,反对雷默的“被动欣赏”学习方法。

2.音乐教育法

在音乐教育法方面,西方教育秉承了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育法成为早期音乐教育的基础教学方法,他们提倡通过肢体、大脑和想象来参与音乐学习,强调学习的氛围和激情,通过活灵活现的响应性表演来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激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热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音乐教育法,开拓了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比较音乐教育认为音乐的属性是客观的、多元化的。音乐可以由客体自行体会、想象、延伸、创作和概括,它的价值体现在通过音乐来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价值,必须是发展和变化的,音乐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音乐质量和素质。这种素质音乐适合于多元化的人群,是目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西方音乐教育有着多元发展,百家争放,百家齐鸣,并且都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产生和现状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唤醒中国民众的觉悟,宣扬爱国主义情操,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很多新式的学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引进了“学堂乐歌”等新鲜的音乐教育方式,对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之洞1903年在南京成立两江师范学院,第一次把音乐教育作为主科教育之一,开创了音乐教育的先河。此后各种学堂的音乐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27年中国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成立,这是音乐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将传统音乐教育发展成了专业音乐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培训机构相继成立,音乐教育的课程也有了明显改善,音乐教育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的音乐专业教育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的教育主要还是单纯技巧方面的培训,说明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作用还未有充分的研究和认识。目前我国大量音乐教师存在重视学术轻视教学的问题,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是教师对职称的需求,在现行的中国大学职称制度下很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教学研。同时从采纳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很多音乐课程多年不变,教学方式也多年如一。音乐教育对教授者的品味、知识结构、文化涵养和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大量勇于奉献、能吃苦、有着较高层次的音乐教师队伍来填补我国音乐教育的空白,把音乐教学当做一种理想信念来追求。

音乐教育理论上的空白一直禁锢着我国音乐的发展,因此,研究音乐教育理论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是长久以来一直把音乐教育当做技巧性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音乐的实践性使教育工作者都忽略了理论的重要性;对审美和欣赏概括不清或描述含糊,使理论对音乐教育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把对音乐的追求和欣赏,错误地认为是部分上流社会独享的精神财富,忽略了音乐的大众性,使音乐教育滞后。从长久来看,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是音乐教育提高的关键。

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回顾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才能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1.大众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可以激励人民向前进步,可以团结人民群众,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但是如果错误地引导,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从一个民族对音乐的欣赏和掌握的水平,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而大众普及音乐文化的程度能判断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水平。因此,我们要在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在民间普及更多的音乐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2.专业化的音乐教育

除了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外,我们同样需要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音乐人才,因为音乐人才的专业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指标之一。因此,需要提高专业音乐学院的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理念,增强学术间的交流。同时还要扩大音乐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也愿意献身于音乐事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音乐教育,还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是中国未来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人才,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必须加强音乐师范学生的培养。培养的理念不仅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底蕴,努力研习有交叉和渗透性的学科。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承担培养下一代音乐人的重任。

4.音乐教学理念的培养

关于我国未来音乐的走势,国内有很多意见,有人建议全盘西化,有人建议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平心而论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也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个理念,在人民群众感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将两者结合发展,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管建华.对以音乐为基础的中学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中国音乐.

[5]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译.武汉音乐学报,2001(1).

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音乐新课程标准观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观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YWB063),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金资助;同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项目:新课标体系下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其研究(D/2008/01/183),阶段成果。

教育音乐 篇4

一、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的地位

“礼”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其眼里, 音乐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要素。《论语·泰伯》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 孔子对音乐的教育意义是人一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同时,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 音乐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技艺, 另一类是以“礼”相关的“乐”。作为音乐演奏、演唱的技能, 并非是音乐的本质, 对于孔子来说, 只有从音乐中洞晓“礼仪”的真谛, 才可以称之为“懂音乐”。《论语·述而》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既包括音乐技能的学习, 又包括音乐思想的养成。

二、德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西周文化是崇尚礼仪的时代, 孔子对西周礼仪的认知与实践与其自身的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时期, “礼”与“乐”是紧密相连的, “乐”是“礼”存在的基础, 而孔子所提出的“仁”, 也是基于“乐”。《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从其翻译来看, “没有仁爱的心, 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没有仁爱的心, 学习礼乐又有什么用?”由此可见, “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 更是其音乐教育中对德育思想的体现。同时, “仁爱”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也代表着大爱。从史料记载, 在孔子的学生中, 不仅包含皇亲贵族、商人, 还包括贫困百姓, 甚至是“大盗”, 而其教育思想与当时等级制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彰显了其思想的进步性。“仁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并且在音乐教育中, 将德育功能和社会教化意义并举, 学生没有差异, 没有等级区别。

三、美育教育在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托尔斯泰“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学习音乐, 特别是从音乐欣赏中来感知音乐审美, 体验音乐的情感魅力, 从而获得美的精神感受。审美情感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尤为重要。对于孔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特别讲求艺术感染力对人的心灵的影响, 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雍也》中“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就是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强调审美认知的具体表现。兴趣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也是增强音乐艺术魅力的独特表现, 只有“乐之”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在《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 洋洋乎, 盈耳哉!”其意在表述, 孔子在欣赏师挚演奏《关雎》时, 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能体会到圆满而充实的音乐享受。

四、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艺”与“乐”。对于“艺”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音乐专业性的教育, 与现代音乐教育具有相似性, 多以纯粹的音乐技能教学内容;而对于“乐”的教育, 则是从育人的态度出发, 通过对“乐”的理解和感知来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基于此,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音乐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大众化的音乐教育, 另一方面侧重于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大众音乐教育主要侧重于对音乐文化和审美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专业音乐教育主要从音乐技巧和技能的职业性上, 既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相应的音乐表演、创作技巧。由此所衍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孔子的“礼”与“乐”不谋而合。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中, 对于音乐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往往侧重, 而对于音乐文化课及理论课程则相对轻视, 殊不知, 这种学习态度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立的, 也是当前音乐教育需要极力改善的地方。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是突出的, 而当前的歌唱教学, 多侧重与对学生音准的矫正, 而忽视了歌唱时对歌曲中所蕴藏的知识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将歌词、旋律进行了统一, 也将音乐教育与人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建立关联。因此, 作为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总结与分析,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普通的大众教育, 都要从“艺”与“乐”的融合中, 外练技能, 内化修养, 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娟.先秦乐教思想及其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9.

教育音乐 篇5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主义哲学阶段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阶段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教育音乐 篇6

关键词:儿童自然法;合唱;节奏;民族音乐

柯达伊·左尔坦是20世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一、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目标及其内涵

音乐是匈牙利人生活的一部分,早在20世纪初柯达伊在匈牙利最高音乐学院李斯特学院考察时,就对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感到惊讶,学生能流利地读谱和写谱,可是对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却一无所知。柯达伊深深地觉得要肩负起让匈牙利人民掌握自己的传统音乐的责任,提高音乐技能水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他明确地提出“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柯达伊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两层含义:

1.站在民族音乐的立场上

当时匈牙利的音乐文化落后,不仅是普通人民群众,就是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识谱、记谱。柯达伊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是为了拯救民族音乐,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中添加包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文化也是意义非凡的,一方面保存和继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让幼儿对没有“营养”的音乐有了免疫功能,还培养了新世纪幼儿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音乐本身对人所起的作用

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生命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心灵的表现。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是每个人的精神食量。简单地从音乐对幼儿的角度来说,音乐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是幼儿感受生命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尤其是早期音乐教育,它对培养儿童的艺术情趣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教学法是柯达伊所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套音乐教育思想体系。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二是将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且有实效的途径。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这是从总体的角度对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的概括。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意义我已经在上文进行阐述。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实践意义也是巨大的。

“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切合实际的。柯达伊认为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幼儿教师应以教会和培养幼儿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不是盲目地鼓励幼儿去学乐器,歌唱是表达情感的基本途径,注重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在歌唱中,柯达伊更多的是强调合唱,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可以发展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无伴奏合唱,对于那些即使不会演奏乐器的人,也可以向他们展示世界著名作品,唤起千百万人心灵上的共鸣”。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和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取代了行政的约束。它所形成的纪律性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压力。柯达伊积累了大量关于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优秀的民族歌唱教材和教学方法等,为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使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早期的音乐训练都是采用民谣为教学材料。因此,任何国家采用了这个教学法后,都可以从自己的民谣素材中找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存自己传统的音乐文化,更可以鼓励本国的作曲家运用民谣素材创作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促进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柯达伊还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柯达伊提出,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理解音乐教育的原则,由此来相应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其次,改革创新也很重要。

总之,柯达伊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这是我们完善本国音乐教育的重要参考教材,其中音乐教育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推广的。他对祖国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和热情,以及他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柯达伊是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的精神和学术思想都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思考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01.

[2]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Ι.赵亮,刘沛,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教育音乐 篇7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被划分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在美国,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 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 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 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2随着战争的爆发, 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30年代时, 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 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 这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一系列的音乐记忆竞赛等活动也是举办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 在1922年美国的音乐记忆竞赛就举办了405次, 而到了1924年更高达1193次。

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在许多著作中均称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成型阶段。随着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前苏联成功发射后, 美国的教育态度开始转变, 他们将科学的滞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忽略了艺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许多对美国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其中, 1963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认为, 当时的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低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内容陈旧, 要求制作朱利亚音乐文库,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并未邀请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代表参加, 所以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

70年代后, 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 使得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80年代经济复苏后, 课程也自然恢复了。1986年音乐教育者大会重新修订了美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1994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

纵观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宏观发展历程, 在其整个演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 是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青年作曲家计划”, 是美国福特基金会采纳了美国音乐家乔依奥关于青年音乐家应该到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议。从1959年至1962年间, 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这一项目激发了学校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但是作曲家们发现, 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 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 当代音乐计划从1963年起, 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以当代音乐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 用于培训教师。通过这次当代音乐计划, 使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力量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知识更新来说, 音乐知识也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需要更新, 接受新的知识。专业音乐家要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的生命力, 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音乐创作和其他音乐知识。因此音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是快的, 而音乐教育家掌握了解更新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无疑也是最快的, 这些都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意强化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又强调国家标准的自愿性质, 鼓励各州和各地方学区选择具体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鼓励各州编订州一级的课程标准。

第三, 注重细节, 要求到位。比如在1974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方案:描述和标准》中对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每一阶段所要求的成就标准、实施条件和装备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在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对21世纪的美国音乐教育又制定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国家标准的年级分为:幼儿园至4年级, 5至8年级和9至12年纪, 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创造与表演, 其中包括唱歌、器乐演奏、即兴和作曲、识谱等都做了详细阐述。除此还对学生在感知和分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也提出了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法, 而是要求学生全面体验音乐, 深入地发掘和了解音乐的本身。

从前面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知, 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美国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 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合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实际。同样,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带来了几点启示:1.要明确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 而是为了

浅议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陈迪芸 (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艺术教育逐渐显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练习钢琴, 与之匹配的就是老年钢琴教材的不断出版。本文对老年音乐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后, 再对老年钢琴教材的曲目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适用于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老年钢琴;老年音乐偏好;老年钢琴教材曲目

全世界老年化趋势日益显著,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俗话说“老有所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投身到各种艺术以及健身娱乐活动中, 近年来涌现出的老年“钢琴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体现在老年大学钢琴班的爆满, 以及书店中琳琅满目的各式老年钢琴教材。本文就将对这些教材中的曲目做细致的归类和分析, 以此来为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取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老年音乐偏好分析

笔者对音乐曲目做了归类划分为20类, 选取上海七所老年大学钢琴班的263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偏好分析, 结果按照偏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 外国民歌 (美洲) , 中国民歌,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 中国民乐, 外国民歌 (欧洲) ,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 外国民歌 (亚洲) , 中国戏曲,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 外国民歌 (大洋洲) , 流行音乐 (外国) ,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 外国民歌 (非洲) , 流行音乐 (爵士) , 古典音乐 (20世纪后) 。

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年人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三四十年代的内地流行歌曲, 这也确实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 因为他们不少是伴着这些音乐而长大。其次, 老年人对各国的民歌都比较喜欢, 而选取的民歌也是比较有名的, 这也说明老年人偏好自己熟悉的歌曲。

二、老年钢琴教材曲目分析

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的老年钢琴教材, 笔者从中抽取了六套教材, 对其中所

选取的曲目作了归类, 得出的结论如下:

流行音乐 (内地三四十年代) 17首, 外国民歌 (美洲) 6首, 中国民歌36首, 流行音乐 (港台八九十年代) 22首, 中国民乐4首, 外国民歌 (欧洲) 46首,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49首,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 这是我国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2.吸收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同时要基于本国的历史, 从中吸取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为培养更好的音乐人才作出贡献。3.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 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 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 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流行音乐 (港台当代) 1首, 外国民歌 (亚洲) 12首, 中国戏曲1首, 流行音乐 (内地五六十年代) 24首, 流行音乐 (内地八九十年代) 13首, 古典音乐 (巴洛克时期) 2首, 古典音乐 (浪漫时期) 75首, 外国民歌 (大洋洲) 10首, 流行音乐 (外国) 13首, 流行音乐 (内地当代) 7首, 外国民歌 (非洲) 0首, 流行音乐 (爵士) 0首, 古典音乐 (二十世纪后) 0首。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 古典音乐 (古典时期) , 外国民歌 (欧洲) 以及中国民歌的比例占了老年钢琴教材的前三位。仔细分析来看, 由于钢琴练习还是要以系统的基础为主, 因此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由于其音乐的严整性及规范性, 再加上古典音乐乐曲数量的庞大, 而被老年钢琴教材广泛采用。而中外民歌因为传唱较多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所以许多教材也选用了改编过的中外民歌。总体而言, 目前老年钢琴教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 围绕西方古典音乐的系统而展开的, 并且加以老年人所熟悉喜爱的中外民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老年钢琴教材曲目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老年教材曲目和对老年人的音乐偏好的一些统计, 笔者对老年钢琴教材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抓好包括手指练习, 音乐理论知识等基本练习, 这些基础的练习是弹好其他曲目的基础。其次在乐曲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性, 从对几本教材的统计上可以看出, 一些类型的音乐 (如港台当代流行歌曲, 爵士乐等) 很少被老年钢琴教材所选用, 其实编者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这些不太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乐曲经过改编处理编入到钢琴教材中。虽然老年人大多喜欢怀旧, 可是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通俗的现代音乐完全可以被老年人所喜爱和演奏, 也能让老年人在弹奏时尝试新的挑战, 感受现代社会而变得更加年轻。还有一点建议是有更为规范的排版和编写方式, 作为老年人的钢琴教材, 排版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能长时间坐着看谱, 因此在排版时定要用较大的字体和方便的翻页形式来减轻视觉压力。在每首歌曲的演奏时有恰当的演奏提示和歌曲简介, 在和声编配上可以弃繁从简, 在合适正确的和声基础上尽量少用复杂的伴奏形式。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可以增加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 让老年人可以与其他老人或者孙辈一起弹奏, 增加彼此的情谊, 也提高演奏的兴趣。

最后,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投身到艺术的海洋中, 丰富退休生活, 感受美好的人生, 也希望全社会可以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终身教育落实到各个方面, 祝愿每个老年人健康快乐。

的模式, 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摘要:本文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阶段性阐述, 并以它的几个发展特点引发出对我国音乐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音乐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军.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变迁[J].艺术百家, 2008 (2)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教育音乐 篇8

奥尔夫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朴实的音乐素材, 如用简易、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 用易唱的五声音阶旋律, 用最常用的大、小调式, 用短小的回旋曲式……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本原的思想情感。他认为, 表达得越具有本原性、单纯性, 效果就越直接、越强烈。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主体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 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 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 也必须为今后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 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 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因此, 他主张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 在师生、儿童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中, 共同建构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校门外空地上上课, 教师爬到树上吹笛子, 孩子在地面上围着树干敲打乐器、唱歌、跳舞。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 (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 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上看, 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连为一体不能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 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在综合性艺术观的指导下,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组合了大量的自由吟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 音乐、舞蹈、语言及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教学己经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注册商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音乐教育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 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奥尔夫还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因此, 仔细观察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创造, 尤其是即兴创造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它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教育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 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因此, 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建构应充分尊重儿童, 促进儿童个性的自主发展, 必须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将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和内容纳入到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例如, 奥尔夫就将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 儿童的名字、儿歌、童谣以及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这些素材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是儿童容易进入的天地。

二、音乐教育应整合多种艺术形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 儿童不仅唱歌识谱、演奏乐器, 而且还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与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形式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 同时也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 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 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 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 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 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音乐教育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教育音乐 篇9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作者杨立梅曾经于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柯达伊学院等地学习、观摩、考察, 对于柯达伊教学法有第一手的资料。本文以此书为基础, 对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内容作了简要梳理。

一、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1925年起, 柯达伊开始关注匈牙利青少年的民族性音乐教育。他对当时匈牙利学校对于儿童的情感与审美教育进行重新研究, 利用古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为素材, 编写了大量音乐读写教材和合唱作品, 并在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和合唱活动的开展, 希望能让音乐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同时也在一系列文章、演讲中阐述他的音乐教育观点。他的音乐教育观念与他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观、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所表现的民族信念是密切相关的, 他认为, 真正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只保留在民间音乐中, 只有重新挖掘古老的民间音乐, 才能真正找回建立和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艺术的基础。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教学中占最主要地位永远是民间音乐。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 只有通过民间音乐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浓厚感情, 才能培养儿童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同时能使儿童学会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二、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重视歌唱, 更确切地说, 是重视合唱中的歌唱。柯达伊认为, 合唱是提高人们音乐文化素质的最容易且最有效的方法。合唱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使更多的人去接触更多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且参加合唱的过程, 也是培养锻炼人们的音乐听觉、音乐感觉与音乐能力的过程。三、使用首调唱名体系作为教学手段。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是最能被非专业学生或初级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手段。该唱名法的使用无需经过大量专业学习, 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打开通向音乐文化的大门, 使学生不再因为乐理的复杂性而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四、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与视唱训练。柯达伊编写了大量的视唱读谱教材, 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对于音乐读写的教学过程, 柯达伊强调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首先要有对音乐听觉的良好感受和优秀的歌唱能力, 在此过程中先感性感受曲调、音程、和弦等音响色彩, 再提出音乐要素的现象和理论概念等。五、丰富、高质量的音乐教材。柯达伊一生中除编写了大量的儿童合唱作品以外, 还专门编写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教材。丰富的教材也是柯达伊教育思想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匈牙利音乐教育

柯达伊教学法对于匈牙利音乐教育主要是从幼儿、普通学校低年级、普通学校中年级与普通学校高年级的音乐教育四部分来进行。每种不同的教学年龄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柯达伊教学法有一重要教学原则, 就是在教学安排上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 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将儿童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讲求教学的科学性。

柯达伊教学对匈牙利幼儿音乐教育所设立的目标是让教师通过使儿童大量听、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歌曲, 从感性认识上感受音乐。通过听, 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趣味和审美感受;通过唱, 使儿童热爱歌唱并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通过边听边唱边游戏, 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律动感受能力。匈牙利普通小学、中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工作始终极其重视教育的审美性质, 培养人的原则贯穿于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教学方法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普通学校中年级的音乐教学是在低年级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音乐能力得到发展、使基础音乐知识逐渐系统化。在教学内容上, 开始更注重音乐的本身, 更多的进行音乐语言、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 开始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教学, 辅助性的方法逐渐减少。而在高年级教学中, 音乐结构、和声听觉和复调音乐能力的发展是这个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基础和声知识与和声听觉训练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三、小结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以其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科学化、阶段化的教学实践过程, 使匈牙利的儿童音乐教育在几十年间一跃而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柯达伊和他的追随者们敢于挣脱思想桎梏, 向旧观念挑战, 走出了一条发展本民族音乐的道路, 成为各国音乐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典范。现今阶段,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仍较为缺失, 少年儿童对于本民族的音乐不了解、不喜爱, 柯达伊教学法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音乐教育者任重道远。

摘要:柯达伊儿童音乐教学法是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 该教学法对于学校音乐教育、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与观点, 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以《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为基础, 对柯达伊音乐的教育思想内容做了系统梳理, 并对匈牙利音乐教育原则与方法等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儿童,匈牙利,音乐

参考文献

教育音乐 篇10

一、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基础性特点, 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教育既是艺术教育, 也是专业教育, 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它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教育教学上, 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把握。要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和锻炼, 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达到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促进艺术发展的目的。

在学校教育上, 首先要抓好音乐的基础教育, 包括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音乐教学的方式上, 教师要克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会“讲”, 学生要会“练”, 做到巧练精讲、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 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音乐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等方面, 进行精心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安排与设计, 善于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开拓他们的音乐潜能,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 要注重音乐的综合教育, 它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还有音乐与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知与想像,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社会音乐教育体现社会性特点, 强调学生的适用能力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 打好了基础, 才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好了基础知识, 还需要实践和运用。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的过程, 也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运用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 就是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也是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相比而言, 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挑战性, 更能够锻炼人的品格, 磨炼人的意志, 也更能够获得成功。

对于社会音乐教育, 可以理解为在学校以外、以音乐为目的的锻炼和实践, 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分析、研究,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那种基本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讲究灵活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而且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给学生选择和锻炼的机会更多。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加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涵。如家庭音乐、社区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 比较明显地发挥着健康娱乐、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

特别是网络音乐, 在丰富音乐内容、拓展音乐形式、发展音乐文化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源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中,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音乐爱好者, 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各种音乐信息, 可以说, 这是学生通过社会资源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 我们对有用的、科学的音乐资源要做到合理利用, 对不健康的、不合理的资源和信息坚持予以淘汰和处理。

三、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作为学生, 在学校学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勇敢地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验。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 丰富理论知识, 提升水平, 提高素质。社会音乐教育包括青少年宫、群艺馆、各种社会业余音乐团体等机构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说, 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更加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既解决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的就业, 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修养、有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是国民音乐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 我们既要重视学校音乐教育, 又要抓好社会音乐教育,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志斌:《网络教育资源在音乐主动性学习中的应用》, 《音乐探索》, 2009年。

[2]黄爱华、徐东梅:《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

[3]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

教育音乐 篇11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觉  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做出新的要求与规定。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使得作为承担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关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相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全面吃透“新课标”精神,紧紧围绕新变化做出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新要求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拟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对如何做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诠释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设计思路中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设计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

二、“审美性”的涵义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进行中,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它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的审美本质存在自律与他律论两种观点。自律论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自律的,音乐的审美本质在于音乐音响结构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音乐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毫无关系;他律论音乐美学家则认为,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其审美本质在于音乐中人类的情感。之后西方美学家在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

“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定义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或者说,音乐的审美性指人们通过音乐的“声响”,心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性体验。音乐的审美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听觉上的感性体验。首先,乐音通过音响的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听觉是人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媒介,这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次,对音乐的感受是一种感性体验。这有别于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追求逻辑与论证的特征。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在耳朵接收到乐音后,心理泛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能准确描述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随着每个个体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音乐的有序性。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感性的,而美好的感性体验并非杂乱无章的,偶然得到的。这种体验的前提是“音乐的有序性”,即音乐家们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音乐的“规律”和“准则”(以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为基础)。这种规律和准则大体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和听觉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这种规律和习惯又会有所不同。

(三)音乐的内涵。音乐虽说不如绘画艺术直观,不如文字艺术具体,但在表达人类情绪方面,却是最为恰当和准确的。音乐的进行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简单罗列、排序,更重要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注入了个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进行二度创作,听众在欣赏时根据自己的心境接受到不同的讯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以音乐作品为媒介,进行着思绪、情感的交流。这种音乐内涵的表达又不是完全、精确地传递的,在人们的创作与接收中,进行着微妙的调整与变化。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能让听众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音乐必定还拥有例如好的音色,丰富的内容等因素。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体现“审美性”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有序性”。前文论及,音乐的“有序性”依赖于具体的音乐创作手法,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这些音乐知识是音乐表达的“工具”,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基础。

(二)透过表象看内涵。掌握了音乐的表现工具后,就要透过乐音的表象看内涵。音乐不是音符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和声、节奏的简单游戏。每一处强有力的和弦,每一次转调背后都是作曲家情绪的表达。对作品谱面音符和表情记号的生硬的照搬,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琴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于谱面记号的精确表达,而要引导学生看透作曲家的意图,明白作曲家如何利用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达到表达情绪的目的。 一定要把看到的“表象”与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涵义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三)提高人文修养。“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的定义包含“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体现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绝不能只从具体的音乐作品本身入手。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承载了它所处的音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等。音乐作品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才能更为深刻全面地进行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涛.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教育音乐 篇12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分析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点中,没有哪一种音乐是单独存在的音乐,所有的音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此外,只有人们参与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人不仅是音乐的听者,更应当成为音乐的演奏者,将自己的动作、舞蹈等都融入到音乐中去。下面,我们就来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几点分析:

(一)音乐教育思想的朴实性

在奥尔夫看来,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他认为,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音乐作品的朴实性,从音乐作品的素材以及形式中找到切入点,将音乐作品简化成为最简单的音乐节奏。用最易懂的语言以及最自然的律动去表现音乐作品,在使用乐器方面,尽可能选择一些操作较为简单的打击类。在奥尔夫的思想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的机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人体乐器,使律动成为音乐作品的一种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会减少学生的音乐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自然,促进学生积极地去了解与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育思想的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没有边际艺术,不仅简单,而且更加综合。奥尔夫提倡应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身并不是简单的音乐,音乐应当与动作、语言等成业体。只有与舞蹈动作、语言结合起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与乐器、演奏者融为一体才是音乐,单纯的听与唱并不能构成音乐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去表达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会唱一首歌,而是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去了解音乐知识,掌握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学生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其它学科所学或者未知的艺术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教师要多用音乐教育中熏陶学生的品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创新音乐作品,让学生具有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奥尔夫看来,创造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去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适当地创造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奥尔夫经常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地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具体影响与应用方法如下:

(一)将原本性的思想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育是一项国民性的教育,大多数音乐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具有音乐学习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科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广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本质,而这正是奥尔夫所认可与提倡的音乐教学方法。节奏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感官,这也是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本性,可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活动的改革。

(二)重视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是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的观点被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快速形成,大胆创新。

(三)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坚持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重要目标。在奥尔夫看来,学生对于音乐的喜欢是其学习音乐的直接力量。唱歌与跳舞,是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重要方式,奥尔夫的这一教学观点与中国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较为一致。兴趣,永远是学习者最大的动力与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依赖,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比如,对于乐于跳舞的学生, 教师就引导他们跟随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律动。有乐器演奏特长的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中的音乐演奏者,让学生于音乐学习中找到成就感,爱上音乐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奥尔夫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建立, 让中国音乐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开放,也让音乐教育更加贴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合理应用,会加快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属于最具影响力、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分。虽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发展至今,已有1个世纪之久,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却有增无减。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同样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文章立足于我国音乐教学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上一篇:供给方式论文下一篇: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