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音乐教育

2024-06-30

普及音乐教育(精选12篇)

普及音乐教育 篇1

我国如今已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而音乐的素质教育问题, 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现在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其在素质教育中的普及问题。要把教育改革进行深化, 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是为新一代的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一、重要性

不管是古今中外 , 音乐都能够带给人一种特别美的享受 , 它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 , 使心情得到放松,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熏陶情操以及灵魂的净化也要靠它。尤其是在这个非常浮躁的社会年代, 更加需要音乐这样一种上帝赐予我们的美好的东西来美化我们的心灵。而我国就目前在大力提倡发展全面的素质教育 , 很多学校对于音乐素质的教育远远不够重视 , 甚至很多学校都不设置音乐课程 , 或者就是设置了也是走走过场 , 装装样子。就连高等教育音乐素质的教育也只在个别的专业中开展 , 音乐素质教育的形势非常的令人担忧 , 对音乐素质的普及教育已经一刻也不能耽误了。

音乐在人的生命生活中的重量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小到孩子们 , 说大了可以到整个民族 , 音乐教育要进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缝隙。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 首先就是一种基础素质的体现, 是每个新时代的人们必备的素质。教授人们音乐这门课程, 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 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 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 , 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音乐面前都能在所感悟,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讲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因此美化 ; 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能培养情商

音乐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模式, 但它不只是抽象地表现, 并且会生动且形象的来表现。在艺术形式里面, 音乐最擅长于表现人们的情感, 它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和感染力。当音乐在你耳边响起的时候, 你的生理、心理节奏就会跟着音乐的节拍产生共鸣并且会沉醉于其中。而音乐教育正是在演奏器乐和演唱歌曲中, 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 从而领悟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思想, 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在演奏音乐的时候, 必须要一心一意, 集中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去扬州。音乐的这些因素就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情商, 这和智商没有关系, 这会促进学生形成坚强专注的意志品质。而这种品质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和事业也大有裨益。

三、音乐可以影响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的音乐, 在无声无息中就能够影响人的情操和思想。音乐艺术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 对学生的精神灵魂能够起到一种激励升华的作用。比如雄浑高亢的歌曲旋律, 学生们能从里面体会到激情与魄力, 从而来培育他们的胆识和气质 , 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了素质教育作用。而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音乐方面的绝对大师在思想也是颇有造诣, 这是因为音乐对他们思想的影响, 不可能说有一个人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理解但是思想却很肤浅。甚至可以说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四、状况堪忧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还是很薄弱的, 大家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在这里就先拿河南省为例, 音乐课仅仅就在小学年纪和初中初一阶段开展了, 而在这以后一直到大学的整整五年的时间, 完全就没有了音乐的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根本不能系统地接受音乐的学习, 更不要谈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了, 这里面还没有包括没能升入大学的很大的一个群体在里面。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是就算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那所谓的音乐教育, 也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眼光短浅, 并且不到位, 艺术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很难有一席之地;甚至有的地方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方, 因为缺少音乐老师、音乐教育资源等原因, 不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 随意停开音乐课甚至于根本就不开音乐课;有的地方由于音乐老师素质不高, 完全就是糊弄上课, 误导学生;而有的地方追求升学率, 挤掉音乐课, 部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

五、总结

音乐的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种发展需要的大趋势了, 毋庸置疑, 发展音乐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要普及它, 是必须做到且要做好的一项教育的问题。笔者先是讲出了音乐的魅力, 它是一种无形的美, 它能美化我们的精神心灵世界, 荡涤我们肮脏的灵魂, 如此来表明音乐对于国人, 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不分国界, 不分时间。这样说明了音乐的教育刻不容缓的形势; 然后笔者再讲到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情商, 很显然, 音乐不是用智商来考虑来思考的东西, 它完全是一种感性的思想产物, 音乐的教育, 能够从小就培养人的情商;当然, 音乐完完全全的能够影响人类的思想, 笔者举出荀子曾经说过的话来验证音乐能够在悄无声息之中影响到人类的思想, 很多大哲人都是通过音乐来启迪自己的思想的; 最后笔者还提到了目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令人担忧的状况, 国家虽然已意识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文件, 但是在落实方面还远远的不够。很多的学校都没能真正的从思想上纠正传统的旧观念, 认为音乐没什么用处。笔者讲了那么几点, 寄希望于能够改善目前我们社会的状况, 能够正视音乐的素质教育普及。

摘要:音乐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并且也属于是素质教育。音乐的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音乐文化素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化学习成绩那么的简单、单一, 其他的素质教育也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音乐的素质教育, 音乐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今天笔者要谈谈的就是音乐的素质教育普及。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仙水的树.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M].2009.

普及音乐教育 篇2

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精神,总结分析我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桃城区现辖6个乡镇、4个办事处,344个行政村,总面积592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全区高中段学校现有普通高中一所(第十四中学),职教学校一所(职教中心),民办学校四所(桃城中学,英才学校高中部、汇龙中高中部学、启明学校高中部),教学班个,专任教师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占%;本科以上学历人,占%。衡水市直属的衡水中学、第二中学、第十三中生源主要为桃城区学生,到年,全区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达到人以上,全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认真学习贯彻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意义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把它作为一项“”来抓,为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区成立了以区长韩志刚为组长,副区长刘荣华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保障教育事业特别是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上了新台阶。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全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从年的人增加到年的人,年均增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提高到年的,比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每万人口普通高中教育在校学生人;每万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在校学生人,居全省(市),学生就业率达。

二、结构逐步优化

年全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在校学生 人,两者之间的比例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三、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时期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投入元,比时期增加元,增幅达倍。全区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新提高。近年来,我区克服财力紧张等重重困难,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学校的运行和发展,不但高中学校

收费自主支配,而且实现了财政投入逐年增长,06年投入万元,2007年投入万元,2008年投入万元。并且按照国家规定,对升入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生进行资助,2008年春季资助2332人,秋季资助3076人,2009年春季资助3213人,秋季资助3991人,两年资助资金达945.9万元。同时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每生每年1000元,2008年共资助90人,2009年资助183人,保障了农村学生和贫困生享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基本权益。

四、教育体制不断创新。

以新课程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序开展,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教师职称评聘以及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和健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快速发展。

五、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高考上各批次分数线的人数逐年增加。今年高考理科、文科总分平均分分别排在全省第位、第位,每万人口本科上线人数排在全省第位。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都取得较好成绩,其中。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目前我区所普通高中学校中有级学校所,其中中学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督导评估;全区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所。

高中阶段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尤其对于我区这样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的区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200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任务,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区委、区政府、各相关部门统筹协调,通盘谋划,齐心协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普通高中教育。

加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扩建、改建、新建普通高中,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建设,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容量,使我区普通高中学位尽快做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读的需求。要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快桃城区第十四中学新校区的建设步伐,并充分依托省级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高、师资队伍强、办学条件相对完善的优势,带动面上薄弱普通高中进一步加强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使我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

(二)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发挥国家重点学校职教中心的品牌优势,结合我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我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促使我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我们坚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打破区域界限,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职教中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年提高,毕业学生“双证书”率达到100%,就业率达98%以上。

(三)创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的高中阶段教育管理体制。区政府切实担负起了统筹规划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责任,利用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等多条渠道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全面落实对民办教育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社团、行业组织、企业和个人举办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校长聘任制和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鼓励各类企业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开发和举办新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推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

(四)建立和完善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一是“各级政府教育财经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三是“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体制,逐级财政落实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安排预算,按时足额拨付,确保正常运作。严格按有关要求做到高中阶段学校择校费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后、全额返还用于教育并不得抵顶预算内教育开支。对扩建的职教中心和即将新建的十四中给予资金补助,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减免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学校征地

和基建成本。同时,学校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时将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公开,自觉接受教职工的监督。教育、审计等部门会对违规使用教育经费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五)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助学体系,积极做好动员学生入学工作。

由于受思想观念落后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影响,目前我区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因此,政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切实转变落后观念,积极动员学生入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求学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建立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贫困家庭高中阶段学生助学体系,从年起,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助学金资助政策,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学费总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同时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设立扶贫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六)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校长培训,进一步提高中阶段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及时核定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编制,着力解决教师编制空编和缺编问题。严格把好教师准入关,在向外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同时,尽量多的安排优秀应届师范生和年轻优秀教师到高中阶段学校任职任教;重视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对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注重吸收企业事业单位有技能专长的人才兼任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爱生乐教;并按照有关职称规定聘任教师,落实骨干教师补贴政策,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待遇。

到年,全区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提前)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到年,全区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人以上,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区委、区政府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形成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切实加强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领导。

区委、区政府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切实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区成立了以区长韩志刚为组长,副区长刘荣华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联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及时为学校发展排忧解难,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顺利推进。

(二)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2001年发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重点解决好高中阶段学校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土地利用、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确定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把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校舍规划、征地、招投标、设计、建设、验收等工作。教育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教育发展规律,认真做好每所学校的校园整体规划,使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等符合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创建节约型学校。

(三)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评价体系和督导检查制度。

为加强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督导,区政府建立起以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初中三年保留率、初中辍学率、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毕业率、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评价体系,并把它作为对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目标和有关工作要求,每年将组织专项督查,重点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设和经费拨付、使用、管理等情况的监督,并将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强化各类行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普及我区高中阶段教育多做贡献。

普及学校戏曲教育初探 篇3

一、学校戏曲教育的必要性

戏曲教育只有从青少年抓起才能训练出一双能感受戏曲音乐之美的耳朵、能赏析戏曲表演之美的眼睛。学校戏曲教育的作用在于“耳熏”“目染”,“熏”出一双能欣赏戏曲声腔的耳朵和“染”成一双能欣赏戏曲程式的眼睛。

许多国家认为戏曲艺术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上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戏剧是全美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美国三千余所大学中,多半设有戏剧系。在戏剧系听课学习的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本专业的,绝大多数为其他专业的选修生。美国有许多戏剧学校,接受戏剧训练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并不进入戏剧圈。对这些人来说。戏剧教育只是人生要获得的教育内容之一。就像文学、哲学、历史和数理化知识一样,获得这些学科学位的人也并不一定会成为文学评论家、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保持着对看戏的热衷,有的还写点剧评或参加些业余演出什么的。其实。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对学生的戏剧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世界上许多大学开设的世界艺术系中,都设置了中国戏曲艺术学科。他们认为戏曲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是不可缺少的美育过程。

张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曾提出过要向大、中、小学普及、宣传、开设中国戏曲艺术的倡议。越剧改革家吴同宾认为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文艺界要重视戏曲教育,教育界也该重视。”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让青少年从小熟悉民族文化形式。从小就打上烙印。就喜欢戏曲。”许多戏曲大家,就是因为小时看了几出好戏而迷上戏曲,把戏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的,这些大家的戏曲审美心理与长期的戏曲熏陶密切相关。戏曲教育对人具有潜在的影响。而学校戏曲教育是其支撑点。

二、学校戏曲教育的可行性

推行学校戏曲教育,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是脚踏实地的榜样。在那里,学校戏曲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香港学校的美育课程中普遍地引入戏曲教育,开设戏曲课,把戏曲提升到与音乐、美术、体育等同等的地位。台湾地区青少年戏曲观众较多,其直接原因就是大、中、小学教育里边长期以来就有戏曲教育环节。新加坡在国内中、小学乃至大专院校积极推广戏曲教育、示范、表演等课程,开展戏曲艺术的知识、技能传授,剧目辅导和演出,培养了不少新一代戏曲爱好者和有潜质的戏曲人才。

中国当代的青少年学生并不拒绝戏曲艺术。去年,河南省几个豫剧团为郑州市的大学生做了为期十天的“豫剧走向大学生”系列演出,取得的成功即是一例:舆论界报道说,“素来对豫剧似有‘间离’感的青年学生们一改常态,将热情尽泻于沸腾的剧场”。河南大学百年校庆时举办了豫剧演出活动,大学生为豫剧艺术所倾倒,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豫剧”的座谈会,通过学生们的发言,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戏曲表现了异常高的热情,戏曲艺术的自身魅力对青年学生依然生效,大学生们还对当前的豫剧改革以及豫剧出现的不良倾向提出了较有见地的看法。山东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如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将京剧引人课堂,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京剧普及教育模式。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戏迷创立了“京昆社”,学生社员成功排演了《贵妃醉酒》等一批京剧名段,录制了京剧折子戏《姚期》,以学校学生创办“京昆社”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一朝清曲伴初蝉》,还荣获了全国首届优秀校园电视节目金奖。济南市纬十路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均开设京剧艺术课,戏曲艺术走进了孩子们中间,被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并成为吸引附近生源的一项独特优势。由此可见,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戏曲,也渴望学习戏曲。

我热爱戏曲得益于我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非常重视并坚持戏曲教育。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看京剧脸谱录像,告诉我们脸谱是京剧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这些色彩瑰丽、奇思妙想的脸谱是戏曲当中有特色的一种面部化妆,人物一出来,经常看戏曲的人就知道这人物是忠是奸,是好人是坏人,如红色表示忠诚勇敢,黑色表示刚正不阿。白色表示奸滑邪恶,蓝色表示威武勇猛,黄色表示阴险狠毒,绿色表示强悍表屈。脸谱上的花纹也大有讲究,如孙悟空画成一个猴脸,用金色或黄色表示火眼金睛,额头上有佛珠。关羽面如枣色、丹凤眼。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他额头上就被画了一弯新月。李逵诨名黑旋风,以螺旋纹作为他脸谱的主体形象。然后老师让我们手绘一张张脸谱,戴上脸谱来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在愉悦中度过了难忘的戏曲启蒙时光,让我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和乐趣,进而慢慢喜欢上戏曲。

学校是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地,加强学校戏曲教育是增强学校文化内涵的途径,形成学校戏曲教育的生态环境很重要。

三、学校戏曲教育的方式

学校戏曲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课堂教授戏曲知识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戏曲团体,作为课程辅助活动,使爱好戏曲的学生能巩固对戏曲的认识,掌握戏曲的艺术特点;可以邀请戏曲界著名演员经常亲赴各大、中、小学校园示范讲演:一些剧院可以为大专院校巡回演出,组织“戏曲文化院校行”,唤起青少年学子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专人教导戏曲,到大、中、小学办讲座,辅导排戏;可以让中小学参观剧团的排练:著名演员、教师、学生可以合作演出;可以有多种类型的戏曲比赛活动,评奖活动,举行展览等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戏曲活动,让比赛作催化剂的,不论是校内的或校际的,或是公开赛,吸引学生参加,使戏曲成为中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可以面向学生编写一些诸如《戏曲史话》、《戏曲故事》、《戏曲艺术赏析》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书籍来推介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如果我们能努力做到这些,尤其是戏曲艺术家走近学生,学校把戏曲艺术家请进来,我们的青少年戏曲观众就会对戏曲艺术有一定的理解力、判断力和鉴赏力。

我们也有必要像美国那样设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演出剧场。美国不仅有像纽约“百老汇”这样的权威性的剧院,还有儿童剧场、中学生剧场、大学生剧场甚至研究生剧院。美国大多数城市的娱乐节目里都包括有为儿童创作的戏剧。有些社会剧团每年都要专门为儿童、青少年安排几部戏剧。美国的少年联盟也常演儿童剧。他们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开办一年一度的“儿童剧展”、“青年剧展”等非营利戏曲活动,培养学生喜欢上中华戏曲文化。

我们在进行学校戏曲教育时,有两点应当特别注意。

一是学校戏曲教育应循序渐近,根据不同年龄段安排不同内容。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观看根据童话、神话、传说、故事新编或改编的戏曲剧目。组织他们看一些戏曲儿童剧,将戏曲节目卡通化,附带举办戏曲导读活动,老师可以向小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戏曲的历史源流、表演特色等,让小

学生动手画剧中人物、脸谱。对于中学生,可学唱不太复杂,通俗、简单的经典戏曲旋律唱段,做教学演出材料时选择较有吸引力的动作性强的剧目。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应先让他们读一些戏曲原本,看一看经典折子戏、名作,可让一些剧院为大专院校巡回演出,并鼓励学生写剧本、写剧评。

二是学校戏曲教育应因地制宜,熟悉地方乡土戏曲。在祖国大江南北,几乎每一个地方都会拥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因为戏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所以各地的大、中、小学校完全可以摸索出与当地戏曲文化特点相结合的学校戏曲教育模式。使学生对所在地乡土曲种的起源、发展、特点及流派等有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懂得欣赏与鉴赏。我国有些省市的做法也可以参考。2009年北京市在22所中小学试点一年“京剧进课堂”后,现在进入了推广阶段,京剧艺术将成为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北京市要把京剧渗透到音乐、语文、历史、美术各科目的教学中。比如京剧的脸谱和服饰在美术课上教学,唱段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在历史课中进行,唱词和韵脚等知识在语文课涉猎。在音乐课上学唱京戏。上海昆剧院曾经把昆曲艺术送进上海的大、中、小学大门。如同济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的引入了昆曲艺术教育的著名大学,开设了昆曲欣赏、昆笛、身段表演等选修课,在习曲、吹笛的基础上,同学们更是粉墨登场。昆曲选修课聘请上海昆剧团的演员和曲界名家授课。还成立了同济大学昆曲社——同济曲苑。举行并提供学员课余拍曲练习的机会。河南省豫剧风也刮进大、中、河南中小学地方戏曲课受到欢迎。如今,郑州市文化路二小、郑州英协外国语小学等学校的豫剧课就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边讲解边示范,还邀请学校师生现场互动学戏,别具一格的讲授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豫剧的距离。

四、学校戏曲教育的目的

一是培养戏曲观众。有人讲戏曲要改革。体制要改革:有人云剧目要创新。演员的技艺要提高;有人说戏曲要生存,市场要开拓……然而却忽略了对戏曲观众的培养。一些不喜爱戏曲的学生,他们不少人谈到不喜爱戏曲的原因时主要是“看不懂”,不理解戏曲的表演动作。戏曲文化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戏曲艺术包括极为复杂的、互相制约的许多艺术门类的特征,它本身具备着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戏曲,包括一种诗的型式,其势力与美质远超于唐代的诗,唐诗无论怎样可爱,我们还得从戏曲中寻找最伟大的诗。”戏曲艺术从表演程式、动作念白、剧本唱词、道具服装无不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所以提高青少年的戏曲审美素养是必要的。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说:“我们在拓展市场。进校园、做儿童豫剧都是为培养青少年观众,吸引青少年走进剧场看豫剧。”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给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市纬十路小学两所学校授予“京剧传承基地”时说:“这些学生中或许会产生京剧艺术家甚至是艺术大师,但大多数会成为未来忠实的京剧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确保京剧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关键。”戏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因为青少年是最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学习一些戏曲的基本知识、常识,懂得戏曲艺术的语言,学会欣赏戏曲艺术,了解戏曲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戏曲艺术素质,同时也在培养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

二是重建戏曲文化。戏曲是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代表,戏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圣哲贤人的经籍著作中。也体现在蕴含了艺术心血的民间文化里面。而戏曲是民间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力量之一。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戏曲中的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永远的宠儿,它会随着娱乐活动的多样而渐渐淡化,戏曲艺术也如此,戏曲文化淡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戏曲危机,丧失其在人们心中的原有价值地位。培养戏曲观众的目的就是重建戏曲文化。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艺术的渗透。把真正的戏曲艺术送进大、中、小学之门,让他们了解、认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让戏曲与高雅、文明、有知识、高层次联系起来,从而恢复戏曲艺术的威信。通过普及学校戏曲教育,使中国戏曲艺术能够在青少年中薪火相传。

戏曲的命运与学校戏曲教育关系密切。普及学校戏曲教育就是加强校园戏曲文化建设,为明天的戏曲准备大量高水平的戏曲观众。而戏曲的繁荣在于戏曲观众的培养,在于戏曲土壤的培养。

普及音乐教育 篇4

一些舆论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领会”为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可谓是带有善意的误读。说其带有善意, 是因为这传递出社会舆论期望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期待;而说其误读, 是因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纳入义务教育当然是一种手段, 但全会的精神是要在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到2020年, 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

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早已有之。在2010年制订教育规划纲要时, 这一议题就引起舆论关注。当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建议, 包括向上延长至高中教育, 向下延长至学前教育 (把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后来正式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 并没有提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我国的国情还不允许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当前的任务是办好九年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事实上, 通过中职免学杂费, 以及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最终是可以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国民素质的目标的。或者说, 这是实现目标更务实的路径。发展我国教育, 需要的不是虚的概念, 而是踏实的行动。

但延长义务教育的呼声一直在。这也就不难理解, 为何这次全会提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有舆论就将其和延长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呼声, 需要理性看待。很多人把义务教育理解为免费、普惠教育, 但却忽视了义务教育还有强制、均衡的要求, 尤其是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 对政府部门来说, 是强制义务, 需要履行对教育的投入保障责任;对受教育者来说, 也是强制义务, 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否则就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按照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 如果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在完成初中学业后, 必须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很显然, 根据目前的情况还不现实。

全会提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还有很多人陷入另一种误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注重普高和中职的协调发展, 更注重教育的质量。在当下, 更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统计数据, 2014年,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57万所, 比上年减少548所;招生1416.36万人, 比上年减少81.10万人, 在校学生4170.65万人, 比上年减少199.27万人。这种减少, 有适龄学生减少的原因, 也有吸引力的问题。而进一步分析发现, 高中阶段教育的吸引力问题, 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显示, 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9.76万人, 比上年减少55.00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76%。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55.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67.69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2.09%。

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口号 篇5

新知改变生活,技高赢得未来。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爱无穷期。

凝聚社会财富,共铸教育合力。

农村想不穷,将孩子向学校送。

只有固定的地点,没有固定的`目标。

用爱心浇灌花朵,让花朵装扮世界。

谷穗越饱满越低垂,学识越渊博越谦逊。

脉搏不停,学习不止。

同庆和谐盛世,共创教育辉煌。

爱是心灵的窗口,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

创教育强区,建和谐XX。

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属于你的是精彩。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选择英才,铸造精英天才。

拼一年月出月落,赢一生无怨无悔。

教育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要想脱贫致富,教育优先铺路。

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耕耘越多的知识,就能收获越多的生命辉煌。

两袖清风树人表风范,淡泊名利筑三尺讲台。

用满腔热情,治半亩方塘。

以全新教育理念,勾画XX教育蓝图。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下一代。

创XX高质量教育,铸育人新特色精品。

为特色和品质而教,成就你宏远的目标。

泽立学术之道,仁慧四方才子。

XX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促进XX繁荣。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英才。

举全力打造品牌教育,凝全智建设特色XX。

鹰翔白沙凭君跃,海阔天空任子飞。

加强创业教育 加快科技普及 篇6

职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在全国各职业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培养创业意识有着良好的作用。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职业指导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爱好、基本素质对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进行指导,特别是在普通教育的初高中阶段,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进入普高还是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如果进入职业学校,对他(她)进行专业选择的指导是必要的,有现实意义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在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目的,不再是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简单的指导,而是对学生在职业学校如何学习、如何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何达到良好的从业素质、就业时应注意的是什么问题、如何创业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逐步学习。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科技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延伸。

2001年,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再次提出,教育要创新,要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职业教育把创业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并以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作用。”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初中级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这批人才大多毕业后能进入人才市场就业,但在所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服务部门所处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往往缺乏在工作中开创自己事业的意识,其中更缺乏独自创业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创业意识,靠自己的力量去谋生,去创业,搞个体,办公司,创建企业,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在搞好职业指导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实际再开展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行之有效的效果。关于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笔者在这里不再螯述,只展开讨论在进行职业指导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意志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是创业之源,动机是创业之泉,意志是创业之刃。创业是青年人自立人生、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正是具备了创业意识之后,艰苦奋斗、发奋成才,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之路。在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性、果断性、克制性、坚韧性、适应性等创业者应有的个性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的学生才能走上良好的创业道路。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指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是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带有创新特征的能力。首先专业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其次属于方位能力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与迁移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自学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设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三。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有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组成的社会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核心。最后,实践能力即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创业能力高低的标志。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是任何从业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涉及并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是创业者所具备的这些能力应比一般从业者要高才行。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强化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付诸于实践,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创业创造条件。

创业不但对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有要求,也需要创业者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目标,在人员、资金、设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好准备。而不是盲目地、不切合自身实际、不切合社会条件去创业,否则只会取得失败。所以在创业之前,学生应该能够为自己的创业先创造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创业应该从小企业起步。应选择投资较小、见效较快的项目,并要符合本人实际。在确定创业项目的过程中,要做好客户定位和市场预测,要了解自己所选基础上的供、产、销渠道和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此外,还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做好成本测算、盈利预测、资金筹措、财务管理、企业选址、人员聘用、设备购置、制度建立等方面的准备。领取企业执照、许可证、取得合法经营的地位后。还要在银行开户。进行税务登记,做好宣传推销工作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使企业的营运走上正轨,并创造效益。

以上三个创业方面的教育工作必须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对职业指导方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理解,并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情况来给自己定位,这方面的教育对于职业指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也要求职业指导师必须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际经验才行。而作为职业指导的延伸,做好创业教育,将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大批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独自创业并取得成功时,也是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发展的时候。

二、职业指导的过程进行科普教育,将使职业指导更加圆满,更有实际意义。

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是保障持续增强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那么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没有必要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呢?有人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到一门专业技术能够就业就行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是对牛弹琴,没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脱离实际,对学生不负责的。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是掌握一门技术是不够的,如果不紧跟科技发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只是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即使能掌握运用专业技能但却不具备相应的科学修养,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学好专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科技知识的学习,不仅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

学习科学技术,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对学生泛泛而谈的话,往往不能取得实际效果,但如果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的话,往往却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进行职业指导,加强创业教育之后,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就不仅仅是简单学习一些专业技能而已,而应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这里面也包含着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在知识经济年代,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哪一个专业,不管它包含的技术是多么的简单,如果不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创新,不含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那么这个专业甚至于这个行业必将被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所淘汰。

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知识、先进技术,这将使职业指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让科普教育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搭建‘创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之间的桥梁,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取得实效。

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指导,是对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职业指导,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素质及其构成、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养成、职业与职业兴趣、职业与职业性格、职业与职业能力、职业选择的市场意识与法制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职业理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设计,为自己走上就业的道路做好良好的铺垫。通过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进行职业指导的同时加强科普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开展科普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有必要针对学生准备创业的方向进行相关指导。其中准备创业的行业相关的科技信息、科学技术是学生必须了解甚至于把握的,否则的话只能叫盲目的创业,这样的创业必将失败。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在“创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之间”搭建一道桥梁,使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上图关系)。

当然,在职业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途径还很多。但通过职业指导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在职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和“科普教育”,肯定比其他方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创业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开展也将为职业指导注入新的活力,使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更加完善,更加圆满。

普及科技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篇7

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北京学生科技教育成果展示会暨第二十七届北京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这是一场“展示成果、示范交流、体验科技、分享快乐”的科技盛会。活动分北京学生科学主题乐园展览、北京学生科技教育成果展、科学建议奖获奖作品及学生动漫作品展、北京青少年科普剧表演、科普沙龙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市各区县的中小学生、科学老师、科普专家、以及学生家长前来参与。

在北京学生科学主题乐园展览主题中, 北京七色花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出的新型科普展品和中小学科学探究校系列产品, 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展位出现了“爆满”现象。无皮鼓、手感发电机、电磁加速器、探索龙卷风奥秘、瞬间制冰、真假沸腾等展品使参与者乐不释手。

七色花公司展出的华茂科普系列展品曾荣获中国2 0 0 5年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第三届科普博览会金奖。科学探究系列产品包括了:能量转换、光学、力学、生命科学、电学、磁学、地球空间及综合八大系列。科普展品和科学探究系列产品种类丰富、设计合理、造型精美, 是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的理想平台。至今已在全国20多个省 (市) , 建成了500多个袖珍科技馆或科学探究实验室。

关于学生排球普及教育的探讨 篇8

1.1、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旨在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其中在第七条规定了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和对象: (七)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 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 不断总结完善, 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 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1.2、排球运动快速的全民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 排球也逐渐走向职业化、商业化, 竞技水平越来越高, 而这些现象的出现起根源在于参与排球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排球的社会化、普及化才是排球发展的真正基础。国外许多国家, 如荷兰、意大利等国家, 拍球的普及程度非常的高, 为排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排球全民化发展比较晚, 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展排球的普及化教育, 因此, 在学生中开展排球普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发展学生排球普及教育的可行性

2.1、排球运动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 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 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 运动量可大可小, 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学生, 这样会使学生在互相的群体运动中学会配合, 学会呼应, 增加了集体互助意识。

技术的全面性:规则规定, 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 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 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 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这就是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排球运动的每一个位置技术要领。

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 比赛中球不能落地, 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 击球空间的多变, 击球方式的多样性等, 使学生在运动中又进行了灵活的思考。

激烈的对抗性:排球比赛中, 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对抗的焦点就在发、扣、拦上, 有时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 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排球运动竞争非常的激烈, 学生在进行这种运动时, 不仅运动了身体, 也会培养出一种竞争意识, 不服输, 不放弃的精神会应运而生, 达到了培养身心的目的。

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 也能失分的项目, 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 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 因此, 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 又要有准确性。这种技术会要求学生在求胜的观念下, 必然会全面发展, 也克服了生活中经常回避弱点的心理, 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目的。

2.2、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弹跳、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 而且还能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素质。

参加排球运动, 在激烈竞争的同时, 不会有过多的身体接触, 都是“充分的发挥自己”, 不想足球、篮球以及其他运动, 会产生过多的身体接触, 这样会有效的减少运动中损伤, 充分保护了身体尚处于发育中的学生群体。同时, 较少的身体接触也会防止同学之间发生争执, 从而在争夺胜负或者竞争的关键阶段, 减少了相互之间争吵的可能。

参加排球运动又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 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不骄不躁, 勇敢顽强, 克服困难, 坚持到底等良好精神。

3、发展学生排球普及教育的前景

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 很多人会认为运动的浪潮会有所减弱, 但是我却认为日后体育的发展模式会更加的趋向于大众化、学生化、社会化的局面, 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才是重点。因此, 我认为进行学生排球普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会为全面健身运动打好基础, 这样才会为日后全面计划的实施形成良好的发展原动力。

综上所述, 发展学生排球普及教育时非常可行的。不论在学生的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 还是一些在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意识状态, 在学生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希望日后会有更多的排球教育在学校中展开。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全民健身实施纲要的理解, 以及排球的发展过程、特点、锻炼价值等方面做出分析。并呼吁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排球教育, 为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排球,锻炼价值,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张利.21世纪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集宁师专学报, 2005, (4) .

[2]刘敏等.从规则的变化透视排球战术的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4) .

[3]彭勇.竞赛规则与排球运动[J].吉安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 [J].1995, (6) .

浅说陶行知的“教育普及方案” 篇9

而在上世纪30年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推行的“乡村教育”, 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能够指导我们有效地推进语文课堂改革。

陶行知, 1891年生, 安徽歙县人。原名陶文浚,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 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 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疾苦有深切的感受。1914年法、步骤等等各个环节, 以及考评措施、经费保证等。

(一) 动员全国小学生做“小先生”。

“小先生”制度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实践中的独特创造。他说:“小先生好比电线, 将社会与学校通起电流, 又好比是血管, 将学校与社会通起血脉, 于是社会变成学校了。”具体做法是:每位小学生在校外找到两位不能上学之小孩或成人做他的学生, 向小学校长登记后即可称为“小先生”;在校外学生之所在地, 负起他的“即知即传人”之使命。据当时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公立、私立小学在校生约有1100万人。那么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做了“小先生”, 全国便可以增加1500万校外学生。另据各市县数字, 当时全国共有1000万私塾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期间, 他师从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 属于“行动的哲学”, 重视“行”。因此他于1917年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他逐渐确立了“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1935年1月, 陶行知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中华教育界》杂志上, 发表了《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一文, 详细阐述了他的“教育普及”思想。

他认为, 之所以提出“教育普及”的方案, 是基于“中国是个穷国”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因此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菜淡饭的教育, 而不是去浪费精力和财力去普及“少爷、小姐、书呆子教育”。

陶行知在该文中, 详细论述了他理想中的“普及教育”的理念、方学生;这些私塾改造之后, 假使有二分之一的私塾学生都成了小先生, 每人教导两位便可增加1000名校外学生。此外, 店铺里之有知识的学徒估计至少有1500万人。假使有一半做了小先生, 每人在店铺中教导两人, 便可增加1500万店铺学生。在此基础上, 依据“即知即传人”之原则, 小先生的学生立刻又可教导至少一人。上述“小先生”的学生总数可以达到4000万。假使这4000万之一半立刻做了“小先生”, 每人至少教导一人, 又是增加了6000万。“故全国小先生普及教育总动员令一下, 便有六千万人可以向着现代化开步走。”

(二) 全国知识分子总动员。

首先, 当时全国研究所研究员、专门大学教授、副教授计7000人。对这些知识分子可以提出要求:每人每年必须在假期中抽出至少十日出席全省普及教育辅导会议、全省教育行政人员讲习会及农村改造会议, 并各就专长, 依据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需要, 准备最新材料向教育局长、督学及农村改造运动人员贡献。其次, 专门大学学生及中学教师共10万人在县市、中学学生及小学教师共100万在乡区也要为教育之普及作出类似的贡献。至于“不在学界服务之留学生”, 每人每年必须抽出五日为普及现代生活教育努力。

(三) 全国中学校下乡总动员。

据估算, 当时全国554所中学, 1320所初级中学, 至少有五分之四即大约1400所是应当移去乡下的。这些学校把城里的地皮房产高价卖掉, 在乡下买荒地、造房子之外, 还有余钱开展一区的普及教育运动。每中学可在乡下划100方里 (长宽各10华里) 为普及教育区, 在区内每村办民众学校、小学校各一所。各村民众学校小学校由中学生分组负责进行, 每组人数依据需要而定。民众学校以每日一小时为标准。小学校或全日, 或半日, 或两小时, 或一小时, 依据各地情形而定。此外, 全国有师范学校846所。十分之九即750所是应该迁移下乡。每所师范学校应划1600方里 (长宽各40华里) 为普及教育区, 师范学校在中心, 离最远工作地不过20里余。

(四) 有效补助与考评制度。

他认为, 中央对文化落后之穷省边疆、各省对于文化落后之穷县、各县对于文化落后之穷乡穷村, 在人才经费材料上应予以实质之补助。各省教育厅长、县长、教育局长、乡长、教育委员之考成, 亦以各管公私立小学校、私塾、民众学校之学生总数与小学生总数加传递先生总数之比例为根据。凡以特殊地位侵犯人上学或自修权利者, 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一千元以下罚金。凡对自愿教人的人施以阻止者, 处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一百元罚金。

略论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篇10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斗争间隙, 不断思考和规划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政治社会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愈发显现出其超前的理论价值。

二、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

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全体青少年要普及学校教育, 二是面对成年国民要普及社会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思想又包含了全体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免费义务教育两个核心内容。

(一) 普及学校教育

孙中山主张, 实现教育平等, 首先要不分贫富贵贱, 全体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孙中山认为, 封建社会的贵族教育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都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就是要让人人都能读书。他说, 必须做到“让人人都能读书, 才可以说是普及教育制度;若是不然, 便是贵族制度, 便是资本制度”。[1] (P3) 1912年孙中山公开表示对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教育平等制度的赞赏:“社会主义者主张教育平等, 凡为社会之人, 无论贫贱, 皆可入公共学校, 鄙人对于此种主张, 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2] (P553) 1922年孙中山进一步提出:“无论贵贱, 凡在十岁下底儿童, 都要给教育到底。”[3] (P74)

其次, 孙中山指出普及教育要不分种族, 取消种族歧视, “满汉藏维苗, 都是中华之大家庭, 皆可平等就学, 以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1] (P17)

再次, 孙中山认为要普及学校教育, 还要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早在1912年, 孙中山就极力提倡发展女子教育, 但当时教育界对实行男女平等和发展女子教育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1914年12月, 袁世凯政府的教育部提出了《整理教育方案草案》, 提出女子教育“今且勿骛高远之谈”, 应该“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 “以挽其委琐龌龊或放任不羁之陋习”。[4] (P243) 这样的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 本质上仍然是男女教育不平等。孙中山认为, 所有少年儿童, 不论男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论述地方自治要建立学校时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男少女, 皆有受教育之权利。”[5] (P223) 所有的青年也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23年12月, 他在广州岭南大学的学生演说时指出:“就广东的户口讲, 人数号称三千万, 如果提十分之一, 也有三百万青年男女, 应该像诸君都有受这种教育的机会。”[6] (P124) 可见, 孙中山不仅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 而且在高等教育上都是主张男女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1924年, 孙中山把在教育上“确认平等之原则”列入了国民党的政纲。

实施义务免费教育, 是孙中山普及学校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孙中山认为, 普及学校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不仅要给予所有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而且要实施义务免费教育。

1912年, 孙中山提出赞同社会主义者提倡的教育主张:“凡为社会之人, 无论贫贱, 皆可入公共学校, 不特不收学膳食等费, 即衣履书籍, 公家任其费用。”孙中山认为, 只要中国实行国家社会政策, 国家经济有所发展, 就可以付诸实施。当国家岁用“大有余裕”时, 政府“预筹开销之法, 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 儿童与青少年凡“年八岁至二十皆令入学, 饮食衣服一切供备”, “由国家教之养之, 至二十岁止, 视为中国国民之一种权利”。[2] (P323) 1920年, 孙中山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义务免费教育的主张:“一境之内如人尽所长, 为公家服一二个月之义务, 则可万事具备矣。”[5] (P224) 孙中山这时的主张和1912年相比有了变化, 他以前主张通过国家实行社会政策来获得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 此时变为通过自治区域内人民的义务劳动来获得经费。

1922年1月, 孙中山在桂林向学界人士演说时, 提出了第三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主张:“要使十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教育, 具体的办法就是现在求学的人, 都要改变从前的旧行为, 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 各尽各的能力, 担负责任来, 同心协力去调查四乡的户口, 多办义务学校, 让一般没有钱底人都可以去读书。”“要人人多有教育, 就要人人各尽各的力量, 有一份能力去做一份事情, 大家都去实行。”[3] (P73) 这一主张, 既不再提遥遥无期的“由国家教之养之”, 又不再寄希望于同样难以实现的“由公家供给”衣食用品, 而是直接号召所有有知识的人, 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兴办义务免费学校, 比前两个主张要现实许多。

(二) 普及社会教育

对成年国民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成年国民接受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孙中山分别就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革命党人的具体情况, 论述了开展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孙中山认为, 必须开展对国民的“主义”教育。他指出, “现在全国人民大多数还不明白革命的道理”, “很多人不知道共和的好处, 反有希望真命天子出现, 或者满清复辟, 把民国再变成帝国的心理”, “如果四万万人都抱有这种旧思想, 那么, 共和的基础怎么能够稳固呢?”孙中山慨叹中国的女性民主意识更弱, “都不热心参加政权, 就是做议员的女子, 没有多久便心灰意懒, 不继续去奋斗”。[3] (P2) 因此孙中山得出两个结论:其一, 要达到革命的目的, 就必须向全体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其二, 要实现真正的民权, 也必须向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保证。孙中山认为, 要实现“中国富强事业, 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 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他提出国民必须有科学知识。没有知识, 就找不到富源, 开发不了富源。他以阳朔为例, 没有知识, 就会认为“阳朔皆不毛之石山, 悉属废物”;有知识, 就会看到“阳朔黄金满地”, 人民“若知之”, 就能“知而开发之”。[6] (P400) 在生产中, 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孙中山指出:“中国农业从来都是靠人工生产, 一人耕田, 劳身焦思, 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 而西方“一人所耕, 千人食之不尽”, “皆以西方近世农学发达, 使用机器做工, 生产速度便加快”。[4] (P243) 中国农民和工人不懂科学知识, 没有掌握机器生产的科学方法, 因而生产落后, 致使国家贫弱。

对于国民教育的途径, 孙中山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中山主张, “主义”的教育主要通过全体革命党人的宣传来实现。他说, “教便是宣传”, 所有革命党人“人人皆为党的主义而宣传”。[7] (P572) 孙中山又指出, 宣传应该有组织、有系统进行, 这样会收效更大, 要通过党的组织对全体国民进行系统的革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设置“通俗讲演所”, 集中群众宣讲;二是设置“宣传讲习所”, 让革命党人先在讲习所学习, 然后去宣传;三是通过书籍报刊等出版物宣传革命注意事项, 教育群众。

对于科学知识的教育, 孙中山指出, 社会应该设置各种专门场所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培养和发展成年国民的智识。他说:“教育少年之外, 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 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 开展“各项职业教育、通俗教育、劳工教育”, [8] (P79) 增加工人的智识技能。

三、结语

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是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 对教育理论的创新思考成果, 其中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张有利于高素质国民的培养, 他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构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超前的真理性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7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2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6卷) [M].中华书局, 1985.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5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9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8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先期尝试 篇11

不懈探索,突破困境

南北发展差异大是红河州最大的州情。红河州南部地区,就是以红河为界,靠近边境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河口6个县,通称“南部六县”,是集边境、边远、少数民族、深度贫困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社会发育程度低。其中,绿春、金平、河口3县为边境县,边境线长848千米,金平、红河、元阳、绿春、屏边5县既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013年南部六县贫困总人口55.16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66.8%,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83个百分点。因此,红河州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南部、重点在南部、短板在南部。

在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红河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1981年,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红河州委、州政府做出决定,正式开办红河州少数民族高中班和高师预备班,主要面向红河州南部地区及北部高寒山区招收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并给予学生经济补助,由建水一中、个旧一中承担办学任务,进行了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为落后地区培养人才的积极探索。

30多年来,红河州民族高中班经过多次扩招,到2014年,年招生规模达500人。州财政按照每年每生2 500元的标准,下拨经费到相关学校,用于免除少数民族高中班学生的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据统计,30多年来,红河州为民族高中班投入资金6 525万元,招生8 600余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1992年,为解决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红河州在个旧一中开办了“高等师范院校预备班”(简称“高师预备班”),面向全州品学兼优、家庭贫困,且有志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初中毕业生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学校免学杂费,并补助伙食费,实行高中与中师双轨管理,成绩优异的考入高等师范院校且毕业后须回州内任教,不能升学的经过培训后分配担任小学教育工作。到1998年结束时,高师预备班共计招生287人,绝大多数学生均升入了各类师范院校深造。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高师预备班的办学探索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不仅为红河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中学教师,也为高中免费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南部开发,再推新政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中,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南部地区高中阶段平均毛入学率基本只有北部地区的一半,而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更大,加快南部地区高中教育发展,促进南北部地区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是红河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红河州委、州政府充分认识到高中教育对提升人口素质、实施精准扶贫的极端重要性,将提升南部六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对各县(市)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在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中,按照红河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两增、两减、一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教育承担起“增学”的重要任务,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为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山区农村学子就读普通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红河州启动实施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惠民政策——免除南部地区农村户口学生普通高中学费。

按照规定,享受免费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户籍条件,学生入学时具有南部六县农村户口,并出具有效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录取条件,学生录取时成绩必须达到教育主管部门划定的录取分数线,即须为正式录取学生;学籍条件,具有南部六县普通高中正式学籍,且留级、转出、退学、补习及在外校寄读不享受免费。在州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督促学校做好学生的登记造册,并按要求做好公示,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白。

该项政策实施两年来,红河州投入资金1 800.76万元,共计免除45 019人次学生学费,兑现了“学生免费入学,政府全额补助”承诺。

与高中教育的各类补助及免费政策相比,红河州此举具有以下特点:精准性,免费重点直指南部地区农村户口学生,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贫困家庭子女;普惠性,本次高中免学费实行生源地管理,受益学生都是除录取到民族高中班就读或自行选择到北部地区就读之外的南部地区高中学校农村户口在校生,这样一来,南部地区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基本实现免费政策全覆盖;系统性,在红河州财政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此次免费政策所需的补助经费坚持“两条腿”走路,即由州级协调一部分,对口县(市)帮扶一部分,体现扶贫工作的特点。

在南部地区高中免费入学的同时,经过反复论证和积极协调,红河州扩大了民族高中班招生的规模,从2014年起,年招生任务从原来400人增加到500人,承担办学任务的学校也从建水一中、个旧一中扩大到蒙自一中、开远一中、弥勒一中。同时,一方面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力度,特别把初中三年完学率列入重点考核的指标,提高初中教育质量,解决高中教育生源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学生就读高中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初中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的开展,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

三项工作齐头并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使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促进了全州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学校的积极性得到激发,2014年,南部六县普通高中学校共计招生6 581人,比2013年增加1 03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2.7%,比2013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着眼长远,不断完善

就总体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红河州而言,在发展差距大、贫困面较广的形势下,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难以满足红河州南部地区贫困学生入学资助的需要,红河州对南部地区农村户口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免学费入学,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实施高中免学费入学,在全国尚属首创。但从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来看,特别是红河州自身财力有限,高中免费教育的受益面还不宽,资助水平还不高,长效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了“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要求,这是关注深化扶贫工作、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对于红河州的先期实践来说,不啻是一阵春风、一阵及时雨,有利于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把探索引向深入。

合理统筹普高中职协调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切实做好初中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志向、学业水平、个性特长选择就读高中阶段学校。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管理,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普通高中招生入学标准,积极组织和动员未达到最低普高录取控制线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路径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建立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从红河州实行的两项高中教育措施来看,“民族高中班”由于纳入了正常的财政支出,三十多年来相关工作始终保持运行良好。但从南部六县农村户口学生免学费就读高中的工作来看,由于补助经费主要由州教育局和对口帮扶县(市)筹集,常常受经费运转及经济形势变化的干扰。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自身的财力一般是无法支撑高中免费教育的,应由国家安排专门的政策性经费补助。另外,从西部地区高中学校来看,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是两块:一是学杂费收入(包括择校费);二是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目前国家政策导向是逐步取消择校生,但许多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仍然执行20世纪90年代的标准,平均每生每年45元左右,学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因此,还必须从国家的层面按照高中学校实际办学成本及物价因素,尽早出台新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

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篇12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的颁布, 将普及学前教育纳入未来1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的重要内容。因为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是中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因此, 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 同时对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系统的规定措施。

一 我国对发展学前教育的规定措施

1. 发展规模

主要有: (1) 全面普及学前1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95%; (2) 基本普及学前2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85%; (3) 在全国积极发展学前3年教育, 在园幼儿达4000万人, 毛入园率达75%; (4) 在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3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95%; (5)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6)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2. 保教质量

第一, 牢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科学的保教方法,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使已入园的幼儿能够喜欢幼儿园, 享受优质教育, 以保证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第二, 普及学前教育,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要坚持提高办园水平, 才能使学前教育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已达到普及目标要求的城市幼儿园, 更应在办园水平上多下工夫, 办出特色、创出风格, 把幼儿园办成民众满意的优质幼儿园。

3. 办园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这是办园体制的创新。

第一, 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才能实现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其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领导管理的力度。2010年11月底,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国十条’) ”。2010年12月初,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1年9月1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增加财政投入, 支持发展学前教育。”

2011年9月6日, 刘延东国务院委员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议》。会议上多次强调: (1) 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必须承担起加大投入的力度。一要户头单列, 每年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预算, 不再包含在基础教育之内;二要优先倾斜, 每年比上一年新增的教育经费, 首先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三要保证拨款比例。每年给学前教育的经费在同级教育经费中要占有必要比例。2011年河南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项目资金8.7亿元, 地方财政投入近12亿元投入学前教育;四要落实生均经费, 各地要制订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财政拨款标准, 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五要制定资助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能够接受普惠性教育。 (2) 开展园长和教师培训。教育部将于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政府要于5年内对本辖区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3)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为大农村包括县镇和乡村之和)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 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是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 鼓励社会参与, 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对地方政府扶持举办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解决当地群众、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根据工作实绩中央财政给予奖补。二是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入园给予资助。根据各地工作情况中央财政给予奖补。三是从2011年起, 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 包括部门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4)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一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所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是指面向社会大众的保教费收费标准与本区域内同类, 指城乡同等级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收费标准相当或低于具有办园条件, 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二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 坚决杜绝不顾条件大干快上, 采取搞运动办法提高入园率, 忽视质量和安全。三要统筹规划, 防止建豪华园, 造成资源浪费, 产生新的债务。四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五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 确保“3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其二, 各省级政府加强了领导管理工作。依据《规划纲要》和《国10条》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全部结束, 进入实施阶段。据统计, 未来三年 (2011~2013) 年, 全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9万所幼儿园, 新增加500万个岗位。预计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会提前实现。

第二, 只有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才能为普及学前教育开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

其一,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保持了法律的连续性,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1) 充分肯定了公办园与民办园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组成部分, 都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普及学前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充分肯定了在公办园或民办园入园的幼儿, 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关系着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未来。 (3)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该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 多做有利于公办园与民办园共同发展和提高的实事。

其二, 大力发展公办园, 积极扶持民办园, 既是当务之急, 也是长久之计。 (1) 大力发展公办园, 充分发挥公办园面向人人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职能, 确保广大学前幼儿享有入园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 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2) 积极扶持民办园, 充分发挥民办园自主办园、特色发展的优势, 向社会和家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前教育, 确保和满足学前幼儿享有选择的权利。 (3) 公办园与民办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自发挥优势, 共同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二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普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 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因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许多困惑, 如何使学前教育步入理想的发展轨道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大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突出问题和难点。一是办园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直属乡镇管理, 有村委会管理, 也有自己管理的, 管理混乱, 分工不明确。二是办园条件差。有的园建的不合理是家庭型的;有的室内装修不合格;有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小、卫生差;有的教学设备少且简陋;有的安全保障设施不全。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教师没经过专业培训, 未执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四是办园数量小, 入园率低。据调查有的乡镇竟然没有一所幼儿园, 加上农村幼儿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好多都不上幼儿园, 这必然造成幼儿园入园率低, 城乡差距大的现状。

第二, 学前教育收费问题突出。由于学前教育至今仍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普遍存在收费高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长都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但事实是:公办幼儿园稀缺, 民办幼儿园收费超高。民办幼儿园因为自负盈亏, 只能靠提高收费维持运转。

笔者曾对一所私立幼儿园进行过调查, 该幼儿园学前日托班一学期收费2780元, 另外读经典古文交100元的读书费, 接孩子要交20元刷卡费。而在该幼儿园不远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学前班每学期收费2000元, 在一些乡镇的幼儿园收费更低。

第三,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玩”, 在游戏中开发智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然而,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幼儿学东西多少的攀比心理,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增添识字、写字、算术等课程, 以注重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代替以开发智力为主的游戏教学。这样违背了幼儿的生长规律, 磨灭了幼儿爱玩的天性。

第四, 学前教育师资状况堪忧。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不稳, 素质不高。一是教师的学历不高, 本科以上的寥寥无几;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动频繁, 有经验的教师紧缺;三是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屈指可数。这样的教师队伍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极为不利;对学前教育的普及发展更为不利, 同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2012年10月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在全国引起轰动, 然而类似事件仍有发生:2013年4月广东省荔湾某幼儿园教师针刺幼儿等。这让我们看到幼儿园管理者责任的缺失、幼儿教师爱心的缺失, 这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悲哀!

2. 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途径

第一, 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比重,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首先要保证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虽然早在1993年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就曾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 但这一目标至今仍未实现。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保障经费投入”中再一次提到“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并将实现这一目标定到了具体年份“2012年达到4%”。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 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等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设施不全, 幼儿活动、游戏的场所严重受限, 教师待遇偏低, 而农村情况则更糟。这些不利条件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第二, 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化。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国家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统一制订。欧美国家政府投入的公办幼儿园从硬件配备到师资分配都很均衡, 家长自然会就近选择学校, 从而避免了盲目择校、入园难、入园贵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也有章可循。而当前我国的公立幼儿园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当地学前教育的需要, 因此国家应在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发展普惠民办幼儿园。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制定相应措施, 针对民办幼儿园收费高的问题, 国家应给予适当补贴来降低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公示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建议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以政府办幼儿园为主,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第三, 引导学前教育应回归自然。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好学前教育, 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为学生“减负”的口号一直喊得很响, 但学前教育中儿童爱玩的天性正在慢慢丧失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应该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爱好,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而这些正被幼儿教育“小学化”慢慢吞噬。这样不仅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束缚孩子身心自由发展, 形成机械式统一的思维模式, 错过孩子各种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

因此, 在学前教育阶段, 我们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让孩子们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在灿烂的阳光下玩耍嬉戏, 开发智力, 健康成长!

第四,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幼教队伍。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都很重视师资的培训, 把这项工作列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我国的幼教师资数量少、质量低、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幼教队伍。

其一, 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稳定教师队伍, 保证保教质量。一是通过各地政府财政直拨、村委会补贴和幼儿园提成补助来提高教师工资;二是非公办教师要与幼儿园签合同, 幼儿园要为教师缴纳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其合法权益;三是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培训进修等方面也要向公办幼儿园看齐, 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

其二,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教师,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是各大师范院校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 已经有这个专业的要扩大招生规模, 多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二是幼儿园每年择优招聘新幼儿教师;三是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补充到幼教队伍中。

其三, 实行幼教资格制, 确保幼教师资质量。一是各级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审查, 不合格的要进行清退或限期资格。二是新进教师实行先培训再上岗, 培养骨干力量,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 加强家庭教育, 提高家教质量。俗话说:“车有双轮, 鸟有双翼。”幼儿教育工作只有和家庭教育完美配合, 才能真正提高保教质量。各地政府要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利用幼教专家讲座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儿的必要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育儿知识, 使家长树立教育意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切实履行好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使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总之,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初级教育阶段, 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阶段, 学前教育的发展势必会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而学前教育相对来说更需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希望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方面要明确管理职责, 支持、帮扶、求真务实狠抓学前教育建设;从社会方面要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爱心;从幼儿园方面要全体幼教工作者坚守使命, 开拓创新办优质幼儿园;从家庭方面各家长要了解、重视科学育儿的重要性, 要掌握一些相关的育儿知识, 只有多管齐下、多方面配合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积极发展, 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

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明确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目标, 争取到2012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一年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全国基本学前教育两年的目标;到2020年, 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此, 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与机制,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

关键词: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机制,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 2009 (5) :31~36

[2]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 2009 (5) :28~30

[3]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欠账超1.6万亿[EB/OL].http://news.dahe.cn/2011/03-08/100637106.html

[4]左茹.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6) :49~51

[5]严圣禾.日本情景:学前以“玩”为主[N].光明日报, 2011.1.29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7]王薇.基于生命的塑造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9) :73~74

[8]沙莉.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资质要求——国际学前教育法律及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S1) :1~3

上一篇:人肺癌细胞/药理学下一篇:雨量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