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2024-10-11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精选7篇)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篇1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实 施 办 法

第一章评估指导思想及原则

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冀政[2001]13号)所提出的“教育厅要加强对市县两级普及高中段教育

督导、检查和评估”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含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教育及其他同等程度的教育。

第三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精神,全面推进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第四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遵循如下原则:

(一)坚持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及其他同等程度的教育同步评估,促进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带动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尽快启动、稳步实施、全面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成熟一个评估一个。

(三)坚持自愿申请、申报评估的原则,对每个县(市、区)接受评估的时间不作具体规定。

(四)坚持以评促建的原则,把评估作为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评估项目及要求

第五条评估的项目及要求根据省政府关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和当前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确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领导与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

第六条普及程度

(一)入学率: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含85%)。

(二)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七条师资水平

(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进师德建设。

(二)普通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5 %以上,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师资达30%左右,并按照学科教师岗位学历标准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三)2001年以后补充的高中阶段学校的教师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四)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需要,及时补充符合要求的教师。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各学科教育教学需要。

(五)高中阶段学校的校长均要经过任职资格培训,任职满五年者应参加五年一轮的提高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八条办学条件

(一)高中阶段教育的各类学校,在校园占地,校舍建筑面积,各类功能室配备,常规教学仪器、器材、现代教育技术、图书装备等方面,要按相应的类别分别达到省市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化高中、合格高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技工学校等相应的办学条件要求。普通高中按照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增设了专用教室和仪器设备。

(二)县(市)属高中阶段学校至少有一所普通高中学校达到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办学标准,至少有一所职业学校达到了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标准。

(三)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应有不少于3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地。

(四)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第九条教育经费

(一)对辖区内高中阶段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二)财政安排并及时拨付高中阶段学校的经常性公用经费,并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三)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四)有关部门和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没有乱收费行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收费全部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学校。

(五)落实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资助资金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六)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

第十条领导与管理

(一)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中的责任。

(二)制定了全县(市、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规划,并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范畴,分落实到位。

(三)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

(四)坚持依法治校,学校章程及制度健全,学校管理和办学行为规范,没有乱招生、乱收费、乱办班行为。

(五)坚持校务公开。

第十一条教育质量

(一)有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规定和措施,有质量评价、检测报告。

(二)有强化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规定和措施,有强化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

(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学生毕业率达到90%以上。

(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取得“双证书”(毕业证书、就业或技能证书)率达80%以上。

(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第三章评估申报及实施

第十二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工作,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参加。设区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所辖县(市、区)的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

第十三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工作从2008年开始,实行申报评估的办法。第十四条县、县级市的评估以县或县级市为单位进行;设区市市辖区的评估区别情况以区或市(大市区)为单位进行,其中高中阶段教育全部由市辖区分区举办管理的,以区为单位进行,高中阶段教育以市为主或由市和市辖区共同举办管理的以市(大市区)为单位进行。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市、县(市、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展情况,依据本办法进行自我评估。自评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的县(市、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市政府审核确定,市政府审核确定并签署审核意见后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以市(大市区)为单位评估的,先由设区市政府对各辖区及直属高中阶段学校进行评估,各区和学校都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的,由市政府提出进行评估的意见后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十六条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申报的市或县(市、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评估情况以设区市或县(市、区)为单位公布。

第十七条申报评估的市或县(市、区)需报送以下材料各一式三份。

(一)市或县(市、区)自评报告。

(二)市政府审核意见。

(三)县(市、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

(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情况表。

第四章评估结果及认定

第十八条经评估,凡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的县(市、区),由省教育厅报省政府批准后发文认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设区市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以后,由省教育厅报省政府批准后发文认定。

第二十条在评估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撤消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称号,并重新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县(市、区),在省级评估后,应切实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水平。省级评估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以后,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并作为督导重点。凡巩固提高工作不能达到要求的,应限期整改,并进行专项复查。

第二十二条在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过程中,省教育厅及时总结推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对工作不力的地方加强督导。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篇2

一些舆论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领会”为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可谓是带有善意的误读。说其带有善意, 是因为这传递出社会舆论期望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期待;而说其误读, 是因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纳入义务教育当然是一种手段, 但全会的精神是要在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到2020年, 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

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早已有之。在2010年制订教育规划纲要时, 这一议题就引起舆论关注。当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建议, 包括向上延长至高中教育, 向下延长至学前教育 (把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后来正式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 并没有提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我国的国情还不允许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当前的任务是办好九年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事实上, 通过中职免学杂费, 以及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最终是可以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国民素质的目标的。或者说, 这是实现目标更务实的路径。发展我国教育, 需要的不是虚的概念, 而是踏实的行动。

但延长义务教育的呼声一直在。这也就不难理解, 为何这次全会提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有舆论就将其和延长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呼声, 需要理性看待。很多人把义务教育理解为免费、普惠教育, 但却忽视了义务教育还有强制、均衡的要求, 尤其是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 对政府部门来说, 是强制义务, 需要履行对教育的投入保障责任;对受教育者来说, 也是强制义务, 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否则就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按照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 如果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在完成初中学业后, 必须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很显然, 根据目前的情况还不现实。

全会提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还有很多人陷入另一种误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注重普高和中职的协调发展, 更注重教育的质量。在当下, 更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统计数据, 2014年,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57万所, 比上年减少548所;招生1416.36万人, 比上年减少81.10万人, 在校学生4170.65万人, 比上年减少199.27万人。这种减少, 有适龄学生减少的原因, 也有吸引力的问题。而进一步分析发现, 高中阶段教育的吸引力问题, 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统计显示, 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9.76万人, 比上年减少55.00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76%。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55.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67.69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2.09%。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先期尝试 篇3

不懈探索,突破困境

南北发展差异大是红河州最大的州情。红河州南部地区,就是以红河为界,靠近边境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河口6个县,通称“南部六县”,是集边境、边远、少数民族、深度贫困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社会发育程度低。其中,绿春、金平、河口3县为边境县,边境线长848千米,金平、红河、元阳、绿春、屏边5县既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013年南部六县贫困总人口55.16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66.8%,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83个百分点。因此,红河州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南部、重点在南部、短板在南部。

在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红河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1981年,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红河州委、州政府做出决定,正式开办红河州少数民族高中班和高师预备班,主要面向红河州南部地区及北部高寒山区招收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并给予学生经济补助,由建水一中、个旧一中承担办学任务,进行了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为落后地区培养人才的积极探索。

30多年来,红河州民族高中班经过多次扩招,到2014年,年招生规模达500人。州财政按照每年每生2 500元的标准,下拨经费到相关学校,用于免除少数民族高中班学生的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据统计,30多年来,红河州为民族高中班投入资金6 525万元,招生8 600余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1992年,为解决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红河州在个旧一中开办了“高等师范院校预备班”(简称“高师预备班”),面向全州品学兼优、家庭贫困,且有志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初中毕业生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学校免学杂费,并补助伙食费,实行高中与中师双轨管理,成绩优异的考入高等师范院校且毕业后须回州内任教,不能升学的经过培训后分配担任小学教育工作。到1998年结束时,高师预备班共计招生287人,绝大多数学生均升入了各类师范院校深造。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高师预备班的办学探索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不仅为红河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中学教师,也为高中免费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南部开发,再推新政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中,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南部地区高中阶段平均毛入学率基本只有北部地区的一半,而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更大,加快南部地区高中教育发展,促进南北部地区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是红河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红河州委、州政府充分认识到高中教育对提升人口素质、实施精准扶贫的极端重要性,将提升南部六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对各县(市)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在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中,按照红河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两增、两减、一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教育承担起“增学”的重要任务,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为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山区农村学子就读普通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红河州启动实施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惠民政策——免除南部地区农村户口学生普通高中学费。

按照规定,享受免费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户籍条件,学生入学时具有南部六县农村户口,并出具有效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录取条件,学生录取时成绩必须达到教育主管部门划定的录取分数线,即须为正式录取学生;学籍条件,具有南部六县普通高中正式学籍,且留级、转出、退学、补习及在外校寄读不享受免费。在州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督促学校做好学生的登记造册,并按要求做好公示,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白。

该项政策实施两年来,红河州投入资金1 800.76万元,共计免除45 019人次学生学费,兑现了“学生免费入学,政府全额补助”承诺。

与高中教育的各类补助及免费政策相比,红河州此举具有以下特点:精准性,免费重点直指南部地区农村户口学生,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贫困家庭子女;普惠性,本次高中免学费实行生源地管理,受益学生都是除录取到民族高中班就读或自行选择到北部地区就读之外的南部地区高中学校农村户口在校生,这样一来,南部地区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基本实现免费政策全覆盖;系统性,在红河州财政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此次免费政策所需的补助经费坚持“两条腿”走路,即由州级协调一部分,对口县(市)帮扶一部分,体现扶贫工作的特点。

在南部地区高中免费入学的同时,经过反复论证和积极协调,红河州扩大了民族高中班招生的规模,从2014年起,年招生任务从原来400人增加到500人,承担办学任务的学校也从建水一中、个旧一中扩大到蒙自一中、开远一中、弥勒一中。同时,一方面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力度,特别把初中三年完学率列入重点考核的指标,提高初中教育质量,解决高中教育生源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学生就读高中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初中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的开展,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

三项工作齐头并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使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促进了全州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学校的积极性得到激发,2014年,南部六县普通高中学校共计招生6 581人,比2013年增加1 03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2.7%,比2013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着眼长远,不断完善

就总体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红河州而言,在发展差距大、贫困面较广的形势下,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难以满足红河州南部地区贫困学生入学资助的需要,红河州对南部地区农村户口普通高中学生实施免学费入学,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实施高中免学费入学,在全国尚属首创。但从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来看,特别是红河州自身财力有限,高中免费教育的受益面还不宽,资助水平还不高,长效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了“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要求,这是关注深化扶贫工作、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对于红河州的先期实践来说,不啻是一阵春风、一阵及时雨,有利于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把探索引向深入。

合理统筹普高中职协调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切实做好初中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志向、学业水平、个性特长选择就读高中阶段学校。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管理,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普通高中招生入学标准,积极组织和动员未达到最低普高录取控制线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路径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建立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从红河州实行的两项高中教育措施来看,“民族高中班”由于纳入了正常的财政支出,三十多年来相关工作始终保持运行良好。但从南部六县农村户口学生免学费就读高中的工作来看,由于补助经费主要由州教育局和对口帮扶县(市)筹集,常常受经费运转及经济形势变化的干扰。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自身的财力一般是无法支撑高中免费教育的,应由国家安排专门的政策性经费补助。另外,从西部地区高中学校来看,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是两块:一是学杂费收入(包括择校费);二是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目前国家政策导向是逐步取消择校生,但许多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仍然执行20世纪90年代的标准,平均每生每年45元左右,学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因此,还必须从国家的层面按照高中学校实际办学成本及物价因素,尽早出台新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

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篇4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教基„2017‟1号)要求,确保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满足适龄青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1.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精准发力。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综合考虑规模、结构、质量和条件保障,找准突出问题,聚集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坚持制度建设,注重长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完善治理体系,确保我校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到2020年,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校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办学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二、攻坚任务 1.加强条件保障。

满足高中普通水平更高的需要,完善学校办学标准,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强资源配置,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完善和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提升教育质量。

改革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普通高中课程选择性,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主要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按照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按规划、分落实好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校舍项目,按相关标准配备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学校宽带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和学习。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普及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及时补足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推动高中教师“县(局)管校聘”改革,推进教师交流、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等校际之间教师调配共享机制,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学校教育快速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吸引国家免费师范生到我校从教,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到我校任教。多种方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建立“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制度,使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具有综合教育的素养和多科教育能力。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经费投入力度,全面落实“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3.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积极推进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管理改革。开展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学校多样特色发展。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内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生涯规划、课程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加强普通高中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推动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建立学习困难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帮扶机制,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严格落实招生及考试管理制度。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严格执行“全省统一招生平台、各市州招生考试机构办理录取手续”的工作机制。不违规跨区域、超计划、降低录取资格招生。积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5.执行落实好扶贫助学政策。

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积极联系引进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奖助学金。加大特殊困难群体资助力度,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优先享受各级各类资助政策。

四、组织实施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职责,确保攻坚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学校各部门分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和落实学校教师补充、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篇5

梅州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奖励办法

市委、市政府决定,2010年全市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全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确保201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如期实现,现制订《梅州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奖励办法》,具体办法如下:

一、表彰奖励对象: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中职学校(含市直技工学校)。

二、奖励办法及金额

(一)奖励资金总额:市财政拨出奖励款1000万元和全市提前一年普高达标省奖励款1000万元,合计2000万元。

(二)奖励办法。

1.市财政拨出奖励款1000万元奖励各县(市、区)。用其中800万元奖励完成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计划毛入学率指标的县(市、区),每县(市、区)奖励100万元;如有未达标的县(市、区),剩余部分按超出百分点比例奖励给超额完成任务的县(市、区)。200万元用于奖励在“普高”工作中特别突出且对全市“普高”工作贡献特别大的县(市、区)。五华县、丰顺县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较重,可根据需要向市政府提出借款作为专项经费,年底将从奖励款中抵扣。

2.我市通过“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市”后,可获得省普高奖励款1000万元。用其中800万元奖励完成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计划毛入学率指标的县(市、区),每县(市、区)奖励100万元,如有未达标的县(市、区),剩余部分按超出百分点比例奖励给超额完成任务的县(市、区)。200万元奖励完成2010年招生任务的市直中职学校(含市直技工学校),分两部分奖励:

(1)完成任务奖:完成2010年招生任务的学校,每所学校奖励10万元;

(2)超额完成任务奖:如学校超额完成2010年招生任务,按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数每超一人奖励1000元计算。

市政府奖励达到201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的县(市、区)和市直中职学校(含市直技工学校),是以“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市直中职学校(含市直技工学校)开展“普高”工作,各级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项检查,确保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篇6

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问卷调查;考勤记录(满意率70%以上,无旷工为A,满意率50%以上,符合规定请假标准为B,满意率50%以下,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为C。)为人师表:无教学事故记载。

专业水平学历资格:学历证书 教学技能:看课和教研记录(学期内有组内以上公开课记录)3 教学能力:看课和学生问卷调查。作业指导:看学校检查作业批改记录,查阅作业本,问卷。5 教学质量:查阅学校成绩记录。

专业发展 终身学习:继续教育证书和日常业务学习笔记。2 转变观念:看课。反思交流:看教案(教案中有课后反思)和教研活动记录或家访记录(有发言)。研究行动:看教研活动记录 研究能力:看教研活动记录、做课记录(或证书)和立项通知书。6 创新成果:论文及相关成果证书。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看教案和资料。2 教学技术:看课和教案。教学方式:看课。4 教学环境:看课。5 教学调控:看课。过程评价:看课。7 教学效果:看课。

课堂教学部分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有教案和教研组按1—7的要求所作评价表及评价结果。

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 篇7

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点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这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但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接近全面普及,正在依法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的政策率先从西部农村实施,已覆盖到全国农村1.5亿学生,每年有780万贫困寄宿生得到生活补贴。2007年全国99%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位居121个被监测国家中第38位,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行列。我国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全国城乡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8.5年左右和11年。均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的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因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

2.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担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政府责任作出最为明确规定的教育类型。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从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出发,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持续提高,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为城镇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作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而且国家财力显著增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特别需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把依法优先缩小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3.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包括均衡安排财政经费,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组织校长教师培训和流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按照《决定》的精神,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步骤,一是在农村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农民工随迁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残疾学生入学率和随班就读比例,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二是重点在区域内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要使所有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由政府统一确定并予以财政保障,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并定期轮换一定比例的校长与骨干教师。城区和乡镇公办学校不再设重点校和重点班。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将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学校。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由此逐步改变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均衡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为亿万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一生发展打下更加公平和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点

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等教育之间的枢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事关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计。《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明确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任务。这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重大决策,也是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目标的战略举措。

1.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是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了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充足供给,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多数发达国家已迈入知识经济阶段,而且全面普及了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正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刚刚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从普及小学到普及初中,再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每一步都落后于城镇地区,质量水平也有明显差距。实际上,全国城乡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我国21世纪初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若没有农村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恐怕困难重重。因此,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一以贯之,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决策,集中体现了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的重大意义。

2. 广大农民群众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越来越抱有新的期待。农村教育越来越成为构筑农业基础、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关键,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性条件。我国经济乃至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全国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尽管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教育重点依然是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但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看,广大农民群众势必对接受更高水平教育提出新的迫切要求。2007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城镇地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农村普及率仅为50%左右。2020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难点在农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素质的重要环节。《决定》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新需求和农民群众新期待,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帮助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掌握技术技能,并为农村青年进入高校成才开辟广阔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具备了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利条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部分,2007年在校生总数为452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为2540.5万人和1987万人。如果统计所有初中后教育培训活动,数量更是巨大,每年参加非学历初中后教育培训的约有2000万人次,农民工参加培训3500多万人次。预计到2020年,全国15~17岁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恰逢低谷。在校生只需从2007年的4500多万人增至4950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就将达到95%,进一步覆盖农村多数学龄人口,届时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有望超过85%,进入“基本普及”的门槛。按照国家财力、学校条件和农民分担能力,如果国家资助体系和相关政策到位,分流结构和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包括鼓励资源丰裕的沿海地区为中西部农村增多就学培训机会作出更多贡献,未来13年间增加450万在校生还是有把握的。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来自农村学龄人口,而农村初中毕业生多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有利于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而且将推动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进程。因此,《决定》要求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既符合农村改革发展需求和农民群众意愿,也具备了实施的基础条件,经过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实现。

4.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将为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按照《决定》的部署,实施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方式和步骤,一是继续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地区按比例安排专项办法,二是继续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步骤,三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实施免费政策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展及质量提升,还需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和制度创新力度,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和配合教学的积极性。依托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学历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订单”、“定向”培训与务农、转移就业相结合,营造方便学习者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的环境,更好地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转移服务。

上一篇:嘉荫县第二小学科技小组活动 计划下一篇:文化创意行业版权保护的不足及解决方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