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学校

2024-06-02

河北省农村学校(共9篇)

河北省农村学校 篇1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河北省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 即通过新农村建设, 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 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精辟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更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有“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个群众身体素质不高、健身意识淡薄,文体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的农村,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也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3. 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说起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观点没有改变,如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根本就没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2 体育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受到地方人事制度建设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3.3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器材也都损坏严重,且得不到维修和补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4 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也无人过问,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区,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也失去兴趣。

4.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领导、强化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4.2 重视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3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4 加强农村体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满足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摘要:农村学校体育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 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探求农村学校体育与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7-18) .

[2]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1, (21-23) .

[3]姜乃强, 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4]侯岩.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

[5]刘玉常, 房宜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J].文化、视野, 2009, 10, (11-12) .

河北省农村学校 篇2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A。解析:B项,“傲游”的“傲”应改为“遨”;C项,“靡烂”的“靡”应改为“糜”;D项,“舍身取义”的“身”应改为“生”。3.【答案】D。解析:A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不能用于形容自然风景。B项,“行云流水”通常比喻诗文纯任自然,毫无拘执。句中用“行云流水”形容时间的流逝,不妥,可改为“白驹过隙”。C项。“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而句中表达的意思是天气炎热,故用于此处不妥。D项,“惨淡经营”意为苦费心思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地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句中运用这一成语形容在人手不足的困境中维持航空公司的日常工作,恰当。

4.【答案】C。解析:A项,状语位置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修饰的动词应该是“承办”而不是“宣布”,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在“宣布”的后面。B项,成分缺失,“增加”的应该是“得糖尿病的危险”。D项,语序不当,“昨天”这一时间状语应该放在“在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前面。

5.【答案】B。解析:A项,“缺”“地”为形声字,“武”为会意字;B项,三个字都为形声字;C项,“浅”“感”为形声字,“有”为会意字;D项,“利”为会意字,“赏”“教”为形声字。

6.【答案】C。解析: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不属于边塞诗人。

7.【答案】D。解析:《白石道人诗说》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诗歌创作理论著作。

8.【答案】D。解析:“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刘半农、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D项,郁达夫是“创造社”的成员。

9.【答案】B。解析:《南行记》是著名作家艾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0.【答案】A。解析: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11.【答案】C。解析:文选型语文教材是指以所选范文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而《国文百八课》则是以文话为中心,依据文体构建单元体系,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以理论、运用为序将知识系统化、操作化的语文教材。故C项“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说法有误。12.【答案】B。解析:语文在我国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演变历程为: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

13.缺

14.【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有关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指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5.【答案】D。解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题 16.【参考答案】

17.【参考答案】 ①以:以……为由; ②圮:坍塌。18.【参考答案】

①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缴。②如今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来看待,恐怕正直的人都没办法自立了。19.【参考答案】

选文刻画了李若谷性情率直、公正廉明、不畏权贵、爱民如子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设计题 20.【参考答案】

从结构上看,“一辆破旧的汽车”是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既起到了首尾呼应、深化情感、引人深思的作用,也能使文章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一辆破旧的汽车”还构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象征着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

21.【参考答案】 九年级的学生刚刚迈人向成熟时期转变的阶段,渴望独立,对远离家乡的远方世界充满理想性、梦幻性的期待,急于脱离家长的管束、家庭的保护,因此对“离家一思家”的情感转变不太容易体会和把握,对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困难。而曹文轩的《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意义深刻,通过流畅、形象的文字表现出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归乡,即使归乡却依旧有“无家可归”之感的种种情状。将“离乡人”微妙而又真实的矛盾心理以极其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这对引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理解“离家一思家”的特殊情感,让他们能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并思考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家园之思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之情,有着极为有效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22.【参考答案】

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活动达到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一文言文的朗读教学目标。其朗读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两个主要优点:

①教师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活动充分的意识。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形式与内容均十分丰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智能发展、思维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即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知识。案例中的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范读、教师评价为辅助,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言文朗读中语气、语调的处理,体会思考作者情感的变化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检与思考中掌握文言文朗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有感情地读,而且能够带着探索精神去读。

②教师具有强化层次朗读的意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单一地为读而读的教学方式。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简单的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出声”而朗读,而是通过分层推进式朗读,以读促思,以读梳情,从而关注对文本的体味,领悟文言韵味。案例教学的朗读活动分为四步: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如此层层推进,从文言文朗读的节奏、语速,到体会文言中的意境,再到感受文言作者的情感,逐步深入,将学生引入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心境,为后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23.【参考答案】

①案例中教师以课文变形作为课文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所谓课文变形,结合案例来看,即课文段落划分。这是课文内容及结构分析的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案例中教师却创新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课文变形分析(三种段落划分方法),切入对课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引导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入分析文本,进而在梳理了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巩固了文章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内容的旧知。

②案例中教师的点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a.点拨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课文文本分析时,没有直言划分段落.而是以“课文变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课文进行文段划分。b.点拨并非一味否定,重在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没有直接否定第一位提出“四分法”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对第二位提出不一样的“四分法”的学生的补充说明以及“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来明确正确的分法,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又保护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

五、作文题 24.【参考范文】 勇于质疑。拒绝盲从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只有在质疑声中才能不断前进。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一日日枯萎下去: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了质疑精神,亦必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永无生机,腐烂、变质、发臭。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之声,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来荡开这潭死水。

质疑是社会前进的驱动力。“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华盛顿曾如是说。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三千年前,孟子的“民贵君轻”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等人质疑承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拉开了清廷垮台的序幕……时至当代社会,我们也不乏这样的勇于质疑的“国家的良心”。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质疑者,正是他们的质疑。才促成了改革与创新的形成。他们的质疑.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质疑是通向真理的奠基石。达尔文,一位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并且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一观点,勇敢地发表出来,最终帮助世人从教会的谎言中走出来,为后世生物学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达尔文的质疑起点颇高,也许是我们目前无法企及的,但我们却可以从质疑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陈旧的观点、过时的知识。只有这样,通往真理的大门才有可能向我们敞开。

河北省农村学校 篇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 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农村地区, 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校生源不足, 学校布局分散, 规模小, 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 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2001年起, 正式开始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 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 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农村原有的中小学被大量撤销, 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为了适应集中办学, 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 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不断增多, 寄宿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的规模达到3343.52万人, 比2010增加14.56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1.97%。其中, 小学寄宿生数为1038.08万人, 比2010年增加57.11万人, 所占比例为10.44%;初中寄宿生数为2305.43万人, 比2010年减少42.54万人, 所占比例为43.67%。

寄宿制学校在解决了部分儿童上学问题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还有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安全、就餐、饮水、洗漱、卫生等等都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 另外寄宿学生很多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 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 寄宿生年龄较小, 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等等, 寄宿制学校能否为这些学生提供满足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安全和谐的环境, 是寄宿制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另外, 小学段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学校里生活, 面临着一系列社会与心理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在家庭中是通过家庭生活的自然状态实现的, 而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 教师和学生生活管理人员对于相关问题也缺少关注与培训。无疑这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为此, 对于农村寄宿制生活指导教师的调研, 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选题。

二、调查设计

1. 研究对象

调研组选取河北省青龙县, 位于燕山山脉东端, 是山区农业县, 境内山多地少, 经济比较落后, 为国家级贫困县。撤点并校在河北省青龙县更有反响, 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推行寄宿制学校的政策下, 青龙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出现了很大变化, 一批寄宿制学校也由此产生。调研组选取大石岭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官场乡官场兴龙小学、隔河头乡明德小学, 以及位于县城的一所民办学校———阳光学校。调研组在每所学校分别访谈校长、德育处行政人员、任课教师代表、生活指导教师 (全部) 、学生代表。其中选取的学生对象为各年级的寄宿学生代表, 每个年级2-3名。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访谈的方式, 通过访谈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也可以深入了解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更真实的生存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1. 现状呈现

通过对四所样本学校的调研发现, 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的管理各不相同, 每所学校生活教师的职责范围、教师的专业、年龄结构、负责学生数量均不一样, 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四所学校中, 两所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为专职, 但无编制, 属于临时聘用。专职生活指导教师的学历背景方面, 学校不是特别关注。A学校中, 有两名聘用的生活指导教师就为当地的农民, D学校中的生活指导教师则具有初中文化程度。B、C两所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均为任课教师兼职, 并且兼职教师多为寄宿于学校的教师, 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离家较近, 寄宿于学校的教师多为特岗教师或支教教师。

工资待遇方面, 公立学校的专职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A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为600元每月, D学校为私立学校, 每月为1200元。当然, 薪资待遇与其工作职责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如D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 一个人负责管理全校所有学生的住宿生活管理。

管理对象方面, 学生的年龄较小,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寄宿, 最小的孩子只有7岁, 这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D学校是从五年级才开始招生, 学校提供五到八年级的教育, 所以, 其寄宿的学生年龄多在10岁以上。

2. 存在问题

(1) 学校对于生活指导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及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活教师的重要意义, 虽然普遍认识到寄宿学生生活存在生活卫生习惯、心理、情感发展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但对于负责学生生活管理的生活指导教师的聘用, 以及生活指导教师的职责却没有严格的标准。如这几所调研学校中, 学校的领导在对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的认识上比较狭隘, 认为生活指导教师的指导职责为管好学生在宿舍期间休息好, 不打架、不出事。所以, 在对生活指导教师的任用上, 除了学校专职教师兼任生活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外, 其他兼职生活指导教师文化素质水平较低, 且年龄较大, 多为50岁以上的学校附近居住的农民。这样的生活指导教师, 面对长期远离父母照顾, 生活自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时, 是很难帮助孩子们及时排除困难的。

(2) 生活指导教师任务量大, 待遇报酬低

在调研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 生活指导教师反映, 工作量较大, 管理的事务比较庞杂, 任务量大的学校平均每个教师要负责管理100个学生的就寝。并且, 这些生活指导教师的待遇报酬还较低, 如A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津贴为600元每月。兼职生活指导教师会获得额外补发的工资, 大约二三百元每月, 但相对于付出的劳动量, 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有的学校则无份外补充经费, 如在C学校中, 由六名寄宿学校的年轻女教师无偿义务兼职管理寄宿学生的生活、学习。

(3) 生活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除了由教师兼任生活指导教师的学校外, 聘请的临时生活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多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生活指导教师对于工作职责的认识停留于简单的照管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 检查平时宿舍卫生, 他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对于学生仅停留于管理上, 而远非具有教育的含义。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多数学生反映生活指导教师太严肃、喜欢“训斥”。

3. 问题产生原因

(1) 学校经费紧张, 生活指导教师短缺

调研中了解到, 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指导教师没有正规编制, 多为兼职或临时职工, 聘请学校附近的接近退休年纪的村民或由寄宿学校的教师兼管。生活指导教师工作量大, 且福利待遇较低, 使得本来就是兼任的生活指导教师更加不稳定, 另外,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财政的困难以及学校教师编制的限制, 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很难招聘专职从事学生生活指导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2) 学校对于生活指导教师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于农村生活指导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既是对于生活指导教师管理与对于学校寄宿生生活指导工作的一个反映, 也是生活指导教师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调研中发现, 学校行政领导认为生活指导教师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与技能, 为此, 在聘请安排生活指导教师时, 对于生活指导教师专业素质考虑较少, 所以有的学校将不能很好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照顾学生生活, 并且对生活教师的工作要求也是限于“进”———“出”宿舍的这段时间 (晚自习后回宿舍到第二天早上早起后离开宿舍) 的看管。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学生们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照顾, 期望生活教师给予他们不仅仅是生活卫生的要求, 而更需要情感的呵护。

(3) 针对生活指导教师的教育培训较少

一方面, 由于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于生活指导教师认识的狭隘, 阻碍了学校领导对于生活指导教师职业素质的关注, 很少有专门针对生活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 即使有, 也多为怎么管理好学生就寝, 看好宿舍门窗之类的话语。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好像无关生活指导教师的事。所以, 对于生活指导教师的培训较少, 且内容多指向于简单地看管孩子。

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薄弱, 教师的培训费用必然给学校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农村学校在师资培训过程中, 首先考虑的是主科的任课教师, 有限的教育经费必然限制了对于生活指导教师的学习机会。

四、政策建议

1. 完善生活指导教师编制, 提高生活指导教师待遇

学校寄宿制工程仅是解决了校舍建设问题, 却没有考虑后期的相应的管理人员的配备、编制问题, 导致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生活指导教师问题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面临的巨大瓶颈。这些问题也深刻地反映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素质, 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 这样才能保证寄宿制学校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和寄宿制学校的良性运行。农村生活指导教师缺乏编制、待遇低下等是导致农村生活指导教师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国家应该首先从政策上着手, 作出相应的规定, 才能保证生活指导教师问题的解决。从目前的寄宿制学生低年级化的现象来看, 应该给予有一定规模的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指导教师编制,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的生师比, 另一方,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财政投入, 只有这样, 农村寄宿制学校才能有条件招聘到高素质的、合格的生活指导教师。

2. 明确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加强对生活指导教师评价

一个工作岗位, 其职责不明确, 就会造成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影响工作效率, 也会影响工作质量。改善的方法是制定科学的岗位职责, 进而培训员工执行岗位职责的习惯。国家应及时出台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政策法规, 对生活指导教师加大投入, 加强培训与管理。同时还需建立配套的激励制度, 如制定相应的生活指导教师考核细则及评价标准, 通过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对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 来规范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行为, 提高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加强对生活指导教师培训, 提高生活指导教师专业素质

生活指导教师应该是专业化的教师, 对他们的职业应该有专业化的要求, 相应的也应该有专业化的培训, 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工作的需要。因此, 对于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迫在眉睫。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选择的生活指导教师多数没有接收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或高等教育。因此专业知识不合理、专业能力低下, 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偏差都对生活教师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对生活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应使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知识, 以及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当然, 在对生活指导教师的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其他学校教师, 尤其是学校领导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杜育红.农村寄宿制学校:成本构成的变化与相关管理问题.人民教育, 2006 (23) .

河北省新农村住房规划 篇4

全国建设新农村旧房补偿和人口补偿《国家宪法规定..选定认购新民居政策依据:严格按照《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选定认购新民居。严禁父(母)子(女)或爷(奶)孙(孙女)之间人为自行分户,多世同堂如为单子(女)相传也是一户;有两子(女)的户,待子(女)够政策规定的年龄后才可分户。

选定认购原则:

1、一户一宅。

2、必须是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

3、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

4、尊重历史事实。

具体选定认购新民居办法:

1、完全符合《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农户,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可享受本政策补贴选定别墅,政策补贴标准每户12万元,新民居认购价格每平米1200元。

2、本户的评估总价加上政策补助不够认购130平米别墅又没有条件补齐差款的,可以选定100平米公寓楼房一处,评估资产带发放楼房钥匙是一次性退给本户,具备选定别墅条件的户自愿选定公寓楼可以满足本人意愿。

3、对于违反《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一户拥有二块宅基地或者多宅的,无论原有几处房产,只能选定认购一处别墅,其他房产按评估价格给与补偿,多出的宅基地依法收回复耕。

4、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子女户(1980年1月1日之后夫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子女均已结婚并在本村居住,新村内最多可照顾该户选定认购两处别墅,第三子(女)包括第三个子女在内以上的子女,照顾其新村100平米公寓楼。尚未结婚的子女待其结婚后,持结婚证、户口本向本村委会申请,可享受本条政策。结婚后,已享受本村购房补贴政策,又搬回男(女)方居住地,村委会有权收回新民居。

5、有本村户口,无房产,且不再村内居住,长期在外工作的可享受分给100平米公寓楼政策。

6、有本村户口尚未结婚的子女,男子在本政策执行的本年度内满22周岁的,可享受补贴政策认购别墅。由于女子涉及的是招婿问题,所以必须带结婚后,持对象户口迁入证明,结婚证等有效证件放可享受政策。本年度之后陆续满22周岁的本村户口男子,可按本政策执行,依据本人年龄,在政策执行的年度内,选定认购。

7、凡是有2个子女以上包括2个子女的户。其中的女儿在2009年7月1日以后招婿的,持

I 共四页

爱眼设置

对象的户口迁入证明和结婚证均只能享受100平米公寓楼一处政策。

8、对于本村的非农业户(只限整户,不对个人),在村内长期连续多辈居住目前仍在村内居住的且本户有宅基地证有房产的户,可照顾享受认定别墅政策。对于无宅基地证有房产的户,可照顾其100平米公寓楼一处。

9、对本村的非农业户,不在村内居住,有宅基地证,有房产的(包括有宅基地证或有房产的)均照顾100平米公寓楼一处。无宅基地证,无房产的可照顾其按成本价(1200元/平方米)购买100平米公寓楼。

10、本村农户其子女已转非,尚未就业且未结婚,待其结婚后持结婚证及户口迁入证明项村委会申请可享受100平米公寓楼的照顾政策,该公寓楼不允许出租、出售,长期不住的(连续半年以上)由村委会收回。

11、新民居位置的选定,按本村村民签订协议的顺序号进行,有证照经营的卫生所,商品铺,农家院,可优先选定。

12、本政策正式出台后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孩子不分男女今后均不享受本政策补贴。

13、本政策正式出台后迁入示范区村街的户口(新婚迁入除外)不享受新楼选定认购政策。

14、本政策正式出台日前约定俗成出嫁(招婿)的女(男),已形成事实婚姻无论其是否取得结婚证,户口是否迁出本村均不享受示范区选定认购新民居政策。

15、本政策正式出台后,不管是否违反政策,买卖过户宅基地证的一律不享受本政策。

16、自本政策正式出台后办理离婚手续的只能有一方可享受本政策,享受方由离婚双方协商或法院裁定。

17、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一户以任何理由重复享受补贴政策。

18、本政策的最终解释权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河北省农村学校 篇5

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以农村社会管理为视角, 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可以代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高、中、低水平的城市, 即唐山、保定、张家口进行深入了解,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共回收调查问卷780份, 其中有效问卷752份, 有效率为96.41%。调查内容主要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民对当地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认知、未来预期等。

1 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文化活动多样化, 集体文化活动缺乏

1.1.1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多样化

在针对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文化活动调查中, 农民的选择不再是集中看电视、看书、看报和打牌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前几年相比, 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所占比例正在下降。2008年与2012年农民日常文化活动的比较结果见表1。

%

同时, 农民个体文化活动方式逐渐多样化, 上网、文化表演等形式逐渐活跃, 农民参与比例接近10%, 与往年相比有很大提升;唱卡拉OK (歌舞厅) 、跳舞或健身活动等新潮的文娱活动也逐渐渗入到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相对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中, 老年群体的参与度较低。虽然他们的空余时间相对于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更加充裕, 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被调查的村庄很少设立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群体平时的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晒太阳、看孩子。调查结果显示, 有24.49%的老年人平时的活动就是在家帮儿女们带孩子。与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不同, 老年群体偏好戏剧、历史类节目, 但是能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娱乐节目比较少。

1.1.2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除了个体性文化活动, 集体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丰富的个体文化活动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较为缺乏, 但与往年相比, 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还在不断多样化, 文化下乡活动、各类演出、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均有涉及, 具体见图1, 其中农村露天电影是农民一项比较重要的文化活动, 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也占很大比例。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农民集体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的。通过调查发现, 农民对文化下乡活动的满意度不高, 不满意的比例高达43.6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主导的集体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虽然集体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但是内容空泛或脱离农村实际情况, 开展活动的频率小, 这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原因。

1.2 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封建陋习普遍存在

由于现代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 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或节日感兴趣的农民群体逐渐减少, 尤其是青年群体。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83.58%的农民感觉村里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 青年群体缺乏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关注度。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庙会活动的开展频率正在减少、农民参与度逐渐降低, 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如今的庙会活动缺乏特色, 无法激起农民参与的热情。除了春节、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呈萎缩趋势外, 传统的民间工艺技术的保护和继承也受到很大冲击。

在问到“你村里赌博的人多吗?”时, 仅14.08%的被调查者表示本村“没有赌博现象”。在参与赌博的群体中, 数量最多的为中年男性, 占46.86%;其次是中年妇女, 占20.71%;再者是老年人, 占14.85%。其中49.72%的农户认为, 形成赌博风气的原因是村里的娱乐活动太少;30.03%的农户认为, 赌钱玩着刺激、有意思;20.25%的农户认为, 玩牌赌钱比较容易把大家聚在一起。

调查算命等迷信现象时发现, 有一半的农户表示自己算过命, 被调查者表示一般在家里有病患、子女订婚或结婚、给新生儿起名字、家里孩子考学等情况下去算命。调查数据显示, 95%以上的农民每次花费在10元以上;其中花费超过30元的被调查者超过30%;更有甚者, 个别村落的著名“大仙”、“天师”等单次收费超过100元。这说明当前农民对算命的信任度很高, 且愿意在这一件事上花费金钱。

1.3 婚丧嫁娶民俗衍生出新型文化产业

婚丧嫁娶是家庭中的大事, 对于农民来说尤其重视, 现今专门服务于婚丧嫁娶的民间乐队就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文化产业。调查结果显示, 78.88%的村民表示婚丧嫁娶时会请民间乐队来助兴表演, 而且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乐队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如唱戏、歌舞、相声小品、二人转、魔术杂技等, 其中农民请的最多的是唱戏表演和歌舞表演, 分别占34.37%和30.48%。

在调查民间乐队花费情况时, 被调查者的支出存在差别。94.92%的被调查者表示花费超过500元, 且在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区间比较集中, 所占比例分别为27.08%和27.93%, 这一情况说明农村在婚丧嫁娶上聘请民间乐队的投入并不小。

1.4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电视、手机仍然是农民家中主要的文化设备, 二者占67.88%的高比例;其次是影碟机, 占15.53%;受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自身收入的限制, 电脑、数码相机等相对高端的硬件设备在农村家庭中的购买率较低, 电脑占11.20%, 数码相机仅占5.4%。

在调查村镇公共文化设施时发现,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如有线电视安装、网线铺设、广播站、体育场地、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广场、报栏及户外健身器材等, 但并未普及。对于村子里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 56.65%的农户表示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 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1.5 农村文化队伍年龄大、人数少、技术低,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在调查文艺队伍建设情况时发现, 文艺队伍中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队伍的规模不大, 大于20人的队伍仅占14.23%。在文艺队伍的专业技术方面, 专业人员较少, 仅占7.48%。针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性方面, 被调查者年龄越小, 热情度和积极性越低, 30岁以下的农民仅有21.67%表示愿意加入。综上所述, 河北省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处于基础阶段, 文化工作者专业技术不高, 数量不多, 年龄偏大, 在今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建设。

2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制约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宏观经济政策、个人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其发展,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之上, 从政策、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及区域位置等方面着手, 利用交叉列联表方法, 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对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

2.1 政策因素

由分析以往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可知,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文化建设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 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下放到基层落实不了。原因如下:首先, 从政策方面, 河北省出台的文化政策仅仅是纲领性的总体计划, 并不具体且不详细, 导致基层政府不知如何开展文化工作;其次, 从政府工作人员方面, 对落实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审批、考核等制度不明确, 许多文化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后仍然是农民身份, 客观上打击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以上两点说明河北省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应继续深化、细致文化建设工作内容, 具体落实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

2.2 经济因素

选取民间乐队的花费情况作为列变量, 且其花费为单次聘请乐队支出额, 选取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作为行变量, 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发现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关系较复杂, 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 家庭总收入水平与聘请民间乐队花费情况的交叉列联分析结果与本次调查预期的结果不一致。大多数农民在聘请民间乐队上的花费处于500~1 000元和1 000~1 500元这两个范围内;家庭收入水平“中等偏下”, 乐队花费超过2 000元的也比较集中, 且高出“中等偏上”家庭近5%。这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的家庭在婚丧嫁娶场合更加注重形式, 喜欢大操大办;而相对收入水平偏高的家庭并不太在意, 认为没有必要消耗过多的金钱。

2.3 区域因素

河北省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同, 区域因素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影响。地理位置离城市越近, 农村大学生愿意回村就业的比例越低, 山区的被调查者表示, 村里的大学生“相当部分回村就业”比例为10.4%, 而城市郊区的只有6.9%。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就业机会较多, 就业环境远远优于农村, 越靠近城市的村庄交通越便利, 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乡土情结”, 又可以在城市获得更高的就业环境;也可能是越靠近城市的村庄, 经济水平越高, 在城市就业的经济压力比山区农村的大学生要小很多。家庭地理位置与大学生返乡情况的关系见表3。

3 对策建议

3.1 地方政府应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工作思路, 将单纯追求经济绩效的工作重心转变为经济文化两手抓、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建设内容, 切实做好当地农村文化建设, 不形式化, 不做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落实文化建设内容, 规范相应制度: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制度, 建设农村文化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 文化建设资金除了政府划拨之外, 还包括社会筹资, 不论哪种资金都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都需要不断总结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规范人员管理制度, 调查发现, 河北省村文化干部或文化能人的政府编制得不到落实, 有的工作人员工作了几十年仍是农民身份, 这一现象极大挫伤了其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队伍中大多数人是业余村民, 专业性不高、年龄还偏大;三是规范法制管理制度, 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防止出现资金挪用、贪污等现象[1]。

3.2 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差异

以年龄为划分依据, 发现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不同;以区域位置划分, 发现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程度和重点不同。基层领导应当根据这些差异区别对待, 解决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文化建设的结构性失衡。对于青年群体做好引导工作, 防止其沉迷网络、赌博等, 浪费青春。“由于经济条件对上网消费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对网络操作和网络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的影响及年龄增长形成的惯例思维对新生事物的排斥等, 农村老年群体正在被以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边缘化”[2]。老年群体的闲暇时间更加充裕, 也增加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基层单位可以针对其需求特征组织一些场面热闹的文化活动方式, 如看戏、文艺演出等, 以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地区也有其不同文化需求, 越接近城市, 其硬件设备越完善, 文化建设应注重形式、内容;越接近山区, 应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文化器材、网络信号等。

3.3 政府应鼓励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基石, 大力推进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乡村是民俗文化发源地,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民俗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发展至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 要加以保护。要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内涵, 不仅是“文化遗留物”, 更是当下活生生的文化现实, 发展当地民俗文化不仅要传承历史, 更要使之成为一项可获得经济效益的“阳光产业”, 为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3]。

参考文献

[1]董焕敏, 张霞.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以苏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2, 34 (9) :74-77.

[2]王见敏.基于农村居民秉赋视角的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来自湖北省A市L镇的实地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4) :76-88.

河北省农村学校 篇6

“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招生对象为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村后备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复转军人等有志在农村创业的青年, 旨在通过2~5年的正规中等职业教育, 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技能、可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根据有关要求, 报名者须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年龄在45周岁以下。学校统一录取, 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学员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有关待遇, 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 连续发放两年。

该项工程将由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 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广校和电大分校为阵地, 与各地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教学点将设在乡镇成人学校、联办单位的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等, 方便学生就近学习。

有关学校拟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及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 各地也可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开设其他专业。修业年限为2~5年, 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5年。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修相关课程, 参加各类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努力工作, 业绩突出, 带动作用明显, 受到相关部门的嘉奖等, 均可换算为修业学分。在规定的5年内修满学分, 即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河北省促进农村消费的激励措施 篇7

一、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 要促进农村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关键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河北省农村的现状而言,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要调整种植结构, 增加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三是要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调整和优化农产品转化增值,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 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区域协调、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加强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农业竞争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以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二是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 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 取消不合理费用;三是要搞活农村经营体制, 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创业, 创造条件发展乡镇企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条件, 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

三、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在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二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扩大其为农民提供贷款的覆盖率, 对农民消费信贷给与利率优惠, 使其成为农民贷款的主要途径;三是要加强医疗单位收费的监管工作, 减轻医疗费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 这对于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

企业不仅要只重视商品生产, 还要重视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农村市场的开发, 离不开完善的流通体系:一是要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发展规范化的连锁超市、便利店, 优化农民购物环境;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连锁化的农资流通体系。

五、关注农民消费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企业要想在农村市场分得一份美羹, 企业在了解农民的需求上多下功夫, 研发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 才能能赢得农村消费者的青睐。

六、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倡导合理消费

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化, 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消费, 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理的消费结构:

七、网购拉动农村内需, 释放消费潜力

网购改善了商品流通体系, 弥补了县域地区实体零售的不足, 消费者不必奔波到一二线城市购买商品, 仅需在网上挑选、网上支付和物流快递就能买到在当地买不到的商品。网购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 更是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同等待遇和机会。但是网购的盛行, 需要相关配套措施, 如物流、售后服务等, 都需要及时跟进, 才能持续地刺激农村消费, 拉动内需。

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进步, 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在逐渐增加。此外, 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和农户, 发展速度缓慢, 消费信贷未能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推助器”。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就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 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 需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加强农民消费观念的引导, 只要各方面齐抓共管, 河北农村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 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指日可待!

摘要:扩大内需, 特别是消费需求, 是建设经济强省,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立足点。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缓慢, 不仅消费总量低、比重小, 而且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该论文针对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力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基础设施,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建雄.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09, (5) .

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村妇女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想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科技文化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 是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和程度, 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结晶并逐步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次调查共选取3个样点, 分别是石家庄市鹿泉市, 保定市安新县, 邯郸市临漳县, 共涉及7个乡镇、1 0个行政村。有效调查问卷272份。

如表显示:河北省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与年龄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 即年龄越大, 其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龄越小, 其受教育程度越高。但从整体看, 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还很低。从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情况来看, 1 8岁~1 9岁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43.1%;30~4 5年龄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为38.3%, 45岁以上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均表现为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

二、河北省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 农村妇女知识化进程的快慢,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 拥有近5万个行政村, 5300万农业人口, 其中农村妇女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而目前, 农村妇女大多数是以科盲、半科盲居多, 靠经验种田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没有技术专长,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保定市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 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女状元大专班”, 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妇女培训基地, 培养出的新一代农村妇女科技人才, 无论是科技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还是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都日渐高涨。目前, 6 0%毕业学员建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为发展农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谐和全面小康的社会, 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日益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关键。

2. 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

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高, 自主性参与程度较低。其中, 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新事务的感受较敏感, 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较强, 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符号有更清楚、深刻的了解。所以, 工作能力的积累、知识的积累都胜于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可见, 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水平, 是提高她们政治参与水平的一个最根本的办法。

三、河北省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1. 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 禁锢着农村妇女的价值取向

自我国成立, 把男女平等作为国策, 制订了切实保护妇女权益的措施。妇女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但受长期的儒家思想影响, 受传统文化束缚,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女性影响更深。河北省广大农村家庭中, 仍然沿袭着与农业文化相适应的“男主女从”的传统封建文化。在农村妇女的潜意识里, 传统的女性角色还左右着她们的意识和行为, 女性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承担者, 农活、副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都压在农村女性身上, 但劳动价值却不被肯定, 得不到社会认同, 自卑、自弱、自轻占了主导地位, 家庭观念、从属观念较强, 自卑自弱, 主体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农村妇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2. 现行农村教育体制, 影响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育体制是指在国家教育制度下, 农村系列、体系的要素配置原则和农村教育的运行原则及其总和。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无论在观念还是制度上, 我国在农村妇女教育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目前, 农村教育主要以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为主,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薄弱, 而且在体制上没有可靠的依托, 发展中困难重重。这种状况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只有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 缺乏职业的劳动技能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缺乏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终端环节。农村妇女的成人教育也多为零打碎敲、层次较低的短期培训, 管理不成体系, 缺乏统筹规划, 发展极不平衡, 农业生产、乡镇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缺乏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兆锋:湖北省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河北省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篇9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本文从体育参与特征的视角,对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改进与发展对策,对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体育参与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2.2.3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状况

农村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以1—2次为主,占总数65.2%;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24.3%,3次及以上的仅占11.1%。(见表1) 57.1%的农民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min之间。72.2%的农民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散步、秧歌、武术、羽毛球。

3.2 河北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状况

3.2.1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

体育消费是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家庭的消费行为。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承担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在被调查的农民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占总数的31.6%。在有体育消费的农民中,年平均消费1—100元的占75.3%,消费100—150元的占19.5%,消费150元以上仅占5.2%。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无显著差异。

3.2.2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物性消费,主要指购买体育活动的体育实物,如运动服;第二类是观赏性体育消费,是指购买门票、入场券等,观赏体育比赛与表演的行为;第三类是参与性消费,是指购买体育服务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体育彩票、参加体育培训等。在有体育消费的农民中,实物性体育消费比例最高,达88.7%;参与性体育消费比例为9.2%;观赏性体育消费仅占2.1%。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无显著差异。

3.3 影响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调查表明,影响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没有余暇时间占73.6%,其他依次为经济收入、生活压力、场地设施、锻炼方法、锻炼意识、缺乏组织。(见表2)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加强宣传工作,让农村居民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

4.2 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兴建体育场地设施。

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场所是在街道广场等一些不收费的活动场所,所以,政府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发展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基础设施,积极为农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4.3 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

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4 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

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43-46.

[2]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5) :96-97.

[3]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5) :592-594.

上一篇:手法整复外固定下一篇: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