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2024-06-02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精选7篇)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1

计算机的诞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发展是社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林业的发展中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林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国内林业发生巨大的改变,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早日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1 计算机在林业中应用的基本现状

1.1 计算机应用于林产工业

计算机技术初步进入林业发展时,主要是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木工机械上的应用,到目前为止电控系统PC控制技术仍然是木工机械控制系统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同时计算机设计技术在林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木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弊端。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步较早,通过数字控制技术建立了木材采运设备数据库,同时研究开发出了计算采伐与更新成本的软件。

国内外的林产工业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合理的应用而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为林业在化工产业以及木材加工及废物利用等方面都取得相应的成效。

1.2 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

经营与管理是产业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经营与管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方式中,才能够优化管理,降低资源的浪费度,为企业找到最佳的经营与管理方式。

Siegfried研制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是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它可以为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条件。软件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多个数字模块实现计划和管理。例如制定订货明细表、以及工艺卡片的自动生成。该系统同时具备装备误差测定。除此之外,木材销售计划和分析系统———TASPAS程序已经在销售部门得到一致的认可,可以有效的进行制定销售计划以及销售分析。

1.3 计算机技术在森林培育方面中的应用

生物学的研究与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脱离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的技术水平上来反应生命的发展规律,生物分子信息数据必须借助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可以发挥其储存量大以及运算速率快的特点有效的解决大量的数据分析问题。目前为止,计算机技术在生物核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分析数据库、染色体图谱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计算机广域网、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林业在飞播、飞防作业中的弊端,可以大量减少人工的劳动力节约成本保护环境。

1.4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林业勘测

计算机技术通过摄影技术,遥感技术,工程测量及地球动力学等技术进行林业勘察和测绘并相互融合,使得林业勘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航空影像扫描技术对森林管理和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卫星图像扫面可以有效对森林特性,管理规划进行评估。英国Parker R.C.在森林清查中,计算一定高度以上的干梢直径,应用微型计算机和能够定量分析干形的专用软件,将远程林分速测镜与传统清查的数据处理联系起来。

2 计算机在林业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林业的发展中同样如此。林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个部门将计算机应用列为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国内计算机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林业方面主要体现在行政和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报表的制作,数字的统计等等。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林业系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林业有关部门领导对计算机技术没有重视起来,管理制度没有健全或者是完善,对林业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较小。

3 总结

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将林业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合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林业的发展当中来是从事林业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博大精深,需要投入更多财力与物力加大对林业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林业管理信息集中化,林业发展机械化,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带动林业的发展吗,促进社会的进步。以上是本人个人的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余雅福,林而达.计算机农业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1.

[2]李冰,王宛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

[3]吕浩.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2.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2

当前形势下,林业工程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苗木养林、以林木生产深加工林、以发展果业林等模式,通过科学生产、妥善管理等模式来保护林业发展,农林牧副渔同步经营的模式,逐渐打造出了集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既具有经济价值、兼具生态价值的经济林。主要采用林草相间种植、林渔同步经营、林菜与林果共同栽培等模式,以此来充分利用林地,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打造出一个动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最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林业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地方责任制发展模式

地方林业管理部门主管负责林业工程监管,全权负责指导、检查并监督林业工程建设,并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执行国家的林业政策制度,积极指示发布林业工程的相关原则、政策、制度、法规等,同时,不断进行引导,确保林业工程建设的高效开展。地方林业主管部门遵照特定的政策、法规等来指导林业工程建设,积极检查林业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审核林业工程资金的数量、使用以及归属等,集中归纳总结林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等,并负责有效推广。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同样负责相关工程任务的展开、落实以及完成等,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朝着地方责任制管理方向发展。

1.3品种日益丰富,关联性发展

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林业品种研发进程不断加快,林木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工程不但能独立发展,而且还实现了同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同步发展,依托于林业带动了关联性行业的发展。当前来看,日益丰富的林木品种,为与之相关的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在逐步打造出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相结合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工程建设形成了一个经济辐射范围,形成了多个林农生态圈,该生态圈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兼具生态功能,林业工程技术也刺激了其他关联性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正在支持并带动林业经济逐渐朝着正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4林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的加快,林业工程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各种林业技术被逐渐研发出来,被推广与应用于林业工程。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创新方向发展,依托于传统的林业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创造出全新的林业技术,各种新型林业品种得以培育、种植,林木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我国也积极引进国外林木品种,使我国的林木结构更具多元性、复杂性。

1.5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新时期,生态环保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健康、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更多的生态化林业技术正在被逐渐引进,林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审核力度,严厉打击非生态林业品种的`培植。林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积极践行国家生态林建设标准,加大力度研发生态林业种植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是生态环保形势发展的结果,也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大势所趋,未来的林业工程技术只有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才能支持整个林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2.1积极更新林业品种

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源上控制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维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支持并带动着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可以围绕天然林进行分类,不断更新林业品种,积极引进新型品种,优化林业资源的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并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生态圈,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建设与健康发展。任何一类林业品种、资源等的引进、培育与发展都应该以生态、健康、良性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积极意义。

2.2生态化可持续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林业种植技术、培植技术,都应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技术所建设培育的工程项目,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本着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思想理念,从林业技术的引进、研发到推广,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林业品种,同时,应该制定林业技术生态化发展的法规制度,严格要求林业经营企业在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化经营。

2.3创建防护林工程系统

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应该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支持防护林建设,拓展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形成一个健全的防护林工程系统,利用防护林系统来防护自然灾害,发挥其自然环保功能,形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化防护系统,从而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

3总结

新形势下,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全新的目标和方向,主体趋向于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工程技术得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以林养林模式,支持并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的良性发展,推动着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印,杨晓春A浅析林业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体系[N]A中国工程咨询,(11):20-22。

[2]熊炼A林业工程监理的特点及现状分析[N]A林业资源管理,(4):5-8。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76-03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

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一)设计原则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保证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安全性。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在规划时重点突出以下几点内容:

1.面向政府需求: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2.面向行业管理:实现林业项目申报审批、汇总、上报等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面向社会服务:缩短林业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为社会办林业提供服务的需要;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二)项目建设总体内容

如图1所示:

建设一个统一服务门户:全国林业造价网。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改进和完善林业信息服务功能。

提供两类服务: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林业行业信息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行业相关信息资讯服务。

实现四类业务管理:林业项目申报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典型案例库管理。

构建林业造价数据中心,实现林业行业信息共享。

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包括:安全体系、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同时完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1.总体架构

为了解决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主要问题,满足业务功能和建设理想的IT架构,从系统的需求出发,严格按照模块化规划、分层构建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基于SOA的设计理念构建IT架构,建立不同层次的核心系统平台,通过这个核心平台构建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完整、灵活的流程定义,在系统中提供信息发布、项目申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统计分析等,实现资源整合、交换,实现松耦合的整体系统软件架构。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发布,可以通过分类、文号、发布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4

1 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优势

当前, 容器育苗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林业工程建设中,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该技术的主要优势有哪些呢?

1.1 促进了苗木根系的生长

首先, 引入容器育苗技术后, 形成了良好的苗木根系结构。与技术引入前相比, 苗木的成活率更高。其次, 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后, 在移栽苗木时, 减少了对苗木根系的破坏, 保证了苗木的正常生长。同时, 苗木适应能力强, 不需要经过较长的缓苗期。除此之外, 在营养不足的土地上, 苗木的成活率也相当高, 可以达到90%以上。

1.2 实现了育苗作业的机械化

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后, 实现了育苗作业的机械化。首先, 提高了育苗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将更多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 从而投入到苗木管理当中。其次, 减少了人员、资金的投入, 有效的控制了工程成本。除此之外, 该技术在使用中, 由于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受到了施工人员的好评。

1.3 满足全年生产的条件

一般而言, 采用容器育苗技术, 主要是在日光温室或者温室大棚中来育苗, 这样不仅管理很方便, 而且减少了外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干扰, 从而促进了苗木的生长。除此之外, 这种技术可以在全年的任何季节中实施, 减少了林业工程中的季节性影响, 从而实现了全年生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 推动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

1.4 有效的控制苗木的营养成分

采用容器育苗技术, 普遍选择营养土来育苗。这种土质中包含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可以满足苗木生长的需求, 从而促进了苗木的快速发育、生长。除此之外, 有效的控制苗木的营养元素, 可以缩短苗木的生长周期。在此基础上, 推进了苗木工程的产业化、规模化、集成化发展。

2 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结合实际的育苗经验, 从选择场地、容器、育苗、施肥、移栽、后期管理等多个方面出发, 对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2.1 选择育苗场地

当前, 在实施容器育苗技术时, 主要采用日光温室作业或者温室大棚作业。这种培育方式可以对苗木生长的温度、湿度、水分, 以及营养进行有效控制。与传统的育苗技术相比, 容器育苗实现了管理方式上的人性化。除此之外, 选择以上场地, 可以满足苗木生长需要的条件, 促进了苗木的快速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 在选择场地的过程中, 建议选择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的地方。

2.2 选择适当的育苗容器

在选择育苗容器时, 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植物的种类、规格, 以及生长的周期等。当前, 林业工程实施容器育苗时, 普遍选择无纺布网袋容器。然后, 针对苗木种子的大小, 确定出具体的规格。通常情况下, 针对颗粒比较大的种子, 要求无纺布网袋容器的规格为:20cm×20cm。另外, 对于颗粒比较小的种子, 要求无纺布网袋容器的规格为:6cm×10cm。由于容器是苗木生长的重要环境, 所以在选择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提高重视度。

2.3 基质配置与播种

基质由多种混合料配置而成。在配置的过程中, 应该保证原料形状均匀, 大小一致。同时, 还应该控制好原料的湿度, 避免在容器中出现湿度程度不同的现象, 从而对苗木的生长造成了影响。另外, 在播种的过程中, 需要按照苗木生长能力的强弱特点, 做好种子的预处理工作。针对发芽能力比较强的, 可以播种一粒种子。相反, 对于发芽能力较弱的种子, 可以适当增加播种的数量, 一般以2 到3粒为宜。

2.4 容器方式的育苗

在容器育苗中,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将调配好的基土放到塑料杯中, 控制好填入量, 一般以95%为宜。在播种前, 首先要对种子进行催芽。播种好后, 及时浇水, 保持土壤中的水分。等到种子出芽后, 可以增加浇水的次数, 促进其快速生长。等育苗成功后, 要做好湿度的控制,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湿度过高, 就会导致根系腐烂、死亡。反之, 温度过低的话, 就会延缓苗木的生长。不仅如此, 还要合理的控制温度。通常情况下, 可以利用遮阳网、喷水、棚内加热等办法, 来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此外, 还要做好施肥的工作。苗木在生长期, 主要给予氮肥。施肥完成后, 及时冲洗叶片。幼苗出土10 天后, 容易引发各种猝死病。鉴于此,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有效的预防病虫害。比如, 喷洒适当波尔多液, 给予通风换气等。

2.5 苗木移栽

在幼苗移栽的头一天, 用水将苗床浸透。然后, 起苗、移苗。同时, 按照幼苗发芽时间的早晚, 进行分批。首先, 将幼苗放入到配置好的溶液当中, 根系沾到溶液后, 立即移栽到容器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移栽的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根系的深度。一般情况下, 以溶液刚没过根系为宜。最后, 移栽完成后, 如果芽苗状态萎靡, 应该及时更换。

2.6 容器苗安全过冬

在容器育苗中, 失去了土壤的保护作用, 很容易被冻害。如果根系被冻坏, 不仅会延缓植物的生长期限, 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病虫害。针对以上问题, 应该将苗木放置于高于临界温度的环境下, 以此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具体来讲, 在冬季给植物提供保温环境, 避免受到冻害。春天来临之际, 将植物移出环境外, 帮助适应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容器育苗技术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实现了苗木的规划化、产业化培育, 与传统的育苗技术相比, 具有更大的优势。正因为如此, 该技术当前在林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还应该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场地、容器的选择, 苗木的浇水、施肥、移栽、管理等。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苗木的快速、稳定生长, 从而满足生态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国良, 线明中.在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分析[J].民营科技, 2015 (01) .

[2]王维举, 丛守业.浅谈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2) .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5

林业工程研究,主要是对树木的种植以及采伐使用过程中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强化对播种环节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的规划和设计,完善对种植环节的流程体系的建设,实现其科学合理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同时需要引进环境学和农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对种植基地的整改工作,改善了培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养护工作方面的纰漏,导致很容易引发树木死亡的情况,由于后期养护工作缺乏严谨的技术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系统的良性发展,阻碍了树木种植工作的开展。在树木的养护技术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1强化对土壤含水情况的管理

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对于水分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定量,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过高时,会导致树木根部腐烂,严重时会引发树木死亡。当土壤缺乏水分时,树木的根系无法在土壤中汲取充足的养料,导致树木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难以维系生命,致使树木处于生长静止期,严重时同样会引发树木死亡。因此,养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在于保证水分的平衡。土壤中由于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元素,使得植物在吸收水分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吸收需求的养料。在对土壤的含水量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必须根据其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化验,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出科学的水分含量。由于在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在降雨后,温度偏低,这时候,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如果是持续高温且干燥的天气,树木缺水会导致灼伤而造成死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种植管理人员充分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适度的人工灌溉工作,保证土壤的水分含量,维持在一个适合树木生长的范围之内。

2确保肥料的科学供给工作

在树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大型乔木而言,由于其需要的肥料要求较为特殊,因此在肥料供给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由于乔木生长中的根系发展不够,导致往往在肥料吸收方面,往往集中在固定的区域之中,所以需要在肥料的供给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控制,要根据不同树木种类的特点,构建出完善的施肥计划,提高施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与此同时,要求在施肥的过程中,加强对有机肥料的使用,避免因为使用单一肥料导致土地板结现象的出现。在使用有机肥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有机肥料进行充分的腐熟处理工作,保证肥力的有效提升。同时,施肥的时间尽量以白天为宜,避免因为阴雨天造成肥料浓度和区域的不均匀情况的发生。在施肥中,要注意减少肥料触及叶片,避免引发叶片烧伤的情况。在树木养护管理过程中,应该将营养液直接注射到树干之中,以满足树木对于营养的基本需求。在营养液注射的过程中,应该做好钻孔的消毒工作,避免因为工作失误引发感染。

3加强对杂草的处理工作

在树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土壤的整改和处理工作。使用中耕技术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的方法,通过中耕技术,能够提升土壤的通透性能,提高土壤的温度,促进了肥料的快速分解。根据林业工程的特点以及肥料的使用情况,分析整个园区的土壤很容易出现僵化和板结的情况。因此,要求根据不同的树木年龄,制定出科学的土壤松动程度,在肥料施加情况的配合下,保证最大化的施肥效果。同时,在植物生长的茂盛时期,应该加强对杂草的清理工作,减少杂草和树木争抢养分的情况,保证树苗的健康茁壮成长、通过杂草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在杂草处理中,应该坚持尽早进行处理工作,避免出现大量滋生的情况。在清除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4强化病虫害的防护工作

在病虫害的防治环节中,应该坚持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由于树木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原因,因此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减少农药和化学药物的使用情况。所以,就要求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尽量采用生物手段,合理引进病虫害的天敌,同时有目的的经营病虫害天敌的生存坏境,加强对病虫害数量的控制工作。同时,还要通过综合手段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运用物理手段,强化对病虫的诱杀和清除工作。当需要进行药物防护时,要注重对农药的使用浓度的控制,避免因为药物危害到病虫害天敌的生存。

5结束语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6

1 选择抗旱树种

坚持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生态效益优先,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 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树种、并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用材林如杨树、刺槐、侧柏等;经济林如板栗、核桃、柿子、枣、石榴、花椒、杜梨等。

2 使用抗旱保水整地技术

抗旱保水综合整地是指通过土壤结构的改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 减少集中径流水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运动及土壤表层的水分损失的综合技术措施。其主要技术措施是在进行带状或鱼磷坑整地时, 将有机肥施入土壤中, 通过整地使树木根部形成下洼的微地形, 以保墒蓄水。

根据地形地势, 选择不同整地方式。 (1) 陡坡地采用鱼鳞坑整地, 长0.81 m, 宽0.5 m, 深0.3~0.4m。挖坑时表土堆于坑的上方, 心土放在坑下方, 然后在鱼鳞坑的两侧坑角水平开挖1 m长的积水槽, 蓄水槽横断面为梯形, 上口宽0.2 m、下口宽0.1 m, 深0.2 m, 用心土修筑鱼鳞坑外沿、坑面比坑里高0.1 m, 形成蓄水沟; (2) 缓坡地采用取沿等高线反坡梯田整地, 里低外高、呈15°的坡, 带宽1 m, 起埂0.2 m; (3) 平坦地, 采用水平梯田整地, 为1 m×1 m穴状整地。

为了起到抗旱造林的作用, 关键是无论什么方法整地都得遵循采取春季整地、雨季栽植;雨季整地、秋冬季栽植;秋冬季整地、春季栽植。即提前一个季节整地, 使整地起到蓄水、保土保墒、改良土壤结构、起到抗旱的目的。实验表明, 通过整地后, 春季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5%~30%。

3 使用SSAP抗旱保水剂造林技术

SSAP抗旱保水剂是一种无毒, 不会燃烧和爆炸, 无腐蚀性的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 能吸收自身重量100~250倍的天然水, 易于降解, 降解物对土壤有益, 且有强烈的保水性。使用方法可分步骤为:

3.1 蘸桨

苗木起出后即刻进行根系蘸泥桨, 使根系较长时间地保持湿润, 达到保持苗木活力的目的。

3.2 浸泡

苗木在运输途中失去部分水分, 所以在栽植前在含氧浓度较高的流水或清水中浸泡, 浸泡时间原则上以苗木体内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为度。一般浸泡24 h即可, 最长不超过3 d。

3.3 拌土 (掺土) 栽植

3.3.1 拌土使用。

在苗木栽植时, 首先将苗木放入穴中, 接着, 针叶类苗木每株10~25 g, 阔叶类苗木40~60 g, 果树苗木每坑使用40~120 g, 把保水剂与坑土拌均封到坑中踏实, 然后浇足水分, 再覆盖5 cm的细土。拌土使用保水剂可节水50%~70%, 节肥30%以上, 还可提高土壤透气性, 改善土壤结构, 抗板结, 并有一定的保温保湿效果。但保水剂并非造水剂, 首次使用一定要浇足浇透水分, 使保水剂充分吸足水分, 在春季来临时, 缓慢释放水分, 供树根吸收。

3.3.2 蘸根使用。

使用保水剂以1 kg兑150 kg水于盛水容器中, 充分搅拌和吸水均匀2 h后, 浸蘸苗木, 苗木根系在溶液中均匀浸泡后取出, 取出的苗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运输到造林地块使用。1 kg保水剂可浸蘸处理2 000棵苗木。一般即可造林1.33hm2。处理后的苗木可以防止根部干燥失水, 延长萎蔫期, 便于长途运输, 可提高成活率20%以上。

4 苗木处理

4.1 截干法

截干最好在苗圃地进行, 刺槐、花椒等萌芽力强的阔叶树截成10~15 cm;杏、桃、李等经济林截成50~80 cm。苗木栽植后用泥桨或油漆封住剪口。这样, 栽植后可减少苗木地上部分水分蒸发, 防止苗木抽条枯干, 影响成活率。

4.2 蘸桨法

苗木起出后即刻进行根系蘸泥桨, 使根系较长时间地保持湿润, 达到保持苗木活力的目的。

4.3 浸泡法

苗木在运输途中失去部分水分, 所以在栽植前在含氧浓度较高的流水或清水中浸泡, 浸泡时间原则上以苗木体内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为度。一般浸泡24 h即可, 最长不超过3 d。

4.4 ABT生根粉蘸根法

把苗木根系浸泡在生根粉溶液中半h (比例为2.5 g兑水10~15 kg水) 大苗可浸泡1~2 h。苗木出池后, 再用泥桨蘸根, (泥桨不易过稠, 以不影响根系吸水为适度) , 然后随即栽植, 须根较多的苗木可不蘸泥桨。采用ABT生根粉, GGR生长调节剂以及其它市售的生根粉或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处理, 可促进新根生长, 提高吸水能力。

4.5 911生根素蘸根法

溶液比例为2 g 911生根素兑水80 kg水, 可蘸杨树, 花椒等苗木500棵, 浸泡根部时间5~15 min。此方法能提高造林成活率10%~20%以上。

4.6 TCP植物蒸腾抑制剂喷施叶面法

选择日最低气温不低于-5℃, 无风、晴朗的上午7~9时或下午5~7时, 将TCP药稀释后, 均匀喷施于叶面、枝干上、以滴水为度, 在苗木出圃前4或5 d喷施1次, 苗木栽植后, 在造林地块连续喷施2~3次, 每次间隔20 d。TCP药稀释倍数1年生针叶苗木稀释为1︰300倍, 阔叶苗木稀释1︰200倍。通过在退耕还林中施用, 针叶树苗木造林成活率提高10%~20%, 阔叶树苗木造林成活率提高15%~25%以上。

5 其它节水保墒技术

5.1 低栽深坑法

挖坑时按1 m深、1 m宽、1 m长挖坑, 去除石块, 把表层土和深层混合后回填于坑0.7~0.8 m深, 植苗后, 树苗覆土面距地表低0.2~0.3 m, 有利于蓄水保墒。

5.2 苗木靠壁法

树苗紧靠造林树坑的南边缘或西边缘栽植, 最好在根部压一块石块, 夯实保墒, 能避免阳光直射, 减少水分蒸发。如火炬松、侧柏等。

5.3 截干造林法

截干最好在苗圃地进行, 刺槐、花椒等萌芽力强的阔叶树截成10~15 cm;杏、桃、李等经济林截成50~80 cm。苗木栽植后用泥桨或油漆封住剪口。栽植后, 保留顶干0.05 m高度进行培土封堆;若是板栗、柿子树苗要按经济林定干标准确定高度截干, 这样减少春季风大干旱而使苗木水分蒸发, 防止苗木抽条枯干, 影响成活率。待苗木发芽后, 且待苗木萌芽期松土露芽, 可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85%以上。

5.4 地膜覆盖法

地膜覆盖, 即在苗木定植后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反坡形, 然后选用相应规格如1 m×1 m的地膜进行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盖在树盘上, 地膜覆好后用细土将四周及开缝处压实压严, 以不透风保墒为度, 同时用石块或石片将树盘周围盖着,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土壤温湿度, 减少水分蒸发, 有利于苗木抗旱生长。

5.5 截干封堆法

截干树苗栽植后, 保留顶干0.05 m高进行培土封堆;若是板栗、柿子树苗要按经济林定干标准确定高度截干, 这样减少春季风大干旱而使苗木水分蒸发, 待苗木发芽后, 且待苗木萌芽期松土露芽, 可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85%以上。

5.6 树干套袋法

因春季干热风的影响, 苗木栽植后难免有失水现象。对桃、杏、李、板栗、柿子等经济林树种栽植后, 及时定干并且给于套上塑料套保墒, 这样既可减轻枝条水分散失、又可促进提早萌芽。萌芽后及时抹去不用芽子, 割破塑料套使保留芽子及时伸展生长。

5.7 树盘保护法

一是地膜保护, 即在苗木定植后将树盘整成内低外高反坡形, 然后选用相应规格的地膜进行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盖在树盘上, 地膜覆好后用细土将四周及开缝处压实压严, 以不透风保墒为度, 同时用石块或石片将树盘周围盖着, 防止阳光直射, 减少水分蒸发。二是草杆覆盖保护:利用杂草、麦杆或玉米杆 (截短) 进行树盘覆盖, 覆盖厚度10~20cm, 再覆盖5~10 cm厚土, 保持土壤温湿度, 减少水分蒸发, 防止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料, 有利于苗木抗旱生长。

6 栽植和管护技术

在苗木栽植前, 对苗木根部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浸泡和涂泥浆, 以保证栽植前苗木吸收充足的水分, 在栽植时要求大穴, 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 做到深浅适宜, 不窝根, 踏实, 封好土, 浇足水, 有条件的地方, 栽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穴面以减少水分蒸发。

苗木栽植作业完成后, 即进入了抚育管理阶段, 这时候由于树木周围土壤水分相对提高, 易生杂草, 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通过抚育管理、松土除草、除萌、修剪树形等措施, 给林木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对造林地实施封山育林, 尽量减少人为破坏。

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 篇7

1 积极构建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林业类专业向前发展的生命力。林业工程类专业普遍存在着开设院校少、在校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企业人才缺口大、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及招生困难大等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招生人数、就业率高低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及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成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第二, 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对专业课程和教学的科学设置与管理,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 能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通过对人才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能够准确把握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深刻分析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 从而对教学和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同时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深度分析, 能够帮助学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 丰富和充实整个教学内容,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 影响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因素分析

第一, 专业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配置比例等几方面内容。近几年, 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企业都反映现阶段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陈旧, 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动手能力差, 协调组织能力欠缺, 反映出当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紧跟社会发展。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功能较差, 对企业不忠诚, 学生在顶岗实习及工作期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第二, 专业教学水平。主要涉及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等方面。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 教师的责任心和亲和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 要求专业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较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综合职业技能。现阶段, 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丰富, 但是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生被动地听讲, 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 教学管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管理工作包含了如教学计划的制定,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务管理等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能够很好地监督教学工作, 直接影响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转和发展, 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途径分析

首先,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键要摒弃过去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质量评价理念, 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不能仅从某一个单一层面对人才质量做出衡量, 还要注重不同人才之间的个性化差异, 避免用统一的尺度进行评价。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作为构建体系的重要依据, 在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应确保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其中, 并对林业工程类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规划、师资力量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同时, 还要重视对职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以林业工程类专业中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人造板、家具、木质地板、木质门窗、制材等行业企业, 培养从事产品生产、质检、销售等工作的, 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过硬, 掌握林业工程领域关于木材加工、制作等多种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学校要加强同企业、社会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与评价方式, 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 建立校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对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估, 确定职业学生是否达到了企业的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校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教学资源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学校教学资源、仪器设备等是否满足教师教学科研需求进行评价。二是从学校是否具有与林业类专业人才学习相关的图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及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做出评价。第二,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建议及教学需求, 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第三,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主要是专业教师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通过教学改革,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评价。

最后, 积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 涉及企业对实习生进行的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的评价及学校利用就业学生进行的评价等方面。可以采用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和深入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 就企业对本院校毕业生满意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调研, 获取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4 结语

构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应将企业、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和教师等结合在一起,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依据, 采用多方面的评价方法对多元化主体进行评价, 不断提升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翠.建立科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01) :120-121.

[2]聂爱丽.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依据浅析[J].职业教育, 2014, (10) :39-40.

上一篇:河北省农村学校下一篇:经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