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精选12篇)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1
摘要:针对制约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瓶颈问题, 根据其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 探索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对科学有效地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1 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 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2,3,4,5,6,7,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 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 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 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 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 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方针, 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 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 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 防止疫情扩散;同时, 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 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 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 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 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 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 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 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 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 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 实现共建共防, 联合预警。
2.2 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 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 分布范围广, 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 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加之防治经费有限, 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 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 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 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群控群防, 干群联动,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 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 就地销毁外, 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 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 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 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 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 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 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 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 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 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 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 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 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 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 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 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 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 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 变废为宝,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 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 变成优质饲料, 一方面, 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 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 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 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 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 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 应坚持“奖惩并存,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政策, 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 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 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 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 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 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 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 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 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 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 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 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 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 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建英, 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 1999 (4) :22-25.
[2]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9 (6) :77-80, 90.
[3]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11, 113.
[4]于宝生, 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8, 32 (1) :11-12.
[5]杨昌举, 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 2005 (7) :29-33.
[6]钟晓青, 黄卓, 司寰, 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 12 (2) :167-170.
[7]李明阳, 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0 (2) :156-159.
[8]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9) :29-32.
[9]王涛, 宗世祥, 隗有龙, 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08 (1) :26-29.
[10]郭磊, 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9) :8308-8310.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2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永定区土地总面积333.89万亩,林地面积262.09万亩,有林地面积246.90万亩,其中:松林面积101.71万亩,占41.2%,阔叶林面积83.23万亩,占33.7%,毛竹林面积21.59万亩,占8.7%,经济林面积15.38万亩,占6.2%。全区森林覆盖率为73.9%。2011-2015年,永定累计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面积达234036亩,基本为轻度为害。各发生面积:201153620亩、2012年29434亩、2013年44474亩、201450692亩。201555816亩
(二)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福建汀江流域下游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规批字[2014]23号)和永林[2016]32号《关于认真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及松墨天牛防治和预防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通过实施“福建汀江流域下游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健全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等三大体系基础设施,配备实用的仪器设备,提升我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和除害处理能力。结合我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抽查情况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及松墨天牛进行防治和预防。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1.福建汀江流域下游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113.65万元;仪器设备采购已完成113.65万元,占采购任务的100%。
2.今年全区共发生各种森林病虫害面积约4.3万亩,其中马尾松毛虫35459亩,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进行科学防治,发生防治率达100%,做到有虫但不成灾。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刚竹毒蛾、松墨天牛等,于春季用白僵菌粉炮进行预防和防治,购进白僵菌粉炮10.2273万个,粉剂3200斤共计16万元,对竹笋禾夜蛾、桉树枝瘿姬小蜂、毛竹枯梢病等,则根据危害情况进行除去病(虫)枝或砍除病(虫)株处理,无公害防治率达100%以上。
(二)项目财务管理状况
2016年项目预算129.65万元,支出129.65万元,其中2016年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支出113.65万元,2016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防治等支出16万元。资金使用符合财务规章制度,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最终绩效自评总得分为98分,评价等级为优秀。
三、项目绩效分析
绩效自评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大类,13个小类,27个绩效目标内容,现就3个大类的目标内容逐项分析如下: 投入类指标满分30分,自评30分。其中,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得满分5分;项目立项符合规范性,绩效指标明确的,得满分8分;成本控制率≦100%,资金到位率=100%,到位及时率=100%,资金使用率=100%的,得满分17分。
项目管理类指标满分30分,自评30分。业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合法、合规、完整,得满分3分;人员落实到位,合同、检查、验收等材料齐全,得满分3分;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质量要求,采取了必需的控制措施,得满分3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符合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得满分3分;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得满分3分,固定资产有专人管理,而且利用率达90%以上的,得满分6分;项目资金符合预算及规定的用途,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得满分3分;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得满分6分。
产出与效益类指标满分40分,自评38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治面积的,得满分10分;项目验收达省市标准的,得满分10分;图片清晰,标本完整,鉴定准确符合方案要求的,满分5分,得4分;病虫害成灾率低于3%的,得满分5分;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的,得满分5分;群众满意率达100%以上的,满分5分,得4分。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全区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大,财政投入资金少,林业站不仅人员少,而且年龄老化,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影响调查质量。
(二)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有害生物防治建设是一项绿化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必须长期持续的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搞好林业事业。
2、加强林业站调查人员和护林员的业务培训,发挥护林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护林员防火巡山的时机一起调查森林病虫害,加大调查力度。
3、加强宣传力度,让林农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性。
附件: 1、2016财政支出绩效第四季度监控情况表 2、2016财政支出绩效自评表 3、2016财政绩效自评项目基本情况表
龙岩市永定区林业局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对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情况很不乐观。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每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面积高达1 000多万 hm2,每年导致4 000多万株植物死亡,由生物成灾的面积在森林灾害总面积中占比高达50%,有害生物引起的灾害是森林火灾面积的几十倍,生物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多达1 000多亿元,而且这种趋势不断扩大,灾害严重性不断升级,林业有害生物逐渐成为我国森林生态建设主要制约因素[1]。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到位
因为对林业有害生物破坏力以及预防和整治的关键性没有高度的关注,而且没有使全社会,尤其是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失去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关注基础和舆论导向,防控工作缺乏主动性,未能将有关政策和方法落实到位,引发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开展不顺[2]。
2.2 防控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员少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行政、法制、技术等多方面,因此,防控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决定了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基层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构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森防工作人员少、人员分散且流动性大、空编空岗现象严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防控工作经常出现断档现象,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2.3 科技落后,防治方法跟不上形势
由于缺少很多防控工作的基本设备,并且很多设备陈旧老化,加上严重缺少科研人员和相关资金。先进适用技术的引用、研究和推广跟不上,所谓的防治大都是采取一些跟不上形势的做法,如喷洒化学农药、砍伐受害数目等[3]。这一些做法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等严重后果,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树木。
2.4 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基础不牢,工作没有整体筹划
危害监测的基础设施和方法落后,缺少完备的虫害监测预警網络,缺乏高水平的监测工作人员,进而导致监测预报数据不及时、不准确。因此,导致生物灾害没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2.5 森防资金缺乏,森防体系建设落后
由于森防资金不足,全国普遍缺少完善的森防体系,导致很多时候很多相关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更糟糕的是森防工作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工作成效。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相关部门的重视能够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顺利开展,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严峻形势下,有关部门应该要充分意识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这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以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全面落实防控责任。
3.2 广泛宣传,群防群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应该对宣传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促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程中去,科学高效的避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进入产生的危害。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和充实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专业人员,保障工作连续性。同时,通过开设培训班以及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做法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更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3.4 强化监测措施,提高预报准确率
加强有害生物监测能力。一是要根据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布控监测点和监测样地,做到全面监测;二是充分发挥村级护林员一线监测作用,在加强对其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划定责任区,签订责任书,落实奖惩责任,将日常监测任务真正落实到护林员的身上,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森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性地开展群众测报。
3.5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很多地方面临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势在必行。多渠道筹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采取“专项投入、加大投入、多方筹集”方式进行筹集。一是要中央到地方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明确专款专用,加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二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建设,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同时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资金合理使用;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重点地区应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的倾斜力度,保证资金的充足。
4 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工程;不仅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深化机制的创新,加强森防体系 森防队伍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大防控力度,也要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推进社会化防控,共同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做出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6).
[2]朱云贵,丁冬荪,罗俊根,等.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态及可持续控制策略[J].江西林业科技,2005(6).
[3]王泰祥,张军英.我国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4) .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4
1 林业有害物种调查情况
当前各种形势, 不同组织的探索研究活动大多都放到对这些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问题和防治方法以及相关的法规的订立等层面上, 取得的众多成就为开展防治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不过现在并没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以预防为主要活动的技术系统知识, 因而不能对目前的有害物种进行综合的控制和管理, 不能符合当今的生态社会发展趋势, 对于林业资源的和谐发展有非常多的制约因素。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结合有害物种的扩散方式以及形成特点等, 形成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全面的防控系统,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 最终实现预防以及整治融合到一起的目的, 实现最合理防控目标。
首先, 形成合理的预警体系
在治理的时候, 应该将预防工作当成是关键工作, 然后合理的进行整治, 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 有针对性的开展整治措施。如果发现某个地区出现病害, 要及时的认真地开展调查活动, 并且将受到危害的苗木及时的处理, 确保处理全面, 避免出现病害散播现象。除此之外, 还应该做好对危害区域树木的监督管理工作, 严格控制此地区的树木调运活动, 做好检疫工作, 降低病害外传的几率。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 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 如果通过检查发现有病害, 此时应该停止运送在所在地区进行封存, 然后及时的查找原因做合理的处置, 而且还要向相关的机构报告, 降低病害的传播几率。所以, 应该做好检疫队伍的建设工作, 切实的提高工作能力, 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 实现共建共防, 联合预警。
其次, 发挥群众的力量
当前国家大力开展造林工程, 不仅地域上非常广阔, 而且规模上也很大, 不过随着林业的发展, 有害物种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比如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危害的区域也越来越大, 而且治理的费用并不是非常充足, 从业者的综合素养不高, 防治工作任务量非常大, 这些因素作用到一起使得最终的效果和实际的预期值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所以, 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 要充分的发挥群众的力量去参与到防控活动中, 不但能够将防控工作的效率提高而且还可以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 在防治有害物种的工作中, 应该将多种措施综合到一起进行考虑, 充分的发挥出群众的积极性, 做好联动工作, 这项活动开展的好坏会对整个的防治工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 开展生物防治活动
目前常用的防治措施中, 有通过手工的方式将受影响的植被处理, 还可以通过诱捕设备对害虫捕杀处理。不过在众多的方式中效果最好, 而且收效最快的措施是结合害虫自身的特性合理的选取生物防控措施, 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结合针对危害物种开展的分析调查活动, 在做好体系论证的前提之下,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引入一些天敌物种, 将其敌对物种的功效合理的体现出来, 控制有害生物的肆虐蔓延。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 这种措施也可以取得非常显著地成就。
较之于我们上文提到的手工措施以及物理化学等的方式, 此种生物防治措施的优点非常多, 比如不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费用, 而且对环境不会存在污染现象等等, 同时还对林业资源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非常显著地益处。所以, 当前应该积极的开展生物防控工作, 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对于开展防控活动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 积极开发实用价值高的技术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 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 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 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 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 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 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 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除了上面讲述的内容之外, 还应该积极的发掘上述物种的潜在的使用性能, 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把他们合理的把控在环境许可的区间之内, 确保能够实现和谐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 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 将其变成一种动物可以食用的饲料物质, 不仅使得群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这种生物, 合理的控制它的生长, 确保当地的生态能够协调发展。除此之外, 还可以带动该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壮大, 为其提供充足的饲料。
第五, 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 应坚持"奖惩并存,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政策, 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 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 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 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 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 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 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 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 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 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 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 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 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 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 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最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各行各业取得了非常显著地成就, 其中我国的林业的发展速度就十分的显著。林业的存在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木材, 同时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 保持水土等的一系列作用, 笔者基于目前的背景环境, 重点的分析介绍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艺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壮大, 带动国家经济进步。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建英, 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 1999 (4) :22-25.[1]宋建英, 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 1999 (4) :22-2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5
东林防字〔2010〕1号
关于做好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两防”工作会议精神及县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切实搞好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单位明确“包保领导、技术人员、挖蛹责任人”三位一体包保责任制,责任到人,一包到底。同时勾绘到村、到疫情点的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区域图,按图进行作业。
二、查清疫情、抓住重点
各乡镇各单位要结合人工挖蛹工作,对所辖区域内美国白蛾越冬虫情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要细化到地块、林片、疫情点,建立图、表、卡档案,以此确定重点村,并报县“两防”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逐级上缴,实行通报
1、对美国白蛾蛹实行逐级上缴,自1月28日开始,每十天上缴一次,由乡镇收集,统一送县林业局称重计量并上缴市林业局。县林业局收蛹时间安排:2月8日,20日,3月2日,11日,21日。
2、对美国白蛾挖蛹实行通报制,县指挥部将每次收缴统计的蛹量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工领导,同时报送各乡镇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工领导。
四、加大投入,严格考核
县“两防”指挥部对美国白蛾挖蛹工作实行奖补,各乡镇各单位也要制定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待3月底挖蛹工作结束后,县督导组对各地挖蛹工作进行调查评估,进行考核,兑现奖补。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6
摘 要:分析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控现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依法监管三方面改革防治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治能力。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1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forest pests in Xiangxi area, this paper suggested reforming preventive and controlling concept and mechanism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us improving control efficacy.
Key words: forest pes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因此,为巩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造林绿化和绿色湘西建设成果,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科学治理,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实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林业资源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地处东经109°10′~110°22.5′E,北纬27°44.5′~29°3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116.0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5.08%,有林地面积87.94万hm2,森林覆盖率70.21%。按优势树种分:松类27.73万hm2,杉木19.45万hm2,阔叶树26.10万hm2,柏木6.67万hm2,形成了以松类、杉木、阔叶树和柏木为主的树种结构。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之一。
2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松褐天牛、松赤枯病、红黄半皮丝叶蜂、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危害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桤木、柏木、油茶等。危害面积共计11.75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10.98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77万hm2,详见表1。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共计9 500 hm2,其中虫害防治面积9 000 hm2,病害防治面积500 hm2,详见表2。主要采取以下4种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即在林间施放白僵菌、苦参烟碱等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红黄半皮丝叶蜂等;(2)化学防治,用于应急防治松毛虫、松毒蛾、松褐天牛、红黄半皮丝叶蜂等;(3)天敌防治,即在林间悬挂赤眼蜂卡、肿腿蜂卡等天敌昆虫卵卡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等;(4)人工措施,通过清理择伐枯死木防治松褐天牛,砍除病枝防治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松梢螟等,详见表3。
2.3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现状
2.3.1 组织机构建设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各级政府、林业部门间签订了双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政府主要领导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9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7个,有森林植物检疫员38人,其中20人负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18人从事检疫检查工作。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凤凰县、国家县级示范站花垣县森防机构人员都只有2人。乡、村未设森防机构,没有专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3.2 监测设施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国家县级示范站1个,州、县(市)级测报点5个,负责监测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红黄半皮丝叶蜂、松褐天牛、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等。县市级监控点160个,监测面积为45.33万hm2左右,监测覆盖率为85%左右。
2.3.3 防治设施现状 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未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防治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森防站虽配备有中小型防治器械,但总量偏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各类防治器械100余台(套),日防治作业能力低下。各地日常防治作业均采用甩放爆竹药包及燃放灭虫弹等方式,防治工作安全性降低。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近7年来发生趋势分析
3.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严峻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13 333.3 hm2。从图1可以看出,马尾松毛虫发生呈周期性发展,2014年为猖獗周期年,2008—2013年为稳定期,虫情稳中有升。近年来,随着大面积人工纯林的逐渐成熟,且马尾松毛虫对引种的国外松的危害也逐渐加重,发生范围不断从虫源地向外扩散蔓延,发生区域和面积总体上将呈上升趋势,马尾松毛虫周期性高发规律将持续。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发生面积逐年呈小幅上升趋势;松茸毒蛾、油茶毒蛾和油茶炭疽病在松林、油茶林中连年持续发生,发生面积略显上升,将成为危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健康的潜在风险源;松梢螟和红黄半皮丝叶蜂经过长期治理,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较前几年有大幅度下降,目前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3.2 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时有发生
近年来,云斑天牛、油茶尺蛾在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零星发生,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陆续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发现松黄叶蜂、油茶象在国外松林与油茶林发生危害。思茅松毛虫仅2011、2014年在吉首市发生危害。若这些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造成严重灾害。
3.3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严峻
2015年国家林业局第3号公告告示的全国松材线虫病疫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新增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成合围之势,松材线虫病随时可能通过松木包装箱等传入。加之现今经济贸易活动日渐频繁,物流与日俱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加剧。同时随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明显加大,客观上为各类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来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体制机制、防治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不容小觑。
4.1 防治理念上“重造林轻管护”
与植树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林业部门根本未形成像重视植树造林那样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念。在植树造林规划过程中,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忽视林木种苗产地检疫,造成树种单一,没有隔离屏障,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及难以防控。轻管护还表现在重除治轻预防,如个别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出来才重视;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才知道,甚至知道了还得等领导批复除治规划,出现“平时无人问、灾时忙一阵”的被动局面[2]。
4.2 防治体制上“基层力量薄弱”
一是防控经费投入总量少且不均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缺少松材线虫病和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专项防控经费,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防治经费占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级拨付防治投入的2/3,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防治经费投入。二是防治机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全州多数县级森防机构存在编制少、专职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既无编制也无专职人员。部分县市森防人员流动性较大,转岗频繁,在岗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素质偏低。同时,因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级森防队伍形同虚设。总的来说,基层森防、检疫、执法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较突出的是花垣、泸溪等个别县级森防站,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仅由1人负责,还得兼顾其他林业重点工作。三是防治药械等发展不平衡,防治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市),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且防治器械老化或不足,先进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设施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检疫、防治等技术手段落后,因而延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防治时机,致使疫情扩散。四是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队伍尚未建立,体制尚未形成。
4.3 防治机制上“重行政轻法治”
一是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距依法监管存在差距。各级政府及部门对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认识不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监管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多采取“行政命令、行政动员”为主、法治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各级森防机构多沦为具体除治的主体单位,“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很难落实[3]。二是具体行政行为因缺乏具体的程序规范和统一的防治执法文书,亟待加强规范。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峻形势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和依法监管等3个方面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控能力。
5.1 科学治理,预防为主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不合理、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是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就必须实施科学治理,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即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稳定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适应性为基础[4],依据区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病虫灾害形成过程中调控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有害生物种群调控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接受的密度以下[5],以使森林生态系统低耗、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
5.1.1 以树立健康森林为目的,强化源头管理
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森林健康新理念,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尽快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提升工程,及时改造现有的松杉柏、桤木等人工纯林,尤其是重点生态区、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和河流两侧等区域的纯林进行疏伐、补植,逐步改造林分结构向异龄、混交、复层林转换,维系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二是营造林的规划设计与树种的选择应依托乡土优势树种,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注重针阔叶混交和条状、带状、近自然式混交,保证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多因子的生态系统,分散风险[7]。三是充分发挥森检机构在新造林绿化工作中的作用,把病虫害防控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对未取得检疫手续的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的不拨付造林款。同时,州、县两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建立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合防御体系,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5.1.2 以实现动态监测为目的,强化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预防工作的前提,努力做到监测及时,测报准确。建议将村级测报员的补助经费列入州、县两级财政预算或从林木管护经费中拨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8]。县(市)级森防机构要积极开展日常调查并结合村级测报员报告,随时掌握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简报、手机短信、电视和广播等有效形式,及时、准确发布短期预报、预警、虫情动态信息和简报,尤其要第一时间向同级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病虫动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避免害虫吃光了树叶才知道。
5.1.3 以提高持续控灾为目的,强化生物调控
一是生物防治,即利用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或节肢动物及其代谢衍生物等来抑制或消灭病虫害,将其种群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9]。例如利用生物制剂白僵菌粉剂防治松梢螟、松毛虫等;利用肿腿蜂、赤眼蜂防治松褐天牛、松毒蛾等,以虫治虫。同时,通过悬挂人工鸟巢于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林区等区域的林间,招引益鸟开展以鸟治虫。二是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村庄、城镇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加大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与高等研究院所的交流协作,着力解决监测预报、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综合防治等技术难题[10]。
5.2 创新管理,强化基层
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层防治手段落后、防控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县乡村三级森防检疫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水平。
5.2.1 充实技术队伍,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
强化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稳定专业队伍。开展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分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县乡村三级联防联治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作用。
5.2.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对森防经费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挤占和挪用防治专项资金,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的新体制,同时契合森林灾害综合保险制度和重点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逐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导和扶持林木经营者建立联防联治协作组织和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与队伍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社会化防治新格局[11]。四是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转变等、靠、要思想,提高林业经营主体自筹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12],依法充分调动林农和地方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积极性,实现防治资金以林主及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5.2.3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县(市、区)为一级网格,乡(镇、办)为二级网格,村(社区)为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负责。建议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安排基层测报员通过该体系上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并协调除治工作[13]。按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要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做到主动防控林业生物灾害。同时,通过网格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新知识,为林农积极组织开展防治提供保障。
5.3 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森防法律法规体系,走法治化道路,把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从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依法管理、依法防治上来,实现森防检疫机构由具体除治向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的职能转变。
5.3.1 依法行政,明确权责 一是通过立法途径修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突出规定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和追究责任的办法,从而增强森防检疫机构对落实“除治代执行”制度、森林健康制度和“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各级森防检疫机构要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依法监督社会公众遵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依法处理,做到管理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森防检疫机构“法无授权不可为”[14]。三是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格局。
5.3.2 严格程序,规范执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执法不仅要遵守《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行政程序上还要遵守《行政强制法》和《行政处罚法》。对森防检疫执法工作中处罚的行为当事人,要重点收集病虫害调查资料(音像)、除治通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的回执)和向该当事人发出的预警通知书(也要有当事人签字的回执)等证据,形成客观的证据链条[15]。行政执法不仅要重视证据,而且要突出程序。建议各地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稳步推进防治检疫机构职能向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筱慧,谢业霞.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7):174-175.
[2]谷秋芳,李慧杰,秦书行,等.浅谈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5):41-44.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06.
[4]李菁,骆有庆,石娟,等.浅议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策略[J].生态科学,2013,32(1):133-136.
[5]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生态学报,1993,6(2):99-106.
[6]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5):7-12.
[7]郝宗信,王爱群,聂林.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及防范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2):42-44.
[8]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 (12):41.
[9]秦忠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8):235.
[10]王增辉.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6):253-253.
[11]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 (6):101-103.
[12]蔡晓明.福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1 (2):45-47.
[13]王焱,马凤林,周建民.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想[C]//全国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研讨会论文集, 珠海,2009.
[14]谢嵘,康国华,周军德.吉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 (3):195-197.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对策 篇7
1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
1.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赣州是个山区大市,林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保障森林安全是生态平安赣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森林病虫害被称为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抓好其防控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结合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目标要求,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点工作是严防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防范常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据调查统计,赣州市现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348种,其中外来林业有害生物5种,本土林业有害生物343种。年发生面积约10万~10.67万hm2左右,年均实施防治面积9.67万hm2,总体防治率92.8%,年均成灾率1.45‰(表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不仅破坏森林资源,降低森林资源质量,造成林农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城乡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降低生活幸福指数。严重的将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危害,使造林绿化成果毁于一旦,造成生物灾害性返荒,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
1.2 主要工作和成效
1.2.1 完善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三大体系建设。
围绕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完成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的研究和规划,初步构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检疫御灾体系。设置各级各类病虫测报点1 063个,配备专兼职森防检疫人员1 162人,定期发布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在各级森林防火专业队的基础上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伍的组建工作。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检疫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
1.2.2 实行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双线”管理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实行政府与林业“双线”管理机制。林业部门每年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趋势、防治能力和影响林业生产的主要病虫情况,层层落实森防目标管理任务,并列入林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范为主的目标管理责任状,每年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1.2.3 加大了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力度。
在防范战略上,全市进行了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的规划和布局;在防范战术上,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年动态监测;在应急处置上,出台了《赣州市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在工作措施上,加强了责任落实、疫区管理、技术支持、疫病除治、舆论宣传等工作;在检疫执法上,建立和完善了专职检疫工作和林业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
1.2.4 加快了科技兴防工作进程。
几年来,开展了中美合作森林健康示范项目试验试点和国家级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萧氏松茎象工程治理示范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科技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基本上实现了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本地重要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临严峻的形势
2.1从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来看,任务仍很艰巨
我国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引起的灾害损失严重,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8 000余种,能够造成一定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294种,其中从国(境)外传入34种,本土260余种,全国年均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0.1亿hm2,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高达1 000亿元[1]。
2.2 从赣州本地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特点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主要有以下4方面特点:(1)每年发生面积依然居高不下。近年来,每年发生面积都在10万hm2左右,2010年发生面积达10.76万hm2。(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种类增多、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相继入侵。(3)本土有害生物呈周期性暴发。比如马尾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4)山下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增多。随着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推进,由于大量从外省调运苗木造林,导致山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增多,危害性不断扩大。
2.3 从引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因素来看,短期难以改观
造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有多方面:(1)森林质量不高,抵御灾害能力较差。赣州现有松林面积105.56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8.5%,大多数为贫瘠的荒山和水土流失区域飞播的马尾松纯林,由于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抗逆性和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差,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和严重危害。(2)气候异常变动,容易诱发有害生物。干旱、冰冻等异常天气都会给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创造条件。(3)经贸活动频繁,加速有害生物扩散。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四通八达,物流与日俱增,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运输数量急剧上升,有害生物被人为携带扩散的几率不断增加。
2.4 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来看,工作任重道远
由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制约着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群防群治的防治格局还远未形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所有者和林木经营者自觉防治和依法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防治资金投入不足,防治基础仍然薄弱,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和防治工作基础依然相对滞后,技术手段落后,影响防治减灾工作成效。特别是对世界危险性病虫害———松材线虫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对全市广袤的松林构成重大威胁。
2.5 从建设生态赣州的现实要求来看,困难机遇并存
建设“生态赣州”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改进工作,创新机制,充分动员、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整体能力和综合水平,全面开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长效机制,提高防控能力,保护青山绿水,赣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通知》(赣市府办字[2011]218号)文件,明确了防控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下一步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3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从加快生态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来认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安全的支撑保障需要。从减轻灾害危害、建设生态平安赣州的现实要求来认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降低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从保护生态安全、树立赣州生态品牌的社会责任来认识。以南康家具为代表的森林植物产品贸易交流日益频繁,赣南生态旅游市场影响也日益扩大,为履行义务和树立品牌,必须加强生物灾害治理和检疫工作。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3.2 夯实工作基础,抓好预测预报。
抓好监测网络建设。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抓好预报预警工作。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主要有害生物的长期预报,为防控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基础设施完善。要通过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手段和健全管理制度,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防控工作的需要。
3.3 改进方式方法,提高防控水平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木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林分结构改造,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注重保护天敌资源,增强森林自控功能,同时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对本地重要病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调查研究,组织开展有关防治试验、技术示范和应用技术推广,不断增强科学防治和应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3.4 严格抓好执法,强化检疫监管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好植物检疫执法工作:(1)加强法制宣传。做好《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法制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检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2)加强执法检查。对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检查,严防带疫流通。(3)加强源头管理。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渠道。(4)加强检疫复检。对来自疫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5 落实治理责任,推进机制转型
落实防治主体。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测报、普查、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创新防治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格局,尤其是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防治工作,探索政府投保、社会招标的形式来落实防治责任,确保治早、治小,控制病虫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篇8
关键词: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1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近年来,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扎实有序推进, 尤其是一期后期和二期森林抚育的逐步放开, 沁水县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形势亦日趋严重, 特别是占该场森林资源80%以上的油松纯林内虫害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 除该场历史性成灾种类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松梢螟外, 松阿扁叶蜂、侧柏尺蠖在该场首次发现并爆发成灾, 横坑切梢小蠹、油松梢小蠹在抚育地块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双条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六齿小蠹、吉丁虫等次期性害虫种群数量也大幅上升;鼠兔害、油松球果小卷蛾、球果螟和危害刺槐的刺槐蚜虫、刺槐尺蠖等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是已发生成灾的松阿扁叶蜂、红脂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等传播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已给该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目前, 该场虽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 控制住了灾情, 但潜在威胁仍很严重, 稍有不慎即会再次暴发成灾。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特点
1) 本土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依然严重。该场历史性大害虫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 多年来虽经多次综合治理, 发生面积至今未减, 成灾现象时有发生, 灾害损失依然严重。
2) 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增多, 危害更为严重。2013 年度首次在该场发现并爆发成灾的松阿扁叶蜂, 危害情况和治理难度更甚于油松毛虫。
3) 原有害虫食性越来越杂。危害杨、柳、核桃等阔叶树种的木橑尺蠖首次发现在该场辖区内的县级森林公园危害侧柏、白皮松, 并突发成灾。
4)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横坑切梢小蠹、油松梢小蠹等次要害虫目前已在该场部分抚育林地突发成灾, 危害相当严重。
5) 林内杂灌有害生物危害日趋凸显。
6) 人为活动频繁的林地普遍重于人为活动少的林地。如煤层气开采钻井周围松梢螟发生普遍重于其他地方;森林公园装饰点缀灯光的林地侧柏尺蠖首发成灾;凡有油松新采伐 (含盗伐) 的地块红脂大小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1) 树种单一, 林分结构不合理, 油松纯林面积过大, 导致林分抗病虫害能力差。在大尖山林场所有林分中, 80%以上为20 世纪60 年代建场以来所营造的油松纯林, 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油松纯林不仅为松类病害虫的滋生、繁衍提供了优良场所, 而且一旦发生成灾, 灾情和蔓延趋势都很难遏制。如近3 年来突发成灾的松阿扁叶蜂和油松小蠹虫。
2) 林龄结构不合理, 以单层同龄林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旦遭受盗伐、森林抚育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均会较大程度改变林内小气候, 从而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引发森林病虫害。
3) 暖冬、高温、干旱、洪涝等异常气候增多, 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诱因增多。如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导致一些害虫危害时间加长, 滞育期缩短, 使一些害虫 (尤其是食叶害虫如松毛虫、尺蠖等) 更容易暴发成灾, 有的甚至增加年发生代数;夏季的高温干旱对森林生长极为不利, 但对小蠹虫、天牛等以环境逆境为诱因的有害生物的发生却极为有利;连年暖冬现象, 使害虫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连年增加, 为林业有害生物的突发成灾埋下了隐患;干旱和洪涝的频繁发生, 均会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 抵御林业有害生物能力降低。
4) 人为活动也是引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异地传播和趋性引发, 如趋光性强的松梢螟、尺蠖类, 晚上有灯光的林地更容易暴发成灾;对松脂味趋性严重的红脂大小蠹, 哪里有油松采伐即会招来大量成虫, 重复侵染加大了侵染成功的概率,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暴发成灾势在必然。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意识淡薄, 导致投资不足, 防控体系建设滞后, 不仅造成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控体系, 而且应急防控能力差。该场近年来新抚育地块发生的松阿扁叶蜂、油松小蠹虫虫灾, 就是由于森林抚育破坏了多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又没有采取防控措施所造成的。
4 存在的问题
1) 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力量薄弱, 专业知识匮乏, 基础设施落后, 森防体系建设滞后;病虫害不仅不能及时发现, 而且发现后往往不能及时识别并做出应急防治方案。
2) 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设施短缺、技术落后, 到目前为止, 基层林场还是主要依靠人工现地调查为主进行监测, 致使不能及时发现虫情、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并及时发布预警、做好应急防控准备。
3) 基层单位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病虫害发生后往往还是依靠老式防治工具和方法, 严重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和效果。
4) 经费不足, 必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器材严重短缺, 严重制约了该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
5) 基层林场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防治队伍不专业, 网络化管理人才缺乏等, 这些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和效果。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5.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改变理念, 积极预防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其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才能有效遏制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局面。因此, 希望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提到和森林火灾一样的地位,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中去, 并实行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 让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有人常抓常管, 进一步变灾后的被动防治为灾前的主动防控, 减少经济损失, 确保生态安全。
5.2 增加药剂、器械, 提高应急防控能力
针对目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建议省、市、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储备一定的应急防治药剂、器械, 增加对突发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以免延误最佳防治时间致使小灾变成大灾。
5.3 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像对待森林火灾一样对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把基层林场的病虫害灾前防控、灾后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投资力度, 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和连续性。
5.4 培养人才, 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通过学院分配、定向培训、自修自学等渠道, 不断提高林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 要加强一线管护员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专题培训, 以此加大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力度和防治专业队的业务水平。
5.5 做好科学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
结合一线生产, 鼓励一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或爱好者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鼓励一线工人争当防治观测员, 为掌握本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搭建平台, 为今后监测预报和有效预防、科学治理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5.6 积极实施工程除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9
滨海县处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 为湿润的季风气候, 具有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 无霜期较长, 降水较充沛, 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 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适合发展林业产业。近些年该县连续实施了一系列的造林工程, 森林资源总量迅速增加, 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和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提升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该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滨海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和防治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2 滨海县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分析
2.1 发生面积广, 防治难度大
随着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不断。近年来因为杨树产业的发展, 新造林面积多为人工意杨纯林, 树种组成单一, 林层及龄组结构相对简单, 生物多样性差, 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不足, 对林地内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差, 有利于林木病虫危害发生。杨树溃疡病连年发生大面积的危害, 能够暴发成灾的虫害, 如草履蚧、刺蛾、天牛 (类) 等在局部地区常年发生, 杨小舟蛾间断性爆发、防控压力巨大 (表1) 。
hm2
2.2 危险性害虫扩散迅速, 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自2011年发生美国白蛾为害以来, 疫情迅速扩大, 2014已越过苏北灌溉总渠继续向南蔓延, 严重威胁全县林业产业的发展。全县每年因美国白蛾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多万元, 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 危害认识不足, 防治意识淡薄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够, 存在松懈和厌战思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摆不上应有的位置, 林业生长周期长, 经济效益显现慢, 有害生物防治不能直接感受到经济效益, 有害生物防控常常被忽视。随着杨树产业的发展, 农民栽植杨树的热情空前高涨, 增加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很高, 但在资源保护方面意识淡薄, 有害生物危害发生时, 个别群众在疫情爆发后产生了疫情严重, 防不住的消极情绪。基层群众防控意识不强, 防控能力不高, 导致群众参与防治的积极性不高, 群防群控的氛围还不够浓烈。部分乡镇在防控中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过分依赖县林业部门防治、专业队防治、大型器械防治, 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3.2 预测预报体系不健全
乡镇林技人员数量少, 专业技术薄弱, 工作精力分散, 虫情调查手段和设备落后,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难以全面、高效的完成监测任务,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基础。监测点密度不够, 不能准确反映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3.3 防治方法不得当
防治方法简单, 缺乏正确应对有害生物爆发的基本知识, 虽配备了专业器械, 但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防控器械的不足和搭配不合理, 造成了只能防住局部, 整体防控效果相对较差。
3.4 林业发展协调不够, 预防机制不足
林业生产中各环节之间严重脱节, 引种、育苗、造林, 林地管理等工作常忽视有害生物防控的需要, 预防机制差, 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针对滨海县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和防控存在的问题, 需要站在更高、更科学的层次上来提高认识, 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有害生物的防控问题。
4.1 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组织程度
要从提升社会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可以减轻危害损失促, 保护森林资源, 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需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 纳入地方防灾减灾计划,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形成政府主导、单位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落实防控目标责任制, 逐级划定责任区确保防控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4.2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 提高测报的覆盖率和准确率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完善县、镇、村三级监测网络, 强化对乡镇林业站设备等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建设, 使监测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普查与专项调查向结合, 提高普查效能, 突出重点时期, 搞好专项调查, 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 为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4.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改变“重培育, 轻保护, 重化防、轻预防”的防治观念, 走林业生产有害生物防控协调发展的路子, 适应新形势下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搞生态林业, 科学营林, 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选择抗逆能力较强的树种。布局要向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复合型生态林业方向发展,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增强林分生态抗逆能力, 促进森林健康发展。防治上要大力开展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多手段综合治理, 低成本、高效益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推广使用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环境友好型农药, 减少林业生产投入物对环境影响, 保持林间生态平衡。
4.4 开拓森防体系建设, 推进多元化防控机制发展
需形成完备的有害生物“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 采取由政府牵头、协会组织、群众联户、单位组建的等形式, 形成了市场化运作、合同化管理、专业化防治的社会化防控体系, 建立专业化防治服务公司, 实行有偿服务, 推广招投标防治、承包防治等, 真正把有害生物防治推向市场, 实现防治管理模式由一般性治理向工程治理转变, 才能有效解决了防治任务繁重、群众防控能力不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
4.5 创新防控投入机制, 优化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要提前安排, 重点保证, 将防控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不断加强和完善立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防控能力。二是拓展筹资渠道, 积极探索出台优惠政策,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种投入形式并举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 利用市场规律建立高效投入机制, 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明确产权责任, 依法防治, 按“谁经营, 谁防治”的原则, 严格落实防控责任, 动员林木所有者主动参与防治。
4.6 大力开展宣传, 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认识林业有害生物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防治。营造舆论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关注程度, 切实增强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进一步完善举报奖惩制度, 激励全社会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大防控技术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技术水平。
摘要:分析了滨海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探讨了滨海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与防控中的问题, 从监测体系建设、创新森防投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10
1 基本情况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北部, 地处西倾山北麓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全县土地总面积1714km2, 辖3镇6乡82个行政村, 总人口5.57万人, 耕地面积0.41万hm2。现有3个国有林场, 1个国营苗圃, 活立木蓄积量196.36万m3,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51%。尖扎县林地面积概况见表1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分析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防控的难度不断增加
近些年来, 我县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呈现上升趋势, 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森林面积也不断的增加, 尤其是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 使得林业有害生物的范围也持续增大, 而这种趋势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 在当前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2 林业有害生物区域性危害日益严重
我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受灾面积较为广泛, 甚至发生大面积的区域性灾害, 稠密不均。大部分的树木都处于低虫口密度, 一旦受到不利条件的影响, 将会造成大面积的恶化。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 不同的地区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程度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造成树木的大面积死亡,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频率增加
近些年来,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在不断的增加, 大灾年份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某些特殊的病虫种类几乎年年成灾, 而且随着树龄的增长,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愈加困难, 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灾情的控制中。同时, 一部分林业有害生物也呈现出顽固性和突发性, 往往治理工作刚取得一点成绩又会再度爆发, 而且蔓延的速度很快, 每当发现都已经酿成大患。尖扎县2010年大面积发生了针叶病害, 在局部林区时常发生, 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
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
3.1 对有害生物防控认识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长期以来从上到下对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之依法防控林业有害生物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难以落实, 制约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
3.2 人工林生态系统脆弱, 森林生物类型构成简单
自然条件严酷, 造林绿化树种单一形成的人工林过度纯化, 生物类型简单, 森林生态系统自我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 即使是混交林, 也普遍存在混交比例不恰当, 混交方式不科学, 混交树种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急剧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森林植物生境恶劣, 气候变暖异常
尖扎县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环境恶劣, 林木生长不良, 易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随着气候变暖, 多年出现的暖冬现象, 也为一些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提供了越冬、滋生、蔓延的适宜环境, 使发生期提前, 危害期延长, 发生范围扩大, 危害程度加重。
3.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途径增多, 防范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造林绿化的快速发展,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通过调运木材、种苗和引进物种等多种形式传入, 入侵的途径越来越多, 加之经营、使用木材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人员多, 携带有害生物的载体多, 使检疫的范围和难度增大, 加剧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蔓延。
3.5 有害生物预防体系不健全, 监测检疫防治手段落后
尖扎县森防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测报仪器设备、检疫设施和防治器械不足, 监测、检疫和防治技术手段落后, 监测留有死角, 除害处理能力低, 防治方法单一, 制约着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3.6 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有效药剂药械缺乏
由于尖扎县是一个贫穷落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困难,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尽管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监测设备落后, 一旦发生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很难及时实施有效的防控;二是广大林区群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观念落后, 意识淡薄, 没有认识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作用;三是林业有害生物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有可能发生病害扩散和蔓延的趋势;四是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测报工作落后, 基层测报人员缺乏, 业务水平低, 缺少必要的调查设备和监测预报经费, 监测预报工作不能满足防控新形势的需要。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事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可以说, 我们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今后切实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5.1 切实加强领导, 严格落实责任制
按照“十二·五”期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管理指标精神, 落实“四率”指标, 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真正落实到各级领导身上, 切实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工作的领导。
(单位:hm2)
5.2 加强预警测报工作,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测报网络体系,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 健全测报组织机构,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设和规范两级网络建设, 设立2-3个能代表本地森林组成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的监测点;二是在加强对主测对象和常发性有害生物监测的同时, 提高对危险性、潜在性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三是制定和颁发《尖扎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全面加强测报工作联系报告制度;四是对发生危害区, 及时组织人力进行防控, 做到早发现, 早处治, 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蔓延的趋势。
5.3 加大植物检疫力度, 确保全县生态安全
一是加强木材检查站的管理, 对调入本县的应检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应严格检查;加大对木材交易市场、木材加工厂的检疫力度,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个体和企业, 要依法严肃查处;二是加强对本县苗木、花卉等生产单位的产地检疫, 防止未经检疫的苗木、花卉流入市场, 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三是加大对造林绿化苗木的复检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扑灭, 防止形成新的林业有害生物发源地。
5.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防控意识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 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认识, 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5.5 加强综合治理, 实施科学防控
一是要采取营林措施, 以营造混交林为重点;二是要从品种选择、育苗、造林等林业生产环节对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系统预防措施, 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从有效地防控林业有害生物, 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三是要及时清理无保留价值的林木, 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对常灾区的疏林、迹地, 不允许再造人工纯林, 防止出现清理、危害、再清理、再危害的恶性循环;四是采用设置饵木、悬挂引诱剂等无公害化防控措施, 提高防控成效。
5.6 加强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县、场、乡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队伍建设, 配备专职人员, 全面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 切实改变林业有害生物工作落后的局面, 同时购置必要的设备、仪器, 更好地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服务。
5.7 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防控力度
要按国家林业局的要求, 合理利用天保、国家重点公益林、育林基金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经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尖扎县2012年林地资源调查报告.20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11
【关键词】营林技术;森林中的有害生物;预防;措施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量开垦土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效益,但长久后对生态的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态园林是园林绿地系统的一种,发挥植物特有的转化功能,充分利用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进行有序的循环生态作用,为我们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把精力集中放在林业的提高上,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仍在继续探索创新中。
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大自然的平衡问题。而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否平衡,需要各种指标进行衡量,主要看其综合物种指数,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率等指标是否达标。如此之多的相关因素,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改善。大家一致将环境建设放在发展的问题上,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改善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会向着完善的方向进行。
1.森林有害生物的种类和防治措施
1.1森林有害生物的介绍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其中,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影响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等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称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称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1.2森林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2004年12月开始,这一方针已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有害生物防治工。
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由重除治为主向重预防为主的战略性转移。
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有效防控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蔓延。
2.森林有害生物的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害生物有100多万种。近几年来,每年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面积都在8100万hm2左右,损失近900亿元。仅山西省,2009年就发生各种林业有害生物285987hm2;2010年预测全年发生面积290000hm2左右,其中森林虫害242667hm2,病害4000hm2,鼠兔害43333hm2,成灾面积13333hm2。可以说林业有害生物是破坏森林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隐形的“杀手”。
3.营林技术对于防护有害生物的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和营林技术等。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营林技术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②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③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实行科学育林;④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⑤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⑥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4.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措施
4.1改换传统观念,制定新的防治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树立“健康森林”和“森林保健”的新理念,实施四个转变: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上由治标为主向治标兼治本为主转变;防治组织管理上,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技术上,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要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持续控制策略,积极推行科学的营林措施。
4.2及时进行预防措施,促进林木培育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应充分利用有害生物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根据现代生态学理论,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手段,以生物治理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有害生物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因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保护森林的方法有很多,在制止有害生物繁殖生长的同时,还可以培育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的继续繁殖造成影响,促进森林的生态平衡,主要的有益生物有捕食性昆虫、益鸟、微生物等,培育这些有益生物等能够有效减少杀虫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麻烦,实现有效的生态平衡。还可以种植大量植物来改善森林的虫害状况,人工种植针阔混交林,使植物配合生长,为有益的虫鸟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加快培植针叶林和阔叶林的覆盖面积,及时预防病虫害的威胁,把森林的平衡长期保持下去,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改善森林病虫害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有害生物防治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我国的林业发生危害属于世界上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侵害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损害植物的生长,对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在整体视觉上造成破坏。
为了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营林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森林病虫害的威胁,为森林环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结华.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
[2]张凤玲,候广有等.浅析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8(03).
[3]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06).
[4]宋玉双,韩少敏.对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1999(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12
1植物检疫的必要性
1.1国家法律规定
国内外危险性、尢其是检疫性病、虫、杂草一旦由于人为因素传入新地区, 由于失去原产地的天敌及其环境因子的控制, 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原产地大得多, 传入后一旦蔓延将给传入地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患并且极难防治, 常常造成毁灭性灾害, 而这类危险性病、虫、杂草极易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而传播扩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之规定, 凡是从甲地调往乙地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应施检疫物, 在调运前都必须进行检疫, 它是限制人为传播病、虫、草害, 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根本措施。因此, 各地在做好本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同时, 通过加强植物检疫, 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危害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首要任务。
1.2贸易往来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增多,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往来得到了飞速发展, 粮食、饲料、蔬菜、水果、苗木、以及其他农林产品的异地调运数量剧增, 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草害, 通过国内、外贸易往来, 随着种子、接穗、苗木、农林产品和包装物等传播扩散开来, 并且由于便利的交通工具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传播扩散速度的不断加快, 对各地的造林绿化成果、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切实加强林业植物检疫工作,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 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要求。
1.3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巨大
1.3.1引起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和重大灾害损失。由于植物检疫把关不严, 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外来物种不断增加, 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估计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林业的损失是每年660亿。如果有森林“SARS”之称的松材线虫1982年随木质包装从日本传入我国南京, 在短短的10多年内, 又相继在安徽、广东、山东、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云南等15个省 (区) 局部地区发现并流行成灾, 导致大量松树枯死。美国白蛾1945年传入日本, 后传入朝鲜半岛。1979年传入我国东北, 现已侵入北京、山东等地。据估算2004年美国白蛾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合计为2.300~3.052亿元。原产南美的凤眼莲 (水葫芦) ,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 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云南昆明市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 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 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 原来在大观河两侧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报废或改作他用。
1.3.2增加防治成本。没有有害生物的入侵, 就没有为了进行防治必须支出的防治费用, 因为进行防治必须大量购买、使用农药, 增加人、材、物支出, 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2002年6月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首次传入海南省海口市, 一年后, 这一害虫就蔓延到海南省的12个县市, 受害椰树达46万株, 占全省椰树总数的6.6%, 防治费用500余万元。
1.3.3影响本土物种,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危险性病、虫、杂草一旦由于人为因素传入新地区, 由于失去原产地的天敌及其环境因子的控制, 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原产地大得多, 传入后一旦蔓延将给传入地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患并且极难防治, 常常造成毁灭性灾害。如因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 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 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 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3.4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豚草花粉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麝鼠可传播野兔热, 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2植物检疫的种类
植物检疫种类分为:产地检疫, 调运检疫, 复检, 隔离试种。检疫结果的处理包括:检疫放行;除害处理;销毁或退回等。
2.1产地检疫
是指植物检疫机构对植物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在生产地 (原种场、良种场、苗圃以及其他繁育基地) 进行的检疫。
2.2调运检疫
调运检疫是指植物及其产品在调出原产地之前, 运输途中、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 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植物检疫法规, 由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 对应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所采取的检疫和严格检疫工作处理措施。调运检疫是国内检疫工作的核心, 也是防止危害性病虫随植物及其产品在国内人为传播的关键。
2.3复检
部分调运由于存在诸多问题, 如: (1) 不经检疫, 擅自调运; (2) 货证不符; (3) 调运的数量多于《检疫证书》记录数, 对这些违反规定的行为, 在调运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必须进行再次检疫, 即为复检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4隔离试种
隔离试种是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引进种苗传入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是保障引种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主要包括:一是有效防止传入检疫性有害生物。某些检疫性有害生物, 特别是许多病毒、类病毒等, 发生率很低或发病初期为害症状不明显或隐症, 而在种植期间这些有害生物就会表现症状, 通过对引进植物进行整个生长期观察, 有利于及时发现这些检疫性有害生物。二是有利于发现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通过风险分析对外提出的检疫要求虽较全面, 但仍难免有局限性。一些普通有害生物或其不同生理小种或生态型通过引种到新的环境后, 由于缺乏自然控制因子很可能爆发危害, 造成严重损失。隔离试种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传入一些新的、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病虫害。三是有助于加大植物检疫工作的纵深度。口岸抽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特别是在引进种苗携带有害生物数量较低时, 口岸检疫检测发现很难, 通过隔离试种可弥补口岸检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防止出现漏检。四是隔离试种环境相对比较独立, 一旦发现疫情便于及时采取封锁控制措施, 可有效防止国外检疫性的和潜在检疫性的病、虫、草害的蔓延扩散。
3植物检疫在林业有害生防控中的作用
植物检疫把把关的重点放在种子、苗木及应施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环节、调运环节和苗木栽植环节前, 直接体现了植物检疫“把关服务”的指导思想, 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1预防和阻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 保护国土生态安全
植物检疫具有预防性、预见性和彻底性。异地调运植物、植物产品和其它应施检疫物, 基本不会直接从调出地直达调入地, 中途需要过境其他地区才能到达, 由于长时间、长距离运输, 加之温湿度变化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会给危险性、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传播、扩散创造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如染疫 (松材线虫) 的疫区植物产品如电 (光) 缆盘从江浙一带运往云南, 会给沿途经过地区和调入地带来重大损失。因此, 调出地通过植物检疫发现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可禁止调出;调入地通过植物检疫发现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可限制调入、或及时除害处理、或改变调入植物、材料用途等方法进行处理, 因而对危险性、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起到了彻底的预防作用。
3.2促进国内外贸易往来
植物检疫作为预防性植物保护措施已被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和采用, 并将植物检疫作为对外贸易中不可缺的必要手段。因为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进而争取获得农业上的五谷丰收, 六畜兴旺, 以满足人类吃饭、穿衣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 同时也为本国、本地区对外贸易提供了必要和充足的资源, 确保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3.3减轻或避免重大灾害损失及防治费用支出
由于植物检疫对应施检疫物具有法律强制性, 通过植物检疫使得境内外的危险性或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直接被堵截在辖区外, 减少或避免了调入地和沿途被传入和扩散的可能, 因而减少或避免了农药、防治器械的购置和人工费用的支出, 即使通过检疫 (复检) 发现危险性或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 也可以在未传播前及时铲除, 节省了防治成本, 并对当地植物和植物产品的输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4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由于植物检疫把关不严, 国内外危险性或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旦由于人为因素传入新地区, 由于失去原产地的天敌及其环境因子的控制, 传入后一旦蔓延将给传入地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患, 并常常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 植物检疫具有的预防性、预见性和彻底性功能, 使得这类危险性或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无法直接传入和扩散, 因而对本土生物无法构成直接威胁, 保护了本土生物的多样性。
4植物检疫主要措施
4.1木材加工、经营单位
4.1.1建立木材加工企业合法经营承诺制度。为使所有涉木企业做到规范经营, 自觉遵守国家的植物检疫法规, 各涉木企业必须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收购木材及其制品, 并报请调入地森防站复检;不收购、销售、存放、携带、使用来自松材线虫病及其它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未经检疫合格的木材及其制品;不收购来源不明的木材及其制品;建立木材及其制品购销、加工、出入台帐制度, 并确定专职报检员负责报检和台帐登记工作;承担因违反承诺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做到规范经营、合法经营。
4.1.2实行木材加工企业许可证年审制度。对木材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年度审核制度, 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备案管理。
4.2工程建设单位
4.2.1办理植物检疫手续。各工程建设单位在签订林木种苗、造林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及电力、通讯等有包装材料的物资采购合同时, 须将植物检疫事项纳入合同!!!!!!!!!!!!!!!!!!!!!!条款, 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施工承包单位的植物检疫责任和义务, 要求供货方应依法办理植物检疫手续, 提供当地森检部门开具的《植物检疫证书》, 并作为接收资料移交给买方, 并报请调入地森防站复检。
4.2.2收货复检并入账。在收货时, 收货单位 (物资部门、项目管理部门或项目施工单位) 必须要求供应商交货时提交《植物检疫证书》, 并全力配合森检部门进行木质包装货物的复检工作。《植物检疫证书》须一车一证, 随货同行, 货证相符, 交货交证, 保存备查, 建立往来台账。当施工结束时, 施工单位整理《植物检疫证书》及其台账, 作为项目建设资料一并移交项目建管单位存档。
4.2.3加强施工过程的检疫监管。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务必妥善保管木质保管物, 不得将施工过程中使用后的木质包装随意扔弃, 必须及时烧毁处理。烧毁处理时须按照森林防火、消防等要求, 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推荐阅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08-1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6-0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05-11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点”林业职称论文05-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体规划09-04
有害生物防控06-06
茶叶有害生物07-05
《家居与有害生物》06-28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