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共7篇)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1
园林是我国重要绿化内容, 它不仅可以改善大自然的环境, 还对社会和百姓的健康有益。但有害植物的出现, 大大破坏了园林的建设与维护。随着园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有害植物的防治工作也显得日益突出。本文就对园林有害植物的状况做下阐述并对其防治工作提出一些意见。
1 园林有害植物
园林植物是用于园林建设的植物, 以植物特性及园林应用为主, 结合生态进行综合分类, 主要有针叶乔木、针叶灌木、阔叶乔木、阔叶灌木、草花和草皮植物等。但是园林中有很多有害植物的生长, 它危害着植物的正常生长, 对园林的绿化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归纳起来主要的有害植物有: (1) 猫爪藤。它属于热带植物。其枝叶比较纤细而分三叉卷。叶子对生, 叶子前端比较尖。一般在春末夏初时开花, 呈黄色, 明艳, 阳性。它的特点是能像地毯一样铺满整个园林, 对很多植物的生存造成危险。 (2) 豚草。它属于1年生植物。比较常见的是短株豚和巨株豚, 它的花粉具有过敏性, 会引发呼吸道的疾病。豚草的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都非常强, 所以对园林植物肥料的吸取会产生很大的威胁。而且其种子在土壤中可有4~5年的生命力。 (3) 紫茎泽兰。它的毒性很高, 所到之处可达到寸草不生, 牲畜中毒。可以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极高, 算是植物中的头号敌人。无论在贫瘠的沙地、墙头、石头缝里都能成长。它的茎为紫色, 叶子对生。白色的花, 有三四层。一般1~2.5m高。有性无性都可繁殖。 (4) 空心莲子草。这种植物原产地巴西, 1930年传入我国。又可称为革命草、水花生。也是危害性比较大的植物。可生长在海拔50~2700m之间, 一般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存活。但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5) 薇甘菊。原产地中美洲。它是亚热带地区危害最大的杂草之一。不同的薇甘菊因染色体不同所以类型有所差别。有的是二倍体, 有的是四倍体。故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这种植物生活周期很短但花开的数量很大, 头状花序能达到20535~50297个。
2 预防管理的重要性
(1) 引进须谨慎。在引进新的植物之前, 要充分考察到这种植物的各个性能、它的生长迹象、有无危害、变异等等。要做出全面、合理地科学预测, 以防引进后带来负面的经济效益。不能为园林害虫和有害植物的进入提供有利的条件。 (2) 加强杂草的管理与检疫。严格控制杂草的蔓延, 要及时进行植物检疫工作。当发现有杂草蔓延时, 要及时处理, 防止其它病虫的入侵。以防给园林带来更大的损害。 (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先了解有害植物的基本知识, 人为的防止有害植物的扩大蔓延。
3 防治技术的研究
首先, 加强生物防治工作。生物防治是一种天然、无公害、比较安全的防治手段。而且它有效控制的时间也比较持久。可以引进有害植物、害虫的天敌来有效防治它们对园林植物的迫害。
其次, 合理选择植物的品种。对园林植物的选择, 应以当地的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基础, 要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在规划时, 要以乡土树种为基础。在抗干旱、抗冻害、抗害虫等多方面指标为标准。秉承“适地适树”的原则, 全面、科学地做好各个调查、追踪植物品种的生长迹象。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为依据。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创造不利于杂草等有害植物的生存条件。什么品种适合在哪生长, 要保证引进的树种抗害能力强, 还可美化环境, 改善空气质量。
另外, 加强肥水的管理。生长势对有害植物对园林植物的迫害有关。对于生长势较差的品种, 可以采取冬季修剪、涂防虫材料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害虫的侵入, 还调节了园林植物的养料, 有利于它的茁壮成长。另一方面, 应该有效防止人为病毒的传播。有时人工在对植物进行施肥、修剪过程中, 没有科学的处理病原体、垃圾等等, 就有可能加强了有害植物的蔓延, 为它们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且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会造成很多植物疾病的发生。所以工作人员应该勤浇水, 在雨季时要做好园林植物的排水工作。
最后, 利用人工、机械对杂草的防治。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机械化手段, 在杂草蔓延前就对其进行处理, 在草坪等地方可采用在成熟前就对杂草进行修剪, 甚至割除, 以防止园林植物对养料的有效吸收。
近年来, 我国园林绿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空气质量也有明显的好转。但有害植物的蔓延对园林植物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 本文就在此背景下对如何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提了几点意见, 希望对有关部门有所帮助。
摘要:关于目前园林有害植物的防治工作还存有诸多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 结合我国现阶段技术的实际情况, 采用综合生态调控措施, 将各个技术指标的有机结合, 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为我国园林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关键词:园林植物,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叶云峰.植物病害生态纺织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2)
[2]孙凤华.园林树木虫害防止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6)
[3]孔伟仙.有机茶的病虫害防治工作[J].青海科技, 2011 (1)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2
1 生物防治
1.1 利用害虫天敌, 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
首先是保护好林地间的自然天敌, 减少广谱性杀虫剂的用量, 选择天敌非活动期 (如卵期、蛹期) 用药;其次是人工饲养释放天敌, 如管氏肿腿蜂、赤眼峰、七星瓢虫等, 适时有针对性地对危害树木释放寄生性天敌和喷洒塞孔生物菌剂, 可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从而达到了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近几年来, 我们对树木园内侧柏、杜松、圆柏上发生的双条杉天牛实施了生物生物防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采用的菌种是从双条杉天牛罹病虫体上分离出来的病原菌, 经过反复筛选培养得到了能导致双条杉天牛幼虫致死的球孢白僵菌, 然后接种到固体 (小麦、麸皮) 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 以备防治天牛时使用。另外, 利用管氏肿腿蜂具有钻蛀性的特性, 大量扩繁肿腿蜂, 选择双条杉天牛幼虫活动期, 释放管氏肿腿蜂, 并结合生物菌剂树干喷洒, 有效地控制了双条杉天牛的危害。
1.2 利用不同树木次生物质的特殊功效, 合理配置林间的树种结构
我们在近10年对光肩星天双条杉天牛危害树木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由于树木所含次生物质的不同, 形成有些树木具有引诱天牛觅食、栖息、产卵等一系列行为的活动, 有些树木抑制或忌避了天牛的习性。通过对糖槭、加拿大杨、白桦、蒙古椴、河北杨、黄菠萝、臭椿的生物测定表明:糖槭树上天牛台阶栖息数和取食面积最多;河北杨栖息数较少;黄菠萝、臭椿树上栖息数极少, 而且没有被除数取食和产卵, 说明了各树种产生的次生物质对天牛的行为产生了差异。为弄清次生物质的成分, 对上述几种树木的树皮和树叶精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糖槭中的含量远大于其他树种。其树皮和树叶中的乙酸基和三萘二酮含量分别为10.36%和23.61%, 是其他树种含量二十倍以上。说明糖槭有较强的诱虫效果。加拿大杨适宜天牛繁衍后代;而河北杨、黄菠萝、臭椿均含有糖槭、加拿大杨、蒙古栎中没有的次生物质———四氮三环和葵烷, 所以对天牛取食没有引诱作用。蒙古栎的次生物质为粘霉烯酮、粘霉烯醇和β-谷甾醇, 而β-谷甾醇是一种激素类化合物, 这一独特物质促使蒙古栎树能引诱天牛成虫刻槽、产卵和孵化, 且抑制天牛幼虫生长发育, 严重制约了初孵幼虫的存活, 不仅延长了卵的孵化期, 而且延长了活的幼虫脱皮时间。
因此, 我们可以参考树木自身的次生物质, 在今后的林业措施中, 合理配置林分中诱虫和控虫树种, 营造多树种结构, 调整林间生物多样性, 充分达到诱虫和防虫的目击者的。
1.3 应用昆虫性外激素, 结合灯光诱捕
利用性诱剂, 强桃小食心虫、苹果卷叶蛾, 梨小食心虫等性激素诱捕大量成虫, 减少雌雄成虫的交配或干扰交配几率, 使害虫的繁殖数量减少, 从而达到防治目的。同时结合黑火灯、诱虫灯、害虫测报灯等来诱捕害虫,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物理防治
2.1 樟脑丸可防治蛀干害虫
有些林场采用樟脑精块防治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木囊蛾等蛀干害虫, 既经济又有效。其方法是将樟脑精块切成黄豆大小的碎块, 找出蛀干害虫幼虫新嚼过的木渣或新排出粪便的孔, 掏净粪便或木渣, 往孔内塞3~5粒樟脑精碎块, 然后用黄泥封口, 以防漏气, 杀虫效果一般达85%以上。7~10天后检查一次, 若有新的粪便和木渣排出, 按上述方法再进行一次。在春、夏、秋季幼虫活动期都可防治。
2.2 树干涂白
杨柳树栽完后马上涂白, 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 并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 延迟芽的萌动期, 避免枝芽受冻害, 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配方是:水1份, 生石灰3份, 石硫合剂原液0.5份, 食盐0.5份, 油脂 (支植物油均可) 少许。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1.5m处为宜。
2.3 树干涂胶
对于一些具有上、下树迁移习性的害虫, 如为害杨、柳、榆、槐、槭等树木的春尺蠖、杨毒蛾, 为害松树的松毛虫, 危害槐树、构树、枣树等树的朱砂叶螨等害虫, 使用粘虫胶将其粘住致死。使用方法:一是可直接将粘虫胶涂在树干上;二是先用1.5~2cm宽的胶带有主干光滑的部位缠绕一圈, 然后将粘虫胶均匀地涂在上面。涂抹时不要粘着杂草, 以防杂草搭桥, 产生离体, 使害虫摆脱粘胶逃离。
2.4 树干疗伤
因病、虫、冻、日灼、修剪、风雹等原因造成的园林树枝干及苗木的伤口, 往往是病虫的侵入口。对伤口及时治疗, 促进伤口愈合, 尽快恢复树势, 是防止病虫侵入的有效方法。对已经枯死的苗干及树枝, 要从伤折处附近锯平或剪除枯死干枝。对于轻伤枝、发生抽条的枝干, 在死活界限分明处切除, 切口要光滑并涂保护剂或涂蜡, 以利伤口愈合。若发现树木表皮产生了腐烂树皮要刮除, 用快刀及时刮净病部树皮后, 涂刷75%的酒精或1%~3%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然后涂蜡或保护剂, 促进伤口愈合。
3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尽量少用有机化学农药, 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如施纳宁、松脂酸铜类 (绿乳铜、博尔多乳油、氯氨铜) 、波尔多液的药效长、效果好;生物源农药如农抗120、多氧菌素、多抗霉素、大生M-45、新灵、菌利灭、菌普克取代多菌灵系列;附中维菌素、白僵菌、Bt乳油、吡虫啉类等, 可防治螨类、翘翅目 (蚧壳虫类) 、双翅目 (梨木虱) 及鳞翅目 (蛾类) 、蚜虫类等害虫, 杀虫效果好, 又能可保护天敌。
3.1 毒签熏杀
把竹签蘸上磷化锌糊 (磷化锌1份、桃胶2份、水适量配成) , 阴干后再蘸上草酸胶糊 (草酸2份、桃胶1份、水适量配成) , 阴干后即成毒签。将毒签插入害虫蛀孔中, 当树液湿润药签时, 可产生剧毒气体磷化氢, 将害虫熏杀致死。此法适用于天牛类、吉丁虫类等蛀干害虫的防治。
3.2 药环触杀
用溴氟菊酯或杀灭菊酯、滑石粉、蓖麻油、石膏粉按1:1:20:40的比例制成粉笔状毒笔, 在树干或树枝画几个封闭药环 (也可用其他触杀剂原液画药环) , 可使害虫触杀致死。此法适用于有冬季下树休眠或春季上树为害习性的害虫防治。
3.3 刮皮敷药
刮皮敷药是在树上便于操作的部位刮去一圈粗皮, 围上棉布条或其他吸水材料, 再围上2圈塑料膜带, 扎紧其上下两头, 将配好的药液注射于吸水材料中, 药液可渗透到木质部导管中, 可随蒸腾液流向上移动到树冠枝叶上, 从而杀死害虫或病菌。此法适用于蛀干、食叶、吸汁害虫和侵染性病原菌害的防治。
3.4 钻洞注药
钻洞注药在树干基部用木工钻钻1~3个小洞, 洞向与树干呈30°夹角, 深至髓心, 将配好的药液用注射机 (注射器、滴管) 注滴到洞中, 也可以在洞口上方挂上药瓶, 把棉芯线两头分别置于洞底和瓶底。这样药液可通过导管达到树冠枝叶上, 可杀死害虫或病菌。此法适用于蛀干、食叶、吸汁害虫和侵染性病害以及缺索症的防治。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3
1 环境条件对植物有害生物的影响
1.1 新有害生物的出现
在全国各地各个省份的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CO2浓度增加、湿度增大,新的有害生物的入侵,定殖、繁殖和生长发育都危害着园林绿化植物,主要表现为,当地新的有害生物的出现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1)不同省份地区新病害的发生,以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为例,主要是寄生性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1]。目前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日趋上升,已到分布广、危害重的局面,以上3种线虫均属于线虫纲根结线虫属,是园林花木地下根部主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还加剧土传病菌发生,诱发腐霉菌、镰刀菌和丝核菌在根结中为害繁殖,增加防治难度。
2)有害生物的入侵,椰心叶甲是近几年来新发的一种入侵害虫,是我国1992年新增的禁止进境的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2]。该虫原产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分布于东南亚、澳洲、所罗汇群岛及太平洋岛区等地的21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早年仅分布于台湾、香港两地。2002年发现该虫在海口市自然定植,现已扩散蔓延到海南、广东等地,严重影响了椰子、槟榔、大王棕等棕榈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我国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种植的棕榈科园林植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结合其生物学物性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模拟试验,如果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劣变化,温度湿度的改变,椰心叶甲和群在我国可能适宜定植的地区范围更广。与此同时,病原真菌和病毒病也会传播为害,更多的有害生物威胁到我国的园林植物。
1.2 环境条件对有害生物世代数目的影响
植物有害生物的爆发与有害生物群体在生长季节的生长速度有关,有害生物世代数的增加也增大了其危害的潜力,适宜的温度可以加速有害生物的发育,缩短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而气候变暖又延长了它们的活动期,二者都使其在一个生长季节里的世代数目增加。随着气候变暖,由于世代不足而对园林植物来说不重要的有害生物可能变得重要,目前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也可能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其危害爆发的可能性。
2 环境条件对植物病理(植物病害)的影响
全球气候大幅度的变化,对植物病害影响巨大,未来几十年环境变化的幅度仍不确定,全球变化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复杂互作和程度也不确定。园林植物的生存发育、全球的环境条件变化对园林植物病害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由于病害和其他有害生物是影响园林景观的重要方面,所以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和有害生物控制的潜在影响非常重要。
2.1 大气CO2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大气CO2的增加可使光合作用加强,水的利用率提高导致多数生产条件下许多作物产量的增加[3]。CO2的浓度的提高对许多病原物未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一些间接效果十分严重,如寄主植物聚集度的增加有利于如锈菌和白粉菌类的活体营养病原物,引起病害增加园林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及其生长势的增长将导致冠层密度增加而使冠层微气候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原物残留到植株体内或是枝杆处有利于腐生病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以及非浸染性病害的浸染为害。
2.2 全球变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全球变暖将导致现有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高纬度地区更适合大部分园林植物的生长,而低纬度地区的温度条件可能影响该地区园林植物生长。但植物可用多种方式来适应逆境,逆境反过来能使植物易受病原物侵害,导致植物逐渐恶化并增加感病性。随着全球变暖,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的增加,多种扩散机制病原物、害虫和杂草随之而来。因此,通过预测气候变化和收集寄主分布数据,可有效地预测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
植物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均温度的变化上,假设温度升高是连续的,近几年许多植物病理专家所做的气候模型预测,冬季温度变化最大,至少在北方地区(北半球)是这样,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全球变暖将导致每日温度不对称地升高,亦即每日最低温度升高同时每日的最高温度变化很小,根据病害流行学的观点,这一变化非常重要,冬季温度升高有利于病原物越冬,初始病原群体的增大对生长季节病害的发展很有利,尤其是对单循环病害。每日温度不对称升高的结果是病原物适性的增加比温度对称增加的期望值还要高。从总体上讲对病原物更加有利。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全球变暖后北半球中纬地区夏季的大陆性干燥将更加严重,夜间温度升高,露水的积累可能会减少,这些对病原物的浸染是不利的。
2.3 臭氧与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臭氧和紫外线B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是有利的,O3不可能对土传病原物有直接影响,因为O3进入土壤后,小部分通过挥发而消失,大部分残留在一定深度。由于叶部真菌和细菌在湿润、多云或有雨等高湿度条件下活性大,这种情况下O3的能量较低。因此O3对叶部浸染病原物没有作用[4]。
紫外线B(UV-B)的增强对病原物和寄主有一定的影响。还可导致病原物突变率升高。不同的菌系在自然条件下对不同的紫外线水平有自己的适应性。Septoria tritici和Septoria nodorum的孢子在体外对紫外线B的反应不同。Finckh等[5]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加强紫外线B对水稻瘟病的影响,他们发现紫外线B的增加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生长(叶面积、干重和高度)。尽管稻瘟病有所下降,UV-B可引起植物的耐病性下降,感病植株很难从UV-B损害下恢复,另外,UV-B影响病害的机制可能随不同病原物、寄主组合而不同[6]。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植物病理工作者应更加广泛地进行有害生物发生在地理分布的研究,并对病原和病害的地理分布效应进行分析,对地理分布的决定因素和病原物传播至无病免疫区的风险评估,最终达到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的目的。
摘要:从环境变化包括温度、CO2浓度升高、臭氧、紫外线B-辐射的加剧对园林植物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气候温度的升高在园林植物上发生新的虫害以及生物入侵的条件可能性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环境变化(CO2的增加、全球变暖、臭氧、紫外线B-辐射)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变化,臭氧,紫外线B-辐射,植物病害
参考文献
[1]蒋太平,欧阳克芳,夏文胜.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园林科技,2007(4):24-26.
[2]鞠瑞亭,彭正强,李跃忠.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研究[J].园林科技,2007(3):34-37.
[3]Goudriaan J,Zadoks J C.Global climate change:modeling the potential responses of agro-ecosysete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rop protection.Environ[J].Pollut,1995(872):215-224.
[4]Manning W J,Tiedemann A von.Climate chang:potential ef-fects of increased atmospheric caibon dioxi2)d,e(oCzOone(O3),and ultraviolet-B(UV-B)radiation on plant diseases[J].Enviromental Pollution,1995.88:219-245.
[5]Finckh M R,Chavez A Q,Dai Q,etc.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the growth of rice and its susceptibility to rice blast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5(52):223-233.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4
1 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方行政机关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害、虫害和杂草、人为地在国家之间或国内各地区间传入或传出,或传入后限制其传播蔓延,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扑灭的一项保护园林植物生产的重要措施,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力争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预防,而目前不少建设单位或养护单位,为过多追求进苗价格低廉或节约建设成本或明知所购进苗木上有病虫害虫卵、虫害也不检疫。如所购进的栾树上有蚜虫虫卵、黄刺蛾虫卵、天牛虫卵等;所购进的火棘上有介克虫虫卵与蚜虫虫卵等,不仅给养护单位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也给植物景观造成负面影响,给养护工作带来较大不便。因此,认真抓好植物检疫工作是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这一地区植物安全生长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避免病虫害传入或传出的重要途径。
2 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在所有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工程中,设计人员至关重要,其要从选择绿地种植的材料方面去选择病虫害少、病虫害发病率低的植物品种或植物品种地区,因为不同的植物品种,抗病虫害的能力是不同的,在园林植物生产或栽培中因地制宜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如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诸如水杉、构树、桑树、银杏等植物品种,病虫害发病率相对就低,甚至不用治虫。另外要合理使用植物配置,如绿篱,色块中可选用间隔形式来阻隔病虫害的蔓延,特别是在公园、道路和景观带的区域内,实现合理化的植物配置,对具有转主寄生的病虫害如锈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间隔隔断可以阻止病虫害蔓延与扩散繁殖,从而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给防治病虫害赢得最佳时间[3,4]。
3 提高植物的抗免疫能力
植物病害的种类可分为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而侵染性病害是由于病原生物的传播,如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的发生则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如果在第1阶段就把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即便受害,程度也可明显减轻[5]。因此,植物的自身抗免疫能力尤为重要。
4 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机械的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销毁,人工摘除或人工捕杀某些害虫卵块、幼虫、成虫等,利用温度、热度、超声波、紫外线、土壤熏蒸等物理方法来防治虫害或病菌等。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和高压电网灭虫器诱杀;利用害虫喜食的食物加入药剂进行诱杀等;这些措施趋于自然,保护了环境。但是物理机械防治要有好的专业队伍,且要根据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病虫害的习性、世代、生活史、孵化期、成虫期及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而采取不同的物理防治方法。
5 其他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还有栽培管理预防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等。但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的,其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病虫害天敌。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会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只可作为应急措施。“综合管理”是指容许有部分害虫客观存在,并非强调自然因素控制灭绝,是从生产的全局和生态平衡的总体观念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抑制病虫害的各种因素,去保证生态平衡不遭破坏来进行防治[6,7]。
参考文献
[1]张连生.常见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夏希纳,丁梦然.园林观赏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迟德福,严善春.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李风婷,马保松,张桂莲.综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J].河南林业科技,2003(3):60-61.
[5]王大平.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8-60.
[6]李培,李冬民.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J].现代园艺,2013(8):57.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5
1 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属南亚热带气候类型, 年平均气温22.1℃, 最高月平均气温29.8℃ (7月) , 最低月平均气温13℃ (1月) , 年降雨量1760mm左右, 降水主要分布在3~8月, 年平均日照1820~1960h, 土壤以花岗岩发育而成的赤红壤为主。p H值4.70~5.20, 透水性良好。
2 调查方法与结果
经现场踏查统计, 发现分布于调查地区域的香樟树, 部分已遭受或正遭受病虫危害, 长势呈衰退现象。该批香樟树多数胸径已达20cm以上, 最大的已达45cm, 生长于路旁、树林丛中, 或成排、或呈自然成林生长。
受害植株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稀疏发黄、变薄, 叶面病害特征明显。蚧类、蚜类虫体斑块占树皮1/3以上面积, 少数甚至达到2/3。症状最严重的植株, 树叶基本脱光, 顶端细枝干枯, 树干局部腐朽, 外观濒临死亡。
3 原因分析
3.1 白蚁危害
广州地区高温多雨, 空气湿度大, 易引发白蚁侵入。调查区域多数的香樟树有被白蚁不同程度蛀食的情况。白蚁蛀食树干, 在中空的树干中筑巢, 树基和树干上留有明显的蚁孔、蚁道和排泄物。个别老樟树树干腐朽。
3.2 土壤板结
香樟树多种植于环境优美的林中, 那里风景宜人, 引来无数体育爱好者和游人在此流连忘返。长期人为践踏, 使部分香樟树的树基土壤严重板结。另有少量香樟树树基周围部分采用混凝土硬化, 仅留有树干在外, 没有生长必须的土壤空间, 生长条件十分恶劣。
3.3 树龄老化导致树木生长势衰退
调查到的香樟树有个别树龄在40年以上, 由于长期缺乏营养物质的补给, 土壤贫瘠。树木生长区域又相对分散、局促, 导致树势衰退严重, 树木机体免疫力差, 对病害的抵抗力弱。
3.4 病虫危害
经查勘危害香樟的病虫主要为樟叶螨、藤壶蚧、红蜡蚧、黑蜕白轮蚧, 叶面煤污病等。
4 综合防治、复壮措施
4.1 白蚁灭治
对香樟树的白蚁危害详情进行检测, 分二步对危害香樟树的白蚁实施了灭治: (1) 诱杀。沿树干周围1m挖环形沟槽埋设了诱杀饵包。 (2) 喷药灭治。对树干上有危害特征的树皮、树心及周边土壤喷洒灭蚁药, 使树木及土壤都含有额定的药物成分, 白蚁活动时体表触毒或取食后中毒死亡。
4.2 土壤改良
首先拆除香樟树的混凝土硬化层, 外弃了所有建筑垃圾类表土, 回填腐质土:细沙 (2:1) 混合土至原有地表标高。精细翻挖全部染病香樟树周围至树冠投影外1m以内板结土壤, 在挖松后的表层土壤中拌合适量的腐质土:细沙 (2:1) 混合土, 增强香樟树根盘上层土壤的透气和肥水的补充能力, 改善树木生长的土壤条件;再在树冠外围稍远处开挖30~50cm深度的环形沟, 埋施油饼:磷肥 (1:1) 混合基肥, 回填平整表土;同时用大树根动力2号250~300倍液灌根2次, 以增强根系活力和长效改良土壤质量。
4.3 病虫害防治
对染病香樟树做广谱性杀菌治理。采用百菌清和代锌猛锌组配600~1200倍液施药1次, 间隔1星期后用国光松耳和啶虫脒组配750~1000倍液再喷施1次;再间隔1星期后对香樟树存留叶面喷洒了根宝、分裂素250~300倍液, 促进香樟大树根系春季的恢复生长、新叶的正常萌发。
根据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的再次调查结果, 采用乐果和蚧必治750~1000倍液组配、敌死司750~1000倍液对全部染上藤壶蚧、红蜡蚧、黑蜕白轮蚧等蚧壳虫进行了连续3次防治。每次喷药时间间隔为1周左右。
4.4 树体营养补充、复壮香樟树
对树势特别差的香樟树进行吊针注射施它活等品种的营养液, 快速补充树体营养, 促进树势恢复。对生长缓慢营养不良的香樟树, 进行根外追肥, 补充营养。
5 效果与评价
对经综合防治、复壮的植株跟踪观察, 结果显示:香樟树的综合复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前曾有细枝干枯的植株恢复正常萌叶生长;病虫危害也基本绝迹;树势衰退现象明显逆转。香樟树的生态效益正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陈岭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6
1 园林植物冻害及冻害症状
1.1 冻害
冻害指温度降至0℃以下, 植物组织内部结冰所引起的伤害。植物组织结冰后, 细胞进一步失水, 细胞液浓缩, 原生质沉淀, 压力增加, 细胞壁破裂, 出现植物组织溃疡、干化、冻裂等症状。冻害严重时, 植物整株死亡。
1.2 冻拔
冻拔又叫冻举, 指温度降至0℃以下, 土壤结冰与根系连为一体, 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变大, 使根系与土壤同时被抬高, 冰冻融化后, 土壤在重力作用下下沉, 与根系分离, 经数次冻融, 根系露出土外, 看似被拔出。冻拔主要影响植物扎根, 倒伏而死亡。
1.3 易受冻害的植物品种
遭受冻害的植物多为外引的植物。如:木芙蓉、苏铁、加那利海枣、夹竹桃、幼龄香樟、杜英、决明 (疏木科) 、幼龄喜树和慈孝竹等。易冻拔的植物主要是秋冬定植的绿化模纹苗木和苗圃定植的幼苗 (详见表1) 。
2 园林植物冻害的因子
2.1 低温
低温是造成江都区园林植物冻害的主要因子。江都区地处北亚热带边缘, 每年冬季都易遭受北方强冷空气袭击, -7~-10℃的严寒天气, 能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 长时间的严寒, 造成不耐寒、组织不充实、贪青的植物植株结冰而遭受冻害。
2.2 引进的新树种耐寒能力差
在城市化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中, 引进了不少外地树种。如杜英、加那利海枣、木芙蓉等。不同的树种以及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的抗冻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域的树种其抗冻能力也是不同的, 引种栽培时未经过严格的科学引种驯化, 直接引种于绿地或道路绿化, 产生了引进树种对栽培地的立地条件不够适应, 耐寒能力差的树种便发生了冬季冻害。
2.3 栽培季节不恰当
苗木栽培季节的适当与否, 也是植物冬季冻害的因子之一。如秋、冬定植的绿化模纹, 用苗的规格较小, 定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 看似已经成活, 但其根部与土壤的结合程度不够牢固, 冬季冰冻后, 易被冻拔, 造成灾害。秋季定植的幼龄香樟树, 定植后时间不长就遭遇了严寒, 此时香樟幼树尚未恢复正常生长, 幼嫩的枝条生长不充实, 抗性弱, 极易遭受冻害。
2.4 管理措施不到位
园林植物正常管理措施不到位, 也是引发冬季冻害的因子。养护管理中, 秋季施氮肥超量, 造成树苗贪长, 休眠期推迟, 植物体含水量大, 组织幼嫩, 抗冻性能差, 低温来袭, 造成冻害。
2.5 树木茎干木质化程度低
植物茎干未完全木质化抗冻性能也差, 这种现象往往表现在从南方引进的常绿树种如夹竹桃、杜英、落叶树种决明等。季节已经入冬, 这些树种的生长尚未停止, 还未做好越冬的准备, 低温来临时, 难以抵御。
3 园林树木冻害防治的技术措施
3.1 科学合理的种植设计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就是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尽可能规划种植当地的乡土树种和耐寒性能较强的树种。乡土树种适应当地立地条件, 抗寒能力强, 不易遭受冻害;引进外地优良树种, 一定要经过科学的引种驯化, 选择适合立地条件的树种进行栽培, 繁荣本地的树种资源。
3.2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抗寒栽培, 提高树木抗性
加强园林树木的管理水平, 春、夏季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 适时浇水抗旱、排涝, 提高植物长势;加速树木营养物质积累, 早秋摘心, 同时增施适量的磷、钾肥, 使植物适时结束生长;枝干充实, 提高木质化程度, 有效抵抗低温的侵袭, 避免或减轻植物冻害的程度。
3.3 适时做好植物的防寒工作
低温到来之前, 应预先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防冻工作。
3.3.1 包裹防冻
低温严寒来临之前, 及时对不耐寒植物进行包裹, 如对加拿利海枣、苏铁、慈孝竹、夹竹桃等进行全株包裹, 内层包草帘, 外层包塑料膜;对不抗寒的乔木树种和当年新定植树木进行树干部分包裹, 如幼龄香樟、杜英、冬青、广玉兰和其他树种的当年新定植株 (方法同前) , 在次年3月中旬前进行解除。
3.3.2 壅土、覆土
树木越冬之前, 进行根部壅土, 也可起到防冻的效果。对一些萌发能力强, 可平茬的园林植物, 在冬前可进行平茬, 对根部覆土, 覆土厚度一般为10cm, 次年3月上旬将覆土移开, 让根部萌发, 形成新的冠丛。这类植物主要有木芙蓉、芭蕉等。
3.3.3 树干涂白
冬季树干涂白, 可起到一定的防冻作用, 在涂白剂内再添加一些石硫合剂、盐等物质, 还可杀灭越冬幼虫、虫卵和病原菌, 起到防治病虫作用。
3.3.4 人工小气候的利用
在植物定植时, 充分考虑人工小气候的运用, 如庭院、向阳缓坡、北侧有风障的朝阳地等, 可安排定植稍耐寒的树种, 如夹竹桃、决明等。
3.4 加强植物冻害后的养护技术
3.4.1 合理修剪
植物遭受冻害后要进行合理修剪, 剪除被冻害枝干, 较大枝干修剪后, 涂以愈伤涂膜剂, 防伤口病原菌侵染。修剪后, 用赤霉素处理未受冻害的上端枝干, 促其潜伏芽萌发, 形成新的树冠。
3.4.2 加强肥水管理
受冻植物修剪后, 适量增施速效肥, 保持土壤较好的墒情, 促其旺盛生长, 快速形成新的冠形。
3.4.3 加强病虫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遭受冻害后, 体质减弱, 易遭病虫侵染。修剪后喷洒1次杀菌剂, 铲除病原菌, 认真观察虫情, 有虫必治, 保障受冻害后的植物迅速生长成荫。
摘要:低温易造成园林植物冻害、冻拔。适地适树, 栽培乡土树种, 适时定植, 加强生长季节的水肥管理, 均可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 减少冻害、冻拔等灾害的发生。对遭受冻害植物进行合理修剪, 加强肥水管理, 适量施肥, 可迅速恢复生长。
关键词:冻害,防治,适地适树,扬州市江都区
参考文献
[1]龙雅宜.园林植物栽培手册[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5) .
[2]祝遵凌, 王瑞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2005 (8) .
[3]绿化施工编写组.绿化施工养护.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1983.
[4]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4) .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 篇7
1 病害危害情况
园林植物病害种类繁多, 几乎每种园林植物都会遭受叶部病害的危害, 叶片的病斑、花朵早落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叶部病害导致园林植物提早落叶, 减少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 削弱花木的生长势。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都能引起园林植物的叶花果病害,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的主要类型有灰霉病、白粉病、锈病、煤污病、叶斑病[1]。
2 侵染循环特点
病落叶是初侵染环境的主要来源, 大多数病原菌以菌丝体、子实体或休眠体在病落叶上越冬。一般情况下, 有多次再侵染。再侵染来源单纯, 均来自于初侵染所形成的病部。叶、花、果病害的潜育期一般较短, 大部分在7~15 d。风、雨、昆虫等是叶部病害病原物传播的动力和媒介, 多数通过气流传播。人类活动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叶部病原物的侵染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几种[2]。
3 几种常见的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上, 应坚持以下原则:以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作为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 以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作为控制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
3.1 灰霉病类
灰霉病是危害多种园林观赏植物的一种病害, 尤其在温室郁闭的环境下, 更易发病, 危害多种温室花卉。其寄主范围广, 如天竺葵、蝴蝶兰、香石竹、仙客来、百合花、一品红、海棠类等。该病不仅能侵害植物的叶部, 还能危及根、茎、花等各个部位。
3.1.1 症状及病原。
灰霉病的病症很明显, 在潮湿情况下病部会形成显著的灰色霉层。半知菌亚门, 丛梗孢目, 灰葡萄孢霉 (Botrytis cinerea) 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该菌寄主范围很广, 几乎能侵染每一种草木观赏植物。
3.1.2 病害循环特点。
灰霉病的病原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或以菌丝体在被害部越冬。第2年春, 当气温达20℃左右, 空气湿度大时, 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成熟, 随风雨飞散传播, 在叶缘、叶柄、花瓣等处发芽侵染寄主组织, 不久形成病斑, 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 飞散而反复侵染。一般在温室栽培的环境条件下, 空气湿度大, 湿度适宜, 通风不良时, 发病严重, 且能整年反复侵染危害。
3.1.3 发生条件。
一是温、湿度。日光温室内低温 (<15℃) 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或温室内湿度大, 叶面结露时间长, 灰霉病发生重。湿度对此病流行影响较温度大, 15~20℃的温度, 90%以上湿度有利于发病。因此, 棚内低温高湿, 通风不良发病重[3]。二是寄主。寄主植物在生长衰弱或组织受冻、受伤时极易感染灰霉病。
3.1.4 防治措施。
一是灰霉病的盛发与环境的郁蔽有密切关系, 保持通风透光的栽培环境可减少发病。采用双重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措施。根据天气情况, 合理放风, 降低室内温度。二是提高植株的生长势, 可有效地增加植物的免疫力, 所以应加强养护管理, 及时清理温室和圃地。避免造成伤口, 可减少侵染和发病。三是应注意发病早期防治, 如发现少量发病时, 应及时去除发病的叶、花, 集中烧毁, 以制止病态的扩展蔓延。四是在春、夏季多雨季节和温室的环境下, 空气温湿度适宜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应及时、定期喷药防治, 以制止该病的盛发。常用的药液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2 白粉病类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常见的重要病害, 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兰花等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 (如山楂、玉兰等) 以外, 许多观赏植物都可以发生白粉病。
3.2.1 症状及病原。
白粉病的病症非常明显, 在发病部位覆盖有1层白色粉层。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有白粉菌属 (Erysiphe)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内丝白粉菌属 (Leveillula) 等。
3.2.2 发生条件。
白粉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 侵染叶片和新梢。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 在露地条件下, 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以4—6月、9—10月发病较重, 尤其秋季发病严重。栽植于树荫下、栽植密度大、氮肥使用过多、通风条件差的园林植物发病严重。
3.2.3 防治措施。
一是早春加强修剪, 剪除染病枝叶并及时烧毁, 减少侵染源[4]。二是合理施用氮肥, 多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使植株生长健壮, 以增加抗病能力。三是绿地设计和栽植时密度要合理, 使其通风透光, 不要为了近期效果随意加大植物密度。四是休眠期均匀喷洒1遍3~5°Bé石硫合剂, 消灭越冬病源。五是喷药防治。常用药液:25%粉锈宁可湿性剂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等, 定期喷雾。
3.3 锈病类
锈病是园林植物中的一类常见病害, 据统计全国有80余种园林植物锈病。
3.3.1 症状及病原。
园林植物锈病中常见的病原菌有柄锈属 (Puccinia) 、单胞锈属 (Uromyces) 、胶锈属 (Gymnosoporagium) 、柱锈属 (Cronartium) 等。
3.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上越冬。翌年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海棠的嫩叶、叶柄、嫩枝、果实上, 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锈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桧柏上侵入新梢越冬, 没有再侵染。该病菌需要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因此海棠与桧柏类针叶树混栽会增加发病率[5]。
3.3.3 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防止转主寄生发生锈病。5 km内不植桧柏。二是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 集中烧毁。三是化学防治。果树在休眠期喷洒3°Bé的石硫合剂, 以杀死在芽内及病部越冬的菌丝体;生长季节果树喷药打断转主循环。锈菌传播范围一般在2.5~5.0 km, 对于离桧柏近的苹果树和梨园, 应在苹果树发芽后至幼果期, 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 d内, 即在担孢子传播、侵染盛期喷药保护。常用药液有:石灰倍量式160~200倍波尔多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喷1~2次, 均有较好防效。另外, 在10月中旬至11月底, 对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混合1°Bé石硫合剂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3月上中旬, 在桧柏上喷施3~5°Bé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次, 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芽产生担孢子。
3.4 叶斑类
叶斑类是叶片因组织受病菌的局部侵染而形成各种类型斑点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叶斑病又可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龙斑病等种类。这种病害的后期常在病斑上产生各种小颗粒或霉层。叶斑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果, 并导致叶片提早脱落, 影响植物的生长。
3.4.1发病条件。
本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芽鳞、叶痕及枯枝落叶上越冬。早春展叶期, 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喷灌水或昆虫传播。潜育期7~10 d。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次再侵染。雨水是该病流行的主要条件。多雨、多雾、露水重则发病严重。老叶较抗病, 展开6~14 d的新叶最易感病。月季的不同品种之间其抗病性也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浅黄色的品种易感病。
3.4.2 防治措施。
一是减少侵染来源。盆栽的植物应及时摘除病叶, 秋季彻底清扫病落叶, 集中烧毁, 以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源;重病区的苗木出圃时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浸泡消毒。二是加强栽培管理, 切忌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和钾肥, 合理密植, 保持通风透光, 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控制病害的发生。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褐斑病可用1∶22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50%本来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枯斑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摘要:基于北方地区园林植物主要病害的危害情况和侵染循环特点, 介绍了12种常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以期为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北方地区
参考文献
[1]汪锋.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识别与园艺防除手段[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2) :30-31.
[2]卢东升, 黄新华, 谢正萍, 等.信阳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调查与鉴定 (Ⅰ) [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 :66-69.
[3]卢东升, 王金平, 谢正萍, 等.信阳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调查与鉴定 (Ⅱ) [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9) :9030-9031.
[4]李传省.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控策略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 2011 (2) :29-30, 38.
【园林有害植物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09-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6-01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06-24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10-1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05-11
园林植物扦插育苗技术09-0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体规划09-04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07-01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点”林业职称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