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有害生物(精选8篇)
茶叶有害生物 篇1
我国是茶类品种最齐全的国家, 2012年我国茶叶年产量已达到了175万t。茶叶是一种亚热带植物, 它可以在相当宽的纬度范围内生长。从目前生产情况来看, 我国的茶区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江苏、安徽、湖南等省 (区) 的大部或全部, 共18个省 (区) [1]。茶叶产地广, 各地的地域气候存在较大地差别, 同时各地方茶叶的生长和加工环境条件也相应地存在差别。
1 茶叶加工方式分析
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新鲜嫩梢, 加工成可供饮用的茶叶需要经过多种和多步骤的制作工艺过程。茶叶的多种多样的加工方式, 造就了我国众多丰富品味和特质的茶叶品种。茶叶加工分为初制、精制和再加工。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生产和加工方式, 就绿茶而言, 不同品牌的茶叶, 其生产工艺也不同。长期以来, 我国茶叶生产工艺主要是注重制茶的风味和品质, 没有对微生物的污染实施控制, 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微生物控制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茶叶生产中对生物污染的注重程度不够。目前加工规模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反应了茶叶加工方式的不同。一些地方还存在小规模的传统的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尤其在茶叶的初制加工方面。目前茶叶的加工方式而言, 受传统制茶的影响, 我国茶叶的生产方式在一致性、产业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等方面, 与其他食品工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对微生物污染控制的设计和管理上还有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2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分析
虽然受国际消费市场变化和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各品种茶叶的出口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 但近几年来我国茶叶出口量总是维持在25万t以上。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 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市场为摩洛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亚、非地区占总销售量的80%, 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以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进行统计, 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1.3万t, 同比下降2.82%, 金额约为10.42亿美元, 平均单价为3 301美元/t, 同比分别上升7.98%和11.11%[2]。
从贸易情况分析, 我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地, 品种多, 体现了其消费要求和需求要求的多样化。贸易地域广, 品种复杂, 各地消费习惯和水平不一致, 各地区和国家对其卫生要求也有差别, 这些都给茶叶中微生物的控制带来了困难。
3 国外茶叶消费方式分析
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全世界有20多亿人喜欢饮茶, 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茶叶的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t左右, 人均年消费茶叶0.5 kg[3]。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消费方式存在差别。中国、日本等国以冲泡方式为主, 俄罗斯、英国等则在茶中加入果酱、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等成分。美国人用散装的茶叶冲泡或煮, 而且大多数人喜欢罐装的冷饮茶或饮冰茶。南美许多国家, 人们把茶叶和当地马黛树的叶子一同制成茶, 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品味, 既提神又助化。
消费方式是食品危害分析的重要和非常复杂的调查研究内容, 目前由某一茶叶消费方式导致微生物污染危害的案例和分析尚未见报道。不同类型的茶叶其消费方式不同, 不同地区茶文化习俗和消费群体对茶叶的消费方式也不同, 甚至每个消费个体由于个人的习惯和爱好, 对茶的消费方式也不同,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对茶的消费也不一致。所以, 从消费方式来看, 茶叶的消费情况在个体细节上存在千差万别, 但是大多数的方式均以冲泡和煮沸为主要的消费方式。所以在茶叶的消费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危害风险:第一, 对于真菌和细菌毒素, 大多是耐热的, 热冲泡或煮沸都有危害。第二, 冲泡茶水温不够或凉水泡茶, 茶叶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可能产生危害。茶叶冲泡后时间过长和放入冰箱, 一些霉菌会生长。第三, 在茶叶中添加其他食品成分, 如果改变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而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第四, 茶叶与相关食品之间可能发生的交叉污染也可能造成危害。
尽管茶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被消费, 但目前对于茶叶或由茶叶直接引发的中毒事件的案例知之甚少,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消费危害分析尚未见报道。只是由于人们对农药残留和食品卫生的关注, 加重了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4 部分茶叶进口国的卫生要求
2004年1月1日起, 欧盟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320种农药在境内销售。日本正制定新的法规将茶叶农残检测项目从目前的82种增加至669种。欧盟、日本实施新的农残标准后, 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国家纷纷效仿, 提高茶叶农残检测标准, 同时增加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微生物等项目。欧美等国已经将微生物作为茶叶卫生的试检项目。日本对于茶叶微生物检测要求也日趋严格, 检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耐热菌的芽孢等。一些国家对黑茶、普洱茶和红茶等要求进行黄曲霉毒素和霉菌的检测。俄罗斯联邦对茶叶中的霉菌检测要求为1 000 CFU/g[4]。这些茶叶微生物指标的提出, 将茶叶作为食品并按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行管理, 对我国茶叶的生产和制作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大大增加我国茶叶出口的风险, 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又一技术性障碍。
5 茶叶有害微生物危害分析
5.1 茶树相关病害的危害性
我国记载的茶树病害有138种[5], 相关的传播害虫种类逐渐增加到300多种[6], 其中发生普通较常见的有30多种, 而且以叶部病害居多, 这些病害绝大多数是真菌性病害, 少数几种由绿藻 (茶藻斑病, 茶红锈藻病) 和线虫 (茶苗根结线虫病) 引起。由细菌引起的茶病极少 (野杆菌属细菌引起茶苗根头癌肿病) , 茶叶尚未发现病毒病害。茶叶的真菌病害如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茶枝黑点病、茶炭疽病、茶赤叶斑病、茶根腐病、茶纹羽病、茶饼病、茶黑腐病、茶轮斑病、茶立枯病、茶煤病等大多由担子菌、球壳孢、黑盘孢、丛梗孢、座囊菌、伞菌等引起[7], 这些腐生植物病菌大部分来自子囊菌和担子菌家族。从茶树病害对其食用安全的危害风险分析, 这些病害对人都没有致病性, 也未能发现产生可能的毒素。
5.2 茶叶污染菌的危害性
由于在加工工艺过程和环境中存在多种微生物, 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污染多种有害的微生物。但病毒需要经活体细胞寄生才能存活和繁殖。由于茶叶被加工成干固态的植物组织, 在茶叶中污染的一些动物的肠道病毒或食源性病毒, 在茶叶中存活或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因此可认为其危害的风险相当小。而作为某一种植物病毒, 从生物学上来讲, 还没有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而茶叶中的真菌和细菌污染是茶叶生产中应该加以重点分析的内容, 从而为提高茶叶的质量奠定基础。
5.3 真菌污染危害
大多数真菌本身对人体不产生毒害, 但其产生的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多种真菌毒素 (表1) , 对人的致癌和毒害毒性已得到明确和重视[8]。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可产生严重的影响, 导致许多国家在近几十年来制定了诸多有关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法规, 以保护人类的健康, 并保障生产者和贸易商的经济利益。真菌毒素的第一个限量标准是20世纪60年代末制定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目前, 有100多个国家已经为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制定了各种特定的限量标准, 而且该数目还在继续增加[9]。我国也在2011年发布了新修订的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10], 标准中对各类真菌毒素在不同食品中的限量做了要求 (表2) 。
茶叶生产、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都容易受到真菌的污染,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 有大量的真菌可能污染和繁殖, 杀青、烘干等工艺过程虽然能在相当程度上杀灭茶叶中的真菌, 但残存在茶叶中的真菌, 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和时期内会继续增殖并使茶叶中的霉菌不断增加[11,12]。这些主要是一些丝状真菌, 镰刀菌主要在茶叶的初制阶段或新茶中存在。更重要的是, 在茶叶干固态状况下, 其水分和营养条件可能不适宜于细菌的生存, 但霉菌却能在一定范围内生存并繁殖。虽然茶叶的干固态状态, 不会导致真菌的大量繁殖, 不适宜于霉菌和镰刀菌产生毒素, 但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产生毒素和导致危害的可能, 因此,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 要注意防止真菌污染茶叶。
5.4 茶叶污染细菌危害
细菌病原体和其产生的毒素是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显著性危害, 主要包括人和动物的肠道致病菌、致病性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芽胞杆菌等。肠道致病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和营养。有的致病菌在一般环境下易死亡如弯曲菌, 这类致病菌在茶叶中难以形成危害。有的需要达到一定的菌量并需满足一些必要的条件, 尤其是水分, 才会产生危害, 如蜡样芽胞。还有的需要厌氧环境如肉毒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和霉菌不同, 大多数细菌在干固态条件下难以较好地繁殖和生存, 更难以产生毒素, 这可能与其水分含量和茶叶本身含有的杀菌成分有关, 说明在茶叶中, 细菌本身的致病性危害风险不大或者没有意义。在田园或茶叶制作过程中, 由细菌产生毒素的污染值得注意, 如渥堆发酵或半成品没有及时加工烘干。另一方面, 一些细菌肠毒素, 能耐高温, 一些耐受高温的嗜热性芽胞杆菌, 对目前的一些密封包装的茶饮料, 如果没有经彻底或合理地杀菌, 会带来危害风险。
尽管在自然界或者食品中, 由于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危害较多, 但目前还没有或缺少有关在茶叶中因细菌引起中毒和危害的案例, 在干固态茶叶环境中细菌是否产毒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证实。茶叶中有害细菌的检出目前也只是揭示茶叶加工的卫生程度或对由此相关的危害分析提供参考。
6 茶叶各工艺过程有害微生物危害分析
茶叶的加工随着品种不同其工艺不同[13]。但从主要的工艺过程来分析, 茶园种植, 萎凋、渥堆、不洁场地的拼堆和转运, 其污染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要大, 而烘干、杀青和复火等过程的控制和控制茶叶中的水分含量对于控制茶叶中的有害微生物特别是霉菌很重要。各茶叶工艺的危害分析具体如下 (表3) 。
7 控制茶叶中有害微生物危害及对策
茶叶中最具危害风险的是霉菌和镰刀菌, 有的镰刀菌或镰刀菌种类的已被证实与茶叶有关联。由于雨季和潮湿, 温度及水分的不确定性, 在田间环境, 茶鲜叶表面都有可能发生霉菌和镰刀菌的大量生长。因此, 在种植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茶园除杂工作, 并加强通风, 防止有害真菌的污染和大量生长, 而这种情况在目前往往被忽视。二是注意施肥的污染, 目前一些功能性肥料, 尤其是一些叶面肥, 其中的真菌毒素、细菌毒素和携带来的有害微生物均应加以重视, 对肥料实行检测和采用无害化处理。对于直接施于叶面的肥料要注意相关真菌和细菌代谢毒素的污染。
对茶叶加工工艺进行适当的改进和优化, 目前绝大多数茶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线都没有注重或考虑微生物污染的问题, 有的仅仅是注意了加工场所的清洁卫生, 没有对可能污染微生物的各环节进行评估和分析。在以后生产中, 需在生产工艺中增加有效的微生物控制部分。可根据生产特点增加一些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设备, 如紫外线、微波处理和层流洁净包装车间等, 使茶叶生产在微生物控制上更为合理和有效。
采用合适的除害处理手段, 热处理是合乎茶叶生产实际最有效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除菌方式, 如果认为100℃以上的烘干和杀青能很容易杀除茶叶中的霉菌和有害菌, 显然是没有考虑到茶叶的隔热性能和微生物的实际耐热性。受茶叶水分含量、加热时间、热传导及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的热处理对茶叶中的微生物杀除效果还不可靠。研究表明, 控制好工艺条件, 特别是热处理 (烘干、杀青等) 的各参数, 可以有效地杀除有害微生物, 并且能够使茶叶保持在较低水分条件下, 有效地控制霉菌数量或使霉菌不过度生长。
对每一品种茶和其生产厂, 分析其工艺过程, 建立相关有效的HACCP。加强生产过程中重要环节有关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的检测, 实行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对于拼配茶, 特别要加强对各原料茶的细菌、毒素和水分等相关内容的检测。从茶园、原料一直到仓储和运输都要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对茶叶中的有害微生物, 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重点要需了解各种致病菌在茶叶中的存活及生长和产毒的情况, 分析其风险, 尤其重要的是各产毒真菌在茶叶中的产毒研究, 发酵茶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产毒调查;控制微生物生长以及杀除微生物的各工艺参数, 为控制茶叶有害微生物危害和分析其危害风险提供科学数据, 促进茶叶的生产和销售。
确保食品安全始终是国际和国家行动的主要重点之一。长久以来, 社会对食品卫生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表现在有毒危害的限量要求更加严格, 要求控制的项目越来越广泛。多项法规措施保证从生产投送到市场的食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 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可能存在的危害, 特别是微生物的危害风险, 可能会被忽略和尚未揭示。新的茶叶消费方式和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方式都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国际上对茶叶提出来的微生物要求既是对我国茶叶提出来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壁垒措施, 也是将来国际上对食品的一种新要求。
注:“*”表示具有微生物毒素的污染风险, “*”越多污染风险越大。
茶叶有害生物 篇2
有害生物:有害生物又称害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IPM: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其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允许的危害水平以下。
SPM:既满足当前社会对有害生物控制的需求,又不对今后社会控制有害生物能力构成危害,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的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和方法。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植物检疫的对象:危险性病害、局部地区发生的、由人为传播的。浸种:是以一定浓度的药液浸渍种子或浸沾苗木。
闷种:是用少量的较高浓度药液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而后加覆盖堆闷一定时间后再播种。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其它对植物无害的有益微生物来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或严重度。
抗菌作用:拮抗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影响病原物的生存活动,这种代谢产物称为抗菌物质或抗菌素。
竞争作用:氧气、水分、营养和空间各方面发生竞争,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最重要的是空间竞争。
重寄生作用:指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非病原物寄生,这些寄生物可以是真菌,也可以是细菌或放线菌,甚至病毒。
交互保护作用:是用预先接种一种微生物的方法,保护植物不受或少受后接种的病原物侵染和危害。
植物病害绿色防治的概念
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1、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是什么?经典防治的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答:食物链与食物网;天敌的跟随现象;优势天敌及其控制效能。问题:1)物种的生活习性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2)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是否形成敌害。3)病害的情况,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2、什么叫化学防治?方式有哪些? 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害,是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1)化学保护:在病原物侵入寄主前杀死或抑制它,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的侵染。2)化学治疗:当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在植株体表施药以杀死或抑制体内的病原物,终止病理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
3)化学免疫:使用化学药剂后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4)化学钝化:针对植物病毒的防治,利用一些金属盐、植物生长素、氨基酸等化学物质进入植物体后影响植物细胞的生理过程达到钝化病毒的目的。方式:喷雾法;喷粉法;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熏蒸法;烟雾法
3、农业防治的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2)合理轮作;3)适期播种;4)加强水肥管理;5)搞好田园卫生
6、抗性品种的利用 7 安全收获,安全运输贮藏8改进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 合理密植 充分利用农作物的避害作用 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4、焚烧秸秆的缺点:
1)产生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能见度降低,烟尘的产生会导致PM2.5的上升。3)影响交通安全和航空安全。4)引发火灾。
5)有机质的损失,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秸秆腐熟后可做有机肥使用--长效且肥效全。6)影响地区环境形象。
5、常见动物归属
蝴蝶: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鳞翅目
蚜虫: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 蝗虫: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 蜱螨: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蜱螨目 蜘蛛: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蜘蛛目
螳螂: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螳螂目(有翅亚目-螳螂科)
蝉: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苍蝇: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双翅目-蝇科 蚊子: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
老鼠: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鼠科
6、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
由“致病疫霉菌”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寄生性真菌病害。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精选薯种,淘汰病薯。(3)加厚培土,防治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侵染薯块。(4)发病初期喷洒化学药剂。(5)加强田间管理。6)及时消除中心病株。(7)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
7、入侵物种的防治与阻断的方式?
福寿螺:农业措施:(1)消灭越冬螺源(2)阻断传播(3)人工捕杀(4)人工诱杀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
化学防治: 主要是一些化学药剂的喷洒,要注意量和时间。水葫芦:化学防除:除草剂的使用,但要注意其施用量。
生物防除:目前,生物防治中用得最多的生物是水葫芦象甲。但由于生物防除容易带来生物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谨慎,目前这个在中国还没有推广。还可利用河蟹控制。
物理防除:人工打捞及机械打捞 综合治理
松材线虫: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生物防治:白僵菌
8、病、虫害——寄主——环境三者关系以及如何暴发成灾? 1)病原、感病寄主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要素,病原和感病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的,这3个要素的关系被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2)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呈现一种平衡、共存的状态,植物和病原物也是这样。不少病害发生是由于人类活动打破了这种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如耕作制度改变、作物品种的更换、栽培措施变化、没有严格检疫情况下境内外大量调种而造成人为引进危险性病原物等等。
3)防治植物病害必须重视环境条件的治理,使其有利于植物抗病性提高,而不利于病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或防止病害发生。
9/植物病害基本原则
1)增强寄主抗病性或保护寄主不受侵染 选用及培育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类;加强管理,增强植物生长势,提高抗病性;施用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植株不受侵染 2)消灭或控制病原物
实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原物传入;清除病株残体及转主寄主以减少侵染来源;土壤消毒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物;消灭媒介昆虫,防止接种体传播;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消毒以杀死其中带的病原物;喷洒或注射杀菌剂进行化学治疗。3)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10、植物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没能系统全面地分析病害、按规律办事;对不少病害的发生规律没有搞清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推广方面有些是人为原因而造成品种的单一化,为病害流行创造了条件。
11、IPM主要贯彻三个观点:
经济观点、生态观点和环保观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观点着重在贯彻“经济阈值”。
生态观点是设计防治措施要考虑特定的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平衡。
环保概念是使用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
12、植物病害的物理防治:
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植物保护措施。常用的方法有人工和简单机械捕杀、温度控制、诱杀、阻隔分离、微波辐射等。(1)汰除(选)(2)热处理
13、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或改造过的生物体,基因产物来降低有害生物的破坏作用,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有益微生物杀灭或压低病原生物数量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类措施。又称 “以菌治菌”。
1、拮抗作用:一种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对另一种生物生长发育以至存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重寄生(hyperparasitism):是一种寄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寄生的现象
3、捕食作用
4、交互保护作用
4、诱导酚物质的积累 5诱导寄主防御酶活力
6、竞争作用
14、成灾需要满足以下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要有可寄生或取食的植物,尤其是对于寄主范围窄的病、虫等有害生物; 其次是适于其存活和生长繁殖的气象条件,特别是冬季; 最后是病原菌的有效个体数量,数量太少也很难立足。
15、般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型小,难发现,有的要经显微及电镜技术,乃至隔离种植才得查出; 二是危险性大,繁殖力强,容易在短期内建立起种群; 三是抗逆性强,可以较长时期保持活力,难以防除。
16、轮作要全面考虑,既要减轻病虫害,又要符合生产要求。
首先要考虑用哪些作物轮作,不能用病原物或害虫的寄主作物轮作,例如棉花黄萎病病区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其次要考虑轮作的年限,要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定。
17、为了弥补上述关检漏洞,必须加强第三道防线,即入境后检疫,简称后检。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检疫苗圃,对疫区或国外引入的种苗实行隔离种植;隔离试种圃的技术要求不及检疫苗圃可以较广泛地建立,以便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18、主要采用的轮作组合有:
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大田作物与绿肥作物轮换的绿肥轮作,水稻与棉花、甘薯、大豆、玉米、甘蔗旱作轮换的水旱轮作,西北等旱区所采用的休闲轮作。
19、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1、诱导木质素形成和伸展蛋白(HRGP,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的积累
2、诱导植保素(Phytoalexins)的沉淀
3、诱导病程相关蛋白PRP的产生
4、诱导酚物质的积累
5、诱导寄主防御酶活力
20、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诱导因子数量多、抗病性广谱 2 诱导强度的增效性
21、促生菌的作用主要有: 一是产生激素(如赤霉素等);
二是改变根际微生态系,排斥或促进某些微生物种群; 三是代谢产生特定物质;
22、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手段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农业防治采用的各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恶化病原生物的营养条件和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其繁殖率或使其生存率下降的目的。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和推广抗性、耐性品种来减轻病虫的危害。
2、轮作倒茬
3、充分利用农作物的避害作用
4、诱集作用
5、恶化病虫害的生活环境创造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
23、植物病毒弱毒株系的获得
1、从病毒为害严重的田间植株中获得
2、通过高温处理获得弱毒苗
3、用化学诱变获得弱毒株系
4、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获得
1、按照引起病害的病因是否具有传染性,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侵染性病害分为的五大类病害,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植物病害。
3、害生物防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朴素综合防治阶段、近代集约化化学防治阶段和现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4、国内提出的“综合防治”与国外流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都包含了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三个基本观点。
5、植物检疫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殖与扩展。具有法律强制性中国的植物检疫始于20世纪30年代.6、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具有预见性、法制性、技术性和地区性。
7、灭菌方法:温汤浸种、蒸汽消毒(湿热灭菌)、干热灭菌、间歇灭菌紫外线灭菌、高温愈伤
8、轮作倒茬除了直接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影响外,同时还产生几方面的间接效应,主要是根际效应、残体效应和生防效应。
9、糯稻与杂交水稻间作,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10、立枯丝核菌、小菌核菌、灰霉和欧氏杆菌(细菌)、尖镰孢等引致的病害都可因增施钙而减轻。
11、也有一些病原物容易侵染含钙高的植物,例如疫霉引致的烟草黑胫病,马铃薯疮痂病也因植株含钙增加而趋于严重,特别是在酸性土中。
12、又如叶面喷镁化合物,可以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和疮痂病,以及南瓜苗的菌核病
13、钼可以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和豆类某些叶斑和茎枯病。
14、植物病害检疫的实施方法:(1)制定法规;(2)确定检疫对象名单;(3)检疫检验(4)检疫处理。
15、利用转基因和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培育抗性品系.16、在利用抗性品种时,注意不要造成品种的单一化,注意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17、许多真菌病害和一些细菌病害可以通过用钾盐如氯化钾或磷酸钾而减轻。
18、钙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壁,使之提高抗兼性寄生物侵入的特性
19、一些蔬菜、烟草等的苗床容易发生猝倒病,主要是密集细弱的幼茎木质化太慢,有利于丝核菌、腐霉、菌核菌等土传病原物侵染。
20、枝叶交错重叠,影响通气透光、叶面湿度大,有利于霜霉菌和疫霉侵染。
21、立枯丝核菌、小菌核菌、灰霉和欧氏杆菌(细菌)、尖镰孢等引致的病害都可因增施钙而减轻。
1、寄生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胎生。
2、害虫天敌主要类群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致病微生物。
绿色植保: 是指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是“绿色”的,许多专家把绿色植保又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方法。
3R是抗性(resistance)、再增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抗性指的是生物长期接受药剂处理使其后代产生抗药性。再增猖獗指的是在生物群落中原处于自然控制下,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的生物种群,因为用农药防治别的有害生物而杀伤了该种群的天敌,亦即消除了该种群的自然控制因素,使该种群很快重新增长,以致形成猖獗为害。残留指的是化学农药在农产品上的残留。
病源微生物感染症状
细菌病的共同特征是当昆虫被细菌感染以后,都不再活动,食欲减退,以后口腔与肛门有排泄物排出等现象。大多数的病原菌侵入昆虫体腔后,常常引起感染而引起败血症。死后的虫体颜色加深,迅速变为褐色或黑色,虫体大都软化腐烂,失去原形,内部组织亦可能因溃烂而呈粘着性,一般还带有嗅味。昆虫的细菌病通称为软化病。软化病都具有传染性,在任何地区、任何时期都易发生流行。真菌病:虫尸僵硬,肉眼可见病原的营养体和子实体。
病毒病:虫尸软化,体液青泽,无臭,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病原体。细菌病:虫尸软化,体液浑浊,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见大量菌体。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生物防治的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
生物防治的缺点: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
茶叶有害生物 篇3
1 检疫性有害生物铲除
1.1 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
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源自南美洲, 2004年入侵广东省吴川等地。根据省植保植检局的统一部署, 每年全南县植保植检站都对县内的主要广场、绿化带、中小学的绿化地、花卉生产基地多次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 其主要表现为: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根系、嫩茎和果实,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攻击家禽家畜, 使其致病死亡;筑巢影响河堤库坝, 危害水利安全;红火蚁经常入侵各种电器造成短路使设备产生故障;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 人被叮咬后, 引起剧痛和溃烂, 严重者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致死亡。2008年首次在全南县发现, 全南县植保植检站立即采样送省植保植检局进行鉴定, 确认为红火蚁后, 立即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 投放毒饵扑杀红火蚁, 严格按照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做好防控工作, 到第2年底得到了基本控制, 没有再发现新疫点, 也没有发现生存的红火蚁。但仍然经常到疫点及周边地域进行调查, 并对可疑点都放药防控。有效控制了红火蚁的扩散。
1.2 花生黑腐病
在2013年6月普查时首次发现, 传播途径:为土壤传播真菌病害, 也可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病原能侵染花生的地下组织。使主根变黑并坏死, 使根尖脱落。根部和荚会出现黑色凹陷的伤口。叶片顶端和叶脉间会变黄枯萎, 土壤表面会出现橙红色的子囊壳。囊孢子会从子囊壳中流出明显的黄色浓液。由于患部表面病征呈红色 (病菌有性态子实体子囊壳) , 故称红腐病。此病发生于花生下针后期特别是在收获前的植株生育后期, 主要侵害植株近地面连接部, 病株主茎与侧枝茎基部、根部、荚果等部位均可受害, 致茎部变褐腐烂, 部分皮层脱落, 断吊烂荚普遍, 病株外观呈叶片枯萎乃至全株枯死, 田块出现一窝窝枯死的发病中心。拔起病株可见患部表面密生棕红色小粒点病征, 病株附近的土壤亦可见粘附着棕红色小粒点。从花生扎针结荚期开始, 加强田间巡查, 发现病株, 及时用药, 药剂选择70%敌克松加70%托布津可湿粉 (1:1) 1000~15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粉1000倍液, 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 或45%福美双1000倍液, 进行喷施3~4次, 每隔10~15d 1次, 交替施用农药, 着重喷施植株下部及地面。重病田块避免连作, 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1~2a。实行高畦深沟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 防止大水浸灌, 雨后沟内排渍降湿。采用配方施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勿偏施过施氮肥。
2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2.1 柑橘黄龙病
又叫黄梢病, 它不仅使叶片转黄, 同时还会导致柑橘的产量降低、柑橘口感下降, 病情到达一定程度时还会是柑橘树的根系严重腐烂, 甚至有可使大片橘林被毁, 是柑橘管理中的重要防治对象。黄龙病有以下3种最典型的病理特征, 分别是黄梢型黄龙病、黄斑型黄龙病和缺素型黄龙病。黄梢型黄龙病的主要症状是:在病树外围部分枝条或树顶的新梢叶片呈现比较均匀的黄化现象, 多发在初发病树和夏秋梢上, 叶片呈均匀的淡黄绿色, 橘树的叶子十分容易脱落。黄斑型黄龙病则表现为:患病新叶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叶脉附近或边缘开始褪绿黄化, 并使叶子上呈现出黄绿相间的大小斑块,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数梢上均有发生。缺素型黄龙病的症状表现是:花开的比较多但是果实结得比较少, 而且果实大多显示为畸形, 得病数木树叶小, 叶片的主侧脉绿色, 脉间的叶肉显示出淡黄或黄色, 和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症状差不多。
在柑橘园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木虱。树势弱的易感病;春梢发病轻, 夏秋梢发病重;做到以预防为主, 病虫害治理为辅。可以通过以下防治措施进行柑橘的日常维护:加强苗木的检疫频率, 防止病原侵入和外调, 杜绝带有病原的接穗、树苗或病果进入管理园区。通过建立无病的苗圃, 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防治木虱, 灭除传播媒介。做好冬季清园。杀灭越冬的木虱, 这是全年防治的关键;在来年春、夏、秋梢抽发整齐时, 用50%氧化乐果乳油600~8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木虱、40%水胺硫磷乳油600~800倍液;在1/5以上的新梢上有蚜虫发生时, 70%吡蚜酮1000倍液喷杀。清除病树, 减少病菌来源。在每次嫩梢转绿后, 要仔细全面地检查每一棵树。一经发现病株, 要尽快清除, 树蔸施入石灰, 及时将其运出橘园外进行焚烧成灰。橘园要做到种植品种一致, 及时摘除零星枝梢, 确保抽梢整齐, 方便果园管理施药, 以减少产卵场所;加强果园肥水管理,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对幼龄树, 在生长期的4~8月份, 每月追1次稀薄水肥。对于将要结果的树木, 每年要做好肥料的施给, 确保树苗的正常生长, 要科学合理的保证水分充分及时的供应。避免因为水分不足的原因导致树苗的坏死。
2.2 柑橘溃疡病
主要病害树木的叶片、枝梢和果实。病状的树苗会出现共同的病症, 患病部均会出现木栓化隆起的病斑, 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 叶片木栓化病斑穿透叶片正背面, 病斑四周现油状黄晕, 果实病斑四周无黄晕或不明显。发病特点病菌潜伏于叶、枝、果病组织越冬, 主要在秋梢上的病斑为主要越冬场所, 成为来年最主要的病害初侵染源。春季时当气温和湿度适宜时, 病菌从病斑中溢出, 借昆虫、风雨、枝叶磨擦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从植物气孔、皮孔及伤口侵入致病, 远距离传播在多数是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的调运。高温多雨的季节柑橘溃疡病的发生频率最高, 在温度 (25~30℃) 条件下, 雨日和雨量同发病率呈正相关;尤其偏施氮肥、病虫猖獗、夏梢和秋梢抽出不整齐、品种混栽的果园发病较重;病菌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 (气孔已形成) 的幼嫩组织。这类病害的主要治理办法有以下几点:
2.2.1 加大植物的检疫力度
增加检疫人员检查, 从源头减少危害园区的带病砧木、接穗和果实进入园区, 一旦发现植物病株当场销毁, 实现零病害进入。
2.2.2 园区进行自主培育
在无病区设置特定的苗圃, 选用长势较好的苗木、接穗进行特定的试验, 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min。从而实现无病害树苗的培育。
2.2.3 加强园区内的栽培管理
肥料的施给做到恰到好处;严格控制橘园肥水, 在肥料上统一管理, 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
2.2.4 园区工作人员做到及时发现并清除初发的侵染源树苗
结合相应的冬季清园措施, 将残果和枝叶进行集中烧毁和处理, 实现彻底的清除。
2.2.5 落花后处理
落花后开始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 喷洒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或1:4:480铜皂液, 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 幼龄树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d各喷1次, 50%甲基多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也可以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喷施, 每隔7~15d 1次, 连喷2~3次。还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在春梢修剪后第1次喷药, 夏、秋梢生长期及幼果期再各施药1次。
2.2.6 选择抗病品种
新建橘园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抗病品种。
3 防控策略
3.1 加强植物检疫是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要从基础抓起,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农作物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从根源上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
3.2 做好疫情防控
做到能第一时间掌握植物检疫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维护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在县域地区开展疫情普查和专题调查, 为做好检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为以后的防疫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
3.3 设立疫情监测点
对于已经侵入和有侵入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保植检部门需在发生区域设置特定的监测点, 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全年的全方位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 根据疫情发生规律和特点, 制定适合当地事情的防疫和治疫的对策, 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3.4 防疫地区综合防控
防疫地区要加强树苗, 植物以及产品的检疫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控, 通过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植物, 树苗进行监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针对农作物选择重点,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收集国内外来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进行危险性风险评估, 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产品交易平台, 提高植物检疫水平, 保障全南县农业经济安全和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苏慧兰, 庞震, 等.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 (第二版) [M].华夏出版社.
[2]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中国农业出版社.
[3]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M].中国农业出版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 篇4
1 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是指在树木生长、发育、繁殖、运输、储存等过程中, 遭受到其他生物的浸染, 使其正常的生理程序遭到极大的干扰与破坏, 从而使树木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 造成树木的生长发育不良, 甚至会导致整株树木的死亡, 给林业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能够进行侵染的病害, 此种病菌极具传染性。
可以说林业有害生物对树木的浸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对于虫害而言更是常见。许多昆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 都会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 而这种取食会造成树木营养的不断减少, 一旦这种昆虫大量繁殖, 过度取食树木, 会造成树木的生长不良, 甚至使整株树木死亡。
2 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优势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的是“预防为主, 科学治理, 依法监管, 强化责任”的方针。因此, 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林木的种植环境以及有害生物种群进行全面考量, 并且在防治过程中对可能促进有害生物生长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制定合理的方案。
目前, 人们在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 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两种手段。化学手段见效快, 见效显著, 起初, 人们在有害生物防治上广泛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尤其是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时, 品种少, 使用的剂量也少, 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极好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大多数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有害生物发生的间隔期也在逐渐缩短, 即使不断加大病虫害防治剂量, 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反而使有害生物的生命力更加顽强。后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防治的弊端,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即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 不仅满足了整个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 还使有害生物得到了长久的控制。同时, 生物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小, 还能有效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 使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始终发挥着持续控制作用。
3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作为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 其对维护林业区域的生态平衡, 保护整个林业资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上, 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 科学治理的基本方针。同时还要注意有害生物与林业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做好生物防治技术。具体如下:
3.1 做好林区植物的检疫和监测
做好林区植物的检疫与监测工作是预防林区植物免受有害生物浸染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对已经被有害生物浸染的林区要进行封锁管理。同时, 对树种、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要进行严格检疫与管理, 进而营造健康的林区, 减少有害生物的浸染。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监控, 侦察病虫的发生、发展动态, 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并及时通报, 进而切实掌握好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避免错失最佳的有利防治时机。
3.2 做好封山育林工作, 保护有害生物群的天敌
封山育林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整个林区植物的免疫力, 完善整个林区的生物群落, 增加天敌的数量, 进而提高林木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 从而达到进一步控制有害生物的根本目的。在封山育林时应该尽可能减少人、畜进入对植被造成破坏。
同时, 也要做好有害生物群的天敌保护, 这些有害生物的天敌主要以有害生物为食, 对其进行妥善保护, 不仅能够抑制有害生物的发展和繁殖, 还能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如何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面对林业病虫害的日趋严重, 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成为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因此,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 更应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针对性的, 有计划的, 有步骤的, 有重点的施行防治。要充分考虑到生物种群之间的动态平衡, 运用生物链平衡系统, 使有害生物种群始终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从而真正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摘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 不仅对保护整个森林资源, 维护整个森林区域的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促进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工作成为现今森防部门的首要课题。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 从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及采取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入手进行探讨, 提出具体的生物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生物防治,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小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与发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02) :147.
[2]杨仁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控灾战略探析[J].四川林勘设计, 2008, (03) :12-13.
[3]车明旭.林业病害的防治策略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04) :88-89.
茶叶有害生物 篇5
一、山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山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 山西省确立了立足预防、迅速反应、果断处置、争取主动的工作原则, 从组织体系、监测体系、预警预防、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环节着手完善应急体系建设, 基本实现了全省重大有害生物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覆盖面达到85%, 全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覆盖面提高到10%的目标。围绕应急体系建设, 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防控责任
各地严格执行重大病虫防控属地负责制, 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信息传递到位, 技术指导到位, 物资供应到位, 督促检查到位”,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危害损失。省、市、县均成立和健全了以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有关部门参与的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 将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在重大病虫发生关键时期, 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发生防控一线, 掌握病虫发生危害情况, 协调督促地方政府, 多方筹集资金, 指导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2. 强化监测预警, 及时制定预案
按照测报调查规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资料处理自动化、预报发布多样化的要求, 完善省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开发, 加大标准化病虫观测场的建设力度, 探索寻求更多的预报途径和信息发布方式。全省各级测报站全年发布病虫预报1 855期, 播发电视预报434期, 手机短信发布病虫预报61.5万条, 实现了对病虫的有效监测和准确预报。在此基础上, 组织有关专家及时提出应对方案和对策措施, 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农民开展有效防治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3. 加强资金筹措, 开展防控工作
2011年, 受冬春气温偏低、夏秋降水偏多的影响, 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全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12 266.67 khm2, 比2010年增加533.33 khm2,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2亿元。面对重大病虫和一些地方偶发性、新病虫突发的严峻形势, 各级植保部门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 不等、不靠, 充分发挥部门能动作用, 系统内、地区间互相支援, 第一时间有效控制了病虫的发生为害。以重大植物疫情的调查监测防控为重点, 扎实推进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监管, 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严格的疫情监测, 未发现有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据统计, 2011年中央财政和山西省财政共下达山西省病虫防治经费1 947万元, 全省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累计达到10 733.33 khm2, 有效控制了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害。
4. 推进绿色植保, 提升防控水平
各地扎实开展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 以“科学合理用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控成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导, 结合实际确立了示范目标和主推技术, 集成、优化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理化诱控和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努力创新推广模式, 辐射带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2011年, 全省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49个, 较2010年增加24个;防控示范面积达到182.6 khm2, 较2010年增加45.47 khm2;辐射带动面积达到866.2 khm2, 较2010年增加119 khm2。
5. 强化培训指导, 促进措施落实
各级植保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包乡抓村开展技术培训和防控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 宣传普及植保新技术, 努力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认识水平和防治技术水平。在重大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 通过召开现场会、开展现场观摩等活动, 宣传和培训病虫防控技术。据统计, 全省共举办各种植保现场会、培训班680余场次, 培训农民34万人次, 印发病虫防治宣传资料60万份, 有效普及了植保新技术, 促进了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
6.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防控能力
一是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全省共建有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1 145个, 注册的服务组织占总服务组织的65%以上。专业化防治队人数达到了1.45万人;二是病虫测报队伍建设。以10个标准化观测场建设作为主要抓手, 充实测报人员队伍, 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家组织的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三是检疫队伍建设。经省站严格审核, 对全省专职植物检疫员进行了换证工作, 确定专职检疫员532人, 并对新增补的检疫员进行了培训, 增强他们的法规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存在问题
自《山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灾害应急预案》发布以来, 山西省尚未发生相关的应急事件, 没有启动过应急响应, 尚未发现需要修订的内容。但从各地情况看, 在应急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防控能力有限
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 专业化组织力量薄弱, 设施设备较为落后, 应急防控能力和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应急资金短缺
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 目前没有应急储备制度, 防控物资落实滞后, 无法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给山西省农业生产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一旦重大病虫大发生, 只能从各地抽调有限的设备, 申请资金也需要时间, 极易错失最佳防治时机, 增加防治成本, 造成较大的损失。
3. 防治手段滞后
近年来, 重大病虫暴发频率逐年提高、迁飞性害虫此起彼伏、流行性病害连年猖獗、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检疫性种类有侵入危机、抗药性种类加重发生、病虫新种不断出现, 但现有防控技术储备缺乏, 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1. 加强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稳定基层农技人员队伍, 提高植保技术人员素质。同时, 大力扶持植保专业服务组织, 积极开展统防统治, 提高专业化水平。
2. 增加应急资金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投入, 增加病虫应急专项经费预算,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储备制度, 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技术攻关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对策 篇6
关键词:黑河地区,有害生物,对策
黑河是大小兴安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3大林区之一, 森林分布广阔。黑河市林业用地面积291万hm2, 有林地面积210万hm2, 防护林面积20.07万hm2, 特种用途林面积29.6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16万hm2, 苗圃地面积188.4hm2, 森林覆被率达47.56%。林木种类繁多, 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柞、桦、杨等, 此外还有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及从俄罗斯引进大果沙棘等珍贵树种30余个品种。
1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
据各基层测报点上报的数据, 经综合分析, 预测黑河市2013年春季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8 25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 下降11.24%, 其中, 轻度发生面积8793.3hm2, 中度发生面积5853.3hm2, 重度发生面积3606.7hm2。病害发生面积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0.83%;虫害发生面积652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7%;鼠害发生面积117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6.98%。
1.1 松针红斑病
松针红斑病分布在孙吴县大河口林场。调查标准地2块, 预测发生面积13.3hm2, 平均感病指数为2, 平均发病率为6%, 孢子飞散高峰期是8月中上旬, 孢子飞散总量为2289枚。
1.2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分布在北安市四零四、三零三、胜利、缸窑和幸福林场;嫩江县四十里河林场;逊克县奇克、道干、新立、三间房林场;市直干岔子、古东河和头道岭林场。全市共调查标准地79块, 预测发生面积130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64.87%, 最高虫口密度66头/株, 平均虫口密度14头/株, 有虫株率51.3%。轻度发生796.7hm2, 中度发生478hm2, 重度发生33.3hm2。
1.3 黄褐天幕毛虫
黄褐天幕毛虫在爱辉区、孙吴县、嫩江县、北安市有发生。共调查标准地77块, 预测发生393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1%, 爱辉区和孙吴县有重度发生。
1.4 兴安落叶松鞘蛾
兴安落叶松鞘蛾在爱辉区普遍发生。共调查标准地36块, 预测发生1020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21.94%, 最高虫口密度12头/10cm延长枝, 平均虫口密度3.9头/10cm延长枝, 有虫株率88%。
1.5 微红梢斑螟
微红梢斑螟分布在嫩江县高峰林场。调查标准地2块, 预测发生266.7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300%, 有虫株率100%, 轻度发生166.7hm2, 中度发生66.7hm2, 重度发生33.3hm2。
1.6 红、棕背平鼠
红、棕背平鼠在黑河市均有发生。共调查标准地178块, 预测发生11713.3hm2, 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16.98%, 林木平均被害率6.33%, 林木死亡率0.23%, 捕获率最高为24头/百日夹。森林鼠害对林木危害较重。
2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措施
黑河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各异, 发生危害时间、危害特征及危害部位相差很大, 防治措施也有很大不同, 具体除治措施:
2.1 松针红斑病除治措施
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 人工拔除病苗, 集中销毁。7月份在发病较重的樟子松林施放百菌清烟剂, 进行化学防治。
2.2 落叶松毛虫除治措施
进行封山育林、合理抚育和纯林改造;采取悬挂鸟巢措施招引益鸟, 开展人工防治, 取得较好效果。同时, 制止乱捕滥猎鸟类的行为;搜集和培育天敌及病原微生物;对小面积林地, 在松毛虫上树前, 采用绑塑料环或绿色微雷喷成毒环阻止幼虫上树。黑光灯诱杀成虫。人工采茧和刮卵;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块释放苦参烟剂。以上措施可以综合使用, 尽可能使用无公害药剂, 保护和不杀伤天敌。
2.3 黄褐天幕毛虫除治措施
采取飞机、地面喷雾和释放烟剂防治, 人工采集幼虫, 灯光诱杀成虫, 刮除卵块集中销毁。重点防治202国道、省级主要公路两侧, 风景区等重点地段。
2.4 兴安落叶松鞘蛾除治措施
加大悬挂鸟巢力度, 招引益鸟, 制止乱捕滥猎鸟类的行为;搜集和培育天敌及病原微生物;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块,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释放苦参烟剂。
2.5 微红梢斑螟除治措施
采取人工清林、卫生伐、抚育伐和挂鸟巢招引益鸟等方法进行防治, 对虫口密度大、危害较重的林分采用苦参烟剂、触破剂、苏特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 利用人工摘茧, 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 降低虫口密度。
2.6 森林鼠害除治措施
根据常年森林鼠害发生危害的程度, 分为重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重度危害区, 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 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措施进行重点治理, 使重度危害面积逐步减少, 把鼠害的危害减到最低限度。中度危害区, 以物理、人工、生物防治为主, 加大生物防治比例, 减少化学防治, 协调应用各种措施, 使中度危害逐步向轻度危害转变。轻度危害区, 重点实施监测, 采用生物措施, 结合营林措施等手段, 一般情况下, 不采用化学防治, 通过管护经营, 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 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天敌的种群和数量, 调节生物间的平衡。
3 几点意见和建议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三大”灾害之一, 给森林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森林火灾, 固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但目前除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3.1 要提高各级领导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比较隐蔽, 危害特点也没有森林火灾那样触目惊心。各级领导没有真正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的领导甚至都不过问。市县2级虽有防治机构, 但人员编制少, 真正懂专业的人员不足40%,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
3.2 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经费投入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没有经费投入, 各基层调查点经费紧张, 缺乏调查工作积极性。防治经费投入主要是国家给予的补助, 用于购置药剂药械, 基层林场投工投劳。国家的补助经费只能完成防治总任务的30%左右。地方市县财政基本没有投入。
3.3 要加大依法防治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篇7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当前看来, 林业有害生物为森林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森林火灾要大出许多[1]。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笔者将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 简要论述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1 海西州林业有害生物的现状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 青海省西部, 是个资源丰富、景色怡人的地区。但近年来, 随着一些有害生物的侵犯, 海西州许多森林植被深受其害, 它们当前的基本情况不容乐观。在林业繁育基地, 经过监测, 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杨冬叶蛾、杨潜叶蛾、蚜虫等, 它们都属于食叶害虫, 危害程度居中, 通常都会将青杨作为寄主树种。在新育苗木中可能会出现杨干透翅蛾, 属于蛀干害虫, 寄主树种主要为河北杨, 虫蛀率大概为10%。而随着近几年海西州枸杞经济林的迅速发展, 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也产生了许多有害生物, 主要种类有枸杞瘿螨、枸杞木虱、枸杞蚜虫、枸杞负泥虫、枸杞实蝇等。
2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有害生物的出现给林业造成严重影响, 必须将预防工作做到第1位。所谓“防治”, 就是要将“防”作为首要重点, 而这个“防”, 具体就是指预防措施[2]。
2.1 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
其是一种以减少人、畜对森林植物被造成的破坏为目的的重要手段, 它能将单纯林逐渐建设成为混交林, 单层林变成复层林, 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森林体系。通过采用合理的人工促进及改造措施, 完善生物群落, 保护天敌, 提高林木的自我保护性能, 以期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
2.2 开展全民防治教育的宣传
可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 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同时积极举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培训班, 最大程度地强化全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识。
2.3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 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制定合理的年度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并及时总结及推广先进经验;其次加强考核力度, 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对有害生物发生期、防治期的检查, 重点突出对减灾控灾能力的考核;最后要采取考核通报制度, 根据年终考核的结果来进行通报。在防治过程中, 要加强推广应用生物药剂、无公害农药防治技术及生物防治技术, 有机地结合营造林措施、防治新技术与生物防治, 尽力促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4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海西州森防站应以加快实现全州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步伐为目的, 积极吸引国家投资, 完善国家级与省级测报点的建设, 加强对测报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还要重点管理好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全力避免信息数据出现虚假的现象, 提高基础数据的可靠性与传递的时效性。最后要仔细监测重点区域有害生物, 对预测预报信息要及时发布, 同时要做到早发现、早除治。
3 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措施
3.1 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仔细调查
要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 及时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种群动态、发生发展的趋势、林业有害生物的变化状况等, 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要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并据此来制定有效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一定要掌握最佳时机, 制定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要结合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与症状,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进行正确鉴定, 了解到其生物特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规律, 然后把握住最佳的防治时机, 制定有效合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以期达到最佳治理效果的目的, 并且将由林业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降到最低[3]。
3.3 采用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主要包括人为捕杀、人为阻隔、人为诱杀等, 还有通过高温处理以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来进行防治。该措施特点是对环境污染较小、天敌不会受到伤害、方便在群众中开展工作等。但是此种措施也有诸多不足, 例如效率低下、人工费高、局限性很大, 因此要结合规律与劳力情况来进行具体掌握。
3.4 利用天敌防治
根据其他的防治措施, 可利用自然界中的线虫、蜘蛛、青蛙及食虫鸟等有益生物来对林业有害生物加强控制。该措施具有环保性, 能长期维持生态平衡, 抑制住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蔓延, 对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4]。
4 结语
综上所述,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无比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从而实现对海西州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和治理以及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促成了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加速发展, 保证海西州林业生态经济良性、稳定、健康地发展, 最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曹维江.对天山东部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244.
[2]姚海英.海晏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140.
[3]李继光, 陈义杰.浅谈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20) :73-75.
论林业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 篇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抚远县林业用地面积6.5万hm2, 有林地面积2.8万hm2, 森林总蓄积185万m3, 可谓森林资源丰富[1]。科学地培育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是每一位森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也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地进行防治, 能够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增加森林覆盖率,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调查研究,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谈几点粗浅见解。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1.1 发生特点
发生的范围逐渐扩大, 频率逐渐加快, 种类逐渐增多。森林病虫害往往还具有突发性和顽固性, 一旦发生, 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清除。
1.2 发生原因
1.2.1 林分组成不合理:
造林部门多年来一直栽植“老三松”, 即红松、落叶松、樟子松。这种造林方法是不科学的, 不讲究生态效益的, 也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这种人为的造纯林活动, 会导致林分树种单一, 林木的抗病虫能力下降, 使森林生态系统恶化[2]。
1.2.2 造林方式不科学:
不认真考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也没有考虑适地适树及良种壮苗就进行造林, 结果是林木长势衰弱,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下降。
1.2.3防治措施不恰当:单一化学药剂的长期反复使用, 会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产生耐药性, 天敌受到误杀而数量急剧减少, 卷土重来的病虫害往往是难以控制的。
1.2.4 基础建设不先进:个别地区的森防机构还不健全, 相关的仪器设备不够完善, 交通工具等应急装备缺乏, 监测预报机制尚未建立, 人员更换频繁, 业务水平低。由于造林绿化进程的加快, 进口木材数量的增多, 以及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和积温带北移, 林业有害生物还有暴发的可能, 防治工作形势日益严峻。
2 科学防治的基本策略
林业有害生物的大发生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 我们在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调节好天敌、林业有害生物、林木三者的关系, 维持生态平衡, 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成灾率[3]。
2.1 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
为了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这项系统工程, 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我们应该做好监测、预报、检疫、防治等各环节的工作, 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营林措施, 从源头上杜绝病虫害, 用科技来提高防治的效果。例如, 对于天幕毛虫, 要综合应用生物防治、物理措施和益鸟招引,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误伤。对于松材线虫和蛀干害虫, 要伐除被害木, 然后集中焚烧或熏蒸处理, 千万不能调运到其它地区。对于森林鼠害, 要积极应用不育剂和驱避剂等最新防治技术。在整个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含量最高、专业性最强。有必要加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科研攻关及科技推广, 加强森防技术培训, 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森防队伍。我们要加强森防宣传工作, 向群众普及森防知识, 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4]。
2.2 大力营造混交林
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 大面积的人工纯林非常容易发生病虫害。我们要积极营造混交林, 不要嫌费事, 不要嫌成本高, 要从根本上预防病虫害的大发生。在营林生产过程中, 从采种、育苗、造林到抚育、采伐等环节要努力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相结合, 采取系统性的预防措施, 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 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
2.3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科技含量很高, 为确保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 我们应切实抓好生物防治的科研推广工作。要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除草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BT乳剂和病毒等) 、仿生农药 (灭幼脲) 、动物源农药 (昆虫信息素等) 、植物源农药 (苦楝素、茼蒿素、烟碱等) 、矿物源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 ,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要科学地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 逐步摈弃旧的方式方法, 尽快建立现代化的防治体系, 为实现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志芳, 李微, 郑丽娟.黑龙江省森林景观资源利用效率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 2012, (4) :65-68.
[2]葛芳.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2) :256.
[3]吴建军, 田平.商洛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3, (2) :88-90.
【茶叶有害生物】推荐阅读:
有害生物防控06-06
《家居与有害生物》06-28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06-30
小麦有害生物论文07-10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05-1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6-01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06-2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08-17
经济林有害生物10-11
油茶有害生物及其防治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