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2024-06-30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通用10篇)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1

摘要:介绍柑桔大实蝇、蚧类、螨类、爆皮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指导郧县柑桔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柑桔,有害生物,防控,湖北郧县

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郧县是北缘柑桔优势产区之一, 被国家列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柑桔产业被该县列为支柱产业, 在近5年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由2004年的4 000 hm2发展到2010年的1.4万hm2, 其中成龄园挂果面积6 000 hm2, 幼龄挂果面积3 000 hm2, 年产量13万t。但柑桔大实蝇、爆皮虫、蚧螨类害虫等有害生物, 对柑桔产业的危害在近年来有加重趋势, 尤其是柑桔大实蝇的危害成为影响汉江柑桔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有害生物。为此, 县农业局柑桔产业办制定了相关的防除策略和措施, 以确保汉江柑桔保质、保量供应北方市场。

1 柑桔大实蝇的防治

1.1 农业防治

对受柑桔大实蝇危害的果园, 在落果期 (9月上旬至11月中旬) 及时清除落果, 同时摘除未熟先黄虫果, 挖大坑深埋, 上覆石灰或毒杀型农药, 再覆20 cm厚的土, 踏实。由农业部门按0.4元/kg补贴给桔农, 确保捡净, 不留死角。

1.2 诱杀防治

1.2.1 粘蝇板诱杀。

应用江苏洽益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蝇必粘, 挂在树冠中上部, 于6月上中旬开始, 挂180~225张/hm2, 固定后撕开性诱剂袋。根据2007—2010年的研究推广, 防治效果分别为98.50%、99.01%、98.94%、99.67%。据柑桔产业办田间调查, 蝇必粘平均每张粘蝇38.7头, 最多可达到62.0头, 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且省工、省时、省力。

1.2.2 食物诱剂诱杀。

用5%红糖、含量为98%的晶体敌百虫、剂量0.35%煮熟后的甘薯汤 (比例为1∶20) 和腐蛋白 (或鱼腥水) , 于5月中下旬选50%的树冠中部挂广口容器型或器皿诱杀, 每10 d左右添加1次或更换1次[1,2]。红糖、敌百虫全部由政府采购和承担, 并由县农业局柑桔产业办会同基层农业服务中心造册分发给桔农, 以对防治措施进行监管。经过连续4年的联防, 2007—2010年的食物诱剂诱杀效果分别为94.90%、93.55%、92.18%、94.67%, 其防效仅次于粘蝇板。

2 蚧类防治

目前, 危害郧县柑桔的蚧类主要有矢尖蚧和吹绵蚧, 尤其是吹绵蚧, 在20世纪80年代泛滥成灾, 引进澳州螵虫进行生物防治, 已接近灭绝, 近2年又呈上升趋势。柑桔矢尖蚧中度危害, 由于近3年柑桔价格下滑、部分桔农弃管造成。

2.1 吹棉蚧防治

采用澳州瓢虫防除吹棉蚧, 于3月上旬至8月上旬在受害桔树放1~2头。郧县自1983年应用澳州瓢虫歼除吹棉蚧始, 由广州和四川柑研所引回饲养繁殖。近些年, 由于过量使用高浓度化学农药, 故在汉江柑桔带再度发生危害。因此, 受吹绵蚧危害的桔园, 应禁止使用高浓度清园清毒剂和有机磷高毒农药。

2.2 矢尖蚧的防治

目前, 尚无有关生物防治柑桔矢尖蚧的报道, 仍采用化学、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发芽前用松脂酸钠600倍液, 或融杀蚧螨600倍液喷布树冠中下部, 以杀灭越冬成蚧, 并严格控制使用高毒杀扑磷等农药。

3 螨类的防治

在郧县危害柑桔的螨类主要有红蜘蛛、黄蜘蛛、锈螨和白蜘蛛, 且数量逐年上升。一般桔农使用复配型化学杀螨剂, 如哒螨灵、红扑螨、水胺硫磷等高中毒性杀螨剂[3,4]。为确保果品安全和生态环保, 近年来重点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型农药, 如阿维菌素、印楝素和以螨制螨的扑食螨, 即树上挂袋, 每年利用部分支农整合资金采购扑食螨分发给桔农, 于4月上旬树上挂袋, 防治红、黄、白锈蜘蛛, 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同时, 在桔园中种植藿香蓟, 抑制螨类, 生态环保效果良好。

4 爆皮虫的防治

郧县有成龄园结果面积6 000 hm2, 其中2 600 hm2为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栽植, 多数尚未过经济结果年限。因近几年柑鲜果价格较低, 销售不畅, 桔农弃管, 导致大多数成龄桔树爆皮虫危害加重, 缩短了柑桔树的经济寿命[5,6]。为确保柑桔产业生态环境友好, 采用物理防控措施, 在树冠上部挂黄板450~600张/hm2、粘蝇板150~225张/hm2。挂后30d, 田间调查显示, 黄粘蝇板上可粘捕蛾、蝶、蚜虱、蝇、爆皮虫等, 结合刮除、钩杀、重施有机肥, 增强桔树抗性, 可明显延长成龄受害柑桔树的经济年限, 歼除效果明显。

5 结语

核心水源区汉江柑桔带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控有害生物, 成效显著, 大大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水体的污染和健康的危害, 实现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鄂平.鄂西北柑桔大实蝇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南方果树, 2008 (2) :20-21.

[2]王开昌.不同诱杀剂对柑桔大实蝇防治效果初报[J].现代园艺, 2010 (11) :12-13.

[3]李小林.果园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J].西南园艺, 2000 (2) :19.

[4]赵强.大实蝇食物诱剂研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 2008 (2) :23-24.

[5]张格成.四川利用澳州瓢虫控制吹棉蚧小结[J].中国柑桔, 1986 (4) :21-22.

[6]王元国.“蛆柑”事件对丹江口市柑桔产业发展的警示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果业信息, 2008 (11) :7-9.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2

一、名词解释:

1.有害生物: 又称害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狭义上仅指动物,广义上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病毒。

2.林业生物灾害: 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

3.害虫综合管理IPM: 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森林害虫综合管理: 在林木一个轮伐期以至整个生命周期内,结合林木经营管理,有计划地应用各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使森林害虫种群维持在可以忍受的水平下,以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6.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 以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 ,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

7.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 EPM在充分吸收IPM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地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预测的基础上,以系统失去平衡时的虫口密度为阈值,于害虫暴发的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采取措施,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

8.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到相对稳定,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力量称之为生物潜能。充分利用生物潜能可避免害虫猖獗。

9.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10.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11.生物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12.林业防治法:也称林业技术,运用林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繁衍的条件,或直接消灭、减少虫源,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危害。

13.自然控制:是在包括种群本身成员在内的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下,使自然种群数量较长时期的保持在一个有限的特征密度范围内波动而表现的种群的自然平衡现象。

14.物理机械防治:应用简单工具以至近代的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等物理技术成就来防治害虫,统称物理机械防治法。

15.本地种:自然出现于一地的物种,因而既非随意也非有意引入。

16.外来种:广义的概念:只要是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新物种就是外来种。狭义的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作用被带到了其自然演化区域内的外来物种。

17.外来入侵种: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非本地种,它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

二、简答题

1.生物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2)隐蔽性3)扩散性4)区域性5)社会性6)时间性7)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8)治理的艰巨性。

2.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1)周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消长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

性。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区期表现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单虫种的区域性上。

(2)受灾面广。林业灾害受体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

(3)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林业生物灾害不象其他灾害那样来得突然、激烈,对人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大,它的危害一般是渐渐的、间接的,容被人忽视。

3.自然平衡及自然控制因素包括那些?

自然平衡: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种群是相对稳定的;各种环境因子的复杂结合影响到群落中的各种群,使其种群数量在特有的上下幅度内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自然平衡。

自然控制因素主要包括:(1)天敌;(2)植物的抗性;(3)有限的资源(害虫的食料,生存空间等);

(4)周期性的灾害气候及其它为害因子(热、冷、干、风、雨等);(5)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动物与植物间,害虫的不同种间,害虫与天敌);(6)自然死亡。

4.IPM和TPM的比较

①TPM是针对卫生害虫,对农林害虫应采取IPM,因目前尚无可行的消灭措施。

②都反对单纯依赖杀虫剂,但IPM则考虑尽量避免使用,而TPM则主张将杀虫剂作为消灭害虫的一种主要手段,因不育释放技术一般必须有化学防治配合先行压低虫口。

③IPM强调自然控制,而生物防治则是助增自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却持怀疑态度。④TPM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收益。

⑤TPM注重消灭技术,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5.森林IPM中强调的观点

(1)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必然组分;昆虫与林木及森林生境相互关系密切——生态观

(2)森林害虫综合管理的实际目的,是使害虫种群维持在或降低到可以忍受的水平;损害的相对性——经济观

(3)控制害虫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森林害虫综合治理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系统观

(4)环境保护观

6.IPM的局限性

(1)综合管理着重强调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

包括生物的、化学的及经营管理措施,对如何提高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强调不够,主要是考虑害虫发生时如何防治,而不是强调如何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2)综合管理中的经济阈值是基于害虫发生危害引起经济损失时的虫口密度,没有考虑害虫的发生趋势。相当于火燃起来了才救火,而不是消灭每一个火星.(3)注重短期效益

综合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着重压低虫口密度于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没有考虑这些措施的长期作用,没有把每一个措施都作为增加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因子,所以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有虫灾的现象.一些生物剂或天敌被当成农药一样使用,Tshernyshev(1995)认为大量释放天敌,对系统稳定性是有害的.7.K对策和R对策的特点

K对策-K有机体:体型较大,寿命和世代较长,内禀增长能力小。有较好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优点:种群数量稳定保持在K值附近,数量K值以上,有可能导致生境退化;数量K值以下,迅速恢复的可能性小,有可能灭绝。

R对策-R有机体:体型较小,寿命和世代较短,内禀增长能力大。后代死亡率高,扩散能力强。种群不稳定。

优点:在微小的生态空间即可建立种群,填补生态真空间;内禀增长力高可随时调节种群数量以适应

环境;所处的环境临时、多变和不稳定,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变异,为新种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特点(基本思想)

(1)容忍哲学(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综合和协调(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全盘考虑(6)提倡多学科的协作

9.什么是预测预报及其包括哪些内容

预测预报是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与发生为害规律,应用生态学、生理学、分类学、气象学、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害虫的发生发展与为害趋势,预先作出估测,并加以报道,作为害虫防治的科学依据。

预测预报内容可分为:(1)发生期预测;(2)发生量预测;(3)分布预测;(4)为害损失预测;(5)防治预测。

10.有害生物生态管理特点

(1)害虫生态管理以保持整个系统稳定性为目标,不局限于某一种害虫.(2)所有害虫都应处于被控制状态,否则必须采取措施.(3)采取的措施不能危害整个系统稳定性,也不能导致其它害虫的发生.(4)当害虫的天敌不足以控制害虫的大发生时,通过人工饲养释放或助迁天敌是必要的,但这些天敌应该做为增加系统自然控制力的一种手段,而且应在害虫虫口密度还较低的上升阶段使用.这时只需要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而不是将天敌当成农药一样使用。

(5)害虫的生态管理不采用化学农药,主要应用生物农药,如病毒、细菌、真菌、线虫等微生物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性农药、信息素等新型农药。

11.EPM与IPM的区别

(1)EPM管理的基础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害虫发生初期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的大发生;

(2)EPM的实施必须具备能对信息进行不断收集、处理的系统,并不断地对害虫及天敌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

(3)EPM不采用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 比IPM更经济;加强和发展能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农林技术措施、抗性利用技术等);重视捕食性和多食性寄生天敌的应用。

12.EPM的研究内容

(1)系统生态学研究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害虫的自然控制机制,系统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等。

(2)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机制从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等不同方面研究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什么样的天敌才能在害虫暴发的初期起作用,天敌释放的最佳方式、最佳时间、最佳数量等。

(3)防治指标研究 研究系统失去平衡的临界点及其确定方法和指标。

(4)生态管理信息系统及预测系统研究 研究适用于生态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和预测系统,以便随时对系统的动态进行监测和预测。

(5)生态管理技术研究 在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生态系统设计,并研究能增加系统稳定性和降低害虫增长率的经营管理措施和生物防治技术。

13.生物多样性研究内容

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包括:(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5)人类文化多样性。

14.生物防治的特点及不足

(1)不污染环境;

(2)有持续控制害虫的后效,降低次代害虫种群数量。因此生物防治的效果评价:当前效益和后效。有的天敌如澳洲瓢虫,释放后可达到 “一劳永逸”的效果。

不足之处:效果较慢(病原微生物致病有一个潜伏期),防效滞后;专一性较强,杀虫谱较窄;天敌同样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15.检疫除害处理与一般防治的区别

(1)执行者不同。检疫机构和检疫人员;病虫防治机构和防治人员。

(2)价值取向不同。着重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从以后的生态效益等中补偿;考虑当前、当地利益,在不影响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

(3)治理策略不同。要求彻底消灭,即TPM策略;允许有少量病虫存在,即IPM策略。

(4)管理对象不同。危险性病虫及其载体;当地主要病虫害及其载体。

(5)采用方法不同。化学防治为主;综合防治。

(6)处理时间不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消灭;注重防治的最佳时机。

16.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

(1)实施手段的法制性

(2)涉及范围的社会性——涉及外贸、邮电、运输、旅游、商业、海关、司法、教学、科研等有关部门

(3)机构职能的行政性

(4)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 ——预防和除治并重

17.苗圃方面的防治措施

(1)圃地选择

(2)地下害虫调查,土壤消毒

(3)种子和插穗、插条等事先优选

(4)轮作

(5)清除下来一切活植物都应及时销毁或在害虫可能迁移前加以利用

(6)保持圃地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及枯落物。

(7)厩肥等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

(8)苗圃周围种植引诱植物,盛发期集中进行农药处理

(9)苗木出圃验收

(10)抗虫树种选育引种和良种繁殖

18.造林和育林方面的防治措施

(1)适地适树

(2)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合理地安排树种配置方式和比例,尽可能营造混交林。

(3)选用良种壮苗造林

(4)抚育间伐,监测虫情

(5)及时清除林分中的早期虫害木

(6)饵木诱杀

(7)及时地清除林分中的风倒木、风折木

19.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控制途径

(1)控制有害昆虫种群的分布范围

(2)改变寄主食物的条件

(3)改变群落营养结构

(4)改变系统的物理环境条件

(5)改变系统中生物成分间的信息联系

(6)改变害虫种群的遗传组成20.增加昆虫多样性的途径有哪些?

(1)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植食性和腐食性昆虫,作为天敌的食物源,使天敌得以繁殖到一定数量,发挥自然天敌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2)使用选择性农药和各种生物制剂,如病毒、Bt等,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3)针对利用害虫种群的自我调节机制,抓住薄弱环节,因势利导地采用非化学手段或少用药,抑制害虫种群的大发生。

(4)使用性信息素等行为调节剂、昆虫忌避剂、拒食剂和生长发育调节剂等,调控害虫种群的密度。

(5)适时合理地利用高效、低毒的特异性农药,并改进施药器械或施药方法,着重于提高防治效果。

21.昆虫物种多样性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有哪些途径?

一是通过天敌昆虫对植食昆虫(基位物种)的寄生、捕食作用,压低其种群密度;

二是通过同一营养层且食性生态位相近的其他类群对营养的竞争,抑制其种群密度、增加能流途径;三是通过中性昆虫为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提供食物,中位和顶位物种数量增加后又对害虫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

22.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庞大、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最强大的生产力。

2、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丰富的物种资源库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复杂的空间结构。

4、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5、森林资源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3.植被多样性对害虫发生影响的三个假说

(1)、关联抗性:

多种植物混栽在一起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将产生关联抗性。

这些植物除了分类上的多样性外,在物理结构、化学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复杂性增加,可对害虫危害的防御和抵御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当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在一起时,受害程度低。

(2)、天敌假说

天敌假说认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比单作系统具有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害虫天敌,因而具有更强的控害能力。就害虫治理而言,多样化的栖境为天敌成虫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单作系统所不具备的辅助食物,从而减少了天敌迁出或绝灭的可能性。

(3)、资源集中假说

资源集中假说认为,特定植物组合可能对植食者发现和利用寄主植物的能力有直接影响。其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些植物组合体可能掩盖植食性昆虫赖以寻找寄主的视觉或嗅觉刺激信号,结果减少了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侵害;二是这些植物组合体可能改变生境内的微环境和植食者的运动行为,致使它们从寄主植物上迁出增多,可能导致寄主植物上的害虫数量减少。

2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因素

时间、空间、竞争、捕食、气候、生产力

25.物理机械防治包括哪些方法

(1)捕杀(直接利用人力或简单工具)

(2)诱杀(灯火、潜所、饵木等)

(3)高温(热水浸种、种子曝晒)

(4)电力、激光、微波、超声波等

26.农药的副作用及其改进措施

(1)昆虫的抗药性

改进措施:A减少同种农药的使用次数 B选用残效期短的农药 C多品种农药轮换使用

(1)害虫的再增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改进措施:A从整个生态系着眼 B合理使用农药等

(3)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

改进措施:A禁止某些剧毒、长效、广谱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或者限制其使用时间、场合、次数等。B改进农药撒布方法。如颗粒剂和超低容量喷雾等。C创制高效、低毒和无残留、高选择性农药等。

27.何谓物种生活史对策,比较两种对策

物种生活史r-K对策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由MacArthur(1962)提出,指生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过程中可能采取的两类基本的生态对策.是生态学中关于“种群繁殖”的一种研究理论,是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该理论提出各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不同, 从极端的r对策者到极端的K对策呈一连续体.两种对策比较

(1)r-对策者以“量”取胜。而K-对策者则以“质”取胜。

(2)r-对策以提高为主要目标,K-对策以提高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3)r-对策者常产生以大量的后代数量,而对每个后代的能量投入相对较少;K-对策者产生很好的后代但对子代投入大量的能量.(4)r-对策在拓殖到新生境时优势明显, 而在环境容量一定生镜中K-对策有着明显的竞优势.28.确定本地种和外来种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来甄别本地种和外来种:

(1)化石证据:从更新世时期(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有无化石连续存在。

(2)历史证据:历史文献记录的引种为外来种。

(3)栖息地:局限于人工环境的种可能是外来种。

(4)地理分布:物种出现地理上不连续时,暗示可能为外来种。

(5)移植频度:被移栽到多个地方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6)遗传多样性:外来种在不同地方间其遗传差异出现均质性。

(7)生殖方式:缺乏种子形成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8)引种方式:解释物种引进的假说合理可行,说明物种是外来种。

(9)同寡食性昆虫的关系:取食外来植物的动物少。

29.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生物学特征

(1)生态适应能力强(遗传多样性高,抗逆性强,生态位广)。

(2)繁殖能力强(能在新的环境下大量繁殖;世代短)。

(3)传播能力强(可随多种媒介传播,包括通过人类活动被动传播)。

30.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1)外来入侵种进入与扩散的途径及其危害形式复杂多样、难以防范。

(2)入侵行为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达成入侵,往往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爆发之势,极难防范和监测。

(3)入侵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或潜伏)期和扩散期。

(4)入侵范围广泛(涉及陆地和水体几乎所有地方);

(5)入侵事实、后果及其影响可能长时间存在;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3

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受虫害的茶园其夏秋茶产量减少在10%以上,严重的则损失30%~50%的产量。此外,遭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的芽叶,加工后碎末茶的数量明显增加,成品率降低,对茶叶品质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一、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假眼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它属同翅目,叶蝉科。其生长阶段与泰山茶4月至9月底的生长过程相一致。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9~12代,若虫多栖息于芽叶嫩梢叶背上;成虫则在茶丛老叶下或茶园杂草上越冬,当早春转暖时开始取食危害。茶树发芽后开始在嫩梢皮层内产卵繁殖,当温度上升到17℃~26℃时开始大量生长繁殖,15~2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受气候影响,假眼小绿叶蝉一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在5~7月和8~11月,6月和9~10月虫量最多,分别危害夏、秋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特点是怕光、怕湿、趋嫩性、繁殖快。

二、适宜推广的几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害的作用,贯穿于茶树生产的全过程。方法可通过适时采摘、合理修剪、选择抗病虫品种、养护土壤、培育壮树等农事操作实现。及时采摘茶树嫩梢芽叶,破坏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和繁殖的场所,既能保证茶叶质量,又可以直接防除病虫,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清除茶园的枯枝落叶,铲除茶园内外的杂草,破坏假眼小绿叶蝉的越冬场所,达到降低其越冬成活率的目的。秋季如果虫量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食物链的原理,用以虫治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其特点是效果明显、不污染环境、防治成本低。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主要是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动物。保护利用这些天敌是对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茶园种植银杏或板栗等树木、冬夏两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因植物源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所以只在虫害发生较严重时才能使用(用药后7天内不能采茶)。在若虫的两个盛发期可喷施获得国家认证并取得生产资格的植物源农药来防治。比如苦参碱,它是从苦参的根中提取,对害虫具触杀和胃毒作用。要用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来防治害虫,最好选择阴天下午4点钟或傍晚喷药,24小时内喷施两次防治效果最佳。苦参碱药效缓慢,应提前3~5天施用。另外,冬季用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可以防止成虫越冬。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热、颜色、温度、声波、放射线等物理因子防治害虫的技术。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物理和化学诱杀等方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黄色有趋性。茶园中安装黄色诱杀板,每天及时收集板上的害虫集中杀灭。色板设置高度以高于茶篷表面10厘米为宜,诱杀板设置数量应达到每亩10块以上,诱杀效果非常明显。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的范围内。有效地防治害虫既提高了泰山茶的产量,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及加工成品率,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安市岱岳区分校

浅谈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篇4

人们为了从植物上获取食物,植物生长又会受到各种侵害,凡侵扰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虫(螨)害、草害、鼠害等统称有害物。

2 有害植物的防治技术

从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认识水平来分析有害生物的防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朴素综合防治阶段,近代集约化化学防治阶段和现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生物习性,发展动态与其环境间关系的一种管理,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彻底消灭。

2.1 植物检疫

是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防止危害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人为在地区或国家之间传播。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其目的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在地区或国家间传播蔓延,以确保农业生产,其任务:一是禁止危害性病虫杂草随着农作物及其产品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二是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他们在传播到没有发生的地区;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被传入新区的,应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肃清。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口的性质,又分为国际货物流动实施外检和对国内地区间实施内检两者的偏重有所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危险性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检验与检测、疫情处理和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是通过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发育和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合理密植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等。农业防治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过多的额投入,且易与其他措施配套,农业防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农业防治必须服从丰产要求,不能单独从有害生物防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二是农业防治措施往往在控制一些病虫害的同时,引发另外一些病虫害的危害,必须针对主要病虫考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农业防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多为预防性措施,在病虫害虫经大发生时,防治效果不佳。

2.3 物理机械防治

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物理因素,常用的方法有人工和简单机械博杀、温度控制诱杀、阻隔分离,微波辐射,温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的措施,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动作如黄板、黑光灯,性诱剂等。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传统概念是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病虫,当今广义的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有益生物治虫,以菌治病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抵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但生物防治效果较慢,对有害生物发生后无法控制,就现在能利用的有益生物种类太少,还有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

2.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开发适宜农药品种,并加工成适当剂型,利用适当的机械和方法处理作物植株、种子土壤等,来杀死有害生物或阻止其侵染危害,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但在防除外来生物时,化学农药往往也杀灭了许多本地生物,化学防治是目前农业生产中运用最多的一种防治方法。化学杀虫剂杀灭害虫的作用方式有触杀、胃毒、驱避等,也有激素和生长调节类农药,外来害虫抗药性发性快,应经常交替、轮换使用多种杀虫剂,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自然环境,使用不同农药品种,剂型和用药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药害以及残留污染,并可以延缓和降低虫害抗药性的发生。

3 结语

总之,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要全面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综合防治是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方面优势,弥补各方面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综合防治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有机的融合,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达到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参考文献

[1]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自查报告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林业局和省森防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大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以椰心叶甲、桉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重点,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测报、检疫执法和防治减灾等工作,我市椰心叶甲疫情已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无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较好地完成省林业局下达我市的目标管理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现将全年目标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四率”指标完成情况

2009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完成情况为: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4.5%;测报准确率 94.5 %;种苗产地检疫率100%,均达到了省林业局下达的目标管理的要求,即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5%以上;测报准确率 85 %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85%以上。

成灾率

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6826亩,其中轻度发生面积11838亩,中度发生面积16120万亩,重度发生面积8868万亩。病害5434亩,虫害30608亩。成灾面积8868亩,现有林地面积185.36万亩,成灾率为4.78‰。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面积为:

1、椰心叶甲:全市已有22个镇、国营农场均有发生,全市染虫株数9.4万株,累计发生面积7189亩,全年均发生生,但危害较轻。

2、桉树枝瘿姬小蜂:全市各镇均有分布,其中重度发生分布区域主要在海头、排浦、马井、东成等镇。经对上述几个重点发生镇的调查,发生危害面积约为1.8万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5500亩,中度发生面积4000亩,轻度发生面积8500亩。

3、桉树焦枯病:发生面积15957,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148亩。主要发生于那大、南丰、兰洋、东成、龙山、排浦、和庆等镇和农场,发生时间主要在8-10月份。

4、木麻黄象甲:发生面积900亩,其中重度发生面积为250亩。主要发生排浦等镇,是今年在木麻黄幼苗新发生的害虫,主要发生在10月份。

5、螺旋粉虱:发生面积1560亩,主要发生在那大、两院一带,是今年新发生的外来有害生物,9-12月份发生严重。

6、荔枝蝽象:发生面积1500亩,主要发生兰洋、南丰、和庆镇,全年均

有发生。

无公害防治率

今年该市仍采取多种方法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防治,降低化学防治面积,防治面积23100亩,其中病害3987亩,虫害19113

亩。化学防治1261亩,人工防治3360亩,生物防治9389亩,仿生制剂2911亩,其它6179亩,全年无公害防治21839亩,无公害防治率94.5%。具体防治情况为:椰心叶甲防治面积7189亩,以释放寄生蜂及挂椰甲清药包等生物防治为主,全年释放姬小蜂1337.735万头,啮小蜂763.598万头,挂药包防治2万株;桉树枝瘿姬小蜂防治面积11120亩,主要采取改种抗虫品种及人工修枝为主;桉树焦枯病防治面积15957亩,主要以加强抚育管理及喷无公害农药防治为主;木麻黄象甲防治面积900亩,主要以人工防治为主;螺旋粉虱防治面积1560亩,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荔枝蝽象防治面积1500亩,主要采取人工捕捉为。

测报准确率

2009年初,我们通过本市2008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调查,结合2009的气候特点,预计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4亩,截止2009年12月份实际发生面积为36826亩,测报准确率达到91.8%。

种苗产地检疫率

全市共有8个苗圃场,育苗面积850亩,育苗468.4万株,实施产地检疫面积850亩,苗木产地检疫率100%,在全面检疫中发现有本省补充检疫对象桉树枝瘿姬小蜂疫情的有4个,发生面积25亩,已下达通知责令要求全部清除销毁处理。

二、主要工作做法及措施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作为政府对各镇及有关部门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农委也十

分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也将此项工作纳入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状,与基层林业站签订责任状,将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为切实完成目标管理任务,农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把目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年初有部署,会上有传达,过程有指导、监督,并要求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及木材检查站等下属单位加强领导,切实抓防治、检疫、全普查监测及疫情报告等具体工作。市检疫站充分发挥和行使职能作用,认真抓好目标管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由于领导重视,部署得力,层层抓落实,确保了目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落实经费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2009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市政府给予防治经费5万元;二是省林业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投入了

对道路、景观等公共场所的挂药包防治所需的经费、寄生蜂生产、检疫检验实验室及东成检疫检查站等基础建设经费;三是市农委也从公益林保护资金中投入部分监测经费,市检疫站从每年检疫收费中全部用于防治、检疫、监测等工作;四是我市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积极引导经营管理者投入经费进行防治。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从而确保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扎实做好防治技术服务,遏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

为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损失。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一是制定预案,科学防控。为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防治,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松材线虫病防控预案》,为全市的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做出了科学的防控部署。为保护椰林景观,防止椰心叶甲疫情扩散和严重危害,更好地迎接2009年11月海南欢乐节主

会场在**的举办,我市根据椰心叶甲疫情发生现状,制定了《**市2009年椰心叶甲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二是推进依法防治,进一步落实《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的管理,对一些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提出防治方法,要求限期除治,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三是深入林区,开展防治技术服务,向群众传授防治技术,提高群众防治意识。一年来,市检疫站领导、技术员下基层搞防治服务136天次,接受群众电话或来访咨询防治技术达216次,并编印桉树焦枯病、桉树枝瘿姬小蜂等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1300余份向林农发放,并无偿提供虫线清等农药11箱;四是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开展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成效。为确保椰心叶甲防治效果,我市在那大城区、西线高速公路、洋浦公路、兰洋公路等道路景观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挂药包防治

工作;五是科技支撑,实施生物防治为主。我市充分利用自身能生产天敌寄生蜂的优势,对发生椰心叶甲疫情的农村及基地等全面采取以释放寄生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措施,确保了椰心叶甲疫情的持续控制。

认真抓好监测预报、普查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6

关键词:黔西南州,核桃,有害生物,综合预防

前言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主要的核桃产区之一。核桃是当地的特色经济果林树种, 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经普查截止2013年11月底, 州内已种植核桃面积2.56万hm2, 核桃产业将成为黔西南州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成为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随着核桃新增面积的迅速增加, 病虫灾害的问题逐渐显现。预防和控制核桃病虫灾害, 是保障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确保广大林农丰产增收, 保障核桃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

1 有害生物种类

据有关文献报道, 我国危害核桃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危害核桃的害虫有120余种, 病害30余种。经普查统计, 黔西南州核桃主要有害生物共有8种, 即云斑天牛、核桃长足象、铜绿丽金龟、黄刺蛾、核桃扁叶甲、核桃褐斑病、核桃枯枝病、核桃炭疽病。

2 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及分布状况

2.1 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黔西南州核桃有害生物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约占10%~20%, 最严重的达50%以上。虫害可危害核桃的根、干、枝、嫩梢、芽、叶、芽、花和果等各部位, 影响核桃树生长和光合作用, 直接降低产量, 影响果实的商品率甚至丧失经济价值, 还可诱发并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病害主要危害枝干, 造成枝干腐烂, 叶片失绿变黄, 树势衰弱, 枝干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从危害造成损失的程度讲, 病害和虫害, 引发的经济损失基本相当。

2.2 主要有害生物分布情况。

2.2.1 主要虫害

云斑天牛, 分布于兴仁百德镇、田湾乡、回龙镇、新马场乡, 普安高棉乡、新店乡、罗汉乡, 晴隆县马场乡、光照镇, 安龙戈塘镇、洒雨镇等乡镇。幼虫蛀入木质部, 钻蛀危害;成虫啃食当年生枝条的嫩皮和叶片。

核桃长足象, 分布于普安县高棉乡、江西坡镇, 贞丰县小屯乡等乡镇。成虫在树干基部阳面的粗皮缝中或向阳处的杂草、表土层中越冬。成虫蛀食核桃果实青皮;幼虫危害果实, 果面排出粪便, 并有条状下陷黑斑, 被害果大量落果。

铜绿丽金龟, 分布较为广泛, 兴仁百德镇、田湾、回龙、新马场乡、普安江西坡镇、罗汉乡、地瓜镇、楼下镇, 晴隆县大厂镇、碧痕镇、马场乡, 贞丰县小屯乡、龙场镇、长田乡, 安龙戈塘镇、栖凤办事处, 望谟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以核桃为寄主, 成虫取食叶片, 常造成大片幼龄果树叶片残缺不全, 甚至全树叶片被吃光。

黄刺蛾, 分布于兴仁百德镇、田湾、回龙、新马场乡, 望谟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老熟幼虫在小枝的分杈处、主侧枝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幼虫危害核桃, 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或仅留叶柄、主脉, 严重影响树势和果实产量。

核桃扁叶甲, 分布于普安江西坡镇、罗汉乡、地瓜镇、新店乡、窝沿乡、安龙龙广镇、德卧镇等乡镇。成、幼虫危害寄主叶片, 食成网状, 残留叶脉而枯焦, 削弱树势。

2.2.2 主要病害

核桃炭疽病, 分布于普安青山镇、楼下镇、新店乡, 晴隆县大厂镇、碧痕镇等乡镇, 主要危害果实, 病斑初为黑褐色, 近圆形, 后变黑凹陷, 最后腐烂发臭, 果仁干瘪。

核桃枯枝病, 分布于普安各乡镇均有分布, 以窝沿乡、新店乡、罗汉乡为主, 主要危害1~2a生枝条, 被害初期枝条皮层呈暗灰色, 后变浅红褐色或深灰色病斑。

核桃褐斑病, 分布于普安各乡镇均有分布, 以窝沿乡、新店乡、罗汉乡为主, 主要危害叶片, 叶片感病后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褐斑, 中间灰色边缘暗黄绿色至紫褐色。

3 有害生物种类增加、危害加剧的主要原因分析

核桃多种植在山区, 立地条件较差, 大都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带, 有的是林地改造而成, 有的是与其他林木混植。这种复杂的生态环境就构成了多种病虫害混杂发生。管理粗放, 致使树体高大, 冠内荫蔽, 通风透光差, 病虫害滋生蔓延。病虫害除了危害核桃树以外, 许多林木都是它的主要寄主。由于这些病虫寄主范围广, 适应性强, 很易造成危害。

4 综合预防措施建议

4.1 搞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各县森防站应重点抓好核桃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报, 定期发布虫害短、中期预报, 为及早制订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推广应用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 在蛀干害虫幼虫低龄期, 白僵菌防治、释放肿腿蜂或花绒寄甲等方式, 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

4.2 加强检疫工作

核桃害虫的治理工作贯穿于核桃栽培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按照“适地适树、良种壮苗、集约管理”的原则, 把好源头关, 加强苗木检疫和复检力度, 遴选良种育苗, 杜绝带病带虫、瘦弱残破的苗木上山。

4.3 改进栽培模式

核桃栽植应采取适宜的密度, 保持行间株间有一定空间, 增加园内通风透光, 减少郁蔽, 以营造不利于病虫滋生的果园环境。建议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提倡核桃、红薯或核桃、牧草模式发展核桃产业。

4.4 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受害幼果脱落前, 及时剪、摘深埋。冬春季结合修剪, 彻底清除树冠下部枯枝落叶和杂草, 剪除虫害枝, 清除虫茧, 刮除树干基部老皮、粗皮、翘皮, 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主干涂白, 破坏害虫产卵和越冬的条件和环境, 翻耕树下土壤, 消灭越冬幼虫和虫源。

4.5 增施有机肥

解决好有机肥投入十分关键, 培养健壮的树体不仅是保持丰产稳产的前提, 也是抵御各种有害生物、冻害等自然灾害的基础。

5 结论

以生产优质绿色核桃产品为目标的核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自然界中, 各种因子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 而是在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下发生作用, 因此, 系统分析各影响因子之间内禀机制和外部关系, 因地因时制宜, 因势利导整合有利条件, 综合应用营林、生物、化学、人工和物理等技术措施和手段, 是可以实现核桃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志辉.山核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2 (5) :57-58.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7

1.1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率和扩散率都很高, 而且中度和严重的发生面积占一半以上, 常发性的林业病虫害控制难, 成为影响年度总发生面积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人工林的面积极速上升, 人工林大部分都是以单一树种的纯种为主, 导致林业质量不断下降, 病虫害致发因素不断增加, 防治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有的林业病虫害的扩散蔓延迅速, 致使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1.2 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

内蒙古林业管理人员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 就目前形势来看, 各行业的招聘情况都不容乐观, 再加上有些部门的招聘标准很低, 并且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 所以, 避免不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实, 营林管理人员大多业务能力不足,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受这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能力的限制, 导致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尽如人意, 工作效率低。

1.3 防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我们只有严格按照其规定有害生物防治, 才能把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做到位。但有些防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各部门的工作不能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导致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 在一定的期间内, 该有的防治工作做的不到位, 导致林业病虫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2.1 加强政府领导, 提高全民意识

首先, 政府要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并结合本地林业防治工作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政策, 强化有关责任部门的调控和领导职责,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将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其次, 政府以及责任部门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防治工作的意识, 并且积极鼓励公民都能够参与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来。

2.2 提高科技水平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起步较晚, 所有工作还不是很成熟, 使用的技术和设备都不是很先进。所以, 当务之急, 是我们要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科技水平。首先, 我们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营林技术, 高薪聘请拥有高学历、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并且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提升自己技术和实践能力。其次,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营林技术和防治技术, 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相关的科研当中。通过先进的防治技术, 可以有效掌控病虫害发生的状况,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比如说在造林过程中, 我们应该选择混交林营林, 混交林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 而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承受力、抵抗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会增强, 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有害生物的生长。

2.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

与其采取措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还不如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 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防。将森林分片分区, 责任到人, 定期定时进行监测预报,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森林病虫害的问题, 以便在最快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尽量将森林病虫害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短的时间内。

2.4 增加综合治理方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很多防治方法, 如果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方法进行防治, 肯定不能够全面、有效的完成工作。所以, 我们要尝试结合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因素有很多,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 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防治。比如说利用高压电网灭虫器或者黑灯光诱杀等技术进行防治。在林分抚育过程中, 应及时处理腐烂的树木树枝, 以免腐烂树木上的有害生物移向活组织继续繁衍, 其次, 及时检查病源基地,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消除, 有效阻止有害物质的蔓延扩散。

3结语

总之, 内蒙古林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其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更加有效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以促进内蒙古林业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综合治理发展方向.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 (1)

[2] 云南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综合治理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 2007 (5)

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篇8

1 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 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2,3,4]。

1.1 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 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 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 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1.2 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 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 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 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 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 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 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 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 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 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 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2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 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 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 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 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6,7]。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 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 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 体现了生态学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 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 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 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 管理策略逐步完善, 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 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 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 笔者认为,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 采取“营林为主, 适当干预,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 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8,9,10]。

3.1 营林为主, 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 也就是说, 从种苗开始, 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 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 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 乔灌草结合, 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 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 及时伐除病弱木, 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更新老虫源地森林,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 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 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 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2 以生态调控为主, 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 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 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 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 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 进行人工防治, 禁止使用杀虫 (菌、草) 广的药剂, 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 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 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 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 及时根除。

3.3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 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 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 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 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 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 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OL].科学网, [2008-04-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content.aspx-id=23611.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OL].科学网, [2008-04-1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64.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OL].科学网, [2007-08-23].http:∥www.forestpest.org/stzz/bbs/dispbbs.jap-.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OL].科学网, [2008-01-09].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OL].科学网, [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OL].科学网, [2007-11-02].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OL].科学网, [2008-03-2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

[9]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OL].科学网, [2008-01-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084.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9

植物检疫是控制危险性病、虫、草害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1,2]。在种子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如何更好地开展检疫工作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显得更为重要[3,4]。

1 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及调查监测情况

1.1 稻水象甲发生危害及防控情况

近年稻水象甲在太原市晋源区稻田偏重发生。根据该区疫情发生的实际情况,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笔者采取了“省市出资、区镇组织、村户出力”的办法, 先后争取省级2万元, 区镇自筹2万元, 组织调回3%辛硫磷颗粒剂对路农药2.5 t, 由市、区植保部门统一指挥, 各行政村组织村民统一时间防治。由于防治经费和药剂的落实, 使防治工作如期完成, 疫情得以控制,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向日葵列当疫情调查与防控情况

向日葵列当是全寄生的草本植物, 无叶绿素;没有真正的根, 靠短须状的假根侵入向日葵须根组织内寄生。2012年太原市阳曲县种植向日葵633.33 hm2。在向日葵生长期间, 植保人员多次到田间调查疫情发生情况, 调查面积33.33 hm2, 发现疫情田块逾156.67 hm2, 防治面积313.33公顷次。笔者指导农户种植向日葵要实行5年以上轮作, 提倡对重茬、锓茬地实行6~7年轮作倒茬。与向日葵列当不能寄生的禾本科作物轮作, 清除向日葵自生苗。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随意调运向日葵种子, 防止列当随种子的繁殖和传播而蔓延。特别是自留种, 有疫情发生的田块不能作种, 更不能随意调运。

1.3 扶桑绵粉蚧疫情调查监测

根据省植保总站文件精神, 太原市组织清徐、小店、晋源、尖草坪区等主要6个县区的棉花及花卉基地开展了扶桑绵粉蚧专项调查。全市统计棉花零星种植面积逾73.33 hm2, 主要分布在清徐县河东一带。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围绕棉区及花卉基地重点在清徐的清源、孟封镇及西谷乡, 小店区的小店街办, 晋源区的晋源街办;尖草坪区的阳曲镇等进行了大面积普查, 累计调查6个县区7个乡镇 (街办) , 均未发现扶桑绵粉蚧的可疑植株及虫害。

1.4 黄瓜黑星病与大豆疫病疫情

黄瓜黑星病在太原市晋源区的五府营村、东街村等零星发生, 经检疫处理进行了人工拔除。大豆疫病曾在太原市小店区的刘家堡乡、北格镇发生, 2008年根据省站统一安排进行了大豆疫病专项调查并对豆田土样进行了采样, 经省站检疫科反馈回信息, 该批土样含有大豆疫病病菌。该乡镇大豆田块已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检疫人员将对该区大豆田块进行进一步疫情监测。

2 检疫管理的措施

产地检疫是对各种果品、种子、花卉、粮食等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基地进行检验检疫, 对于合格的产品经个人申请准予办理植物检疫证书;而对于不合格的, 或是生产中出现疫情的农产品, 则给予防控扑灭, 不准其调离出境, 以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传出它地。调运检疫是对各种果品、种子、花卉、粮食等植物及其产品的调出签证, 经检疫机构检疫检验合格后, 可办理调运植物检疫证书。检疫不合格的, 不予办理证书, 严重者如查验发现有有害生物检疫对象, 将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传出或进入,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1 认真做好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工作

强化疫情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宣传和培训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各级植保植检站要常抓不懈。切实抓好植物检疫的宣传工作, 要在当地有影响的报刊上开辟专栏, 宣传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和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检疫意识。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完善机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完善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建设, 认真监督检疫收费的使用情况, 加强检疫实验室仪器设备、电脑和数码影像设备的有效配置。

2.3 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

各地对调运的鲜活农产品要全面实施田间产地检疫检验, 并登记造册、建档保存, 对检验结果要进行公示。加强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产地检疫申报和检疫检验工作。以绿色通道为突破口, 加强调运检疫工作。

2.4 强化疫情调查监测与疫情防控工作

植物疫情防控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认真履行好植物检疫监管职能,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以典型示范,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严防疫情进一步 (上接第166页) 扩散蔓延。

3 检疫监督管理情况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统一使用植物检疫证明编号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 太原市在产地检疫的基础上, 根据省站统一证明编号要求, 全市共计发放检疫证明编号415个, 并在发放检疫证编号的同时, 组织检疫人员多次进行市场检查、落实和规范。对部分制种、经营单位为逃避检疫, 伪造检疫证编号或一号多用的不法行为严厉查处, 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传播蔓延。

植保工作人员要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本着“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健全制度, 严格执法。深入宣传, 广泛发动。设立站点, 坚持检查”的32字方针, 一如既往地搞好植物检疫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植物检疫对农业生产安全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宗军, 吴翠萍.遵循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有害生物检疫鉴定标准的必要性[J].植物检疫, 2009 (S1) :57-60.

[2]夏建平, 夏建美.景宁县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措施[J].植物检疫, 2006 (3) :191.

[3]程义华, 孟幼青.基层植物检疫部门防治有害生物措施[J].植物检疫, 2006 (1) :52.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篇10

1 何为森林健康

具体的讲, 是指其生态体系有非常强大的组成, 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各种问题, 同时还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的益处以及丰富的物资。

1.1 开展管理活动的目的以及意义

该项管理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该体系能够有效的发展。它的意义是为切实提升体系的抗逆水平, 提升其稳定性等特征。降低各种有害问题, 进而为森林的发展提供适合其成长的优秀的氛围, 确保其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益处。

1.2 管理活动的具体方法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知道开展此项管理是为了使状态不合理的森林逐渐的发展合理, 而让那些原本有效地继续保持。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我们在判定一个体系是否合理的时候, 就要分析它是否具有稳定性等特征, 而且还要分析它能不能符合当今时代我们对森林以及社会等等的规定。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 将合理有序的意识融入到体系的运作步骤里。深入的分析有如下的一些内容。第一, 对火灾开展的活动, 比如处理易燃物品等。第二, 对于有害物体开展的活动。第三, 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 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 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第四, 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 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2 对危及森林的物种开展的管理活动

该项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生态学知识, 结合生态健康规则, 配备合理的方法, 对危及到树木生长的物种进行的合理的管控活动, 以此来确保体系能够合理的发展。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 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 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 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 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 体现了生态学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 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 常用的管理方法

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 我们意识到上述生物的并非是完全存在坏处的, 此时管理活动变为非常合理高效的科学化的活动, 不断的完善方法, 从以往的单一化的治理, 发展为目前的综合型的措施, 从此过程中体现出对防治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不过, 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 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 笔者认为,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 采取“营林为主, 适当干预,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 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3.1 将造林当成重点

要把应对有害物种的活动放到整个的造林工作中, 换句话讲, 即从最初的种树的阶段, 进而到后续的所有的活动时期, 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 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建立多类型植被;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征, 将乔木以及灌木等多种物种进行结合, 确保其有效协调, 科学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 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 及时伐除病弱木, 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更新老虫源地森林,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要积极的整改目前的采伐措施, 不应该出现一次性的全部砍伐的方式以及“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尽量的不要影响到天然林的生长, 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 保护原生植被;检疫机构认真地贯彻落实工作,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2 注重生态调控方法

针对已经带来不利后果的生物, 通过合理的生态化的应对方法, 开展治理工作。对于非常严重的, 要通过适当的药物, 在不影响树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处理。最好不适用综合散播的措施, 因为这样会对树木有一定的危害, 而且会导致大面积的污染问题发生。要认真的做好日常的检查活动, 一旦发现有害物种, 要尽快的进行治理活动。

3.3 认真开展监测活动

只有通过积极有效地监测活动, 才可以尽早的察觉不合理的体系, 然后根据问题研究最合理的应对方法, 进而确保体系能够重新走向健康有序的步调。或者是确保目前有序的体系更加的完善合理。换句话讲, 开展此项管理活动, 不单出是为了降低被动治理以及单一治理的局限性, 同时最为关键的是为了确保体系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2]赵宇翔.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18.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OL].科学网, 2008-04-15.

[4]杨伟;周祖基;黄琼;杨春平.浅议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四川林业科技, 2004-12-30.

上一篇:物理设计方式下一篇: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