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防控

2024-06-06

有害生物防控(精选12篇)

有害生物防控 篇1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 农技推广体制不断健全, 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农村经济繁荣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农产品交易流通日趋频繁, 植物调运检疫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外来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进一步加大了植物检疫工作责任。近年来全南县发生的如红火蚁、花生黑腐病、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国内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全南县相继发生, 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安全。为此, 全南县植保植检部门做了大量的防控工作, 对一些发生面积小的有害生物及时进行了铲除, 对一些分布广、难以防治的有害生物进行了综合防控, 基本控制了其传播蔓延, 保护了全南县农业生产安全和有序健康发展。

1 检疫性有害生物铲除

1.1 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

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源自南美洲, 2004年入侵广东省吴川等地。根据省植保植检局的统一部署, 每年全南县植保植检站都对县内的主要广场、绿化带、中小学的绿化地、花卉生产基地多次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 其主要表现为: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根系、嫩茎和果实,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攻击家禽家畜, 使其致病死亡;筑巢影响河堤库坝, 危害水利安全;红火蚁经常入侵各种电器造成短路使设备产生故障;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 人被叮咬后, 引起剧痛和溃烂, 严重者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致死亡。2008年首次在全南县发现, 全南县植保植检站立即采样送省植保植检局进行鉴定, 确认为红火蚁后, 立即并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 投放毒饵扑杀红火蚁, 严格按照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做好防控工作, 到第2年底得到了基本控制, 没有再发现新疫点, 也没有发现生存的红火蚁。但仍然经常到疫点及周边地域进行调查, 并对可疑点都放药防控。有效控制了红火蚁的扩散。

1.2 花生黑腐病

在2013年6月普查时首次发现, 传播途径:为土壤传播真菌病害, 也可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病原能侵染花生的地下组织。使主根变黑并坏死, 使根尖脱落。根部和荚会出现黑色凹陷的伤口。叶片顶端和叶脉间会变黄枯萎, 土壤表面会出现橙红色的子囊壳。囊孢子会从子囊壳中流出明显的黄色浓液。由于患部表面病征呈红色 (病菌有性态子实体子囊壳) , 故称红腐病。此病发生于花生下针后期特别是在收获前的植株生育后期, 主要侵害植株近地面连接部, 病株主茎与侧枝茎基部、根部、荚果等部位均可受害, 致茎部变褐腐烂, 部分皮层脱落, 断吊烂荚普遍, 病株外观呈叶片枯萎乃至全株枯死, 田块出现一窝窝枯死的发病中心。拔起病株可见患部表面密生棕红色小粒点病征, 病株附近的土壤亦可见粘附着棕红色小粒点。从花生扎针结荚期开始, 加强田间巡查, 发现病株, 及时用药, 药剂选择70%敌克松加70%托布津可湿粉 (1:1) 1000~15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粉1000倍液, 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 或45%福美双1000倍液, 进行喷施3~4次, 每隔10~15d 1次, 交替施用农药, 着重喷施植株下部及地面。重病田块避免连作, 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1~2a。实行高畦深沟栽培或地膜覆盖栽培, 防止大水浸灌, 雨后沟内排渍降湿。采用配方施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勿偏施过施氮肥。

2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2.1 柑橘黄龙病

又叫黄梢病, 它不仅使叶片转黄, 同时还会导致柑橘的产量降低、柑橘口感下降, 病情到达一定程度时还会是柑橘树的根系严重腐烂, 甚至有可使大片橘林被毁, 是柑橘管理中的重要防治对象。黄龙病有以下3种最典型的病理特征, 分别是黄梢型黄龙病、黄斑型黄龙病和缺素型黄龙病。黄梢型黄龙病的主要症状是:在病树外围部分枝条或树顶的新梢叶片呈现比较均匀的黄化现象, 多发在初发病树和夏秋梢上, 叶片呈均匀的淡黄绿色, 橘树的叶子十分容易脱落。黄斑型黄龙病则表现为:患病新叶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叶脉附近或边缘开始褪绿黄化, 并使叶子上呈现出黄绿相间的大小斑块,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数梢上均有发生。缺素型黄龙病的症状表现是:花开的比较多但是果实结得比较少, 而且果实大多显示为畸形, 得病数木树叶小, 叶片的主侧脉绿色, 脉间的叶肉显示出淡黄或黄色, 和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症状差不多。

在柑橘园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木虱。树势弱的易感病;春梢发病轻, 夏秋梢发病重;做到以预防为主, 病虫害治理为辅。可以通过以下防治措施进行柑橘的日常维护:加强苗木的检疫频率, 防止病原侵入和外调, 杜绝带有病原的接穗、树苗或病果进入管理园区。通过建立无病的苗圃, 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防治木虱, 灭除传播媒介。做好冬季清园。杀灭越冬的木虱, 这是全年防治的关键;在来年春、夏、秋梢抽发整齐时, 用50%氧化乐果乳油600~8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杀木虱、40%水胺硫磷乳油600~800倍液;在1/5以上的新梢上有蚜虫发生时, 70%吡蚜酮1000倍液喷杀。清除病树, 减少病菌来源。在每次嫩梢转绿后, 要仔细全面地检查每一棵树。一经发现病株, 要尽快清除, 树蔸施入石灰, 及时将其运出橘园外进行焚烧成灰。橘园要做到种植品种一致, 及时摘除零星枝梢, 确保抽梢整齐, 方便果园管理施药, 以减少产卵场所;加强果园肥水管理,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对幼龄树, 在生长期的4~8月份, 每月追1次稀薄水肥。对于将要结果的树木, 每年要做好肥料的施给, 确保树苗的正常生长, 要科学合理的保证水分充分及时的供应。避免因为水分不足的原因导致树苗的坏死。

2.2 柑橘溃疡病

主要病害树木的叶片、枝梢和果实。病状的树苗会出现共同的病症, 患病部均会出现木栓化隆起的病斑, 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 叶片木栓化病斑穿透叶片正背面, 病斑四周现油状黄晕, 果实病斑四周无黄晕或不明显。发病特点病菌潜伏于叶、枝、果病组织越冬, 主要在秋梢上的病斑为主要越冬场所, 成为来年最主要的病害初侵染源。春季时当气温和湿度适宜时, 病菌从病斑中溢出, 借昆虫、风雨、枝叶磨擦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从植物气孔、皮孔及伤口侵入致病, 远距离传播在多数是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的调运。高温多雨的季节柑橘溃疡病的发生频率最高, 在温度 (25~30℃) 条件下, 雨日和雨量同发病率呈正相关;尤其偏施氮肥、病虫猖獗、夏梢和秋梢抽出不整齐、品种混栽的果园发病较重;病菌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 (气孔已形成) 的幼嫩组织。这类病害的主要治理办法有以下几点:

2.2.1 加大植物的检疫力度

增加检疫人员检查, 从源头减少危害园区的带病砧木、接穗和果实进入园区, 一旦发现植物病株当场销毁, 实现零病害进入。

2.2.2 园区进行自主培育

在无病区设置特定的苗圃, 选用长势较好的苗木、接穗进行特定的试验, 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min。从而实现无病害树苗的培育。

2.2.3 加强园区内的栽培管理

肥料的施给做到恰到好处;严格控制橘园肥水, 在肥料上统一管理, 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

2.2.4 园区工作人员做到及时发现并清除初发的侵染源树苗

结合相应的冬季清园措施, 将残果和枝叶进行集中烧毁和处理, 实现彻底的清除。

2.2.5 落花后处理

落花后开始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 喷洒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或1:4:480铜皂液, 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倍液, 幼龄树在春、夏、秋梢萌发后20d各喷1次, 50%甲基多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也可以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喷施, 每隔7~15d 1次, 连喷2~3次。还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在春梢修剪后第1次喷药, 夏、秋梢生长期及幼果期再各施药1次。

2.2.6 选择抗病品种

新建橘园选择优质、高产、高效的抗病品种。

3 防控策略

3.1 加强植物检疫是保护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要从基础抓起,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农作物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从根源上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

3.2 做好疫情防控

做到能第一时间掌握植物检疫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维护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在县域地区开展疫情普查和专题调查, 为做好检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为以后的防疫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

3.3 设立疫情监测点

对于已经侵入和有侵入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保植检部门需在发生区域设置特定的监测点, 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全年的全方位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 根据疫情发生规律和特点, 制定适合当地事情的防疫和治疫的对策, 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3.4 防疫地区综合防控

防疫地区要加强树苗, 植物以及产品的检疫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控, 通过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植物, 树苗进行监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针对农作物选择重点,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收集国内外来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进行危险性风险评估, 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产品交易平台, 提高植物检疫水平, 保障全南县农业经济安全和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苏慧兰, 庞震, 等.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 (第二版) [M].华夏出版社.

[2]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中国农业出版社.

[3]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M].中国农业出版社.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对象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

有害生物防控 篇2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德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为学习借鉴其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山东省林业局的组织下,2011年6月24日至7月12日赴德国学习培训。在德期间,通过与各级林业管理机构的专家学术交流与讨论、培训学习、参观考察等,了解到德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及技术,森林经营理念、技术与方法,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新的思路和趋势。1 德国林业主要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从考察的勃兰登堡州、巴登弗莱堡州、巴伐利亚州等几个州看,德国林业发生的主要有害生物有:针叶树上主要发生云杉八齿小蠹、松毛虫、松叶蛾、松针小卷叶蛾、松针毒蛾、树干象鼻虫等;阔叶树上主要有:栎树袋蛾、舞毒蛾、光肩星天牛、白粉病等。发生比较严重的有云杉八齿小蠹、松毛虫、栎树袋蛾、舞毒蛾等,导致大量树木生长衰落甚至死亡。巴伐利亚州每年因有害生物危害损失达3000亿欧元。2德国林业主要有害生物防控基本情况 2.1监测预报体系完善,实施网络服务

2.1.1 实施严格的森林防护记录制 州林业局森林防护监控中心负责病虫害的发生防控,监控中心根据林子的分布情况设置固定监测点(勃兰登堡州设立2076个,每个样方0.5×1m2),森林主(私有、社团)每月定时向监控中心汇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网络上传或直接送达样品等,管理中心派人到现场有重点抽查、核对,确定真正的发生程度,并根据天敌数量及天气情况、特别是近期降雨量分析发展趋势,确定不同害虫、不同虫期的“密度临界值”,及时预测损失情况。同时应用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调查,即解决高山远山大面积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同时也解放了林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了有害生物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2.1.2及时发布预报 监控中心汇总上报及核查数据后,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分析报告及发生分布图,让业主及时了解自己及周边林子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由专人负责统计和分析,开展中长期预测,达到提前预警。

这种森林防护记录数据可靠、及时、准确,连续实施多年,积累很多数据,能掌握在本地区的某一病虫害真实的发生动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2近自然经营林业,严格控制化学防治

2.2.1 以营林为主要手段,改造现有林的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

19世纪以来,为了恢复破坏的森林,德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面积的造林计划,但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树种选择,群落结构未提上日程,对森林的生态功能更未加考虑。结果营造的森林绝大部分是人工针叶纯林,树种少必然造成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病虫害易爆发成灾,地力易衰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并日益严重。为此,德国森林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德国的林业工作者广泛地开展了针叶林改造工程。改造的方法是:先在70~80年生的针叶林内进行林冠下造林,群状载植橡树和山毛榉,阔叶幼树成活并长出适当高度时,将部分老针叶林采伐,以促进阔叶幼树的生长和针叶树的天然更新,针叶树天然更新达到满意程度时,再伐掉大部分的老针叶树。通过改造,同龄林变成了异龄林,单层林变成了复层林,针叶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显著提高了林分质量,增强了森林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

2.2.2 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的立法与执法

一是严格检疫。州农林部派专家对进出口林木实施严格检疫,特别是绝对禁止板栗疫病、松材线虫病、光肩星天牛、美国白蛾等重大病虫害的传人;严格控制从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植物及产品。

二是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根据联邦制定的《植物保护法》规定,经权威机构论证在只有使用农药才是唯一救灾措施的特殊情况下才可使用化学农药,允许使用的化防药物名单、用量、防治对象、频次等由国家生物化学研究所公布,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违反。自然保护区、居民区及地下水源保护区周围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少量的用药亦应以人工喷洒为主,不得使用飞机防治,以防药物泄露及更大范围的污染。对生物制剂的使用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以Bt制剂为主。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用量,巴登符腾堡州对不同情况下(如树高、温度、湿度及补充发生情况等)的最低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方法、生物制剂及仿生制剂(信息素)的研制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2.2.3实施政策扶持

林分发生病虫害需要防治时,监控中心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所需的防治费用由林主承担,但通过减低缴纳税率或政府资助等措施予以扶持,以更好的保护好林子。

德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虫灾是巴伐利亚州1990年的飓风灾害导致1000万m3的林木被损,随后云杉八齿小蠹爆发,使成片死亡。该州林业部门采取伐除受害木切断虫源;利用小蠹虫信息素和黑光灯诱杀成虫;营造阔叶林隔绝虫源;保护天敌昆虫和鸟,喷施白僵菌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地区林分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更趋稳定。3德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给我们的启发 3.1“近自然林业”经营

德国林业经历了原始林破坏殆尽——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按自然方法及规律营造森林的长达200多年的发展阶段,经历了由破坏自然——营造森林——改造森林——回归自然的曲折历程。森林是自然的产物,按照近自然的原理与方法培育森林是符合科学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总结。我们近年来营造了大面积的纯林,其中还有许多是引种造林。按照森林健康的标准进行评价,有许多是功能低下的、与环境不和谐的、不具持续经营的“森林”。

除短周期的、自然风险能予以控制的工业原料林外,应培育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持续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混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尤其应注重引入“近自然林业”的思想。我们的森林经营方针、目标及标准办法应得到充分体现。

当前我省林业多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栽植的人工林,多为大面积纯林,生态系统脆弱,抵御病虫害、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还有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应做到:一是对原有林分进行改造与更新,通过抚育采伐、片状伐,人工补植或自然落种等将林分逐步改造成针阔混交、复层林。二是新造林分用乡土树种、种子苗造林,实施片状针阔混交等。在造林过程中,应科学规划,明确造林树种混交的比例,达不到标准不予验收。3.2加强森林及生态的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保护森林及生态的公众意识

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参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与宣传。德国在这方面极为重视,各级森林管理机构与单位、各类协会及基金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倡导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公众意识,产生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果。他们不仅重视开展与森林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活动,而且重视知识性教育。为开展好“森林教育”,各级各类相关机构与单位均开辟宣教场所。森林安全协会在面积不大的柏林地区,建立的“绿色教育点”就达100个。访问的两个区森林管理局,在办公楼中,也均开辟了一些场所进行森林实物标本存列,开展“森林教育”活动。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宣教场、点极少,而政府机构少有建立针对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场所,社会宣传也主要体现在少有的植树活动和一些媒体的宣传上。要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办林业、发展林业。保护森林人人有责,集社会力量防控有害生物,群防群治。3.3建立健全测防组织机构

我省是林业有害生物重发区,应进一步强化森防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测报队伍和测报体系的建设,以乡镇林业站为基础,设立村级森防员,省市地级配强人员,建设一支自下而上、贯穿到各个林片的测报网络;配备现代化设备,实施网络上报、汇集、反馈,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林农提供科学的、准确的、及时的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控,“打小打早”,将防治成本减至最低。从重防治轻测报轻预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严谨实施化学防治,最大限度的保护好天敌资源。为确保科学防控,应进行防治方案的专家论证,通过网络、媒体等公布于众。在搞好依法防治的同时,扶持防治公司、协会等组织的发展,开展社会化防治服务,控制有害生物灾害发生。

3.4 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

我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经济发展快,对外交流频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几率增加,防范任务加重。如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都是从国外传人的,对农林生产、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失。必须进一步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工作,加强检疫队伍素质、检疫检查站及其检疫检验仪器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外、内检疫的协调与合作,全面加强检疫检查力度,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出入传出,保证林业生产安全。

3.5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研究,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林业部门牵头,联合有关科学研究机构、教学单位、协会组织,研究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管理技术,推广应用于林业生产全过程。近几年,我国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中也重视从造林开始,把防治工作贯穿到选育抗性树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地营造混交林、复层林,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使我们的病虫害防控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有害生物防控 篇3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灾害  进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5-01

1 建立组织指挥体系

林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为林业局局长,副总指挥为林业局主管局长,成员为林业局计划科、财务科、营林生产处、资源林政科、安全设备科、纪委、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森防站等部门负责人。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防控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森防站。

2 指挥体系的职责

指挥部:研究决定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减灾控灾过程中资金及时到位等重大事项。计划财务组: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上级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防控组:负责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

3 建立预警机制

(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根据林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林业局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报告内容。上报的主要内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录像材料等内容。

(3)监测预报职能。林业局森防站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必须定期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综合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及时上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进展。在对上报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同时,林管局森防站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地核查,在核查确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报告等形式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并向邻近林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鉴定。对不能鉴定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林业局报送林管局组织鉴定,仍无法鉴定的,立即报送国家林业局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4 建立预防机制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预防系统建设,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等建设,做好有关资金、技术和物资的储备,提高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水平。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突出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基础,林管局级测报点和林业局级测报点为补充的监测预报机制,提高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组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救灾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技能。

(4)不断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物种的信息,听取专家意见,提出防治措施。

(5)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强检疫管理,一旦疫情发生,通过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6)加强群众监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7)组织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实战演练,提高灾害应急意识,加强应急能力。

5 应急响应

(1)林业局的响应。

林业局林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林管局。超出林业局处置能力的,由林业局报请林管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林管局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实施,启动应急预案,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建立检疫检查站,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运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林管局上报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公众的支持跟理解。

(2)信息共享和处理。

(3)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的责任部门、单位及个人。

林业局森防站及林场测报網点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所在地林业局森防站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林业局主管领导并按事权划分逐级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4)通迅。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电话及网络的通畅。

(5)结束应急。

应急预案启动后,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扑灭措施,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新的灾情,经专家组对灾情和防治效果的评估论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6 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根据《重大灾害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财政负担的防治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所需财政经费,在年度预算内专项安排。

(2)通讯保障。

林业局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工作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络。

(3)物资储备。

林业局应当紧密配合物资储备建设工作的实施。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的,经报请国家林业局同意后,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4)技术保障。

有害生物防控 篇4

1. 检疫性有害生物铲除

(1) 蔗扁蛾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 最后使枝叶逐渐萎蔫、枯黄, 严重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导致木段干枯, 不发新芽, 至全株死亡, 完全失去观赏价值。

2002年4月份, 在太原市一个花圃中的发财树上捕获了蔗扁蛾的蛹和幼虫,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 全省11个市中有8个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并确认山西省发生的蔗扁蛾是从南方花卉市场调入的发财树、巴西木等观赏植物上带入。由于发生数量少, 及时采取了销毁带虫株的防治措施。

(2) 香蕉穿孔线虫香蕉穿孔线虫主要寄生危害植物地下部分, 受害的寄主植物地上部表现为生长不良、矮化、黄化、萎蔫等症状, 根部则表现为坏死、腐烂。

2003年9月份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花卉基地的温室中发现香蕉穿孔线虫的危害, 植物检疫人员立即对剩余的花卉进行了深埋处理。后查明疫情来源为:该批花卉无植物检疫证书, 植保植检部门对当事人进行了罚款处理, 同时对该花圃内可能侵染香蕉穿孔线虫的花卉进行疫情跟踪调查, 并在太原市范围内开展了香蕉穿孔线虫的专项调查, 有效控制了该虫的扩散。

(3) 葡萄根癌病发生根癌病的葡萄植株, 主根发育差, 侧根极少, 严重时无花无果, 病情继续发展, 可使植株渐渐枯死。

2003年8月份在晋中市平遥县杜村发现了葡萄根癌病, 经调查此批苗木未办理任何植物检疫手续。发现疫情后, 植检人员按照植物检疫有关规定对违章调苗单位给予罚款处理, 并对现有的发病株彻底挖除烧毁, 对苗穴进行了消毒处理。

2.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

(1) 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于1995年传入山西省, 1996年—1999年由南向北迅速蔓延, 遍及全省各市。美洲斑潜蝇繁殖能力很强, 主要以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 造成蛇行不规则的白色虫道, 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 严重被害的叶片可脱落, 花芽和果实被灼伤, 观赏植物的叶片出现难看的虫道和取食点, 降低植物的观赏价值。

山西省发现美洲斑潜蝇后, 立即设立了11个监测网点, 4个综合控制示范点, 制定了全省统一的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美洲斑潜蝇综合治理规范》。全省实施了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 开展了集团承包防治, 加大了宣传和技术指导力度, 全方位培训, 基本控制了为害, 减轻了农药残留, 有效控制了虫害发生发展。

(2) 苹果绵蚜苹果绵蚜于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首次发现, 现已扩散到6个市的30多个县 (区) , 发生总面积已超过0.67万hm2。苹果绵蚜以苹果为主要寄主, 主要危害枝干和根系。在根部多为害近地面较大的根及根孽苗, 为害处呈瘤状虫瘿。在枝干上多为害有嫩皮和愈伤组织的皮层, 出现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在枝条上, 多在腋芽的芽下为害, 出现一串小瘤。数量较大时, 也为害叶柄, 造成叶柄变黑, 导致叶片脱落。在果实上, 多在萼凹处为害, 导致发育不良。

山西省是果业大省, 苹果作为山西果业的支柱产业, 对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生苹果绵蚜后, 山西省植保站立即在发生区建立了120个疫情监测点, 进行疫情普查和动态监测, 确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常年进行监测, 及时调查苹果绵蚜在本地区的发生情况和生活规律, 制定本地区的最佳防治方案。在苹果绵蚜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中, 工作人员坚持统防统治、科学用药、保护天敌、综合治理的原则, 组织和指导广大果农开展防控工作, 力求节约防治成本, 提高防控效果。2004年开展了苹果绵蚜综合防控技术承包项目, 全省防治面积达1.2万hm2, 防效平均为80%以上。近几年通过全省综合防控, 基本遏制了苹果绵蚜的危害。

(3) 稻水象甲稻水象甲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它严重为害禾本科作物, 喜食水稻, 成虫个体小, 为害稻叶, 形成长条形白斑, 影响光合作用, 幼虫啃食水稻根部, 造成断根, 形成浮秧, 导致减产, 一般减产20%~40%, 严重可达60%, 甚至绝收。

稻水象甲于2003年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原平、代县两地水稻种植区首次发现, 短短几个月, 发生面积就达到了2 200 hm2, 占忻州市水稻种植面积的63%, 严重田块300头/m2, 每穴有虫7~8头, 近半数田块70~80头/m2, 被害株率达到100%, 密度高者有成虫163头/m2, 农民深受其害。

由于对该虫习性不了解, 防治技术不成熟, 农民恐慌之下, 乱用药、频繁用药, 且不分时期, 不论效果, 导致防治成本提高, 防治效果极差。面对这种情况, 山西省植保站及时编写《稻水象甲检疫防控技术规范》, 组织人员多次进行防控, 使发生面积从2003年的2 200 hm2降低到了2004年的1 273.3 hm2, 下降了42.12%, 防治面积重复累计达到2 733 hm2。近几年加大防控力度, 开展了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承包项目, 借项目开展的机会, 有效地对稻水象甲进行了防治。据调查, 2009年稻水象甲仍被控制在了原平、代县和太原市晋源区水稻种植区, 经过设立防控示范点建设, 稻水象甲危害率降低到了10%以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3. 对策

(1) 加强植物检疫认真做好农作物种子苗木,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是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最直接手段。

(2) 疫情普查是基础掌握疫情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多次组织专职和兼职植物检疫人员、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植保专家和师生, 在全省开展了疫情普查和专题调查, 为做好检疫工作奠定了基础。

(3) 设立疫情监测点对已经侵入山西省或周边省已发生对山西省有侵入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保部门采取在发生区和重点种植县设置监测点, 进行全年疫情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根据疫情发生消长规律, 制定最佳防控时期, 为科学防控疫情提供了依据。

(4) 采取综合防控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个体小, 难防控, 所以采取单一的防治方法难以达到控制扑灭的效果。因此, 需要采取检疫措施、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害生物防控 篇5

信息资源共享 京津冀联手防控林业有害生物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场座谈会上获悉,三省市将以现有的北京市信息平台为基础,筹建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平台,努力实现三省市的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据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邸济民介绍,今年,我省将重点做好美国白蛾、春尺蠖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针对美国白蛾疫情发生实际情况,对主要风景名胜区、交通要道两侧及城镇城区等关键部位,采取集中连片区飞防、零星发生区地面喷药和剪网等综合措施,使这些关键部位平均叶片保存率达95%以上,村庄及周边等其它地区,平均叶片保存率80%以上。逐步实现美国白蛾疫情的持续稳定控制。

针对主要绿色通道两侧和平原速生丰产林区春尺蠖、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杨树病虫害,采取集中连片区开展飞机防治,局部常发区推行阻隔法等防治措施。对于冀北林区鼠(兔)害,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采取隐蔽施药、布设捕鼠夹、诱捕井和投放不育剂等无公害防治措施,严防鼠(兔)危害成灾。

有害生物防控 篇6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生态环境;防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和不断实践,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和谐是历史赋予林业各级部门的重任。

1 基本情况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湖北西部,属于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为58%。全县有维管束植物有183科,754属,1 521种,占湖北省维管植物的25.22%。其中,蕨类植物26科,50属,94种;裸子植被6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151科,687属,1 401种。记录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6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36种,一级珍稀濒危植物2种,二级珍稀濒危植物10种,三级18种。自然植被共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8个群系。

2 巴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巴东县在长江流域相继实施了德援项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退耕还林项目。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大面积营造纯柏木林,一方面,由于林分结构单一,林分自身抵抗灾害能力弱,导致鞭角华扁叶蜂等主要森林病虫害普遍发生和严重危害。据历年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统计,巴东县仅三峡库区年平均发生主要森林病虫害3 333余hm?,给当地林农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松材线虫病、微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等外来有害物种也威胁着巴东县林业的健康发展。巴东县周边地区的恩施、宜昌、重庆相继发生了松材线虫病,对巴东县已形成了包围之势。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经济贸易的日益繁荣,更是给巴东县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讲,巴东县虽然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国家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极不相称。其表现有三,一是预防理念落后。没有将森林保健的思想贯穿到预防疫情病虫害的实践中来,防治工作经常处于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二是预防体系基础设施滞后。近年来,国家主要加大防治体系的建设,监测预防体系尚需完善,尤其是监测、检疫检验仪器设备和应急防控的药剂药械严重匮乏。三是预防手段落后。目前,一些先进的检疫检验和监测技术由于缺乏相关设备的支持而无法推广。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建立稳定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

在已有的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十二个林业站、两个木材检查站、林科所、湿地管理站及保护区管理站中,充实1~2名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森防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支业务能力较强、能打硬仗的森防检疫队伍。

3.2 开展调查评估

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航重庆,人员往来增多,物资交流频繁,为有害生物的入侵带来了高风险。因此,要随时调查,掌握本底资料,便于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3.3 开展三大体系建设

3.3.1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林业站、国有场站的测报员、村(工区)护林员为骨干的监测队伍,根据规划在不同区域设立固定测报点和临时测报点,开展监测工作。

一是在全县设立有害物种监测点30个,在长江沿岸6个乡镇设立重点监测点10个,在城市居民聚集点、公园、风景名胜区、厂矿、国道公路等周围山林布设20个监测点,重点监测面积为33 333.33 hm? 。二是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圃。三是建立实验楼,内设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和监测仪器。

3.3.2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加强检疫力度,把好检疫关,充分发挥基层检疫的作用,做好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调运检疫率达95%,产地检疫率达90%,复检率达85%,松属产品复检率100%。在检疫检验中发现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及时进行现场除害处理,以消灭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中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加大检疫封锁力度,在两个木材检查站和进入巴东县的8个重要道路口(岸)成立检疫检查站,林业公安、林政、营林(种苗、造林)、森防检疫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疫情病虫害的检疫执法工作。一是建立10个检疫检查站。二是购置检疫设备(含办公设备)10套及必要的检疫车辆。三是组织检疫员培训,县内每年培训一次,县外至少两年培训一次。

3.3.3 应急救灾体系建设

按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办法”要求,建立药剂药械库,储备常规药械设备、一定数量的常用药剂、清理枯死木的器械和应急救灾车辆,保证在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突发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除治工作。必要时组织森林公安干警设立封锁控制疫情哨卡,对疫木的短距离运输和销毁实施全程监控,确保疫情不外传。这里必须做的是,第一,建立药剂药械库。第二,购置备常规药械设备和应急救灾车辆一台。

4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为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成立了巴东县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项目的日常工作。聘请省州林业部门的专家为项目技术顾问,负责解决工作出现的技术问题。

4.2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是疫情病虫害监测防治项目责任主体,负责本辖区的疫情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组织乡镇林业部门、村两委和护林员加强对本辖区松林监测调查,发现松树枯死木及外来有害物种,要及时取样,并上报县级森防检疫站,并按技术要求进行清除。

4.3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完善森防检疫网络

完善森防检疫站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设施。改善办公和检测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4.4 建立管理制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的有关规定,实行行政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奖惩分明。

4.5 确保资金投入,提高防范成效

多渠道筹集监测防治资金,设立疫情病虫害监测防治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督,杜绝挪用挤占防治救灾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

4.6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防范工作

针对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入侵监测防治存在的技术问题,加强与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进行研究攻关,及时解决监测防控技术问题。

郧县柑桔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 篇7

关键词:柑桔,有害生物,防控,湖北郧县

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郧县是北缘柑桔优势产区之一, 被国家列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柑桔产业被该县列为支柱产业, 在近5年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由2004年的4 000 hm2发展到2010年的1.4万hm2, 其中成龄园挂果面积6 000 hm2, 幼龄挂果面积3 000 hm2, 年产量13万t。但柑桔大实蝇、爆皮虫、蚧螨类害虫等有害生物, 对柑桔产业的危害在近年来有加重趋势, 尤其是柑桔大实蝇的危害成为影响汉江柑桔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有害生物。为此, 县农业局柑桔产业办制定了相关的防除策略和措施, 以确保汉江柑桔保质、保量供应北方市场。

1 柑桔大实蝇的防治

1.1 农业防治

对受柑桔大实蝇危害的果园, 在落果期 (9月上旬至11月中旬) 及时清除落果, 同时摘除未熟先黄虫果, 挖大坑深埋, 上覆石灰或毒杀型农药, 再覆20 cm厚的土, 踏实。由农业部门按0.4元/kg补贴给桔农, 确保捡净, 不留死角。

1.2 诱杀防治

1.2.1 粘蝇板诱杀。

应用江苏洽益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蝇必粘, 挂在树冠中上部, 于6月上中旬开始, 挂180~225张/hm2, 固定后撕开性诱剂袋。根据2007—2010年的研究推广, 防治效果分别为98.50%、99.01%、98.94%、99.67%。据柑桔产业办田间调查, 蝇必粘平均每张粘蝇38.7头, 最多可达到62.0头, 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且省工、省时、省力。

1.2.2 食物诱剂诱杀。

用5%红糖、含量为98%的晶体敌百虫、剂量0.35%煮熟后的甘薯汤 (比例为1∶20) 和腐蛋白 (或鱼腥水) , 于5月中下旬选50%的树冠中部挂广口容器型或器皿诱杀, 每10 d左右添加1次或更换1次[1,2]。红糖、敌百虫全部由政府采购和承担, 并由县农业局柑桔产业办会同基层农业服务中心造册分发给桔农, 以对防治措施进行监管。经过连续4年的联防, 2007—2010年的食物诱剂诱杀效果分别为94.90%、93.55%、92.18%、94.67%, 其防效仅次于粘蝇板。

2 蚧类防治

目前, 危害郧县柑桔的蚧类主要有矢尖蚧和吹绵蚧, 尤其是吹绵蚧, 在20世纪80年代泛滥成灾, 引进澳州螵虫进行生物防治, 已接近灭绝, 近2年又呈上升趋势。柑桔矢尖蚧中度危害, 由于近3年柑桔价格下滑、部分桔农弃管造成。

2.1 吹棉蚧防治

采用澳州瓢虫防除吹棉蚧, 于3月上旬至8月上旬在受害桔树放1~2头。郧县自1983年应用澳州瓢虫歼除吹棉蚧始, 由广州和四川柑研所引回饲养繁殖。近些年, 由于过量使用高浓度化学农药, 故在汉江柑桔带再度发生危害。因此, 受吹绵蚧危害的桔园, 应禁止使用高浓度清园清毒剂和有机磷高毒农药。

2.2 矢尖蚧的防治

目前, 尚无有关生物防治柑桔矢尖蚧的报道, 仍采用化学、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发芽前用松脂酸钠600倍液, 或融杀蚧螨600倍液喷布树冠中下部, 以杀灭越冬成蚧, 并严格控制使用高毒杀扑磷等农药。

3 螨类的防治

在郧县危害柑桔的螨类主要有红蜘蛛、黄蜘蛛、锈螨和白蜘蛛, 且数量逐年上升。一般桔农使用复配型化学杀螨剂, 如哒螨灵、红扑螨、水胺硫磷等高中毒性杀螨剂[3,4]。为确保果品安全和生态环保, 近年来重点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型农药, 如阿维菌素、印楝素和以螨制螨的扑食螨, 即树上挂袋, 每年利用部分支农整合资金采购扑食螨分发给桔农, 于4月上旬树上挂袋, 防治红、黄、白锈蜘蛛, 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同时, 在桔园中种植藿香蓟, 抑制螨类, 生态环保效果良好。

4 爆皮虫的防治

郧县有成龄园结果面积6 000 hm2, 其中2 600 hm2为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栽植, 多数尚未过经济结果年限。因近几年柑鲜果价格较低, 销售不畅, 桔农弃管, 导致大多数成龄桔树爆皮虫危害加重, 缩短了柑桔树的经济寿命[5,6]。为确保柑桔产业生态环境友好, 采用物理防控措施, 在树冠上部挂黄板450~600张/hm2、粘蝇板150~225张/hm2。挂后30d, 田间调查显示, 黄粘蝇板上可粘捕蛾、蝶、蚜虱、蝇、爆皮虫等, 结合刮除、钩杀、重施有机肥, 增强桔树抗性, 可明显延长成龄受害柑桔树的经济年限, 歼除效果明显。

5 结语

核心水源区汉江柑桔带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控有害生物, 成效显著, 大大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水体的污染和健康的危害, 实现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鄂平.鄂西北柑桔大实蝇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南方果树, 2008 (2) :20-21.

[2]王开昌.不同诱杀剂对柑桔大实蝇防治效果初报[J].现代园艺, 2010 (11) :12-13.

[3]李小林.果园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J].西南园艺, 2000 (2) :19.

[4]赵强.大实蝇食物诱剂研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 2008 (2) :23-24.

[5]张格成.四川利用澳州瓢虫控制吹棉蚧小结[J].中国柑桔, 1986 (4) :21-22.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对策 篇8

1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

1.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赣州是个山区大市,林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保障森林安全是生态平安赣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森林病虫害被称为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抓好其防控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结合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目标要求,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点工作是严防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防范常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据调查统计,赣州市现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348种,其中外来林业有害生物5种,本土林业有害生物343种。年发生面积约10万~10.67万hm2左右,年均实施防治面积9.67万hm2,总体防治率92.8%,年均成灾率1.45‰(表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不仅破坏森林资源,降低森林资源质量,造成林农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城乡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降低生活幸福指数。严重的将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危害,使造林绿化成果毁于一旦,造成生物灾害性返荒,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

1.2 主要工作和成效

1.2.1 完善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三大体系建设。

围绕全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完成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的研究和规划,初步构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检疫御灾体系。设置各级各类病虫测报点1 063个,配备专兼职森防检疫人员1 162人,定期发布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在各级森林防火专业队的基础上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伍的组建工作。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检疫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

1.2.2 实行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双线”管理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实行政府与林业“双线”管理机制。林业部门每年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趋势、防治能力和影响林业生产的主要病虫情况,层层落实森防目标管理任务,并列入林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范为主的目标管理责任状,每年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1.2.3 加大了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力度。

在防范战略上,全市进行了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的规划和布局;在防范战术上,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年动态监测;在应急处置上,出台了《赣州市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在工作措施上,加强了责任落实、疫区管理、技术支持、疫病除治、舆论宣传等工作;在检疫执法上,建立和完善了专职检疫工作和林业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

1.2.4 加快了科技兴防工作进程。

几年来,开展了中美合作森林健康示范项目试验试点和国家级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萧氏松茎象工程治理示范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科技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基本上实现了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本地重要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临严峻的形势

2.1从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来看,任务仍很艰巨

我国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引起的灾害损失严重,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8 000余种,能够造成一定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294种,其中从国(境)外传入34种,本土260余种,全国年均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0.1亿hm2,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高达1 000亿元[1]。

2.2 从赣州本地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特点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主要有以下4方面特点:(1)每年发生面积依然居高不下。近年来,每年发生面积都在10万hm2左右,2010年发生面积达10.76万hm2。(2)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种类增多、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相继入侵。(3)本土有害生物呈周期性暴发。比如马尾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4)山下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增多。随着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推进,由于大量从外省调运苗木造林,导致山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增多,危害性不断扩大。

2.3 从引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因素来看,短期难以改观

造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有多方面:(1)森林质量不高,抵御灾害能力较差。赣州现有松林面积105.56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8.5%,大多数为贫瘠的荒山和水土流失区域飞播的马尾松纯林,由于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抗逆性和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差,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和严重危害。(2)气候异常变动,容易诱发有害生物。干旱、冰冻等异常天气都会给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创造条件。(3)经贸活动频繁,加速有害生物扩散。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四通八达,物流与日俱增,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运输数量急剧上升,有害生物被人为携带扩散的几率不断增加。

2.4 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来看,工作任重道远

由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制约着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群防群治的防治格局还远未形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所有者和林木经营者自觉防治和依法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防治资金投入不足,防治基础仍然薄弱,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和防治工作基础依然相对滞后,技术手段落后,影响防治减灾工作成效。特别是对世界危险性病虫害———松材线虫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对全市广袤的松林构成重大威胁。

2.5 从建设生态赣州的现实要求来看,困难机遇并存

建设“生态赣州”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改进工作,创新机制,充分动员、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整体能力和综合水平,全面开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长效机制,提高防控能力,保护青山绿水,赣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通知》(赣市府办字[2011]218号)文件,明确了防控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下一步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3 赣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从加快生态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来认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安全的支撑保障需要。从减轻灾害危害、建设生态平安赣州的现实要求来认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降低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从保护生态安全、树立赣州生态品牌的社会责任来认识。以南康家具为代表的森林植物产品贸易交流日益频繁,赣南生态旅游市场影响也日益扩大,为履行义务和树立品牌,必须加强生物灾害治理和检疫工作。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3.2 夯实工作基础,抓好预测预报。

抓好监测网络建设。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抓好预报预警工作。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当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主要有害生物的长期预报,为防控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基础设施完善。要通过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手段和健全管理制度,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防控工作的需要。

3.3 改进方式方法,提高防控水平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木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林分结构改造,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注重保护天敌资源,增强森林自控功能,同时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对本地重要病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调查研究,组织开展有关防治试验、技术示范和应用技术推广,不断增强科学防治和应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3.4 严格抓好执法,强化检疫监管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好植物检疫执法工作:(1)加强法制宣传。做好《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法制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检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2)加强执法检查。对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检查,严防带疫流通。(3)加强源头管理。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渠道。(4)加强检疫复检。对来自疫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5 落实治理责任,推进机制转型

落实防治主体。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测报、普查、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创新防治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格局,尤其是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防治工作,探索政府投保、社会招标的形式来落实防治责任,确保治早、治小,控制病虫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有害生物防控 篇9

关键词: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效益

上饶县是江西省主要产茶县之一。为了探索示范茶园绿色防控技术, 上饶县农业局在尊桥茗龙开展了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效益分析试验, 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作物:茶叶, 品种为龙井43。

1.2 防控对象

试验对象为茶园有害生物 (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碳疽病等)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尊桥乡恩山村茶场茶场。这2个茶场茶叶管理水平较高, 属优质高产茶园。根椐场茶茶叶生产管理、历年产量及病虫发生情况, 每个茶园选取确定5个试验点。江西茗龙集团茶场试验点为1~5号, 尊桥恩山茶场试验点为6~10号。每个试验点设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不防区3个处理。绿色防控区:使用避害栽培管理模式, 害虫发生前期使用性引诱剂、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害虫种群数量大时使用绿色农药防治[1,2,3]。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传统防控区:以化学防治为主。不防对照区:不作处理。各小区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基本相同, 传统防治区与对照区栽培管理基本相同。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面积为3.3 hm2, 不防治对照区面积为0.3 hm2。不设重复。

由于试验2个茶场相邻, 茶园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基本一致。为试验进行方便, 在各试验点具体采取技术措施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基本相同。具体处理措施如表1、2所示。

注:杀虫灯购置安装费为330元/台, 按5年折旧。按每年灯用电100 kW·h计算。性引诱剂购置安装费10元/台, 按3年折旧计。诱芯0.8元/条, 按每台用诱芯4条计算。人工捕虫按每人工100元/d, 每工时捕3 333.35 m2计算。施药劳务费按75元/hm2计算。

1.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4.1 产量记录。

根据2013年7月茶产品检测, 绿色防控茶园产出茶叶达到国家有机茶叶标准, 茶叶定为一级茶;传统防治茶园茶叶有一定农药残留, 茶叶品质较低, 作为无公害茶叶, 定为二级绿茶。按照2014年尊桥茶场及周边茶场平均茶叶价格, 一级名茶:330元/kg, 二级名茶:220元/kg, 一级普通绿茶:32元/kg, 二级普通绿茶:22元/kg计算产值。

每试验小区茶叶单独采收, 记录茶青数, 折合平均出茶率计算产量。茶叶加工按每1 kg茶青出产0.23 kg茶进行计算。

1.4.2 试验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损失率调查。

试验区1年来, 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 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为害严重, 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 影响来年茶叶产量。在绿色防控小区、传统防控小区选取病虫轻发区或防治极佳区茶叶, 折合未受病虫为害发生对照区, 测算未受害区产值。各试验区与其比较, 测算病虫损失率[4,5]。在各试验区, 据多点产量调查, 未受害理论茶园, 名茶产量以21 kg计算, 普通绿查以10 kg计算。茶叶分级与各防控试验区相同。绿色防控区与不防区品质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和产值

如表3所示, 绿色防控试验区平均产值105984.8元/hm2, 较传统防控区平均产值增加34 925.5元/hm2;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与不防治对比, 防治效果明显, 绿色防控区较不防区平均产值增加55 910.8元/hm2。绿色防控区名优茶、普通绿茶的总产量分别为996.8、650.0 kg, 传统防控区名优茶、普通绿茶的总产量分别为1 001.4、644.7 kg, 优于不防区。

2.2 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损失率

试验区1年来, 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 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受害严重, 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 影响来年茶叶产量。如表4所示, 绿色防控区损失率达3.8%, 传统防控区损失率达5.5%, 远远低于不防区。

2.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 各试验防控区未发药害。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 绿色防控植保投入较传统防控投入相近, 但因茶叶品质有极大提高后, 茶叶产值将有大幅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林新富.浅谈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J].福建茶叶, 2009, 32 (3) :32-33.

[2]曾明森, 王庆森, 刘丰静.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模式与实施方案制订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 2013 (3) :14-19, 36.

[3]王能东, 赵作朋, 袁滢, 等.高毒农药替代防治小麦蚜虫田间筛选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 2011 (6) :12-14.

[4]郭水木.福建省华安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及现状[J].中国茶叶, 2012 (2) :27-29.

有害生物防控 篇10

1 调查对象、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光、热、降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左右,年均降水800~1 000 mm,年均日照数2 000~2 200 h,无霜期217~230 d,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此次调查涉及所辖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驿城区共八县一区的平原地区杨树林木,重点是各县区的杨树有害生物固定监测点。

1.2 调查材料

数码相机、高枝剪、测报工具箱、频振式杀虫灯、虫情测报灯、养虫箱、GPS等。

1.3 调查方法

1.3.1 危害种类调查

每年4~9月份,采取踏查、固定监测点抽样调查相结合,对于危害症状明显的地段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详查。标准地面积为3亩,每个标准地随机抽取样株不少于30株,详细调查记录各种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种类、虫态、虫龄。对于采集的林业有害生物拍摄生物学照片,采集标本编号后带回室内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其具体种类的学名。在每县不同林地类型悬挂杀虫灯或虫情测报灯5台,及时收集、鉴定诱到的害虫种类。对于部分鳞翅目幼虫鉴定不准的,采集幼虫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其成虫特征综合鉴定。

1.3.2 危害程度调查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行业标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 1681—2006)中已有明确分级标准的杨树林业有害生物,按照其标准确定危害程度。没有列入该标准的,按照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行业标准LY/T 2011~2012《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的附录C《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方法》,叶部病虫害按叶子受害率计算、干部病虫害按有虫(感病)株率、枝梢害虫按枝梢受害率,计算危害程度。危害程度记录方法为:轻度发生或偶尔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树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

经过4 a多的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及参考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驻马店市杨树林业有害生物共计49种,其中病害8种,虫害41种。虫害共涉及5目28科,其中鳞翅目害虫最多,共11科20种;半翅目10科11种,鞘翅目5科8种,膜翅目1科1种,等翅目1科1种。详见表1、表2。

2.2 杨树有害生物的危害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危害叶部的害虫32种,占65%。杨树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有8种,其中病害2种,分别是杨树黑斑病、毛白杨锈病,虫害6种,分别是杨小舟蛾、美国白蛾、膜肩网蝽、桑天牛、草履蚧、小绿叶蝉。实际调查中,杨树锈病局部分布,发生范围呈上升态势,个别杨树苗圃幼树危害严重,叶受害率90%;美国白蛾主要呈点状分布;小绿叶蝉分布广泛,受害严重的区域为苗圃;草履蚧局部发生,面积约130 hm2;膜肩网蝽也是局部发生。全市分布范围最广、最严重的是杨树黑斑病、杨小舟蛾、桑天牛。受气候条件影响,杨树黑斑病每年在豫南发生普遍,危害日趋严重,造成大范围杨树早期落叶,严重地段失叶率达80%。杨小舟蛾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大面积暴发,出现“夏树冬景”,是历年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两次杨树食叶害虫灾害。美国白蛾为2015年新传入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呈点状分布,但持续扩散的危险性极大;杨树蛀干害虫在局部地段有虫株率达100%,成为平原杨树林区的最大潜在威胁。

2.3 杨树虫害种群变化情况

调查发现,杨树虫害种群变化较大,以往常发性虫害如杨柳小卷蛾、黄翅缀叶螟、杨扇舟蛾等发生量不断下降;杨小舟蛾种群持续大幅度递增,每年造成大范围吃光的只有杨小舟蛾;杨直角叶峰、小绿叶蝉、膜肩网蝽等开始上升为主要害虫。

3 防治对策

3.1 调整树种结构

杨树有害生物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树种结构单一,最根本的措施是营造混交林。可以采取增加乡土树种如泡桐、楝树、枫杨、刺槐等栽植比例,改变平原树种单一的现状。

3.2 突出“一病三虫”的防治

杨树有害生物种类虽多,但当前能造成大范围成灾的主要是杨树黑斑病、杨小舟蛾。美国白蛾刚传入,但有继续大范围扩散的态势。桑天牛因其危害具有隐蔽性,防治容易被忽视,但其对杨树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因此,应当以杨树黑斑病、杨小舟蛾、美国白蛾、桑天牛“一病三虫”为防治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突出一个“早”字,避免出现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

3.3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杨树资源面积大,杨树有害生物分布广、危害重,要加大防治资金投入,每县区至少配备3台大型风送式高射程喷雾器,将飞机防治杨树有害生物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防治工作需要。

摘要:近年来,驻马店市杨树纯林面积迅速扩大,尤其是随着中龄林的不断增加,杨树有害生物种类日益增多,部分种类危害猖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通道景观及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调查结果表明:驻马店市平原杨树林区有害生物共49种,其中病害8种,虫害41种。虫害共5目,28科。结合当地发生现状,提出防控对策。

关键词:杨树,林业有害生物,调查,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文钢,孙祥良,严晓素,等.嘉兴市杨树病虫害种类的调查[J].防护林科技,2007(5):74-75.

[2]孟馨卓,赵婧,王江美,等.浙江上虞杨树病虫害种类调查[J].江西林业科技,2013(5):48-51.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5]河南省林业厅.河南森林昆虫志[M].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1988.

[6]杨子琦,曹华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谈谈如何识别与防控林业有害植物 篇11

【关键词】林业有害植物;识别要点;防控

林业有害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林业生态系统中,外来物种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繁殖和爆发的植物,对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危害,这样的植物称为林业有害植物。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逐年加剧,呈现出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外来入侵林业有害植物的日趋猖獗,已经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给林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查清林业有害植物的种类、分布、危害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并能根据损失情况、积极预防、有效防治。对于天然林保护的实施,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外来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控工作,本文对外来入侵有害植物发生与危害进行了论述。

1.外来入侵有害植物危害概况

外来有害植物已经影响到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是影响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外来有害植物污染比起化学污染更为严重,因为大多数化学污染最终会消散,而大多数植物污染是不消散的,且可能会扩散蔓延,越来越严重。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抉择,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而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均受到入侵植物危害。因此,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对我国生态环境危害形势已十分严峻,如果不有效防控外来有害植物的侵入危害,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落空。二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如豚草,其花粉会导致过敏者产生过敏性哮喘、皮炎、鼻炎、打喷嚏、流清鼻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并发肺气肿、心脏病乃至死亡。

2.林业有害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林业有害植物有24种。主要种类有草质攀援植物;木质攀援植物;寄生植物;草本植物;入侵类植物。林业主要有害植物及识别特征如下:

2.1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蓼科)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1.5米,茎具棱槽;单叶互生披针形,叶缘波状或全缘,叶基圆或近心形,叶柄基部有膜质托叶鞘,花被片有瘤状突起,夏季开花,瘦果具3棱。花期 5-8月,果期6-9月。生于水沟、路旁、田边、荒地,也见于山地针叶林林缘地带及沟边潮湿处。

2.2藜Chenopodium album藜科别名

灰菜、灰条菜。一年生草本,高60-120CM,植物体有泡状粉,茎具棱及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叶互生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叶缘具不整齐锯齿,秋季开黄绿色小花,胞果包于花被内或顶部稍露。花果期 5-10月。生活环境:生于路边、农田、宅旁及荒地。

2.3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L.藜科别名

小灰菜、硷灰菜、白灰菜。一年生小草本,高10-35Ccm,茎自基部分枝,分枝平卧或略升,植物体有泡状粉,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秋季开花黄绿色。胞果顶端露出花被。花果期 5-10月。生于田边、路旁、和水边轻盐碱地。

2.4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豆科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可达3米。全草的香气,三出羽状复叶,小叶边缘有疏锯齿;花黄色,总状花序腋生;荚果网脉明显,种子矩形,褐色。花期6月,果期8-9月。生于半干燥、温湿地区,抗碱性及抗旱性均较强。

2.5冬葵Malva verticillataL.锦葵科别名

冬苋菜、滑滑菜、土黄芪、荠菜耙耙叶、轮叶锦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被星状柔毛,叶互生肾形至圆形,掌状裂。叶具长柄,5-7掌状裂;花小,淡红色,丛生于叶腋,分果。生于平原旷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村落附近、路旁尤多见。

2.6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唇形科别名苏薄荷、薄荷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高30-60cm,植物体有芳香(薄荷香味),茎四棱形,叶对生,叶两面有毛及腺点,花淡红紫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水旁潮湿地与水沟边,河岸及山野湿地,海拔3500米地带。

2.7车前草Plantago depressa 车前科别名车轱轳菜、牛舌草、狗耳朵草

一年生草本,高5-20cm,叶基生,具3-7条纵脉,叶柄长,穗状花絮,花两性,小,淡绿色,蒴果,成熟后盖裂。花期6-9月,果期7-9月。常见于路旁、沟边、田埂、耕地、草地、荒野、村庄附近。

2.8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菊科别名蒿子、香蒿、香瓜味蒿、青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有香味,茎具纵条纹,叶三次羽状深裂,叶互生,基部及下部叶花期枯萎。苞片边缘膜质,花筒状,黄色。花期 6-7月,果期7-9月。喜温暖和较干旱环境,生于山坡谷地或岩石间隙、林缘、荒地及居民点附近,侵入撂荒地先锋植物。

2.9苍耳Xanthiumsibiricum菊科别名老苍子、豆苍子、粘苍子

一年生草本,高90cm。单叶互生,叶缘不规则,两面有粗毛;头状花絮单性,雌头状花絮总苞结合,椭球形,外被坚硬的钩刺。花期 7-8月,果期8-9月。生于平原、低山丘陵或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

2.10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禾本科别名野谷子、毛毛狗、谷莠子、毛毛草、毛嘟嘟、光明草

一年生草本,高1米。茎秆中空,叶片条状披针形;圆锥花序呈圆柱状;小穗基部有刚毛状小枝1-6条。 生于荒野,危害谷子、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我省林区可能发生的林业有害植物还有穿叶蓼(杠板归)、葎草、广布野豌豆、东方野豌豆、萝藦、东北铁线莲、宽叶打碗花、赤瓟、杠柳、软枣子、五味子、菟丝子和槲寄生、问荆、藜属植物、蓼属植物、鹅肠草 、黄蒿、山莴苣 、假苍耳 、豚草 、三裂叶豚草等。

3.确定林业有害植物的标准

3.1侵害方式

①直接侵害:直接危害林业生态系统的主体成分,导致林木受到伤害甚至发生死亡。如寄生植物、攀援植物等。②间接侵害:通过竞争排挤其它植物,使林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发生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如紫茎泽兰。

3.2危害类型

危害苗圃是指能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农林杂草。如藜、野苋等。危害造林地:是指能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农林杂草。如藜等。危害成林:是指一些攀援藤本、草本植物或寄生性植物。

3.3危害程度

严重危害:危害程度严重,导致林木直接死亡或林业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物多样降低。如薇甘菊、紫茎泽兰、油杉寄生等。中等危害:危害程度中等,导致林木生长受到阻碍或林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生物多样降低。如飞机草、无根藤、桑寄生等。轻度危害:危害程度较轻,还没有危害到林业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如一些農林杂草。

4.当前我省林业外来有害植物防控工作

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篇12

关键词: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1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近年来,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扎实有序推进, 尤其是一期后期和二期森林抚育的逐步放开, 沁水县大尖山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形势亦日趋严重, 特别是占该场森林资源80%以上的油松纯林内虫害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到目前为止, 除该场历史性成灾种类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松梢螟外, 松阿扁叶蜂、侧柏尺蠖在该场首次发现并爆发成灾, 横坑切梢小蠹、油松梢小蠹在抚育地块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双条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六齿小蠹、吉丁虫等次期性害虫种群数量也大幅上升;鼠兔害、油松球果小卷蛾、球果螟和危害刺槐的刺槐蚜虫、刺槐尺蠖等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是已发生成灾的松阿扁叶蜂、红脂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等传播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已给该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目前, 该场虽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 控制住了灾情, 但潜在威胁仍很严重, 稍有不慎即会再次暴发成灾。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特点

1) 本土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依然严重。该场历史性大害虫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 多年来虽经多次综合治理, 发生面积至今未减, 成灾现象时有发生, 灾害损失依然严重。

2) 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增多, 危害更为严重。2013 年度首次在该场发现并爆发成灾的松阿扁叶蜂, 危害情况和治理难度更甚于油松毛虫。

3) 原有害虫食性越来越杂。危害杨、柳、核桃等阔叶树种的木橑尺蠖首次发现在该场辖区内的县级森林公园危害侧柏、白皮松, 并突发成灾。

4)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横坑切梢小蠹、油松梢小蠹等次要害虫目前已在该场部分抚育林地突发成灾, 危害相当严重。

5) 林内杂灌有害生物危害日趋凸显。

6) 人为活动频繁的林地普遍重于人为活动少的林地。如煤层气开采钻井周围松梢螟发生普遍重于其他地方;森林公园装饰点缀灯光的林地侧柏尺蠖首发成灾;凡有油松新采伐 (含盗伐) 的地块红脂大小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1) 树种单一, 林分结构不合理, 油松纯林面积过大, 导致林分抗病虫害能力差。在大尖山林场所有林分中, 80%以上为20 世纪60 年代建场以来所营造的油松纯林, 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油松纯林不仅为松类病害虫的滋生、繁衍提供了优良场所, 而且一旦发生成灾, 灾情和蔓延趋势都很难遏制。如近3 年来突发成灾的松阿扁叶蜂和油松小蠹虫。

2) 林龄结构不合理, 以单层同龄林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旦遭受盗伐、森林抚育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均会较大程度改变林内小气候, 从而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引发森林病虫害。

3) 暖冬、高温、干旱、洪涝等异常气候增多, 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诱因增多。如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导致一些害虫危害时间加长, 滞育期缩短, 使一些害虫 (尤其是食叶害虫如松毛虫、尺蠖等) 更容易暴发成灾, 有的甚至增加年发生代数;夏季的高温干旱对森林生长极为不利, 但对小蠹虫、天牛等以环境逆境为诱因的有害生物的发生却极为有利;连年暖冬现象, 使害虫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连年增加, 为林业有害生物的突发成灾埋下了隐患;干旱和洪涝的频繁发生, 均会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 抵御林业有害生物能力降低。

4) 人为活动也是引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异地传播和趋性引发, 如趋光性强的松梢螟、尺蠖类, 晚上有灯光的林地更容易暴发成灾;对松脂味趋性严重的红脂大小蠹, 哪里有油松采伐即会招来大量成虫, 重复侵染加大了侵染成功的概率,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暴发成灾势在必然。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意识淡薄, 导致投资不足, 防控体系建设滞后, 不仅造成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控体系, 而且应急防控能力差。该场近年来新抚育地块发生的松阿扁叶蜂、油松小蠹虫虫灾, 就是由于森林抚育破坏了多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又没有采取防控措施所造成的。

4 存在的问题

1) 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力量薄弱, 专业知识匮乏, 基础设施落后, 森防体系建设滞后;病虫害不仅不能及时发现, 而且发现后往往不能及时识别并做出应急防治方案。

2) 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设施短缺、技术落后, 到目前为止, 基层林场还是主要依靠人工现地调查为主进行监测, 致使不能及时发现虫情、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并及时发布预警、做好应急防控准备。

3) 基层单位科技力量不足, 防治手段落后, 病虫害发生后往往还是依靠老式防治工具和方法, 严重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和效果。

4) 经费不足, 必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器材严重短缺, 严重制约了该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

5) 基层林场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防治队伍不专业, 网络化管理人才缺乏等, 这些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和效果。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5.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改变理念, 积极预防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其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才能有效遏制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局面。因此, 希望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提到和森林火灾一样的地位, 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中去, 并实行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领导, 让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有人常抓常管, 进一步变灾后的被动防治为灾前的主动防控, 减少经济损失, 确保生态安全。

5.2 增加药剂、器械, 提高应急防控能力

针对目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建议省、市、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储备一定的应急防治药剂、器械, 增加对突发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以免延误最佳防治时间致使小灾变成大灾。

5.3 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像对待森林火灾一样对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把基层林场的病虫害灾前防控、灾后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投资力度, 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和连续性。

5.4 培养人才, 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通过学院分配、定向培训、自修自学等渠道, 不断提高林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 要加强一线管护员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专题培训, 以此加大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力度和防治专业队的业务水平。

5.5 做好科学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

结合一线生产, 鼓励一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或爱好者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鼓励一线工人争当防治观测员, 为掌握本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搭建平台, 为今后监测预报和有效预防、科学治理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5.6 积极实施工程除治

上一篇:水电控制系统优化分析下一篇:纺织品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