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金融人才

2024-07-05

创新型金融人才(共12篇)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1

我国现有高等财经院校三十多所,其中大多数是地方财经院校,这些地方财经院校承担着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可以说,地方财经院校的走向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各种地方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加快,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金融专业学生滞销,地方金融发展缓慢。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应积极探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一、创新型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金融人才指的是在金融业中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功底、较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组织、经营、管理和科研等各项活动中,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金融改革、建设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1. 具备创新理念

回顾历史,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尤其是我国将进入一个金融地方化的新时代,不同的地方经济结构和模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业。教材上的知识往往只反映一般性的金融理论研究和西方金融业实践的发展,不能结合我国地方经济特色。因此优秀的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理念,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创新理念是一个人创新的动力具有创新品质的人往往能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只有具备创新理念才能形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敢于运用独特方法,冲破前人的思维定势和桎梏,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历练中,逐渐学会发现、探究新的技巧和方法。也只有大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存在,才能不断地推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促进地方金融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2. 具备创新能力

优秀的金融人才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及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随着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与集团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及工具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因此,金融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掌握必要的辅助学科包括税收、会计、管理、法学、数学、信息技术等,还要掌握反映金融发展趋势及应用的新领域,如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等与微观金融相关的学科。同时应学习掌握与金融紧密相关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了解更为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如现代企业制度与经营状况,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惯例、基本准则等。

二、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

1. 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理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问题。地方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足够的自学和研究时间,让他们能自主决定学习重点、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具备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氛围,鼓励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思考,养成独立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改革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目前很多地方财经院校要么效仿几所综合类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过于强调理论基础,不能体现地方金融实际,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很多学生感到难于理解、难以应用;要么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人为设课,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生很难形成对金融学科的完整认识,也就更无从创新。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科设置应体现“地方性”,根据各地人才实际需要情况与当地条件,并结合“创新性”,培养服务于金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地方财经院校金融专业首先应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其较为广泛地涉猎金融学知识,宏观把握金融学理论精髓及发展趋势,以提高专业适应性;同时,结合地方金融发展现状,体现地方特色。如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多,内资金融机构接待外国客户业务也较多,客户理财意识比较高,金融业务相对更综合、更前沿,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强化金融英语、金融工程、个人理财、公司理财等学科;相对落后地区金融机构业务比较单一,一般需要更多的基层工作人员,因此这些地方财经院校应着重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满足地方金融人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就业高起点,眼高手低。另外各地方财经院校还应结合各地金融发展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创新出服务于地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因此可以在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发展史、网络金融等课程时,重点结合当地发展实践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了解历史、熟悉现状、思考问题、批判继承,从而进行创新。地方财经院校还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承认学生在兴趣和能力上的个性差异,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2)加强实践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每一个创造发明都不只是凭空想出来的没有实验的探索与印证,创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创新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对金融现象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建设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施,借助金融模拟实习软件为学生提供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举办相关课程业务比赛,进一步拓展创新活动的内涵,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应变革考试方法,改变现在许多高校存在的“买了一本书,学了半本书,背了几页书,等到毕业时,早已变生疏”的现状,放弃传统的记忆型考试方法,注重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课堂表现、业务操作能力、论文写作水平、口试、案例分析评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定,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

如果有可能的话,地方财经院校还应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学习阶段和毕业实习期间,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管理和考核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实践环境,便于学生调查并查找研究资料,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外科研创新活动

学生课外培养计划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知识也是有限的,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无限的课外时间,调动学生无限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本学科有价值的书籍、报纸和期刊,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带领学生进行学术研讨策划,对课堂上所学所想所练进行总结概括升华,让学生参与到论文创作、课题研究中,甚至创办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刊物,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学术竞赛,使学生得到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此外,聘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金融改革、发展、创新的最新动态,亦可开拓学生视野为创新提供生动鲜活的资料。

摘要:地方财经院校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应认真抓好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韧,刘赛红.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之我见[J].商业文化,2008(6).

[2]刘明显.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市场论坛,2008(10).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2

业领军人才

图为:91金融许泽玮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近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公布了2016年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简称“高创计划”)入选人员名单,91投资、91众创空间、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并荣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证书。作为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许泽玮表示,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青年创业优势,为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91金融许泽玮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荣誉证书

2017年5月19日上午,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高创计划”2016年入选人员代表座谈会暨2017年遴选工作启动会。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市医管局有关负责同志和“高创计划”入选人才代表参加会议。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分别介绍了各遴选平台相关工作、支持措施,听取了人才代表关于“高创计划”和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

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抓好“高创计划”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高创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要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完善“高创计划”支持体系,深入总结“高创计划”的经验做法,不断优化调整项目设置、健全遴选机制、完善支持措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图为:“首都人才”微信号对2016年北京“高创计划”拟入选人员进行公示

“高创计划”自2014年开始,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海聚工程”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此次评选由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经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平台遴选、专家评议,确定77名领军人才和49名青年拔尖人才拟入选人员。

许泽玮简历:

许泽玮先生为91投资、91众创空间、91金融的创始人、董事长、CE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及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北航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航北京校友会副会长。现任厦门银行独立董事、北京市延庆区政协常委、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主席、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北京市丰台区青联常委。同时他还是工信部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届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特约财经评论员。曾被授予共青团中央第二届2016“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6北京市“高创计划”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第二十九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第八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017年首都劳动奖章”、“2015年度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2015年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北京市2016年度百姓宣讲活动“优秀宣讲员”、“感动西城”2016年度人物奖、“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届‘百名英才’优秀青年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五届“感动北航”人物等荣誉。

图为:许泽玮获得第二十九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2011年9月1日,许泽玮创立91金融,坚持以产品设计和注重用户思维的理念来打造91金融的业务发展模式。力图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使金融改革成果惠及中小微企业和普通百姓。经过五年多的发展,91金融已从最初的金融信息及交易撮合业务领域进入到传统金融、众创、众筹、文化创意、传媒娱乐、创业投资等领域,在行业变革阶段,率先开辟出金融及金融服务、传媒及文创产业、投资及创业服务等三大业务体系,构建起“创新金融服务+创业投资”双轮驱动的泛金融生态系统。

图为:2013年9月1日,许泽玮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

早在2013年9月1日,许泽玮代表互联网金融行业首度登陆央视《新闻联播》,随后10余次登陆中央电视台接受《焦点访谈》、《朝闻天下》等节目采访,传递当代“创业创新青年”正能量;作为行业领袖,他曾多次被邀请参加业内重要会议,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金融创新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受到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天津市委副书记怀进鹏(原工信部副部长)、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原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等亲切接见。

图为:许泽玮与比尔•盖茨亲切交谈

2014年6月17日,许泽玮还曾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亲切交流,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第一家与比尔·盖茨进行深度交流的公司,许泽玮代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向比尔·盖茨传递了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

2015年6月经过中国银监会批准,厦门银行正式聘任许泽玮担任独立董事,这是首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领军人物被监管层吸收进入银行业担任独立董事,此举开创了“互联网+金融”跨界合作新时代。

图为:许泽玮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证书

作为科技金融领域的探索者与践行者,许泽玮凭借其突出贡献先后当选“中国互联网金融十大创新人物”、“中国青年创业先锋”等荣誉称号;凭借着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双创”的支持,获评2016年第二届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在第二十九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作为全北京几百万互联网青年从业者的唯一代表、以及互联网领域第一线创业者,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图为:2015年许泽玮受邀观礼“9.3”大阅兵

2015年9月3日,许泽玮作为新常态下首个受邀阅兵观礼的互联网公司CEO,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9.3”大阅兵;并作为优秀青年代表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受邀参加“9.30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致敬。

图为:许泽玮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证书

2017年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许泽玮受邀参加首都青年座谈会,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证书。当代青年要与时代同心同向,不忘初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在追寻中国梦的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许泽玮不仅在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的工作成就,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有诸多建树,并取得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中国十佳优秀经济期刊之一《金融经济》上发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在法制类权威理论期刊《法制与经济》上发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等。

许泽玮由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应用大数据的突出贡献,被聘任为工信部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凭借不断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展创新实践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届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期货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顾问。

身体力行践行社会责任

图为:许泽玮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参加北京延庆“冬奥青年林”植树活动

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91金融一直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和“身体力行践行公益”的理念,并且在实践中将社会公益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有机融合。

许泽玮积极发展公益事业,一直身体力行、提倡绿色简约生活。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许泽玮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参加了青少年“增绿减霾共迎冬奥”暨北京市延庆区“冬奥青年林”植树活动,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北京市延庆区委书记李志军以及各界人士为“冬奥青年林”植下2022棵树苗,践行“绿色奥运低碳生活”,推行生态环保理念。

许泽玮还担任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北京市丰台区青联常委。2016年8月4日,许泽玮参加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活动,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副秘书长裴桓、北京市西城团区委书记李健希等共话青年成长;8月26日,许泽玮参加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共青团中央在京联合举行“优秀青年代表学习张超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相聚忆楷模,共叙英雄梦。

91金融已连续三年参加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发起的“温暖衣冬”等大型公益活动,并积极开展“91金融慈善行”主题公益活动。赞助了北京市第八届端午文化节,向外界积极宣传延庆的美丽山水,提升“休闲延庆”旅游品牌。在北京西城,冠名了“越青春悦西城”91金融杯第五届北京西城区青年文化体育节,为2022年冬奥会加油。

2017年4月18日,作为创业创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企业家,许泽玮荣获“感动西城”2016年度人物奖,以实际行动助力青年成长,展示青春力量。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非公党建

图为:许泽玮参加井冈山高级理论研修班和互联网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

2014年9月30日,91金融党支部正式成立。作为91金融党支部书记,许泽玮始终坚持把党建作为公司发展的“红色引擎”。

作为非公企业代表,2016年3月6日,许泽玮参加了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工商联召开的座谈会,并向北京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程红汇报了非公党建工作;3月10日,许泽玮参加了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志刚(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持召开的“北京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就“非公经济和非公党建的工作”作了专题汇报。在这些会议上,91金融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和肯定。

图为:许泽玮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2016年5月,许泽玮参加由北京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委党校举办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代表人士高级理论研修班,并担任副班长一职,期间前往井冈山实地系统学习井冈山精神。他还参加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网信办指导的“2016年度北京市互联网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班”,担任副班长,现场向与会互联网企业分享91金融特色的非公党建。

图为:许泽玮参加北京市社会领域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

91金融在非公党建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与实践,并建设出具有91金融特色的党建成果。2016年6月30日,北京市西城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91金融党支部荣获北京市西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7年3月31日,91金融荣获“2016年度石景山区工商联(商会)光彩公益榜样”及“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6年6月28日,在“北京市社会领域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91金融党支部荣获“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党建活动品牌”奖章。2016年7月1日,许泽玮作为北京市社会领域优秀党组织负责人,与社会各界优秀党组织和党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12月,许泽玮作为非公企业代表参加“北京市工商联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交流党建经验。会上,北京市工商联授予91金融“北京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示范单位”称号。

图为:《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91金融党建力量与企业活力一起迸发为互联网企业装上“红色引擎”》,专题报道91金融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之后,中组部共产党员网、中宣部主管党建网、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官网紫光阁、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网、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网、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办前线网、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先锋网等党媒纷纷转载。

成立工会“家文化”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图为:许泽玮荣获2017年首都劳动奖章

91金融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加强工会建设、引导青年员工成长作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营造企业“家文化”,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

以“家文化”为核心,91金融工会还成立公益、足球、读书、早起等11个健康生活俱乐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让公司的每位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驱动企业创新发展。2017年4月,91金融荣获“2016年度德胜地区区域化党建先进单位及基层工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91金融获评“2016年度北京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活动百家上榜单位”。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委副书记李军会、延庆区总工会主席张树坡为获奖者颁奖

2017年4月26日,北京市总工会通报了2017年首都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获奖名单。许泽玮凭借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以及对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4月28日,北京市延庆区总工会、延庆区商务委员会、延庆区商业精英服务协会联合主办了“向劳模致敬”—延庆区庆“五一”军民文艺汇演活动,为许泽玮等人颁发首都劳动奖章和证书。

未来,91金融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建功立业。要以迎接、服务和贯彻党的十九大为主线,撸起袖子加油干,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以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继续前进。

做好企业代表鼓励港台重塑创业精神

图为:许泽玮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等嘉宾合影

2015年9月20日,许泽玮作为中国大陆唯一青年创业企业家出席“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对话梁振英,鼓励香港青年重塑创业精神,邀请其来北京看长城;2015年11月许泽玮再次作为内地代表受邀随全国港澳研究会陈佐洱会长赴福建考察,建言金融监管创新。

许泽玮表示,香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背靠“一带一路”的大环境,香港是国际与中国大陆进行连接的超级连接器,能在资本市场、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给予香港青年们的创业机会和内地是一样多,而且现在的机会一定比以前更多。

图为:许泽玮向台湾青年分享创业经验

2016年8月27日,由《旺报》主办的“2016第一届两岸青年创业论坛”在中国台湾省新北市举办。许泽玮在与台湾青年交流中表示,当今世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要经常走动。大陆既善于学习又有创新精神,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台湾人灵活、有创意、懂生活。台湾的创业优势在于网络普及率高、电商经验丰富、文创市场成熟度高。但上一代人更有梦想,新一代青年要走出舒适圈,既要传承,又要目标远大。

目前,91金融正在建设新型高端智库——九一智库,未来将积极在港台分别设立九一香港青年发展基金和九一台湾青年发展基金,为香港和台湾青年创新创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当选延庆区工商联主席投身精准扶贫事业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工商业联合会(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现场

2016年12月26日,北京市延庆区工商联(商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延庆区工商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泽玮当选为第二届延庆区工商联主席、商会会长。此前12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泽玮当选为延庆区政协常委。

许泽玮代表延庆区工商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发表讲话。延庆区工商联班子集体要融入到非公企业之中,在融入中获得发展;同时班子成员要带着会员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并引导会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商发展大计。在学习中,引导会员企业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图为:贵州石门乡、北京延庆大庄科乡、91金融三方签署结对子协议

许泽玮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推动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行动,于2016年8月19日,与贵州省委办公厅联合举办为期七天的“贵州石门青少年英才成长‘乡村中国梦’北京行”活动,积极推进贵州威宁县石门乡与北京延庆区大庄科乡“红色文化+绿色产业精准帮扶结对子”、并与共青团中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贵州石门青少年英才开展赠书交流活动,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事业中。

图为:共青团中央、北航对贵州石门青少年英才开展赠书交流活动

2016年9月29日,为了加速推进91金融在贵州石门乡的扶贫战略落地,2016年国庆前夕,91金融扶贫团队赶赴贵州,开始了为期5天的扶贫考察之旅,并与贵州省委办公厅详细了解石门乡当地的扶贫情况及需求。在此基础上,91金融还深入贵州石门乡进行实地考验,并联合当地政府创建“乡村工坊”,对当地的农特产品、手工艺品进行设计包装升级,在保持原汁原味的产品特色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打开销路,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未来,91金融将发挥自身在互联网+大数据方面的经验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优势,协助贵州威宁县石门乡政府或农民代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并积极设立农民创业投资基金,助力当地农民创业创新,为易地搬迁安置和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扶持生产和就业摆脱贫困,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产业精准帮扶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支持,实现“亲人帮亲人”的境界。

2017年4月11日,91金融深入中国凉都•贵州六盘水市,通过精准扶贫+科技创新,复制“乡村工坊”模式,向六盘水注入资源和资金,形成“线上有平台、线下有生产基地”的经营模式,把六盘水“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结合“三线”精神,让“三变”围绕脱贫做,脱贫跟着“三变”上,让更多人分享到“三变”改革的红利,为六盘水脱贫攻坚助力,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此外,91金融与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合作打造了91金融冰雪欢乐园,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也吸引5万多游客参与冰雪项目;同时,91金融还与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合作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帮助当地居民实现持续增收,以实际行动支持世园会、冬奥会建设。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校 创新型人才 全新定位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我国市场经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也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趋势,致使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各高校如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以下笔者即从近些年来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所产生的就业影响入手,并对金融危机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一个全新定位,以期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 近些年来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全民教育阶段,据我国相关教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甚至已经达到了660万以上。而根据我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在2010年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道中显示,截止至2010年,08与09届的毕业生仍有30%以上尚未找到工作,40%以上的毕业生对所就职的工作不满意,随时准备更换。然而,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仍在不断扩大规模,扩大招生,以至于高校毕业生急速递增。

而原来容纳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单位,也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主阵地,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至于许多企业资金短缺,导致停工的现象屡屡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局面。所以,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不仅没有扩大反之减少,这使得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同时,外国经济的快速萧条,也使很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就又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而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必然会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以及一些非名校毕业的应届生的带来巨大的就业严厉与就业难度,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恶性循环。也正因如此,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能力结构的创新型人才,备受青睐。

2. 在金融危机下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定位

2.1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知识平台

多元化知识结构作为构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素质之一,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地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之下,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为高校毕业生争取更大利益,就应该努力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多元化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网络结构,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拥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可以说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平台,早已成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特别注意,加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加实践操作,尽量采取公共选修课形式,最终培养出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2 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为起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意识作为创新型人才不可获取的重要素质之一,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因为创新意识不仅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思考的习惯,更是敢于否定旧事物,变革现状,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下,许多墨守陈规的企业势必会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而要想在金融风波中谋求发展,就得不断的改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正因如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应该首先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准确的全新定位,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应该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实行开放、探究、合作、启发为一起的教学风格,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通过不同学科课程相互之间的渗透交叉与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高校全新的人才培养定位。

2.3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基础,为满足市场需求构建全新定位

在经济发展中,高校的核心的竞争力,既是在于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也正因如此,能发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形势下,实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构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定位,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能力,还能不断提升其在市场竞争力中的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校应突破传统模式,以市场走势为导向设置专业,以未来岗位或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加就业指导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接受就业方面的理论指导,了解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最新政策,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金融危机下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定位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之中,高校要想保持优势地位,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有用人才,解决目前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恶性循环,就应该创新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的全新的定位。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在知识领域更有针对性,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以此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决因金融危机影响所带来的就业困难,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课题名称: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司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泡沫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3] 高翔;培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年18期.

金融创新与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4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创新一词尚无统一的解释, 多是由国外观点衍生而来,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 金融创新是指突破传统金融业的经营局面, 在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技术、金融机构甚至金融市场及其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创新和发展, 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重中之重。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来理解金融创新。

(一) 宏观层面

如果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史结合起来, 就属于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具有如下特点: (1) 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比较长。金融创新史包括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 也包括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历史突破; (2) 金融创新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以及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其中, 金融制度创新, 其下辖着各种货币制度创新以及相关信用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包括的内容较多, 一方面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金融交易方式和相关业务种类的创新与改革、金融市场创新等相关的业务活动创新也属于金融业务创新的范畴。而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主要包括了金融机构、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等与金融业组织机构相关的创新。

(二) 中观层面

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功能的变化称为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 包括技术方面创新、产品方面创新以及制度方面创新。其中, 技术方面的创新, 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产品创新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相关活动中对产品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的改良、提高研发转生产的效率或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通过产品创新可以使企业向消费者传递更具竞争优势的新型或改型的产品。制度方面创新则是指使组织试用的制度所在系统效率功能发生了变化或者提高相关管理运行效率的过程。因此, 我们可以将金融创新定义为,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相关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资金的周转率, 实现资金安全性和营利性的目标, 政府或金融当局会渐进地改变金融中介的的功能, 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制度等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

(三) 微观层面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微观层面。根据不同金融创新工具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来划分, 可以划分为四种形式, 分别为风险管理型创新、增强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和股权创造型创新。其中, 风险管理型创新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期货、期权以及各式各样的互换工具, 以及用它们构造出的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组合;而有些金融工具的创新, 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则称为增加流动创新型, 比如, 将长期贷款证券化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互换以及信用挂钩票据等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就是信用创造型创新;另外, 还有一些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 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则是股权创造创新型。

二、金融创新形式对企业的影响

在现阶段, 金融创新不仅时间跨度较长, 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因此, 金融创新对企业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会计核算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金融创新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 为企业界发挥着重要的融资功能。金融市场化对企业融资活动日益重要, 主要表现在:在融资成本激增的今天, 创新金融工具能为融资者带来融资成本的降低, 而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为投资者分散和转移风险。企业想运用什么样的筹资方式, 以及哪种筹资工具, 这些筹资方式和筹资工具能否为企业提供便利, 是否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都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目前我国, 金融市场发展越来越快, 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 金融市场能够向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但随之而来的也对企业财务管理高级人员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 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来讲, 首先是要掌握最基本的融资方式, 其次要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 了解最新的金融工具;另外, 新的融资方式虽然会带来融资便利, 但也会给企业贷来融资风险, 因此, 也要警惕金融市场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 金融创新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的投资活动也离不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不仅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场所, 也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各种参考依据。金融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投资工具是企业的各种间接投资, 股票市场的行情可以为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另外, 包括利息率、汇率、股票指数等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形成的各种参数, 也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因此, 金融市场的创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投资的选择范围, 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投资风险, 比如, 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 包括一些新型的混合性和衍生性金融工具, 在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的同时, 也分散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三) 金融创新对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影响

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融资和投资带来了便捷的同时, 也为企业会计核算带来新的挑战, 它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会计披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 在会计确认环节上, 金融创新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 由未来交易事项形成的占大多数情况, 虽然投资者可以对这些交易事项进行控制, 但不确定性增强了, 不太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次, 在会计计量中, 传统会计理论要求被确认的各个项目应该具有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但金融工具的计量多涉及到公允价值, 而公允价值的估计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算而来, 因此,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创新对企业投资、融资以及会计核算的影响, 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创新意识, 这就为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在金融创新背景下, 高校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变革。

(一) 教学内容的变革

现有财务管理教材一直是企业融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四个环节内容, 几乎很少提到金融市场, 只是在风险价值中提到金融市场利率和参与者内容。因此, 在编制财务管理教材时, 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应进行适当的扩增和丰富, 主要涵盖对金融市场中各种交易的对象、交易时参照的规则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进行介绍。另外, 金融创新工具的内容也是增加的内容, 如期权、期货、套期、指数等金融衍生工具, 学生对这些金融工具都有必要去了解。在教材编写的时候, 要紧密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 把最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引进。而在会计学教材中, 应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到中级财务会计中, 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另外, 还要注意教材的变化, 金融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 财务管理教材要每一到两年进行改动。在教学方法上, 在向学生介绍金融市场工具时, 不要生搬硬套, 可以将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金融工具介绍给学生, 增加学生理解金融工具的能力。比如, 现在的居民大部分都有闲置资金, 他们一般会把闲置资金拿来购买国债、股票、公司债券等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 也可以进行大额银行存单, 还可以进行期权、指数、基金等的投资, 如何选择金融工具、依据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都是个人今后理财的内容, 因此, 在讲解时应注意配以生活中的案例, 这些案例要注重综合性, 也要注重创新性,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而增加学生理解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的变革

在金融创新背景下, 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适时调整。经济管理学科应用性很强, 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核心课程, 自然也不例外, 注重创新能力及实用性应该作为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些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树立面向未来市场经济的理财观念。因此, 在教学中增加关于金融工具、金融制度及金融交易等有关内容, 对实现培育高质量、新思维的财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理财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理财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基础上, 平时要多多关注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新产品、新金融衍生工具、新政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收集相关新型金融理财方面相关资料和理财案例, 进行归纳总结后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讨论, 组别讨论的评分计入期末课程总评成绩。这样一方面学生收集资料积极性得以调动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现代理财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更能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而在会计核算能力培养方面, 因为会计准则的制订一般落后于实际, 这就要求在金融创新背景下, 财会专业学生要多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向, 并能够对掌握的知识要触类旁通,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健, 刘光.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5) .

[2]严郁, 程斌.金融市场化趋势与财务管理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改革[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6)

[3]范红艳.金融工具创新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 2007, (11) .

金融系统 人才库演讲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非常感谢联社给我这次参加竞聘的机会。

我叫,现年岁,中共党员,学历,现工作。参加这次竞聘,我认为自身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能够较好地完成办事处和区联社交付的工作任务

年以来,我先后分管?联社部、部、部、部。结合分管工作,我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管部室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部室。2012年,?联社蝉联第1名,荣获第1名,完成全省农信系统,2012年办事处分配?联社方面五个大项目均按期完成,我本人也被评为级先进工作者。

二、具备担任县级联社高管正职的基本素养

一是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无论做任何事,都能从有利于信合事业发展、有利于班子成员团结、有利于树立社会形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在联社与各部室、各基层社之间,外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上,都能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并较好地形成了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工作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下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

三、注重培养青年员工,为农信事业积聚后备力量

我借助这个平台,多次组织全区比赛、比赛、比赛和等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农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过去的工作和成绩只能作为我提高的基础,本次竞聘对我又是一次新的激励和考验。无论结果如何,我将以这次竞聘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挥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真抓实干,为全市农信社创建一流金融机构做出新的贡献。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6

如何实现二者的配套呢?过去是殖民,现在是留学、移民、商务、投资形成的长期、中期、短期定居,既有回去的,也有留下的,无论是叶落归根,还是落地生根,还是长期侯鸟型的,只要来去自由,那么就会达到一定的自然均衡,通过人才的均衡,达到经济的均衡、金融的均衡。对于华人来说,伴随着祖籍国的开放,华人也是进一步开放,二者遥相呼应,共同推动中国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只有掌握了这个大势,才是真正的人才。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提倡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也是尽可能地实现了历史中的全球化了。

传说中的黄帝族先是游牧和农耕民族混居,那时黄帝族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移民安置政策,黄帝嫡系族靠近中央区,疏一点的在外围,但是基本上没有严格地区隔,后来夏朝实行“华人夷者则为夷,夷入华者则为华”的移民政策,实质上是较为开放的移民政策,由于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开放,于是留下了诸如胡服骑射等善于学习的范例,逐步形成了三大宗教混居,和谐相处的局面,即使在清朝末期,也不因西学的强势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中学为体,不排斥外来事物,提出了西学为用,让中华民族在亚洲最早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亚洲最早的共和国,后来在日本侵略的时候,正是这种先进的文化使华人重土亲乡,在国难家仇的时候,所有中国人,无论内外,一致支持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凡是较为成功的,留下一定遗产的,都采取了一定的人、财、物配套措施,因为人具有文化性,能够保存物的属性;凡是失败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几乎都是只有资本输出,没有重视人才的输出,只有物的型,没有文化的根,只要风吹雨打,就会烟消云散。

需要注意的是,据说移民也有佛洛依德所说的第二代“仇父”现象,佛洛依德从精神分析入手说“父与子”总有一种叛逆;而亨廷顿从文化入手,他认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阶级斗争熄灭后,会浮出水面,但是人类不会任由文化断裂带爆发文明的冲突,改变这种宿命的就是先进的移民政策。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从移民政策中获得了人才,那么今天遍布世界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就可能既克服了一定程度的人口下降,还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促进了融合,只有融合才最有可能克服陌生和仇恨。这些移民政策集中地体现在签证便利、双重国籍等制度上。

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一个“主要民族+世界性的移民”的模式,这个主要民族要么是占有绝对优势,要么占有相对优势,总之都留出一定的空间让给移民。这种混居,使移民与主流之间、移民与移民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和谐的生态与文化。这对于移入国显然是有巨大意义的。

而对于移出国,虽然产生了本土和海外的区别,但毕竟是同种同文,基于血缘上的宗教和信仰,使得移出方具有超强的文化时空能力,即使血液被混杂,文化、信仰、传统却可能会一直保存下去,这样的情形,对于双方母文化和子文化之间的融合、开拓,具有更为广泛的正面意义。

在以上基础上,加上建设了网络化的金融和人才系统,就形成了既有地域上的覆盖传播系统,也有时间上的传承延续系统的格局。二者结合,既有金融实力的支撑,也有文化的传承,那么中华民族就会出现像以色列民族那样顽强的生命力、扩张力,并且祖籍国的繁荣和世界华人的繁荣,二者是相互支撑的。

以色列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被英美民族仿效,因而拥有了今天的强势,如果华人继续善于学习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而不忘自己的坚持,那么同样会成就伟大的民族,因为开放的移民模式会推动整个民族产生大面积的人才。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7

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跟进

目前高校中与金融相关的专业较多, 但由于多数院校缺乏既熟悉金融业务同时又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提炼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专业教师, 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金融理论前沿知识和金融业务知识, 缺乏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在传统培养模式下, 金融学教育偏重分学科、分专业培养, 培养的人才只能适应金融分业经营的需要, 而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金融人才需求。由于国内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业相比, 在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内部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金融人才的实习、实践都受到较大的制约, 缺乏到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也影响了金融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我国的金融职业培训力量比较单一, 培训机构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和少数高等院校, 培训机构不但数量不多, 规模也不大, 还没有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培训机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虽建有内部培训部门, 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相应的培训师资, 运转并不理想。而在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培训层面, 虽然专业化水平较高, 但大都仅限于金融领域部门内的在职培训与在职研究生教学, 培训模式相对传统、单一。天津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中明确提出, 要坚持新金融、新体制、新成果办学原则,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 支持保险精算等金融专业发展, 探索将征信等金融知识纳入高校课程, 培养理论与实务、素质与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当前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理念。

二、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标准界定

创新型金融人才, 即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综合能力, 且能够在组织、经营、管理及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灵活运用其金融创新能力, 用新的思维方法作用于现有的金融活动, 进而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潜质和实践创新潜质的金融人才, 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突出强化以下能力:第一, 探究求解能力;第二, 整合金融信息能力;第三, 知识迁移能力;第四, 独立分析与预测能力;第五, 应变分析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于金融活动的发展需要, 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与实务性紧密相连的各种能力与素质, 特别是金融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既具备熟练的金融操作技术, 且能较好地理解现代金融运行的规律, 具有全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将国际惯例与我国金融实践结合, 能够胜任金融专业领域的某些核心技术岗位的工作, 如, 专门从事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交易技术操作、保险精算、专业理财等。

三、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构建以社会需求为指引, 以综合素养为核心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将金融专业的学生, 培养成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创新型金融人才。

1. 完善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学科是高校的细胞和基础, 重点学科是高校人才聚集、科研项目集中、设施先进的基地,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适应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趋向, 满足金融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 必须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逐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建立较为全面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实践训练模式和体系。为了强化学生对金融业务和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为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行为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性建议的实践能力, 在金融业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方面, 可将其定位于培训教学的目标层面, 不仅要加大在校大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更要瞄准“高端学员”, 特别是为许多在职的银行员工提供“回炉再炼、充电学习”的受训机会。这要求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模式, 开设符合市场需求, 专门为企业和金融部门人员精心设计、量身制定的高水准的金融管理课程。

2. 建设适应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加大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任教, 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突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者;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 积极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交流;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特色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制度, 了解金融部门对人才的需求,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此外,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 还应根据金融学科的定位与特色, 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建立一种动态的精品课程建设机制, 保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和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3. 根据市场需求, 分析预测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 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以需求导向为基本原则, 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对金融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未来发展需求, 又要深入了解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要求, 还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经验。在培养模式方面, 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式和合作式培养模式, 从而构建需求导向型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 通过合作双方签订共建协议, 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选派教师, 确定学生进入的毕业标准, 学生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工作, 将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结合。定向式培养, 如, 为考研学生制定“考研辅导”选修课, 为求职学生安排“金融业务实践”选修课等, 进一步探索满足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的定向式培养。技能式培养, 是为满足服务于特定岗位或职业资格, 增强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合作式培养, 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提供某些教学资源, 共同完成某些培养环节为代表, 如, 共建专业实验室、共建专业实习基地及聘请兼职教师等。

摘要:伴随着滨海新区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区域, 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落户, 天津金融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更好地适应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各高校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高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完善。本文立足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背景, 阐述了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提出了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滨海新区,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涛.滨海新区构建人才高地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企业活力, 2012, (3) .

[2]John Aubrey Douglass, Richard Edelstein.Whither the Global Talent Pool[J].Change, 2009, (10) .

[3]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 2009, (3) .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8

一、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形成良好的思考氛围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方法与操作技能也随着国内外金融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快速变化,但目前金融学专业独立思考习惯基本没有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完全依赖老师,不愿独立思考,这主要是强调接受学习造成的。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认真听课而不允许插话,更不允许讨论。此外,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考试试题是由教师编写的。二是学生盲目崇拜权威,即盲目服从;教师和教材,不敢独立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方面怕犯错误从而被人笑话或得到钻牛角尖的不好印象,另一方面是大部分教师总是根据标准答案来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程度。三是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因为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直采取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养成了只会复述知识不会独立思考的习惯了。四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之后,学生的负担更加重了,即有素质方面的课程要学习,又有应试教育方面的课程必须学好学牢,这是高考所必须的。到了大学,各校大都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案,但由于对“宽”和“厚”的范围、力度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从而造成学生要么泛的离谱,要么厚的方向不对,最终导致了兴趣平均化、肤浅化或兴趣偏离了专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首先,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人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固有的本能,但许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好奇心反而越来越弱。究其原因,是我国缺乏让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增强的环境条件。主要表现为孩子在家里要服从家长的权威,在社会上要服从行政权威、长辈权威,在学校要服从教师权威和学术权威,从而孩子们只能循规蹈矩地做事了。原有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慢慢地泯灭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给学生们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环境,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人才能敢想敢干敢于创造。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大批思想科学家、艺术家、以及由此产生的无法估量的创造成果中,就足以证明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条件对人的创造欲望的催生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都不能以学生权威自居,更不能用条条框框给学生上纲上线。学校也应该在保证基本的教学生活只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废止那些严重压抑人的个性,抑制人的创新欲望的各种条条框框,清规戒律。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笛卡尔说过:“科学产生于怀疑。”大凡创新型人才都满足于对现实经验的直接依赖和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敢于跳出一般规律的窠臼大胆发问,他们喜欢自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文物中发现新的意义,在那些一直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找出纰漏。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首先应鼓励学生挑战教师的权威,课堂内外都欢迎学生提问,尤其是提出于流行观点不一致或截然相反的观点,教师应该冷静地倾听,认真的记录并分析。如果确是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时,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直至完全证明其合理性、可行性或不合理性与不可行性。

最后,除了课堂之外,还应建立各种课外的学生学习和思维交流碰撞的平台。对于金融学专业来说,这样一些平台不应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而是应该是综合性的。如每个兴趣的主题班会可以针对近段所学的金融理论或近段所发生的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进行大讨论或大辩论;又如金融专业在其公共网站上推出“自由论坛”栏目由教师或学生确定主题,让广大金融专业学生尽情发挥其想象空间,穷其理由,据理力争;还有就是成立诸如“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小组”,“弗里德曼货币数量理论研究小组”,“固定利息资产与活动利息资产投资策略研究小组”,“中国人民银行校帮手研究小组”等等之类的项目小组,定期召集会议,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索的精神与能力,并定期撰写研究报告。

二、培养学生们的资料搜集能力

有了独立思考习惯只是创新的第一步,如果独立思考总是两手空空,学生们会信心受挫,久而久之,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因此,一旦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习惯开始形成时,专业教师就应该及时跟进,进行辅导,培养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

资料搜集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学会资料搜集的渠道,另一方面时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高效的运用某个资料来源渠道获取所需资料。

首先,充分高效利用好高效图书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资料比较齐全,学生们一方面要利用好纸质图书。要学会利用书目,要懂得图书分类法,要善于查阅报刊资料。另一方面,学生们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料,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学会各种高校检索方法,同事要善于选取、抄录、下载、整理有关资料。选取资料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全面、真实、新颖。全面原则即对必要的资料最大限度地选取,如考记性的解释资料、数据性的说明资料,对充分的资料最小限度地选取,即高质量的资料要少而精。资料的真实则直接关系到论证的成败,真是可靠的资料才有价值,才能从中得出科学结论。新颖则高喊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前所未有而近期才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发现、新动向;另一方面指某种事物虽已存在,但人们尚未发现它的价值,或人们还未将它用于某一学科的研究。

其次是做实地调查。经过实地调查,能使我们对研究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细致的把握,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应深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进行实地调查,获得困扰自己的某个金融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助认清问题,摆脱问题的困扰或强化对某个问题的兴趣。

最后是进行观察是实验。实验方法不仅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大量应用,而且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有应用。美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我们搞工资改革、价格改革,先试点再全面推开,这些试点也便都是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金融学专业的同学应会用教师及金融机构一起,对某些金融现象尤其是一些推测或猜测进行大胆的实验,以尽早获得结论来指导金融改革或金融创新。

三、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专业学生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论文的撰写,二是金融实践能力。

一篇有力度的论文,不外乎三点——论点的创新、论据的充分、论证的雄辩。首先是要选材,选材一方面要遵循三原则,其次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是思考,这是一个对拥有资料进行想象、推理、再创造的思维过程。这种思考过程不是简单的充分或累加所选取的资料,而是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维的直觉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方法性、思维的独特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比如说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从多角度讨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为这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们思维的发散性。

二是鼓励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哪怕这种思想很幼稚,但它毕竟是自己通过努力思考得到的,而不是照抄别人的,这也是一种创新。当然,教师应指导好学生选择好论文题目,这些题目要有发挥的空间,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术水平大致相称。

三是培养学生的设疑、猜想能力。创新思维往往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疑不悟,无疑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质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利用猜想进行科学论证。

最后,教师还需要利用更多媒体手段来促进学生的直观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疑难问题上往往会祈祷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与人接触、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又有赖于专业教学中开设社会调查与预测等专门课程,培养学生们的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资料获取能力与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同事还有赖于专业教学中开设相关的模拟实习课程,通过模拟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当然,请金融部门的资料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到校讲学或把学生带到金融部门进行现场观摩也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9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国际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复苏,世界经济势必进一步快速地发展。同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经济的全面复苏发展需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相应地,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就需要既懂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专业金融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新的金融教学模式。

1 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金融专业的办学历史,利用处于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以及一大批优质的金融行业校友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办学理念,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金融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金融行业知识与技能,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信贷、理财、证券代理、保险公司业务员、会计等岗位群,通晓银行、保险、证券、国际金融、金融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之相关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金融专业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体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制定符合高职金融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体系总的思路如下:课程体系承袭传统的课程模块,仍然设计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课程类别,着重突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公共基础课包括毛邓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外语能力训练等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设置公共基础课时,适当减少课时安排,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注重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按照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不要求完整、系统的知识学科体系,但是理论知识必须以“够用”为标准,课时安排上增加金融行业如证券、保险等有关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基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完全按照职业化、技能化的培养要求,增加实训课时数、实训内容。并加大实训条件的投入力度。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我们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商业银行岗位为主体、同时兼顾中小企业、保险与证券岗位。专业课课程模块设计如表1所示。

3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立体化体系。

3.1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践教学型师资队伍

一支优秀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即使有完美的实践教学计划和一流的硬件设备,也无法培养出优秀金融职业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精通金融理论知识又掌握金融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金融实践教学的实施。

3.1.1 成立金融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将富有金融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作为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增加高职金融专业教师中具有金融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3.1.2 培养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专职教师

鼓励高职金融专业的专职教师考取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证书,以提高教师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定期派出教师到金融机构实践,让在校教师熟悉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并学会熟练操作实际的金融业务,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2 开发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

创办有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宁商实训银行,真实业务真实做。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操作》这门课程,引进商业银行仿真操作软件,以宁商实训银行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本课程包括商业银行柜员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储蓄日常业务、储蓄特殊业务、储蓄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存贷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对公特殊业务、商业银行柜面突发事件处理等十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都按照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基本规范、基本操作、基本能力等“五基要求”为线索进行设计的。课程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以相关的银行业务制度法规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校内商业实训银行真实操作设备、业务操作程序、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和演练,培养学生胜任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和业务能手亲自来给我们的学生传经送宝。这样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共同完成本门课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利用地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与2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专业的认知有一个质的升华。同时也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总而言之,通过开发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循序渐进地边做边学,通过实际训练,提高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同步进行。学生毕业时合作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可优先聘用到优秀的毕业生,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3.3 课程创新,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到开设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保险代理人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等课程。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符合,鼓励学生一专多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证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针对考证要求,聘请保险、银行专家来校上课。如开设《保险业务操作》、《个人理财》等课程,由校外专家和在校老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4 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期限定为一学年。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内指导老师要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进行沟通,首先在实习开始之前,共同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校内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一个总的评价,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毕业论文的设计也是围绕顶岗实习岗位来成。主要针对实习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甚至还能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3.5 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5.1实践教学评价的对象应分为应知应会两部分,包括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等方面。重点评价应会部分。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按照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3.5.2改革考核方法和手段,重点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为重点,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以及考试情况,并对在学习过程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特别给予鼓励,给予一定的加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科技创新,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此举显示了党和政府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有潜力的前沿科技产业, 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危机后各国的科技政策及创新人才开发经验

为了尽快走出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 除了扩大内需等一些经济措施之外, 各国政府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1. 确保科技研发投入稳步提升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老牌科技强国, 认识到金融危机将会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是政府自身降低科技研发投入,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美国和日本政府都增大了政府的科技投入, 并且放开银行信贷, 解决中小企业科研经费问题。如日本政府2009年度的科技预算比上一财年增加了6.7%, 英国政府力保2007年提出的2009-2010财年科学预算比2008-2009财年增加5.3%的目标得以继续实现。

2.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证明, “科技创新能够使资本大量投入到新产业和新基础设施”。奥巴马政府将科技创新看作是振兴经济的重要动力, 特别把新能源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根据奥巴马公布的能源政策, 美国将逐步实现能源供给的战略转型, 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研究;法国官方于2008年年底宣布, 将在2010年前追加150亿欧元用于发展科研, 其中40亿欧元由国家承担。一直都很重视“科技立国”的日本, 将重点推进能源和环境技术的研发。

3.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凯恩斯主义使各国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 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能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因此, 各国除了为银行注资之外, 大都把资金投入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而于2008年10月出台的“2020数字法国”计划也提出要加大宽带普及, 目标是到2010年让每个法国人都能够通过宽带上网, 同时, 改善学校的上网条件。

4. 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

历史表明, 危机时期也是人才抄底的最好时期。金融危机后, 一些企业和地区受经济不景气影响, 纷纷裁员, 这对一些重视科技人才的国家来说, 无疑是一次大机遇, 因此, 各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方面除了加强自身的培养之外, 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纵观各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 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1) 注重整合利用优质的高校资源, 加大科研投入; (2) 吸引各种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 (3) 完善各种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 (4)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

(2) 利用自身优势,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1) 吸引归国人才; (2) 制定灵活的移民政策, 吸引他国高科技人才; (3) 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 实行低成本、高质量人才培养政策; (4) 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及高薪吸引科技人才; (5) 合作研究, 做好智力引进; (6) 国外建所, 异国用人。

(3) 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1) 提高薪金, 使科技人才安心工作; (2) 提高福利待遇, 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3) 增加科技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4) 延长退休年龄, 充分发挥老专家理论基础深厚、经验丰富的优势; (5) 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

1.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

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不是指科技人才短缺, 而是在科技人才队伍中,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 (占世界GDP的92%) 中位居第24位, 仅处于中等水平;创新能力不足, 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我国科技人才资源中, 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更加匮乏。著名超导专家, 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说, “20世纪50年代, 我国拥有一批在科研上独当一面, 在世界上都响当当的将帅之才和专家, 尽管不能说目前我国没有这样的人, 但至少可以说太少”。

2.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术型人才多, 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少,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欠缺, 由于技师队伍不够壮大, 实用型人才缺乏, 我国科研成果的80%不能变成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 技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

3. 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 人才开发的主体也在企业。但是, 我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 2006年止, 仅占35%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人才量一般已达到人才总量的70%左右。据2006年国家科技部的数据显示: (1) 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0.71%, 规模以上企业占0.56%; (2) 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 (3)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4) 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占万分之三。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 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从事研发并成长的基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建议

1. 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

科研服务本是我国的一个强项, 当年我国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两弹一星这样的辉煌成果,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科研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的高水平和高效率。一个国家的科研服务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 必须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 提高科技服务工作水平。

2. 改革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不科学, 存在重学历资历而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选人用人评价机制僵化, 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 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 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 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 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 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

3.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 完善“官产学研金”五主体合作的培养模式

“官产学研”模式已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孵化科技创新企业的模式, 主要是指政府, 企业, 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 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投入也受到限制, 这就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支持与合作, 在科技项目与创新项目上, 给予资金政策倾斜。依赖“官产学研金”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使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成长。

(2) 转变高校人才培养导向

我国现阶段的很多高校, 在扩招之后并没有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入, 而是注重学生的总体数量和经济效益, 忽视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充斥很多高校的课堂, 实验性, 应用性的教学却少见。国家应该在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加大科研投入, 由纯粹的理论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 高度重视技术科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

(3) 建立开放式的培养路径

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离科技强国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 要鼓励我国的产学研机构同国际科技界展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 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直接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要支持实施国际合作项目, 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 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加入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 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工程。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走出去战略, 培养站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

4.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1) 完善科技风险投资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人才创业领域都有较为完善的风险投资成功先例。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人员开展研发的风险, 对科技研发人员形成有效激励。

(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方法应当多样化, 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可以采取长期薪酬激励、股票期权激励、事业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3) 完善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对科技创新人员的最终科研成果进行保护, 是创新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 弥补产权保护法制漏洞, 形成促使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机制, 可以为技术创新的资本与智力投入营造健康、顺畅的交易渠道, 保护知识产权, 降低交易成本。在科技成果的交易方面, 世博会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元:当前金融危机和技术变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2]新华网:综述:新能源和科技创新助法国迎接金融危机挑战, 2009-02-04

[3]中国新闻网.紫荆杂志: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 2009-04-23

[4]程如烟:金融危机下的科技政策[J].民主与科学, 2009 (02) :54

[5]彭惠青涂晓雨黄海茵: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1)

[7]汤兆云: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本.光明日报, 2008-10-15

[8]张兆本胡月星:现代人才资源开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0)

[9]张玉岩王蒲生: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博士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06)

金融海啸下的人才战略 篇11

“短短的20多年,深圳的人才总量由建市初期的6466人增加到142万人,从只有2名工程师到现在拥有12位院士、45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00多名博士、6万多名硕士、1.2万多名留学回国人员,国(境)外专家来深40余万人次……”深圳市长许宗衡作为第一个演讲嘉宾登台,阐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金融海啸已经使得深圳的一些外向型企业困难重重,此时此刻,引进海内外顶级专家、优秀人才作为产业提升的关键因素,显得特别重要。

针对当今世界人才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提出了三大对策:全面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全面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25年来,引进国外智力事业蓬勃发展,引进国外智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每年不足万人次到2007年的48万人次,出国培训人员由每年不到900人到2007年近7万人次。”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就更好地引进国外人才进行了阐述。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以“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为题,剖析了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

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蔓延到世界。“在大部分的地区,现在民众不再相信银行了。”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高级顾问杜晖贤在发言中敦促全球再建信任体系。

“快速发展的平安银行过去几年招聘了三四千人,但只招聘了7名外籍人才,而这些外籍人才全部都分配到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银行零售服务等‘打基础’部门。引进人才并非看重数量,而是要用在‘刀刃’上,才能够获得最大价值。”深圳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在介绍平安银行管理国际化人才和引进、服务国际化人才的宝贵经验的同时,坚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金融行业将来的发展并非没有好处,因为通过分析原因、借鉴经验,可以避免以后在中国经济发生同样的问题。

“在广深、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同样面对金融海啸,企业的对策为什么不一样呢?”慧聪网CEO郭凡生阐述了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

创新型金融人才 篇12

一、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是西方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1. 注重通识教育。

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强调通识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理论基础并重, 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创新等方面综合品质的培养, 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例如, 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制订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侧重于对本科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兴趣, 使得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自然、人文、艺术等各门类科学的突出贡献, 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对公司运作的影响。

2. 注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日本一桥大学和九州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战略目标, 英国大学教育则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市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

3.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 强调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有机结合。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对包括金融学在内各个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通过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般要求和管理学院的课程相结合, 使本科生学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独特结合, 并能够胜任当今技术密集的商界中的顶尖工作。”

4.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西方许多顶级名校在培养本科金融人才方面, 往往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 并把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实际考核标准。许多高校注重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英国牛津大学设置了金融就业关系、中央管制与转型经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等课程;威尔士波戈尔大学商学院的银行与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银行发展战略与业绩、模拟金融数据、投资与私人银行业等课程。

二、发达国家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点

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 (尤其要英美国家在大学) 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 它们认为学生不仅应该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而且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核心课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选修课程所构成。这些学校注重新生通识类知识的积累, 在大一至大二的课程中, 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兴趣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课程, 此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高达20%~30%。以麻省理工学院此类一流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 金融专业学生需首先修完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 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与广泛的选修课程相比, 其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则显得少而精, 其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 其选修课程也并非随意设置, 有大量关注金融学研究前沿、反映金融市场变化、贴近金融类岗位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有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适应市场节奏。

2. 更注重微观领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国内本科金融学教育不同, 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微观金融为主, 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 而诸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并不占主流, 而且学生从大三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领域学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例, 为了加强金融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专门开设了金融管理案例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改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 开设了诸如金融市场实践、东亚商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投资领域的实务类人才, 专门开设了风险资本、证券投资基金、资本运作等课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日本金融系统、证券市场交易、固定收入模型与方法、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耶鲁大学则设有竞争策略、计划评估、税收和商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

3. 重视经济金融方法论的研究。

国外高校认为金融学更偏重于应用学科, 因此更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方面的课程, 也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例如, 密歇根大学设置了金融实证方法课程, 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目前流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趋势下, 对于经济金融方法论的掌握和研究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就模型论模型, 神话和放大模型的作用, 而应该更多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从根本上理解现实情况对模型修正的意义和作用, 以使模型达到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

4. 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

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由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在高校课程设置上放开权限, 这些国家的高校对于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非常灵活, 能够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迅速地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仅根据学科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系列必修课程, 对学生毕业所要修满的最低学分做统一规定, 在这些规定的制度框架之外,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本校的课程体系, 并可以随时灵活调整。

5. 专业知识点的深度层次化。

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一般会比较全面地覆盖金融学理论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积累完整的金融学知识结构, 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 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新开设的金融学前沿理论课, 其理论深度甚至比一些主干课程还要深;而有些课程则以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目的, 更加注重实践环节。这些课程所涉知识点的深度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体现出层次化、灵活性的特征。

三、启示

综上所述, 国外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金融人才, 其模式和方法值得国内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根据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树立全新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主导的社会中, 高端金融人才必定是“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人才, 即在高层次的基础上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全球视野、积极学习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充分调动资源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较强的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金融专业人才。

2. 优化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从强调微观金融、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等出发, 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适应金融发展国际化的需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按照整体优化、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注重金融学与数学、外语、信息技术、法学的结合。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强调三个重点:专业方向课设置应充分体现该专业方向人才需求的国际化特色;强化学生的专业分析、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 体现应用型特色;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

3. 改革完善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趋向, 满足金融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 必须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逐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建立较为全面的金融人才实践训练模式和体系。在操作层面上, 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实训课程、科研活动、国际交换、调研实习等方式来构建和完善。

4. 建设适应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我系兼职任教, 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突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者;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 积极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交流;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特色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 优化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 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而目前我国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仍相当匮乏, 形成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方面责无旁贷。本文通过研究发现, 金融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 通过对国外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借鉴, 提出了适应我国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

参考文献

[1]王广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设计都市桃花源下一篇:茶叶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