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4-09-12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精选12篇)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1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 民族的昌盛靠创新,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 也给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们知道,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 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 就很难诱发出来。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关注学生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 更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 并且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执教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读完题目后大胆质疑, 引发学生思考:“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谁藏进去的吗?”“每一只苹果里都有五角星吗?”这样就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很快明白文章点明的深刻道理: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要像小男孩那样对事物充满好奇, 善于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 这样就容易有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

二、拓展延伸, 培养创新思维

拓展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我努力让学生体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创新意识, 感受创新的价值与作用。在学习《神奇的克隆》时, 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神奇, 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克隆技术是如何造福人类的, 了解到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习作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训练是一种极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只会人云亦云, 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没有自己的创造, 那么写作水平永远不会得到提高。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让他们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吐真情, 说真话。即使是同一个题目, 也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叙述、描写和抒情, 从而写出严谨的议论文或真挚的记叙文。如在指导习作《童话新说》《续写故事》《改写古诗》和《看图编故事》时, 我大力鼓励学生根据故事内容, 结合自己的实践, 大胆想象, 细致描写。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 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开阔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创造的魅力。

总而言之,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是无所不在的, 只要我们正确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不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努力挖掘语文课文中的丰富内涵, 就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2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北区幼儿园 杨海君)

担任园长职务已4年,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名有思想的领导者。近年来,我坚持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把管理中感触最深的行为记录下来,为的是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专业敏感度,同时也为了记录自己管理过程的足迹,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思路与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管理能力。每当回味以前的案例我都会产生新的认识,一点一点地认识管理、感悟管理,同时让我感受到职业的魅力,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一直坚持着尊重人、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

1.尊重人从了解教师做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影响这个人的力量。而人内心最深处的需要是价值和尊严,管理者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甚至包括尊重教师一时犯错误的权利,以维护教师的尊严。但尊重之后,还要有帮助,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从而提升其做人的尊严感。要实现这点,表面、肤浅的沟通无法做到,需要平时细致人微的观察,需要沟通中耐心地倾听和同感地表达。所以,无论多忙,我都不放弃和教师在一起的机会,也不拒绝任何教师想和我谈心的愿望。

管老师是刚刚转岗到幼儿园的一名保育员,原来从事中学英语工作。一天早晨我刚上班就接到她的电话,想请假去平谷接昨晚出工伤事故的爱人回家疗伤。下午返园后她向我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我昨天晚上听后手都抖了,我当时就想去.又担心没有公交车,作为妻子我必须了解他的情况。”“我每天下班先买菜,然后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我爱人每天晚上8点多钟才回来,吃完饭就困了。”“我几次想跟您提给我换一个只干活不用动脑筋的岗位,但第二天一上班就忍住了。”

我听了很感动,不由得走近她与她坐在一起,由衷地说:“你真是一位贤妻良母,你的丈夫和孩子真幸福。”对于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座山,妻子是一条河,我能够从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她对家庭责任的感受。其实倾听教师的诉说也是一种享受,因为教师信任你,才会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我感到每一次沟通都是心灵与心灵的真诚对话。

园长经常要面对两摊工作――人和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家都在喊.但我们却习惯了对事不对人的思路,遇到事后总是忽视人的存在。如何先人后事?只有真正走近教师,走近教师的家庭,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

在以后的进班指导中,我关注工作的同时更加关注管老师的生活,了解她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原来.她的爱人长期出差,上小学的孩子没有人照顾,中午要为孩子做饭;老母亲长期卧床不起,周末需尽一下孝心:对自己的老本行还不放弃,经常参加北京市英语联谊会:对转岗到幼儿园从事保育员上作感到面子不好看,并从心里看不起保育员工作。通过了解可以看出,管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对工作认真的人,只是来到幼儿园后未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我与班子成员一起寻找其闪光点并当面给予肯定:“你今天的衣服穿起来显得真年轻!”“你看,今天孩子们都追着与你说话,知道什么原因吗?是你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活动,缩短了与孩子的距离。”慢慢地,我与管老师拉近了心理距离,而管老师也悄悄改变着,她的服饰从制服改为颜色鲜艳的便服了.与孩子们说话亲切了,班内的工作积极参与了。管老师逐渐融人到了幼儿园集体中,从她脸上荡漾的笑容就能看出.她已经在大家的肯定与鼓励中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快乐。

2.关注人从关心教师生活着眼慢慢走进教师,我才真正理解了教师。教师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她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她们想做好工作的迫切心情……这些往往影响着她们成长的方向、工作的成效。于是,我在管理中尝试不针对人或事,而是从教师的幸福和幼儿的发展出发不断调整管理策略。

“教师也是母亲,作为母亲也想参加孩子班级的新年庆祝活动。作为孩子,多想同其他小朋友一样让母亲陪同自己庆祝新年啊。但作为幼儿教师,她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放弃班级的幼儿,为了班级的孩子,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失望。”这是在一个班组长会上教师们发出的心声。教师的话提醒我: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更要关注教师的家庭。我当即在会上宣布:今年的新年庆祝活动,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让每位教师母亲都去参加自己孩子班上的活动,也让其他的教师都有机会走进别的班级,体验不同班级的教学风格。

教师作为班级的“家长”,只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对于自己孩子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教师为了自己班级的幼儿,放弃作为母亲的责任,多么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作为管理者,我及时调整了幼儿园制度,让教师的孩子也能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教师在享受亲情的同时也在分享同伴新年主题的奇思妙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关注教师的情感、关注教师的家庭,就等于关注教师的工作。

3.培养人从研究教师开始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的摇篮,同时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作为园长要善于发现和帮助教师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我园有幸分来一位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本科生,我迫切希望她搞科研,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所创新。实习两周后我就问她在课程实施方面有什么想法,准备在哪个方面进行研究。新教师开始很茫然,不知怎么说。思考片刻后回答说:“我最想实施的就是绘画,可是,新生活开始的这段日子,我觉得很迷茫,想拿4年来学到的东西应用在教学中,可在现实中才发现自己的实践经验太少了,在过渡环节时我不知让孩子做什么,当孩子不听我的时候,我不知怎么说。”她的回答令我深思,原来新毕业的她面临着的困惑是这些!她还没有能力把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教师还迫切地表达了希望自己进步更快的愿望。要求“快”表明了学习的急迫性、积极性,但同时也隐含着些许急功近利的心理。而作为管理者,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开始反思,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她最需要园长给予她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园长耐心的等待和对实践的指导。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伴随整个教育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强调过程的“慢”功夫。于是,我安排了最出色的骨干教师与她一起带班,引领她思考日常教育工作,把每日教学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方面记录下来,一同与她联系同类事件、情景作分析,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慢慢帮助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期末,她把自己的反思笔记整理为成长录――《走出大学校园的我》。在成长录中,她这样写道:对自己的选择我感到幸福,因为在老教师身上有我永远学不够的经验,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眼里有我一直追求的、永不枯竭的荣耀与幸福。

4.发展人要让教师有事做

关于管理的定义有这样一句最朴实的话:管理就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果。园长管理的关键是创造机会,带领、鼓励大家做事,从而成就教师的发展。于是,我在管理中大胆尝试给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思考的权利。

全国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计划倡导自下而上地制定计划。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园在制定计划时,大胆尝试教研组长带领教师讨论下学期教研计划、管理者再与教研组长一起讨论计划形成的方式:教研组长与本组教师一起寻找困惑――查找相关资料――聚焦问题――组长制定研究框架――全园交流、完善。经过这样反复修改形成了教研组计划。业务园长根据教研组计划再分析整理全园教师聚焦的问题制定全园教研计划。这个过程体现了以教师发展为主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真正做到了全园计划来自于教师,实现了协调、支持、服务的管理职能。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使数学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由面向少数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做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呢?

1.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就自然能找到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教师自己觉得学生应该掌握得很好,但实际却不尽然。像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些学生总是记不牢,常混淆,其实并不是学生不肯动脑筋,而是学生抽象思维差、遗忘快等原因。教师必须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每堂课都尽力做到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等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2.循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同等,当然解题方法、思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的创新灵感正是在这种种差异之中孕育的。在教学过程中优等生对某个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不同的思考方法自然很是常见,但千万也不能忽视中差生的某些想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多么贴近生活,可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全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这样经常的讨论、发现中均衡提高了。

二、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是今天一提创新,明天就出成果。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长抓不懈,只有久而久之,才会使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所提高。另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因人而异,主动发展,切忌“刮风”,牵强附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应如何有效操作实施呢?

1.鼓励多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造。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他们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新课程中突出了“算法多样化”,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课本的思路解题,以培养其创新意識。如在教学“线段比例尺”时,有的同学认为课本上先求比例尺的解法并不很简便。他们认为:线段比例尺就是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实际距离,那么,一定的单位长度比上图上距离应该等于一定的实际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因为省了一步的单位换算,解题确实比较快捷。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无论其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

2.勤操作讨论

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把一个土豆削成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在动手削的操作过程中掌握住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练习开放题

开放题指条件多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精心设计开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重要作用。例如:用9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有几种摆法?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但达到了新课程“强化空间观念”的目的,而且其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素质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改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不是为了给学生编排名次,证明优劣,而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他们学习,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学生做出全面而辩证的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成为可能。

1.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尤其对于说出的某些创造性想法,全体师生都要予以积极评价,哪怕是有点差错的也决不能让其在萌芽状态就被评价成“谬论”,以至被消灭。

2.评价目标多元化

对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数学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质量两个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及思维方式,实际评价时主要应包括:该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取得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像有的学生成绩虽不很突出,但思维方式却很独特,教师则一定要给予他更多的积极发展评价,以保护发展其创新思维。新课程中提及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其中部分内容,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其意就在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创新灵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坚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新课程在未来课堂中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4

在一次“统计和可能性”的单元测试卷中,有如下一道题目:如图1,利用空白转盘设计一个实验,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停在黄色和绿色区域的3倍,请设计。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错误率达67.6%,错误的学生大部分将其分成5份,然而5份又没有平均分,因为72°的角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画的。只有8.1%的学生用多种颜色去设计,他们把圆分成8份,其中黄色和绿色各占1份,红色占3份,另外3份用其他颜色涂或全涂白色。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有定式,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是局限于红黄绿三种颜色,只有少数几位同学用多种不同颜色去设计。这也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笔者认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一、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学生在问题和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如求图2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方法一:阴影部分面积为:4×4÷2+12×4÷2=32(平方厘米)。方法二:阴影部分面积为:(4+4+12)×4÷2-4×4÷2=32(平方厘米)。方法三:阴影部分本来就是一个梯形,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4+12)×4÷2=32(平方厘米)。通过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同一问题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法。一题多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事实上就是变式教学,题目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题目中的异同点,加深对问题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另外又可以充分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在学完分数的时候,可以提供以下练习让学生解决。①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300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两天共修了57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②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300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下57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③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300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两天共修了全长的5/18,这条路长多少米?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变通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变中掌握不变,通过对比掌握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指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给出条件:阳光小学六(1)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28人。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4个数学问题: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开拓学生的问题潜能,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个题目,若条件不同,列式也会不同。根据逆向思维,先给出不同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不同的算式,补完问题的条件,使得条件和问题进行对应。例如,根据以下算式补充条件:水果店有苹果有60千克,( )。橘子有多少千克? ①60×1/5;②60÷1/5;③60×(1-1/5);④60×(1 +1/5);⑤60÷(1-1/5);⑥60÷(1 +1/5)。学生根据这些算式来补充问题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在补充条件的同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必须要去想怎样的条件才会是这样的列式。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摘要:在一次“统计和可能性”的单元测试卷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已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问、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四个方面,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5

1.稳中有变 创新有度

新课程高考已经进入第三年,通过2010年、2011年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分析看,高考整体难度适中,覆盖面广,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而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试题形式平稳,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要求。基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全面推进新课程的需要,每年的考题又会有所创新。“新”等于“难”似乎已成定式,然而任何重大制度或活动的改变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可以预见,2012年高考较之前两年会有变化,但尺度不大。出现变化的试题,极有可能体现在实验部分,其总体变化的方向应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融合。

2.理清主干 精雕细琢

近几年考题集中体现对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对于主干知识熟悉,理清各块知识的联系,做到思路清晰,切忌盲目追求偏、难、怪。对于高考真题和各地模拟题也要选择借鉴,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时、适度甄别选取。所谓主干即化学学科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新课程中化学更加注重化学原理(选修4)的传授,而弱化元素化合物(必修1、2)的繁杂关系及相关计算。在具体的考查中,主要是以简单的元素化合物为试题背景,而核心考查的仍是原理。另外化学高考题中涉及有机推断(选修5)和物质结构(选修3)两题二选一的问题,建议考生不要过早做出选择而放弃另一模块的复习。从前两年试题变化看,结构相对容易上手但难得高分,而有机一旦思路清晰,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可能更大。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后期的复习除注重知识重现和巩固外,还必须加强答题用语准确和书写规范训练。在非选择型题目中,经常出现文字叙述和书写计算过程及化学用语等问题,很多考生经常在此处马虎,造成非知识性失分,可惜至极。特别是文字叙述中,考生经常答不到采分点上,建议平时做完题后,仔细分析参考答案的语言,弄清楚每句话的意义,还要做到言简意赅,最后形成习惯,切忌模棱两可或者有歧义。化学用语要注意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电子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

鼓励创新 关注学生 篇6

一、先学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如每篇课文的生字生词、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等。学生完全能够凭借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参考书、学习资料等加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啰啰嗦嗦地去讲解,况且,这些内容即使教师不讲,学生也能完全掌握。对于中上等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解是索然无味又浪费时间;对于差生来说,他们更是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把毫无意义的讲解变为学生的自学和讨论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发现、点拨启发、随堂检测。这样一来,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效果肯定会好。

二、赏析文章,分享收获的乐趣

纵观语文课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老师在备课时预设教学环节,预设教学问题,甚至把每句话都设计好。上课后,让学生按程序依次回答,更有甚者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和老师的一模一样,差一点儿也感觉不舒服。整节课下来,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毫无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差,严重的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厌烦语文课。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赏析文章,谈谈自己的收获。大家共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整个课堂就充满了灵动感,学生的兴趣会变得很浓厚。而且,学生各抒己见,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三、质疑问难,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发现一个问题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解决一个问题的价值。因此,在分析文章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的困惑在课堂上大声地讲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疑难提出后,如何解决呢?首先,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由组长负责,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所有的疑难,整个活动由学习小组的组长统筹安排。学习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记录,然后安排全班交流。这样,就能形成你问我答的局面,有时甚至出现辩论,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谁也不甘落后,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课堂,再也不枯燥乏味,课堂轻松自在,师生都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四、总结提升,系统知识体系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谈收获,分享劳动成果;质疑问难,交流学习的问题。此时,学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但是,它们是支离破碎的,这就需要教师把知识系统化,给学生以完整清晰的印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具体地运用。如在教学鲁迅的散文诗《雪》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和朔方雪的蓬勃奋飞之后,教师随即总结整节课,从时代背景、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内容知识等方面给学生以整体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使学生养成随时动手的良好习惯。

五、随堂检测,查找知识漏洞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随堂检测所学的知识,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便于教师及时调控,查漏补缺。教师可提前准备试题,或者利用黑板、投影仪等设备,试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过多,就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用5道左右的习题,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看学生掌握情况。从答题情况,老师可具體分析出优秀生、良好生及合格生等存在的不同问题,从而更好地调控教学。

六、注重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善于反思。正如我们平时看电影一样,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每节课结束后,我们总会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课后反思不但有利于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而且还能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如在平时教学诗歌单元时,我的教学肤浅单薄,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探讨。正是经过我的不断反思,我学会了结合背景去透视诗的意境,借文字去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思想受到熏陶,有感情地诵读,直至背会全诗等许多好的方法。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就必须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套路 (即“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即“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有三个:一是目标问题, 二是参与问题, 三是评价问题。目标问题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参与问题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评价问题是检测“学到没有”、“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教学模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谈谈看法。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知教育者, 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 毋宁发展个性。”[1]在国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坦诚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明确提出“活动中心论”, 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 也是一种探究过程,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从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到如今, 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包办一切, 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东西,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大都是‘占有型’的人”[2]。这类人所持有的强烈的占有倾向和表现出的占有欲望, 使其思想与行为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总是想去吸收、占有, 进而依赖自己没有的东西, 而不相信只要敢于质疑、探索, 就会产生新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 尤其是课堂教学, 如果仍然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 而不是让学生去理解未知的东西, 把重点放在思考上, 则所培养的人终究是不敢创新;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封闭式学习, 而不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视野, 则所培养的人终究不能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不能真正确立, 课堂上学生如不能真正深入地参与教学过程, 那么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就成了空谈。

(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 二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但只有非智力因素才能产生积极性。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智力占20%、动机占33%、兴趣占33%、其他占14%。也就是说, 学习发展速度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坚强时, 即使教师课讲得再好, 也激发不了他的智慧火花。这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因此,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 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 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主体意识, 发展主体能力, 塑造主体人格, 才能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 使其“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 “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3]。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等为指导, 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 以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创新、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为目标, 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应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培养创新能力, 实现自身发展。

(一) 创设情境, 呈现问题, 引导学生初步参与

即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学习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提供参与机会, 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也就是把课程内容问题化,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 启发思维, 自学找疑,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自学是发展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自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自学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 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探求新知, 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疑。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似乎矛盾的地方, 或者从认识上的矛盾、从理论与实际似乎矛盾的地方设疑, 从而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 层层深入地思考, 使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变怀疑为动力, 化惊奇为探寻。

(三) 多维互动, 讨论质疑, 引导学生合作参与

“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 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 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发展”[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讨论是基于学习内容发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学生自我叙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形式, 探索小组讨论、个别学习、全班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探究模式。也可以采用改变传统的几何图形排列课桌椅的方式, 根据探究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 采用圆桌、马蹄型等多种有利于学生沟通、交往的课堂形式, 多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信息等自主学习机会, 并借此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养成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品质, 从而有利于以自主、多样、探究为特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四) 精讲释疑,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深入参与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 作评价式、解疑式讲评, 师生进行有深度的问答交流, 学生在更高的学习难度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 情绪热烈。教师在精讲点拨中, 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想象、概括, 主动探索。教师要抓重点, 排障碍,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 因势利导, 启发思维, 教给方法, 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和学生关系平等, 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给学生以示范、以启迪, 给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五) 个别辅导, 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创造参与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作业、强化理解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确保训练时间, 以巩固、运用和创新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提问题时, 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而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如果教师轻易地给出答案, 学生很难“悟”到其错误之根本。有效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来叙述他的思维过程, 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症结所在, 在关键处反问或采用让学生自己实验的方法促其有所悟。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有问题时主动积极地思考,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大力革新, 完善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一) 树立新的评价观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树立在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 既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 又要考虑他们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既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 又关注他们未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二)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

在评价形式上, 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探讨考试制度改革, 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 并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要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 同时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在考试内容上, 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 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自己创见的题目,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 培养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及时收集信息、反馈信息, 恰当地把握评价时机。通过多样的评价形式, 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 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就总体而言, 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效果远远优于负面批评, 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 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 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思维创新, 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 不求全责备。只有这样, 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59.

[2]张南星.创新教育拒绝培养“占有型”的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3) .

[3][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9.

[4]林幼芬.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8) .

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篇8

教育实践和理论表明, 人的知识与技能是正相关的, 但实际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又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事实: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其实践能力并不见得优秀;而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 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却很好, 发展前途并不令人担心。由此, 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与掌握有关书面理论知识并不同步或成正比。分析原因, 人们一般笼统地认为是能力不同的缘故, 答案似乎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能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获取分数的能力, 而是现实中在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隐蔽在日常活动和实践环境中的默会知识和能力。可见, 我们前面所说的“知识”是不全面的, 仅指的是可测可评的“显性知识”, 它只占很少一部分, 更多的是“隐性知识”, 通常叫做“默会知识”。“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明确的书本知识, 还包括必要的默会知识。如果仅仅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默会知识的掌握, 学生难免会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

“默会知识”的概念, 是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7年在《个人知识》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或称为隐性知识、缄默知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情境和“无师自通”的事例。波兰尼的理论强调:“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够言说的。”他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可说的、显性的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 而默会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默会知识是个人的智力源泉,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所有的知识应包括默会知识及其根植于其上的显性知识。

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基础工程, 具有深远意义。科学素养是以应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理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为着眼点的, 是概括的、系统的、有逻辑性的“显性知识”部分。但大量事实说明这一定义不够全面, 如大学肄业的比尔盖茨的创造力、只有小学低年级文化程度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从未上过大学的大文豪高尔基、中国古代不识文字但通晓佛理且开悟成佛的禅宗六祖慧能, 等等。我们不可能说这些人科学素养不够, 只能说明我们对科学素养仅以学科知识为起点的概念是很不全面的。由此可知, 科学素养、基本技能、创新能力是基于知识 (包括默会知识) 之上形成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定义都偏重于自然科学 (理科) 属性, 而实际上人文科学又何尝不是更复杂更具科学性的素质呢?

关注素质发展,打造创新课堂 篇9

一、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乐理知识及枯燥的技能训练, 转化成有趣的游戏、舞蹈等, 使之生动、形象、具体, 容易理解和接受。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 也动脑, 真正把学生从桌凳上解放出来,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入音乐中去, 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 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育方式犹为重要,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现在音乐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教师只想自己如何教, 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只强调教学效果, 不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这样, 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因此, 我们应当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1. 变“欣赏”为“心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需要让学生多聆听、多感受, 在聆听和感受的同时应当提示学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以获得自己对音乐独特的感受, 借此来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力。如: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乐曲所描绘的意境, 从而得出该乐曲的基本情绪, 再通过节奏、速度、力度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分析音乐, 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 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力。

通过开展各种音乐活动 (如歌唱、舞蹈、表演和音乐创造等)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 增强能力, 享受成功。

(1) 培养学生的歌词创作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 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 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的时候我让学生写一些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 然后带入乐曲里面,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歌词创作能力, 效果很好。

(2) 培养学生表演的创作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 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 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以通过拍腿、跺脚、敲桌子来表现音乐的节奏, 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 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课堂情境中去, 让学生展开想象, 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 就是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三、创造新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如何影响着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这一方面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心情好的状态下, 会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 连问题也懒得想。因此,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位同学可以精神饱满、自由发挥,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盎然兴致, 进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活跃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等,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主题地位, 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 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境, 从而带来灵感。

3. 教师还要多多给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励学生, 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 并且通过创新, 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 有激情。

4. 教师还应当注意保护学生。

我们都知道自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的音乐理解, 我们要注意评价策略,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 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 学生的创新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

关注课堂实验尝试创新改进 篇10

一、关注演示效果, 提高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每位教师必须思路清晰, 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有始有终, 防止出现学生看“热闹”, 既定目标难以全部完成, 长期以往将难以体现演示实验的价值, 更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于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在演示之前创建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就需要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在演示实验前, 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或者让学生每次实验关注“颜色、形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等物理性质, 实验装置选择、洗气方法及收集方法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 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则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例如, “金属Na与跟H2O反应”这一实验, 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 剧烈的反应、游动小球就会把学生全都吸引住, 他们像看戏剧一样地欣喜若狂.实验过后询问学生“观察到什么”时, 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游动、变色”而已, 若再深入问“得出什么结论”, 就难以回答.对于按套路演示实验短期看效果并不明显, 但是长期以往学生必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次实验之前他就会按图索骥, 自觉的考虑本次实验的目标、注意观察点及需要记忆和思考的东西.

二、改进演示实验,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尽管教材上各个演示实验都源自于专家的论证,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不代表都是不能改进的, 具体表现为:有的实验不容易做成功;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课堂演示效果差;有的实验从装置到操作都很复杂, 难以实现反应所需要的条件.让学生思考、尝试改进实验, 或制作更佳的反应装置, 或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实验, 同时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则是创新能力的最大体现.因此, 教师应合理编排一些演示实验的探究性题目,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 在药品、仪器的选择、准备、制作、安装方面拓展思维, 摆脱课堂教学和书本的约束, 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 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于废弃的矿泉水瓶, 气密性良好, 瓶口标准、与7号橡皮塞可配套使用, 耐酸碱性好、简单易得, 可多次循环等优越性能因此.可在化学实验改进或制作反应器中“大展身手”.如, 在“物质结构和性质”实验中关于“分子极性”的演示实验, 学生用矿泉水瓶子在底部扎上小孔, 让水流下, 用塑料梳子代替橡胶棒, 摩擦带电后接近水流, 观看水流方向的改变, 从而得出H2O具有极性, 与CCl4非极性分子形成鲜明对比.此实验改进简单易行, 学生可直观感受实验结果.再如, 验证H2和Cl2光照条件下爆炸不易成功, 关键在于收集的氯气、氢气要纯, 应避免混入杂质 (特别是空气中的O2) , 对于光照条件的控制要使光照强度足够, 否则造成瞬间被激发生成的自由原子较少, 造成反应不剧烈, 而看不到爆炸现象, 只能看到有白雾生成.学生尝试用矿泉水瓶剪成量筒形状来做反应容器, 采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氢气、氯气, 两者体积比大于1∶1, 以便加快反应速率.瓶中留水使瓶子立在水槽里, 用点燃的Mg条在瓶壁上下晃动, 进行实验.此实验改进后, 可靠性强, 成功率高.

三、重设演示实验, 提升创新思维

所谓“重设”演示实验, 是指让学生针对演示实验思考该实验是否合理, 若不合理应如何改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推理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推理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 再去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观察、亲身体验, 发现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探讨得出结论、形成规律.所以针对演示实验, 敢于提出更新颖的设计方案, 使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

如, “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电镀”的实验, 要在铁钉上镀铜, 用H2SO4酸化的Cu SO4溶液作为电镀液.电镀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阳极:Cu Cu2++2e, 阴极:Cu2++2e-→Cu.学生可能会有疑问, 在铁钉上镀铜, 但在常温下铁单质本身可以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Fe+Cu SO4=Fe SO4+Cu, 所以这个实验结果是否电镀的原因让人怀疑.因而尝试改进这个实验:能否将活泼的金属镀在不活泼的金属上, 比如在铁钉上镀锌.阳极:Zn→Zn2++2e, 阴极:Zn2++2e-→Cu, 用硫酸锌作为电镀液.这样更具说服力.

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疑无路”的情况下才予以点拨.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兴趣都会得到激发, 创造能力也势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总之,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 要不怕麻烦、不畏艰苦、勇于开拓, 要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可低估, 创新实践能力不可被埋没, 重视演示实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安防产品备受关注 篇11

(ssTMoscow Award)提名。

已连续举办十六届的俄罗斯国际安防技术论坛成功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成为了行业内所有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经销商、系统安装商、工程企业、企业客户、中小企业代表、立法机构及执行机构的主要沟通平台。

俄罗斯国际安防技术论坛上规模最大的展览活动为“安防技术、安防系统及解决方案展”。ITV、Acumen. Axis Communications, V1 Electronics.Group LB. Mobotix. MICRODIGITAL. Pyronix,Luis+. Elics. KODOS. Ultra Star. TekhnikServissB、senator SB等公司都在活动中亮相。“信息安全系统与通讯安全系统展”则吸引到Qnap Services、NELK、Maskom、STT Group、REIKOM、SpeechTechnology Center、俄罗斯联邦安全服务部、俄罗斯联邦航天部等其他参展商。另外,A M T GR0uP、Vlibor SYSTEMS、Elektronika等参展商展出了安防市场及国有企业所需的运输安防设备。Layta、GlobalSecurity、Dexi、Lahoux Optics及RCS s.p.a.也在2011国际安防技术论坛首次亮相。

国际安防技术论坛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技术性展会,专门针对安防行业的专家组织展会活动和商业交流活动,为安防专家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参观展会的观众和参展商均有机会在展会期间拓展自身的商业关系、结识新的客户、供货商及合作方,从而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了解关键领域的专家意见,选择最适合企业的解决方案。

在本屆论坛中,商业计划首次介入有关安防的主要公共要务当中,该要务的主要目的包括:实现政府财政支持领域的创新,并找到相关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本次论坛活动覆盖了个人、设施、基础设施及商业运作面临的威胁。

参会的各级代表都对论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必须保护国民的人身安全。这是政府、社会及商业机构的共同任务。这正是我们在国际安防技术论坛第十次举办运输安全会议的原因。我们通过该会议了解新的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论坛让我们有机会直接与运输企业及运输行业的专家进行对话。我们在论坛中总结的系统方法及想法将为运输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运输恐怖主义与安防会议组委会主席V.Voitenko说。

Acumen公司的代表说:“Acumen公司每年都参加国际安防技术论坛。国际安防技术论坛所提供的展会平台是独一无二的,为我们提供了与合作方沟通、交换经验及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

关注学生体验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篇12

一、新型学习方式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之源,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正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的亲历实践.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精华之一是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二重统一, 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二重统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二重统一.把学习变成主体的、能动的、独立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就离不开个体生命的体验.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活动, 是对知识富有个性特征的重新建构.数学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只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建构起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新理念, 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践体验式学习方式.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中, 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采取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准备好的透明纸片上作等腰三角形ABC, 使AB=AC, AD平分∠BAC, 交BC于D.然后提出问题: (1) 若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 所得的像是什么? (2) 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 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你的依据是什么? (3) 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为构建体验性学习方式而进行课堂资源整合

体验式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通过多层面的合作, 在一定的情境下,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主体感受和个体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个人经验, 从而获取知识, 习得方法, 形成能力.体验式学习活动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 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体系展开.它的设置一方面要依托教材,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重演和再现;可以利用课外数学主题活动生成课程资源, 在整合中将数学知识合理、自然地镶嵌其中, 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再发现”、“再创造”;可以有选择地运用那些可看、可听、可视和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其它一些课程资源, 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掌握数学.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可设置三个教学活动, 整合教学资源.活动一,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运算律,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 引导学生在用旧知验证新知中体验;活动二, 让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数;活动三, 让学生给式子赋予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

三、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体验性学习方式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 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体验的实施.新理念下, 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习得, 方法渗透, 学习过程要清晰可见.在数学体验式学习构建中,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活相关经验, 激活学生联想, 让学生在联想活动中体验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现象和经验发生联想, 进行体验, 由此及彼, 获得新知识;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活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和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教师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 唤起兴趣, 强化记忆, 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以通过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注重过程体验.提出问题:在一块长 16m , 宽 12m 的矩形荒地上, 要建造一个花园, 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 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能说说设计的想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设计具体方案.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解决生活问题.学生通过直观感知, 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 能够强化运算技能和实施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开发下一篇:信息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