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注

2024-06-05

五关注(共9篇)

五关注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堂重建, 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课改中, 课堂教学的方式及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固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但仔细观察反思我们的课堂, 会发现不少课堂教学环境仍然不自然、不和谐, 表现在:有的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 为了讨论而讨论;有的沾染上了作秀之风, 为了活动而活动等等, 颇有“伪新课程”之味, 将“有效”这个课堂教学最本源最基本的追求都放弃了, 难怪有专家疑惑:“有效”本来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怎么现在却成了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了呢?在此笔者无意也无资格来议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该如何如何, 因为一堂有效数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参数实在太多, 现只就课堂教学中所要留意的几个基本点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

课堂教学的常态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说的语言首先要明白、简练.语言简练, 这是数学有别于其他科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其次要言简意赅, 恰到好处.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明快的, 教师应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 言而不繁, 有的放矢地讲解.当然, 教师讲课的语言还应生动、形象、幽默.数学教师不应该总是摆一副冷面孔,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擅长说理, 而且要表情丰富.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 语言的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乐, 博人一笑.

另一方面, 教师的“讲”还需有节奏感, 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及节奏的快慢,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 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 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师教学语速过快,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 他们没有琢磨的时间, 学生的知识掌握就容易成“夹生饭”, 思维显得消极、被动;反之语速太慢, 给他们的知识密度或思维量跟不上他们的需求, 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展开, 又会抑制或阻滞他们智力的高效展开, 从而影响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

1.问题要问得准

所谓“跳一跳, 够得着”就是说提问要难易适中.提问过易, 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堂,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毫无意义, 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提问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会使学生有高不可攀的感觉, 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思维僵滞.因此问题的设置应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缩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预定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多数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能够作出回答, 使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最佳状态”.

2.问题要问得深

在听课过程中, 笔者常发现有些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 有的教师书写解题过程, 写一句问一句, 而问的问题恰恰明摆着是正确的, 因为你都板书了嘛;还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 马上要学生回答, 弄得学生很焦虑, 影响思维的舒展;更有甚者只注重问, 不注重学生答, 简单地认为提问得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 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 热闹非常, 但是热闹的背后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这样的提问无助于学生思考甚至会助长学生的惰性思维.

3.关注学生的“答”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在问题设置上下工夫, 但对学生的回答却不太留意.事实上,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答”.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是知识的生成、创新过程.教师关注学生的“答”就是关注学生的参与, 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听课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教师替代学生“说”的现象,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我们提倡多个别提问, 少集体作答;多个别提问, 少教师替答;多给学生思考, 不草草收兵.当然在遇到答不清楚、答不完整甚至回答错误的情况,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达, 关注错误并进行有效补充, 以激励促内省, 记得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三、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

研究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是一个大课题, 它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启”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师生双边互动中, 教师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上位的, 也就是说教师更多掌握着课堂话语权.涉及某一教学内容,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也即教师如何布局设计“启”.可见“启”知关重要, 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不少教师不顾教学内容、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 要么一味追求师生问答的双向活动, 要么选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倾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明显, 似乎不来点讨论教师就做不到“启”, 不来点互动学生就不会“发”, 这种影响要不得, 会导致形式主义的泛化, 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适得其反.

2.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启发元素, 设计好启发载体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师需要深入钻研, 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 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特别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有比较透彻的钻研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 找出哪些内容有启发元素, 即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原因、指出关系、判断是非等积极思维的.然后, 将这些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实验和环节.

四、教师的“探”与学生的“究”

在此笔者结合平时教研, 着重谈谈“探”与“究”的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两种现象。

1.忽视学生的知识背景, 游离学生实际的“探”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 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 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 精心考量, 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 某市的一次优质课评比中, 教学内容为必修3的第一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任务是通过试验, 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 由此给出概率的统计意义.这里的试验是要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抛掷硬币, 统计硬币正面朝上的频数, 试验既可以个体为单位做,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 这本是一个既通俗又富有探究价值的试验.但其中一位上课教师将试验改成蒲丰 (C.Buffon) 投针实验, 就是随机抛掷一枚长为l的缝衣针到一张事先设计好的白纸上, 白纸上画有一条条等距d (d<l) 的平行线, 由学生来统计针与直线相交的频数.笔者认为, 将抛掷硬币试验改成蒲丰投针试验不妥, 一方面学生对蒲丰试验很陌生, 陌生的同时还产生疑惑:为什么老师要把抛掷硬币的试验换掉?另一方面学生对该试验频数 (针与直线相交的次数) 的敏感度因陌生而大大逊色于抛掷硬币正面朝上的频数, 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探究的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2.“究”的过程中追求结论的单一化、程式化, 结论只能对不能错

一般来说, 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 只要学生不游离于探究活动外, 学生探究的结果往往是非标准、非常态的, 相互之间是会有差异的;有时会与教师预设或课本结论一致, 有时却会不一致, 甚至有的结论还会是错误的.但作为教师千万不可轻易放过这些错误, 因为错误也是一种生成, 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切不可以“方法繁琐、结论错误”等词一言以蔽之, 更不能干干脆脆地舍弃学生的思维结果.

当然, 探究不是一个大箩筐, 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可以往内扣、往里塞, 探究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于探究.在选择探究法时, 理应选择适宜于探究形态的教学内容.那种无视内容一味的探究只会导致探究法的形而上学化, 从而使探究法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五、教师的“析”与学生的“练”

1.例题仓促分析, 学生急促练习

笔者曾在一次高三教学调研中遇到一堂课, 教师匆忙讲了好几个例题 (大概是为了提高教学密度) , 也对例题的解法做了一些归类和梳理, 接着让学生练习, 教师叫了两名学生板演, 练习结果大出教师意外, 学生大都不会做, 复习效果大打折扣.事后这位教师很难过, 向我诉苦:“我都讲了好几遍了, 他们怎么还不会做?怎么回事啊?”该教师觉得很委屈, 自己讲得那么多、那么卖力, 可收效却甚微.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忽视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基本事实:教师的教也许是急躁的, 但学生的学恰恰是渐进的.也就是说, 教师在搬出一个又一个例题时, 我们可否想到学生思维的启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思考, 让他顺利完成与教师的思维无缝对接, 这样在教师例题分析的同时他的思维几乎是教师同步的, 完成一道例题的剖析等于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旅行, 这样的“析”与“练”才是有效的.

2.不细致分析学情, 主观臆断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在高一年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堂习题课中, 曾听到教师分析讲评一题 (以下是教学片断) .

题目:对任意的实数k, 圆C:x2+y2-6x-8y+12=0与直线l:kx-y-4k+3=0的位置关系是 ( ) .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与k的取值无关

[教师]:由直线l:kx-y-4k+3=0得k (x-4) -y+3=0, 这是一个交点直线系方程.由交点直线系可知直线恒过定点 (4, 3) .而圆方程可化为 (x-3) 2+ (y-4) 2=13, 显然圆心坐标为 (3, 4) , 定点与圆心的距离为22<13 (半径) ,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这个定点必在圆内.于是直线l与圆C恒相交, 选A.

[场景]:一听说老师来分析, 学生马上纷纷停笔, 中止自己的思维, 很认真地、很听话地聆听老师的讲解, 不时有学生会心点头, 表示听懂了老师的分析、老师的解法, 不时对老师的解法表示出欣赏、佩服之意.

笔者认为, 教师对例题的“析”是最终为学生的“练”服务的, 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如何做到契合学生已有或固有的认知技能水平, 例题剖析有无顺应学生认知趋势, 有无“析”到学生思维的核心深处, 这是作为我们教学先行者——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也是考量我们的教学智慧.上面是一堂高一的课, 在此我们无暇考虑解法是通法还是巧法的问题, 只是觉得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解析几何中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教师就用高技巧动作来完成例题的讲解, 这样的剖析流于形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刚刚处于表层, 就要求他使巧劲, 犹如一位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就要求他去赛自行车车技一样艰难.为此, 此例题宜用联立方程组消元法来讲解, 尽管此法显得繁琐, 但学生受初中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正迁移影响, 是一种通法, 易于他们接受, 更何妨此例题附有更多的样板意义, 且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是基于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

总之,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已成为当代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 但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 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 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 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课堂教学这个平台, 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知识共享的乐趣.为此, 我们应时时关注上述五个点, 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要素, 从而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1.

五关注 篇2

(二)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58-61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信息窗提供了各种垃圾处理的方式所占比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和8

和8

和18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填空。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设计意图】充分的知识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都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旧知识基础,探究新知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涉及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一个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个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个是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其中问题三是学生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涉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产生学习通分的必要性。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灵活性。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自主进入探究通分阶段,教师紧紧抓住“公分母”“最小公倍数”这些通分时的关键、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最后通过“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通分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

2.自主练习3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设计意图】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检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架好认知的桥梁。

二、基本练习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7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2.自主练习4(1)学生独立做,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基本练习不仅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深化了认识,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

进行了重组,通过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综合练习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8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2.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3.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完成,指生板演。

4.自主练习1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5.自主练习1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这些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综合性强,而且难度逐渐加大,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2-64页 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空气环保素材,学生把学到的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找出新知的生长点,这正是我们将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更加贴近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理解算理,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感受分母转化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感受、明晰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通过出题、做题、评价,既复习巩固新知识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地规范学生书写、结果不化简等不良习惯。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指生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思想作用,明确转化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汇报 ④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⑤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在家学习时间占,睡觉时间占。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5.在□里填上分数,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做题的规律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噪音污染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年教材

五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材以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呈现车辆密集的城市道路图及交通部门2006年对部分城市噪音的检测结果,为学生创设了“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统计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探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大家都很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噪声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环保问题,通过生活短片的导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学习新知。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2006年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件出示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谈话: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你想怎样解决?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1/2+1/10=(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之一相加通分后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进行自我优化。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

3.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找中间问题:重度污染的城市和无污染的城市一共占调查总数的多少。)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方案。(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红点和绿点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红点解决的是以分母分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绿点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降低难度为学生自主探索绿点问题搭建坡桥。

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1/2,交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同伴互助。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

(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的道理。

谈话:看了我们看到的和计算出的这些有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作为地球小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受噪音污染的城市比较多,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正在下降,降低噪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和学生有关环保的谈话,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升华认识。

三、总结计算顺序。

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计算过程,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严谨的表述结论。

四、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自主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其他未解决的问题。2.做自主练习的2、3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复习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创设了凸现数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三个情境:“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探索。

“我学会了吗?”进一步承接环保主题设置生活用水的各个调查数据,让学生在此情景中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导,全面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 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在情境图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了比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继续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3/5()5/7

7/11()7/12 3/4()9/16 4/15()7/30

2、填空。

3/5+5/6=()/30+()/()=()/()11/12-13/18 =()/36-()/36 =()/()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1/4+2/3=1+2/4+5=3/9=1/3()(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3)1-1/8+7/8=1-1=0

()(4)11/12-(1/12+1/6)=11/12-1/12+1/6=1()

4.计算。1/3+4/21+2/3 16/9-1/8-7/8 8/9-(2/9+4/11)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

(1)

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2)

(3/11-6/7+3/4)+(8/11+6/7-1/2)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爱护眼睛——统计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

惯。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1.独立思考。

师: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师: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师: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师: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师: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师: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

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师: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师: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2)班内交流。

2.课本第84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五关注 篇3

一、关注学生的读、悟、情,充分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婉的音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许多问题会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

五、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如《卡罗纳》一文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他人;《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让孩子们深深领悟到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科技单元将学生带进科技发达的领域里遨游,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童话故事载着学生深入童话世界,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写景散文更是让学生欣喜、激动,一次次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好与壮观,更加增强了爱祖国的热情,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之,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一节优秀的阅读课要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意识,关注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e】

关注五个环节,教好起步作文 篇4

三年级的习作练习是学生作文训练重要的起步阶段。起步作文教得得法,学生就乐于写作,起步作文学得扎实,学生就一生受益。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抓好五个环节,教好起步作文。

一、学好例文,模仿起步

没有人是天生的作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难事。如何将难事化为易事,让学生乐于写作,增强写作的信心,学好例文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模仿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次的作文如何写,明白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及要求,这样,学生学有范文,就能起好步,写好文。

苏教版教材每一次的作文练习前都给学生提供了一篇例文。这些例文大都是学生的作品,并由小作者们亲自誊写。在例文的后面还由编者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帮助学生思考:这篇例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先读读例文,再说说例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每一段由几句话组成,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清楚、具体的。在学生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强化本次例文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练习。

起步作文教学,由学习例文开始,三年级学生心中就有了示范,不再模糊不清,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强了信心。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教好例文。

在实践中,我们针对某次作文练习,可以精选、补充其他几篇例文,让学生学习。这些例文可以是学生的佳作选篇,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内容,可以是名家的经典片段。精选的例文既要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又要展示不同角度、不同语言特点的精彩,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防止学生习作的千篇一律。学生在多篇例文学习中,会开阔视野,张扬个性,走向创新。

二、列好提纲,心中有数

学习完例文,带领学生审题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材。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同学们选好材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先要教会学生列好提纲。

提纲是一篇文章的设计图,它反映的是谋篇布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开头,重点段如何写具体,如何结尾,如果这些内容让他们在作文草稿时完成,难度较大,会造成他们思维混乱。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列好提纲,做到心中有数,他们就不会产生因慌乱而害怕作文的心理。

列提纲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思考:文章分几个自然段来写,每段写什么,并教会学生把关键词写在提纲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开头主要采用直接陈述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开展了什么活动,在开头第一自然段时,需要我们直接交代清楚。重点段的描述需要具体而生动,这就需要学生们善于观察和及时记录,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写出来,如果人物众多,就要抓住主要人物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文章的结尾通常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会、希望等,它是对前面事情的总结、评价,是小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样,把所要写的内容理出一个头绪,排好顺序,分清主次。列提纲时,要求学生写得简单明白,但不能太笼统,要真正能在作文时起指引思路作用。

列好提纲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回头看,看看本次作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抓住哪些方面重点写、具体写,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对本次作文练习有整体地把握,做到不走题、不偏题。

三、快速成文,养成习惯

提到写作文,三年级学生大多会噘起小嘴,皱起眉毛,因为他们觉得作文太难了。他们有时一磨蹭就是半天,甚至一篇小作文也要拖上一天。因此,让学生快速成文并养成习惯非常重要。

学习完例文,在审题、选材并把作文提纲列好后,让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提纲快速成文,不得拖延,明确要求学生作文草稿完成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要求学生起草时要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思路的推进是敏捷的,笔头要尽可能跟上思路和运行,不使停顿,不使中断,以保持文章气势,前后贯通。学生在一次一次的作文练习中,按教师的要求快速成文,会提高思维速度,并养成良好的成文习惯。

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大,总有这个那个字不会写,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在完成草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先画个圆圈代替,遇到想不到合适的词时,也可画圆圈代替;如果有修改或删除等,一律不用橡皮擦,而是教学生用修改符号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习作思路保持连贯。在修改草稿阶段,师生再花上一定时间进行字、词、句、符号等的修改工作。

写草稿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教师一般不要说话,以免造成干扰,但教师要巡视作个别指导。

实践过程中,一开始,很多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写作节奏,他们总是犹豫,总是思考,总是握着笔不写,再后来,很多学生不再担心,他们敢于下笔,敢于写作,洋洋洒洒,20分钟内能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来。好的快速行文习惯,带给了学生们写作的自信。

四、同伴修改,相互学习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修改对于处于起步作文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修改文章的方式很多,自我修改、同伴修改、教师修改都可以。但同伴修改的方式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三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读的课外书还不是很多,他们对于自己写的作文草稿还不能很快地找出不足来。

在同伴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第一次修改内容,第二次修改段落,第三次修改词句,第四次消灭错别字,最后一次矫正标点。经过五次修改后的文章,质量肯定会显著提高。

同伴修改的好处特别多。学生在读别人的作文时,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学习。高于自己习作水平的佳作,正是学习欣赏的好时机,低于自己习作水平的文章,正是自己帮助修改、展示能力的最佳时机。在同伴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升,不知不觉中就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进行了强化。

同伴修改,强调的是真诚、细心。无论是谁的文章,都需要我们真诚对待,写得好的就画上波浪线,写得不好的就直接修改,修改好后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修改,这样修改后的好处在哪里。同伴修改过程中,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对于学生来说,同伴修改比教师修改更有效、更值得信赖。

五、佳作欣赏,激发乐趣

认真誊写的作文,经过教师的精心批改后,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作文练习过程。因为,教师的评语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能够有效达到评价、激励的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作文练习后,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花上工夫将学生们在作文练习中的好词好句、好的文章找出来,并将它们编辑好,特别是要在这些好词好句后加上小作者的姓名,在下一次作文前带领学生们进行欣赏。

欣赏时,可以先让小作者站起来大声朗读,再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内容好在哪里,然后让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篇好文,大家分享。那些文章被选录的小作家们,他们一定会从心底里溢出自豪感、幸福感,一定会激发这些小作家写作的乐趣和激情,也一定能够促进这些小作家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编辑时,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特别是那是中等偏下或是写作水平不佳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用心鼓励。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恰当,哪怕是一个词的运用准确,都要不加吝啬地在其他同学面前大加赞赏,这样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自信,也一定会带动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其实我一直都关注你五年级作文 篇5

小学六年过去了,我一直关注一个人。那天吵过一架之后就再不说话了,其实我一直都关注你。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你的笔弄丢了,老师让我们翻全班人的书包,结果在我的书包里翻出来那支笔。我知道肯定是别人故意放的。可是你下课后对我说:“我千想万想都没有想到是你偷的。”说完之后还和我打了起来,同学们立马把我们拉开。从这以后,我们谁都不和谁说话。

有一次,他早饭没吃。到学校来就和他的同桌抱怨。我听到了他和他同桌的对话,准备把书包里的面包给他吃,可是心里又想着:我一去给他送面包,他一定会以为这个面包会有毒,还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得十分不好。我也要有面子一点,于是,我把面包给他的同桌。还说:“千万不可以告诉他是我送的面包”。他同桌给他吃了面包。看着脸上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十分的开心。又有一天下了大雨,我看到他没有带伞,又想把他的同桌叫过来,和上次一样。他的同桌把我的`伞借给而他,他十分的开心,我也十分的开心。因为那一天下大雨,我没伞淋了雨回家,发了三天高烧。他的同桌来看望我说:“你也不要放不下自尊心了,总是这样瞒着不好,我下周一就告诉他”。我说:“千万不要告诉他。”

五关注 篇6

聆听专家的报告,参观、考察先进学校的做法是教师学习理论、改变观念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最佳途径。其一,听报告、参观考察只能是走马观花,听时、看时激动,觉得满有道理,但这种感觉难以在头脑中保留,难以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其二,我国基础教育面广校多,不可能每一位教师都能聆听专家的报告,都有机会参观先进学校。因此,理论引领,根本途径还是设法让教师认真钻研几本理论专著、教育经典。读书是教师的职业习惯,教师只有通过认真读书(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潜心与作者、专家对话,深刻领会其道理,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剖析、反思、总结、梳理,才能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外化”为教学行为。为使理论引领确有实效,学校的管理还是应在策划教师能读书钻研上多下功夫。

二、 常规管理重制度建设,轻具体实施

校本教研与培训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然而,不少学校校本研训在管理中存在着重制度、计划、方案建设,轻具体实施的误区。这个误区的存在,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上级的责任,因为上级检查评估就是看“纸质”材料,而不看过程和实际效果。学校只要建立了制度、计划、方案,加上一些临时加工的“产品”,就能在检查中受褒奖、评比中得高分。如此,重制度建设,轻具体落实也就应运而生,且茁壮成长。

三、 检查考核重表象数据,轻过程实质

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考核是推动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认真开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检查考核存在重表象数据,轻过程实质的现象,所以,其推动作用并未达到。校本研训要取得实质性效果,必须通过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来实现。因此,上级的检查考核应重在考查过程,不能只看表象数据。众所周知,表象数据是可以闭门造车的,更易“下载”“复制”。如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每年教师要填一份报告册,内容可谓完备。单看一人的报告册,似乎还可以,如果多看几人就会发现雷同,甚至校际之间也有雷同,再去网上浏览、翻看几份报刊,就明白了报告册部分内容的来路。填这样的报告册有何意义,能证明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果了吗?只能是表面上完成了任务。还有如教学检查,只看备课节数、作业次数,不看实质。这样的检查能了解到什么?对老师教学有什么促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作用?这种轻过程,重表象考核检查方式必然导致学校搞形式,在表面材料上做手脚,而不重视实际工作。

四、 研究内容重泛泛而谈,轻专题研讨

不少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确实在做,确实想通过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改服务。但由于对何为校本研训,如何开展校本研训了解不多,徒有“一颗红亮的心”,所以,研训目标不明,研训对象不清,研训方式不当,研训浮在表层,这就必然走入重泛泛而谈,轻专题研讨的误区。有研无读,有谈无写,反思无法深入,思想不能升华。表现为:有研训计划,但不科学、无体系,活动零零碎碎;有座谈研讨,但无目标、无专题,东拉西扯,不得要领;有课例研究,仅浮在备教说评表层,就课论课,不能深入,缺少后续跟踪;有集中培训,放录像、读材料,放完读完就完事;集体备课,有名无实;课题研究,有立项,无结果……更谈不上学科间整合,校际间联动,研究中创新。

五、 研训队伍重单打独斗,轻团队合作

五关注 篇7

以合同形式规避缴纳社保费义务

典型案例1:

1999年起王某即进入某建设工程公司工作, 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合同约定工程公司每月向王某支付300元社会保险补贴, 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 合同履行过程中王某因公受伤的医疗费由公司负担, 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王某自行解决。2003年9月, 王某因病住院, 共花费医疗费3万余元, 由于工程公司不予报销, 王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为劳动者及时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双方在合同中关于“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王某自行解决”等约定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无效。由于工程公司未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导致王某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责任应由工程公司承担, 故判决工程公司向王某支付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典型案例2:

郑某于2011年4月17日入职某商贸公司, 任职外勤业务员。双方签订了期限自2011年4月17日至2012年4月16日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书中第二十一条约定:郑某在北京市区服从岗位调动, 保险自上, 企业将应负担部分打入本人工资卡中。商贸公司另与郑某签订补充协议, 自动放弃不上保险的员工公司每月打卡480元。后郑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主张商贸公司未按协议约定支付社保费用, 要求商贸公司支付其于2011年4月至7月期间自行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计2189.32元。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以保证劳动者享受相关待遇的法定义务。本案中, 郑某在某商贸公司工作期间自行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共计2189.32元。某商贸公司主张已在发放给郑某的工资中包含有每月480元的社会保险补偿, 但某商贸公司未能提交充分证据材料证明已经实际履行劳动合同书中的每月支付郑某480元社保费用的义务, 故法院判定该公司支付郑某已经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共计2189.32元。

法官提示:

明确社会保险属强制性规定, 现金支付保险补助的约定无效。

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是一项宪法权利, 而社会保险是公民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最主要的一种途径。《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伴随《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 相关制度更为明确。根据法律规定, 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逃避。但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 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缴费义务, 强迫劳动者签订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同意书, 有的用人单位还在工资构成中加上“社保补助”一项, 以给其违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一旦发生争议, 用人单位往往就会主张, 由于劳动者自己同意不上保险, 而且单位已经支付劳动者社保补助了, 所以, 不应再赔偿劳动者的相关损失。

用人单位的辩解听似有理, 但实际上, 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 用人单位妄图通过约定的方式来剥夺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是违法的。《社会保险法》从立法上明确了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权利是一项绝对权利,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用, 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即便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真实合意也不能规避这一强行的法律规定, 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确立了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就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社会保险的项目、保险费缴纳的方式和标准、保险待遇的内容和标准等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相关手续。因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而导致劳动者遭受损失的, 用人单位应予赔偿。因此, 类似“王某自行缴纳社会保险”、“因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王某自行解决”、“保险自上”等约定应属无效。在有些情况下, 即使用人单位支付了所谓的社保补助, 但这种补助远远不能弥补劳动者将要遭受的损失。用人单位规避缴费义务的上述做法确实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 但在无形之中却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法官同时提醒劳动者, 千万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接受用人单位支付的现金形式的社会保险补助, 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在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一个完整体系, 能够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享受相关待遇, 且各项待遇都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 而所谓的社保补助, 是远不能抵御上述风险的。如果用人单位企图以合同形式规避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 劳动者应当及时向相关社会保险机构反映, 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补缴。在有些情况下, 如果劳动者已经自行缴纳社保费用的, 也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应当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缴费。

法官同时提醒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签订的以社会保险补助代替缴纳社会保险的约定是无效的, 不能企图通过这种方法规避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 一旦争议发生, 单位不仅要为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报销医疗费等, 造成双份经济支出, 还有可能被有关行政部门追缴滞纳金和罚款,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侵害农民工合法社保权益

典型案例1:

伏某系外埠农业户口。2002年6月25日, 伏某入职某餐饮公司, 任厨师, 月工资1500元。某餐饮公司以伏某系农业户口为由, 未给伏某缴纳养老保险。2011年5月25日, 伏某因家中有事, 主动停止工作并办理了离职手续。后伏某了解到, 享受社会保险是其正当的权益, 在与单位协商未果后, 伏某依法提起仲裁和诉讼。

法院认为: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的规定, 自2010年1月起, 用人单位可以为农民工补缴养老保险, 故某餐饮公司应依据《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第十五条以及《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负担2002年6月25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未为伏某缴纳养老保险的补偿金, 据此, 判决某餐饮公司支付伏某2002年6月20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未缴纳养老保险的补偿金1万余元。

典型案例2:

吴某为农业户口, 于2008年5月7日到某电力技术公司备货打包组工作, 月工资为1100元。某电力技术公司未给吴某缴纳社会保险。2009年11月12日, 吴某患乳腺癌住院手术及化疗, 支出医疗费43784.06元。因某电力技术公司不予报销医疗费, 吴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因某电力技术公司未给吴某缴纳医疗保险, 吴某要求某电力技术公司支付其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无不当, 经审核, 吴某医疗费43784.06元中符合报销金额的为34642.79元, 故某电力技术公司应支付吴某医疗费34 642.79元。

法官提示: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没有身份差别, 应当与城镇职工一样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权益。

据统计,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超过1.4亿, 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超过7000万。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情况较为复杂, 有的有较为固定的就业岗位, 有的辗转于不同城镇, 还有的农闲时出来打工, 农忙时又回家务农, 流动性较强, 因此,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维权意识相对欠缺, 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主张农民有土地保障, 不存在失业问题, 与城镇职工不一样, 就不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或者少缴社会保险, 这严重侵害农民工合法的社会保险权益。尤其是在工伤保险领域,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煤矿等劳动风险较大的行业, 如果没有工伤保险的保障,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农民工往往得不到及时医疗和救助, 处境十分艰难。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一起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都提供了劳动, 应当享受同一标准体系下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不能因户籍不同而适用不同标准。职工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缴费、国家补助的保障性制度, 直接关系到职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时能否从社会保险制度中得到物质帮助, 是职工的一项重要福利待遇, 如果仅因为职工的户籍是农村而将其排除在外, 有违起码的公平。因此,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在附则中专门规定, 明确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应当作为职工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与职业相关联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中。法官提示,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没有身份差别, 应当与城镇职工一样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权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 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而用人单位也应当积极主动适应法律的要求, 承担起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依法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那些企图以"农民"身份设置障碍, 侵害农民工合法社会保险权益的用人单位, 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滥用劳务派遣, 逃避社保缴费义务

典型案例:

刘某系农业户口, 于2001年6月到某物业公司工作。2007年10月15日, 在某物业公司要求下, 刘某与某劳务派遣中心签订了劳动合同, 合同期限自2007年10月15日起至2008年6月30日止。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 某劳务派遣中心派遣刘某到某物业公司从事保洁工作, 刘某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均未发生变化。由于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均未给刘某办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刘某在离职后提起仲裁和诉讼, 要求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赔偿其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法院认为:刘某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始终未发生变化, 无论用人单位主体如何发生变化, 其所从事的保洁工作未发生中断。基于上述情况, 法院对于某物业公司提出的刘某主张权利已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意见不予采纳。刘某系农民工, 《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规定, 农民合同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 符合规定的可以享受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农民合同制职工因用人单位未参加社会保险或未足额缴纳养老、失业保险费, 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和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待遇的, 用人单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偿。现某物业公司、某劳务派遣中心未为刘某缴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依据上述规定某物业公司应向刘某支付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期间的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及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某劳务派遣中心应向刘某支付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的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及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某物业公司应对某劳务派遣中心的给付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法官提示:

劳务派遣单位未履行法定社保费缴纳义务, 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所谓劳务派遣, 是指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实际用工需要, 招聘合格人员, 并将所聘人员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用工方式, 其特点是“招人不用人”、“用人不招人”。在这种用工形式下,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支付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保费用的义务, 但劳动者不向劳务派遣单位提供劳动;劳动者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 但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无劳动关系。劳务派遣用工的初衷是为了实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促进就业的目的;但在实践中, 劳务派遣有被滥用的趋势, 正不知不觉演变成个别企业逃避责任、转嫁风险的手段。

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的就是“逆向劳务派遣”。在正常的劳务派遣中, 应该是劳动者与派遣单位先签订劳动合同, 成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员工, 因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是《劳动合同法》所称用人单位, 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全部义务, 包括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缴费, 然后再被派到实际用人单位工作。而在“逆向劳务派遣”中, 劳动者已经在用工企业上班, 与用工企业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 但是用工企业却强迫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转嫁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上述案例就是一起典型的“逆向劳务派遣”。我们看到, 通过“逆向劳务派遣”, 某物业公司甚至企图以时效为由逃避其之前的缴纳社保费义务。

法官在此提醒劳动者, 在入职之前要明确用工形式, 了解劳务派遣的法律意义, 慎重选择劳务派遣公司, 依法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法官同时也提醒劳务派遣单位, 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用工单位应当督促劳务派遣单位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 否则将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连带赔偿责任。

除了上面谈到的“逆向劳务派遣”, 在审判实践中, 很多劳务派遣纠纷背后还存在异地派遣问题。由于现在我国的各项社会保险还没有完全实现全国统筹, 各地缴费的基数、费率等也存在差距, 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就钻空子, 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在当地招收并派遣职工, 却通过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与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 并为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参保, 以此来达到减少参保费用的目的。异地派遣带来的异地参保, 不仅存在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 在工伤保险领域, 还会面临工伤救治、工伤认定、工伤待遇索赔等程序方面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职工发生工伤时,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但是在异地劳务派遣关系中, 职工发生工伤后能够最先控制险情、将职工送往医院救治的只有用工单位, 不可能等待劳务派遣单位来处理。发生工伤事故后, 如果劳务派遣单位不为工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 劳务派遣工就必须到参保统筹地区去申请认定工伤, 这对于已经受到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工来说十分困难。上述问题希望相关管理部门予以关注。

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损害职工社保权益

典型案例:

王某为某设备公司职工。2011年1月3日, 王某受某设备公司委托到外地检修设备, 同年1月5日, 王某在返京途中发生交通事故。2011年6月23日,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 王某所受伤害为工伤。2011年7月1日,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 王某所受伤害已达到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九级。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 某设备公司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 2010年月平均缴费基数为2385元, 2011年月平均缴费基数为2471.5元。王某主张, 某设备公司为其缴纳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其实际工资数额, 要求某设备公司支付其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差额27000元。

法院认为:因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足额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 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损失的, 用人单位应当赔偿因此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现某设备公司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王某的实际工资数额, 如王某符合申领工伤保险基金的条件, 王某能申领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数额低于其应得数额, 故对王某要求某设备公司支付其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保险待遇差额的诉讼请求, 其合理部分, 法院予以支持。根据王某提交的2010年1月至同年11月工资表及2011年4月30日收条, 法院核算王某2010年月平均工资为3094.96元, 而按王某的现缴费基数, 王某所受工伤能正常申领工伤保险基金, 其本人工资标准应按2521元计算, 故设备公司应支付王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保险待遇差额部分5165.64元。

法官提示:

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损害职工社保权益的, 用人单位应当进行赔偿。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缴费义务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承担;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缴费义务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但在审判实践中, 我们发现, 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也按法律规定的险种给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费, 但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仍然损害了职工合法的社保权益。比如, 根据相关规定,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目前, 社会统筹养老金标准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1年发给1%。因此, 如果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将导致职工在退休之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低于其应得数额。又如, 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的职工在因工致残后, 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目前,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级别的不同, 分别为7~27个月的职工本人工资, 因此, 如果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将导致职工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低于应得数额。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用人单位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往往采取比较隐蔽的手段, 比如, 用人单位将职工工资结构设置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 在缴存社会保险时只按照基本工资计算缴纳;又如, 有的用人单位通过银行卡和现金两种形式分别发放月工资, 在缴纳社会保险费时, 仅以打卡支付的工资部分计算缴费基数;再如, 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提供相当数额的发票来报销用以充抵工资;还有的用人单位则将劳动者的工资发放至其亲属或其他多人银行卡账号下。凡此种种, 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企业成本是降低了, 但却因此损害了职工的合法社保权益。

在此, 我们建议,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社保权益,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就工资数额及发放方式与用人单位进行明确约定, 尽量约定通过银行转账等有明确支付记录的方式支付工资报酬。在单位通过现金方式发放工资的情形下则应当注意证据的收集和留存, 尽量保留有单位盖章或负责人签字确认的工资收发凭据, 拒绝通过向他人银行卡转账的方式接受工资, 避免在发生争议后无法举证的困境。拒绝发票折抵、向他人转帐等违反财税政策的做法。在用人单位随意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未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下, 劳动者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造成损失的, 劳动者还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漠视女职工特殊权益, 拒不缴纳女职工生育保险费

典型案例:

刘某于2005年10月入职某会计师事务所, 每月工资标准为6700元。某会计师事务所未为刘某缴纳生育保险费。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16日期间, 某会计师事务所以刘某休产假未上班为由按照每月3480元标准发放刘某工资。刘某主张某会计师事务所应为其报销2008年5月至11月期间生育费3800元、产前检查费1400元, 并补发产假期间4.5个月被扣发的工资。因双方协商未果, 刘某提起仲裁及诉讼。

法院认为:在刘某休产假期间, 某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每月3480标准发放其工资违反法律规定, 某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照刘某的原有工资标准每月6700元补发其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16日期间的工资14490元。刘某在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因生育而产生费用, 某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为刘某报销符合社保报销标准的生育费、产前检查费共计3996.4元。

法官提示:

用人单位应当积极承担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女职工生育期间的保障问题。《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 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 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生育的医疗费用, 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 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 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

但在审判实践中, 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漠视女职工特殊权益, 侵害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权益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有的用人单位拒不缴纳女职工生育保险费, 有的用人单位故意降低缴费基数, 有的用人单位以女职工生育期间未上班为由只发放生活费, 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截留社保基金支付给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待遇。而从女职工的角度看, 有的属于农村户口, 流动性强, 在城里没有固定住所, 多会选择回到原籍生育;有的为了维系日后的劳动关系, 对用人单位剥夺女职工生育待遇的违法行为忍气吞声;还有的女职工法律知识、维权意识相对欠缺, 认为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某些用人单位的“嚣张”气焰。

五关注 篇8

辽宁锦州的徐庆凯, 一直在外给人当厨师。后来想自己创业, 便在网上查看。看很多加盟网站做得很漂亮,话语说得相当诱人,不是说让你赚大钱,便是说自己的规模多大多大。但一详细考察,便看出了破绽:说东说西,就是看不到自身有几个实体店,也看不到厂房多大,设备如何, 更看不到学员究竟在什么环境里学习技术。而厚德福网站则不然,所有的硬件全都一目了然———

68个品种 ,16家直营店 , 都有门面照片。

300多平方米的厂房 : 更衣室、缓 化间、生货间、灌制间、蒸煮间、晾晒间 、成品间、烤羊 腿室、化验 间 ,还有能烤300斤香肠的大烤炉。

800多平方米 的办公楼———免 费吃住的食堂、宿舍、网络部、办公室等,可谓实力强劲。尤其还能通过视频,看到学员在车间里学习的真实过程。犹如亲临。这些自然可信的展示,使他毫不犹豫地来到长春加盟了。学完后他准备在阜新开业。

多地考察都心存疑虑到厚德福一看全放心

邯郸大名县的张玉明, 一直在企业上班,但工资不高。期间干过多种买卖,还开过出租车。后来决定搞熟食。为确保找到真实可靠企业, 到过多地考察 ,如北京、合肥、郑州 ……有的品种 单一 ,有的价格太贵,还不教配方,更有的无厂无店,就是在一间教室里教。后来在网上看见厚德福,感到是正经的企业。多家实体店,大厂房,品种多,还有啥不可信的? 到长春一看,和网上说的丝毫不差,自然欣然加盟。

伤腿带钢板走路蹒跚从唐山艰难来到厚德福

唐山滦县的王刚 ,去年由于工伤, 右腿粉碎性骨折,现在还有钢板在里面,平时拄拐。他做过厨师,对熟食很感兴趣。他对厚德福关注多年,一直想来。出现工伤事故后,在家休养,有了闲工夫,便燃起了来厚德福的多年愿望。由于体质胖,加之腿伤还没痊愈, 走路相当困难。只是由于创业心切,不顾这些,从唐山一瘸一拐地艰难来到长春厚德福。看到厚德福的店面,厂房,热情的师傅,和心目中的印象没啥两样,自然高兴地加盟了。

2009年学了烤羊腿今年来了全学

内蒙吉宁的张春银, 家有260亩地草原,300多头羊,几十只牛。2009年在厚德福学习烤羊腿, 后在县里开个小饭店,主菜是烤羊腿 ,配以十几个 凉拌菜 ,后来感到饭店杂事太多, 不如开个熟食店麻烦少, 就于今年6月底又过来学习酱肉的全部项目。

开始只想学几样一考察都有特色便加盟了

沈阳市皇姑 区的贾学 文以前做 过抻面,后在铜门厂打工。近来自己想当老板, 开个面馆,加几个酱菜。为此,只想学几个项目。到长春考察,看看店里的产品那么多样 ,个个做型饱 满 ,色泽鲜艳 ,尝尝, 味道确实不错, 便临时改变了主意,交了6800元,全学了。

在《现代营销》上关注五年今年特来厚德福学习

山东德州宁津县的崔志勇, 父母种地,他在外打工。期间做过服装生意,因为市场多变,赔了。五年前在《现代营销》杂志就了解了厚德福,几年来,明显看到报道的内容 是厚德福不 断发展壮大 ,不像有的企业, 做个一年半载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感到还是得自己当老板,干点有技术含量的生意, 便想起了值得信赖的厚德福。

厂址:长春市绿园区长白公路零公里厚德福食品公司

网址:w w w .holdfoods.cn (含加盟视频)

E-mail:holdfoods@vip.qq.com

厚德福官方微信平台二维码

联系电话:0431-87921263

五关注 篇9

课程定位是发挥课程功能的出发点, 在目标引领内容的指导下, 教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 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核心问题, 挖掘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此, 以发展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路, 可以让教材内容发挥最大化的价值功能。这样的教学设计视角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实践教学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笔者就结合2013年浙江省五城区的体育教研活动, 一起分享教学理念上的启发。

1.教学理念先行, 探讨教学设计新思路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设计思路, 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来呈现课堂教学, 目的是为了探讨课堂教学多元途径, 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如, 本次五城区体育教研活动, 深入研究体育教学顶层设计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通过篮球传接球和肩肘倒立的两个教材内容片段的研讨, 分别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正如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所说:“在本次活动中, 呈现出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是经验为先, 感受体验式。如, 以江干区陈老师《肩肘倒立》和南湖区孙老师《胸前双手传接球》的课为代表;另一种则是知识为先, 如, 另外四节课是以传授肩肘倒立、胸前双手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入手,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 学生不断练习、纠正动作等方式进行, 是一种以认知规格式为代表的传统型课堂模式。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呈现方式, 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再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 围绕技术动作所具备能力发展的角度入手的, 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体验技术动作, 再过渡到技术动作学习的层面。导致呈现这两种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的原因在于对《课标》的不同理解。这两种呈现方式, 给一线体育教师带来课堂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 我们要正确把握《课标》要求, 它是处理教材和教学呈现方式的前提。把《课标》与教材内容对接、与实践课堂教学相结合。总之, 深入研究细化《课标》内涵, 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拓展教学视野、增加课堂教学厚度。

2.单元构建新维度赋予教学新途径

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结构, 突出“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单元的构建模式是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思维角度、方式和方法, 而并非是将单元教学的构建维度固定在一个模式里面。本次五城区的教研活动, 给笔者带来的单元构建模式的启发,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单元教学, 如, 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角度来要求教学目标达成。基于此, 本次教研活动采用同教材内容不同单元教学研讨, 意图在于启发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 可以从《课标》的角度去理解体能、技术、运用三个单元教学构建, 根据这三个维度单元构建上课课时比例关系, 如, 水平二阶段, 可以是技术 (小) 、体能 (大) 、运用 (中) , 水平三阶段是技术 (中) 、体能 (小) 、运用 (大) 。就具体课时教学时, 还应该综合考虑具体情况而去把握比例。如, 水平二, 四年级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通过多种变化路线, 进行传接球的练习, 不断激发练习积极性, 突出发展体能的价值。又如, 水平三, 江干区《肩肘倒立》, 以搭房游戏与组合练习的形式, 让学生运用肩肘倒立技术动作, 强化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因此, 从单元构建的角度来看, 单元建构是为了实现学生运动能力的更好发展。《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线, 以体能发展为核心, 以应用为最终追求为目标, 突显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以技能学习为载体, 实现课堂教学增值

体育能力是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基础, 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将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统一于体育活动练习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增值。笔者结合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探讨课堂教学的增值效果。

1.教学目标延伸有层次性

《课标》提出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路。如, 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 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节课, 凸显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 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教学意图。是对目标引领内容的内化, 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增值。两节课中,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通过不同规则的搭建房子游戏和不断在变化移动中进行传接球的趣味游戏, 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学中, 教师强化学生不断尝试运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各种各样的练习与游戏, 引导学生身心进入体育练习之中, 有层次的提高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方式的引导, 让教学目标增值具有层次性, 逐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内容选择有多样性

在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的理念引领下, 教学内容的选择变得多样而全面。可以从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从体能、技术、运用的角度构思具体练习内容、方法等等。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候, 体现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跳出动作教能力的思路, 如, 准备活动采用改编版的“石头剪刀布”游戏, 在基本部分中采用搭房游戏以及组合练习等等, 从不同形态倒立游戏导入, 又通过空中不同姿势的倒立变化游戏和非规范的倒立支撑练习来发展学生肢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教师又通过简单的动作组合练习, 从运用的角度, 进一步体现教学内容的增值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 充分挖掘组合动作的练习价值。总之, 教学内容增值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更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学评价方式有多元性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要素。传统教学评价关注是技术动作结果的标准程度。技术动作仅仅是一种承载发展体育能力的一种载体, 不能以掌握动作技术与否做为评价目标的唯一标准, 要打破动作标准评价思维, 寻找技术动作背后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 笔者就思考可以通过非规范化的倒立动作, 来评价不同学生的协调、控制能力, 引导教师去关注教学过程的评价, 不同的动作质量反应出学生不同时间段的体育能力发展水平, 如, 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教师以从学生的移动速度、方向判断和时机把握的角度去评价学习效果。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受到很多启发, 评价更加关注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评价的多元性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教学增值空间。

三、聚焦能力发展为核心, 关注课堂教学增值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重技术, 轻能力”的现状, 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 不仅仅停留教教材和技术本身的角度层面, 更应该从教材功能与价值的维度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应该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能力发展之间关系, 以教材功能与价值学习为导向, 以技能学习为载体,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积极探索以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不断增加课堂教学的价值。

1.体能与技能的相互渗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动技能学习是学生进行一切身体活动的基本载体, 是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着力点。《课标》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 安排一定的时间, 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体能”。如, 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课中, 教师依据《课标》运动技能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即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 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传授传接球技能方法、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开门与关门”等练习, 突出技能练习为载体, 同时又有效发展体能。又如, 在移动传接球过程中, 教师安排原地运球接传球、前后移动传接、左右移动传接、二对二面对面跑位传接、二对二前后交替跑位传接、四人二球交叉跑位传接等练习, 多种形式的跑动、传接球方向的变化, 不仅体验了动作技能, 而且还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把各种身体素质练习融入传接球技术练习之中, 充分地让体能与技能得到和谐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技能运用与组合游戏的融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 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初中阶段, 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要把握以能力为先、技术在后的教学思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 发展学生的粗略技术应用能力是最合适的时机, 不能为了技术学习而教技术, 应该把技术与游戏进行有效的融合, 不仅促进学生技术应用拓展能力, 而且还为今后技能学习储备了多元能力。如, 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 在技能目标达成中体现技术“无痕”, 在技能教学中体现了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思路。又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在基本部分环节中, 由搭房子游戏引入, 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练习, 增量练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又通过搭建矮楼房到搭建高楼的难度逐步递进游戏, 自然而然就到达了翻臀露背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知臀部用力上翻的时的本体感觉, 搭建独立小楼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翻臀露背动作, 通过拍手检验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控制肢体, 翻臀之后做到双膝过头, 让腿在空中停留。总之, 在搭建房子游戏过程中融合了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储备学习, 真正体现出技能目标学习的“无痕”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材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课标》指出:“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教教材和教技术动作的角度出发, 而应该更注重是用教材去教内容, 用教材价值与功能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节课, 在教学设计中都明显体现出“用教材教内容, 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教材学习为载体, 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思路。这两节课中, 充分把握教材功能与价值, 渗透组合练习的设计意图、渗透技能应用的教学思维、渗透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等。又如, 江干区《肩肘倒立》课中设计组合动作, 即前滚翻接肩肘倒立, 在第一课时出现, 虽然存在的争议观点, 但是笔者认为组合练习的设计意图, 是基于发展学生学习本教材内容后的运用与锻炼能力和能力发展多元的角度考虑, 这样设计意图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如, 基于能力发展角度设计组合练习中如何呈现出学习能力的储备价值, 在单元教学中组合练习设计如何把握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等等, 留给我们一线教师更多值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上一篇:养老的「艺术」下一篇: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