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

2024-05-27

关注人(精选12篇)

关注人 篇1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这一切喜人的成果, 无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然而当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股经济洪流无处不在的时候, 我们也许会感受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因为它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 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智则中国智”教书育人是我心之所系,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在变, 在变得功利化。例如农村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 中国古代就提出“老有所养, 幼有所依”但现在许多农村父母迫于生计, 远走他乡据调查发现农村许多孩子都是“寄养”, 有些父母在外务工多年, 甚至不请楚自己孩子就读于哪一年级。或许就是因为疏于管理, 缺乏亲情而导致孩子冷漠、孤独、自私。在此不可否认父母们加入到农民工的洪流中, 为中国的GDP的增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与发展经济是相一致的, 可我国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人才强国的战略;自主创新的战略。这一系列的战略的提出都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不能认同中国的农民工富了自己却穷了孩子的短视行为。假如我们只放眼今天的光艳而忽视或漠视未来, 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所谓今日所得, 他日必要加倍奉还。人人都说孩子思想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 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有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悄悄地谈论家资, 为什么?只能说明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了, 是经济在不断影响着教育, 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化人, 培育人, 有人说教师很神圣, 就将其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 它能塑造人, 能够改变人, 那么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究竟想培养、塑造出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深思后, 我的回答是:拒绝功利, 关注人本身。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不仅是个体之人, 还是群体之人, 社会之人, 自然之人, 人是有思想的, 拥有高等智慧复杂情感的。那么, 我们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情感, 在教育中多一些诗意, 让学生充分享受诗一样的优美意境, 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静观今天的教育会发现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 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当在幼小的脸上挂起一幅沉重的镜架时, 至少己说明学习已无乐趣可言, 仿佛那句“于教于乐”己成为神话, 我们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工具, 不要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目的, 让学生老师如释重负, 轻装上阵, 那是何等的洒脱与快乐, 假如让师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可能会诗意大发, 从笔尖流淌出千古佳句。可悲可叹!今天的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人会写诗, 这反映出今天的教育没有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 学生的想像幻想的空间和能力越来越小,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当我们没有了“奇思妙想”, 我们或许就少了一些创新的能力, 少了一些创新的产品, 我们的科技会滞后, 呼吁社会给教育更宽广的空间, 给学生更复杂的人生体验吧, 因为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 如果没有了感情的体验, 也许就会冷漠;没有感受过怜悯, 也许就不会有强烈的同情心;没有畏惧, 也许就会危害社会, 不敬重法律;没有友善, 也许就会变得狭隘, 自私, 没有对苦难的体验, 也许就不懂得珍惜, 没有忧患, 或许就缺乏奋发精神。

总之, 我认为教育应该俯仰万象, 体悟人生, 张扬个性, 启迪心智, 铸造健全的人格, 提升生命的价值, 我们必须在教育中唤醒人性的觉醒, 拒绝功利, 关注人本身, 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人。

近几年来, 接踵而至的灾难在人们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丝阴影。面对大自然, 面对宇宙, 人类是何等的渺小, 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当我们在地震的废墟中寻找生还者的时候, 心中是多么的悲凉与恐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既过了。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深刻地领悟到:“活着真好”。只要能够在灾难中活下来, 就是一种幸运。时间一天天的过去, 人们能否再次想起往昔的伤痛?新闻报道频频出现:“毒奶粉”“毒大米”“染色馒头”“瘦肉精”“黑豆芽”……林林种种, 所有的这些“杰作”, 让我们看着光鲜, 吃着害怕, 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一次次地用铁的事实证明了道德缺失, 人心可怖, 没想到我们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们的行为是如此的疯狂, 如此的不记后果, 我们在自然灾难之后, 都纷纷伸出援手, 而在灾难之后却又人为地制造着灾难。我反思着这种慌唐的举动, 与其救人, 不如自救, 建之诚信, 善待生者, 视他人之生命如自己的生命, 视他人健康如自己健康该多好。

我常常在想那句话——“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其中意义深刻。我们的教育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学校实行封闭式的教学, 学生有老师的全天的呵护, 然而家长对孩子关心了多少?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学生, 或许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仅仅是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和新衣服、钞票, 几年后当孩子长高了, 用那近乎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时候, 父母们可曾感到一陈心酸?

佛说:“今天种下善因, 他日必得善果。”那么我在此呼吁请停下那匆匆的脚步, 用更多的时间关心下一代, 因为他们是个学生, 更是个孩子, 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心灵的交流。

如果我们忽略对下一代的培养, 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财富上, 势必会助长人的贪欲。欲望是个无底洞, 永无止境, 那么人生的乐趣在哪里?我们辛苦赚钱, 又大把花钱, 匆忙之中, 忽略了友情, 亲情, 牺牲了太多的东西, 换来的幸福在哪里?最近有报道称两位北大教师放弃了一切, 收拾行囊, 带着孩子在深山中隐居十多年, 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他们追求内心灵明, 近朴归真, 自得其乐, 这是当今的陶渊明, 令人实在感佩万分。当然, 在此我并非追崇他们, 还是希望我们深刻反思, 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人说我们处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时代, 不再象过去那样缺衣少食, 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会发现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赤字, 可以想象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穷是多么的不协调。回顾新中国建立初的那段时光, 人们精神饱满, 斗志昂扬, 而如今恰恰相反, 可见, 物质的匮乏尚可忍受, 而精神的贫穷空虚将后患无穷。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在于其整体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例如, 世博会召开, 让世界人看到了发展的中国腾飞的中国。但也有人质疑, 中国能够真正领先世界吗?穿梭于世博园的各大展馆中看到的是开放与进步, 然而缺少一种人文环境, 相信大家有同样的感受——无论城市多漂亮, 楼房多高, 多现代, 缺少人的文明, 让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假如人们抛却真、善、美, 毫无顾忌地去追求功利, 将使我们人类变得无耻, 甚至凶残。

我在工作之余, 常常阅读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 读罢之后就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书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现代教育中, 通常会教学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多科目, 而忽视了文史教育。既便是学习, 许多都是老师研究试题, 学生应付考试, 不考的不学, 学习为考试服务, 而不是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 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很多, 厌学的学生很多, 学生学习无趣, 空虚机械。而古代一些典籍于小事之中, 讲述大道理, 循循善诱, 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认识, 这也反映出了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趋向功利化, 让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做题, 写作业, 过多的看重学习的效果, 而忽视了人的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忽视了对做人的培养, 仿佛十八般武艺全配套, 而最基础的东西却被删除掉了。翻阅启蒙读本《弟子规》, 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古代的教育是培养人健康的思想和规范的,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习惯, 并明确指出如何做才能是好的行为和习惯。于教于乐, 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的行为中, 就建立了一种标准。这些不是考试的内容, 但却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学生将会终生受益。

最后, 但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人们更加单纯, 拒绝功利, 去掉浮燥, 还原人最本质的精神需求, 弘扬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人 篇2

谁都有关注的人,我也不例外。我关注的人很多,比如: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的偶像等等,可是我最关注的人却是他们??那些在祖庙路上乞讨的小孩。

那是一个下午,妈妈和我去佛山图书馆买书。在祖庙路一带,我见到好多小孩在乞讨,他们大的十来岁,小的只有五、六岁,有男孩也有女孩,只见他们每人手拿一个小饭盆,在向过往的行人乞讨。有的行人见到他们,想要赶快跑开,却被乞讨的小孩一路追上来,用抱腿、拉扯衣服、在地上耍赖哀求等手段百般纠缠,直到路人给钱为止。

我问妈妈:“这些小孩为什么不读书,而要在街上乞讨呢?”妈妈说:“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好吃懒做,让孩子去讨钱来维持生活;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给坏人骗了,逼着他们去讨钱,如果讨不到钱,坏人就会打他们。”

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这些孩子可怜极了!他们这个年龄,本应该坐在教室里学知识的呀,这么小的.年纪,本应该受到父母的宠爱,可他们现在却要漂流异乡,而且从小就要学会靠别人的施舍来生活。

如果这些小孩是受父母指使的,那这样的父母也太狠心了,不但不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和养育孩子,反而靠未成年的孩子去乞讨来生活,他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心哪里去了?

如果这些小孩是被坏人所骗,那警察叔叔们真的应该救救这些孩子,把那些坏人捉拿归案。

“关注人”的变革 篇3

本文试从电视媒体特性与语言的演革入手,对电视“关注人”的这一变化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上作一分析。

电视媒体语言的演革与电视的特性功能

作为“媒介影像艺术”的当家人——电影电视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是电影电视语言不断更替、创新的历史。所以,对于“媒介语言”的研究,是我们整个电视媒介艺术发展研究工作的起点。

古今中外,电影理论界和创作界各流派的纷争,如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表现派以及巴赞、克拉考尔为代表的再现派的纷争,都是基本围绕着电影的特性展开的。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章,被收集成册,书名叫《电影是什么?》,而德国的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电影的本性》。巴赞的再现派(被称为“纪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电影艺术对自然的逼真的反映;而出发点是强调了电影的工具——摄影机、材料——感光片给电影带来的基本特性:即电影特别擅长于记录和揭示具体的现实。根据这种电影观,在实践中就引出了“长镜头”和“大景深镜头”的拍摄法,尽量用实景,启用非职业演员,用无技巧剪接代替技巧画面转场等创作方法和技巧。而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表现派,他们强调蒙太奇在表现方面的作用,强调镜头组接在体现人们的理性世界、表达人们的主观意念或对客观世界的解释等方面的作用,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视的关注:由关注事件到关注生活流程

电视媒介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现在和发展,发展的眼光是从过去到未来。确切地讲,发展即是历史。而电视最终的关注还在于人,因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毕竟也只能是人的历史。因此,所谓历史事实,最终都不过是人的具体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在众多电影创作和电视纪实作品中,人,不仅成为我们近视风雨人生里程中滚滚红尘的历史之镜,同时,也成为历史长河中或惊天动地或委婉动人的大小事件的主体和载体。

虽然“跟随再跟随”的跟拍技术一度成为以“跟踪记录”来结构全片的创作方法,但电视创作者的过程意识在中国荧屏上的全面复苏还表现在对于“原汤原汁”的生活原生态和事件流程的捕捉和展示上。例如1993年前后《东方时空》的“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和“纪实性新闻节目”的出现。在创作上表现即利用电视技术手段(摄像机及拍摄技术),原原本本地把生活具象和事件过程还原出来,以达到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一体的而不是形声分离的生活和事件的真实。根据现代影视理论主要的两大流派:非理性的意识流和回归自然的生活流,“原汤原汁”地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原生态的手法虽然很贴近自然和受众,但却很容易让把握不好的创作者不慎走入不加选择的自然主义的误区。“原汤原汁”经过考验,事实说明:反映生存状态和事件流程的“回归自然法”还是需要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思想升华的,不过一切到有匠心,只是看不到技巧罢了。

电视对“人”的关注:关注人、关注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

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屏幕对“生存状态中的人和事件流程中的人”的关注仅仅局限在表象,我们讲述了事实及流程状态本身,但所给的信息量却极其有限,内核的东西有待挖掘。如同墙上的年历随岁月撕去一页又一页,“关注生存状态”的这个电视和社会历史阶段即将走进新一轮的起点,或者说被中国电视荧屏培养起来的电视观众们已不再满足于展示式的诉说方式。伴随着纪实节目对关注主体——“事件与生存状态”——到“历史与现状事件中的人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关注——中国荧屏上的表现主体逐渐转移到立体的“人”身上来了。这个“人”的定义比较宽泛,有伟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有普通人:普通工人、普通农民,从他们身上,我们透视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当然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伟人亦是普通人或曾经是普通人;这里还包括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事实上,电视屏幕上的变化不仅在于让人看到人,还在于让人看清人。随着创作主体和创作叙事语言法则的变革、描述方式的变革,由此引发了一场创作观念和理念上的革命。

于是对电视媒介来说,关注的两个层次实质上换到观众角度来看恰巧是注意的两个层次。当传者和受者分别在第二个层次上契合时,心与心的交流完成并形成完美的交融,我们屏幕上关注的人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另一个人群,我们抓住了观众的心,于是我们成功了。由此,关注的认识不仅在于我们反映的主体的心理感受,而且延伸到观众的心理感受。这便是一个涉及电视的语言、思维和心理的重要课题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电视“关注人”的变化虽然表现在电视语言的进步,而实质上它是沿着两个渠道进行的,一个是媒体荧屏;一个是观众的观赏心理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已经越来越符合电视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电视人创作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革。无论是纪实节目,还是栏目化进程,包括各种新节目形式的实验和尝试,中国电视创作已经开始将人的因素作为前进的但不是唯一的,然而却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尺。

由于我们对于电视特性和功能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中国电视媒体的传播和艺术创作浪潮是随着我们对于电视特性和功能的开发展开的。从新闻节目、深度新闻报道、直播节目、滚动播出到纪实节目,从谈话节目、娱乐节目、服务类节目到社会类节目,螺旋式的提高如同一次次浪潮。但有一点是不会在短期内随着节目样式和形式改变,甚至还有可能深化的——那就是“电视对人的关注”。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关注人 篇4

最近读了余华的随笔《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其中的一篇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使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这是一篇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言所写的一篇小说《欢乐》 所作的评论性文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莫言的《欢乐》一问世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小说中一段对于母亲形象的赤裸裸的描述(跳蚤爬上母亲身体)激怒了阅读者,他们认为这段描写亵渎了母亲。而作为读者的余华先生在一九九零年和一九九五年两读《欢乐》后,“被深深打动”,“终于流下了眼泪”,他听到的是莫言的歌唱,听到的是苦难沉重的声音在歌唱苦难沉重的母亲。于是他便写了这篇《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来替莫言辩白。他在文章中说:“莫言在《欢乐》 里歌唱母亲全部的衰落时,他其实是在歌唱母亲的全部荣耀;他歌唱的母亲是一个真实的母亲,一个时间和磨难已经驯服不了的母亲,一个已经山河破碎了的母亲。”[1]其实与其说是替莫言辩白,倒不如说是余华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时存在的弊病——关注形象大于关注人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与欣赏中,的确存在着,甚至普遍存在着关注形象大于对人的关注的问题。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形象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关注。正如余华所说:“经典形象逐渐地被抽象化了,成为了叙述中的准则和法规”,“就像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时装表演,人们关注的是衣服,而不是走动的人”。[2]

二、导致对形象的关注大于对人关注的原因

我觉得导致这种对于形象的关注大于对人的关注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压力与压抑,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变得焦虑、苦闷与无所适从,种种不愉快、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使得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伤心、 失望甚至累觉不爱。人们迫切地想要在虚构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寻求些许安慰与心灵的寄托。读者与观众的阅读与欣赏总是内心大于现实的,甚至带有大量的自我感情色彩,希望故事情节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发展,人物形象与自己预先设定好的模式相吻合相重叠,这就使得人们在逃避现实、寻求安慰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些许粗暴,呈现出某种病态。

导致人们多度关注形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将人物形象类型化、固定化、格式化,给人们产生错误的引导,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伦理剧中,一定要写婆媳矛盾,好像天底下的婆婆都是一副飞扬跋扈的样子,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形象。在都市爱情剧中, 男一号肯定是高富帅的形象,又痴情又多金,为女主角奋不顾身。而看这些言情剧的人似乎被编剧所设定的这种人物形象所包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姚文放在《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第十二章第四节《“用完即扔”的明星》中说过“无论是歌星、舞星、影星、笑星,还是体育明星、媒体明星,尽管他们被大众狂热地崇拜和追逐,大红大紫,知名度极高, 甚至成为少男少女心中的一个梦,但是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并不是作为完整的人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形象而存在的。”[3]

三、关注形象大于对人的关注带来的不好影响

这种关注形象大于对人的关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上面所提到的影视剧中人物形象设定的固定化、模式化、机械化,一大批相同类型的影视剧像是工业上的流水线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这些形象的设定,使得人们关注形象大于关注人,也因为人们关注形象大于关注人,特别是对于自己内心理想形象的过度关注,使得这些影视剧中的形象千篇一律,以意义、深度的消解为代价来迎合大众的媚俗心理。 这两者都是互为因果的。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许多人将剧中虚构的人物形象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来,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烦恼与痛苦。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论文 篇5

“无论经过怎样的磨合,但这场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如是说。

从结果到过程:焦点转移突出以人为本。“当你走进今天的课堂,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一位母亲在亲自观摩了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人大附小的一堂课以后,这样描述着自己亲眼见到的变化,“老师问,这道题谁做错了?做错题的孩子们也一样大大方方地举手,没有丝毫的压抑和不愉快。”正确地认识错误和失误,教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放对,师生之间原本曾经紧张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解除了。

海淀区自课程改革开始就为学生和教师分别建立了记录手册。与以往单纯要求结果考核不同,学生自入小学以后,建立《学生成长足迹》,初中以上的学生建立电子版,除了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外,还如实地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特长爱好,综合发展情况,整个手册就是孩子1年以来成长全过程的反映。“我们对学生从原来的单纯的结果评价(即期末成绩),转向了成长过程评价,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进行反映。”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认为,“改变了单一的结果评价,本身已是突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视,也将关注孩子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教师发展手记》是作为记录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所思所想所感的专门记录手册,既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记录,又是教育科研部门了解课程改革的资料依据”。“通过填写手册,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心态、理念、技能和思想等),引领教师课程改革教学行为,追踪教学改进与发展过程,教学资源准备、点滴探索、成败思索等,同时在课改过程中寻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在海淀区教科所给教师进行手记使用的说明中这样写道。“教师记录下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和自己摸索的经验,对校本研究非常有意义,而且还对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记录,有助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化。”

《教师发展手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作为实施主体,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会和贯通,也强调了对教师本身发展的记录。有一些教师在手记中就写出了对课堂教学实施时的反思。2月的《海淀课改》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慎防课堂教学中“手术成功病人死亡”的现象》,在一堂运用现代化技术讲授的数学课上,教师虽然注意到了使用多元化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但是忽略了教学对象:知识点传授了,手段也很多样,但是学生们无法掌握知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什么基础上设计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没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进入我们教师视野的仍然是我们自身的教学行为,是远离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作为活生生生命个体的学生,更遑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这位教师写道,“笨死的不是学生,是老师,因为你讲了几遍还没有把学生讲会。”

正是因为教师有了这样的反思,以往那种“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才在今天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从单一到联合:利用教材重塑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修订被社会各界关注,先是“金庸武侠”替去“鲁迅经典”,后是“取消战争史”引来了“模块化教学”等等问题,引来了各方的争议。在这个问题上,吴颖惠有自己的看法。

“新教材好还是不好,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不能现在下定论。”吴颖惠对热点问题有冷静地思考,“至少要教过一个周期你才能知道这个教材到底哪里好哪里不好。”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教材还在试行阶段,跨学科知识点重复等问题是急需调整的问题。“教师适应了过去的教材,让他们重新来学习新教材,是需要时间的。”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是按照编年史的架构编写的,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这样一个顺序,唐代政治,唐代科技,唐代经济,然后是明代,再然后是清代等等。新教材打破了编年史的`概念,是用了模块式的,经济,各个朝代的经济放在一个模块中,进行对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横向联系,进行对比,历史知识从领域的角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联系。”

教材的模块化是这场改革中另一场“思维风暴”。当历史课程由纵向转为横向联系,“学生的思维也有了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

“教师们拿到新教材肯定是要钻研的,在适应新教材的同时,也是教师的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海淀区各校鼓励教师充分学习新教材。新教材中的细微变化都激发着教师的教学创新。课后巩固训练在新教材中叫做“语文天地”,有的老师就利用“语文天地”中多样的图形和色彩,通过合作学习等多样的方式,成功地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后,进入巩固练习阶段产生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从分散到联合:校本教研推动互助。新课改到来后,吴颖惠提出了“以科研带动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新课程改革被细分为七个子项:课程标准对教材实施的影响、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学生发展记录,地方与校本课程研究、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与发展、教师发展手记、评价监控体系。这七项科研分别由海淀区内的七所学校承担。

教学科研已经不再是教育科研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各校承担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成果、问题,海淀教科所负责请专家对其进行诊断、检验和评估。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各校的科研热情,很多老师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反映出来,校内进行多学科、跨年级的交流,形成了海淀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

“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海淀区各校老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教研活动的三个方面。其中“同伴互助”一项就充分地体现在校本教研之中。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内的老师根据某个具体问题,在校内集体教研。这样各个学科老师之间有一个交流,不会再出现以前各科教师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科目最重要”的局面。通过校本教研,很多学校的跨学科教研组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以科研的眼光去看问题,以科研的态度去工作,以科研的方法去做事情。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学院路中学的教师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各学科间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引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这些专题研究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

海淀教科所承担着对全区各校教师进行新课改理念、思维的培训,学校与学校之间跨校的交流活动,以及教师的培训活动。“应该说从科研、培训和交流这三方面,我们的工作在加重。”作为教研指导部门,海淀教科所给教师的指导是一种方向性的把握,“我们要给老师们指清楚方向,对他们进行新课改的理念培训。有了理念的指导,才有可能继续将课改推行下去。”

贾国荣:关注人的命运 篇6

《杠上争夺战》拍摄于2013年9月的沈阳全运会,就新闻背景来说,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这幅黑白组照作品聚焦细节特写,画面简练而有力,有着摄影师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中虚化的人物动作,也在众多体育照片中独树一帜—但也正因如此,引来不小的争议:有人从中品鉴出艺术之美,也有人质疑其难负盛名。贾国荣接受本刊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拍摄理念和经验。 他说,无论拍摄何种题材,“关注人的命运”才是自己想要传达出的关键。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拍摄这组照片的过程吗?你在之前的访谈中提到为了避免场上各种要素的干扰,特意选用了600mm镜头拍摄,而对于场地相对较小的体操项目而言,你选择这只镜头的原因是什么?

贾国荣:寻找创新视角,是好记者的基本功。如今之赛场,摄影记者的空间越来越小,广告、标语和挡板愈多愈高。我绕场两圈,除了常规视角,竟然发现不了自认为私密的好角度。首日用常规的70~200mm变焦镜头、300mm镜头与600mm超长镜头应战,手忙脚乱地拍了上千幅画面,垃圾照片占去了一大半。有些照片虽然美观,但已经很难拍出新意。没有想法,朝着对象按快门,等于照相。用心抓瞬间,方称摄影。

如果拍摄对象表现得好,镜头就拍摄得好,只能叫摄影达人,还不是摄影高人。我想借用超级镜头来超越达人。我更倾向于把镜头里的干扰因素尽量挤出取景器之外,构图就像打磨钻石一样,越洁净越好。当我用超长焦镜头一聚焦,感觉出来了—体操健儿的动作每每一起,特写中的人物与粉尘一齐腾舞,好似硝烟四起,赛场堪称战场。

你认为这组照片和一般的新闻发稿照片区别在哪 里?

发稿照片一般会抢时效,选图多是中规中矩,为编辑和读者着想。而每年摄影大赛那么多,参赛必须为评委着想。我每年偶尔参与几次国内外的评比,熟知审美疲劳,都晓得力挺大胆创新之作。所以,发稿照片与参赛照片,往往是两回事,有巨大差别,组照尤其明显。再说,参赛组照是精心遴选组合的后续产品,也是再打造的高端新闻产品。它会错过发稿时机,可它是为年度大赛而诞生的精英。

这是一组聚焦于“人与杠”的特写组照,观者甚至看不到运动员完整的比赛动作 (而对于体操项目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动作的优美)。你没有去捕捉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之美,而聚焦在更细节的地方,你着重想展示给观者的是什么?

其实, 无论器材如何层出不穷, 使用技法如何讲究,我在摄影上一直毅然坚持着自己的拍摄方向,那就是始终关注人的命运。我知道这只又大又重的镜头的毛病是随时都会丢失目标,往往拍不全人物的肢体动作。可是,无限风光,尽在险峰。以前,“荷赛”多次嘉奖过拍摄奥运会个别项目特写的照片,为什么不奖励名将拿金牌这类题材?看来,创新之道,才是王道。

我近十年认定,表现体育精神,远远比表现动作美感重要;表现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势,永远比表现奖牌得主的兴奋紧要。在赛场上,我恍然领悟了眼前的主题—小将们的命运。赛场新闻人物无大小,我就把个个赛场小将当俊杰,把他们视为大人物来拍摄,这有多爽!

你在这部作品中以虚的人物与实的杠相对照,是怎样一种构思?一般人经常认为,如果拍照把主体人物拍虚了,就是“拍糊了”,对此你在构思和选片思路上,想给摄影者们什么建议?

好相机加好镜头,一套十几万元,真是奢侈品。它们最大的优点是,能克服艰难把画面拍实了。但这次我有意拍虚一点,要动感,要虚实结合,要紧张的力度。要想让凝聚瞬间的画面人物灵动起来,适当的虚化,也是一种技巧。当坚实的焦点被刻意虚化,形象的线条感依然像刀锋一样犀利。当今影坛,拍“糊”了的佳作不断赢得喝彩,关键在于形式是否弘扬了主题,主题是否有利于创新。关注人,更在于关注情感。我镜头里的健儿,在冲锋陷阵的关键时刻,哪位眼睛里不是盯着自己手中的杠端,拼搏在飞扬的镁粉之间—这里蕴含着命运。我的拍摄,已不在乎小将们的胜负,拼搏精神比肢体动作的美感更重要,这才是体育竞技的至高境界。

组照中的最后一幅,几乎看不到运动员的影子,只有一缕烟粉,你觉得这张片子在组照中担当了怎样一个角色与蕴意?

尾声,如豹尾一甩:人在空中画外,腾飞的镁粉依然连结着战士与阵地的情缘。我有心编辑组合几幅空镜头画面,它们照样蕴含着体操健儿命运性的走向,请观者去读画面,去想意境。众所周知,体操健儿最后能否平稳落地,十人九不成。在此刻,谁成谁败,我觉得无所谓了,风骨犹在。含蓄的空镜头,往往会超越具体影像,因为它往往能表现更高的境界。

你在采访中谈到如此挑选和编排照片是为了让这组照片形成“故事”,可以谈谈你具体的构思是如何?你认为这组照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用照片讲故事的关键是什么?

谢谢你把采访重心设计在这里。这还是集锦式的组照,我想暗示一个年轻群体在拼搏中坚韧有力,有失误、又有不屈的竞争历程。所以中文题目叫《杠上争夺战》。

赛场健儿中,一位精瘦、不起眼的湖南小女子—尽管我没在组照中特意展现她,但画面里始终有她的灵魂。她自幼告别山间薄田畔的老家寒屋,爹妈在长沙工地辛劳打工已多年,今天一役,她要为父母和失明的哥哥而战!如果获奖,将获得层层嘉奖。十年苦苦磨练,一朝报以名利双收。我把忧心,放在镜头里的小将身上,每每关键时节,我以快门声声,默默为她祈祷。

在拍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似乎与拼搏小将命脉相通。难道不是吗?我和身边的同事们也大都在清贫的生活中,为各自的梦想努力。我尚有一间四季不见阳光的寒舍,可身边许多年轻同仁还根本无房,也买不起房。不顺心与无奈,虽说会影响生活质量,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向摄影的高峰精进。就像险境中拼搏的苦妹子,家境不顺,丝毫不碍她在体操的尖端争锋取胜。所以,组照故事的魂魄,首先是尊重人,继而强调人的情感,重点在于关注人的命运。

这组照片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如何将体育照片拍出富有艺术性的感觉?

我无法讲述一名健儿的故事,现场难点太多,没有作业的空间和时间。那么,我就开放自我,用新颖些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和想法。其实,照片画面的素质,等于摄影者的素质。先拷问自己,我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同时具备浪漫主义的风格吗?学习前辈的艺术成就,包括当下许多年青新秀的艺术灵气,运用到自己的拍摄中。一次数次不成功,总会成功。

你如何看待本届“荷赛”对于体育照片评选的标 准?

“荷赛”的标准具有一贯性。惊险动作、光影效果、人物命运、角度巧妙,都是评选的关键词。去名人化,去奖牌化,去体育程式化,依然是潜规则。我个人非常欣赏获得体育特写类专题组照一等奖的作品 《八项全能》,人物的命运感比我的强多了,拍摄手法出神入化。我能感受到,摄影的功夫,其实最能体现在日常生活里面。南方都市报陈坤荣的拍摄用心和创新,也十分巧妙。其中光影有多好,可见小陈的费事费心有多少。

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曾说,自己最擅长拍摄的不是体育领域,而你两次都是体育照片获得“荷赛”奖。对于这次获奖,你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把采访突发新闻的抓拍功夫,用到体育疆场上,相得益彰。这次赛场采访中,既然没有人用我这样的长镜头拍摄, 也就没有人会以同类题材参加摄影比赛。我能获奖,其实没有战胜任何对手,是敢于创新的我,打倒了因循守旧的自己。

我必须向被拍摄的小将致敬:正是因为他们,让我有了摄影的灵感。其实,任何获奖就那么几分钟的事。之前之后,和大家一样在漫漫努力的长路上,才见真本性,真功夫。

赛场落幕,我在镜头里也一直盯着她—那位瘦小的湘妹子叫商春松,她终以赢得三枚金牌,报答工地上没有看电视转播的打工父母,报答什么都看不见的哥哥。搜索一下就晓得,那个胜利之夜,无数的湖南人在赞她,人们甚至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可是,教练却说,这个小姑娘,超冷静。因为她的心境,很强大。她,堪称榜样。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7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我的话音未落, 学生们早已整齐地回答:“《皇帝的新装》。”此时我和同学们会心地一笑, 整堂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你对这个童话作家有哪些了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此时, 我趁热打铁:“你觉得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学生们回答得十分踊跃, 而且准确地概括了皇帝的特点。于是, 我临时决定改变预设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分别概括文中其他角色的个性特点, 学生们的把握也基本准确合理。但对于骗子的评价, 田美娟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骗子的做法很好, 很聪明, 值得肯定。”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她站起来很有把握地说:“因为这样才会让皇帝吸取教训, 这个骗子聪明地利用了皇帝的弱点, 帮助老百姓教育了皇帝。”这时我发现同学们有的表示赞许, 有的表示不满。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问同学们:“你们同意田美娟的观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同学们统一了思想:骗子虽然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设下骗局, 但其出发点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所以骗子的行为不值得肯定, 他的聪明更不值得学习。在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中这节课结束了。

反思和收获:

应该说,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当然不是仅仅从课堂的效果、听课教师的评价来说, 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必须被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 对学生的关切, 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心理学家罗斯在他的《论整体人的学习》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必须是“促进者”, 而不是“权威者”, 这并非说教师应催促学生, 而是要求教师完全尊重和接受学生, 努力创造一种自由、融洽、流畅的氛围。在上这节课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选了《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说明他们对这一课十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骗子应该肯定”这一问题时, 教师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是让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来得出一个结论:骗子的行为不能肯定, 我们不能学习骗子的行为, 应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价值的体验场。

总之,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语文科学建构,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乐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体, 成为生活和实践的主体。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 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 但是, 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彰显。

关注人 篇8

电商营销

正当种子行业疲于应对迅速出现的种粮大户时, 传来了阿里巴巴斥资100个亿进军农业生产资料、京东商城“送种子下乡”快递服务的消息, 种业老板和经销商既错愕又心悸, 电商营销离种子行业还有多远?

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在于“产销对接”。在种子传统营销链条中, 最大利润游移于流通环节, 例如一袋玉米种子 (1.5 kg) 生产成本15元左右, 生产企业的供货价是27元, 代销商的批发价是40元, 卖给农民的零售价是55元。一级级的经销加价, 使种子零售价比出厂价高1倍, 高出的20多元被经销环节获取。电商营销则改变这种游戏规则, 提供了公开透明的营销平台, 让农民享受到出厂价的实惠, 并获得企业更直接的技术服务。电商营销有效地避免套牌侵权, 促进了公平竞争, 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电商营销也将促进种子企业的兼并融合, 以及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的升级。随着电商规模的发展, 一大批经销商将被淘汰出局。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催生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农田种植规模化促使种子采购行为从零星分散购买转变成集团采购, 对品种选择的专业能力和议价能力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还需求及时有效的配套技术服务。

传统的种子营销模式———“生产企业—经销商—零售商—农户”———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得终端者得天下”。农田种植规模化挑战传统营销模式:对种子企业来说, 种子营销将直接面对种粮大户, 传统的价格分配格局将被改变, 拥有自主产权、独具特色的品种, 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全程服务体系最为重要。对经销商来说, 有钱大家赚的局面不复存在, 能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经销商独家代理品种的传统单线经销模式, 向整体推进的经销模式转型升级, 要提供作物不同生育期配套的技术措施和综合解决方案, 并逐步提升解决方案的力度和广度, 最终提高农户对经销商的依赖度。如此一来, 种子企业和经销商将面临两极分化, 有的会逐步做大做强, 有的将被淘汰出局。

套牌打假

套牌是阻碍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痼疾, 是种业老板和科研人员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一个新审定品种刚刚进入市场, 亲本很快被窃进行扩繁, 套牌紧跟其后。哪个品种热销, 就有人套牌哪个品种, 价位越高, 相应的套牌就越多, 被假冒的概率就越大。因为套牌具有“价格”优势, 在高额利润驱动下套牌行为屡禁不止,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一位经销商说:“市场就那么大, 你不卖套牌别家卖, 你诚实守法卖正牌货, 价格高, 没人买。要生存要活路, 逼着你去卖套牌种子。”

农业部、公安部和工商总局连续多年联合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品种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公安部门的介入将彻底改变农业部门执法权有限而形成的尴尬局面。有报道说, 种业打假转入公安模式, 进入刑事及法律阶段, 今后凡“套牌”种子一律视为假种子, 经营额超5万即入刑。公安部已经将种子执法权下放到乡镇级派出所, 将检查单位从种子零售店下移至农户, 这就意味着加大“套牌”种子违法成本和被查处概率。公安模式的打假力度和效果受到种子行业的广泛关注。

种子赊销

在连年种子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 恶性竞争直接导致赊销成风。尽管赊销加大了经营风险, 但却是占领市场的捷径。经销商说:赊销种子犹如抽鸦片, 明知有风险, 偏要冒险行。农户欠零售店的, 零售店欠经销商的, 而经销商要现款从厂家提货, 这样一来, 经销商做一个品种就要“交两份钱”, 送货上门要好话多说, 种到地里的表现最后还看天老爹给不给面子。零售店可以只卖利润大的种子, 可以在产品认知和技术指导环节做些宣传, 农户就更有自主权了。

赊销已然是经销商最关注的话题:“赊销是在找死, 不赊是在等死”。其中有难以启齿的伤痛和现实的境遇。一位县级经销商写信给零售商说:“您卖了点儿我们的货, 我们扣除人员、车辆等费用, 好不容易赚了几个铜板, 却被您拖欠我们货款的利息吃得干干净净。我给您算笔账:比如您今年卖了我的货是5万元, 我们加价率是15%, 利润是7 500元;每年春节后给您放货 (约在2—3月) , 正常回款要到10月, 这期间的利息是:按每万元每月150元利息来计算, 则为150×5 (万元) ×7 (个月) =5 250元。”

新三板

有梦想的企业都想上市融资。对多数种子企业而言, 资本市场的门槛可谓高不可攀。2013年12月, 国务院发文正式给新三板开闸, 为创业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通便利之门。新三板看重的是企业发展潜力, 只要具有科技创新实力, 拥有自主产权品种, 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 具有两年连续经营记录, 没有重大违法行为, 就可以捷足先登。新三板的上市花费相对低廉, 包括律师费、券商服务费、会计费等大约80万~100万元, 上市一般需时6~8个月。新三板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

新三板正处于快速扩量时期。截至2014年9月底, 进入新三板的种子、种苗企业, 有北京联创、新疆锦棉、江苏中江、江苏红旗以及河南秋乐等5家。新三板对种子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品牌效应;二是扩大融资渠道;三是规范企业管理。种子企业登陆新三板, 相当于官方机构给企业的品牌背书, 证明这是一家诚信、正规、有一定成长潜力的企业, 从而受到社会和媒体更多的关注。

品种维权

登海-先锋公司维权, 起诉山西大丰公司的玉米品种大丰30涉嫌侵权先玉335。公司诉称, 大丰30与先玉335相同或极近似。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 登海-先锋公司提供的DNA检测结论是建立在40对引物基础上的, 相比之下DUS检测法更为准确。依据DUS检测法得出的结论, 认定大丰30与先玉335不是同一品种, 驳回登海-先锋公司诉求。

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的品种维权诉讼, 几乎是一个熟悉而又高不可攀的概念。2005年先玉335通过国家审定, 2010年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但是, 中国的每家育种单位和育种人员几乎都有先玉335的亲本材料, 在大田或试验地里, 有相当一部分玉米植株的长相类似或极似先玉335。先玉335知识产权代理人终于出手了, 初试牛刀搅动这潭泥污混浊的死水, 败诉自在意料之中。这是跨国公司在向国人释放一个信号, 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推广品种或育种材料侵权, 是要付“专利费”的, 迟早而已。

绿色通道

开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有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当下国内注册资金超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69家, 从申请资质上可以推断绿色通道潜在的最大容量。绿色通道解决了申报名额与机会优先以及规避地方保护问题, 更重要的是获得“免责”的盾牌———即使品种在生产上出现问题也由国家权威部门“免责”。绿色通道受到农业部批准的种子企业的欢迎。

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是管理部门还应该出台绿色通道的测试网络, 建立完整的监督、监管、审定机构专家考评等实施体系。二是考验诚信。怎样保证企业试验数据客观公正?所试品种均表现优良怎么取舍?三是机会与成本是否对等。尽管标注“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但怎样介定企业的“自育品种”?现今有相当多的企业是依靠从育种人员手中购买成品或半成品, 怎样才能让绿色通道发挥促进企业建成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呢?

价格尊严

种子价格通常有几部分组成。一是知识产权成本, 如自育品种抑或购买产权品种。二是生产成本, 包括制种、种子加工等费用。三是营销成本, 包括生产企业利润和经销商利润。四是管理成本, 包括企业运作、运营费用等。综合评价品种的产量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种子价格, 有人称为种子的“价格尊严”。拥有“价格尊严”的品种基本上不受市场供求波动的影响, 有稳定的客户, 有稳定的收益,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种子价格反映种子价值, 但在市场竞争中并不一定能实现价值。典型例证就是先玉335。这个品种每年确定的价格基本稳定, 尽管连续3年库存压力很大, 但基本上维持既定“价格尊严”, 不受或基本不受市场价格涨跌的影响, 甚至宁可转商也不廉价抛售。先玉335虽然价位高, 但农民趋之若鹜, 稳定的客户, 畅销的市场, 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相比之下, 没有“价格尊严”的品种, 多家经营相互竞争, 价格下滑, 连年“堕落”, 再无“青春”可言。

兼并整合

2014年, 中国种子企业兼并浪潮一波接一波, 最大的特点是国家资本进入种业。特别是资金大鳄中信集团进入, 使蹒跚前行的隆平高科在经历国企转民企后再次变身国企。中农发集团通过大动作并购重组, 先后收购河南地神、湖北种子集团、山西潞玉、山东天泰等多家公司之后, 成为种业巨星。中种集团公司与孟山都种业联姻, 它面临的是被兼并重组或是产权易帜。

关注人 篇9

但是,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目的是对于所要培养的人的规定,教育应该注意到个体,关注人的需求。通过教育去引导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非是对立的。笔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要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加强美育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终身生涯发展观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较晚,而且主要以高等教育阶段为主,还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以笔者所教的高职新生班级为例。通过与学生的交谈,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要是以专业的就业前景、父母之命为主,很少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了解而进行的专业选择。通过进一步的交谈,笔者还了解到,有些学生对于大学阶段的生活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高考结束进入大学以后,“苦难”的日子就结束了,大学阶段就可以任意的玩了。高职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迷茫,通过他们提交的“大学生活规划”作业也得到体现。对于大学生活很少有长远的规划,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计划不如变化”,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未形成体系造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应只存在于新生入学阶段以及毕业前夕,学生找到工作了也并意味着它的终结,它应该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

从小学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有职业的观念,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一种职业无贵贱的理念;初中阶段让学生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高中阶段,让学生了解自我,通过提供社会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大学阶段,要调整好学生松散的心态,引导他们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重新树立奋斗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学校可以通过“慕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学校还应设置固定的信息查询中心,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随着网络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普及,还可以开发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APP,集合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还可以避免学生的“尴尬”,让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更敢于直言。APP还可以开发记录学生实践或工作情况的模块,高校通过此功能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追踪了解和收集相关数据,对所收数据的分析又可以促进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能简单的只立足于学生毕业就业,还应该将其落实到学生终身生涯的发展上,促进学生一生价值的实现。

二、重视美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人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席勒,在其著作中他肯定了审美教育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主张实施美育。关于美育与人格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西方都得到了证实,那就是可以通过美育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首先,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左右脑半球的开发是不均衡的,左半球的开发远远大于右半球,而美育的实施,能够开发我们的右脑,促使我们大脑的左右半球得到均衡发展。其次,美育究其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是出于主观意识对事物进行的评判和认知,是属于自我的精神构建,而不是外界的灌输。审美活动,还能释放我们的情感,抚慰我们的精神,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无聊”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的流行语,乔治·贝尔纳诺斯认为无聊具有“隐秘的摧毁性力量”3,人的整个意义系统会被无聊吞噬。而美育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能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认为生活是充满着趣味性的。最后,美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在审美活动中,人需要对审美的对象进行联想和想象,需要细致的观察,它以兴趣情感为引导,逐渐改变人的智力结构,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钱学森先生就曾说过,“兼具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美育蕴涵着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才艺技能、创新思维、人生情调等多方面品质,其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实施美育并发挥其综合功能的过程。4

美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美育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不仅要开设相关的艺术课程,还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体味美、感受美,而不是只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去告诉学生什么是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了解学习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慕课这样一些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和家庭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听音乐会等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笔者对职业生涯教育和美育的强调,并非是对其他教育形式的否定,而是在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些个人见解。根据学生生存、发展的需求,通过阐述职业生涯教育和美育的作用,应对它们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3.

[2]张杨杨.新时代下对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7).

[3]贾永红.对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3).

[4]拉斯·史文德森.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5]王旭丽.审美:促进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发展最具融合性的境界[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6).

[6]郭东花,贺会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助推大学生就业[J].文教资料,2015,(11).

[7]贾红秋.终身生涯发展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继续教育研究,2015,(9).

[8]李嫩姣.美育,成就人才——美育现状与美术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6,(1).

关注人 篇10

●教书育人就是要利用教书过程中埋伏的诸多育人契机,帮助学生做最有活力的自己。

不是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能称得上教学,更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称得上教育。当课堂实践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表现和表达,对学生起不到改变其知识容量和知识结构的作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能称之为教学;而如果教师的教学没能全方位地契合学生持续成长的需要,其教学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客观地说,只有直接针对“人”,而且对“人”有建设意义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课本位”“文本位”还是“生本位”——“人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唯一起点和终点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指向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的性灵与智能的发展”。

教育是为学生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真理。但是,落实到学科教学上,很容易因叶障目。因为学科教学各有特质需要秉持,所以使得教师眼里只有“学科”没有“人”。于是有了“课本位”“文本位”与“生本位”之别:当为人师者一心把课堂活动当做自己谋生过程中的一次劳作,那么很有可能他的眼中只关注“40分钟”的“工作量”。读课文也罢,做练习也罢,开展所谓的讨论也罢,总而言之,把40分钟打发了就大功告成,这属于“课本位”。第二种人对教科书奉若神明,却又不了解隐藏在文本之间或文本背后的思想用意,一手握着教学参考,一手捧着“一课一练”,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地要把文本和试题解读到底。至于这样的“解读”能否到底,又为什么要进行到底,那倒不甚关切,这属于“文本位”。“生本位”的语文教育恰恰相反,他们不拘泥于“40分钟”,把“40分钟”当做整个教学时间链条上相对集中和特殊的一环;他们不循规蹈矩地对着课文逐篇逐篇地开展教学,只依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对整个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规划。

“生本位”的教学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首先坚持“优势选择”。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而不是教那篇文章?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的这个方面而不是那个方面?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教这个内容而不是以别的方式?为人师者都会基于对“学生需要”的判断,在“学生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做出认真考量。

学生的需要有短期需要与长远需要、功利性需要与成长需要的区别,但无论哪种需要,都是不可忽视更不可蔑视的。做教师的,对任何一种需要的忽视与偏废都有可能失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而言,中考与高考是他们短期与功利性的需要,对学生前途负责任的教师自然不能对这种需要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所以教导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提炼并表达出来,也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任何一个表示自己“不在意学生能否考出好成绩”的教师,多多少少有推卸自己责任的嫌疑。但是,如果因此把学生更长远、更根本的东西搁置一边,那显然更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根本就是对教育的反动了。就语文教学而言,“中低年级注重修养,毕业班级教会考试”,是一个在乎“学生的需要”的教师的双轨选择。

二、心理学、信息学、语文学——学生的特点是语文课程的第一要素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关于“人”的学问还是应该首先了解学科?语文教学应该先研究学生还是先研究教材?在诸多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关心语文教学脑科学和语文心理学的有多少?语文课程是不是真的可以理解为只是“课程目标+教材+教法”,而可以把“人”搁置一边?

哲学家们提醒我们说:“大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但是“大脑”这个“火把”要想“点燃”何其不易。学生呼呼大睡或心有旁骛的语文课堂并不在少数,学生绞尽脑汁也云里雾里的教学也并不鲜见。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叶子,校园里也没有同样的两个学生,从微观层面上说,“因材施教”是班级制教学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梦想中“以人为先”的理性观念不能丢弃。

不同个体的情绪特点不同,男生女生思维特点有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段的特点大有悬殊。现实中,虽然小学、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多多少少呈现出一点差异,但是很明显,我们教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脑神经发育特点实施的研究针对性严重不足。从教材的体例到教学的课型,从作业的形式到阅读课、作文课的基本教法,中、小学特别是初、高中基本大同小异。我们常常说小学要在游戏中学,初中注重体验中学,高中侧重研究中学。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小学是读读议议,中学仍然是读读议议。到了高中,也依然很少有教师自问:为什么一篇两千字左右的现代文要花两个课时来讲?一学期讲解二十篇课文学生收获多少?如果让学生围绕一篇文章展开系列阅读,即便一学期只研究一个“苏东坡”,只围绕苏东坡写作一篇文章,发表一次演讲,我们学生的收获会怎样?

又或者,为什么讲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的学生就是忘性比记性大?为什么他们明明表示“会了”过两天又一片混沌?信息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只有变成“思想”之后才能成为个体的有机成分,供给学生的信息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模式兼容之后才算有效信息。教学该提供怎样的信息?该如何“注入”这些信息?如何以新的思维模式干预甚至替代学生已有的思维机制?语文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把学科知识的特点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去考虑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特质的。我们常常抱怨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殊不知我们疏忽了对学生思维特质和心理特点的认知是其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发现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能量更大,合作学习比独自学习更轻松快乐,走万里路读千卷书比训练考证更能内化,研究学习比听视应和更能深入,我们还在一味一厢情愿地抱着知识的麻袋试图纳入学生的大脑,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我们已经帮助他们得到了什么?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更乐于、善于主动学习了吗?语文教学应该时时进行自我拷问。

教是为了不教,从学生未来发展着眼,主动学习不仅是学习的方式,更是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的表现。学生所谓的“未来”,无非是“最充分地调动自己潜质做最优质的自己”,教书育人就是要利用教书过程中埋伏的诸多育人契机,帮助学生做最有活力的自己。

育人关键是关注人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平等对待;情感体验;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12-02

如何对待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他意味着: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第二,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如何对待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称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人教版教材第九册上册第三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着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附:[《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的,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事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是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才心中他却是一个没用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教师小结:(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关注人的发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他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倒不如适时地将问题作为学生争论的中心展开课堂讨论,尽可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理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公平民主。课程就是老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他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公平对待学生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保证。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

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关注人 篇12

然而,该调查还显示,首席执行官们需要谨慎对待他们所选择发表公共观点的话题,因为成年人中有32%的人不太赞成首席执行官谈论公司业务范围不相关的话题。在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的早期阶段,公司及其高管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公共领域中重大且有争议性的话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首席执行官在公开领域发表对当前热点问题的看法,我们希望把握美国人这一革命性转变的脉搏,”万博宣伟全球企业传播事业部主席Micho spring说,“我们收集数据以更好地为公司提供如何经营和保护其品牌健康和声誉的建议。”

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有时是非常有效的。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首席执行官就社会和环境问题发表看法,诸如气候变化、收入公平、同性婚姻、移民、枪支管制和歧视等所有不涉及公司业务的问题。

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以致某位首席执行官宣称“在这个国家正在出现第三(政治)党派,那就是由首席执行官组成的一派。”这种由美国商业领袖形成的运动,不仅将塑造首席执行官的声望,也将塑造其公司的声望,以及消费者是否购买其品牌的可能性。

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是需要被鼓励的,但也并不总是加分的

如上所述,相当多(38%)的美国人认为首席执行官们有责任对社会热点话题提出看法。

首席执行官所承担的这项责任,最有可能转变为舆论对说出自己观点的首席执行官的支持。当受访者被问及就热点问题公开立场的首席执行官的看法时,结果更倾向于对他们有利的一面。(31%更支持vs22%不太支持)。然而,当所谈论的话题和公司业务没有直接关联时,情况正好相反,美国人并不是很支持(32%不太支持vs 20%更支持)。数据显示了好感度的强弱,取决于所谈论话题与公司运营的相关联程度。

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影响购买意向

一位首席执行官在争议性话题上的立场,可能促进或是阻碍公司的销售业务。40%的美国人说他们更有可能因为同意首席执行官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而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相当一部分(45%)的人说,如果他们不同意首席执行官的立场,他们则不太可能购买其公司的产品。既然首席执行官的外部立场可能会影响人们购买产品的这一基本行为,公司需要在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之前,对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有充分的了解。

美国人对动机的不确定

公众并不完全赞同首席执行官在热议问题上畅所欲言的动机。美国人认为首席执行官那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媒体的关注”(36%)。其他四个原因居于次位,21%的受访者表达了以下观点:“为了建立首席执行官的自身声望”,“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为了公开诚实地表明如何与公司价值观一致”,以及“为了公开诚实地表明他们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这前五个原因里,只有最后两个表现出了对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动机的信任。也有人表示怀疑,只有14%的人表达了“为了做对社会来说对的事情”,并且更少(11%)的人表达了“为了代表公司的员工和客户发声”。位于本列表最底端的是“为了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7%)。显然,如果首席执行官希望表达的是员工的幸福感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核心,他们的信息还没有产生足够大的共鸣。

当然,媒体的关注可能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因为畅所欲言的首席执行官正试图吸引大家对其想要产生影响并热衷的问题的关注。不过,许多美国人认为,无论是为了寻求媒体的报道或建立个人的声誉,首席执行官所发表的立场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考虑的。首席执行官们需要清晰表明他们参与这种类型的公共对话的立场和理由,以试图缓解对他们动机的质疑。

正如万博宣伟首席声誉战略官leslie Gaines-Ross所言,“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两极化以及充满政治性,我们的研究在谈论到紧迫的社会问题时,为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提供了早期的路线图。大家都知道首席执行官们必须谨慎权衡多方面的支持者,但是他们会发现,当他们需要站起来参与其中,试图改变世界的同时,自己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了聚光灯下。”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的这一新的应变,要求领导人以一个简单、明确并且有意义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立场,从而得到大家的充分理解。”

千禧一代更多地参与了进来

千禧一代(18-35岁)更倾向于支持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他们比其他美国人更了解那些对争议性问题公开立场的首席执行官,支持那些表达自己立场的首席执行官,并且表示他们将从那些他们所支持的表达公开立场的首席执行官的公司购买产品。

对于那些为了迎合下一代的公司而言,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可能是一个正确的途径。

对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的不同年代间的态度

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的指导原则

毫无疑问,公司和公司高管需要仔细考虑是否需要就当时的争议性话题公开立场,以及决定哪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万博宣伟的报告为公司高管及其公司提供了12条指导性参考建议。建议如下:

•认识到首席执行官畅所欲言是一个新兴的动态,会随着首席执行官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新的世界秩序里而不断增加。

•仔细评估首席执行官立场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所谈论话题和公司价值观与业务之间建立联系

•考虑员工。评估首席执行官立场如何影响他们,并权衡他们的支持。如果有些员工不支持首席执行官的立场,他们会觉得被排挤、生产力下降、甚至不再忠诚吗?

•要像照镜子一样仔细检查自己,确保没有与话题相关的负面问题或流言。这也是自我审视和梳理的一个好时机。

•考虑使用的渠道、信息以及表达方式。确保公众立场背后的原因,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清晰透明并且可以被表达的,而不仅仅是这个话题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里的那么唯一一次。

上一篇: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下一篇:差异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