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注

2024-06-08

心理关注(通用12篇)

心理关注 篇1

摘要:如果企业无视这一点, 而把员工看成是“金钱的奴隶”, 实际上是将员工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逐渐抹杀殆尽。

最近, 一位企业领导和我谈到了员工“心理收入”的话题。说实话, 此前我真的不知道有“心理收入”这么个词。于是, 就向他请教了一番。

什么是员工的心理收入呢?一般是指员工对企业及其个人工作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 属于非经济性报酬的范围。据了解, 当今一些优秀企业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很高, 却能吸引并留住许多优秀人才, 其原因是这些企业除了注意员工的经济收入外, 还让员工感受到尊重、友谊、关怀、个人价值, 以及获得了学习机会、发展空间等。这就是关注员工“心理收入”取得的良好效果。

这位企业领导告诉我, 有时候, 领导者一句祝福的话, 一声亲切问候, 一次有力的握手, 都可能使员工难以忘怀, 从而受到激励。因此他认为, 当员工表现出色时, 不妨公开表扬一下;当员工过生日时, 一封精美明信片, 几句祝福, 一次简单的生日PARTY, 都将会给员工极大的心灵震撼。他所在的企业就比较注重员工的“心理收入”, 使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 这几年分配来的大学生没有一个跳槽的。

古人云, 民以食为天。员工为了维持生存和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的确是在为金钱工作, 但他们同时也为生命的价值而工作。企业对员工的物质报酬, 是满足员工生活所必需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起到激励或相反的作用。而当员工的经济收入基本能使自己生活无忧时, 他们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承认。如果企业无视这一点, 而把员工看成是“金钱的奴隶”, 实际上是将员工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逐渐抹杀殆尽, 企业也可能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现代企业如何激励员工, 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希望企业不能只注重员工的经济收入, 而忽视员工的“心理收入”。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心理收入”上做点文章、下点功夫, 必将会迎来员工高兴、企业兴旺的可喜局面。

心理关注 篇2

一、案例介绍

李芳芳(化名)是我所教的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这位同学非常的腼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回答,回答问题声音含糊不清,脸蛋涨得绯红。遇到老师喜欢低头勉强一笑。学习成绩一团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甚理想,对于非常简单的题目,总是难以理清思路,无从下手,讲解多次仍是难以理解。从她的父母那里了解到,她平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同学出去玩,对于节假日亲戚朋友出游的邀请也提不起兴趣。异常喜欢安静,难以忍受一丁点的嘈杂。特别容易疲劳,课间总是趴在课桌上提不起精神,有时放学回到家或者在回家的车上倒头便睡,有时吃着饭也会睡着。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面对现实,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该学生自卑畏怯的心理非常明显,并且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导致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积极交流,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面对偶然的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除了孩子缺少关爱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父母所教授孩子的应该是生活与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她学习或者生活。与家长深入沟通后,我发现,该学生从小被保护的太好,吃颗桂圆也要把里面的核给挖出来后才把肉喂给她吃。另外,父母非常的能干,因此对女儿的期望也非常高,但是工作繁忙,平时将女儿送去托管,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周末还要学英语、奥数、作文、书法、绘画等八门功课,而该学生根本接受与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知识。种种原因导致该学生在学校与家庭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内心非常的抗拒与害怕学校这个环境和学习这件事情。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经常想到的问题是:自己怎样做才能治服、改变学生?很少想过,用自身的修养、知识、行为、语言去积极地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或后进的学生来说,是一份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樗?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我始终相信:老师所有的一举一动,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或许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成长的动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之中,甚至会影响着她的一生!

三、辅导策略

1.关心爱护,唤起信心

为了让该同学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她、爱护她,我经常找机会跟她交谈,大事小事,无所不谈,而且尽量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她觉得亲切温暖。并且经常去她家家访,亲自指导她的家庭作业,与她的父母交流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正面和侧面让她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的关心让她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都增加了不少。

2.发现特长,树立信心

经过我对该同学的全面评估,发现书画相对来说是她 的特长,书法和画画是她课外辅导时唯一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也得过一些奖项。碰巧我是书法老师,所以打算从培养她的兴趣入手,逐步建立她的信心。之前她已经入选了书法校队,在校队学习时,我特别观察了她的学习状态,发现她在写同一张作品时,水平发挥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有部分字写的非常老练,有部分字却写得像初学者一样毫无章法,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影响她水平差异的就是她的情绪,有时她状态较好,写了一个很不错的字,接着这一行或者两行字就写得非常好,接着一个小挫折,把其中一个字写差了,然后就无法再集中精神,越写越不敢写,越写越差。而这时,我便上前给她鼓励,缓解她的焦虑,等她情绪平复后,水平又得到了正常的发挥。

3.重视家庭,促进沟通

该学生的父母非常的配合老师与学校,我也经常与他们进行短信交流与家访,我们认真仔细的讨论过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种种原因,也策划过一系列能帮助她建立信心的方法,在不断的实验与效果中改进和改善,这点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4.创造机会,坚定信心

经过我与家长的配合与她自己的努力,她在书法方面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有合适的校外校内比赛我都鼓励她参加,并亲自指导她创作,近期她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展览,我建议她父母在她作品展览时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拍照,对她是一种非常好的侧面鼓励。新年将近,我又找出一些春节对联让她创作,写好后分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相信在亲戚朋友的赞叹声中,也能让她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有一定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非常高兴,从该学生的父母那里得知,最近该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反应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人说话也抬头挺胸了,声音坚定清楚了,也不脸红了,这是非常正面的效果,相信继续用上述方法跟进,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教育,不能只关注成绩;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平等交谈、心理换位、关爱感化,目标激励,心理暗示、体验成功等方法来纠正其心理偏差。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这个案例到现在为止取得一点点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孩子封锁的心扉,融化她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关注心理,好好生活 篇3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心态平和的人,觉得他们每分每秒都在收获着宁静和幸福,反观自己,整天被大悲大喜大怒所困扰,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心脏都吃不消。静不下心,随之而来的各种烦恼如同泉水般不断地冒出来,思考受阻,学习的效率便会大打折扣。

谁叫我们处在躁动的青春期呢?谁叫我们学业繁重而鲜有时间去好好认识自己呢?免不掉成长的困惑,免不掉对未来的担忧,我们不得不在迷雾森林里摸索……

当“郁闷”成了口头禅,当皱眉撅嘴占据了整个脸部表情,当抑郁的阴影悄悄笼罩在心头。你是否想过在这漫长的隧道里,为自己点亮一盏灯呢?

那就花点时间探索内心,掂量自己的脾性,学点心理知识,重新认识自己。

除了相关书籍,网络上有不少专攻心理的网站,资讯丰富,值得浏览。

改变,从这里开始

这是“心理网”(http://www.xinli001.com/)的口号。改变,需要勇气!尤其当你陷入某种不良情绪(譬如忧郁)想要挣脱时,更是如此。情绪的波澜可以依赖时间、内心的力量去抚平,或者通过外围的手段(如音乐、朗诵、阅读等等)辅助消解,以达到尽快恢复好心情的目的。“心理网”就是一个这样的辅助平台,它汇聚了许多心理话题,包含了各种心理测试和治愈手段。

网站设置了“心理杂志”“心理测试”“心理应用”等板块,在“心理测试”一栏,你可以点击参加各类测试,然后综合各项分析,瞧瞧是否吻合你的性格和时下心境。主题有“测试你对尴尬的处理能力”“测试你的危机应对水平”“你有什么优势?”……测试大多活泼有趣,也不失为一种放松解压的好方法。

在“心灵氧吧”板块,设有“心理游戏”“治愈系图片”和“心理短篇”3个小板块。单是“心理游戏”一栏,便有“目测”“敏捷”“减压”“策略”“益智”等分类,从各个角度入手,让心灵放轻松。“治愈系图片”精选美图,并附加寥寥数语的介绍,简单又温暖。

“心理杂志”是整个网站最管用的板块,除了关注社会上的心理热点,它还教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譬如“如果你能更温柔地看待‘讨厌’”“心情不好,问问这5个问题吧”,另外它还提供最新鲜的“心理百科”。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

更好地生活

《心理月刊》杂志关注心灵,关注自我成长,是时下较受欢迎的一本心理杂志,它的中文网站(http://www.psychologies.com.cn/)是纸质杂志的补充。除了摘取杂志的文章,它还搭建了网友互动平台——博客、论坛、社区,方便交流探讨。

一本面向成人的心理杂志,会有适合我们的内容吗?答案是肯定的。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家庭现象无非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而在这里,我们会获取心理专家最为缜密的分析,得到一些中肯有益的建议。成熟的观点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站秉承杂志“更好地生活”的宗旨,为大家提供了新鲜有效的心理资讯。你可以通过“悦生活”板块,分别进入“自我分析”“关系”“自画像”“行为”等专栏,选取适合的文章阅读,这有利于提升认识自我的能力。又或者在“教育”专栏,设想你与家长交换身份,了解一下“让孩子绿色地长大”“孩子网聊,你担心吗?”等话题,说不定你还可以为家长们支支招呢!

其中,“专家专栏”这一板块,专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是我们灵活掌握心理知识的一个有效快捷渠道。

推荐链接

“青少年心理”(http://www.xinli110.com/qsnxl/)是一个关注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网站,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阶段。网站内容主要是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教育问题,在这里能够找到答案。

心理关注 篇4

几十年来,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面对不同的人群, 围绕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的的深刻变动, 新的社会人群的出现, 新的社会需求的产生,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新的社会矛盾的凸显, 思想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艰巨任务和挑战。许多同志都在进行着新的探索, 并且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有益的成果。关注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 就是当前改进和加强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工作中首先关注的往往是立场问题, 也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一边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了。当然, 说好办了, 不等于没有问题了。大量问题属于是非问题。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 这就需要做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工作, 而且要反复做, 做得引人入胜, 才能说服群众。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大量的思想工作都属于这一类。在长期的思想工作过程中, 许多同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有些事情光是道理对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是不是符合群众的利益, 或者说能不能使群众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对自己有利。这里所说的利益, 既包括眼前利益又包括长远利益, 既包括多数人的利益也包括少数人的利益, 既包括这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包括那一部分人的利益。成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十分关注这个利益的原则, 真正做到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才能引导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以上这些原则无疑都是正确的, 都应当在今后的思想工作中加以坚持。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又往往可以发现, 同样的利益机制, 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信息, 人们的反应, 人们的接受程度, 却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有快慢的不同, 有的甚至会截然相反。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心理素质的不同应当是一条重要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生活条件下, 不同的个体心理状况却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乐观, 有的悲观。有的善于感知或发现生活中的有利因素, 加以把握和利用;有的却处处感到都是不利的因素, 寸步难行。有的开朗, 有的封闭。有的莽撞、易于冲动, 有的理性多思;也有的偏于犹豫不决。有的合群, 有的孤僻。有的想得开, 放得下;有的爱钻牛角尖。有的执着, 有的多变。有的抗挫折能力强, 有的却比较脆弱, 经不起任何打击。有的爱想, 有的爱笑。如此等等。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强求一律。各种各样的性格、情绪、思想习惯, 和谐共处, 互相补充, 正是多彩人生必然的风景。至于个别社会成员某些不利的心理因素过度发展, 那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 或者心理咨询师的疏导了。在一些地区, 一些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注意结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和推广这些成功的经验, 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是很有意义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社会正处于变动之中, 人们的心理往往不能及时适应, 往往会产生一些在一定范围内相当大面积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 由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人们的孤独感增加了。一些退休职工、老年人有被边缘化、被抛弃的感觉。独生子女中的一部分人难于融入群体。社会上一部分人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对他人求全责备, 近于苛刻, 缺少包容和理解;对自己的责任却视而不见。对生活期望过高, 同时感到压力过大, 难于承受。过于轻率地跟着感觉走, 缺少理性的长远打算, 闪婚、闪离、裸辞, 对自己造成不利的苦果。如此等等。做思想工作的同志遇到这些难题, 往往也很苦恼。因为显然不是光靠摆事实、讲道理那一套办法能够解决问题。而且往往等不到你去做工作, 已经时过境迁了。但是, 社会心理状况的发生和变化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在某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在某一类人群体, 形成某一种心理倾向, 必定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因此也必定可以遵循客观规律, 找到某种调适的方法, 引导社会心理向着积极、理性、包容、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篇5

康防止产后抑郁

姓名:*** 学号:0000000000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5-2

上课时间:星期二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脚步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多,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多,抑郁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类,产后抑郁症的人群也得到了关注,那么怎么样去预防产后抑郁症呢? 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疼痛、酸楚、畏风怕冷、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民间俗称“产后风”。中医称之为“产后痹”,亦有产后身痛、产后中风、产后痛风等之说。产后痹多发生于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但由于失治或误治也可数年不愈而反复发作,严重干扰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广义地说,凡属产后或褥期发生的不通的症状统称“产后痹证”,是妇人产后正气虚弱之时外感风寒湿所致四肢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的一种病症,痹就是不通的意思。

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认为,女子怀孕生产,最易耗伤气血,致使身体虚弱,再加上自身不注意调节保养,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出现肢体疼痛不适、活动不利的症状。产后痹为妇女产后的专有病症,总结其发病特点有三:必有本虚,兼有邪实,情志为辅。简单来说就是体质差,有实邪,心情不舒畅。所以治疗产后痹要注意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驱除病邪、消除病症,更要注意调整心态,身心同治。

如何识别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一般在产后6周内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其发病率为10%~20%,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及时发现产妇抑郁症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患者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悲伤沮丧,对婴儿的哭闹置若罔闻,常常精神呆滞,不言不语,或烦躁不安,为一点小事就恼怒。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食欲不振,身体感到疲乏无力,严重者出现幻觉、自杀观念及行为,甚至扩大性自杀,即连同婴儿一起自杀。

什么原因会导致产后抑郁

首先是生理因素的影响。产妇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相关。其次,有些孕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初为人母的角色改变产生心理冲突与适应不良。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缺乏丈夫支持的产妇更易患抑郁症。另外,工作压力、经济压力、重男轻女的观念等均是产后抑郁的引发因素。

产后抑郁的种类

第三日抑郁: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内因性抑郁: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最恶感、担心养不活所生的孩子、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

神经性抑郁: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在分娩后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

产前健康教育可使产妇抑郁症发生率下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分娩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后保健、育婴知识的宣教,指导孕妇合理营养及活动锻炼。家人应当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丈夫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协助产妇护理婴儿。产妇自己要调整好心态,生儿育女不是易事,遇上困难与烦恼是必然,坦然面对一切,学会主动寻求丈夫、家人、朋友的帮助,可以请他们多陪自己说说话,分享快乐和烦恼,多了解一些育儿经验。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听些舒缓的音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避免悲观情绪产生。

产后别让过多人打扰。产后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过度困乏直接影响新妈妈的情绪。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尽快认同母亲角色。新妈妈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小宝贝,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采取母乳喂养,这些有助于新妈妈消除自认为无能的心态。

最好回娘家坐月子。在娘家坐月子,熟悉的环境、至爱的亲人,可以帮助新妈妈化解照料小宝贝的无措感,减轻她们的身体痛苦和内心烦恼等。

新爸爸多体谅新妈妈的情绪变化。新爸爸要尽量避免出门,积极主动给小宝贝洗澡、换尿布,并承担其他家务。小宝贝夜里经常会哭闹,丈夫应该与母子同住一起,帮助照料,避免新妈妈产生委屈情绪。当妻子出现情绪沮丧时,丈夫多给予同情、支持、爱护和谅解,避免争吵。

多数产妇经过以上调适抑郁症状可逐渐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寻求医生帮助,进行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尽早还产妇及宝宝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避免悲剧的发生。这2种妈妈容易产后抑郁

独生女

“80后”的独生子女成为生育主体,患产后抑郁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易使产后抑郁高发。

从成长到结婚、怀孕、生育,她们几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一旦生完孩子,一家人的重心一下子都转移到新出生的宝宝身上,准妈妈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从而成为产后抑郁的易感人群。

盲目攀比、对孩子过度关注、对丈夫过度依赖,以及职场压力等,都是导致“80后”的独生子女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

当产后连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不想活动、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不想与任何人沟通、想哭等症状时,就要引起注意了,可及时通过心理疏导或饮食调节进行干预。

职业女性

一般来说,白领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好,往往对自己和下一代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烦恼的事也较多,更容易患上产后抑郁。这类妈妈,在产后都会对重回职场问题、以及产后容貌和身材变化等问题产生各种担心,这些情绪都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症吃什么好

1.香蕉、瘦肉、坚果类、绿色蔬菜、番茄、酪梨,富含有稳定血压、情绪的钾离子。

2.新鲜蔬果、葡萄柚、柑橘类、木瓜、香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消除紧张、安神、静心等作用。

3.鸡蛋、酵母粉、深绿色蔬菜、牛奶、优质肉类、谷类、南瓜子、芝麻,富含B族维生素,维持神经系统健康,能减轻情绪波动,有效地预防疲劳、食欲不振、抑郁等。

4.深海鱼(如鲑鱼),含有丰富的鱼油及Omega-3脂肪酸,海鱼中的Omega-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可以部分缓解紧张的情绪,能明显舒解抑郁症状,包括焦虑、睡眠问题、沮丧等。

关注企业心理问题 篇6

发展兴国、发展兴企,是国家与企业的第一要务。但发展要靠身心健康的人去实现,而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的健康、幸福与快乐。

我们追求财富、追求利润、追求成功,但这一切都始于人的身心健康,也终于人的身心健康。因为如果人失去身心的健康就失去了一切,或一切都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的是为了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幸福的含义,按古希腊哲学家的定义,就是“身体无疾病和灵魂无纷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心健康。

我们未来的长远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谈得上自由发展或全面发展。

我们提出要关注企业心理问题,以员工的身心健康为本,不是出于对上述真理性认识的逻辑推导,而是由于现实中一些企业或组织对员工身心健康的漠视已经导致的严重后果。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现实的状况似乎正在印证这种预测:不但员工的心理疾病在中国呈普发高发态势,而且其生理疾病的情况也很突出,农民、城市中低收入职工小病拖着、大病等死的现象在各地都有存在且不鲜见。

为什么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员工的身心疾病不降反升呢?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社会经济转轨变型及竞争加剧所产生的过重压力,尤其是过重的职业压力,无疑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做好职业压力与员工情绪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降压减负,关心并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经营者、管理者都应明白: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就是关心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因为我们看到,在损害员工身心健康、导致员工身心疾病的职业因素中,有企业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弊端对员工的严重束缚;有企业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顺对员工的严重伤害;有劣质的或过时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严重困扰;有劳资关系对立、干群关系紧张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对员工的严重打击;有违法悖德、丧失人性、巧取豪夺对员工身心的严重摧残;有组织局限、报酬不公和模式落后对员工的严重压制,等等。这些因素,既是损害员工身心健康的职业压力,也是阻碍企业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强大阻力。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研究都显示:由这些因素形成的过重的不当的职业压力,不仅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损害企业组织的健康。因此,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帮助员工克服或减轻职业压力,就是消除企业或组织前进的阻力,解开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

当今时代,人本管理、人性关怀是时代趋势和国际潮流。以人为本,在企业首先是以员工的身心健康为本,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这样的老板与企业是没有未来的。所以,每一个老板如果要想使本企业能在竞争中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那么就从认真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抓起吧。

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7

一、弄清问题原因, 对症下药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与父母、师长同学难以沟通, 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使他们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笔者教过的一个班, 有一名叫小莹的学生趁学校放学教室无人时, 弄乱班里的桌椅, 把同学的书扔了一地, 还把垃圾丢了满教室, 笔者没有简单地指责她“破坏班集体”, 而是与之交流, 并通过调查了解情况, 结果发现她是因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 觉得父母不爱她, 教师不理解他, 也没有同伴与之玩耍。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暗中对几名班级小干部做工作, 让他们带领班里的同学主动和这位同学交朋友。笔者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日常生活中笔者常常和他谈起与人交流的艺术以及重要性。半年之后, 这位同学不但性格开朗了许多, 学会了与人交流, 有了要好的小伙伴, 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地提高。

二、做到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在班级中创设和谐、民主、健康的心理氛围,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笔者时常注意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为了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 笔者注意做到师生真诚相对, 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 真诚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能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班主任, 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 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成年人渴望理解, 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没有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 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放下架子,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用真诚换真诚,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 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教育家诺乐特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 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 他将学会含羞;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里, 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里, 他将学会爱这个世界……”从中可以看出, 消极责备可以使人落后、消沉压抑、精神不振。因此, 笔者十分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让班级的舆论氛围积极进取、文明向上。长此以往, 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抓住教育时机, 促进学生发展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 就是要求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问题行为发生时, 班主任要迅速作出反应, 遏制不良行为对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而对于学生本人, 要根据其自身特点,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例如, 当性格内向, 情感细腻的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最好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 因为这样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产生抵触情绪, 降低教育的效果, 而应该私下里指出他们的错误, 帮助其改进。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积极和家长配合, 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 性格差异很大, 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作为班主任,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家长沟通, 使他们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让他们尽量为孩子创造民主、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一名女学生李铭。有一次笔者布置的作文让同学们写自己感到最美好的东西。她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生活中只有憎恨、恐惧, 常常被噩梦吓醒。这不应该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说的话啊!于是我和她私下交谈, 了解到是因为父亲酗酒, 常常深夜喝地醉醺醺的回家, 回来后就打骂妻子和孩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 我告诉李铭:生活中有许多爱, 老师爱她, 同学爱她, 这也是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东西。笔者还启发她想一想父亲清醒的时候是不是很爱她。那些伤害她和母亲的行为是失去理智时做的, 要学会忘却。笔者还在生活、学习上处处给这个女孩以关爱, 让她感受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笔者还单独找来李铭的爸爸, 把孩子的作文给他看。看得出, 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并且答应以后尽量不喝酒。同时笔者推荐给他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笔者还和她妈妈经常联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历程。通过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灿烂的笑容终于重新荡漾在了孩子可爱的脸上。李铭的妈妈还高兴地告诉笔者, 李铭的爸爸不再酗酒了, 他们一家现在很幸福。对一个班主任来说, 这可是对自己付出最好的回报啊!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篇8

一、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随着社会节奏的越来越快, 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方便同时, 也感到来自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而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活动圈子较小, 只是往来于家庭—学校—家庭之间, 两眼一抹“黑”。我们学校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学, 甚至连火车也没有坐上一次,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工作中遇到一点儿事情, 就会感到无助, 产生忧愁善感、过激易怒、苦闷抑郁、惊恐多疑等心理情绪。

1. 心理失衡, 产生自卑愤懑情绪

案例:M老师今年已近55岁了, 最近他的情绪糟糕透了。他认为自己捧着一颗心从事教育事业, 对待工作一向认真, 对学生严格要求、无微不至, 可连续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他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希望一再破灭。看到比自己年轻的教师都顺利晋升职称, 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如果上级考评政策不变, 他估计, 到自己退休也不可能晋升高级职称了。于是, 他把自己的焦虑与忧愁深埋在心, 从不抽烟的他, 突然抽烟了, 咳嗽得走不好路还硬着头皮坚持抽, 面容日益憔悴。有位学生家长来校询问孩子学习情况, M老师竟然和学生家长吵得不可开交, 说:“你以为我怕你?你的孩子学不好怨我?反正评不上高级教师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教师的某些攀比、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失衡的情绪。如, 某位教师买了车, 某位教师添置了高档服饰等等, 而自己却显得寒酸。再加上教师的考核评比与当前教师的实际付出产生冲突和碰撞, 且看, 没有晋升的教师在奋力拼搏, 而那些光荣晋职的却优哉游哉, 不思进取,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的同志甚至连钟也懒得撞了。有的教师之所以产生不满情绪是自认为自己超负荷的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报, 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 更会自惭形秽, 自叹不如。这样一来, 教师就会很容易对自己原有的“无私奉献、做春蚕、当红烛、为人梯”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初为人师时的想法太天真了——“牛奶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 这是不现实的!由此看出, 教师心理失衡会诱发自卑、妒忌、愤懑等不良情绪。

2. 多重角色难以适从, 产生压抑情绪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竞争上岗, 整个社会始终处在竞争中, 无数的新问题、新情况像潮水般涌现在人们面前, 使人目不暇接, 也迫使人们做出新的思索, 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在这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有的人会产生迷惘困惑、压抑的心理。例如, 在当今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宽广, 教师稍不留神, 可能就会被学生的问题给“卡壳”, 这将会使教师面临失去“知识权威”的危险。所以, 有的教师不得不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不懂拼音、不会敲键盘, 也要学电脑, 搜索新信息。可是, 那些新科技的东西哪能那么好学呢?这焦虑急躁心理不又在加重了么?同时, 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连着许多家庭, 牵连着方方面面, 不同的人群对教师有着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评价标准: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 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型人才, 而学校总是期望教师是出色的教育者。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 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师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自然人, 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会换来众多的批评、指责。由此, 教师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极易造成心里矛盾和冲突, 而现实却要求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愉悦的心境走进教室。所以, 教师为了把自己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就得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压抑于心, 日积月累, 这些压抑得不到及时自我释放, 能不产生心理疾病么?

3. 学校与家庭难以两全其美, 产生忧郁、暴躁情绪

时常发现, 有的女教师在单位同事们眼里是贤惠淑女型的, 男教师在单位同事们眼里是绅士型的, 可他们回到家在自家人面前, 淑女型的成了“魔女”, 绅士型的成了“阎王”, 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的教师因为工作的压抑、家庭的琐事的纠缠, 在单位向谁诉说?只有回家借机爆发出来。

案例:Y老师在某校一年级当班主任, 根据学校规定, 班主任应当比其他教师提前20分钟到校管理班级, 如果发现迟到者, 罚20元。Y老师从家到校路程12公里之多, 而她女儿不到一周岁, 需要照顾, 脱不开身。一天, Y老师迟到, 被通知罚款。可是第二天她又迟到了。原来, 她是担心再次被罚款, 夜里一两点钟就睡不着了, 心想, 不能再被罚款了。可是熬时间是痛苦的, 实在是撑不住了, 不知不觉, 就又睡着了, 等到醒来时已经快七点钟了, 结果还是被罚了款。这两次罚款40元, 对Y老师来说, 这钱可以给孩子买一袋奶粉, 她能不心疼么?家庭、孩子, 学校、学生, 让Y老师难以处理得当;接二连三的罚款, 更是让她在精神上、经济上受到“重创”。活泼开朗的她慢慢地变得神经质, 经常絮叨“两下里忙碌, 孩子不能不要吧”, 总是担心是不是校长又在偷偷地“盯着自己”, 慢慢地患上了失眠症。

社会要求老师无私奉献, 可是却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 对教师的关爱是非常不够的, 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硬尺度、无弹性的, 这对那些特殊情况的教师根本体现不了人性化的关怀, 有的制度甚至是约束教师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障碍。我认为,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 如果把教师只当做传播知识的“上课机器”, 而忽略了把教师当作平常人, 忽略了教师多元化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 必然会使有些教师产生矛盾心理、患上心理疾病, 要知道我们的教师也渴望得到关爱呀!

二、调节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

“要么忍耐, 要么发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 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教师自己是直接的受害者。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学习一些调整心理方面的知识, 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寻找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同时, 学校、社会也应当共同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

1. 以平和心态对待人和事, 保持自身健康心态

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 “胸怀阳光”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进取的关键。作为教师, 首先要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 多与同事沟通, 不能闷在心里, 要学会释放压力, 放松心情;其次, 要加强自身修养, 调整自己的心态, 做事有计划, 避免冲突, 遇事三思而后行, 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对策, 尽量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在心理倾向上进行自我调整,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2. 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 保持心理健康调节

作为教师要多站在一定高度想问题, 而不是仅仅从自身小利出发, 要“高层次”地协调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不攀比、不媚俗, 踏实、勤奋, 乐观向上, 心中充满阳光。由于工作性质不同, 作为教师努力工作是应该的, 不能和其他高收入行业相比, 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要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 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也属正常。要看到庞大的教师队伍中, 绝大多数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 直到退休也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

3. 学校、社会应当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多关心体贴教师, 让教师感觉到温暖, 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同时, 教育部门应健全教师考核制度, 制定出既对教师没有太大压力, 而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工作热情的制度, 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要知道, 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 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走近学生心灵 篇9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校与老师相处, 心理上渴望与老师交流, 教师应该胸怀一颗平等的心去与之交流, 尊重学生的感受, 哪怕对教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举足轻重的, 学生感情稚嫩却丰富, 甚至对花草虫鱼、猪猫狗羊之类都会布施自己的情感,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这份纯洁朴实的感情, 俯身倾听孩子的呼声。教师如果利用自身的权威性拒绝与学生的沟通, 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地位, 交流谈何容易, 所以教师有必要聆听学生的心声, 重视学生的感觉, 引导学生主动交流, 吐露心声, 排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如学生跳大绳比赛时, 尽管学生在训练中跳得很棒, 但在正式的比赛中出现了一次小失误, 事后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并引导学生面对结果, 在今后的小事中注重细节, 使孩子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败。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树立了教师的威信, 平常的小事让我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劲动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要善于以目传神, 以目传情, 以目传意, 把自己的坦诚、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的复杂情感通过双目传播给学生。

二、尊重和赏识学生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赏识, 这也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的社会化的需要之一。能否得到尊重和赏识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更为强烈。赏识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动力, 有时也会成为影响其一生前途与命运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程度和赏识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 勇于实现自我的人才。我们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 使他充满自信, 激起他学习的兴趣, 让表扬和鼓励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例如, 对于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的学生, 可以经常鼓励他们应向高标准看齐, 不要浪费了自己这块好“材料”。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 也不要歧视他们, 而是鼓励他们尽量争取多学一点知识, 同时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 就及时地给予表扬, 使他们不至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对未来充满信心。切不可横挑鼻子竖挑眼, 让学生充满失败感

三、宽容和理解学生

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理解, 不是对学生错误的妥协和放任自流, 而是在教育学生的具体过程中, 严格要求学生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是在某些步骤和某些方面, 做出一定的程度的让步, 目的是给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一次机会。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严中有宽, “严”和“宽”不是绝对对立, 而是有机的统一。教师的教育艺术恰恰就体现在“严”和“宽”的适度结合之中。严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而是在学生犯了错误后, 能在老师的宽容下, 同学们的理解中, 使他自觉地改正错误。

现在的青少年, 特别是独生子女, 是最要强、最自尊, 也是最敏感的, 很多学生最容易偏激、冲动、是非观念不清, 很难克制自己的情绪, 无意间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绝不是某些人动辄训之的那种“道德品质败坏”的学生。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地替他们着想, 了解他们的感受, 尽可能给他们留些“面子”, 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这样做学生不但容易接受, 效果也比一般的批评要奏效。如在一次上课时, 同学们都集中精力地听我讲课, 忽然一个男同学在门外喊“报告”, 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一下子被打乱了。有的同学很生气地说:“不让他进来, 迟到这么长时间……”我当时也很生气, 可冷静地想了一下, 还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对全班学生说:“让他先上课吧!他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 否则他不会迟到的。”于是, 就招呼这位同学进教室上课。此时, 这位同学热泪盈眶, 下课后, 他红着脸找我道歉说:“今天上课迟到, 是因为我妈妈生病了, 耽误了上课的时间。”我很庆幸没有不问青红皂白批评这位学生, 而且我被这位学生懂得孝敬父母的事所感动。教师处理学生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其方式方法很重要, 教师的一言一行, 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当学生遇到困惑时, 教师要用博学的才智给学生宽心;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教师要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全力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欢心;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帮助使学生温心。

四、呵护和关怀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未来的栋梁。他们离开父母, 来到学校, 在情感上、心理上是孤独的, 教师要用慈母般的心诚挚地呵护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班集体成员,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体会到关爱, 立身于班集体中就不再孤独, 也就不会成长为性格孤僻的人。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颗爱心, 以炽热的母爱之心, 满腔的热情, 出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教育他们, 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们, 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因为有爱心就有高度的责任感, 勤于观察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 及时发现那些属于心理引起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 分析其原因, 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疏导教育。如有的后进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就沉淀着太重的负荷, 心理脆弱, 感情上受到压抑;有的学生因家庭不和缺乏应有的温情爱抚, 使之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差而旷课逃学, 自暴自弃。这就要老师对这些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以真诚的爱子之心去关怀呵护他们,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 陶冶他们的情操。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 开发他们的智慧。

关注学生心理, 实施有效教学 篇10

一、加强师生情感, 消除恐惧心理

刚入学的初中生习惯于小学数学的高分数, 一旦进入中学, 解决问题时屡遭失败, 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冷漠和歧视, 回家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疏导, 有时还会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甚至棍棒教育, 从而逐渐产生恐惧学习数学的心理。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 教师平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 把讲的权利让给学生。学生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 答题错了可以重答, 不同意见可以争论, 不清楚的可以发问, 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 你一定会答上来的”“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尤其是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 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的恐惧,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消除自卑心理

数学新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灵活、新颖,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为此, 不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底气不足, 总是担心自己天资不好, 于是学习不肯努力。对有这方面心理缺陷的同学, 教师要加强心理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赞扬少批评, 给学生多些成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消除自卑的心理。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消除依赖心理

新教材每章都设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和“问题”“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等栏目,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又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 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但实际教学中, 有许多初中生受小学学习方法的影响, 依赖老师把知识嚼烂, “喂”给自己, 遇到难题时依赖他人给予解决, 遇到较复杂运算时, 怕动手, 喜欢坐享其成或抄现成答案, 以上种种使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 严重阻碍了数学学习。

作为教师,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珍视他们的独特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坚持书本让学生看, 思路让学生讲, 问题让学生提,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想, 实验让学生做;多让学生合作交流, 主动探索;遇到难题时不是一讲了之, 而要教会学生分解问题, 分散难点, 理清思路, 从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入手, 通过动手实验, 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样一来, 学生身临其境, 又自己动手实验, 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通过以上活动, 教师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克服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变依赖他人的接受学习为自我发现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消除“饱胀”心理

新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贴合学生实际, 有一定的实用性, 且趣味性强, 好学易懂。我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掌握了部分知识或几次课堂检测获得好成绩后就会产生“差不多”“全懂了”的膨胀感, 从而学习松懈、马虎, 以致严重影响数学学习。为防止此现象的发生, 我在备课时精读课标, 深钻教材, 细研学生, 除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 发展教材, 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外, 有时还注意设置些“陷阱”或安排有适当难度的问题, 破一下他们的“到顶”思想。例如, 在教例题“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负数, 求k的取值范围”时, 不少学生都能求出然后通过不等式接着我又出了一题“关于x的方程a x+1=1的解是负数, 求k的取值范围”。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问题一样, 不肯动脑动手, 这时我出示解题过程:x=a-1, 由a-1﹤0得a﹤1让学生判断对不对, 学生齐声答“对”。我让学生再想想, 后来经过学生小组讨论, 有同学发现了a=0不符合题意, 于是得到a﹤1且a≠0。经过以上问题的讨论, 不少学生消除了膨胀心理, 那种自我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心理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控制, 学生也就容易再次投入到踏踏实实的学习中去了。

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消除“厌烦”心理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时总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会的嫌简单, 稍难又嫌烦, 懒得动手, 故常常出现课上热闹有余, 课后收获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学生课后巩固不及时, 产生“消化不良”, 从而造成成绩下降, 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选用适当的时机采用谈心的方式“晓之以理”, 充分赞赏他们的闪光点,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再及时帮助“补差”, 把前面学过的知识消化吸收了, 逐渐才能产生出学习新知识的“胃口”, 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外, 在教学中, 教师如单纯重复学生已理解的内容, 大量练习同一题型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为此教师要精心备教材, 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备教学活动等, 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且课上要尽量增加讲授的趣味性。如在教授公式时, 将“姨”看成房子, 将比喻成院子, 将“a”比喻成一个人, a≥0表示这个人身体健康, a<0表示这个人年老体弱, 公式看成一个人从房里到院里, |a|=a-≥a看成从院里出门。针对学生负数易错的特点, 将“-”号比喻成拐杖, 身体健康的人出门不用带拐杖, 年老体弱的人不带拐杖出门就会跌跟头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防止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篇1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对策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號《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育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乃至最后无法教育孩子,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许多问题的积累都在不经意之间。正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疏忽和误导,才使的孩子间的问题积少成多,最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三、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四、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五、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建立个案分析与追踪观察

在与乐乐妈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说:“我的孩子在班级中个儿最小,又不爱交际,有时很自卑,我就担心他会被同伴欺负。”幼儿这位家长在心理有了一定的顾虑,所以每次回家第一个任务就是问孩子:“今天小朋友欺负你了吗?”如果孩子说被小朋友打了,第二天早上乐乐妈妈就会去找那个打人的孩子,有时还要训斥几句,这样一来,闹得家长与家长之间产生争吵现象。老师了解情况后,就主动找乐乐妈妈,让她知道孩子性格孤僻、忧虑跟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今教育,作为家长要从自身做起,首要的任务是家长自己也要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因为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多运用鼓励的语言,大人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其次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解决、去面对,而不是家长一味地责备孩子。

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让他们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让我们一起用先进的理念,精心编织育儿的“摇篮”,让孩子们在广阔的蓝天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曹向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作文 从关注学生“心理”开始 篇12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

(一) 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

在训练时文体单一, 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 不重视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脱离社会需要和个体的需要, 更由于作文训练倾向于文学化, 倾向于用文学性语言, 致使缺乏文采的学生体验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 体会不到成就感

在平时批改作文中, 很多教师非常吝啬自己手中代表“生杀大权”和“权威人士”的分数, 担心分数“放任自流”会给误导学生, 通常只给学生七八十分, 有的甚至按考试标准只给及格分甚至低分。学生的数理化可能经常得100分, 而学生的作文却罕见有100分、90分的。这样, 致使学生失去提高能力、增强信心的直接动机。学生会主动找课外理科题演算, 却很少主动去记录心灵的轨迹。时至今日, 作文仍是中小学各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 给分存在趋中倾向, 难以使优劣不同的作文较大幅度地拉开距离, 致使很多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更上一层楼”了。

再者,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储存和交流, 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学习和生活, 更好地与他人达到心灵的默契和融合。但很多教师在交流这一点上似乎还缺乏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要交流仅“我”一人, 要交流墙上一贴, 然后就万事大吉。事实上, 学生渴求成功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别人的一笑一语, 往往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动力。教师要多方面地拓展交流渠道, 不仅在班内、校内交流, 更要走向社会, 把学生的思想和文字推向社会, 以求更多人的认可。

(三) 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

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 若详批每篇作文, 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需要较长时间。而较长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淡忘作文的内容, 等批阅完毕发下本子, 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本子塞入书包,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作文讲评, 也很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的欠缺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何况教师本身能力也有优劣高下之分。于是, 学生就不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 更难获得读者——作者意义上的沟通了。

基上所述, 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开展作文教学的改革, 应该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而激发情感则应成为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只有把学生的感情闸门真正打开, 学生的写作热情才会喷涌而出, 才能生动地、兴致勃勃地去创造。

假如每个人都能尽情构思, 尽兴写作, 那么, 久而久之, 整体的良性写作环境必将形成。所以, 就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开展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策略问题。

1. 创设写作情境, 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

理解、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有利于由外而内改变写作者的情绪, 让不同心理的写作在一股强大洪流的带动下奔涌而出, 逐渐归于同一,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作文辅导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效果。

2.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 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研究个性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开端, 对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吸引力, 对个别心理有障碍、心理有逆反的同学来说, 作用显得很微小, 教师就要因材施教, 作个别的心理类的写作指导, 以达到“感化”“融化”的目的。

3. 确立读者意识, 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作文教学上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知道, 文章是交流的工具, 如果有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 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英国《国家写作计划》中认为,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如果其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起讨论、研究和分享, 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写作的满足感会大大提高, 从而使兴趣常葆。

作文教学中, 教师当然是学生的重要读者, 但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更多的读者群, 包括同学、家长乃至社会, 特别是向社会推荐,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并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稿费单的时候, 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不用多说, 早就挂在他们的神情上, 上面所提到的女生, 第一次拿到20元稿费时, 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买了一本书送给我, 并在扉页上题写了“感谢老师”, 让老师与她一同分享写作带来的快乐。

4. 开放作文题目, 让学生心灵自由驰骋。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文宜少作限制, 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 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情感可抒, 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高考、中考多出材料作文, 原因也就在这里, “淡化文体要求”实在是作文教学大纲的一大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作文训练, 多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写随笔虽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但也有“命题”倾向的嫌疑, 学生思维也就多了一道“紧箍咒”而少了许多灵气, 少了想象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备课时多考虑这个问题, 多采用策略来加以修正和弥补, 在完成单元作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少作限制, 多点宽松。

针对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 只要我们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地指导, 这种现象一定可以扭转。当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作文的要旨之时, 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但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 教师口笔耕, 穷思竭虑, 只有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指导, 这种现象才可能扭转。

上一篇:设计与实施方案下一篇:路径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