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分析技术

2024-06-08

路径分析技术(共10篇)

路径分析技术 篇1

1 引言

南方滨海地区(以深圳为例),其特有的气候因素尤其是长年平均气温高和雨量多、炎夏持续时间长、长期反复高温、高强度日照、多台风伴强降雨等诸多不利影响,客观上加剧了建筑防渗构造的侵蚀,加速了防水材料的老化失效。大量工程案例与实践经验表明,受上述外界恶劣气候的运行使用条件影响,建筑防渗构造的实际耐用年限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折减,现行建筑防水设计规范关于耐用年限[2]的理论依据乃至构件抗渗设防的理论体系基础实际已经受到考验。因此,对典型高温多雨地区建筑防渗的治理方法作重新检视,是工程应用实践的迫切需要。

从理论的角度考察,按建筑构造部位来区分,建筑防水主要分为以屋面(或顶面)为代表的平面防水和以立面(外墙)为代表的竖向构件防水。由于二者在防排水分区设置功能上相对独立,在大多数建筑防水规范与标准中,基本都是分开单独设计的,而对于彼此之间的技术关联性,阐述指引并不深入。但从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看,设计上的平面与立面防排水功能分区、治理方法上的“堵防”与“疏排”策略、工程防治措施与使用运行维护手段等因素,事实上都在发挥建筑整体抗渗防治功能上共同承担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本文尝试从工程案例分析出发,以防渗改造工程的综合技术评估作分析主线,探讨渗漏的动因,结合协同防治作用机理的考察视角研究治理对策。这对于水厂建筑防渗改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并据以指导同类工程实践,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工程概述

深圳大涌水厂和沙头角水厂的建(构)筑物外立面防渗改造工程是2007年实施的改造项目,于2007年年底开工,2008年初相继完工。项目包括多个单体工程:大涌水厂老滤池、混合反应池、V型滤池、老泵房、配电间、加药间、机修车间以及仓库等外立面防渗与粉刷;沙头角水厂二厂滤池、沉淀池、石灰间以及氯库等构筑物外立面防渗与粉刷工程。以上工程施工图预算造价合计380万元,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外立面须在重新抹聚合物砂浆防水基层后,表面粉刷外墙涂料(按平面作法)。外立面防渗改造从内至外构造作法具体如图1所示。

为掌握客观全面的数据资料,检验建筑外墙聚合物防水与涂料粉刷的改造作法,在深圳地区多雨和持续高温暴晒的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实际应用成效,据以进一步探索推广上述建筑外立面防渗改造作法的技术可行性,2008年8月,我们专门安排在台风“鹦鹉”登陆正面袭击深圳带来强风和暴雨之时,对以大涌和沙头角水厂为代表的,新近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建(构)筑物外立面防渗改造工程,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质量回访。质量回访旨在通过收集使用单位对抗渗补漏改造实际效果的评价反馈意见,并以现场调查方式发现查找外立面防渗处理的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究其成因,提出治理对策及改进方法。

3 外立面防渗质量评估与技术分析

本次质量回访,除了收集使用单位第一线直接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还与设计、施工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每个建筑物的细节部位,逐一检查,查找问题。收集到的资料表明,总体而言,大涌和沙头角两个水厂各建(构)筑物外立面在经过防漏改造后,经受住了2008年多次特大强台风暴雨、乃至2008年6月深圳百年一遇的高强度降雨的实际考验,基本满足建筑防水功能要求。

然而,在检查中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局部渗漏问题,这说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防渗失败的成因,研究治理对策。

图2~图5反映的,是我们在质量回访中发现局部渗漏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事实上,这些渗漏部位也是建筑防水的重点与难点,是抗渗处理的通病所在。

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以上渗漏部位都是建筑防水薄弱点所在,本次实地检查也的确发现实施防渗改造后仍存在一些局部性的漏水现象。我们对其成因作了具体的技术分析:

在理论上,不论屋面或外墙,不同的防水等级决定了其耐用年限,理论耐用年限大致从10a至20a不等。换言之,防水处理事实上有老化失效的使用周期,而实际则要视防水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使用地区的气候条件而定。如前所述,与基于实验分析的数据相对比,实践经验数据显示实际防水耐用年限有不同程度的折减。

客观上,防水处理的成效取决于防水构造作法的设计以及施工质量两方面因素。撇开施工质量的因素,从防渗设计的角度考察,建筑物渗漏设防中屋面与外墙这两个主要部位,二者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不同防水构造。作为典型的建筑平面与竖向构件,二者功能特征截然不同,其抗渗构造差异极大,从设防具体作法形式看,彼此关联不大。然而事实发现,当天面防水失效雨水通过女儿墙从内侧侵蚀外墙,从而导致外墙表面开裂渗漏、引起涂料起鼓、脱落(见图3);另一方面,天面漏水也会直接沿梁板阴角交接处渗入侵蚀内墙,导致内墙面装饰层发黄甚至剥落,而从表面现象观察,常难以与外墙渗漏明确区分。因此,外墙抗渗改造要确保成效,先决条件是屋面防水必须处于完好状态。

从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看,墙体尽管是建筑竖向构件,但因大面积接触雨水(特别雨天迎侧向横风的山墙面),若因设计不合理、材料选用不当、使用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墙体裂损从而产生渗漏。渗漏从现象上看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一定面积范围内被雨水渗透并扩散,出现水印痕迹或处于潮湿状态,从而导致内墙面起皮、剥落、长霉;二是墙面局部发生较多水量渗入,并从孔、缝中滴出,形成线漏、滴漏,甚至出现冒水、涌水等现象。

从构造成因的角度分析,各图所示的几种渗漏通病其形成机理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型:

1)结构变形引起的裂缝。如图2所示,有高低跨的建筑物通常结构设计都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须在交接处设置变形缝。由于必须作柔性连接处理,从防水的角度考察,变形缝往往成为容易发生漏水的薄弱部位,若因灌入的嵌缝密封材料延展性不足,当高低跨沉降缝产生变形过大而超越嵌缝材料的延展极限时,最终将导致裂缝渗漏。

2)温度变形引起的裂缝。金属门窗与砌体之间以及如图3所示的砖砌女儿墙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都会因材质的不同其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在温差变化下,形成不均匀收缩与膨胀从而导致裂缝产生。同理,图4所示的伸缩缝,也是当建筑物体型连续过长,因考虑温度伸缩所累积的变形过大,从而分段作通体断开(间距与结构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m~75m),并设置供自由变形的伸缩缝。由于伸缩缝与高低跨沉降缝同属柔性连接,性质相近,故抗渗的机理也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3)建筑细部节点构造止水缺陷。图5所示的贯通防水构件的管道等设施,一般都是管周外壁与构筑物竖向构件交接咬合松脱失效等原因造成渗漏。

综上所述,在质量回访中查找出来在整个外墙进行了防水改造后仍发生的局部渗漏,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屋面、雨蓬、挑檐、高低跨变形缝等建筑平面构件防水失效,通过间接的传导机制,引起建筑立面竖向构件产生不同程度的渗漏。据此,我们认为治理对策的基本思路在于系统协同防治,也即是治理外立面渗漏必先确保建筑平面构件———主要是建(构)筑物屋面防水的有效性,否则要先处理好建筑平面渗漏问题,二者要同时兼顾。

在治理原则与方法上,要遵循“堵”与“导”相结合的基本原理,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堵漏材料防渗性能可靠性的研究,据以合理选用;另一方面,还要配套良好的雨水疏导措施,通过建筑防水内外结合、上(天面)下(立面)结合,最终才能达至整体协同防治的目标。

以下是我们对已经发现的立面渗漏提出的具体防治对策,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应的作法同时可也供同类工程借鉴:

1)构造防水及表面修复。构造防水其功能是延长和引导水流路径,减少交接面的雨水流量和压力。对于图2所示的抗渗缺陷,可在天面内采用设置滴水线与女儿墙泛水的形式来改造,滴水线设置在女儿墙压顶或泛水上沿处。节点构造如图6所示。

从实际工程经验看,在原来没有设置滴水线的女儿墙上进行改造加设钢筋混凝土滴水线,事实证明确实能有效改善建筑天面防水抗渗性能。

此外,天面表面局部构造若有轻度破坏,而其他大面积完好无损,可采用高强水泥浆、环氧防水砂浆或防水胶泥等材料进行局部修补以恢复其表面排水功能。

2)大面积涂抹外墙防渗材料。目前深圳地区采用较多的做法是在外墙砂浆找平层上涂抹水泥基高分子涂膜(不少于1mm厚)或聚合物水泥砂浆作防水基层,而外墙表面装饰层为利于雨水疏排,可采用整体性较好、与基层粘结紧密的涂料面层。这种设防组合,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增强建筑竖向构件整体抗渗功能行之有效的构造手段,因而深圳地区防水规范也将其作为一种优先推荐使用的防水构造作法[3]。

3)变形缝等交接节点抗渗处理。对于如图2、图4等建筑物交接部位必须使用柔性防水连接方式的情形,可采用高膨胀系数、高延展性能的高分子防水嵌缝材料如聚硫密封胶、遇水膨胀止水橡胶棒等对建筑交接部位进行嵌缝修复。对于门窗框与砖墙交接处等常见的渗漏部位,应采用耐候密封胶填实;对于变形缝等除作好柔性防水处理外,尚应采用镀锌铁板或不锈钢板罩面,以防侵蚀破坏内部填充物嵌缝材料。

4)日常维护的配合。对屋面排水管,泄水孔等要进行定期维护,防止树叶等异物堵塞水落管排水孔,以充分发挥和提高“疏导”功能对防水治理的重要作用。

4 外表面装饰层防渗功能分析

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表面装饰层作为外墙构造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其具体作法对外墙的整体抗渗性能发挥也有重要影响。我们认为,应优先采用相对平整光滑的装饰面以利雨水疏导,从外墙外表面装饰材料与雨水接触冲刷的角度考察,表面平滑无缝的涂料面层与表面相对粗糙且有分隔填缝的块料镶贴(如陶瓷面砖等)做法相比较,更有利于雨水在外墙表面的疏排。同时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涂料面层与墙体抹灰面基层黏结性能良好,从而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外墙渗漏的可能。因而综上所述,外墙涂料其防水抗渗性能在整体性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

本案例选取防水涂料作为装饰面层的作法基于以下因素的综合考虑:

在理论上,外墙表面装饰层除了起到美化建筑外立面的基本作用外,同时也是建筑防水发挥整体防御功能的关键构成环节,它能够有效提高墙体抵抗自然界各种侵蚀因素,如灰尘、雨水、日晒以及其它化学物质破坏的能力,并与墙体结构一起共同承担保温、隔热、隔声、防水、美化等功能。因此,外墙装饰材料应兼顾保护和美化墙体的双重功能。常用的外墙装饰作法有:粉刷涂料、镶贴块料(陶瓷面砖、石材等)、安装幕墙(玻璃、铝塑板等)等。以下是本工程对各类备选表面装饰层材料所作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1)陶瓷面砖类镶贴作法施工要求相对较高且接缝多从而渗漏薄弱点多,据一般工程经验其防水质量不易保证;从竣工交付使用后的日常维修、翻新等方面综合考量,块料镶贴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而石材及幕墙造价相对较高且多用于高档写字楼等民用公共建筑。

2)涂料涂敷于墙体表面能与基层牢固黏结并形成完整而坚韧的保护膜,能使整个墙面完整无缝从而更利于防渗,且在使用多年后修缮翻新施工也更为便捷。

3)在使用维护方面,涂料施工工艺简单、便捷,施工工期相对较短,其表面无缝的特性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抵抗外界对墙体的侵扰破坏,而且易于修补墙体自身固有缺陷,如材料收缩开裂等工程实际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而更有利于外立面防渗治理。而用块料镶贴的外墙一旦发生渗水问题,较难找到直接产生渗漏的最终位置,给修缮补漏方案的取定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外墙面砖在施工工艺上对与墙体基层粘贴要求较高,目前施工验收主要靠采用抗拔试验进行抽样检测,因而不易彻底排除存在松脱坠落的可能性,构成潜在安全隐患。

4)在工程造价方面,涂料有比较显著的成本优势,从而更有利于节约工程投资。表1是深圳地区根据相关实例测算的不同类别表面装饰材料单位造价的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依据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颁布的《深圳市建筑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2003)》及近5年各期《深圳市建设工程价格信息》数据统计测算。综上所述,外墙涂料与以往水厂常用的喷塑(中、小压花)以及镶贴条砖等做法相比,在使用维护、更新改造、建筑成本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5 结语

总体而言,通过实施防渗改造,各个水厂原来建筑外立面的严重渗漏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消除了大面积漏水现象。而存在的问题,基本属于局部渗漏,主要见于天面、挑檐、雨棚、高低跨变形缝及门窗交接处等局部节点。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是上述建筑平面构件未能同步实施防水处理,以致不能发挥建筑防渗系统整体协同机制,这其中有投资制约的因素,也有方案不够完善的地方。上面提到的这些局部节点防水构造,往往是设计容易忽略之处,而个别节点的防渗处理一旦失效,影响很可能扩展到其它较大范围,从而导致整体防水破坏。因此,建筑细部节点,特别是本文提到的防水薄弱和通病频发之处,其防渗处理在今后的补漏方案论证与设计优化中亟待加强。同时,施工中也必须加强建筑防渗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和检测试验,切实把好作为防水基础的具体工序施工质量关。总之,只有通过设计与施工双管齐下,充分运用“防、排、堵、截”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才能确保水厂建筑外立面防渗改造工程的最终成效。

水厂生产区有较多的仪器仪表以及配电设备,防渗问题处理不好,会构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次质量回访之所以选择在台风“鹦鹉”登陆深圳之时,是为了在强风暴雨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更能直接地考察各厂建筑物外立面防渗改造的实际成效。事实上,我们的工程实践取得成功固然可喜,以资吸收、借鉴与推广,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失败的案例更是弥足珍贵,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据以反思、总结和对照改进的过程,从而令我们的技术和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并必将反过来促进我们的工程实践逐步走向完善。

摘要:以深圳大涌水厂和沙头角水厂建(构)筑物外立面防渗改造工程实例分析评估为切入点,通过在高温多雨的典型南方滨海地区特殊气候影响的使用运行条件下,对改造工程防渗实效的考察,在深入探究水厂建筑整体抗渗的系统协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渗漏动因,提出治理对策,据以构建适用上述地区的水厂建筑防渗改造技术指引。

关键词:案例分析,渗漏防治,协同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SJ·A/B-2002深圳建筑防水构造标准图集[S].

[2]CJJ62-95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S].

路径分析技术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从世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人类就已经展开了一次为期不短的计算机革命,而这次革命对于计算机技术也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经济发展,计算机发展势头越发迅猛,并且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也从传统单一模式发展成为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而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拓宽,不论军事、政治、工业、教育还是医疗等等都有所涉及,人们的生活也越发的离不开它了。

1追溯历史

一九四六年世界第一台人造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们将其取名为埃尼阿克。它由一点八万电子管构成,体积相当庞大,重约三十吨,有两三个房间那么大,而且只能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使用成本相当高。伴随着成本减少,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相关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才将计算机技术拓宽到其他领域应用上面,伴随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变迁,因特尔处理器的问世才使得计算机逐步向智能化发展。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是一九八二年问世的,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成本已经最快速度降到最低,而计算机也由过去只有政府与大型企业才可以使用变成现如今的计算机普及化了,正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来,计算机的发展逐渐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一面向平民普及,逐渐走入各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家庭;另一面向更高端发展,对它在军事医疗等的建设开拓新思路。现如今,不论是政府、企事业还是个人家庭,计算机都可谓是无处不在,很容易看出,计算机发展前景良好,而且人们在将来会越来越需要它,从它的诞生到现如今,它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计算机的每次变革都标志着它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它到今天已经有六十几年发展史了,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深入骨髓的,凡是与人相关的领域它都有所展现,而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逐渐变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造福了整个人类社会。

2计算机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探究

2.1普及化和深度发展化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无疑是科学技术,而且现如今科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计算机毫无疑问的位居生产力榜首地位,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已经无形的深入到与人类相关的每一处、每一点中,各行各业都开始离不开它。而且伴随计算机技术自身逐渐发展,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必然日臻明显。

2.2专业性与综合性

计算机普及化发展的同时,它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也变得越发突出,比如智能家用电器的诞生,电脑控制各种家电正常运行,它已不再是单独运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控制全局,尽可能的造福人类生活。伴随人们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性又要加到它的综合功能里面,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高科技智能化,还要向功能多样化发展。

2. 3飞速成长与强化渗透

伴随人们对计算机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标与定位变得更明朗,它也在飞速成长中,并且强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3]。它的飞速成长表现在从电子管问世到世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中间跨度一共四十二年,而伴随时代进步,半导体的晶体研发成功到半导体的计算机问世用了十年不到时间,另外,从微电子领域跨越为集成电路,也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第四代的计算机研发成功,带给人类历史性的突破,它的突破与发展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密不可分,所以与其说它是强化渗透不如说是人们需要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3结语

根据以上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回溯与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趋势归纳为大致三点:第一是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即性能与速度方面的提高,第二是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即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高科技渗入到家庭琐事之中,第三是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推进智能化产业进程。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出现是为人们可以更好的生活。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了人类生活的方式,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娱乐与便利,更加速了时代与社会的进步,为国富民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强.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21:31-32.

[2] 李民政,宋志国,曾莉. 以库恩理论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J]. 学术论坛,2006,04:33-35.

[3] 魏海涛,鲁汉榕,杨瑞娟,周焰,肖兵. 科学地构建“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内容,促进计算学科的全面发展——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20:107-112+106.

路径分析技术 篇3

一、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的现状

在篮球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下, 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加入了篮球教学课程, 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 篮球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首先, 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 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沿用的是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 以教师自身为主体, 一味对知识和技巧进行灌输,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仅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的篮球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 一味重视应试技巧的传授, 但是却忽略了实用性, 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丰富, 各种技巧得心应手, 在实际比赛中却难以发挥,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然后, 篮球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运动, 赛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 不仅需要良好的判断能力, 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是, 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中, 教师往往专注于理论知识和战术技巧的灌输, 又或者高级技巧的训练, 而没有重视基本功的培养, 造成学生自身的基础不牢, 在比赛中发挥不稳定。

二、篮球教学的创新路径

面对篮球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体育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 对篮球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基本的创新路径如下:

1、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 自身为辅助, 切实提升教学的质量。

首先, 可以结合教材教学的内容, 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职业篮球比赛片段, 如NBA、CBA等, 结合片段进行解说,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相应技巧的要点,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 要加强对于篮球基本功的训练。篮球比赛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战术, 还有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各自的体力、协调性、灵敏度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基本功的训练获得。因此, 加强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对于提高篮球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不容忽视的。

然后, 要创新教学方式。当前比较有效的篮球教学方式有分组教学法、俱乐部教学法等,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有着巨大的优势。以分组教学法为例, 是指按照相应的标准, 对学生进行分组, 针对各自的情况进行分别指导, 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抗比赛, 提升学生对于技巧和战术战略的实际应用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之前提到的分组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 由于学生接触篮球的时间不同, 对于篮球的理解不同, 自身的能力水平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果进行课堂统一教学, 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进度过慢会导致能力较强学生失去兴趣, 进度过快则会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可以按照相应的能力水平, 对学生进行区分, 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突出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3、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佳的老师, 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引入相应的篮球知识, 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激发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职业篮球比赛, 对相应的技巧进行解说和分析, 提升学生对于理论技术和技巧的理解;可以引入接头篮球、花样篮球等相关知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而言地引发学生对于篮球的热爱,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应用篮球游戏

应用篮球游戏, 是指在篮球教学中加入趣味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的游戏, 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一方面, 新颖且富有趣味的篮球游戏, 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激发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 在篮球游戏“穿越火力网”中, 要求外圈的学生使用篮球击打内圈闪躲的同学, 击中可得分。这样,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 判断能力, 还可以培养其投篮和传球的准确度,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功。而在不断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想要将球投的更快更准, 获得更加灵敏的反映速度, 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另一方面, 由于篮球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会使得学生产生相应的“运动好奇心”, 产生自发参与篮球活动的动机, 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篮球运行中去, 教师则可以逐步提升对于学生的要求, 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提升。

5、加强思想得到教育

作为一项对抗性极强的体育运动, 篮球在比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身体的接触和碰撞, 其中尤以接头篮球为最。而从事篮球比赛的多为青少年, 正处于冲动的年龄, 容易因一时的冲动而引发不必要的争吵甚至斗殴, 这种情况在体育运动中并不少见。同时, 也存在部分学生因为自身能力较强, 喜欢出风头, 导致在比赛中缺乏集体意识, 缺乏与队友间的配合, 从而与队友产生冲突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净化篮球比赛的环境, 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的素质, 同时认识到篮球运动属于集体性的活动, 需要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 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可取的。这样, 实现篮球教学技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配合, 全面提升篮球教学质量, 使得学生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自我准确展示的愿望,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 赢得比赛的胜利。

三、结语

在当前的形式下, 职业技术学院的篮球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体育教师要端正自身态度, 正确对待篮球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对篮球教学进行创新, 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做到求新、求胜、求变, 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稳步前进, 促进篮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而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出, 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体育竞技活动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篮球运动凭借其自身的独特魅力, 成为一项全民性的运动, 篮球教学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篮球教学现状, 对其创新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篮球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明伟.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浅谈[J].神州, 2011 (10) :106.

[2]黄晓磊.刍议高职院校篮球教学[J].科学时代, 2012 (6) :143-144.

[3]陈仙.论篮球游戏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魅力中国, 2011 (16) :115.

路径分析技术 篇4

关键词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07-01

关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的概率分析方法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是成套技术,主要是以实现全国联网收费的路径识别为目的,以对路径分配率的调整为方式,以模拟的路段交通量和调查交通量吻合程度为判断标准,最终实现在实际工作的有效应用。

1 路径识别法探索思路

1.1 基本探索思路

通过概率分析得到的车辆路径的概率分析识别技术的内容是:车辆出行路径的最大可能的概率是能和实际路段的交通量的路径分配概率不产生矛盾;它的基本探索思路认为:首先是对具有多个路径路段的交通情况的调查研究,其次是在拟合对多路径分配交通量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新颖的关于调整路径概率的方法,从而加强模拟交通量和实际交通量的相似程度,进而顺利计算出车辆出行的路径选择概率。

具体的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速公路多路径路段交通量进行调查,之后对路段交通量进行差错和修正,再对交通量和计算交通量拟合度进行分析调查,如果满足精度要求,即可计算全路网各OD点对之间各有效路径的概率。2)如不满足精度要求,可进行概率函数模型参数修正,进行路段交通量的模拟计算,又可得到调查交通量和计算交通量拟合度的分析调查,从而再一次验证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计算出全路网各OD点对之间各有路径的概率。3)在进行以上第1步的操作同时,可进行高速路网模型的建立,进而确定有效路径分析,之后进行概率函数模型选择,同样可实现路径交通量的模拟计算,之后进行调查交通量和计算交通量拟合度分析,从而得到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这一步骤,如满足精度要求,可计算全路网各OD点对之间各有效路径的概率,如不满足精度要求,可按照第二步进行反复操作,直到计算出概率为止。

1.2 主要的技术内容概述

1)对于交通量的调查方面的技术,选取交通量的调查点以及实施交通量检查等工作。2)交通量的分析检测技术,对已经实行路段交通量检测的结果进反复验证。3)采取高速公路路网有效路径的研究工作,有效路径确定的相关分析技术。4)建立概率函数模型,确定路阻函数和相关参数。5)修改模型概率,相关原则和修改方法。6)模拟交通量,相关模拟技术。

2 有效路径研究方法

对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的概率方法研究,高速公路网的多路径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关于有效路径的概念之一就是,路径的阻抗处于最短路径阻抗的(1+Hrs)倍之内的无环简单路径;其中Hrs为非负常数,即为路径的伸展系数,在阻抗仅定义为距离的前提下,采用了这一定义,其有效路径的计算可按照以下方法:

1)准确计算起点到终点OD这一段的最短路长度。掌握有效路径的基础是最短路长度,有效路径是在超出最短路长度的规定范围,如果越过这一范围,则可认定为无效路径。2)把有效路径判定标准作为依据。就我国某省而言,关于最短路径的规定范围是100 km-250 km,其允许超过的范围为20%,如果最短路在20%之内可认为是有效路径,Hrs可认定为20%。3)对入环和出环点进行搜索。一段同样的路径可能存在于所有路径的前端或者后端,在除去这些完全相同的部分之后,起点和终点分别就是多路径的入环点和出环点。4)以有效路径判别为标准。按入环点到出环点之间的最短路长度,去掉其中不合乎条件的多路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有效路径就是其剩余部分。5)按照第三步,直到入环点和出环点稳定不变。

3 交通量拟合分析法

把收费路网出口和入口之间的OD分配分配到路段上,其前提是获得了有效路径,之后和实际交通量的检测结果做对比,以此为调整路径的概率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概率模型是分配模型进行改进之后的形式,表现为Logit概率模型:

其中:P(k)为路线k的分配率;T(k)为路线k上的路阻函数;θ为交通转换参数;n为两个起讫点可行路径数,且1≤k≤n。

可进行一下计算步骤:

1)建立路径模型,它的建立需根据概率模型需要的路段性质进行,例如通行能力以及里程等等方面。2)按照有效路径判别标准,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出所有收费站之间的有效路径,之后正确记录下各个路径经过的路段以及路径阻抗,计算各个有效路径的概率需根据上述概率模型。3)因为概率模型和实际存在的差距,因而关于交通量和计算量的调查结果也存在偏差,这就要求首先进行计算量的偏差程度的衡量,这样才能得到拟合精度更加高的概率;由此可通过单点误差和总体误差2种情况进行分析,用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来表示单点误差,总体误差缺乏衡量标准。

4 路径分配概率检测法

由于理论模型存在各种情况,不可能做到全面兼顾,因而它与实际的差距再正常不过,例如对路网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的习惯都是不可量化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当地的各种环境息息相关,例如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等,以减少和消除误差

为目的,就需要对一些点对间的概率重新整合。

以下两种情形是调整概率之前的准备工作:

1)首先不要考虑车辆型号之间的差别,交通量只是影响路段的通行费收入,加之忽略货车超限率差别,在收费标准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行仅和交通量有关,所以计算过程中只要对交通量的吻合度进行考虑即可,无需关注此路段的车流的走向,如果这一路段交通量问题,那么管理公司就可以取得应得收入。2)所有调查点的计算交通量和调查交通量相吻合,那么所有路段的交通量均吻合,前提是环路上每2个互通之间都有调查点。

对某省高速公路网的实际监测得知,不可控的非过境多路径交通量数量较少,可以不去考虑;由此认为,它没有可能造成非调查路段交通量异常,所有的调整皆可控;由以上两个前提条件得知,要想得到一个更加理想的结果,就只检测结果令交通量和检测交通量间的差距减小即可。

通过上述结论可知,所要采取的调整方法是:若干个调查点,它们存在矛盾,如果存在OD对,而且它们的多路径都分别经过这些调查点,那么要使个调查点的总体误差变得更加小,就可以把这些多路径的概率中经过某调查点的统一乘以某个系数

即可。

5 实例的应用分析

广东省在2004年开通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技术来提高公路的通行率,2010年进入联网收费工作的新阶段,计划用几年的时间将全省形成统一区域,使ETC技术成为全省公路收费的主流形式;目前全省已经实现60条以上的联网收费和粤卡通缴费,撤并16个主线收费站,减少新建主线站29个,建成开通166条ETC车道,提高了通行效率,节约了建设和营运费用,预计至2020年可累计节约建设费用约147亿元;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科学发展,注重品牌,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支付系统,全力打造全省的“交通一卡通”。

6 总结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特点十分突出,在对其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归纳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的概率分析方法和技术,即采用交通量的分配方法,通过监测交通量的偏离程度以及掌握交通量的比较分配方法对路径分配概率进行拟合和修正,以此准确判别车辆路径。该方法在某省的实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

效性。

参考文献

[1]杜海宁,张毅,宋靖雁.基于树状结构的高速公路路网扩展及收费清分实现[J].公路交通科技,2002,03.

[2]彭利人,冯艳春.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多路径通行费解决方案选择探讨[J].公路,2007,08.

路径分析技术 篇5

关键词:综采,采煤机,技术,创新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在煤矿的开采中综采采煤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煤机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 其性能、质量、安全性、操作效率都影响着煤矿的日常发展。如今, 要想使得采煤机发挥更加显著的效果, 不受到过多技术的制衡, 必须要加大研究采煤机的力度。着重地将采煤机的重要部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性能, 完善其使用范围, 文章将着重探讨采煤机技术的创新。

1 我国综采采煤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 我国的采煤技术有了高速的发展, 特别是运用综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煤技术相比, 我国的综采采煤机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在不断的研发中得到创新, 弥补不足, 以此不断提高技术的水平。

(1) 理论的研究不足。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不仅在发展历程上比我国早, 而且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研究, 在设备部件的设计中都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然而, 在我国, 对于综采采煤机技术的部件研究中对于理论不够重视, 更多的是注重实际的应用技术, 因此需要在理论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当前, 在综采技术中器械的加工多数使用的是普通的设备, 对于难度较高、对精确度有要求的自动化设备, 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操作, 无法保证部件的精度。这也导致一些采煤设备在组装的时候, 得不到精致的工艺和工具装备, 使得采煤的设备总体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范围受到限制[1]。

(3) 设备的使用时间短、可靠度差。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较晚, 在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综采采煤机大量的使用的是金属设备, 其中有许多重要的部件、电动机、液压零件、轴承等等在使用的性能和使用的时间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总体的使用寿命较短、可靠度较差,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2]。比如说:在我国某种使用在采煤机上面的齿轮的使用期限是5000个小时, 而相同型号的齿轮在外国的使用期限却可以达到将近20000个小时。

2 综采采煤机技术的创新路径

(1) 应用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不仅能够对设备进行有效地控制, 还能够节省人力, 提高采煤的安全性能以及采煤的效率和质量。在进行综采采煤机技术的创新时, 要科学合理地投入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利用无线极速信号的传输装备、采煤机工作影像的传输设备、专业性的远程控制设备等来投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3]。利用自动化的控制, 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计划煤矿的开采, 同时也可以根据开采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开采的效率和质量, 减少人力的投入, 能够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 并且伴随理论的实践和研究的深入, 最终能够实现无人开采的状态。

(2) 应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今日, 各行各业都渗透了网络技术的运用, 网络技术能够对各类程序进行良好地控制。当然, 在综采采煤机技术中网络也投入了大范围的应用, 主要应用在处理器、通讯方面。但是, 在目前的使用过程中, 依然有许多的缺陷需要不断地创新改进, 使其能够达到使用的指标范围。煤矿的技术人员也应该结合综采技术的特点, 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地探索更加安全、可靠的适用技术, 促进发展。

(3) 加强销轨和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随着我国煤矿行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在综采采煤机的技术上应该不断地创新, 加强销轨技术的研究力度和使用范围, 使得煤矿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在保证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 加大力度研发创新。电气控制系统是综采采煤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的创新路径中, 应该朝着网络时代投入发展。根据不同样的功能特点进行划分类别,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要求进行划分, 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煤矿采煤的远程控制技术提供技术的发展平台。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综采采煤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且能够在开采的过程中满足不同类型煤矿的开采需求。但是, 总体来说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然有一些欠缺, 尤其是在自动化、性能、可靠程度等方面。因此, 在以后综采技术的研发创新中, 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大工艺和材料的研发力度, 促进创新路径的延伸性发展, 推动我国煤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辉.我国综采采煤技术创新研究方向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 2015, (7) :12-14.

[2]丁宁.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 2015.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路径选择分析 篇6

1.1 技术创新依赖于构成技术创新系统各要素的整体互动

从以上对于技术创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介服务体系机构等参与创新的组织机构, 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合作的协调的网络系统。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企业和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技术创新制度的供给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源和知识库;教育培训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主要环节;中介机构是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供方与需方的桥梁。

1.2 技术创新依赖于系统的开放

技术创新系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系统。系统与周围环境广泛进行着能量、物量、信息量的交流;并且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从整体上看, 技术创新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科学自身看, 现代科学趋向于综合和集成, 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 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

1.3 技术创新依赖于历史文化传承

技术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进程, 处于或快或慢的过程之中, 与一国的历史、文化等基础设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对创新道路的选择及其创新发展过程, 始终带着鲜明的国家特色。“不同的系统在过去成功地达到其目的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它们留给后代可以借鉴的传统和经验也是不同的。

2 技术创新的路径障碍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四大不足因素影响我国企业技术主体地位。

(1) 动力不足。我国企业更多地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成本拓展市场,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生产效率的意愿不足。我国企业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 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支持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

(2) 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我国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在逐年减少,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政府支持的力度在弱化。

(3) 人才不足。缺少一流的企业家队伍;我国已开始有了柳传志、张瑞敏等国际公认的优秀企业家, 但这样的企业家目前太少;企业高科技人员不足, 且流失严重。

(4) 政策支持不足。现有的政策更多地重视研究与开发, 而对技术创新成果转让, 产业化重视不够, 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采购政策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缺乏必要的支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政策与技术创新脱节;财税、金融政策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科技贷款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折旧率偏低。

2.2 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缺乏配套

系统的整体绩效难以发挥。

(1) 政出多门, 有所为有所不为难以落实。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供给分别出自国家发改委, 教育部、科技部等不同的政府部门, 由于部门利益的关系, 各部门间的面向创新体系的各种努力缺乏协调, 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障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 科技规划制定实施管理存在缺失。我国技术创新的规划 (计划) 实施和评估管理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往往高度重视规划 (计划) 的制定, 对规划 (计划) 的发展环境评估、实施过程监督、目标实现程度和产生效果的评估不足。

(3) 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支撑。

2.3 科技体制与技术创新体制难以协调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顽症依然存在。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两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系统内部完成,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不紧密。从科技创新看, 科技创新没有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中去。科研院所由于评奖、提职定岗、基金评发、单位政绩考核等原因, 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发表论文数量、技术的先进性上去, 而并不太关心成果的转化, 虽然我国每年有大量论文、成果, 但转化率太低, 目前只有20%左右的科技成果能够运用于生产过程, 能形成产业化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仅5%左右。

2.4 文化观念与技术创新难以适配

文化观念与技术创新的不适配是解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李约瑟难题”的合理答案。从广义上说,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精华。但有些问题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重秩序等级的专制思想压抑了创新精神, 阻碍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 抹杀了技术创新的规律, 导致科学原创动力不足, 使科学探索缺少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

3 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框架结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历史证明, 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才能推动核心竞争力的上升, 实现国家强盛。

(1) 确立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首先, 企业自身要主动加强研发投入, 通过研发投入的增加, 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2) 确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目标。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 确保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发展战略、重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及重大管理、决策的龙头和核心。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括力, 鼓励人才辈出, 创新迸发局面的形成。

(3) 确立企业成为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 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实现技术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目标。

3.2 强化国家的主导作用,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体系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 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也是当代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做法。

3.3 发展创新的文化,

营造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 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着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观念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的, 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结束语

发展创新文化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大力发扬自强的不息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培育创新意识, 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鼓励竞争, 宽容失败, 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不懈地在会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 提倡科学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交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 必须以坦荡的胸怀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构建文化观念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的机制。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路径分析 篇7

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

同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更加小型,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几十人,绝大多数在100人以下,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5 000万元。在创业者的带领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渐壮大起来,诸如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联想、华为、用友软件等。一般而言,处于中小型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不管是从技术、资金,还是规模上来说都是不成熟的,还需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度过企业周期中的“死亡谷”。

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已初具规模,且与民营科技企业紧密相联。根据2009年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标准》,截止2010年4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先前的5万多家重新确认为15 000余家,其中北京为5 225家、广东省为3 366家、上海为2 193家[1]。据统计,已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属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多属民营科技企业。另有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5月,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6万余家,其中包含已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和未经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范围,民营科技企业中尚未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仍属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它们有可能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认定指标,因此这里所讲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还包括那些未经确认的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民营科技企业。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特征,即高确定性、高收益性、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规模小,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拥有某一领域前沿技术的创业者常受限于创业资金及技术的不成熟性不得不自己牵头,投入少量资金,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这点决定了其初创企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多处于组织发展的创业期和扩张期。一般而言,这一特征需要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例如,北京市四通公司创业时是由7名科技人员筹资2万元起家的。(2)离散型投入和连续型产出。无论是处于种子期的企业还是处于扩展期的企业,它们用于技术开发和技术产品商业化的投资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2],譬如R&D过程中必须的技术设备、场地等都是一次性投入的沉积成本。与投入情况相反,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成功,企业的收益则会体现在内部的各个流程中且是连续的,诸如以华为、中兴通讯为代表的通讯类企业通过不断地壮大,十几年就使我国的通讯现代化完成,企业也因此获得上百亿的净资产。(3)聚集形态为主,多处在高新技术园区。施蒂格勒通过大量实证分析,认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3],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规模限制,而高新技术园区的创建就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提供了地域载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各类高新技术园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绝大多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国各类型的科技园区近400家,其中有50多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上海的张村等,园区内部有多达1.62万多家科技企业。(4)“市场失灵”是其生存的常态。与传统企业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会更大,这些是不利于其成长的,但它们的科技创新优势及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要求我们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技术进步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发达国家达80%,我国也达20%以上的水平。根本上说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一般的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而是一种制度现象,矫正的结果是制度变量的介入,通常表现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政府扶持与金融制度支持。(5)治理结构多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与发达国家比较,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为创业者本人控制产权,亦即创业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状况即使到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转变亦不明显,创业者与经理人合二为一现象非常严重,企业仍是实行“家族式”管理[4]。(6)技术创新程度很难把握,核心竞争力难以凹陷。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内技术的制高点86%以上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掌控,而且它们采用“跑马圈地”战略,获得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高达98%[5]。由此看来,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掌控的某领域中的“先进”技术空间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它们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更会受到限制。

企业的上述特征衍生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誉度低、抵押困难、不愿融资等一系列问题,加上针对该类企业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及国内相应的非经济环境的非线性影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相当困难,这点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成长。虽然政府已意识到了该类企业的“市场失灵”现象,而且也采取一系列作为,但政府的扶持和金融制度支持的覆盖作用有限。

2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研究状况

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早已受到各界重视,近年学术界对其融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1)通过对美日韩等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历程的考察后,提出了国内同类企业的融资路径。黄刚、蔡幸认为,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性贷款为核心,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和政策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是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6]。李磊提出了加快发展科技银行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王凤荣认为,政府应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发展多种融资渠道。(2)从知识产权及预期收益角度,阐述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发展。叶红雨认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带来预期利润并可转让的特定知识可以作为抵押担保、转化以及证券化,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生命周期对知识的预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基于知识预期收益的融资策略创新[2]。刘勇等分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了证券化融资是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重要途径[7]。(3)从债务所有权约束角度进行探索,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与努力方向。张玉明等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呈现一定融资顺序,即高风险阶段以内部融资为主、成熟阶段以股权融资为主、兼并和债务融资也得考虑[8]。(4)利用创业板的上市积极构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路径。鲍金良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熟阶段应积极利用创业板上市的融资平台,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不断吸收风险资本和公众投资[9]。刘绮涛认为,创业板的市场推出是高新技术融资的主渠道与制度创新平台,企业应积极完善治理结构与强化内部激励机制,从而缓解企业成长的瓶颈[10]。

上述观点表明了有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方向,其中不少观点具有现实参考意义,但总的来说,多数观点在微观层面研究不够,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首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既有高新技术的特征也有中小企业的特点,要精确把握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特征比较困难,但既然研究对象锁定于此,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就理应把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化,而不是糅合高新技术融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其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不成熟企业,探讨如何提高不成熟的企业的融资路径应是重点,而不应笼统归属成熟与不成熟企业,造成结果二者不分;最后,国外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的经验虽然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但国内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创业精神差异决定其融资路径的独特性。

3 硅谷和新竹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启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经验给国内同类企业融资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其中美国硅谷是世界科技园的典范,而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又是仿制成功的代表,以下对其成功因素作简要概括。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逐渐“发现了中小企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及采取众多措施予以扶持。首先,美国政府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美国联邦政府授权SBA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经营指导和取得政府的订货合同帮助,SBA随后与全国7 000多家银行合作,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以及提供贷款担保。经过SBA一系列的作为,很多有技术、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贷款担保,而且贷款时间由3—5年延长到25年,贷款的数目最多可达75万美元,这对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无疑起了很大帮助。SBA的担保贷款看似有很大的风险,但实践表明,违约的企业很少。后来,小企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二板市场创建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举措与SBA呼应构建了美国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其资本市场模式下的风险每年均值到2003年一直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11]。

同期,在斯坦福大学的鼓励下,拥有技术或项目的师生开始走出校园创办企业,很多科技型企业由此在旧金山诞生。当时,那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成长资金严重不足,然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风险投资者的大量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很多企业得以迅速壮大并成为行业的龙头,诸如Intel、Sun、Dell及Microsoft,从此“硅谷”名声鹊起。

表面上看起来,硅谷模式=科技园+风险投资+大学及研究所,但深究,我们不难发现硅谷的成功应归功于如下几个因素:(1)依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一套创新游戏规则,在管理上,创新型组织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模式。(2)以大学、研究所为依托,企业的知识密集度很高。(3)企业、投资者创造了鼓励冒险和宽容错误的氛围,因而引来了更多的创业者和知识员工。(4)研究型大学与工业界密切结合,引致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这四个因素中,第一、三点是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硅谷精神=冒险文化+敢于创新精神。或许硅谷中诸多法律政策、技术因子能够迅速山寨,但硅谷精神很难复制,除非大量吸引那里的高级人才和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可谓是一个山寨硅谷比较成功的园区,其中有不少做法值得国内园区与企业学习。新竹科技园酝酿于1976年,并于1980年创建。园区创办之初,政府给予了来园区创业者税收与办公场地减免等优惠政策,并积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与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创业者的求利心态使冒险文化与创新精神形成。开始几年,园区建设成果自然很小;而后,当局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引进移居美国的工程师,给予创新者足够的奖励,随着大批从美国归来的创业者在园区创办企业,很多企业出现资金严重短缺现象,于是政府给予了它们不少灰色贷款;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从美国回来的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其冒险与敢于创新的商业文化也被孵化出来。

4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路径构建

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高新技术园区不是一般的市场现象而是一种制度现象,各级政府制度的扶持促进部分企业快速成长,但政府的专项资金或贷款多数给予了成熟企业或“关系”企业,相当部分的不成熟企业难以获得政府的非市场援助。因此,研究不成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有效的融资路径正合时下。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路径的构建必须是在对它们自身特点把握的前提下构建基本理论框架的:(1)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这是分析它们融资路径的基本对象。(2)独特的信息传导机制是分析它们的融资路径的起点,因为这类企业常处在孵化或正在成长的时期,其潜在价值如何、技术领先程度如何,融资者很难把握;此外,企业财务制度的不规范使得融资者难以掌握其经营成果。(3)企业创新(或研发)投入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核心。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优势之外,其它优势相对很少,若企业不在技术上发挥优势,其原有的优势都会失去,融资也没有意义了。(4)无形资产与有效资产的优化整合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归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比较少,而其无形资产是主要的,把二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融资目的。(5)创业者的求利心态及他们对产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化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灵魂。创业者的急功近利或圈钱心态会使企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这点必然会失去融资者的信任。若创业者始终持有自己打下的江山应当归属自己而拒绝融资者的持股或控股,企业从资本市场或供应链中获得资本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很小。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启动资金一般都为自筹资金,即业主个人资金、家庭资金或向亲朋好友借入的资金,这点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多为如此。据统计,美国这类企业的启动资金90%都是自筹的。若创业者严重缺乏资金,他们唯一可能做的是想方设法去说服风险投资者让其投资,自己则以技术入股。

在企业的技术产品化与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企业所需资金更多了,而此时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却很少,如何解决二者的矛盾就成为企业后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这点而言,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做法是自筹与内源融资。据统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业主资本和业类留存收益分别占其后续发展资金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12]。对于有其它产业或实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内源融资与自筹资金或许能满足企业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市场化的要求,但对于底子薄弱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很难用以上方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那么,无法获取必要的后续发展资金的企业又怎样组合自身的融资渠道呢?我们或许马上会想到向商业银行贷款,一则它们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二则它们当前存在流动性过剩[13],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而言,是违背它们的基本经营原则的,即使现在大力推进和提倡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担保结构。截止2009年,国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已有600多个,担保资金达200多亿元。但从长远发展来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性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向是不相融的,因此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此类企业的融资主体;加上现在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利息与风险不对称,企业更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间接融资。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很难不由又会让我们想到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二板市场融资,主要理由为:(1)近年,国内积极推出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完善国内资本市场。2004年,深交所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帮助成长性与较高科技含量企业上市。中小企业板块的正式启动,解决了部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2009年5月,证监会出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暂行办法》规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行为,这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2)创业板市场转向支持成长性强、潜力大的企业,而不与企业规模、当前现金流量直接挂钩,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然而时下,国内众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和核心能力难以形成等却使其难以适应二板市场,它们从中获取的资金相当有限。据统计,到2008年,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仅占其全部外融资的1.3%,比起美国这一占比的49.63%而言少得可怜。

既然企业从商业银行和证券化市场上获取的资金相当有限的,它们可能选择的融资渠道一个还是自筹,另一个可能就是政府的专项基金、科技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国内高新技术创业园绝大多数都设立了资助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若园区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在创新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的专利档次,它们就有可能获得政府的大量资金资助;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专利价值大以及达到行业标准化,风险投资公司就会愿意投资,科技银行也愿意贷款。如从2008年起,上海杨浦区与美国硅谷金融集团合作,到2010年硅谷金融集团向此区投入4亿元的风险资金。政府的资金资助是一种非市场行为,而风险投资与科技银行的融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融资者除了关注融资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可能还要考虑融资企业未来如何实现价值增值与退出,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还要企业拿股权换取资金,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提高创新能力外,还有必要合理化公司的治理结构。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基本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商场化的过程,产品获得认可,但在顾客需求的刺激下,企业又可能进行技术的再创新,亦即企业需要新的投入,或称企业进入扩展期的投入,此时,企业的技术产品的认可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大会增加它们的融资筹码,不过商业银行仍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它们融资的渠道除了政府、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和科技银行外,二板市场也有可能成为其融资渠道,因为企业此时的创新能力与收益可以进行一定的量化。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一旦进入了成熟时期,它们大多能摆脱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此时银行愿意向它们贷款,它们在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会极度扩大。

路径分析技术 篇8

根据附录AA的标题“对在接地系统异常时提供应急防护措施的Ⅰ类热水器的附加要求”, 针对解决的问题是接地系统异常, 特指器具以外的接地异常, 主要可分为地线缺失与地线带电两种情况, 下面就断电法与带电水阻法在这两种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效果作具体分析。

断电法是国际标准体系给出的解决地线缺失的有效方法

地线缺失是指在固定布线中缺少地线而造成没有接地保护, 也可以将有地线但地线不通或接地电阻过大归为此类。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家庭, 由于采用低压供电系统, 无接地的情况比较多, 这种情况下使用I类器具十分危险, 而实际上这些家庭又在大量使用着I类器具。目前, 国际上新版的IEC60335-1:2004 (国标GB 4706.1-2005) 中的附录P就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附录P解决的问题是:在由于固定布线的缺失而造成没有接地保护的电源的情况下, 如何使用I类器具;解决方案是:采用PRCD漏电保护器 (也就是断电法) 。它许可配置一个剩余电流不超过30 mA的漏电保护器, 同时对器具的实验要求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 如泄漏电流不超过0.5 mA, 增加耐潮湿温度t值为37℃, 环境温度提高到40℃, 发热温升减少到15℃。如果满足上面提到的实验要求, 就认为器具在外部地线缺失的环境中的使用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20世纪80年代, 中国开始大力推广漏电保护器, 效果非常明显, 相关事故大幅下降。安装漏电保护器对电击防护的附加保护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它对电网的安全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断电法可较好解决地线带电问题。地线带电指固定布线中有地线, 但是地线如果没有起到接地保护的作用, 反而是一个危险的根源, 这种情况对所有的I类器具使用都是非常危险的。此时, 在地线上存在着异常电压或电流, 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由于相线绝缘老化造成相地短路, 插头、插座长时间使用接触电阻增大发热造成相地短路, 还有固定布线中缺少必要的保护等。IEC61540中针对地线带电的问题提供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许可地线上有危险时使用开闭PE导线的RCD。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德国已经有使用此种RCD的经验。

针对中国的特殊使用国情, 新的国标GB 20044-2005《电气附件家用和类似用途的不带过电流保护的移动式剩余电流装置 (PRCD) 》也同样采用RCD, 它通过检测L、N、PE上的异常情况, 迅速自动断开与电源的一切连接, 切断产生隐患的根源, 消除由于地线带电而造成器具本体上存在的危险, 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达到一个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国标GB20044-2005是一个强制性标准, 2006年8月1日开始实施, 在它的宣贯材料中, 充分说明了断开地线的必要性、断开时对结构的要求以及明示的方法。按照标准第27.1条款的要求, 绝缘失效可能带电的易触及金属部件都要连接到接地端子上, 如:外壳、其他易触及金属部件此时都能带上电, 触及是非常危险的。考虑到危险的严重性, GB 4706.12-2006的宣贯材料中也增加了对其他易触及的金属部件的考核方法, 如:易触及金属部件采用不能接地的方法。根据标准正文中5.14规定, 如果0Ⅰ类器具或Ⅰ类器具带有未接地的易触及的金属部件, 而且未使用一个接地的中间金属部件将其与带电部件隔开, 则按照对Ⅱ类结构规定的有关要求考核, 据此可以得到两种解决方案, 或用接地的中间金属部件隔开, 或按Ⅱ类结构规定要求来做。如果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则可认为是一种应急防护措施。

带电水阻法有报警也不能确保安全, 断电才是目的

目前, 市场上的带电水阻法特指利用水电阻原理减小出水口电流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在热水器进出水管增加一段塑料管, 一旦有漏电危险, 这段塑料管形成的水电阻减小了出水口电流, 可以减少触电危险。

根据IEC标准的安全体系原则, I类器具的电击防护措施达到了一个国际可接受水平, 它依赖于器具的基本绝缘和接地保护。一旦器具的基本绝缘失效, 还依赖于接地保护。如果接地系统异常, I类器具的使用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GB 4706.12-2006附录AA具体规定了在接地线上有220 V的强电时, 出水口易触及的水流的泄漏电流值不超过5 mA, 但此时热水器已不再是安全状态, 不能再继续使用。关于对电击防护的考核, 本附录仅仅考虑进出水口的易触及金属部件与出水, 对其他的易触及导电部件都没有考核, 如: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热水器金属外壳等。这些金属外壳一般都是直接接地, 此时外壳上将会有与地线上一样的不安全电压, 一旦用户接触到外壳, 将会有电击危险。因此, 附录中又要求热水器要具有报警装置, 要确保人工拔下电源插头, 并通知厂家的维修人员处理。此时, 要完全消除危险, 就需要切断电源, 特别是地线, 这样才能消除由此产生在热水器本体上的危险。所以, 即使满足了本附录的附加要求, 一旦发生接地异常, 还是非常危险的, 只能作为一个临时的应急措施, 不能把它作为长期、永久的措施。那种认为有了这种防护措施I类器具就可以安全使用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此时, 只有解决接地异常才能确保安全。对此, 断电法与带电水阻法所能达到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实际上, 从标准的最终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来看, 报警并不是目的, 断开电源才是目的, 报警是为了能达到断开电源这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断电法由于在外部接地异常时已经迅速切断了与电源的一切连接, 防止了人身电击的发生, 而且用户不能再通电使用器具, 能及时发现有了问题。此时, 器具本体已经没有任何危险, 达到了安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报警的必要性就不强, 即使需要, 至多是提示用户家庭的接地系统出了问题。这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案, 不用通过报警来让用户切断电源, 用户也不用担心报警的有效性, 不用担心由于没有及时拔掉插头而可能造成的危险。

关于带电水阻法对电击防护的考核, GB 4706.12-2006附录AA仅仅针对进出水口的易触及金属部件与出水, 即使采用方法使其他易触及金属部件也不带电, 器具内部如水箱还带电, 此时仍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器具还可以正常工作使用, 但危险并没有消除。因此, 报警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 报警的目的是要用户能拔下电源插头, 这意味着用户要听到报警并且拔掉插头才能保证安全。由于用户的非专业性, 报警的效果就非常重要, 报警要明显, 能让用户及时发现, 并且报警所在的安装位置以及插头的位置也要考虑到让用户能及时发觉并便于用户拔下插头, 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消除危险。

优选断电法解决接地异常

对于安全标准的理解以及产品对标准的符合性, 断电法既是作为电热水器解决接地异常的优选方案, 又是I类家用电器解决地线缺失的推荐方案。

电热水器功率大、通电时间长, 烧烂插头、插座的现象相当普遍, 烧烂了的插座很容易发生相地短路, 一旦用户地线缺失, 热水器所有可触及的金属部件包括金属蛇皮喷淋软管立即带220 V高电压, 即使用户有地线, 倘若其过流保护系统 (例如断路器、快速熔断器) 失灵或缺失, 也会在瞬间将插座内地线连接处的地线烧断, 让热水器可触及的金属部件带电。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在用户使用中瞬间发生的, 通常都会致人于死地。

I类家用电器应推广使用断电法。电热水器已经作为一个先行者从标准上、产品上优选断电法来解决接地问题。由此可见, 除了绝缘法能满足附录AA的要求外, 全能漏电保护的断电法也同样能满足附录AA的要求, 而且保护更加彻底, 断电之后热水器除了不能满足持续地供应热水之外, 已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断电法已在电热水器行业得到良好的应用, 断电法已成为符合新国标附录AA解决地线异常的优选方案。

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路径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教学 教材建设

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具有操作性、作品性、可视性等特点。我们的课件展示包括讲课提纲、背景资料,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体现了教学的新内涵,因此,基于多媒体的教育模式,从理论上说,研究表明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越来越模式化。大多数方法可能同时包含有其他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可能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操作法等。

我们通过以下路径来体现这个教学意图:

一、交互路径

在《换个方式做胸牌》公开课中,借助教师以新师生关系,需要互相认识了解的情境开始课堂。教师不直接进行自我介绍,而是发名片给学生,学生通过名片获取教师信息让学生了解并记住自己。教师抓住基于互赠名片的交往礼节,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名片,产生了需要制作自己的名片这个生成点,成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并自然流畅地导出课题。

浙江省编四年级下册《标志知识知多少》一课选用交通标志为主题,某位老师用视频引入来导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交通标志,而后学生根据要求用Word制作交通标志宣传稿并展示、评价,最后是各类交通标志在生活中应用的游戏。

二、网络路径

三年级上册金山画王《动物联谊会》片段:教师打开金山画王笔,找到卡通画库,边演示边讲解(配背景音乐)。一天,动物们在小河边开联谊会(演示背景选择,合成背景),猫头鹰得到消息早早来到会场,倒挂在一棵树枝上(演示图片的上下翻转);主持人小猴子上场了,调皮的小猴子一上场就来了个360°后滚翻,然后挂在树枝上(演示图片的旋转);接着跑来了两只小兔子,淘气的兔哥哥边跑边玩(图片的左右翻转),兔弟弟也跟着闹(图片的缩小)……

三、现场路径

现场虚拟(Virtual Reality)是指将某一现实情景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近年来,信息交际虚拟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这种直观新颖的知识表达技术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真正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思考。

在《各种各样的房子》一课,教师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形式多样带有各种明显规则形状特征建筑物的实物范例,让学生认识到了建筑物的形状性,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但是教师讲解重点范例的时候,也是只介绍了一个简单房子范例。学生在制作环节中,全班同样是60%以上的学生是模仿教师的范例进行绘制。

建筑结构消震技术的路径分析 篇10

建筑物、构筑物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 日常生活中这些结构都要承受一定的静荷载以及外界各种各样的动荷载, 比如交通车辆带来的振动, 风荷载, 地震作用等。地震、咫风等突发性、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 已经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安全, 然而传统的结构抗震是弹塑性设计方法, 采用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 (强度、刚度、延性) 来抵御地震作用, 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由于人们对未来地震灾害作用的强度和特性尚不能准确地估计, 按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结构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 结构很可能不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而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 鉴于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涵盖范围太大, 下面只讨论其中的隔震控制技术及耗能减震技术。1972年, T.P.Yao (~治平) 首次明确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 他在论文“结构控制的概念”和以后文章中指出:应用结构控制系统是解决结构工程安全性问题的一个可替代的方法, 从而为结构控制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指出了光明的前景。近30年来, 国内外学者在结构控制的理论、方法、试验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结构控制的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通过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 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承受振动作用, 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振动反应, 使其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被动控制是指不需要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 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信息的控制方法。文中所讨论的基础隔震、耗能减震等均为被动控制。而以改变结构频率为主的隔震为主的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控制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 国内外已建成隔震建筑数百栋, 并在桥梁、地铁等工程中大量应用。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 通过流传道路传递到结构上, 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响。通过在不同阶段采用震动方法把持措施, 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含以下四点: (1) 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削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 由于地震源难以断定, 且其规模宏大, 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削弱到预定的程度。 (2) 流传道路→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 其作用是削弱和转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法, 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标。隔震方法重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3) 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用必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耗费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 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标。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 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4) 反响→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响, 通过地震系统地履行机, 主动给结构施加把持力, 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标。

2 消震结构加固的原因

建筑物是历史存在与发展的痕迹, 而总有那么一些建筑物因为经济的、历史的或是其它种种原因, 需要“原样保留”;还有那么一些又要“脱胎换骨”, “重塑青春”, 由此“加固”遂成为新世纪新兴行业之一, 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加固”行业涵盖广泛, 方法多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在这一新兴行业中使用各种新技术成为可能。现在, 各种各样的新兴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加固行业中。

诚然, 从根本上说, “加固”就是为了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增强建筑物的耐久性能。从这个概念出发, “加固”会有更新的领域要我们涉足, 会有更多工作要我们承接。

鉴于此, 一些业界资深的建筑化学材料专家和结构专家和一批年轻的加固先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结合, 组建了加固行, 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建筑材料和相关技术, 为建筑物的维修、修复和改造提供全套、完整、新型、简便的解决方案, 为我们建筑加固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实际工程需对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进行加固的主要因素是:

荷载增大, 改善结构状态——商业建筑的使用荷载增加;桥梁车辆吨位增加;工业建筑中重型设备的安装;振动结构;改变建筑功能;减少变形;降低原有结构应力;减消裂缝。

改变结构体系, 抗震加固——改变墙、柱位置;开楼板洞;加固柱子;加固砌体墙;加固梁板、纠正设计或施工失误、结构受到损害;配筋不足;构件截面不足;建筑中材料老化;钢筋锈蚀;车辆撞击。

传统的依赖结构延性的抗震措施是以一定的损伤为代价减小地震反应, 应用见证效能技术则可以减小结构本身的损伤, 对各类结构基本上能使用, 其减震效果对地面运动特性依赖性较小, 耗资也不是很大, 因此是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增大阻尼在减小结构相对位移反应和变形的过程中有时会使结构的绝对速度和加速度增大, 从而对内部设备和人员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3 建筑结构消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种积极的结构消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 有以下优点: (1) 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 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 进步结构抗争的可靠度。此外, 隔震方法能够较正确地把持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 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正确断定载荷的艰苦。 (2) 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 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损坏, 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 对于范例的现代化建筑, 非结构构件 (如玻璃幕墙, 饰面, 公用设施等) 的造价甚至占全部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3) 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 其复位、调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4) 用于高技巧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 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请求。

总结:基础隔震对在短周期内地面运动影响下的中短周期结构而言, 其减震效果比消能技术更好, 但对地面运动输入特性比较敏感, 不能完全消除共振的危险性。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设防要求, 对地面运动和结构本身不确定性的地适应能力更强, 可以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引入智能元件以后, 效果会更好, 因此是值得重视的新领域。此外尚应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开展合作和交叉研究, 开发使用的装置、机构和配套技术, 尽快形成新的产业, 以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讲传统的建造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使结构的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摘要:目前, 传统结构抗震主要是从结构抗震设计的角度来考虑, 利用结构本身的材料强度来耗散地震能量, 耗材量大, 不经济。通过引入一种控制系统, 给建筑物提供一种外加力来抵消地震能量, 从结构控制理论出发, 设计一种控制器, 达到对地震的有效抑制作用, 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关键词:消震,应用,原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裴星洙, 赵光伟, 黎雪环.减震结构中耗能支撑参数与分布的多目标优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

[2]卢理杰.高层钢结构剪切耗能减震器的优化布置[D].2009.

[3]摩擦消能支撑框架的减震分析与研究[D].2010.

上一篇:心理关注下一篇:医院药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