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路径

2024-05-17

影视路径(精选4篇)

影视路径 篇1

摘要:影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 兼具艺术性及实践性。同时由于影视教育建立在影视产业的基础上, 影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影视产业。若想将影视教育得以切实发展, 不能单单依赖“教育”层面, 还需要影视产业相辅相成。因此, 加强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路径及方法进行分析、探究, 对于促进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方式进行分析, 意在说明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重要性及长远意义, 最终对我国教育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融合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影视教育,影视产业,合作,路径,方法

198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曾提到“出自于个人的创意、才华及技巧, 根据开发、运用所得的知识产权, 是拥有就业潜力以及经济创收能力行业”。由此, 确立了包括软件、设计、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表演艺术、音乐、工艺品、出版等13个行业在内的创意产业, 影视产业也被看作为创意产业, 因此, 创意成为影视产业中最有内涵及价值的部分。积极、科学的将创意转化为影视产业中的文化资源, 并在影视产业作品中进行充分表达, 这对于影视产业以及影视行业人才的需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行业人才的培养要靠影视教育的大力发展及完善来实现, 影视行业人才在积极投身实践工作后, 能推动影视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影视产业为影视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教学实例以供借鉴及参考, 以确保影视教育充分联系实际, 使影视教育在有切实案例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新, 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 影视产业也为影视教育提供工作实践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使学生学有所用, 通过实践来完善自身能力及专业素质。因此,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及融合是推动影视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也是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合作, 对实现双方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文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目前, 我国影视产业作品质量出现短暂性的停滞及发展缓慢的现象, 这是由于缺少精通经营营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强的影视产业人才造成的。影视产业作品在产生到完成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系统, 各个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影视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若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环境中, 满足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应在保证影视作品质量的同时, 不断丰富影视作品的内涵, 以求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强大需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影视产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影视作品内涵及内容的更加丰富, 要依靠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及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影视教育势在必行。

二、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形式

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促进彼此发展壮大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共通性。在影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影视产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及教学实例, 以确保影视教育充分联系实际, 使影视教育在有切实案例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新, 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 也为影视教育提供了将知识带到实践中的平台, 使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基础上, 能有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另一方面, 影视教育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 影视教育为影视产业培养出高素质、有思想、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为推动影视产业的茁壮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若想促进影视教育或影视产业的发展,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及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科学、有机的处理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才能使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可以通过以影视教育为主, 以影视产业为辅、以影视产业为主, 以影视教育为辅、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对等合作的形式来实现。

1. 以影视教育为主, 影视产业为辅的形式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现阶段我国许多专业性影视艺术院校都有一定的影视产业设施配合影视教育工作的开展, 如录音棚、多功能演播厅、编辑室等, 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具备试验性、探索性。学校中的影视产业为学生锻炼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提供了物质保证, 注重学生将影视教育中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践, 从而确保影视教育质量, 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影视产业发展的人才做出了贡献。学校建立相应影视产业设施以便于学生学习, 对于学校经济实力提出了高要求, 为避免因教学硬件设施不足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不佳, 可采取与影视公司、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实现学习、实践及创作共同发展。

2. 以影视产业为主, 影视教育为辅的形式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现阶段, 我国影视产业具有规模大、生产量大、制作量大、覆盖率高的特点, 全国电视台及广播电台有1900多家, 电影制作单位达到70多家, 广播影视节目及电视剧制作机构共有1300多家, 全国影院6000多家。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 影视产业的经济收益也逐年上升。因此, 部分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影视公司为了使影视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进修、培训、攻读学位以及出国深造的方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培训, 进行相关影视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来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培养人才、注重影视教育的方式辅助影视产业发展。

3. 以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对等合作的形式,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对等合作是指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在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各发挥五分的力量, 通过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例如一年中, 一半的时间用来接受影视教育, 另一半的时间进入影视产业,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最终确保学有所用。部分影视教育专业院校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影视公司采取合作的方式, 进行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有机整合。通过二者共同策划、创作作品,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及共同发展。

概括来说, 影视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人才的推动, 而人才的培养又靠影视教育的完善发展。若想使我国影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跃成为最强劲的影视产业国家, 离不开影视教育的大力支持。而影视教育的向前发展更需要符合影视产业的发展, 需要影视产业资金、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刺激。现阶段我国在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方面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进展, 但仍需不断探索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更多更合适的合作路径及合作方法, 以确保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有机整合及共同发展。

三、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对促进双方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发展, 应树立科学发展的主题思想、将影视产业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的支持力量、积极调整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模式及结构、将创新思维及能力作为发展的主要力量、充分遵守影视产业发展规律, 力求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并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通过推进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及发展, 使我国影视产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化、结构合理化的产业格局。同时, 通过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及发展, 带动影视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收, 使影视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使我国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快速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丰富文娱生活, 对艺术及文化的欣赏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 影视产业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同时, 作为拥有艺术性、学术性以及实践性的影视教育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创意出口国, 应把握时机, 大力发展影视教育以及影视产业。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融合, 不仅会推动影视教育行业发展, 也会推动影视产业发展, 并从中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融合, 必将会实现我国文化内涵及影视作品的结合, 使我国千年的文化精华及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黄会林.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第2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智华.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3.

[3]尹鸿.詹庆生.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08.2.

影视路径 篇2

当前正处于媒体大融合时代, 一方面, 纸媒、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转型创新;另一方面, 以视频网站、手机App为代表的原生新媒体势力频频发力于内容生产领域, 与各大PGC内容制作机构合作联盟。在一轮“渠道”和“内容”孰轻孰重的争论后, 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大佬”清醒意识到了渠道和内容皆重要, 唯有“融合”是真理。

既是融合, 便非新瓶装旧酒, 而是一种化学反应, 是传统媒体遇上新媒体后的基因重组、新生再长。例如, 《外滩画报》停办, 选择“微信公众号”这块新媒体阵地开创了《一条》视频, 从纸媒到视频, 从上海到全国, 从周刊到日播……由此看来, 媒体转型绝不是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搬家, 而是在“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催化下, 由新人、新规则、新内容构建的新媒介生态环境。

在这个新媒介生态环境下, 影视行业的制播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终端从客厅电视到移动平板、智能手机, 剧本从名家专著到网络小说、全民创作, 节目样态由单一固定到多元、碎片, 传播渠道由单向到互动等。新媒体环境下的视频行业在渠道终端、媒体形态及创作方式上已与传统影视业今非昔比,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变革发展。由此, 新行业与市场环境对影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人才需求

据《大视频时代——中国视频媒体生态考察报告》数据, 2014年底, 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媒体复合用户规模已达20.7亿, 视频消费量爆炸性增长50%~70%。[1]与此同时, 中国电影票房和银幕数激增, 从票房数据上看, 全国电影总票房从2002年的8.6亿元人民币, 增长至2015年的逾400亿元人民币, 涨幅逾40倍。[2]从某种程度上说, 海量视听内容的消费已成为全民的新生活方式, 多元的传播终端和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使视频内容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角。

视听市场的繁荣使就业岗位增多, 新媒体环境对影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各大招聘网站有关新媒体内容编制岗位的招聘信息来看, 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 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了解互联网用户需求;第二, 能策划、能编导, 能摄像、能后期的全流程综合人才;第三, 有一定的互联网内容编制工作经验。概括来说就是懂媒体、会操作、有经验。

首先是懂媒体, 这是与传统影视人才需求最显著的区别。过去高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一般为电视台、企事业宣传部门及影视传媒机构, 其工作的媒体环境主要为电影、电视。然而, 现在的媒体环境多元多变, 不同的传播媒体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点, 如移动终端媒体面向的用户偏年轻化, 传播方式具备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等特点。从招聘需求上看, 当下的互联网媒体企业普遍提到“网感”一词, 要求岗位从业人员“有网感”“网感好”。而所谓的“网感”就是一种对互联网媒体的熟悉和关注, 能够敏锐感地知当前网络的流行元素并将其纳入创意的能力。这其实也是新时期下互联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要求。

其次是会操作, 而且要通晓影视制作的全流程。一是从影视行业特点来看, 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 摄像要具备剪辑思维、后期要有编剧思维, 虽有团队分工, 但协作意识、流程化思维对本行业尤为重要。二是如今在“互联网+”时代, “小、精、全”微传媒机构遍地开花、成长迅猛。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据腾讯2016年度业绩报告, 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总数量已超800万。[3]基于这些新媒体、微媒体平台, 新的视频内容类型如微电影、微课、淘宝视频、微信栏目等相继出现, 用人需求突出。这些微型传媒机构普遍规模较小, 多数处于创业起步阶段, 通常一个岗位需要完成从选题、创意、文案、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因此, 要求工作人员多元综合、能文能武。

最后是有经验。这一点尤为重要, “有1~2年工作经验”几乎成为所有岗位的入职门槛, 高校教育也因此备受诟病。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学校教育偏理论, 学生动手能力差, 眼高手低, 即便有岗位实习也多浮于形式或时间太短, 不够深入, 以致毕业时仍未上过战场的“新兵”难以直接胜任岗位工作。而快节奏的社会中, 多数用人单位只欢迎“来者能战”的老将, 毕竟内在素质和潜力在短期内无法精确识别, 而雇佣有作品、有成果、有经历的人能大大降低用人风险, 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就业与雇佣的落差产生, 人才缺乏与就业困难的矛盾突显。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 如何变革高校影视教育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 理论与实践兼具, 实现毕业与就业的紧密岗位对接, 将是新时期影视教育改革的紧要议题。

三、新时期影视人才需求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时期的媒介新生态环境以及行业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 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和变革。具体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 培养“网感”, 深度“触网”

当前, 影视传播的主要阵地已从电视转到网络, 受众对象由电视观众化身为网民用户, 面对传播渠道和对象的改变, 影视创作的选题、风格定位、叙事结构以及镜头语言表达都应符合网络传播规律, 符合网民受众的接受习惯。同电视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特点, 内容具有碎片化、综合化、信息再生化特点。基于此, 在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下, 可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深度“触网”, 培养“网感”。

1. 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模块课程。

在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模块课程,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媒体在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基础理论, 掌握新媒体用户心理、需求、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与技能, 学会新媒体系统设计, 包括信息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和内容采编、制作与发布的方法与技能等。

该模块应为理实一体化课程, 理论讲授与动手实践并重, 可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通过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使学生熟悉当下的新媒体创作环境, 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内容创作的流程和要点。任务选题方面, 调研类如“网络最受欢迎的影视节目调查”“网络流行语之我见”;策划类如“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视频栏目设计”;制作类如“制作一条微信推送”等。

通过网络及新媒体传播理论的学习和项目实践, 一方面可使学生增进对影视创作环境、平台、用户的了解, 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培养学生的“网感”思维和“触网”习惯。

2. 在现有课程中引入网络影视作品案例。

开设新的课程, 更新优化“老”课程, 引入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代表性作品案例, 如网络综艺栏目《奇葩说》《屌丝男士》《火星情报局》;网剧如《纸牌屋》《匆匆那年》《万万没想到》;微信视频栏目《一条》《二更》等。结合影视分析、视听语言、电视编辑、特效与包装等课程, 将这些当下高收视、好口碑的新媒体视频和影视作品的节目定位、受众分析、画面风格、剪辑手法、字幕包装等要素进行评析讲解、项目仿做。

虽然是基于不同平台的影视作品创作, 但其基础影视理论是共通的, 受网络文化和传播特性的影响, 节目风格和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 如微电影、微课、短视频、杂志化视频、数据新闻、花字网剧等。这些新类型、新风格的作品较传统影视作品更偏向小众传播, 有明确的用户定位和应用场景。然后在形式和结构上多精短、碎片、互动设计, 内容和选题上更注重“接地气儿”“通网气儿”, 能结合最新的社会、生活热点话题发布于媒体。这些具备新特征的典型案例值得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去剖析解读, 同时对于当前多为“网络土著”的学习者来讲, 取材于新媒体的热新作品学习案例,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 有效地拉近书本和社会的距离, 进一步深度“触网”, 增进“网感”。

3. 利用新媒体发布展示作品。

对于影视专业, 多数本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动手创作影视作品, 并将作品呈现出来, 受到观众的喜爱。过去, 在影视媒体占主流的环境下, 由于媒体资源稀缺有限、高门槛, 学生学习期间的作品几乎没有机会发布于媒体, 只能在小范围内播放。而现在, 伴随着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丰富, 学生可便捷地发布作品, 此时院校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也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因此, 校方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渠道, 鼓励并要求学生发布自己的课程作业、实训作业和毕业作品。这样, 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提高创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公映来使创作流程完整化, 并将其纳入考核环节, 通过网络互动得到的人气流量、口碑评价、投票评比等量化数据作为评分的部分依据。如此, 由终端考核改革来促进教学过程改革, 由考核“触网”带动教学“触网”。例如, 江苏开放大学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校园新媒体电影节, 将学生的毕业作品在微信推送中进行发布展示, 同时结合图文元素介绍作品及拍摄花絮。展示的同时进行网络投票, 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等奖项举行线下颁奖典礼。

(二) 组建课程群, 使孤立课程模块化、流程化

针对传统及新生影视行业对全流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以及高校影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零散、相对孤立的现状, 依据影视制作的流程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打包、组建课程群, 从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上融通各门课程, 使课程模块化、流程化。

以江苏开放大学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第二学期的课程为例, 将影视写作、分镜头设计、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合成四门课程打包组建课程群, 通过组建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整合教学内容、联合作业创作等手段使课程紧密衔接。实施要点有以下两方面:

1. 组建融合型、流程化教师团队。

任何融合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 所以要整合打包课程首先要“打包”教师, 组建课程团队。按惯例, 课程团队通常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组建, 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归为一个课程组, 进行课程的准备与讨论。而影视专业的课程团队应以班级为组织, 以项目为单位, 模拟影视创作团队的结构, 将同一时间段 (一学期或实训周) 前、中后期的课程教师整合起来, 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修订的原则要做到“一个统一、两个结合、三个阶段”, “一个统一”指教学目标要统一, 通常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 会有专业培养的大目标和独立课程的小目标, 而这个目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课程群目标, 它相对大目标更具体, 相对小目标会更明确。例如, 江苏开放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训课程群教学目标为“能根据现有的剧本、节目策划案或影视作品进行剧本解读, 撰写分镜头脚本, 根据稿本选取演员、场地及道具准备, 指定拍摄计划, 进行前期拍摄与后期合成出片, 完成一部3~8分钟的剧情片、纪录片、宣传片或视频栏目”。“两个结合”, 指结合市场的最新需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近两年企业微信公众号对宣传类手机视频制作人才的需求, 学情如生源是普通类还是艺术类?艺术特长是什么?生源地是哪里?还有年龄、爱好、经历等等。不同的学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案例及考核要求。“三个阶段”指制作流程的前、中、后期, 课程群尽量涵盖这三阶段的课程,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思维和流程化运作。

2. 项目化教学, 流程化创作。

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 通过课程群教师讨论布置联合作业创作任务。联合作业创作是课程衔接的主线, 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通过一个统一的项目任务将创作过程中的稿本创作、镜头拍摄、后期剪辑特效等环节贯穿相连, 课程的理论讲授、作品评析、平时练习等都基于项目进行, 以任务驱动学习, 以项目融合课程。

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也应分步进行。对于低年级基础课程群, 教学可采用模拟项目及微型项目为载体, 将已完成的影视创作项目进行解析模仿, 或截取项目中的一个段落进行任务布置。对于实训课程群或高年级进阶课程群, 可实施真实完整的项目任务。模拟项目不分组, 教学目标是使每一位同学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进行,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根据个人兴趣所长对专业岗位技能进行明确、提升。

(三) 运行工作室, 衔接学习与就业

新媒体网络环境催生了小微型媒体企业, 丰富了媒体作品的发布渠道, 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传统媒体环境下, 学生在校期间只能通过去电视台、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实习来积累工作经验。然而, 实习活动只能在大三、大四临近毕业阶段进行, 实习时间短、工作内容不深入。因此, 大多数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工作经验几近为零。

当下, 新媒体机构及各类新型视频内容生产需求激增, 发布渠道增多, 内容形态也更多元, 如宣传类、活动纪念类视频、淘宝微店广告、微课程等, 这些视频内容多发布于网络和新媒体平台, 相对以往的广播级影视作品要求相对较低, 而且以“微”字打头的作品通常时间短、内容少、工作量小, 小型工作室也可以胜任。因此, 面对市场对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可通过运行校园工作室来解决。思路有以下几点:

第一, 成员构成方面, 通过双向选择“聘用”工作室成员, 如教师、学生;第二, 制度方面, 参照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室管理条例, 进入工作室的师生要签订双方协议, 承接的项目要签订合同, 采用项目经理人负责制;第三, 人才培养方面, 实施“学徒制”, 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第四, 开展的项目面向校内和校外, 校内包括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校园视频栏目、学校各类宣传片、活动资料片、个人视频求职简历等。

通过运行工作室, 可以吸纳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增强动手能力, 弥补课堂学时的不足, 使学生在校期间同步积累工作经验, 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有效对接。校园工作室是课堂的延伸, 其主要功能是辅助教学、培养人才, 但合理有效的制度也是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 要做到权责清晰、奖惩结合、分配合理, 同时配合学分互换等制度解决课程与工作的矛盾, 达成以工作室激励教学、以项目反哺课堂的目的。

四、结语

表面上看,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带来的是冲击和占领, 但实质上新媒体技术为媒体行业开拓了更开阔、多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融媒体时代必须倡导内容为王, 人才唯先, 高校影视教育刻不容缓地担负起了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重任, 唯有顺应时代发展、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才是出路, 从培养“网感”、深度“触网”开始, 重视岗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用工作室模式对接校园和社会, 培养新媒体时代能用、好用、急用的影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潮.大视频时代——中国视频媒体生态考察报告[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4:3-4.

[2]2015电影市场分析[DB/OL].http://www.chinabgao.com/k/di anying/17778.html, 2015-07-01.

影视路径 篇3

1 影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脱离大众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极快的。但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影视作品脱离大众生活实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电视频道大多播放都市白领的爱情偶像剧或是灰姑娘变形记这类似的电视剧,这严重影响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电视剧对人物的刻画单一、固定,多以情爱路线为主,许多观众难以产生共鸣,而且这类作品不能承担影视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1.2 缺乏创新性

我国一些影视作品的创新性不高,很少有作品能媲美国外大片。这是我国影视作品难以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之一。影视作品创作的体裁范围窄,而且雷同剧较多。某一种类型的电视剧收视较高,引起大众舆论,很多影视媒体公司就会如法炮制出很多此类型的电视剧。

1.3 忽视社会效益

影视作品不仅要丰富大众的娱乐生活,更要注重作品能给观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电视剧影响人们的行为。然而,我国一些电视剧没有重视影视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不少影视作品比较重视经济效益,也就是注重影视作品是否大卖,是否受到观众的喜爱等。

2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影视路径的策略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

“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说的话,足以说明在影视作品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影视作品应该传播正能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众受到正能量的影响,热爱生命、热爱亲友、热爱社会、热爱环境、热爱祖国等,能有效地提升影视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

2.2 影视作品应贴近大众生活实际,增加传播路径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艺术作品贴近生活。在作品中有效地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加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比如:湖南卫视播放的电视剧《因为爱情有幸福》,受到广电总局的赞扬,这部作品与大众生活贴近,讲述夫妻之间在感情中、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事情,向大众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因此,收视率逐渐增加,也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喜爱。

2.3 提高影视作品制作水平,加强传播的效果

我国影视作品数量多,但是优秀作品较少。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注重其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融入其中,没有发挥影视作品的宣传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鼓励更多的影视制作公司,潜心制作高水准的影视作品,使其不仅受到国内大众的喜爱,还要走出国门,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华民族的美德。比如:《琅琊榜》这部电视剧,制作精良,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注重历史文化,重视习俗礼教,从男人视觉出发展示出智慧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兄弟情、家国情、忠义之情等,很多的观众都感受到《琅琊榜》正能量。

3 结语

影视文化承担着宣传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虽然,有些影视作品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大众舆论的导向,但是笔者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一定会制作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心骨,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要求,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视文化作品是目前最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形式,其普及性较广。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视文化路径发展尤其重要,影视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承担着树立价值标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群众心态的作用。本文将首先分析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探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视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路径

参考文献

[1]岳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视路径思考[J].影视文化论坛,2015(17).

影视路径 篇4

影视文化的创意产业链包含影视内容的各项产业, 如内容、制作、营销等, 这几部分内容的创新, 必须利用相应的技术,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从而增加影视作品的创意性。而使用的技术可以从研发资源与创新主体两方面分析, 形成技术优势。

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包含的内容

影视文化的创意产业链是社会新兴的一条产业链, 也是一项产业, 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文化创新, 另一部分是技术创新。对于前者, 个人创作水平的高低是其创新的基础;对于后者, 则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但不管是文化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都要满足观众的要求, 为观众提供精神财富。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共由三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分别是创意内容、设计制作、营销服务。

(一) 创意内容产业

创意内容产业需要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可以根据已有的文化内容, 运用创新思维制定新内容, 增加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数量, 把创意性作为人才队伍招收人才的标准。[1]

完善创业内容产业, 建立专业的创意人才队伍, 是发展创意产业链的基础和前提。

(二) 设计制作产业

影视设计制作有数个阶段, 影视作品中最初的拍摄, 以及后期的剪辑, 直到最终版本的出现, 每个环节都是影视作品必需的步骤,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步骤中, 除了包含文化创意外, 还包含技术创意。除了可以在影视剪辑、制作中加入创意外, 由影视作品衍生出来的其他产品也具有创意。比如, 把作品中某个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做成抱枕或玩具, 或是把作品变成书籍、游戏, 这些衍生品都是作品传播的载体, 用不同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设计制作产业除了有虚拟的影像, 还会把虚拟的影像实体化, 把生活中的物体作为载体, 让两者紧密结合, 相互穿插。

(三) 营销服务产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了影视作品播放的形式, 它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电影院播放, 也可以以网络为平台, 扩大传播范围, 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就如同人们借助网络, 通过手机、电脑等观看视频一样, 便于操作, 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关注。

营销服务产业的衍生, 是以影视作品为中心, 组织会展, 或是体验的服务, 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为公众提供服务, 增加创意。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那里不仅是一个拍摄基地, 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基地, 其组织的具有特色的旅游展览, 提升了影视基地的价值。[2]

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技术路径及发展策略

(一) 技术路径

建立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 需要用技术给以支持, 实现创新。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其一是研发资源, 其二是创新主体。

首先, 我国现在已经耗资20亿元, 建设了一个数字制作基地, 这个基地会利用数字技术, 剪辑并生产电影, 它制作的电影数量可以达到百部, 并制作了500部电视剧。但目前其面临很大的问题, 即没有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 新技术的研发停滞不前, 没有与技术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而我国的科研单位虽然会研发新技术, 但研究的方式为高新技术, 把技术的先进性作为考虑的重点, 没有看到技术经验的重要性, 没有投入市场。这种研究方式必然会让技术研发转向另一个轨道, 与市场需求不符, 如果投入实际操作, 就会发现使用价值较低, 减少了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

其次,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有很多影院, 通过长时间的发展, 积累了很多发展及应对危机的经验, 如中影、万达、大地等, 它们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优势, 拓展市场, 为影视技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例如, 大地影院会用数字技术播放电影, 所属的各个影院播放的也都是数字电影, 而目前数字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其可以运用这一优势, 建立一条产业链。中影、万达、大地等几个影视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如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等, 是其他小型影视企业无法比拟的, 它们是创新影视技术应用的平台, 使技术研究部门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 发展策略

第一, 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对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来说, 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可以让其充分挖掘自己的影视资源, 实现原创, 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形式, 创新文化的呈现方法, 促进创新产业链的形成, 从而制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化衍生品, 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第二, 增加融资渠道。要想真正促进影视文化创业产业链的发展, 技术研发与应用部门就要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增加融资渠道, 保证资金的顺利供应, 让每个影视作品的制作更加精良, 制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扩大影视市场。

第三, 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 数字电影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一般都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电影。因此, 我们要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力度, 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第四, 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我国影视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 只有很短的历史, 因而没有足够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加快了影视文化的发展进程, 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公众的需求, 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 形成本地电影文化的品牌优势, 提高产业链的经济收益。同时, 还要弥补自身管理上的不足, 探索新的技术路径。

四、结语

本文认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 可以从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完成, 并对技术路径展开分析,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对策, 即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增加融资渠道, 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完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劭君, 周彬, 鲍蔚, 刘志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其技术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74-79.

上一篇:限制性股票期权下一篇:让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