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

2024-09-20

影视资源(共12篇)

影视资源 篇1

现代社会, 影视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 彰显影视文化的积极影响, 减少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领域。有效干预下的学生影视文化可以成为十分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近年来, 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乐在其中, 受益匪浅。

对策一:明确目标, 形成序列

为了让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价值的运用, 我们建立了以“能力发展→栏目推荐→训练形式→目标达成”为主线的立体训练模块, 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结合各年级语文能力的要求, 推荐他们收看相关的电视栏目。

如此梳理后, 再根据各年段要求, 让学生看电视并设计相关作业。

第一学段以读、说为主, 主要以录音故事引路。要求学生在收看少儿节目的同时, 把最喜欢的内容讲出来, 录下来, 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中进行交流, 经过“猜、议、评”选出“小小故事大王”, 并在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开辟“故事大王擂台赛”栏目, 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热情, 他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 积累了大量的规范语言, 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三学段主要以写电视观后感、引导学生对有关栏目进行鉴赏评析、开展小课题研究为主。如对于学生热衷的系列剧《家有儿女》, 我们从编导的意图、演员的表演, 尤其是几个小演员的表演、细节的处理、戏剧效果的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几方面引导学生鉴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许多学生在肯定这部电视剧的同时, 也指出整剧家庭气氛过于宽松, 尤其是孩子犯错时家长的处理方式总是那样的“人性化”, 导致孩子们会“胆大妄为”, 刘星的成绩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学生认为, 部分细节内容可能会对低龄观众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他们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的区别, 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想法, 会变得像刘星一样叛逆。

对策二:丰富形式, 优化过程

(一) 巧用影视练听说

“一分钟新闻擂台赛”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 记一条主要新闻。语文课前安排短时间的“新闻擂台赛”,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每周末畅谈世界真奇妙”充分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语言环境, 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面, 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小伙伴介绍在电视片中了解到的动物。

“月冠军主持人大赛”每月一次的“月冠军主持人大赛”, 让小选手们或稚拙可爱地自我介绍, 或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朗诵, 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交流。

“每周一电视观后演讲”双休日, 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观后卡”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每周一的语文课前, 进行“电视观后”演讲。

从学生喜爱的影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 形式多样, 富有趣味性, 教学效果很好。

(二) 巧用影视促阅读

1. 借助影视, 导读名著

影视与纯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教师可在课堂中对影视与名著之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让学生欣赏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精彩片段, 欣赏影视与阅读同步进行, 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又如一系列的“红色经典”, 《林海雪原》《红岩》《小兵张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 从欣赏影视片到阅读名家名著, 学生乐在其间。

2. 巧引影视, 适时补白

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 巧引影视丰富学生的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能突破教学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时, 笔者就利用影视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

(课伊始, 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者小时候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 很怀念那段时光……

师:是的, 因为难忘、因为怀念, 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 这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影视资料中骆驼队的黑白照片伴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画外音, 转瞬间就将学生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 带入了课文所营造的怀旧氛围中。

(课接近尾声, 再次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品读此文, 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 如果人生有第二个童年,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也许作者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影片序幕中的那段话吧。

当《送别》的旋律缓缓响起, 和着这一旋律, 师生轻轻诵读影片中的画外音———

不思量, 自难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

可是, 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 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来

……

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影视资源 (画面、音乐、画外音) , 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唱三叹之效果, 学生沉醉其间, 笔者适时对作者林海音进行了介绍, 为学生推荐《城南旧事》, 巧借影片促进了阅读。

(三) 巧用影视促写作

1. 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如学生在观看了《感动中国》系列片之后, 就可以了解邰丽华、徐本禹、刘翔、聂海胜等人的感人事迹, 既开阔了视野, 又培养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2. 积累写作素材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全世界”。影视突破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了解世界和大自然, 积累知识、启发心智、陶冶情操, 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学生在看了《蓝猫淘气三千问》后写道:

今晚, 蓝猫为我介绍的是《为什么沙漠会有五颜六色》。以前, 我一直以为沙漠只有黄色的。其实, 在澳大利亚有红色的沙漠, 在美国有白色的沙漠, 在中亚有黑色的沙漠。美国的亚利桑那沙漠更奇妙, 有红、黄、紫、蓝、白很多种颜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 五彩缤纷, 美丽极了!

为什么沙漠会五颜六色呢?原来, 沙漠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岩石是由各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颜色, 所以岩石风化后产生的沙漠也有了不同的色彩。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

3. 丰富写作形式

看视频写作文, 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同时能促进作文形式的多元化。如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 是很好的视频素材, 把它引入课堂,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其人文素养。

4. 提高写作技巧

影视的情节、特写, 人物的刻画, 环境的渲染, 事件的描述等所采用的手法, 甚至是片名的命名等等这一切, 与文章的写作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特写镜头是影视中惯用的手法, 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张沧桑的面容、一双粗糙的大手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在看影视节目时, 注意观察特写镜头, 将其中的一两个特写镜头用文字写出来, 并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 在作文中多些细节描写, 少些平铺直叙。

对策三:营造氛围, 提升效度

如何让影视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 润泽学生的心灵?营造宽松的家庭影视氛围, 形成有效的家庭影视监督机制非常重要。

制定协议, 便于管理我们要求家长与孩子之间制定一份民主平等的协议, 以保证父母和孩子既有自己的权利, 又能各司其职, 共同营造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家长:支持孩子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节目, 以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督促孩子积极写电视观后卡, 并能与孩子经常交流心得;节假日能经常带孩子进电影院看优秀影片, 陶冶孩子的情操。

孩子: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有收看电视的权利, 但时间不超过四十分钟 (双休日适当延长) ;按时收看老师推荐的电视栏目, 认真写电视观后卡, 随时让父母检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栏目进行探究活动。

营造氛围, 乐于参与家庭空间的开发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 构建欣赏学生的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被欣赏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抒真情、写真意。在家庭影视生活中, 我们积极主张开展各类亲子活动, 如“我与父母共同设计公益广告”“一起看, 一起写, 父母和孩子共写影评”“谈谈我爱的节目十大理由”等活动, 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各种能力, 更增进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

面对汹涌的影视文化潮流, 我们应当珍视社会与时代给予的这份馈赠, 大胆地把影视资源这股“活水”引入课堂, 让语文教学合上时代的节拍, 这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然选择。

影视资源 篇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革新、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英语影视资源,强化语言的视听输入,创设英语语境,激发学生大脑的记忆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影视资源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00-02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简言之,即学以致用。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竞争激烈时代,精通外语者在就业面试和工作薪资上占有很大优势。而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语言环境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目前在中国的操英语本族语者数量很少,存在各高校英语外教师资短缺、个人聘请外教辅导口语的费用较昂贵等现状,学生难以经常与英语母语者直接交流,面对面地感受英语语音、语调、节奏、说话者的表情及体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在这种情形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革新、学校教室多媒体设施的充分配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各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应灵活充分地利用英语影视资源,强化语言的视听输入,创设英语语境,刺激学生大脑的记忆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效率和教学效果,在互动性、探究式、任务型影视英语教学模式中实现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影视资源

(一)影视资源的历史发展

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的第七和第八大艺术,生机勃勃、前途无限。

我国古代的皮影戏和走马灯揭示了电影的基本原理,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欧洲人进一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电影。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多发现视觉暂留现象,即物体从眼前拿走之后,它在视觉中的影像还要停留一会儿。1832年,普拉多将图片画在硬纸片上,连续转动形成连贯的动作,取名“诡盘”,标志电影研究进入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发明活动视盘。1853年,奥地利冯乌却梯奥斯将军用幻灯播放了最早的动画片。美国人认为美国电影的鼻祖是爱迪生,他在1888年开始研究活动照片,1893年发明了电影视镜,建立了摄影棚,拍摄了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打喷嚏的人”。1896年,发明了维太放映机,使得影片可以在剧场中向广大观众播放,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同一时期,1895年伦敦的巴德艾卡和保罗、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开始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情,开启了电影的放映之旅。这个时期的电影,其实是快速摄影或者说是一些活动的照片,没有声音,没有动作,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主。1908年,法国拍摄了第一部带有情节的故事片《杰斯尔公爵的被刺》。1911年,意大利里佐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标志着电影在人类艺术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世纪初期的电影是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默片时代。电影播放时,剧场有讲评人讲解、乐队伴奏。后在电影中增加字幕来表达人物间的对话。1927年,美国出品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1935年,又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的发展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到环幕到360度球幕,从2D到3D立体电影,从无声、有声到立体声,从视觉特效到触觉动感、嗅觉体验,强烈刺激观众的感觉神经,留下震撼感受和深刻印象。

电视的诞生追溯到1930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用电视设备转播意大利独幕剧。1954年,美国制造出彩色电视。至今,电视在式样、大小、接受方式和播放质量上都发展迅猛,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作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和信息传播工具,日新月异,前途无量。

(二)影视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影视资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有许多优秀电影网站和资源库供英语教学选择。影视资源按主题可分为爱情片、科幻片、灾难片、魔幻片、战争片、犯罪片、冒险片等;按形式可分为动作片、音乐片、剧情片、文艺片、纪实片、偶像片、动画片、3D影片、微电影等。丰富的影视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使英语教学有很大的选择度,方便开展个性化英语自主学习,成为现代英语素质教育和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

1.广泛性

影视艺术是多种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影视作品中包含了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时装、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科技等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跨领域、阔视野的需求。

2.逼真性,包括真实性和拟真性

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展示了人类各个历史时空中或琐细、或伟大、或温馨、或惨烈、或浪漫、或恐怖的外在生活和内心世界。科幻、魔幻、灾难片等是人类无限想象力的展现舞台,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生活语言交际情境。

3.强烈动作性和语言简练性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动、气氛的渲染都需要通过画面的动感和地道简练的对话来实现,对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语言简练、纯粹、地道、真实,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精髓,摆脱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尴尬。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现代优秀人才的标签。

4.娱乐性

作为大众流行文化娱乐方式,影视艺术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步入了多姿多彩、光怪陆离、时空跳跃、心理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光影穿越时代。在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各种观感的同时,引发人性、认知、道德、伦理、哲学等层面的深刻思考。影视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在英语教学中要避免过度沉迷于影视中的异国情调和震撼场面,仅看热闹,被表象所惑,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环节。

5.跨越性

影视作品的内涵穿越时空、跨越国家界线、超越民族差异,使全世界的人们在同一部电影中找到熟悉的共性和心灵的共鸣。特别是好莱坞美国电影,在追逐全球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人民的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慢慢培养起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影视英语教学

(一)影视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影视英语教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具有工具、调节、互动、人际、启发、想象,以及表达功能。影视资源是语言的真实表现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影视英语教学可呈现、激发和训练语言的各项功能。Krashen的语言输入和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生必须在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中,接触到有现实意义的、生动有趣的、互有联系的语言,才能实现二语习得。影视资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满足了语言输入丰富和情感过滤度低的要求。心理学对人类记忆持续性的实验表明,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渠道获取的信息在人脑中的记忆效率是单独视觉信息记忆效率的2.5倍,是单独听觉信息记忆效率的4.5倍,且记忆时间更长。影视英语教学的开展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也有信息技术发达、国际交流增多的时代背景要求。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不断上升,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能灵活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又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长足进步,影视作品的内容广泛性、生活真实性、画面动作性、语言简练性、文化跨越性、精神娱乐性等特点,正好满足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因此说,影视英语教学应运而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影视英语教学主要内容

随着学校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影视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所有英语课程中,包括英语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英语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其形式从图片、视频片段,到电影、电视剧、各种电视节目等,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根据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影视英语教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影视作品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影视主干课程,如英文影视鉴赏、影视评论,以及影视艺术专业课程等;另一种是以影视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影视辅助课程,广泛应用于英语视听说、翻译、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各种英语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课程中。在影视英语主干课程中,影视作品作为社会文化载体,其教学内容应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与概念,简单介绍电影的画面、声音、镜头、剪辑、蒙太奇等纯电影问题,重点分析电影的题材、类型、任务、主题等内容问题,并通过实际电影案例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特点。在影视辅助英语教学课程中,一方面,应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认真选择相关影视资源,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如在翻译课中,影视英语交际语境是使学生明了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恰当、适度的译语来表达源语者的含义,培养学生建立等效翻译语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高级班和普通班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因此,影视英语教学应考虑到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结构、心理状况、班风气氛、专业特征、地域差别等特点,选择难度适宜、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并重的影视资源,并应用在英语教学中。

“电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户,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灯,也是漫漫长夜里的一帘幽梦。对于我们来说,阅读电影其实就是阅读生活。”(尹鸿,2005)影视作品是通过人、景、物、声、光、色等传达社会交际信息和跨文化交流意义的多模态语篇。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要求我国英语教学建立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网络的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将影视资源融于英语教学中,创设自然生动的语言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人文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活用影视资源拓宽语文课程 篇3

关键词 影视资源 语文课程 甄别 剪裁 情境

在现代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外影视作品遍地开花、争芳吐艳。优秀的影视作品将艺术性、思想性与教育性三者完美结合、有机统一,不仅能丰富与调剂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在无形中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同时能避免传统课程的说教与呆板,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认为:应以广义的“文化”眼光审视语文教学,应从“大文化”视角研究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中,以“拓宽小学语文课程,增添语文教学活力”为出发点,摸索前行,尝试借用身边的影视资源,引领学生从单一、平面、单调的“小语文”走向多元、立体、生动的“大语文”。

一、精心甄别,去伪存真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绝佳的精神食粮。可是市场上的影视剧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选择进行观看,不单会浪费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更会因看了過多的陈旧、庸俗甚至劣质的影视剧而丧失审美的能力,甚至误入歧途,沾染上不良的习气。

笔者经过仔细地鉴别与甄选,挑选出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观看的内容健康、主题鲜明的中外优秀影视作品:①画面优美、制作精良的早期国产优秀影视作品——《大闹天宫》《三个和尚》《九色鹿》等;②发扬传统、加以创新的当代国产优秀影视作品——《马兰花》《宝葫芦的秘密》《宝莲灯》等;③反映建党历史、讴歌革命志士的战争题材影片——《开国大典》《建党伟业》《周恩来》等;④儿童最喜闻乐见、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幻题材——《外星人ET》《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⑤抒情意味浓厚、极富人文气息的成长类题材——《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当幸福来敲门》等。

二、妙手剪裁,锦上添花

优秀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可是用来观看这些作品的时间却显得微乎其微。怎样才能让影视与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精品中汲取到营养呢?笔者以为,绝不能将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虽不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但最终也偏离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语言素养的出发点。于是,笔者别具匠心地将一部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剪裁成一朵朵精致秀雅的小花,适时粘贴在语文课程的某一领域,倒也别致妥帖、格外芬芳。

1.画龙点睛——促进阅读教学。

教学《开国大典》时,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典”这一词语的意思,笔者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的5分钟片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壮观的场面,认识到“大典”就是重大节日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揣摩喜好——进行口语交际。

语文课堂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课,若能创设情境,定能吸引学生兴趣。

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中,我播放了《木偶奇遇记》中的一个片断:在木偶戏班,吃火人要吃掉匹诺曹,匹诺曹害怕了,跪在地上祈求吃火人不要吃掉它,最后吃火人被感动,放了匹诺曹,并送给他五枚金币。这一片断有很多精彩的对话,我让学生同座位扮演吃火人与匹诺曹这两个角色,让他们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进行表演。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人物语言、语气、表情等,不断提高着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感同身受——激发习作兴趣。

影视剧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反映着包罗万象的七彩人生,书写着男女老少的喜怒哀乐。

电影《小鬼当家》,情节生动幽默,令人捧腹大笑,且贴近孩子生活。笔者推荐学生在家中看完此片后,写一写自己某一日独自在家的情形,有的学生写自己依靠智慧,吓退企图行窃的小偷;有的写独自战胜恐惧心理,安然入睡;有的写主动做家务,为父母减轻负担;有的写无人陪伴,感到十分无聊……

由于电影的介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感同身受,有话可写,无形中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4.化难为易——加深文本理解。

在《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有几处文字叙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要求学生透过文字品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为了化解阅读难度,我截取了电视剧中的相关画面,特别是王熙凤的几组笑谈、落泪场景的镜头,从而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王熙凤喜好张扬,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会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5.水到渠成——引领阅读原著。

六年级的学生已开始接触世界名著,在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梗概”与“精彩片段”之后,我在课堂上插播了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初上岛时的片段。在观看片段的过程中,学生们被缤纷的画面与演员的表演所吸引,被鲁滨孙面对困难时的坚毅与智慧所打动,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意愿。很快,他们捧起书来,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走入了鲁滨孙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精神世界,更领略到作家笛福的文字魅力与创作才华。

6.经典引路——提高鉴赏水平。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在国际影坛曾产生巨大轰动。在学完课文《猴王出世》后,我带领学生细细观看了这一经典动画片。欣赏完片子后,我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大闹天宫》能在国际上获殊荣无数?他们有的认为人物对话通俗简洁、十分精炼,有的认为影片开场引人入胜,有的认为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毫不拖沓。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总结道:“好的作品,不论是影视剧,还是文章,在结构、情节、文字等方面都有出彩之处。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平日要多看这样的经典,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借鉴。”

三、汲取养分,破茧而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多依赖于兴趣。”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轻轻松松地从影视剧这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一部部优秀的影视剧伴随着他们成长。每学期,我都会让他们选择印象最深的一部影视剧撰写一篇观后感。

看《红军不怕远征难》,影片中有一幕艰辛情景令人难以忘怀,可坚强的红军战士还是挺过来了。同学们,当我们悠闲地品尝时,当我们扔掉未吃完的食物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否闪过红军先辈们长征过草地时吃野菜、啃皮带的情景?当我们在冬天的早上,迎着寒风跑早操时,因怕冷而抱怨、偷懒时,我们心中是否想到了红军先辈们长征爬雪山时那如刀一般刮在脸上的风雪呢?

一颗星星,装点夜幕;无数颗星星,璀璨夜空。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浩瀚星河中斑斓而夺目,等待着有心的我们,摘取到最适合的一颗,扮靓课堂,激活课程;期盼着用心的我们,捧送到学生们的手中,开阔视野,丰富人生……

开发影视资源服务地理教学 篇4

笔者经过几年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认为地理教师在选择、搜集地理题材,开发影视资源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贴近课本教材原则

随着新课本不断地更新,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内容也不断地开发和完善。最初的光盘中只有一些图片, 现在不仅有图片,还有PPT和动画。这些资源经过专家的严格审订,利用价值比较高,教师无须进行加工便可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师教学用书附带的光盘中,把书中每一节的图片都刻录在了光盘中。不仅如此,光盘中还把每一节内容做成了基本的PPT。在PPT中插入了很多动画视频,与教材内容配套,补充教材内容。比如在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主要河流的位置,课件中设置了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动画视频。学生先看书认识中国主要的河流及位置,然后在动画视频中把右侧主要的河流名称放在对应的位置。如果放置正确,河流名称就会显示出来,同时还会显示此河流的图片; 如果放置错误,河流的名称就会返回右侧的原位。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光盘中的各种动画视频与教材配合度较高,贴近教材,因此可以成为影视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 贴近实际生活原则

地理是一门在区域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如果你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我们书本中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开发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影视资源库时,要特别注意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影视资源。比如在讲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长江》时,我播放了一段2012年2月3日镇江自来水被污染事件的视频。一段视频的播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响应,因为我们都是那次事件的亲历者。对于那次长江水污染事件,学生印象深刻。此次水污染事件彻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水不能喝不能用,超市发生了人们排队买水、一瓶难求的局面。此次事件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长江污染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个视频,我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长江水污染的问题,而且激发了他们爱国、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视频。这些影视资源来自生活,为学生熟知,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知欲和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些影视资源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拥有一双发现地理知识的眼睛。通过自己的学习,感觉地理知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知识,而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3. 贴近时事热点原则

新《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和新发展,以新的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在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我们都能接触到很多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这些重大的热点问 题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地理教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地理课堂不能漠视周围社会的热点。教师要不断地收集一些最新的资料来更新教材内容,把一些热点事件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弥补地理教材的滞后性。世界人口是不断增长的,我们的教材中出示的数据永远跟不上世界人口的实际数值。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和人种》中,世界人口数是60亿,这大大落后于实际人口数,在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0亿,所以我当时上课时用到了人口达到70亿的一段新闻,以此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人口变化。2013年新教材修改之后,出现了新数值70亿, 而事实上70亿已经成为过去,再过几年,人口将达到80亿。只有教师关注各种时事热点问题,把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加关注世界与社会的变化,适应地理学科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要求。

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历史毕竟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无法深切体会当时的情境,而文字叙述太过笼统、抽象,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影视资源的应用,使得历史事实变得生动直观,更加形象化、具象化,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影视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就是能够将语言无法表达的事情和东西传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且深入了解很多书本中没有的历史事实,吸收更多的历史知识。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的一大主要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要求,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能力。而应用影视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身体感觉,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影视资源比文字更有优势,影视资源通过将图像、声音、文字结合起来,传递给学生历史知识,能够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为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新渠道。

2.3有利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重构

巧借影视资源,提升写作能力 篇6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以欣赏影视作品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兴趣 影视资源 作文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改变“布置任务——学生写作——简单批阅——集体讲评”的单一作文教学局面,充分理解学生对待写作的畏难、消极情绪和无材可写、笔下生涩的困境,积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表达的欲望,这样,写作教学才能进入理想的状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课内到课外, 欣赏影视作品,是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而对作品的赏析、点评,又包含了作文的素材积累、技巧表达;蕴含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功力……何乐而不为!

一、多元挖掘,一材多用

观看影视作品,一定要学生养成积累素材、多元挖掘、一材多用的习惯。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可适用不同的立意。

如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美丽心灵》,数学家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但仍与幻觉作斗争,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学术,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素材,可适用于战胜自我、意志创造奇迹、伟大、心灵的力量等立意;妻子艾丽西娅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不弃不离,把丈夫留在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支撑着家庭走出困境,这一事例可用于爱、困境、家庭等材料作文;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觉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同事和同学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他的同行们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适用包容、敬重等立意……影片中的这些人,都拥有“美丽心灵”,除是素材外,也提醒学生写作要有明确的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文章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而观看影视作品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之一。组织学生每周观看《新闻周刊》,熟悉时事新闻,积累素材,并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如《新闻周刊》20160507期,“危险”的私人信息,引导学生对这则新闻进行多元挖掘:电信网络诈骗,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个人信息成为商品,信息安全的迫切性;及时杀毒,个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短信骗局千分之五到七的成功率,公民的贪婪心理、息事宁人之态;犯罪分子有恃无恐,立法的重要性……

通过视听赏析积累的素材,往往避免了空洞、乏味的弊端,学生在运用的时候,更具画面感、感染力,更添说服力。

二、经典台词,言近旨远

《道士下山》中的经典台词,“心有定境,不住因果,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坏人猖獗,是因为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种作恶!”“地上的枯叶,就像世间的烦恼,扫着扫着,渐渐就有了耐心,扫不完,慢慢扫,看到万物凋零,懂得了慈悲。”带着浓厚思辨色彩的语言,启人心智,言近旨远,不正是学生思维上的短板吗?

组织学生收集经典台词,在写作中,对经典台词或引用或化用,除了论证观点外,还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作品的说服力等作用。

“意义并不只在作品本身”,对经典台词的感受、整理、理解,还在于引导学生将对语言的直接体验转化为阅读、鉴赏的经验,从表层的语感层面上升到深层的思辨性语言的建构、生成层面。

三、创新拟题,耳目一新

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为作文拟写一个与材料立意、文章内容丝丝入扣的简洁凝练、新颖别致、含蓄深刻的 “高”题,对作文至关重要。直接以材料中的关键词或核心语意为题,是一种保守、保险的拟题方法,虽不易偏离材料,但缺乏耳目一新之感。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的题目入手,学习创新拟题法,以“靓题”抓住读者迫切读下去的心。

创新拟题法,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句,围绕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或联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法拟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修辞手法拟题。

用比喻的修辞,如《骄阳似我》《放牛班的春天》《风雨哈佛路》;用比拟的修辞,如《翻滚吧,地球》《当幸福来敲门》《滚蛋吧!肿瘤君》;引用成语,如《壮志凌云》《千钧一发》《兵临城下》;引用古诗,如《在水一方》《秦时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谐音,如《剩者为王》《从天儿降》《不可思异》……

有些影视作品以主题为题,读来朗朗上口,如《勇敢的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爱情进行到底》《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标题可从形式上模仿,如《 的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 》《将 进行到底》《 都去哪儿了》。

从影视作品题目入手,指导学生拟题,胜在形式新颖,学生趣味盎然,但所拟之题要以契合文章立意,贴近文章内容为标准,不能流于猎奇。

四、优美语言,表情达意

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语言之美,或生动鲜活,或周密精美,或气势磅礴,或婉转含蓄……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汲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实现形式上的美感。

《晓松奇谈》的开场白: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奇文说今古,谈笑有鸿儒,《晓松奇谈》。

这段文字中,在修辞的运用上,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排比,富有气势;引用与化用,丰富内容,增添文化气息。在句式的运用上,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整句和散句,有短句和长句,句式丰富,语言功底深厚。而“××不是……是……”的表达模式,在议论文中,可用于对话题内涵的辩证阐释。

又如“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优品广告词,语言上,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借代、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长短句、整散句的结合,反问句、感叹句的使用,让 “陈欧体”风靡一时。

如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中,作文材料为“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一篇优秀作文这样开头:“你嘲笑他们呆头呆脑,不知变通,他们却以简单活得踏实;你轻视他们的生活单一无味,缺少新意,他们却以简单证明不凡。//简单,也许会为人所忽视,但,那又怎样?人生的智慧,终会透过简单,大放光彩。”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学习、借鉴、模仿了“陈欧体”,展现了该考生写作的机智和能力,不失为作文的一个亮点。

觅得清溪到云林,优美的语言如一条清溪,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而又有力”的语言运用意识, “思想不够,语言来凑”,优美的语言可雪中送炭;文章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精炼的语言可锦上添花。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以语言为训练点,以修辞、句式、人称等为切入口,从影视作品入手,由感性到理性,提升作文档次,颇有效果。但事理为骨髓,语言为肌肤,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处理上,语言要为事理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切莫只为语言优美而堆砌不能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华丽辞藻。

融“观”“思”“写”为一体,在写作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上,坚持三者结合。思考是写作的灵魂,观看影视作品,通过作品中的情境,丰富生活经验、鉴赏经验、创作经验,再“我手写我心”,用笔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影视资源 篇7

一、整合影视剧资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感兴趣,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将影视剧引入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资源,学生可以从直观的画面、场景、音乐等来获取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将学生的视线与思维集中在多媒体信息上,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有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我们的教学自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影视剧片断,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与形象直观的场景以及各种艺术手段,来向学生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变学生眼中枯燥静止的文字信息为直观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与动态的效果,给予学生盛大的视觉盛宴,使学生对影视剧片断产生极大的关注与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关注与兴趣顺利转移到文本的学习上来。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从三国中截取几个视频片断,将静止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壮烈的场面、精彩的画面,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迅速集中了学生的精力与视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视频上,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如此来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二、整合影视剧资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以往,阅读教学被一部分教师上成了解剖课,教师按照教参将文章生硬地分解成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与机会。新课程要求要改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倡导个性化阅读,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时间与机会,鼓励学生思考,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影视剧资料,可以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与声音,这样可以让学生突破文字的限制,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突破各种教学常规的限制,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能激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唤醒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从而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意境,更能立足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契机。

三、整合影视剧资源,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情感

新课程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倡导人文教育,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需要我们融于一体,进行有机渗透,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情感是潜藏在文字之后的深层含义,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来描述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特定的生活场景与社会背景来加以理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在传统教学中一直难以突破。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运用影视剧资料,突破其他教学手段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向学生生动直观地展现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感人的场景,这样更富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超越文字的限制,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爱恨,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父母亲情、爱国之情等等。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学生如临其境,从直观的画面等艺术手段中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用影视资源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篇8

1.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影视资源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总称, 本文所提及的影视资源主要是指影视教育资源, 它包括一切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影视作品。

影视资源具有视觉形象性, 能够把抽象单调的文字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 《海上日出》 一课, 配合播放含有朗诵的视频, 对于10岁的小学生来说, 悦耳的声音和震撼的画面更容易让他们记忆深刻。此外, 影视资源作为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是一种更适合人脑的记忆方式。其内容博杂、雅俗共赏, 常把文学、科学、体育等专业知识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2.影视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 , 教育技术领域中掀起了一 场关于影视资源对学习的作用与效果的争论。多媒体教学研究专家考兹玛提出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解释媒体对教学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强调学生是学习者的主体。影视资源能够很好地使学生达到建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到:“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 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 使他们能够利用社会环境的教材。”

3.国内外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现状对比

英国是最早把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国家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英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现在, 在英国的多数院校, 每个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在国内, 随着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影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然而, 在施行过程中, 部分学校仍然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困难, 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对考试, 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上运用影视资源, 二是我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还不够长, 缺乏应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4.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 影视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大致在7~14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喜爱动画片、电视剧等电视节目。我国开发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讲述了我国古代先贤勤学的故事。再如动画片 《中华成语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词语, 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 广大电视、电影、动画制作者应重视影视资源对学生所起的教育意义, 寻找优秀的教育题材, 制作出更多与教材相配套的、精彩的影视节目, 寓教于乐, 让学生收获快乐的同时, 也收获知识和感悟。

再次, 影视资源要想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 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 必须处理好影视播放时间与上课时间的矛盾, 做到既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学习热情提高, 又不会影响知识的巩固与考试成绩的稳定。为此, 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观看 《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等优秀节目, 增长学生的见闻。

影视资源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影视资源,运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教学应当改变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采取“满堂灌”的单调、低效的教学方式, 充分、恰当借助影视资源来开展历史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就高中历史教学影视资源的运用策略作简要探讨。

一、课前准备好相关的影视资源

运用影视资源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要求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 收集有关课本知识的视频材料, 在讲解到相关的知识内容时, 可以为学生播放选好的相关视频。例如讲解《商鞅变法》时可放映电影《英雄》中秦国军队进攻的片段, 让学生从影视资源中感受秦国当时的强大, 并与教材中秦国变法前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 引导学生探索秦国变强的原因,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历史课程。

二、以影视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事件与时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认识理解, 能够使历史教学效果更显著。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当略过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 抓住其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 争取更多一点时间让学生通过影视观看体验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例如在《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放映结束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落后就要挨打”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是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挨打是不是合理?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循循善诱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全面客观的理解。

三、结合学生实际严格筛选影视资源

由于高中生对影视资源仍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在对影视资源进行筛选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其趣味性还要保证其科学性。因为历史学科对真实、严谨有特别高的要求。在课堂中恰当运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才能使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历史影视作品内容的真实程度, 并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引导、教育作用的影视作品进行筛选, 比如文献纪录片和历史专题影视故事片,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近代革命战争史》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精心选用《开国大典》以及鸦片战争时期的影视作品, 围绕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述, 结合周恩来的伟大品格为学生进行“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借用这种真实程度高的历史巨作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四、巧妙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小结, 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小结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 但小结不是机械性地对知识进行重复回放, 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 巩固所学知识。结合影视资料的运用, 配合教师讲解, 启迪和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为学生放映国民革命军的相关影像资料, 同时在课堂中适当设置相关的活动环节。首先, 以北伐时期作为时代背景, 让学生按照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画出北伐胜利的进军图。其次, 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时, 说出影视作品中熟悉的革命歌曲名字, 并让大家一起唱, 将教学氛围向高潮推进。最后, 结束放映影视资源, 让学生思考大革命未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提供的丰富历史影视资源, 对影视资源进行精心挑选, 提取影视作品中最适合使用的部分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知识开展探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历史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是长久的教学策略, 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不断发挥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韦萍.运用史料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尝试[J].广西教育, 2015 (10) .

[2]李松媛.大众传媒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影视资源 篇10

一、影视导入, 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成为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 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可见, 课堂气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笔者认为恰当地利用一些影视资料导入新课, 能很好地创设课堂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视听氛围下放松身心, 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月球之迷》时,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月球之迷》, 感受月球的神奇与美丽,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月球和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又如:曾听过一位教师的一节作文课《畅想图书馆》, 课开始时播放了一段约90秒的“荷兰图书馆视频”, 里边的镜头非常有趣 (视频的大致内容为:这是荷兰设计师JeltevanGeest所设计的椅子 (Takeaseat) 。只要透过每人独有的图书馆证上的RFID卡, 就可以驱动一张专属的沙发椅, 紧紧跟着你, 走到哪儿, 找到书就能马上坐下来, 再也不用去找位子, 而且也不怕一旦离开位子一下就被人占去的问题, 因为这是你专属的椅子。一旦人离开图书馆, 椅子还会自动归位。更妙的还有──如果想在图书馆内办个小型论坛, 图书馆人员可以一次召唤多张椅子到指定场所, 完全不用人手搬运, 既节省人力又方便。) 这样的课堂导入很有新意, 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它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始。借助影视资料的导入能在课堂伊始就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并能以愉悦的心态进入课程学习。

二、影视穿插, 促进思维

思维是智慧的行动表现,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 手段单调、呆板, 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影视视频, 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 能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 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1.质疑问难

问题意识是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是创新的坚固基石, 然而, 与欧美国家的学生相比, 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比较薄弱,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影视资源, 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当讲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 她插入《三国》的一段影片: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 船尾朝东, 一字儿摆开, 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 一边呐喊……放完影片后她让学生提问, 学生纷纷举手质疑:“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这有什么妙用呢?”, “诸葛亮为什么要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 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等。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之后, 又鼓励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 解答这些疑惑。笔者认为教学中这一影视片段的引用,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2.理解文本

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文本发生的, 我们要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潜心研读, 正确把握价值取向, 品味文本主旨, 恰到好处地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 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七律·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时, 学生缺乏深切的感受, 单纯让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难度, 特别是对“寒”字的理解。于是笔者在教学时适时播放了电影《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这样学生对红军如何日夜兼程在24小时内赶到泸定桥, 又是如何在只剩十三根铁索、桥头又有敌人机关枪扫射的情况下强行渡河情况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理解句子深义就容易多了。影视的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悟出“寒”字蕴含多重含义:既写出了天气情况, 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同时, 学生也强烈地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是任何讲解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又如:人教版六上《詹天佑》一课:课文的历史背景离现在较久远, 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 学生对此没有切身的体会。为什么帝国主义会对中国态度如此轻蔑?帝国主义是如何阻挠中国建设铁路的?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以上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穿插电影《詹天佑》中的一片段:1905年, 詹天佑奉命修建京张铁路。工程伊始,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 但不愿为修路出钱, 英国侵略者乘机向清政府报价, 声称英国工程师只需要500万两白银即可修建好京张铁路。清政府限詹天佑将修建铁路的700万两白银预算缩减为500万两, 并将预算修筑时间的6年缩短为4年。詹天佑顶住压力, 毅然接受命令。英、日侵略者趁机欺凌, 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 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 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当打听到詹天佑铁路工人的工资后, 他们设计诡计以更高的薪酬吸引詹天佑手下监工带领工人到英国人铁路上干活。同时, 由于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 贵族们率众闹事, 要求改道……该电影片段的引入有利于孩子们对詹天佑修铁路所面临的多方困难的了解和对詹天佑不屈不挠、爱国形象的认识, 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验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 重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艺术熏陶,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穿插播放电影《周恩来》一个片段, 总理得了癌症, 脚浮肿了, 皮鞋穿不进去, 只能穿布鞋, 仍旧坚持工作……画面定格了, 学生经不住画面的感染, 泪水在眼眶打转, 情不自禁地从内心发出了“多么伟大的总理!”的感叹,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学《白鹅》时, 讲到“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的步调和京剧的角色又如何有联系呢?于是通过播放视频动物世界中鹅的姿态, 让学生从直观上感觉鹅的步态, 听鹅的叫声, 再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时的脚步, 让学生进行比较, 发现他们步态的相似, 然后让学生学一学鹅走路的样子。这样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白鹅的步调从容理解得就更深刻了, 同时, 也体验到了作者对白鹅的那份喜爱之情。

视频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 它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 强化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 也能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 让学生积极地去体验、感悟文字作品, 为学习语言、理解文本、升华情感服务, 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影视收束, 拓展视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人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终篇之际, 当以媚语摄魂, 使之执卷留连, 若难遽别” (《闲情偶寄》) 。就是说文章的末尾要像敲钟似的, 使人觉得余音绕梁。在课将结束之时恰当地引入影视资料, 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比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后两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编者的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之后, 体会毛主席“凡人的情怀”, 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一个毛泽东更真实、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在学习了本组课文后, 再让学生欣赏由古月主演的经典电影《毛泽东的故事》, 既能对毛主席有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 又能加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当然, 我们要注意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所选的影视片断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课内放映的总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 就会喧宾夺主, 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影视课”。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影视教学方法, 合理运用影视教学资源, 就能让学生轻松地观看、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探究, 无疑是为语文课堂引入一泓最鲜活灵动的泉源。

摘要: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影、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犹如一泓清泉。如果巧妙地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本文将从语文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出发, 探究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影视资源,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李显杰, 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2.

[2]柳媚.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 2010.

影视资源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研究 篇11

【关键词】影视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整合

对于将影视资源引入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性,教育界已经有了共识,但在两者的整合实践中,影视资源往往仅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仅仅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兴趣,在形式上也相对简单,安排学生观看影片进行讨论、写观后感等,很少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已发展到把影视教育与教研教改、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即利用影视资源優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影视教育的实效。那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真正把影视资源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呢?

一、从内容上不断发掘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的影视资源

一般认为,“在课堂上引入影视资源”就是在课堂上直接选取和播放现成的电影电视作品,把影视资源局限于现有的影视作品。笔者认为除了现成的电影电视外,还有一种潜在的可以大力挖掘的影视资源,说它是“潜在的”,那是因为这种影视资源还在被忽略或者说还没有被大力发掘出来。这种影视资源就是教师或学生自己通过组合加工,利用现代化的影视工具制作而成的教学片,这类自己加工的教学片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校中、社会中用摄录机记录反映学生生活、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场景,再经过加工、组合、编辑,形成独一无二的教学片。比如,在学生军训时,拍摄学生军训的实况和能反映学生个性坚强勇敢,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等实例;又如在校运会时,拍摄学生比赛时的激烈情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感人一幕,班集体的团结奋进等反映校园真实生活的故事……这种教学片,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所以说服力非常强,很有感染力,学生兴趣盎然,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感兴趣的学生亲手制作这种教学片,让学生自己去拍摄、加工编辑,不仅能为其它同学提供学习资源,增强集体主义感,还能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创新的精神。

另一种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亲自拍摄、选取现成的可以进行相关教育的片断,再通过加工、组合制作而成的教学片。我国的思想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革命老区、人文遗产、实绩工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但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这种具有重要教育意义自然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比如亲自去摄录或者从现有的纪实片、实录、旅游风光片等抽取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的片断,再通过组合、加工、编辑,最后制成影视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实体进行展现,而且还可以对该资源的历史、现状、作用、特点等进行再现,还可以通过再组合,包含其它一些教育资源进来,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

二、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影视资源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

影视资源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演示型的整合模式和交互协作整合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具体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模式。

(一)演示型的整合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教学准备。影视片的播放可以是对应所教的内容播放整部影片,也可以剪辑镜头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随插随播,或者对剪辑镜头之间的相关情节进行恰当叙述,还可以根据其中的逻辑联系精心安排过渡,将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第二步:介绍相关背景。在观看影片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介绍影片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扫清观看影片可能出现的障碍,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观看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影片。

第三步:课堂教学。在放映间隙或放映过程中,对学生可能看不真切,听不清楚,思不明白之处进行必要的释疑、疏通,以增进角色体验。

第四步:小组讨论交流。在观看影片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消化吸收。

实践范例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男生女生》中的重点内容‘男女生之间该如何交往”

教学重点:通过观赏电影《早熟》几个片断,让学生学会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准备工作。教师剪辑《早熟》中的“圣诞舞会”、“露营”、“离家出走一找工作一无话可说一偷东西”、‘珐官判典’四个片断突出教学重点;

(2)观前说史。教师简单介绍影片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设置悬念,到底男女主角最终能否走到一起;

(3)观看影片,讨论问题。

第一步:播放“又诞舞会”。学生边看边思考:①你认为这种纯男生或者纯女生的学校会有什么弊端?②电影中的男校和女校为什么要定期搞联欢舞会?看完后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第二步:播放‘露营”。看完男女主角共处一室和单独外出野营片断后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①他们这种相处方式会存在什么危险?②你认为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应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③与异性相处时我们应怎样保护自己?

第三步:播放“离家出走一找工作一无话可说一偷东西”。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友情和爱情?

第四步:观看‘珐官判央’。①你是否认为影片中的男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说说你的理由。②他在感情交往中把握得怎样?③假如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随着电影逐渐进入角色,切身体验主人公的喜与忧,学生在观看影视片断后很长的一断时间还经常回味和讨论故事情节,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交互协作整合模式

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下,教师提供的仅仅是与教学的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或者是寻找这些资源的途径,而不是具体的某些教学资源片断,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搜索、整理、加工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讨论,合作性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和接触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一次教学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活动。

实践范例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探究“善于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相关影视片,探讨如何与父母相处,与父母沟通,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亲敬长

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收集和整理好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影视资源库或者在网上收集相关影视资源的索取途径;

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主题探究”的内容,初步了解整个单元的架构和主要内容,确定教学主题为“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三步:给学生提供搜集相关影视资源的途径,如《三辰影视库》,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途径搜集相关电影,也可以自行查找;

第四步:教师提出具体要求。①成立学习小组,每四个同学为一组。②选取一部能够反映主题,思想内容深刻的电影观看。③观看完影视片后,小组自由讨论,每位同学写观后感;

第五步:在整个单元结束以后请同们上台表演所看电影中最能触动心灵的一幕,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体验和再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扩充教学容量,还极大拓宽教学时空,学生筛选信息过程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能促进合作性学习,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前提是教师必须适当引导学生观看与主题相关的,健康向上的影视片。

随着影视技术和影视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陆贵勤,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影视资源 篇12

一、利用历史影视资源, 促进知识积累

在课标的指导下, 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史实,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时代特征及最具特色的不同时代的衣、食、住、行等文化特征, 以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特征等。学生从时代特征可以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再现, 进而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某一影视作品的某一场景、某一造型或某一对白出发,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讲明朝时的历史, 给学生推荐电视剧《朱元璋》。在欣赏电视剧时,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历史, 令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主人公的历史开创精神所感染, 给人以启迪、思考, 激发人奋进。“以史为镜, 可知兴替”, 切实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起着突出的作用, 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挖掘历史教育资源, 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古装娱乐片, 并要求他们从中找出能反应某一阶段历史状况的素材, 如剧中的人物、政权机构、民风、民俗等, 同时说出理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推荐相应的电视剧, 例如, 反映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隋唐的《少林寺》、宋朝的《少年包青天》、元朝的《射雕英雄传》、清朝的《火烧园明圆》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引诱。”让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掌握历史知识, 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正确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历史课的师生互动教学: (1) 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行成优势互补; (2) 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意识, 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教育以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3) 对历史的认知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发展。例如, 在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时, 教师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提示, 只要观看《上海大屠杀》的影视, 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情感氛围, 学生是很敏感的, 他们能够从这些细微处感受, 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辱感, 并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 (4) 使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 又受到教育, 提高认识。

另外, 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广泛收集、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 努力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入点, 使其为学校教育服务, 这也是学校教育得以正常发展的基础。这样, 通过资源共享, 使学校教育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 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师生“互动”, 提高辨析能力, 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大仲马曾经说:“有学问的人和能认知的人是有区别的, 记忆造就前者, 哲学造就后者。”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还应通过共同探究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找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历史实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发现影视作品与历史的联系: (1) 忠实于基本史实进行还原历史而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唐明皇》等; (2) 以历史大背景为基础进行重新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西游记》等; (3) 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水浒传》; (4) 以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影视作品, 如《杨家将》; (5) 以历史为载体而创作的影视娱乐作品, 如《黄飞鸿》等。通过对历史影视作品的史实辨析, 找出区别, 其途径主要有: (1) 是否科学合理地再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2) 是否正确地反映某一时代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3) 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可信度; (4) 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等。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断丰富, 对影视作品的辨析能力也随之提高。例如, 让学生观看“西安事变”电影后, 让学生就“杀蒋、审蒋、放蒋”三种态度进行辩论, 各抒己见, 说明自己的理由, 从而更深层领会当时国内局势的复杂性和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苦心。虽然学生的辩论水平有限, 但通过这种形式, 不但令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实现了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们在历史知识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 终生受益匪浅。

上一篇: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下一篇: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