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2024-09-20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共12篇)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1

曾几何时, 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 走向了枯燥无趣, 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 害怕语文, 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 不是在于学生, 而是在于语文教师, 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 让学生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 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 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 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的感召之下, 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 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 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又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下, 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广泛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而来, 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 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 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 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 让学生诵读、摘记, 并进行评比。其二, 我充分利用每天读报的时间, 把每周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 让学生欣赏、品读, 体会到诗情画意。另外, 我还让同学们做好课外阅读摘记, 并不定期进行交流, 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 激趣。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 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 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 和被采访的对象又是握手又是说再见的, 她们落落大方, 面带笑容,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 我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 让他们切实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 使课堂由“平面”变“立体”, 使课堂成为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 小组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在班中组织了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每一组都有小组长, 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 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 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 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 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 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 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 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 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 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 有的同学在给保护中教网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教网在睡觉, 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 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 坚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 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 有情有趣, 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 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E-mail:jdjx_100@126.com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2

黄遵宪纪念中学

李巧红

【摘 要】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索有效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本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一条美术课改之路,并总结了一些实际教学情景与具体可行的做法。【关键词】

独特性

新元素

实用性

团结协作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不仅要开设好美术课程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让美术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尝试:

一、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美术教学,老师上课依照书本,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抹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灵活转化美术书本知识,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生活美术教育。在新课改下,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珍惜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倾听学生的声音,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以促进学生个体发挥与主体性品格的形成。

在美术课上,我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变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学生有创意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鼓励,并在班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成统一,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就会接受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奇特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给予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在初一漫画和动漫课上,我首先抓住学生对动漫人物的喜爱,启发学生大胆的进行创作。人有四大表情:“喜怒哀惧”。大多数学生画“惧”表情时,都把眼睛画得圆圆的,嘴巴画得大大的,眉毛画得高耸。唯独有两位学生在头发上做起了文章。一个说:“头发竖着,旁边的水滴是吓出的汗,证明他很惊恐,很害怕”。另一个说:“我画的是光头,因为他戴的是假发,一害怕身体颤抖,就把假发弄掉了。”听,多好的想法。这正是漫画中最重要的——引人发笑的人物形象,对于他们敢于大胆想象的态度表示赞赏,并针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漫画、动漫作品让学生做出评价、判断,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动画片,抵制网络污染。并对全班每位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二、开展激励评比,引导友谊竞争

在美术课改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例如《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收集一些面具的资料,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拿出来大家共享,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主题,比如是京剧脸谱、卡通面具还是万圣节面等。我还拿出上届学生的作品,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材料。让我感动的是学生能够互换各自的材料,团结协作。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搞笑幽默的优秀面具作品。这些作品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我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分析、总结。然后各小组带着各自设计的面具进行拍照,发到班级的Q群里。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联系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内容

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珍惜我们的家园》环保招贴画时,请学生讲讲自己生活的环境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层层问题都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也是作业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学生们说了许多:包括大气污染中的汽车尾气,工厂烟囱,沙尘暴等,水体污染,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野生动物减少等等。根据这些客观实际材料,学生们画出了一幅幅特别有创意的好作品。如:水枯鱼亡(水已被污染,鱼儿只能在极有限的水里生活)。输液(森林被人们肆意砍伐,学生的想法是通过打点滴给树木补充营养,使光秃秃的树桩长出新叶)。洗刷刷(地球由于各种污染问题变脏了,学生的想法是洗一洗,涮一涮,让地球恢复本来模样)。垃圾洋(海洋全部被白色污染物所覆盖,小船已经搁置,无法前行)。我是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难看的,面目全非的地球)。明天的老虎(野生动物,将近灭绝,动物园的老虎明天只有人类扮演),如此撑伞,最后的家,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这堂课,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讲商标设计时,我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上学路上各种汽车、店铺、与及衣服的标志,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带有标志的生活用品等,带到课堂中来,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多姿多彩的装服设计》一课时,服装的材料,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废弃物品,可以是捡来的枯枝败叶,可以是街上随手可接的宣传单。这堂课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们展示的服装,有的是用花的包装纸做的,有的则找来黑白色塑料袋,甚至破了的衣服也能派上用场,如用旧的毛线、蕾丝等材料也能美化书包。让学生欣赏流行明星服饰的照片,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让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还联系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这些做法让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的,强调知识和技术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都是保存下来,而且用相机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的上进心很强,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还有,在业余时间,我组织了美术绘画兴趣小组,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他的同学影响极大。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好引导,做好辅导。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有趣,学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想、多练、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促进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础,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紧跟现代美术的潮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人文、历史、地理、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参考文献

开放语文教学,课堂活力四射 篇3

一、开放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开放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为出发点进行语文教学。可见,只有开放教学观念,才能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和三维的目标观。

(一)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首先教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要做到真正的“主导”,而不是“主宰”。学习中师生的交往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信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探究解决,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阅读感受,弘扬个性,要体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此外,教师应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从而达到情感交融,情感共鸣。

(二)树立三维目标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抓“双基”,片面追求高分数,课堂教学只是围绕“知识点和能力点”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教学过程仅仅是教文本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及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知识的理解上应求精求实;在能力的培养上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素养的提高上,要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三维”的有机统一。

二、开放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学习方式的开放,彻底打破传统课堂中“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选方式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亦步亦趋地围着教师转,被动地听、说、读、写、思。这种“君臣式”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为此,新课标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让学生围绕“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按喜欢的内容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学习小组内可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可读、可说、可演、可画、可访、可想、可赞等。比如:喜欢“小艇的样子”的小组可选择读、画、赞等方式学习;喜欢“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小组可选择表演、赞一赞等方式来学习。喜欢“小艇的作用”的小组可选择说一说、访一访、联系实际想一想等方式来学习。可见,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打破“君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自主空间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突出了生气勃勃的开放语文教学。

(二)自选方式去读、去说、去感受

语文学习具有个性化。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选方式去学习探索,自由表达自己的所得、所疑、所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学生间的讨论以及意境的感受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放飞灵性的双翼,施展才华。朗读训练时可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声情并茂,按自己认为恰当的节奏、基调,配合自己喜欢的动作,自由进行练读。说话讨论时:让学生喜欢找谁就找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甚至可以找老师来讨论。当学生表达对文章或词句的感受时:可以读、可以说、可以演、可以画、可以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如:教学《小池塘》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池塘的喜爱。有的同学朗读了文中最喜爱的句子,读得声情并茂,还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边读边演;有的同学自创歌曲来赞美小池塘;有的同学把自己脑海里的小池塘画下来展现给大家看;还有的同学在小组内互相合作把小池塘像大眼睛一闪一闪的美表演出来。各人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把自己对小池塘的喜爱表达出来,各有亮点,各展所长。

三、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着眼于开放,要求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拓展语文实践的途径。”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开放方面,我们应立足课堂,向“内”使劲;面向生活,对“外”开放;依托活动,综合实践。

(一)立足教材,开拓求异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创新点,开拓学生的求异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四个太阳》——你还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太阳,想把它送给谁呢?《田忌赛马》——除了这种办法田忌能够取胜,还有其它办法吗?假如齐威王也改变出场的顺序,田忌怎样才能取胜?《浅水洼里的小鱼》——被小男孩放回大海的那些小鱼,他们给小男孩寄来了许多信,有的还发了邮件和短信息,他们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此外,学习一些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可以续写故事,改写故事等。如:《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启发学生你从中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续写。这样让学生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课堂上相机拓展教学内容。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实验教材是语文学习拓展与开放的重要凭借。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有了“阵地”,有了“凭借”,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拓展什么”和“怎样拓展”上,如:教学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拓展延伸的:

1、知识的拓展延伸: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春雷的声音是 ,春风的声音是,溪水的声音

是 。

2、课文内容的拓展:白鸽说:“不对不对,春雨是()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梨花上,梨花()了,春雨落在(),()也()了。”

可见,开放教学内容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拓展到儿童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中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综合性语文能力,必须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扩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定期有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定期办手抄报、举行朗诵比赛、专题辩论会及课本剧表演、召开故事会、参观名胜和访问名人、设计广告词、到超市识字学词记名称、上街医治错别字等。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进一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四、开放课堂评价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師成了评价的权威,课堂的“主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课堂评价成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开放课堂评价,不单教师评价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他们可以互评,可以自评,也可以评价教师,甚至可以评价教材。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发展。

如:教学《影子桥》一课,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大家再交流评价为什么喜欢。当有个学生提出最喜欢“我爱影子桥,我不喜欢别人来这里钓鱼,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这句话时,有的同学说:“我也喜欢这句话,因为文中的小主人很机智,很勇敢。”有的说:“我也喜欢这句话,因为鱼儿被钓光,影子桥就不美了。”听着同学们的互评,我频频点头。突然,有个学生高举小手,大声说:“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的回答令人惊愕,几十双眼睛都不约而同地向他望去。我微笑着说:“那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说:“课文中的‘我’向水里扔石子,万一打中了鱼儿,鱼儿不就受伤吗?而且还破坏了环境。”听了他的发言,同学们不住地点头。我因势利导问:“那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觉得为了不让人钓鱼就扔石头的办法不好,你能一天到晚地守在那里吗?”有的说:“经常丢石子,会把小河堵塞的。”我抓住契机进一步点拔:“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把水弄得混浊,鱼儿可以乘机逃跑。”有的说:“在影子桥上竖个牌子‘鱼儿皆生命,请勿钓鱼’。”有的说:“向人们宣传环保的知识,让人们自觉不来这里钓鱼。”……

在这里,学生在开放课堂评价的“磁场”里,大胆提出异议,评价教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充分展现自我,使课堂教学睿智多彩,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总之,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更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立足教材的“本”,在实中求活,才能让语文教学光彩照人,活力四射。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4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 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 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 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 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 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 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可以采用配音朗读, 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 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 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 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憧憬, 以音乐为媒介, 也流进听者的心田, 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 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 学生“唱戏”, 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 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而是导演, 时而是演员, 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让学生从当观众, 那么, 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 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 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 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 学生既动脑, 又动口, 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 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 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 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 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 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 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 问题解决了, 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 学生成了主角, 教师成了配角,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即兴演讲, 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 办个“手抄报大赛”, 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 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 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除了以上做法以外,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 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幽默的教学语言,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等等。还有, 作为语文教师, 上完一堂语文课后, 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 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 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 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 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 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 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在另一个班上课, 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 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不急于定答案, 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 概括内容要点, 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 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 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 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锦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3 (12) .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5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追求大容量,课堂缺乏生机。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环节完整、容量较大、节奏紧凑的课堂,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我们希望零遗憾,于是行云流水式的课堂越来越多。而这样的课堂中,大多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教师的告知代替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悟,个别学生的学习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我们只是获得了眼前的顺利,渐渐地,慢慢地,那丰富多彩的语文在学生面前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渐渐沉闷。(x)为应试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要成绩,很多教师殚精竭虑,凡是教科书上的一字不落地要讲给学生,觉得这是重点,那也是重点,即便是同类型的细节,也认为不拎出来不行,如果考到,就是自己的失职。结果,同一类型的内容,老师不强调,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因为学生不会迁移,不会变通。老师在追求成绩的时候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我们的学生渐渐变得死板。

二、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牢记学生是“本”,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什么是高效的好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x]。科学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力、创新力等,比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它从数学学科成功走向其他学科,包括语文学科。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教学的根本:发展学生。那么,能牢记发展学生的使命,科学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好课。真正的好课可以有欠缺,甚至不完整,正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但学生从中受到了启发,有收获,即所谓“真学”发生。所以,初中语文课堂的指挥者,即我们这些教师,若每节课能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创新能力等为目标,用心设计教学并灵活使用好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营造出开放的氛围,实现课堂高效的目的。长期坚持,就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师精讲,以少致多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好人,不愿意看着蛹痛苦万分地挣扎,帮助蛹破茧,结果这只蛹只能永远仰望天空。老师的不放心、急于求成和寓言故事中好心人的做法有什么两样呢?这样看来,老师讲得多并一定是好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x]语文教师课前一定要考虑:如何做到精讲、少讲,真正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从头讲到尾。否则,即使教师讲得精彩纷呈、妙语连珠,陶醉的.也只是自己而已。所以,我觉得,教师备课的环节中,备教材很重要,但预设学生的活动更重要。我们要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抓手,有责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新等能力。学生的思维等能力跟上了,我们要的“牛奶”“面包”自然也就有了。教师精讲,善于留白,起初可能会觉得沉闷,但不怕,黎明前不是也有黑暗吗?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定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提升。这就是教学中的以慢致远、以少致多。

(三)学生展示,激发学习热情

不剥夺学生真实学习的权利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展示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及成长的力量,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体验、展示需要时间,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初中语文课堂要给学生思考问题、尝试实践、交流分享的时间,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互动。真正的关爱是准备随时撤退,为师者就得有这样的情怀,站得高,看得远,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必须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思考、发言、创造,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随机调整课堂。课堂可以不完整,但是学生一定要有时间进行体验、感悟、思考、展示,进而深度学习,最终有所收获。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充满活力。这方面一些教师深有体会,与其说老师成就了学生,不如说是学生成就了老师。很多时候,可爱的学生成了老师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比如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朱敦儒的《相见欢》,课堂上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尝试填词。一位学生写道:相见欢十四班,争首榜。蓬勃x东升书香浓。倾心授,用心学,怎不好?试倩时光慢些送夕阳。教师幸福感满满。学生的参与和展示点燃了他们学习和习作的激情,是参与和展示让他们知道学习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还记得,某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教学感受时说:“上完《背影》要求学生仿写,因为时间原因只叫了一个同学读了习作,课后某同学跑到我跟前抓着我的胳膊,咬着牙说:‘老师,我写着都哭了,你竟然没叫我,你竟然没有叫我!’我们对视一下,我笑了,学生也笑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而分外精彩,学生又因为自己的展示而更加自信!初中语文课堂鼓励学生适时展示、充分展示,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

(四)加强阅读,开放教学方式

创建开放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前读书分享是可取的环节之一。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删减一些空泛的讲说及无效的表演等,增加有效的听、说、思、写等环节。下面是七年级某班课前的读书分享环节的实录:同学A愉快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飞机,轻轻一掷,飞机划出一道弧线。同学们有的激动,有的期盼,也有的躲闪。同学B一伸手,抓住了纸飞机。同学B信步走上讲台:“我分享的文章题目是《老舍的脚步》。本文主要讲老舍先生的房子附近有座破庙,里面住了一些盲人,老舍想帮助他们。他给盲人们买了乐器,教他们弹琴。一年后,这些盲人成功地在全国巡回演出,一些盲人也被老舍安排去了别的地方,直到后来,盲人全部搬出庙里,但他们还是会在老舍下班后给老舍打灯照路。我喜欢文中的‘盲人听到的脚步声叫善’这句话。”老师:“感谢同学B的分享!希望我们能像老舍先生一样心存善,多行善。有没有同学认为昨天所读的文章特别好,现在不吐不快?”好几个同学将手高高举起。同学C像一位英雄一样大步走上讲台:“我读的文章是《所有的艰难时刻都只属于你一个人》,主要内容是‘我’回忆了在大学时,某老师让讨论:如果你是主持人,在台上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这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众说纷纭。后来那位老师说,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悄悄地站起来,把裙子拉好。”老师:“是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心,我们要自尊自强,做个有力量的强者,做名有智慧的好人。同学们分享的文章犹如鸡汤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养心润田,相信我们会变得智慧而强大。今天的读书分享暂且进行到这,我们进行新课学习。”课外阅读和分享让思想教育改头换面。学生的能力潜藏于身,需要教师帮助挖掘。其实,我们教师做的并不难,也不多,我们只要肯相信学生,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空间,他们就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时刻很多,这样的经历也很多。陶行知先生说,读好书受用无穷。是啊,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伟大的灵魂交流。好的书籍,能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田,提升人的素养。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美文佳篇,用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案例中同学B的分享,具体地诠释了善有善报的道理。相信,那一刻,很多同学心中悄悄地埋下了善的种子,继续浇水、施肥,善良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所以,倡导学生读好书,就是使教育自律化,使学习自觉化。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育就会悄悄改变厉声呵斥、张牙舞爪的可憎的面目。阅读和读书分享让语文教学轻松愉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要求九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达到xxx万字,而现在的语文试题也逐步加大了文字量。所以,不加强课外的阅读训练,初中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读不完语文试题的问题,至于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等目标就成镜中花。万物离不开水,就如语文教学需要课外阅读一样。上面实录里的同学自觉地积累好句,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都会更上一层楼,语文教学也就轻松愉快。课外阅读和读书分享让语文课堂焕发容光。读书分享,使丰富的课外内容走进了语文课堂,比如案例中同学B的分享,让七年级的学生了解到老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具有伟大的灵魂,油然产生对老舍的敬仰之情,怎能不爱他的文章?就这样,学生在读书、分享、聆听、思考中成长,激发了兴趣,形成乐读、乐学的良好局面。发言不再被动,聆听成为习惯,交流变得主动,展示也成常态。这样的课堂开放又充满活力。所以,加强阅读、注重分享,是开放语文课程内容,开放学习途径,开放教学时空的良策。

(五)培养习惯,使课堂更高效

说一千道一万,学生不学没效果。最美的声音、最好的信息都不可能被“非道德的耳朵”接纳。所以我特别赞同冯卫东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上课要培训,学生要学会做学生。”[x]而“学生学会做学生”是需要教师培训的,在多次的要求下,在不断的叮嘱下,在反复的练习后,学生肯定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建设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力保障。

(六)合理评价,促使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给予合理的评价,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深入地学习。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方式等应力求科学,争取达到激趣的目的。而学校评价又引导教师教学,所以怎样评价课堂,学校必须高瞻远瞩,长远思考。评价促进发展,学校和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实践中立足生根的养料。

三、结束语

总之,巧教才能促真学。好的教学法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倘若牢记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能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努力做到教师精讲、学生积极参与等,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吸引学生眼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望实现。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6

一、运用教师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就要首先自己成为语文学习的衷爱者,吸引学生打好语文知识基础,重视语文文化积累,实现教师的内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理论学习,提升语文文学素养,运用美好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训练。教师也要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批改学生语文作文的时候,也要重视学生优美语言的赞美,赠送学生美好的诗词名言,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感召之下,教师也逐渐积累名言佳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摘抄积累的本子,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感受了语文学习的乐园,提高了教学的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效果。

二、运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悟语文

语文是教师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和人的生命共同的存在。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的美,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无穷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1.紧抓课本中的美文佳作,吸引学生反复阅读

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课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迷人的美。教师要抓住课文思想折射的真、善、美,寻找课文的美点,激发学生努力咀嚼,细心品味,认真感悟,用心欣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浸渍,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悟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几个层次阅读,自由大声地读,读准确,读通顺;分小节朗读,读出小节,读出层次;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的帮助下,学生阅读深刻投入;也可以竞赛读,读出竞争;也可以分节读完,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配乐朗读。教师经过这样的长期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活动。很多课文都是精美的美文,很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2.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典型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到更好的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班级的学习阵地,让学生充分广泛的阅读,开辟每周阅读的活动,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摘抄精彩的片段和句子,并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的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读书读报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听读的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读者上面的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欣赏和品味,体会到作品的美好的意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摘抄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览,掀起学生爱文学,学语文的活动热潮。

三、运用教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读懂语文

教师的教学是艺术,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和方法,带领学生欣赏语文的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和喜悦。

1.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沟通,可以设置一些答记者问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记者,分析问题,在采访的时候进入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创意的部分让学生根据电视上学习的内容充分自由发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变得非常立体,让语文课堂充满光泽,富有张力,充满美好的境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2.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研究中分析语文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可以组织几个人一个小组的学习小组,产生小组长,让学生有所分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材料转换成学习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学、发言、谈论、小结、互评等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形成学习结果,适当轻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产生学习的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的精美的地方,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代表发言,展开学生互评活动,教师进行点评,开展充分平等的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启智活动,让学习活动充分轻松自由,让交往环境变得融洽互动,让信息传导变得通畅顺利。

3.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规范的字,为身边的实物进行广告词的撰写活动,组织学生写广告语等。教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语文,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保证语文看、学习课堂内得法,课堂外收益,通过艺术的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重视开展读书活动,让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充满趣味,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读懂语文的魅力和蕴涵,实质和内在,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7

一、加强情感教育, 创设和谐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 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 加强情感交流, 创设和谐的课堂,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一般都对老师有模仿心理, 所以, 教师必须要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去“征服”学生, 用美的语言感染和熏陶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带动下喜欢语文。比如, 教师在平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一首意境优美或者励志的诗, 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语文知识, 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必须要进行足够的情感交流,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 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就是“填鸭式”教学, 使得学生机械地听讲, 死板地记忆知识, 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因此, 教师必须要和学生交流, 以便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教学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必须和教师及时沟通, 启发思维, 积极大胆地发问, 以便跟上教师的节奏, 完成教学任务, 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学科, 本身就具有趣味性,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 才会让学生不喜欢语文。因此,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 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品读”语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朗读训练, 可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明白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或者是自由大声读, 或者是分角色朗读, 或者是比赛读, 或者是配乐朗读, 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文章的内涵, 感悟、欣赏文章的美, 真正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二)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 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 积淀丰富的知识, 拓宽视野, 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精选的典型性文章, 还要进行课外阅读, 品味更多的名家名篇。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个阅读书目, 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阅读。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以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再次, 教师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即在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 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都抄下来, 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后,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采取讲故事、成语接龙、摘抄本交流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拓宽视野。

(三)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语文, 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课堂短剧, 将骗子的嘴脸和皇帝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满堂的笑声中学生兴致很浓, 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一种方便学生学习的组织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小组内各有分工, 按照一定的学习顺序进行合作学习, 然后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同时, 教师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在自由轻松、融洽互助的环境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 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 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对于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 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可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能激发学生的活力, 营造活跃而有效的课堂。比如, 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黄河激情奔流的视频, 同时配上激越昂扬的音乐, 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对黄河的怒吼有深刻的感受。

(二) 利用多媒体的网络链接功能, 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迁移情境

迁移情境, 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 教师点拨, 学生互激, 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这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 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并以此为基点, 设计新颖生动的例子 (特例) , 进行点拨讲析, 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我们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类次写法的文章,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袁鹰的《井冈翠竹》等, 进而通过作者对《黄鹂》的四次描写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 深人探讨《黄鹂》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可以知道, 这篇课文所谓的“物”就是黄鹂, 黄鹂象征着美的事物, 象征着美的化身, 象征着艺术的化身。我们只有在江南那湖光山色的美丽的环境里才能“看到黄鹂的美丽的全部”, 这是一种极致。黄鹂只有在这样的美好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它的全部的美丽, 这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志”, 那就是:艺术乃至一切事物要在一定的环填中, 才能发挥它的极致。分析了文章之后, 又要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点: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意义, 他们必须有相似点。到此, 可以设计让学生自由发言, 举一个象征的例子, 要求说出象征义。接着让学生以“小草”为题, 写一偏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 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发现规律, 并在特例的训练中教会学生迁移应用, 达到学于致用的目的。

二、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索要特征, 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 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和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 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置有梯度比的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 体现重点难点, 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太难不好, 太易更不好, 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 话虽偏激, 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和个性。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 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 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 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 思维缺乏创新, 缺乏独立的人格。看看我们的课堂, 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 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 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 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 我们的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 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不迷信权威, 大胆提出疑问。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9

要创建全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个人教学观念,并提高学科教育认知水平,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意,更有活力。教师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管理者。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与学科认知水平,对于课堂教学效益有直接影响。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学校的领导者要关注教师队伍的优化工作。

首先,在校内开放教师交流活动。利用校内的语文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年轻教师定期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类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要听取年轻教师的新想法,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在讲解《雨巷》时,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要通过朗读建立语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年轻教师则提出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雨天、巷子等因素,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形象情境,更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其次,利用校校联合优化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寻找合作学习型伙伴,给双方教师互动学习与异校听课的自由,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助力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的打造。

二、优化高中师生关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有活力。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和谐互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观点,学生会有更强烈的语文学习意向。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过一万句“认真听讲”。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理解与帮助学生,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成为课堂中的活跃者。

比如在讲解《氓》时,教师可以先将“氓”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互动,“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欢迎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就只有一个字,怎么猜!”,有的学生说“氓?总不能学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吧?”教师要乐于接纳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放大。当有学生提出“流氓”质疑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这样互动,“流氓的故事?要学也只能学流氓的事故”,用幽默的语言接话,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在欢声笑语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经名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学生的专注度更高,学习效率更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活力,更不具有开放性特点。要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为语文学习内容、活力所吸引,积极与课文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情感与其所表达的个人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让学生成为马丁·路德·金的听众,为马丁·路德·金而兴奋。

用视频创设情境,能够激活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也发表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小演讲,会让课堂瞬间开放起来,也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四、优化阅读途径与形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汲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阅读,是让学生个人情怀得以建立,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学生个人情感的重要方法。优化阅读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开放,让学生有在课堂中展现个人活力的资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保证学生知识拓展量达到大纲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名著导读模块,鼓励学生阅读完导读模块的名著,像《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都是经典的中外名著。阅读这些课外文学著作,能够充实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完善,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一件文学作品,在课堂中发散思维,成为开放学习者。

五、小结

综上所述,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大胆创新,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思考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应用,引导学生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打追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思维,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向高中语文课堂中注入活力,有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10

一、让课堂有情趣, 学生有兴趣

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让学生学习充满兴趣, 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师应该打造充满情趣的课堂,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兴趣

激情是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原动力。教师课前调整心态和情绪, 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远比耷拉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效果好得多。教师充满激情, 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活了, 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 渴望学习, 主动参与学习。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应该是教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地动脑思维, 主动地探究发现, 大胆地交流表述, 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获取成功的喜悦。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文章呈现出不同的情景、境地。根据课文内容, 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的停靠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想象和领悟情感。因此教师应尽量根据教学目标, 借助课件, 创设视听情境;借助表演, 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典故, 创设故事情境;借助实物, 创设直观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3. 用幽默的语言和举动增添情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师的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中, 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恰到好处地穿插一点笑话或幽默举动, 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比如:教学《草原》后部分时, 做做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羞涩的样子;教学《开国大典》, 学学毛泽东主席的声音;戴眼镜的同学答对了问题, 适时调侃一句“你博览群书, 知识渊博, 可要注意保护视力哦”。简单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表情, 能让严肃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4. 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激发情趣

新课改实践中, 教师单一的“教导”和“传授”是行不通的, 必须重视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语文课堂上可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读读、写写、看看、猜猜、画画、唱唱、跳跳, “讲故事比赛”“识字大比拼”“歌舞晚会”“辩论会”“答记者问”等形式, 构建学生间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学习活动形式, 开放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如果教师每天都像圈养动物一样把学生囿于课堂, 灌输知识, 那既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也违背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 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学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 那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应该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式的课堂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愉悦中学, 达到轻松学习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1. 联系生活, 开放课程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据于现实,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农村学校, 要做好这一点, 教师明智的做法就是开放课程, 让学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联系起来, 把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山川大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了解风土人情;到校外远足, 旷野联欢, 郊外野炊, 工厂参观, 市场调查, 街上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结果兴趣倍增, 听说读写能力潜滋暗长,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2. 自由组合, 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让自由组合的小组同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互相支持, 在提高个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 达到共同认知、携手共进的目标。成功的合作学习, 是一个互相提问、讨论、交流、求知、升华的互动过程。在这个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解决了问题, 求得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加深了友谊,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因此这种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 学生也是乐于做的。也只有让同学们充分加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才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的效率。

3. 改革教法, 焕发活力

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法。“路是人走出来的”,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一堂课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是“授之以鱼”, 还是“授之以渔”;是“新颖别致”, 还是“简单、有效”;是“活跃有趣”, 还是“严肃深沉”……这些与教师教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优秀的教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事实证明, 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形式, 才能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11

一、加强情感教育,创设和谐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加强情感交流,创设和谐的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一般都对老师有模仿心理,所以,教师必须要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去“征服”学生,用美的语言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带动下喜欢语文。比如,教师在平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一首意境优美或者励志的诗,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语文知识,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要进行足够的情感交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就是“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机械地听讲,死板地记忆知识,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和学生交流,以便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必须和教师及时沟通,启发思维,积极大胆地发问,以便跟上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趣味性,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才会让学生不喜欢语文。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品读”语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白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或者是自由大声读,或者是分角色朗读,或者是比赛读,或者是配乐朗读,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文章的内涵,感悟、欣赏文章的美,真正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积淀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精选的典型性文章,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品味更多的名家名篇。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个阅读书目,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阅读。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再次,教师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在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都抄下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采取讲故事、成语接龙、摘抄本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拓宽视野。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语文,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课堂短剧,将骗子的嘴脸和皇帝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满堂的笑声中学生兴致很浓,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一种方便学生学习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内各有分工,按照一定的学习顺序进行合作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同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在自由轻松、融洽互助的环境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对于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可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营造活跃而有效的课堂。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可播放黄河激情奔流的视频,同时配上激越昂扬的音乐,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黄河的怒吼有深刻的感受。

(二)利用多媒体的网络链接功能,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名校名师的课程,从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水平。此外,对于课堂中即兴生成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进行理解。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12

一、突破教材与传统课堂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课内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四十分钟,而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查找、积累赞美地球母亲的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畅谈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了环保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我们要借助于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黄河象》可以适当渗透考古学、生物学的知识,《称象》涉及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草帽计》一课可以穿插历史知识和简单的军事思想,《绿色的千岛湖》可以结合美学知识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西门豹治邺》一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无神论哲学的最好材料,《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欣赏雄浑壮阔的音乐。如此,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

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语文和生活是密切联想的。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告诉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而且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学习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曾经组织学生清扫街道,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设计活动方案,分工负责。他们查阅资料,拟写张贴标语口号,制作分发传单。清扫街道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享受到了劳动之后的愉悦,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很多学生当天写的日记,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议论言之有物,可谓收获不小。

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学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诗歌朗诵、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促进了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有强大的绘图功能、音响功能、动画功能。在计算机上显示教学内容、解释内在规律、模拟动态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操作简单的特点。少年儿童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主观感觉为主,形象记忆多于理解记忆。而计算机演示辅助教学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它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我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影像、照片,加上古朴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会了“舟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沉醉到如诗如画的畅游之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文章的佳词佳句也被孩子们熟记在心,达到了教学目的。

上一篇:影视资源下一篇:高效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