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2024-08-28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通用13篇)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1

《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规律,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讨论、计算,学习兴趣浓厚,摒除了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

二、结合生活实际,多实践。

在教学《整理书包》(实质是分类)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到菜市、书店、超市等地方去观察叔叔阿姨是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的。到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时,学生收集的数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真令我吃惊。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小学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传统的数学模式往往把生活实践与数学相割裂,学不能为所用。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就要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数学信息,从而形成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低段儿童适当的布置他们进行小调查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也避免了读“死收”,同时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这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多探索。

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青蛙吃害虫》这一课时,我首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兴趣来了,然后轻松的导入新课。又比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我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把“时、分、秒”称作时间王园里的三兄弟,出示载有时针、分针、秒针头饰的三个胖瘦、高矮不一的低偶,让学生给它们取名字,再通过小故事,学生根据具体特征,很容易地记住了他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了所学知识。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2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教师唯有彻底转变理念,才能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思考问题、互相讨论问题,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自己提问,自己读懂,自己读好”十二个字。显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学生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某种模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情况,发挥想象力,自由地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读的兴趣自然就浓了。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学生再读好课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即提; 读时认真、投入,富有情感。

二、提倡少讲多练的课堂模式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和伙伴,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时间是个恒量,只有教师用时少,才会给学生较多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呢?就是教师在“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就是在导入教学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要兜圈圈,不要大段的煽情演讲;少讲,就是要讲得其所,讲在非讲不可处。多练,就是学生在“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除了包括练的次数多,要反复进行外,还包括练的方面多, 如听说读写;练的方式多,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回答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性的和创造性的等。

三、建立多边交流的课堂机制

课堂教学的开放,其实质就要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僵化局面,建立起师生、生生多边交流的机制。多边交流,一是要打通师生之间交流的通道。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师生相互请教,达到师生在同等水平、同等人格上的探讨、交流。二是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建立起问题讨论机制,意见交流机制,合作学习机制。三是要打通学生的已知与现有问题之间的通道。温故知新,利用旧知学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研究新材料、解决新问题服务。四是要打通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一体的教学空间。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提倡动态与开放结合,语文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四、采取多元的课堂评价手段

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指挥作用。开放的语文课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体系。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从以“评教”为主转移到以“评学”为主上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同时更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其次,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调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用语言发挥同伴相互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学生的评价变得具体、贴切。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善良的九色鹿奋不顾身救人的样子!”“刘啸天,把九色鹿内心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3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教师唯有彻底转变理念,才能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思考问题、互相讨论问题,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自己提问,自己读懂,自己读好”十二个字。显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学生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某种模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情况,发挥想象力,自由地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读的兴趣自然就浓了。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学生再读好课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即提;读时认真、投入,富有情感。

二、提倡少讲多练的课堂模式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和伙伴,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时间是个恒量,只有教师用时少,才会给学生较多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呢?就是教师在“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就是在导入教学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要兜圈圈,不要大段的煽情演讲;少讲,就是要讲得其所,讲在非讲不可处。多练,就是学生在“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除了包括练的次数多,要反复进行外,还包括练的方面多,如听说读写;练的方式多,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回答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性的和创造性的等。

三、建立多边交流的课堂机制

课堂教学的开放,其实质就要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僵化局面,建立起师生、生生多边交流的机制。多边交流,一是要打通师生之间交流的通道。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师生相互请教,达到师生在同等水平、同等人格上的探讨、交流。二是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建立起问题讨论机制,意见交流机制,合作学习机制。三是要打通学生的已知与现有问题之间的通道。温故知新,利用旧知学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研究新材料、解决新问题服务。四是要打通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一体的教学空间。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提倡动态与开放结合,语文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四、采取多元的课堂评价手段

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指挥作用。开放的语文课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体系。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从以“评教”为主转移到以“评学”为主上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同时更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其次,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调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用语言发挥同伴相互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学生的评价变得具体、贴切。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善良的九色鹿奋不顾身救人的样子!”“刘啸天,把九色鹿内心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课堂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的时代责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

创新意识的作文教学培养 篇4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经常发出“作文难”的感慨。而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是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才会出现如此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应让他们的写作“生活化”。但是,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他们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他们的作文张扬自我的个性呢?本文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创新力在作文中用文字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写作的创新激情,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热情。传统的作文课堂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和限定写作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的作文个性和创新意识日渐萎缩,写作水平很难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一些热门事件,鼓励学生组织小组来讨论,讨论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和异议意见给予赞赏和重视,并对他们的独特意见进行详细分析;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后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在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和谐民主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变得乐观自信,从而主动去探索,产生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有话可说并有激情地去写作。如此,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就会活跃,创新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独特创新的见解也就跃然纸上。

(二)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展作文课外延伸,为作文创新打好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并且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材料的欠缺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即使能写出文章,内容也十分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课外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切资源,多渠道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作文的写作氛围。例如,鼓励学生多把自己的好作品投向广播站,当学生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进而萌发写作的欲望;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开辟学生的写作专栏,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技巧,教师加以点拨;在班里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故事比赛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热爱写作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为“领头羊”,在学生中成立作文写作小组,不同的写作小组确立他们不同的写作方向,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这样多管齐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要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并富有创新性,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这就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表感想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重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书写生活。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创新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这些积累和铺垫,接下来语文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他们作文的个性。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 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之一,只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诱发学生写作思维中的创新意识。而联想和想象也好比是作文的一对翅膀,学生只有架上这对翅膀,打开记忆的仓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构成新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成为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训练学生在面对同一道作文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段话发挥想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段词意境开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借助想象,由词所展示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和情人知己离别的情景、氛围加以具体描述,并让他们用语言形成文字把它加以拓展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就使这段词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可感化,从而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江苏语文高考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由此笔者布置过一道以“关于‘水’的联想”为题的作文给学生习作。有个平常作文较好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文章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语句。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水是灵动的、柔美的,地球上没有水,就犹如人没有灵魂。水也是地球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地球母亲用它哺育着她身边的生灵万物,生生不息。多少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投身于自然美景之中,与“水”结缘,借“水”来抒发情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借“水”的深千尺来隐喻他和朋友的感情深厚,把两人本是无形的情谊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化成了有形,让人印象深刻,李白以“水”来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以借古来抒发自己不忘大展宏图,以图功业和志向的抱负,苏轼以“水”来展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喻愁,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通过“春水”的绵延不绝倾泻了出来,形成了最后的千古绝唱。

这段文字,学生所用的人物事例都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它写成了优美的文段。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任何话题的作文海阔天空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这当中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作文话题的想象和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和丰富性。学生经过这类作文的反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想象联想类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创新性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发展作文独特个性的目的。

(二)加强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平时学生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升思想的厚度。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应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让学生以“风”为话题写作文,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风有哪些类型?由“风”能使你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想逐渐深刻:由春风联想到母爱;由“秋风扫落叶”联想到反腐倡廉运动;由“风”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陋风陋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只停留在“风”这一自然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风联想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不少思路清晰、见解深刻的佳作。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让他们学会顺着思考、反着思考、两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等,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如“早晨公共汽车晚点了”,面对这么一道作文题,在写作、审题立意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想到的都是:公共汽车晚点后,候车的人焦急无奈的状态,从而反映了公共汽车公司管理的不善。这样的思路并不离题,但它既缺少新意,也缺少深意。此时,笔者提示他们“如果不写候车人们的焦急,那么你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写出了许多新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三例:

1.天气较热,又遇到公共汽车晚点,一些送孩子和孙子上学的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宝贝等车太累,纷纷急忙给孩子买冷饮、替孩子拿书包、摇扇子,自己却累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试问,这样护大的“小皇帝”如何能经得住风雨?

2.趁公共汽车晚点,一辆私营车前来钻空子捞外快,一些有急事的人无奈地付出两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乘车离去。如此看来,交通治理需要重视。

3.由于公共汽车晚点,两位小学生上学迟到了。他们被不明真相的老师点名批评,并被罚做作业,一直到放学以后又过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作业回家。这位老师不经调查就批评学生,还采取罚作业的办法来惩罚学生,这些反映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足。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只要老师积极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畅通,他们写作的题材就会大大地丰富。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同一个话题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的思维层面去思考,把各种思考的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了,可为发展作文自我的个性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5

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或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教学尤其是开放性实验教学完成,如何构建能够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能力出发,在创建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开放性实验室管理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作 者:王莹 左由兵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开放实验 创新人才 教学 管理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6

地方院校开放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放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的.对策与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及生物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 者:吕美云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教学   创新人才  

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篇7

一、尊重情感, 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 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 主动参与。因此,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饱满的精神, 良好的情绪,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 就要给予鼓励, 尤其对学困生。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可以当面问, 可以写信问, 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

记得, 在一次学习生字时, 笔者把“肺”写成了“月市”, 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居然举起了手, 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于是笔者真诚的表扬了他, 当时, 他自信的笑了, 从此, 他提问的热情更高了。

二、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疑”乐“问”

愿意学、想学、主动学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的等,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 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或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对此, 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 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 因势利导的把握好问题空间, 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心欲通而不达, 口欲言而不能, 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就如一初学步的婴儿, 虽然他开始走路的样子摇摇晃晃, 甚至有点滑稽、可笑, 可你若在他前面放些他感兴趣的事物, 他就会战胜种种困难, 乐意往前走, 慢慢地就把这种本领变成了一种习惯。

其次, 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能不能提出问题,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和不同于教材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 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 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甚至嘲笑, 要努力在课堂上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三、拓展空间, 让学生见“疑”必“究”

争辩使人聪慧, 缄默使人愚钝。教学中教师应深究教材, 利用教材中容易引发学生争议的知识并结合现实设计问题, 由不同意见的学生争辩讨论, 互疑互答, 既生动活泼, 又集思广益,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 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它是创新的起点, 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敢质疑, 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

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问。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 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 要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 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 无论提得正确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 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 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 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 如果他们愿意提问, 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 保护他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小猴过生日》﹙说话训练﹚这一课时, 小老鼠送礼给小猴, 但小猴没有收, 小老鼠低着头, 灰溜溜走了。“为什么小老鼠灰溜溜走了呢?”一位学生提出来, 这一问, 引起大家的思考。一会儿, 可爱的小手一个个举起来,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 大家在活跃的气氛中顺利有效地学完了这一课。

因此,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 改变课堂提问的艺术, 抓住学生的兴趣萌发点, 促使学生有“疑”可质, 有“问”可发, 从而提高问题意识。

四、授其方法, 使学生善“疑”巧“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孕育探索未来世界的摇篮, 要培养人才, 必须改变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启迪学生处处质疑这一核心的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性, 把提出常规问题的机会留给班级内接受层次较低的学生, 先请他们提问, 这些学生在提出合理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激励、表扬, 先满足他们的情感的需要, 逐渐把拓展性的思维空间留给那些需要较高层次的学生, 组织他们争论、交流、满足更高的情感要求。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质疑。“来到了这个可爱的地方, 你想说什么, 问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提出质疑:西沙群岛真美, 可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富饶的西沙群岛”而不换成“美丽的西沙群岛”呢?西沙群岛富饶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内容, 开拓思维空间。

五、归纳总结, 使学生明“疑”解“问”

归纳、总结有助于整体把握课堂讲授内容, 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一堂课的内容总是由许多零散的小问题组成的, 若不进行归纳, 就像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不分门别类地摆放, 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使人眼花缭乱, 头绪错杂。虽然小问题繁多, 但终究有章可循。师生共同总结, 不仅可以明确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还可以为今后从哪些方面去学习新的知识提供范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认真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尽量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敢于突破常规思维, 另辟蹊径。

例如:笔者在讲《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候, 一位学生突发奇问:“老师, 我觉得‘行动起来, 轻快灵活, 仿佛一条蛇。’这句话改为‘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一条水蛇’更好。”笔者问:“为什么?”学生说:“这样好读, 上口, 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 水蛇更恰当一些。”“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 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 修改得很有意义。今后, 我们都要向这位同学一样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这次提问, 学生尝到了甜头, 增强了上课提问的自信心。学生兴趣十足地说:“以后遇到问题要敢于提出来。”

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8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a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

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

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三、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积极因素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步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并且爱创新,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彰显。

创新是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如果由教师主宰一切,没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或小组合作解决。如用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此题,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出多种拼、解法,通过分组讨论后,学生想出:(1)长20厘米,宽1厘米。(2)长10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4厘米。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且懂得三种不同拼法所计算出来的周长也各不一样。这样,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三种拼法,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大有裨益。

四、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得到教育家的充分重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如可让学生讲故事,当小老师等,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张扬学生良好

个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五、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

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六、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搭建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精神的种子,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良好探究氛围中激发创新热情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常常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法;一段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的涵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表达不同意思……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对文章理解的多重性。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表达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敢于对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应该给予尊重、鼓励,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能学生的谈论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违反规律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及时给予启迪,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加以重点指导。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参》,教师就加以否认、抹杀,甚至训斥,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被扼杀在“土壤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了总结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多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是蔺相如、廉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一位女同学却怯生生地说她欣赏的是秦王。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立即引来同学们的反对。这时,那位本就不够自信的女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捕捉到这一细节,便马上示意大家安静:耐心听完那位女同学的解释后再作定论。那女同学小声地说是因为课文中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她认为国家会最强,一定要国王领导有方才行,所以她欣赏能力强的秦王。我听后,先肯定了那位女同学读书细心,说话有根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这使她眼里闪现出一丝自信与自豪的光彩。我便顺势鼓励她课外搜集更多有关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果然,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那位女同学信心百倍,找到了许多令其他同学心服口服的材料。从此,她的学习欲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懂,或因怕学生启而不发,使教学时间不够,进而代替学生分析问题,把答案强加于学生,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这无异于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继而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

所以,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时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改良了教育这片土壤”,学生感受到学习上可以与老师平等地探讨问题,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能在无形中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孕育出创新之花的种子。

二、在参与求异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是多元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求异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具体的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一定的知识或实事求是得出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也可以设想出不同于传统的答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主张。求异探索不仅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表述,表达不同见解。

大家知道,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当需要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时,我常常用平和亲切、带着鼓励的语气,启发学生尽量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当学生发表意见后,又启发同学评论谁说得好,好在哪里?能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吗? 另外,还可以启迪学生站在反面的角度,寻找其弱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批驳。这样,在课堂上争一争是非,论一论长短,找一找弱点,久而久之,求异思维就会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在展开丰富想象中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教学,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策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象是人脑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前提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少年儿童具有奇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少年儿童这一特征,创造出一个激发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空间,有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有意提出: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她生活会怎么样呢?创造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在我们国家里,这位小女孩爸爸和妈妈一定会很疼爱她,会像我们一样能上学,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即使小女孩没有父母,我们社会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把她送到希望小学学习;有的说,也许这位小女孩在家里,常常会撒娇,吵着爸爸妈妈要买这要买那……一番番的发言,一种种的想象,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凭借某种事物,引导学生去描述事物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描述。一位学生就写这样一段话:望着老师在黑板画一个圆,这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工艺精湛的师傅手里团着面,正制作一个精美的月饼,那月饼似乎寄托着他的无限希望――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我仿佛又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霎时间,发出耀眼的光辉,啊,祖国的建设如这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

这样,以静为动,以物引想,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太空中遨游,这不正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向创新之园的大门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 注重学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激情导入

精彩的语文课堂应积极创设“和谐”情境,激化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体现“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把握“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创造机会和条件,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并且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习语文必将成为每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语文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活跃的大舞台,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园地。那么,如何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情境,根据学生思维动态性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挚手,兴趣的浓厚直接推动着学生情趣高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激情导入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利用直接形象——课文插图的导入,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极大的关注,引其入胜,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利用插图激情导入:插图中的主人公手里拿着弓而没有箭,为什么却能把大雁射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文是什么原因?这样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奇,产生了急于了解原因的愿望,因而会很快投入到学习的情绪中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先提出问题:桂林的山是什么样子?漓江的水是什么样子?同学们想知道吗?放映投影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那现在让我们乘船荡舟漓江好不好?同学们怀着兴奋而迫切的心情进入求知的境界。然后我又不失时机,让学生听录音,感知全文,同时出示一系列问题: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感受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很容易就感知了全文的内容,为学习理解重点部分打下基础。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教师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学习所要建立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两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同化与整合,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能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教师应围绕重点,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受珊迪的可怜、诚实与善良之后,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珊迪的生活情境:“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先生,我饿极了。”学生沉浸在情感的交融中,深刻地理解了“诚信”对小珊迪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通过重点内容的学习,学生“悟”得其神,“凝”得其情,“超”得其度,从而教会学生同情小珊迪的遭遇,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和谐型社会奋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如,教学《草原》一文,难点是分辨静态和动态描写。那么,怎样来突破呢?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首先出示问题: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怎样?学生从中找出有关语句:天空是晴朗的,空气是新鲜的,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小丘、草原天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很自然的推理是静态景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快接近目的地时,草原上有什么变化?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这时牛羊多起来,听到鞭子响,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灰裳,像彩虹向我们飞来,接着是主人迎接客人的热闹场面,这样草原上的景物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得出动态描写。通过启发点拨,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有时教师提出问题不能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问题,但也不能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俗话说:给鲜鱼一筐,不如送一张渔网;送几只山羊,不如赠一杆猎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上课,就等于给孩子们“渔网”和“猎枪”以及打鱼和打猎的本领,让他们的学习终身受益,并为将来的创新打下基础。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将来能否经受挑战,必须把课堂上的所学在实践中创造性应用,把有关知识加深拓展形成技能。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读书,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培养良好的查工具书的习惯,教给他们一生中进行自学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2)教给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段落,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3)教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学生能通过自觉理解字、词、句、段及课文思想内容,学会循环着思路去学习。(4)结构相似的段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如,学习了《将相和》一文后,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文章结构特点,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在完成“描写美丽景物”之类的习作教学中,相得益彰。如有的学生写《我和春天有个美丽的约会》一文,撷取了“春雨贵如油”“化作春泥更护花”“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片段,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在写爱国影片观后感时,有的学生以《丰碑》或《红塔》为喻义写董存瑞;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题写刘胡兰;以《“帝国梦”的毁灭》模仿《圆明园的毁灭》。题目写《举起手来》电影观后感,并结合《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的内容,对日寇进行无情地嘲讽和谴责;以《惊世之鸟》写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學的知识,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超越了课本,培养了创新意识。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也是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鼓励发表个人独特见解,通过大家讨论,发展求异、求同思维,在巩固深化中形成技能。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凡卡的信能不能收到?分析了爷爷的处境后,有的学生大胆提出:即使凡卡爷爷收到了信,还是无法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进而透过表象认识本质,揭露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后,有的学生指出:齐威王真正输的原因不是“骄傲”,而是不知道田忌第二场赛马的出场秩序。并以“超级女生”比赛为例,当两组选手进行PK赛时,各不晓得对方演唱顺序,只能“碰碰运气”排列了。真是一语惊人!如果教师能随时随地地尊重并善于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能转化为恒定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于平淡无奇处生疑,于细微忽略处独具慧眼,开拓发展思维的空间,让语文课堂或异彩缤纷,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12

所谓重质疑, 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 自主学习。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学生质疑问难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引导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善问”。

在目标教学中, 教师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扬民主精神, 以学生为友,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意见, 教师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情况下, 并借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如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 教师鼓励学生把寓言中狼与羊的言行与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狼与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后, 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不直接威吓老山羊救它, 而是要说那么多的花言巧语”这样的问题, 经过分组探讨和教师点拨, 学生认识到狼不仅凶恶, 而且狡猾这一特征。懂得像狼一样狡猾、凶恶的人, 我们要善于识破他, 不要被他的假象所蒙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主动的质疑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重想象

所谓重想象, 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能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因素, 善于诱导学生, 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狼和小羊》这篇寓言的结尾是狼向可怜的小羊扑过去……按常人思维, 结果小羊肯定被狼吃掉了。但是我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以“小羊脱险了”为结果续说故事。有的学生说:“小羊叫狼不要吃它, 小羊愿意带狼去找更肥更多的羊, 让狼吃个饱, 结果聪明的小羊把狼带到了猎人的家里, 狼被猎人打死了, 小羊脱险了。”有的学生说:“小羊答应给狼好多的糖吃, 狼吃得津津有味, 糖吃多了, 狼的牙齿都脱掉了, 变成了没有牙齿的狼了, 再也不能吃羊了。”有的学生说:“愿意替狼量一量它的嘴有多大, 看能否吃下小羊, 免得卡在喉咙吞不下。狼答应了, 并且闭上了眼睛。结果小羊拿一根木棒撑在狼的嘴巴里。狼再也不能吃东西了。”……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探讨着,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奇思异想都给予热情的鼓励, 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

三、重求异

所谓重求异, 即提倡学生善于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产生与众不同的见解。

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目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断产生新思维。为此, 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的发散点来启发学生。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 课文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了两种扑灭火的方法。即 (1) 邱少云就地打几个滚; (2) “我跳过去, 把战友的棉衣扯掉。”教师启发:“除了这些方法, 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分组探讨后积极发言:“用水泼到邱少云身上”;“用一件大棉袄盖住邱少云”;“用沙土盖住邱少云, 扑灭火”;“用灭火器扑灭火”;“用树枝把火扑灭”……发散思维, 不断创新, 点燃了同学们智慧的火花。教师热情表扬学生。但是, 任何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敌人发觉, 所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位伟大的战士, 始终没有挪动一寸地方。

四、重合作

所谓重合作, 即倡导学生在深入进行自我探究, 从而得出个性结论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合作学习, 交流创造, 这时, 学生不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 还要学习吸纳别人的正确观点, 把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是更深层次的再创造。而且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培养团队精神, 凝聚人心, 增进认识与理解。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相机诱导, 随时点拨, 合作交流告一段落,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肯定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既获得问题解决的创造成就感, 又激发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创造。这样, 兴趣—探究—创造—凝聚—成功—兴趣—探究—创造……螺旋式上升,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创新学习境界。

五、重个性

所谓重个性, 就是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篇1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社区矫正机构下一篇: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