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放

2024-07-12

创新开放(共12篇)

创新开放 篇1

2006年1月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建设与广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毋庸置疑, 通过自主创新而实现核心技术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中国企业立足世界的根本。然而, 随着人们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企业陷入了“自主创新=自己创新”的误区。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就是自力更生的代名词, 只用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创新才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自己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源动力, 这已成为目前许多国内企业的共识。然而, 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既然是“IndependentInnovation”, 那么就应该是自己创新,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也有人认为, 否认前人或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 一切都依靠自己重新设计研制, 这才叫自主创新。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引下, 一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举步维艰。首先, 我国企业创新实力比较弱。以创新的典型产业通信制造业为例, 国外领先企业的研发费一般达数百亿元, 国内企业只有数十亿元;国外企业实行长远研发为主, 国内企业以当前产品研发为主;国外企业主导了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 国内企业只能紧跟其后。第二, 我国企业创新的环境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要素市场还不发达, 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不完善, 国内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研究也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本来就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开放式的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再创新。原始创新当然是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战之后的日本、上个世纪末的韩国, 无不是在充分吸收国外高科技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韩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分别达1:5和1:8, 而2002年, 我国这一指标仅为1:0.08。通过借鉴、吸收、消化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 可以使我们的创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节约成本, 何乐而不为呢?现代企业创新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的日益缩短, 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所有的全部知识与信息, 企业也难以将创新活动的完整价值链纳入到内部中来。为了创新, 企业不得不与其它的组织产生联系来获得发展资源, 这些组织可能是其它的公司, 也有可能是投资银行、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 企业与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个网络, 影响着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 构建强大的企业创新网络, 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企业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 不断地与外界交流资源、能量和信息;企业创新也是一个耗散过程, 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的创新要素时, 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不断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 自主创新并不等同于自己创新。中国所倡导的自主创新, 不是封闭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 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 更多体现为开放式创新。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不同, 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则需要企业融合外部思想、知识、技术、资源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首先是企业内部不同的单元进行协同和共同创造, 其次是企业间的合作和伙伴间的合作。开放式创新进一步集中和分享研发资源及力量, 开展更多的公共部门及私营机构之间的合作, 探讨更多的分享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许可的形式, 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更高的速度、更低的成本, 以及获得更长远的竞争力。借力外企研发本土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 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近年来, 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推动下, 世界各主要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加快了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步伐, 其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数据显示, 外资公司以各种形式在中国已经投资建立了近1000家研发机构, 累计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目前, 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研发中心在其全球研发战略体系中的层级, 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核心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移至中国。如微软中国研究院、英特尔中国北京研究中心、通用电气中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IBM北京研发中心等均在各自集团的研发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规模趋向大型化, SUN、松下、诺基亚、宝洁、爱立信、微软等世界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 这些项目的单个投资都在数亿元以上。从区域和产业集中化的趋势来看,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 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中心直接在中国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不仅加大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加快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速度, 而且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和网络, 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 中国也把这些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纳入了中国的创新体系。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跨国公司带来的互利共赢的机会。按照调查,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平均每个人的支出约为5万美金, 也就是跨国公司承担了20亿—3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而国内企业的投入是1000亿人民币左右。换言之,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投入已经占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六分之一, 甚至到了五分之一。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技术装备、实验条件、人员素质普遍高于国内的研发中心。另外这些研发中心, 运行机制是按照国际企业的做法, 所以内耗比较少, 效率比较高。毫无疑问, 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 不能把它排除在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外。在中国, 如果形成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局面将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例如, 把国家科研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鼓励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进来投标、竞标, 有利于把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资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并减少腐败。成立于1993年的夏普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常熟经济开发区的跨国公司之一。2006年1月, 为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 夏普决定在常熟成立总投资2千万元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数码复印机硬件、软件和耗材的研发。研发中心的75名员工中, 常熟本地人占90%以上, 他们得到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并吸收再创新的宝贵机会。研发中心运转两年来, 由常熟员工参与的新品研发也已取得成果。常熟夏普和日本夏普的开发人员共同完成了一个新机型的开发, 把每分钟27张纸的复印速度成功地提升到了每分钟31张纸的复印速度, 并把该机型向全世界推出。更为重要的是, 夏普常熟研发中心的成立, 也加速了本土配套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外企的技术开发过程中, 一些本地零部件供应商不断地来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使中国企业可以在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进步。常熟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认为, 常熟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并带动常熟产业档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研发的联合创新革命性的科技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周期缩短, 另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风险提高, 导致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的难度日益加大, 相关的研发费用高昂。许多单个企业已难以支持研发和产品开发庞大的资金投入。而同时, 公司间越来越模糊的界限促使了新创新模式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联合创新, 以保证研发活动的快投、多投、快速产业化、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外, 合作研发屡屡在联合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 Microelectronica和法国电子巨头汤姆逊半导体合并建立的STMicroelec-tronics公司是合作研发的成功典范之一。STMicroelectronics成立后, 又联合摩托罗拉和菲利浦建立了包含半导体工业研发和制造工艺的联合合作研发, 从而非常快速并且低成本地创建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和解决方案。该联合创新活动的核心是耗资14亿美元在法国建立的研发中心, 并共同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纳米技术, 以应用于单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后来, 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台湾半导体生产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四家合作企业的资源投入了下一代COMS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 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将90纳米节点工艺发展到32纳米。这项技术将减小电路板的尺寸, 可以在更小的产品内融入更强大的功能, 从而保证这四家合作伙伴能够满足源源不断的客户需求。合作研发是创新中常用的企业间行为, 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合作研发在企业创新中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可以实现研发资源互补, 通过资源融合共同完成创新;可以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包括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彼此特长两个方面;缩短研发周期, 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 合作研发集中产业力量加快了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当然, 合作研发并不意味着企业将忽视自己的内部创新, 而是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实际上, 合作研发战略网络的形成是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环境的自然应对。企业可以建立和培养在合作伙伴网络内相互信任、分享知识的机制, 并因此创造商业价值。目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资本实力相对薄弱, 研发投入较少, 且不同单位又在重复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 通过跨企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研发进行开放式创新, 充分利用本企业外的智力、人才、资金进行发展, 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道路。2007年, 我国大唐电信集团与瑞典爱立信公司达成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的协议。据了解, 该联合研究中心将设在大唐电信集团, 重点研究“准4G”的LTE/TDD技术。LTE被视为一种准4G技术, 双方重点攻克的是在中国力主的TD技术基础上如何向4G演进。这关系到中国TD的国际征程、竞争力等重要问题。目前在电信领域, 作为制高点的标准之争已经转向4G, 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已经开始。为了在联合创新上寻求更大突破, 双方还表示将在中国和瑞典政府发起的产学结合项目上积极寻求参与和合作。技术收购助推自主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中, 通过国际兼并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一条便捷的重要通道。现在国外一些企业有技术、有成果, 但是没有市场;相反的, 一些国内的企业有市场但是没技术, 合起来就可以双赢。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到海外兼并濒临倒闭或非常困难的企业, 使原有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成果和技术开发人才全部为我所有, 产权归我, 通过兼并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联想集团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联想集团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 大大缩短了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技术, 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 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 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 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横滨, 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要素, 联想集团一次次推动技术创新登上新高峰。2005年, 英国资深研发公司罗孚核心知识产权申请破产, 大量有开发经验的优秀研发人员面临流失。上汽抓住机会, 雇佣罗孚研发人员为上汽提供研发服务。这支具备完整的开发体系和流程的开发队伍的加入, 成为上汽及时获取国外最新汽车技术信息的窗口, 进一步使其成为快速吸纳人才和培训人才的战略高地。2004年10月, 沈阳机床集团在与国内外近10家竞争对手的竞标过程中, 一举成功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全部净资产, 直接获得了与世界主流水平同步的重大型数控铣镗床、重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重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设计和制造核心技术, 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强手企业的商标品牌和研发制造能力的所有权整体纳入沈阳机床集团的体系之中。并购后的德国希斯公司其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沈阳机床集团高端产品研发基地, 重、大型产品的制造基地, 国际市场营销服务基地。通过引入希斯专家到中国本土、派遣本土技术人员到希斯交流学习, 以及将希斯的部分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等策略, 沈阳机床集团顺利实现了高端技术的转移, 迅速占领了世界重大型镗铣设备的制高点。2007年, 沈阳机床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 数控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研究表明, 创新效率的高低与其组织形式显著相关。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都具有大量的创新资源, 包括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 如何将企业内外部、甚至是全球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华为虽然在国内看来已具备一定的研发规模, 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 其研发的投入力度仍有待提高。因此, 华为非常聪明地把创新视野投向了全球资源。华为不但在全球广建研究所, 而且各研究所各有目标, 分工合作。例如, 华为在印度的研究所, 800多人全都是印度籍。这是因为就通信业来说, 软件的作用尤为关键, 而印度的软件业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通过在印度建厂, 便可以充分利用印度人的软件能力。此外, 华为在斯德哥尔摩建研究所, 是为了吸引爱立信的技术人员;在俄罗斯建研究所, 则是看中了其在算法、数学能力上的优势。就这样, 华为的研究成果建立在6个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上, 有效实现了全球化下创新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近年来, 国内汽车自主品牌中坚力量的上汽集团走出了一条整合全球资源的集成创新之路。目前, 上汽整合全球资源, 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本部技术中心为主导, 英国技术中心以及韩国双龙研发中心为“双翼”的全球联动的工程开发体系。在强大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保障下, 中英韩三地的研发机构不停进行着实时互动。这种独特的时间交替, 被比喻为“赛日模式”, 技术部门每天要运转17个小时, 好比在跟太阳赛跑。凭借这一强大的技术开发体系, 上汽“加速效应”开始显现。如果说荣威750的推出, 是上汽全球自主研发体系“小试牛刀”的话, 那上汽未来三至五年的规划, 将是该体系能量“井喷”的时代。按照计划, 2010年上汽集团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发动机40万辆的产业规模、6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利用20多年合资合作积累的人才优势、技术资源与管理经验的基础, 上汽集团有效集成国际国内各种优势资源, 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国际化的差异化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创新开放 篇2

20xx年,市开放创新工作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新要求,围绕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口岸工作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互动并进,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协同配合,先行先试,务求实效,着力培育开放创新新优势。现制定工作要点如下:

一、主动对接,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制度。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融入、接轨,加强理念、平台、产业、政策对接,有效发挥自贸区先进理念、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密切跟踪及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最新动态,加强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分类梳理可复制政策,拓展对接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已复制和推广的自贸区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创新制度的覆盖面,争取更多自贸区创新制度落地。在芬欧汇川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基础上,做好长春化工等储备方案,积极争取试点扩面。全面推行外商投资项目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管理模式的前期准备。探索品牌园区与我市板块跨区域战略合作模式,争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金输出、项目输出,创新园区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互联网、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等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市的投资合作。

二、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提升港口发展综合能力。加快融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和陆海双向对外开放走廊,加强港口资源整合优化与临港经济、城市发展互动融合,构筑“产、城、江、海”一体化产业、物流体系。加强与长江上中下游重要口岸的协作互动,加强内支线航线建设及相关业务协作,放大优势特色货种集疏运功能,推进港融入长江流域物流快速通道网络。在优化现有水陆联运基础上,开展在建的沪通铁路与港之间铁水联运前期研究,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继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实现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和通报、通检、通放。完成铁黄沙作业区规划方案并通过部、省联合审查。推动LNG清洁能源基地项目,积极做好申报江苏省级重点能源基地工作,培育临港产业新优势。完成游轮母港永久性码头规划方案并开工建设。培育纸浆、汽车零部件等专业商品物流交易中心。争取港享受部分海港待遇和LNG船舶进江政策,落实船舶实际淡吃水11.8米船舶常态化进港。港创建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示范港。

三、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空间。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平台作用,加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找准利益汇合点,加快启动与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积极宣传对接“苏满欧”等中欧国际联运班列,依托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本地企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向贸易份额。加快与沿线重点国家的产能合作,推动产能和装备“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产业投资重点合作项目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骨干企业研发、生产和营销等产业链跨国分工布局和传统产业产能有序转移,依托“一带一路”大平台,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稳步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实施国务院关于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构建遵循法制、安全便利、集约高效、协同治理的贸易便利化发展环境。扩大关检合作“三个一”适用商品、适用企业、申报客户端使用企业、适用监管场所,确保国家版“一次申报”系统顺利推广和稳定运行,加快推进“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工作。完善和拓展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功能,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启动进出境国际航行船舶和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单一窗口”试点,加快形成电子口岸跨部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启动“三互”口岸协作试点,加快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口岸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查验范围,逐步由“串联执法”转为“并联执法”,探索口岸综合执法试点。推进业务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后移,把口岸通关现场执法减到最低限度。拓宽企业集中申报、提前申报范围。提高非侵入、非干扰式检查检验比例,增强查验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广报关、报检无纸化,优化单证传输方式,完善联网核查管理。加快口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分类管理体制。

五、优化提升功能平台,发挥开放创新集成效应。立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创新载体功能,充分放大政策效应。完善出口加工区软硬件设施,整合经济开发区陆路通关点和出口加工区A区监管资源,做好综合保税区验收工作。进一步研究综合保税区发展定位,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口岸功能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与保税业务相关联的销售、结算、物流、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和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强化国家级出口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品牌效应,创建国家级出口羽绒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3

关键词:教学;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6-01

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科研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习创新都离不开创新能力。中小学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发展相当重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开放教育观念,创设开放情境

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以讲授知识为主,阻碍学生创造力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提出的,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手段开放五个特征。其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可否认开放式教学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那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呢?

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共同发展符合学生发展、成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模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好的情境” 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而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景如何搜集加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把单向信息的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合作寻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自主探究,学有所获;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2、引导学生乐于合作

创造性人才除了具有个人的努力钻研及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进的基础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共同探索使学生互助、互为、互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展其长,发挥集体的力量。

3、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出一组射线,犹如夜空中一道道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

三、创设开放性实践活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直观性教学和动手实践情境都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开展开放式教学顺应了课改“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数学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或策略,达到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与合作氛围下的群体思维活动,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激活内驱力,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迸发创造的灵感。教师经常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思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实践活动引进平时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开放 篇4

企业创新理念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 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 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 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 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 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 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 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 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 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 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创新是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在孤军作战,合作不足。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使企业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价值链的不同点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与研究单位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和管理企业合作网络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共赢”。除企业和研究机构外,政府部门也在合作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如鼓励竞争和以反传统及习惯势利精神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

7. 政策互相协调

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篇5

一、“我手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

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星星也闪光”开放教师评价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擅长写景,有的擅长状物,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籍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

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看过学生一篇关于写朋友的文章,他的朋友既不是他的同学,也不是他的邻居,甚至不是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天上的云,他写了在他失意时,云朵千变万化逗他开心;得意时,云朵轻舞飘荡与他同乐,受父母责怪时,与云彩诉心事,被同学欺负时,向云彩说委屈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一个缺少朋友,缺少亲情的学生的内心,但是只因为作文要求中有“真实的描写你生活中一个人”的标准,他的文章仅仅得了60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评价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保守。

其实教师的评价也应该趋于开放,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

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刚才写朋友一样: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以赞扬为主,把这点星星之火点燃。

三、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有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只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再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他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开放思想 大胆创新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性 探究 创新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就是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实验和实践,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交流合作学习的新方式。下面是我在科学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一、要树立“开放性”的科学实验教学思想

要更好地体现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有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环境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环境的开放,还须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开放性”。以前的初中科学教材采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明显的案例,如果一贯如此,无疑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教师可以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应用求异思维,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也不断地“开放”起来。

例如七年级科学《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装片,以往上这节实验课时,学生总会产生很多困难与疑问,我都要一个一个辅导,而现在我是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改成自主体验学习,用自主思维引领学习实践和学习过程。首先观看操作示范录像,产生初步印象,当学生操作遇到麻烦、困难、不会或不懂时,先让他们思考克服的办法,如观察别人怎么做,边看课本说明边尝试,自行摸索最后才请教同学求助老师等等。如果发现奇异现象,思考怎样去探索原因,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有新发现、新想法、新看法,改进创新,及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通过实验,争取有所成果。

在整堂教学实验课中,学生们完成了学习内容,经历了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帮助优化了学习效果。比如试验了多种方式去除装片中的气泡,比较了染色与不染色的区别,在调节焦距观察时,发现洋葱表皮并不是一层细胞,而是有几层细胞,以往在对光、调节通光孔、物镜转换上出现常见问题,现在都由学生通过主动思维,个人探究,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往一些学生等待老师帮忙代替操作的现象少了,甚至不见了。

二、使学生正确理解“探究”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育理念之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思维,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而不是急于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但一听到“探究”,似乎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们的学生关于探究是怎样进行的都还不知道,你让他们怎么进行探究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得多指导,即放手之前要做好前奏,因此探究的进行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掌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什么”,重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中侧重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使学生理解怎样去设计多个变量的实验,真正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所以探究不一定是对整个实验的探究,可以是对某一部分的探究。让学生正确看待“探究”,消除对探究实验、解答科学探究题的恐惧心理。

三、重视科学演示实验,做到开齐开好

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现象鲜明、直观、明了等特点,离开了演示实验的铺垫,科学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原理及规律就显得苍白无力,犹如空中楼阁。

例如,初中科学教材中在讲叙茎的输导作用时,就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便行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如果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来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木质部中主要由木纤维和导管两部分构成,并且木纖维部分上下不相通,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而且由下向上输送。这样既可以为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我们在讲解“茎的输导作用”时不设置这个演示实验,单靠自己的一张嘴,学生手中的一支笔,加上死记硬背这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吗?

可见,巧妙地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记忆扫除障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去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消除对探究实验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四、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过程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仅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不动脑。要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实验,从实验中学到知识、理解知识,还得让他们做自己实践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以思考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试想一想,有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比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亲身体验、感受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感知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真正地感到:我也能行,我很棒!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扬起学习与生活的风帆,勇敢地去搏击科学的惊涛骇浪,去征服一个个科学的险峰……如果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一步步走向成功,学习不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了吗?

例如在探究科学教材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中学生质疑:光是不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假设;接着学生分组,以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学的方法和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是探究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涉及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如需要了解淀粉的鉴定方法,叶片中的色素去除方法,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控制等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设计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或知识介绍做好铺垫,在分组设计过程中各个小组各抒己见,组员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各小组都能较好地解决色素的溶解,检验淀粉和设计对照实验等问题,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方案,通过讨论指出各种方案的共性以及可行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实验,完成探究实验过程,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走向主动学习、探究、合作交流,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麻晓春等.《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

2.项红专等.《初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李志芹.《小学科学(自然)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http://www.xgbjxx.cn

4.李鑫祥.《化学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http://www.jsntqxzx.net.cn

5.《新课程下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实践研究》.http://www.sxzyd.net

创新、开放的facebook 篇7

让时光倒转到2004年, 这一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里创办了“thefacebook”1.0版, Facebook的“涂鸦墙”也同时亮相。一年后扎克伯格以20万美元买到Facebook.com域名, Facebook (“脸谱”) 走出大学校园, 开始向高中生和国际市场扩张。

2006年Facebook社交网络开始通过用电子邮件注册的方式向公众开放。之后扎克伯格用了六年的时间, 把Facebook打造成全球第三大网站。截至2011年年底, 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经飙升至8.5亿人, 跨越了不同的语言障碍, 当然这还不包括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未开放市场。

人们关注“脸谱”, 不仅是因为该公司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该公司主要股东成为亿万富翁;还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界:在这里, 各类应用都要以社交为运行基础;在这里浏览者的身份会随着Facebook Connect贯穿整个数字体验。全新的网络交往模式, 全新的网路盈利模式, 被众多业内人士青睐。

创新的盈利模式

Facebook的主要收入构成是广告。众所周知, 现在的互联网广告的几种形式, 无非就是门户网的广播式广告, 搜索引擎所使用的关键字广告等, 而Facebook则使用被称为“精准广告”的模式。在Facebook这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实名制, 人们以真实的身份登录, 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移植到网络上。这些真实信息和上网轨迹, 对于广告主也是至关重要的。

按照美国研究机构的报告, 去年四季度搜索类广告的CPC (广告主为广告每次被点击所支付的单价) 均值为0.85美元, 而Facebook则只需要0.23美元——精准广告看上去比关键字广告的投资回报率更高。

在Facebook上市后, 美国投资研究公司立即发布了首份关于Facebook的研究报告, 并建议该社交网络巨头与广告商密切合作。报告称“互联网广告市场已经非常完善, 广告商们整体上也了解了这一市场。但是仍需与广告商密切合作, 定制出合理的广告营销运动, 将Facebook平台影响最大化。”

“开放”的应用平台

在Facebook的平台上, 扎克伯格构建了一个基于Facebook的生态经济圈, 很多公司也在此平台上声名鹊起。例如, 寄生于平台之上的Zynga只负责游戏开发, 借助Facebook这个平台使其拥有了2亿用户。明确的分工, 使双方共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链。

如今的Facebook只做平台, 不做应用。在这个平台上, 生活、商务、游戏、娱乐等几十个领域里有超过十万量级的应用。

创新开放 篇8

一、电大新闻宣传迫切需要主动适应公共关系发展的要求, 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 促进电大声誉的提升

现代社会, 高校公共关系功能发挥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声誉。但长期以来,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定位基本是政治教育、上传下达、引导舆论方面, 电大也不例外。大家对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公共关系的处理认识不到位, 缺少正确的学校公共关系意识, 总是把公关狭义地理解为是陪吃陪喝、走后门、拉关系, 是不良风气。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不注重社会舆情研究和分析, 缺少与大众媒介的主动联系,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 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造成公关危机。而实际上, 积极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影响公众才是公共关系的关键, 这也是引导公众对电大及开放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认识, 更好地发挥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方式。因此, 要正确认识公共关系的作用, 努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一是抓住时机, 强化公共关系职能。开放教育面对的受众群体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大众化, 电大要采取开放的态势, 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强化学校活动的公关职能。例如, 要改变闭门搞活动的思维, 将校庆、毕业典礼、重大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各种赛事等上升到公关活动的高度, 努力调动社会上的积极因素, 联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构、媒体等共同宣传开放教育、展示电大形象, 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争取主动,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通过新闻发言人主动向社会公布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教学成果、培养成就, 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由于新闻发言人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 要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的知情权、协调权、组织权和发言权等, 支持他们根据科学规律在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 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是畅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社会媒介关系。要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强大授予功能, 畅通媒介渠道,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电大良好形象的塑造, 提高电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与媒体建立关系过程中, 既要注意联络主流媒体, 也要注重联系网络媒体、新兴的都市媒体。要及时向社会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为其正当的新闻采访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四是注重舆情研究, 建立危机公关处理机制。由于突发事件给单位或品牌带来危机, 单位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 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 就是危机公关。近年来, 各地电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公共危机的情况, 有的由于处理不及时, 对学校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因此, 电大必须充分注意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可变性、复杂性研究, 进行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公关制度, 制定危机处理预案。要明确危机公关中, 诚实、信用、坦诚是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危机公关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懂得及时处理公关危机, 通过新闻发布会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负面影响。要强化全国电大系统危机公关的联动,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保持对外口径一致, 及时有效澄清传言, 及时向社会发布处理措施, 以期得到媒体和公众的认可和理解, 保持良好的学校公众形象。

二、电大新闻宣传要以培育和传播开放大学文化为根本, 注重打造一流学校形象, 促进电大品牌的树立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学校文化及其教育品牌越来越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和总结电大开放教育特有的文化特质, 并通过广泛宣传将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功能及电大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体现出来, 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才能广泛地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与合作。因此, 宣传电大文化、打造电大品牌是电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电大教育历经三十年探索和发展, 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九年为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认为, 当前从宣传的角度建设电大文化, 树立电大品牌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以“校训”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提炼, 包括电大办学理念、发展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服务理念及学校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等, 通过文化的认同, 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才能吸引人才、激励教职工并不断创造外延发展的机会。

二是要做好以“校徽”为重点的学校标识系统的建设和形象设计, 没有统一的形象, 文化的传播就会失去重要载体, 对于具有系统办学特点的电大来说, 统一学校形象和标识对打造学校品牌尤其重要。学校标识建立后, 要注重全国电大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更好地体现系统电大办学的外在公信度和美誉度;要注重在师生中开展对以校徽、校训、校歌为核心内容的学校标识的普及应用, 增加师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要注重各级电大在校园环境、办公管理、对外宣传、教学过程中对学校标识的应用, 努力形成统一的电大形象。

三是要通过加强开放教育质量文化、课程文化、服务文化、学习者文化、品牌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的研究和实践, 将开展教育文化特质不断内化和深化, 提升文化自觉力, 促进电大教育品牌和声誉的提高。

四是电大新闻宣传要充分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形成舆论宣传的合力, 促进电大新闻宣传的整体效能。校园媒体资源是指媒体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 它不仅包括思想、品牌、文化、信息、环境、传播方式、社会关系这些“软资源”, 也包括人才、资金、技术、设备、载体、物资这些“硬资源”。媒体要生产出有社会影响、有广阔市场、有显著效益的产品,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资源的有机整合, 并通过科学的集聚、重构、优化, 使媒介系统内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一要整合校园媒体人力资源, 完善宣传工作机构。电大要按照开放大学发展的要求, 充分认识宣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成立或完善宣传机构, 明确宣传部门职能, 统筹协调各类宣传活动, 才能有利于宣传效能的整体发挥。要注重电大校园宣传媒体团队建设。校园媒体工作团队应以专职人员为主体, 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方向, 保证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同时, 要充分发挥兼职宣传人员 (各单位、各分校通讯员) 和学生记者的力量, 健全通讯员队伍管理和培训机制。要重视学生宣传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可针对不同专业特长, 将学生配置到文字采编、摄影美编、视频或电视编辑、播音等不同岗位进行锻炼。要合理使用各个媒体人员, 减少配置重复和工作重复, 通过优化配置,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精简高效的校园媒体工作队伍。二要整合校园媒体软、硬件资源, 提升宣传工作的效能。合理整合稿件资源, 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受众群体, 合理分配、使用稿件。根据稿件的不同体裁、题材和时效性作聚集、整合处理, 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避免千篇一律, 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增加可读 (视、听) 性, 并有效调动作者积极性。科学整合好硬件资源, 包括设备、设施及办公场所等。要根据媒体的特点合理配置设备、设施, 尽量减少重复,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如条件许可, 各媒体办公场所尽量集中, 便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员、设备的统一调配。三要整合校园内外信息资源, 为营造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环境提供服务。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 开放大学的受众将更广泛地走向社区、企业、行业, 校园媒体的读者群也将全面走向社会上的广大学习者、普通市民, 其影响力也在提升并在一定范围内向校园外发散。在此过程中, 校园报刊和校园网络显然具有先天优势, 可以通过赠阅、校际交流或借助互联网向校外读者提供教育服务和传播资讯, 输送丰富、健康、新鲜的内容, 充分体现开放大学服务人们终身学习、服务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总之, 树立现代媒体意识、公关意识、市场意识, 优化整合好校园媒体资源是开放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探索和实践, 发挥好新闻宣传工作强大的社会功能, 从而树立电大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电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对促进学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开放大学应对新闻宣传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以新的思维和手段, 通过加强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建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科学整合校园媒体资源等手段, 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效能, 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品牌的树立和电大声誉的提升。

关键词:开放大学,新闻宣传,品牌树立

参考文献

[1].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3、14

[2].美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浅探.比较教育.2007, 4

设计开放练习提升创新能力 篇9

一、开放性练习的形式

如何在每一堂数学教学过程中, 能达到训练与培养目标呢?我认为, 教师根据所授知识内容, 通过设计并布置开放性的练习作业, 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放性练习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与结论开放的课内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 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一) 条件的开放性

条件开放有“条件有余”和“条件不足”两种情况。“条件有余”即增加题目的条件使之过剩, 形成干扰因素, 此类应用题谓之为“条件有余”。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必须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 抓住问题的本质, 去伪存真, 从众多信息中选择相关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而“条件不足”即减少题目的条件, 让学生补充必要条件使之成为条件充分,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这类练习题称之为“条件不足”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 必须先补充合适的条件。不同的人, 从不同的角度增补条件,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便创设了一个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氛围, 给学生提拱了创造性研究学习的情境, 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广阔的发展。如停车场有小轿车和摩托车共42个轮子, 问:可能各有几辆?学生都知道小轿车有四个轮子, 摩托车有二轮和三轮两种, 因而要算出各有几辆条件是不够的, 需要增加一个相关条件, 学生就会根据自已的思维增补条件, 得出的结果也各自不同, 从而体会到不定方程的一些理念。挖掘了学生思维潜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他们在获取信息时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他们在分析数学问题时所获得的数量关系也会有所不同, 发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为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设计一些根据提供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叫做“问题开放”的应用题。学生通过解答这类问题, 能充分发展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 教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问题:校园里有柳树20棵, 杉树30棵, 柏树25棵, 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提取出相关信息, 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根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 就可以编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柳树与杉树的和是柏树棵数的几倍?

(三) 思路的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练习题, 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 可以去探索多种解法。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 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2/5, 照这样计算, 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 教师通过设计这个开放性练习, 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找出一种或两种情况, 优等生则会根据规律找出全部答案,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反映出学生的不同思维品质。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极大的作用。这里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 也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四) 结论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 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和重建。学生分析问题角度不同, 当然学生所得的结论也就不一样了。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 是把握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如教师设计:“有一辆三轮车最多能运载水果360千克, 现在有两种水果, 苹果每筐重60千克, 梨每筐重40千克, 可以怎样装车运输?”这样一道开放练习, 有极少数基础差的有一种方法, 多数同学有两种方法, 还有一些程度好的学生有多种方法, 他不仅方法多不能将装法条理化。通过本题练习,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不同的答案。

二、开放性练习设计的原则

练习, 即学生自我检测或展示的过程, 教师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 让学生在多做多练中深思, 自己去领悟知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精选习题, 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 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 又要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测, 了解所任教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练习设计中, 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把握练习的起点

班级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 不同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强弱不一样, 而新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把握练习的起点, 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把握好练习整体性, 层次性, 梯度性原则,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二) 抓住练习的重点

每堂课的知识教学都有其重点, 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及提出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重点, 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适当的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集中训练, 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 突破练习的难点

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练习的难点,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备课上多动一番脑筋, 多花一番心血, 认真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努力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把握住练习的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就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相对缺乏, 在新知识的接受上难免会出现困难, 这就是新授知识的教学难点。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巩固, 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皆由学情而定。而不容易掌握的那必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所以在练习中突破教学难点的而设计些必要的开放性课堂练习。

(四) 练习与评价相结合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课堂练习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方式, 通过练习检测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 开放性练习设计要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与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相结合。

三、开放性练习设计的建议

(一) 在探究练习的形式上, 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二) 在整体开放性作业中,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 让学生展示交流。通过各种教学平台“学习园地”、“数学作业展”、“数学擂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日记”等。在探究中, 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不能一刀切。甚至同一学习内容, 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 在数学作业评价中, 要采用多种结论的方法。有的作业让学生自评自查, 有的让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 相互评价, 开放练习的解决问题方式尽可能保留开放状态, 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教学天地, 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开放式的教学正不断的进入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大脑, 以人的发展为本, 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再平.小学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玉苹.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原则[J].北京: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0 (12) .

[4]庄沧河.开放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J].沈阳:小学数学教育, 2002 (1-2) .

开放作文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篇10

一、“我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 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 从游览到抒情, 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 几个题目, 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朋友志刚’, 只要记事就为‘一节语文课’”, 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 就是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 明道也;文者, 表情也”, 文章的目的不同, 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已背离了作文的原意, 让孩子为文而文, 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 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 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 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 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 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 实现“我写我心”, 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 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 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 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 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 我取消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 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把文章放在平时, 有所感就有所记, 有所触便有所写, 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 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 点明优劣, 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 让其他人触类旁通, 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 潜力是无穷的, 那就像一座巨大的火山, 它的爆发不是靠教师挖掘, 而是要让它们自然喷发。

二、心与心碰撞, 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作文在教师的评价之后, 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 没有了发展的目标, 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 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 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 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 教师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 添枝加叶;其次, 学生基础有限, 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 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 读懂了孩子的心理, 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 并与孩子交流, 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 改进作文的合作。在“合作”中,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 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 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 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 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 哪儿最有趣, 自己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 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 明白哪里该详写, 哪里该略写, 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 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 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 作文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 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 点燃创新的火花。

走进开放式创新 篇11

很多企业的高管们正在考虑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使这种创新趋势更加开放。一方面,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将创新管理更多地委托给供应商网络和独立专家,让他们通过互动共同设计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客户加入进来。如果企业能够利用技术让这些外部人员参与研发项目,那么,与今天可以做到的相比,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新产品创意,并更快速、更经济地将这些创意变成现实?例如,假设某个无线运营商要组织新一代移动设备的设计,它通过一个开放的网络,把对此有兴趣的客户、软件工程师和组件供应商组织起来,让他们彼此互动,进行协作。

这就是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它的技术术语叫“分布式共同创造”。

例如,乐高公司(LEGO)曾经成功地邀请到客户通过互动方式对新产品提出建议,那些提出了顺应市场需求想法的人获得了物质奖励。衬衫零售商Threadtess的商品通过网上销售,目前也在芝加哥一家实体店里零售。这些商品正是通过与公司的顾客群进行互动来完成设计的。在软件行业,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开发出来的开源平台,比如“LAMP”堆栈(用于Linux、Apache、MySQL和PHP/Peri/Python),已成为许多公司IT基础设施的标准组件。网络作为一种共享平台的兴起,促进了这种新创新模式的发展。而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种方式的因素是,不断加剧的对于发掘更多好的产品创意以及更快更好利用这些创意的竞争需求。

对很多人来说,“分布武共同创造”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因此。对于企业是否应该实施它以及如何实施它,尚无法做出定义性的结论。但是,针对网上社区的研究以及对多个开放式创新先驱的调查表明,对公司高管来说,现在就应该开始认真研究“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可能性,并了解采取这种模式时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业已增加的运营风险等。

创新的新面孔

几乎在每个行业,许多最终变成了产品的创意和技术都来自价值链上的若干参与者。虽然波音公司设计飞机,但飞机上的许多组件都是由供应商制造的,且它们拥有知识产权。同样,惠普公司的电脑和苹果公司的iPod所包含的数百个零部件都是由几十个国家的企业发明和制造的。在许多行业,供应商比整机制造商(OEM)更了解最终产品中由他们提供的各个部件的技术和可制造性。高科技和媒体行业的巨头始终关注着新兴企业的创新,并试图获取一切看似有发展前景的创新。

目前看来,专业化与协作的优点显而易见。显然,与整车制造商相比,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更好的车头灯,这是因为专业化能够促进专注与创新。许多企业为了单个产品或营销组合的需要而组建合资企业,并与大学实验室或专家进行协作。企业越来越乐于通过电话客服中心,零售数据和焦点小组来倾听来自各种来源(尤其是它们的客户)的洞见和想法。协作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会咨询合同专家及供应商,并让顾客参与测试产品原型。

不过,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协作方式与众不同,这部网上百科垒书代表了互联网的一个真实现象。维基百科完全是由它的用户创建,而不是由加利福尼亚的某个公司的研发团队创建的。这是一本充满活力的全球参考书,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内容,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已经拥有了250多种语言的600多万篇文章。

维基百科的例子说明,通过将关于产品内容的更多决策权交给由供应商和(或)客户这些参与者组成的不同网络,让他们彼此互动,企业可以从专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看似牵强吗?IBM公司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它在一些计算机产品和系统中采用了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Linux,利用了一个核心代码库,该代码库由一个庞大的垒球软件开发者社区不断地进行改善和增强,他们当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参与者是IBM公司的员工。在软件业,开源软件正日益受到青睐,从而使得专有软件品牌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共同创造”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例。参与式营销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营销方式鼓励顾客帮助策划营销活动,有时候,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为了引起关注而采取的新战术。如果运作得好,这也是一个开始与顾客共同创造产品的机会。比如,标致公司去年邀请人们在网上提交汽车设计。结果公司网站吸引了400万的网页访问量。公司按获胜的设计制造了一部样车,在汽车营销活动中展出,还和软件开发商合作,把这辆车放到视频游戏中。甚至连B2B企业也开始与客户一起开展共同创造活动:SugarCRM邀请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企业用户定制该软件,以便满足所在行业的特定要求。

通过采取“分布式共同创造”方式,企业有三种获得成功的途径。首先,企业可以学习乐高公司和Threadless公司,通过推广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好创意,从共同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获取价值。在韩国。共同创造的化妆品品牌Missha已占据其细分市场40%的份额。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互补性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价值。例如,Red Hat向Linux用户大量出售技术服务。第三,企业可以间接地从共同创造的过程中获益。比如,通过共同创造来增强品牌地位或公司战略地位。

面临的障碍

尽管“分布式共同创造”看起来前途光明,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如何组织这些能力才能实现对这种创新模式的最佳利用,目前,答案还不是很清楚。随着企业逐渐积累在“分布式共同创造”等各种开放式创新模式上的经验,许多答案都会变得清晰。但是,有些挑战现在已经显而易见。

吸引和激励共同创造者。由于企业必须向合适的参与者提供合适的激励,因此,它们需要了解那些有才华的贡献者参与社区互动所看重的是什么。有些时候,可能需要物质激励,但另一些参与者的共同创造热情可能是通过社区认同感之类的机制来获得鼓舞。企业还必须找出影响人们参与热情的障碍,比如,做贡献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然后,采取措施尽量消除所有问题。此外,企业可能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方案,来诱导参与者从低层次的参与迈向高层次的参与。例如,维基百科现在有500名兼职管理员,他们获得特权,可以阻止别人对某些文章进行编辑,通常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恶意破坏这些文章。

分解问題以便参与。为了让众多贡献者能够有效地参与一个共同创造的社区,必须将问题加以分解,使贡献者能够

平行地处理一个问题的不同部分。否则,要让大量的参与者进行有效的共同创造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由20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全球团队参与设计了ATLAS粒子探测器,这是一台复杂的科学仪器,在高能物理学中用于探测和测量亚原子粒子。这项工作被分解成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分发给165个工作小组,这些小组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工具进行工作协作。

促进共同创造的治理机制。如果有明确的规则、明确的领导以及关于制定目标和解决成员间冲突的透明流程,这样的社区就能够出成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与一个全球软件开发者社区共同努力,开发了Solaris操作系统。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其中有两名成员是公司员工,另一名成员来自这个更大的软件社区,负责对该项目的进展进行宽松的监督。即使在当时,这个软件社区还要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放弃更多的控制。

领导层还必须坚持一个有凝聚力的愿景,因为总会有社区成员“走岔路”而把公司的知识产权用于开发他们自己创造的产品或服務的风险。Mozilla基金会分发的网络应用程序套件Mozilla是由一个软件社区共同创造的,在开发这些程序时,有两位参与的工程师对该项目的发展方向感到不满,于是利用Mozilla的代码创建了火狐(Firefox)网页浏览器。最后,该软件社区的领导者将其确定为首要支持的浏览器。

保持质量。许多共同创造型网上社区都认为,“群体”比个体懂得更多,所以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正如开源软件专家Eric S.Raymond所说:“有足够多的眼睛,就能让所有问题现形。”虽然现在就肯定地说这种想法适合于所有类型的产品还为时尚早,但越来越多的人一致同意,至少在软件开发领域,“分布式共同创造”是质量的保证。

例如,《欧洲信息系统杂志》在200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中提到:“开源软件的质量往往优于商业化专有软件。”此外,一份发表于2005年12月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的研究得出结论说,维基百科中的科学条目基本上和《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科学条目一样准确。

一些共同创造的产品已经跨越质量门槛,获得了广泛的采用。互联网调研公司Netcraft的一项调查显示,共同创造的开源Web服务器程序Apache在超过半数的网站上运行,最可靠的互联网托管公司中,有80%运行Linux。尽管还难以证明共同创造的产品普遍具有较高品质,但企业越来越愿意将这类产品用于关键业务流程。

网上社区的经验

虽然要开发出能成功实现共同创造的有用框架还为时尚早,但这些框架无疑将在未来几年出现。同时,消费者和专业人士网上社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共同创造的经验。

这些经验中,有一部分来自参与式传媒。研究表明,在今天的西欧,有25%的互联网用户在网上发表对各种消费产品的评论和看法。用户原创型媒体网站的访问者和参与者每年增加100%,而传统网站的增长率可能只有20%~30%。

这些数字表明,人们越来越愿意在网上与企业进行互动,企业如今正可以利用这一点。例如,在网上虚拟世界“第二人生”中,参与者为自己创建一个三维形象,称为“化身”,与他人进行数字互动。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参与者与企业进行共同创造,比如测试原型或协助设计新产品和服务。目前,在“第二人生”中,由现实世界中的知名企业在网站内创建的品牌(虚拟目的地)很少,参与者通常也不知道如何与这些品牌进行互动。事实上,对“第二人生”参与者的行为研究显示,只有四成成员知道可以与他们所喜爱的品牌进行共同创造。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6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尝试进行共同创造。

对加入网上社区的消费者的研究证明,大多数共同创造者都清楚,共同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不属于他们,而归于品牌。那他们为什么还愿意参与进来呢?奖励和名声固然是激励因素,但参与者主要感兴趣的是付出心血,并看它变为现实。在对“第二人生”的研究结果中还发现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参与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如果在相互竞争的品牌中加以选择,品牌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有40%的潜在共同创造者会拒绝与他们不喜欢或不信任的企业共同创造。

研究也显示,企业需要采用各种激励组合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在对用户原创视频网站的分析中发现,参与者有各种非经济动机,比如名声、兴趣和利他精神等。对“第二人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该研究发现,参与品牌共同创造的用户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这么做。此外,寻求提高自己的网络知名度的人们往往付出巨大努力吸引他人加入自己的网络,希望以此扩大观众群体的规模。对于共同创造行为本身而言,这样做也有助于建立更大的参与者群体。关键似乎在于使参与者的动机尽可能多种多样,以便它们能相得益彰。当然,如果共同创造要达到个人“志愿服务”的极限,可能还是需要改进刺激机制。例如,社区可以就参与者做出的贡献支付酬劳,或在市场营销等活动中积极推广他们在社区外的知名度。

在专业人士网上社区中,信任和亲和力非常重要。例如,在髓磷脂修复基金会(MRF),来自五所大学的科学家接受了一项复杂的IP共享协议,让MRF保留向制药公司发放使用相关研究成果许可的权利。这种新奇的医学研究模式基于封闭式科研人员群体的共同创造,他们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通过促进髓磷脂修复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的新药。髓磷脂是神经纤维周围的包覆层,会受到多发性硬化症(MS)的影响。MRF希望在五年内完成这项工作,这要比现行研究模式所需的时间快75%,且专利使用费中有一半将拨回给基金会,用以资助未来的项目。自科研人员于2004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他们已经确定了10个目标和3种候选治疗药物,开发了研究髓磷脂的11种工具,并发表了将近20篇科学论文。

渐进式共同创造

企业无需重新构造其业务体系,便可以尝试“分布式共同创造”。许多情况下,第一步是找出企业内“分布式共同创造”的萌芽在何处。以乐高公司为例,当时,乐高高管团队认识到这种可能性,部分是因为在1998年推出的一个产品“乐高机器人”大获成功,它是一些可编译积木块,本是由乐高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教学工具。乐高机器人吸引了一大群爱好者,其中既有成人也有儿童,他们非常喜爱这个产品,并开始在网上分享他们的设计。这一成功促使乐高公司的管理者考虑如何通过网上的“乐高展览馆”,利用顾客的创造性努力来为乐高公司的主营业务一一玩具积木业务开发创意或产品。

企业还可采取其他方法,利用现有体系或资源来体验共同创造。例如,在电信运营商BT公司决定允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为BT网络(“共同创造”的另一种形式)创建应用程序时,它可以利用其内部软件开发人员已经非常熟悉开源软件的做法,和正在为它现有的许多业务应用程序设计标准化的Web接口这一事实。

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篇12

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特征, 就是“开放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企业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企业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 开放式创新强调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 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 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 一切创新资源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 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 甚至还要通过授权和许可证向外部开放自己的研发成果, 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 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纳组织外部的各种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创新源, 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管理。公司要改变创新只能来源于内部的观点, 广泛学习组织外部的各种创意, 包括技术创意、管理创意、营销策划创意等, 通过在组织内的每一个层面共享, 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有机地协调战略、流程、人员、技术和绩效的相互关系, 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 进行双向的开放创新。

开放式创新要善于利用内外部的知识。 (1) 利用内部知识。在企业创新中, 知识的创造者不仅限于专职的研发人员, 也要善于发掘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知识。公司的珍贵的知识通常是隐性的、含蓄的、非正式的。其中许多资料可能存在于员工的脑海里。而对管理构成最大挑战的许多知识、信息往往深藏于公司的行动团体中。公司的知识促成了集体的行为, 人们从经验中了解到前因后果, 并把它们储存在共有的心智模式与公司标准作业程序、规则和例行公事中。 (2) 利用顾客知识。顾客日复一日的使用着产品, 他们可能比企业更清楚企业产品和竞争对手产品的真正差异, 往往是他们最先知晓他们需要什么, 以及什么是需要改进的。利用顾客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 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开发, 设计和开发他们自己需要的和愿意购买的产品, 企业设计部门则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企业利用社会知识和外部资源非常有效的手段。顾客可以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功能、质量、时间等条件设计他们需要的产品, 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让顾客参加到实际的产品开发团队中, 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卡迪拉克公司陷入困境, 他们绞尽脑汁, 想出一条妙计:邀请拥有该公司产品的2500名消费者, 直接参与新轿车的设计, 请他们谈想法、提建议, 公司设计人员听取意见后, 进行设计制造。经过了一年的努力, 这家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批造型别致、功能良好、实用性很强的新型轿车, 深受顾客欢迎。 (3) 利用对手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要进行创新, 恰恰是那些狭路相逢的对手, 尤其是将自己打得体无完肤的行业老大才更值得学习。施乐公司是最早向对手学习并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 日本竞争者生产出了性能可靠、价格低廉的复印机。于是, 施乐公司就购买了这种复印机并借助于“逆向工程”分析日本的产品, 知道了如何大幅度地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 (4) 利用供应商的知识。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大量研究表明, 在新产品推介过程中, 越早让供应商参与其中, 整个项目所节省的资金也就越多。高水平的外部供应商, 可以在价值链上给企业更多的支持, 减轻企业的负担, 有助于企业在核心环节上更快更好地发展。越早让供应商获得新产品的信息, 就能越早获得供应商对于新产品原型的反馈, 有效地缩短创新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宝钢就采用了“先期介入”模式, 即汽车制造商尚在车型开发阶段, 宝钢科技人员就参与到新车型的设计、制造、选材等工作中去, 将售后服务变为售前服务, 与汽车制造商一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降低开发风险。

上一篇:动机与可行方式下一篇: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