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2024-07-12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1

描写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它把事物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让读者直接去感受其中的韵味。细节描写包括许多方面,如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情节等。细节描写其实很简单,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而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感人肺腑,与精彩的细节描写分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尤为重要,它根植于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之中,在整个初中课文中比比皆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在整个初中课文中作用如何呢?

一、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能彰显人物个性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刻画 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细节虽勾勒几笔,却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细微入神、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彰显着人物的个性。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6课魏巍的《我的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里写出了老师对调皮学生处理的动作,点出动作轻微的“敲 ”字,在其前面又用了修饰词语“轻轻”, 这样能生动地表明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也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突出了蔡老师温柔善良的性格,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

又如,八年级上册第7课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蹒跚”和 “探”这两个动词形容父亲因身材稍胖而行动缓慢,从正面描写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 样子。”“穿、 爬、攀、缩、倾”这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体现了父爱如山般的深沉伟大。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19课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写道:“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地写出了胡屠户甘愿低人一等替范进拉扯衣服这一细节动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这一人物卑劣、丑恶的灵魂,封建的等级制度也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些微乎其微的“小动作”,在作品中发挥 优势,彰显了人物的个性。

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能突出人物心理活动

透过外表看本质,通过动作看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是衬托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折射人物内心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和情感活动,使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因此,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不仅能表现出人 物个性, 还能突出人物心理活动。

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林嗣环的《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运用了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宾客强烈的反应。“离席” “奋袖出臂”形象地写出宾客的惊慌心理,“变色”“两股战战”表现他们的恐惧,也看出宾客们的专注程度。同时,也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又如,九年级下册第5课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腰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句中“慌”“罩”两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神地描绘出此时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碟中寥寥几颗茴香豆的慌张心理,反映了这位老年读书人善良、贫寒、迂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能牵引故事情节的流向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是作品故事情节中的主要描 写之一。影响作品故事情节流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动作和语言两种描写,尤其是动作细节描写,从情节的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它不仅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还能对故事情节有着牵引和推动作用。

如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中写道:“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 文大钱。”“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面对短衣帮挑衅的嘲笑声,孔乙己进行了读书人独特的清高而又沉默的反抗, 在短衣帮面前“排出九文大钱”,有意炫耀一下自己的阔绰。而最后出现在咸亨酒店,买酒的孔乙己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先前的清高自许荡然无存,悲惨的形象令人心酸。从“排”到“摸”,准确地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境 地。 小说中的 这两个动 作细节,一前一后,既是对不幸者的孔乙己命运的高度概括,又能牵引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能揭示深化作品主题

以小见大也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之一。 细节描写类似于其他描写,它根植于中心,服务于中心, 唯有如此,细节才会有意义,才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成功的人物细节描写犹如四两拨千斤,直接映射出人物的思想状态,表现出社会风貌,对揭示深化作品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九年级上册第11课莫泊桑 的 《我的叔叔 于勒》 中:“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恐慌万分,此时,父亲十分畏惧眼前那既老又脏的水手就是于勒。如此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不仅能凸现人物个性,重要的是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又如,九年级下 册第7课契诃夫 的 《变色龙》中: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 来,…… 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 大衣吧 …… 好像起风 了,挺冷 ……”文中 “脱下来”,按语境来说,“脱”字这一动作不是描写天气闷热,而是刻画了当时奥楚蔑洛夫错判了狗,周身冒汗的胆怯表现。“给我穿上”的“穿”字,也不是描写天气寒冷,而是掩饰他 刚刚污辱 谩骂将军 心寒胆颤 的表现。 “脱”“穿”两字的动作细节描写,细腻地写出了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的媚上欺下、仗势欺人的沙皇走狗的丑恶嘴脸。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具体生动的动作细节描写不仅能栩栩如生地再 现人物形象,使个性特征更加鲜明,更重要的是能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情感,揭示作品主题。

可见,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其妙处不容小觑,它能彰显人物个性,能突出人物心理活动,能牵引故事情节的流向,能揭示作品主题。小说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感悟人物动作细节,捕捉人物动作细节,运用人物动作细节,使文章芳华四溢,感人肺腑。

摘要:生动形象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活动的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主题的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分析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在初中课文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捕捉细节,丰富生活阅历,培养感悟和想象力,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作用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意情感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需要教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生诗意情感教学的现状

初中教学中的诗意情感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投入来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并且双方形成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诗意情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事情情感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教学片面的追求成绩,从而了忽略的情感教学,也为培养初中生的诗意情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教学成绩,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的注重成绩,就会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对诗词、课文的讲解中这是对字词的`讲解,教给学生比如划分段落、使用新词语的方法等,忽视了对语文课文本身情感的欣赏,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固定的思维,只是学到了方法,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自身的情感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影响学生形成自身的思维和情感模式。

2.表达能力减弱。

语文最基本的就是教学生进行字词的学习、语言的表达,要让学生如何用语言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的减弱。现在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很发愁,甚至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大减弱了。

3.对生活缺乏审美感悟。

在初中的教学中更多的追求成绩,学习课程安排的特别紧张没有时间去和自然亲近。初中生不能亲近自然就很难有机会感受自然之美,也不能陶冶自身的情操。语文本身就有艺术之美,要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缺乏生活审美感悟严重阻碍了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生诗意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诗意清能能够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诗意情感的培养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中药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气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诗意情感提升初中生生活交往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诗意情感需要教师与学生首先在情感上能够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然后进行情感层面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与人在交往时候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能够通过沟通产生共鸣,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

3.情感教育可以成为学生勤奋学习走向成功的动力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情感基础是一个人成功重要的一大动力。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意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同时诗意情感培养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吸收正能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调整自身情绪,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文科目本身的诗意潜质

语文本身即为艺术与审美的综合显现,既然如此,充分挖掘学科本身具有的美感与诗意潜质就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美,培养诗意。

首先,整体品读文学作品,切忌频繁的人为割裂文章。现在,我们很多同行仍然喜欢利用诸如划分段落等手段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提高認识,但过度使用无疑破坏文学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意荡然无存。

其次,为学生学习每篇名作留白,切忌喧宾夺主,占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很多老师相当负责任,非常细致的帮助学生分析每个细节,然而机械化的灌输无疑剥夺了孩子主动感受诗意的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情感。

2.合乎顺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既然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顺应新课标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将语文学科与应试教育稍作区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醒学生改正僵化应试的学习习惯。

3.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科的主人,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用生命的诗化,灵魂的诗化召唤学子,帮助学生与作品中的对象世界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且和谐亲密的交往关系,回归自己,找准状态。自然、开放、和谐、创新的平衡师生、人文、情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4.有效利用语文教师的诗化气质

毋庸赘言,教师是教学的引路灯。语文教师要利用个人的诗意气质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诗意情感。

诗化气质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多年文学修养,将优美的语言,丰厚的底蕴学识,深刻的思想以高尚品格带入课堂。此外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新鲜的见解,教师精辟独到的论述会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诗意情感。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情操和培养高尚的人格,形成健康的情感基础。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能够更好的将是以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欢,翟肇韬.情感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07)

[2]孙寿权.理解优质课堂构建,从初中教学开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节描写;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4-1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细节,文章就成了“无水之源”,缺乏精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细节描写的品析和运用。但由于细节描写范围广,细微且多变化,又无具体可依的教法,所以教师教学和学生把握起来难度都很大。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教学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挖掘教材,分析特点,让学生走进人物

教材由文质皆美的篇章组成,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非常经典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着重从细节中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领悟中心主旨。如教学《孔乙己》,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孔乙己穿着的句子。一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地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处是“穿着一件破夹袄”。接着提问引导学生分析:(1)他“穿长衫”和站着喝酒有什么特别,怎么只有他一人这样做?(2)他的长衫又脏有破怎么不换一件,怎么不洗一洗?(3)最后怎么“破长衫”变成“破夹袄”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穿长衫”是读书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同时思考他为什么会站着,不坐着。进而领会到他没地方坐,因为他不愿与“穿短衫”的坐,又不可能与真正的“穿长衫”的坐在一起,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好面子的迂腐而没有得到功名的读书人;第二问,学生能初步地认识到孔乙己很穷很懒,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第三次对孔乙己的服装描写,学生能理解到他更落魄了,也没办法顾及“读书人”的面子了。通过对孔乙己的服装描写的分析,一个可叹又可怜的读书人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引发对“是什么让孔乙己变成这样一个人”的主题思想的思考。对教材细节的具体分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人物、走进主旨、走进作品和作者。

二、巧用修辞,画其神韵,使文章文采斐然

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格,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又可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这样写道:“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脸一顿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去写: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束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文中以调侃的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脯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被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情感所感染。

三、指导写法,加强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细节描写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运用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理解中心主旨,解决学生作文空乏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在课上和课后做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训练。语文教学最终都落实到写作上,学生怕写作文和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普遍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反复构思、仔细揣摩的习惯外,跟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学任务的繁重,细节描写写法指导的难操作性,学生完成质量的不高,评改的琐碎性等,使教师很难给学生做系统的训练。即便做了,短时间内也出不了明显的效果。所以,细节描写的写法指导和训练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我引导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外,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一要抓住观察对象不同于其他对象的地方;二要抓住最能反映对象本质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描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低唱的油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莲蓬一般果实的木莲,有臃肿的根的何首乌,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的覆盘子,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泥墙根一带具有无限的趣味。以上是从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

课堂上的练习还可以是说的方式、品的方式、评的方式等。如文言中优美的凝练的写景的句子除了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优美句子也可以让学生以备注的方式品一品;或展示几个学生细节描写,让学生评一评。课堂练习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有方法指导且针对性强,还要有评价。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4

一、实施目标教学, 使教师上课有计划, 增强有序性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 尤其是一些教龄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尽管在课前也进行备课, 但大多数属于象征性的备课, 根据教学参考书, 抄抄教学目标, 简单地写写教学过程, 也就算是完成了备课。这种形式的备课大多是为了应付上边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个别教师常年不备课, 等到要检查的时候, 甚至要来同事的备课资料抄抄交差。到了课堂上, 很多教师仅凭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随心所欲, 顺其自然, 东拉一下, 西扯一下, 讲到哪算哪, 课堂教学缺乏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和层次性。试想一下, 这样的课堂教学, 怎么会收到好的效果呢?又怎么会受到学生的好评呢?

实施目标教学, 就会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 目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有一个科学的设定。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 本节课要实现哪些知识目标, 要达成哪些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怎么升华, 都需要在备课时有所预设。军事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不打无把握的仗。”上课如同打仗,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课前备课, 科学设定目标才能使教师上课有计划, 增强有序性。

二、实施目标教学, 使教师上课有侧重, 增强重点性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凭借自己经验进行教学。个别教师甚至连教科书也不带, 就走到课堂上去激扬江山, 指点文字了。有的教师课上到一大半, 还是离题万里, 不知所云。有的教师快要下课了, 才醒悟这节课要做什么。个别教师在课上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完全不受教学目标的约束和限制, 难怪学生有意见。实施目标教学就不一样了, 本节课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要提前进行预设, 哪些知识是重点需要重点讲解, 哪些知识是难点需要重点突破, 哪些地方学生已经掌握, 可以一笔带过,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所侧重, 才能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进行, 从而真正做到教学重点突出,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施目标教学, 使学生听课有目标, 增强针对性

有一些教师经常埋怨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 总是心不在焉, 浑浑噩噩, 对学习不感兴趣, 教学索然无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固然与我们的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本身的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学生听课缺少明确的目标却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因为上课后不知要学习什么, 要学到什么程度, 要提升什么能力, 要升华什么情感, 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 听到哪算哪, 学生在这样状态下听课自然就会失去兴趣, 显得注意力不集中。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实施目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要提升的能力, 要达成的效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方向, 听课自然就提高效率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掌控目标的达成情况, 当遇到学生走神的情况, 就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提示, 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的现场中来, 不至于想得过远, 以至于思路跟不上总体的节奏,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总体的效果。

四、实施目标教学, 使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 增强自主性

目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主角, 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处于仆从地位;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让做什么, 学生就必须要做什么。这样, 教师教得特别累, 学生学得特别苦, 教学效果特别差, 而且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也名不副实。而实施目标教学就不一样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把自主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5

清原满族自治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飞飞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及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抓住细节来描写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局部描写法。3.将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填改自己作文中细节。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即“步步追问法”、“想象延展法”和“局部描写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局部描写法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并运用修辞修饰语言。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手中有一宗迷案,请大家帮忙侦破一下。(出示白板上的破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阐述的案情和提供的线索,成功破案)……在刚才的破案游戏环节中,老师提供的线索里哪个细节帮助了你?(白鞋),关于“白鞋”还记得老师是怎样阐述的吗?(白得刺眼),同学们,细节往往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作文指导,便是“抓住细节”

板书课题:抓住细节

二、方法指导:

(一)做个小实验:教师演示扔硬币的动作,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程。在教师步步追问下,学生的描述越来越细致而具体。

明确:“步步追问法”和“想象延展法”。

(二)1.出示教师作文,请学生给老师批改、评分。

明确:“局部描写法”。

2.看人物漫画,指出自己会抓他们的哪个局部来描写。

明确:人物描写时要抓特征,显个性。3.出示例文,来学习如何写抽象的情感。

明确:情感阐述时要遇抽象,动感官。

4.通过对比学习,感受用和没用修辞的句子语言差异。

明确:语言修饰时,用修辞,填文采。

三、学以致用:

1.自改:运用学习到的细节描写方法来修改自己的小作文《阿长买回“三哼经”》

2.互改:同桌之间相互给作文填改细节。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6

关键词:细节;运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04-02

一、什么是细节

细节指的是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等,也可以是某一事物。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气氛,有力地点化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二、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使文章具有独特的感染力。精彩、传神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无不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1、细节描写离不开认真观察。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求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求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应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比如运动员比赛,他们先助跑,再起跳,腾空,越竿,落下等几个动做。然后要求同学一一描述。并且强调要根据中心的需要,从头,颈,腰,四肢,眼,嘴各部分中选取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描写。经过努力观察后同学如是写道:运动员在沙坑前做着准备活动,弯弯腰,踢踢腿,做两个开蹲,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下一位”,裁判叫道。那位运动员走到起跑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弓”字步,双手托地。眼睛睁得大大的,像一只猎豺找到了猎物,准备进攻。“砰”的一声,运动员似箭般冲了出去,才开始是慢慢地,稳重的慢跑。到了中间那条红白相间的我,他的后面似乎有人在推,开始加速,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换成一副严肃的表情。到了最后一条红白相间的线,用尽全力,脚上像了动翅膀,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蹦高半米,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坠入沙坑,双腿弯曲整个人蹲在那里,双手握拳在腰旁。

又如一同学观察卖饭师傅卖饭后写道:他卖的真快,手里接过同学的碗,嘴里问着要什么饭,同时还介绍菜的名字和价钱。你刚说完菜名,他就告诉你多少钱,你刚把钱点好,一转眼的工夫,饭菜已端到跟前了。一同学还没拿出来,他就笑着说:“别急,你先慢慢找,下一个先把碗给我,要什么菜?”说着,接过另一个人的饭碗,抄起菜勺,一转身,热气腾腾的饭菜盛好了。

同学们经过观察后,抓住了人物的手部,脸部等部位的动作,一一具体描写,展开了动作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细节描写要紧扣中心。细节描写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越长越好。相反,过繁过多的细节会冲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写。有一个学生写《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这篇作文时,写了下面一段话:“炎热的中午,王凯一进教室就走到座位旁,用废纸轻擦去桌上的灰尘,又把凳子朝后挪了挪,然后拿出课本、纸、笔开始做作业”。上面这段描写是人物的动作细节,语句通顺。可是与表达“勤奋学习”这一中心关系不大,这样的描写不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使人感到杂乱,不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3、细节描写力求抓住特征,力求细腻,用语精工。所谓“画眼法”、“浮雕法”、“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说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勾勒描摹。只有描绘得细致具体,才能创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读者才会受到感染。

三、实战演练

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将优秀作品展示,张贴。例如:要学生观察并描写课堂情景时学生写道:见老师直盯着自己,他一颗心咚咚地跳个不停:老师,您快转移目光吧!谁知,老师冲他微微一笑,轻轻地走下讲台,站在他面前,一招手,示意他站起来。他吓了一大跳:这下完了!要出洋相了。他抖抖索索地站起来,两只手去抓那乱糟糟的头发,抓完了头发又摸摸脸,手不知放什么地方好,脚在桌子底下胡乱搓动着,身体一刻也不闲地左右扭动。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心跳和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反映出来,写的生动形象逼真,别具匠心。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主人公的形象再次跃然纸上。类似的描写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使得其他同学也跃跃一试。

另一方面,将优秀作品自改,互改。教学中,尝试着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每次要求学生把草稿读五遍,边读边按步骤修改;第一次修改错别字——第二次修改词句——第三次修改结构层次——第四次修改标点符号——第五次修改材料是否围绕中心,是否有细节。力求使学生养成先写后改,边读边改的习惯,然后再以小组互相评改,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示范修改,先用不同的批示符号把作文中有毛病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标出,写上眉批和总批,然后根据文章的主题,结构,选材,语句打分,是否运用了细节描写,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评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别人的优点,直观借鉴好与不好之处。最后,教师再把经过自改,评改后的作文让学生互评。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导”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作文教学中素质培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

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细节,文章就成了“无水之源”,缺乏精魂。细节描写,确实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注细节构建灵性初中语文课堂 篇7

一、关注细节,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倾听也是一门教学艺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体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教师也本应该让一让,变“传授”为“引领”,变“说教”为“倾听”,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任他们闯入文字世界,感知语文之美,领略剑气如虹,欣赏风景如画。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课教学,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一个质疑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课 堂的和谐。生1:“我觉得结尾部分自相矛盾。”大家一齐把目光转过去,原来是班里的“话多多”王同学。师:“说一说,哪里矛盾呢?”教师没有突兀打断。生1:“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 ‘寂寥无人,悄怆幽邃’,可是在结尾处又写到了同游者, 这不是矛盾吗?”这可是个有含金量的质疑,教师当即眼前一亮,并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师:“听起来还真的很有道理,同学们怎么看?”这下课堂被点燃了,学生有的小声讨论,有的提出异议。生2:“老师,我也认为矛盾,明明有人陪同,怎么说‘寂寥无人’呢?”生3:“我觉得不矛盾, 在作者柳宗元心里这些人只是陪同,并不能与他成为心心相惜的知己。”教师认可地点点头,将目光又投向其他学生。生4:“我认为不矛盾,这也许是古代写‘记’的一种写法,和作者当时的感受无关……”整个过程中,教师静静地倾听着,时而微笑默许,时而侧颈期待,从一个细节生发,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蹦出来,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满载着发现的兴奋和探索的喜悦在课堂中自由驰骋。

二、创设细节,感知多重对话的巡回

谭学纯教授曾经说:细读文本是一种“穿行”,如“老牛犁地”一样巡回,深耕细作,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而课堂细节要始于细读,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善于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搭建多重对话平台,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细读。

例如,苏教版九年 级上册 《我的叔叔 于勒》一课教学,初读文章后,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之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什么变化?”学生初读课文,还真没仔细观察,教师这一提示,学生迅速从文中勾画起来。生1:“有不同,31段里叫他‘小子’。”生2: “32段里称他为‘家伙’,38段里变成了‘讨饭的’。”生3: “我补充,38段里还称 呼他为 ‘贼’,46段里称呼 他 ‘流氓’。”生4:“还有‘坏蛋’‘流氓’,在第6段里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快速地找到了不同的称呼。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有所变化呢?”问题一出,教室内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再一次打开课文思索着。 生5:“是因为钱,从占用菲利普的财产到于勒自己破产, 再到一无所有。”其他学生纷纷点头。师:“同学们循 着称呼前后的不同,能不能洞察到他们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接下来,学生陆续 举手, 轻松地分析起文章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从细处切入,会解决大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称呼”这个细节入手,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构建多重会 话,多元思维在课堂上闪烁着灵性的光芒。

三、捕捉细节,创造课堂精彩的生成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更强调动 态发展,更关注课堂生成。因为再精准的预设也难免发生意外,而一个个意外犹如语文课堂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及时捕捉,善于引导,可以变意外为生成,实现思维 的碰撞, 焕发课堂的活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 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适时抓住生成的瞬间,让课堂激荡蓬勃的生命力。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教学 中,碍于鲁迅先生写 作时代,有些词语 在理解上 存在一定 的难度,教师让学生自主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生:“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脚呢?”这个问题很有新意,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是完全可以放到课下让学生自主解决的,然而,教师不仅没有置之不理,反而因势利导。师:“是啊!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一样的脚呢?我们不知道,可是闰土知道,这说明他 什么呢?”“见多识广。”学生齐声回答。师:“闰土还知道些什么呢?我们继续挖掘吧!”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少年闰土机灵聪明、见多识广的形象充分被学生挖掘出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及时捕捉到课堂细节,并相机点拨,创造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8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蕴含量比较广的初中语文教学, 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 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里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 这也就表明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涵盖的大量的思想道德的特点。而教师要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 就应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如联系当代语文教学的现实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分析课文时将思想道德贯穿进去, 有利于从道德上感染学生;在总结课文中心时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心概况能力, 从而更好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起始点。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并由此来感悟生活, 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达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必要步骤, 有了目标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有无尽的动力。学生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对学习往往只能保持短期的好奇心, 等到好奇心过了以后就将学习丢在一边。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要做的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在教学课程中内容的集中性, 尽量强化语文课堂的创新性,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从而树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不断鼓励鞭策自己。

三、语文教学与培养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应注意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结合起来, 毕竟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新一代的学生不仅具备拥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读死书, 而是让学生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灵活的学习能够让学习在学习时更加轻松, 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有了积极的轻松的心态,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讲解系统的语文知识, 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训练, 即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际训练, 并且在学生训练以后进行耐心地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收获了什么以及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教学,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将各科知识或者各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 让学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最多的知识, 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 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联

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能很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亦是教师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在处理彼此的关系之时就应注意到彼此间的微妙关系, 并从中把握。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出其中的疑问, 即教师的讲解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加入对学生的提问, 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教师提问的方向应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主, 教师不仅是启发学生的思考, 还要指导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也是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由此可见,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 并且要创造出更多让学生可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这样,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向高素质发展, 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语文, 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教师想要教好语文,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 那么就主要是由于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 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而这种培养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 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 并且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 这样学生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 教师便需要由此来引导学生。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 首先要学生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 学生只有拥有这样坚实的基础, 才可去拔高。教师也需谨记“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的恒心。

总之,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法宝, 对于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过去死板的教学方式, 而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中结合新的知识, 通过新的方法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兰荣.对话式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2]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5.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9

一、激发想象, 引领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细节常常是一篇文章最出彩的部分, 精妙的细节描写融汇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 是文章“美”的集大成。但学生常常感受不到这些“细节之美”, 因为感受不到, 自然也写不出来。因此, 教师要教学生细节写作, 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发现细节之美, 通过有效的引导, 激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感悟、体会到细处之美, 进而自己主动去创造细节美。

笔者以苏教版的《济南的冬天》作为范文, 引导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在这一篇文章里, 老舍对下雪的那一段细节描写十分生动, 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该段文章, 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查找语句的工作可难不倒这些孩子, 很快便有好几个同学将句子找齐了。句子找齐后就要分析句子的内容了, 笔者与学生一起, 通过拆分句子, 整理出这些细节描写的主要成分:“矮松顶着白花像看护妇、白和暗黄的草地像带水纹的花衣……”分析完内容后, 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学生思考后, 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精美图片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思考对于细节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 又通过眼睛直观地看到细节描写所展现的美景, 对于细节描写之美立刻有了非常强烈的体验。

教学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笔者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一次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细节被自己忽略了, 并发挥想象, 将这些细节在脑子中进行描述。大多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 一下子涌出许多写作灵感。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细节描写的手法, 总结出细节描写可通过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化叙述。学生的写作灵感有了技法的依托, 最后笔者再布置一篇作文进行强化训练, 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观察, 启发学生挖掘细处之“真”

精彩的细节都具有这样的属性———真。一个“真”的细节, 可以让细处之美所传达的情感更有感染力, 使文章情节更紧密、更有逻辑性。反之, 失真的细节不仅不美, 人物的形象、文章的连续性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因此, 在引导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激发起学生细节写作的热情之后, 我们需要将学生带进生活。教导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在琐碎中发现不凡, 在细微中见证绮丽, 挖掘细处之“真”。

要挖掘细处之真, 就要教会学生“看”, 这里的“看”既指用眼睛去看, 也指用心去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分为课上和课下两部分, 笔者具体是这么做的。

笔者在游戏“大家来找茬”中获得灵感, 将这个游戏搬到课堂上, 美其名曰“细节找茬”。笔者将两张“找茬”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并告诉我。学生都很好玩, 找茬游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学生都愿意积极地去观察, 多找出细微之处的不同, 并在课堂上回答。刚开始学生的回答都比较简单, 比如袖口不一样, 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上台指出“这里和那里不一样。”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作用了, 笔者先是肯定了该位同学找得很精准, 然后引导学生说:“同学们, 我们能不能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二者的不同呢?”说完后笔者给学生做示范:“比如说左边图片的袖口有一排小巧的碎花剪裁, 衬在白底的雪纺袖上, 显得十分别致;而右边的图片显然不喜欢太过繁琐的工艺, 简单的袖口不加修饰, 干净的表面似乎多一丝外物便难以承受。”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 发现找茬游戏在找出不同之处时会有成就感, 能将不同之处精彩地描述出来更有成就感, 都愿意去找、去描述, 细节之真便在这样的游戏中被挖掘和训练了。

当然, 要挖掘细处之真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课堂的教学是对学生能力和意识的训练, 学生课下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积累才是挖掘细节之真的核心。因此, 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份作业, 在这一周内找一样身边的东西, 对它进行描述, 发现不懂得或者无法精确表述的内容, 可以通过咨询相关人士、上网查阅等方式来解决。课下训练的有序开展可以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知识库, 让学生在细节描写时更精确、更传神、更真实。

三、重塑典范, 引导学生勾勒细处之“奇”

学生发现了细节之美, 挖掘出细节之真, 可以写出许多细节, 但这仍无法保证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与作品契合, 只有突出主人公个性、凸显情境特性、彰显文章主题的细节, 才是真正于文章有用的细节。我们把这样的细节称之为典型性细节, 要做好作文细节描写的教学, 便要重塑典范, 引导学生将细节描写勾勒成文章的“奇笔”。

要引导学生在细节描写中写好典型性细节, 就要首先让学生理解, 什么样的细节是典型性细节。笔者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作为范文进行分析。

孔乙己形象的塑造不可谓不深刻, 笔者选取文章的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就这段话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细节是什么?”

有同学回答“是长衫”, 有同学回答“是站着喝酒”, 有同学回答“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笔者揭开答案:“最重要的细节应该是长衫。”紧接着笔者向学生分析:“像站着喝酒、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等都是用来修饰补充长衫这一细节的。”

学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笔者接着发问:“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长衫是最重要的细节吗?长衫蕴含了怎样的内涵?”

学生思考后告诉笔者:“因为长衫是读书人穿的, 其他站着喝酒的人都穿短褂。”“穿长衫的人都是很干净的, 只有孔乙己是破破烂烂的。”“作者这样写, 孔乙己既清高又迂腐的形象能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笔者对几个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 然后总结:“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典型性细节, 这样的细节能深化文章主题, 延伸人物形象,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有所考虑。”

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典型性细节, 并知道这样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作者又是如何强化这些细节的。学生通过引导, 写作方向更加明确, 写作要点也更准确,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也能更深入、更到位。

细节描写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节写作时,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 而应引导学生去了解、理解细节写作, 把握细节写作的要素, 唯有这样, 学生才能切实把细节描写用得恰到好处。

摘要:细节描写是作文写作中的重要元素, 但学生常常无法把握细节描写的精髓, 写不好细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通过激发想象, 发现细节之美;观察生活, 挖掘细节之真;重塑典范, 勾勒细节之奇等方式, 由表及里, 论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学会细节描写。

关键词:初中语文,细节描写,观察生活,塑造典型

参考文献

[1]齐庆友.作文之道, 细节取胜——谈记叙类作文中的细节描写[J].读与写杂志, 2011 (1) .

[2]李宗学.细节描写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J].教研天地, 2006 (02) .

[3]朱亚军.作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J].文教资料, 2005 (30) .

[4]万金田.提高细节写作水平的三个途径[J].教学平台, 2003 (6) .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10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苏霍姆林斯基也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教育———首先是人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不仅体现了课程多元化自主化的趋势, 而且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可供操作的载体, 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和其他学科相比, 数学重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确的演算能力, 老师想利用教学间隙来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英语学科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 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来进行生命教育似乎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几乎都有着各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唯有语文学科, 它的“人文性”特点注定了它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而且编者们也有意识地将有关生命的文章编进课本。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就为我们安排了与生命有关的课文。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在以后的各册中也适当地穿插了不少这样的课文,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鲁迅的《故乡》、《孔乙己》, 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 相互关爱。又比如, 《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 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 又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

语文教师一定要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 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 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 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

(一) 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科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 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认识, 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 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他们,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多少知识, 而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着力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 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一句话, 就是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我校学生中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的少之又少, 由于学校地处拆迁地段, 近似于一个“城中村”学校, 所以学生多是租住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从农村来城里做小生意的, 有的是来城里打工的, 而他们大多小时候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都是上初中了才来到城里的。由于缺失父爱母爱, 而且长期生活在农村, 很多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新集体中他们难以与人交往, 往往封闭自己, 内心的孤独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讲话, 在运动场上不敢自由搏击。所以作为老师, 我们就得利用好每一个契机,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让孩子知道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例如,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堂语文课《山的那边是海》的时候, 就有意识地强调一点, 山里的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 说明他有理想有追求;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 敢于翻越一座座山, 说明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山那边的孩子最终看见了大海, 说明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让孩子们讨论, 这个山里孩子为什么能看见大海呢?如果你是山里的孩子, 你会问山那边是什么吗?你觉得你自己会看见山那边的海吗?因为学生们很多都是从山里来的, 他们有一种亲切感, 也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我告诉他们, 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 所以他们才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 所以他们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因为他们是山里孩子, 所以他们才比城里孩子更能吃苦耐劳。虽然我没有明说他们是山里孩子, 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心里的那份自尊与自豪。

(二) 利用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关生命的文章很多。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再塑生命》、《谈生命》等。有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伟大的悲剧》、《行道树》、《散步》、《音乐巨匠贝多芬》等。还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月亮上的足迹》、《斑羚飞渡》、《华南虎》等。

这么多现成的材料只要我们合理利用,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比如我们可在教学《敬畏生命》、《谈生命》这样的散文的时候, 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配乐中深情地朗读, 让他们去体会生命的美好。在讲《音乐巨人贝多芬》、《华南虎》的时候, 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去评说贝多芬, 让他们用自己去对照贝多芬, 让他们自己在评说和对照中明白生命是什么样的。

(三) 利用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 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习作的主人, 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初中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 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培养学生认识生命, 感悟生命的情感, 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 关怀别人的生命。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 我就带领学生去“歌乐山”和“渣滓洞”等革命圣地, 缅怀革命先烈。让他们聆听先烈的故事, 让他们学习先烈的精神。很多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到“小萝卜头”, 他们说“小萝卜头”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烈士, 他没能看看高墙外面的世界, 他却用他年幼的生命谱写了生命最美的乐章。“小萝卜头”永远活在在他们心中。后来在讲评作文的时候, 我再次让学生思考, 生命是什么, 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真爱自己的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也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这样, 通过写作训练, 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亲近自然, 珍爱生命, 珍惜亲情, 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 勇敢自信地面对, 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四) 利用多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现生命的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扩充语文的体验渠道, 变单一为复合。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概念, 用多元的渠道, 打开多扇窗户, 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 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探究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种社团, 如戏剧社、诗文鉴赏组、外国文学组、对联组、书法组、朗诵组、创作组、摄影文学组等,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目觉地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同时还可以抓住社会实践的契机, 让学生深入社会, 参观历史遗迹, 了解民风人情, 体味社会变迁, 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科特点, 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提升精神内涵, 实现生命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将学校教育和老师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重视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具有必然性的, 同时语文学科可以利用自身特点结合阅读、写作、活动等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悟生命、理解生命、展现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马祥勇.语文生命教育.网络.

[3]应超.让语文更有活力让生命更有诗意.网络.

[4]中学语文教学呼唤生命教育.网络.

[5]马中伟, 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01) .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诗意情感;必要性;对策

G633.33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意情感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需要教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生诗意情感教学的现状

初中教学中的诗意情感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投入来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并且双方形成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诗意情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事情情感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教学片面的追求成绩,从而了忽略的情感教学,也为培养初中生的诗意情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教学成绩,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的注重成绩,就会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对诗词、课文的讲解中这是对字词的讲解,教给学生比如划分段落、使用新词语的方法等,忽视了对语文课文本身情感的欣赏,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固定的思维,只是学到了方法,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自身的情感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影响学生形成自身的思维和情感模式。

2.表达能力减弱。

语文最基本的就是教学生进行字词的学习、语言的表达,要让学生如何用语言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的减弱。现在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很发愁,甚至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大减弱了。

3.对生活缺乏审美感悟。

在初中的教学中更多的追求成绩,学习课程安排的特别紧张没有时间去和自然亲近。初中生不能亲近自然就很难有机会感受自然之美,也不能陶冶自身的情操。语文本身就有艺术之美,要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缺乏生活审美感悟严重阻碍了学生诗意情感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生诗意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诗意清能能够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诗意情感的培养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中药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气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诗意情感提升初中生生活交往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诗意情感需要教师与学生首先在情感上能够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然后进行情感层面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与人在交往时候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能够通过沟通产生共鸣,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

3.情感教育可以成为学生勤奋学习走向成功的动力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情感基础是一个人成功重要的一大动力。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意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同时诗意情感培养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吸收正能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调整自身情绪,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文科目本身的诗意潜质

语文本身即为艺术与审美的综合显现,既然如此,充分挖掘学科本身具有的美感与诗意潜质就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美,培养诗意。

首先,整体品读文学作品,切忌频繁的人为割裂文章。现在,我们很多同行仍然喜欢利用诸如划分段落等手段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提高認识,但过度使用无疑破坏文学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意荡然无存。

其次,为学生学习每篇名作留白,切忌喧宾夺主,占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很多老师相当负责任,非常细致的帮助学生分析每个细节,然而机械化的灌输无疑剥夺了孩子主动感受诗意的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情感。

2.合乎顺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既然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顺应新课标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毋庸置疑地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将语文学科与应试教育稍作区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醒学生改正僵化应试的学习习惯。

3.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科的主人,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用生命的诗化,灵魂的诗化召唤学子,帮助学生 与作品中的对象世界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且和谐亲密的交往关系,回归自己,找准状态。自然、开放、和谐、创新的平衡师生、人文、情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4.有效利用语文教师的诗化气质

毋庸赘言,教师是教学的引路灯。语文教师要利用个人的诗意气质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诗意情感。

诗化气质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多年文学修养,将优美的语言,丰厚的底蕴学识,深刻的思想以高尚品格带入课堂。此外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新鲜的见解,教师精辟独到的论述会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诗意情感。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情操和培养高尚的人格,形成健康的情感基础。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能够更好的将是以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欢,翟肇韬.情感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07)

[2]孙寿权.理解优质课堂构建,从初中教学开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初中语文课的必要细节 篇12

一、加强基础知识课堂学习效果检测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进一步深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 “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研究不深刻, 更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 导致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活动好似热热闹闹, 基础知识却丢失了, 俗话说:万丈高楼还需坚实的地基。《新课程标准》并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忽略, 更不是单一孤立的分离, 而是将基础知识内化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旨在将基础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放弃“双基”只注重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培养, “双基”是语文学习重要的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课堂学习效果检测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进一步深入, “双基”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所以教师基础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 要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落实好, 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收获满满。

二、加强基础知识课堂学习效果检测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学习, 只有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有能力运用有关原理和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例如, 我们在教学古文知识时, 就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通过古今词义的变化寻找其中的规律, 比如双音节的古代汉语一般由两个语素双重意思演变成的, 一般是一个语素只有一个意思的现代汉语, 学生经过总结发现这个规律, 然后利用这个规律学习古文就容易多了, 学生接触的古代汉语中遇到“往事”这个词, 结合语境就会发现, 和现代汉语中的“往事”的意思相差千里, 在古文中“往事”就是指 “历史”, 而现在“往事”表示的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太多, 同一个词的解释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双基” 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缺失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那么何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基础知识课堂学习效果检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语文语感的形成一般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条途径就是单纯的言语实践。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中, 通过直觉感知的影响, 自然受到熏陶而形成的, 通过长时间的巩固以及沉淀, 在言语主题内部自觉整合形成言语直觉结构, 语文的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另一个途径就是自觉的言语实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强调学生对言语作品的直接感受, 又注意从具体的言语作品出发, 相机传授语文知识。就是说, 把语文知识作为一种言语规范和成熟完善的经验来指导言语实践, 同时也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巩固语文知识, 直至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当语文知识不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概念、原理、规则、学说, 而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行为模式、 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反应机制时, 语感就产生了。

第一条途径语感的形成是无目的性, 无意识性的, 在生成语感的过程中, 有可能是漫长的, 有的做了大量的无效功, 所以即使语感生成了, 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有些偏差也是情有可原的,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形成的语感有误, 就应该加以干预, 要及时指导纠正。 而第二条途径则不同, 它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 语感的形成是在教学的监控之下, 自觉接受来自各种语文知识的指导、规范和修正, 语感生成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语感的质量和品位也会随之提升。

总之, 语文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并不是说淡化语文知识, 对于语文知识采取的措施是在教学目标上不能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知识作为结果, 语文知识可以辅助学生生成语感, 提高语感的品位。所以, 在学生语感的形成的过程中, 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加强基础知识课堂学习效果检测是注重实践研究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知,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 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开阔视野, 丰富经历, 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把教材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要把课内、课外以及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把单一的课堂授课的形式变成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小窗口看到外面的大世界。

上一篇:创新开放下一篇:产业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