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2024-10-01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通用12篇)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1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学习好初中语文知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语文教师的讲解授课,但是同时也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当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消化和理解,跟上语文教师的授课思路。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因为,如果不进行预习,在语文教师的授课过程当中,学生就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走,对于课程当中的一些中心和重点问题,难以进行掌握。但是如果进行课前预习的话,学生会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将自己难以理解的重点问题和中心问题标注出来,这样在语文教师讲解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只要负责听和记好笔记就可以了,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语文预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去探索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语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每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后,都要为学生布置下一节课前预习任务,并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监督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工作。在语文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中,语文教师主要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步:首先要求学生要熟读文章三至五遍,先粗读,再细读,品读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使用比较好的名词佳句。其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要将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散文家、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人生履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其次关于文章中父爱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父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的表现的小事讲授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等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开展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让学生不断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某一节的语文课程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小组内可以将这些差异性的问题进行谈论,找到这些问题的合理解释。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偏差,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开展预习评价,进行高效预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开展预习评价,作为学生进行高效预习的手段。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竞赛模式进行预习评价,就是在学生之间展开预习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明自己的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预习的思路,预习的方法以及通过预习所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解倾听到自己使用的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提供的不同的预习思路,进行预习方法总结和预习评价,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预习水平。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好语文预习准备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前预习时,首先要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当中,吸取精华所在,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法,实现预习的有效性。最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预习。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与复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事半功倍。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红明.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2]杨慧滨.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6(71).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2

1、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预习基本上就是老师让学生自主、自觉、自由进行先学、先修的一个过程,预习不像其他作业要写在本上,记在书上,因此老师没法一一核对检查,只能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才能确定认真预习了没。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待预习的作业,就是随意地翻翻书,甚至置之不理。更不要说会针对学习内容,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探究性的预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了。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预习的核心认识不足,他们在预习中一看都是新知识,很难,很抽象,根本看不懂,也就懒得再继续了,更不会进一步钻研、探究了,很显然,课前预习有过程,没有效果,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学生没有预习的方法,更没有预习的思路。

预习就是一种先学、先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更没有预习的思路,使他们有预习过程却不见成效。比如,有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预习的方式把要上的新内容粗略地看一遍,了解个大概,根本还没有接触到知识点,就算完成了预习。这显然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再比如,有的学生会直接做课后的练习题,从课后练习中找到知识难点、重点,这种预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由于全是新知识,学生容易被难住,也就容易被挫败,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显然,也不是最佳、最有效的预习的方法,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设计数学预习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课后的练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合理设计含知识点,有针对性、有探究性的预习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钻研、探索、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组成几人的小组共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对“勾股定理”达到初步的理解。然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强化他们对“勾股定理”概念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已知在△ABC,AB = c,AC = b,BC = a.那么,在Rt△ABC中,∠C = 90°,已知a,b,则c = _____;已知a,c,则b = ______。 已知c,b,则a = ______。 等等。这样的课前预习题,既体现了知识点,也体现了灵活性和层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预习基础,老师如果教学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纠正、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促进学生积极性。

好多学生一听到预习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预习的时候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抓不住重点、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明确的目标,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有效预习。因此,老师给学生设置预习任务前,先要自己对学习的内容认真研读,给学生的任务既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抓住核心,又要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为了保证预习任务的可操作性,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表格式任务或提问式任务,并注意难易适当,充满趣味,且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任务式预习的目的,促进课堂教学。

3、引导预习教材知识,让学生学会发现新知和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所以,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教材的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阅读教材,学生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老师给学生一定的目标后,学生再对教材进行研究性的阅读和理解,他们既能了解新知识,感知新知识,而且还能有效发现问题,发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课堂有效学习、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当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是老师主观判断,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易理解的不同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对于提升不同学生能力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知识,让学生早发现,早知道自己要面对的难点,在课堂学习中更有目标性、针对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初中语文课堂预习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预习策略;分析

预习是学生在教学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听课的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影响颇大。为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预习环节。

一、初中语文课堂预习的作用

1.为学生扫除听课障碍

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不熟悉的字词、不理解的词语、段落的划分等,让学生可以在听课前进行有效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将听课中出现的障碍一一扫除。

2.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

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这些内容心中有数,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3.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属于独立的活动,所有的内容都是依靠学生进行自主安排,自己查资料、自己提问、自己思考。学生如果能够养成预习的习惯,自然可以有效提升自学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预习的应用策略分析

1.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预习

课前演讲是预习的有效方式,演讲时间以3分钟为宜。在演讲时,不必将演讲内容限定死,在演讲结束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看看在此次演讲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课前演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表达能力,值得推广。

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主要略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文体;第二遍精读,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即在阅读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划出来,圈划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赏析,做批注,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2.在预习过程中画出关键字词

在预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关键字词勾画出来。初中生接触的文章以记叙文、议论文以及说明文三种类型为主,不同的文体,阅读重点也有所差异。在阅读时,可以鼓励学生将其中的关键字词画出来,把握文章创作的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重要、优美的语句标记起来,在课后进行思考,这也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实践证明,广阔的语文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体验,一些语言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科学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要多加提倡。

3.开展互助学习,加强自主巩固学习

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前主动预习,课后教师引导复习的步骤,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内容偏于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性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应用认识不足等都给学生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课堂内外互助学习、分组讨论的模式,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和重难点的讨论,学生只探讨应用性大的问题,教师辅以教导,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将课堂上的问题转化为实际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利用预习评价,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直接形式,而教学基础则决定着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总结的模式。此外,还要采用综合性的评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评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并突出评价的重点,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活动不仅需要为学生传输基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加强课前预习既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捷径。教师需要重视这个环节,以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己任,全面提升预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传洲.预则立——初中语文有效预习开展与生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

[2]王凤鸣.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

[3]周露娣.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4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预习,意义,策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以前, 学生要切实的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 “预习”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并在实践中操作。设计出一套既让教师易教, 又让学生乐学的预习题是整个预习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 怎样设计出一套让师生都满意的预习题呢?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新课程教学预习的意义

在作为学科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进行之前, 安排一定内容的学生预习, 是一种传统的、习用已久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 这种有益的教学方式被保存下来。然而, 如果我们不在预习这个旧瓶子中装进新酒, 则其意义和作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从而将会与新课程教育理念和目标相去甚远。与传统预习相比较, 新课程语文预习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

1.“预习”在教学诸环节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重视预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课改之前, 预习作为一个原本相对独立、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教学环节, 已经快要变成“无预定计划、无检查督促、无习后评价”的“三无”产品。近年来, 一些地区的许多学校采用了一种名为“预习单”的预习指导方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预习”体现了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和学习时空的开放与拓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预习, 已经摆脱了多年来相沿成习的“就本本嚼本本”的陈旧方式的束缚,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利用, 极大地拓宽了语文预习的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预习的资源。此外, 语文预习内容的设置, 也突破了囿于即将于课堂上讲读的一篇课文的弊病, 而将预习范围扩展到与单元课文、与专项知识学习历史的链接上, 预习题目也紧密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设置。这样一来, 预习的作用得到增强, 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前学习”的支撑。

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预习策略

1. 体现新课程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突破传统预习的窠臼,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提高预习效益

语文预习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拓展学习资源, 提高预习成效。目前, 我们在安排学生预习中做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探索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斑羚飞度》的预习, 安排了整整一节课的预习时间, 而且是安排在学校微机室进行。这节预习课的总体安排是这样的:

要求:通过“百度”搜索《斑羚飞度》的网络资料, 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准备纸笔做一点精要的笔记。

网络阅读的关注点:

(1) 《斑羚飞度》图片:斑羚形象;险峻山崖以及斑羚飞跃山崖的形象;其他有关形象, 如彩虹形象;斑羚飞跃的模拟图片 (目的:获得直觉感受、产生对斑羚的喜爱之情, 触动心灵的震撼) 。

(2) 《斑羚飞度》视频 (目的:同上) 。

(3) 《斑羚飞度》多媒体课件 (目的:获得语言、文字、形象、声音有机组合的信息, 更为真切、深刻、全面地理解文本) 。

(4) 《斑羚飞度》文字资料:斑羚介绍;课文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简介;《斑羚飞度》评论、读后感 (包括中学生博客中与《斑羚飞度》有关的文字) 等 (目的:理解文本的辅助资料) 。

网络上的资料非常丰富。将这节预习课安排在学校微机教室中的目的之一, 便是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临场巡视与指导, 防止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兴趣驱使沉溺于网络资料的声色之美;二是因资料繁多找不到重点而最终一无所获。

这次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主要问题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性, 使得阅读内容有一些散漫, 阅读的针对性和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冲淡。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能否定在预习中发掘网络资源的价值和必要性, 它只是提示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预习的效率和效益, 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2. 体现语文学习的“积累”特点和和渐进性, 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中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渐进的过程。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二即“过程与方法”, 这指示我们, 语文教学要重视过程本身的价值和学习方法 (知识以外的东西) 的价值。语文教学预习任务的设置, 也需要渗透这一理念。例如在进入九年级的学习阶段时, 考虑到可以利用这个阶段课本选录的文言散文, 我对学生初中三个年级中学习的重点文言知识进行一番总结与梳理, 根据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资源特点, 每课总结与梳理一部分则可。在安排《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我安排了这样的书面预习题:

注意到课文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看看哪些是表示判断?哪些是表示感叹的?请一一写出原文和说明。

(1) 注意到课文中的文言虚词“矣”: (1) 请写出原文, 说明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思考“矣”和“也”有什么区别。

(2) 请联系已经学过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 列举并说明本文中活用的文言词。

这些预习题目不要求学生能够全部做出正确答案, 而是重在回顾、温习、梳理与积累, 体现出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渐进和扎扎实实的演进过程。

3. 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探文本内核

例如, 安排《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预习任务时, 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时间管理课上, 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 问:“罐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教授笑着再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 再问学生:“现在满了吗?”这回只有一位学生回答:“也许没满。”教授拿出一袋沙子, 倒进罐子里, 再问学生:“现在满了吗?”学生不敢再回答。教授又拿出一大瓶水, 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然后教师提出了思考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 读完课文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暗藏着人生的哲理, 你能将它与《藤野先生》中记述的某件事情联系起来吗?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为这个奇妙的故事所吸引, 认真思考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个哲理性的小故事看似和课文无关, 实则已经深入课文内核, 即人生在某个关键时刻必须要做出决断是什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决断就像投入瓶中的一粒小碎石, 当我们在做一个决断的时候, 你能否判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那一步?大部分同学发现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东西放入杯中, 有的同学明白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 要挤总是有的”的道理, 甚至有聪明的同学说也可以边放石子边倒沙子等, 但都没有说到关键时刻的决断这个要点上。由于有第二个问题的牵引, 就把视线引回了课堂。这样的问题既带给学生浓厚的兴趣去搜寻课文信息, 又带给了学生思想上的撞击, 他们自然兴趣盎然。

4. 体现知识的联系性, 实现多方面的链接

(1) 单元知识联系。新课程单元设置是主题式的, 所选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在上单元新课之前, 我往往针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意识地设置问题,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时, 我在预习单上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就这一主题, 你有什么认识?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难度并不大, 因为在单元导读里已经说明了,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看书, 让学生把五篇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学习。

(2) 新旧知识联系。例如:在讲授《社戏》时, 因为这已经是本学期学习鲁迅作品的第二篇, 并且之前也曾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作品, 有必要趁此机会对鲁迅先生再做一次梳理回顾,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生平, 并回顾曾学过的先生的作品, 并做归类。这类知识由于平时有储备, 学生很快就能写出答案。

(3) 书本联系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做一次链接, 适当拓展延伸,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和拓展。如上《春酒》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每年正月是我们传统的新春佳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 收集有关春节的下列信息, 带到课堂上来参加关于春节的讨论。

(1) 春节的由来。

(2) 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3) 为什么春节历经千百年都被人们保存着、纪念着, 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节日?

由于这些问题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兴致很高, 预习效果非常好。

5. 体现学习水平的层次性, 缩小两极分化

进入八年级以后, 学生学习状态往往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 设计预习题目要体现层次性, 让后进学生夯实基础, 找回信心;让中等生掌握方法, 有所提高;让优秀学生培养思维, 有所突破。具体来说, 即对基础较差学生预习要求应该降低一些;读课文, 标段落, 画字词, 注拼音, 释词义, 存疑惑, 整体感知课文;对中等生, 要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 除了完成上述要求的题目, 还能按照预习题, 回答简单的问题, 更深入理解课文;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再增加难度, 概括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 感受作家感情, 理解写作特点, 适当作些批注等。这样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 就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既不能让优秀学生“包场”, 又不致后进学生“冷场”, 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发展。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 我是这样设计题目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门méi () xiàn () 菜jí () 贯náng () 萤映雪

2.解释下列词语

(1) 曾经沧海难为水; (2) 与有荣焉; (3) 囊萤映雪; (4) 肃然起敬; (5)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 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3.思考题

(1)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 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

这一组预习题里第1、第2题是基础较薄弱学生需完成的题目, 这些题目重在字词落实, 是能够完成的。第3题的 (1) 、 (2) 小题是中等程度学生的问题, 这些题目涉及内容、情感方面, 需要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后才能回答, 属于较难题, 通过努力, 这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第 (3) 小题则是针对优秀学生再增加的思考问题, 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通读全文, 他们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初中语文如何预习 篇5

《伟人细胞》这篇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基本是毫无障碍的,学生都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也容易走进文本,所以只是简单的布置学生去预习,很多学生就会读一遍文章就算完成任务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指导。就这篇文章而言,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会突出这么两点:

(1)明确文体,加深阅读感受。我们的语文文本是精彩丰富的,但是在丰富的内容背后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知道要去关注什么,所以在这点上,文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小说,然后再通过这篇文章的预习指导,让学生知道以后遇到小说这类题材应该去关注些什么,怎么对小说进行预习。这样的指导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来完成,小说对于初中生来讲,一般要求他们能够从情节和人物这两个大方面入手,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概内容,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知道,拿到小说这样的题材,理清故事情节是必要的,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内容归纳出来,也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了解了基本情节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哪个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并且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回归文本的习惯。通过找到具体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第二个关键就是人物。比如,很多学生对贾里这个人物印象很深刻,但是他不能具体的说出贾里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可能是单薄的,这个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去文本中找具体的描写,学生就会比较好把握。

(2)拓展课外阅读。对于这么一篇生动幽默,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很多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也会有很多同学对贾里充满了好奇,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男生贾里》这部小说,通过对《伟人细胞》的预习指导,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男生贾里》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对贾里这个人物的认识也会更到位和深刻,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课后一起讨论各自感兴趣的人物形象。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外阅读中不仅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

二、预习要有反馈

对于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反馈,并且应该是贯通在自己的备课之中的。就像针对这篇文章,布置的请同学概括故事的大概内容,这个题目在第一课时就可以在课上请同学概括和补充,很多同学可能会把贾里的打工计划啊,矮个**啊等一一概括出来,还有些同学可能只是讲了一些具体的情节,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明白概括应该是用简洁的语言,不是复述课文内容,无论是化敌为友、矮个**、打工计划还是自领破书,这些都是贾里为了实现自己的伟人计划,所以可以指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就是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

对于人物的理解也是一样,学生在自己预习时找到的有关贾里的描写可能只是几点,很多同学也只能说出他勇敢、敢爱敢恨、有担当等,但是通过课堂反馈,学生可以把自己找到的和同学发现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发现了自己预习时的缺漏,也可以讨论对贾里这个人物理解上的不同。通过这样的反馈,学生会加深印象,并且也易于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三、预习还要反思

因为预习是在学习文章之前所做的工作,所以有很多时候,预习的方法和预习的深度都是有局限的。比如,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学生自己预习时,对于贾里这个人物的理解很多是片面和单薄的,而通过预习指导和课堂的反馈,学生对贾里以及文中出现的另一些人物的理解会加深。

还有,很多学生在预习这篇文章时往往容易被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所吸引,而不会认真的去发现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对于这些都是有补充的,于是,学生就会发现很多当初在预习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及时的反思,并且把一些没有及时注意到的问题记下来。一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二来更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经常认为预习只是简单地读一遍课文,提前认识一下新字词,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也没有明确自己对文章的疑问,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课前认真地预习,标记自己对文章产生的疑问,方便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寻找答案,对比教师讲授的和自己理解的有什么样的不同,在逐渐强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

二、创设问题,检测预习结果

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课文,可以创设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填空和选择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问题时应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加认真,从而记住文章的关键点,增加对课文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发散学生思维,给学生想象空间

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策略探究 检测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36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如此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诚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所要掌握的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精心设计,明确任务,让学生有章可循

由于语文新课程本身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是字词一查,课文一读就草草收兵,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预习误区,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将学生预习的任务具体明确化,彰显预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需要教师依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遵循“低入高出”的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文本)的“预习单”,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便于学生实施、便于学生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对预习的任务明确化,做到心知肚明。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产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预习单上的内容应是对教材涉及的字、词、句、篇,以及写作技巧的疏理,也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有事做,并自主独立去做。

二、激活思维,共探方法,让学生张扬个性

初中学习科目增加,且每门学科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且有具体、明确的预习任务,如何做到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恰当地进行有效性的预习应当成为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圈,可以点,可以用批注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教师不必强求,应尊重学生,只要学生通过预习将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就应加以鼓励,并鼓励学生适时地将自己预习的体验、感悟用有关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出来。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

比如,《黔之驴》一文,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揣摩驴和虎各自的心理,然后鼓励学生以课本剧的形成加以表现出来。预习《七颗钻石》时,鼓励学生将七颗钻石的童话故事讲给同伴或家长听,学生会在这样的预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诸如此类的预习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预习的“兴奋点”,学生就如吃了预习的“兴奋剂”,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预习效果自然会倍增。

三、及时检测,有效反馈,让学生得到激励

学生预习的兴奋点再高,如果缺失了必要的检测反馈环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懒性心理,并逐渐失去预习的兴趣。

1.教师应明确对预习进行检测反馈的目的,对学困生取得的预习成绩予以肯定,即使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教师也应加以鼓励,以帮助学困生树立预习的信心;教师应对极少数不自觉进行预习的学生进行督促;对预习表现极佳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类学生持之以恒。预习反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同时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全面、准确的调控,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预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强调预习反馈的形式应多样化。只有通过多样形式的预习反馈,才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课上提问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

3.有效的反馈离不开合理的竞争机制。教师可以将学生较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每人完成一项预习任务加一分,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分合成参与全班评比。这样组员的期待、暗示,往往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更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总之,预习是一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的良好策略,教师应努力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以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篇7

一.预习目标的预设

就像备课一样, 教学目标要预设, 预习目标同样也需要预设。对于不同的文章, 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 教材特点等设定不同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可操作性。预习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包括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在设计预习题时, 既要反映明确的要求, 也要提示操作的程序和要领。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事?”这一习题仅交代了要求, 即了解课文大意。作为操作程序和要领的提示是不够的, 应改为“轻声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的“读”和“思”就是明确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有了这些操作性指令, 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去机械性思考问题, 预习也才能到位。

预习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而每个学生由于学习基础, 能力水平都有差异, 完成预习任务的效果会有不同。因此, 在设定预习目标时, 要考虑到预习题目的难易程度, 既要给学困生一定的自信, 还要给优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我曾经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按照不同文体给学生布置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如在学习记叙类文章时, 布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项预习作业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读过课文,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写人的记叙类文章还可布置学生归纳人物品质, 这样可让学生对从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预习方法的多样化

一般而言, 在新课文学习之前, 需要学生预先感知的内容大致有:1.本课的生字词, 应要求学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握。2.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或事件、文章的线索等。3.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有关的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等等。传统的预习方式一般是做笔记, 其实预习的方式亦可创新。我将预习方法分为以下几类:圈点批注法、归纳概括法、积累赏析法、心得体会法、收集整理法、比较阅读法。下面结合我的做法, 具体谈一谈。

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文章时, 我只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 就是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读后感。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 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作者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打动了学生, 很多学生写出了感情真挚的读后感。有位学生写道:“我不是盲聋哑人, 但我似乎进入了她的精神世界, 我懂了什么是热爱, 什么是珍惜。”

在进行一次综合性活动时, 以往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做一些摘录, 而我在一次《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活动学习之前, 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本小杂志, 要有目录索引, 各种不同栏目, 图文并茂。这项作业既是一项预习收集资料的过程, 又是一次整理信息的过程, 还是一次巩固知识的机会。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们办了一本本不亚于刊物的小杂志, 里面有自己调配的色彩, 自己设计的字体, 自己剪贴的图片。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 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学习同类文章时,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歌时, 我设计了几个预习题目: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季节, 哪些景物?2、这两首诗中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于这两首诗一首是春景, 一首是秋景, 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肯定各不相同, 学生在两首诗的比较预习中, 不仅了解了内容, 更体会到了不同景物可以烘托人物不同情感。为今后的诗歌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不同文体, 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预习方法,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三.预习结果的评价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初探 篇8

1. 当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理念陈旧 , 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仍在不断发展摸索的过程中, 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仍对初中数学教师产生影响, 使得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 忽视了预习作业的重要性, 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对教材知识的了解, 难以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1.2 作业形式单一 , 作业内容肤浅

课前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直存在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但是通过对目前我国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布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的初中学校数学预习作业的质量都存在不足, 表现出了明显的问题. 首先,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在形式上表现出单一性. 由于课前预习一直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影响较小, 因此教师在对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粗略的让学生课后自己对教材知识进行阅读, 或是布置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这种单一、粗犷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 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 无法实现课堂预习的目的. 其次, 课堂作业内容过于肤浅. 因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十分的重视, 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授课的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仅将课堂预习当作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方式, 因此使得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体现出一种肤浅性, 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探索空间.

1.3 忽视个性发展 , 统一作业布置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由于对新课标理解存在偏差, 因此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采取了统一的作业布置方式. 这就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难以充分地对思维进行发散, 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 课前预习作业又存在一定的难度, 使得学习稍差的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 因此造成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作用发挥上的限制.

2.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中的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2.1 提升教师素质 , 丰富作业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关系着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有关初中院校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重视,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进行保障. 首先, 初中院校应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进行宣传, 让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产生正向深入的认识. 其次, 学校应积极地组织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学习, 通过强化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理论知识等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让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关注课前预习作业的作用. 除此之外, 初中数学教师还应对初中课前预习作业的内容进行丰富, 例如,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或是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并在课上为同学进行讲解, 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等. 力求让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预习的过程中, 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并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2 强化预习作业 , 增加可操作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课前预习作业在可操作性上一直存在缺失, 使得学生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对预习作业进行完成. 因此在今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关数学教师首先应强化预习作业的作用. 在进行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作业进行有效的设计, 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预习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 因此, 在作业的类型上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探索性的, 便于学生独立思考的. 其次, 要增加作业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学生完成初中课前预习作业的前提, 如果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盲目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 就会使得课前预习作业无法完成.

2.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 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学生的兴趣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 造成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在学习成绩上也有所差异.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把握, 合理地对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进行设计, 保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首先,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化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志之一, 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应本着培育英才的目的, 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 让学生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长. 其次, 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在个人素质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因此为了保障学生可以顺利地对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完成,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鉴现代先进的分层教学法,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 采取分层布置的方式. 所谓的分层布置, 就是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针对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作业. 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综上所述, 长久以来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一直被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因此影响了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作用的发挥. 鉴于此,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 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加强对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 促进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益琴.郁云翔.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3 (6) :45-46.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9

一、初中英语课前预习的意义

(1)预习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 英语能力,实质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所谓预习,就是通过某种手段, 让学生借助外在条件,独立地、自主地学习听、说、读、写的规则与知识,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诚然,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地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练”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磨炼出来的。预习,实质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练”的机会、 一次实践的机会,只不过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觉地、自主地完成。

(2)预习是教师了解学情的窗口。 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由教师说了算, 而应是由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的。学生懂得的、掌握的, 课堂上就可以不教或 者少教;学生难掌握的、不理解的、有疑问的, 就应该作为教学重点,集中力量,加以击破。这个重点, 教师如何捕捉和确定?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学生预习结结果果的的检检查查来 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中寻找和确定课堂应该多教的这个重点。所以,学生预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个体行为, 而是系统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前置,它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现状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教师细致了解到学生的学情,据此确定教学侧重点,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理, 最终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借助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独立自主地吸纳新知识,这既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也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看, 课前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自主的而非他主的学习。学生预习新知识, 总会遇到困难,总会心生疑惑,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有主动排难解惑的意识和动脑动手的能力,该独立钻研的,就去独立钻研;该质疑的,就质疑;该查阅资料的,就去查阅资料。钻研、质疑和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养成和强化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预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进行学习的习惯,形成通过阅读、查阅资料、 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在预习中, 知识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学生学会“学”的载体,在学得知识的同时, 更学得“学”;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 更习得“学”的方法,提升“学”的能力。而预习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良好平台。

二、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的懈 怠。 调查显示, 50% 以上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英语不需要预习,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该学的知识,老师都会讲到,都能学到,甚至有学生认为对英语学科而言,预习纯属多此一举。因而,很多学生在英语预习中往往马虎应付,敷衍了事,他们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预习。

(2) 方法的缺 少。 调查显示, 60% 以上的学生在英语预习中,仅仅停留在读读要学的单词,看看要学的短文,至于本课的重点是什么、预习中有什么疑问等,学生基本不去关注。预习中,没有新旧知识的对比,没有知识要点的自我整理,没有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这样的预习没有多少“学”的成分。

(3)习惯的缺失。调查显示,近80% 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之所以要完成预习任务,大多数是迫于老师布置作业的压力;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长的督促而完成的。仅有近20% 的学生感觉自己有了预习的习惯。

(4)能力的欠缺。由于长期依赖教师的讲授接受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缺少预习的能力。对于独立阅读教材接受知识,他们感觉很不习惯,过程很艰难,即便完成了预习,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真正掌握本课的新知识,心中无数,缺少预习的自信。预习自信的缺少,说到底,还是预习能力的缺失, 有了预习的能力又怎会有这样的不自信?

三、落实有效预习的策略

(1)精心设计预习案。所谓预习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知识、内容特点而编制的提供给学生自学课堂知识和内容的学案,它起着引导、 扶持学生预习的作用。预习案的设计一般包含五个内容: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预习任务、预习方法和用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练习题。预习案要有重点地展示出要学习的单词、短语、交际用语、语法和句型,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练习题,对跟读或阅读段落作出明晰的要求,并设计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中可能会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案上写下自己的疑问或质疑,以便课上师生讨论解决。 一般而言,一份预习案必须充分利用听、 说、读、写四种手段,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预习中去。听录音,核对发音; 听朗读,整体熟悉语音语调,模仿轻重升降,了解课文内容。在听的基础上, 读单词,读语句,读语段,读课文,一方面纠正语音语调,另一方面内化吸收语法规则,形成语感。在读的基础上, 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写下预习所得,既可以边读边写,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进行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和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重难点的。总之,预习案要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语感,习得语言规则。

(2)及时批改预习案。学生完成的预学案显然直接诠释着学生预习的过程与质量。教师批改预习案,无疑能最直接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预习现状。从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能力的角度看,教师批改预习案,不是简单地看学生完成预习案上练习题的对与错,而是要深入地观察和审视学生预习过程,既要看预习的结果,更要看预习的过程。具体说, 就是要看学生在预习中有没有认真阅读教材,有没有及时地查阅资料,有没有认真整理对比新旧知识,有没有听说读写起来……当然,重要的是批改预习案要制度化、机制化,即这样的批改要长期化,发现问题,尤其是涉及学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尤其要强化个别指导,实行跟踪观察,批改机制化,让教师动态地观察到学生的预习质态,为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管理学生的预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3)传授学生预习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前提。通过几年的摸索,笔者总结出这样的几种预习方法:1派生法。通过查字典或词汇表给生词注上音标,正确读出单词,然后找出与新单词相关的派生词、合成词、同义词、反义词和与之搭配的词组,在比较中识记和理解。2对比法。用对比的方法识记和理解新旧单词,比较新旧单词异同点并归纳整理,温故而知新。 3举一反三法。遇到重要的单词或词组,要了解它们在此处的意义、用法, 自己该如何运用它们,用在什么地方才正确无误。这样举一反三,逐渐培养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4实践法。预习中遇到语法问题时,要在具体的课文或语段中关注语法规则的使用,关注每一句话使用的时态和其他的语法规则,理清其具体的含义、结构和运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自己用多种形式造句,内化语法规则。5批注法。读课文做到多读熟读,读深读透,边读边思,边画边批,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疑问,养成读书批注的习惯。

浅谈初中英语预习方法的改进策略 篇10

1. 重形式, 轻内容。每次自由早读时, 学生们总是从书本的第一页第一课或第一个单词开始, 漫无目的地东读一下, 西看一下, 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 在集体朗读时节奏过慢, 拖音明显, 平而无味; 齐读时有的学生装模作样, 有的学生在齐读时只是做做样子, 动动嘴, 存在假读等现象。

2. 重笼统, 轻明确。对于所布置的比较笼统, 不够明确的预习作业, 学生认为, 做不做一个效果, 老师不可能去检测, 久而久之, 学生就把预习生词这项作业, 当作一句空话。如果预习作业繁冗拖沓不便检测, 学生就会反感。

3. 重书面, 轻实践。过去, 教师布置作业存在这一个误区, 认为只有写下来的作业, 才算作业了。这样就忽视了预习作业, 轻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 预习中有预习生词, 绝大多数老师会选择叫学生抄写单词, 一抄就是十来遍, 抄了一大堆, 但不知道怎么读, 就更谈不上应用了。

二、初中英语预习方法的改进策略

( 一) 明确预习要求注重内容兼顾形式

1. 明确早读目标, 加强预习方法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早读的内容, 以便读时“有的放矢”, 所以笔者的做法是提前一天告诉学生早读课的目标, 也就是早读的内容, 这是提高实效的前提。对于初中生而言, 早读内容主要源于教材。主要有让学生朗读书本上重要的单词、短语、课文和语法例句等内容, 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每单元的专题作文是必背的, 或者是背诵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也可以提高部分学优生的学习成就感。另外, 笔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名言警句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抄写在硬皮本上并要求每天早读时熟读, 每天背诵一句。英语背诵量多的同学, 英语成绩肯定比那些不肯背诵的人要好的多, 而且, 词汇背得多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要比不喜欢背诵的同学强得多。因此, 我利用早读课, 抓住这一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多读, 多背诵, 以此积累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口语语感, 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初一新生, 在开学3 周内要整体认知48 个音素。每天教授3 ~ 4 个, 要求会读会写。从学生接触新单词开始, 就应该掌握准确的发音, 强化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语音知识的学习和消化, 需要一个很长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讲解、强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而这些语音知识的强化、落实, 笔者都是充分利用早读课来完成。

如教师在今天课上教了/i:/, /I/, /e/, // 4 个单元音后, 第二天的早读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音标拼读下列单词。

/i:/bee/bi:/feet/fi:t/keep/ki:p/key/ki:/team/ti:m/

/i/it/it/big/big/city/siti/give/giv/sick/sik/

/e/get/get/best/best/text/tekst/help/help/

//fat/ft/have/hv/cat/kt/back/bk/hat/ht/

2. 丰富早读形式, 培养朗读习惯。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信心, 读出乐趣, 读出速度, 读出气势, 这就要交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如:

( 1) 读。齐读可以调节“读”的气氛, 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 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 鼓励了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发现问题, 笔者就讲解并领读。对于部分学困生, 帮助、指导他们读、背, 对他们多加鼓励, 树立他们的阅读信心。

( 2) 范读。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进步、发展的。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却从模仿开始。故而, 每天的早读课, 我都会亲自带领学生朗读, 带读重点词汇、短语、句型, 让学生反复模仿。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训练语音语调的基本功, 也可以兼顾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

( 3) 自由读。让学生在有任务的前提下自由读, 同学之间成立学习小组, 可以互读互背, 形成一种“你帮我, 我帮你”, 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 4) 用开火车朗读等形式, 及时反馈学生的朗读质量, 也增添了早读的趣味。

通过多样化的早读形式, 激发学生早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

( 二) 依据学生已有水平布置分层次预习作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智力水平, 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 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差异。正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和个性、心理素养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之间已有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基础不完全相同。所以, 我布置作业时就考虑到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于缓进步生, 笔者要求读和抄写新单词及习惯用语; 对于发展生, 笔者要求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的知识点; 对于自主生, 笔者要求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的知识点, 利用新单词及词组造句。

比如, 在预习“Go for it”八年级下册“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时, 预习作业设定中, 笔者总结预习作业有四个要求: 一是根据中文意思写出英语单词, 二是让学生总结过去时的表达方式, 三是让学生在预习中给出基本句式的例句, 四是让学生在预习中写下不理解的疑难之处。预习题中,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解决任务一, 多数学生能解决任务二, 而任务三的难度可能大一些,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能掌握不同表达方式中动词be的变化。任务四在每次预习中都会出现, 让学生写下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 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二次备课, 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既注重了个性又关注了统一。

( 三) 根据教材需要, 明确预习作业目标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 心里非常希望获得老师给他们赞赏性的评价。但是, 如果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内容很笼统, 不够明确。就会造成学生认为, 做不做一个效果, 因为老师不可能去检测。

例如, 在“Go for it”九年级UNIT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以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生词, 可是老师上课根本不去检测, 久而久之, 学生就把预习生词这项作业, 当作一句空话。为了提高预习效果, 笔者进一步明确第几课时的生词, 第二天在课堂上抽读生词, 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 课堂上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做示范讲解。布置的预习作业, 肯定性评价在课堂上体现, 这样学生会更加重视预习, 预习作业才会取到预期作用。为此, 笔者尽量避免作预习业繁冗拖沓, 让学生预习目标清晰明确, 有的放矢。因此, 我注意到, 预习作业题在设计时有利于检测的题型收效更佳。

( 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变“书面”为“实践”

英语预习作业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 增强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 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 从而大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比如, 笔者将学生平时摘抄记录下来的谚语或名人名言在教室里、走廊上或其它合适场所进行展示,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写信、日记以及请假条等形式布置学生的笔头作业, 这样不仅积累了学生英文写作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用英文写作, 为了相互促进, 笔者让学生先互相批改, 然后再进行点评。这种生教生的策略,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做一些模仿课文录音的作业, 叫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录制,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保存起来, 然后统一放在电脑里, 在每周的特定时间播放, 让学生评比, 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纠音。这种预习作业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音、语调,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运用四种英语预习策略取得的成效

1. 学生预习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自从运用了四种预习策略,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不再无事可做, 或过分地依赖老师, 能够根据预习策略独立完成预习作业, 知道哪些问题应该课前自己掌握, 哪些问题要在课上解决, 哪些问题需要课后消化, 可以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采用四种预习策略要求学生预习, 笔者觉得在课堂上针对性更强了。知道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 只需带过, 哪些内容还存在难度, 需要精讲精练。真正做到了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束语

预习是实施有效教学、实行先学后教的重要手段,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铺垫。因此, 教师要充分重视预习, 根据课时的需要适当设计如上所述的不同类型的预习作业, 并及时检查及时总结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让预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李英.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初中数学教学预习的策略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预习;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学习中的“预”,其实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内容之前先展开预习工作,就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预习中体会到数学内容的精彩。但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及时留下预习作业,学生能够达到理想预习效果的也很少。大多数的学生采取囫囵吞枣的方式预习,有些学生甚至不会预习。由于学生无法做好预习工作,就会导致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想要发挥预习的基本作用,就要重视预习的策略。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必要性

1.了解讲解的基本内容

数学是一门具有非常轻的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是将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掌握不好的部分,然后展开复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认真听讲,帮助学生会给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中的弱项进行补救。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编制自己的知识网。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结合需要掌握的时候,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完成预习、复习、理解知识点、课后习题巩固等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先想办法自行解决,然后再向其他人寻求帮助。通过学生长期的自主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得提升。

3.发现知识的重难点

在初中数学中,每一各章节的内容都存在重点与难点。如果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了解一下重点和难点,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找到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听课的压力也会减小,知识的难度也会由于学生之前的预习而降低。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重点听、大体听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基本策略

1.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有许多的学生错误的以为,老师上课肯定会讲这些知识,提前预习也只会懂得一些皮毛,对上课没有什么帮助,还浪费时间。他们都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能够完成作业,应付课堂提问而预习,他们囫囵吞枣的看一遍课本,见难就退。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明白预习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醒学生预习。由于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平时加以提醒,巩固学生的习惯。再次,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状态进行检查。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对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检查等方式督促学生预习,在不断的督促过程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会慢慢的形成。为了能够提高检查的效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例如,口头检查、收预习作业、网上平台交流等等。

2.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经过调查,其实初中生一开始都会在老师的号召下进行预习,但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使他们觉得预习的作用不是很大,进而慢慢的放弃了预习的习惯。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状况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方法。第一,为学生设立一些预习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结合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第三,引導学生动手探究。如果遇到能够动手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依稀的时候亲自动手做一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第五,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由于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如果不能够掌握好之前的知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知识。老师在学生预习前可以先引入基础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两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知识等等

3.预习后总结反思

虽然预习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是每位学生在预习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预习之后要注意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高效的预习方法总结与反思。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之后,也要结合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预习方法。通过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找出自身在预习过程中不足。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效率会得以提高。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预习策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老师还可以让预习的好的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预习经验与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预习活动开展的效果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率,如果老师不注重引导,可能会拉大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因此,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利.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问题与教学策略分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

[2]毕宝清.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俪人:教师》,2014.

[3]吴琼.有效预习,变革教学——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策略.《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

[4]白战虎.论初中数学教学在电教媒体引导下的预习策略.《中小学电教:下》,2012.

备注:总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

语文预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篇12

语文课预习方案:

以上预习方案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年级段和不同的课文做适当地增删。精心设计的预习方案做到了目标明确, 方法具体, 可操作性强, 便于检查落实。方案制定后, 为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带领预习

刚开始时, 学生不熟悉预习过程, 教师要手把手地带领学生预习。可以把《语文预习方案》发给每个学生, 利用课堂跟着教师一步步预习, 共同填写预习方案。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做出积极的评价, 表现优秀的当堂进行奖励,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预习的过程, 还可以把以下预习顺口溜教给学生。

语文预习顺口溜:

“先将课文读两遍, 遇到生字查字典, 读准字音很关键, 分清字形组词练, 联系课文词义现;

再将课文读两遍, 重点词语连成段, 概括课文要简练, 别忘好句和佳段, 谈谈理解并不难;

最后再来读一遍, 心中有底中心现, 试着提问找疑难, 课后练习看一看, 仔细解答长才干。”

这样领着学生预习一段时间后, 教师就可以适当放手, 让学生组成预习小组, 开展小组预习。

二、小组预习

这一阶段要以学生小组内预习为主, 教师旁边指导为辅。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把学生分成多个能力互补的预习小组, 利用课堂进行预习, 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 讨论解决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则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个别辅导和问题收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竞争、监督, 达到以优补差,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自主预习

小组预习一段时间后, 大多数学生有能力自主预习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可以把“预习方案”作为家庭作业发给学生, 在家长帮助、督促下完成。就这样, 循序渐进, 严格要求, 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也养成了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不断总结、反思, 结合校情、生情及时调整预习方案, 使预习方案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摘要: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预习没有得到重视, 课前的预习流于形式, 预习的实效性不大。用“预习方案”引领学生预习就是一个让预习更深入, 更有效的好办法。“预习方案”不仅使预习目标明确, 方法具体, 可操作性强, 更便于预习效果的检查落实。利用预习方案, 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上一篇:时尚插画下一篇:提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