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2024-05-29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共12篇)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1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 有其独特的文字技巧和文化底蕴, 所以好的阅读不仅可以掌握知识, 更能拓宽视野。但是, 目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的教师更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我们应该看到, 这样点状的知识结构, 学生无法自行将其组织成框架或系统来学习, 因而学生阅读整句、整篇文章的能力依旧得不到提高。

一、阅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 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 读和听属于输入过程, 写和说则是输出过程。只有在大量读和听的基础之上, 使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写和说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否则便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而在读和听二者之间, 读尤其重要。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使英语学习如虎添翼, 事半功倍。

二、常见的课堂阅读方法

(一) 朗读和默读

朗读即将所看到的内容出声地读出来。朗读可以同时用到三个人体器官, 即口、眼、耳, 这三种器官的结合对于记忆课文非常有效。在传统的课堂上, 我们也经常要求学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但当我们安静下来让同学们回答深一层的问题时, 大部分同学还需要重新阅读课文, 这就充分说明朗读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相反的, 默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 但同样也存在着无法练习口语表达和记忆课文的弊端。

(二) 从上至下通读

这是一种被80%的学生采用的阅读方法, 只要看到文章, 什么也不想直接从头读到尾。这只限于一些比较短的故事性文章, 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忆, 但只要稍微长一点的说明文或议论文, 当学生开始做题时, 基本已经忘了前面讲了什么, 这在考试当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我们并不提倡这样一种机械式的阅读方式, 因为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记忆的东西是有限的, 超过了限定额度不仅记不住, 也将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

(三) 教师讲授过多的词汇和语法内容

大部分教师认为, 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则侧重于讲解其中的词汇和语法。在上阅读课时, 教师对于文章中词汇的用法讲解得很详细, 并且还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了学习过的文章, 但是当学生遇到没有讲解过的文章时就不知道如何阅读了。这些常见的课堂阅读策略训练方法, 都无法达到新课标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 教师在阅读课中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 而不是代替他们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阅读课堂上, 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靠每一节课阅读的积累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如果教师平时不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很难提高。

三、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训练

(一) 成组阅读

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进行阅读时, 并不是逐词阅读, 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眼睛并不是匀速运动, 而是以间歇的方式运动, 目光每次投视下去就要同时读到好几个词, 而在两次运动的停顿时间内获得符号信息。在英语中我们强调意群和词组, 从句等小部分一起读的方法, 这样更有利于快速准确的理解文章大意。假设有这样一个句子:I will play football with Tom this afternoon.如果我们逐词阅读, 假设落在每个单词上的时间是0.5秒, 那么这样一个句子将要花费我们4秒的时间。但如果我们采用成组的方法阅读i/will play football/with Tom/this afternoon/, 那么这个句子将用时2秒。不仅节约了时间, 而且我们也能准确理解意思。通过多次的训练, 一定有助于学生阅读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二) 先看题, 后阅读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考试阅读理解时节约时间。通常情况下, 阅读理解的问题都是按照其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出题的。在考场上,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逐一识记, 顺序阅读, 这样更有针对性、更省时。这个时候选择的阅读方式一定是默读, 默读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此外, 为了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读并检查全文也是必需的。

(三) 教师尽量发挥引导作用

在传统课堂上, 阅读课通常可以称之为是语法课或者词汇课。但是, 我们更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把更多的提高和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遇到不懂的词, 先不要着急讲解, 让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或者拿出字典查一查, 通过自己动手, 学生们印象会更深刻。21世纪的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者, 更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一个倾听者。

总之, 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远远不止这些, 本文针对如何教阅读, 如何做阅读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点建议。阅读这件小事贵在坚持, 读的越多, 读的越好, 对于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还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3 (4) .

[2]范谊.英语学习方法指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164-165.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2

【编前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承载着我们最纯真,最快乐的记忆。有了这个百草园,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枯燥,我们也不会丢掉曾经的理想。虽然终有一天,我们必须离开那里,来到高墙外面的世界,但这心中的乐园永远是我们心灵休憩的港湾。

【心动一瞬】

你叫小木耳·最初的旅行(节选)

雷米(谢烨)

说明:谢烨(雷米),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妻子,女作家。八十年代与顾城一齐移居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岛上,文中的“你”是他们的孩子桑木耳。出生后因种种原因被送至当地的土著家抚养,与父母分居。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孩子刚刚结束了一次长时间的旅行,暂时与母亲相聚,当时还不满5岁。

你刚刚生下来时,什么也不会,之后你学会笑,又学会了走路。你开口说话很晚,但是在会说话前,已经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了,不论是我们跟你说汉语,还是朋友对你讲英文。

你憋着嘴努力地使用你的象声。比如出门,你就指着外面说:“勃隆勃隆Car。”若是问你:“吃吗?”差不多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你是否喜欢,你都会表示高兴地奔跑过来,告诉我说:“啊吃,啊吃”。如果那东西不好吃,你就吃得很慢,最后停下来东看西看,如果好吃,你喜欢,当然不消说,一会儿就没有了。

要是有人对你说:给我一点吧,你会非常乐意地分出一份去,你大方而友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让给别人吃,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让给别人玩。有的时候像这样,你还真的不太小气,那回英子对你说:给我吃点葡萄干吧?你刚才手上拿着的葡萄干儿,已经吃得只剩下最后一粒了。你看了看,又看了看自己手里那粒最后的葡萄干儿,点点头,一点儿不勉强地说:“OKAY。”之后自己咬下一半,把另一半塞进英子嘴里。

哭的时候,你用各种姿势寻找哭的感觉,有的时候你只是想哭,但是你哭不出来。当你知道自己作错事了,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就试着去哭,可惜你笑惯了,不容易哭出来,我看你用各种样子咧开嘴,声音却总不配合,到后来你只能试着用手捂住脸,藏起来哭,也许,你以为这样一定能做出大声的哭来,可惜还是不行,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一种真正的愿望和伤心。

你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只船,那只被叫做快猫的渡轮,回忆起十月的事情。

你刚刚两岁半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妈妈离开家,随着与你同龄的小伙伴娜达琳和丝苔拉妈妈去了海上,乘着一艘由北欧开到这里来的大轮船。

我很难知道,是什么触动了你那柔弱的小生命:是太平洋淡蓝色的波涛,是海岸上的篝火野餐,是寂寞船员对这个意外的东方面孔的深情宠爱,还是这个世界真的悄悄告诉了你什么?我不能知道,总之那次回来,你对我说了很多。

最初是你看见我“思想的”承认:这是妈妈,之后你紧紧抱住唐纳尔叔叔的长腿说:“NO,Idon’twanttogobacktohome。”(我不要回家)为此,丝苔拉妈妈轻轻地用英语说了好久,你才慢慢地放开小手,放开你无限神迷的记忆,你告诉我,那是一艘大轮船“BigShip”,你说,“Youcanseewater,lotof,sea.”(大海,那么多的水,你能看见)你和娜达琳在海角野餐,不记得那岛的名字,然而你恐怕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地方(将来,所有的人都会忘记,你看见了什么,而你还会想起来,并把它想象得更加美好,你会去寻找它,没人能给你指点)。

那个晚上我看了整整三叠照片,都是在那只大货轮上照的。你神态活泼,换着不同的海员式小背心、汗衫和各种颜色的小短裤,在船舱、船舷上、甲板上,在你的漂洋海上的新朋友中间。他们喜欢你,谁都看得出来,你红红的脸被海风吹着,高高地坐在船长的肩上。

你指着照片,说YES的时候,我正想着那只船,在那儿,你已经彻底的由一个婴儿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小男孩,你把小小的手指并拢,上下翻飞,告诉我:“Airpiane,backhome。”(回来的时候坐飞机)还用手尽力地比出一个盘子,在船上吃了大冰淇淋。你说话的时候,我看见一只彩色的汽球,在你的眼睛里轻轻飘舞。

(摘自作家出版社《英儿》)

心动感言:

孩子的天真与纯洁是神圣,唯有我们的母亲将这些深深藏在心中。当我们生命开始时,是母亲记下了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和欢笑。当我们最终要长大,离开这个家时,仍是母亲的目光伴随着我们的身影渐行渐远。快乐的童年宛如童年般纯真与美好,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背后始终有母亲的影子。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快乐时,不要忘记家中的妈妈。

【精彩撷英】

风筝——孩提记事

贾平凹

初春,天还森冷森冷的,大人们都干着他们的事了;我们这些孩子,积了一个冬天烦闷,就寻思着我们的快乐,去做风筝了。

在芦塘里找到了几根细苇,偷偷地再撕了作业本儿,我们便做起来了。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进去;然而,做起来了,却是个什么样儿都不是的样子了。但我们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都写在了上边。

终于拣下个晴日子,我们便把它放起来:一个人先用手托着,一个人就牵了线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儿便一紧一松,眼见得凌空起去,渐渐树梢高了;牵线人立即跑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满村的人差不多都看见了,说:

“哈,放得这么高!叫什么名呀?”

“‘幸福鸟’!”

“幸福鸟?啊,多幸福的鸟!”

“那是我们的呢!”

我们大声地宣告,跑得更欢了,似乎是一群麝,为自己的香气而发狂了呢!(摘自漓江出版社《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一卷》)

【博览空间】

国外儿童趣事(万晴)

儿童当总统顾问

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日卡尔德隆的12岁儿童,几年前被委内瑞拉总统任命为负责环境事务的小顾问。弗雷德里克每周有一次机会与总统见面,以便转告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儿童当市长

1988年2月10日,法国一位年仅13岁的名叫埃米莉的女孩被阿尔比市的43名议员选为市长。这位市长是5年级的学生,她曾就休假消遣、城市整治、通讯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纲领。

儿童当议员

泰迪·安德鲁刚过8岁生日,便已被委任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市政府议员。别看他小小年纪,处理事务却头头是道,具有特别发达的政治头脑。他不但有个人政纲,还有一套协助无家可归和贫困儿童的计划以及致力为儿童争取福利的计划。该市市长称他懂得针对时弊提出建议,更有卓越的语言能力。

儿童当大学教师

12岁的意大利儿童路易德日·索拉纳成为世界上最年幼的大学教师。他10岁中学毕业,两年后获得剑桥大学毕业证书,使他有资格在一所大学里教授英语。

儿童当驯虎师

日本香川县有个名叫松村一吏的7岁男童,他驯虎的时间虽然只有两个月,但技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连高难度的老虎跳火圈节目也挥洒自如,观众无不惊叹。

儿童作家

美国有一位儿童,名叫多芬西·斯特雷特。这位女孩4岁就写出了一本《世界是怎样开始的》的著作,令许多人不可思议。4岁的儿童能写出这样的书吗?但此书确实是她写的。(摘自《小星星(高年级版)》2006年第6期)

小编微博:孩子的潜力是巨大,我们可以从这些神奇的儿童身上发现隐藏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力量。也许我们并不真正当上顾问、市长或议员,但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去发现可以让我们驰骋的舞台。

★争鸣——如何认识孩子们的纯真

小赵:丰子恺先生说,孩子们是成年人的导师,成年人应当向孩子们学习纯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这样才可以挽救他们被世俗名利所羁绊的内心。

小刘:丰子恺先生的话有些偏激了,或者我们的理解有些过于狭隘了。丰先生的主要意见是要成年人不要执着于名利,而应让心灵保持纯真,并非让大人都去学当一个小孩子。

小陆:我并不同意丰先生的话,如果每个成年人都去学孩子,那这个社会成了什么?成年人所肩负的责任又如何实现?

语文阅读训练策略谈 篇3

阅读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掌握了阅读规律,就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增进阅读效率。由于阅读者有不同的阅读目的、方式、习惯和定势,阅读的对象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因此阅读行为的过程不可能千篇一律,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去认识其中共性的带规律的东西。归纳起来,一般阅读行为的完整过程大体包括选择、准备、理解、整理、运用五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行为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提出的“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训练程序,是已经被证明的行之一些有效的规律和方法。它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既要把握整体,又要深入局部,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宏观微观,和谐统一。对此,在论述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由总而分,由分而总”的教学顺序就是体现这一规律的。

怎样把握文章的整体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整体,要靠个人用心诵读,揣摩体会,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把握整体,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因文而异,有的可以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入手等等。从文章固有的内容和特点出发研究全篇文章,是把握文章整體的基本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把握文章整体的具体方法。

1. 从文章体裁入手,把握整体。体裁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阅读文章,可以从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和规律着眼,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比如记叙性文体,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部分组成,被称作记叙文的“六要素”。抓住这“六要素”进行阅读也就抓住了记叙文的“要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再如议论性文体,一般都具有一种“三段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这三者被叶圣陶先生称为议论文的“精魂”。这三者有层次的展开,从而形成议论文的“基本模式”。阅读时把握了这一“基本模式”,就会很快从引论部分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到为阐述中心论点所持有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最后将从结论部分找到全文的精髓和要点,最终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对说明文则要抓住文章所说明的特征来把握整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事物的内容和方式均有差别,就是同一体裁的文章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的不同,每篇文章又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阅读文章还要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独有特点来把握其整体。

2.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整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指出文章的内容范围,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概言之,标题与文章内容总是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凡是以文章的主体内容命题的文章,都可以从审题、解题入手,对标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扩展。通读文章,注意对标题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全篇文章基本内容与特点的把握。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孤立地分析标题,望文生义,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分析标题要和通读文章内容结合起来,纵贯全文,掌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整体有全面的把握。

3. 从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把握整体。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往往跟作者的身世经历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又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只有弄清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文的意图,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借助于有关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资料,也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

语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策略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大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对于以打基础的小学生来说, 应该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能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 来夯实自己的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我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 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象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 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加强诵读指导

古今诗文的名句名篇, 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记忆的重点, 这些语言材料, 学生掌握以后对提高语文水平, 增强语言修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熟读、背诵, 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一有时间就读、一有时间就背、一有时间就记的良好习惯。诵读的方法也应当多种多样、形式新颖, 以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诵读。也可以利用上课前三五分钟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成语、一个警句、一段名言等来促使学生多读多背, 加强记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再去提笔作文, 就会文思泉涌, 许多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切, 十分合宜的字、词、句和结构形式, 便都会呼之欲出, 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正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篇5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内容提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种体现就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方面的技能性,在拥有阅读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阅读智能性,让学生形成一个严密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训练阅读技能阅读智能

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力是只能在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只有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课内外语文学习活动的相互配合,进行听、说、读、写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全面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把语文本领学到手。

一、语文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语文教学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就学科的性质而论,目前尚有多种说法,但有一条,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以及它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对象是大家公认的。叶圣陶先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揭示了两层意义: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表达能力是语文的核心任务;二是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必须依靠训练。

其次,从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今

天谈语文教学,就要从今天的实际来讲,从马上就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来讲„„从二十一世纪对学生语文能力有什么要求来考虑,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这就进一步揭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揭示了语言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

二、语文阅读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阅读能力的训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而这一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和阅读智能的训练来落实的。

(一)、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对阅读技能掌握到何种程度,因为阅读能力以一定的阅读技能为基础,而阅读技能的发挥又以对阅读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

阅读技能训练所涉及到的阅读方式很多,而用以打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朗读训练

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朗读的好处是: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味;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加深理解;可以锻炼口才,通过朗读丰富口语表现力,还可以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法有:老师的范读、逻辑引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等等。对读物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

2、默读训练

这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方式。默读比朗读节省时间,加快了速度。默读对于迅速准确无误地把握阅读材料的意义更为有利。因此,必须重视提高默读理解的效率。一般认为,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率可在70%——80%之间,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达到这个能力。

默读训练中,应教会学生如何调动想象、联想、思维和记忆的作用,以提高理解读物内容的深度的速度。

常用的默读训练方法有:

(1)、限量法,即在一定时间内限定读完一定数量的读物,读

后马上测查理解和记忆的质量。

(2)、竞赛法,即在同一时间、地点,让学生默读同一材料,然后通过抢答等比赛的形式,答出问题的结果。

3、精读训练

精读训练可以在认读、辨体、复述的基础上对读物进行理解、质疑、评析、鉴赏。这是对阅读材料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常用的精读训练方法有:

(1)、六步读书法: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钱梦龙老师设计)

(2)、十步读书法:审课题——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写提要——理层次——记段意——明中心——编提纲——评写法(江苏林华彬老师设计)

4、略读训练

略读是一种与精读相对而言的阅读方式,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略读训练需要大量的实践,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有助于这项技能的提高。

略读训练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注意力的培养,提高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捕捉必要信息的能力,纠正漫不经心的的阅读习惯。

(2)、加强拓宽视觉范围、提高扫视速度的训练。

(3)、着重训练阅读后,用简练的语句迅速归纳材料的总体内容或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二)、阅读智能的训练

阅读是一项特殊的智能活动。所谓智能,指的是反映一个人的大脑功能的敏锐程度,及从事某种活动所具有的才能和本领。培养和发展智能,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头脑更灵活,更聪明,更具有思考力,更富于创造精神。

1、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阅读想象和阅读联想的训练。

(1)、想象训练

训练想象的方法主要有:扩展性描述、组合性编写、传奇性编

剧、推测性填补等。

(2)、联想训练

训练联想的方法主要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训练有助于扩展读者思路,沟通知识,是读者加深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的必由之路。

引导学生发掘作品造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所蕴含的联想、想象、启发相应的多方位的联想、想象。修辞和想象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身就充分发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

2、抽象思维的训练

抽象思维的训练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赏析之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兴趣被激发出来,那么学习语文就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抽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及思维系统化的训练。

3、思维品质的训练

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要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

阅读教学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说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

(1)、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由于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包含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极其丰富多彩的知识经验,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大脑就会形成多种通道,从而开阔眼界,开阔了思维。教师如能抓住阅读材料的提供的条件,训练学生去抓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思维广阔性的品质。

(2)、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可以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让学生多练快速阅读,老师提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回答,或在规定时间内围绕对读物的感知理解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等,均能有效地提高思

维的敏捷性。

(3)、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利用对阅读材料的某一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技能与智能的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的时间与情境;在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逐渐地让学生形成一个严密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鹏伟:《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论文标题:

遨游在语文阅读训练的晴空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论文作者:张 育 明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情感训练 篇6

关键词:蓄情;酿情;泻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10-01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比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悲剧为基调的,讲析这篇文章时如果能按以下“四悲”来讲,那么效果一定不错:一悲是回故乡,“是专为别他而来”,“本没有什么好心情”;二悲是近故乡看到的只是一片冷落凄惨的景象;三悲是在故乡见到的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悲是离故乡时,“我”的美好希望“又是多么的茫远”。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经历了从盼于勒→恨于勒→赞于勒→躲于勒的变化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一感情线索,从而一步一步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把准动情之点。中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比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如《背影》一文第六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父亲是个胖子,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来自然要费事些,……”作者这时看见父亲的背影,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不禁潸然泪下,学生读至此,理解这段文字,便可领会文章的主题所在。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情节特别令人感动,一个把《山海经》读为“三哼经”的人如何去买这本书,是何等困难,况且是用自己微薄的一点收入去买的,理解这个情节,学生便可领会“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意。

4、辨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如《故乡》写中年闰土与“我”阔别二十多年后重逢的神情:从“欢喜”、“凄凉”到后来的“恭敬”。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年闰土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有重逢儿时伙伴的“欢喜”,可又想到自己的状况难免“凄凉”,更由于受封建礼教等级之深深毒害以至于自卑自贱,终于对我“恭敬”。这些都写得十分传神,一定要让学生深入透彻理解、细品情感的差异。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及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知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教学《桃花源记》,教师必须将文章的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苛捐杂税十分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向学生作介绍,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虚构出一个与当时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2、读中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义”就是教材蕴蓄的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朗读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如《变色龙》的朗读,可用语气表情模仿人物语气、神态,同时伴随朗读播放带有笑声的录音,每读到发笑之处,录音机便发出一阵笑声,学生受感染也发出一阵阵大笑,在充满讽刺喜剧效果的氛围中理解“变色龙”的含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

3、比较体情。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露事物的本质。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敏锐而睿智,针对人们太多警觉苦难而岌岌惶惶的状况,转而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请从此注意幸福。”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幸福”的认识,与文章精警的内容比较,从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开启智慧。

4、设境生情。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如鲁迅的《故乡》结尾一句话发人深省,“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指出新生活的实现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这是作者情感由衷的表露,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斗志和勇气,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追求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从多渠道加以引导,如采用多媒体从视觉上加以感染,从听觉上加以熏陶等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感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心意相通,共同入境。对于像《皇帝的新装》一类戏剧性较强的文章,还可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入境生情的良好氛围。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学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泻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易让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方式上,可以采取片段作文、课堂讨论、谈(写)读后感等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练习读写,对荒唐、虚伪、自欺欺人的封建统治者作辛辣的讽刺;教学《孔乙己》,可让学生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让学生的情感品质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当前国家建设或个人的实际,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和毅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是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心灵触摸大千世界。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写作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的策略

力小明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作者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英语写作训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总结的英语写作训练策略对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写作

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重要体现,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是采取单项训练的方法来进行的, 效果不是太好。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把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不错。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有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应用当中的能力, 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是对于学生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提升, 同时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面就其实现的策略加以分析。

一、选择好适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主题

在英语的教学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这样对于加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选择适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材料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得到写作的启发, 发现其规律性, 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将积累的知识加以利用。但是, 不是每个主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在对于学生兴趣不大或者是不熟悉内容的时候, 教师需要应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去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 引发其对于所学知识的联系。阅读教学的时候导入阶段可以设置一些问题, 引发学生的联想。例如:How do you think the little boy of this article?What do you learn form the second part。这是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渴求未知经验和所得经验三个部分进行问题的设计。

例如, 针对一篇文章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Could you tell me some methods to learn English;What problems have you met in learning English;how do you want to solve this problems?这些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结合自身的经历能够进行解答, 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能够很好的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对问题加以重视, 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归纳和提取有用的写作信息

学会归纳是指将阅读中遇到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于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应用起来。归纳提取信息, 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加以提高, 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于学生归纳信息和组织语言等的能力加以锻炼, 学会对于信息的提炼和语言的加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锻炼, 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表达信息和自身需要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提炼和组织, 然后运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细读文章, 将主要的内容进行概括, 框架进行提炼, 这样获得的信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写作。

学生将学习中的challenges;read sons;solutions进行一定的归纳, 这样学生对于整体的文章框架就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归纳的知识点上再进行一定的语言上的组织:I can't understand the teacher because he speaks too fast.But I find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can understand every word.这样的语言组织的练习是写作的一种提升,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掌握了信息也学会了句型的组织, 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以后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三、对阅读材料进行模仿性写作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有了前面的两个步骤的积累后, 学生在对于写作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样可以进行一定的仿写训练了, 对于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和巩固。这是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的关键步骤, 对于在阅读中接收的信息也是一种检测。

例如, 在写作之前先对于书本上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应用the ways;challenges and solutions三个方面作为写作的三大线索。写作的时候就方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解读, 这样文章框架清晰、规律明显, 加上应用语言的组织和句型的应用就可以将文章较为完整的表达出来。对于此类文章的写作有了经验, 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得心应手。还可以应用对于文章的改写、扩写或者是续写等方式进行联系。

四、扩展课外阅读强化英文写作训练

虽然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是较为丰富, 但是对于学生摄取全方位的信息还是不够的, 必须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补充和强化。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熟悉语言表达的多种形式和文章的行为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联系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文章的思想。

课外的阅读中能够对于学习有着更好的丰富作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不同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例如一些句型的搜集:I find it difficult to…/It's not easy for mo to…/It helps a lot./I decide to…这些句型的应用可以使文章能够在书本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发挥, 同时也是对于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灵活应用, 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有更多可以表达的素材, 在行文的时候脉络清晰, 题材新颖, 写作的内容让教师眼前一亮。

初中语文片段作文训练策略探究 篇8

一、引导学生观察, 抓住特点

在片段训练中, 培养学生观察力是重要目标, 这也是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当学生对事物具有敏感性, 才会留心观察, 才能够抓住事物细节, 然后运用语言片段呈现出来。所以, 在初中语文作文片段训练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讲究特点观察策略, 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形、声、色等特点, 并以短小的篇章, 整合多种叙述方式, 突显事物特点。这样, 可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让他们学会走入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然后用笔写出有关见闻, 自小处着眼, 逐步进入构思写作, 如此才会得心应手。

以描述性片段训练为例, 即撷取生活细微细节、选取景物某部分、选择人物特点等, 展开描绘或叙述。首先, 学生需要选取一个具体描写对象, 然后仔细观察对象特点, 得到鲜明而直观的感性表象。当然, 观察对象, 既可以是影像、图画, 也可以是具体人物、事物等。其次, 筛选代表性表象, 有效观察, 重点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 利用有关修饰语、解释语等来强化表象, 使其特点更鲜明、更具体。比如抓住特点, 描写人物。在语文写作中, 人物描写是十分常见的。通过人物描写, 可以呈现人物的外部风貌, 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还能表达文章的思想情感。所以, 在人物描写时, 应抓住其鲜明特点, 力求绘声绘色, 让读者能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这就需要注重观察, 了解人物的不同外部特点, 如身体形态、容貌、神情、风度、服饰等;并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然后用笔记录下来, 运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再现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音容笑貌, 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精神世界, 这样人物形象更深刻、完整而饱满, 所创作的文章也更具艺术感染力。当学生把握观察方法后,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 如观察一个生活片段, 再完成一段动作描写;观察一幅摄影作品, 完成一段肖像描写。

二、指导想象联想, 充实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作文中, 想象联想也是十分必要的。倘若学生富有想象, 敢于联想, 才能打开思维, 突破时空制约, 巧妙构思, 创造出形象生动、活泼丰满、文采精美的作文。反之, 若缺乏想象联想, 所给材料也如一盘散沙, 作文也变得干瘪苍白, 毫无生命, 无法构成完整优秀的文章。因此,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作文片断训练,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使其大胆想象, 合理联想, 创造出一个个新形象与意象。具方法,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或关系链, 而后借助有关一定的语言文字来灵动地创造出新意象, 以片段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海燕》一文, 作者由海燕这一形象联想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勇敢顽强的品质。 (相似联想) ;如提到冬天, 则会想到皑皑白雪;说到夏天, 则会想到蝉声如织等。 (相关联想)

另外, 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丰富多样的想象写作训练。如给定词语或句子, 修饰完善或组合情节, 描写片段。以“她骂他懦夫”为例, 请运用丰富想象, 合理添加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表情等进行片段描绘, 充实表达内容。 (1) 增加语言: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2) 再增添动作: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3) 再加上神态描写: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 脸色铁青, 怒睁杏目, 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 (4) 另外, 还可以增加一些心理描写, 于是形成片段:其实,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 脸色铁青, 但他还是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失态, 不要骂人, 但最终还是忍无可忍, 于是怒睁杏目, 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这样, 通过丰富想象, 可补充内容, 增强表达效果。再如呈现图片、实物等, 发挥丰富想象联想, 讲讲故事, 或者咏物抒怀。如“小草的联想”;“绿”的联想等;或者提供诗句,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想象, 用自己的话语描绘意境片段。如扩写“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或者结合课文空白, 想象续写。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于勒是暗线, 文中对其着墨不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 发挥合理想象, 撰写于勒小传, 弥补这一空白。这样, 通过多样化的片段训练, 可让同学们更乐于写作, 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 在初中语文片段训练中, 除上述策略外, 教师还需注重课文仿写策略,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等展开片段训练, 如仿写文本中的人物外貌描写;仿写含有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式等, 这样既让学生深化知识, 也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如《春》一文中, 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手法与句式, 以“旭日”或“晚霞”为话题进行仿写。

摘要:片段作文是在语文写作训练的重要部分, 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抓住特点;指导想象联想, 充实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片段作文,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方瑞.做好片段作文, 提高作文水平[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2]狄向飞.浅探片段作文的训练[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7 (10) .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9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基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创造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潜在发展区。支架, 本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伍德 (Wood, Bruner&Ross, 1976) 用这个术语来比喻更有经验或更有能力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暂时的有效支持。“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从而提高其认知能力, 达到潜在发展水平 (庞国维, 2003)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阅读策略培训的模式

近年来, 阅读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nderson阐释了阅读策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 属于程序性知识, 其习得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社会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阅读策略的习得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学习者在有人提示的情况下不断练习并反思以及对相似的技能处理方式或行为迁移到另一类似的新任务中。大量的研究认为, 显性的或直接的综合性阅读指导是有效的。这种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意识, 通过提供系统的训练, 达到强化和监测策略使用的目的。O'Malley&Chamot认为策略训练包含两大步骤:第一步是进行单个阅读策略的训练以培养策略意识, 第二步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示范特定的策略在特定的语篇中如何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将阅读策略迁移到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这种观点也得到了Weistein和Cohen的支持, 由此他们提出了基于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中被研究者们引用较多的模式有以下两种:一是O'Malley&Chamot模式, 分为准备阶段 (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呈现阶段 (发展学生的策略知识) 、练习阶段 (训练学生使用策略的技能) 、评价阶段 (发展自我评价策略使用情况的能力) 、拓展阶段 (实现策略运用向新任务的迁移五个阶段) ;二是Oxford et al.模式, 此模式有如下操作步骤:在策略培训前让学习者进行某语言活动;让他们回顾是如何做的, 对任何学生提到的有用的策略和自我发现予以表扬, 并且让他们反思他们选择的策略是否改进了他们的学习过程;提出并示范其他的有用策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语言学习任务中练习新的策略;策略如何迁移到其他的任务中;提供新的学习任务来练习使用策略,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帮助学生明白如何评估策略使用是否成功。

三、阅读策略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策略知识是程序性知识, 必须经过不断练习并反思以及对相似的技能处理方式或行为迁移到另一类似的新任务中, 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策略运用能力。笔者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以O'Malley&Chamot的阅读策略培训模式为原型, 结合了PARLINCSAR的合作阅读策略训练方法, 运用螺旋上升原理, 设计了如下的三阶段阅读策略培训教学模式。

1.单个阅读策略培训阶段

首先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阅读策略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然后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技能的要求, 教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所要教学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策略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继而制订教学计划。在制订了教学计划后, 教师搭建教学支架, 帮学生建立阅读策略意识。所谓支架, 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一切帮助, 如对学习任务的动机和兴趣的激励, 或是为了使任务简单易行而给予的提示, 或为了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而给予的引导, 或为了清楚地表明学生的程度与标准要求的差距的暗示, 或示范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的演示, 等等。阅读策略培养的教学支架包括:教师介绍该阅读策略的概念及使用的情境;用出声思维法介绍教师遇到该情境会有什么感觉以及如何应对;用具体的例子演示该阅读策略如何使用, 包括运用导语、提示线索、激励动机等微策略。

接下来进行控制性练习。为了凸显该策略的运用优越性, 教师精选必须使用该策略解决问题的语篇或文段, 并给出必须使用该策略才能完成的任务, 学生尝试完成该任务, 体会该策略使用的情境与方法, 并且有意识地写下所运用的策略名称,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评估策略使用的效度, 最后填写阅读策略使用评价表, 使策略的使用变成有意识的行为, 从而强化策略意识。

接下来是开放性练习, 学生自己选用需要运用该策略的文本, 例如练习“使用图表、标题进行预测”这一策略时, 所选材料的要求是有插图、有标题;练习“猜测生词”这一策略时, 要选择有一定量生词的文本来阅读。

最后是评价, 学生自主阅读后, 填写阅读策略使用评价表。

当然, 即使是在单个阅读策略的培训阶段, 也应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尽量使用已学阅读策略, 正确选择适用的阅读策略, 使策略积累呈现出滚雪球般的增长。

2.多种阅读策略综合运用训练阶段

阅读过程是读者采用多种阅读策略参与语言解码的过程。当单个阅读策略逐一培训阶段结束后, 就必须进行多种阅读策略综合训练。只有习得多种阅读策略, 真正形成了策略意识, 才能自主提取、自由运用这些策略,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寻找适合练习策略的阅读材料, 在活动进行之前提示所要练习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策略、甚至示范活动的步骤直到组员能各知其责, 避免因不知该怎么做而导致下一步活动的障碍, 激励小组成员各尽其职达到各有所获等, 使各小组的活动能顺利开展。

这一阶段的教学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的成员分为 (1) Leader (组长) :决定各阶段的任务, 保证活动纪律。 (2) Clunk expert (问题专家) :在猜测词义时负责用问题卡片提示操作步骤, 在理解难句时负责解答问题及向教师求助。 (3) Announcer (监控员) :负责各个组员的参与, 保证每次只有一个组员说话。 (4) Encourager (激励者) :负责对每个组员参与活动的评估, 鼓励每个人参与, 对小组下一步活动提供建议。 (5) Reporter (代言人) :在全班的巩固阶段负责宣读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6) Time keeper (计时员) :负责各阶段的时间跨度, 提醒小组成员及时转入下一阶段。

Klingner & Vaughn ( 1998) 将活动分为四步, 笔者将其增加了一个环节, 即评价环节来强化阅读中的监控与读后的反思, 五个步骤如下:

(1) 读前准备 (preview) 。此阶段的目的是用头脑风暴 (Brainstorm)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要读的材料的相关信息、激活背景知识、预测文中要涉及的内容。

(2) 细节阅读 (click and clunk) 。此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监控能力。这阶段达到理解细节和做出推断, 从而理解字面意思, 然后继续进行下一步阅读理解。

(3) 大意理解 (get the gist)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事实和基本观点。学生通过讨论来总结文章的主旨大意, 由汇报员来负责呈现小组集体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加以点评最终达成统一的理解。

(4) 巩固 (Wrap up) 。这一阶段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深层次的理解问题, 旨在达到对内容信息和语言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记忆。

(5) 评价 (Evaluation) 。采用如自评、互评和师评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阅读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自评的方法即自己评价自己在任务中的行为及表现, 可以采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用到了什么阅读策略?这些阅读策略效果如何?你什么时候使用它们的?和组员合作得如何?在合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互评是组员互相评价其他成员的表现, 主要评价在小组分工上各人是否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与其他人的配合是否默契, 有没有因为个人的失职影响了小组的整体进度。教师评价是通过观察和检查学生的成果, 评价其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合作中的贡献大小, 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方面, 对学习动机的推动效果如何等。

3.检测弥补阶段

学习策略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原则, 某一学习策略的习得必须经过多次练习并得到暗示性的反馈, 直至能将这种技能自动迁移到相似的任务中, 才可能习得这项学习策略。因此策略的训练必须采取螺旋上升的方法,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 检测学生对哪些阅读策略还没有清晰地认知, 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轮培训——单个阅读策略的培训, 以及将这一策略内化到其策略系统中的综合培训, 达到习得这些策略的程度。因此, 教学的第三阶段也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四、阅读策略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及运用

下面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 9的阅读课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为例来说明如何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使用阅读策略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本课例为三阶段阅读策略培训教学模式中的第三阶段 (检测弥补阶段) 的一则教学案例, 此案例设计基于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有五个步骤:确定最近发展区;搭建运作支架, 创造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贯穿于整节课。

1.确定最近发展区

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下,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制订教学方法。

本课例针对的是《Go for it》九年级Unit 9的阅读课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本文是一篇介绍篮球运动起源的文章。文章由篮球运动的受欢迎现状, 谈到篮球运动的起源以及兴盛。这些内容分布在五个自然段中, 线索分明, 理解起来并无很大难度。但文章生词较多, 句子较长难理解, 而且文中关于篮球的信息点也很多, 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真实的阅读, 我将教学的重点定在吸收有关篮球运动的各方面信息。于是我将教学的切入点定在运用合作阅读教学策略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 , 小组讨论, 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回顾学习过的阅读策略 (激活背景知识、预测文中要涉及的内容、猜测生词、理解难句、找主题句等) 并介绍本单元重点推介的学习策略——mind-mapping。

【教学目标】

(1) 巩固课文生词, 把握课文大意, 了解有关篮球运动的起源的知识。

(2) 指导学生运用mind-mapping的阅读策略, 利用相关信息的有效联想来记忆课文内容。

(3) 通过指导合作阅读策略, 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活动中, 巩固阅读策略的使用并强化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mind-mapping这一学习策略的意义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它来帮助记忆信息。

【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法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

2.搭建运作支架, 创造情境

(1) Brainstorming

教师播放有关姚明的视频, 说“Today we'll read about basketball.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basketball?”对关于篮球的信息进行头脑风暴, 各小组写下来, 在全班分享。

(2) Predicting

鼓励学生根据标题“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和左下角的插图猜测本文要涉及什么内容。

3.独立探索

Activity 1: Click and clunk

学生浏览全文, 注意不懂的地方, 分别找出较难但能猜测出来的生词难句以及仍然猜测不出的生词难句。

4.协作学习

在浏览全篇, 监控了自己的理解程度以后,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 从而练习猜词策略、处理长难句策略, 以及下一活动练习的抓住中心句的策略。

Activity 2: get the gist

学生跳读, 找每段的中心句。提示他们中心句往往在段首或段末, 偶尔在段落中间, 跳读有助于抓住段落大意和文章大意, 更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小组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 由汇报员整理并汇报给全班。各组的积极性极高, 在scanning这一步骤完成后, 基本已了解了各段的大意, 继而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要在短暂的2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 除了要注意把握重点句子, 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一些特定信息, 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阅读技巧以外,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效合作也十分重要。学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每个组的组长分工每个组员看一段, 完成一段的中心句。一个本来很有难度的任务在大家齐心协力下, 终于完成了。学生们都很兴奋, 有了一种成就感。

Activity 3: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main idea.

由于学生在之前完成任务时已有目的地阅读了课文, 在main idea完成后, 对文章更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根据篮球运动的受欢迎程度, 追问这项运动是怎么发明的, 同时, 引出篮球的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一, 以及以NBA为代表的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所以学生此阶段的活动显得信心十足, 连平时基础较薄弱的同学都跃跃欲试, 复述完成得较理想。另外, 学生通过这个练习, 感到只要抓住了主要句子, 就可以顺利完成对课文的复述, 这样增强了学生自我效能感。

5.效果评价

通过填写阅读策略使用评价表进行自评和小组组员之间的互评、交流, 教师得知他们能熟练运用已经学过的阅读策略, 容易以主题句为线索去理解记住关于篮球的大致情况, 但对很多细节没有印象。由此教师制定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Mind-mapping 阅读策略。

教学从而进入新的策略教学小循环的第一步——确定最近发展区。

Activity 4: Finish the activity on Page 75 to complete the mind-map.

搭建支架:教师介绍Mind-mapping. A mind-map means to change the information you read into a colorful “picture of words”. This technique is called mind-mapping. Mind-mapp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anybody who wishes to retain and reproduce information they have learned.

独立探索:出示为本文设计的mind-map, 学生试着完成, 要求学生不看原文, 回忆图片。学生发现记住图形很容易, 比文字容易得多 。小组协作:最后要求学生小组活动尽量详细地复述课文, 一人复述, 其他人补充, 汇报员负责给全班汇报。从只有文字到有文字又有图, 看似难度提高了, 其实图片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记住, 而且图片蕴藏的信息也很丰富。学生根据脑海中的图片进行描述, 不仅是对自己记忆力的一种检测, 更是一种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mind-mapping 这一学习策略也有了切身体会。

Activity 5 Draw a mind-map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assage to help you remember the information:Music of the Americans.

布置作业:根据策略训练的原则, 学习策略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因此某一学习策略的习得必须经过多次练习并得到暗示性的反馈, 直至能将这种技能自动迁移到相似的任务中, 才可能习得这项学习策略, 所以我布置了如下家庭作业: Read a passage of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remember from your own reading materials. Draw a mind-map.

五、阅读策略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 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在阅读方面畏难情绪有所减轻, 并且在所有英语学习活动中乐于做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显得更积极、自主, 整体学习态度朝向正面发展。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困生的帮助更大, 因为学习策略的提高增加了其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成就也让学困生领略到学习成就感, 语言学习的不利因素如过度焦虑、抑制、不敢冒险等会有所改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有很大帮助, 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方面

(1) 使策略意识的培养有效化。

策略意识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自动提取, 此模式的循环上升训练保证了练习的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

(2) 使生涩的阅读变得不再难以进行。

第一阶段的教师的讲解、示范、提示、激励;第二阶段的初尝甜头、体会到策略运用给解决问题带来的的希望;第三阶段小组组员合作阅读中阅读动机的激发、思维的不断碰撞、信息知识的分享, 这些活动和体验扫除了阅读中的心理障碍和认知障碍。

(3) 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

培训从简单的单个阅读策略培养到所有策略的综合使用、自动提取, 教师提供的教学支架起到了循序渐进的帮助作用。

2.不足之处

此模式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合作阅读中:

(1) 个人任务不能很好地贯彻。在某些小组, 个别学生仍保持观望, 并未真正参与活动, 其任务是由其他参与热情高的同学或组长代为完成。

(2) 教师评价学生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 对个人表现评估较少。个人表现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 一些课堂表现良好的同学的积极性会遭到挫伤, 而那些惰性大的同学却有可能因为小组的良好表现而受益。这些问题的出现,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

在阅读策略教学方式上,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不过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会有薄弱之处, 故应该与其他的教学策略同时采用, 本模式中采用了合作阅读教学策略就是一种尝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教材为基础, 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候介绍某个学习策略, 而且教师应择机把策略显性地教给学生。阅读策略专题的教学, 应该在固定的时间段, 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策略教学, 实现策略意识的培养, 同时要给予足量的阅读实践, 保证阅读策略的自动化提取, 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初中学生知识水平有限, 只有反复接触并运用阅读策略, 才能意识到并形成某种阅读策略的概念, 才可能做到主动运用。

参考文献

[1]Chamot, A.&O’Malley, M.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TESOLQuarterly, 1985 (19) :557-584.

[2]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0.

[3]Klingner, J.K.and Sharon Vaughn, Using CollaborativeStrategic Reading[J].I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Copyright CEG, 1998.

[4]Mckenzie J.Scaffolding for success[J].The EducationalTechnology Journal, 1999.

[5]Lawson L.2005Scaffol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J/OL].http//www.google.com∕Scaffolding Theory.

[6]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7]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10

(一 )课题由来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阅读与写作脱节的现象,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 就成了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由此我提出“初中语文读写结合作文序列训练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二 )课题界定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感悟、运用、发展语言及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任务。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切实可行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让学生由怕读怕写变为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三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而又科学的写作指导序列。对学生初中三年的写作,能在系统性、实践性上形成写作指导体系, 建立一套循序渐进的三年一贯制读写结合写作指导模式。

(四 )研究对象与内容

主要以初中学生的作文展开研究, 以初中三年循序渐进的写作指导序列,课本、课外阅读与写作三结合的语文教学,作文指导中阅读素材的匹配,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每周两节的作文课的教学流程等为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方法 ; (2) 行动研究方法 ; (3) 个案研究法 ;(4)文献法相结合。

三、研究过程

(一 )现状调研 ,找准问题

1.问卷调查 : 在全校八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 , 发放270份问卷,分析发现,有55%以上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作文,其中“选择还不能围绕一件事把内容写具体”的约占20%。另外有35%的学生选择在语文课上从不抄摘、背诵、积累语言。近45%的学生认为在写完作文后感觉真累。

2.随堂调研 : 我发现作文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1)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体味生活,积极倾吐生活感受;(2)繁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放弃阅读,没有写作素材;(3)读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4)教师阅读教学没有和作文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和教研组商量和校领导的同意,我决定实施以下研究策略。

(二 )具体研究策略

1.写作素材积累的研究 。

(1)对作文材料积累的意义、内容、方法 、途径进行指导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使学生目的明确,方向清晰。

(2)充分发挥教学的桥梁作用 ,整理各类学生优秀作文印发给学生到课堂赏析、交流。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一篇读后感,开学后交流。

(3)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情、理、趣 、味。平时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在体验中完成家庭生活为内容的习作;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写活动心得,开展踏青、演讲、夏令营活动,体验社会生活。

(4)定期检查学生的练笔 ,及时总结 ,展评优秀作业 ,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

2.多渠道激发写作兴趣的研究 。

(1)美文美读 ,激发兴趣。在写作教学中 ,我有目的地选取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利用早读、大课间活动等空隙师生共读,让他们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感动,与作者的感情共鸣,然后产生写作的欲望。

(2)深入观察 ,培养兴趣。在日常写作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观物、察人、品事,做到先易后难。观察物的方法是:整体把握细微观察,依照顺序,详细记录。观察人的方法用比较法会好些,先观察自己的家人,按照外貌、服饰、神态、动作、语言、习惯、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依照这些性格特点,找到能够印证这些性格特点的事例。

(3)实践活动 ,挖掘兴趣。从七年级开始 ,我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课外时间分期分批到民间采风,如寒假收集对联、体验过年的习俗,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此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对环境污染婚丧喜庆摆酒请客、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 是很好的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

(4)从课外阅读中 ,积累兴趣。在写作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拟订课外阅读计划,包括阅读哪些方面的书,每周、每月读什么,每期、每年的阅读量是多少等。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分组交换各自的书籍,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我班的学生每天都有个很特别的家庭作业———看《新闻联播》,第二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讲新闻给同学们听,利用“课前三句话新闻提要”竞赛等方式进行。这样让学生既获得写作材料,又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

(5)民主选题 ,激发兴趣。我在即将布置学生作文时 ,总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要写什么,什么时候写,怎么写,先讨论一番, 大多数学生赞成的就通过, 还有不同意的可以自选题题材、自选时间。这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便于他们写自己的熟悉的、喜欢的事物,便于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

3.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训练体系。根据我校学生层次 ,在作文中经过摸索, 我编写了初一到初三各年级作文序列化教学设计方案,方案的每个训练点均按“范文鉴赏—知识导学—延展阅读—作文导练”的序列安排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流程是:

(1)选编文本 :教师根据写作需要选用范文 ,范文可以教材中的文章,也可以课外的、中考满分作文或时文。

(2)品读涵咏 :利用早自习指导学生反复地读文章 ,体味文章精妙之处。

(3)鉴赏明确 :在教师的指导下 ,明确范文精华所在 ,从题材、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立意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点拨提炼,给予学生切实的写作指导。

(4)延展阅读 : 选用手法或主题与范文相似的中考现 代文阅读题,这一步很重要。阅读是吸纳,写作是释放。选文要求带有社会责任感及人文关怀的美文,这能弥补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是写作训练的活水来源,能为写作的“释放”做准备。

(5)限时训练 :稍作点拨指导后 ,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效度。

(6)交流讨论 :利用晚自习 ,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互评 ,要求指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7)互评抽批。学生分组互批 ,教师抽批。

(8)佳作欣赏。

(9)反馈。教师批改与评价 ,学生写反思 ,各班佳作集结成册,互相传阅。

四、研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彼此交流。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再也不愁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作起来明显轻松。

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各种形式的作文激趣,85%的学生都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盼着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读写结合有序的作文训练,学生按要求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序列一步一步走向写作,把学生从无序低效训练引导到有序高效训练上, 作文的平均成绩较课题研究前有较大的提高。实验班有70%的学生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有10%的学生作文县市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 有20%的学生作文被学校校刊收录发表, 先后有60%的作文被 编辑在学 校优秀作 文集里 ,学生切实 体验到成 功的快乐。

五、引发思考

语文读写结合有序的作文训练是我在一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其中肯定有值得商榷、完善的地方。由于学生所学的科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家长、学生怕大量的阅读和活动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为提高效率,我认为一定要在读书种类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每次活动都精心策划,而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也阻碍课题研究顺利地开展。因此, 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 段的重点 研究工作。让学生整体进步应该是我们课题研究者的理想目标,我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中继续努力, 直至完美理想的实现。

摘要:本文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为依据,认为初中作文必须遵循作文教学规律,以阅读为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87-01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都有具体的体现,即培养阅读能力,培养认识能力,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崇高情感,形成优秀品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试着采用了一些方法来进行阅读思维训练,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一、“三步阅读法”解决阅读思考题

小学语文的阅读篇章都比较短小,所以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对短文至少要读上三遍。第一读要求:标好自然段,归纳小段意,事情六要素,牢牢记心里。第二读要求:细读思考题,审题要仔细,圈出关键词,答案画文里;再读小短文,标出中心句,答题考虑好,不能无边际。第三读要求:最后仔细查,千万别落题,题号打个勾,消灭病词句。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我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认真按照我指导的“三读法”进行阅读训练,在做阅读题时,大部分学生失分都比较少。

二、“快速阅读法”扩大阅读知识面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对信息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要求,跟上时代步伐。作为教师,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快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中心意,做到不忽略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最短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默读法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默读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泛读法也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利用学校的资源,自主开发资源,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不仅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更是阅读积累,思想积累,方法积累的有效途径。方法有:(1)、学校应尽可能开放图书阅览场馆,班级成立读书角。发动学生带来阅读资料。组织好阅读小组,对阅读资料进行分类删选,注明阅读字数,规定阅读时间,提出阅读任务, 做好“学生阅读情况记录”。(2)、定期不定期开展阅读竞赛活动。(3)、成立阅读小组,组织阅读测试等。

三、“多元结合法”加强阅读创造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采取多元辐射,就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其实读、述、唱、画、演、问、比、思都是阅读的有效形式。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相结合)、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朗读能力)、读画结合(把读与美术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现现成图画)、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读问结合(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读比结合(把阅读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读写结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或仿写,或续写,或扩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四、“角色体验法”增强阅读趣味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感受的体验。由于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五、“背诵抄写法”注重阅读的积累和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策略 篇12

我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三分钟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一节课的前三分钟, 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如果把它利用来进行说话练习, 并且辅之以当堂师生评价打分的激励手段,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说话能力。我在初一和初二阶段设计了以下四项活动:

一、美文美读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发现的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全班同学听。朗诵是说话的基础, 要让学生学会朗诵, 课堂就是最好的训练基地。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通过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几个步骤, 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 把作者对春的盼望、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皇帝的新装》进行分角色朗读,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 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朗读训练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出来。像《金色花》、《天上的街市》这样的文章学生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把语气读出来。再加上课前的朗读训练和师生点评, 一轮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内容短小, 学生很容易记住, 这项训练活动的目的主要在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把成语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这对一般学生来说问题不大, 但对一些性格胆小, 口齿不清, 不太会讲话的同学来说有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如何清楚流利又简明扼要地把故事讲述出来?为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注意讲授复述故事的要领, 同时也让学生做一些修改病句的练习, 让他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能有章可循, 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着重训练那些口语表达困难的同学, 新学一篇课文时, 经过学生的自己预习之后, 我大多数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详细复述2、简要复述3、一句话概括。三选一。) 通过一轮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复述文章的要领。尤其是一句话概括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最主要的是他们已经能从开始的不知从何复述故事, 变得能够把握住故事的六要素来讲述。之前口语能力就不错的同学能力更高了, 口语表达有困难的学生也进步了很多。

三、走近名人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代表作。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大量阅读, 并以读促说, 把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每个人读一个名人, 这样通过学习交流全班45个人就读到45个名人, 最后我把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在一起, 就是我们班的《名人传》。通过介绍代表作, 也让学生增长了文学知识。比如有同学介绍苏轼时介绍了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我让学生朗读之后又简单介绍了词的大意和创作背景。这一方面给锻炼了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给学生一滴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 甚至更多的水。有时课文将要学到某一个名人时, 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的介绍时, 会提前告知马上要演讲的同学, 和他一起商定要介绍的内容, 并由他来给大家介绍。比如在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 我就请演讲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的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我再加以补充, 正好为我所用, 加深了同学的印象, 一举两得。每次演讲结束后我就会请同学来评价演讲的效果如何并说说你的收获。在谈收获的时候不少同学能联系自己来谈。

四、你读我写

按照“听——写——评”来进行。学生读名作, 内容、体裁不限。推荐的同学把文章展示并朗读出来, 然后简评文章。点评主要从内容上来谈, 以明确其他有理解不清楚的同学。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有人问了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说, 我认为, 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 不能给每个同学发表见解的时间, 如果只找两三个同学来说一说, 可能看起来比较热闹, 但实际效果不大, 因为有很多同学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不会叫到他, 所以听的时候就不注意听, 喊他起来说的时候, 他压根没有准备于是磕磕巴巴, 语无伦次, 既耽误了同学们宝贵的时间又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这样同学演讲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听, 有同学会记下一些句子, 演讲一结束, 全班鸦雀无声2分钟后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 有条不紊, 还有的同学一些起来就欲罢不能。让我惊奇的是写出来的比直接说的要好得多, 可能说的时候比较随意, 没有条理, 这样写下来之后学生的思路很明显, 写作能力也跟着提高了。今天周宇同学推荐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讲述的是季老年近耄耋之年回忆故乡温馨的夜晚、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 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介绍到交流感受的环节了, 我以为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故乡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因为他们可能从未离开过故乡, 理解不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那份情感。没想到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道:我的故乡是六合, 我母亲的故乡是济南。我从未远离过我的故乡, 可我的母亲从她18岁就离开了她的故乡, 四处奔波, 后来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思念故乡, 总念叨着等我放假就带我回姥姥家。她说那个小村庄里有她的快乐和忧愁, 有她的童年和梦想, 每次回去都能让她从心底踏实。母亲学历不高, 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我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一种叫思乡的情感。也许多年后等我也离开我的故乡时才能真正地理解母亲吧。

总之让学生会说、大胆说, 是这项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过程中教会他们一些方法, 同时还建立了配套的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更有效的激励学生说的欲望。我想通过这三年的口语训练能切实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才算尽到了我作为语文老师的本分。

摘要:目前对语文的考察, 只是停留在书面表达上, 对听说读方面的能力不做评价, 于是口语表达能力理所当然的被忽视。学校、老师都不重视, 家长就更不把它当回事。但是社会不断进步, 竞争日益激烈, 需要培养学生展示自我。

上一篇:中小型零售企业下一篇:文献质量评价